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选修课论文

时间:2024-10-30 15:41:35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选修课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修课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选修课论文

选修课论文1

  摘要:阐述开设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课程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设计与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期探讨一种适合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模式,为加强高校通识选修课的建设提供参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探索

  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选修课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是必修课无法替代的。同时,通识选修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别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为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国内外的各个高校都自主开设了涵盖文理综合等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与知识。重庆师范大学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也开设了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其中,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和外语五大类。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通识选修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定位不清;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过3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就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已初见成效。

  1教学内容体现通识选修课的特性

  与专业选修课需要讲授精深的专业知识不同,开设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笔者在选择和讲授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时把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尝试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解各部分内容,把培养学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课程的组织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寻找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点。把课程与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联系起来,而不是满堂灌授专业知识。

  2综合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课题理论教学,可以使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提高教学效果[3]。例如,在讲授“六大茶类”时,可以通过现场冲泡茶叶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各类茶的干茶、叶底和茶汤的外形、香气、汤色等品质特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感官鉴别和选购各类名茶;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讲授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方法;通过故事讲授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名字来源与历史传说,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讲解各类名茶的茶区分布,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制作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茶叶中特性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另外,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当前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新闻、法律和国标变化等内容。例如,引入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对茶饮料的影响等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课堂讨论,将课堂讲授和课后自学相结合。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通识选修课是各个专业的学生自由选课,学生来源复杂,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顾及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另外,很多学生对通识选修课不够重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摒弃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茶与茶文化”教学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设计丰富多彩的非课堂教学形式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开放实验等环节,各环节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关教材和图书资料,分为“茶史漫话”“茶叶的分类及加工”“茶与健康”“茶叶的鉴赏与评定”“茶艺与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题讲座,基本涵盖了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各个方面。每个专题讲座都围绕茶与茶文化,但相对独立,前后的关联性弱化,学生即便因故耽误某次课也不会影响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PBL教学中,教师先给出题目,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文献,在充分研究某一与茶及茶文化相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大约10~15min有针对性的讲座。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总结提高[4]。这种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视频、新闻和讨论相互穿插,教师、学生充分互动,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冲击学生的视听神经,课堂的互动环节也不断调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总结和表达。

  4实施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通识选修课一般的考试方式多分为论文形式和开卷考试。论文形式的考试方式通常是由任课教师给出1个或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在课堂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后查阅一定量的资料之后写出论文作为课程结课试卷。主要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查阅文献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卷考试重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题目类型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这2种考试方式虽然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这2种考核方式都是主观题,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对论点的理解给出分数,没有统一的标准,难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在“茶与茶文化”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改变过去比较重期末轻平时的状况,采取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首先,丰富期末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应用。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填空题占10%,选择题占10%,名词解释题占10%,判断题占10%,简述客观性题占10%,综合分析与案例等主观性试题占50%。其次,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强调创新与实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由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考勤3部分组成,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

  5结语

  通识选修课“茶与茶文化”课程是一门讲授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的课程,教学对象多为大一以上各个专业的大学生。课程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授课计划并详细编写了该通识选修课的教案,授课20学时,计1分。经过教学改革后,从学生网上选课的情况来看,从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到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每学期的选课学生都在90人(只开设了1个班,每个班最多只能报90人),课程好评率在95%以上,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希望本课程的改革能辐射影响其他通识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xx(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xx(4):75-77.

  [3]张磊,柳红东.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xx(2):78-79.

  [4]张磊,柳红东.PBL教学法在食品原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xx(3):79-80.◇

选修课论文2

  1.创新管理模式在国有煤矿企业中的意义

  1.1促进企业快速顺利发展

  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就是提倡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深化煤矿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改革,不断提高煤矿企业的创新能力。煤矿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因为管理者是煤矿企业中的重要的人才资源,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直接推动者。

  1.2促进企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协调发展

  着重培养煤矿企业管理者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进行煤矿管理创新的核心。如果创新管理工作存在过多的缺点,就使得其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违背,更加不利于煤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3是企业发展的思想支柱

  导向、激励、调节等是创新管理模式的功能,而创新管理模式是企业的思想理念。尊重个人自由以及个人的自身发展与潜力,是企业指导思想在员工培养方面的主要要求。对于煤矿企业来讲,创新能力是关键,思想政治工作是根基,只有创新和企业理念形成一个成体,才能更好的提高员工的能力,继而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

  2.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以及创新

  2.1煤矿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2.1.1企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煤炭产业链短

  我国地方、乡镇等煤矿企业的规模与国有企业相较比较小,年平均产量也比较低。现今,我国煤的生产总量虽然在不断地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的'煤矿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我国煤产量的排名依然居于世界倒数。我国的大多数的煤炭企业的产品结构比较的单一,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煤炭被加工利用的程度比较低,所以煤炭产业链比较短,不利于企业收益。

  2.1.2污染控制力弱,企业包袱沉重

  我国煤炭在开采、加工、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带来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尤为严重;运输煤炭又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来维修铁路;同时,煤矿企业又会面临着煤矿资源枯竭的问题,因此,煤矿企业给企业本身以及社会都带来了压力和负担。

  2.2对煤矿企业管理进行创新的措施

  2.2.1经营理念和管理决策的创新

  现今,煤矿企业的部分经营者的管理经营的理念与当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不相适应和协调。不仅存在着思想滞后的现象,还忽视了市场的作用,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更不善于利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倡导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可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如: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管理理念,为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从多角度入手,例如要改变之前单一的生产观念,要转变成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再次,不能只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对环境和社会负责。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决策管理,企业科学决策的依据则是信息。因此进行煤炭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

  2.2.2经营战略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

  正确的战略可以使得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确定符合企业发展趋势的战略,如要转变之前偏重生产管理的状态,要更加重视市场营销和技术开发。除此之外,实施经营战略的重要保证就是高效的组织结构。我们要根据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进行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并且要精于主体部门,要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高度适应市场经济,提高工作效率。企业还要削减中间管理层次,使扁平型结构逐渐成为企业的管理层次结构,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2.2.3管理技术与管理者选拔的创新

  随着市场需求与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煤矿企业也要积极的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要学会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除此之外,现代的任命和选拔管理者的方式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利于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随着煤炭的市场化,在管理者的选择上我们应当慎重,要选择那些整整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进行管理,促进煤矿企业的科学发展。

  3.我国煤矿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3.1重组整合、快速推进、细化落地的发展趋势

  大集团的重组时该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可以进行同行业的重组,也可以进行相关行业的联合重组整合,如统一品牌、统一研发技术、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资源配置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要贯彻落实企业的发展计划,建立执行高效、决策科学、管控有力的运行机制,使得战略目标的实现得到充分的保证。

  3.2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创新型企业,要从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还要不断推动企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扬长避短,突出煤矿企业发展的重点,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产品机构的优化调整,确定不同的主导产品的市场定位。除此之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注意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要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4.管理创新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与促进

  4.1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推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因此,管理与科技之间就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科技创新对管理创新有巨大推动作用,反过来,管理创新又能够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管理理论与思想的不断发展,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从泰罗科学管理制、福特生产方式到系统工程管理,均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组织管理当中的一些实践管理模式,同样地企业管理理论从经验主义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也给企业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长期发展来看,世界很多国家的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当然,这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也同样重要,其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也极其重要。

  4.2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建立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的主要方式。它的关键在于企业法人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为重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与基础。煤炭企业从资本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层面来讲,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最终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通过这样就可以使得煤炭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使其筹资方式更加广泛。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将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的建设作为主要内容。

  5.结语

  煤矿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创新,而依靠科技的发展来进行创新,是发展好煤矿企业创新管理的必要条件。当然,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的要求来创新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提高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不断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选修课论文3

  纵观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始终是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和“瓶颈”所在。在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下,选修课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当前广大中学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变革的方向之一。然而,从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来看,选修课程并没有完全成为改革进程的一剂良药,相反,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改革不彻底,以及选修课程自带的复杂性、多层次性特征,反而造成了诸多学校课程的无序和低效,而选修课程自身的随意、简单、低效在广大中学也是屡见不鲜。为此,如何科学地统整中学课程结构的各个层次要素,如何有效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从而真正构建一种充分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选修课程体系,是现阶段中小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切入点,以模块化课程为理论依据,探索高中语文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这样,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统一教室、统一教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打乱E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模块内容要多样化,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理解难度不大,散文形象丰满,感情充盈,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精读前两篇文章,略读后两篇,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选修课论文4

  摘要:在通识教育体系下,数学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必修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开设一定的数学类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数学类选修课的开设,既能使学生更宏观全面地培养数学思维,欣赏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感知数学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数学;选修课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专业教育,其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大学生最基本的思想、情感的培养,素质、修养的塑造和认识、能力的提升。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前提,为专业教育服务。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内涵、科学素养、宏观视野、生活智慧、思辨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当前,各高职院校不能太过急功近利,只注重专业教育,关注专业建设,培养仅仅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训的工具性的“人”,这样会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而应更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发通识教育课程,从而培养拥有完整人格、健康心态、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识教育下开设数学类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二十一世纪,很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都要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工具,因此大学生必须学好数学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保障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生通过数学类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会看待问题更具宏观性,分析问题更具逻辑性,解决问题更有创造性。在通识教育体系下,数学类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必修课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开发开设适合高职生特点、符合其需求的数学类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的完善和补充。数学类选修课的开设,既能使学生更宏观全面地培养数学思维,欣赏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感知数学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分析

  (一)数学类选修课不够普及,地位低、课时。少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专业和技能为重点,重在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中,一些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自然会更受到学校及学生的重视,课时也相对较多。相比之下,通识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远不如本科院校受到关注,常常是通识课为专业课让路,课时一砍再砍。在师生心目中通识课的地位也相对降低,而且越来越被边缘化、弱化。多数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数量少、课时少、学分少,特别是通识教育的选修课更是被挤在一个很小的角落,发挥教育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此类选修课。就数学类选修课来说,除了为参加竞赛设置的《数学建模》选修课,其它数学类选修课很多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开设。因此,高职院校仅靠现有的通识课程很难完全担负起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

  (二)数学类通识课过分强调为专业服务,忽视知识的逻辑性和文化熏陶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完全等同于学术性本科院校,因此高职教学中数学的应用性会更加突出,这是合理的、必要的。但目前,高职数学通识课程的内容过于强调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而忽略了知识的逻辑性和概念的产生背景;太注重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片面要求,而忽略了数学与其它知识结构的内在关系,更忽视了数学的文化特征,忽视了数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数学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服务于专业教育的目的远远大于通识教育的目的,这偏离了高职数学教育的初衷。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者认为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用到的数学知识很少,因此很多文科专业仅仅开设一门数学课程或者把数学课程完全砍掉,更不会开设任何选修课。实际上,不论对文科还是理科的大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识教育下,数学课程不仅仅具备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性,更大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容忽视。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是必不可少的。

  四、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思想理念

  通识教育下,数学选修课就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和规律进行观察,并将其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的思维和分析,再通过求解数学模型找出事物发展的实质和内在联系。数学选修课要通过介绍工程、科技、金融、经济和管理各领域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案例,向学生揭示数学的重要性,宣传数学思想,普及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数学类选修课的开设,我们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思想和观念是:

  (一)数学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数学已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地应用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并在很多领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事、医学、法律、经济、农业、天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它研究的思想方法与数学结合的程度;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要以数学作为深入研究和探索规律的工具。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实践的工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二)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人类理性活动的伟大创造。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使人类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数学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学中的思维方法、图形变换、规律规则、符号运算等都给人以美感,使人赏心悦目,处处体现着它的文化价值。在审美价值方面,数学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种文化。

  (三)定量化思想是数学的核心思想。数学是用定量化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定量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的关键。纵观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是将一切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他关系转变为数量关系的过程。定量化思想是数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通过数学建模实现定量化研究。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它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转换,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求解数学模型,才能实现用定量化的方法研究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科学的研究过程都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定量化思想贯串始终。

  (五)数学素养是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不仅仅是科学家和高层次的研究者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同样需要具备较好的数学素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而一切优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更加专业化,更具高技能。

  五、高职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开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开发适合高职生的数学类选修课。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数学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具备较高数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和人才需求下,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数学通识课程。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不应把通识课程当作是不得不开的公共基础课看待,而要从思想上提高对通识课重要作用的认识,把通识课程提升到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的位置上来。同时,选修课作为通识课程的补充更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师层,应开发设计出更适合高职生需求和特点的数学类选修课程,使学生乐于选择数学类选修课,更喜欢聆听数学选修课,通过数学选修课,获得更多必要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有更多的收获和提高,开设的数学类选修课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发挥通识课程的作用。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该仅传授给学生一些传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索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识教育数学类选修课,恰恰可以起到教育的这个作用。

  (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整合优化数学类选修课。在各高职院校建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对数学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安排进行整体优化,注意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及整合,注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融合和补充。通识教育下,数学类选修课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不分专业。例如面向大众的《数学之旅》课程,可以介绍数学文化、数学发展、数学智慧,数据分析,数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等;也可以开设《数学思维与数学建模》之类的课程,通过实例介绍如何运用数学思维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养成数学建模的习惯。通过案例分析和建模实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有用”,而且“我会用数学”;数学选修课还可根据各学院或系部的需要选择性的开设,针对某一学院的选修课,侧重于数学在该专业中的应用介绍,展示数学的工具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专业的内在联系,系统学习如何利用数学工具解决专业问题;另外,数学选修课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通过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应用等内容阐释数学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

  (三)改革数学选修课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断创新。除了课程内容,选修课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同样是学生选课时比较关注的。通识教育下开设数学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核心能力,因此评价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更能体现在课程学习的效果。根据选修课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完全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查模式,通过课程论文、学习成果展示、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来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这样的评价和考核才能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突出通识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君芳.高职院校数学通识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科技视界,20xx,(33).

  [2]谭永基.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通识教育数学核心课程[J].高等数学研究,20xx,(2).

选修课论文5

  摘要:在高专院校的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课程的开设,也具备较为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相关的教学老师和学校领导,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全面的改善和解决,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教学思考

  在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懂得了一些社会问题。在这个阶段,对他们展开汉语言的文学选修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成败进行明辨,对兴衰进行了解,懂得如何分辨正与邪,知晓什么是荣和辱,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对自己进行约束,所以开展汉语言文学选修教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问题

  1.教学课程的性质模糊教学课程的性质,主要是对这门课程进行说明,并将其和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说明,课程性质对于课程的作用,教学发展路径,以及实际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堂上,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着“鸡肋”的学习思想,其性质内容,没能得到清晰化的讲授,致使大家对其存在着一般的课程教学认识。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和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偏差。2.教学课程的定位偏颇在高专院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时,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还存在着定位偏颇的问题。课程的设置过于浮躁,且存在着服务就业的问题。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专院校的开设汉语言文字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选修课的.种类进行丰富,为老师增加一些教学课时,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选修课的科目上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对老师教学职称的评聘工作进行完善,提高其课酬。所以老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都缺乏端正。3.教学课程的论证匮乏选修课的内容是面向全校学生所开展的课程,学生的专业情况不甚相同,同时也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这就为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带来了一些教学问题。在开课之前,老师对于学生未能进行充分的调查,同时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也缺乏可行性的论证和研究。一般都是老师提出开课的申请,校领导审批同意,学生在选择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对课程的开设,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导致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脱节的问题,且有一些高专院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问题,对教学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

  二、改善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1.加强对课程的建设力度在对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首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力度。在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应该将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融入进来,争取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对他人及社会,建立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态度,并将这些知识内容,设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然,在教学建设的过程中,高专院校还可以将语文文学选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技术技能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感性精神。2.重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在高专院校进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之前,校方可以采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展开了解,征求学生、老师,以及相关专家的教学意见。通过缜密的教学研究,来对课程培养的目标进行完善,制定出合理的课程教学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对选修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例如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按照文学艺术类、国学类和语言类这三个体系内容来对教学课程的模块进行设定。像文学艺术类的内容,可以设置一些名家名篇赏析、唐诗宋词的赏析,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等等。一些高专院校还可以开设国学类的教学课堂,对《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进行讲解。3.建立健全的课程考核机制在选修课堂上,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处在一个真空化的状态之下,不属于教学检查的主要目标,所以为了对这种教学乱象进行扫除,汉语言文学类的选修课程,应该将教学重点侧重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容上,并且还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来举办相应的主体演讲、辩论赛,情境学习活动,以及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利用调研报告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院系也应该就汉语言文学类的课程效果,展开相应的点评,这个过程的内容要落实到每一名老师的身上,通过监督和评价,整理出相应的反馈建议,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抱有开放性的教学思路,从根本内容入手,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深化教学质量,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燕凌.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xx(5):103-104.

  [2]李海丹.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8(4):38-39.

  [3]李国英.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xx(12):147-148.

选修课论文6

  上海海洋大学综合教育选修课是面向全校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综合教育选修课程,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随着上海海洋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xx年实施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以来,我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还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不能满足我校深化内涵发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综合教育选修课程的质量,上海海洋大学从全校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遴选了一批作为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于20xx年被遴选为校重点建设课程,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网站、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意义和基础

  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综合教育选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在众多综合教育选修课程中被遴选为重点建设进一步表明了本课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各方面已经为建设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课程建设的意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可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精华。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生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生存与死亡的矛盾,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等。中国哲学是中国思想家探索、处理和解决上述种种矛盾的方式和答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古代先人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程的修习,使学生对中国哲学内涵线索、思维特征等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中国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等诸领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认识,训练学生运用中国哲学的智慧分析知识、人生和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心灵习惯和独立优异的道德人格,启迪人生智慧,升华心灵境界。

  2.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入的了解,智慧得到了开启,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本门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本门课程相近的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这一课程已经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主讲教师队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新形势下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深化、教法和手段改进、科学评估等方面的新要求,教师队伍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本门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已列为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上海海洋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要加强我校的内涵建设,离不开文科的支持,对学生的培养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生智慧的开启。本课程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学习而获取人生智慧,提高心灵境界,提升人文素养。本门课程负责人攻读的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中国哲学专业,主攻的方向是人生哲学。对中国哲学中的人生哲学深有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课堂教学方面,课程负责人讲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节奏紧凑,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教态自然,声音明亮有感染力,善于用典,生动具体,讲课认真投入;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观点深刻独到,知识含量大,能引导学生进行对应的学术思考;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除课堂教学外还能推荐相关书目给学生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目前,《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经验,教学计划、课件制作、课程大纲、阅读文献都趋于成熟。课程组成员在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在知识结构、师资配备方面有相当优势,总体学术水平较高,是一个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群体。

  二、《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建设的途径

  课程组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围绕“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方针和要求,开展了积极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立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课程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为目标,全面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课程组一直狠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广泛开展各项政治学习,深切领会党和国家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武装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围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深入讨论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和实践问题,统一了师资队伍的思想认识,从而保证了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和贯彻。课程组确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年轻教师须具有博士学位,初步建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师梯队。目前课程组主要有6名教师组成。职称结构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上两人,35岁以下4人。课程主讲教师以副教授为主体,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具备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课程负责人硕博攻读学位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在此领域已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五项课题,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课程组成员通过到重点大学进修、与重点大学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会等措施进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这一年参加重点大学进修班有6人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8次。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形成“传、帮、带、促、导”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必须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才能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选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参考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按教学大纲的指导性要求,制定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训练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教学研讨,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编写难度系数不同的重点、难点及学习指导参考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学习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上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教材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课程选用了郭齐勇编著的《中国哲学史》作为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全面,体系完整,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文字流畅,深入浅出。此外,该书注重学理上的分析,又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新颖且立论坚实的学术观点,因此适合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除了这本教材以外,教师还应该列出参考书目。这方面好的参考书目有:冯契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李泽厚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年版。在教学手段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直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电影播放和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学时,注意使学生观看和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在课程网站上,不仅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及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上了网,同时还进行在线检测,也将开展学习论坛,力争做到相关问题能在网上解决。

  3.形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形式进行,辅以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学,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讲授,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演示方法教学。对每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作总体的介绍,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智慧去解决现实中人生困惑。为了优化课程设计,本课程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考试方式,反对死记硬背,加大了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写作等开放性作业和考试在课程考察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思维。考核方法: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总评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时成绩40分=平时考勤20分+小组发言10分+平时作业10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采取学生小组报告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比如把一个班级的60人分成10个兴趣小组,每组6人,选举一个同学做小组长。每个小组关注一个流派,选取一个视角自拟题目,撰写一篇20xx字左右的论文。然后小组选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小组撰写的论文,汇报完毕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提问,使学生之间充分的互动,最后是教师点评,并作补充。

  三、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学校制定了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的的规划,颁布了相关的文件,在课程遴选、政策导向、建设过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起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使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畅通,措施上得力,以确保质量,体现出课程的特色。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重点课程的建设目标为综合教育类精品课程,应由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至少已担任讲师及以上技术职务。通过1~2个开课周期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应符合如下要求:课程内容要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每门课程不超过两个学分。教学重在启发思想、传授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旨在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了解和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作业练习及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合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运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大课的讨论可以分组进行,聘请助教协助组织和主持;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来决定。每课的作业不少于两次,考试内容及形式应能检测学生读书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开课时应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大致的进度、基本参考资料目录、成绩考核办法以及上课时间、地点、课程编号、教师姓名、联系办法等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辅教辅学。所建成的网站至少提供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我院除了对重点建设的课程定期进行评估检查外,还聘请了部分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组成学校教学督导小组,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班级中设立教学信息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等提出建议,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结语

  总之,本课程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为对象与范围,介绍中国人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为重点,兼顾其他各流派思想家的人生智慧的介绍。课程难点在于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面广,文言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针对以上难点似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辅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阅读原著;加强中西哲学中的人生智慧的比较,凸显中国人生智慧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广度和深度二者的关系,避免平分秋色,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建设,能够初步建立《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参考资料文库,实现部分授课录像上网,建立一套高质量的课件,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完备的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努力使得该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选修课程。

选修课论文7

  摘要:本着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开设了“化学与人类健康”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以影响人体健康的化学因素为出发点,利用物质原理阐述化学与人体健康的辩证关系,以化学基础理论串联大量案例,构建出多选择性的模块内容。

  关键词:通识教育;选修课;化学与人体健康

  医学是一门直接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生命科学,由于生命科学的高度综合性和全面性,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品德,还要具有指导病人康复所需的膳食营养知识,以及指导健康人群如何规避各种环境问题引起的不必要伤害。因此,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除了进行常规的专业教育外,还必须为学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顺应教学要求,重在“育”而非“教”理念的通识教育越来越得到各医学院校的重视。作为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化学,也应顺应要求,积极构建适合现代医学教育培养体系的选修课程。

  一、化学教学现状

  化学是一门传统的自然科学,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和社会客观现状的影响,我国高校比较注重专业教育,基础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运行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虽然高校开始重视医学生的化学教学,但短期内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的矛盾。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学科尤其是基础学科学时被进一步压缩,而现代医学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高质量、高数量的化学教学,是每个化学老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目前的教学现状为:常规教学模式仅仅能保证完成化学基本理论的讲授,但化学前沿和应用延伸内容就显得有心无力。2.教学改革与学生现实需求的矛盾。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符,严重影响化学课程在大学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2]。于是,各院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过去学生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局面,建立一种以老师为导向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模式。但是,专业课程的繁重和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教学体系的运行效果。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的主动而不是“被动的主动”学习化学,依然是广大医学院校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摸索的课题。3.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矛盾。医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化学需要为临床医疗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理论指导。医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在于应用,但是,受学时和社会现状的影响,化学教学很难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造成学生只能学到基本化学理论,陷入恶性循环的“基础学科无用论”怪圈。

  二、构建目的和理念

  要开展好医学专业的化学教学,除了改革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外[3],还需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现有教学环境下,构建一门联系基础化学和临床应用的选修课,是一种能适当解决当下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的较好选择。本着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团队构建了“化学与人类健康”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理念多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首先,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地、有选择性地学习;然后,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应用性、选择性,让学生学习对其专业发展和日常生活有用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后,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学和考核方式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必然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课程的构建

  该课程计划学时为30学时,共2学分。分4个专题模块,每个模块7学时,最后2学时安排课程考试。课程的构建摆脱了现有化学课程框架的束缚,以模块化的内容呈现化学与临床应用的内在联系。1.人体中的化学平衡。人体中存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平衡(渗透压)、配位平衡、电荷平衡等,人体内物质的迁移和增减影响到相应平衡的移动,各平衡相互关联和影响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理论。当人体内的物质与物质以及人体与体内物质间和谐相处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否者,就会出现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模块内容以平衡移动原理串联起各种化学平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烟、酒和茶与健康。烟、酒和茶在我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对我国人民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在介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烟、酒和茶中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和规避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喝酒时大量抽烟,酒精是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良溶剂,能促进人体吸收更大量的有害物质;从物质的角度介绍茶的十大功效,唤醒青少年学生走出可乐和咖啡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茶文化。3.食品化学与健康。我国是一个天然食材资源相对丰富的美食国度,但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种食品添加剂逐渐渗透到饮食领域,也出现过大面积的食品安全事故。该模块内容以简单的化学原理串联起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各种重大食品安全案例,提醒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从化学的角度介绍食品中添加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理念。比如,介绍世界公认的三大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苯并芘和亚硝胺。这些物质在食品中本身并不含有或含量极少,但在食品的加工、贮运、烹调过程中往往受到污染,目前,青年学生喜欢消费的各种食品如烧烤等含有较多此类致癌物质。4.环境化学与健康。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白色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环境激素和居室装修污染等。普通民众几乎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制造着各种污染,又同时身受各种污染的危害,地方性疾病和环境灾害疾病日益增多。该模块内容介绍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或残留物引起的不同环境污染,以化学物质的角度阐述各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式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4]。根据需要,教学团队建设了移动端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课程的教学资料置于平台上,学生可以在手机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探究式深度学习,SPOC平台有在线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和老师以文字、音频和视频方式深度互动,在线投票功能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心得和对课程学习的看法,实现师生共同分享教学话语权。

  五、考核方式

  考核只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课程采用时机灵活、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课终要求学生完成小论文、生活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对学生多种形式进行考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运用课程知识,发现身边和周围的现实案例,分析问题本质,提出学生视角的解决之道。提高他们的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是通才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应有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能进行有效的思考,能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判断,并有勇于承担的责任心。在此视域下,构建的化学类选修课程是主干课程的有效补充,能有效连接化学和专业课程,把生活常识用化学的原理呈现给学生。通过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新认识和对自然的尊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未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20xx年12月版中译本)[M].北京大学,20xx:45.

  [2]刘淑芳,邵丽华,崔晞,等.医学化学“物质结构”教学现状及方法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xx,17(4):300-302.

  [3]王腾,刘晶静,孙立平,等.MOOC时代下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76,120.

  [4]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教育研究,20xx,(6):96-102.

选修课论文8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使高中语文选修课受到社会极大关注,选修课在各地高校被广泛开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文化素质和阅读能力也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被陈旧的教学方式,低效的课程等所限制,出现了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和课程三者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教师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当前选修课,对课程的评价与目标还存在较大疑问,本文以课程改革为背景简要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相应对策,寻求方法解决,提供给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也便于提高学生兴趣,使新课改体制更加完善。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与对策

  1.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本情况

  1.1课程设置不合理与课程资源缺乏

  部分学校重视结合选修课与必修课,进行联系与互补,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过选修课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拓展视野,增强文学积淀。而一些小规模学校因为不具备完整恰当的教学研究形式,学生只能学习一小部分选修课程,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资源也很稀缺,一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要同时承担起自己必修和其他教学任务,对于选修课程的教学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篇目差异较小,教师往往将必修课中篇目加以整合到选修课程中,然而选修课程应该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拓展和提高,而不应该使两者的简单组合。这样做法使学生选择选修课程资料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2课时安排不平衡

  目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课时安排还不够平衡,课时与任务量相矛盾,教师为了完成独立选修课规定学时,就根据教学内容对众多的内容进行了筛选,很容易使教学内容减少,学生无法拥有充足时间了解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很难学习到重点的内容,因此也只是简单了解老师的讲授内容而无法充分的掌握。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与提高,促进了教学的发展。然而当前高中选修课开设课程过少,教学时长不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升学率。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全面综合的考虑到课程设置,从而过于片面的认识选修课,甚至以为选修课是为必修课服务的,在教学中也常常挤压选修课授课时间,使选修课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的内容也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安排,选修课的课程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1.3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新课改使课程被分成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体现的使课程的均衡性与基础性,而选修课则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较为超前,明确的定位了选修课,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忽略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错误的将选修课看成必修课的延伸,影响了选修课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体现了选修课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选择多样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之时简单的`处理教学资料,没有深入的研究,增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感到厌倦,影响了选修课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制定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与规划,更加灵活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不应该限制学生个性。

  2.针对当前语文选修课问题的完善对策

  2.1改进课程设置,精细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课科目多,教材繁杂,占用课时多,与我国现阶段教育情况相不符。应该精简学习模块,缩减课时,使语文选修课成为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筛选文本,选用最合适的材料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方教育本门也要加强监督,防止选修课被想敷衍了事,同时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修的内容不能影响到必修课的教学。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主观意愿,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篇目进行教学,补充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2.2协调处理好选修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我们要区别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教师应该区分两种课程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处理教材。必修课知识结构完整,教师应当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教学,而选修课教学框架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着重点。必修课是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都能很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选修课的开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选修课的开设能够激发学生特长与兴趣。应该用不同的设计和教学的思路来设定教学的策略,使必修课与选修课能够更加协调的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令学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发扬个性。

  2.3探索独特的教学特色

  选修课对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考验,选修课应当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不断整合教材,结合实际设置教学情景,由浅入深的为学生讲解,先从最基础简单的面目开始教学,经过一定的文化积淀后,再开展内涵更深的文言文类篇目教学,最后再选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结合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自觉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创设更多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选修课获取了很多人的关注与期待,但是因为是初次施行,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也使得很多教师心中产生了怀疑,阻碍了改革的前进,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只有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将选修课程的整体构架构建好,教师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体,要不断地创新钻研,积极探索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老师与学生都应该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意义,调节好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使选修课成为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丁芳: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xx(02).

  [2]张金润: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上旬),20xx(09):178-180.

  [3]许纪友: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课程意识[J],学语文,20xx,(1).

选修课论文9

  一、对象与方法

  1.内容与方法

  (1)基线调查。首次上课前,用食品安全问卷进行调查。

  (2)教育活动开展。参加食品安全选修课的106名学生为教育组,参加其他选修课的146名学生为对照组,对教育组开设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来源、食品安全防范等内容,共10讲,每周1次。

  (3)教育评价。结束后用相同问卷再次调查,观察学生食品安全知识与行为的变化。

  (4)评价指标。

  ①食品安全认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消费环境安全、油炸食品安全等。

  ②食品消费行为:消费食品环境选择、食用油炸食品频率、食品放置时间等。

  2.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培训后,填写调查问卷,上交问卷时当场核对;回收调查表后,进一步核对准确无误后,进行计算分析。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双录入法进行录入,用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二、结果

  1.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教育组男13人、女93人;对照组男22人、女124人,两组男女构成无显著差异(2=0.854,P>0.05),年级构成也无显著差异(2=6.011,P>0.05)。

  2.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

  教育前两组学生对食品安全认识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校外早餐不安全、超市食品安全的认知无显著差异。

  3.食品消费行为改变

  教育前两组学生消费食品的行为无明显差别。教育后,教育组学生每周食用3次以上油炸食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与行为存在相关性,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行为是知识掌握应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能力强,能注意用知识指导行动,因此,加强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应能取得理想效果。

  1.选修课教育切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教育前学生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足,部分饮食消费不安全。教育后,教育组学生的认识有所提高,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也大为增多。因为选修课具有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双重特点。选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还需要进行考核,故与健康教育讲座相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知识传授有一定的体系,教学内容较丰富,授课形像生动,利于学生接受。但它又不同于正规教学,不需要讲授全部知识,形式灵活多变,通过大量视频观看、讨论等,澄清认识与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这种活泼的教学方式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能很快接受知识。

  2.选修课教学促进学生知行的改变

  通过选修课的讲课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提高认识,建立起自己的食品安全观,从而促使行为的.改变。本次教育后,受教育学生对食品安全存在有问题、油炸食品不安全等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学校用早餐、食品放置≤3天等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食用油炸食品≥3次/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这说明认识的改变,有助于学生安全消费行为的增多。由专业教师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更具有权威性,对问题的分析更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学生间的互帮互学也有利于促进行为的改变。因此选修课相比于日常生活教育更加系统、全面,建立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的知信行模式更加有效、持久。本次教育中,仍有部分学生的认识与行为没有得到改善。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媒体宣传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较多,学生还无法辨别问题的主流趋势(如超市食品的安全),有时自己消费后未发现问题,也就放松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校外用早餐的认识),这也是今后需要加强教育所在。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教育选修课对改善大学生食品安全防范的意识行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选修课论文10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文章结合粘土手工艺教学的特点,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粘土手工艺选修课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粘土手工艺选修课;运用

  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粘土手工艺课程作为高校选修课开设,可以使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一、粘土手工艺选修课简介

  现代生理学表明,人手、脑与智力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手不仅是劳动操作器官,而且具有认识功能。人手在劳动操作的影响下,通过抓举和触摸的感觉,形成一种技能复杂的运动分析能力,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认识目的。粘土无味、不油腻、色彩炫丽、色泽纯正、易造型,粘性强,拉伸强度大,可做精细物品、手感细腻,不污染及环境,且有较好的附着性捏塑起来更容易更舒适,更适合造型,且作品很可爱,粘土手工艺课程在高校作为选修课开设具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学校教育中手工艺课程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劳动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也有着许多积极的意义。如设计制作英雄人物的粘土人物会激发学生对人类崇高行为竟相仿效的愿望;设计梅、兰、竹的粘土平面画,能陶冶学生的品行,使他们寄予自己的节操,促进某些优秀品质的形成;设计制作家乡的建筑,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启发他们对家乡未来的憧憬,进而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设计各种生活饰物,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二)培养耐心细致有序的工作习惯

  手工艺课程课作为一种积极的造型力量和自由的形式力量,给学生以自由的感受和愉快,其创造成果,还会使他们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审美愉悦。通过手工艺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天然好奇心,使他们初步懂得什么是材质美、和谐美、结构美、工艺美等技术美学的基本特征。在手工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耐心细致、和谐有序的工作习惯。集体合作的手工艺课程活动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群体合作以及守纪律、爱集体的美好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大学生通过粘土手工课程,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粘土手工艺课程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捏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通过宣泄使学生心理得到成长,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粘土手工艺课程可以使我们通过选修课这一窗口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科技与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先进的`理念、方法和便捷性及所显示在教学中的良好效果,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特别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在粘土手工艺选修课的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课程的开发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粘土手工艺选修课中的运用

  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始于本世纪20年代,称之为电化教育。当时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的幻灯、电影等媒体比原始口耳之学以及后来的印刷媒体用于教学,其传播方式跃进了一大步,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成为现实,也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同时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突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

  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在被学方面,可以提供一个便于学生学习的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对粘土手工艺教学过程而言有积极的意义。在粘土手工艺选修课的工具介绍部分,如果我们带了工具的实物,实物都比较小,在同学之间传看需要较多的时间。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就工具部分进行讲述,不仅节约课堂讲授的时间,而且非常醒目,一目了然。

  (二)课堂视听媒体教学方式

  视听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技术,视听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视觉化,使之更好地表现所需讲授的内容。在粘土手工艺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是需要学生观看教师手工操作示范的,由于教师有限,无法进行分组操作,教学效果不能保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手工示范,学生过多,教学效果也无法保障。运用视听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师的手工操作进行录播,将录播内容进播放,播放到关键环节教师可就其中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又不会耽误教学进度。

  (三)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编辑、加工、处理、输出,将多种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现代社会,知识无处不在,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对视觉、听觉的刺激,能够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直观的向学生进行展示,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可以将所讲授课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通过多媒体,呈现为文字、图形、动画、视音频等教学信息,按照教学思路逐步呈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修课论文11

  在充分分析影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重点关注实践实验教学。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改革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化学、应用化学、化工等专业重要的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分子化学作为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延伸,不但可以完善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化学和材料相关知识储备,为学生以后在化学化工相关领域工作和更高层次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1,2]。但是作为选修课,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分析原因、结合实践对提高高分子化学教学进行教学改革。

  1影响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原因分析

  1.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与必修课相比,高分子化学做为选修课师生重视程度不高,原因有几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态度不够认真;对选修课教学规律研究不足,过于注重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缺乏趣味性、实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部分教师对高分子化学相关实践应用知识储备缺乏,教师自身实践深度不够,跟不上高分子化学日新月异的实践发展。二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认为高分子化学内容在学年评优评先中靠不着、考研中考不着、工作中用不着,以致于“凑学分”的现象普遍;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不清晰,照搬必修课学习模式,不能很好地把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高分子化学的学习中。

  1.2高分子化学内容特点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以及高分子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等[3]。高分子化学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学内容十分抽象。高分子合成化学基本反应的过程、机理等都不是人用肉眼能看到的,高分子理论也都是在基于各种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使其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2)概念性知识也很复杂。概念性内容是高分子化学的基础内容,很多概念性知识极易混淆,如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和各种结构单元等。(3)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各种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机理、相对分子量、聚合速度等基本理论,而高分子化合物的用途涉及很少,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组织中有较大的弹性,在教学方法上也很自由灵活,所以进行教学改革活动的空间比较大。长期的高分子化学教学和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师生共同努力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切实可行。

  2.1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认识

  教师要高度重视。一是要重视研究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规律。高分子化学作为选修课,是对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应用延伸,拓展基础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化学知识的应用储备,为本科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继续研究学习中奠定基础。选修课教学要求有别于必修课,要根据学生就业需求、继续学习和研究需要制定教学内容;切忌‘满堂灌’,要依据学生基础、生活经验、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教师要重视新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高分子化学与很多领域相互渗透,要求教师要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随着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的蓬勃发展,使高分子化学也出现了许多新学术热点,教师一定要重视高分子化学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相关学科方面的前沿和发展。相对于基础课,选修课对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转变思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归根是思维的转变。一是要转变学习态度。学生要慢慢从根源上转变学习的“功利主义”思维,作为选修课,对大学生来说短期看似乎只是修学分,实际上选修课作用非常重要。培养计划修改中,选修课比例愈来愈重;大学生由于生活限制,知识局限于课本,而选修课的教学灵活性、知识拓展性,极大地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积累应用性知识。高分子化学理论丰富了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延伸了物理化学反应速度等,高分子化学应用在生物医药、食品营养、环境卫生、电子信息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二是要转变学习方法。上课听理论、下课做题练习巩固的学习模式不适合选修课。选修课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不仅要听,而且讨论思考,甚至争论,要听老师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听同学们的经验教训,要积极主动加入讨论和争议中;课下要利用实践和网络手段了解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学习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不要仅拘泥于某些细节问题,而要做到整体理解。

  2.2融汇化学基础知识简化教学内容,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高分子化学课程内容多,概念多,公式推导复杂等,需要占用大量的课时进行讲解,而选修课本身课时比较少,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学习。所以,在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要理清框架,应用已有化学的知识作为辅助选择重点内容教学[4,5],比如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很经典,其中第三章自由基聚合有13节内容,选修课很难做到全部学习。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基础,我们把这部分内容选择重点学习自由基聚合的一般知识、聚合机理、聚合速度、聚合度,其余部分根据学生兴趣自学。而自由基聚合的一般知识包括连锁聚合的单体选择(以有机化学取代基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为基础)、聚合热力学(以物理化学为基础)、引发剂和引发作用(以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为基础)。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高分子化学学习的难度。依照这样的`框架,我们根据选修专业、学生基础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除了整合高分子化学教学内容,讲好第一堂课———绪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新学年、新老师、新课程,学生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影响着事物的发展,教师要抓住时机,满怀激情上好第一堂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上好第一次课,首先要多举衣食住行中的实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衣物(纤维)、食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等,让学生明白高分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还可以列举些趣味性的例子,比如光致变色高分子(夏天穿的洞洞鞋)、导电高分子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高分子兴趣。其次以高分子发展史为纲,以高分子领域的诺贝尔奖为线索,介绍高分子科学发展中有启发意义、引人入胜、同时跟实验研究有关的事和人,如尼龙的研制者Carothers,Carothers主修有机化学,以有机化学的基础对高分子化学做出巨大贡献,提升学生对学习高分子化学的信心,诱导学生从事高分子行业。教师要将自己对高分子化学的热忱传染给学生,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3参与式教学

  [6,7]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式课堂教学在本部门多门课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建立了互动式实施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策略,并获得成功。比如在学习反应机理时候,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特长和个性特点组成小组参与教学内容讲解,小组内学生进行讨论、理清教学思路和重难点、制作讲稿和PPT、进行课堂教学和反思等。除此以外,还可采取参与集体备课、参与课后反馈、参与作业批改、参与实践项目等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高分子化学教学效果。

  2.4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把实验带入课堂最简单的形式是把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代表性的高分子材料直接以图片或者实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课堂带入不同质地的布料,天然的棉麻丝毛、聚酯(涤纶)、聚酰胺(尼龙,又叫锦纶)、聚丙烯腈(腈纶)、聚氨酯(氨纶),让学生简单辨认,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单体、聚合机理、聚合方法、简单辨别方法;收集不同材质的奶瓶,无机玻璃奶瓶、PC塑料奶瓶、PP塑料奶瓶、PPSU塑料奶瓶等,带入课堂,学生观察奶瓶特点,把实际生活和理论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热情。对于不能直接搬进课堂的工业生产,我们可以应用FLASH动态展示聚合物工业合成流程等,帮助学生了解聚合物实际的生产过程,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方向选择打下基础。对于一些应用性、演示性、微型化的实验则可以直接搬进课堂,如交联聚丙烯酸钠颗粒的高吸水特性实验(人造雪实验),采用的PVA缩醛化制备胶水之类的应用性实验,既有趣味性,增加学生关注度,又能增长科学理论,激发学习热情。应用型课程教师应该重视所教授的内容与实际工业的联系,把工厂企业演化为课堂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定实践经验,教师要利用假期或者实习见习期间调研企业生产实际,找出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便在课堂教学和实习见习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实际生产生活问题。其次在实习见习中学习巩固基本理论。例如带队到工厂,诱导学生联系课本提出问题,笔者带学生到电缆厂见习,就有学生提出电缆的绝缘层不应该是PVC吗?为什么这个厂用的是PE?带着这个问题可以查询相关资料,从而拓展学习PVC、PE的用途,深刻理解PVC的自由基聚合机理和PE的配位聚合催化剂、机理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工厂工作人员‘搬进’课堂,利用一线工作人员‘身说法’,他们对高分子学习的经验教训、对高分子学科的认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问题等,这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3结语

  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入分析高分子化学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已有基础对高分子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抓住重点,改革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实验实践,提高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为提高高分子化学选修课教学效果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雯,郑小军,赵团萌.高校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选择[J].大学教育,2012,1(4):58-59.

  [2]张爱黎,孙杰,邵忠财,等.化工专业课中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能力培养[J].广东化工,2016,43(20):196.

  [3]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陈静,侯文华.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知识的融通实践[J].大学化学,2013,28(3):19-23.

  [5]戴勋,张娜.对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6,(10):138-140.

  [6]裴朝玉,张辉,陈亚红,等.参与式教学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5):77-79.

  [7]王春杰,朱莉莉.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J].河南教育(高教),2016,(2):91-92.

  作者:王春杰 汪银华 李志伟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周口阳光电缆有限公司

选修课论文1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系游泳选修课学生共81人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和数据采集。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查阅有关教学方法的文献资料,获得“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为实验方法和试验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共发放问卷81份,回收问卷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问卷有效率100%。

  2实验过程

  2.1试验控制

  采取简单整群抽样法进行实验对象的选择,将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分成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班的情况基本相同。在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亦无显著的差异,实验的信度较高。实验班与对一照班在教学内容上完全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不同的教法。除了正常上课之外,实验班的学生和对照班的学生没有经过其它的游泳水上练习,进而保证实验的信度。如表1所示,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6人,总人数41人。对照一组:男生34人,女生6人,总人数40人。实验班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臂展的平均值都非常的接近,并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身高、体重、游泳经历的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实验增加了可信度。

  2.2实验过程分析

  根据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教学大纲和游泳选修课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游泳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内容均相同。分班前学生不知道实验情况因此控制了一些学生主观因素。

  2.3考核方法与评价规则

  考核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持续参与实验。连续持续缺课1/3视为不及格。学生完全参与六节课程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蛙泳技术测试,将能初步学会蛙泳动作,任意游能前进10米以上者视为会游泳;只掌握了浮体滑行和蛙泳腿部动作或手臂动作者视为不会游泳。以测试者成绩排出测试者的名次顺序。但是在本论文的测试中只需记录测试者的最佳成绩即可。

  3结果与分析

  3.1“小群体”教学模式教学结果

  实验组:教学前,学生会游泳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88%;不会游泳的学生有39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5.12%。教学后,能够学会游泳技术的学生有40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7.6%,不会游泳的学生1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4%。对照组:教学前,会游泳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不会游泳的学生有38人,占整体比例为95%。教学前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比较分析中,会游泳的学生有38人,占整体的比例为95%,不会游泳的学生只有2人,占整体的比例为5%。说明”小群体”教学模式同样适合在游泳教学中。

  3.2“小群体”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3.2.1“小群体”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参与游泳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模式和“小群体”教学模式比较起来,前者主要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课堂学生的'遵守纪律的表现能够体现出来,而“小群体”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比赛。通过比较看出,“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游泳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游泳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3.2.2“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加快掌握所学游泳运动技能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反馈信息只能通过老师掌握,而一次课的教学时间很短,学生在水中的活动较难控制,教师只能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不可能逐个纠正,个别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动作的准确性,即使出现错误的动作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帮助,延长了掌握正确动作的时间。而”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每组指定了固定的组长进行指导,不会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快速帮助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中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缩短动作技能的形成的过程的时间。

  3.2.3“小群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在游泳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分组教学,形成一个小的团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比赛中,结果有输有赢,通过这样的锻炼过程,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明显的提高,心理素质明显提高。

  3.2.4“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培养良好的品德

  “小群体”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多交往的最好的形式。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技能的同时也有鼓励学生主动向别人学习。学生在和谐的氛围里互动,这样使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游泳技能的效率。“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和老师充分的交流。“小群体”教学模式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4.2建议

  在每一阶段结束时,为了增强参与者的积极性,进行平时成绩鉴定时,对积极参与的同学进行鼓励,可以在平时成绩鉴定中给予积极参与者相应的奖励。课后鼓励参与者积极练习,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监督,使学生运动技术更加精湛。应该在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来设计“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效。

选修课论文13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根据新课程的这一改革要求,本文从文学体裁、基本能力、认识过程、语文知识、学习专题、授课类型等六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并相应地列举了一些课程名称,旨在通过这些思路,拓宽教师的开课视野,以便使选修课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时指出:“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这一要求为新课程的实施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教学挑战。

  选修课程的设计,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应该在落实好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必修课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开设出既能符合学生兴趣和语文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选修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能够较好地找到开设选修课的思路。

  (一)基于文学体裁的开设思路

  体裁,简而言之就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按照文学体裁的划分来编选文章,是语文教科书常用的编写方法,这一方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能够很好地实现语文学习“文本”的条理性和互补性。受它的启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按照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等体裁,分别开设出不同的选修课,如:

  诗歌:《古典诗歌名篇选读》、《外国诗歌选读》、《中外哲理诗赏析》等。

  散文:《文言散文选读》、《中国当代散文概说》、《杂文大家名篇选读》等。

  小说:《港台小说欣赏》、《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读》、《鲁迅小说选讲》等。

  戏剧:《〈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剧本精读》、《中外戏剧选读》等。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宽广的世界,基于文学体裁的选修课开设思路,突出了作品的分类,而往往忽视了学习者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单一地从这一角度开设选修课,很难实现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

  (二)基于基本能力的开设思路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者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必修课以“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涵盖了这些方面的要求,作为选修课,可以从这个角度开设选修课,在必修课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系列,如可以开设这样的选修课:

  听:《现代散文名篇朗诵欣赏》、《评书选播》、《古典诗歌朗诵欣赏》等。

  说:《演讲与口才》、《朗诵的基本知识》、《说话的基本技巧》等。

  读:《中外名著提要》、《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科幻小说选读》等。

  写:《古典诗词创作》、《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怎样写新闻》等。

  基于基本能力的选修课开设思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注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还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借助其他开设思路予以补充。

  (三)基于认识过程的'开设思路

  作为学习者,存在着一个伴随着学习规律的认识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体为基点,逐步辐射到外面世界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个体——自然——社会——人生”这几个部分,以此作为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可以形成一个系列,并能够充分体现“以人(学习者)为本”的开课理念,如:

  个体:《认识自我》、《〈从文自传〉精读》、《漫谈韩寒》等。

  自然:《山水田园诗精读》、《景点名联赏析》、《名人名山名文》等。

  社会:《广告词设计》、《经济随笔选读》、《××(社区)文化》、《当代流行歌词》等。

  人生:《〈鲁滨逊漂流记〉精读》、《〈三国演义〉人物选谈》、《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等。

  基于认识过程的选修课开设思路,涉及领域较为宽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让语文与学生生活形成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生活世界的繁复多样,因此,开设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语文课程的范围,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开设,致使课程游离于语文学习范围之外,否则就会丧失了语文课的基本特性。

选修课论文14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基本要求

  从教学目标来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同时,开设选修课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不同学生间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使用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要求是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学目标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有的选修课侧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有的选修课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高是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从教学方法上看,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需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选修课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呈现的“专题”特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实施专题式教学提供了保障。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的“专题”性特别突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某个领域的“上位”文化知识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专题”。首先,选修教材内每个单元的文章都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解释。他们不仅在文章选择上相互补充,而且在专题内容也相互补充。例如,选修教材《天工开物》两则《稻》和《冶》中介绍的是古代的科学技术,而“相关读物”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个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是科学探险,从古代的'科学技术到现代的科学实践,形成了内容的互补。其次,教材在每个单元内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材料。使得专题能够纵向深处发展。例如,在选修课“佛理禅趣”中,在阅读指南中提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怎盐的关系等相关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选修课中讲述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得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得到纵向的深度发展。

  三、专题式教学中“专题”的选择和确立

  所谓专题式教学,指的就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和讨论。所谓的“专题”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也不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它是在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种“专题”不仅是教学的切入点而且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向”。根据这个专题,可以设计的教学专题是“具有特定意象词语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学生通过这个专题,不但可以了解到有关“意象”的各种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实施专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实施选修。所谓选修,其实就是学生对专题的选择。因此,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有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专题,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题。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教学任务、问题和相关材料确定自己喜欢的、符合语文发展需要的一些专题。

  四、“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专题。如果把选修教材比喻成“大餐”那么,选择专题就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味道”,作为语文老师,可以考虑从教材中选取可供学习的专题。例如,“儒道互补”这个专题,这个专题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专题,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没有“儒道”知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去分析两者的互补也是勉为其难。因此,教师在选取这方面专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个恰当的“专题”。2.细化专题内容。如果一个专题所设计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这时就要采用细化专题的教学方式将所要学习的专题进行细化。教师在细化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专题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块的专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专题进行学习和研究。3.依托文本,融汇专题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托于文本的,这是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途径。通常是以一个文本作为基础,然后选取其他的相关材料作为辅助,通过采用穿越式的方式步步深入,由一点而引发整体,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层层深入地了解专题的概念和内涵。

  五、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防止学术化。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写的过于学术化和专业化,如果我们把选修课当成学术课来学习,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切合可行的专题,便面出现学术化的教学模式。2.密切联系必修课。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选修课一定要联系必修课,把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基础。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利用原有的必修课的基础知识来理解和掌握选修课中的知识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重温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不会让学生因为选修课难以理解而丧失学习的兴趣。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教师不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专题的选定,而且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专题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专题课上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六、结束语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教学号召,积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及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专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xx.

  [2]张景婷.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xx.

  [3]原喜娟.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xx.

  [4]陈鲁峰.拓宽思路用活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推进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xx,(09):54-56.

  [5]吴欣歆.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教学基础——以《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xx,(03):17-19.

选修课论文15

  为了培养出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基础医学专业中开设了病理生理学选修课《心血管内分泌》。在其过程,结合我们的研究方向,讲授目前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以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对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做一系统的了解,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20xx年开始设置的新专业,此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手段,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及临床有关实验室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因此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科研思路和实验技能的培养。而目前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仍是"老三段"的传统课程结构,即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结构组成。这种结构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曾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对医学生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此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病理生理学选修课-心血管内分泌学。现将我们对开设的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教学内容-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心血管内分泌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前沿科学,主要介绍各个激素系统的基础研究进展和相关的临床应用现状,内容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内皮素、钠尿肽、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腺苷、心血管系统神经肽、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等。针对以上课程内容,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介绍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相关的新知识、新的研究成果,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通过讲座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心血管内分泌学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知识。为了使同学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要求使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大量的相关专题资料的收集工作,而且还要求教师对复杂难懂的科学问题以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授。

  2教学方式-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

  由于基础医学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才。对于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好的科研思路是必须的。科研思路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首要因素: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是探索新问题,新是科研思路的最关键和基本特征;合理性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规范,新的科研思路还有球具有逻辑性;现代科研的基本模式是假说驱动的,无法验证的假说难以进入科研活动过程,因此假说也必须具有理论上的可验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选择相关的优秀的科研论文介绍给学生。首先我们会告诉学生作者的科研思路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提出的科研假说,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学会如何提出科学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如何验证此假说,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发现作者采用了何种实验方法,观察了哪些指标,是否验证了提出的假说。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简要介绍实验方法的原理及主要的操作步骤,及如何理解实验中得到的观察指标。通过以上方式,让对一个整体的科研思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考核方式-文献综述汇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对于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掌握文献的能力是必须的。首先我们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写综述,文献综述一般分四个部分,即绪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绪言部份首先说明写作的目的、所综述问题的有关概念、范围、争论所在等,使读者有一概括印象。主体部份为叙述各家学说的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概况、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按问题的历史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总结部份为概括主体部份的主要内容,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了培养学生复习文献的能力,我们以文献综述的汇报作为本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3~4人/组),分工协作,围绕着心血管内分泌,自主选择一个方向,收集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文献,并且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考核成绩评定的依据:查阅文献资料,完成一篇论文综述

  相关信息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多元解读文献综述关于近代中国电影制片业发展阶段的综述中文领域术语自动抽取方法进展综述分析司法独立机制建设的人文基本综述电子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综述关于酒店顾客转换成本效应的综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综述“云报纸”的现状的理论综述网络安全的隐患及防护综述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占60%的成绩。对综述的评定包括学术水平、新颖性、综述形式、字数等多方面内容。对综述的讲解与答辩占成绩的40%。这部分按①对综述内容的熟悉程度;②答辩的表达方式;③课件制作状况;④对提问的回答状况等 4 部分分别进行评分,部分或全部采用英文适当加分。对综述和讲解与答辩的考核方式得到学生认可。这表现在选修本门课的学生踊跃参与,认真准备,所有同学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报告自己的论文,部分同学制作了全英文版幻灯片课件;多数同学论文报告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回答问题也较为准确。通过这一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写综述,并使其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4 存在的问题

  本选修课涉及心血管疾病最新的发病机制,及许多最新的实验方法,而学生现有的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消化,加上课堂形式的设计,才能讲述得精彩,并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主要是讲授前沿的进展,所以在开设这门课之前,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收集资料、而且要求每年及时更新整理加工、做成PPT。

  5 展望

  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本专业学生的高起点,要能适应现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这个专业中开设心血管内分泌选修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此课程的开设,首先让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一个初步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选修课论文】相关文章:

声乐基础选修课论文12-27

选修课论文格式模板11-19

大学选修课心得05-05

英语选修课心得(精选10篇)10-21

数学选修课结课心得02-01

选修课心得体会07-08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03-28

英语选修课心得体会03-22

足球选修课心得体会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