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究近十年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摘要:文章梳理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跨系统共建共享的研究脉络,探讨对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认知、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管理模式、地理位置的研究,指出研究内容有待多方面具体深入,建议多关注国外的相关研究,以促进探索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建设。
关键词:校地共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
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由来已久,呈现多种合作模式,如:馆际互借、区域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共享,有关二者信息资源共享的讨论非常多,而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跨系统共同建设、共同使用的讨论很少。随着我国城市图书馆的发展需求加大,同时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呼声日益热烈,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图书馆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为了解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笔者在2015年9月查阅中国学术网络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校地共建”“图书馆”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利用文献追溯法,扩充相关主题,如加入“校市共建共享”检索词,剔除与主题相关度较低的论文后,共得到期刊学术论文69篇,硕士学问论文1篇,会议论文2篇。通过检索发现我国对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2002年,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集中在图书馆的定位、必要性与可行性、管理模式等方面。
一、关于对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认知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是由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图书馆,在协议和合同的制约下,学校与社会共同利用图书馆。耿有三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是指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联合共建,是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全面、长期、紧密型的合作,共同投资、共同利用,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它兼有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重性,应做到学术性和文化性并举,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与文化休闲职能并列,是为高校师生和城市居民提供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社会教育和文化休闲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机构”[1]。杨丽华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是双重身份的图书馆,即“一个图书馆两块牌子,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一套班子两种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城市与高校共建图书馆,其定位、体制与职能不同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具有双重身份,是一种新的模式。共建后的图书馆,既具有高校图书馆功能又具有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2]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因其合作形式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图书馆联盟形式。
二、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必要性的研究
2.1图书馆管理体制成为图书馆发展共建共享的壁垒
我国图书馆三大系统分别是公共图书馆体系、高校图书馆体系以及科研图书馆体系,各系统长期独立封闭的特点制约着图书馆的跨系统合作。耿有三认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不能满足读者的整体需求,同一地区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读者不能自由选择文献服务机构。第二,各个图书馆在半封闭的状态下自我建设,资源配置缺乏明确的宏观协调,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第三,行业标准混乱,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和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第四,各自为政,垂直系统发展,既造成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的差别,也阻碍了地区性信息资源的交流、共知与共享。”[3]杨丽华认为现有图书馆管理“导致各系统图书馆发展自成体系,缺乏总体规划,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出现大量的重复和浪费,无法形成一个高效益、高效率的发展机体。”[4]
2.2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职能缺失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资源无法较好地为社会所用。叶明青认为“虽然‘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命题一直为研究者重视和探讨,但是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进程依然缓慢。高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不能被社会广泛利用,许多社会用户对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丰富资源和多样化服务只能望而兴叹,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5]另一方面,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或是馆员专业技能等因素,无法成为区域的文化信息中心。李爱芳认为“公共图书馆由于受地方财政、人员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在逐渐减弱,真正服务的对象也在逐渐减少,出现了馆藏资源与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实际现状”[6]。
2.3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区域适用性研究
不同学者对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适用区域存在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校地共建共享比较适合发达城市,钟辉新认为:“校市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模式比较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因为建设一座现代新型科技图书馆需要不菲的投入。经济发达地区读者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比较旺盛,能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会导致浪费。”[7]而另一些学者则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特别适合中小城市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一般对图书馆的投入也非常有限,许多图书馆馆舍简陋、资源陈旧,而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日益强烈的文化生活需求,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模式特别适合这些地区图书馆的发展。
三、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可行性及意义的研究
3.1有效节约政府及高校的资金和土地资源
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文献资源建设的优劣也取决于资金的投入量。许多地区的图书馆由于建设分散,造成单一图书馆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资金浪费。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普遍吃紧,地方与高校共建图书馆可以将地方财政的资金集中使用,更好地为大众读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一些由地方财政支持的'高等院校,也能够获得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和保证。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又可以通过馆藏馆舍共用,节省土地资源的成本。
3.2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优势互补
高校图书馆较公共图书馆而言,在馆藏资源、人员技术等方面,都能够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史成玲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独具特色,对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地方文化、经济和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另外,无论是高校师生还是社会公众,读者需求的交叉性很大。这种合作的优越性、资源的互补性和需求的交叉性放在知识经济的框架之中,就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又可避免国家资源与资金的极大浪费。”[8]
3.3有利于城市或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其作为某区域的信息中心,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日常的文化服务,为高校读者提供科研服务,还能够为区域企业服务,大大提高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实现价值。李永红在《论市校共建图书馆在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文中结合池州师范专科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通过开展服务池州的旅游经济、积极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好参考咨询工作、为地方特色研究服务等,将池州师专建设成为池州的城市文化信息中心。[9]
四、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合作模式的研究
依据高校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等本科院校与当地政府共建公共图书馆,如:聊城大学暨聊城市图书馆、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大庆市东北石油图书馆、池州市池州学院图书馆、驻马店市黄淮学院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另一类是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共建图书馆,如: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严济慈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华厦学院分馆。
依据共建共享的运行现状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类:(1)共建馆舍,运营经费投入缺失型,如聊城大学暨聊城市图书馆。(2)短期“共建”、长期共享型,如池州市池州学院图书馆。(3)合资共建、共享服务缺失型,如驻马店市黄淮学院图书馆。(4)共建共享、持续投入型,如大庆市东北石油图书馆。[10]
五、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研究
5.1创新科学的保障机制
叶明青认为:“应成立一个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相关人员共同构成的图书馆协调管理委员会,图书馆在协调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5]杨丽华认为:“必须成立一个包括地方政府和高校以及地方财政、文化、科技等相关部门在内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负责主持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引导图书馆服务方针和发展方向。”[4]综合来看,目前正在运行的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基本上采用高校负责管理、政府监督管理的模式。
5.2设置合理的人事制度
高校图书馆员与公共图书馆员由于面向读者对象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工作习惯,必然会产生职场上的文化冲突。许磊结合所在的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指出:“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对工勤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同时,面向社会,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实现人员管理模式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化,建立起动态的、竞争性的人事管理机制。即采取三级用工制度,即专业人员、合同工和临时工。”[11]
六、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地理位置的研究
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比较大,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相对比较集中与稳定,因此,共建馆通常建设在大学校园内。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位于学校内导致很多离校园较远的公众读者不愿前来图书馆。[12]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看法,钟辉新认为:“新建科技图书馆应选在市区或靠近市区的高校内,新馆的选址既要方便高校又能便捷地为市民开放服务,又要对周边能形成一定辐射作用。新馆既可以在原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扩建,亦可以在校园内建设全新的图书馆,视具体情况而定。”[7]综合来看,地理位置要考虑区域的实际特点,无论是建在校内或是校外,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优点和缺点,可以通过大力宣传、网络服务等来弥补。
七、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尚未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基本处于“馆本研究”,研究者绝大多数来自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自身,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意义、管理模式创新等宏观层面,且这些主题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未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国内的实践案例上,对国外的关注较少。笔者认为可以在具体建设图书馆的实施对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馆藏建设,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及空间分配,内部人员管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评价标准,读者推广服务,信息技术、网站建设等;同时,通过了解国外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发展运行的状况,分析其案例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探索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耿有三.共建图书馆高校与城市共享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07(6):146-148.
[2]杨丽华.双重身份图书馆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8(1):147-149.
[3]耿有三.高校与城市共建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4):17-19.
[4]杨丽华.论城市与高校共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创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31-33.
[5]叶明青.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作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11(17):31-33.
[6]李爱芳.校地共建与馆际合作服务一体化框架的建构: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4):70-72.
[7]钟辉新.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科技图书馆刍议[J].情报探索,2011(3):54-56.
[8]史成玲.校市共建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以池州师专图书馆为例[J].池州师专学报,2006(3):139-141.
[9]李永红.论市校共建图书馆在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J].池州师专学报,2006(3):137-138.
[10]田虎伟,刘阳,刘勇敏,等.校市共建共享城市文体设施的模式、特点与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90-93.
[11]许磊.构筑图书馆运作新模式:试论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图书馆校地共建[J].现代情报,2002(6):107-108.
[12]宋淑红.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整合初探:以大庆市图书馆与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的整合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60-62.
【浅究近十年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相关文章:
浅究公共图书馆儿童分级阅读推广06-11
浅究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06-11
浅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06-11
浅究公共危机协同治理06-09
浅究高校图书馆新入职馆员职业认同感培育06-11
浅究施工企业推广BIM技术的障碍06-09
浅究《群山回唱》中妮拉的创伤06-13
浅究新时期基层水利档案管理措施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