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服务业论文

时间:2024-10-01 08:39:54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服务业论文[热门]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服务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服务业论文[热门]

服务业论文1

  一、关于加快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二)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 Service 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性服务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管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顺商贸、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产业化——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2、推进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竞争主体,鼓励公平竞争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内外资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

  3、推进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服务出口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

  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理顺服务贸易的管理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制。

  1、明确服务贸易主管部门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管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管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管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2、建立国家级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管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3、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

  发展出口导向性服务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国家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5、建立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为了切实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动态,适时进行宏观管理,必须进一步改善服务贸易的统计制度。一方面,按照世贸组织《服务贸易统计手册》进行BOP统计分析;另一方面,鉴于我国服务业外资迅速增加,因此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FAT统计制度,以便进行宏观决策。除商务部以外,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地方政府,也都要相应建立本领域、本地区服务贸易出口统计制度。

服务业论文2

  从产业演变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的协调发展关系。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制造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彼此的互动协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并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为消费者创造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理论和实践表明,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不仅要依靠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990年6096.7亿元上升到20xx年68850.0亿元,增长10.2倍。20xx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9.7%增加到20xx年的94.5%;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从总体看,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装配等环节,或是一些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对环境污染较重的产品生产,因而所能实现的增加值和利润极其微薄。

  近几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长足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量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2463.5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19192.7亿元;从内部结构看,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业产值规模小、内部结构不优化,在国民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份额相对较低,按照20xx年普查数据,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比同年美国水平低36个百分点,比日本低31个百分点,甚至比印度低10个百分点。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一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模式不完善,主要表现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也不足。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条较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成熟,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区和溢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发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之间基本上是“点对点”或“点对群”的协调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单一功能或是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最大化利用,与“群对群”的最佳模式仍有较大距离。二是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仍不充分,特别是那些在原有体制下属于垄断性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通信等行业,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作用,导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制造企业的需求。反过来,又会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比较差。一方面,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依然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阶段,制造企业不能有效地培养核心竞争力,不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外包。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诚信体系不完善,无法保证外包业务能按时完成,也无法保证外包契约能连续、顺利的履行。这样,不但导致制造业的产品单一,而且妨碍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开发。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很少,提供的产品品质也不高,无法满足两种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又严重制约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制造业是基于进行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基本上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较低。这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装配、制造环节,其技术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跨国企业凭借生产性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赚取高额利润,而我国依靠跨国企业贴牌定制的“中国制造”往往产出多,资源消耗大,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很低。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拉动型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生产性企业集团较少,平均规模较小,在组织规模、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四)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要素,如,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地投资以承接国际制造业向本地的转移,从而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这种模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即外资企业与本地产业的关联薄弱。

  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服务,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使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生产性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属于垄断的行业,如,金融保险、铁路运输、邮电通讯、信息等行业。这些行业由于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的属性,进入门槛较高,导致市场竞争较弱,结果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受到抑制。同时,进入的壁垒也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降低。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植与支持力度,降低进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构建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切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紧密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式。应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上,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三)推动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环

  节外包。从宏观方面看,影响制造企业生产服务外包的主要因素是交易费用的高低。在一个低交易费用的环境中,制造企业在外包生产性服务过程中,能有效地削弱“搭便车”行为、发现隐藏信息、甄别虚假信息、转移外包风险等,从而稳定外包利润的预期。为降低交易费用,政府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从微观角度看,影响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服务企业的效率。为此,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建立起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制造企业将会计、审计、研发、设计、信息、物流、技术咨询和广告营销等各种服务性业务加以剥离,外包给不同的专业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增大科研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制造业的先进性需要依靠先进技术作为支撑,而持续技术创新则是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可产生极高的附加值,促使产品价值链发生连续突变和飞跃。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无论对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还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都将强化产业体系的整合,而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没有大量的前期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根据我国目前情况,需要增加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各项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建立服务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五)制造业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应转变增长模式,转变经营理念,进行组织创新。注重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将生产服务业环节外包化来整合外部专业分工优势,推进产业链条企业优势互补,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确保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动态的契合,不断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服务业论文3

  摘 要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一种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及提升区域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政府开始实施调结构促增长的新型战略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带,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占 GDP 比重不断上升,然而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却存在盲目性、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和统筹思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本文在外部性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专业化集聚以及多样化集聚指标,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本文首先从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次从马歇尔外部性与波特外部性视角出发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后从雅各布斯外部性角度来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和多样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而集聚专业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则视专业化程度而定,当专业化程度较低时,集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专业化程度较高时,集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即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知识外部性和产业关联带动效应中,生产性服务业厂商的集聚能够有效的促进同一产业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知识的扩散和传播,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计量模型,通过建立面板数据 OLS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 28 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专业化和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集聚专业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由于专业化程度的较高,其影响逐渐有正向变为负向作用。而集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则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集聚专业性;集聚多样性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目 录

  摘 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结构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4.1 预期的研究成果

  1.4.2 创新点以及不足

  第 2 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1.3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产业关联效应理论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第 3 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研究

  3.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3.1.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

  3.1.2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3.1.3 生产性服务业特点

  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

  3.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概念

  3.2.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研究

  3.2.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势分析

  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研究

  3.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增长

  3.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增长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及变量与数据说明

  4.1.1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与数据说明

  4.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4.2.1 OLS 参数估计方法

  4.2.2 描述性分析和单位根检验

  4.2.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4.2.4 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

  4.2.5 回归结果分析

  第 5 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服务业论文4

  根据国家《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和《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xx)》等相关文件,笔者查阅科技服务业相关文献,结合贵州省20xx年开展科技服务业部门财务报表统计调查相关资料,在对科技服务业定义剖析基础上,剖析贵州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征,针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0xx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近年来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趋好,呈现出科技服务业基数小、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较小、技术市场发展较好、产业链条未形成等特征。

  一、科技服务业剖析

  “科技服务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科委1992年8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意见》中,意见中将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简称科技服务业。20xx年10月28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并将科技服务业归为10类,随后国家统计局于20xx年6月发布《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xx)》,将科技服务业从国民经济行业中划分7大类、24个中类、69个小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刘开云指出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蒋永康、梅强、李文远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一定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为科学技术产生、传播和应用提供智力服务,并独立核算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吴泗认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服务广泛性。服务对象涉及工业、农业、建筑、地质勘探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服务主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市场主体;业务范围涵盖科学研究、科技信息交流、技术推广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市场、人才培训、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等活动。赵晓伟认为科技服务业的特征:智力密集性。科技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主要通过从业人员的智力劳动获得收益,因而具有明显的知识、智力密集性特征。刘树林认为科技服务业特征:正外部性。科技服务业以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服务,这种知识和技术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可以为服务对象创造收益或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快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以上《意见》、统计分类以及学者们对科技服务业概念、内涵、外延等阐述,本文认为科技服务业应该将三者观点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性、指导性地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因此,本文认为科技服务业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正外部性)等特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有效衔接科技和经济,助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并独立核算的符合《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xx)》范畴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

  二、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征剖析

  (一)科技服务业基数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小。贵州省20xx年科技服务业(注:国民经济行业73类和75类,下文出现科技服务业相关数据除固定资产投资外其余数据均是科技服务73类和75类)增加值约80亿元(根据科技服务业部门财务统计调查初步估算),仅占全省生产总值9,251.01亿元的0.9%,仅为北京市20xx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1,662.6亿元的4.8%。

  (二)技术市场贡献率逐渐增加,技术市场体系逐渐建立。一是技术市场增速较快。20xx年完成技术市场成交额177.2亿元,同比增长38.3%。“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51.9%,高于全国年均增速20.3%的31.6个百分点;二是技术市场贡献率年均增速较快。20xx年对全国贡献率仅0.67%,这说明贵州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全国贡献较小,到20xx年贡献率增加到1.8%,“十二五”期间预计贡献率年均增速达56.8%;三是已形成省级技术市场与市(州)技术市场体系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有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活跃技术交易氛围。

  (三)信息传输平台未完善,共享程度不足。一是信息传输平台逐渐建立,但尚未形成平台联盟。截至目前贵州省建立 “贵州省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贵州省产业创新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贵州省技术市场平台”、“贵州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平台,但平台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尚未形成平台联盟,造成信息不对称,不能形成信息互联互通,相对减弱信息传输能力;二是由于受体制约束,体制内科技服务机构激励机制“形同虚设”,造成设备闲置,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致使体制内科研人员仅仅完成分内工作,导致设备和人力资源闲置,致使信息资源不够公开,信息共享程度不足,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产业技术联盟较少,覆盖企业较少,企业信息共享不足。目前,贵州省仅有17家产业技术联盟,成员单位299家,其中省内企业占66.4%,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22个。

  (四)科技服务业与市场结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一是科技服务业比较零散,未形成完整科技服务链条。科技服务机构处于比较零散、各自为战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技服务链,难以为客户提供全面、全程、高端的科技服务。贵州科技资源服务网中科技商城仅有112家机构入住,其中尚有46家机构未完善相关资料,占入住机构41.1%,这表明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对自身业务宣传力度不够,与市场衔接不够;二是体制内研究机构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科研机构缺乏挖掘企业科研需求信息,多数是企业为申报相关部门项目时,由于自身科研人员不足而主动与研究机构联系并组织团队共同申报项目,有的项目获取后并未实质性开展研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时期,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是“十三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基于目前贵州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项目招商力度,做大科技服务产业基数。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业项目引进力度,以气候、生态、自然资源丰富为吸引力,重点吸引研发设计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有知名度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选择投资并建立机构;二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升格为研究院所或者联合组建研究院所,强化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地区后发赶超创造原动力;三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发挥民间资本“招商能力”,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到贵州省创新创业。

  (二)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一是加强项目整合,提升支持力度。应加强科技、发改、工信等政府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有针对性重点支持有助于守住生态底线、有助于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针对已有科技服务业政策进行梳理,收集和整理政策落实具体情况,对政策执行情况的事中、事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监测并有效评估,对后期相关政策修订提供依据;三是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在制订相关政策之前,应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制订有利于民生、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执行效应较好的科技服务业政策,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三)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培育科技服务业产业链条。一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体制内科研机构挖掘市场需求,充分激活体制内人力和设备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丰富市场科技资源供给,促进科技服务业市场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业投融资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到主板、中小板等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以债券形式进行直接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等间接融资方式支持有“潜力”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担保机构对该类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三是培育技术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研发机构以及社会资本投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善于挖掘市场信息、研发设计能力强、能及时衔接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知名品牌科技服务企业,深入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做好技术交易信息分析、评估、经纪服务,衔接研发设计服务和企业需求,降低社会资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成果转移并产业化,稳定技术市场增长态势,避免周期性波动。同时,争取国家支持贵州省将贵州科学城列为科技服务业聚集示范区试点,有效整合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专业技术服务等机构,形成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挖掘—成果或专业技术服务评估—技术转移或专业技术服务—成效反馈的产业链条。

  (四)建立信息平台联盟,充分发挥平台效应。一是以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为契机,力推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信息传输功能,有效整合平台功能,适时成立平台联盟,纳入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激活闲置资源,充分发挥需求和供给桥梁;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信息内容,储备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等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分析人才队伍,充分挖掘资源信息,有效整合资源,既达到激活闲置资源,又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桥梁”效应;三是继续以人才博览会、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5个100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等为平台,引进贵州省急需的创业导师、专利分析师、技术经纪人、项目管理师、信息分析师等科技服务业专业人才。

服务业论文5

  摘要: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营改增”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对“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税收筹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

  1合理税务筹划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目前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期间,做好税务筹划至关重要。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能够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盈利水准。“营改增”的全面实施能够让服务业企业减轻税务成本,有利于企业将资源转移至创新上,从而对企业成长产生正向激励作用,间接提升企业利润率。另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现代服务业投资。在税收制度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做好税收筹划能够让服务企业占据先机,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从而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务调整变化,“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值税税率提升至6%。现代服务业包括认知服务业、咨询服务业、鉴证服务业等行业,税赋税率由以往的5%营业税转变为现在的6%增值税。(2)企业可通过进项税额抵扣降低税负。通过进项税额抵扣,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税负。当然,不同行业所获得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异。以咨询服务业为例,其主要流动性成本为人力资本,所涉及的项目大多数并不是经常出现税收的项目,进项税额抵扣额度相对有限;饮食行业则有所不同,可通过采购支出抵扣销项税额,其税负压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缓解。(3)税负转嫁。在新税收环境下,一些企业可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价格博弈,以劳务或产品的方式将企业税负转嫁。

  3“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相关建议

  3.1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若服务企业能够获取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少,意味着企业能够从销量税额当中抵扣的税额也会有所降低。当税率由之前的5%(营业税)提升至6%(增值税)以后,在税基不变的情况下,服务企业所要上缴的税额自然有所上升。在上述情况下,服务企业若要真正意义上从“营改增”当中获益,则需要适当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首先,服务企业可以借助存量资产折旧来促进资产更新。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存量资产无法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只有增量资产才能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服务企业可加快内部固定资产折旧,并适当购入新资产,以获得更大的抵扣额。其次,服务企业要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在“营改增”环境下,增值税发票十分重要,是企业进行税额抵扣的重要凭证。在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增值税发票管理高度重视。最后,服务企业要合理筛选供应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服务企业尽可能从一般纳税人供应商采购固定资产或原材料,从而获得增值税发票,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以此来降低税负。

  3.2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

  现代服务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条件,进一步提升税收筹划成效。一方面,服务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行业政策调整方向,尽可能降低课税税率,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税务筹划空间,或通过降低税基的方式来降低税负。另一方面,服务企业要与税收管理部门进行密切沟通,保持良好的.交流关系,从税收管理部门视角来审视税务筹划工作,确保税收筹划与宏观方向一致,降低税收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3.3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

  在“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企业要督促财会人员了解新知识,快速掌握“营改增”改革内容,不断提升财务技能水平,以适应新环境要求。当然,税收筹划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除了财务部门外,还需要其他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让税收筹划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首先,企业可聘请外部专家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系统性地讲解“营改增”相关知识以一系列影响、变化,让财会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变化。其次,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并与其他先进企业进行交流,鼓励财会人员进一步深造,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最后,企业可将税务筹划与绩效考核机制适当联系起来。对于一些在税务筹划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其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若相关人员由于税收筹划不到位而影响到企业运营效益,则扣除部分绩效作为惩罚。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督促财会人员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其岗位胜任力,促进税收筹划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4结语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为现代服务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整个市场稳定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现代服务企业而言,适应新的税收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企业要重视税收筹划工作,通过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等举措,增强自身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宗赢.浅谈“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生活服务业为例[J].商业经济,20xx(1).

  [2]张玥.浅析全面“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经济师,20xx(7).

  [3]孙显光,李薇.“营改增”形势下现代服务业的税务筹划[J].科技与企业,20xx(10).

服务业论文6

  【摘要】大连作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近年来在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发展形势之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因此如何培养优质的外语人才,提高市民的外语基本能力素养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需求成为摆在外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任务。鉴于此在本文中笔者通过阐述当前大连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服务业发展带给外语教学的启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探究提高外语教学服务能力之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行业外语;服务环境;提升素质

  一、大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外语教学的现状

  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它对于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连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名列前茅,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在国家和大连市政府相关政策战略的推动下,大连市的服务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1、服务业发展中外语教育的重要地位

  在当前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外语的重要地位被深刻认知。而外语人才的培养及民众外语水平的提升和教育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但与此同时教育又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城市为英语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各种人力资源条件,为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外语教育又能够为城市输送优秀的外语人才,提高民众的外语水平,这些人才对城市各行各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特别是对于大连市的酒店、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2、服务业发展中外语人才匮乏

  服务业是大连城市赖以持续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支柱型行业。各类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与该类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素养具有重要的联系。而外语技能是这是服务业从业人员文化能力素养的一个最主要衡量因素。基于笔者的相关统计同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在大连服务业中,酒店服务、旅游、餐饮等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外语业务水平能力不高的情况,这些情况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于大连市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极为不利。鉴于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服务业从业人员外语水平的提升,通过外语水平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从而推动大连市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

  二、服务业的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转变思路,精准定位

  基于笔者对当前服务业从业人员外语水平状况的调研,同时审视当下的高职行业外语教学,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提高社会民众特别是服务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将外语知识的讲授和社会民众当前的需求,特别是服务业中的外语知识需求结合起来,用更加贴近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实用外语知识来更高效地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

  2、重视教材编制,创新教学模式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的编制质量和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创新和发展的视角来对待教材的编制工作,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更多新鲜的知识与理念融入到教材之中,提高教材的质量。同时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外语综合水平。

  3、强化实践性教学

  外语是一门课程更会一种实用工具。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运用。正因如此,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保守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并将课堂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多种实践模拟情境,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4、创设学习环境,提高民众外语水平

  基于当前的'大连市发展形势和背景,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助力大连市民众外语水平提升,为大连市服务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针对服务业的不同类型进行精细划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外语教学。如对于旅游业、酒店管理也、物流业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教学,重点讲授与其专业贴合度较紧密的外语知识技能,让他们学而有用,学即能用,因此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大连市的风土人性,如旅游景点、街道名称、民俗文化、日常生活等基本用语等进行讲授,增强学生的基础外语水平。最后,转变外语的考核机制,融入对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水平的考察,因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欲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语对于大连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积极转变思路,以实用性为指导,充分重视外语的工具性特点,将外语教学与各个专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提高学生及民众的外语水平,增强大连市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助力大连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尔东.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知识经济,2011,4.

  [2]王丽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探析[J].职业时空,2009,8.

  [3]李存龙.青海建设旅游名省与强化旅游英语服务探研[J].青海社会科学,2008,4.

  [4]栾述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成人外语培训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7,4.

服务业论文7

  摘要:我国现代物流服务业在“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升,税收优惠政策仍显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本文从物流服务业的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典型业务中探索税收筹划方案,并提出税收筹划方案的保障措施,为降低物流服务业的税负提供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服务业;运营过程;税收筹划

  近年来,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的增长,现代物流服务业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消费习惯,在巨大的商品交易量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个与之相适应规模的配送体系,因此,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凸显出来,运营成本高、税负过重、利润空间小、运行效率低、技术落后、人才结构不均衡等。在政策层面上,国家非常重视物流业的发展,从国字号到地方政府每年都有将物流业的规划发展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物流业也被列为我国税收改革的重点行业之一。但与政策重视不匹配的是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仍显不足,造成物流业税负过重,“营改增”后税负不降反升,这必将成为阻挡物流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1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及税收政策的现状

  1.1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商品的转移业务逐渐从生产、交易、消费的商品流转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市场领域,即物流服务业。物流的`基本职能是将商品在供需双方之间转移,使货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能够实现这一职能的物流企业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同行业间竞争激烈。而科技的进步,依靠降低物资消耗和降低劳动力消耗的传统物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相对于传统物流,现代物流服务业运用信息化科技技术,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将加工、生产、销售、信息处理等一系列与商品供应链有关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合理的商品流通费用、更快的速度实现货物配送到目的地,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注重提高综合竞争力。现代物流业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与消费,涉及领域广,发展潜力巨大。物流业是融合了运输、仓储、包装、货代和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科技的进步和消费需求提升的情况下,传统的物流业务范围在突破和扩展,除了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配送等业务,还涉足物流金融服务、租赁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现代物流服务业务的拓展,也导致了企业面对的税种更加复杂,税收政策繁多,税收费用增大,涉税风险提高。“营改增”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其改革的方向对企业总体是利好的,但是物流服务业企业经营成本高,税率高,能够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只有小部分,像人力成本和公路通行费没有发票无法抵扣,而这部分成本占经营成本近六成,这部分成本得不到抵扣,交通运输业适用的税率从营业税的3%上升到增值税的11%,仓储、装卸、租赁、货代、包装等物流辅助服务业适用的税率从营业税时期的5%上升到增值税的6%,税率的提升造成物流企业税负的大幅增加。

  1.2现代物流服务业的税收政策

  近年来,为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效益、生产集约化水平,国务院屡次发文明确促进物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研究完善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要求认真落实物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分别于20xx年和20xx年发文,明确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20xx年,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减税措施,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增后劲、促发展的工作要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xx〕33号)。为进一步降低物流服务企业成本,国办发[20xx]73号《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20xx年年内出台完善收费公路通行费营改增工作实施方案,年底前建成全国统一的收费公路通行费发票服务平台,完成部、省两级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改造,推进税务系统与公路收费系统对接,依托平台开具高速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发票”。所谓的“过路费”完善了增值税电子发票后,允许进项税额抵扣,将进一步降低物流服务企业税负。

  2物流服务业运营环节的税收筹划方案

  “营改增”后,物流服务业适用税率提高,无法取得抵扣发票,税负不降反升的现象是很多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但是税负的增加不能简单地提高运输价格,把负担转嫁给客户,因此,应该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经营的各种业务中寻找更多降低税负的解决方法。

  2.1有形动产租赁业务

  “营改增”后服务行业中,有形动产租赁业务是中唯一适用17%税率的服务业务,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纳税人购进或自制的有形动产,同样享受按17%的进项税额抵扣。但大部分有形动产是在营改增之前取得的,没有进项税额可抵扣,税负大大增加。物流企业提供租赁的是运输、装卸设备,可以将租赁业务改为提供运输、装卸搬运服务,这样就可以按运输服务11%和装卸搬运服务6%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了。租赁业务和运输装卸搬运服务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由出租方配备提供服务的人员,因此在订立提供服务的合同内容时,将提供租赁设备服务修改为提供装卸搬运服务,同时配备若干名专业工作人员。

  2.2仓储租赁业务(不动产租赁)

  仓储服务是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之一,将空闲仓库对外提供仓储服务,提高仓库利用效率,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按税法要求,企业出租房屋的收入,征收增值税、房产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房产税有从价或从租计征两种情况:从价计征的,按房产余值计征,税率为1.2%;从租计征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税率为12%。举例说明,某物流公司有仓库房产原值5000万元,以年租金收入800万元的价格对外出租,则需缴纳房产税和增值税。房产税=800×12%=96万元增值税=800×11%=88万元假设该物流公司不对外出租仓库,而是自用,则按从价计征房产税,需缴纳房产税=5000×70%×1.2%=42万元。那么只要物流公司将出租房产变为自用房产,则可以实现降低房产税,且不需缴纳增值税。因此物流企业应避免签订仓库租赁合同,以代客保管的业务代替租赁业务。

  2.3固定资产租赁使用

  固定资产使用期限长,现有的物流公司大部分固定资产是在营改增之前购置的,其进项税额无法抵扣。一方面对外提供租赁服务需要支付高额的增值税;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每月产生折旧费用。如何能减少固定资产上的费用,把固定资产融资性售后回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企业将固定资产出售给某租赁公司,再约定于固定资产使用周期内租回,租期期满后固定资产所有权归企业所有,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xx年第13号文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企业出售资产的行为无需缴纳增值税。企业在租期内每年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并取得租赁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有租金17%的进项税额可抵扣。而对于租赁公司来说,其税负按财税[20xx]37号文附件3规定,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的,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也就是租赁公司实际税负是租金收入的3%,而租金收入的14%(17%~3%)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2.4装卸搬运服务业务

  装卸搬运服务是物流企业中非常重要的日常经营活动之一,属于物流辅助服务业,按6%税率计算增值税。货运业务将商品从起运点运输到目的地,都很有可能需要提供装卸搬运服务,而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为11%。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率应税服务的,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若企业发生交通运输服务收入2220万元(含税),其中装卸搬运服务220万元,未分别核算两种服务的收入,按税法规定,均应按11%的税率计算增值税额。应纳增值税为2220÷(1+11%)×11%=220万元。如分别核算,应纳增值税=20xx÷(1+11%)×11%+220÷(1+6%)×6%=198.2+12.45=210.65万元。由此可见,当适用不同税率的服务同时发生时,企业应健全公司会计核算制度,分别核算不同业务的销售额,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支出,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尤其是物流辅助业务的种类繁多,灵活性强,企业应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明确分工,业务划分清晰,会计制度健全,才能有效地利用税法,合理节约税负,从而达到企业减少费用,保障更多资金流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把装卸搬运服务转给另一家公司或子公司,则物流公司接受外包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如仓储业务收入共1800万元(含税),其中装卸搬运服务200万元,则应纳增值税=1800÷(1+6%)×6%=101.87万元。如果企业将装卸搬运服务外包,应纳增值税=1800÷(1+6%)×6%-200÷(1+6%)×6%=90.55万元。

  3物流服务业税收筹划的保障措施

  3.1税收筹划必须以合法性为前提

  物流服务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正是其业务扩展的速度太快,而内部管理过于粗放,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很多经营环节缺乏明确的合同约束,导致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甚至铤而走险,虚开费用发票,违反税收法律制度,形成更大的税务风险。因此,在探索如何降低税负的税收筹划方案时,遵守税收法律法规是前提,一旦触犯了税法,偷税漏税逃税,必将承担法律责任,面临法律的处罚。

  3.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近年来物流企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不仅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且规模迅速扩大,但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存在管理混乱,运行效率低,人员流动大等现象。物流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车辆管理制度、加油卡管理制度、货物追踪管理制度、员工管理制度、客户信息管理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使税收筹划方案能够落地生根,行之有效的为企业服务。

  3.3加强一线员工的税收筹划意识

  税收筹划并不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仅仅依靠财务人员去实现税负的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公司上下都需要理解税收政策,清楚业务流程并规范内部管理,才能让税收筹划方案落到实处,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孙喜云.借鉴国外经验发展物流业税收政策探讨[J].商业经济,20xx(9).

  [2]叶红.物流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税收筹划探讨[J].交通财会,20xx(9).

服务业论文8

  财务管控可以通过将企业平时所开展的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全过程,使企业实现预期的价值最大化。因此,现代服务业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创新,为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1.1 成本费用分析

  与其他企业相同,现代服务行业的成本控制也至关重要。所以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成本的习性,在现代服务行业中,可将其理解为业务量和公司成本间存在的依存关系。在理解了各成本间的规律性后,应制定详细完善的管理决策及改善经营的对策,并且为企业今后的整体投资决策和预算编制提供重要保障。

  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应对其进行精确定义。现代服务行业中,通常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类型。一定会计期间与业务量范围内,业务量的变动不会对其造成直接影响,固定成本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涵盖员工工资薪酬、培训费、广告费、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成本不会因为业务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单位固定成本会根据业务量的递增发生成本递减现象。如此一来,固定成本所具有的基本构成与基础特性就显而易见。不同于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特性是整个项目成本会在业务量的递增下而进一步增加,而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动。对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进行衡量过程中,主要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比作为根本性指标,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间的比例越高,企业的运营风险相对较小。所以,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怎样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以此对变动成本进行全方位控制,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1.2 预算管理及分析

  预算管理存在诸多类型,也有多样化的预算内容,其中,经营预算的作用是科学指导企业日常活动,也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分支,如销售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项目类型,一般都是从企业实际特点出发实行相应的预算编制方可实现预期的效果。

  预算性质紧密联系着公司的战略决策及分解的执行方案。公司应按照前期费用使用情况,以及积累的管理、业务经验,根据公司提出的费用标准与控制要求,对费用进行一一分解,并运用到各职能部门中,以此编制一套高效完善的预算方案。

  在整个预算体系中,现金预算同样属于极为关键的预算项目,为企业经营预算及长期投资预算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企业应确定最合理的现金持有量,即现金存量花费的代价最低,又能确保现金需求的持有量水平。如果现金持有量太大,会降低企业收益水平;如果现金持有量太小,又可能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以及意外的现金需要,产生中断交易的风险。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测定出本企业最合理的现金持有量。因为即使公司具有较多的账面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现金流中断问题,只有现金流的持有量处于合理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才能切实保证经营者与债权人的利益。从现金预算上能充分了解现金的具体流向,优化配置资金,合理筹资,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

  2 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会计核算要求有所提高

  随着营改增的到来,对现代服务业的会计核算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会计科目设置越来越繁琐,新增了“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以及“进项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等三级明细科目。其次,企业经营活动涵盖了营业税增值税两种税务的业务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针对性的进行核算,这样就加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此外,企业的收入、成本应遵循价税分离原则,按规定税率扣除相应的销项税,凡是涉及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成本,都应扣除一定的进项税,最终明确具体的收入。

  2.2 会计报表金额发生变化

  营改增背景下,税种的变化使企业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上有了一定的变动,最终影响到财务报表的金额。

  一方面,给资产负债表带来影响。增值税属于价外税范畴内,对于企业购置的新固定资产、存货等项目,应先扣除相应的进项税额后,再明确项目的具体入账价格,入账价值一旦减少,企业资产总额随之降低。

  另一方面,给利润表带来影响。不管是营改增前,还是营改增后,现代服务业的商品价格没有太大的变动,收入金额则从过去的含税收入转变成不含税收入,收入确认金额进一步降低;在确认成本时,如果新固定资产、存货等价值有所减少,那么就会造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成本降低,进而企业营业成本有所下降。

  2.3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纳税税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致使企业的税收核算、会计核算等各环节的财务处理无法顺利进行。并且企业在纳税申报、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等操作层面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动。财务工作者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应对各类新政策,从而保证财务核算的规范性及税额计算的精确性。

  3 营改增下现代服务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规范会计核算变动引起的风险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虽然现代服务业在核算上只有税种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计税依据等均存在明显的变化。要想规避营改增政策下会计核算、税额计算等引起的风险隐患,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与实际状况,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税法的规定,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及财务制度,严加防范涉税风险。

  3.2 规范发票管理,合理利用增值税发票

  现代服务业应严格遵循国家颁布实施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对自身发票管理加以规范,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及制度。实际进行发票管理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对增值税发票进行规范化管理与使用。企业应防范滥用增值税发票等不良行为,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工作,发票使用过程中必须落实登记制度,并经常性的开展抽查工作,防止因发票舞弊而引起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及财务风险。

  3.3 做好财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增强其业务水平

  随着营改增的到来,现代服务业应加强相关财务工作者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各项新政策要求,不断增强其业务水平,从而防止企业发生涉税风险,切实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此外,进行严格的纪律监督,充分发挥各规章制度的作用,为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3.4 优化调整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财务报表的数据,财务工作者应不断强化自身会计核算水平,切实保证财务报表使用者使用高效完善的财务数据依据。此外,应根据报表使用者提出的决策要求,优化调整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打击一切虚假信息,切实保障财务报表使用者充分获取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财务情况。

  3.5 强化纳税筹划,发挥优惠政策的效用

  营改增的实施虽然对多数企业带来了各种好处,但仍有一部分企业因经营性质、纳税项目等原因,在营改增实施后,税收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较之前有所提升。比如,会展企业,由于该企业上游产业链的多数行业不在当前税改领域中,实际获取不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几乎没有可抵扣项目,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对于大部分一般纳税者而言,还是应及时抓住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结合实际情况强化纳税筹划,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效用。首先,应从流通环节入手适当转移税负,也就是选择供应商过程中,企业应以能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为首选,以获取实际可进行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避免企业较高的纳税额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决不能盲目的进行抵扣,采购前应充分掌握了解各开票类型供应商对企业提出的价格比,避免企业出现税收负担降低而成本费用却不断增加的现象。其次,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谈判关系,适当增加企业服务价格,将税改后创设的利益及时公布给客户,并且通过营改增这一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客户类型,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财务管理在现代服务业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企业节约产品成本,提高利润;有助于优化配置企业资金,完善资金管理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应抓住营改增带来的良好契机,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为自身利润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论文9

  一、引言

  旅游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旅游服务业中,女性已超越于男性,成为主要的从业群体。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x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住宿和餐饮这类服务性的行业中,女性就业人员比例达到了55.45%.女性从业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旅游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重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传统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少性别敏感性。随着女性在各行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女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其中,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地区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服务业工作强度偏大、员工学历层次偏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失率较高。因此,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应专门对其进行研究。

  目前,专门针对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还较少。据不完全统计,盖陆祎等研究了旅游饭店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马敏研究了饭店业女性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策略;王月在研究北京体育旅游休闲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王爱英等研究了我国酒店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李颖以长沙某酒店为例,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女性人力资源素质的对策。综观目前的研究,虽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策略,但没有讨论这些策略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在目前的研究中提出了要加强女性的教育培训等对策,但是如何为她们提供培训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如何提高开发策略的可实施性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大数据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变化,更是给传统行业的管理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是目前相关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人力资源研究的新角度。显然,利用大数据研究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使得目前所提出的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更具操作性,本文利用大数据的特点和优势,研究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首先分析了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然后讨论了大数据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

  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1.学历偏低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x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商业、服务业领域中,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员为71.8%,其中在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中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更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业在很多人眼中是伺候人的工作,在我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社会主流观念的认可,高学历人才不愿意选择服务行业。其次,在旅游服务业,很多工作岗位只需要具备某种专业技能即可胜任,这吸引了大量的`中职、中专类的毕业生。

  2.流动性强

  旅游服务业很多工作岗位劳动强度大,薪酬偏低。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xx),我国住宿和餐饮业的员工年均收入34414元,在所有行业中最低;而每周工作48小时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49.9%,平均工作时长超过50小时,在所有的行业中又是最高的;并且,学历偏低人员的工作时长也高于高学历人员。同时,女性还需要承担大量的家庭责任,往往会根据家庭需要随时牺牲个人的职业发展。综合上述因素,造成了旅游服务业中女性员工的流失率很高。

  3.发展空间有限

  旅游服务业的女性人力资源,特别是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员工,受限于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再加上家庭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职业上升。牛翠珍(20xx)的研究指出,女性在就业中不但遭受性别歧视,造成了她们的收入偏低,就业职位也偏低。总之,受限于性别、家庭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她们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4.形象代言人

  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布在酒店、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购物等行业,并且每个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类型。在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服务业女性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承担着酒店、餐饮、购物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工作,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组成社会机体的重要部分。同时,服务员、迎宾员、导游等大多台前的工作由女性承担,每天接触大量的游客,这些前台员工的素质对旅游服务业企业甚至城市的形象影响巨大。

  三、大数据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

  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素质、行业分布是什么样的?旅游服务业各行业人力资源的分布是否合理,如何进行引导?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旅游服务业在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多少,具体需要什么类型的人力资源?没有大量数据做支撑,很难回答上述问题。随着旅游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累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旅游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记录了员工的基本属性、日常行为、工作绩效以及入职离职等个性数据,政府部门记录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宏观分布数据。并且,伴随着各类社交网站的兴起,网络上也积累了大量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大量的数据资源为透视和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若干问题提供了显微镜,能够定量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具体的,利用大数据进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在如下几方面得到有效应用。

  第一,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为调整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决策支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和整合,是解决人力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通过企业、行业和政府掌握的各类数据,定量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从业人员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行业分布等特征,为未来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协调和调整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第二,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成长路径,为发展和培训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学习样本。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以定量分析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行业分布的女性在旅游服务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对他们的成长空间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在未来的培训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教育,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第三,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为规划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参考蓝图。对未来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关系到未来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数量是否充足、分布是否合理。结合社会、经济、市场等方面的数据,对旅游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并分析未来对女性人才的需求,有助于进行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

  四、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综合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不难发现,要合理开发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使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成长,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管理政策,使得他们能安心工作,并获得应有的权益保障,减少不合理的流动带来的损失;同时,旅游服务企业也需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女性人才,并引导她们更好的就业,提升旅游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为了使得上述开发策略能够真正在实际中得到有效实施,结合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应用大数据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能有效分析的几类问题,提出如下几种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

  1.个性化教育模式

  学习再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女性在生理、心理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某些岗位对女性的特殊要求,她们在教育培训方面具有许多个性化的要求。根据工作类型、学历层次、生活规律等数据资源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内在需求,研发满足其生活规律、学习层次和工作需要的个性化教育产品,并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等合适的形式为她们提供合理的教育培训服务。这种个性化在线教育模式能满足不同职业的人员在合理的时间和地点便捷的学习到适合她们特点的培训内容。例如,企业利用已记录的相关数据分析员工的工作需要,借助微信等社交通讯工具为其推送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个性化关怀模式

  福利关怀是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女性是感性的,福利关怀对她们而言更能提升她们的幸福感和责任心。然而,福利关怀是否真正解决员工的问题,并满足员工的急需之需,是福利关怀成功实施的关键。大数据之大,其一在于能获取到细枝末节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分析个体特性非常适用。企业可以利用日常记录的员工行为数据,以及她们的基本属性数据,分析她们的个人特点,捕捉她们的特别需求,从而实施个性化的福利关怀,做到真正打动员工并留住人才。

  3.行业规划开发模式

  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和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行业或旅游企业是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主体。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以旅游服务行业作为对象,分析行业中女性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行业分布形态等,发现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并预测未来旅游业对女性人力资源的需求。然后,从行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指导旅游企业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女性是旅游服务业的主要人力资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与男性人力资源相比,女性人力资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大数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关怀和行业规划等模式,能有效开发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为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开发思路,是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全新视角。在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重视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与管理,真正做到用数据定量分析和管理人才,提高旅游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 .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xx

  [2] 李占魁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西北人口 ,20xx(1):126-128

  [3] 王俊文 .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J]. 湖南社会科学 ,20xx(6):101-104

  [4] 王爱英 , 张鹏 . 我国酒店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xx(6):47-51

  [5] 盖陆祎 , 张维志 . 旅游饭店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20xx(18):305-306

  [6] 马 敏 . 促 进 饭 店业 女 性 人 力资 源健 康 发 展 的 思 考 [J]. 经 营 管 理者 ,20xx(6):377-377

  [7] 王月 . 北京市体育休闲旅游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研究 [D]. 北京体育大学 ,20xx

  [8] 李颖 . 长沙鑫远酒店女性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研究 [D]. 湘潭大学 ,20xx

  [9] 张任杰 . 大数据对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 [J]. 人才资源开发 ,20xx

  [10] 陈莉玥 .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xx(17):24-25[11] 牛翠珍 , 王国梁 . 我国女性旅游从业者就业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5):71-76

  [12] 薛晓芳 . 山西旅行社员工流动的不利影响及对策研究 [D]. 山西大学 ,20xx

服务业论文10

  随着社会化生产需求变化,生产化的快速发展, 工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的逐年扩大,社会现代化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工业化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生产服务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而且通过企业内部分工或外包等形式,与社会的各个行业的交集已经日益紧密,并逐步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对发展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并让其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我们就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科学运用政策、经济调节手段,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调整区域实体经济结构,从而有效促进和壮大区域实体经济实力,拨高区域经济实体发展质量。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经济实体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独立的行业,它不单独的,而是与其他行业并存在且息息相关的,也是重要实体经济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对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依托实体经济主体为基础,凭借其创新的高度性,渗透的广泛性,产业的深层次关联性和效率倍增性的优势,达到促进优化实体经济的升级。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实体经济整体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并能够增加实体经济的知识水平,扩大实体经济的赢利能力,为实体经济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会促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的地位。在世界国际产业链条中我国一直都处在一个中低端层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取得了支配权,从而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直接获益。

  4、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可以得到全方面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产品出口能力,优化区域整体生产供给和出口产品结构,增加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在产品非价格竞争力,使我国的经济实体彻底摆脱依靠价格竞争的不利局面。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偏低。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太高, 新兴服务业比例偏小、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后劲不足,发展势态受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与总体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还有很大差距。

  2、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从表中可以看出, 金融业比重在历年的表现中不升反降。租赁、商务、信息传输、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等产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

  3、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度还较低。从生产性服务业绝对值来看,其创造的生产总值实现了逐年增长,但体现到整个第三产业中,在第三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却上升缓慢,甚至在个别年份不升反降,对于整个经济的贡献力量还不突出。

  4、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作用还不够明显。如今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动力还是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不明显,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还较低。虽然近年来,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行业等行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其他的金融、科研等行业就业人数增减反复。

  三、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分析

  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的科技含量,推动实体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提升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改进实体经济的生产迂回度,从而使实体经济实现生产专业化,最大限度提高劳动和其它要素的生产率。

  3、提升企业生产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在为企业提供紧缺的资金和技术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规避生产风险,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信心,带动产业整体就业率的增长。

  4、加快优化城市结构。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生产服务业发展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影响作用非常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提升城市整体能力,并能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各产业之间的信息和交易成本,进一步健全完善和促使城市功能。

  四、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1、要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大力深化服务领域市场化和服务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彻底放开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给其营造宽松、积极、公平的发展氛围。

  2、要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紧密结合经济实体发展共性需求,全方位为其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还要生产性服务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结合当前实际需要完善服务的流程和环节,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化程度。

  3、要紧密结合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结合区域实际,大力吸引海外服务业人才,吸引国外中高端服务企业经验,在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从而在当地培育一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龙头服务供应商,实现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实现当地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升级。

  4、要提升生产性服务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就要积极利用规划布局、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搭建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各种政策引导,对生产性服务业中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国家给予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区域性聚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体化的发展,提升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实力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并要求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作用,就必需要结合人才战略实施更多的措施, 面向国内外广泛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中高端人才能的发挥, 积极服务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安云飞。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J] 。经济研究。20xx, (12) 。

  [2]常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J]人文 地理。 20xx, ( 2)。

  [3]高大海。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中国统计[J] 。20xx,(5)。

  [4]顾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经济学家, 20xx, ( 6) 。

  [5]姚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点关系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xx, (9)。

服务业论文11

  一、经济全球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服务型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以FDI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正在逐步加深。由于FDI和服务贸易之间联系正日趋密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的关系,但他们却忽视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服务业FDI所起的作用。

  因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第二部分,分析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第三部分,实证检验我国金融市场对服务业FDI吸收利用的影响;最后是根据检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二、我国服务业FDI和服务贸易计量分析

  1.计量模型

  为分析我国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力度和关系,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进行计量分析。

  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特别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处理,从而建立计量模型如下:LnST=C(1)+C(2)*LnSFDI+uC(1)代表常数项,C(2)是回归系数,代表服务业FDI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力度,u表示干扰因素的影响。

  该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通过了相关检验,整体通过F值5%的显着性检验,但是杜宾-沃森(D-W)值仅为0.458,表明变量存在严重自相关性,故须消除自相关后再回归。

  通过了置信区间为5%的显着性检验,变量的相关性达到了83%;AR(1)=1.002,表示变量确实存在一阶马尔科夫自相关;C(2)为0.1511,且符号为负值,与预测值相反,这表明我国服务业FDI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负效应。

  2.原因分析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不够健全。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首先,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因此证券市场的规模和制度安排都难以满足FDI在我国进行大型投资项目的融资需求。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活动是以巨额资金筹措为重要条件的,而我国筹措中长期资本的资本市场主要是为国有企业融资,并且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开放性上看都难以对外企在华融资给与有效支持。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品种也十分的有限,市场制度也不健全,再加上国家对资本项目自由流动的.管制以及对证券市场的过分调控,使得外商通过证券市场进行间接投资困难重重。此外我国股票市场严重的信用缺失缺陷,以及特有的封闭性和干预性无疑对服务业引进FDI起到了阻碍作。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类金融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资金运用效率低,业务范围狭窄,结算速度慢,现有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高级专业人员,业务能力低下,无法对贷款对象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且未能开展专业化较强的信息与投资咨询业务,无法为外企提供国内金融法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等权威信息。同时我国银行业务网点少、缺乏高效的结算系统,金融产品少,网络覆盖有限,难以为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提供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金融服务品种和工具也存在着困难。以上这些都对服务业FDI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金融市场对服务业FDI影响的计量分析

  1.数据选择

  对于衡量金融市场发展的数据而言,King和Levine(1993a),Levine和Zervos(1998),和Levine等(20xx)已经建立了一些衡量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的数据系列,这些数据包括股票市场的状况以及一经济体中的借贷规模。这些变量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与银行部门相关,另一类与股票市场相关。借鉴他们的研究,本文也从金融中介机构和证券市场两方面来衡量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检验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的发展状况的指标有:(1)流动负债/GDP。流动负债等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流动负债,通过加总这些流动负债,得出的流动负债/GDP是金融中介规模相对于经济规模的一个常用指标。它经常被用来作为金融部门发展的总量检测方法。以LD表示.(2)金融中介机构对私人部门信贷/GDP,这个指标检测了金融中介机构发放贷款的能力,以及是否给企业的外部融资提供了便利。用SD表示.

  关于证券市场的测量指标,我们借鉴Demirguc-Kunt,Asli&Levine(1999)的研究,使用股票市场规模、市场流动性、市场效率等指标来检测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市场规模主要使用市场资本化率(SZ)(或者说市场资本化)来表示。市场资本化率是上市股票价值与GDP的比例。为检测市场效率,我们利用了换手率(TR),它等于国内股票在国内交易所交易的价值除以在国内交易所交易的国内股票的市值。

  2.模型的建立

  为了表示金融市场发展对服务业FDI所造成的影响,笔者在接下来的模型中将衡量金融发展的各指标分别与服务业FDI相乘作为解释变量。由于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衡量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因此这个解释变量有四种表示方法,分别说明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各个环节对服务业FDI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为了不忽略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作用,服务业FDI仍然在模型中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LnST=C(1)+C(2)*Ln(SFDI)+C(3)*Ln(SFDI*SZ)+u0(1)

  LnST=C(1)+C(2)*Ln(SFDI)+C(3)*Ln(SFDI*SD)+u1(2)

  LnST=C(1)+C(2)*Ln(SFDI)+C(3)*Ln(SFDI*LD)+u2(3)

  LnST=C(1)+C(2)*Ln(SFDI)+C(3)*Ln(SFDI*TR)+u3(4)

  服务业FDI并没有对我国的服务贸易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而且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方程1和方程4中,ln(FDI*SZ)前的系数为负,且ln(FDI*TR)前的系数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并没有促进服务业FDI的积极流动。由方程2和方程3可以看出,ln(SFDI*LD)和ln(SFDI*SD)前的系数为正,所以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业FDI的流动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系数太小,所起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因此,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未对服务业FDI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也就验证了上文假设的正确性。

  四、结论

  由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不发达的金融市场阻碍了我国服务业FDI吸收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把握机遇,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我国金融市场的功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1.丰富金融机构的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

  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服务品种的单一,使中国居民和企业对货币过分依赖。这样在提供等量信用的情况下,中国银行平均创造的货币供应量就要比金融发达的国家多得多。目前,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发达,商业银行90%以上的资产业务又集中在对企业的商业贷款上,这样一方面使银行过多地垄断了金融业务,不利于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使金融风险过多地集中于银行。大力发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展银行的金融业务,进而丰富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是可以强化金融发展与中国服务业吸收高效率FDI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因此,增加金融工具和品种,加速银行业务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快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增强对外资吸引力成为我国改善投资软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要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能够适应国际服务业要求、熟练掌握外语的实用型服务人才。在国内各个金融机构积极培训原有职员提高素质的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一支高效、精干、高素质的经营队伍,适应国际竞争。

  3.逐步开放证券市场

  应大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和灵活化,开拓国内证券市场吸引外资的空间,建立完善的间接融资机制,积极利用国际债务融资,以避免外国高耗能产业以直接投资方式向我国转移,促使并引导更多的外资流向服务业领域。

  4.通过创新改善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服务

  为推动金融中介机构的创新活动,需要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现有的监管机制,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实行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的监管标准,使得现有市场环境下的金融企业战略进行调整,改变创新业务的从属地位,更好地为外商企业提供更全面地金融服务.

服务业论文12

  一、社保机构实际执行和保险政策偏差

  如今广泛应用的社会保障政策规定,应该可以简单理解为,所有的家政服务人员都可以按照政策规定享受较低的费用待遇,但是让人质疑的一点是,事实情况绝非如此。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下虽在明面上采纳民工与城镇职工分别入保的政策,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则是另外一种场面:只有施工建筑部门的民工采取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也只有这班部门的民工才享受民工社保待遇;其它行业的民工仍按照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当然,家政服务行业人员自然在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上遭受了一定损失,此种不公平的待遇,鲜明的彰显了社保机构政策实际执行和原本保险政策之间的巨大偏差。

  二、家政服务业人员参与社保热情不高

  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知识层次较低的家政服务行业人员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认知不明确,加之此类低收入人群将实际的薪酬看的十分重要,也许这份薪酬可能就是养活整个家庭的唯一收入,在繁重生活压力下导致他们在购买社会保险时显得犹豫不决,对社会保险政策也不能完全信任,十分担心万一交了社保以后不兑现事先承诺。与此同时,有些家政服务业人员受传统陈旧思想的影响,认为社会保险仅仅是高收入阶层的独有的保障,片面认为与自己的利害无明显关系,所以,在参加社会保险的购买事件中并无太大热情。

  三、家政服务合同缺失或缺乏统一规范

  从法律层面看,家政服务业要想真正运营起来,一定会涉及到三个主体对象:家政服务人员、雇佣用户和提供家政服务介绍的机构公司,因此,三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产生了多种法律关系。假设没有第三者单位,只有家政服务人员和雇佣用户,如果此时签订合同那么两者之间就产生了雇佣关系;如果有第三方单位,而且直接介入了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劳动合同签订,那么三方所产生的关系则比较复杂,此处不做详明解释。重点要说的是,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雇佣用户和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常常没有规定好工伤或医疗的保险责任,这就导致一旦家政服务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难以确定过失责任在哪一方、保险费用的支付和必要医疗费用由谁来出的问题,这直接造成保险机构无法断定责任所在,导致家政服务业人员社会保险缺失。我省家政服务行业人员之所以会遭受社会保险缺失的惑难,这和我省的社会保险体系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思想桎梏的影响。但应该明白的是,家政服务行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缺失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这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对于任何一个省份都是如此,不单仅限于河北省。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步伐,沿着社会的前进方向,各方面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期待着问题迎刃而解这一天的早日来临。

服务业论文13

  1广东省家政服务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家政服务行业中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

  纵观广东省现如今的家政服务行业,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仅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大都已经使用多年,与现今的社会需求格格不入。市场的无序化使得家政服务行业乱象频发,雇主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关系逐渐“降至”冰点,矛盾的不断累积和升级为整个家政服务行业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现有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中介式家政服务形很难适应《劳动法》和《合同法》的相关条款或者规定。长此以往,家政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也变得形同虚设。广东省虽然已经在这个行业中逐渐加强探索,但是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不平坦,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主要原因。

  1.2中介式家政管理模式发展不均衡

  根据笔者调查,中介式是广东省家政服务行业中的主要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介式管理模式产生的时间较早,形式比较粗放,其虽然给家政服务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是现如今家政行业恶性发展的主要根源。在中介式管理模式之下,家政服务行业的客户满意率十分低下,在服务中雇主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存在着无可调和的矛盾。同时,在中介管理模式之下,家政服务人员的各种社会保险均“无人认领”,这些行业乱象既严重危害了服务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又使广东省的家政服务行业停滞不前。

  1.3会员制家政管理模式发展不均衡

  会员制家政管理模式也是为了规避法律法规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钻”了不少法律空子。由于法律关系的不明晰使得雇主与家政从业人员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很难得到足够的维护。在此模式之下,家政服务机构对从业人员的法律义务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让家政服务机构存在着严重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的现象。长此以往,这种不匹配的会员管理模式让家政服务行业逐渐走向发展的“歧途”。不少规模较小的家政服务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随时存在着倒闭的风险。而会员管理模式又是一次性的会员费用支出,企业一旦倒闭,这些费用变成了“无头债”,根本无人问津。

  1.4员工制家政管理模式发展不均衡

  在广东省家政服务行业中,员工制家政管理模式是政府部门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但是由于该种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的实践中仍然有着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表现具体如下:首先,政府对员工制家政经营模式要求甚高,目前市场上能够获得该种经营模式的家政服务企业可谓是少之又少;其次,员工制经营管理模式让家政服务企业的.管理经营成本增加不少。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该种模式的企业支持程度不够,上涨的成本加之严峻的市场风险最终也让员工制家政服务管理经营模式变得举步维艰。根据笔者的调查,广东省家政行业中员工制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阻碍,有的甚至还不如会员制或者是中介制的发展模式好。

  2广东省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主要策略

  2.1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促进顺利行业的转型

  为了顺利完成广东省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型,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立足当下,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的前提之下进行工作。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加大对家政服务企业的各项扶持力度,不管是从政策上还是在财政上;第二,政府部门还应该在税收制度上对家政服务企业给予一定优惠。一些税收的减免制度可以按照当地实际情况酌情开展;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财政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加大对家政服务行业的支持,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家政服务企业将得到长久发展;第四,对于家政服务行业中的微小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扶持应该更加得力。微小类企业是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一种全新企业模式,微小企业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指导下政府部门更应当加大支持,实现微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第五,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企业模式,政府应该适当增加该类家政服务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收缴补贴比例,增加社会保险的扶持政策年限。

  2.2充分发挥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联系作用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家政服务行业也同样不例外。通过家政服务行业协会,政府、各家政服务企业之间的联系间变得十分密切。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服务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大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建设力度,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各个家政服务企业的沟通联系,并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家政服务行业的联动机制;其次,家庭服务行业协会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理念,立足行业,将自己做大做强,在行业中树榜样,立典范,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以全新的姿态引领行业发展新规范;最后,家庭服务行业还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建设,强化各项管理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让家庭服务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换言之,家庭服务行业协会与各个家政服务企业相互配合,将维持行业始终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结束语

  近年来,广东省经济飞跃式发展,在此契机之下,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变得迫在眉睫。通过转型升级,家政服务行业的专业理念将得到升级与发展,并以全新的行业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升家庭服务的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家庭服务行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义桂.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研究[J].北方经济,20xx,(6):40-41.

  [2]吴远.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趋势及对策——以宁波为例[J].经济论坛,20xx,(5):97-99.

服务业论文14

  [摘要] 产业的空间重组包括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两种不同的形式,服务业的空间重组形式主要由服务的市场区边界决定,根据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区位的不同要求,两者的空间重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服务业 产业链分工

  一、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涵盖的门类众多,依据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大致可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指以服务人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为目的的行业,包括餐饮、销售、旅游等,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低。现代服务业则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管理、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通讯服务等,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高。

  传统服务业虽然技术含量较低,但它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传统服务业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就业。有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外来低技术劳动力从事最多的产业除了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以外,其他诸如餐饮、零售、运输等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而当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必然会因土地、交通、环境等成本的限制而放缓,在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建筑业的零增长,但传统服务业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部门,其需求会随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一般不会出现降低的现象。其次,传统服务业可以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服务业虽然不象现代服务业那样直接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但传统服务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分工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从而间接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而传统服务业从业者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必然会带动对工业品需求的数量扩展和层次提升。

  最后,发达的传统服务业可以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传统服务业的丰富与发展会直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可得的服务种类和质量在高技术人才选择就业区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发达的传统服务业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服务业本身的竞争力。总之,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集聚经济效益,进而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从宏观角度观察,产业的空间重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产业扩散是指产业的生产(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区位不断增多,但新增生产区位的发展并未淘汰原有区位该产业的存在;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新区位上发展而在原有区位上衰退甚至消失,生产的区位发生了更替,而生产区位的总数未变或者变化不大。

  由于生产区位数量变化的多少只是相对的,因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的界线往往无法绝对清楚地划分。在现实中,产业转移的规模较大,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因为这个原因,在现有的绝大部分经济文献中,“产业转移”与“产业扩散”往往被不加区分的混用,或者用“产业转移”概念涵盖产业空间重组的所有形式。但是,两者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对两者的区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两者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同。产业扩散表现为产业在不同区位的复制,并且新老区位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因此产业扩散的空间利益效果往往表现为帕累托改进。而产业转移则涉及生产区位的更替,其空间利益效果更为复杂,在此过程中,新老区位之间可能是双赢的,也可能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双赢的产业转移方式主要是原区位向外转移“边际产业”,一般来说,这类产业转移可以同时增进新老区位的利益,有利于区域分工的形成。存在冲突的产业转移主要是由原有区位竞争优势的减弱而引起的产业转移,并且该产业的转移又会进一步削弱原有区位的竞争优势,即令原区位加速进入“区域生命周期”的老年阶段,产业向外转移使区域经济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尴尬境地;另外,对转移地点的不当选择也会对承接转移的区位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第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发生的途径不同,对于不同特性的产业,其空间重组形式(产业扩散或产业转移)也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两者的区分有利于考察不同产业的空间重组规律。

  三、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由于服务业的消费者一般呈面状分布,因此,基于市场区分析的中心地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从服务业产业扩散和转移的实现形式来看,又分为市场竞争和企业区位调整两种形式。

  位于不同区位的企业之间通过竞争,往往就会造成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的效果。对于市场区边界足够大的产业,不同区位两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初始阶段表现为产业扩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有一方被挤出市场(对于市场区下边界大到足以覆盖两个区位市场的产业,这种结果则是必然的),如果是新区位企业获胜,则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转移。对于市场区边界较小的产业,不同区位之间可以存在多个实力相当的企业,它们之间竞争的结果一般只是彼此市场份额的消长,理想状态下各企业在其六边形的的市场区内具有了垄断势力,新区位上的企业通过向原区位企业的学习,在本地发展新产业并占领本地市场,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扩散。

  与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产业空间重组一样,由大公司主导的企业区位调整,其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及其空间重组方式的选择,本质上也是依据市场区边界的大小而做出的,区别只在于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取代了一部分市场需求,企业内部决策取代了市场竞争。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多采取产业链区位分工模式,现代产业链一般包括管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区位环境的变化,垄断企业将主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为各环节寻找最佳区位,从而发展成为多区位企业,甚至跨国企业。其中:(1)管理、研发功能的服务机构市场(包括企业内部市场)边界较大,往往设置于中心城市,垄断企业这种区位战略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转移;(2)采购、销售及服务业的生产等功能的服务机构要求尽量靠近消费者(居民或其他企业),多为分散性布局,即企业在不同地区进行同种功能机构的复制。具体的实现方式包括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同业收购等。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扩散为主,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转移为主。传统服务业是直接为居民服务的,而居民的分布结构一般与城市等级体系一致,并且这些服务往往只有在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接触中才能提供,具有不易保存、不易运输的特点,即其市场区边界较小,因此,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扩散为主。这可以从我国销售企业(超市、商场等)的布局现实中得到证明,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一般都存在以本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本土销售企业,而同时沃尔玛、加乐福等跨国销售企业在各大中城市也设置了功能、结构几乎完全一样的分支机构,与各城市的本土企业展开了激烈的区位争夺。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服务的,而生产企业不仅要靠近市场,也要靠近要素来源地,因而其分布结构与城市等级体系并不一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部门(工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发挥作用,即其市场区边界有扩大的趋势,这就使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技术、人才和聚集效应,从而更多地表现为产业转移,其本质上是不同区位上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可以我国各中心城市之间对于“总部经济”资源的激烈争夺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四、启示

  对服务业产业扩散和转移的分析,为我国各类城市制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思路。对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应努力培育壮大本土现代服务业企业,适当引进海外现代服务业直接投资以强化竞争激励;对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及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应首先夯实工业和传统服务业,待基础条件具备后再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区位的竞争,而不应盲目地追求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应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将主要精力放在扶持工业和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服务业项目上,强化与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而不宜与其在现代服务业上展开“以卵击石”式的恶性竞争。

服务业论文15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极大提高,我国的商业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GDP中的分量也逐年上升。并且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开发,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开展国际市场竞争的新焦点。本文针对商务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希望对社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务服务业;营销策略

  一、商务服务业的涵义

  商务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务等行业,是依据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人力资本密集行业,也是有潜力股的行业。

  二、商业服务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商务服务业现状。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前景很好,中国是被称为全球上最为巨大的人口数额,因此拥有的是劳动力能源的丰富和顾客市场的宽广。商务服务业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不断发展连续兴起壮大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当今社会的我国正在向前迈步,向世界走进。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新的关于商务服务业的相关政策,但在积极的鼓励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需要商务服务业自己突破。

  2.商务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关于当今的社会商务服务业缺乏科技含量是太多商务服务业存在的病情,以此带来的是这些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和经济利润不高。商务服务业缺少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强,这就使企业的产品价值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专业人才不多也是导致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虽然在劳动力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真正懂专业又很会管理的人真的很缺乏。所以说,有些商务服务业在刚刚起步时非常有优势,但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因为管理人才的缺乏而停滞不前,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得到更好的进一步的发展壮大。还有就是有些企业对于品牌意识不是很强,这也是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发展阻力之一。当今社会的消费者实际上对品牌的看重程度越来越大,所以如果企业不注重自己的品牌推广会很快失去消费者的认知度,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下降地位。并且对于商务服务业更应该注重品牌的打造和重视,克服商务服务业市场的不集中状况,消除一定的零散度。商务服务业是在一个不集中的市场中进行比拼,不存在哪家企业占有有力的市场分布,也不存在哪家企业可以对商务服务领域进行很大的影响。如果哪一个企业可以克服分散情况,就可以形成服务品牌意识,根据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书中的陈述,可以得到服务品牌意识的重要性,并怎样做到服务意识推广效果。这样才能更好的最赶上前面的企业并减小差距。

  三、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设计

  1.营销策略的涵义。营销策略是企业把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和购买能力,从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一些经营活动,并把相关条件进行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等方面进行策略研究,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当今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前进都离不开市场,在竞争分明激烈的市场争夺中,也在市场状况复杂多变的当今,准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对商业服务业非常重要。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可能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营销策略是指引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快速明确的走向成功的.指南针。

  2.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商业服务业企业的营销策略是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站稳脚步,持续坚持下去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制定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才能使商务服务业继续稳步发展下去,是企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商务服务业针对的对象是消费者和顾客。我们首先要抓住顾客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针对目标消费者对商务服务业的特殊需求和偏好,企业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首先了解消费者会因为什么原因、什么目的去购买产品,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点。营销都是为了公司企业利益为导向,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营销策略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我们也要根据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力的经济策略研究,而得出有利于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为了得出有力条件我们要进行质量、成本、技术的在开发在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商务服务业的推广和发展。

  3.商务服务业的特征探讨。结合发达国家、地区和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商务服务的产业特征有四:一是高成长性。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新兴流行的生产服务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成长性甚强,特别是在工业化中后期表达出较高的增长速度。二是拥有很高人力资本投入、高技术能量、高潜力股三高特征。商务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以知识、理念、技术和传播信息为基础,对于商务服务业来说,可以提高抽象和引领时尚前沿。只有一直采用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加向前迈步,才是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三是具有顾客引导型的价值升值效应。商务服务业通过和消费者的不断交流和合作,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使其自身包含的价值效应得以扩大和提升。知识、理念、经验、信息、品牌和信誉是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用以创造价值的重要要素,也是商务服务业各条价值链的主体成分。四是强有力的聚集性和影响力。根据调查了解,商务服务业高度的聚集性主要体现在大都市,并影响着相关工业产业。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者极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是为了发展各个企业更好更长远的发展下去而形成的。

  4.4P策略设计。当今社会商务服务业的营销策略应该从以上各个方面和情况进行总结研究而成,从而可以先从4P入手,也就是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对于产品方面,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质量问题,只有拥有强有力质量保证,才能很好的抓住消费者也就是顾客的心,才能走出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功能,只有产品功能齐全能够吸引顾客,才会加深顾客回顾。在品牌、包装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边也有提到过关于品牌的重要性。现在对于商务服务业重视包装也是必须的环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把企业推向世界,被世界认知。对于价格方面,首先要进行合适的定价,并学会给产品定位,在产品的不同阶段不同生命周期制定适当的价格。对于促销方面,主要是做好广告营销,推广产品让大家都熟知,给大家所熟知,让大家给你做真人真实推广。对于分销方面,就要进行销售渠道建立,发展渠道了解渠道策略。

【服务业论文】相关文章:

服务业论文09-30

服务业论文(优选)09-30

服务业论文(优)10-01

【荐】服务业论文15篇09-30

谈谈大数据对服务业的影响论文01-22

服务业培训心得03-22

服务业工作心得03-19

服务业调研报告10-01

服务业工作总结02-03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