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创造性思维论文

时间:2024-09-23 12:54:26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创造性思维论文(荐)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造性思维论文(荐)

创造性思维论文1

  关键词:语文 创造性思维 能力 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要“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通过语文学习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此,笔者欲就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其思维。阅读教学课的“巧设导语”就是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其夫人小巧伶俐。他们夫妇运了一批鸡蛋去非洲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夫人去卖,不多时就卖完了。老师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家兴高彩烈议论起来:有的说男的不会经商,有的说女的嘴甜,有的说女的漂亮吸引顾客……同学们看到老师不置可否时,又陷入了深思,到了孔子所说的“愤悱”之处。老师先肯定大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思路开阔,但还未找到真正原因。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里便显得很小,他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相购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老师继续引导:作家经过对生活现象长期的观察体验,有意识的将这个道理运用于写作,就是常说的衬托手法。那么《绿》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导语,运用类比联想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疑曲问,引发思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难以学有成效。像不少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不愿钻研,往往认为一看就懂,没有嚼头,这其实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有位教师教《荷花淀》,很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他抓住水生女人回答水生的两个“嗯”字,以及女人们去看男人途中那划船时不同水声的描写(象声词“哗、哗、哗”和“哗哗、哗哗、哗哗哗”),通过“设疑曲问”,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环境气氛的渲染,使学生懂得了看似平淡的字词,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在这方面,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法很值得学习。他教《愚公移山》时问学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去移山,他爸爸放心吗?”学生说:“他没有爸爸。”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书中说孀妻遗男。”这样去设疑巧问,必能发展学生向纵深思考的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设条件,引导质疑

  质疑是治学之本,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质疑的明言。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应利用课堂或课余,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疑”。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义的地方探索微言大义,就变成了穿凿附会的道理。要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篇章之中产生疑问,并创设种种条件,启发积极思维。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在不易生疑处设疑。像有些课文或有些词句,学习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但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处或容易产生差错的地方,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再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疑”:一是要向教材内容质疑,二是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我们说质疑要创设条件,就是创设一种民主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由“操纵者”变成“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养成质疑的习惯,摒弃强制性的“统一”,鼓励个性和独特。

  四、鼓励“求异”,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新的见解的一种方法。

  首先,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多方面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一篇文章各人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体味,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

  其次,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树立新思想。例如有些成语,强调某一道理意思固定,但也不是无可议之处,像“狐假虎威”是不好的,但狐“假”虎威以对付老虎,保全性命,也难能可贵。

  运用“求异”之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讲解和现成结论“求同”的现状,而突破“框框”,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五、利用“空白”、发挥想象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往往通过“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造成巨大的艺术魅力。像维纳斯女神雕像那两条断手臂,像中国画画面上留出的大片空白,都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语文教材中许多名家名篇,独具匠心,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联想、填补,促成“完型”,将会起到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积极作用。

  这里仅举几例。如《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房壁上的对联,一边还在,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而“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教师可告诉学生,长桌上那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对联宣扬的是理学家自我修养的标准。那么鲁迅先生写一边“已脱落”,卷了放在长桌上,用意何在?

  这些作品不论是文字上、情节上还是思想感情上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无不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大有裨益。

  六、扩大视野,拓宽境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局限于课堂小天地和书本知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从读写训练上来讲,学生也应尽可能地了解和熟悉生活。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多看课外书籍,多看校外世界,扩大视野,思维必然活跃得多。从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来看,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无不要求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能了解有关社会生活的学生,其文章写得得体,思路广阔,否则,脱离实际就无从谈起。现在许多教师提倡“开门写作”,组织开展课余活动,让学生沐浴着生活中的七色阳光,无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提高语文能力的高明之举。

  以上所述,不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教海拾贝”,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在抓创新教育的同时坚持教育创新,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江西省人事厅1998.6出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颁布)。

创造性思维论文2

  摘 要: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法的教学,如何在语法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如何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理解;语法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语法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语法教学;创造性思维;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进而发展学生之“想象能力、思辩

  能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思维的培育乃当今语文教育之重任。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培育,教师大都创设情境引发体悟,或是运用电子设备投射影像诱发感官等。然而,在语文教学的诸因素中,语法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却又被遗忘了多时!

  本文正是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育的角度再度审视一下中学语文的语法教学。

  一、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而创新思维是由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等结合后组成的高级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还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的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具备思维的一般品质,又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特征:(1)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突现其独创性,进而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观念或产品;(2)创造性思维带有突发性,也被称为“灵感”。创作者在灵感来临时,肆意驰骋、浮想联翩,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3)创造性思维寓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中,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二、语法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培育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求质求新的思维发散或突破过程。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以语法教学为切入点,做多方面的工作:

  1.教师语法教学观念的转变

  (1)摆正语法教学的地位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法的教学,要想中学生学好语文,语法的教学必须得到重视。近些年,在一片“淡化语法”的讨论声中,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法知识教学,不作深入细致的讲解,也不进行适宜的课外练习。再加之,语法知识的相对抽象性,故而,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了解也就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中出现抓不住主要信息,无法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等问题。在写作中也就出现了词不达意、语序颠倒、表达混乱等问题。所以,摆正语法教学的地位十分必要。

  (2)教师要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只有教师具备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发现进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才能在教师强烈创新意识的感染下,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3)教师语法教学方式的转变

  因为中学的“教学语法是偏于应用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带有一定的规范性,不是单纯描述性的”[1],所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该把语法教活,让其站起来、动起来。对此,吕叔湘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要让学生看到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标

  本室里的动物标本,而是动物园里的飞禽走兽,看他们怎样在那里活动”[2]。

  2.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以来,人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家长总希望孩子多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只顾孩子学到多少,不顾孩子怎样学习,逐渐使不少孩子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认知训练过多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再者创造性思维本身“好像不是一种能力,相反,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3],所以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有“习惯”意识。这个创造性的“习惯”可以使学生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其“盲目的和冲动的行动”也会被转化为“智慧的行动”[4],进而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这个创造性的“习惯”也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惯性的冲力”,又如同形成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一样,不断深化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进而影响学生一生,使其“一生可持续发展”。[5]

  3.在语法知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培养思维的品质,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感性、求异性、发散性和想象性。单位个体的人,特别是创造性个人,其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因人而异,故而,思维品质所体现的也就在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等五个方面。在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语法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式的一种方法。同时,利用语法知识各个点的作用,串联其各个方面的品质,这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认识深度,还为其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认识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三、语法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语法学习给了学生一个思索的空间。作为中学生,无数感性因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思考所需,相对的理性探求,反而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创造。古人云:“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作为人类抽象产物的语法乃前人“思”后所“悟”而得。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语法知识的“书橱”陈列出来,探求其奥妙的本真,在平淡中品味甘甜、纷繁中找寻乐趣。例如,歧义句“鸡不吃了”,可以变换成两个句子:“鸡不吃食了”和“人不吃鸡了”。同时,也可以归纳一下这一类的歧义句,将其“模型化”,即变为一些“数学公式”:“N+不+V+了”分解为“N1+不+V+N+了”和“N+不+V+N2+了”。语法学习给了学生一个“为什么?”的空间,也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条件。

  语法学习给了学生一个发散的空间。正如数学学习中的“一题多解”、作文学习中的“一事多写”,中学的语法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加创造性思维培育的结合体。语法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想象、任其发散的空间。有了“网吧”,就有了“氧吧”“话吧”……早有“家庭主妇”,谌容也就可以创个“家庭妇男”(《人到中年》)。有了某种关于语法格式的知识,学生就可以去创造、去发散。让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在语法知识中驰骋、游弋,“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语法学习给了学生一个生活的空间。语法知识是科学的、抽象的,更是生活的。它并非艰涩难懂,反而生活情趣很浓,素材有趣的语法现象更是难以胜数。如,可以说,“二十个人吃了一锅饭”“三个人吃了二十元钱”。也可以说,“一锅饭吃了二十个人”“二十元钱吃了三个人”。语法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走进生活、学会生活。让生活给予学生灵感,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论文3

  化学实验是促进学生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点体会.

  一、开展探究式教学

  1.教师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与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实验,尤其是那些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教师应给予合理的改进.另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来教学,最好把实验穿插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换句话说,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把其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对于高中学生,往往会接触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教师可以结合家庭小实验来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对于学生,在家庭小实验的基础上,除了能验证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也补充了课堂教学的缺陷,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倡导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绿色化学实验,对社会的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在实验过程中,一旦注重环保问题,就能减少污染,寓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学之中,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性

  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去学习,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性的思维和发散性的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问题而最终解决问题,这就是求异性的一个特点.

  3.培养学生的多样性.

  在取得一定信息后,学生往往根据信息的来源,把自己的思路拓宽了,想象变得丰富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出更多的思路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说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条件;教师也要关注有利于创造性设思维发展的氛围,尽最大努力去消除、抑制那些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要素,采用一起讨论的方式,共同学习,让学生始终在和谐、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学习;教师还要灵巧设置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勤于思索、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最后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其形式为: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讨论方法、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讨论、展示结果.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2.改革化学课堂.

  第一,教学形式具有创造性.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作业,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管理措施要注意灵活、科学,让学生能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博才、多艺.第二,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重视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第三,训练具有创造性.教师要关注创造的动机、兴趣的培养,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有足够的重视.

  3.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对事物进行观察.为了学生学会、学活化学知识,就必须培养其观察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记忆的能力.记忆力的强与弱,由注意力的强与弱决定.而在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还要对记忆方法进行指导.第三,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另外,让学生关注、积累和化学有关的材料、知识、信息,最终“厚积而薄发”.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剪报、摘录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通过的这样方式,能够积累很多知识,培养了学生积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沟通、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通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论文4

  [关键词]音乐鉴赏 审美 想象 创造性思维

  音乐鉴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的审美活动。音乐鉴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 教育 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响来表现作曲家的 艺术 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联想的。在鉴赏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乐曲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若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并充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充满好奇,之后欣赏了大型交响乐现场演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c小提琴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欢快,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我在教学中又加入了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的影片片段,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感染,有的随着音乐小声哼起了化蝶的主旋律,有的轻声吹着口哨随着音乐走,有的同学做拉提琴状……充分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内容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能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区别,联想出的内容也不会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种再创造,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千变万化。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正确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创造,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中的灵感思维是丰富的,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越音乐范畴的灵感,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

  二、采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了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诗朗诵。大屏幕上出现的是 中国 古典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是充分运用配器手法描绘地中海岸的 自然 风光的。在欣赏之前我做了个尝试,选择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号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乐器色彩及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最后小组讨论汇报:小号——金黄色——嘹亮又有贵族气质或英雄形象:双簧管——幽雅甜美的淑女形象:大提琴——深沉醇厚的绅士形象:长笛——淡兰色轻柔透明的:单簧管——清澈轻盈。从而知道不同乐器的音色所塑造出的不同音乐形象。既从理性方面认识了乐器,又从感性方面丰富了对音乐形象的想象。

  三、结合艺术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和开辟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途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同时又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求知的通道,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实践参与的冲动,并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声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中,应重视对作品的演唱实践。声乐作品的表现是通过词曲作者谱曲,再由歌唱者投入情感演唱再创造的过程。对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歌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为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练习中,要达到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不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例如在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的鉴赏中,选取学生最熟悉的《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乐章实践演唱,并根据学生情况分声部练习,待两个声部基本唱会后,选个别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担任领唱或学唱第三个声部,使学生陶醉在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里,他们的心在他们自己创造的美中滋养、散步、飞扬。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必然融入自己的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这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进入了创造性的精神状态,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的 音乐 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他们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从而真正使音乐鉴赏活动成为创造性思维运动的过程。

  音乐是听觉的 艺术 。音乐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主动的听、主动的想象来实现。让学生在鉴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准确的体验音乐情感。

  四、通过即兴创编和表演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鉴赏中,可以让学生采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自勾画面、自编律动等丰富多采的创造实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尝试。即兴创作和表演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即兴创作和表演的好处在于:首先不必依照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减少 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者即兴活动有利于 发展 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的能力。由于即兴活动属于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即兴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音乐训练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所以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即兴创作与表演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新举措。例如在《影视音乐》的鉴赏中,我给学生准备了几部影视中的场景:1、激烈的战斗场面,2、和谐温馨的生活场面。3、幽默滑稽的动画场面,4、热烈欢腾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从提供的十个音乐片段中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努力用音乐来烘托情绪,塑造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场景会因学生的想象、联想和个性化认知的不同,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不同而产生多种结果,为学生今后的创造发展奠定基础。

  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即兴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为熟悉的歌词新编节奏和旋律,音乐常识的选择、连线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课的时效。在教学中以此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浸透创作音乐的意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创作特点,享受创作的过程,品尝成功的甜蜜。在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的练习中,有的学生为《茉莉花》填新词,有的为《明天会更好》填新词,有的为《吉祥三宝》填新词,还有的为《北风吹》、《菊花台》、《东方红》、《欢乐颂》、《心愿》、《隐形的翅膀》、《栀子花开》……太多了!学生在临时的“音乐会”上演唱自己的作品,并简单讲述创作过程。演唱结束后教师简单点评。他们专注的表情,热烈的掌声,以及各具特色的演唱情景相信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在同学们的记忆土壤里并且会生根发芽。

  五、运用学科整合的优势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音乐与 科学 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它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全都离不开想象。音乐的想象能使科学的幻想插上翅膀,使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把幻想变成现实。著名的物 理学 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音乐并受到了启发,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创造出世界的奇迹。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学生刚开始不知道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并表现出不喜欢听古曲的意向。通过我用媒体的渲染,用“垓下之战”的 历史 故事来导入,并结合古诗《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引导学生对琵琶音色的认识。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并在聆听音乐后,感受到一面琵琶竟 能表现出这样一个雄壮的战斗故事,就 自然 地把音乐中的强、弱、快、慢联想成了战斗、埋伏、追击、战败等相关的音乐形象,战场在音乐中得到了再现,再细听后就更能想像出那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了。

  音乐与美术也是相关学科。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看到“画外之景”,同样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也能听到“弦外之音”。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如歌曲《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是那弯弯的小船……”就刻画了一个美丽夜景的画面。这种视觉与感觉的联想,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促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能力。

创造性思维论文5

  摘要: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相关学校、教师、家长予以重视。基于此,该文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分析,提出了创新美术教学模式、丰富美术教学题材、利用童话寓言引导教学、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等培养策略,以期提升儿童美术教育水平。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性思维能力;绘画兴趣

  美术教育对开发儿童智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创造力是智力的一种高级表现。因此,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其构造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创新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采用多种培养策略,有效应用于儿童美术教学的各个阶段,对逐步提升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一、创新美术教学模式

  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应尊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个性特点等,摒弃以往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以儿童的成长需求为目标,进行教学模式创新。首先,应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着手,教师在主导教学过程的同时,应将儿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以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儿童多观察、多思考,逐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定期举办儿童作品展览活动,为儿童设定一个主题,如“秋天的故事”,让儿童围绕着这一主题采用绘画、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教师也可在活动期间,组织儿童进行秋游,引导儿童欣赏、观察秋景,收集落叶等素材,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创作,自由表现秋天的美。

  二、丰富美术教学题材

  教师应以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实践性。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源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所以,针对儿童的美术教学,应多选择贴近自然与生活的题材,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儿童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在强化儿童感知能力的同时,使其想象力得到发展。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可爱的小石头”为主题,组织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课程。首先,教师要事先收集大量的小石头。石头形态各异,儿童可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在选择过程中,教师要让儿童说出选择的理由。然后,让儿童以自己手中的石头为核心,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石头与自己所接触过的事物进行联系,勾勒自己想创作的作品形态。儿童的想象力比成人更丰富,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让儿童在石头上创作,相比于常规的在纸上绘画,更容易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儿童从最初观察石头的外形,到联系石头与自己所接触过的事物,最后得出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的构想。在此过程中,儿童分别对自然与生活进行充分联想,使最终的作品更加生动。

  三、利用童话寓言引导教学

  在儿童美术教育的初期阶段,部分儿童存在不敢画、不会画、不想画的问题,这对后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儿童的绘画兴趣着手,引入童话、寓言等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儿童熟悉的故事为基础,为他们描绘几幅鲜明的`画面,或播放一些故事短片,以儿童喜爱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的创作信心。以“鼹鼠的故事”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儿童播放相关动画片段,在儿童观赏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对儿童进行适当引导,让儿童捕捉视频中的细节与亮点,进而拓展想象力。由于主观意识的差异,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以此为基础让儿童进行自主创作,最终得到的作品往往在共性中寓有个性,相比原版的动画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教师应以动画为基础,引导儿童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鼹鼠形象与故事。一些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鼹鼠与自己见过的动物园的小动物组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奇妙、有趣的画面:有的鼹鼠惊讶地看着高挑的长颈鹿,有的鼹鼠试图和猫头鹰“握手”,等等。

  四、融合多种艺术形式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能单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进行,更要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全方位激发、启迪儿童的思想,提升其审美能力。如,教师以“春夏秋冬”为主题,让儿童自行搜集切合主题的美文,并在课堂上朗诵,与大家分享;在此基础上,让儿童系统认识、感受四季的颜色,学会利用色彩表达季节、情绪与情感,并让儿童分别尝试不同的色调,选择最合适的表现季节与事物。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引导下,儿童对自然的变化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与想象,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绘画技巧,丰富绘画内容。综合多种艺术形式与学科内容,让儿童对其进行观察、分析、想象,进而创作,这是一个从感知到释放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跨界思维,为儿童的智力、创作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研究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儿童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相关分析,利用多种教育与教学手段,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培养效果。儿童充分发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生动、鲜明的美术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够激发自身各方面的创作才能,提升综合素养,实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霞.巧设多元情境促发创造思维——例析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星空》.好家长,20xx(50).

  [2]翁峰杰.在儿童画创作中开发创造性潜能.新教师,20xx(2).

创造性思维论文6

  摘要:创造性思维即任意性思维, 拥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促进人们大脑的成熟发育, 增加遇事的逻辑推理能力, 是激发想象力的途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艰辛的脑力劳动, 作为高中生, 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渐渐趋于成熟, 为了让受教育有更好的创造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着重培养。高中物理是高中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 实验具有操作性和思考性, 与学习理论知识不同。面对现在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力, 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为自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逻辑基础。基于此, 本文对高中物理实验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进行了研究, 站在高中生角度看问题, 希望笔者的研究能为广大高中学子进行物理实验学习时提供理论助益。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 创造性思维; 自我培养;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通过实验获得基础定论, 出现在高中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多次探索、经历失败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使用的很多便捷性生活用品亦是创新发明的结果。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个人能力较为重要的一条, 在高中阶段通过物理实验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这是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的综合发展, 在未来对社会、家庭、自身均有益处。笔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习感受, 沟通了许多老师同学之后又查阅了大量资料, 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中物理教育的现状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早在好多年前国家就推行了素质教育, 希望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作为学生确实感受到了国家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 尤其是近几年对教育抓的更紧, 新课标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教育者们确实对以往的教学重点有所改变。不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还是比较繁重, 因为高中升大学对家长、受教育、班主任来说都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应试能力是必要的, 在这种改革不断推进但传统应试教育依然有较大生存空间的情境下, 高中物理教育状况总体还是合格的。教育者绝大多数比较负责, 是真心为了受教育者们努力改进, 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学状况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待提高。这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 如果要究责, 笔者认为校方、教师、受教育者、教育大环境都有责任。而高中物理的内容已经比较深入, 抽象性较强, 很多偏科的同学均反应连题目都看不懂, 物理学习本身就是严谨的, 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无趣枯燥感。

  之所以要帮助受教育者发展创造性思维, 是受到国家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储备问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进步, 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我国在物理成就上的进步是否也像经济那般腾飞呢?高中生已经具备独自思考的能力,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对其联想、逻辑推理、想象力的一种综合提升, 这很符合物理学习的要求。高中的时候就掌握良好的物理基础知识并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在今后长久的发展中会遇到更大的舞台, 推进我国尖端科技的发明创造, 将倍受诟病的‘中国制造’转换呈‘中国制造', 这种转变不是短暂可以形成的, 而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推进, 中国的教育体系属于比较扎实稳定的, 在这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学生物理创造力的培养, 从小层次上看是提高物理成绩, 便于为高考服务, 从大方向来说, 全国无数个这样的人才在高中时期就被培养出来, 那中国未来的物理学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通过高中物理实验实现创造性思维自我培养的途径

  (一) 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要想从物理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主动参与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 通过教材我们可以看出, 基本每个单元都有很多实验。但是很多人对物理实验有畏惧心理, 认为自己可能会出现操作失误, 只要在实验课上跟着大家的步调走就行, 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验, 先熟悉实验所需要的器械, 然后了解我们进行实验的理论依据, 教师会为我们讲解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操作的.时候最好几个人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能加深对物理实验的理解, 帮助我们进行思考。实验参与的多了就有经验了, 这样教师教授起来也事半功倍。例如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一课时, 有一个实验是通过打点计时器确定物体下落的规律, 通过纸条上记录的点数结合课本知识, 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就有自己的思考。

  (二) 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首先要进行课前预习, 通过预习了解这节课实验的难易程度、重难点、知识点, 在第二天上课时, 就能更好的跟上教师的思路。其次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尝试性思考问题, 有能力的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之后, 对该实验进行探究性操作, 这是发现问题的途径。再次, 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急着问教师, 看看自己的思维哪里出了问题, 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教师讲过的重点再整合一遍, 看是否能发现突破点, 若真的不会或遇到思路瓶颈, 就主动询问教师, 不要不好意思, 教师都是很愿意给你讲解问题的, 教师帮助解题后, 要对自己刚才的错误想法进行总结, 这是保证下一次不犯同样错误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对实验器具的安排整理上,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加速度、力与质量这一课中, 有一个实验要求我们加强对摩擦力、拉力和合力的认识, 要根据实验对这三者进行探讨, 为了进行实验减少水平板的摩擦力, 需要我们几个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在去除不掉摩擦力的基础上, 如何通过计算让实验结果更精准。这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该实验有所了解, 同时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独立思考。面对出现的误差要敢于质疑, 即使是教师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所以不能仅仅依赖于物理教师课堂教学, 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为重要。

  三、结语

  作为一名青少年, 要具备研究、观察、发现、思考的能力, 这些是组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 要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提高自己都对物理知识的了解, 加深思考能力, 进而为将来发展做准备。笔者相信, 经过不断努力, 我们这一代一定能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玉斌。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xx, (7) :1

  [2]江孝法。高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 20xx, (8) :56-57.

  [3]刘增萍。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xx (11) :59

创造性思维论文7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创新小学体育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好小学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想象思维,将小学体育教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指引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三个方面出发,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儿童教育;创造性思维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变革。在教育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小村的体育教学中,也应当进行素质培养。小学的体育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特性,但是只要学校与老师、学生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小学体育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严肃,老师孜孜不倦传授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听取。而这样的方式就严重禁锢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并且整个过程中的氛围紧绷,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会使学生能听到教师传授的知识,但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的吸收这些知识。所以新时期的小学教育应当改变以往的严肃沉闷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进行学习,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爱玩好闹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还是孩子,自律能力或者是对自己思想以及行动的约束能力没有那么强。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天性,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互动,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并且学生能在如此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进步对其成长也是有利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新环境下的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这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很新颖,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与更强的综合性专业素质。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强大的信心来完成教学任务,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无论多么荒谬,都应该耐心进行解答。将教学任务,教学问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提问,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课程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的时期,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变化。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更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期望。学生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有思考问题的思想,更应当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

  2.充分发挥好小学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想象思维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将先进的思想贯彻其中,使学生在新的背景与环境下能够充分地学习体育,了解这门课程,更能使小学的体育教学这项艺术更适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体育,愿意投入巨大的热情学习这门课程。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的人认为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教师是主体,学生的学习都应按照教师安排的发展脉络。其实不然,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的的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虽然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但体育老师的作用不容小觑。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跟自身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有关系,但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好在在陶艺教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好示范作用,为学生做好标准动作的示范,使学生有一个较高标准的,健康的开始。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当只对动作、规范等进行学习,还应当了解体育运用的发展史,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如今的体育事业,综合以往的经验或者是看到以往的不足,能够更加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体育事业的某方面有所创造,有所提升。不仅如此,还应当对其他相关的学科或者是专业有基本的掌握,这样才可以使今后的体育学习更加全面,游刃有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型不同学习程度的体育作业。并且在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之后,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得学生能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并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能拓展知识面,更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将小学体育教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指引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技术以及思维形式的不断发展,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时代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创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在越来越注重创新的大环境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也要摒弃以往的陈旧观念,时课程的发展更加顺应潮流,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它更加具有实用性。首先,应当使体育课程更加开放。这并不单指在一般的体育动作上更加开阔,也表明在思想上更加开阔。要不断吸收外来的与体育相关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更加新颖且实用的外来思想贯穿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要将眼光单单放在体育课程上,还要对其他小学的课程进行观察分析。虽然体育课程与其他的小学课程存在很多的不同点,但是应当吸取其他课程优秀的,先进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其次,体育课程的发展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应当拓宽视野,运用创新的思维对体育课程进行重新地审视。摒弃原有的陈旧的思维定式,将视野放宽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抛弃原有的固化的思想,开放心态,开拓视野,通过日常的观察,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入到体育的教学与学习中,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应当使陶艺工作更加具有包容性,更符合时代的特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拥有更多的耐心,也拥有更多的毅力来面对以后课程中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使他们学到许多专业知识,更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热爱体育锻炼。

  4.结语

  小学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当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在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关注。希望通过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也可以得到发展。

创造性思维论文8

  在艺术设计中,创新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动力,不论是从最初的设计构想或策划,还是产品的设计构图、制作过程、流通渠道、使用方法,亦或是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利用等,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参与。对此,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即打破惯性思维,重视全面教育;培养敏锐的感知力,注重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在开拓新的领域、寻求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毋庸置疑,创造性思维所应当具备的基础条件是人们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联想能力及理解能力等等;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核心动力是具有积极创造的思想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将人们大脑内部所有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最终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寻求更为新颖、更为独特的方法。实际上,创造性思维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够培养出来的,而应当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钻研,并经历多次挫折才可能形成的。具体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其核心思想便是创新。从这一角度上看,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动力。可以说,艺术设计必须借助于创造性思维才能使最终的设计作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与市场吸引力。

  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客观地看,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创新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动力。毫不夸张地说,设计者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作品的成功与失败。就其特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前文所述,创造性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合理运用直接关系到设计产品的优秀与否。从很大程度上看,创造性对于艺术设计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敢于突破常规,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或经验进行加工、重组,并结合设计师的想象与联想,从而不断寻求更为新颖、更为独特的设计方式,使设计作品尽量地完美。通常情况下,在艺术设计领域,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新事物的适应力与接受度较强,其二是对新问题的发现速度较快,其三是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应变能力较强,这无疑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

  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多数情况下,艺术作品仅仅有设计者的努力是不够的,换句话说,不少设计者在创作的时候,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于绞尽脑汁依然难以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而对于个别设计者而言,可能仅仅因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言语或者动作,便能获得设计灵感,并设计出具有完美效果的作品。从这一角度上看,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在承认思维具有偶然性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往往是建立在大量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并受外界因素的启发而产生的。

  第三,创造性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性。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可知,人的精神世界大致能够被划分为三种,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其中,这里所说的无意识与潜意识是大致相同的。所谓无意识,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次的自我。人往往在处于松弛状态的时候,更容易获得灵感,从而使其思维更具有创造性。

  艺术设计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1.突破惯性思维,关注全面教育

  受传统因素影响,人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运用自己较为熟悉、较为擅长的方式,渐渐地,对新思想、新事物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显然严重制约着设计者的创作能力的发挥。不可否认,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的工作,强调创造性是贯穿其中的核心,不论是从最初的设计构想或策划,还是产品的设计构图、制作过程、流通渠道、使用方法,亦或是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利用等,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参与。这就意味着,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应当敢于突破现有较为僵硬的惯性思维,在已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先进的创作理念,不断进行刻苦的实践,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要创作出有效的艺术作品,设计者除了要掌握与设计本身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当深入学习并掌握社会、人文及生态等其他新知识,通过一定的联想、想象等方式,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在不断丰富产品艺术积淀的同时,也对培养设计师创造性思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广大设计者而言,敏锐的感知力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面对新事物,不同的人所作出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些具有较强感知力的人,对新事物的反应也更为灵敏一些,其创造性也更强一些;与

创造性思维论文9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质的作用,教师应扮演指引者的角色,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配合那也算不上是成功的教学。优秀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其对求知表现出极大的欲望,能够自主的学习。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就显的十分重要。

  (一)情境创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同时在备课的过程寻找学生身边事物,保证在与学生交流时有共同话题。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时,可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找出身边的正方体,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生活用品,让学生描述他们都有哪些特征,让小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知识。

  (二)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对小学生而言,心理、性格尚未成熟,个体的发展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老师的暗示性语言。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尤其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负面情绪,以表扬、鼓励为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说鼓励性的话语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数学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更加易于操作。例如:学生在日常练习当中,需要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合理的想象、缜密的逻辑进行解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与标准答案不符,老师也应该给予鼓励。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想象力是更重要的.财富,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甚至可以换位思考,找出新答案。此种表扬和鼓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可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教学效率。

  二、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进行分层教学。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原则,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弱来决定学习进度。同时,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同一班级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一定要控制好教学的速度,应全面的照顾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适当把握教学难度,侧重基础知识讲解,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适当的技巧,鼓励、引导小部分学习超前的学生在课后业余时间进一步思考,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二)同一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每章都划定同样的作业,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把掌握好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掌握较差的知识点则着重一些基础题目的讲解,并让学生多练习。为了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同一个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并针对学生的优势和软肋进行辅导,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强化直观效果,提高教学探究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对于思维模式尚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其对抽象知识的接触有限,老师要紧紧把握这一点,在课堂上不仅要发挥自己才能为学生形象生动的传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让学生自己讲出三角形的特征及判断方法,再逐渐延伸到如何画三角形、求三角形面积等知识点中。

  四、结束语

  长久以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本文主要从老师和学生入手阐述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老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凸显。小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创造性思维论文10

  1、前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一般在17~22岁之间。学生已经进入青春的中期阶段,身体已经基本成熟,并且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大学生的大脑发育在这个阶段也已进入成熟阶段,能够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从图1可以看出,人类大脑的发展,增长速度最快是1~7岁;12岁时,可以看出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而到20~35岁,人的脑容量达到最高值[1]。在我国,20~35岁这个时期的早期,很多人处于大学时期,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基本上出现峰值。跟抽象的理论相比,大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教师的意见,希望得到教师的建议而非帮助,从而进一步发展连接中学时期的能力。这时的抽象思维已经呈现出其独特性,他们喜欢用自己的头脑,透过特殊的眼光观察世界,并且独立思考。这表明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也提高了[2]。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属于创造性能力的一种,大学阶段应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创造性能力应属最强。

  2、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方式

  在物理实验中保持主动性强扭的瓜不甜。教学并不是教师一味地进行灌输,教师应利用个人魅力、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主动积极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成绩才可以体现出来,思维习惯才可以慢慢发展,才能提高学习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倡议:学生必须进行实验预习。国外很多高校亦是如此。条件好的实验室,设置有整套的仿真实验系统,先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仿真实验学习,然后进行实物演练。而且,通过仿真实验系统,对实验进行预览。学生倾向于对实验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实践发现,经过实验预习的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大大缩短,完成效果也比较良好,其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也大大增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是不是主动学习了,实验的效果如何,都可以体现在实验预习上。没有经过实验预习的学生,因为实验教学很短,他们只能靠教师来帮忙解决问题,无法提高对自主学习的认识[3]。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有关实验模型的粗略图像,做起实验来就会显得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尝试针对特定问题主动出击,进而解决问题。在实验预习过程中,了解实验的方法不统一,一个复杂的实验设计,可以让学生准备几个实验方案,以便进行正常实验。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敢说敢做,逐渐由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查找文献也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勇敢地提出来,然后跟教师、同学一起探讨解决之道。逐渐地,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形成,还强化了团队精神[4]。

  在物理实验中提高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意识是人们建立起来的高度的敏感性和自我意识,自发创造的心理准备状态,而这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以创造活动时的体验、经验和创造认识为基础的。在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下,既要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够将二者紧密结合。没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活动会怎么样?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创造性意识。对于新事物,要有求知的心态,要明白:这是我创新的机会。必须仔细研究,考虑周到,看看它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扩展,然后为己所用。要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即使知道一些想法可能没有真正的价值,但这是一种思维训练。因此,对于自己所未知的知识,只有亲身去接触、探索,才可以让自己的创造性意识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

  根据实践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堂上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也不能主动认真思考并发现问题,有的甚至是发现了问题,却不敢提出;甚至一些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者太懒,不愿去想,实验的创造性意识根本不会体现出来,特别是问题意识。要了解问题就是机会,不应逃避,要勇于直面问题,当成突破的机遇。每次遇到困难,琢磨里面是不是暗藏什么机制性的东西,先记录,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加以思考,再分析排除,不要轻易放弃。最好问自己:真的不能解决吗?想放弃吗?这样才有助于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要从问题情境入手,对问题情境加以分析,才能使问题更加明朗化,进而解决。学生必须学会为自己设置问题的状态,或与教师一起,在其引导下积极融入已设定好的问题情境中,意识到要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意识,特别是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方向上,应该是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敢问问题。对在实验中所面临的困难、疑惑,一定要问为什么、怎么去做。如在“在电表的改装与校准实验”中,学生应该想到:如何知道改装后的电表是想要的量程?会不会有误差?误差来源于哪里?带着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白实验误差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是一个重要因素,是否理解误差的来源,能否分析其来源,是本实验的重点。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了解:

  1)用万用表测量表头内阻时,万用表的表笔与表头接触不良,导致测量表头内阻有误差;

  2)电阻的标准值与实际值不符,以及读数时产生的误差,会导致改装表与标准表的级别偏差大;

  3)将表头改装成较大量程的电流表时,表头对电流有分流作用,导致改装表测量值较标准值偏小。

  另一个例子是“示波器使用”实验,有些学生在调校示波器时,可能在示波器上看不到亮点和扫描线,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呢?亮点和扫描线对于整个实验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实验开始前必须要知道可能的原因并知道如何解决:

  1)示波器坏了;那就换仪器;

  2)光点亮度太暗,要调节亮度旋钮;

  3)有信号加在示波器的信号输入端,并且信号幅度较大,超出了当前Y轴的量程,使得光点超出屏幕的范围,所以将电压挡旋钮顺时针换个较高的电压挡,或者将信号源移除;

  4)水平或者垂直位置旋钮调整过度,使得光点超出屏幕范围,这样就要调整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旋钮到中间位置。

  在物理实验中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忽略了要脚踏实地,保持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一些学生甚至伪造数据,或者谎报实验现象,得过且过。对于实验结果,要求尽量准确,但是实验过程显得更加重要,要更加认真对待自己的劳动成果——实验数据。学生如果发现自己的实验数据与理论值差别很大,或者与别的同学相差很大,都不要着急伪造,而应该仔细寻找原因,分析是不是实验过程中哪个步骤出现了问题?或者仪器本身是不是有问题的?要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验总是反反复复,经历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够看到成功的可能,或者才能成功。只有经过多次实践,才可以在新事物、新现象中发现错误,才能找到创新突破口,进行创新。因此,每个实验必须认真对待,培养他们对学习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实验后,学生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从感性观察到理性知识的过渡过程。因此,学生要正确处理实验报告的写作,不仅要真实地记录观察到的数据,而且要仔细分析结果,并要在实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特别是对数据处理问题的讨论,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来处理烦琐的数据,并学会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误差出现时,要懂得哪里出错或出错的地方。通过深入的误差分析,一些零散的抽象实验现象加深到理论水平层面。可见,学生要理解实验,必须手和大脑并用,测试自己的灵感,并仔细记录,总结和组织好实验过程和结果,找到一个新的点,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使感官刺激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3]。

  3、结语

  总之,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相互补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教学用自己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发挥个人魅力等,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实验主要由学生完成,学生要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需要自己发挥关键作用,做自己思想的创造者。因此,在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要不断地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保持主动学习,培养创造性意识,而且必须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杨广德.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陶国富.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3]佟永丽,帅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浅议[J].科技信息,20xx(1):267.

  [4]王文新.物理实验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96.

创造性思维论文1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是教不会,也不可能靠教出来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创新,而是提供和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挥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教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让学生在两对角拉动几下,容易变形。紧接着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让学生再拉一拉,学生还是拉不动,教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得到了培养。

  三、巧用错误,培养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敢于创新,就必须采用变异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这些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和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实例:学生解答一道复合应用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14千米的公路,两队每天共修2.5千米,3天后,乙队调到另一工程段,剩下的由甲队单独修完,甲队每天修1.3千米,甲队一共修了多少天?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我在巡视中发现下列几个错式,有序地写在黑板上:1142.5;2(14-2.5)1.3;3(14-2.53)1.3。当时,我不置可否,而是让列出一步计算的学生讲清1式:你想求什么数?为什么这样计算?求得的结果是什么?对2式和3式,除了要求学生讲清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数以外,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要使你的列式正确,应该怎样改变题目呢?这样,做错的学生来了兴趣,于是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这时学生已在尝试看算式编应用题了。这样讲应用题,数量关系更明确,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有机会让学生多施展才能。所以学生不仅找出一般的列式方法:(14-2.53)1.3+3,还找出了另一种算法:〔14-(2.5-1.3)3〕1.3,而且编出了两道经过改动的应用题。面对错误我不是一带而过,而是巧用学生的错误讲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质疑问难中训练创造性思维。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因为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时机和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学会问难。

  例如: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我向学生质疑: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乘法分配律里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换成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乘法分配律里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换成三个数的和或多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我即时表扬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接着我出示三道题:(20-2)23;(100+4+40)25;(200-20+8)35问学生: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呢?让学生试算并验证。通过验证,同学们的所有疑问都解开了。这样,教师先引导学生质疑,再激励学生释疑,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复杂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还要巧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并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其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得到培养。

创造性思维论文12

  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知识的不同表现方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明显。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而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侧重于程序性知识,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容侧重于陈述性知识。我国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初中地理以星球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侧重自然环境的学习,下册侧重世界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介绍;八年级上册侧重对中国的自然、经济、文化环境的认知,下册侧重对中国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高中地理以鲁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一主要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必修三以世界区域地理为主。整个中学地理课程设置逐渐由要素学习转向综合分析。从整个中学的地理教材来看,程序性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上册和高中必修一教材,即主要集中在学生地理启蒙学习阶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突破定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定式思维是指个体在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具有心理学上的“类化”特点。定式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知识和解决同类问题,而当新的问题或情况出现时,以原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新的问题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思维定式显然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障碍,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破除思维定式。程序性地理知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多角度空间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定式思维突破能力。以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其知识框架为:第一章地区;第二章地图;第三章海洋和陆地;第四章天气和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居民。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教材的编排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知识生成的程序进行的。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打破在日常生活中未经科学审视而形成的思维定式,例如七年级上册在学习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内容时,课文通过讲述哥伦布的环球航行来证实地球是圆的,通过实测数据讲述地球是中间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在科学事实面前学生很容易就能突破“天圆地方”这一思维定式。久而久之,对于类似的程序性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真理需要科学的证实。

  二、优化发散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由于程序性地理知识具有研究范围广、过程复杂、结构烦琐等特点,因此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养要求较高。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黄赤交角”知识点时,需要学生依据之前所学的有关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地球的形状、运动、质地、特性等知识,利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地球的这些特性与黄赤交角的关系,此时再引入黄赤交角的知识,接着探究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引导学生综合利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来思考和学习。总而言之,学习类似的程序性地理知识时,发挥集中思维思考问题的同时应依据相应的科学线索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调动、运用并优化学生的发散和集中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达到认识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教学目标。

  三、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程序性地理知识相对于陈述性地理知识而言有较强的可操性作和实证性,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创造性的知识观点,并且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所持观点的正确性与价值。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而探索、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去认识事物的习惯。如我国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对地理知识进行了模块化编排,这些模块的完成需要运用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中以七年级上册和高中必修一为主的程序性地理知识最具实践性、探索性和呈现性。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在讲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前,先是介绍了对喜马拉雅山和浙江海下的'科考成果,科考发现了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浙江海下有大量的生活设施,通过发现的结果可以得出“沧海桑田”的结论。这里就涉及探索能力及发现能力。此外中学地理教材还设置了诸多活动和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实践中的地理问题,如山教版高一地理在地球公转的内容中设计了“阳光花园”的探究,通过对房屋采光的探索,得出了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地理知识。学生对大量程序性地理知识的掌握、内化,为他们进行新的探索发现奠定了知识基础。

  四、形成独立观点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个别性而不是一般性,因此形成自己独立于一般的观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而独立观点是学习程序性地理知识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程序性地理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认识过程具有漫长性和不完整性,如海陆变迁———宏观讲述各个板块的运动,微观涉及各种地形地貌的变迁。地理学家或地理学者虽然提出一些地理观点和理论,但仍有部分认识是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如板块的运动是岩浆在运动还是板块在运动等等,这些地理现象和知识的不完整性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观点提供了空间。

创造性思维论文13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同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数学课堂完全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观察实验等教学手段和群体互动等教学形式,都能较好地将数学结论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发现者。让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是学会学习的前提,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意识、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使学生逐步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学会边动脑边操作,并能够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在教学中,我认为除了组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一块正方形硬纸片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这道题看起来是一道减法应用题,在实际中就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使学生知道答案会出现有3个角、4个角、5个角,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其规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会从这里萌芽。

  将观察实验法引进数学课堂,变一个人演示众人看为人人参与、个人动手,大大丰富了数学直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创造的潜能得到发挥。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可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开始时,教师讲解与新知识有关的小故事(电脑出示相应的动画片):熊山上的小熊们最喜欢吃熊妈妈做的饼了。有一天,熊妈妈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熊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小花熊一块。小棕熊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熊妈妈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小棕熊两块。小黑熊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熊妈妈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小黑熊三块。讲到这里,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只小熊分得的饼多?为什么?”学生们争相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聆听,不做回答。学生们急于知道究竟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这时教师适时导入新课:“到底哪只小熊分得的饼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分饼,看看谁得出的结论正确。” 该环节教学,引发了每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们愉快而迫切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应用

  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寻根究底”的学习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会开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即使学生提出了荒唐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批评他,更不能嘲笑他,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悉心爱护他们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例题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寻找规律,形成创造技能。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后,让学生测量校园里树的直径。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创造性思维论文14

  一、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支持

  创造性思维理论应以应惠兰教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为依据,完全瞄准学生的语言活动和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是提高课堂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英语课堂中教师要有“思想含量”,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学生自己有价值的观点,促成学生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推理、想象和思考,给学生的新旧知识提供用武之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具有成就感,以更大的热情深入钻研英语。

  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

  1.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时,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活动,以提高他们参与意识。捕捉他们身上闪光点,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教授高二英语“Unit17.Dis abilities”这一课时,在PREREADING部分,有一问题是这样的`:Do you dnow any of famous people who are disabled? Why do they succeed in their careers?我们把他们分成若干组,哪一组说的人多,理由充分,哪一组就是胜利者,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现代社会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样化,教师应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用英语讲述小故事,让课堂充满活力;穿插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讲述课文背景材料,增加其对文章的了解,开拓他们的视野,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

  3.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性

  知识不是静止的,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教师在助教法的同时,还要悉心研究学法,探索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学生在记忆某些动词后一定跟动词ing形式有些困难,我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偶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让他们记住一个动词短语:sup at Cambridge(在剑桥吃晚饭),其中sup和Cambridge这两个词的每一个字母代表1个或多个动词,可让他们记住35个词:

  sup at Cambridge

  s: spend suggest

  C: comsider(考虑)

  stand(忍受) a avoid: appreciate admit allow advise acknowledge

  u:understand

  m:miss mind metain

  p:prsctice pardom

  b:ban,

  postpone permit

  r:risk resist recommend reject require request

  i: imagine

  d: debate delay deny dislike

  g: give up

  e: enjoy excuse escape envy

  4.课堂教学对象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趣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重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5.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传统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课堂教学法枯燥,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创造意识,力求使一般的听、说、读、写活动升华为美的感受,化苦为乐,化被动为主动,作为英语老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在讲述虚拟语气的那一堂课上,我首先放了一首周杰伦的成名曲《双截棍》,那disco的节奏;rap的风格,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听完后,他们还陶醉在音乐中。我说:“人类行为具有目的性,我让你们欣赏了周杰伦的歌曲,是想让你们记住虚拟语气的用法。”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动宾短语:rap disco(说唱迪斯科)每个字母代表1个或2个动词,可帮助他们记住十二个常用动词,当主句中有此十二个动词的时候,其连词that后用(should)+v(原形)结构:

  rap disco

  r: request require recommend

  d: demand

  a: advise ask(要求)

  i: insist

  p: propose prefer

  s: suggest

  c: command

  o: order(命令)

  同学们都说节省了记忆时间,又很实用,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总之,我们只要用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其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应惠兰.新编大学英语6,学生用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年3月13日出版

  [2]林乃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Times》时代语报社,20xx年12月27日出版

创造性思维论文15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完成原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教师应以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相对自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整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多种思维方式,把语文课堂学习变成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创造性思维 训练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0xx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善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理念。20xx年秋季始,我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国标苏教版课本,教材的更迭,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让我们蹲下身子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先生,坐着的是学生。而从精神层面上说,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站着的、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外祖母的爱心的语句。”一个学生找出这样一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话像鲜花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我对这句话信口作了一个解释:说话是人最普通的事,而唱歌是艺术,有美的感染力,把说话比作唱歌,美化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话一说完,我突然发觉,学生们一个个瞪着迷惑的眼睛惘然地看着我,终于有一个纤弱的声音在角落里响起:“老师,您能不能再重复一遍?”顿时,我醒悟过来,耳根臊热。什么“艺术”、“美的感染力”、“美化”,我在跟初一学生上“美学”?说穿了,不过是一个拿名词术语来唬人的教师。于是我先转换了角色(做一回“学生”),再转变了话题:生活中和奶奶相处得长久(最好是由奶奶来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请举手;请这些同学来讲述一下他们的奶奶叮嘱或爱抚他们时说话的语气腔调是怎么样的?后来尽管答案大都迥异,但我和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具体亲切的“祖母之爱”。在这次尴尬经历之后,我深切地反思我过去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姿态、用语及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将与自身的备课(钻研教材)程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一起,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学习生活,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我的老师》(魏巍)时,我们(师生)曾对“狡猾”一词的理解,略感不足。文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法,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期待及一定程度上的情境引导,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和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

  九十年代,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在合著《跨世纪的思维方式:打破现状思维的七项原则》一书中将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作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因为它能“实现潜知识与显知识的展开、整合和转化;实现既思想活跃又保持头脑冷静;既处理人们的现实思想又顾及人们的愿望;既要发散又要收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素材,针对疑点,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积淀去分析理解语文素材,并养成辩证批判的思维习惯;要引导学生“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云语),通过直接联想、个人联想、象征性联想等方式获得感知语言素材的灵感。

  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一开始,我没作提示,学生们的回答都不怎么样,如“出来吧,顾客来了”或“有人来买你的书了”。于是,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重新作了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大多数学生也得到了类似的思维结果。这种整合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思维,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感悟出发,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又不失发言者的个性,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的见解,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原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创造性思维论文】相关文章:

创造性思维论文09-22

创造性思维论文(15篇)05-26

创造性思维论文(精品15篇)09-23

(通用)创造性思维论文15篇09-23

体育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07-10

环保论文:LED论文08-20

论文及07-13

论文答辩时的论文结构09-20

论文的评语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