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
最新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一: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园绘画的首要目的,在幼儿发展的黄期,从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孩子由别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 动地达到净化心灵的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孩子对科学美得感知能力。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感性认识;想象力
我从事幼儿园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了,在幼儿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应该将幼儿绘画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一种生动活泼、愉快的气氛和情景。美育,是素质教育中地 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地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着相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孩子由被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净化心灵的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孩子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幼儿个性与创造力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幼儿园的教学任务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一谈对幼儿绘画教育的认识。
一、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
据报道,日本幼儿美术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再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成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比如画一幅画,从开始到完成,它整个过程同画画人和眼睛、大脑、心灵、手甚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对所画对象的细致、敏锐的想象力,画画的孩子敢于大胆地把自己所看、所记、所想的尽可能完满的画出来,这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表现。
早期智力开发包括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和谦虚、细心和粗心、自主能力好与差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总是口头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汇到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一点讲,绘画就是一种培养非智力的适当的活动,一个能够自己面对实物写生的孩子,当他从随意的画画和制作过度到能比较客观地去表现的时候,他的主动能力自然就强了:当他们能做到比较有条理地去收拾用具的时候,他们的独立能力也就增强了。
二、在幼儿发展的黄金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范画,然后让幼儿按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内容形式和色彩均相同的画。这种方法虽然能通过绘画的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使幼儿掌握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容易造成幼儿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幼儿在画画时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改变这一状况要把幼儿从被动模仿中解放出来,自由想象,让幼儿画其所爱,画其所想,按幼儿自己兴趣有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造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引导幼儿想象其他事物的其他部分,然后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在基于绘画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幼儿富于幻想的天性,用幼儿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德 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于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丰富幼儿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因此,只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的.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孩子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例如:让幼儿画以《美丽的石头》为题目的画,首先把孩子带到小溪边让孩子们观察各种各样的石头的外形特征,给孩子们讲石头的形成过程,鼓励孩子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石头,然后,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石头。这样的幼儿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有可能只会画教师教的一种石头的画法,作品就可能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因此,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幼儿美术教学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幼儿全部的注意力是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同时,他们应该看到一点:幼儿毕竟年龄小,自觉自控能力较差,既然爱玩是幼儿的天性,那么就让他们自由地找小伙伴,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整个手工制作。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最新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二:
摘要:工作十余年来,在教育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类情况:一部分孩子总是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另一部分孩子却从不举手。我们往往会叫举手的孩子发言,而很少让不举手的孩子回答,无形中导致了这些孩子更加胆小、不愿思考、甚至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这样就形成了"爱举手的孩子更加踊跃,不举手的孩子总是沉默"的两极格局。
关键词:回答问题、举手、孩子、对待
平时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大家都比较关心一个问题--上课举手发言。"我的孩子喜不喜欢举手发言?不爱举手发言,怎么办?"这是孩子从小到大,在校学习过程中一直需要面对的情况,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呢?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社会繁荣、家里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带孩子接触的事物多,孩子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语言丰富,性格开朗,敢说敢做。可是,在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举手的就那部分孩子,其余的孩子似乎没有养成举手发言的习惯,孩子不爱举手发言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总的原则是绝不能忽视这些孩子,要经常为他们创造适当的锻炼机会,并尽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回答,同时给予鼓励,慢慢培养他们举手发言的好习惯。
一、因胆小而不敢举手回答问题
有的孩子是由于胆小不敢举手答问。对这类孩子,教师平时应注意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尽量设计有关的问题让他回答,还可以让他在轻松的气氛下坐着发言。教师要尽可能对他的回答给予肯定,也可以提议小朋友为他鼓掌、喝彩,这样他就会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和小朋友对他的信任和肯定,逐步树立起自信心,慢慢养成大胆举手发言的好习惯。列:我班幼儿琪珺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上课也专心,但是就是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最初我试着请她回答,她显得很不好意思,坐着不起来,我对她说:"没关系,你坐着说吧。"并发动孩子们给她鼓励的掌声,在老师和同伴们的期待中琪珺小声的回答了问题。在她回答完后,我对孩子们说:"琪珺回答得好不好?""好"大家一口同声地说。我们再一次的表扬了她并及时送上了小礼物以示鼓励。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重复,现在琪珺小朋友能大胆的站起来回答问题了,尽管声音还不是很大,但是我们期待有一天她能做到主动大声的回答问题的。
二、不爱思考而不举手发言
有的孩子是因为不爱思考而不举手发言。对这类孩子,教师应主动叫他回答问题,但由于这类孩子事先没有想好答案,因此教师应注意逐步引导他答问,如:将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引导他逐步切入问题,直到回答正确为止。经过几次这样的锻炼,这类孩子就会意识到只要动脑筋、多思考就能回答出问题,从而慢慢养成爱思考、主动举手发言的习惯。班级中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恒恒是中班时从外省转入我班的,在他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我试着让他回答问题,可每次他都不说话,无论老师怎样引导他就是不说,有一次我都有些不耐烦了,便问他:"你究竟知道不知道,你说句话嘛?"没想到他怒气冲冲地说:"我就是不知道嘛?你干嘛老问我?"这个事列给我的启示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要在对孩子充分的了解之后,才有更有效的方法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施教学。
三、思维不敏捷而不举手
发言还有的孩子是因为思维不敏捷而不举手发言。对这类孩子,教师的提问应尽量简单些,如提一些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当然,教师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引导他们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以后能举手答问做好准备。
四、家长对孩子的影响
有的家长对孩子在园学到什么内容不闻不问,导致孩子对上课举手发言不在意;有的家长对孩子是否在上课时举手的问题过于关注,造成孩子一定的心理负担。我们不要走两个极端,要把握好这个度。当孩子回到家里,我们要营造轻松的气氛,引导孩子说说幼儿园里的事情。要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这类问题不要问,比如:"今天老师上了什么课?"--问题太笼统,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今天举了几次手?"--问题太空洞,孩子可能会随便回答。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问,比如:"你来做小老师,爸爸妈妈来做小朋友,你来教我们本领!"--孩子善于模仿,愿意学老师的言和行,这样能激发孩子回忆的兴趣。
此外用孩子快乐的内容来问,比如"今天,你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或者"你和好朋友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说给我们听听?"--孩子容易记住并乐于表达开心的事情,同时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喜欢上幼儿园,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当然,孩子不举手发言还有其它原因,我们教师应作具体的分析,采取适当的方式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并注重引导、培养。只要教师重视他们,家园多联系、多合作,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学会等待,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养成主动举手答问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最新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07-18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01-15
最新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01-15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本01-20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提纲01-20
关于学前教育毕业论文04-1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精选范文01-15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01-05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参考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