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科学小论文

时间:2024-09-16 12:55:03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科学小论文(推荐)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小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小论文(推荐)

科学小论文1

  今天上课时,老师神秘地拿出一块手帕,扬了扬说:“这是一块干手帕,我去保险公司给它保险了,它是烧不坏的,不然的话,保险公司就要赔我五百万。”同学们一听,有的惊讶地张大嘴,说不出话;有的惊呼起来;有的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我仔细地盯着那块手帕,半信半疑。老师让同学们都摸一下手帕,它就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手帕。老师的话,是真是假,我们拭目以待。

  老师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盆,把叠好的手帕放进去,又倒了一些酒精。一切准备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实验的开始。老师把灯关了,低声说:“实验开始。”教室里又是一片惊呼。只见老师点燃火柴后,又点燃了手帕。顿时,熊熊大火包围了手帕。火苗下蓝上黄,左右摇摆,像一条火蛇在跳舞。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精彩的瞬间。后来大家一拥而上,把讲台团团围住。大概烧了一两分钟后,老师用一个大瓷盆盖住玻璃瓶。同学们议论纷纷:经过这样激烈地燃烧,手帕会安然无恙吗?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老师揭开盆子,手帕居然“毫发无损”。难道,老师真给手帕保险了吗?

  原来,刚才老师倒入的是百分之七十五的酒精。燃烧后还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水分留在手帕里,只要水分不烧干,手帕就不会被烧坏。我恍然大悟:给手帕保险的不是保险公司,而是酒精里的水呀。

科学小论文2

  上科学课,赵老师让我们猜一猜: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这时,全班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同学说:“喜欢在湿土里。有的说:“喜欢在干土里。”还有的说:“喜欢在水里。”种种猜测,到底喜欢生活在哪里呢?于是,我决定通过亲手试做一个实验。

  实验材料:蚯蚓、棉球、醋、盒子、黄泥、黑泥(不施肥)菜园土等。

  实验一: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我先用手指轻轻一触一摸蚯蚓的各个部位,发现当我触一摸一到头部的时候,它不断的挣扎,扭一动。当我触一摸一到躯干时,它一弓一弓的。摸一到尾巴时,它不断地向前爬。后来 我想了一个办法,将粘了醋的棉球放到蚯蚓的前端附近和后端附近,结果我发现蚯蚓一碰到棉球就掉头就跑。接着,我又把带醋的棉球放到了蚯蚓的体一壁,结果还是 一样。看来,蚯蚓对刺激物是比较敏一感。

  实验二:蚯蚓对光线的反应:

  我用了一个透明的盒子放在阴影和光照的交接处,这样一半是暗的一半是明的。接着,我又把蚯蚓放到里面。过了一小时后,我再去看时,发现蚯蚓卷缩在暗处,而 明处一条蚯蚓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在书上查找了有关蚯蚓的的资料。看了后,才知蚯蚓是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照射,但是 不怕红光,趋向弱光。怪不得蚯蚓全都在暗处。哦,我终于明白了,原来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

  实验三:蚯蚓对几种土壤的反应:

  我把蚯蚓放在几堆土围住的中央,然后再观察蚯蚓到底喜欢爬到哪里?过了一会儿,只见蚯蚓先是缓慢地爬进了黄土堆里。呆了一会儿,又爬了出来,好像不喜欢的 样子。爬出黄土后,接着它爬进了黑泥堆里,又出来了。大概不喜欢这样的土壤堆吧!最后,它还是钻进了有机质丰富的土质湿润的菜园土里。我耐心地等了许久, 也不见它出来。看来,它在那里安家了。经过以上几个实验,我知道了蚯蚓比较喜欢在湿润、阴暗、肥沃的土壤里生活,就像菜园土一样。

科学小论文3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苍蝇停在桌面上,你用手去捕捉它时,会发现手还未落下,它早已飞离了这块“是非之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苍蝇背后还长了眼睛不成?科学家通过对苍蝇眼睛的研究发现:蝇眼十分特殊,共有5只。其中3只较小的是单眼,是感觉亮度强弱的,另外2只为复眼,每只由许多六角形的视觉单位小眼组成。这众多的小眼都自成体系,有独立的光学系统和通向大脑的神经,这些小眼的视觉神经都能互相配合,既能协调一致又能独立工作。因此,蝇眼不仅有速度、高度的分辨能力,并且能从不同的方位感受视像,这也就是人们用蝇拍从背后打它也易被发现的原因。这种复眼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它能把运动的物体分成连续的单个镜头,并由各个小眼轮流“值班”。人的眼睛是球形的,苍蝇的眼睛却是半球形的。蝇眼不能像人眼那样转动,苍蝇看东西,要靠脖子和身子转动,才能把眼睛朝向物体。苍蝇的眼睛没有眼窝,没有眼皮也没有眼球,眼睛外层的角膜是直接与头部的表面连在一起的。从外面看上去,蝇眼表面(角膜)是光滑平整的,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人们就会发现,蝇眼是由许多个小六角形的结构拼成的。每个小六角形都是一只小眼睛,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小眼。在一只蝇眼里,有3000多只小眼,一双蝇眼就有6000多只小眼。这样由许多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蝇眼中的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都有由角膜和晶维组成的成像系统,有由对光敏感的视觉细胞构成的视网膜,还有通向脑的视神经。因此,每只小眼都单独看东西。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把蝇眼的角膜剥离下来作照相镜头,放在显微镜下照相,一下子就可以照出几百个相同的像。科学家对蝇眼发生兴趣,在于蝇眼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功能。如果人的头部不动,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不会超过180度,身体背后的.东西看不到。可是,苍蝇的眼睛能看到350度,差不多可以看一圈,只差后脑勺边很窄的一小条看不见。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而蝇眼却能看到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要看快速运动的物体,人眼就更比不上蝇眼了。一般说来,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楚物体的轮廓,而蝇眼只要0.01秒就行了。蝇眼还是一个天然测速仪,能随时测出自己的飞行速度,因此能够在快速飞行中追踪目标。根据这种原理,目前人们研制出了测量飞机相对于地面速度的电子仪器,叫做“飞机地速指示器”,并已在飞机上试用。这种仪器的构造,简单说来就是:在机身上安装两个互成一定角度的光电接收器(或在机头、机尾各装一个光电接收器),依次接收地面上同一点的光信号。根据两个接收器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并测量当时的飞行高度,再经过电子计算机计算,即可在仪表上指示出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飞行速度了。

科学小论文4

  摘要:传统的科学哲学包括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都认为理论有无上的地位,然而新兴的科学实践哲学则以科学实践为本位,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重构。文章着重对科学实践哲学对实践优位所做的论证进行梳理,并进一步给出自己的观点:科学实践应与理论相结合,它们应像双螺旋一样相互纠缠而共同发展变化,以最终促进科学哲学的继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科学实践理论实践重构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表象(例如,文本、思想或者图表等等),而是一种当下和在世的实践性互动模式,即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只有作为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物质实践的组成部分,才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当代科学实践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劳斯更愿意把科学视为活动,他把科学看作是实践领域而不是命题陈述之网,科学首先不是表征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而是操作、介入世界的方式,亦是一种作用于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观察和描述世界的方式。那么,具体的科学哲学家们是怎么论证实践是第一位的呢?

  一、科学实践的地方性

  科学实践哲学认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一定是地方性的,这表现在所有的科学知识都产生和需要:特定的实验室、特定的研究方案、特定的地方性共同体、特定的研究技能。所谓科学知识的普遍化不过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已;其转移被理解成为走向另一个地方,而所谓去语境化实际上应该是标准化(制定标准,使得各个地方的科学研究遵循某种地方性标,从而使得这种标准下的科学知识成为标准的科学知识)。事实上,我们经常在当前的技术竞争中看到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成为世界标准,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中技术的和政治的双重制约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实验有自己的生命

  在科学实践哲学,特别是在新实验主义科学哲学的视野中,实验常常有自己的生命,实验也常常有许多种类的生命。实验不是为明确的理论所导引,而是为值得研究的事物的暗示以及对如何开展这样的探索的把握所导引。科学实践哲学更重视实验,因为在科学实践哲学中,科学是作用于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观察和描述世界的方式,“实验一直担当着知识论的重任”。这样,实验或者观察与理论在品格方面就有了重要的区别。因此,在科学实践哲学中明显地表现出更为重视实验的特征:实验目标、实验设计、实验所采用的手段及仪器和获取的现象,都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就是说劳斯认为实验不仅仅是理论的附属物,而且还在科学发展中扮演着独立的、重要的角色,实验室场所是科学的经验特征得以建构的地方,并通过实验人员的地方性、实践性技能来实现。实验室产生的知识被拓展到实验室之外,这种拓展并不是对普遍规律的概括,而是通过把处于地方性情境的实践适用到新的地方性情境来实现的。

  三、对“实验室”的重新解读

  实验室在科学实践哲学中被赋予了新的认识论地位和意义,是一个认知概念,而不仅是认知的场所而已。诺尔—塞蒂纳甚至认为这个代理过程如下:实验室研究成为事物被“带回家中”的自然过程;它使自然对象得到“驯化”;使自然条件受到“社会审查”。实验室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提升了“社会秩序”和“认知秩序”。新的科学实践哲学认为:(1)实验室是建构知识的研究场所与情境。由于知识是地方性的,因此知识作为其实践的维度必定含有实验室特征,对象经过巨大改造之后已经不再是纯粹自然的东西。(2)实验室的作用是:隔离—操纵对象,使得被研究事物清晰化。(3)实验室以工具、设备和技能介入研究,实验室本身就是研究活动的组成。(4)实验室还提供了追踪实验过程的`全程性认识。(5)提供新科学资源的实践性理解、文化性理解。[2]在库恩之后,科学论的视角发生了转换:“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于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

  四、语境中的机会主义

  皮克林用语境中的机会主义来对科学实践进行解释,他与塞蒂纳将实验室中的科学家比喻成修补工类似,皮克林用机会主义来解释实验室中科学家的选择。他指出:“研究战略是根据科学家个人以享有的资源在不同的语境下做出创造性探索的机遇而定的。”正像塞蒂纳所做的比喻“修补工是机会主义者。他们了解自己在特定的地方遇到的重要机会,并且利用这些机会来完成他们的计划。同时,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可行的,并且相应的调整和发展他们的计划。当行动起来时,他们不断从事生产和再生产某种中用的物品,使其成功地符合他们暂时决定的目的。”[3](P26)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工作与织补工类似,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资源、技能和机遇。科学家个人在面对选择时,不可避免会受到原有学术背景等文化资源的影响,但是这种原有学术背景的影响不是完全决定性的,在面临新的语境时,他们会努力使自己的文化资源与现有的语境相适合。[4]在语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动机,在语境中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用。

  当然,科学实践哲学论证了科学实践的主导性、决定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科学哲学观,用实践优位代替了理论优位,但是从最终结果上看,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哲学家都强调实践比理论更优,有那么一些人给出了一种综合的见解。拉图尔提出了对称性原则,即: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不能解释科学知识的形成,既不能像实证主义者一样把科学知识看作在本质上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证明为真的命题的集合,也不能像布鲁尔那样一味诉诸社会因素寻求科学知识的成因,而是应该把科学当作活动或实践过程的集合。活动不只在思维中进行,更主要的是在科学家的语言交往、实验室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想真正把握知识的本性,就要研究知识是如何生产的。因此,应该“把科学理解为动词”,而且是处于进行时态的动词,亦即拉图尔所说的“行动中的科学”。拉图尔提出的新的对称性原则就是拉图尔科学实践观的精髓,进而在某种意义上去说,新的对称性原则就是科学实践观本身。针对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二律背反”的现实,拉图尔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经,即是把哲学理念与社会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实现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行动者网络”,[5]这就是拉图尔综合的科学实践观的建构理念。

  比较之下,笔者更同意拉图尔的综合性的、协调性的观点,即对待科学实践我们应该采取辩证地观点、演化的观点、过程的观点和多样性的观点,这样才能较为正确地、全面地反映了实践(观察/实验)与理论的真实关系,就是说不仅实践有自己独立的演化,而且理论也有自己的生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双螺旋一样是相互纠缠而共同发展变化的。这才是科学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最合理的、真实的重构。

  参考文献:

  [1]戴建平。约瑟夫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方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6):7―10。

  [2]吴彤。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实践――兼评劳斯等人的科学实践观[J]。哲学研究,20xx,(6):85―91。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王娜,吴彤。皮克林的科学实践观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xx,(7):33―36。

  [5]刘世风。试论拉图尔的科学实践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xx,(2):67―71。

科学小论文5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又有谁真正了解蚂蚁。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呢?

  我来到厨房问妈妈,说“妈妈你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吗?”妈妈听后一脸迷惑,我就想,算了,妈妈肯定不知道。求人不如求己,还是自己去找答案吧。我扫兴地走出了厨房。

  我带着这个问题,翻阅大量书籍,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书上说:如果一只蚂蚁从洞穴到外面寻找食物,它就会在路途上留下气味,然后返回巢穴用触角告诉其他蚂蚁。科学家证明:如果把一只蚂蚁在路途上留下的气味擦掉,那只蚂蚁就会在被叉掉气味的那个地方停留下来,从而证明了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明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特此做了个实验。用一根小树枝,在它的一头放上诱饵——小糖果。然后我把这跟树枝放在洞穴外,果然有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蚂蚁引到了树枝上。趁此机会我把树枝中间据了一小段下来,这是,蚂蚁就在这个地方嗅一嗅,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似的',在这一个地方一直停留了下来,最终还是没有回到家。我再一次重复上面的实验,发现蚂蚁都是这样,在那个地方一直停留了下来,由此证明——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所以不会迷路。我想:可不可以做一个蚂蚁警报器,只要蚂蚁在它附近,就会鸣叫,这样就知道蚂蚁在什么地方了。

  经过这一次实验,我终于知道了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奥秘了,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其实处处充满着科学!

科学小论文6

  暑假里的一天,哥哥带我到田野里去玩,田野里的风光真美,尤其是那池塘里的荷花,粉红的花,碧绿的叶……

  突然,我发现很多荷叶上都有一颗亮晶晶的东西,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颗颗水珠,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奇怪的是荷叶一点也没湿,我好奇地倒了一些矿泉水在荷叶上,矿泉水一落到荷叶上就滚落到荷叶中央,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荷叶还是没有湿。我记得下雨的`时候路边的树叶都会被淋湿,为什么荷叶不会湿呢?回到家,我把这个疑问告诉了爸爸妈妈,可他们都不知道原因,还是爱上网的哥哥在网上帮我找到了答案:原来荷叶的外表有很多很细很细的绒毛,这些绒毛排列得很严密,而且上面含有蜡质,因此水滴到上面时,铺不开也渗不进去,只能变成水珠滚来滚去,这在物理学上叫做“不浸润”。

  荷叶上的水珠不仅不会弄湿荷叶,而且还能顺便带走荷叶外表的灰尘,难怪荷叶看起来总是那么一尘不染。这真是太神奇了!由此我想到要是我们的衣服或者是建筑物上涂料也有这种特性,不就不怕灰尘和雨淋了吗?那该多好啊!

  今天,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外婆拿出今年刚收的花生,要炒给我们吃。妈妈说:“炒花生多费事,还得用沙炒。”我说:“干嘛非要用沙子,直接炒不是更快吗?”妈妈说:“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看谁说得对?”

  我的方法是直接炒。等外婆把灶烧热后,我把一大碗花生倒入锅内,先用锅铲渐渐翻炒,二十几分钟后,锅里冒烟了,我慌忙加速翻动铲子,可花生还是越来越黑。我说:“花生应该熟了吧!”外婆说:“还早着呢!”我只得耐着性子又炒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外婆才说可以了。我盛起来一看,花生个个都已经变成“焦黑碳”了。我拿了几个尝了尝,不是焦的就是生的。

  唉,看妈妈的吧!只见妈妈把一大碗沙子倒入锅内翻炒,一分钟后,倒入一碗花生。只见妈妈不紧不慢地翻炒着。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她把花生盛了起来,滤掉沙子。我不相信妈妈能这么快就把花生炒熟,用惊奇的目光望着妈妈炒好的花生:皮略有点泛黄,拨开一看,仁也熟了。我尝了尝,既香又好吃。

  咦,真是怪了!为什么直接炒反而慢呢?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仔细看看花生的形状!”我盯着那堆花生发愣,心里想:这花生两头凸出来,中间凹进去……

  “哦,对了!假设直接炒,花生受热的面积小,而且受热不均匀,难怪我炒的花生有的焦,有的生呢!而用沙子炒,沙子受热速度快,传热性能高,它能很快的把自身受到的热均匀地传递给花生,使花生全身也均匀地受热,所以花生反而熟得快。”我大声对妈妈说。妈妈听了我的想法,赞许地点点头说:“我的女儿真聪明!”

  哦,真想不到炒花生还藏着这么大的学问,这真是身边处处有科学啊!

科学小论文7

  上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

  我把指南针转来转去,不明白为什么,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面。晚上,爸爸回来,他看见我在摆弄指南针,就问:“遇到什么问题啦?”我说:“爸爸,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着南面呢?”爸爸说:“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我们祖先明白磁石能够吸铁,并且制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指南针。为什么指南针能够指出方向呢?原先,地球是一个十分大的磁体,它和磁铁一样,也有两个极,一个叫地磁北极,一个叫地磁南极。因为指南针是一个磁体,并且能够移动,而磁铁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所以地球上的指南针就总是一头朝着地磁北极,一头朝着地磁南极。”“噢,原先是这么回事啊,太搞笑了!”我说。

  爸爸还告诉我,指南针还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称为罗盘。我问爸爸:“那么,这个指南针怎样用呢?”爸爸说:“把它放平,之后指针会受到地磁影响而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其中一头指的是南方,另外一头指的是北方。指南针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时候,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某些地磁不稳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针的,比如沙漠中和某些峡谷中。”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天上飞行,都需要指南针指明方向;我们到郊外旅行时,指南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忙……指南针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科学小论文8

  今天,我在窗上看着太阳。渐渐的,我对太阳产生了好奇心,我便到电脑上查,原来,太阳自诞生到现在已过去五十亿年了.那么太阳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宇宙中, 存在着许多星际弥漫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方就象一团团云块, 因此被称为星际云.太阳就是由星际云形成的.在星际云中, 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 它要发生收缩, 同时, 分子和原子的热运动会产生膨胀压力.在质量较大、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 万有引力大于膨胀压力, 于是星际云在自吸作用下收缩.起初, 星际云收缩很快.由于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运动的动能, 温度升高.当密度达到每立方米10 —9 克时, 云内出现涡流, 因而出现自转.同时周围物质仍不断向中心聚集.

  随着太阳的不断增大, 中心温度和密度不断增加, 并通过对流方式把能量传出来.当中心温度达到一万度, 表面温度二、三千度时, 就发出红光、形成原始太阳.太阳刚成为一颗恒星, 体积比现在大得多, 辐射的总能量也大几倍.太阳成为恒星后收缩过程变慢, 当中心温度达一千多万度时, 太阳中就开始发生强烈的聚变反应,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由于温度极高, 膨胀压力与万有引力达到平衡, 这时太阳就达到了稳定阶段.现在太阳就处在稳定阶段的'中。

  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它像是太阳面的"耳环"一样。按运动情况来看,日珥可分为爆发型、宁静型和活动型这样三大类。如果细分下去可以分为十几类。宁静日珥,在观测时间内似乎是不动的,而活动日珥,则老在不停地变化着。它们从太阳表面喷出来,沿着弧形路线,又慢慢地落回到太阳表面上。但有的日珥喷得很快、很高,它的物质没有落回日面,而是抛射入宇宙空间了,爆发日珥的高度可以达到几十万千米。1938年爆发的一个最大日珥,顷刻间上升到157万千米的高空。地球的直径不过1。3万千米 。

  太阳被分为几个层次来研究。从太阳中心想外依次为日核、对流层、和太阳大气。太阳大气包括光球、色球和日冕三部分。日核占太阳半径的15%,其密度、压力和温度都很高,是热核反应区。热核反应区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形式是氢聚变成。

  对流层的厚度约14万千米,其起点在距离太阳中心0.86个太阳半径处。这里的物质内部的温度、压力和密度的梯度特别大,处于对流状态。对流运动的特性是非均匀性,这样会产生噪音,机械能就是这样通对流层上面的光球层传输到太阳的大气的。

  日冕是在日全食月球遮掩日轮时,日轮周围的青白色光它是太阳大最外层。这种沿太阳,磁力线的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

  光球是人们平时看到的光彩夺目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温度约6000°C光球面上有黑斑点,这是太阳黑子,它的温度约4500°C。是日面上温度较低的区域,由于温度相对较低,看上去会比较暗一些。

  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为期11年的黑子活动周期被现代国际天文界看作是第一个太阳黑子周,人们还规定往后依次排列序号,现在已经排到了第23周,始于1996年,达到极大值的时间在20xx~20xx年。

  所以太阳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太阳就没有了一切,这样就应了一句歌词:“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从电脑里知道了太阳的重要性和它的本质,从中我也知道了不少关于太阳的知识。

科学小论文9

  论题:

  青蛙在雨季为什么叫得欢?

  正文:

  今年夏季的一天,一场暴雨过后,呆在家闷闷不乐的我,觉得无聊,便出去到湖边散步。经过莲花池时,忽然听到池里传来青蛙欢快的叫声,我就来了兴趣,捉了两只带回了家。

  接着,我拿了一个大缸,倒满了水,放了一块塑料泡沫后,又把两只青蛙放到泡沫上,就蹲坐在地上观察它们。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会儿又乌云密布,下起了雨。刚才那一对沉默的青蛙,现在倒叫得越来越欢了,好似它们是一直期待着下雨似的,一会儿“唱唱歌”。一会儿“跳跳舞”高兴的不亦乐乎,这时我就奇怪了,难道下雨天对它们有好处。于是我就展开了第二次试验。

  第二天又下雨了,这一回,我打着雨伞在雨里看着他们,只见许多害虫都破壳而出在青蛙的周围乱飞一通,一个个也就白白成了青蛙的美食了,嘿嘿!怪不得青蛙特别开心呢;我连续做了五六次试验,结果还是一样的。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查了《百科全书》,终于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青蛙不仅靠肺呼吸,还靠裸露的皮肤呼吸;雨天,空气的水分多,有利于青蛙通过皮肤呼吸。而且小昆虫在雨天繁殖的特别快,这也是青蛙捕捉它们的'好时机。所以,青蛙在雨天叫得欢。

  通过这次试验,我不但发现了青蛙的许多秘密,从而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道听途说,那样的答案是不准确的。而是应该自己动手,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结论:

  青蛙在雨天可以通过皮肤呼吸,而且也是捕捉害虫的好时机。所以青蛙在下雨的时候叫得欢。

科学小论文10

  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星期天,看见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忍不住叹气‘‘唉,看来又是我做‘苦力的时间’我拿起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涂上鞋油仔细的擦一遍皮鞋又重现‘青春’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经疑惑。

  于是我找到另一双新鞋和旧鞋进行比对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比旧皮鞋的表面要光滑。旧皮鞋涂上鞋油后,仔细观察,虽然亮很多但仍无法跟新皮鞋比。皮鞋亮度是否与皮鞋光滑度有关?

  我去取一双旧皮鞋,在放大镜下皮鞋显得凹凸不平。然后我再皮鞋都比较粗糙的1区和2区涂上鞋油仔细擦拭,2区不涂做空白对照。我发现1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光滑很多,放在用阳光下也比2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有这样的差别呢?

  于是我就去问爸爸得知:皮鞋表面原本就不是绝对光滑的,如果是旧皮鞋就更加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方向上产生反射,看上去没什么光泽。但鞋油中的一些小颗粒正好填补在皮鞋的凹坑中,如果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的更平均,就使皮鞋表面更光滑,平整光线反射更强。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皮鞋越擦越亮得秘密

科学小论文11

  “咕咕,咕咕……”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听到从厨房里传来了一阵怪叫声。天生胆小的我不禁吓了一跳。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可没发现什么可疑的东西。这时,又传来了“咕咕、咕咕”的声音,我这才注意到,原来是脚边的泡菜坛子在作怪。咦,泡菜坛子怎么会冒泡呢?会不会是空气钻进去,然后又从水里冒出来呢?可是,泡菜坛的盖子盖得紧紧的,

  一丝空气也跑不进去呀!

  姐姐上班回来了,还没进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跑上去问:“姐姐,姐姐,泡菜坛里为什么会冒泡泡呢?”姐姐笑眯眯地说:“泡菜坛里的菜泡得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氧菌,它可以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大量繁殖,当它发酵的时候,就会排出气体,所以泡菜坛子里会冒泡泡。”

  什么?厌氧菌?我最怕细菌了,它们都是坏东西,怎么可以出现在食物里呢?我们吃了这些东西生病了可怎么办呢?姐姐的.回答已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我拿来《百科全书》寻找答案。啊,答案在这里!原来,自然界里有一些菌(如酵母菌、厌氧菌),可引起食物发酵,产生酸,同时放出气体,它们对人类并无害处。我想:以前奶奶做好后只有拳头般大小的馒头,蒸过之后成了巴掌那么大,而且又香又甜,原来都是酵母菌的功劳啊!没想到,以前在我眼中深恶痛绝的菌类,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这么重大的作用。

  我正想得入神,突然泡菜坛子里又冒出了一个大泡泡。姐姐对我说:“其实,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只要您留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看,“咕咕”叫的泡菜坛就是很好的证明。

科学小论文12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理量与时间有关,像摆球周期,比热容等,为什么需要时间,可见,时间不是一种幻觉。

  人们都认为,惯性是物质的本身属性,其实不然,惯性存在于四维空间(即时空)中,时空具有一种定性(位置不轻易改变)使物体具有惯性。最简单的证明就是机械时钟,它就是利用物质惯性进行工作的,如果无惯性,时钟将达到光速。还有许多例子,像LC振荡回路,物体下落也需要时间。

  惯性的表现不是在空间三维中,而是与时间维的相对关系物体的加速运动对时空维中某种物质做功,减速就是这种物质对运动物体做功,关于这种物质,还有待推证,并需要了解它的微观意义。

  惯性在时空中所做的功因该满足w=mav,因此说在时间维中,改变时间距离要做功,即做加速运动,不改变不要做功,即做匀速或静止运动。

  没有摩擦就只受一个力,就可达到很大速度,二者是不是有直接关系,我们可以用惯性与摩擦力做比较,摩擦力可以让物体动能转化为内能而惯性使物体动能转移到时间维中,可以再次无损耗地运动,这就是惯性与摩擦力的区别。

  质量大的物体达到光速是需要做很大功的,因为惯性约束物体运动,但超越光速不是不可能的。在牛奶杀菌时用到瞬间高温,这可以用瞬间高速,这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但这并不能穿越时空,光只是物质的表现形式,也是从物质中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是五分钟前的太阳,因为达到光速与人相遇的只是信息即使能穿越,也不会改变历史,因为这只是以光速传输的`信息罢了。

  人穿越时空是很危险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改变历史,但我们的时空从未改变,说明在人类有限时间中人类未曾穿越时空,或许穿越的时空不是我们这一维,而是我们这一维的复制品。假如可以穿越时空,我们是怎么来的,未来怎么样,我们只知道时间的一小段,就像胶卷的一小部分,就算有什么力量使时间加速运动,人也不会感到,时空中许多事都是已确定的,有一种人不知道的物质赋予了人意识,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自己意识之外的都是已确定的,而自己意识可改变这些确定的事物,自己的意识在别人看来,也是已确定的,这是一种很深奥的逻辑关系,用这种关系来确定人与人的“相对论”时间的运动是人意意识感觉不到的。

  当人在太空中以9。8m/s2加速度在升降机中上升与人在地球上,效果是一样的,惯性与时间是相对的,力是一个持续量,惯性在时间维中静止表现为力,运动表现为加速度。

  假如时间与光速有关,惯性是时间的一种表现,物体在时间维中运动越快,与光速比值越低,其能量越大。惯性来自时间维,当超过光速,会不会出现反惯性,惯性大小应与v/c成正比,再加上其它的量就可以推导这个公式。

  物理理论还需不断完善,本人只是一位高二学生,不当之处还需各位高师指教!

科学小论文13

  去年年底快过节时,妈妈给我买来了一个水仙花的球茎,我高兴极了,我按妈妈说的把它放进了盆子里,然后倒进干净的水,并在盆子里放了几颗小鹅卵石。

  我每隔三四天换一次水,妈妈说春节就能开花,还说花特别香。过了几天,水仙抽芽了,很像葱苗。大概一个月后,碧绿的叶片中探出几棵花苞。

  春节快到了,那几个花苞还是没有开,它也许不知道我看花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春节过了,它不但没开花,而且花苞枯萎了。妈妈告诉我,它已死了,再也救不活了。我伤心极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它死亡的原因。于是,我去电脑上查找资料,原来,水仙花的`生长要求有阳光,适宜温为12摄氏度——16摄氏度,如果水温太低,那水仙花就只长叶子不开花,甚至死亡。那段时间,正值南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我们这里的气温降至0摄氏度,一连十几天的低温,我没有采取任何保温措施来保护花苞,导致了水仙花的死亡。它就这样因为我的失误,被冻死了,我后悔末及。

  我明白了,养水仙花也需要学问呀!养水仙虽然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但是为使水仙生长健壮,白天应拿到阳台晒太阳。如果想推迟花期,可采取降低水温的办法,不可太低,10摄氏度为宜。此外,如果节前10天看不到饱满花苞,可采用给水加温的方法催花,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有了这次的失败经验,今年年底我肯定能养出清香四溢的“凌波仙子”。

科学小论文14

  我们学习了《铁罐和陶罐》,知道了铁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烂,我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小问号:那么铁放在哪里生锈最快呢?为此,我反复思考研究做了一个小实验。

  我事先准备了三个小铁片。一个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冰箱;一个埋进泥土里;最后一个放在盐水中。看看哪一种会更快使铁片生锈。一天下来。我来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片,仔细观察起来,可铁片却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我接着来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铁片,可结果仍是如此。最后我来到水杯前,拿出浸在水里的铁片,可也是一点都没变。这可让我纳了闷:“难道得时间长一点才能出效果?”我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实验地。几天之后,我又来到那儿,惊奇地发现在泥土里的铁片有一点点生锈,而在盐水里的铁片早已锈迹斑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电脑,才知道原来是原电池反应,离子导电。因为两种金属通常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以铁和铜为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铁片遇到酸失去电子成为铁离子,电子则通过金属移动到铜,再还原成氢气,形成一个原电子。这种反应成为析氢气反应。铁的这种腐蚀内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比一般的氧气还原性腐蚀速率更快。

  从实验和资料中证明,盐水会让铁片更快生锈!

  为什么米饭可以粘东西?

  大家应该早就知道米饭可以粘贴东西了!因为在家时经常看见奶奶爷爷在粘纸或者粘破了的东西。不过时间长了它就会自然地掉下来,所以说用米饭粘东西也有坏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米饭可以粘东西?做个小实验吧~

  这个星期六的上午,我把冰箱里所剩无几的白米饭拿了出来,又去将放在储存柜多年的破纸掏了起来,实验便开始了。先将米饭磨碎,磨成很细很细的米碎后,在一点一点的放在白纸破损的地方,很快一条破损的.白线条就复原了,只不过还剩下一点痕迹。滴答滴答时间过得真快,终于在十五分钟的努力下我将一张破的没法入眼的白纸边的崭新崭新的,这其中的奥妙我也不知道多少!

  据我了解: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煮成米饭后淀粉遇水糊化,有了粘性。小提示:不过淀粉中含糖份,时间过长,会失去粘性。

  怎么样,这个小知识会让你受益匪浅么?

科学小论文15

  今天,我正在玩耍。我把吸管在头顶上,在我的头发上摩擦了一阵子,再把吸管伸进了小小的碎纸片堆里。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吸管就像是磁铁一般,把碎纸片全部都吸在了上面。真好玩,能不能让这个游戏再有趣些?我突然想到:假如把碎纸片变成小蝴蝶,又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呢?

  我拿来了一张薄薄的彩纸,在上面画了很多只蝴蝶。不明白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次,我拿来了一件毛衣和吸管来完成这项任务。我立刻拿起吸管在毛衣上,迅速用力地摩擦了大约半分钟,再拿起这根摩擦后的吸管,轻轻地点了一下蝴蝶的翅膀。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当我慢慢地把吸管举起来的时候,我看到小蝴蝶顺势盘旋而上。哇!成功了!

  我上网查了一下原因,原来是静电的原因让蝴蝶在“跳舞”。

【科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小论文08-28

科学小论文【精选】08-31

科学的小论文08-15

科学小论文01-02

【集合】科学小论文08-27

科学小论文【合集】08-30

科学的小论文(通用)08-15

科学小论文作文02-16

[必备]科学小论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