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服务业论文

时间:2024-09-30 18:39:20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服务业论文(优选)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服务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服务业论文(优选)

服务业论文1

  一、从政府、注册会计师协会方面看

  1、建立一种新型保护体制,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

  作为民间组织对会计服务业的管理作用,使政府在会计服务业管理上退居第二线。将主要由政府行使的"保护性"职能尽快交给注册会计师协会来行使。这些组织可以依法执行行业管理职能,协调同业内机构的行动,一致对外。这样使政府可以处于较主动地位,并可以不干预民间社团活动为由,为这些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

  2、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相关条款,保护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利益。

  (1)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国内规章和相互承认方面的规定,特别是有关技术标准、资格认定和许可证方面,可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以控制市场开放的程度。虽然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第一款中规定:"在已经作出具体承担义务的服务部门或分部门,每一缔约方应确保影响服务贸易的一般适用的措施均将在合理、客观、公正的情况下实施。"但何为"合理、客观、公正",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所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在技术标准、资格认定、许可证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以达到控制我国会计市场开放程度,保护国内服务业的目的。

  (2)利用"逐步自由化"、"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有计划地开放会计市场。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九条第二款提出"逐步自由化"原则,即对发展中国家在少开放一些部门、或放宽较少类型的交易、或根据其具体情况逐步扩大市场准人程度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应给予适当的灵活性。第四条第一款中规定,为使发展中国家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更多地参与,在市场准入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原则。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的市场开放问题上采取一定的灵活政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应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优惠政策,制定周密计划,有计划逐步开放我国会计市场,为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发展争取更多时间。

  (3)运用例外条款,可达到控制市场开放程度的目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四条"一般例外"和第十四条副则"安全例外"中指出,出于公共道德保护、公共秩序维持、保护人类、牲畜、植物的生命和健康,防止欺诈或为了国家安全,服务贸易总协定允许各缔约方采取措施,只要这些措施在缔约方之间不构成武断或不公正歧视,不构成对国际贸易的限制,就视为有效。由会计服务业性质所决定,其服务内容可能会了解或深人掌握企事业单位、投资者个人甚至国家的秘密。出自安全考虑,启用该条款,可适当控制会计市场开放的程度。

  3、加强行业协会的立法工作。在各个行业协会与其联合会组织章程中,不仅要严格规定行业自律的内容,还要切实制定涉外活动的规则。纵观世界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注册会计师的立法史。要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就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立法,建立起法律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监管体系。自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注册会计师立法一直推动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而涉外规则既应与我国参与WTO的条件相符合,又要体现"趋利避害"的精神,尽可能扩大合法回旋的余地。

  新《会计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完善了我国会计法规体系,进一步净化了会计服务业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尽快修订《注册会计师法》,解决当前困扰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各种问题,并考虑加入WTO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并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法实施条例》。加紧制定当前实务中急需的审计具体准则、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进一步修订完善已颁布的三批独立审计准则,指导和规范审计实务操作。

  4、政府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政策引导,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上规模、上档次。事务所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借助于规模大型化来实现,普华与永道、毕马威与永安之间的强强合并,目的在于取得更大的规模优势。另外,也可参考国外一些成功经验。如日本60年代、70年代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情况跟我国情况几乎一样,全国各地都是小事务所。日本就由财政部门采取政府行为,发布了财政部法令,规定不允许小事务所开展业务。这一措施便全国各地小事务所都合并了,形成十几家大事务所,到现在已形成4大事务所。日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运用市场规律,同时还要采取政府行为。20xx年3月以来,财政部先后颁发一系列文件,引导和推动事务所走规模发展的道路。1999年12月23日,全国首例证券资格事务所合并在中瑞会计师事务所和华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进行,注册会计师行业拉开合并、重组的序幕。截至20xx年8月9日,全国已批准110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为39家。这39家新组建的事务所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事务所人数超过200人,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人数最多的达到532人,年业务收入达15471万元。

  5、大力培养和造就复合型、国际型的会计审计人才。政府应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目前我国已有23所高校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并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出大批中国的硕士生、博士生,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其次,加强对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完善会计证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等配套措施。

  二、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看

  1、走规模经营之路,组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集团。面对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企业间出现的资产重组现象,便会计服务业的业务量和业务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行规模已无法满足相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组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为事务所的联合、兼并提供了条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优化组合,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改组、兼并和联合,组建服务功能强大、职业水平高、内部管理科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上规模,就可以实现内部人员专业化,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更全面的优质服务。壮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不仅能巩固力大国内会计市场,更能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相抗衡。

  2、借鉴国际经验,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含域。从国际"五大事务所"来看,传统的会计和审计服务业务在总收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占30%-40%而非传统的咨询服务业务收入比重迅速提高,管理资询由原来30%左右升至50%左右。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仍以传统的会计、审计业务为主,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很小。从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看,从事咨询服务大有可为。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有开拓未来市场的远见,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结构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形成自身的经营特色,争取更多的客源。

服务业论文2

  摘要:体育服务业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当前,我国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契机。本文立足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现状,探讨了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相关文献基础上,对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具体举措进行了思考。同时,立足于珠海市体育服务业发展实际,强化了以“顾客”为导向的体育服务管理理念,为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参考。

  关键词:体育服务业;产业发展;体育服务管理

  去年9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大众健身,并制定了取消审批、优化环境等具体措施。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改善产业结构,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这些为我国体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和时代契机。本文在此背景下,根据珠海市体育服务业发展情况,探讨该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问题及体育服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1.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现状

  由于受到经济体制和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珠海市体育看做一种非生产性劳动,从而把主要把体育作为完全由国家主导的一项福利性事业,忽视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根本谈不上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从而制约了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珠海市体育服务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产业化的历史较短,虽然在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彩票及体育用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具体表现为:体育产业布局不合理;体育产业的经营方式和方法研究不够;体育产业经营较为重视有形资产,往往忽视了其巨大的无形资产;体育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滞后;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相关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值不高,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资本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开发力度不够大。

  2.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分析

  2.1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从理论上来讲,体育服务业作为珠海市的一项新兴服务型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珠海市毗邻港澳,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高,具有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独特优势;第三,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能够有效带动广告业、旅游业、通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第四,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刺激和鼓励消费,从而在全市带动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五,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对投资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全市的投资环境,促进全市招商引资取得更好更大的成效;第六,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锻炼习惯,在全市市民身上孕育和形成一种敢于竞争、不败失败、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从而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和提振市民的精气神,促进全市人力资源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2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首先,要认清体育服务业的基本特点。认清体育服务业的特点,是采取正确措施促进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消费体育服务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以健身消费为例,它的消费者包含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经济收入的人群;二是体育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多元,既有收费低廉的福利性体育服务消费(如买体育彩票),又有公益性、大众性的体育锻炼的公共体育消费(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也有高层次、高价格的体育消费(如打高尔夫球)。三是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消费的动机越来越多样化,既有满足休闲娱乐需要,又有满足商务需要,既有满足强身健体需要,又有满足审完善需要和人际交往需要。其次,要努力消除和减少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阻挡珠海市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的各种障碍。根据相关研究者的对策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体育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应加强产业发展指导理论研究,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体育产业立法;二是将体育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以规范引导,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朝阳产业,为全市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提供理论参考;三是可以尝试推进体育产业走进资本市场、体育俱乐部向股份制迈进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体育产业必须在产业结构和市场上进行创新,在相应政策和法规上进行扶持,在体育经营和管理人才上进行重点培养,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四是当前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机制无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应继续推进和积极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五是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新时期发展体育服务业的需要,应厘清规范体育服务业与发展体育服务业、体育经济个性化与体育服务业标准化、体育服务业的行政管理与标准化管理、体育服务标准的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等关系。

  3.以“顾客”为导向的体育服务管理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珠海市促进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具有了良好的体育场馆建设基础,具备了较大的产业发展市场潜力,获得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政、法规、税收等政策支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人们越容易忽略体育服务管理。与其他产业和行业不同,体育服务业涉及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很多都是一种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因此它们与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相比,具有公共性、排他性、竞争性等特征。因此,应在公共物品理论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体育服务管理。从图一中可以看出,体育服务生产和管理涉及诸多要素,因此在进行体育服务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增强市场化理念,树立以“顾客”(或者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任何对体育服务的管理都要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为目标,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社会性。二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采取正确的参与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体育服务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同时政府体育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加强对体育行业发展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监管。三要以开展重要的大型体育赛事为契机,加大对全市体育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力度,树立体育品牌意识,严格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加强体育服务行业行风建设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积极营造和弘扬体育文化,打造富有珠海特色的体育文化名片。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对体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而促进了体育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体育服务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从其发展规模和结构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服务业在未来必将成为珠海市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全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促进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健康发展,既需要建设更多的体育场馆,生产更多的体育服务产品,更需要加强体育服务管理,提升体育服务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可.我国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和体育服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xx.

  [2]赖小玉.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xx.

  [3]喻坚.对浙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xx,06:1-4.

  [4]周波.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D].湖南师范大学,20xx.

  [5]王晓微.中国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xx.

服务业论文3

  【论文关键词】简单劳务;服务业;员工

  【论文摘要】所谓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主要指技术含量不高、从业人员门槛较低的服务业类型。本文从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人员特点着手分析,接着阐述了该类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行业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论述了要发展这类服务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类型也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业、家政业等这类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务业,以及银行业、保险业等满足人们高级需求的服务业。这两类服务业发展的成熟度不同,从事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分析时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我们把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服务业称为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主要指技术含量不高、从业人员门槛较低的这类服务业,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餐饮业、休闲娱乐场所、家政行业等。本文主要谈谈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的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低,资本要求很小,无严格的组织形式要求。通常这类型的企业规模很小,多为个体民营企业,资金人员都不多,真正形成规模经营的企业很少。而且发展也不稳定,成立得快、解散得快,经营状况有好有坏。

  1 简单劳务型服务人员中存在的问题

  简单劳务型服务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特点及用人规律。虽然这类型的企业为社会解决了很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其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1.1 非正规就业问题严重

  从总体上看,这类服务业的就业人员非正规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1)很多没有正式劳动合同,雇佣关系不稳定;(2)劳动时间的弹性较大;(3)工资不固定且较低;(4)法律保护力度小,权利救济途径少;(5)就业门槛低,吸引了大批半文盲、低素质的求职者,80%左右为初中以下学历。

  1.2 员工流动率高

  据调查,餐饮服务业员工流动一般在15%~20% ,最高可达到30% 左右,而且流动在加剧,流动速度、频率在加快。员工流动率大让企业不得不不断引进新员工,这使得管理难度加大,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经过严格的招聘、认真的培训,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工作人员, 然而随着员工的流动和不断的重新培训, 久而久之, 在经济效益上也会大打折扣。

  1.3 忽视人的发展

  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人的发展,把员工只当是维持正常经营、赚取利润的工具。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这样做是很不利的。管理者队伍也通常是从底层慢慢提拔上来的工作出色者,这种员工对工作的了解是很透彻,但是通常学历偏低,没有经受过管理方面的培训,仅凭个人理解去领导和激励下属。

  2 简单劳务型服务业人力资源发展措施?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更快更好地发展简单劳务型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服务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能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另外,打工者通过接触、学习城市文化,能提升农民的素质及文明程度,推动其家庭及下一代的发展。可以说,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壮大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2.1 搞好招聘工作

  企业不应该只看重应聘者的外貌特征,而应更多地考虑应聘者经验、技能、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只要本身对其工作有一种正确的心态, 即使自身外表形象略差一些,也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招聘渠道来讲,企业可以同教育部门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大中专院校建立联系, 按实际需要提出用人计划, 便于学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层次人才。对于厨师之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有意识地从其它企业中退下来的或停薪留职的人员中招聘一些,并给予待遇上的优惠。还可以适当招聘下岗员工。因为下岗员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虽然名义上是临时工、季节工, 但流动率远远低于正式工, 有利于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

  2.2 重视培训,提高素质

  简单劳务型行业服务人员人力资本的缺少是导致其工资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简单劳务型服务业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服务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市场发展的需求。因为中高级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初级服务可以仅凭经验劳动,中级服务需要较多的知识和技能,高级服务则要求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而简单劳务型员工的求职主体是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与失业工人,这些人的素质普遍偏低,通过培训使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增加其人力资本,就变得十分必要和急迫。

  2.3 全方位激励员工

  在服务业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应该实行人本管理,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重、尊重人、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发展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比如可以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并使其认识到其所提供服务的重要性;提供员工一个参与决策的机会;营造适合员工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等。

  参考文献:

  [1]徐金宝浅议饮食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5

  [2]陈淑君,赵毅重庆饭店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xx. 1

  [3]孙先民,崔亚丹浅议我国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商业研究20xx.21

  [4]尚晓玲柔性管理在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xx.23

  [5]彭李科试论当代酒店服务业厨房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职业圈20xx.06

  [6]李晓丹,吴杨伟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酒店忠实员工[J]商场现代化20xx.05

服务业论文4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Makun(1997)立足于生产服务业的增长,从竞争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外部化问题。其主要思想是,面对不确定性,企业会通过外购或者分包方式分散风险、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FalkandKoebel(20xx)认为,影响生产服务业增长的几大要素有:①服务和产品的转型;②产品周期的削短;③短期的顾客货物的生产正在取代大批量生产经营方式。Juleff(1996)强调了生产服务业对于专业化生产的协调和控制功能,贸易则有助于市场扩张,进一步刺激了生产服务业的成长。GuerrieriandMeliciani(20xx)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角度上强调,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Park(1994)从分工角度将生产服务业的功能同分工和贸易的作用结合起来,探讨了生产服务业促进竞争力提升以及经济增长的机理。Marrewijk(1997)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比较理论以及Markusen的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考察了生产服务业、规模经济以及要素市场之间的一般均衡关系,重点分析了生产服务业的分工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开始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生产服务业的前后联系,以便更好理解生产服务业在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国内研究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对生产服务业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顾乃华(20xx)基于分工视角、高传胜等(20xx)从降低区域交易成本的视角研究了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在不同地区不同表现的原因。徐学军等(20xx)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共生理论,对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共生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刘靓君(20xx)具体分析了生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利用1997-20xx年全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生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周鹏余珊萍等(20xx)从生产服务业与现代经济增长关系来分析生产性服务是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丰志勇、何骏(20xx)在对我国生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和发展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服务业的三种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二、文献评价及启示

  无论是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生产服务业的研究更偏重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缺乏结合本地特定经济情况的相关研究。基于收集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偏重于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忽视研究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服务业。而事实上生产服务业作为现代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巨大。从理论上看,对生产服务业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细化区域内部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充实理论界对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生产性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生产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发展的机理机制出发,分析中原经济区生产服务业供给和需求能力,将规范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同时运用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满足新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生产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生产服务业理论地域特色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生产服务业发展研究的扩展。

  三、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与生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路径

  中原经济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中原经济区生产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如规模总量不足,质量效益不高,所占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体制机制创新等。《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但是新型工业化依赖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服务业将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源泉。中原经济区要实现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就必须坚持新型工业与生产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国务院在对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业为中原经济区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中原崛起。目前中原经济区生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体系。因此,需要对中原经济区生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生产服务业供给和需求能力,剖析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重点领域,探寻生产服务业促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机理机制,提出推动生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服务业论文5

  一、引言

  近10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中国很多产业的市场需求出现了扩张的态势,由此引发的市场结构变化及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也成为政府竞争政策关注的一个热点。

  对于需求扩张的市场结构效应,现有研究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观点认为市场需求的扩张会导致产业趋向于集中,如Pryor(1972)对12个国家20个不同行业的集中度和市场规模进行比较,得出行业的市场规模越大其集中度也越高的结论。近期的研究则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市场需求的扩张会降低产业的集中度,以中国的汽车行业、钢铁行业和银行业为样本的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余小华、魏晓宁,20xx;杜立辉等,20xx;贺小海、刘修岩,20xx);二是认为需求扩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当一个产业的需求增大时,市场集中度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Neumann et al.(20xx)指出,扩大产出规模往往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固定成本,增加的固定成本只有产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才能承受,这就使得市场在需求扩张的过程中企业数量会逐渐减少,集中度上升。另外,即使存在上述固定成本,如果一个产业不存在进入壁垒或者进入成本较低时,扩张的市场仍然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企业,市场集中度也有可能下降。侯毅男、纪成君(20xx)也认为,快速增长的需求可能会提高产业的竞争水平,但也可能随着需求扩张,大企业更容易扩张而占有市场,使产业的垄断水平提高。严帅(20xx)则将需求的扩张与供给能力的增长结合在一起,认为如果市场需求迅速增长,超过产出的增长速度,则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市场,从而降低市场集中度;若市场需求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则会导致企业数目减少,市场集中度上升。在上述研究中,Neumann et al.(20xx)没有进行实证检验,侯毅男、纪成君(20xx)和严帅(20xx)则分别利用我国钢铁行业20xx-2006年的数据和汽车产业1995-20xx年的数据,发现市场需求增长率与产业集中度之间只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

  不难看出,现有研究对需求扩张影响产业市场结构的机理还缺乏深入分析,难以解释以不同产业,甚至同一产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在结论上的差异。事实上,需求的增长之所以对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同,很可能是因为某些系统性因素的调节作用。本文认为,产业的进入壁垒就是这样一个影响因素,因为其直接决定了在需求扩张的过程中新企业进入的难易程度。接下来,我们将首先分析需求扩张对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其次将需求扩张分为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两类,构建模型考察当行业的`进入壁垒高低水平不一样时,需求扩张引起的市场集中度变动,并分析这种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最后我们将以20xx-200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1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二、需求扩张对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

  产业的市场结构主要受外部环境和企业行为的影响,市场需求既是产业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又与企业的行为有关,因此,产业需求扩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也比较复杂。

  从需求的变化对潜在进入者的影响来看,需求扩张通常会导致产业当中的新企业数量增加。这是因为,当需求出现增长时,潜在进入者更容易调高对进入产业的赢利预期,进入的动机将增强。并且,市场规模越大,一个行业能够容纳的达到最小有效规模的企业数量越多(于良春、郭恺,20xx),新企业进入之后也更容易存活下来。更多新企业的进入会加剧产业的竞争,使市场集中度下降,市场结构趋于分散。

  不过,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影响新企业的进入,同时还影响产业当中原有企业的行为。需求的增加会刺激市场内的原有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企业会有扩大产量的动力,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在这一过程中,大企业由于自身的技术及规模经济等优势更容易进行规模扩张,因此有能力不断排挤中小企业。如果产业内的中小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最终极有可能会被逐出市场,从而导致产业的集中度提高。另外,即使由于最佳规模区域的限制,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自身的规模,但只要它的扩张速度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那么即使没有企业被挤出市场,少数大企业规模的扩张仍能导致市场集中度的上升。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需求扩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之所以在现实当中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根源在于当需求增加时,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使市场结构趋于分散,而在位企业的扩张产量行为则使得市场结构趋于集中,两种不同方向的力量孰强孰弱,似乎无法预先判断。但事实上,产业进入壁垒水平的高低与此直接相关,因为需求增加虽然会使潜在进入者有进入市场的动机,新企业是否有能力成功进入市场,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进入壁垒的高低。当进入壁垒较高时,需求增加带来的好处会更多被在位的大企业分享,新企业很难进入,使市场结构趋向于集中的力量会更明显。而当进入壁垒较低时,需求增加引起的企业数量增长幅度通常较大,如果这种增长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位的大企业很可能无暇扩张产量,使产业的集中度下降的力量就会更突出。

  因此,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考察需求扩张过程中,当进入壁垒不同时,新企业的进入对市场集中度负向影响作用的强弱。并且探讨当需求的扩张模式不同时,这种影响机制是否会有所不同。

  三、进入壁垒不同时需求扩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理论模型

  为了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假设一个产业中有n家企业,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则市场的反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系数H的值,我们结合式(13a)和式(13c)再将上式转化为:

  上文已经分析过β≥1,则由式(15)可知,0<H<1,即市场需求横向扩张导致产业的集中度下降,而且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小于需求增加的速度,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进入壁垒在需求扩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它是否也会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呢?

  这说明,如果一个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需求的横向扩张会加大社会总福利的损失,而纵向扩张则不会。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与进入壁垒水平较高时相比,产业进入壁垒水平较低时需求扩张引起的产业集中度下降幅度更大。而且,在需求扩张的过程中,横向扩张比纵向扩张更能导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引起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使得社会总福利损失幅度加大。由于受数据可获性的限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难以将需求纵向扩张和横向扩张明确地区分开来,因此,文章第四部分的实证研究将仅检验上述理论假说的前半部分,即进入壁垒水平较低时需求扩张引起的产业集中度下降幅度较大。

  四、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取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是出于提高专业化程度和效率的需要而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服务业部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压力日益加大,其对研发、设计、物流、广告等中间投入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而随着新一轮产业跨国转移的重点逐渐转向生产性服务业,我国以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等服务为代表的离岸外包服务市场也在不断膨胀。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增加和外包服务国际市场的开拓都促使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幅度需求扩张,其中制造业中间需求增长主要导致的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纵向扩张,而外包服务的国际市场恰恰是需求横向扩张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符合需求大规模扩张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选择该行业的数据做实证检验。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统计,因此本文选取了20xx-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中具有生产性服务业性质的1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均来源于《第三产业统计年鉴》。这12个行业为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

  (二)变量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市场集中度。受数据可获性的限制,我们无法获得能够直接衡量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集中度变化的数据。不过,由市场集中度的主要衡量指标——赫芬达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发现,在企业规模比较均等的产业中,集中度等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倒数。因此,我们采用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各细分行业的企业数量N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数量增多即表示市场集中度下降。

  2.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是市场需求I,一般以总产值或者销售收入来衡量(严帅,20xx)。但由于样本包括的5个运输行业的收入数据难以收集,因此这些运输业的收入采用营运里程衡量,邮政业和电信业以业务总收入衡量,银行业以主要银行现金收入衡量,证券业以股票成交量衡量,保险业以保险公司保费衡量,研究与试验发展以科技经费筹集额衡量,专业技术服务业以技术市场成交额衡量。

  3.控制变量

  为检验进入壁垒的高低对需求扩张导致的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本文选取进入壁垒F作为控制变量,并以新企业进入产业的资本要求来衡量,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除以企业数量。由于未能收集到部分年份的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本文考虑到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城镇(查贵勇,20xx),故用20xx-2008年城镇服务业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替代全国服务业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来计算。

  (三)实证方法与结果

  基于以上的假设和分析,本文将用两个模型来检验理论假说,具体如下。

  首先,根据上文的分析,需求扩张会引起新企业的进入,然而一个行业本身的进入壁垒高低又会影响企业数量的增幅,即高进入壁垒会抑制企业数量增加的幅度,因此,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ΔN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每年的企业数量增长率,F表示固定资产投资额。

  由于使用的是面板数据,我们采用Hausman检验来判定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哪个更有效。表1为模型(17)的固定模型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lnF的估计系数为-0.372,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要求会对行业内的企业数量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这也可以说明,行业的进入壁垒越高,需求扩张引起的企业数量增长幅度越小,产业集中度下降的幅度越小。

  其次,为了检验需求扩张过程中,当进入壁垒不同时,新企业的进入对市场集中度的负向影响作用孰强孰弱,我们建立两个模型来进行比较。

  一是总体样本模型,即将12个行业的数据全都用于一个模型中:

  二是我们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这12个行业划分为进入壁垒较低和较高两组进行比较。查贵勇(20xx)根据服务业总体平均开放度——FDI流入额占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例,将我国服务业分为进入壁垒较低和较高两组,但本文认为,用开放度来衡量进入壁垒只适用于针对外商投资的进入壁垒情况,而对于本国企业进入行业时面临的进入壁垒衡量不准确。从资本要求来看,交通运输和电信业的资本要求较高;而从政府管制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和除了道路运输以外的四个运输业受政府管制的程度很高。因此,结合各行业的资本要求和政府管制情况,以及数据的可比性,我们将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电信业和银行业作为进入壁垒较高的一组,道路运输业、邮政、证券业、保险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作为进入壁垒较低的一组。

  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估计模型:

  其中,N表示一个产业中的企业数量,I代表市场需求,F表示进入壁垒。根据相应的Hausman检验和估计方法的调整,最终得出的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回归结果可知,α>0,即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扩张导致了行业内的企业数量增长,使得产业集中度下降。在文章开始的分析中,我们讨论过需求扩张可能会提升产业集中度,也可能会降低集中度。但是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壁垒普遍不属于极高的水平,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需求扩张都会使得产业更加趋向于竞争。另外,,这说明对于等量的需求增加,在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中,其最终导致的企业数量增长幅度小于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即产业集中度的下降幅度较小,验证了上文的理论假说。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将行业的进入壁垒作为需求扩张对市场结构影响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分析了在进入壁垒水平不同的情况下,需求扩张对市场结构的不同影响。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发现较低的产业进入壁垒会加大需求扩张引起的产业集中度下降幅度,而且,在需求扩张的过程中,横向扩张会比纵向扩张更能导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引起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以20xx-2008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12个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也部分证明了上述结论。

  目前,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政府在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刺激需求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政策目标,尤其是很多地方政府纷纷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本文的研究表明,需求的扩大在直接促进产业增长的同时,还会改变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而在长期当中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福利。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这种拉动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横向扩张的政策手段相比,政府更应当下大力气刺激我国本土制造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以获得产业需求的纵向扩张。这更有利于保持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水平,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

  本文的不足是,在衡量各行业的进入壁垒时,由于数据比较难以获得,故采用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实际上,这只是进入壁垒的一个方面,较好的方式是综合各因素加以衡量。另外,目前文章还未能找到区分需求的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的方法,因而未能验证理论模型中提出的部分假说,这些都是今后研究有待加强的地方。

服务业论文6

  【摘要】大连作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近年来在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发展形势之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因此如何培养优质的外语人才,提高市民的外语基本能力素养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需求成为摆在外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任务。鉴于此在本文中笔者通过阐述当前大连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服务业发展带给外语教学的启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探究提高外语教学服务能力之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行业外语;服务环境;提升素质

  一、大连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外语教学的现状

  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它对于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连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名列前茅,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在国家和大连市政府相关政策战略的推动下,大连市的服务业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1、服务业发展中外语教育的重要地位

  在当前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外语的重要地位被深刻认知。而外语人才的培养及民众外语水平的提升和教育又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但与此同时教育又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城市为英语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各种人力资源条件,为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外语教育又能够为城市输送优秀的外语人才,提高民众的外语水平,这些人才对城市各行各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特别是对于大连市的酒店、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2、服务业发展中外语人才匮乏

  服务业是大连城市赖以持续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支柱型行业。各类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与该类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素养具有重要的联系。而外语技能是这是服务业从业人员文化能力素养的一个最主要衡量因素。基于笔者的相关统计同时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在大连服务业中,酒店服务、旅游、餐饮等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外语业务水平能力不高的情况,这些情况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于大连市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极为不利。鉴于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服务业从业人员外语水平的提升,通过外语水平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从而推动大连市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

  二、服务业的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转变思路,精准定位

  基于笔者对当前服务业从业人员外语水平状况的调研,同时审视当下的高职行业外语教学,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提高社会民众特别是服务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思路,提高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将外语知识的讲授和社会民众当前的需求,特别是服务业中的外语知识需求结合起来,用更加贴近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实用外语知识来更高效地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

  2、重视教材编制,创新教学模式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的编制质量和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创新和发展的视角来对待教材的`编制工作,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更多新鲜的知识与理念融入到教材之中,提高教材的质量。同时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外语综合水平。

  3、强化实践性教学

  外语是一门课程更会一种实用工具。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运用。正因如此,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保守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并将课堂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多种实践模拟情境,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4、创设学习环境,提高民众外语水平

  基于当前的大连市发展形势和背景,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助力大连市民众外语水平提升,为大连市服务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针对服务业的不同类型进行精细划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外语教学。如对于旅游业、酒店管理也、物流业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教学,重点讲授与其专业贴合度较紧密的外语知识技能,让他们学而有用,学即能用,因此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大连市的风土人性,如旅游景点、街道名称、民俗文化、日常生活等基本用语等进行讲授,增强学生的基础外语水平。最后,转变外语的考核机制,融入对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水平的考察,因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欲热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语对于大连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积极转变思路,以实用性为指导,充分重视外语的工具性特点,将外语教学与各个专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提高学生及民众的外语水平,增强大连市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助力大连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尔东.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知识经济,2011,4.

  [2]王丽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探析[J].职业时空,2009,8.

  [3]李存龙.青海建设旅游名省与强化旅游英语服务探研[J].青海社会科学,2008,4.

  [4]栾述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成人外语培训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7,4.

服务业论文7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和世界接轨,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随着金融深化的不断加剧,银行客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客户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他们掌握了更多的金融知识,因此对于金融服务的鉴别评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银行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了,客户现在对于金融服务业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融资的收益和成本上,他们也同样要求金融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节省时间并尊重他们,这样,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业要求的提升,银行就只有通过创新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才能拥有更多重视长久的客户,来保证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如今客户的主动权也越来越大,客户在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的时候有了更大的可选择空间,银行若想吸引客户,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服务创新。

  金融服务业进行创新的建议

  1立足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金融服务业之所以要进行创新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为此,金融服务业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应该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这样才可以最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金融服务业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无可厚非的。客户是金融服务业得以生存的最根本保证,而客户的要求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息息相关的,因此,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必须根据市场要求进行创新,积极开发出符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客户的需要。一旦推出的金融产品有市场、有客户、发展前景可观,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使之尽善尽美,成为吸引客户的“亮点”;反之则要尽快转型,发展其他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随着市场和客户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才可以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并可以取得很好的发展。

  2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银行这个最为普通的金融服务业中,柜台是对外服务的窗口,与客户的接触最为频繁,也是最为密切的,可以说在客户心目中,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如何完全是取决于柜面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的,为此,加强柜面人员的服务管理,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金融服务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对员工的金融知识的教育。客户在选择某种金融产品时,很多时候,对这种金融产品是一无所知的,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就成为了客户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对象,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员工自身的金融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客户咨询的金融产品,或是想办理的某种业务,工作人员对客户的询问表现的一无所知的话,只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从而造成客户的流失,那么对于该银行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利用培训班、网络学习等形式,带动员工学习各种新业务、新知识的热情。使得员工可以熟练掌握金融产品的相关知识,对于客户的询问可以对答如流,并为客户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竞争实力。这才是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最根本目的。其次,还要强化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银行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足够的金融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热情的服务态度。要让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或是购买金融产品的同时,可以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才是拥有忠实长久客户的最佳途径。为此,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使工作人员树立一种正确的工作观念,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员工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主动热情工作观。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员工的认识,才能指导员工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服务业的创新。

  3完善金融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创新。一套有效的金融服务机制,是增强金融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要进行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创新体制,则会成为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创新组织建构和制度依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金融理论实践水平的人才,则是当务之急。只有为金融服务业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人才,才可能适应目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各种要求。当今社会,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已经开始进入快节奏的氛围之中,客户要求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面对这种要求,金融服务体制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创新金融服务体制,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从而满足客户的各种新的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自身的客户满意度,从而顺利实现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

  国内金融服务业创新面临的挑战

  1银行的经营压力加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金融服务业中,促进了金融工具盒融资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市场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复杂化,使得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也加强了,由此就加大了银行的经营压力。

  2模仿和借鉴的创新多,原创性的创新少。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形式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创新的速度很快,可以快速的为国内的金融服务融入新的元素,但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外国的经验之上,很多内容其实是不适合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的,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国内金融市场的现状,这样才可以真正满足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此,应该大力发展国内原创性的创新,对于外国相关经验的借鉴,应该适量,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国内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创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的日益繁忙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忠实长久的客户,金融业的创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总之,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争取客户的角度,国内的金融服务业创新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简单阐释了金融创新的几个途径以及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挑战,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是不全面的,仅仅只能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出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创新道路,相信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极大的拓宽创新的途径,促进金融服务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服务业论文8

  税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税制发生变化后,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现阶段,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需缴纳的流转税种主要有两种:营业税和增值税。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可减少重复征税(如表1所示),是现代服务业税收负担大大减轻,同时还可以使税收结构变得更加优化,对税收制度进行完善,可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

  (一)有明确分工 在科学技术取得较大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现代服务行业在分工上也变得更加明确,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服务业有大量分支行业产生,从业者增加了对经营中间环节和外购服务的投入,降低了增值比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由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对企业组织进行管理,增加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有利于使交易成本降低,促进服务效率的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分工上已经变得更加专业化与精细化,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也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

  (二)产业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服务业的进步与发展,产业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这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新特征。就总体而言,现代服务业经营着很多业务,在企业规模有所扩大的同时,股东股权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变化,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现代服务行业出现了经营综合化的局面。除此之外,现代服务行业并非提供单一的产品或服务,其服务项目也逐渐变得更加综合化。产业间的紧密联系与其分工明确并无紧密联系,因现代服务业具备综合与细化的特征,这使其附加值增加,且技术含量也更高。现代服务业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服务产业间的紧密联系也表现为项目间的联系,伴随服务业的发展,产业、产品、企业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在产业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有明显融合,在制造业中,其外包活动推动了服务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变得密切。服务业也加大了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除此之外,经营环节与产品也趋向于服务化,主要呈现为知识技术服务、售后服务、技术革新等。

  (三)服务产业转型 服务产业转型后,出现了大量新型服务产品,服务行业崛起促使服务业表现出新的发展倾向,服务业态得以延展和推广。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支撑为信息技术,信息化与数字化均为促使产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因素。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使新型服务业态不断细分,涌现出大量新兴服务业,为服务业发展给予更多空间。金融危机出现后,改变了我国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东部地区,部分制造业逐渐转移至西部,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服务业创新能力与技术含量大大提升。在现代服务业中,服务创新属于其中的典型特征,它与传统服务业存在很大差异,服务业变得精细化,管理水平与应用水平有 提升,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用了信息技术,使其业态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高新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中包括证券交易、互联网服务、信息服务,这均对现代服务业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现阶段的服务业而言,科技创新与进步是其发展的基础动力,将科技与产业结构相互融合,可明确服务业的重要性,在现代服务科技中,其主要特征为系统性、应用性、集成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它还将呈现出新的特征。

  (四)业务范围扩大 金融危机出现后,服务业发展趋势并未发生改变,仍旧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在业务国际化中,服务机构国际化是其最先表现。我国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宽松,有很多外商进入中国,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更加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中,服务业地位一直呈现为上升趋势,据资料显示,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超过60%,对于服务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其发展方向发生了较大改变,发展目标转移至咨询鉴证、金融保险、技术服务等行业。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但国内政府需对其进行管制,国外政府也同样需要管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中,跨国业务与国际交流有所增加,服务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出现了国际转移,其国际转移主要有三点,分别为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扩展业务。所谓项目外包,就是指企业把核心业务保留,把非核心业务委托至他国;业务离岸化是指将业务转移作为主要手段,把企业部分业务转移至低成本过,便于达到最大化利润的目的;拓展业务是指与跨国公司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为了使业务得以开展,向其提供配套服务,为国际新兴市场的开拓提供条件,便于通过投资手段使业务转移呈现出来。

  二、现代服务业营业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难度较大 我国的营业税、增值税分别为地税、国税进行征收,因企业经营活动比较复杂,对于某些经济行为,难以判断其属于营业税范畴还是增值税范畴,加大了税务征收的管理难度,并且使服务业财务税收负担加重。在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的情况下,如果服务业务与生产业务出现了交叉,便会中断增值税链条,难以实现产业协调发展。

  (二)税收重复现象严重 全部营业所得是营业税的计税,且在税收环节中,无法抵扣税额,这就导致服务业出现了重复征税现象。在现代服务业中,其产业链条逐渐拉长,重复征税现象日益突出。在营业征税内,重复征税现象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服务业与产品间也出现了这种现象。随着企业产业链不断向外延伸与扩展,生产企业和服务业相互渗透,使生产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这些组织十分专业,便于促进企业的扩张,使内部服务逐渐延伸至外部。企业发展至一定阶段后,通过专业化分工,会使其生产效率大大提升,税负增加后,在生产过程中,无法抵扣,导致企业发展遭到严重阻碍,税收负担加重。

  (三)征税缺乏原则性 在商品增值税中,不断是出口商品,还是进口贸易,都需遵循征税规定,制定征税原则,通过征税原则,可避免出现重复征税现象。对于服务业而言,在营业税征税过程中,进出口贸易征税缺乏清晰的原则。在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中,我国有明显区别对待,这实际上属于税收歧视。

  营业税是流转税中的一种类型,服务业是其主要税收来源,不过其无法抵扣、重复征税问题使服务业税收负担加重,不利于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为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与国际化水平接近,在税制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我国税制进行优化,将税收过重问题解决,确保服务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发展转型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逐渐扩大,不过因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导致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大阻碍,出现了重复征税、征税管理难度大等现象,使服务业转型面临很大挑战,不利于促进企业的协同与深度融合发展。

服务业论文9

  【摘 要】

  近年来,以苹果公司在线网络商店为代表的新型双边市场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基于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对苹果公司的案例进行分析,给出了双边市场模式成功的原因,并论证了我国适合采取新型双边市场模式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拥有比较优势。

  一、引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种成功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形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一个双边市场的简单定义,就是作为平台(platform)的企业,同时服务两组不同的消费者。比如,ebay、易趣网、淘宝网这类的电子交易中介平台,同时服务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珍爱网、百合网这类婚姻介绍网站,同时服务男性和女性顾客;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类的工作招聘网站,同时服务企业和求职者。

  这种新兴的电子平台,成功的开发出新的双边市场,从而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上,双边市场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很早就出现的,那就是媒体产业,比如报纸和电视就同时服务观众和广告商。到底新兴的双边市场成功的原因何在?它与传统双边市场有什么区别?这种新兴的双边市场,对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又有什么启示呢?

  二、双边市场相关理论研究。

  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最早系统的研究双边市场的是Caillaud和Jullien (20xx,20xx),Rochet和Tirole (20xx,20xx)以及Armstrong(20xx)。 Rochet和Tirole(20xx)首先给出了粗略的定义:双边(更一般的说是多边)市场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平台能使最终用户相互作用,并通过合理地向每一边收费试图把双方(或多方)维持在平台上的市场。双边市场中的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

  在这样一个双边市场中,两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交叉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网络外部性是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在双边市场中,这就表现为一种交叉网络外部性,也就是每个参与者从平台获得的效用或收益,与另一组参与者的总数量有关。一组参与者的总数量越多,另一组参与者得到的效用或收益越高,这就被定义为是正的网络外部性;反之,就被认为是负外部性的情形。

  在传统双边市场中,往往表现为一边参与者对另一边参与者的网络外部性为正,反之,网络外部性为负。比如在媒体市场中,该媒体的观众越多,广告商投放广告的收益就越大;反之,广告商投放的广告越多,对使用该媒体服务的观众而言,造成的干扰就越多,获得的效用也就越低。

  近年来,相当多的经济学家把精力投入到对双边市场的研究中来,这也使得双边市场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国外的研究中,Caillaud和Jullien (20xx,20xx), Rochet和Tirole(20xx,20xx)以及Armstrong(20xx)主要分析了在双边市场中的定价策略。研究结果都表明在双边市场中,定价策略不同于一般的单边市场。企业在定价上拥有更灵活的空间,完全可以通过对一边参与者的收费来补贴另一边,例如现实中有些报纸就选择完全免费发放给读者。还有些研究侧重于对市场失灵的分析,提出了媒体市场的.这种交互网络外部性会导致媒体产品的同质性,产品不够多样性,从而减少社会福利(比 如Gabszewicz等(20xx),Gal -Or和Dukes(20xx))。

  在我国,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关注双边市场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双边市场理论以及定价策略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对双边市场竞争的政府规制建议。主要实证分析也还是集中在媒体或银行卡市场这样的传统双边市场上。新兴的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双边市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比较缺乏。

  事实上,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型双边市场的特征,并不同于传统双边市场,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双边市场所服务的两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外部性不再是一正一负,而都为正的。例如,加入淘宝网的卖家数量越多,买家就越可能找到更便宜且更适合自己的商品;使用淘宝网的买家越多,卖家就可能卖出更多商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种区别,主要来自于参与者对于信息的获取过程是不一样的。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析重点就是信息,因为现实中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做出最优决策,市场中的微观个体(企业和消费者等)需要为信息支付额外的成本。这个成本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交易成本,而这种成本有时可能很高以至于潜在的交易不会发生。我们再以传统媒体市场为例,阅读报纸的读者越多,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企业就可能卖出更多的商品,所以读者对企业的网络外部性为正。但当报纸中的广告越来越多时,必将占据刊登其他新闻内容的版面,读者阅读报纸所获得的效用会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潜在的消费者)在报纸上接受到的关于交易的信息,已经被报纸这个平台所限定,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不排除有部分读者因为广告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但这个效应比因广告而造成的效用损失要小,所以在报纸这个平台上企业对读者的网络外部性为负。报纸能提供的关于另一组参与者的交易信息实在有限,交易成本没有被显著减少。而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双边市场中,因为有效而便捷的搜索手段,使得使用平台服务的任何一组参与者,都可以以非常小的成本迅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另一组参与者的交易信息。原来因为潜在交易成本过大而没有发生的交易,在新兴的服务平台能够以比较低的交易成本发生,这对两组参与者,平台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福利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这也是近年来新兴双边市场模式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理论上,这种交叉网络外部性都为正的双边市场,会使得交易成本下降,而这种下降的趋势,会随着参与者规模的增大而更加迅速,从而呈现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也就是说,参与者进入这样的双边市场的好处,会随着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呈现出几何增长的趋势。但实际中,这样的市场模式又会有什么问题,以及对我国有何启示呢,我们下面将通过双边市场的实际案例予以说明。

  三、双边市场实例分析。

  近年来,全世界最成功的、最引人津津乐道的双边市场的案例,莫过于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iOS和服务平台iTunes Store了。苹果的迅速崛起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新型的双边市场关系,以iTunes Store中专门提供只针对苹果产品和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为例,根据调研机构AdMob的报告,20xx年App Store年收入近24亿美元。每位iPhone用户从苹果App Store在线商店平均每月下载10.2个应用程序,iPod Touch用户平均每人每月下载的则更多,达到18.4个。苹果从App Store中每月平均收益近2亿美元。而考虑到消费金额,平均每位iPhone用户每月在App Store上会花费9.49美元,2640万iPhone用户每月会给App Store带来1.25亿美元的收入;iPod Touch用户平均每人每月会在App Store上会花费9.79美元,1860万iPod用户每月会给App Store带来7300万美元的收入。截止20xx年8月份,App Store美国商店应用数量251007个,它们来自50304个发布者(个人开发者或开发商)。进入20xx年以来,由于iPhone 4和iPad的推出和热卖,以上这些数字还在飞快的增长中。

  在截至6月25日的20xx财年第三季度,苹果的营收增长至285.7亿美元,净利润为73.1亿美元,稀释后每股收益为7.79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在20xx财年第三季度,苹果售出20xx万部i-Phone,同比增长142%;售出925万台iPad,同比增长183%。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网络商店模式的成功又进一步带动了平台服务终端的销售。

  普遍认为,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其出色的工业设计和制造理念,更加得益于这种优秀的商业模式,苹果公司将其旗下的几乎所有产品都和iTunes Store这个十分强大的应用平台相捆绑。 iTunes Store模式的意义在于为多媒体商品和软件的供给者搭建了一个方便而又高效的销售平台。对于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因为用户们对其正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效应,使得供给者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适应了用户们对商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这是一个对用户们的正网络外部性;同时,因为苹果在线商品的产品都是音乐、书籍、应用程序这样的虚拟产品,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当商品的供给者越多时,竞争越激烈,价格可以越来越低以至于趋近于零,但低价会吸引更多用户来购买和使用他们的产品,两组参与者再次呈现出对对方的正的网络外部性。总而言之,用户们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供给者们虽然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但由于其商品的特殊性,只要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就有利可图;作为平台的苹果公司在赚取平台服务费用的同时,还能售出更多的平台服务终端。对三方而言,这种模式都是非常成功的,从而使得iTunes Store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良性、相辅相成的发展轨道。在其他IT领域,网络化,平台化运营也已日益成为当下IT的主流商业模式。

  但是这样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平台竞争,因为正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很多企业都想参与进来分一杯羹,然而这就可能造成重复投资,资源会被浪费。就以和苹果公司竞争的其它几个移动终端服务平台为例,除了谷歌公司的安卓(Android)系统外,诺基亚公司的塞班(Symbian)系统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系统在市场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而标榜所有应用程序免费的安卓系统虽然市场占有率高,但相关商品的利润率却比苹果公司的低很多。这是因为在交叉网络外部性都为正的双边市场中,两边的参与者越多,就会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越高,规模报酬递增,这类似于经济学中定义的自然垄断。在这样的市场中,如果存在多个平台瓜分两组参与者,反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效应没有得到体现,资源没有达到有效配置。任由一家企业做大,成为市场中的垄断者,又会抬高商品价格,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所以适当的政府规制是必要的。

  而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在我国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因为现在的相当多的新型网络平台,所提供的都是很多虚拟产品,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规定以及监管地相对不足,企业采取双边市场模式,如何保证商品提供者的合法权益和利润,值得思考。

  双边市场为市场中的参与者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使得更多的交易得以发生,但如果有部分参与者提供的是虚假信息,则会造成与之交易的参与者的损失,使得整个平台的效率和社会总福利下降。这种情况下,要求作为平台企业对于平台上所有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检查和辨别成本又太高,所以相关政府机关和部门的监管也很重要。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新型双边市场的潜力,也了解到在市场任由双边市场发展会出现的问题。结合到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际,笔者认为在中国发展这种新型双边市场模式是合适的。

  四、新型双边市场对发展有中国特色服务业的启示。

  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都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现代服务业体系中,金融业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于相关经济金融法律的保护,依赖度很高,考虑到我国相关经济金融法律制度的现状,想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发展现代金融业,难度很大;而类似的原因也适用于法律咨询、会计师咨询、创意产业等其它相关行业。而发展新型双边市场,更加准确地为市场中各个微观个体提供相关交易信息,降低成本,在我国则更具潜力,主要理由如下:

  (1)我国双边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很多跟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易信息获取不易,信息成本过高,这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比如,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很重要的水、电、煤气等服务往往信息不充分,查询和缴纳方式原始,交易成本过高。

  (2)我国人口基数使得潜在规模效应巨大。如上所述,这样的新型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会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大,甚至会呈现几何增长的速度。如果能建立全国范围的双边市场和服务平台,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经济利润的增长,也会相当可观。

  (3)我国强大的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能够有效地调控和监管双边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前文提到了双边市场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的重复投资或者是垄断者,知识产权保护和虚假信息问题,都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制和监管。

  (4)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发展新型双边市场有了完备的技术基础。

  综上,笔者认为在我国发展新型的双边市场潜力巨大,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帮助,这种双边市场模式能有效减少信息成本,增加交易数量,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政策建议。

  最后,根据本文之前的理论和案例分析,结合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给出如下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1)对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或者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比如水、电、煤气等市政服务以及医疗、教育、社保等,政府可以自己建立服务平台,整合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医院、学校的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使国有企业等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信息和需求。

  (2)对于其他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行业,应该鼓励有潜质的企业投资设立新的服务平台,发展新的双边市场。同时注意不要重复投资和浪费。

  (3)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双边市场,要注意监管,以免出现行业垄断。加强司法建设和监督,保障双边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推广互联网的建设,不断增大受众人数,包括广大农村人口,使得双边市场规模效应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陈玲。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的市场平台研究[J].商业研究,20xx(4)。

  [2]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行为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xx(9)。

  [3]彭移风。双边市场定价方式及其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挑战[J].价格月刊,20xx(3)。

  [4]尚秀芬,陈宏民。双边市场特征的企业竞争策略与规制研究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xx(4)。

  [5]熊艳。产业组织的双边市场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xx(4)。

  以上这部《论双边市场的兴起及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希望能帮到你,愿各位同学能写出优秀的论文。

  更多有关论文的资讯请关注的论文栏目

服务业论文10

  从产业演变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的协调发展关系。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制造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彼此的互动协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并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为消费者创造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理论和实践表明,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不仅要依靠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同时还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990年6096.7亿元上升到20xx年68850.0亿元,增长10.2倍。20xx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9.7%增加到20xx年的94.5%;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从总体看,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装配等环节,或是一些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对环境污染较重的产品生产,因而所能实现的增加值和利润极其微薄。

  近几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也取得长足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量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2463.5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19192.7亿元;从内部结构看,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业产值规模小、内部结构不优化,在国民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份额相对较低,按照20xx年普查数据,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比同年美国水平低36个百分点,比日本低31个百分点,甚至比印度低10个百分点。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一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模式不完善,主要表现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也不足。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条较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成熟,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区和溢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发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之间基本上是“点对点”或“点对群”的协调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单一功能或是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最大化利用,与“群对群”的最佳模式仍有较大距离。二是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仍不充分,特别是那些在原有体制下属于垄断性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通信等行业,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作用,导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制造企业的需求。反过来,又会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比较差。一方面,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依然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阶段,制造企业不能有效地培养核心竞争力,不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外包。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诚信体系不完善,无法保证外包业务能按时完成,也无法保证外包契约能连续、顺利的履行。这样,不但导致制造业的产品单一,而且妨碍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开发。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很少,提供的产品品质也不高,无法满足两种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又严重制约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制造业是基于进行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基本上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较低。这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装配、制造环节,其技术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跨国企业凭借生产性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赚取高额利润,而我国依靠跨国企业贴牌定制的“中国制造”往往产出多,资源消耗大,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很低。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拉动型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生产性企业集团较少,平均规模较小,在组织规模、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四)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要素,如,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地投资以承接国际制造业向本地的转移,从而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这种模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即外资企业与本地产业的关联薄弱。

  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服务,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使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生产性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属于垄断的.行业,如,金融保险、铁路运输、邮电通讯、信息等行业。这些行业由于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的属性,进入门槛较高,导致市场竞争较弱,结果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受到抑制。同时,进入的壁垒也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降低。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植与支持力度,降低进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构建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切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紧密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式。应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上,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三)推动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环

  节外包。从宏观方面看,影响制造企业生产服务外包的主要因素是交易费用的高低。在一个低交易费用的环境中,制造企业在外包生产性服务过程中,能有效地削弱“搭便车”行为、发现隐藏信息、甄别虚假信息、转移外包风险等,从而稳定外包利润的预期。为降低交易费用,政府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从微观角度看,影响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服务企业的效率。为此,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建立起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制造企业将会计、审计、研发、设计、信息、物流、技术咨询和广告营销等各种服务性业务加以剥离,外包给不同的专业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增大科研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制造业的先进性需要依靠先进技术作为支撑,而持续技术创新则是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可产生极高的附加值,促使产品价值链发生连续突变和飞跃。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可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虚拟化、网络化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无论对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还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都将强化产业体系的整合,而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没有大量的前期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根据我国目前情况,需要增加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各项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建立服务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五)制造业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应转变增长模式,转变经营理念,进行组织创新。注重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将生产服务业环节外包化来整合外部专业分工优势,推进产业链条企业优势互补,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确保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动态的契合,不断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竞争力。

服务业论文11

  财务管控可以通过将企业平时所开展的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全过程,使企业实现预期的价值最大化。因此,现代服务业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创新,为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1.1 成本费用分析

  与其他企业相同,现代服务行业的成本控制也至关重要。所以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成本的习性,在现代服务行业中,可将其理解为业务量和公司成本间存在的依存关系。在理解了各成本间的规律性后,应制定详细完善的管理决策及改善经营的对策,并且为企业今后的整体投资决策和预算编制提供重要保障。

  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应对其进行精确定义。现代服务行业中,通常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类型。一定会计期间与业务量范围内,业务量的变动不会对其造成直接影响,固定成本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涵盖员工工资薪酬、培训费、广告费、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成本不会因为业务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单位固定成本会根据业务量的递增发生成本递减现象。如此一来,固定成本所具有的基本构成与基础特性就显而易见。不同于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特性是整个项目成本会在业务量的递增下而进一步增加,而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动。对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进行衡量过程中,主要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比作为根本性指标,通常情况下,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间的比例越高,企业的运营风险相对较小。所以,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怎样变固定成本为变动成本,以此对变动成本进行全方位控制,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1.2 预算管理及分析

  预算管理存在诸多类型,也有多样化的预算内容,其中,经营预算的作用是科学指导企业日常活动,也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分支,如销售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项目类型,一般都是从企业实际特点出发实行相应的预算编制方可实现预期的效果。

  预算性质紧密联系着公司的战略决策及分解的执行方案。公司应按照前期费用使用情况,以及积累的管理、业务经验,根据公司提出的费用标准与控制要求,对费用进行一一分解,并运用到各职能部门中,以此编制一套高效完善的预算方案。

  在整个预算体系中,现金预算同样属于极为关键的预算项目,为企业经营预算及长期投资预算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企业应确定最合理的现金持有量,即现金存量花费的代价最低,又能确保现金需求的持有量水平。如果现金持有量太大,会降低企业收益水平;如果现金持有量太小,又可能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以及意外的现金需要,产生中断交易的风险。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测定出本企业最合理的现金持有量。因为即使公司具有较多的账面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现金流中断问题,只有现金流的持有量处于合理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才能切实保证经营者与债权人的利益。从现金预算上能充分了解现金的具体流向,优化配置资金,合理筹资,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

  2 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会计核算要求有所提高

  随着营改增的到来,对现代服务业的会计核算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会计科目设置越来越繁琐,新增了“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二级明细科目,以及“进项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等三级明细科目。其次,企业经营活动涵盖了营业税增值税两种税务的业务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针对性的进行核算,这样就加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此外,企业的收入、成本应遵循价税分离原则,按规定税率扣除相应的销项税,凡是涉及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成本,都应扣除一定的进项税,最终明确具体的收入。

  2.2 会计报表金额发生变化

  营改增背景下,税种的变化使企业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上有了一定的变动,最终影响到财务报表的金额。

  一方面,给资产负债表带来影响。增值税属于价外税范畴内,对于企业购置的新固定资产、存货等项目,应先扣除相应的进项税额后,再明确项目的具体入账价格,入账价值一旦减少,企业资产总额随之降低。

  另一方面,给利润表带来影响。不管是营改增前,还是营改增后,现代服务业的商品价格没有太大的变动,收入金额则从过去的含税收入转变成不含税收入,收入确认金额进一步降低;在确认成本时,如果新固定资产、存货等价值有所减少,那么就会造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成本降低,进而企业营业成本有所下降。

  2.3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纳税税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致使企业的税收核算、会计核算等各环节的财务处理无法顺利进行。并且企业在纳税申报、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等操作层面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动。财务工作者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应对各类新政策,从而保证财务核算的规范性及税额计算的精确性。

  3 营改增下现代服务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规范会计核算变动引起的风险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虽然现代服务业在核算上只有税种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计税依据等均存在明显的变化。要想规避营改增政策下会计核算、税额计算等引起的风险隐患,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与实际状况,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税法的规定,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及财务制度,严加防范涉税风险。

  3.2 规范发票管理,合理利用增值税发票

  现代服务业应严格遵循国家颁布实施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对自身发票管理加以规范,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及制度。实际进行发票管理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对增值税发票进行规范化管理与使用。企业应防范滥用增值税发票等不良行为,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工作,发票使用过程中必须落实登记制度,并经常性的开展抽查工作,防止因发票舞弊而引起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及财务风险。

  3.3 做好财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增强其业务水平

  随着营改增的到来,现代服务业应加强相关财务工作者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各项新政策要求,不断增强其业务水平,从而防止企业发生涉税风险,切实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此外,进行严格的纪律监督,充分发挥各规章制度的作用,为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3.4 优化调整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财务报表的`数据,财务工作者应不断强化自身会计核算水平,切实保证财务报表使用者使用高效完善的财务数据依据。此外,应根据报表使用者提出的决策要求,优化调整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打击一切虚假信息,切实保障财务报表使用者充分获取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财务情况。

  3.5 强化纳税筹划,发挥优惠政策的效用

  营改增的实施虽然对多数企业带来了各种好处,但仍有一部分企业因经营性质、纳税项目等原因,在营改增实施后,税收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较之前有所提升。比如,会展企业,由于该企业上游产业链的多数行业不在当前税改领域中,实际获取不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几乎没有可抵扣项目,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对于大部分一般纳税者而言,还是应及时抓住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发展提供的良好机遇,结合实际情况强化纳税筹划,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效用。首先,应从流通环节入手适当转移税负,也就是选择供应商过程中,企业应以能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企业为首选,以获取实际可进行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避免企业较高的纳税额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决不能盲目的进行抵扣,采购前应充分掌握了解各开票类型供应商对企业提出的价格比,避免企业出现税收负担降低而成本费用却不断增加的现象。其次,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谈判关系,适当增加企业服务价格,将税改后创设的利益及时公布给客户,并且通过营改增这一优惠政策,获取更多的客户类型,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财务管理在现代服务业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企业节约产品成本,提高利润;有助于优化配置企业资金,完善资金管理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应抓住营改增带来的良好契机,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为自身利润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论文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过去的30年间,服务业从弱小到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吸纳就业的重要主体。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在现阶段还存在着经济总量比重不高、就业人口比重较低、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并重视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服务业产业结构市场化

  20世纪中期以来,服务业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产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服务业趋向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6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少数国家甚至达到了80%以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xx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为96328亿元,占到我国当年GDP的比重为40%,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经济而言,在步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加快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概况做简要分析,并探讨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概况

  1.服务业增长较快,占GDP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时间里,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当时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构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体系,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没有获得太大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xx》,《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78年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带入了高速发展的通道,在1978年到20xx年的30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以上。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业,也获得了高速的增长。1978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为860.5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仅为23.4%,而到20xx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已达到96328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也达到了40%。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在这3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5%,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近2.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并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业。

  2.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幅增长,占就业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以1978年为例,我国当年的就业总人数为40153万,其中农业就业人数达到28318万人,占就业总数的70.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也经历了快速上升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而过去的30年间,我国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就业比重都呈现出快速增长并不断提高的状态。

  1978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只有4890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为12.2%,而到20xx年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已达到24959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2.4%。30年来,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1倍,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提高了近20各百分点,服务业在吸收我国劳动力和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从我国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及占GDP的比重都有了大幅的增长和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和比重也增长迅速。但是,要客观的分析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位,有必要将我国的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做对比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xx》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中低等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686美元,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也达到了46%;20xx年人均国民收入为4769的中等高收入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高达62%;20xx人均国民收入为32112美元的高收入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更是达到了72%。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20xx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了20xx美元,而与此相应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远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比值,这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行的推进,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主力军。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都远多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9

  由表2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较高,占到了其总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绝对主力军。而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接近60%,成为吸纳农业人口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相比较而言,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虽然有大幅增长,但直到20xx年也只占我国就业人口总数的32.4%,而同期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仍然高达40.8%。因此,与世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也明显偏低,我国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推进我国城市化进行方面还有教长的路要走。

  3.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性失衡

  我国的改革开放率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展开,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而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也带来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问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本文将针对不同地区选取典型省份的相关数据做对比分析,如下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以上六省市《20xx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整理

  由表3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20xx年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的服务业增加值已经突破了6000亿元,其占当地GDP的比重分别高达71.4%和51.9%,远高于当年我国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我国中部省份如湖南和湖北,其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则在3600亿元左右,占本地GDP的比值则分别为39.7%和40.6%,与我国当年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甘肃和青海等地,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1030.56亿元和278.46亿元,甚至低于我国很多地市级城市的水平,而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GDP的比重分别为38.2%和36.6%,明显低于我国当年的平均水平。

  三、我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底子薄(历史原因),经济处于转轨期,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过多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准入限制,金融体制改革不彻底等,因此,要进行体制创新,以形成服务业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国有经济在一些新兴服务行业的垄断,严重抑制了民营经济在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放开市场准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释放民营经济在服务业领域的竞争与发展能力,势必会快速推动我国服务业各个领域的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业中除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较低。“条条”管理形成的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改变服务业进入难、管理松的状况,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增加竞争主体,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形成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改变电信、铁道、电力、市政、金融、教育等行业的垄断局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这些服务行业。

  长期以来,一些应当作为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业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因此服务业的许多行业缺乏自我发展活力,“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务仍有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还较慢。因而必须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步伐,把发展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2.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推进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一方面与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经济整体结构存在的问题有关。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体制创新,解放经济内生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在体制上,要打破行政垄断。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层次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即在于存在行政垄断等体制性障碍。因此,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进入壁垒,通过引进竞争者和竞争机制来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是当务之急。在机制上,要构建专业化分工体系。从经济演化角度看,生产者服务的发展原本就是代表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因此,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环境的引导,从机制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无疑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在政策上,要平等与制造业的发展条件,消除歧视。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没有生产者服务支撑的商品生产业既是难以持续,也是难以形成竞争力的。

  3.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

  一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其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我国服务业水平低,与外国服务业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较大。因此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服务产业。随着社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科学分工的合理化,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成为上农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金融、咨询、信息等行业,没有高科技手段是难以实现的。

  科技进步是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也是工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业中占绝对优势的原因所在。要把那种认为服务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观念改变过来,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观念。要大力提高服务业的科技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智力型服务人才,大力加强服务领域的科研工作,加强对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和了解新科学、新技术。此外,应积极推广新科技、新知识,对不同行业,分别提出科技含量的标准,从制度上确保科技的推广,加大对服务业科技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杨玉英:面向20xx年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xx,(11):43~49

  [2]闫坤:中国服务业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

  [3]何旭德: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

  [4]郑吉昌:服务业革命:中国的战略意义与政策取向[J].中国软科学,20xx,(8):138~144

服务业论文13

  摘要: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都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的态势,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逐渐加强。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电子商务服务业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多重任务都显示出了其积极的贡献,随着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产业的高速增长带来不少“成长的烦恼”,需要政府、产业和企业共同解决,使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经济转型升级

  一、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

  进入“十二五”,在全球经济低靡,国内经济挑战重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作为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专业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业1,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呈现井喷增长的态势:1.产业规模井喷。进入“十二五”,尽管全球经济依然低迷,国内社会、经济面临系列改革,尽管电子商务在投资热潮中,出现了泡沫,遭遇了一些“成长的烦恼”,但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态势和趋势依然向好,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规模出现井喷式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收入在20xx年突破千亿大关,并在20xx年突破两千亿。从电子商务服务商数量来看,根据IDC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末,中国电子商务服务商数量达到了15万家,比“十一五”末增长了数倍,20xx年服务商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企业20xx年上半年达到了约3.9万家,比“十一五”末期的2.5万家增加了1.4万家,增长了56%;依托于平台的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呈现井喷现象,以网络零售交易额最大的天猫、淘宝为例,20xx年,天猫、淘宝卖家服务平台的第三方服务商数量已从20xx年的600个左右,增加到2800多个,淘宝开放平台(TOP)聚集了大约49万独立软件开发商(IndependentSoftwareVendors,简称ISV),相比20xx年增长超过3倍。

  2.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井喷。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井喷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上,更为重要的是产业中的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呈现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爆发态势,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为核心,以支付、物流和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为基础,大量电子商务衍生服务共存的服务体系,这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的最重要表现。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化,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一方面,交易平台向综合化和垂直化发展,交易产品和方式更加丰富,团购模式,O2O模式,C2B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和引领交易平台的交易服务发展,另一方面,基于电子商务应用的大量电子商务服务需求开始社会化,包括运营、营销、数据分析、教育培训、导购、购物搜索等等,以淘宝和天猫为例,20xx年服务工具数量增长四倍,达到8000个;与此同时,宽带升级与普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的加速应用,使得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的发展产生了质变,形成了井喷之势。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井喷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十多年积累的结果,也是电子商务自身特点带来的发展必然趋势。

  1.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与交易范围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的基础支撑。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同样,电子商务服务业是电子商务分工细化的结果,而市场的规模与范围是决定分工深度与广度的重要条件。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市场交易的时空限制,使得电子商务市场范围比原有传统市场交易范围几乎无限扩大,这使得电子商务可以比传统商务在更广的范围内分工,这为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基础。

  而从市场规模来看,在电子支付、信用体系和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后,电子商务交易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都呈现出了快速发展态势,到20xx年,全年电子商务交易达到8万亿,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13040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2.5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从市场参与者来看,一方面,网商规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20xx年上半年已经突破了8300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将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网商规模很快将突破亿级,另一方面,网络购物群体迅速扩大,截至20xx年12月,网络购物用户数量达到了2.42亿。规模化的电子商务市场为电子商务服务业提供了规模化的服务需求基础。

  2.开放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开放发展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业分工的深入细化;可以充分地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在整个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开放尤其重要,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开放发展可以催生大量衍生电子商务服务。淘宝在20xx年就开始了开放之路,截至20xx年2月,共有超过5.9万余家服务商接入淘宝开放平台,是20xx年同期的7.32倍。

  3.投资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最直接动力。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的关注。从20xx年到20xx年,电子商务行业披露的投资案例为306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共计55.57亿美金。尽管20xx年电子商务投资受到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影响,相比20xx年有较大回落,但投资金额依然超过了10亿美金,而且电子商务服务业开始成为创业投资人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之一。除了创业投资,大量传统企业、个人也纷纷投资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这些投资为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带来直接动力。

  市场规模、范围的扩大,开放发展,投资热潮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同时电子商务服务业井喷式发展,并形成完善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会大幅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效率,降低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门槛,进而加快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开放水平,并拉动电子商务投资。

  二、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问题

  电子商务服务业历经了十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近两年的井喷之势,但相比于软件业等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服务业来说,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成长之路才刚刚起跑。从产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电子商务服务业已经迈过了萌芽期,正从成长初期向中期过渡,已经形成了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雏形,但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还不成熟,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内部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井喷式发展之后,往往在身后扬起漫天尘土,遭遇了不少“成长的烦恼”。

  (一)产业发展环境仍需完善

  在过去两年中,电子商务服务业频频发生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负面事件,显示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完善,特别是诚信环境。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诚信环境建设工作来看,仍比较落后,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服务业规制与发展的平衡

  这是一个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的难点。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技术在经济中的应用,它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与传统经济活动是不一样的,而且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成长中的新兴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中,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然随着电子商务的新发展和新问题的出现,对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规范也势在必行。所以如何构建一个既适合电子商务服务业创新发展,又能规范其发展的诚信环境是一个挑战。

  2.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管理缺乏协调机制商务部是我国电子商务的主管部门,互联网的主管部门是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职能、销售产品管理属于工商管理局,互联网安全属于公安部的管辖范畴,而这些部门间缺乏协调机制。

  3.我国缺乏全面的,具有指导性的电子商务法律尽管商务部、行业协会都尝试着出台文件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但这些规范都缺乏强制性和法律效应,商务部也并不具备处罚权。只有通过全面的,一系列具有

  指导性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对参与者、电子签名、电子合同、信息提供等各方面进行法律规定才具有实际效果。

  (二)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从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内部发展来看,B2C交易服务模式创新和发展比较活跃,其中以引进外国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然后本土化复制是近两年电子商务B2C交易服务发展的主要路径。最为典型的就是团购,Groupon模式的成功被大量复制到中国(国内称团购)。较低的进入门槛,较快的盈利周期,广泛的商品范围,极具诱惑力的商品价格使得团购模式能够迅速获得创业者、投资者和消费者青睐,大量资金涌入团购行业,仅仅在一年多时间内,团购网站最高达到了5000多家;

  然后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进入门槛过低,模式单一,恶性竞争、监管缺位等等,团购一度成为政府闹心,消费者担心的电子商务模式。

  这种快速复制是电子商务服务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这在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业和P2P网络贷款平台中也正在出现。但长期来看,纯粹的复制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只有深入理解各种服务模式的特点,服务群体,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内部管理,在吸收基础上创新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模式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从B2B交易平台服务来看,整体发展较缓,面临旧商业模式的发展瓶颈。以信息服务为主要产品,以会员费为主要盈利手段的B2B交易平台亟待创新。阿里巴巴B2B交易平台也受困于模式的创新和转型,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阿里巴巴B2B的香港退市。

  (三)竞争手段单一、粗暴

  从近两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竞争来看,表现出手段单一和粗暴,价格竞争成为挤压对手,吸引眼球的唯一工具。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网商之间,大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之间的价格竞争就此起彼伏。

  从短期来看,针锋相对的价格比拼让电子商务获得更多的眼球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这种单一而粗暴的价格战是不可持续的。

  其一,虽然低价竞争策略是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中最为常用和有效的竞争策略,但低价竞争不等于价格战,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是短期行为,这并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其二,在资金实力相当、产品同质,信息对称,市场主体均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的条件下,价格战无法大幅提高某一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

  其三,随着价格竞争加剧,消费者的价格弹性在逐步降低,在价格背后所体现的物流服务、售后服务将会在竞争中凸显更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价格战可能会扰乱市场信号,不利于健康的零供关系发展,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

  价格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但并不是电子商务优越性的全部。在以同质产品销售为主的发展期,价格优势是重要的竞争优势,但从未来发展来看,网络的社区化、移动化、市场的专业化、细分化,产品的个性化、品牌化,服务的品质化、高效化等趋势将会大大弱化价格的权重。我国网络零售商应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勇于创新,多元化网络购物模式,多样化网络购物产品和服务,科学发展,转变过于依赖低价和规模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四)电子商务物流制肘电子商务发展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中无法跨越的一道坎,物流是电子商务服务业中的核心实体环节,物流服务并不像互联网信息传递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流的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因此相对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物流服务业的服务能力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依然是整个行业的发展瓶颈。

  近两年的电子商务促销,瞬时的订单爆发,往往导致物流的爆仓,大量商品挤压,订单延后,尽管已经有像五洲在线等专业的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服务企业提供专业服务,但物流基础设施仍需要加大投入和发展。

  三、小结

  尽管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井喷发展中出现不少问题,但短期扰动无法改变电子商务服务业腾飞的趋势。

  1.电子商务服务业拥有巨大的腾飞空间。无论从企业应用还是个人消费,中国都拥有最庞大的电子商务应用群体。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文件中,电子商务已经非常明确地列入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xx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8万亿,其中网络零售额达3万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

  这些都会带来大量的电子商务服务需求。从政策导向来看,电子商务服务业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扩大内需、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产业抓手。

  2.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供应链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并引领传统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变革。“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社会化物流”是对电子商务服务业变革供应链的精确概括。工业社会规模化生产模式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中正在发生变革,以需求为主导的,符合信息社会碎片化特征的生产和流通模式正在形成。

  3.数据应用服务将成为电子商务服务业重要的增长点。电子商务交易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交易的相关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分析应用对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最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天猫已经开放其数据给其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数据应用服务市场。未来,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度开发利用将给电子商务服务业带来巨大空间,也为电子商务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4.移动服务将成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重要服务提供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服务正在成为重要的服务提供渠道。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中心:《20xx年度网商发展研究报告》,http://www.aliresearch.com/

  [2]李骏阳:《电子商务与我国流通模式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20xx年第9期[3]荆林波,梁春晓主编,《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报告NO.1》,社科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4]荆林波:《阿里巴巴集团考察:阿里巴巴业务模式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

服务业论文14

  一、引言

  旅游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旅游服务业中,女性已超越于男性,成为主要的从业群体。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x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住宿和餐饮这类服务性的行业中,女性就业人员比例达到了55.45%.女性从业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旅游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的生命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重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传统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少性别敏感性。随着女性在各行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女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其中,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地区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服务业工作强度偏大、员工学历层次偏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失率较高。因此,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应专门对其进行研究。

  目前,专门针对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还较少。据不完全统计,盖陆祎等研究了旅游饭店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马敏研究了饭店业女性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开发女性人力资源的策略;王月在研究北京体育旅游休闲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王爱英等研究了我国酒店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李颖以长沙某酒店为例,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女性人力资源素质的对策。综观目前的研究,虽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策略,但没有讨论这些策略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在目前的研究中提出了要加强女性的教育培训等对策,但是如何为她们提供培训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如何提高开发策略的可实施性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大数据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变化,更是给传统行业的管理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是目前相关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人力资源研究的新角度。显然,利用大数据研究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使得目前所提出的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更具操作性,本文利用大数据的特点和优势,研究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首先分析了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然后讨论了大数据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

  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1.学历偏低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xx)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商业、服务业领域中,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员为71.8%,其中在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中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更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业在很多人眼中是伺候人的工作,在我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社会主流观念的认可,高学历人才不愿意选择服务行业。其次,在旅游服务业,很多工作岗位只需要具备某种专业技能即可胜任,这吸引了大量的中职、中专类的毕业生。

  2.流动性强

  旅游服务业很多工作岗位劳动强度大,薪酬偏低。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xx),我国住宿和餐饮业的员工年均收入34414元,在所有行业中最低;而每周工作48小时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49.9%,平均工作时长超过50小时,在所有的行业中又是最高的;并且,学历偏低人员的工作时长也高于高学历人员。同时,女性还需要承担大量的家庭责任,往往会根据家庭需要随时牺牲个人的职业发展。综合上述因素,造成了旅游服务业中女性员工的流失率很高。

  3.发展空间有限

  旅游服务业的女性人力资源,特别是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员工,受限于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再加上家庭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职业上升。牛翠珍(20xx)的研究指出,女性在就业中不但遭受性别歧视,造成了她们的收入偏低,就业职位也偏低。总之,受限于性别、家庭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她们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4.形象代言人

  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布在酒店、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购物等行业,并且每个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类型。在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服务业女性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承担着酒店、餐饮、购物等多种类型的服务工作,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组成社会机体的重要部分。同时,服务员、迎宾员、导游等大多台前的工作由女性承担,每天接触大量的游客,这些前台员工的素质对旅游服务业企业甚至城市的形象影响巨大。

  三、大数据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

  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素质、行业分布是什么样的?旅游服务业各行业人力资源的分布是否合理,如何进行引导?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旅游服务业在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多少,具体需要什么类型的人力资源?没有大量数据做支撑,很难回答上述问题。随着旅游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累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旅游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记录了员工的`基本属性、日常行为、工作绩效以及入职离职等个性数据,政府部门记录了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宏观分布数据。并且,伴随着各类社交网站的兴起,网络上也积累了大量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大量的数据资源为透视和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若干问题提供了显微镜,能够定量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具体的,利用大数据进行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在如下几方面得到有效应用。

  第一,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为调整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决策支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和整合,是解决人力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通过企业、行业和政府掌握的各类数据,定量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从业人员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行业分布等特征,为未来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协调和调整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第二,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成长路径,为发展和培训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学习样本。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可以定量分析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行业分布的女性在旅游服务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对他们的成长空间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在未来的培训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教育,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

  第三,基于大数据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为规划女性人力资源提供参考蓝图。对未来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关系到未来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数量是否充足、分布是否合理。结合社会、经济、市场等方面的数据,对旅游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并分析未来对女性人才的需求,有助于进行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

  四、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综合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不难发现,要合理开发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使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成长,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管理政策,使得他们能安心工作,并获得应有的权益保障,减少不合理的流动带来的损失;同时,旅游服务企业也需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女性人才,并引导她们更好的就业,提升旅游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为了使得上述开发策略能够真正在实际中得到有效实施,结合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应用大数据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能有效分析的几类问题,提出如下几种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

  1.个性化教育模式

  学习再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女性在生理、心理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某些岗位对女性的特殊要求,她们在教育培训方面具有许多个性化的要求。根据工作类型、学历层次、生活规律等数据资源分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内在需求,研发满足其生活规律、学习层次和工作需要的个性化教育产品,并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等合适的形式为她们提供合理的教育培训服务。这种个性化在线教育模式能满足不同职业的人员在合理的时间和地点便捷的学习到适合她们特点的培训内容。例如,企业利用已记录的相关数据分析员工的工作需要,借助微信等社交通讯工具为其推送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个性化关怀模式

  福利关怀是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法宝。女性是感性的,福利关怀对她们而言更能提升她们的幸福感和责任心。然而,福利关怀是否真正解决员工的问题,并满足员工的急需之需,是福利关怀成功实施的关键。大数据之大,其一在于能获取到细枝末节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分析个体特性非常适用。企业可以利用日常记录的员工行为数据,以及她们的基本属性数据,分析她们的个人特点,捕捉她们的特别需求,从而实施个性化的福利关怀,做到真正打动员工并留住人才。

  3.行业规划开发模式

  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和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行业或旅游企业是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主体。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以旅游服务行业作为对象,分析行业中女性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行业分布形态等,发现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并预测未来旅游业对女性人力资源的需求。然后,从行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指导旅游企业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女性是旅游服务业的主要人力资源,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与男性人力资源相比,女性人力资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大数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在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通过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关怀和行业规划等模式,能有效开发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为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开发思路,是旅游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全新视角。在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重视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与管理,真正做到用数据定量分析和管理人才,提高旅游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 .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xx

  [2] 李占魁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西北人口 ,20xx(1):126-128

  [3] 王俊文 .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J]. 湖南社会科学 ,20xx(6):101-104

  [4] 王爱英 , 张鹏 . 我国酒店服务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xx(6):47-51

  [5] 盖陆祎 , 张维志 . 旅游饭店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20xx(18):305-306

  [6] 马 敏 . 促 进 饭 店业 女 性 人 力资 源健 康 发 展 的 思 考 [J]. 经 营 管 理者 ,20xx(6):377-377

  [7] 王月 . 北京市体育休闲旅游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研究 [D]. 北京体育大学 ,20xx

  [8] 李颖 . 长沙鑫远酒店女性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研究 [D]. 湘潭大学 ,20xx

  [9] 张任杰 . 大数据对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 [J]. 人才资源开发 ,20xx

  [10] 陈莉玥 .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xx(17):24-25[11] 牛翠珍 , 王国梁 . 我国女性旅游从业者就业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5):71-76

  [12] 薛晓芳 . 山西旅行社员工流动的不利影响及对策研究 [D]. 山西大学 ,20xx

服务业论文15

  会计是反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通用商业语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这个“经济联合国”会对中国的会计服务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会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否意味着是对幼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致命一击?面对“入世”后的种种挑战和机遇,我国的会计服务业应当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入世”对我国会计服务业造成全方位冲击有关会计服务的法律规范,主要体现在1994年4月15日正式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sinService,GATS)中。加入WTO后,中国要按照GATS的原则和规定,在会计服务贸易领域实行无歧视、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并逐步地降低贸易壁垒,开放中国的会计市场,这使我国的会计服务业面临发达国家会计服务输出的竞争和冲击。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纷纷涉足中国,会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根据我国政府向WTO所作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承诺,中国必须有条件地开放会计市场。迄今为止,已有20多家世界排名前列的国际会计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先后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了22个代表处,举办了7家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批准了14家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

  外国会计师事务所一进入中国会计市场就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仅占中国内地会计师事务所数量0.2%的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占有了国内20%的营业额和30%的利润。中国发行B股、H股公司的审计鉴证业务,以及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的业务,几乎被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包揽。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或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再筹资时,除聘请国内事务所进行审计外,还应聘请获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事务所,对其补充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按照20xx年新上市公司74家,配股增发80家左右计算,国际事务所因此而增加的业务收入至少每年在2亿元以上。对于以“五大”会计公司为首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介人中国会计市场的步伐又迈进了一步。

  但是,目前国内会计市场的这种格局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我国会计市场有限开放的条件下形成的,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只能通过其在国内的成员所或合作所参与竞争。而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事务所将涌入中国,抢占中国事务所的市场份额。面对它们带来的竞争压力,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能否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将是幼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继脱钩改制后面临的又一次严重挑战。

  人才竞争日益显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人才瓶颈制约。会计服务的竞争最终归结于专业人才的竞争,即注册会计师素质的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能否为其提供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二是能否为其提供较高的薪酬。在这两点上,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外同行相比,均不具备优势。人才的流失会给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引起客户资源的流失。

  随着会计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审计风险进一步增加,众多小规模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生存危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根据20xx年4月的统计资料,全国注册会计师人数在20人以上的事务所只有405家,其中40人以上的不到70家,60人以上的不到20家。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108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证券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1324名,平均每家为13名左右。规模因素决定了行业对风险的抵御和防范能力。在行业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能力弱,难以承受高额赔偿金。在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额达410亿新加坡元;刚刚结束的美国山登公司股东集体诉讼案中,为其审计的安水会计公司被判处向股东集体支付3.35亿美元的赔偿金。可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民事赔偿能力,一旦面临高额赔款的诉讼,会计师事务所将难以生存。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单一,难以适应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传统业务,而国际“五大”会计公司的业务重心已转移到市场潜力大、服务对象众多的税务服务、管理咨询、公司理财、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上。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之所以介人咨询业务,而且又将咨询业务作为自己的主业来开拓和发展,除了行业竞争因素之外,会计师事务所的业绩压力,风险规避等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相比之下,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单一的业务范围不仅加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风险,也使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的民族会计服务业的拓展空间进一步缩小,竞争形势更加严峻。

  在GATS“透明度原则”约束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不再拥有本土优势。会计市场开放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熟悉国内事务、人文因素、规则弹性等方面可以保持“相对优势”。的确,国内会计界熟知制度约束与实际操作的差异,深借利用地方保护主义招揽客户之道。但是,加入WTO以后,在“透明度原则”的约束下,我们的本上优势将所剩无几。

  GATS第3条“透明度”第1款规定,每一缔约方应至少在生效前公布由本国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机构或非政府立法部门发布并生效的、与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或影响其执行的所有法律法规。为符合“透明度原则”要求,政府行为将会越来越规范,私情交易、暗箱操作的现象必然会大大减少,我们将会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海外职业团体展开竞争。此时,何来“本土优势”?

  我国会计服务业的希望如果说“人世”对于中国会计服务业的不利影响更多的是来自短期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将加快我国会计市场的改革进程,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水平的提高。

  第一,能有效改善中国会计服务业和会计服务贸易的国际环境。GATS是由120多个缔约国共同签署的。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每一缔约方可以享受其他缔约方给予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这样,中国的会计服务贸易就有了在不低于别国待遇的前提下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其中包括美、日、欧市场,也包括前景更为广阔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中国可以据此参与国际间的公平竞争,消除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会计服务输出的歧视性待遇,有利于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第二,能加快中国会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当GATS的原则和规定适用于中国的会计服务贸易时,中国也需要参照GATS的原则和规定,加快完善国内会计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使国内会计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利用WTO的多边贸易体制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促进我国会计市场按国际惯例有效运行。

  第三,有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和执行业水平的提高。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事务所管理、客户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上有独到之处。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进人中国市场不可避免地实行雇员本地化,其带来的先进的审计技术、培训机制、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方法有利于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第四,有利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服务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为其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全球化,国内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同样需要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全球业务的开拓提供会计服务。货物贸易的发展对于会计专业服务贸易具有推动作用。事实上,紧跟货物贸易而发展服务贸易,是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些规模大、信誉好、执业水平高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利用加入国际事务所的机会,实现其服务的国际化。

  第五,有利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在于:为审计或会计问题提供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对职业道德有明确的指南;有严密的质量控制标准;有训练有素的员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会计市场后,国内许多企业会成为他们的客户,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得到提高。

【服务业论文】相关文章:

服务业论文09-30

【荐】服务业论文15篇09-30

谈谈大数据对服务业的影响论文01-22

服务业培训心得03-22

服务业工作心得03-19

服务业调研报告10-01

服务业工作总结02-03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02-20

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1-03

关于服务业调研报告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