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1-06-21 17:04:4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行政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任务最艰巨,也是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的最大难题。建设西部新农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的政治问题。因此,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实际,如何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共同繁荣,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意义、面临的困难、建设的主要策略等四个方面对此作了综述,希望能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观,新农村

  一、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概况

  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9% [1]。由于社会历史和客观的物质条件所致,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吕惠云(2006)[2]研究显示,西部民族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低于东部地区80%。目前,全国有258个国家级民族贫困县,其中西部地区就有224个,占了民族贫困县的86%。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落后的状况,不利于全国经济统筹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

  杜平主认为[3],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发展。东部要继续发展,需要西部向东部提供宝贵的资源,西部是我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和能源基地,开发西部民族地区,既可以很好地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也可积极支援东部经济发展。董棣(2006)[4]沈茂英(2007)[5]刘晏良(2007)[6]陈喜贵(2008)[7]等认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有利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实现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有利于政治文明发展和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于发展西部边疆经济和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具有特殊意义。

  二、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

  2.1地理环境恶劣。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8](2006)、沈茂英(2007)、陈喜贵(2008)认为,西部民族地区恶劣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大约1/2分布在高山峡谷区,1/4分布在高寒山区,1/4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荒漠草原牧区,旱、水、雪、风、雹、沙尘暴、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赖以生存的耕地普遍瘠薄、破碎,耕作条件差, 农民增产增收难。梁旭辉(2007)[9]研究中的数据显示,全国36O多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中,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每年新增2400多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中,西部地区占90%以上。西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处于高山峡谷、沙漠地带,交通和通讯不便,而且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开发难度大。

  2.2人口素质不容乐观

  王光宇(2003)[10] 王新前(2007)[11]等认为西部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状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民族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由于经济和观念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受教育年限低于7年。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少数民族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一般在30%左右,西藏高达51%,呈现海拔越高,人口素质越低现象。西部民族地区多为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多发区,人的身体素质也偏低。人口素质低,人才奇缺, 科技运用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3生产方式相对滞后

  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工具简陋,缺乏科学管理,农民收入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障碍。西部农村缺乏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经济结构简单,农业经济比重大,非农业经济极不发达,二元经济极高,非农化、市场化等程度低,农村整体发展速度较慢。西部农村传统优势产业萎缩,新兴产业发育迟滞。据统计,2004年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66.%,而西部地区仅占5%[12]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大多是贫困县,GDP少,财政收入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比重大,很难有积累资金投入经济和社会建设中,这些因素极大地约束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4社会意识相对保守

  刘正华(2007)[13]、王科(2006) [14]等认为许多西部民族是从农奴制和封建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宗教的一些思想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有些宗教主张不杀生,这本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草原和田间病虫也不能杀,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还存在一些宗法关系和小家庭主义的兼业生产的传统文化,不主张创新改革,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不主张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西部民族地区农民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自主创新改变面貌。

  2.5 基础设施落后

  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王科、刘晏良、等都认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 已成为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不论是生产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流通性基础设施都严重滞后,陷入难以发展的困境。据沈茂英研究,西部民族地区有相当多的行政村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贵州省丹寨县161个行政村,通车率只有70%左右。西部民族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少,原因是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策略

  3.1切实可行地推进制度创新

  郭俊华(2007)[15] 、冯玺(2006)[16] 等认为必须解决制约农村和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彻底改革传统经济社会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制度。提出加快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公平的原则,从制度上疏通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探索新的土地制度改革途径,建立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保障均等化;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是农民抵御自然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的重要保障, 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制订鼓励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促进海外资本、东部资本、城市资本参与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关促进新农村建设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为展开的各项举措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民主制度建设机制,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

  3.2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郭俊华、张秋红(2007)[17]等认为西部民族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极高,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能力弱,应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国家应大幅度增加农村交通、邮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做到基础设施完善;同时,还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王科提出西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融资方式创新,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通过国家支持、地方自筹、农民投工投劳和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吸纳资金和物资去推进新农村建设。

  3.3提高人力资本,培养新型农民

  米小林,周裕娟(2006)[18]认为提高农民素质是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建立农民教育体系,实施农民教育工程,通过对农民职业技术和转岗培训,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 靠技术创新和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余忠淑(2007) [19]提出边远山区的日制生应加大推行寄宿制教育力度,深入推广3+1模式教育,加强义务教育法的普及与执行,降低辍学率,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加强农民的卫生和健康的饮食教育,改善居住和饮食条件,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素质。通过教育培训和新农村实践的锤炼,让农民在提升的乡风文明中感受新农村的好处,不断成长,成为有技术,有思想,懂法律,身体健康的新型农民,使新农村建设成为自己的、自觉的发展要求。

  3.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梁旭辉、张永丽(2006)[20]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本民族、有特色、有市场的农业或非农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厚实的产业支撑,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 要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延伸产业链,让农民充分就业,促进二元结构及社会结构的转变。西部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文化,有独特的山川地貌,可发展农村民俗旅游,通过民俗旅游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达到生活宽裕。郭俊华、廖乐焕(2007)[21] 王竹林(2006)[22]认为,以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西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的转变,这一结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业产值比例的上升、农业产值比例的下降,这是工业化过程;二是农村就业人口比例的下降和城市就业比例的上升,这是城市化过程。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地吸收和转移民族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3.5实施可持续发展

  王竹林、李盛竹(2007)[23]认为西部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荷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急功近利行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除了强调农业本身的发展, 还应注重生态农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完善,注重农村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卿向阳(2005)[24] 南文渊(2007)[25]提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文化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完整统一的工程,实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3.6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聚居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王科、黄朝宾:(2006)[26]认为地方政府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一号文件”提出的“三个高于”。除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外, 更关键、更重要的是调整存量, 提高其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比重。为解决政府资金不足, 政府要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适量的龙头项目, 通过引资或融资把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导入农村, 或在群众志愿和确保双赢的前提下合理集资。改革金融体制, 改变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回避农业项目的做法, 建立起支持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机制和政策性扶持机制。

  四、对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理论的简要评述

  以上专家、学者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有助于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为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总体上看,研究还不充分、不全面。一是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看,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主要还处于规范研究阶段, 更多地从理论层次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分析,还缺少实践调查,缺乏实证的检验和有力证明;大多数研究还没有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和农民的内在需求出发来思考,研究者和农民之间缺乏对话和沟通,许多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就显得空泛,缺乏具体化和可操作性。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村与村之间有其特有的组成方式、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目前发表的文章还缺乏差异性分析,很难提出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二是对研究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需要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民族、宗教、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形成理论和切实可行措施,对于研究者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建设的规律性在实践中还没有充分显现,需要在实践在不断总结和深化认识。总之,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加大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将有助于增强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保乾.西部民族区域开发的社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战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5(01).

  [2]吕惠云.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探析[J].楚雄师院学报,2006(12).

  [3]杜平主.西部淘金[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80.

  [4]董棣.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进云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 今日民族。2006(01).

  [5]沈茂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J].西南民大学报,2007(03).

  [6]刘晏良.扎实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宏观经济研究,2007,(04).

  [7]陈喜贵.西部新农村建设战略思考 经济与社会发展[J]. 2008年,(07).

  [8]西部新农村建设课题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障碍及其突破[J], 兰州大学学报,2006,(02)

  [9]梁旭辉.西部新农村建设途径的探讨[J].产业经济,2007,(11).

  [10]王光宇、陈文燕.我国各地区人力资源综合水平的统计分析[J].西北人口,2003(03).

  [11]王新前.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07,(10).

  [12]廖乐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云南民大学报2007(01).

  [13]刘正华.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03).

  [14]王科.基础设施与西部新农村建设[J].兰州大学学报2006,(3).

  [15]郭俊华.我国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考[J]. 当代经济科学,2007(04).

  [16]冯玺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

  [17]张秋红.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10).

  [18]米小林.周裕娟.提高农民素质是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J].求实,2006,(02).

  [19]余忠淑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康定师专学报,2007(03).

  [20]张永丽.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内容与政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6,(06).

  [21]廖乐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云南民大学报,2007(01).

  [22]王竹林.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2006,(07).

  [23] 李盛竹,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冷热现象及战略思考[J]. 农村经济2007 年第3 期

  [24]卿向阳.四川西北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与小城镇发展研究的调查报告[J].西南科大学报,2005,(03)

  [ 25 ]南文渊. 注重民族区域差异加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J ]. 西南民大学报2007, (3).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

  摘要: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美、日、韩、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在土地管理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法制建设,加强规划控制、运用市场机制等措施,为我国的土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我国应在科学规划,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下大气力,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土地管理,国外经验,策略选择

  一、国外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

  1、法制健全。为了规范土地管理,明确土地的取得、使用、保有、保护和处分的具体规定与程序, 很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有相关的法律。如美国拥有一整套比较健全的有极强约束力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从联邦政府到州、郡、市都有相配套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且下级不得与上级法律相冲突。土地资源的权益、地籍管理、保护、规划、开发利用、复垦、征用、地役权、执法力量及地产交易、捐赠、继承和管理、仲裁等均有法可依[1]。美国制定的《联邦土地政策和管理法》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准则;日本规范土地的.法律主要为《国有财产法 》;韩国为了有效地管理国有土地,1950年首次制定了国有财产法,1976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全面修订了国有财产法,要求利用国有土地引导私人土地开发,稳定土地市场,及时灵活地提供国民生活所需的公共用地;新加坡政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和约束程序,以保障土地出让合法合理。此外,在专业法津方面,道路法、河流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海洋法、矿产法、能源法等都是与国有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在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要确保互相之间不能冲突。在综合法方面,财政法、会计法等也都与国有土以地管理密切相关。

  2、规划合理。加拿大、韩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土地的规划管理。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进行管理,大体分为省级、地区级和市级规划。省级规划是一种政策性和战略性文件,主要是划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界线,强调保护农业用地,增强土地管理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等等;地区级规划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省政府批准,是政策性文件。主要目的是省级政策宣言变成自己的行动纲领,以指导地方政府以下几项工作;市级规划,又称《土地分区管理法》,是法律条文,非常详细和具体,具有强制性。主要内容包括:用途(住宅、商业和工业)、密度、建筑体积等[2]。韩国从1977年开始引人并实施国有财产管理计划,定下了尽可能限制出售国有财产、侧重保存的政策基调。国有土地管理计划在一个会计年度来说,是管理和处理国有土地的预定准则。日本高度重视国土综合开发规划 ,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战后恢复阶段后,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 ,先后进行了五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为保障国土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就其类型而言可分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及部门土地利用规划,各个不同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有效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3、市场运作。美国有发达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日本的土地市场管理:第一是土地供应与总量控制。日本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有效扩展城市容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开发地下交通,发展地铁体系,努力扩展土地经济供给能力。同时,为了缓和土地供需矛盾,日本鼓励建设高层公共住宅;第二是土地交易管理。日本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整套的以限制土地交易为主要目的的土地交易管理制度。在该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交易审批制度,用以直接控制某些地区的地价水平及土地使用目的。日本的都、道、府、县各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行政区范围内确定“限制区域 ”,其时效一般为 5年,限制区域确定后,在这个区域内的土地交易如果面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批准。土地交易双方正式签订交易合同以前,必须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对土地交易主要是从土地交易价格和土地使用目的两个方面进行审查。交易价格审查以交易土地附近的地价水平及政府确定的限制价格为依据。

  4、政府调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土地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90%以上的国家都会在中央设立专门负责国有土地管理的机构;二是横向管理普遍采取1+N模式,不仅有一个主导的国有土地管理机构,还有多个相关的法定管理机构;三是纵向管理体制多为垂直模式[3]。如新加坡土地管理局作为全国最大的公有土地管理者和持有者,负责监督其他国有土地管理与执法部门的活动;财务省是日本最主要的国有土地管理机构,但根据日本法律规定,农林水产省、国土交通省和法务省也具有相应国有土地管理职能;为协调中央与方政府间的关系和部门间的关系,加拿大组建了许多专门的政府协调机构,如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联邦政府土地利用委员会、加拿大海洋事务机构委员会等。美国内政部代表美国联邦政府管理土地,下设土地管理局、矿产管理局、复垦局、地质调查局、地表采矿办公室、国家公园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印第安人事务局等,并在美国各地设立了 13 个区域性办公室、58 个地区性办公室、143 个资源区办公室作为土地管理派出机构[4]。

  二、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法律法规。为建立完善的国土规划利用体系,应进一步通过立法,巩固和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规划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和具体实施。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每一项规划,在规划的要求、程度、程序上都有法律规定,但尚缺乏一个能将上述规划之间的衔接加以明确化的法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将规划管理体制法制化,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为保障规划的实施,财政部门应在金融、税收方面给予积极稳妥的优惠政策,以保障地方建设的顺利开展。有效利用民间力量,并保证公共投资适当分配。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地方建设,要增加居民及民间团体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渠道,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的群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2、制定长远规划。在我国,由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与布局不一致时,它们之间的衔接难度就会很大。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级专门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专门、专项规划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内布局,使城市规划在不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用地控制区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发展规模。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同时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土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增加规划的弹性,中国的国土规划在理论和方法上应不断创新,建立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国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规划的编制方法还应侧重于公众参与的方法,采取开放、包容和交互的方式将公民的意识纳入规划的过程;同时增加公告和听证程序,提高国土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中国的国土规划体系应由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构成[5]。不同规划类型根据其目的,再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规划和区域规划;目前尚缺乏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的国土规划。

  国土规划不仅应平衡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而且应以各单项规划为基础,从土地、矿产、水资源的耦合机制出发,在更高层次和更远的时间上检讨、协调并提出综合开发与整治方案。

  3、引入市场机制。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土地市场的六项基本制度正在积极建立与完善,即:城市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土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制度,基准地价更新和公布制度,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和集体决策内部会审制度[6]。我国目前的土地需求量持续增长,地价也在快速上涨。但我们要看到日本土地市场在高速增长后正经历着长时期的持续下跌,因此,我们要引以为诫,不断建立与健全土地市场制度,继续推进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要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同时,要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有效利用土地税收、国家财政政策等对土地交易与地价市场进行干预,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市场的稳步规范发展。

  4、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目前中国许多城乡的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是很高,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的现象尤为突出。中国应借鉴他国集约利用土地的经验,以都市圈的紧凑型发展来带动中国整个的城市化进程,既有利于控制目前中小城市过度扩张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又有利于提高大都市圈土地的承载力和区域协调能力,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开展农村居民点合并,整顿因人口转移而闲置的土地,恢复耕作或转作城市用地,及时调整农村占地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双重占地问题,合理调整村镇结构,改变分散布局多占耕地的局面。针对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应建立更为具体和更加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自然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强化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作用,逐步建立起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及相应的补偿机制;逐步调整税制,逐步建立一个长效的、理性的地方政府负债机制,减轻“以地取财”违法圈占耕地的短期行为;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促进农地权利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地的产出效益;加强对农民的经济补贴力度,通过发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来有效保护土地等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应该借鉴他国土地管理的优势,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法律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实时地籍管理;加快国有土地交易市场的建设,加强国有土地交易的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解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土地管理效率;这对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高效地实行土地管理,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利.美国土地管理的机制和特点[J].国土资源导刊,2007,(6).P76-78.

  [2]何芳,肖宗仁,唐龙.国外土地管理服务理念[J].资源导刊,2008,(11).P44-45.

  [3]刘丽.世界主要国家国有土地管理概述[J].国土资源情报,2008,(1).P2-7.

  [4]孙利.中美土地管理机构及职能的对比分析[J].国土资源导刊,2007,(1).P58-60.

  [5]孙强等.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P249-256.

  [6]靳凤梅.日本土地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时代经贸,2008,(6).P71.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5-20

最新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5-20

最新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07-06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1-01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02-04

行政管理大专毕业论文06-16

关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4-12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纲01-17

农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