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文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4-10-09 15:49:1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的文献综述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文的文献综述,欢迎大家分享。

论文的文献综述

论文的文献综述1

  [摘 要]本文试图梳理国内外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关系的相关文献,旨在促进企业披露更详尽的环境会计信息,更好地承担环境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环境会计;企业价值;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大都将环境会计信息归于社会责任信息或自愿性信息,对其和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社会责任信息和自愿性信息包含的内容太广泛,难以突出环境信息的作用。因此本文单独将环境会计信息梳理出来,分析其研究现状,研究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促进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动态

  1.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涵的变迁

  早在1996年JerryG.Kreuze和GaleE.Newell就把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整理为: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法规的简要介绍;企业现在和未来可能负担的环境责任与环境义务;与环境事故有关的详细信息;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或策略;环境责任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带来的影响。同年著名学者M.AliFekrat、CariaInclan、DavidPetroni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环境会计信息包含的内容:会计和财务方面的信息;环境诉讼方面的信息;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Patten和Cho(20xx)依据表述形式的不同将环境会计信息分为货币性环境会计信息和非货币性环境会计信息,并采用评分法,分别对环境敏感性和环境非敏感性行业关于两类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0xx年Susan和Hughes选取美国不同行业的51个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企业的会计年度报告。研究结果证实企业的类型对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在相关强制性政策影响下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更充分,而没有强制性政策要求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相对不好。同年Hughes、Anderson和Golden研究发现:就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而言,由于重污染行业的特殊性,重污染类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方面显得尤为积极,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要远大于其他行业。20xx年Ferguson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程度的加大,企业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企业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会自愿提供更多环境方面的信息以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EngL.L和MakY.T在20xx年的实证研究中却发现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企业负债状况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1.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Lanoie和Laplante(20xx)选取了加拿大1982-1991年有公诉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研究发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呈正相关关系。Marcus在研究中选取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2478个企业为样本,用TobinQ来衡量企业价值,以R&D强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广告密度来衡量企业的曝光度,并收集其从1992年至20xx年的指数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MarlenePlumle(20xx)选取环境敏感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与资本成本价值要素呈负相关关系,与现金流量价值要素呈正相关关系。Plumlee,Marshall&Brown(20xx)检验了企业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包括资本成本与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以及其所处行业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2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动态

  2.1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涵的变迁

  陈薇(20xx)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把环境会计信息分类为定性的环境会计信息以及定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并确定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需要披露的具体项目。刘磊、周星梅(20xx)基于政府监管的视角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研究建议依据总量比重法和万元产值平均法,将企业的污染分为重、一般、轻三个层次,分别披露环境相关信息。宋子义(20xx)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投资信息、环境保护成本相关信息、非经常性及非正常性环保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收入、会计政策的.披露等内容。张洪英(20xx)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环境财务信息及环境绩效信息,其中环境财务信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环境绩效信息包括环境法规执行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状况等。

  2.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何丽梅、李世明(20xx)以20xx年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20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业因素是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众多行业类别中电力行业和采掘业等重污染行业比较重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所披露的信息比较全面详细,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重污染行业在环境监管方面力度较大。卢馨、李建明(20xx)选取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xx年、20xx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显著,就企业性质而言,国企更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刘江宏(20xx)等人以我国重污染行业部分上市公司20xx年到20xx年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绿色证券”的制度背景,研究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制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制度对两者关系影响显著,并得出结论:企业的经济业绩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相关性不强。林晓华(20xx)以湖南省20xx年至20xx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越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上市公司负债程度、发展能力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关系不显著。

  2.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陈国辉、韩海文(20xx)以A股17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价值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向投资者传递更多信息,影响投资者决策,具有显著的短期价值效应;同时也具有降低资本成本的长期效应,有助于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价值,是实现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双赢的信息披露策略。马玉珍、袁翠翠(20xx)站在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公司治理三者关系的角度,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企业对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相关信息的披露还不能通过资本市场完全反映出来,我国在公司治理上仍存在问题。

  3国内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早,而且由于国外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在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因此,与国内相比,国外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的研究更为丰富。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国内的资本市场正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的阶段。学者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已较为深入,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其中,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丰富。然而,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的文章仍不常见,多是将环境信息作为社会责任信息或自愿性信息的一部分进行研究。而且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重大污染事件频繁发生,重污染类企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其进行研究更有价值。

论文的文献综述2

  【摘要】2世纪6年代以来,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本文就国外和国内对会计目标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国外会计目标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财务报告目标概念的提出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中,财务报告目标起到了逻辑起点的作用。理论界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始于2世纪5年代。

  Deuine(196)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或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

  在对财务报告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之后,理论界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受托责任学派、决策有用学派、折中学派。

  (二)受托责任学派

  受托责任学派的思想早在会计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学派则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它的发展与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制的发展休戚相关。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委托给受托者,同时赋予受托者以资源的保管权和运用权,受托者接受委托者的委托,有权对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通过有关组织规则和法律制度等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这样,在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责任关系。而在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十分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学派。

  Chen(1975)研究了受托责任的本质、发展历史及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受托责任的概念起源于财产权利——所有权和使用权,使用权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所有者将使用权交付给代理人的时候,代理人便负有受托代理责任。2.在明确了受托责任的起源后,Chen进一步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受托责任,即社会财富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3.在中世纪时期,受托责任带有浓厚的封建庄园色彩,受托责任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形式。4.受托责任的概念随着主流社会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在商业社会中有两种主流的社会理念:古典型和管理型,分别代表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应的,受托责任也有古典和管理两种形式。5.对于古典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管理型受托责任来说,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追求社会财富最大化,其中包括了股东财富最大化。6.财务报告是管理者基于其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出具的,因此,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财务报告应有利于投资者评价管理者的业绩。7.管理者的业绩应该从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社会利益方面长久以来受到财务方面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管理者在增加社会财富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Gjesdal(1981)研究了在会计目标的确定上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异同。Gjesdal首先对会计目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提出了研究目的,即系统地研究受托责任观下对信息的需求、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关系,然后,作者建立了一个通用的代理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分析的`主要结论有:1.在各个分散的组织中普遍存在对基于受托责任编制的财务报告的需求,需求产生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报告对预测未来有用。这样,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就处于同一个概念框架之下。2.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的标准并不一样,因此,将两者区分为两种会计目标是有必要的。3.分析结果支持Ijiri的说法,即基于受托责任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用的。

  总的来说,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有:1.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方法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强调会计人员的中立性,会计人员以客观的立场反映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行为不受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接受会计准则的指导。3.强调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三)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FASB,1978)贯彻的是决策有用的思想。公告指出,在一个经济社会里,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是提供企业决策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去确定这些决策应当是什么。编制财务报告的职责,要求它提供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信息。公告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确定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财务报告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能力的信息。

  (四)折中学派

  在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的比较中,有的学者力图在二者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笔者将其视为折中学派。

  Anthony(1983)认为在现时世界复杂的环境中,决策有用观不(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是一个合适的会计目标的标准。提供对各种投资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一定会导致财富的增加。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在使用者的需求与管理层的控制需求两方面作出权衡,以达到财富增加的目的。

  (五)对公告效用的研究

  美国概念公告第一号的颁布对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确定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对于公告的效应,学者们也做了专门的研究。

  Dopuch(198)先对FASB1978年颁布的第一号概念公告的内容作了一个回顾,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目标与环境的关系、所提供信息的特征与局限性、潜在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外部财务报告的一般作用。继而挑选了三个有争议的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以检验财务报告目标在处理具体会计事项中的作用。这三个会计问题是:递延贷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勘探成本的计量、资产和负债现值的披露。检验结果表明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公告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我国学者对会计目标的研究

  2世纪8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的讨论也涉及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个方面。但从最近的文献看来,学者们倾向于结合中国的经济环境,将受托经管责任作为我国的会计目标。

  葛家澍、刘峰(23)对我国目前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即向资源委托人报告所委托资源的保管与经营情况。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目标只是一个总体目标。具体到受托责任的评价上,委托人对管理当局经营业绩将是最关注的。因此,提供有关经营业绩的计量及其结果的信息将构成这一目标下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经济资源的保管情况也是委托人所关注的,所以,关于企业经济资源的状况及其变动信息,也是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信息。

  《会计目标》课题组(25)从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会计目标进行定位。表述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会计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管理型投资人、职业投资人、企业经营者、贷款人、政府、公众等;二是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企业应主要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各类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三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可以适当提供对职业投资者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梁爽(25)在剖析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几大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影响后指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根据我国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银行和管理型投资人占所有法人企业投资者总数的绝大部分比例,证券市场的职业投资者比例较小,我国处于显性状态的投资人环境是管理型投资人,因而,应将会计目标主要定位在“提供经管责任信息”上。

  周守华、肖正再(25)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涉及会计事项的各类交易中利益冲突与“纳什均衡”转换机理的分析,逻辑推导出“纳什均衡”状态下的会计信息质和量的规定性和财务会计目标。主要结论:一是会计目标就基本层次上来说,就是使会计信息系统趋向权益最优纳什均衡状态运行,但能否趋向最优纳什均衡或帕累托均衡状态,还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即外生变量能否使交易各方之间的博弈均衡实现最优纳什均衡或帕累托均衡;二是不同的外生变量即外部环境条件下,将有不同的纳什均衡结果。

论文的文献综述3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本文主要围绕教师教学反思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希望能够为新手型教师的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教师;教学反思;专业成长

  近十多年来,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了影响教学的思潮之一,反思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捷径。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相关的课题,发现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大约有2439篇,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21篇。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较多,十分缺乏关于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课题。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安富海(20xx)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地自觉地思考并调节,在思考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申继亮、刘加霞(20xx)认为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仇珍玲(20xx)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以自身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教学行为、理念、效果等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许多学者都对教学反思进行了解释,结合先进理念和各学科,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各学科教师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引,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行为和效果,进行积极、持续、周密、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二、教师教学反思现状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并不理想,尤其是对新手型教师来说。王青(20xx)指出新手型教师对教学反思意识不高、教学反思内容较浅、教学反思的方法较为单一。田甜(20xx)指出专家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新手教师反思则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语言、教态、板书、时间安排、失败时大多选择逃避。仇珍玲(20xx)指出目前新手型教师更重视教师自身、不重视理念、轻视发展、过多的重视方法,不注重感受。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目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较为浅显、缺乏理论支撑、反思方式单一。结合田甜和仇珍玲的观点得出:新手型教师反思大多以自己为中心进行反思,很少去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学生,且不能将教学反思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关于教师教学反思对策的研究数量很多,通过文献搜集发现文献提及的策略、途径、对策属性相近,在这里统称为策略。费振新(20xx)在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了对策:培育教学反思的文化、提供教师培训机会、重视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意识的培养。隋小美(20xx)认为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学校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仇珍玲(20xx)指出要加强学习实践,培养反思习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反思能力、改变管理方式、注重反思指导、对职初教师重规范、重积累、促进反思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注重教育理论、培养反思意识、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这些对策都可以被新手型教师所借鉴,但实施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者主要是从教学反思的宏观层面来研究的,更多的是对教学反思的内涵、策略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但对新手型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缺乏针对性的分析。本文只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和众多学者的观点上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对新手型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提供现实素材,为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安富海.教学反思 : 内涵 、影响因素与问题[J] .课程与教学研究,20xx,10

  [2]仇珍玲.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xx.2

  [3]费振新.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常熟地区小学教师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xx,9

  [4]王青.新手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xx,6

  [5]隋小美.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xx.,3

  [6]田甜.新手型数学教师与专家型数学教师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xx,5

  [7]申继亮` 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报 ,20xx,9

论文的文献综述4

  近年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不断增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拟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市场反应进行探究,以期为学者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计量方法

  在国内外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中,主要提及了四种方法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计量,包括社会责任会计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

  Abbott W F和Monsen R J(1979)以内容分析法对财富500强企业的年报进行分析,制定了一个企业社会参与度披露指数,研究表明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少、范围、方向以及企业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宋献中、龚明晓(20xx)综合运用了指数法和声誉评分法对企业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研究。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了510家样本公司的年报后,从17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选取17个指标制作成问卷调查表,要求选中的某类被调查者从决策价值和公告关系价值这两个角度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研究发现,企业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较低。

  吉利、张正勇和毛洪涛(20xx)从安永国际、润灵环球、金蜜蜂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9家知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机构提及的18个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特征中浓缩出6个特征,编制出问卷调查表,并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检验选取的质量特征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盈利水平、董事结构、行业类型、股权性质等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Amar和Boujenoui(20xx)以20xx-2004年加拿大58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控制相关变量,如: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企业业绩等变量的情况下,实证检验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及企业领导层结构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张正勇、吉林和毛洪涛(20xx)分别以公司治理总指数和公司治理分指数研究了公司治理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整体上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其中股权结构治理和管理层治理的影响较明显。研究还发现,顾客远近度、行业竞争度和企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有学者研究市场对污染报告的发布的反应,如Blacconiere and Patten(1994)、Patten and Nance(1998)等。污染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要披露的内容之一。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多少和好坏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Guidry 和Pattent(20xx)使用标准市场模型法来分离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次发布日前后的市场收益未预期的变化,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市场对可持续报告的发布没有显著的反应。而在进行横截面分析时发现,高质量的报告会带来更加积极的市场反应,这些结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后仍保持不变。

  建立于我国市场是有效的基础上,国内开始出现社会责任与市场反应的研究。江炎骏等人(20xx)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市场对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反应,发现在事件窗口各时点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均不显著异于零,接着又研究了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超额累计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即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越高,市场反应越大。

  朱松(20xx)以披露20xx年社会责任报告的452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以及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市场评价显著正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越高,市场的评价越好,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越高。

  阳秋林(20xx)等人以我国沪深两市在20xx-2011年发布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24家企业为样本,选取了十个事件窗口期,研究市场对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的反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会引起市场的正向反应,即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会导致超额累计收益率的显著增加,说明了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四、结语

  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度的提高,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权威文献数量仍较少,这说明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的承认度不高。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否会产生市场反应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是否会影响市场反应的研究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与企业市场反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有的学者认为是存在负相关关系,还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正勇,吉利,毛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经济动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xx(7).

  [2]江炎骏,徐勇,刘得格,周美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8).

论文的文献综述5

  浅谈我国居住小区建设

  1.居住小区规模

  以往我国的居住空间的建设规模通常在10h平方米以上的居多,通过对入选《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和《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试点丛书--规划设计篇》中的城市居住小区进行统计,在总计的44个小区中,用地规模的比例分别在表1中作出统计。 表1对居住小区用地规模的统计从中可以发现规模在10h平方米以上的小区占到总数的81.81%。中国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通常是根据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路网结构划定的,城市路网的间距限定了住宅区的用地边界。现代城市路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由此形成城市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一般为十几公顷。这种以交通干道划定范围是依据邻里单位模式的结果。

  以人的尺度限定住宅区规模就必须了解人的认知能力。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m~140m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性别等,因此在传统街区中通常将130m~140m作为街与街之间的距离;F?吉伯德指出文雅的城市空间范围不应大于137m,亚历山大也指出人的认知邻里范围直径不超过274m(即面积在50h平方米左右)。因此可以判定以人的尺度确立的理想的居住小区规模是应该小于5h平方米的。同济大学周俭等学者通过对居住空间的研究提出我国居住小区规模应该是不超过150m的空间范围或4h平方米的用地规模,其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近。因此从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看,我国通常的居住小区规模是明显偏大的。由于同一个小区内居住人口过多,居民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建立交往圈,并重组社会邻里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随着异质性人群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减小居住小区的规模不仅可以增进居民的交往,加强居住空间的邻里感,也顺应了住宅商品化以后的市场机制制约下的开发模式,避免了住宅大规模开发中一次投入过大的压力,以及对市场判定不准而大量房屋空置等问题。同时小规模居住小区建设有利于将多种职能空间有机分散在居住空间附近,形成居住空间与其他多种职能空间混合布局。另外,减小住宅区规模也有利于避免同一阶层居民家庭的过度聚集,降低居住分异的程度。

  2. 居住小区的组织结构设想

  目前我国的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交叉。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于小区的入口以及小区外围沿街的.裙房。居住小区机械的组织结构所造成的各种功能彼此的不交叉,与传统街区同一空间中多种功能并置所形成的浓郁的生活气氛相比差别是明显的。然而在缩小居住小区的规模后,在同一个城市干道划分出的地块中,可能包容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并可能在地块中插入其他职能空间,有可能就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组织结构。具体方式是将居住小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间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使复合交通、生产设施、商业设施等多重功能,在道路上形成交往、购物、休息、饮食、观赏、儿童游戏等活动,并有可能形成密集人流的聚集,并以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活气氛。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结构、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在这些小街中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

  住宅商品化过程中,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通过"房价"的过滤作用在居住模式和居住区位上形成了明显的分化。由于不同阶层的居住分异,不同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彼此隔离,在激化社会阶层的对立、引起社会矛盾以及对儿童成长等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学后果也令人担心。在减小居住小区规模后,通过在同一地块内并置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小区,有可能通过规划模式的变化为改善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隔离作出尝试。同时由于服务设施都布置在各居住小区间的道路上,公共服务设施将从目前小区模式中对外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对外包容的外向型,因而有可能通过多个社会阶层共用某些服务设施,如小学、商店、酒吧、绿地等等,促使各社会阶层建立交往的机会,降低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3. 多种规划模式的引入

  回顾我国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等具有示范性的居住区规划,其组织结构一直以小区模式为惟一模式。在住宅商品化、土地有偿使用政策逐步实施并日益完善后,由于地价的作用以及居住空间区位的差别,居住空间的建设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在城市中心为平衡高地价形成的高层高密度模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者对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功能设施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多样的规划模式等。因此应该认识到小区模式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区位、环境条件和地价因素等)、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

  在住宅商品化实施以后,出现同一社会阶层在相同空间聚居,不同阶层居住空间上分异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正视这一客观结果,并在居住空间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居住偏好等因人而异地作出规划,比如在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中需要类似手工作坊式居住工作合一的依据,需要在居住地附近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就业场所(比如各种小店、小摊点等)。而高收入阶层需要更多的娱乐休闲设施、停车泊位以及与提高生活舒适程度相关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设施等。在居住空间规划与空间组织中对这些差别的有效对应是无法通过具有先验性的小区模式,以及建立在小区模式基础上的居住空间优劣评价体系来完成的。因此有必要以多种的规模结构和规划模式对应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居住空间的塑造真正向关怀人的生活与心灵的社区与邻里模式回归。

  参考文献:

  1.《20xxWA中国建筑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

  3.《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世界建筑导报——理查德?罗杰斯专访》 单黛娜

  5.《华中建筑——诺曼?福斯特》 窦以德

  6.《世界建筑》

  7.《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白德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 王仲谷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 杨德昭 中国电力出版社

  10.《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胡业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建筑时报》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论文的文献综述6

  文献综述是在对某一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学科或某专题的文献报告,它对相关文献群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该学科或专题的研究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一、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搜集相关文献

  选定题目后,下一步就是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主题有关的文献,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三、归纳、整理、分析

  搜集好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分析和整理。然后确定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四、按规定格式形成论文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紧接着就是按照文献综述的格式写作,形成最后的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是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注意事项

  一、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前提,否则可能以偏盖全,甚至是误导读者。

  二、所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搜集到的文献可能观点相同或在可靠性或科学性上有差异,作者在引用时应该注意到所选用的文献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三、忠实于原始文献作者所引用的文献应该贯彻忠实于原始文献的原则,不应该添加个人的观点和评论,不能篡改原始文献的内容。

  四、标注参考文献文献综述的末尾必须著录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所著录的参考文献应该是能够反映文献综述主题的,而且应该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

论文的文献综述7

  新公共管理理论近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无所不在,丰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动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样理应场面热闹,新论迭出。但通过检索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人而全面的研究。

  一、现有研究成果状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辑”目录下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对20xx-2015年间与本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关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因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

  2、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体现了研究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认可和重视;

  3、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文献检索结果较少,反映出研究者对这个研究问题角度的忽视。

  二、现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认识

  (一)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认为“从实践来看,它是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是以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为基础,对行政与管理概念、内涵的重新解读,对经济理论、私营部门和技术变革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中央财经大学周湘林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为本、市场化、结果导向、分权协作、民主参与、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促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回归‘掌舵’,并走出规制导向的困境。”虽然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相同点主要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人为本,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竞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措施等。对我们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二)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现状

  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着重点在政府与髙校的关系上。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把当前政府与髙校关系的问题主要归为两类:

  1、政府对高校行政的干预;

  2、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表示近些年来,由高校外调入高校任职的干部逐渐增多,髙校政府对高校的严格管控,因而髙校中出现行政权力一家独大,让高校中逐渐缺乏学术氛围。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命应采取何种模式管理高校的问题。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约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与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协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帮助双方判断和辨明对方是否尽到应尽之责,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出责任。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师绩效评价角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等,目前尚不足,还有待深人完善。

  (三)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处。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髙骏敬在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引人竞争机制方面提出建议。主张建立现代化高校,树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管理模式,可以引人市场机制,并可以从人事制度人手。在完善髙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慧针对目前高效管理队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标粗放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责任和结果的强调及突出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对服务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吴慧认为应转换职员任用机制,在管理上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打破职务终身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髙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

  我国髙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髙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现在高校的复杂程度、参与社会领域的深入,对高校本身的管理也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因此,对高校管迤的完善在今后也应更加深人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基本评价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现有成果対于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稍重视,而对于结合具体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客观分析问题的多主动建树少,而且从成果(文献)产出数量上看也不丰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

  第一,对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视。

  新公共管理理论已发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运用并不妥善,学术地位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少。也许,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很少顾及至此,但是,任何实践都应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够。

  比如对政府与高校关系的问题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层面,具体针对不同类高校的实施方法的研究成果还极为少见。同时,研究视野还比较狭窄,除了对政府与髙校关系、政府职能的问题有些研究之外,对与高校管理密切相关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极少。

  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

  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分析问题阶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这种缺乏创新点的管理模式在建国之初或是改革开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现在在一体化、全球化的新世纪背景之下,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

论文的文献综述8

  1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1.1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自从1955年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率先研讨教师专业问题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从已有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当广泛,研究比较深入的有: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精神、教师专业制度、教师角色的定位与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等。

  近几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成为了新课标能否顺利践行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研究热潮。国内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聚焦在下面两个领域: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侧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各个方面发展经历哪些阶段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主要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有关理论指导下,给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必须经历的各个阶段。这两方面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找出教师成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完善教师行为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行为在较短的周期内得到优化;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所了解,从而有效地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培训者依据教师成长的规律实施管理和培训,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1] 相对而言,目前对教师专业发展实际变化过程的研究较为成熟。

  1.2教师专业发展变化过程理论研究概述

  教师专业发展变化过程理论的研究源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与实际研究。该理论是一种以探讨教师在历经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为主旨的理论。[1]

  国外学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变化过程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福勒(Frances Fuller)的“关注阶段论”、卡茨(Katz)的“教师发展时期论”、伯顿(Burden)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R.Fessler)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斯德菲(Steffy,B.)的“教师生涯阶段模式论”、利斯伍德(K.Leithwood)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及休伯曼(Huberman,m.)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等。[2]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较少,主要有傅道春在其论著《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中概括出一般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所经历的“积累期、成熟期和创造期”的变化过程,以及钟祖荣在其论著《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概括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3]

  1.3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研究概述

  生态心理学认为,教师与其所处的环境是相互嵌套、相互依存的,并组成一个多元嵌套的,层次递进的,有结构和秩序的,能够自动调节的生态系统。教师能否走上专业发展之路、能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走多远,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寻求发展的心愿,还取决于教师所处的环境,以及教师和环境的交互作用[4]。

  目前学术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类取向:教师个人发展取向、学校组织发展取向。

  持教师个人发展取向的专家、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激发责任感,积极开发自身潜能,建构性地确认职业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发展内容、途径和策略,通过自我监控、评价和反思等方式,自觉主动地调节和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动机、认知和行为方式,从而获得发展。

  持学校组织发展取向的专家、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制度、环境、文化和教师自主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没有来自环境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只能是水中月雾中花。持该种取向的专家、学者及教育管理者均强调学校组织层面的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即学校中的教师管理必须从环境的创设、环境与教师的交互、鼓励教师自主发展方面下功夫,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透过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对有意识地促进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忽视,对教师管理中如何促进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负责方面也较少涉及。

  2国内教师管理研究综述

  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主要借鉴了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其理论和研究主要是以经验总结为主。在教师管理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学者和教师管理者倾向于探讨理性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人本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及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的融通等方面。

  2.1理性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不少学者针对我国教育发展及社会所处的阶段,提出我国教师管理有一个从经验、人治管理到理性和法制管理的转换过程。因此,科学和理性精神是现阶段我国教师管理的取向。因此,这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将古典管理理论及其效率为本模式以及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理性管理模式运用于教师管理,以使教师管理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2.2人本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理性管理一般以‘分’为本--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以‘章’为本--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以‘权’为本--权力至上,以权为政,重权不重人。”[1],国内不少学者和教育管理专家对理性管理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以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来进行教师管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教师是一切要素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管理成效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教育管理中,只有强调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即确定和尊重教师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才能使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工作,全面、自由地获得发展。

  2.3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的融通

  理性管理与人本管理这两种教师管理范式因其对“教师”定位的不同导致两者在较长时间内被视为不可协调的'矛盾。两者是否真的无法融通?教师管理能否既重视教师个人的价值、自由,又保证管理的功效?国内学者及学校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在这方面研究中取得较大成果的是袁小平先生,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著作《从对峙到融通--教师管理范式的现代转向》中。袁小平先生认为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系统离不开管理,必须以理性管理为基础,学校工作才能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要融入人文管理,以关怀教师的成长为终极指向,学校管理才不会为管理而管理。在教师管理中,理性管理是基石、基础,人文管理是升华、是指向。[2]

  2.4发展性教师管理

  在新课改背景下,理性管理与人文管理的融通势在必行,这是因为教师管理与新课改理念存在严重的冲突,具体表现在:分数管理的盛行与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管理目标之间的冲突、对教师评价主体单一性与评价主体多元化之间的冲突、以章为本、管重于理的现状和“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存在势必阻碍新课改的实施。解决上述冲突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改革教师管理的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发展性教师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新模式。发展性教师管理是指用发展的眼光关注教师,采用服务性管理策略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其特征是“为了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由于发展性教师管理能树立发展性教师观,因而能为教师创建学习型专业共同体,为教师的发展实施服务性领导,对教师实施有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从而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潜能,使教师最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以理性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通及发展性教师管理理论为基础,具体探讨制约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管理因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认为已有的比较深入的研究有: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精神、教师专业制度、教师角色的定位与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等。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变化过程及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两个方面。相对而言,前者的研究较为成熟,后者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对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忽视,对教师管理中如何促进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负责方面也较少涉及。接着分析了国内外教师管理的研究现状,揭示了古典管理理论以其制度的法制化、组织的科学设计和管理方法的标准化等优势,克服了传统教育管理中的人治方式、任意性、经验性和低效率的问题,对教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古典管理理论也并非无懈可击,其忽略人、忽视组织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还是受到了众多的批判。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是针对古典管理理论对组织中人的忽视而提出的。人本主义管理理论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认为人是一切要素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管理成效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教育管理中,只有强调以“教师”为本的管理,即确定和尊重教师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才能使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工作,全面、自由地获得发展。理性管理与人本主义管理这两种教师管理范式因其对“教师”定位的不同而导致两者在较长时间内被视为不可协调的矛盾,两者其实是可以融通的。另外,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师管理与新课改理念存在严重的冲突,学校迫切需要实施发展性的教师管理。通过以上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研究的概述,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以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以理性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通、发展性教师管理理论为基础,具体探讨制约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管理因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

论文的文献综述9

  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应按以下统一格式撰写:

  一、课题名称(即拟研究课题的名称)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该部分应对课题来源、选题的依据、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等做出充分的说明。

  三、文献综述

  该部分是对拟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动态和述评。应对所研究的课题做一研究综述。

  四、研究基本构思

  该部分应包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途径和预期目标以及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框架

  该部分应列出详细的论文纲要,要求结构严谨,有创造性。

  六、参考文献

  该部分应详细列出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外文献资料索引。

论文的文献综述10

  1.彭吉象:《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陈兆全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论文的文献综述11

  学界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问题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但有关犯罪被害人国家救助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制度设计,则各国学者观点不一。德国学者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在《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一书中写道:“国家赔偿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国家应该为公民提供保护。”施奈德认为,犯罪被害人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国家没有能保护其公民免遭犯罪的侵害,社会成员之间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如果他们其中的某一成员遭到犯罪的侵害,其他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分担其损失。各国法律既然都规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不受侵犯,那么,国家就应该为公民提供保护,防止犯罪的发生。因为罪犯常常无法赔偿他所造成的损失,为被害人着想,应当赞成对犯罪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并且他进一步的提出,国家未能保护其公民免遭犯罪的`侵害,但国家至少能够通过刑事司法制度为被害人提供一个使他们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的环境。

  而日本的菊池幸一在《新犯罪学》一书中对于国家救助的理论基础却持不同的观点。他主张国家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其认为,国家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是让社会全体平等负担犯罪被害的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与其说补偿制度的实质是基于国家社会的责任的补偿,还不如说是对生活因被害而困苦的人的一种保险,该制度兼具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性质。

  就犯罪被害人的“权利救济”问题,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s·雷格尼里在《1979年美国国会的被害人立法情况》中写道:犯罪被害人在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是被遗忘了的角落,在每一个可想到有援助和支持作用的方面,都给予了被告人,这包括法律代理的自由,辩护权,平反和许多其他的服务。他认为,被害人的权利因犯罪人的行为而遭受严重侵害时,常常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援助,这与提倡的权利对等、权利均衡的观念是不相等的,因此要给犯罪被害人同等的法律援助。

  经过学者们奔走呼吁与各个国家实务部门的努力,犯罪被害人的国家救助在国际社会引起普遍的关注与各国的合作。1985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为犯罪和滥用权利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规定当无法从罪犯或者其他来源得到充分的补偿时,会员国应设法向被害人提供金钱上的补偿,并且XX年12月,世界被害人学会召集世界各国的被害人学专家,为联合国起草了“为犯罪、滥用权利和恐怖主义受害者取得公理和支持的公约(草案)”。由此可见,对犯罪被害人进行国家救助已经取得国际上普遍的支持与认可。

论文的文献综述12

  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要系统的查阅和自己毕业设计选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搜集文献尽量的全,尽量选择自己学术期刊或者是学术会议,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文献综述的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在引用文献的时候,要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在文献综述的时候,要说明毕业设计选题方向的发展,历史,他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等。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要做到由远及近,先用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的向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进行汇总陈述一遍。

  评述,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采用的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要注明来源,模型,图标,数据要注明出处。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且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主要是为自己进行设计的,提供文献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所以只要自己所做题目的相关文献找准找全,然后对这些文献中的观点,方法,原理,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文字就可以了。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要有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主体内容。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地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者是争论焦点。使读者对于全文技术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游戏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内容,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按照您的顺序来进行综述,也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以按照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以及比较分析。

论文的文献综述13

  [1]王玉洁.IPD模式下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2]刘水.辽宁省产业结构若干问题分析[D].东北大学20xx

  [3]周杰琦.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xx

  [4]潘志刚.中国汽车工业对其关联产业的带动效用分析[D].东北大学20xx

  [5]李富智.CWN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大学20xx

  [6]周玉良.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xx

  [7]程明.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效率分析[D].东北大学20xx

  [8]包剑剑.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9]逄淑伟.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xx

  [10]张超.熵在经济预测模型评价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xx

  [11]潘艳如.工业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xx

  [12]党保军.宁夏电信3G时期竞争战略研究[D].东北大学20xx

  [13]吴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建筑设计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4]包剑剑.基于BIM的建筑供应链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5]逄淑伟.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xx

  [16]施陈晨.我国建筑用电节能领域引入白色证书机制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17]刘先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D].东北大学20xx

  [18]花园园.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D].东北大学20xx

  [19]孔金燕.FDI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xx

  [20]刘晓婷.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xx

  [21]范伟.基于SDA法和微分法的中国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xx

论文的文献综述14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从20xx级普通本科学生开始,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有关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也可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无固定格式,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2.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3.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8.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其他事项

  1.一篇毕业论文(设计)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原则上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字数不少于20xx字,并按规范格式附于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之前。

  2.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参见《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规范》的基本要求。

  3.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永久性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质及电子文档。

  4.文献综述的成绩占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10%。

论文的文献综述15

  [1]张波.桂莉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xx,第三版:246-247

  [2]刘翠华.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xx,27(18):9-11

  [3]罗德生.王慧.方敏.袁晓飞.ICU患者气管插管意外脱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xx,31(3):459-461

  [4]赵晶.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xx,11(1 中旬版):172-175

  [5]赵士静.董立亭.张秀云等.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xx,,28(6):9-11

  [6]孔磊.许立民.宋献丽.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 20xx,28(3):219-221

  [7]蒋超.徐丽华.ICU人工气道吸痰最佳护理实践标准研究现状及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xx,11(2):18-20

  [8]黄世英.李连梯.朱文平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有效吸痰的时机和方法[J].广东医学.20xx,34(8):1308-1310.

  [9]何秀曼.许倩茹.非定时吸痰技术及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xx,23(4):335-336

  [10]童亚林.缪洪城.冯小艳.等.加强呼吸道管理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J].中华烧伤杂志.20xx,26(1):6-10

  [11]刘广琴.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最佳时机的探讨[J].当代护士.20xx,3(专科版):105-106

  [12]江方正.李雪.叶向红等.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xx,46(2):128-130

  [13]蔡瑞霞.介绍一种新的气管切开换药方法.中国误诊学杂志.20xx,7(29):29

  [14]毕娜,王建荣.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的研究.护理管理杂志.20xx,11(11):761-763

  [15]毕娜,吴冬梅,王建荣.我国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xx,19(14):1613-1615

  [16]毕娜.王建荣.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现状调查.护士进修杂志.

【论文的文献综述】相关文章:

论文文献综述08-20

论文文献综述格式10-20

论文文献综述15篇(热)08-20

文献综述的写法05-02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2-31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10-28

专业文献综述报告最新05-08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本及范文07-03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02-24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参考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