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

时间:2024-09-24 18:38:5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推荐]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校辅导员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5篇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期望值变化,社会对高校的期望愈发增大,学生对高校的渴望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高校的学生群体主要以“90后”为主,他们个性独立,主张自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这给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上都增加了相应的难度。此外,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而非个体,由于学生的性格、习惯、地区和爱好的差异,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难度不断加大。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深感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可以说这是我们新一轮的挑战。

  关键词:角色转换;管理与服务;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是严格的校规校纪或者几句严厉的话就能达到目的的,面对新的受教育群体,他们对辅导员的角色要求更加细致,对辅导员的需要也更加迫切。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注重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转换,或者说我们要兼顾管理与服务,做到以人为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要求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他们需要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给予适时的帮助与指导。

  一、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对学生课业、知识和就业方面的指导

  从传统角度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细小、复杂,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高领域的教育和指导,希望孩子今后能够从事好的工作,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刚刚结束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的他们可能会对一时的自由盲目或者束手无措,不知道如何进行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而帮助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或者是尽可能多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则是辅导员需要花上大功夫去落实的工作。大学生毕业面临着就业的问题,这也是高校教育结果好坏的最直接体现,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工作中能不能让公司满意,这都与辅导员的指导息息相关。因此,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鼓励都是辅导员最基本的、也必须完成好的工作任务。

  (二)对学生日常行为、纪律规范的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大的组织或者集体对规范的需求不言而喻,但对规范或法则的渗透则并非那么简单。谈到学习,我们还可以与学生的课程教师进行沟通与合作,而提到对学生日常行为和纪律规范的管理除了辅导员以外,就只剩下几页写着校规校纪的纸了,而这几张纸也是靠辅导员在工作中去逐渐渗透。大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主张,他们对事物的想法往往与辅导员不同,或者说叛逆的情绪会使他们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这时候,就需要辅导员去执行学校的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提到管理,一定会想到严格。严格肯定没有错,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管理的效果影响重大。

  (三)为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

  高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以及经历和家庭背景都会有不同,又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自生活,面对环境、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有些孩子由于家庭贫困,或者家长身患重病心理负担重,或者学生本身有健康问题,都需要我们特殊关心等。作为学生们的“大家长”,辅导员需要细心观察孩子们日常情绪的微妙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调节或者情感上的关心。让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与大家共同进步。

  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重要地位

  (一)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团队中的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频繁的辅导员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可以无形的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勤奋刻苦的对待学习,友好热情的关心朋友。同时,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质量,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对特殊群体的协调能力等都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并且一定要达到优秀的标准。只有自身先具备应有的素质,才有资格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在学生面前才有信服力,工作起来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二)分清管理与服务,把握好角色扮演

  辅导员工作是以教育引导为主,配合服务、心理调节等为主的复杂性管理工作,难度大,细致性高,工作结果显著。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说到管理与服务,真的'是辅导员高难度的挑战。因为它需要我们随时转换角色,有时候甚至需要两者的结合。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可以随时厘清学生的需要,并针对需要展开工作。了解学生的需要,找到适合的方法就需要我们与学生密切联系,频繁的接触会让我们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也能够深化与学生的感情,取得学生的信任,简化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辅导员是最接近学生群体的教育中坚

  高校辅导员是除课程教师之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因此,辅导员往往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最能够及时的与他们沟通,也是最能够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教育团队。因为辅导员团队的平均年龄均在25 岁至30 岁左右,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所以更加能够接受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与学生平等的进行沟通。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向他们征求意见。可以说,我们诸多的新形式的工作灵感都来源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与他们的相处和沟通中寻找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

  三、高校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一)以家长的身份关心学生

  高校学生一般为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有的是第一次出远门,有的是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大都被父母溺爱,不具备任何独立生活,照顾自己的能力。况且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般不会有与多人相处的经历,初来乍到的他们会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辅导员是他们来到大学的第一责任人,是这些孩子的“大家长”,也是孩子们心理上最认可、最信任的人,我们必须要以家长的身份给孩子们足够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在心理上可以有个依靠,鼓励学生对大学生活树立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以师长的身份指导问题

  辅导员能够对学生关于专业学习,思想问题或者就业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为学生分析、解答,或者给学生恰当的建议。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辅导员应义不容辞悉心地为学生分析和解答,不辜负学生的信任,以专业的身份严肃的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摆脱疑问。作为师长,这是我们对学生最基本的责任。

  (三)以朋友的身份分享经历

  高校是一个强调学生自主安排时间的地方,给学生的自由空间也相对较大,而高校学生大都是刚刚开始自己处理问题,学习、生活、甚至情感问题都蜂拥而至,他们还不具备能够完全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能力,而多数同学又不会跟家长沟通。这时候辅导员的另一身份得到应用——朋友效应。“朋友效应”是辅导员通过以朋友身份与学生分享经验或者进行心理沟通,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盛行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受到了学生群体的热烈欢迎,而且教育效果也很乐观。

  (四)以模范的身份引导成功

  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会承认榜样的力量。辅导员的积极乐观、努力进取会有效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无论学生的性格如何,对人生的追求如何,追赶先进、努力做到先进一定是每一个孩子所希望的,他们也会因为身边有这样一位榜样而鼓励自己,以榜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他们的教育管理者,我们也有义务严格要求自己,用言行树立榜样,用优秀引导进步,以模范引导成功。

  四、将工作方向与大众需求紧密结合

  (一)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以社会形势为导向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全面针对社会需要、企业缺乏的方向进行,正确的专业方向会帮助学生顺利的选择工作和进行工作。多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职业的需求方向,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适时的帮助学生丰富专业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需求为导向,以尊重为前提

  在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中,需要辅导员帮助的地方有很多,但是,我们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展开帮助。当学生遇到问题而没有求助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处理好问题,也留给他们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学生求助于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积极主动的给予他们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让他们作为参考,但绝不能包揽所有,不给他们学习和参考的机会。同样的,我们也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意见,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代学生的情感大都非常敏感,我们需要在处理问题或者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保护好自尊心和自信心,有方法有效率有成果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渐熟悉角色扮演

  高校辅导员肩负的是整个社会的期望、千百名学生家长的信任和学院给予的厚望。因此,巨大的压力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但是如何把巨大的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寻找方法,积累经验。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难题,如何把工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在解决学生问题的经历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在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学生的信服,在关爱的过程中回收信任,在帮助的过程中明确问题,在相处的过程中建立情感,在恰当的时间弄清学生的真正需要,以学生希望的身份与其沟通,提供帮助或给予关心。明确好管理与服务的意义,在工作中实践,在积累中熟悉工作方法,逐渐熟悉角色扮演。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2

  论文导读::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1]。就需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1]。20xx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进一步突出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但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明确、在选拔任用上缺乏专业化,致使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能力下降,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开始下滑,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落后,这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顺利实施国家战略任务,就需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大多数只是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临时跳板。

  在高校,庞大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教师队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教育管理论文,并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式提到议程上,对于辅导员在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缺少专门针对辅导员的科学的考评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甚至作为高校的多数部门将辅导员归为“打杂一族”,可以挥之即来,挥之即去,凡与学生有关的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喊上辅导员,一天下来,辅导员常常疲惫不堪。尽管辅导员如此付出,但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便却远不及专职教师,这种“高付出、低收入”极大的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将辅导员职业看作是一个临时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从事大量的边缘性工作论文格式范文。

  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学生日常管理,前者是主要方面。但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随着队伍的扩大而加强,反而有弱化的倾向[3]。由于高校职能部门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辅导员从事工作的重心往往由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偏移。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门、公寓部门等处室随时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辅导员往往必须是随叫随到,造成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大事小事都要找辅导员,学生的事事都离不开辅导员,使得一些本该由这些行政职能部门所作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由辅导员代劳,辅导员没有任何回驳的余地。在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的思想开导者,又是学生的“勤杂工”,而在多数情况下,辅导员在高校扮演者“保姆”的角色,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从事与学生无关的杂事、琐事,真正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更不用提用于进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习的时间了。由于长时间大量从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整体思想理论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水平的提高。

  3.辅导员选拔任用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任用,有两个渠道:一是本校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担任;另一则是通过招聘校外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些辅导员并非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岗前也只经过简单的培训,而这些培训往往是粗略的,不系统的。作为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不断地进行创新。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辅导员学生管理理论水平的下降。在具体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仅从老辅导员获得的间接工作经验教育管理论文,还不足以弥补辅导员工作理论和经验的缺口。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大多由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担任,在各方面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但随着角色的转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就迫在眉睫。各高校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有一整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一,通过各种培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辅导员的头脑,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立场;其二,辅导员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增强自身的辨别和分析能力,提高工作本领,同时在工作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其三,要定期安排和组织辅导员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信念。其四,辅导员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在选拨辅导员时,中共党员应优先录用。辅导员队伍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才能确保高校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的完成[3]。

  2.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有效开展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论文格式范文。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4]。由工作的泛化到专业化、职业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化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宣传、资源、工作三个方面进行支持和帮扶。宣传主要是在高校营造一个实施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板报、校报等宣传工具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立场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把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列入高校建设的正式议程;资源支持表现在学校的一切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相应的投入,保障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辅导员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同时可以组织辅导员到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支持表现在院系分管的领导要多关注、多支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工作,在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关怀、支持和指导,对他们工作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要及时进行开导和帮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信心。

  3.加强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的完善

  完善保证机制,一方面要从政策进行保障,就是指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确保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一致性,享有同等待遇教育管理论文,同时彻底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在学校进行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评定职称时,学校要明确解决辅导员的编制问题,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系列评聘办法,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和体系,这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要从实际行动上进行保障,多数高校虽制定了完善的辅导员保障机制,但在制定后往往置之脑后,或在操作过程中置辅导员的利益于不顾,因此,高校在制订了相关的政策之后,一定要随之制定配套的督促措施,保证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的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扩招后导致的各种问题,高校体制改革,学生就业方式转变等等所有新情况、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5]。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必须在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深入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xx.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xx.

  [3]张砚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5]杨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4)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3

  摘要: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创新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大学生管理上的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辅导员

  在当前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量具有较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的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市场经济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影响到学校。一种以利己、金钱、物质利益为行为准则的意识正在以种种隐性的形式,对学生产生熏染作用,这就使学校在学生管理中感到大学生难管,政治思想工作难做。现在培养的大学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在大学生中如何做好管理呢?

  辅导员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如果把一个班级比喻成一台大戏,那么辅导员就是这场戏的导演,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不同的'场景,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其实,辅导员也是一名演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常听人讲 :辅导员对待学生要像亲娘一样关心,像后娘一样狠心,像干娘一样热心,细细品味这句话,其实质无非是说 :严在当严处,爱在无形中。

  一、“硬管理”

  古人云:“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爱”仅仅是“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辅导员应深感严于律已的重要性,首先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坚持公平公正.对所有学生一样。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和学生沟通 、交流 .用自己的爱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做人奠定德育基石 。辅导员对学生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先成人,后成材”。 严格要求学生做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人。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于是赶紧解释,昨天没有及时到老师那里,是因为住所尚未落实好。孟子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道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能够当孟子的学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孟子的学生都是相当的优秀出色的。

  二、“软对付”

  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师爱是一种包容、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可爱之处。他们沉思中潜藏活力,调皮中充满智慧。辅导员的责任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更全面地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时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渴求新知、最具实际创造力、最希望创新的时期,他们的精神创造需求是不可压抑的,压抑它就是一种教育失误、一种浪费、一种遗憾,只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人格特征、智力结构、兴趣爱好,只有真心去结识他们、了解他们,才能发现他们的潜力之所在、兴趣之所在,找到能够使他们专心投入、施展才华的舞台。有时候学生需要的就是站上舞台的一个机会,下面的事他们自己会去争取。投入就是成功的开始,兴趣就是最好的动机,老师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们都能够成功地扮演角色,因为信任会创造奇迹。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 和心理正处于不稳定、不成熟、不定型时期。身为辅导员,要怀一颗宽容之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耐心地给他们指点迷津,而不是居高临下板起面孔来对学生说教。身为辅导员应长期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我能行,我是最好的”。辅导员常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地过去。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在很多的高校都出现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出现跳楼自杀等的过激行为,所以为了学生快乐地生活下去,教师更好地管理。对于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学生.辅导员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献出诚爱之心。

  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们要相信学生各方面发展、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健_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科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年第 23期.

  [2]卢昌军,陶笑眉,陈占友等主编.楚天学术 第13辑.长江出版社,20xx.6.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4

  焦虑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是个体目标不能实现或障碍难以克服,致使自信心受挫和失败感剧增而形成的情绪状态,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焦躁情绪和紧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神经症状。焦虑心理是高校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往往影响大学生的一系列行为,干扰他们的学习生活秩序,并抑制正常成长和发展。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和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克服焦虑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学教育健康辅导和班级管理的工作要求。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当代高校大学生生活在这个节奏加快、学习负担加重,以及人际交往复杂化的环境之中,各种烦躁心情便容易在大学这个特定的阶段显现出来,陷入焦虑情绪之中。被焦虑情绪所困扰的大学生,由于对其心理问题认识不足,未能得到及时疏导,便会给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心理教育作为最初级的起点教育内容,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避免或消除心理危机与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环境,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下:“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出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受教育程度高、接触社会较少,缺乏生活经验和辩证思考能力。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接受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智力发达。但是由于在校大学生和社会接触较少,所以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事物的辨识能力不强,思想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走极端,出现认知失真。另外,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思想易脱离实际,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

  (2)竞争意识强烈,但意志力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竞争意识较强,成才愿望强烈,目标明确,勇于挑战。但是,由于缺乏自控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缺少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担当的勇气,在现实中谈到理想,他们往往把关注投向自身,强调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

  (3)情感丰富强烈,但情绪波动比较大,依赖心理较强。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其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具有双重心理特性,他们既珍惜友谊,渴望交际,但又感到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渴望独立又难以摆脱依赖,富有理想又容易脱离现实,渴望理解又自我封闭。由于这种不良的心理也导致人际关系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迅速扩大,各种心理还会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来,因此,这时段的心理还具有波动较大、跌宕起伏的特点:胜利时得意忘形,挫折时垂头丧气,喜欢时花草皆笑,悲伤时草木流泪,情绪的反应摇摆不定,易产生各种相应的心理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焦虑心理

  1. 高校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的分类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他们受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伴随着学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就业压力的加剧和恋爱心理的影响等,心理上往往有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加重,严重的甚至会处于不知所以然的提心吊胆与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产生各式各样的焦虑心理。

  (1)学业焦虑心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内容、方法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有些大学生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临阵磨枪,匆忙上阵,导致成绩下滑,出现自卑自责、厌倦恐惧考试等学业焦虑心理。另外,考试成绩与大学生学业荣誉如奖学金、政治前途如入党、学业前途如研究生保送等密切相关。所以,有些大学生对考试外在价值过分重视,产生考试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心理问题。

  (2)社交焦虑心理。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情感还是交际都考验着学生们的随机应变和接受能力。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渴望爱和被爱的情感以及与异性交往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但大学生的心理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对突然降临的爱情或者瞬间即逝的情感缺乏成熟的应对策略,造成在人际交往场合被动孤立的境地。心理一旦无法承受,便会引发各种精神困扰,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问题。

  (3)就业焦虑心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面临就业时心理准备不充分,创业空间的狭窄以及高期望值与低就业率的巨大反差,使得很多求职大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引发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危机感,陷入迷茫的就业焦虑心理情绪之中。2. 高校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1)社会因素。当代社会改革与对外开放激发了人们的竞争观念,推进了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但是,改革开放过程有时也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拜金主义及裙带关系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学生心理受到冲击,出现疑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造成烦恼和焦虑。另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不少学生焦躁不安,这也是焦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2)学校因素。高校是对大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专门机构,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健康关心不够,使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加上有时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作用等,也阻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大学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一旦处理不当,便会产生焦虑心理。

  (3)家庭因素。家庭作为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场所,其教育方式对学生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学生,在家里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差,花钱无计划,意志薄弱,挫折承受能力低,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容易出现焦虑心理。另外,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高额学费和生活开支的压力,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容易出现焦虑心理问题。

  (4)个人因素。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虽然达到了生理的成熟高峰,但部分学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同时,现在学生一般是在颇为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长大,社会生活阅历浅。这就决定了他们心理素质敏感而脆弱,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适应手段少,产生心理冲突而难以缓冲和解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大学校园是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地方,随着学生自身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使一部分学生变得不知所措而逐渐产生焦虑心理。

  总之,焦虑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都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要认真分析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

  三、缓解高校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作用于大学生,其目的都是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防御和缓解高校学生焦虑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面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应该立足现实,紧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实际,根据学生特点需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正视问题、发现根源,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负面情绪,提升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摆脱思想困扰,保持心理健康。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合理评价自我,从根源上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大学生敞开心扉,探求适合自身成长的道路,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利用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去克服和修复自身的焦虑心理问题。

  2. 加强安全型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抵抗焦虑心理的承受能力

  (1)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防御、缓解高校学生焦虑心理问题。“校园文化是借助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既包括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也包括学校制度、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和良好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从高校角度来说,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大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促使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2)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和实际工作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以及自立能力。因此,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义务劳动和生存锻炼活动,鼓励学生在双休日和闲暇时间勤工助学,培养劳动观点,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个人完善的人格,并在未来能够有良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3. 采用关怀型工作方式,帮助解决困难,疏导学生的焦虑心理

  (1)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解决大学生焦虑心理,应该消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为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于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帮困助学体系,解决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对于毕业生,要做好择业与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提高就业率。同时,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上的转变与适应,根据市场的需要灵活调剂课程,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学生将会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市场的挑选,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才,走向社会。

  (2)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解决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焦虑心理问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思想行为,理解、尊重、爱护学生,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自主向上的积极性。同时,要尊重他们的进取心,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疾苦,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困难,提高思想境界及心理承受能力,从客观上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尽快树立人生远大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 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合理地培养人才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活动。心理健康课程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有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作为高校来说,首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还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和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活动,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疏导来询学生的感情,协助来访学生改善认知结构,树立对自己、他人及其他事物的正确观点和态度,指导与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缓解其焦虑心理压力。同时,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2)引导竞争,强化心理适应能力,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学会正确对待焦虑。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身居其中的大学生也不知不觉地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所增强,但是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不断激烈,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与阅历还比较缺乏,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容易感到困惑和迷惘,从而导致出现焦虑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尽快实行环境与角色的转换。与此同时,应指导学生重新探索学习方式,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培养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正常的焦虑是一种动力,要正确认知焦虑心理,切不可为焦虑而焦虑。要加强以磨炼意志和品质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环境,合理调适自我,从而保持一种比较轻松自在的心态。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责任。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业顺利、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克服焦虑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5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作用 方法

  【论文摘要】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成员,本文论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及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党、国家、各级地方政府以及高校都面临考验。

  二、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工作既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的任务,尽管国内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各自的就业指导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细化并最后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还是处于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1.职业指导作用

  对于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求职方法与技巧是比较欠缺的。辅导员运用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结合每位学生的个人特长、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表达能力等因素,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求职方案,掌握恰当的求职技巧,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客观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2.政策宣讲作用

  紧密结合社会就业形势与政策,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一方面积极宣传和贯彻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进一步确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毕业生做到熟悉政策、了解市场、参与竞争、诚信就业。

  3.发布就业信息的作用

  辅导员为毕业生搜集和发布大量准确的就业信息,在举办人才市场笔试、面试、签约办理、派遣手续等诸多环节上,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一是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和心理个性特征测量为主要内容的网上就业测评服务;二是网上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学生可以及时上网了解最新就业信息。

  三、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

  1.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就业观念。

  受传统观念误导,大学生往往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择业过程中,他们过分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好高骛远,重名利,轻事业,轻贡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2]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应好高骛远。对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生”走向“社会人”,进而走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

  2.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工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辅导员应指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提高基本素质。主要内容有: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主要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具有坚持性;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三年级,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主要内容有: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四年级,工作申请,成功就业。主要内容有: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预习或模拟面试、参加面试等;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3.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在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辅导员应该重点对特殊群体的就业进行帮扶。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自身在就业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或在竞争能力上不足的群体被定义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4]对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心理欠健全等因素存在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辅导员应采取提供重点指导、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等措施,保障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充分就业。

  4.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途径

  辅导员要起到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学院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机遇积极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利用校园宣传栏发布就业信息;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利用校园就业信息网、班级QQ群、博客、邮件、飞信等发布就业信息,可及时、便捷的将就业信息发布到学生手中。

  5.做好跟踪调查工作

  学生就业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结束,辅导员要做好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及时了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是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对前阶段就业工作的检验,又是指导今后就业工作的依据,因此辅导员要对毕业生做好跟踪调查的工作。

  目前,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大事。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姜 霞.浅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

  2 刘红斌.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J].商场现代化,20xx(10)

  3 黄 芳.就业困难学生职业发展指导[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xx(6)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6

  【摘 要】高校学生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落实者。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为高校学生辅导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辅导员如何践行“师”、“范”之道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方法。

  【关键词】高校 学生辅导员 师范

  社会与思维的多极化趋势赋予高校学生辅导员更多的历史责任,同时现代教育的发展又给高校政治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这一平凡称呼的蕴含越发地丰富与微妙,辅导员这一群体面临着越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正确理解“师范”的含义并将其内化成自身品质,才能抓住提升自身素质,服务教育事业的机遇。

  1 正确认识“师”与“范”的含义

  顾名思义,“师”是一种称谓或职业;“范”则是指“典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成师难成范,不成范又何成师?但是什么样才是“师”标准,又如何达到“范”的要求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从学问与修养的角度可以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站在历史的高度则可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具有较高的知识修养和道德品质是为人师表的必要条件。

  2 正确的自我定位是践行“师范”之道的前提

  高校学生辅导员制度是具有我国教育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它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观念,是党的`社会主义教育路线的忠实实践者,应具有大局观念,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气魄和服务现代教育的意识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责任感。这些历史要求需要高校学生辅导员有着较高的政治意识和历史观念,有着更为高尚的职业素养以及提高自我的觉悟与紧迫感,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提升自我的方式与方法。辅导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与服务,而学生则是主体。服务群体的观念与行为是随着环境在发生着变化的。这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难度,但也带来了乐趣。变化的才是有生机的,才是有前途的,变化才能带来挑战的乐趣。在学生的变化中才能提升自我,感受自我实现的快乐。

  3 丰富提升综合素养的渠道是践行“师范”之道的保证

  了解“师”与“范”的含义及其关系,真正地做到“师”和“范”,作为学生辅导员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品质修养,塑造学生辅导员的良好形象。

  第一,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学生辅导员,其肩上永远担负着为人师表的责任。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更有甚者会在学生的人生抉择时起到关键作用。古语说严师出高徒,而在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一流的老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读书是学生辅导员提高修养的更为直接的渠道。工作的广泛性特点需要辅导员主动地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除了在实践中学习之外,重视书籍的作用,让书籍增加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大脑,凝练自己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第二,把反思和总结当成一种习惯。辅导员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可谓事无巨细,但总起来讲辅导员的工作还是有系统性的,有章可循的。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把反思和总结当成习惯,在反思中提升修养,在总结中熟练业务,提高水平。

  第三,强化“尊重”与“感恩”,实施“以人为本”。学生辅导员应该能够意识到,学校为自己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同事是自己成长的伴侣,学生则为自己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在尊重和感恩的观念意识下,辅导员会转变自身工作态度,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从而把学校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同事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当成自己的责任,主动投身学生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辅导员自身的品位提升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其形象也就树立了。

  第四,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不断的发展变化,辅导员要从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成长,就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对自身的工作方法、管理理念、对学生感情问题的理解、对特殊群体的特点等问题上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取决于对新知识的获取,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以及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个人总结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五,讲个性,但不走极端;谈创新,仍不忘优良传统。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富有生机的群体,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群体,是一个个性迥异的群体。只有他们个性的多样化,才能塑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丰富多彩品格的大学生。但有个性,不等于走极端,要学会走第三条路,走新时代的中庸之道。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多的传统需要发扬,辅导员个性品质中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的,辅导员工作方法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发扬民主的等等做法也是不能改变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有特色的合格人才。

  辅导员是大学校园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校要从制度上重视,不断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和培养,正视辅导员群体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其真正成为党的教育方针的直接实践者。作为辅导员自身,也要牢记自己职责,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正确地贯彻实施,为培养出甘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青春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韩力等.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8(2):216-218.

  [2]张辉.新时期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索与创新[J], 沧桑.20xx,(1):200-201.

  [3]吴春霞等.辅导员专职化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契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4):74-76.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7

  辅导员在高校管理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如今的高校对于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及管理水平,例如,辅导员自身的能力、知识量、心理素质等。另外,学校内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语言等方面的不同,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属于特殊群体,因此,学校辅导员应采取公平对待的原则,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一、离校辅导员教育管理中的公平原则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公平问题。教育公平就是要确保我国的每位公民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11。所以,对于高校的辅导员来说,在教育及管理过程中,遵循公平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当前学校内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不够,人生观与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教师与辅导员在平时的学习中给予引导,为学生创建平等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创建公平、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对“道德性”公平的追求

  在讨论教育公平问题时,通常重视的是“教育政策上的公平”,就是确保我国的每位公民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能在可能的情况下接受不同的教育。但实际上,对于很多人来说,教育权利上的公平不仅表现为求学的需求,同时也表现为享受适合身心发展的教育需求ra。少数民族学生能否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接受适应自身发展、满足自身需求的教育,都取决于教育者能否在教育及管理工作中追求“道德性”公平。“道德性”公平指的是教师在教育中能够贯彻公平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可能会在性格及行为上存在差异,所以,需要辅导员针对学生的性格及行为差异,明确可塑方向。另外,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不能盲目追求公平而导致平均主义。

  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饮食、语言等方面的不同,不能很好地融于集体中,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只和自己民族的同学聚集。因此,学校更应强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力度。教师及辅导员应当为其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提供与普通学生相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之处,应予以充分地帮助与讲解,并鼓励其他学生多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平等的权利。如果少数民族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犯错,教师及辅导员不能因为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就采取厚此薄彼的原则进行处罚,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会导致其他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集体的团结。

  (二)“权益性”公平的确定

  学生的'权益,既包括国家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权,也包括宪法规定的每位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确保少数民族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少数民族学生谋取更多的公平,尊重学生权益。另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具有一定的压力,可能在心理上也有很多负担,所以教师及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减少他们的心理障碍[3]。而且,在面对生活、饮食习惯与普通学生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时,辅导员可以建议学校设立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并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堂窗口,这样少数民族学生就能和普通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不仅有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集体凝聚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在曰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应提升自身及教师的公平意识,帮助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念。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受到了公平对待,才会不断增加对教师与班级的信任感,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情感,才会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而辅导员只有对少数民族学生采用公平的相处原则,才会在教育管理的工作中逐渐渗透公平、公正与公开的“三公”原则,才会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学环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8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不断发生变化、更新,普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对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如职业倦怠等,却少有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定角色,被赋予了特殊的工作性质,承担了较多的特定任务,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要求更高的心理素质。重重的压力,重重的任务,虽然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主流毋庸置疑,但也应充分认识到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存在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 一) 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最早于 1974 年由费登伯格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随后相继有学者进行研究,从各方面对职业倦怠进行界定。比较普遍的认识是,Maslach 和她的同事们从理论角度对职业倦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三因素模型,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这三方面的具体表现,成为较为普遍采用的职业倦怠的定义,成为衡量辅导员是否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依据。

  ( 二) 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性,工作任务比较重,工作压力大,同时管理、服务的学生也多,很多时候工作没有计划性,疲于应付,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身体和情绪的疲劳状态,可能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关于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直是不断讨论和探索的话题。

  1. 职业兴趣与职业倦怠。初入职场,职业兴趣和热情是相当高的,但由于任务繁重,既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又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既要负责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又要负责年级事务性工作,既要参加学校和上级安排的培训、学习和工作例会,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管理和引导,既要迎接各级检查,又要负责对学生的检查和考评。平常工作繁杂,任务繁多,事情琐碎,若碰上突发事件或者危机事件,要求辅导员的临场处事能力和应激水平更高,心力交瘁。长期处在这种工作状态职业兴趣会降低,感到疲惫、烦恼,产生职业倦怠。

  2. 职业期望与职业倦怠。最初步入职场,抱有强大的自信和期望,认为只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付出大量的精力,做出辛勤的努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有时事与愿违,期望值很难达到。工作繁琐,工作时间不固定,真正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很少,服务和管理的对象都是极具个性、灵活性的学生,很难让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都统一达到自己的理想高度,所以一旦考核结果不理想或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辅导员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质疑,到底是否适合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长此以往,辅导员的自尊和认可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找不到工作动力,产生职业倦怠。

  3. 职业定位与职业倦怠。在高校中,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多重的,给其自身很多压力以及心理冲突。在高校中,辅导员的职责定位首先是教育,其次是管理,还有引导。作为教育者,辅导员肩负着教书育人责任,必须知识渊博,为人师范,成为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的良师; 作为管理者,又必须身正为范,遵守和践行学校的规章制度; 作为引导者,有责任引导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忧,成为学生的益友。

  4. 组织结构与职业倦怠。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建设员工良好的情感和认知。如果组织结构中的职业发展的阶梯和通道狭窄、晋升过快或过慢、分配不公平等因素都会使员工动作热情消减,甚至产生职业倦怠。当今高校,普遍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辅导员的地位不如专业教师突出,关于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

  二、心理资本简介。

  ( 一) 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

  在管理研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掌握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员工是改善组织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却非充分条件,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心理资本强调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和研究基础上,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具体来说,心理资本强调个体认知,关注的是“你是谁”,或者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你在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见,心理资本的内容广泛,是一种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开发、提升和管理的。

  ( 二) 心理资本概念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对健康个体的成长培养和自我实现很少关注。在 Seligman 和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号召下,心理学研究又重新承担了两项已经被遗忘的任务: 使人变得更幸福、更多地发挥人的潜能。根据 Luthans 等人于 20xx 年对心理资本概念的最新定义,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其具体表现为: ①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 自我效能) 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②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 乐观) ; ③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现实目标的途径( 希望) ; ④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 坚韧) ,以取得成功。

  因此,根据 Luthans 等人的定义,心理资本具体包括了以下四个关键要素,即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这四要素是员工发奋向上、努力工作的动因,也是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力的核心因素。

  三、加强心理资本管理,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

  正如上文所说,心理资本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上,且慢慢占领主导地位。职业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限制了辅导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功能。结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综合心理资本的四个因素,对心理资本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

  ( 一) 辅导员个人层面。

  1. 培养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是在教育工作中,对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判断与感受。因此,为了培养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影响力。

  第一,充实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应该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理论学习中,积极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认知理论,提高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能力,从工作中找到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得到正向强化,心理资本得到提升,有利于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第二,劳逸结合。积极拓展身心素质,合理地宣泄。积极地融入团体活动,参加各类活动,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融入其中陶冶情操,发展技能。学会调适压力、宣泄情绪的方法,从而缓解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

  2. 形成合适期望,保持乐观心态。

  辅导员自身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形成一个合适的期望。保持一个适度的、切合实际的工作期望,平时注意积累平时的成功经验,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调控方法。在碰到问题或者遇到难处时,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心理资本增加,职业倦怠就相应地减少。

  3. 明确自身职责,保持坚韧的态度。

  明确自身职责,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与范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越权或者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偏离工作目标的其他工作中,努力做好职责之内的工作,集中精力处理更重要的工作。秉承坚韧的态度,保持心理弹性,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尽心尽力地做好辅导员工作。

  ( 二) 社会、学校层面。

  1. 建立基于激励机制的岗位职责管理体系。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岗位职责体系。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和水平能力的考核,应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来加以认定,客观地对辅导员的劳动给予积极认可和高度评价,根据职责范围,明确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做到各尽其责、分工不分家。激励辅导员主动工作,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体验到学生工作的乐趣,增强工作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加心理资本的积累。

  2. 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培训,保持适度的期望。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结合其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培训进修计划,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使他们能在短期或长期的工作中提高承受能力,满足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期望,产生积极工作心理。另外,平时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知识培训,让辅导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处理应激,怎样及时化解心理危机,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对于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使辅导员看到前途与希望,增加心理资本,消除职业倦怠。

  3. 改变评价机制,实行情感支持计划。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比较复杂多变,很难以某个标准来衡量思想道德水准,因此,高等学校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需要减少一些临时性的量化考核指标,因为量化考核指标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客观的,但其实主观因素存在更大,并且完全用量化考核指标来评价,未免太过单一。改变评价机制,重点考核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态度、责任心以及付出的实际努力、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正确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保证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个体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精神需求慢慢地成为大家的主导需求,学校也是如此。从辅导员个人层面和社会、学校层面开展心理资本管理,并以此探索出新的方法,预防和减少职业倦怠,对辅导员对高校对社会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虹,葛玉辉。 加强心理资本管理,减少员工工作倦怠[J]. 企业管理,20xx( 3) : 121 -122.

  [2]丁敢真,廖梅杰。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xx,31( 2) : 112 -116.

  [3]梅娇。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 台北医学教育,20xx,6( 3) : 473.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9

  论文摘要:从幸福感的定义入手,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现状,指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获取路径: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专业学科建设和心理问题预警机制的建立等。

  论文关键词:职业幸福感;职业价值观;支持系统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更多讨论的是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路径,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应有内涵的职业幸福感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不足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到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在此讨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及其获取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幸福感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一)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

  幸福感又叫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以下简称SW B),这一概念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专门术语。韦氏英语辞典1997年版对well—being的解释是: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条件;一种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ity)的状态,所以从字面意义可以翻译为“主观幸福”或“主观健康”,而我国研究者大都使用“主观幸福感”这一译法。

  关于职业幸福感,JoanE.van.Horn与他的合作者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的积极的评价,包括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五个方面口]。因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社会支持、个体应激水平、价值观、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因素,同样将幸福感和职业幸福感相对照,笔者认为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有四:其一,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的职业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体现。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是某个职业圈子的一份子,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想得到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更表明了个体的归属感,因此这种爱与被爱、支持与被支持的过程,使得每个个体得到的正向情感多于负向情感。

  这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其二,个人职业应激水平:即面对工作当中不同的困难和压力,个体的职业应激水平不同,因而内心体验也不同,进而对个体职业幸福感的体验也不同。其三,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职业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其四,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逐渐发达的今天,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幸福体验。

  根据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给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定义为:辅导员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由于辅导员的职业特性,其幸福感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精神性,由于劳动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道德交流和人生指引的过程中实现其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延展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通过学生的成长、发展和进步,辅导员和社会的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会影响很长时间和很大的空问,因此辅导员的幸福感具有时间和空间上双重延展性。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廖深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体验不足,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

  高校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工作对象数量较大,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和压力大,并且工作成效显现过程较长,这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到辅导员个体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校的多重管理带来的压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接受所在院系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同时,由于工作原因还要接受学校保卫、总务后勤、团委等部门的工作指导。这种多重管理的体制,势必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接受过多过重的工作任务,极易导致辅导员身心俱疲,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缺位

  由于当前高校的用人机制和评价体制的缺陷,学生工作者没有稳定的发展路径,对未来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导致很少有人愿意终生从事学生工作。相当数量的辅导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上使命感不强,责任感缺失,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效果。受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不少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风险意识开始淡化,“浮躁”的情绪开始蔓延,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而是如何通过“第二职业”赚取外快等。

  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缺失,出现了职业倦怠症状:一是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精力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差;二是心理方面,感到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波动大,缺少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工作中碰到困难不愿钻研,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三是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无进取心,工作主要是为了应付组织的安排,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离开辅导员岗位的.想法。"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一)建立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的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优化社会环境对于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缓解教师倦怠压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辅导员外部环境的优化对辅导员的缓解身心疲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环境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社会大环境,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使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其二是高校校园内部的小环境,要在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发展平台,展示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完善用人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良好运作的模式,增强辅导员积极的情绪体验,使辅导员看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希望。

  (二)建立学生工作的学科体系,加快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步伐

  学科体系的建立是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增强其归属感和使命感,提高个人职业水平和应急水平的重要途径;有了专业的理论体系和科研平台可以大大提高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可,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快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的步伐,这需要改革目前学校的学生工作组织机构,根据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和职能分类并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分工和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增强成就感和主观幸福感。

  (三)培养辅导员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好坏标准的判断,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它指挥个体的职业行为、态度、习惯和思维方式。良好职业价值观是职业幸福感建立的指向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辅导员个体始终坚守“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基准,而且“传道”为先、为上,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它需要辅导员超越“安身立命”的层面,将自身的职业看成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在为这个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在培养良好价值观的过程中,辅导员个体道德情感的养成是基础。因为维持辅导员职业化的最大动力还是来自于辅导员内在的情感需求和道德鞭策,主要表现为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正是这种爱与责任感促使辅导员不断完善自我,以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对辅导员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正是由这种爱所积聚起来的职业信念,为辅导员职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无穷力量。当然,道德情感的养成不是天然的,要求辅导员在学习的基础上,反省道德自我的不足,然后通过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四)建立辅导员职业心理预警机制

  为应对高校辅导员心理“高压”状态,对辅导员突发的心理危机给予及时的干预,应该建立由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牵头的辅导员心理预警机制,动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心理危机,排解辅导员的负性情绪,提高正性情绪体验,促进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因此,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外部条件,尤其是高校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才能为辅导员获取职业幸福感创造充分的外部因素;同时积极帮助辅导员个体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辅导员获得职业幸福感提供内部的动力支持。在内因主导、外因辅助的共同作用下,辅导员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充分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0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指导作用,但是当下高校学生的行为状态反应出了辅导员工作质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本文首先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难点,然后讨论了管理工作对策,希望本文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学管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难点

  1、学生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在能力方面极大的欠缺,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并不贴合,在学生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极大的影响了工作质量。

  2、管理方式不当

  高校生源逐渐增多,但质量却有所下降,现代90、00后学生问题突出,给辅导员管理增添了难度。现阶段,一些高校辅导员在管理方式上存在偏差,一方面,管理方式过于严格,不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及时给予正确疏导。另一方面,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处理问题时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态度生硬、冷漠,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师生间的矛盾,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心理问题,无法达到最佳的教育和管理效果。

  3、工作热情不高

  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对职业前途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认为辅导员这个岗位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情绪比较消极、工作热情不高、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职业能力和敬业意识就很难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对策

  1、强化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意识

  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就很难有提升。所以,要强化辅导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在管理意识方面,要对辅导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通过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来强化辅导员关注学生生活,指导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意识。在管理理念方面,要对辅导进行职业培训,让其了解当下学生群体的沟通方式和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当下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此,学校要采用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首先,在辅导员入职后,要对辅导员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经过考核后的辅导员才能够进入工作状态。第二,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要进行绩效考核。只有当工作效果与工作绩效挂钩,切实影响到了辅导员的自身利益,才能够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第三,学校要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激励辅导员发动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热情。

  2、采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法

  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能够让工作事半功倍,无效的管理方式只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学生管理必须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和引导学生们更好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首先,辅导员可以经常去班级和学生宿舍,与学生们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发现情绪波动较大的同学应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其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重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做朋友,理解和支持学生。第二,采用学生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当下智能手机和网络是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学校和社会都没有能力让学生戒掉网瘾,也不能让学生离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所以,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来与学生互动。发放各种通知,学生未必能够收到,但是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学生很快就会回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班会是一种方式,但是学生容易逃课,如果在微信群中讨论相关话题,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班会讨论话题当中。第三,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要创新工作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因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都非常优越,所以学生的生存危机和道德观念都与以往不同。多元文化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很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所以,老师采用说教的方式来灌输各种传统思想总是收效甚微。老师需要从学生自己既定的价值观念,通过时事热点来让学生的思想自相矛盾,然后老师在为学生分析利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较弱,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升。所以,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按照相关制度来开展工作,维持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节奏。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时,应建立和五女山精细化管理制度,并依照制度办事,将制度落实在工作中。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新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较大,辅导员更应该严于律己,首先自己应遵章办事,才能够要求学生们遵守学校规定。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根据学校要求,制定班级考核制度,礼仪制度,作息制度和安全制度等。学生群体特点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所以精细化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进行动态修改的。所以,学校要阶段性地与辅导员老师开会讨论,根据管理成效来对既定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在不断的摸索中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任何管理工作最终都是要依靠制度管理,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人数相对较少,庞大的管理工作量和很高的管理难度系数,确实会让辅导员产生寡不敌众的工作状态,当学生管理工作有精细化的制度作为依据,各项工作必然会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力、方法、态度是影响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解决了辅导员老师的能力问题、工作方法问题和工作态度问题,才能够让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因此,辅导员自身要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能力,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相关教育部门则要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辅导员入职培训,从而让辅导员在入职之前掌握基本的学生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俊玉.高校学生管理听证制度的现状及提升途径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xx(02)

  [2]张洪敏.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xx(06)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1

  【摘 要】如今,各高校如何有效实施辅导员系统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建立起高校内部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如何科学的构建培训体系提出框架性构想,并总结出培训体系模型,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培训提供有益启发。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专业化 培训

  一、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重要性

  20xx年,教育部在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意见稿中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继年,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要求:“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主管层不仅意识到了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意义,而且还为具体操作确立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想造就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就必须正视该岗位涵盖多门类学科知识和事务性繁杂的特点,从专业化建设入手,切实抓好工作培训这一重要手段。这将对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学生管理工作能力和促进其职业化进程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因而,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如何建立起高校内部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如何科学的构建培训体系,从而保障预期效果,就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专业化培训指导理念

  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越来越深入,层次体系也日趋完善。但与此同时,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培训广度不够,尤其是省部级培训工作要想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实现全员培训的目标,难免有些窘迫;培训深度不够,内容和形式较单一,大多为专家领导讲课,辅导员们听课,先讲职业道德,再谈工作职责,管理痕迹重过“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怀。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化培训不失为合理的创新尝试。那么,确立正确的指导理念就称为此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指导理念一:贴近实际来带动热情,提倡体验来引发思索。培训工作虽然教授的是平面理论,但其具体内容是体验式的,形式可以演变成参与式的。通过贴近实际的事例和技巧讲解,同行间的共鸣和主观意识肯定会产生联系实践的动能。同时,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一种问题思维,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去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新”问题、如何去剖析学生聚焦的“大”问题、如何能切准众多现实中的“真”问题。专业化培训就是要借助一些有效手段让辅导员“多看、多听、多说”,继而“多想、多写”,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指导理念二:注重实用,凸现校本培训特色。纵观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遵循的章程规范都源出一本,但因个体实际差异,具体程序和手法又不尽相同。而较高级别培训的内容不可能兼顾或都适用于自身情况。另外,辅导员培训工作大多定位在上岗职业教育这个层面上,而实际上,一些好的管理工作方法和理论对于工作多年的'辅导员同样非常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应当予以推广运用。因此,专业化培训的创新重点就是要注重实用,强调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最终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培训模式。

  三、专业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众所周知,常规的辅导员培训内容包括崇高使命认识、工作目标和角色定位,政治理论方面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业务知识方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等。只要是培训工作,宏观指导层面的内容肯定不可忽略,相对而言,专业化的特色就体现在微观层面的侧重:以高校为主体,系统地对新、老辅导员进行校本岗位培训,实行人不离岗、训不离校。所以在内容上还应当涵盖“我校辅导员工作方法与实例”、“近年来突发事件处理方法与案例”,比如:奖助贷的评定细则详解、优秀班团活动组织范本、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心得、“五困”学生(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帮扶技巧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努力结合实际,用丰富全面的培训内容着力推进辅导员的素质提高与能力发展。

  与之相匹配的是,专业化的高校培训应在培训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立体交叉”的培训方式,开辟灵活多样的培训途径,多种方式并举,德才知艺并重。可以让有成绩、有经验的辅导员走上讲台,与有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使新上岗的同行更清晰地确立工作方向,避免出现遇事慌乱的现象;可以把典型教育事例编排成情景剧展示出来,既发挥了辅导员的才能还能够启发更多的受众思考;可以建立局域思政网络平台,整合辅导员培训与训练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方便快捷地下载和共享有利于促进交互式学习机制的形成。只有这样立足实际进行培训创新,针对性才强、培训面才广、效益性才显著。

  四、专业化培训体系运作流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区别于目前常规和主流辅导员培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完善与创新。那么,必然会产生出有所改变的专业化培训运作流程。以图表示意:

  ①党委确定和调整培训目标②学工部门传达培训原则精神

  ③院部上报培训需求和推荐人选④据需求信息制定计划和选定主讲

  ⑤师资成员进行模式设计和课程安排⑥学工汇总统筹并组织实施

  ⑦培训后期受训对象进行效果评估⑧反馈至党委处进行新一轮

  五、结语

  培训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推进辅导员培训的坚强动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更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无太多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找寻规律,勇于尝试,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建构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使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坤英.开创独具特色的辅导员培训之路[J].河南教育,20xx,(3):27.

  [2]李锦红等.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体系建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xx,8(5):95.

  [3]唐家良.高校辅导员培训创新的若干思考与实践[J].教育探索与实践,20xx,(3):70.

  [4]展伟.高校辅导员培训系统模型构建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xx,(12):197.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2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全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新老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上。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年长的辅导员工作方式陈旧,依靠单向的教育灌输,缺乏实际灵活的教育方法。他们难以掌握复杂的媒体技术,缺少时代感。相比之下,年轻的辅导员群体工作方式新颖,效率高,懂得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然而,他们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学生,自身工作经验不足,同时也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尤其是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并不能很好的协调学生老师学校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实践经历较少,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学生工作中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热情,难以实现自身进步,更难以带动高校学生整体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老辅导员的交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显混乱。

  (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滞后。教育模式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当前辅导员在教育活动上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指向性,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和生动性的问题,无法广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辅导员自身事务较多,精力有限,难以以一人之力,促进整体教育计划有序的进行,精力与时间的投放呈现不规则性。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同一化与青少年思想状况个性化之间的矛盾。现有教育模式依靠于传统的规章强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性,不能很好的适应90后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管理。冲突产生于互不理解之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能顺利展开、有效推进。

  (三)网络时代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许多新途径与新方法,但是也使学生的诉求变得更加难以捕捉和控制,新型平台的出现,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一是大学生容易沉溺于媒体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而忽略现实的真实性发展。二是媒体传播手段的泛滥,导致传递出来的'信息的复杂性较大,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产生误导,这时候政治辅导员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探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模式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新老辅导员工作方式的交流与创新。政治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首要前提。要坚持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道路,针对不同的辅导员群体,在制定好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之后,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技能。特别是对于新任辅导员,一定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项培训。对于老的辅导员,要使他们了解新事物,主动接受新事物,鼓励工作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定期组织辅导员工作方法交流会,树立先进典型,只有将新老辅导员的工作优点结合起来,将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建设。

  (二)创制精细化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干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制定系统的教育规划、完整的教育体系、精细的教育方案,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规划性、全面性[1]。我国高校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单向灌输的模式,与青少年的个性化要求格格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于精英教育,以精英带动大众,通过进步群体的带动和辅助,点燃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日常对学生干部的管理、教育甚至是考核,加强学生干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应转为指导与监督,定期查看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并做好反馈信息的统计,真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以原则服务,以规则要求,以情感交流。

  (三)善用新型媒体,打造权威信息平台。如今,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青少年大学生活的必备产品,平板电脑也逐渐走进更多人群。掌上办公、网络办公已成可能。这就有必要把新型网络媒体引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以提高效率,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而权威信息宣传平台的打造,需要在辅导员的指引下由一批专门团队进行管理,常规化运行,同时更要注重平台宣传的内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同学是学而不精,特别是时事政治、国际形势,很多人只是停留在了解层面,而不去更深入地思考,权威信息平台的打造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引领同学肩负起时代使命。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改革发展的有生力量,大学生是青少年人中的先进集体,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也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在高等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而辅导员老师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处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采取新的适合社会需求和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辅导员工作要始终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的理念,确保辅导员工作不失职,不出错,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经得起考验,承担起引导青少年人的重责[2]。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3

  摘要:高校辅导员老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指引者,是最亲近的人,也是负责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人。因而,辅导员务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起来。但是在社会发展变迁的大背景下,这项工作的有效性也面临着一些难题。该研究主要介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状,并且提出了一些提高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展现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xx)10(a)—021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虽然我国的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飞跃,但大学生的思想也无可避免受到了一定冲击。因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现今,辅导员老师们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要想提高这项工作的有效性,辅导员还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这就要求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探索与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深刻内涵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科技不断地进步,国家很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大学生自然是被抱以厚望的人,直接关系到了我国未来的发展,肩负着沉重的担子。现在社会对那些所谓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能力、水平,还是为人、思想政治,都要严格把关。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无疑就是思想政治的建设。思想决定高度,它可以指引一个人达到他的极限,创造最大价值。这时候,就体现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而加大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即在大学生身上所起到的积极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我国如今号召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努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时,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是提出了高要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仅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自身,塑造正确的三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2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现况概述

  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想要提高有效性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的情况是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学习热情不够,老师的课堂也是填鸭式的,令人昏昏欲睡,效果非常糟糕。这主要是辅导员工作不到位的原因。首先,有些辅导员是责任心不够,很难将激情带入与学生平时的相处中。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有时一些高校也对辅导员不重视,所以,他们工作不够积极。还有的辅导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很多都不是学思想政治的,没有系统学习的理论支撑,受自身素质的限制,难以做好工作。其次,他们的工作方法较为单一落后。辅导员一般采用填鸭式教育,然而效果并不好。现在的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网络的高速发展,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更加的独立、自我。这就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也和大学生思想的变化有关。有些学生的思想收到了腐蚀,受“物质至上”的影响而变得功利市侩。同时,有些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准,增大了其工作量,严重影响了本职工作。还有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不甚合理,素质参差不齐。

  3针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方法

  3.1辅导员队伍建设

  首先,辅导员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现在,辅导员工作内容主要是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的素质是工作有效性提高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变革,很多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辅导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这些必然要求高校辅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此,辅导员要了解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的.学习。并且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其次,辅导员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信共产主义,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教育学生。让学生也能够有正确的政治观,热爱自己的国家。辅导员还需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着装要大方得体,良好的外在形象不仅能为自己在学生心中留下好印象,也可以渐渐地影响到自己的学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也要过硬,要能够不急不躁,对学生潜移默化。高校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学习到自己好点一面。同时,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直接挂钩。因而,高校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加入到辅导员的团队中。高校需要注意,要正确定位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避免出现让辅导员做一些琐事从而影响到本职工作;让辅导员加强认识,了解其工作的重要性;还有要加大投入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待遇及社会地位,从而提高辅导员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3.2辅导员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需要找准

  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时,首先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怀,还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去尊重。也许在读大学以前,学生和老师由于是领导的关系所以并不是非常和谐,那么辅导员就要想办法打破这种隔阂。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辅导员务必要让学生们感悟到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亲近起来。对待犯错误了的学生,辅导员更要对他们谆谆教诲,帮助他们改正。更重要的是辅导员对所有的学生要能一视同仁,大公无私,不能因为和谁关系好就偏爱谁,这样同样不利于那个学生的成长。只要带着爱心与热情去工作,学生们也自然会受到感化,拉近自己与老师的距离,向老师倾诉心声。这样,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就将会大大提高。

  3.3适当在工作中采用创新方法

  现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已然过时,很多大学生都非常厌恶这种方式。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如今大学生的需要,因而,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方法急需进行创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大学生当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而且手机媒体已经普及开来,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个手机。辅导员完全可以紧跟潮流,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进军网络,迎合学生心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外,辅导员不能仅仅单纯地在课堂上讲道理,还要将之与实践相结合,如,参加公益活动和实习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并借助这种机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国情,并进一步增强爱国情感。

  3.4适当将心理学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心理问题也需要重视起来,目前,心理咨询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辅导员不仅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心理情况,并且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了解自己的学生,并激发学生积极性来配合自己。辅导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并且要与学生产生共情,设身处地地感悟学生的心情。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与学生家长多进行沟通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个良好的把握。

  4结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还有一些问题,理论和实践的体系也并不健全。该研究对这项工作作出了介绍,并且针对其中的问题简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对每个大学生来讲,在校的学习生涯极有意义,辅导员的工作是崇高的,说难不难,却也不简单。总之,高校辅导员老师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起这份工作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不断地加强专业水平,善于创新,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志。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与方法浅探[J]。中国电力教育,20xx(1):25—26。

  [2]杨莉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xx。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4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辅导和教育手段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健康水平并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全新教育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结合对于大学生社会化历程的完善以及心理品质的健全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改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面还局限于心理讲座和心理健康电影观看等方面,这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有利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1.高校定期给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和讲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2.高校辅导员设置的针对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3.辅导员和学生自然性接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4.辅导员所具有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2.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工作中要体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学校的特殊情况,而是涵盖整个高校系统的普遍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是几乎涉及每个学生,那么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只靠辅导员这一个单独的力量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全力配合与力量的整合。最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和社会对于最近一段时间部分高校出现的心理问题而酿成的事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综上所述,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可知,其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并且对于大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高校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影响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来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并非是高校辅导员的单方面职责,而应表现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努力也至关重要,在各方面齐抓共管下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5

  20xx年3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科学、系统地构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这项顶层设计对于规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深化理解并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标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提出“辅导员素质银行”新理念,旨在探索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与提升的新载体、新模式、新途径。

  一、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素质银行”的研究,国内开展的高校不多,实施者更是凤毛麟角。较早尝试实施“素质银行”的是浙江万里学院,该校外语学院 20xx 年开办了“学生素质拓展银行”,但其成果只是在媒体上有简要介绍,没有发表相关论文;理论研究方面,浙江工业大学金挺的研究比较系统,他提出了“职业素质银行”理念,认为这一理念具有以下三方面应用价值:多元复杂的职业素质变得可量化、可管理;孤立断层的课堂形式变得可统一、可串联;消极被动的高职学生变得可激发、可引导。然而,现有的关于“素质银行”的研究和实践都是针对在校学生,把素质银行与辅导员职业能力相融合的研究尚属空白。

  二、素质银行的内容和理论支撑

  1、素质银行的内容“。

  素质银行”是指依据“大数据”相关理论,借鉴“银行储蓄”运营模式,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尽可能地量化为可增减的积分,形成一个全面衡量辅导员综合实力并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数据化系统。我们将“素质银行”分“行”与“知”两大支行(一级指标)“;行”支行分事务管理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行业规范及执行能力三个层次“,知”支行分工作总结及研究能力、岗位特定能力两个层次(二级指标);针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各项要求,进行必要的取舍(重点考量辅导员知识、行为、技能等方面的显性素质),提炼出20项指标进行量化(三级指标),分别列入这两大支行的相关层次,详见表一“素质银行积分内容”。

  2、素质银行的理论支撑。

  一是“大数据”相关理论。《大数据时代》作者认为,“一切皆可量化”;在大数据时代,惊喜无处不在。当文字变成数据时,便有了电子书;当方位变成数据时,便有了GPS导航系统;当沟通变成数据时,便有了社交网络平台。一切皆可量化,并不意味着一切需要量化。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既有难以量化的教化育人(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又有繁杂多变的事务管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量化——我们可以用前期准备和后期成效的量化来考评难以捉摸的过程,还可以用离散变量替代连续变量,用少数几个主元替代多元。二是量变质变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把事物推向前进,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

  3、素质银行的意义。

  一是素质银行的意义。首先,能够实现辅导员工作的即时过程管理,起到约束作用。有了“素质银行”这个新的载体,辅导员的每个单项工作或任何复杂工作的某个单元结束后,都能立即量化为积分。因此,辅导员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不必等到学期(学年)结束,就能随时知晓自己的工作绩效以及差距所在。其次,能够实现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日积月累,起到引导作用。有了“素质银行”这个新的载体,辅导员们能更深刻地懂得素质与能力的辩证关系,懂得职业能力需要内化为素质才能获得实质上的提升,从而更加关注自身素质的积累和提高。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辅导员素质银行”与“大学生素质银行”两个“素质银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后,能够实现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起到激励作用。“素质银行”是一个数据采集、量化、存储、运用的系统工程,它比传统“算总账”的考核评价模式更科学、更接地气,所以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4、素质银行的实施效果。

  辅导员素质银行项目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由此带来的变化很大,不仅辅导员工作考核和评优评先有了公正、权威的数据,而且对辅导员团队建设产生了“鲶鱼效应”,团队中每个个体的潜力都得到了激发,整体的工作效能自然也大大提高。同时,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提高了职业认同感,激发了持续的工作激情。通过“素质银行”的实施情况,我们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看到本学院辅导员团队整体和个体工作中的不足,有利于工作的改进和完善。由此可见,辅导员素质银行项目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创新模型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可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09-23

(必备)高校辅导员的论文09-24

(精华)高校辅导员的论文09-24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大全15篇09-24

高校辅导员的论文15篇【集合】09-24

高校辅导员培训心得06-20

高校辅导员培训心得经典04-26

高校辅导员工作心得04-17

高校辅导员述职报告07-26

高校辅导员辞职报告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