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跨国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层面和研究领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理论还是实践,其内容都是丰富和宽广的;为了突出主题,本文选择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必然性、战略要素、战略选择与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本文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跨国公司概念切入
【摘要】:
跨国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层面和研究领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理论还是实践,其内容都是丰富和宽广的;为了突出主题,本文选择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必然性、战略要素、战略选择与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本文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跨国公司概念切入,分述跨国公司理论及其总体特征,结合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科技及法律一体化的时代背景,来阐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第二部分为本文重点,从当代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出发,以海尔集团和中化公司跨国经营现状为案例,从微观(企业)角度,分析总结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战略要素;第三部分,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整体战略,具体分析与阐述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并从政府工作角度出发,分析政府宏观战略支持。
【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正文】: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国际市场竞争的风浪中,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是经济发展中的航空母舰,我们需要走出去投资办厂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技术合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努力形成和发展壮大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目前,我国已有若干跨国企业,但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还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在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提供的机遇,从过去专注于一种资源、一个市场,尽快地转变为胸怀天下,实现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迅速成为我国真正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一、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一)跨国公司概述
1.跨国公司定义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和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Enterprise)等。1974年联合国经济理事会第57次会议针对各称谓在客观上存在的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定义内涵进行限定,而后,联合国统一使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垄断企业,它们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
国际上,判定企业是否为跨国公司的标准很多。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规定作为跨国公司必须具备如下三要素:
(1)跨国公司须是一个工商企业,组成企业的实体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经营。
(2)企业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有共同的政策。其政策应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及部署。
(3)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分担责任。
2.当今跨国公司的总体特征
跨国公司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出现了美、日、法、英、德、发展中国家等群雄并起、快速发展、相互竞争的新格局,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现象。作为当今国际生产与贸易的主体与组织者,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跨国公司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经营手段,直接投资“本土化”日益提高。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主要有新建和并购两种典型形式,新建是在国外创办分公司及子公司,并购是在东道国取得对一家现存厂商企业的控制权,在国际直接投资跨国经营中,跨国并购是最突出的,也是当今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跨国并购是一国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打”入另一国市场便捷而又风险较低的方式,有42%-55% 的企业增长来自于并购,当今大型国际跨国公司同样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经营手段。
“本土化”策略是指在东道国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种“本土化”做法是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相伴而生的。例如中日合资汽车企业所使用的零部件在中国采购的比率为47%,中美合资企业为57%,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上海生产的“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在中国的采购率高达80%。这种“本土化”战略对东道国和投资国都是有利的。
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体现出,诸如规模大、向第三产业转移、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等特点。
(2)跨国公司之间及其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盟或合作,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
组成战略联盟的各跨国公司都有各自的“核心优势”,贡献出来,从而创造一个“一切都是比较优秀甚至是最优秀”的组合。驱使跨国公司之间建立战略联盟的主要力量有:生产力焦点的转移、战略优势互补、战略协同效应、分担和分散经营风险、拓展多元化经营、低壁垒进入等等。跨国战略联盟各成员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例如摩托罗拉与东芝公司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共同生产微处理器,东芝公司获得摩托罗拉的核心技术,摩托罗拉则迅速进入日本的移动电话市场。
国际连锁经营则是跨国公司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跨国公司发展国际连锁经营实行非股权控制,带来很多有利效果,跨国公司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是进行技术转让、许可证转让和连锁经营的首要资本,再加上本身具备的规模优势、产品优势、信息优势和商誉优势,有利于实行公司各部门职能分离,使总部成为一个具有垄断优势的控制中心,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生产、销售网络。随着跨国经营竞争的越加激烈,大型跨国公司也开始寻求与中小型企业结盟。连锁经营已日益发展成为跨国经营实施国际战略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据最新统计,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零售连锁集团(Wal-mart)在美国本土的商店已达到3302家,其他国家达到1200家,在全世界零售企业排行榜上,荣登世界零售业第一宝座。
(3)国际跨国公司重视开发与研究(R&D)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跨国公司也随之调整全球竞争的经营战略和策略,为了适应这一调整,加上跨国经营活动与技术创新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力度,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又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促进了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技术转让中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因为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绝大部分科技开发资源与科技成果,技术创新是跨国公司海外扩张与经营的根基,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基石。 所以跨国公司投资于国外的科研经费在其研发费用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例如,1977年,美国跨国公司国外技术研发的支出仅为20.75亿美元, 1990年跃至101.87亿美元,1993年达107.87亿美元。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集中和控制着90%的生产技术。
(4)跨国公司重视“绿色”经营
“绿色”经营是指把环境保护纳入经营管理中,具体包括:把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的决策中,高度重视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对策;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使普通商品变为“绿色商品”,建造“绿色商标”;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等。工业生产活动不可避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聪明的公司会积极的参加和开展环境友好运动,并重视和加强企业的这一社会责任感。例如3M公司开展防止污染计划,减少污染和成本;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使用一个特殊的软件包来挑选最少的有害原材料,切断有害的废物,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和改进在产品操作中的循环。
(5)国际跨国经营的产品品种急剧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精益生产。
从近几年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周期的变动和产品品种情况来看,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产品品种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生产也在精益求精。例如宝洁公司(P&G)就有舒服佳、飘柔、潘婷、海飞丝、玉兰油、沙宣、太渍、碧浪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产品品种从香皂、洗发水、化妆品到洗衣粉等领域,产品品种可谓丰富。再看看手机市场,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手机市场的三大巨头,产品更新之快相信消费者最有直接的感受,目前仅需半年或两三个月就有一款新机型问世,甚至每个月都有新机型、新型号上市,可见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3.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
在1960年之前,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活动被看成是证券投资的一部分,但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学术界开始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这些活动。
(1)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美国学者科斯于1937年提出的。70年代中期,英国的伯克利(Peter Buckley,1987)和马克¬¬¬¬•卡森(Mark Casson)把该理论扩大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内部化理论。伯克利和卡森认为,世界上同时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最终产品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该不完全竞争性为因政府关税、贸易壁垒、外汇管理与汇率政策等引起,如果能使中间产品在企业内部自由流动,企业就可能消除东道国关税和种种贸易壁垒的阻力和障碍、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将技术优势转移至海外子公司,并实现技术保密,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mon)于20世纪60年代中提出的。弗农提出,产品发展要经历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时,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厂商就可能增加产品数量,并借助生产成本的降低,把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新产品首创国的企业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开始减弱,而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产品的价格占有一定优势。这样,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就可以凭借价格低的优势向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的国家进军,并使发展中国家进口标准化产品成为可能。这时,投资研制更新产品,新一轮产品生命周期开始循环。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Dunning,1977)提出的,邓宁认为,跨国经营的形成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某企业拥有东道国企业不具备的资产所有权,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拥有更多更好的无形资产的企业实质上拥有垄断优势和地位。内部化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能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移和最有效地利用,有利于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克服市场外部的不利因素。他又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都只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谓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比出口经营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如果企业同时具备三种优势,则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的充分条件。
(4)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8)于20世纪70年代中提出的。小岛清认为,在美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行业进行跨国经营,是以贸易替代为基础的,从而导致了美国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增大。而日本的做法恰恰相反,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行业和产业主要集中在国内发展,形成比较合理的产业规模和结构,通过不断扩大出口来获取比较利益。而那些相对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和行业都通过到比较优势更大的国家进行生产经营,促进其发展。
此外,发展中国家随着跨国经营的不断深入,也产生了代表性理论,如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刘易斯.威尔斯在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综合经济实力已列入世界前列,但在国际市场上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中国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应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加速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任何想要跨入现代化的主权国家,都必须把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的整体结构中。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越来越容易;第二,各主权国家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提供越来越多的优惠条件;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各种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使企业跨国经营的成本大幅降低;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市场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变了企业的生存方式,即企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参与国外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2.跨国经营是搞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必然选择
跨国经营是世界500强企业向外扩张的主要方式;它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比较成本,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的统一配置。
据官方统计,在全球500强企业中,目前已有400多家企业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这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今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了WTO,随着我国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必将有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这意味着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已经被卷入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跨国公司的挑战,面对加入WTO的现实,中国的企业不能只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应该顺应世界潮流,勇敢地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重新思考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想真正成为国际级大企业,就必须发展跨国经营,经受国际市场的严峻考验。只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真正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才能适应入世后的经营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3.跨国经营是国内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
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走向强国之列的历史必然。我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发展跨国公司是必然趋势。
跨国公司是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跨国经营是跨国公司成长的必经阶段。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本国为基地,通过跨国经营,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一定是跨国公司,但一家可以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企业,它本身必定从事跨国经营的活动。跨国公司是从事跨国经营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
4.二十年改革开放成果是跨国经营的基础和条件
一个国家能否发展跨国经营,固然与该国的经济体制和经营观念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跨国经营的水平。这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正在形成,这有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取消了出口指令性计划和所有出口补贴;进出口业务采用了国际规范化管理,《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这些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体制基础,使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足迹遍布于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大量制造业部门或因技术成熟、或因市场需求变化、或因产业创新,劳动力费用高,成本上升而导致竞争力减弱,纷纷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丰富的资源、低价格、高质量的劳动力,巨大而又富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成为外国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对象。我国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以合资、合作等不同形式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加快企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工业制品出口能力,推进了企业国际化和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5.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加入WTO将大大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以下五方面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