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论文15篇[必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选修课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修课论文1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颠覆了上百年来对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也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但在选修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尤其是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本文分别从教材的选用、编写、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8CB062。
随着20xx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出台,普通高中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也已走过了8个年头。高中语文选修课不仅带来了课程形态的变革,更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层思考。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颠覆了我们上百年来对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也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但在选修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尤其是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选修课教材“垄断”化,缺乏自主开发
“选修课程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自由选择的修习的课程。”[1]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选课的自由,同时由于教师水平不同、学生层次不同以及教学传统不同,使得选修课程的开设存有差异。在第一学年开设语文选修课的学校又面临过没有现成教材直接使用的困境,一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本校教师自主编选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切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但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出现了一定偏差。后来,随着课改的推进,由各大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的各领域的选修教材,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材领域。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个系列,五家出版社分别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语文出版社出版了14种,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5种,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1种。应该说,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首次。
面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选修教材还是全盘选用“权威”性的统一教材,许多学校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所以,目前作为选修课程的核心要素——教材,已被各大出版社垄断了。诚然,出版社开发的选修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编者大多不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编选出来的教材多少带有大学选修课程的味道,教材的适应性和操作性都存在很多不足。原本应由地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编写的选修教材,如今却普遍成为“国家化的选修教材”,这似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如何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主开发教材的质量,是当今选修教材研究的重点。
二、选修课教材种类繁多,但仍缺少精品 在现有的72种语文选修教材中,其中的35种已经于20xx年在各实验区投入使用,其余37种也已在20xx年投入使用。应该说,如此繁多的选修教材种类,乍一看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细细品味,却发现了诸多问题,不容乐观。例如,在72中选修教材中,单单“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编写体例上有些差别,但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教材虽多,但是多部、多套的重复,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从现行的选修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编者中极少有真正的一线语文教师,大多数是教授、专家、学者,其教材的知识性、学术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当然,专家学者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对于语文教材建设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今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专家学者们对这些并不了解,所以我们看到有的选修教材其实是某些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或是研究成果,像《语言规范与创新》、《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等专业性极强的文章,作为高中生的语文选修教材来是不合适的。另外,学校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也存在一定误区,因为从知识的权威性角度不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于是从“新”、“奇”的角度着手,像“书法欣赏”、“邮票中的语文”、“时文阅读”等选修课程的设立,不仅没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是指教师把传授知识、学生把把握知识作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知识是教材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用教材教”是指教师、学生以教材为学习资源、共同开发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教材成了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成了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教材”是传统教材观的代名词,而“用教材教”成了新课改教材观的亮点。但是在使用教材的时候,“用教材教”往往有名无实,或者更多的还是传统的“教教材”。
另外,在选择选修教材的时候,升学率是学校的首要考虑因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现在的必修、选修课虽然形式上进行了蜕变,但是无论必修还是选修,仍然是选择高考会考的内容教,这时的选修教材已成为了“考本”。例如,在众多的选修内容中,和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散文、语言文字应用等相关的内容,是学校及学生的“必选”选修内容,而现代诗歌、戏剧等高考很少“问津”的内容,基本一带而过或直接忽略。所以,教师如何才能担当起“教”的重任,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没有对新的教材观的正确认识,没有对教材体系的深入了解,无法驾驭教材,当然也不可能实现“用教材教”。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49.
选修课论文2
1.体育舞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其对健身方式的选择
传统的体育项目对学生有着同样健身的功效,但几十年不变的项目让大学生失去了运动兴趣,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把体育和舞蹈很好的结合起来,既可以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又可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这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达到很好的健身、健心效果,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舞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舞蹈课程对学生起到健身、健美的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认识美、追求美、展示美、热爱美,从而使之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处理一切事物,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质量。
教授体育舞蹈课程在培养审美的同时还可优雅自身姿态,使之体态优美,自信满满,在体育舞蹈学习中,双人配合会让学生懂得合作,互相扶持,彼此勉励。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高校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的.价值
2.1体育舞蹈课程的价值定位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个文件不仅是对于我国专业艺术学生制定的,更是对全校艺术、全校体育喊出的坚定有力的讯号。开展体育舞蹈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目前,全国已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专业体育舞蹈课程,但在公共选修课上开设这门课的还很少,而针对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学分学制、课程类型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问题。
2.2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要求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主要以体能训练为主,不注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新的体育课程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胆改革,体现课程的时代性。现代高校体育注重开展多重特色体育项目,多角度挖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满足其对健身方式的选择。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适应现代社会打下基础。体育舞蹈项目所特有的观赏性和极强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也正符合高校体育课程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因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具有一定的价值。
3.小结
体育舞蹈与高校相融合和衔接,是对大学生更加全面、有效的培养与教育;是对我国青年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的措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对祖国人才培养的需要。我认为高校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是必不可少的趋势,可提高学生智育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选修课论文3
1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最好以时代先后为顺序,选择赏析作品的标准是:突出时代特征、主题风格鲜明,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和技法更为纯熟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欣赏和审美的对象要真正做到是大家公认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满足当代高职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也才能是作品艺术感染力传达给学生,陶冶和塑造他们的审美感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欣赏选修课存在问题及成因
当前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训实践课程比例,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大多数院校对选修课的认识还不够,没有认识到选修课程对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美术欣赏选修课程,没有从根本上思考艺术类选修课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以至于该门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形式显得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必要的探讨性、自主性的学习;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现有美术欣赏课教材不具普适性,课时安排不够合理,课程开设普及率低,并且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甚至在课程考核中只注重出勤和课堂秩序,却没有把课堂上的互动讨论、学生的认知和答辩能力作为评定标准。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学校对美术欣赏课程重视不够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就决定了它的教育方向和课程开设体系、专业课程的开设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而展开的。不够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修养等素质的培养,再加上美术选修课程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不够直接和具体,所以大多数院校容易忽视该门选修课程的存在价值和可持续影响力。
2。2缺乏专业师资和适用教材
由于升学比例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艺术设计类学生增加幅度更为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专职艺术设计教师授课任务量增大。大多数院校美术欣赏课的开设者为艺术设计类教师兼职,在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指导思想下,很难保证美术欣赏课“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该课程一般一学期开设一次,再加上课程对人数的限制,很难覆盖学院学生数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缺乏针对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普适性教材。市场上的教材专业针对性强,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偏大,不适合用作高职院校选修课教材。
2。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
根据笔者调查,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沿用旧有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贯静听,缺乏必要的分析和探讨,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主动性学习不够,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经典作品也就不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造成学生无法体会作品的思想精神内涵,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3规范高职院校美术欣赏选修课的途径
3。1学院教学管理层面上要重视
我们在提到选修课程时,总有一种这样的认识:选修课程只是选修的课程,并不会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也不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什么影响,更不会使学生的未来发生什么改变。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美术在当今已经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美术欣赏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提升了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还有可能影响到我们人格的塑造。我们在高职院校课程选择时,会有“理论知识适度、够用”这样的认识,这只是一个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针对于三年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和在这个时间段内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言,并不是说高职院校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上就不需要有更高和更宽层次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也是美术欣赏选修课在高职院校得以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学院在教学管理上要重视美术欣赏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开展自上而下的针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分析与研讨,着手组织教师协调统一、开展工作,构建和规范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课程知识体系和行课环境。
3。2师资到位,注重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程,看似只是一门简单的选修课程,其实,它是一门时间跨度大,涉及区域广,涵盖知识面宽、内涵丰富的课程。它既需要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历史、文学、哲学相关知识。以往我们在美术欣赏选修课程教师安排与选择上,基本是临时抽调或安排有上该选修课意愿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没有选择真正对口或是能够胜任该课程的美术专业理论教师,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根本就没有专业理论教师,在美术欣赏选修课程上,我们有应付之嫌。要改变这种师资不到位的情况,保障美术欣赏选修课有效进行,我们可以尝试从两方面着手工作:①引进艺术院校美术理论专业的毕业生充实该课程教师队伍。美术理论专业新毕业的学生一般具有较深厚的艺术修养、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适合美术欣赏选修课的课程教学。②从艺术设计专业中任专业基础课或从公共基础课中任语文课程的专业教师中抽调工作踏实,知识面广且有较强进取精神的教师到全国知名美术专业院校进行为期1~2年的美术理论专业进修,通过专业进修,教师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一般具备较强教学经验和与学生沟通技巧,能够胜任美术欣赏选修课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有别于美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它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接受学”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任课教师应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审美观点。美术欣赏的教学还应当是着眼于对历史、世界有影响,典型性强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应是教师对自己创作作品的解析。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增加学生感兴趣,能够接受的与作品创作者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奇闻轶事,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认识,达到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
3。3建立美术欣赏选修课程标准,编写适合高职学生选修课程的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要选好用好教材很关键。目前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材版本很多,但从高职角度出发,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量身定做的教材几乎还是空白,这就为我们高职美术欣赏课程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我们要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去创造性的编写适合我们自己需要的教材。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考虑高职教育时间短、专业性强、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时代性强、民族特征性强、具有典型性的特征。要考虑高职学生感性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在组织安排上,多插入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者信息、作品解析等内容,突出美术欣赏课程“普及”和“审美”两个方面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高职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赏析作品过程中逐步明确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加强艺术修养,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4课程考核要灵活合理
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段课程的学习而有所收获,而不仅仅是上了或上过一门课。因此,选修课课程考核应该区别于必修课考核。所以,在实际行课过程中,我们应淡化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秩序等方面的考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某项具体的内容开展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讨论,按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答辩能力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并附以选修课结课时小论文答卷形式来评定学生最后成绩。当然,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依靠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务部门的统筹安排,将选修课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使选修课在设置、学习、讲授、考核等各个环节上都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高职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就要规范选修课程,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性而开设选修课。美术欣赏选修课正是契合了高职教育目前的发展趋势。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好美术欣赏选修课,才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选修课论文4
1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系游泳选修课学生共81人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和数据采集。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查阅有关教学方法的文献资料,获得“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为实验方法和试验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共发放问卷81份,回收问卷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问卷有效率100%。
2实验过程
2.1试验控制
采取简单整群抽样法进行实验对象的选择,将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分成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班的情况基本相同。在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亦无显著的差异,实验的信度较高。实验班与对一照班在教学内容上完全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不同的教法。除了正常上课之外,实验班的学生和对照班的学生没有经过其它的游泳水上练习,进而保证实验的信度。如表1所示,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6人,总人数41人。对照一组:男生34人,女生6人,总人数40人。实验班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臂展的平均值都非常的接近,并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身高、体重、游泳经历的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实验增加了可信度。
2.2实验过程分析
根据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和游泳选修课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游泳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内容均相同。分班前学生不知道实验情况因此控制了一些学生主观因素。
2.3考核方法与评价规则
考核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持续参与实验。连续持续缺课1/3视为不及格。学生完全参与六节课程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蛙泳技术测试,将能初步学会蛙泳动作,任意游能前进10米以上者视为会游泳;只掌握了浮体滑行和蛙泳腿部动作或手臂动作者视为不会游泳。以测试者成绩排出测试者的名次顺序。但是在本论文的测试中只需记录测试者的最佳成绩即可。
3结果与分析
3.1“小群体”教学模式教学结果
实验组:教学前,学生会游泳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88%;不会游泳的学生有39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5.12%。教学后,能够学会游泳技术的学生有40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7.6%,不会游泳的学生1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4%。对照组:教学前,会游泳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不会游泳的学生有38人,占整体比例为95%。教学前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比较分析中,会游泳的学生有38人,占整体的比例为95%,不会游泳的学生只有2人,占整体的比例为5%。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同样适合在游泳教学中。
3.2“小群体”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3.2.1“小群体”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参与游泳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和“小群体”教学模式比较起来,前者主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课堂学生的遵守纪律的表现能够体现出来,而“小群体”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比赛。通过比较看出,“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游泳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游泳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3.2.2“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加快掌握所学游泳运动技能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反馈信息只能通过老师掌握,而一次课的教学时间很短,学生在水中的活动较难控制,教师只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不可能逐个纠正,个别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动作的准确性,即使出现错误的动作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帮助,延长了掌握正确动作的时间。而”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每组指定了固定的组长进行指导,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快速帮助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中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缩短动作技能的形成的过程的时间。
3.2.3“小群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在游泳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分组教学,形成一个小的团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比赛中,结果有输有赢,通过这样的锻炼过程,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明显的提高,心理素质明显提高。
3.2.4“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培养良好的品德
“小群体”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多交往的最好的形式。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技能的同时也有鼓励学生主动向别人学习。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互动,这样使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游泳技能的效率。“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和老师充分的交流。“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4.2建议
在每一阶段结束时,为了增强参与者的积极性,进行平时成绩鉴定时,对积极参与的同学进行鼓励,可以在平时成绩鉴定中给予积极参与者相应的奖励。课后鼓励参与者积极练习,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监督,使学生运动技术更加精湛。应该在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来设计“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效。
选修课论文5
纵观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始终是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和“瓶颈”所在。在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下,选修课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当前广大中学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变革的方向之一。然而,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来看,选修课程并没有完全成为改革进程的一剂良药,相反,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改革不彻底,以及选修课程自带的复杂性、多层次性特征,反而造成了诸多学校课程的无序和低效,而选修课程自身的随意、简单、低效在广大中学也是屡见不鲜。为此,如何科学地统整中学课程结构的各个层次要素,如何有效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从而真正构建一种充分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选修课程体系,是现阶段中小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切入点,以模块化课程为理论依据,探索高中语文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统一教室、统一教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内容要多样化,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理解难度不大,散文形象丰满,感情充盈,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精读前两篇文章,略读后两篇,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选修课论文6
大学选修课现状之思考
[摘要] 以学术自由为特征的高等学校,大学选修课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选修课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在选课中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没有达到开课的真正目的,不得不引起学校、老师、学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大学选修课;现状
大学选修课是大学生扩充自己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普通高校基本上无一例外地都开设有选修课,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但是,目前选修课出现了很多问题,违背了开课的真正目的,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普遍而又严峻的问题。
1.开设大学选修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学术氛围自由,多种思想学说在学校交流并存,多元化的课程能够扩充大学生自身知识面,引导学生用新视角看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都开设了选修课,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学科,如湖北大学开设的公关与礼仪课程能提高大学生情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实用语言交际艺术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便于学生的沟通发展和求职应聘;清华大学将空竹和花毽这两个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大学,并使之成为与学分相关联的选修科目丰富学校体育课的内容,使得具有古老历史的民族体育奇葩在校园中重新绽放。“现代的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很多学生并不会通过咨询等途径寻求解决,而开选修课来辅导是个很好的方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韩老师说。暨南大学中文系的何老师指出,单从学术领域来说,一些新的学术观念和社会观念应最先在高校讲授,高校氛围比较自由。不少学校和老师都一致认为,开设新颖的选修课对学生而言,利大于弊,在高校是一种很好而被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大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如初中、高中教育的一个标志。
2.大学选修课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2.1 学生选课带有明显功利性
目前选修课出现了很多问题,违背了我们开课的初衷。作为一名开设选修课的大学老师,笔者的体会非常深刻。笔者开设的是《生物技术制药》选修课,目的是为了拓宽医药类专业学生的生物医药领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最初笔者在这门课上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可在课上发现了很多问题,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对选修课带有抵触情绪,第一节课就有几个学生没来上课,而且上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坐在后面;上课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听课,大部分人都在干自己的事情,如看书、发手机短信等。看到这种状况,笔者百思不得其解,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个别学生居然对老师熟视无睹。经询问,才发现选修课存在很多不为学校和老师知道的问题:由于学校有硬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选修课才能大学毕业,于是很多人也许一点兴趣也没有,就冲着学分去选课,结果很多人选了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课程,或者选容易通过学分又高的课程。选修课在学生的心里已经是那种爱听就听,不爱听的就不用听的课程,现在的大学选修课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意向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也表现在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正在变得日趋单一: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社交礼仪等。而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社科类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选修课却很“冷门”。事实上,不少同学对于学校要求的“非实用型”选修课大多兴趣不浓。这也许在短期内会对学生毕业后就业等有一定帮助,但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来自学生的心声
一名大三的同学说:“与兴趣相比,学分更重要。”也有学生这样抱怨:“大学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迂腐了,这样搞太浪费我们的时间了,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为了凑学分而上课,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些学生的心声说明大学选修课出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授课老师和学校的反思。
目前,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潮流新思想在原本纯净的象牙塔里渗透蔓延,给大学生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很大的冲击,大学生急功近利、消极厌世等思想逐步蔓延。学生为完成学校的学分要求或为了课终考试而上课就是这种功利主义的淋漓尽致的体现。小邵是同济大学大二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课余做股票,他的选修课都是和股票投资有关的,选修课上学的这些实用知识给了他很大帮助。小邵毫不讳言,自己在综合素质上不够平衡,对一些传统文化几乎是空白,但他还是比较青睐“实用型”选修课。上海大学大四的阮同学则认为,老师讲的东西如果不能“立竿见影”就很难吸引如今的同学了,他和很多同学都是把“实用性”当作选择科目的重要标准,他今年的选修课选了公共关系、现代物流、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会,对求职有所帮助。
2.3 老师的反思
在当代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现在的学生信息量都很大,搜集信息的能力强,对老师的能力和知识面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对教师要求也更高。一位大学老师曾说:“学生对选修课老师的水平要求很高,选修课上课难度更大,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广泛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上课时想出一切办法千方百计调动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上选修课比必修课还不容易!”这位老师道出了广大选修课老师的的心声,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上好选修课的更高要求。“课程也需要与时共进!”某高校一名老师举例说,“多年前,大学生商海小试牛刀绝对不可以想象,但现在这种情况就很普遍了。”现代大学生敢于创新、思维活跃,传统的教学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当前,大学选修课出现的严峻性问题引起了不少授课老师的'重视和反思。
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一部分授课老师,一些老师抱着完成学校任务和完成自己教学学时的需要而开设选修课,不认真备课,上课照本宣科,课终考试学生无一例外的全部及格,老师、学生皆大欢喜。可见,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影响是深刻的、长久的,在高校教学特别是选修课教学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学校、老师、学生应采取的对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学校的总体方针政策、授课教师的知识及授课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均有关系。
3.1 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学校应在选修课上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要杜绝为了捞取学分才选修某些课程、“选而不修”的不正常现象,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开设新选修课,否则就达不到开课的真正目的。开课之前可在学生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爱好、授课方式及考试方式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再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等开设课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自己选的课程没有兴趣,选修课的目的就没有办法达到。在一些大学,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的缺乏,再加上办学态度的误区,很多选修课没有选择余地,名义上是选修,实际上是必修,学生为拿学分而选课。相反在一些大学,每学期有十几门选修课可供选择,学生对哪一门课、哪个老师感兴趣,就可以报哪门课去修,这才是真正的选修,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有了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3.2 授课老师应作出的努力
为解决目前选修课面临的种种问题,作为任课老师应从几方面努力来提高选修课质量和教学水平。应为如何上好课而作好充分的准备,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随时更新知识,同时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做到讲课时游刃有余,才能确保授课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平时应注重教学艺术和手段的培养,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大学课堂本来就应是气氛活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尝试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课堂自由讨论、学生上台演讲或授课、播放有意义的录像等,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这样的老师通常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气氛自然很好。
3.3 大学选修课的主体是学生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否从选修课上真正有所获,关键在于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大学的选修课之所以设置多种类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进修机会,学生应当珍惜这样的机会。原本学理工科的同学选择文学类的选修课,或是学经营管理的同学选择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这能让你感受到知识的不同魅力,同时学会用另一种思维去看待问题。大学生应该把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等短期目标上,不应该急功近利。
4.总结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选修课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应引起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几年,深圳大学一直在推进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公共课程创新。如果我们能都像深圳大学那样对选修课引起高度重视,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多思考,并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相信终有一天高校选修课能达到其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传统必修课无法达到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荣,刘怀锋,鲁晓燕.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xx,13 (23):144-146.
[2]杨静,赵蓉,李慧茹.谈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与管理[J].煤炭高等教育,20xx,22(4):115.
[3]熊匡汉.关于大学选修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xx,(6):51-54.
选修课论文7
1. 引言
历次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在乒乓球项目上几乎包揽所有的金牌,因而奥委会为了增加乒乓球的竞争性将二十多分制改成了11 分制,大球也改成了小球,但是由于我国乒乓球土壤雄厚,因而实力很强。目前高校选修课程中都会有乒乓球这一项目,但由于不是主要课程,因而教师也不够专业,对课程训练重视度不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2. 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现状探析
乒乓球由于其工具简单、步伐简单等特点因而普及程度很高,一些中学体育课程中也会设置乒乓球项目,高校的选修课程中也会有乒乓球,与其余运动项目相比,乒乓球对体力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而且运动相对比较柔和,因而很多人会选择进行这项运动,虽然乒乓球的受众很广,但在其教学与训练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2.1 乒乓球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学生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将会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高校的乒乓球教师一般都是正规体育大学毕业,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相对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够受到专业的训练,但是在大学中,乒乓球一般是作为选修课程,因而教师虽然是专业院校毕业,但由于学校课程的设置,会导致教师本身在主观上不太重视教学过程,而且学校领导也不太重视这种课程,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在招收老师的时候不一定会优先选择素质高的教师,而且教师一般授课方法比较单一,缺少自主创新的精神,因此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高校乒乓球的发展。
2.2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教师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但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学生这一主体的学习热情性,但在大学中,乒乓球一般是作为选修课程出现在学生的选择中,由于其学分不低,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学生为了凑够学分而选择这门课程的现象,其实从学生自身来说他们不一定是基于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再加上大学选修课程一般管理比较松,因而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动作训练学习方面积极性就不高,主体如果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教师再认真授课效果也不会很好,因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同时也阻碍了高校乒乓球运动的传播与开展。
2.3 学校领导对乒乓球运动支持力度不大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乒乓球运动开展的前提,由于高校中乒乓球项目主要是作为选修课程,因而在学校经费的投入上对该项目的投资偏低,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场地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对教师资金的支持力度。国家虽然有法律规定几个班级就要至少配备一台专业的乒乓球桌,但随着近几年来学校的扩招,大学资金数量有限,因而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国家的要求,高校经费投入不足会使得学校资源设施缺乏,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乒乓球运动的有效开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阻碍了乒乓球运动的开展。
3. 乒乓球教学与训练发展探析
针对我国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的现状来看,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总体上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是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但我们不可骄傲自满,对现实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必须寻求解决措施,提高乒乓球教学与训练质量。
3.1 学校应努力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是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引领者,学校师资力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因而学校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一方面通过竞争机制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乒乓球教师,他们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训练技能也必须丰富,另一方面要对乒乓球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既包括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包括综合素质的培训,这样不断强化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在招收一批优秀教师并且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来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师进行评优考核,并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样一方面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进,同时也督促教师主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2 学生应树立主动学习意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属于引导的作用,而教学质量的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学习结果决定,乒乓球与一些大球相比,其对学生的体力要求不高,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步伐移动能力,因此很多大学生看中了其对体力的要求不高进而选修该门课程,不规范的动机必然导致不好的结果,因而会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主动意识不足,而且对课程的态度不端正,在动作训练中也不会积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进而导致授课结果不佳。为了提高授课质量,学生必须首先端正态度,不要以为它是一门非主科而不重视,因为只有有了一个好的身体才可以进行其余的工作,因此作为该运动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必须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3.3 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
硬件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该项运动效果的高低,由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因而学校会将大笔的资金投入到主科的建设中,而对乒乓球这种项目缺乏必要的重视,因而对其建设投入的资金不多,硬件设施不够先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乒乓球这种运动一部分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训练,在实践中掌握该项运动的精髓。要想提高乒乓球教学与训练水平,学校必须加大硬件运动设施的投入,首先从基础上保证该项运动有一个基本的硬件保障,其次师资力量等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只有从战略上重视了乒乓球教学,该项运动才能大规模的普及开来,学校才能成为推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基地,更好的促进该项运动的发展。
4. 结语
乒乓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社会普及程度高,群众接受范围广,乒乓球运动要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需要领导阶层的重视,其次教师本身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其次学生也要树立积极参与的意识,对乒乓球运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它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脑力和反应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锻炼。虽然目前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总体上其发展势头向好,其所拥有的雄厚的群众基础是别的项目无法比较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了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现状的同时,对其发展前景也是充满了信心,相信其教学与训练之路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姚淑平。对上海市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许淑萍。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任意选修课教学内容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
[3]宗新友“.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尝试和应用[J].体育研究,2006.
[4]刘建,高荻。乒乓球课为例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科技信息,2012.
[5]巫文佳。福建省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6] 王人成、杨年峰等:《人体下肢摆动相冗余肌力分析》,《清华大学学报》,1999.
[7] 黄谦、张晓丽:《中国运动员社会网络及社会支持的理论探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
[8]刘建坤、王桂欣。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选修课论文8
摘要:在高专院校的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的开设,也具备较为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相关的教学老师和学校领导,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全面的改善和解决,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教学思考
在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懂得了一些社会问题。在这个阶段,对他们展开汉语言的文学选修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成败进行明辨,对兴衰进行了解,懂得如何分辨正与邪,知晓什么是荣和辱,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对自己进行约束,所以开展汉语言文学选修教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问题
1.教学课程的性质模糊教学课程的性质,主要是对这门课程进行说明,并将其和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说明,课程性质对于课程的作用,教学发展路径,以及实际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堂上,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着“鸡肋”的学习思想,其性质内容,没能得到清晰化的讲授,致使大家对其存在着一般的课程教学认识。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和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偏差。2.教学课程的定位偏颇在高专院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时,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还存在着定位偏颇的问题。课程的设置过于浮躁,且存在着服务就业的问题。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专院校的开设汉语言文字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选修课的种类进行丰富,为老师增加一些教学课时,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选修课的科目上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对老师教学职称的评聘工作进行完善,提高其课酬。所以老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都缺乏端正。3.教学课程的论证匮乏选修课的内容是面向全校学生所开展的课程,学生的专业情况不甚相同,同时也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这就为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带来了一些教学问题。在开课之前,老师对于学生未能进行充分的调查,同时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也缺乏可行性的论证和研究。一般都是老师提出开课的申请,校领导审批同意,学生在选择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对课程的开设,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导致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脱节的问题,且有一些高专院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问题,对教学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
二、改善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1.加强对课程的建设力度在对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首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力度。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应该将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融入进来,争取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他人及社会,建立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态度,并将这些知识内容,设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然,在教学建设的过程中,高专院校还可以将语文文学选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技术技能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感性精神。2.重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在高专院校进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之前,校方可以采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展开了解,征求学生、老师,以及相关专家的教学意见。通过缜密的教学研究,来对课程培养的目标进行完善,制定出合理的课程教学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对选修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例如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按照文学艺术类、国学类和语言类这三个体系内容来对教学课程的模块进行设定。像文学艺术类的内容,可以设置一些名家名篇赏析、唐诗宋词的赏析,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等等。一些高专院校还可以开设国学类的教学课堂,对《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进行讲解。3.建立健全的课程考核机制在选修课堂上,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处在一个真空化的状态之下,不属于教学检查的主要目标,所以为了对这种教学乱象进行扫除,汉语言文学类的选修课程,应该将教学重点侧重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容上,并且还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来举办相应的主体演讲、辩论赛,情境学习活动,以及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利用调研报告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院系也应该就汉语言文学类的课程效果,展开相应的点评,这个过程的内容要落实到每一名老师的身上,通过监督和评价,整理出相应的反馈建议,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抱有开放性的教学思路,从根本内容入手,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深化教学质量,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燕凌.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xx(5):103-104.
[2]李海丹.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8(4):38-39.
[3]李国英.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xx(12):147-148.
选修课论文9
一、对象与方法
1.内容与方法
(1)基线调查。首次上课前,用食品安全问卷进行调查。
(2)教育活动开展。参加食品安全选修课的106名学生为教育组,参加其他选修课的146名学生为对照组,对教育组开设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来源、食品安全防范等内容,共10讲,每周1次。
(3)教育评价。结束后用相同问卷再次调查,观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变化。
(4)评价指标。
①食品安全认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消费环境安全、油炸食品安全等。
②食品消费行为:消费食品环境选择、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食品放置时间等。
2.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培训后,填写调查问卷,上交问卷时当场核对;回收调查表后,进一步核对准确无误后,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双录入法进行录入,用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二、结果
1.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教育组男13人、女93人;对照组男22人、女124人,两组男女构成无显著差异(2=0.854,P>0.05),年级构成也无显著差异(2=6.011,P>0.05)。
2.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教育前两组学生对食品安全认识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校外早餐不安全、超市食品安全的认知无显著差异。
3.食品消费行为改变
教育前两组学生消费食品的行为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学生每周食用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与行为存在相关性,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行为是知识掌握应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能力强,能注意用知识指导行动,因此,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应能取得理想效果。
1.选修课教育切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教育前学生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部分饮食消费不安全。教育后,教育组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也大为增多。因为选修课具有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双重特点。选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还需要进行考核,故与健康教育讲座相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知识传授有一定的体系,教学内容较丰富,授课形像生动,利于学生接受。但它又不同于正规教学,不需要讲授全部知识,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大量视频观看、讨论等,澄清认识与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这种活泼的'教学方式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能很快接受知识。
2.选修课教学促进学生知行的改变
通过选修课的讲课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提高认识,建立起自己的食品安全观,从而促使行为的改变。本次教育后,受教育学生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食用油炸食品≥3次/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这说明认识的改变,有助于学生安全消费行为的增多。由专业教师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更具有权威性,对问题的分析更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学生间的互帮互学也有利于促进行为的改变。因此选修课相比于日常生活教育更加系统、全面,建立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的知信行模式更加有效、持久。本次教育中,仍有部分学生的认识与行为没有得到改善。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媒体宣传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较多,学生还无法辨别问题的主流趋势(如超市食品的安全),有时自己消费后未发现问题,也就放松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校外用早餐的认识),这也是今后需要加强教育所在。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教育选修课对改善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的意识行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选修课论文10
一、推动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
1小组教学古筝属于弹拨乐器类,有固定的音高,初学者入门相对较为容易,又受到目前社会上学筝热氛围的影响,近年来,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器乐选修课程中,选修古筝的学生人数比例上升最为明显,人数众多。面对学生多、教师少的现状,很难推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因此,不少高校的古筝选修课都改变了传统模式,纷纷采用分小组教学的模式。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六”“一对八”甚至是“一对十”。小组教学节约了师资成本,教师对相同的教学点只需要统一进行一次讲解和示范即可,避免了重复教学,这对于相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而言是十分实用的。当然,上课模式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一些教学辅助设施的完善也为其提供了可行的帮助。比如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可以借助摄像机和投影仪,同步将教师的示范投影到大屏幕上,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听到教师的讲解,并不会因为上课人数的增多而不能看仔细、听明白。同时,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反复观看录像,进行进一步学习。
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学,还能培养学生将来就业后如何教。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体会主要来自于自己上课时的感受,虽然个体性突出,但也十分单一。而在小组教学中,学生还可以观摩到教师在教授其他同学时的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师范技能的增强。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授课形式变得更丰富。例如,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同一组的学生学习进度差异不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合奏曲目的练习,让学生分别交替演奏不同的声部,既训练了学生的合奏能力,也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相对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在共同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做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分级教学分级教学是古筝课小组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必要补充。分级教学包涵了分级授课、分级练习、分级辅导和分级评价。小组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必须是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当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同一小组的学生便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成效。显然,在选修生两至三年的学习中,都按照同一小组授课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而分级教学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分级教学就是按学生层次的不同,将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组授课。分级教学基于小组教学的形式,实质是在学生个体性中找到共同性,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要发挥好分级教学的功能,还必须要制定适合分级教学的大纲,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教学大纲是按年级编制的,对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同样的规定。如今这样“大一统”的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分级教学的要求,甚至还会制约分级教学的效果。针对分级教学出台的教学大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大纲按年级划分、编制的规则。分级教学的大纲必须充分反映分级教学的特点,服务于分级教学;要明确地制定出各层次古筝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规定各层次学生需要达到的演奏技能、必须完成的训练范围和必须掌握的演奏曲目等等。
二、编写适合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
随着社会上古筝学习热的逐渐升温,大量古筝教材出版问世。受学习古筝群体特性的影响,古筝教材呈现出“两个适用”的特点。一是适合于古筝演奏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如萧兴华主编的《中国筝曲》,选编了最具影响力的古筝流派的传统代表曲目和新近创作的创编曲目,既有简谱也有五线谱,保持了作品创作的原貌。二是适合于青少年古筝爱好者使用的教材,包括各类业余考级曲级、流行古筝曲集、少儿古筝教程等等。但要在纷繁的教材中找到适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程的教材却十分困难,教师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中东拼西凑,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编写一套适合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成为了当务之急。
古筝选修课教材要依照选修课的特点来编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学时短,一般为3—4个学期,每周1个课时,一本面面俱到的教材虽然好,但显然不适合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古筝基本演奏技能的选修学生来使用,选修教材应该重广度而轻深度。选修课培养的不是专业的古筝演奏者,而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爱古筝这门传统民族乐器,在群众中普及推广古筝艺术的教师。所以选修课教材除了古筝技能演奏的训练外,还应包括古筝发展历史的介绍、古筝流派与著名筝家的介绍、代表曲目的分析、筝乐名曲欣赏等等。
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在古筝器乐选修课教材中增加筝乐名曲欣赏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时只有4个学期左右的古筝选修生而言,要通过学习演奏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新创作品来深入了解古筝艺术是不太可行的。教师可有选择性地教授学生弹奏各个筝派、各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上,结合筝乐名曲欣赏,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各个筝派、各个时期的技法特征、作品特点和音乐风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选修课教材里还应注意,安排好练习曲和乐曲的比例。古筝选修生一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古筝演奏的,虽然学习时间短,但一定要重视练习曲的学习,这是具备高水平演奏技能的基础,必须要系统、规范、科学地掌握各种演奏基础技法,不能因为学习时间短就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在我们的教材中也要反映出练习曲的重要性,做到合理安排。特别是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创作品问世,对于演奏者演奏技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不断伴随有新的技法产生,我们的教材编排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也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传统的器乐教学评价都是以演奏技能为考核重点,评价指标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基于为社会输送合格教师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议在教学评价中应建立更为完善的考核指标,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和音乐综合素质。古筝选修课的评价,应该以演奏技能为考核基础,同时综合古筝基本理论知识、古筝乐曲分析、古筝教学能力、古筝选修课学习态度等。考核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修订完善,评价的形式也需要不断丰富。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要局限于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和平时学习的表现都应纳入总体成绩之中,如期末考试成绩占到总成绩的60%,而平时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学生在校内外各类文艺演出中的表现、在音乐会上的演出表现都应该纳入总成绩计分,占到总成绩的40%,这样的学习考评,才能更全面地、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语
当然,要全面提高古筝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改革,也需要授课教师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完成古筝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选修课论文11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根据新课程的这一改革要求,本文从文学体裁、基本能力、认识过程、语文知识、学习专题、授课类型等六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并相应地列举了一些课程名称,旨在通过这些思路,拓宽教师的开课视野,以便使选修课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时指出:“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这一要求为新课程的实施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教学挑战。
选修课程的设计,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应该在落实好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必修课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开设出既能符合学生兴趣和语文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选修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能够较好地找到开设选修课的思路。
(一)基于文学体裁的开设思路
体裁,简而言之就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按照文学体裁的划分来编选文章,是语文教科书常用的编写方法,这一方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能够很好地实现语文学习“文本”的条理性和互补性。受它的启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按照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等体裁,分别开设出不同的选修课,如:
诗歌:《古典诗歌名篇选读》、《外国诗歌选读》、《中外哲理诗赏析》等。
散文:《文言散文选读》、《中国当代散文概说》、《杂文大家名篇选读》等。
小说:《港台小说欣赏》、《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读》、《鲁迅小说选讲》等。
戏剧:《〈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剧本精读》、《中外戏剧选读》等。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宽广的世界,基于文学体裁的选修课开设思路,突出了作品的分类,而往往忽视了学习者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单一地从这一角度开设选修课,很难实现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
(二)基于基本能力的开设思路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者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必修课以“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涵盖了这些方面的要求,作为选修课,可以从这个角度开设选修课,在必修课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系列,如可以开设这样的选修课:
听:《现代散文名篇朗诵欣赏》、《评书选播》、《古典诗歌朗诵欣赏》等。
说:《演讲与口才》、《朗诵的基本知识》、《说话的基本技巧》等。
读:《中外名著提要》、《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科幻小说选读》等。
写:《古典诗词创作》、《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怎样写新闻》等。
基于基本能力的选修课开设思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注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还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借助其他开设思路予以补充。
(三)基于认识过程的开设思路
作为学习者,存在着一个伴随着学习规律的认识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体为基点,逐步辐射到外面世界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个体——自然——社会——人生”这几个部分,以此作为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可以形成一个系列,并能够充分体现“以人(学习者)为本”的开课理念,如:
个体:《认识自我》、《〈从文自传〉精读》、《漫谈韩寒》等。
自然:《山水田园诗精读》、《景点名联赏析》、《名人名山名文》等。
社会:《广告词设计》、《经济随笔选读》、《××(社区)文化》、《当代流行歌词》等。
人生:《〈鲁滨逊漂流记〉精读》、《〈三国演义〉人物选谈》、《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等。
基于认识过程的选修课开设思路,涉及领域较为宽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让语文与学生生活形成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生活世界的繁复多样,因此,开设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语文课程的范围,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开设,致使课程游离于语文学习范围之外,否则就会丧失了语文课的基本特性。
选修课论文12
在充分分析影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重点关注实践实验教学。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改革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化学、应用化学、化工等专业重要的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分子化学作为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延伸,不但可以完善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化学和材料相关知识储备,为学生以后在化学化工相关领域工作和更高层次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1,2]。但是作为选修课,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分析原因、结合实践对提高高分子化学教学进行教学改革。
1影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原因分析
1.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与必修课相比,高分子化学做为选修课师生重视程度不高,原因有几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态度不够认真;对选修课教学规律研究不足,过于注重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缺乏趣味性、实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部分教师对高分子化学相关实践应用知识储备缺乏,教师自身实践深度不够,跟不上高分子化学日新月异的实践发展。二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认为高分子化学内容在学年评优评先中靠不着、考研中考不着、工作中用不着,以致于“凑学分”的现象普遍;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不清晰,照搬必修课学习模式,不能很好地把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高分子化学的学习中。
1.2高分子化学内容特点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以及高分子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等[3]。高分子化学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内容十分抽象。高分子合成化学基本反应的过程、机理等都不是人用肉眼能看到的,高分子理论也都是在基于各种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使其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2)概念性知识也很复杂。概念性内容是高分子化学的基础内容,很多概念性知识极易混淆,如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和各种结构单元等。(3)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各种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相对分子量、聚合速度等基本理论,而高分子化合物的用途涉及很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组织中有较大的弹性,在教学方法上也很自由灵活,所以进行教学改革活动的空间比较大。长期的高分子化学教学和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师生共同努力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切实可行。
2.1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认识
教师要高度重视。一是要重视研究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规律。高分子化学作为选修课,是对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应用延伸,拓展基础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化学知识的应用储备,为本科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继续研究学习中奠定基础。选修课教学要求有别于必修课,要根据学生就业需求、继续学习和研究需要制定教学内容;切忌‘满堂灌’,要依据学生基础、生活经验、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教师要重视新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高分子化学与很多领域相互渗透,要求教师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随着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的蓬勃发展,使高分子化学也出现了许多新学术热点,教师一定要重视高分子化学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相关学科方面的前沿和发展。相对于基础课,选修课对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转变思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归根是思维的转变。一是要转变学习态度。学生要慢慢从根源上转变学习的“功利主义”思维,作为选修课,对大学生来说短期看似乎只是修学分,实际上选修课作用非常重要。培养计划修改中,选修课比例愈来愈重;大学生由于生活限制,知识局限于课本,而选修课的教学灵活性、知识拓展性,极大地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积累应用性知识。高分子化学理论丰富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延伸了物理化学反应速度等,高分子化学应用在生物医药、食品营养、环境卫生、电子信息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二是要转变学习方法。上课听理论、下课做题练习巩固的学习模式不适合选修课。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不仅要听,而且讨论思考,甚至争论,要听老师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听同学们的经验教训,要积极主动加入讨论和争议中;课下要利用实践和网络手段了解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学习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不要仅拘泥于某些细节问题,而要做到整体理解。
2.2融汇化学基础知识简化教学内容,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多,概念多,公式推导复杂等,需要占用大量的课时进行讲解,而选修课本身课时比较少,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学习。所以,在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要理清框架,应用已有化学的知识作为辅助选择重点内容教学[4,5],比如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很经典,其中第三章自由基聚合有13节内容,选修课很难做到全部学习。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基础,我们把这部分内容选择重点学习自由基聚合的一般知识、聚合机理、聚合速度、聚合度,其余部分根据学生兴趣自学。而自由基聚合的一般知识包括连锁聚合的单体选择(以有机化学取代基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为基础)、聚合热力学(以物理化学为基础)、引发剂和引发作用(以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为基础)。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高分子化学学习的难度。依照这样的框架,我们根据选修专业、学生基础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除了整合高分子化学教学内容,讲好第一堂课———绪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新学年、新老师、新课程,学生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影响着事物的发展,教师要抓住时机,满怀激情上好第一堂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上好第一次课,首先要多举衣食住行中的实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衣物(纤维)、食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等,让学生明白高分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还可以列举些趣味性的例子,比如光致变色高分子(夏天穿的洞洞鞋)、导电高分子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高分子兴趣。其次以高分子发展史为纲,以高分子领域的诺贝尔奖为线索,介绍高分子科学发展中有启发意义、引人入胜、同时跟实验研究有关的事和人,如尼龙的研制者Carothers,Carothers主修有机化学,以有机化学的基础对高分子化学做出巨大贡献,提升学生对学习高分子化学的信心,诱导学生从事高分子行业。教师要将自己对高分子化学的热忱传染给学生,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参与式教学
[6,7]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本部门多门课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建立了互动式实施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策略,并获得成功。比如在学习反应机理时候,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特长和个性特点组成小组参与教学内容讲解,小组内学生进行讨论、理清教学思路和重难点、制作讲稿和PPT、进行课堂教学和反思等。除此以外,还可采取参与集体备课、参与课后反馈、参与作业批改、参与实践项目等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高分子化学教学效果。
2.4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把实验带入课堂最简单的形式是把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代表性的高分子材料直接以图片或者实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课堂带入不同质地的布料,天然的棉麻丝毛、聚酯(涤纶)、聚酰胺(尼龙,又叫锦纶)、聚丙烯腈(腈纶)、聚氨酯(氨纶),让学生简单辨认,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单体、聚合机理、聚合方法、简单辨别方法;收集不同材质的奶瓶,无机玻璃奶瓶、PC塑料奶瓶、PP塑料奶瓶、PPSU塑料奶瓶等,带入课堂,学生观察奶瓶特点,把实际生活和理论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热情。对于不能直接搬进课堂的工业生产,我们可以应用FLASH动态展示聚合物工业合成流程等,帮助学生了解聚合物实际的生产过程,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方向选择打下基础。对于一些应用性、演示性、微型化的实验则可以直接搬进课堂,如交联聚丙烯酸钠颗粒的高吸水特性实验(人造雪实验),采用的PVA缩醛化制备胶水之类的应用性实验,既有趣味性,增加学生关注度,又能增长科学理论,激发学习热情。应用型课程教师应该重视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工业的联系,把工厂企业演化为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定实践经验,教师要利用假期或者实习见习期间调研企业生产实际,找出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便在课堂教学和实习见习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其次在实习见习中学习巩固基本理论。例如带队到工厂,诱导学生联系课本提出问题,笔者带学生到电缆厂见习,就有学生提出电缆的绝缘层不应该是PVC吗?为什么这个厂用的是PE?带着这个问题可以查询相关资料,从而拓展学习PVC、PE的用途,深刻理解PVC的自由基聚合机理和PE的配位聚合催化剂、机理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工厂工作人员‘搬进’课堂,利用一线工作人员‘身说法’,他们对高分子学习的经验教训、对高分子学科的认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问题等,这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3结语
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分析高分子化学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已有基础对高分子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抓住重点,改革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实验实践,提高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为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雯,郑小军,赵团萌.高校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选择[J].大学教育,2012,1(4):58-59.
[2]张爱黎,孙杰,邵忠财,等.化工专业课中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能力培养[J].广东化工,2016,43(20):196.
[3]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陈静,侯文华.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知识的融通实践[J].大学化学,2013,28(3):19-23.
[5]戴勋,张娜.对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6,(10):138-140.
[6]裴朝玉,张辉,陈亚红,等.参与式教学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77-79.
[7]王春杰,朱莉莉.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J].河南教育(高教),2016,(2):91-92.
作者:王春杰 汪银华 李志伟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周口阳光电缆有限公司
选修课论文13
摘要:在通识教育体系下,数学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必修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开设一定的数学类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数学类选修课的开设,既能使学生更宏观全面地培养数学思维,欣赏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感知数学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数学;选修课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专业教育,其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大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情感的培养,素质、修养的塑造和认识、能力的提升。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前提,为专业教育服务。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内涵、科学素养、宏观视野、生活智慧、思辨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当前,各高职院校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只注重专业教育,关注专业建设,培养仅仅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训的工具性的“人”,这样会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而应更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发通识教育课程,从而培养拥有完整人格、健康心态、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识教育下开设数学类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二十一世纪,很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都要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工具,因此大学生必须学好数学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保障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数学类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会看待问题更具宏观性,分析问题更具逻辑性,解决问题更有创造性。在通识教育体系下,数学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必修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开发开设适合高职生特点、符合其需求的数学类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数学类选修课的开设,既能使学生更宏观全面地培养数学思维,欣赏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感知数学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分析
(一)数学类选修课不够普及,地位低、课时。少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专业和技能为重点,重在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中,一些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自然会更受到学校及学生的重视,课时也相对较多。相比之下,通识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远不如本科院校受到关注,常常是通识课为专业课让路,课时一砍再砍。在师生心目中通识课的地位也相对降低,而且越来越被边缘化、弱化。多数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数量少、课时少、学分少,特别是通识教育的选修课更是被挤在一个很小的角落,发挥教育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此类选修课。就数学类选修课来说,除了为参加竞赛设置的《数学建模》选修课,其它数学类选修课很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开设。因此,高职院校仅靠现有的通识课程很难完全担负起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
(二)数学类通识课过分强调为专业服务,忽视知识的逻辑性和文化熏陶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完全等同于学术性本科院校,因此高职教学中数学的应用性会更加突出,这是合理的、必要的。但目前,高职数学通识课程的内容过于强调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而忽略了知识的逻辑性和概念的产生背景;太注重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片面要求,而忽略了数学与其它知识结构的内在关系,更忽视了数学的文化特征,忽视了数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数学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服务于专业教育的目的远远大于通识教育的目的,这偏离了高职数学教育的初衷。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者认为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用到的数学知识很少,因此很多文科专业仅仅开设一门数学课程或者把数学课程完全砍掉,更不会开设任何选修课。实际上,不论对文科还是理科的大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识教育下,数学课程不仅仅具备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性,更大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容忽视。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是必不可少的。
四、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思想理念
通识教育下,数学选修课就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和规律进行观察,并将其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的思维和分析,再通过求解数学模型找出事物发展的实质和内在联系。数学选修课要通过介绍工程、科技、金融、经济和管理各领域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案例,向学生揭示数学的重要性,宣传数学思想,普及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数学类选修课的开设,我们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思想和观念是:
(一)数学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数学已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地应用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并在很多领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事、医学、法律、经济、农业、天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它研究的思想方法与数学结合的程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要以数学作为深入研究和探索规律的工具。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实践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二)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人类理性活动的伟大创造。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使人类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数学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学中的思维方法、图形变换、规律规则、符号运算等都给人以美感,使人赏心悦目,处处体现着它的文化价值。在审美价值方面,数学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种文化。
(三)定量化思想是数学的核心思想。数学是用定量化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定量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的关键。纵观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是将一切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他关系转变为数量关系的过程。定量化思想是数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通过数学建模实现定量化研究。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它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转换,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求解数学模型,才能实现用定量化的方法研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科学的研究过程都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定量化思想贯串始终。
(五)数学素养是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不仅仅是科学家和高层次的研究者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同样需要具备较好的数学素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一切优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更加专业化,更具高技能。
五、高职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开发适合高职生的数学类选修课。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数学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具备较高数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和人才需求下,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数学通识课程。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不应把通识课程当作是不得不开的公共基础课看待,而要从思想上提高对通识课重要作用的认识,把通识课程提升到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的位置上来。同时,选修课作为通识课程的补充更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师层,应开发设计出更适合高职生需求和特点的数学类选修课程,使学生乐于选择数学类选修课,更喜欢聆听数学选修课,通过数学选修课,获得更多必要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开设的数学类选修课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发挥通识课程的作用。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该仅传授给学生一些传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索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恰恰可以起到教育的这个作用。
(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整合优化数学类选修课。在各高职院校建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对数学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进行整体优化,注意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及整合,注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融合和补充。通识教育下,数学类选修课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不分专业。例如面向大众的《数学之旅》课程,可以介绍数学文化、数学发展、数学智慧,数据分析,数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等;也可以开设《数学思维与数学建模》之类的课程,通过实例介绍如何运用数学思维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养成数学建模的习惯。通过案例分析和建模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有用”,而且“我会用数学”;数学选修课还可根据各学院或系部的需要选择性的开设,针对某一学院的选修课,侧重于数学在该专业中的应用介绍,展示数学的工具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专业的内在联系,系统学习如何利用数学工具解决专业问题;另外,数学选修课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通过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应用等内容阐释数学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三)改革数学选修课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断创新。除了课程内容,选修课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同样是学生选课时比较关注的。通识教育下开设数学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核心能力,因此评价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更能体现在课程学习的效果。根据选修课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完全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查模式,通过课程论文、学习成果展示、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这样的评价和考核才能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突出通识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君芳.高职院校数学通识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科技视界,20xx,(33).
[2]谭永基.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通识教育数学核心课程[J].高等数学研究,20xx,(2).
选修课论文14
摘 要:通过对全校素质选修课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开设素质选修课的一些弊端,认为在素质选修课教学中应改革创新,加强素质选修课教学管理,提高素质选修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选修课 改革创新 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
素质选修课又称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选修课的广泛开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选修课也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潜能的开发和培养,形成个人特色。因此选修课的建设和完善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环节。开好选修课,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初步科研能力,为造就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开拓型、创造性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目前已开设了7大类的公选课,兼顾各个学科,包括哲法类、经济管理类、医学类、教育学类、文艺体类、历史学类、理工类等各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在吉首大学新校区、老校区和张家界三个校区共开出公选课120多门。总体来说,我校公选课的开设和管理是比较成功的,同学们有较好的反映,学校各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随着选修课规模的逐步增大,学生对选修课的兴趣越来越小,逃课、迫于点名而上课或上课做其它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从近几年的选修课教学中发现,选修课之所以陷入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公选课开出的门数虽多,但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看,仍不够全面,学校的综合性特点未得到充分体现。有的公选课内容太少,只能当作专题报告,不能算是一门课程;有的公选课教学深度不够,还未达到大学课程的水平;有些课程随意性太大,一部分课程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一部分课程没有教材或讲义。公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带有一些随意性,对学生的需要了解得不够细致和深入。很多学生都认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课程结构不够合理,选择空间太小,选课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自己喜欢的课,只能被动地被学校牵着鼻子走。如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往往因为限报人数,使许多学生无法如愿,只好被迫放弃,不得已去选修自己并不喜欢的课程,有些课程却又门庭冷落,选报人数很少,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学生的选修积极性受到挫伤。一些学生为了凑足学分不得不选一些没有兴趣的课,既没有学到东西,又浪费了师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2、学生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
选修课既然称为选修,就是要让学生有自主权,在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待公选课的态度不端正,企图用此混学分。因此课堂出勤率不高,常常是两头大、中间小,即开课的头一两次人数较多(报名),以后便越来越少,考试前人数又多起来(要学分)。即使是坐在课堂上的学生,也有部分心不在焉,做其它的事情。而目前这种规定学分的方式让学生不得不为了得到学分而去选课。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正在忙于实习,选了课,又没有时间上课,不选课,又拿不到学分,影响毕业,变成了名为选修实为必修。另外,公选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这与学生的部分必修课程以及一些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可能会有冲突,有少数学生会以此为借口逃课,这种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会影响其它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多公选课的开设流于形式。
3、教师执教不严,难以保证公共选修课授课质量
部分教师对公选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繁衍了事。认为公选课学习的好坏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工作等都没有影响,更有甚者开设选修课就是为了赚取教学工作量。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对选修课认识的偏差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另外,许多资历较高的教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承担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年轻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积累较少,往往是照本宣科,无法让选修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有个别教师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导致课程的随意性很大,严重影响了选课的教学质量。还有,教学工作量考核方法,至使教师开课及开新课的积极性不高。许多教师一般是能不开则不开,同样开设一门新的课程,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备课准备工作,而在教学工作计算时,鼓励措施不到位,教师也就不愿开设新课。
4、管理难度大,难以监控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灵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考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方式,这对制定规范的选修课教学的评价方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公选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这对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在计算时难以计算。再加之,公选课一般安排在休息日的特殊情况,也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带来困难,使得公共选修课成了质量监控的死角,造成了教学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
二、改革创新措施
1、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公选课的课时一般较短(大都为30学时左右),不可能涉及非常广泛,面面俱到,因此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就显得更为重要。要积极探索改进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公选课的特点,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讲授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学科意识的培养,而并不限于具体琐碎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既加强专业的培养,又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开课教师应在简略告知本门课程的特点、用途,激励同学自行探索的同时,选取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所选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和同学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即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有必要和时间时,可以给出相关的问题,请同学自行思考解决,拿出自己的方案,大家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引导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每门公选课涉及的内容都比较广泛,可以选择一本较好的教材作为蓝本向同学推荐,也可以打印讲义分发给学生或让学生去复印,并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籍信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前预习、查阅资料,对所学知识加深了解,也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不必强令人手一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课件和程序生动直接地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实例的讲解,突出教学效果。
2、严格审核,确保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应当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完整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和授课计划,要有教材、教案或讲义以及参考书等。除此之外,对任课教师的开课资格和教学水平也要严格考核。对存在内容太少,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的课程一律不予开设。同时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学校要想方设法,采取征聘校外专家、学者,用优惠政策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得力措施,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解决公共选修课开设门类和数量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公选课。
3、严格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
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占有重要地位。对考试在选修课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严格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在选修课开课前由任课教师提出考核方式,经所在院系教研室主任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备选命题、评分细则等统一交教务处,由教务处抽取命题,统一制卷和安排考试。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大的压力,真正重视起选修课,也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考试制度的规范、统一,可以制约部分教师迎合学生心理和片面追求及格率的不正确做法。建立起健全的公选课考试管理机制,要注重保存选修课考试的全部资料,建立选修课考试档案,建立试题库,建立试卷分析或报告档案,教师仍将选修课考试的相关资料及时上交给管理部门以便及时归档,如试卷分析、评语及评价资料等,及时归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管理角度上来保证考试在选修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对选修课考试的重要性的认识,把选修课考试看作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从而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4、加强监控,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薄弱环节,学校的质量评估部门应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突击抽查,以了解和掌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学校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者停开。让学生可以选课程选教师,不但使学生可以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听到高水平教师的讲课,也会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这样就使我们在管理中有效调控,从而保证教学秩序。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检查员、督导员的作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测评。同时,教师也应配合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学生严格考勤,严格考核。上述措施的采取,有效保证了优秀教风、学风的形成,是确保选修课教学质量提高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要真正使公共选修课发挥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作用,各高校还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确保进一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选修课是整个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开阔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为目的,使其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景丽.关于开设好公共选修课的思考[J].素质教育,20xx,(12):47-48.
[2]李玉杰,张可佳.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J].教书育人,20xx,(12):111-112.
[3]徐云清.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xx,(34):230-232.
[4]张海龙,肖月,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xx,27(4):74-76.
[5]徐建成,刘飞.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xx,25(5):124-125.
[6]郭学勤.论考试在选修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6(4):47-50.
[7]谷建军.对选修课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xx,7(1):84-85.
选修课论文15
为了使学生朝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新课改推动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更具伸缩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升学或就业创造条件。选修课程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1]外语选修课程是选修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外语必修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非外语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它与外语必修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外语学科课程体系。由于教育体制、文化与历史等原因,外语必修课程建设相对较成熟,而外语选修课程开发与建设则相对落后。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普通高中已经开发了一些外语选修课程,但外语选修课程开发经验不足,开发质量低下。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英语选修课程的开发成了选修课程开设的最主要的障碍。
一、普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不清
在新课改理念下,除了完成必修的国家课程外,学校可以结合地区,尤其是学校的特点设置特色的选修课程,建立学校独特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的自我培养目标。然而,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不清,课程体系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外语选修课程及其他课程开设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培养目标,整体性不强。另外,外语选修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表述不清。学校没有很好地定位学生的未来选择与需要,为他们开发适合其发展的、广泛的外语系列课程。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和教师没有清楚、合理地设计与表述每门选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结果。
(二)没有完整的体系与层次
目前,开发的外语选修课程比较零散、孤立,横向的宽度和纵向的深度不够。在宽度上,外语选修课程不能涵盖外语在升学与就业两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选修课程没有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在将来学习与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如文学、语言学、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
(三)开发的渠道单一,开发的数量不足
目前,学校将英语选修课程开发的压力单一地转嫁在英语教师身上。然而,英语教师课程开发时间与能力有限,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发课程,导致陷入应付了事的泥潭。外语作为“语言与文学”领域的一个科目,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高应对信息化社会环境的能力。然而,除了英语作为最主要外语语种以外,很多学校并不开设其他外语,更谈不上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这样,学生不能根据个人爱好与需要自主选择需要的语种学习。另外,学校针对现有语种开发的课程数量少,且没有层次性。因此,学生的可选择性很小。
二、普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开发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提高普通高中外语选修课程开发的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外语选修课程体系,可通过明确目标、优化结构、丰富渠道、增加选择等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开设的目标
为了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每所学校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环境、师生状况等因素提出自己的特色培养目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使外语选修课程有机地融入该体系,成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另外,为了能够准确定位需开发的外语选修课程及外语选修课程的目标,达成外语选修课程开设的整体目标,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前必须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决定外语课程设计科学性的首要因素。[2]需求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当前情况分析、学习需求分析、职业需要分析。当前情况分析大体上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分析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教育背景、学习动机、学习水平、学习目的与期望、语言技能的弱项、学习方法,等等;第二,分析教师情况,包括任课教师的专业基础、语言水平、教学经验、语言技能的强项、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期望,等等;第三,分析环境,包括学校所处地区的基本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等等。学习需求分析就是对学习外语的目的进行分析,包括学生需要的语域、文体、语言技能、语言功能、语言水平等。职业需要分析就是分析社会对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需求分析时,首先确定调查对象,如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等政策制定人、教师、学生、专家学者、雇主、职业培训专家家长及区域内重要机构等。然后,对调查对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包括访谈、观察、讨论会、问卷调查、测试等,了解需开设的外语选修课程。确定需开设的外语选修课程后,要完成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首要问题就是确定课程的目标,详细地列出修习课程后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既包括语言方面目标,也包括非语言方面的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对于语言方面的目标,可以使用行为性目标表述。行为性目标包含四个要素: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第二,用行为动词描述学习后的表现和行为;第三,说明学生展现获得所学的条件;第四,说明教学后所要求的最低表现水平。[3]非语言方面和过程性目标涉及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式方法等方面。高中外语新课程倡导学生参与、体验、合作、探究,拓宽国际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学生选择宽度与学习深度
优化外语选修课程应首先考虑它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必修课程的修习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一个基本的平台。选修课程开设是建立在该基础之上,以在必修课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为基础。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要罗列学生已经获得的基本语言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遵循大纲的要求,选择词汇、语法,分层定级。
锁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后,方可设计与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外语选修课程体系。外语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延续与拓展,是一体的,都是为了两个中心任务的完成,即为升学与就业做准备。因此,外语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这两个任务为中心,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来构建。从横向上看,关注外语选修课程的并列关系,解决其并列的宽度范围。为了升学,学生须在高中毕业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语言水平。目前,对于英语语言来说,设置了英语(6)到英语(11)六个模块的顺序选修课程,以帮助有升学需求的高中生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以满足高考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个性需要,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英语分项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短期课程,以帮助语言知识与技能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快速提高。并为学有余力的、对外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开设文学、语言学、翻译等课程,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习,并在专业领域内取得更高学术成就奠定基础。对于有就业需要的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的外语职业进行开发与设置。例如,英语语言方面可以设置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须注意的是,要以职业和工作为中心设置,以其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核心,可以将牵涉的知识与能力分散到相关学科中。因此,在学生选择修习时,生涯指导教师要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获得和形成基本的、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从纵向上看,首先是课程的连续性,也就是说,课程是否成系列,使课程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修习。在开发课程时,不仅要详细说明每门课程的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还要详细地说明每门课程修习的条件。对于一门课程来说,要描述课程性质,明确起点与终点水平,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结构,为有效教学做准备。[4]在描述课程性质时,需说明课程名称、课程针对的对象、主要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等。开发一门课程,确定课程的起始水平与学生修习该课程后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明确了两个水平体系,才能够更有效地组织不同课程的衔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考核、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材料的选择能够反映课程开发人员的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材料选择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材料的排列顺序也是课程开发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材料可以按照难易度、时间顺序、社会的需要程度、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螺旋式等方式组织安排。设计课程结构的目的是为教学建立一个合适的形式与顺序,也就是说,选择教学大纲并建立教学单位。现有的语言教学大纲有语法教学大纲、词汇教学大纲、功能教学大纲、情境教学大纲、主题教学大纲、技能教学大纲、内容教学大纲、能力教学大纲、任务型教学大纲、综合教学大纲等。为了使课程更具可教性、可学性、连续性,需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单位。目前,模块和单元是两个常用的教学组织结构。模块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位,其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一种灵活的课程组织形式。通常,一门课程可以均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结束后进行评价。因此,学生感觉目标达成感更强、更直接、更具体,学生获得成就感更强。单元是一种最常用的课程和教学材料的组织形式。它通常比模块短,但比课时长。它通常围绕一个教学焦点,如话题,将一些课组织在一起。单元是通过一套结构式程序将学习活动组织起来达成学习目标的。
(三)拓展开发的渠道,增加外语语种与选修课程数量
基于目前的现状,学校应该调整策略,实现学校外语教师自主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开发相结合。外语选修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引进国内外精品教育资源。在外语选修课程开发时,要充分挖掘本县、市的外语特色资源。一个地区内可能潜在的外语特色资源包括外国语学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等等。外国语学校是外语特色学校,具有较鲜明的外语特色,一般已有建设较好的外语特色课程。有些职业学校也发展了一些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外语课程,如旅游英语等。高等院校是一个重要资源库,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高等院校可以提供外语方面的大学预备课程和大学课程,如文学、语言学、商务及各语种外语等,还可以根据学校要求为高中生量身定做课程。另外,国内外精品外语教育资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课程的引入能够满足部分学生的升学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水平,提升国际理解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培训机构将在此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中提供支持。通过上述描述不难看出,这些渠道的资源能够满足高中生外语方面升学与就业的需求。但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基于双方双赢的合作。这就需要普通高中学校校长及相关的领导用智慧,探索一套合适的办法,从而达成合作。
在学生课程菜单上应该提供多种外语,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外语进行修习,而不是让学生只限一种选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语言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培养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对于我国高中来说开设多门外语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如师资、经费问题等。但是,可以以英语为主,适当增加一门或两门外语作为选择,如日语或俄语,然后随着条件的改善,增加更多语种。其他外语语种的增加,除了需要师资、经费等条件外,还需要课程与招考制度的匹配等条件。增设更多外语语种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大专院校、社会外语培训机构等。由相关高校和社会机构等按照高中生的需要设计与开发课程,并提供师资走校授课。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保证课程的质量。除了增加语种外,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增加现有语种选修课程的数量与质量。
【选修课论文】相关文章:
选修课论文10-30
(精华)选修课论文10-30
(热)选修课论文10-31
选修课论文经典【15篇】10-31
声乐基础选修课论文12-27
选修课论文格式模板11-19
大学选修课心得05-05
英语选修课心得(精选10篇)10-21
数学选修课结课心得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