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3-02-17 12:07:36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中国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新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生态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一词是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Albrecht于1970年提出的,它属于7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展的有别于现代常规农业的替代农业的一种形式。英国学者M.K.Worthing tong(1981)将其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而由中国农业环保协会生态农业委员会、吉林农业生态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当代生态农业》学术季刊中指出: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三、生态农业的内涵

  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具体包括:

  1、它是一个宏观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从整体来设计和管理农业的农业生态系统。

  2、在这一系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是有机联系的,有序的,动态的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系统功能是通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的,即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

  3、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源,构建良性的能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过程。在能流、物流过程中,强调物质的充分利用和在每个环节上的增值。

  4、与自然的关系为指导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以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实现农业的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减少污染,通过低投人来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土地资源和利用率,减少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

  5、为本,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着重提高系统内的生产力、稳定性,持续性和均衡性。

  四、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五、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的综合比较

  (一)稻鸭共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的比较:稻鸭共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的比较:

  1、稻鸭共作模式对杂草的综合防治效果高于95%,而大量使用除草剂的化学稻作模式的综合防治效果为70%左右。

  2、在不施用任何杀菌剂的情况下,稻鸭共作对稻纹病表现出很好的病害控制效应。

  3、稻鸭共作模式显著提高农田有益昆虫种群数量:如,稻田蜘蛛,平均比化学稻作模式高112.9%以上。

  4、稻鸭共作模式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如,速效氮,提高61.45%;速效磷,提高19.93%;速效钾,提高7.62%。

  5、稻鸭共作模式下,土壤及稻米中部分重金属含量显著下降,提高农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如,锌,降低17.4%;镉,降低37.0%;汞,降低36.1%。

  6、稻鸭共作模式下稻米品质有所改善:稻米垩白粒率下降了25%以上,如,垩白度降低了30%左右。

  7、尽管稻鸭共作的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但总的经济效益比化学稻作模式提高了17.5%。

  (二)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比较: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比较:作模式比较

  1、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养分含量:速效钾,如,提高100%以上;速效磷,提高65%以上。

  2、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下的沼液沼渣还田使稻田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有所提高,尽管对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仍可能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需要特别注意对沼气原料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

  3、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比常规化学模式大大降低了水稻种植成本,农户收益提高35%以上。

  4、沼气复合型稻作模式比常规化学模式降低农村生活废水与垃圾的集中处理成本50%以上,减少用电量35%以上

  (三)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比较: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与化学稻作模式比较:

  1、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如,速效磷,提高41.93%;速效钾,提高8.37%。

  2、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使得水稻在生育期基本不用施用农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种群数量分别减少30.05%和40.23%。

  3、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秸秆覆盖和种植绿肥有显著杂草抑制效果:如,全年杂草干重下降66.07%,冬春季杂草干重下降55.36%。

  4、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化学稻作模式,镉。

  5、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降低了因排水或地表径流引起的养分流失及对周边水域污染的风险。

  6、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略比常规化学稻作模式的低,两者平均相差50公斤/亩左右,但是,前者显著提高稻米品质,尤其是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产品更安全。

  7.由于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需要的劳动力等成本在机会成本情况下要远远高于化学稻作模式需要的劳动力成本,而且水稻产量下降以及冬季休闲等,使得环境友好型稻作模式的农户经济效益有所下降。

  六、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七)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七、解决发展生态农业中存在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环境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农业乃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增强干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出台生态环境建设补偿、农业生态投资补偿、生态农产品优惠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发展适应生态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打破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全程监控,实行生态农业发展的规范操作加强全程监控

  生态农业总的要求就是全程实行清洁生产。这就求我们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四)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加强农民培训

  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五)加强研究开发,健全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加强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科技化带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六)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生态农业发展的生产效益加强社会服务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质量不高,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土专家、高校技术人才,以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协会等形式,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八、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与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染;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剧增,也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使环境污染不仅将“小污”变成“大污”,而且“小污”已经酿成“大害”,给生态农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况且,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增加了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特别是转基因食物出现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担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环保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三)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普通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对食品卫生和质量的监控越来越严,标准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卫生安全标准要求更加严格。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与环境、技术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产品污染加剧,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

  总结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结论

  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6):59-62.

  [2]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J].生态经济,2001.(8):22-25.

  [3]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4):26-30.

  [4]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27-233.

  [5]张义丰,王又丰,刘录样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J].地理研究,2002,21(3):305-312.

  [6]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16-19.

  [7]郭观林,周启星.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823-828.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个人求职信模板08-0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生自我介绍11-18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求职信模板07-28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学生本科生求职信08-10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01-10

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学生求职简历模板08-09

2022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12-2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7篇)07-27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15篇01-1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职业规划怎么写?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