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研究

时间:2022-09-26 02:29:1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教育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方法的学科。而且,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关注促进这种实践的工具及其研究的发展。数学教育是现代社会激烈争论的主题之一。

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研究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造环境;培养;想象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在这里解释“想象”一词呢?因为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成年人都逐渐失去了想象能力,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儿童少年也面临失去想象能力的威胁。现在的孩子迫于教师与学校的应试教育,迫于繁重的作业,迫于家长的殷切希望,更迫于社会生存的激烈竞争;他们被迫远离娱乐,远离电影与电视,远离与学习无关的书籍、报刊;不是老师与父母,就是自己把自己牢牢的禁锢在教室中、书房里。孩子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挥动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的那双稚嫩的翅膀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被斩断了。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

  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思想在我们身边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虽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思想整体上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思想首先就禁锢了人的思想与想象,要求学生服从权威,崇拜权威,强调“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规规矩矩”;与权威相左的就是“异类”,与老师“别扭”的就是“刺儿头”。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想象”的发展与创新呢?

  (1)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敢于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权威”主要是指教师和教材。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告诫他: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在一些孩子眼中,老师就是“神人”、“超人”,而忽略了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要吃、喝、拉、撒。对于教材,学生也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要按课本上的要求去做作业,去应试。有了对教师与教材的崇拜,剩下的大多都是盲目,而不是批判的接受、大胆的想象了。

  (2)教师的指导“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像生产一件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主体教育思想最忌讳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教育最需要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而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的最大毛病就是灌输法。

  探究: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有多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等。因此,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如果活动的设计达到了前述的目的,那么学生在活动中便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需要适当的组织引导,确定适宜的探究方向与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蕴藏着的数学本质与规律。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限,教学中探究活动经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以“探究――交流――统一思想――继续交流”形式的多次完成。

  交流:如果说探究发现是一种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那么,交流就是一个集思广益、提炼升华的学习过程,是探究的深入与动态发展。这里的交流指的是多方面的群体交流。记载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交流的内容是在探究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分析、推断的情况以及探究的结论等。为此,教师一方面在课前应预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主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要变“及时评价”为“延迟评价”,教师不要轻易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不要用言语和表情干扰学生的思维和发言;要变“二值判断”(对或错)为“多值判断”(好或坏、难和易、简和繁、常规的和创新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得到的结论是错的或不完整的,也不要一下子指出来,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自我“顿悟”。

  反思:在活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终需要经过学生的积极反思而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它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梳理与总结。

  上述四个环节“活动、探究、交流、反思”只是教学模式的主线,可能经历多次循环往复,而且顺序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充分体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

  最后,引用联想公司的广告语:“如果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我要说:如果失去想象,学生将会怎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创造环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邢永富主编

  [3]《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第三期,25―28页

  [4]《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学数学杂志》,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第四期,8―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