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科学小论文

时间:2024-09-16 11:28:3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科学小论文(合集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小论文(合集15篇)

科学小论文1

  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随着温度的变化,水也会千变万化。有时是可以流动的液体,有时是摸不着的水蒸汽,有时又变成寒冷的冰。

  星期六,我在家做了一个水变成冰的.实验。我在一个矿泉水瓶子里灌了半瓶自来水,用温度计测了一下是10℃,然后把这瓶水放在冰柜里冷冻,过半小时拿出来测一下温度,我发现水从0℃开始会结冰,有冰又有水的温度是0℃,水真是神奇呀!

科学小论文2

  许多动物的确住在房子里,但可不住在像我们这样的房子里。动物的房子通常用木头、泥或石头等做起来的动物的家用于保护它们躲避天敌和恶劣的天气,动物能在那里休息、吃饭和收藏食物。

  夏天,往池塘里瞧瞧,我们会看到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在池塘底下爬行,这就是石娥的幼虫小石娥,它们的房子是用黏液将树叶、棍子或砾石粘在一起建成的。

  蜗牛不仅住在房子里面,而且它们走到那儿就把房子带到那儿,这个房子就是它们的壳。蜗牛长大时,它的壳跟着长大,蜗牛还可以把壳的入口封住,这样做可以把敌人挡在房子的`外面,热天还可以保持屋里凉爽、湿润。

  雕有十分宽敞的家,它们的家建在悬崖或大树上。在所有的鸟类中,雕的家是最大的,它们的家是用一大堆树枝搭成的。每年雕都会选择一个家住进去,再另外放些树枝将家建得又大又坚固。有些雕的家甚至跟小汽车一样大。

  我想:如果以后动物变聪明了,说不定能建一个跟我们住的房子一样的小型房子。

科学小论文3

  暑假的一天,我在家写作业,一不小心把钢笔里的墨水溅到本子上了。我忙伸手拿纸,想擦干净,却发现纸篓里的纸快用完了,只有两三张在纸篓底下,拿的时候手必须使劲向下伸,才能拿到。既费时又费力,十分不方便。我不禁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突然,客厅里的脚踏式垃圾筒提醒了我,对呀!只要把纸篓底下弄一个托,打开纸篓时就将纸托起来,关上时纸托就降下去,这样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说干就干!我先找了个差不多大的盒子,然后把盒子上的盖子剪下来,加工成似老式窗户一样的左右匀称的两半,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找来一个保鲜膜(塑料袋也可),把保鲜膜剪成与盒子等宽的长方形,长度要比盒子长10--15厘米。再把先剪好的'两片盖子粘在盒子上,用胶纸固定,但不要太紧,使盒盖能轻松的打开。假如太紧也没关系,可以在盒盖上分别粘两块吸铁石,再在盒子两侧的相同位置上粘两块吸铁石,就OK了。最后把保鲜膜的两端与盒子两端对齐,粘住。要注意的是,不要全粘在盒盖上,只把保鲜膜的两端粘在盒子最外端就行了。

  其实这个方法不止可以用在装卫生纸上,一些小的饰品拉,儿童拼图拉,工艺纸拉,蜡笔拉,药品拉等等都可以装在这样的盒子里。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因为保鲜膜太薄,因此太重或带尖的物品要用比较硬的塑料袋,延长使用寿命。

  科技就是这样,只要你善于留心周围,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发明在你的脑海里闪光!

科学小论文4

  加盐煮出来的鸡蛋更容易剥壳

  ——三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对比

  上个星期天,因为二舅的儿子满月了,我们一家人都高高兴兴地去他家吃喜酒。吃饭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四处闲逛,厨房里香气扑鼻、热气腾腾,舅母忙里忙外,我迎上去喊了她一声,她嗯了一下,正端着一大锅冒着热气的鸡蛋往盆里倒呢!盆里装满了水,我好奇地问:“舅妈,煮这么多鸡蛋干嘛?为什么要把鸡蛋放在水里?”舅妈笑了笑:“这是专门送给客人们的,浸过冷水的熟鸡蛋带回家后更容易剥壳呀!”我又追问:“为什么浸过冷水后,就容易剥壳呢?”舅妈含糊地回答:“可能热胀冷缩的原因吧!具体道理我也说不清!”,这时旁边城里来的`一位客人插了一句:“听别人讲加盐煮鸡蛋也是很容易剥壳的,不过我也没有试过!”,他们的说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决定回家去实践一下。

  第二天,我把我的想法跟妈妈说了一下,妈妈很赞同,并且很快为我准备了实验材料:六个鸡蛋。我把六个鸡蛋分成三组实验来对比效果。第一组两个和第二组两个鸡蛋同时加水煮15分钟,取出后第一组两个熟鸡蛋放入冷水中3-4分钟后,取出剥壳,结果很顺利,无破损;接着取出第二组两个熟鸡蛋沥干水后自然冷却20分钟后,剥壳也很顺利,无破损;一二两组实验效果差距不太明显,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两组鸡蛋剥下的鸡蛋壳都是又碎又小的,没有大片。第三组两个鸡蛋我加了两勺盐在水里煮15分钟,沥干水后自然冷却20分钟后,剥壳异常顺利,三两下就剥干净了,而且剥下的鸡蛋壳碎片很大!

  通过三种不同处理方法,我得出结论:煮熟的鸡蛋冷水浸泡后剥壳和自然冷却后剥壳,效果差不多,人们之所以认为熟鸡蛋浸冷水容易剥壳,可能是与熟鸡蛋趁热剥壳相比较而言,这里的确也有热胀冷缩的因素,而且农村办喜事煮的鸡蛋数量大,难免有一些半生不熟的,自然冷却后也很不容易剥壳,以至于有这些误传。加盐煮的鸡蛋剥壳很滑溜,剥下的碎壳只有几大块,而且加盐后的口感更佳,盐又有杀菌作用,因此这是最佳的一种方法。冷水浸过的鸡蛋似乎有点容易剥了,可水中的细菌,病毒很容易进入鸡蛋内,很不卫生呀!

  通过以上三组实验,我郑重向大家推荐,煮鸡蛋加盐是最佳的选择,其中的好处大家都清楚了,至于为什么剥壳更容易,谨请专家帮我解答,谢谢!

科学小论文5

  摘 要: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同时它也正转向人本哲学的研究,归根到底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学。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目的同时兼顾人的心理需求的自然科学,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所以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生态发展观。

  关键词:食品科学;自然辩证法;人本主义;生态自然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目的同时兼顾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中,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生态自然观。而食品科学正体现了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和思想。

  1 食品生产应遵循生态自然观

  在辨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是天然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时,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协同进化。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也给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蓄积在蔬菜、粮食中的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以前看来遥不可及的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数超标等问题,如今已现实地摆在每个人餐桌面前。对于农产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源头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污染物。这四类物质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生态自然观,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食品中的污染物来自于环境污染,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须从治理环境入手。

  2 食品科学服务于人

  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工等过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目标,它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不断变化的观点和需要变化的,充分体现了食品服务人的精神。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今天的“食”,已不仅仅是解决饥饿问题,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盲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讲求卫生、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学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单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转向到今天的多样的低热卡值食品、绿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说明食品的发展为了服务人类而趋向多元化,更体现它关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 食品安全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历届全国“两的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热点,人民群众反映也非常强烈。在食品的研发与生产中,食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它充分体现着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发展观的人本实质。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都是着眼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标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根本落脚点,是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从而维护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的地位。

  4 追求食品营养是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讲求食品安全是保证人的存在,那么追求食品营养则是注重人的发展。食品营养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的营养指标是食品科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首先许多食品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保证个体营养均衡,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它还要迎合消费者的营养理念,这样的食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食品科学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也开发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种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为了满足对营养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为儿童设计的加钙、加锌奶粉,为女士设计的补铁奶粉等等。我国即将出台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更是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特性有知情权,方便大家凭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更加科学地选择健康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学的营养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体营养吸收更趋于合理化,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护,真正做到关心人的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5 食品科学的发展应兼顾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向着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营养,还有更多被讨论的是食品如何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如何通过食品的色、形、味、口感等感观功能去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问题。

  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应本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首先是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还要兼顾各个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大众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学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脱离人的需要谈食品,显得空洞而没有了方向。因为没有人的需求作为指导,食品科学的发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学的发展体现着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同时,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观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自然观。食品的生产是为保证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的存在,从而展现了它服务人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生态自然观的本质要求和辩证法思想。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

  [2]刘静玲.食品安全与生态风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3]张文学,杨立刚.食品安全的环境责任界定[J].生态经济,20xx,(6):2-4.

科学小论文6

  有一天夜晚,我起来上厕所,发现一只雌的老鼠,一只雄的老鼠,它们的嘴周围都长着胡子。疑问就从这时开始了:为什么老鼠都长胡子呢?我曾问过父母和伙伴们,他们都说老鼠长胡子是生理现象,和人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一般胡子都是男的长,女的不长,为啥老鼠不分雌雄都长长胡子呢?后来我想用实验来解开它。我从家里的玉米仓中取出玉米,在仓底下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我想捉两只老鼠来做实验,先用筛子盖住前洞,然后提来一桶水,从后洞往里灌,果然,捉住了几只老鼠。说也真巧,其中正有一公一母。我非常快乐,就用绳子拴好鼠腿,然后,找来一把剪刀,把母鼠的胡子剪掉,再把两只老鼠一起放在洞口附近。只见那公鼠用胡子探测了一下四周,便很机灵地钻进洞里。可是那母鼠却找不到洞口了,到处乱撞。接着,我又用水把公鼠灌了出来,捉住了它,也把胡子剪掉,结果它也找不到洞口了。由此看来,老鼠的胡子用处还真大。

  我又想,老鼠常常夜里跑出来偷粮食吃,人们说它们有“夜晚”,何不趁此时机再实验一次呢?到了晚上,我先把灯关上,再把剪去胡子的两只老鼠放在地上,借着窗口射进来的淡淡月光,只见这两只老鼠东窜西撞,不时发出“咝咝”的叫声,总是找不到洞口。通过这两个实验,我明白了:老鼠长胡子,是专门为了探路呀!

  科学知识真奇妙啊!我想长大以后当一个科学家,再去发现一些奇妙的.科学知识。

  暑假的一天下午,我在少儿频道的节目中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主持人竟然让一个熟鸡蛋钻进了酒瓶里。小朋友,你相信吗?是不是主持人用的是奇特的材料或者有什么神奇的魔力?不然鸡蛋怎么会穿过比它的身体更细小的瓶口呢?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我召集了几个小伙伴,打算按照主持人的做法试试看。

  我们按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材料准备了一个熟鸡蛋、一个啤酒瓶和一盒火柴。我们先把鸡蛋剥去外壳,放在酒瓶的瓶口上。有一个伙伴还试着用手去按鸡蛋,可是不管怎样鸡蛋就是稳稳地立在酒瓶口上。我说:“看我的吧!”我学着主持人的方法,点燃一根火柴,迅速的丢进了瓶子里,再把鸡蛋及时地放到瓶口上。只见火柴渐渐地熄灭了,这时鸡蛋开始一点一点地往里钻了。突然,整个鸡蛋都掉进了酒瓶里。同学们快乐地拍起手来,我们成功了。当我们都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一个淘气的小伙伴提出了新的挑战。能不能让鸡蛋再钻出来呢?我的伙伴们都摇了摇头。有了刚刚的成功,我自信地说能。我猛得吸了一口气,鼓起腮帮“呼”得吹进瓶子里,接着,立即把瓶子倒过来,只见鸡蛋一点一点从瓶口钻了出来。最后,鸡蛋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了出来。真是太神奇了!同学们都欢呼起来。我得意极了。这时,一个好问的伙伴说:“这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被他一问,我才从得意中醒过来,因为我也说不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后来,我们几个伙伴商量,一定要查找资料,解开这个谜团。

  时间一晃过去了,假期完毕了,我们又回到了校园。在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从课堂上丰富的实验和老师的讲解中,我知道了空气要占据空间和空气成分的知识,终于明白了鸡蛋钻进酒瓶里的奥秘。如今我可以向我的小伙伴们说明鸡蛋钻进酒瓶里的科学道理了。科学学习可真有趣!

科学小论文7

  在教新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能量》这一单元第3课,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是否有关?实验过程中在有一组学生看见发现一种现象:电池不变,铁芯不变,导线也没变,重物不变,只是改变绕的圈数,第一次他们绕了20圈,要求做相同实验2次,求平均数记载绕20圈自制铁钉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可是他们第一次实验吸了8个大头针,第二次只吸了2个大头针,这前后2次实验数据怎么会相差这么多呢?有个同学嚷嚷,第一次实验是用钉帽处去吸大头针的,第二次用的是顶尖处去吸的额,是不是我们制的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呀?这个问题可把我难住了,我根本没预想这个问题,心想这种结果是不是钉帽处被磁化的铁的面积大造成的呢?没有实验,光凭想象说话可不行,于是,我说,你发现的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课外,我们一起在研究它吧!中午休息时,这几个孩子还真找到了我,要接着研究这个问题。于是,我和这个组的学生开展了“自制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顶尖处磁力大吗?”的实验研究。 第一次实验时我们自制的绕30圈的电磁铁,用一节2号干电池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平均数 钉帽处吸起大头针数量55534.5顶尖处吸起大头针数量22211.75发现规律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第二次实验时我们自制的绕40圈的电磁铁,用一节2号干电池实验(其他条件和第一次的一样都不变)数据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平均数 钉帽处吸起大头针数量109 878.5顶尖处吸起大头针数量36544.5发现规律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虽然知道圈数多少会改变整个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但应该不是导致钉帽处磁力大的原因,可我任然没有干涉他们,不管结果如何,他们的'这种探究精神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第三次实验时我们自制的绕40圈的电磁铁,用一节5号干电池实验,(其他条件和第二次的实验一样都不变)我们数据是这样的: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平均数 钉帽处吸起大头针数量2219223023.25顶尖处吸起大头针数量1615181616.25发现规律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这一次改变了电池型号,也就是改变电流大小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也还是发现了相同的规律。电流大小应该也不会导致钉帽处磁力比顶尖处磁力大!我也只是在旁边观察,让他们继续开动脑筋去想办法研究。 第四次实验时,我们换用较细的漆包线来做实验,(前3次都是用的外面有绝缘胶的较粗一点儿的导线进行实验的)其他条件和第三次一样的,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平均数 钉帽处吸起大头针数量1817171917.75顶尖处吸起大头针数量1211121211.75发现规律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因为我们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研究过绕线圈的导线的粗细与电磁铁磁力的关系,所以学生很自然的把前面的实验方法迁移到这里,我也没加以阻拦。和他们一起去探究。从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来看,这种情况下,还是铁帽处磁力比钉尖出的磁力大。 学生又说,我们换个铁芯再来实验吧。好呀。看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帮他们找好了小一些的铁钉做铁芯,再次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平均数 钉帽处吸起大头针数量76997.75顶尖处吸起大头针数量54454.5发现规律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换了个小号的铁钉做铁芯,实验数据说明,还是同样的规律,钉帽处的磁力不钉尖处磁力大。那是为什么呀?怎么办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犯嘀咕了,“我们再找没有钉尖钉帽之分的,两端一样粗细的铁丝来做实验啊! ”有个比较聪明的孩子喊道。对呀!我乘势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去火处理了的一小段铁丝,交给孩子们,他们再次试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平均数 A端吸起大头针数量44333.5B端吸起大头针数量44333.5发现规律电磁铁两端的磁力一样大

  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们在做几次吧,一次试验结论不行。我们又换了一段稍稍细一点的铁丝做实验,试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平均数 A端吸起大头针数量33322.75B端吸起大头针数量33322.75发现规律电磁铁两端的磁力一样大

  这次在试验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新的问题,并且能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正是我们科学学习要达到的最佳状况,虽然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走了一些弯路,但也是值得鼓励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有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科学体验比他们获得知识意义更大!我相信这些孩子在今后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非常出色的! 为什么自制电磁铁的钉帽处磁力比顶尖处磁力大?我上网查找了资料,也没找到相关答案,想请教各位专家同行,是不是钉帽处被磁化的面积比较大,和大头针接触的面积大一些,就吸起更多的大头针呢?

科学小论文8

  星期天,我与妈妈一块儿做了个实验。

  我按照妈妈的吩咐,拿来一个干燥的空玻璃杯,一个打火机,找来几支蜡烛与一些石灰水。

  首先,妈妈取出一根蜡烛,小心翼翼地点燃它,竖拿着。蜡油顺着滴在了台子上。妈妈乘着蜡油没有凝固的时候,将蜡烛粘在台子上。然后,妈妈把一旁的空杯子照在上面。这时,蜡烛似一个乖巧的小孩一样,熄灭了火星。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实验并不怎么奇特,但是自己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好请教妈妈。

  妈妈说,因为火在燃烧的'时候需要氧气,而杯子把它盖住了,里头的氧气就受到了限制,很快火焰就会把氧气烧光,当杯子里没有氧气时,它就会熄灭自动熄灭了。

  接着,妈妈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又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纳闷。

  妈妈听了,笑着说,你还是去请教电脑老师吧!

  我一听,打开电脑查了起来,原来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哦,原来是这样呀!”我急匆匆地喊来妈妈,给她看了电脑上的说明。妈妈笑着说:“今天你有知道了一个新知识了。”

  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以后,我还得多做些实验,多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知识!

科学小论文9

  今天,我和哥哥在打乒乓球,真打的高兴,由于我用力太大,把乒乓球打凹了,我拿着凹了的乒乓球,愁眉苦脸,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把乒乓球变成原来的样子呢?

  于是,我拿乒乓球去问爸爸:“爸爸怎样才能使乒乓球变成原来的样子呢?爸爸说只要把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然后倒入一杯沸腾的水,就可以了我按照爸爸说的去做,当我用沸腾的水冲向乒乓球时,乒乓球凹进去的地方慢慢膨胀起来,果然变回了原样,我高兴极了,问爸爸:“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呀?”爸爸说:“这不是神奇,而是热胀冷缩的原理,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以后就会膨胀起来,在受冷情况下便会缩小,所有的物体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哦,原来是这样啊!想不到这其中竟有这么大的奥秘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激发我们更大的求知欲望,探索科学。

科学小论文10

  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星期天,看见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忍不住叹气‘‘唉,看来又是我做‘苦力的时间’我拿起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涂上鞋油仔细的擦一遍皮鞋又重现‘青春’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经疑惑。

  于是我找到另一双新鞋和旧鞋进行比对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比旧皮鞋的表面要光滑。旧皮鞋涂上鞋油后,仔细观察,虽然亮很多但仍无法跟新皮鞋比。皮鞋亮度是否与皮鞋光滑度有关?

  我去取一双旧皮鞋,在放大镜下皮鞋显得凹凸不平。然后我再皮鞋都比较粗糙的1区和2区涂上鞋油仔细擦拭,2区不涂做空白对照。我发现1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光滑很多,放在用阳光下也比2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有这样的差别呢?

  于是我就去问爸爸得知:皮鞋表面原本就不是绝对光滑的,如果是旧皮鞋就更加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方向上产生反射,看上去没什么光泽。但鞋油中的`一些小颗粒正好填补在皮鞋的凹坑中,如果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的更平均,就使皮鞋表面更光滑,平整光线反射更强。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皮鞋越擦越亮得秘密

科学小论文11

  此外,还有当时的工匠传统或实践传统——这种传统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进化为实验传统或实证精神。这是近代科学的两个主要的源头。对此,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具有远见卓识:“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我之见,人们无须惊讶,中国的贤哲没有迈出这两步。令人惊讶的事情是,这些发现全都被做出来了。”怀特海也英雄所见略同:“科学之河有两个源头:实践之源和理论之源。实践之源在于使得我们的行动直接获得预定的目标。……理论之源则在于求知欲。”

  理论传统和实践传统归根结底是人的传统,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穷源推本是人的精神,因此人在科学的起源中扮演中心的角色——在此我们并不否认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自然界所起的作用。事实上,追求科学的萌芽也许很早就在人的心中萌发了——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许是无意识的。面对日出日落、月亮盈亏、繁星有序、四季交替、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植物枯荣、动物生灭以及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具有本能求知欲和认知需要的人岂能无动于衷?正是人在漫长岁月与自然相互作用——认知、探究、参与、适应、改造——的过程中,才逐渐出现促使近代科学诞生的两种传统,并进而孕育出近代科学。珀尔曼在一一列举人的因素在科学诞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之后得出结论:“科学不是呆板的命题。它不光是技术。它也不仅仅是被一小群有学问的人创造的或为其服务的方程组。它是人和他的环境之间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体现他理解、参与和处理自然事件的尝试。科学起因于我们生存的努力、我们天然的好奇心和我们对于表面上任性的和敌意的世界中的秩序的探索。像艺术和政治一样,科学也是反映人的事业。”

  在考察科学的历史时,我们也注意到近代科学起源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当然不一而足,不过我们仅想列举几个自以为有趣的。

  其一是,科学的起源必须以温饱、闲暇以及兴趣为前提条件。

  马赫开门见山:“观察和发明的思索以某种程度的福利和闲暇为先决条件。从原始人起,这就意味着相对有利的生活条件。”他进而表明,原始人为了生存通过观察收集各种经验。“可是,这些观察全部或大部是偶尔进行的,或者为了对他自己有益的某些应用进行的。这些相同的原始观察结出各种各样的科学种子。但是,只有当物质牵累的解除产生足够的自由和闲暇,智力通过使用成长得足够强大,以致像这样的与应用无关的观察获得充分的兴趣时,科学本身才能够出现”。

  其二是,人在认识到自然有规律可寻之后,能够借助理性洞察自然的奥秘,借助理性的批判形成科学知识。

  赖兴巴赫表示,理性概括在科学起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知识的本质是概括,发现的艺术就是正确概括的艺术。为求概括有效而必须提及的,那就是有关系的。把有关系的因素从无关系的因素中分离出来,即是知识的开始。概括是科学的起源,也是解释的本质,解释就是概括。波普尔在谈到作为西方文明一部分的认识论的乐观主义时说,科学即关于隐蔽的实在世界的实在知识,尽管要获得它无疑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却仍然可以得到。人能够发现隐蔽在现象世界背后的实在,他能凭自己的批评的理性力量发现它,而无须神的.启示的帮助。瓦托夫斯基充分肯定批判的理性或理性的批判在常识向科学转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由于理论推定与常识之间、为回答思辨理智问题而构造的假设与日常知道怎么做的实际知识及观察明白的事实之间的张力,产生一种更为复杂的批判。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在考察科学思想的起源中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为这标志着非批判性的常识向批判性的、理性的科学思想的根本转变。”

  其三是,科学是从哲学、宗教和巫术等非科学和伪科学(从今日的观点看)中分化出来的。

  马赫明确指出,在原始水平上,宗教、哲学和自然观不能分开,即使在古希腊和中世纪,宗教和哲学与科学也是纠缠在一起。“在这里,哲学和自然科学迄今还是一个东西:头一批哲学家是天文学家、几何学家、物理学家,一句话是科学家。与他们暧昧的世界观并行,如果他们成功地把自然的较小断面的样态转化为能够经得起批判的较好形态,那些样态便收到和得到比较普遍的赞同,从而形成科学的开端”。孔德的断言也许使人感到意外,但却是确凿的历史事实——天文学出自占星术,化学出自炼金术。他在反诘中申明自己的观点:“要是没有占星术的那些诱惑人心的妄想,没有炼金术的那些言之凿凿的欺骗,试问我们会从何获得必要的恒心和毅力,去收集大量的观察和经验,作为后来为这两类现象建立初步实证理论的基础呢?”

  近代科学是在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而没有在更早的东方文明中出现,其原因何在呢?这是一个诱惑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难有定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等人在前面已经从思维方式、实验方法等角度给出部分答案。伊利英和卡林金深入探讨在东方未出现近代科学的缘由。其一是,古代东方文明在农业、手工艺、战争技术和商业方面最先进,也创造出某种知识本体。然而,知识本体的存在并不构成科学。知识是由生产新知识的目标取向的活动决定的,在古代东方没有这样的活动。知识在东方是自发地变化的,评价知识发生的批判和反思活动不存在,知识只是作为现成的活动处方起作用,显示出功利的、实践的和技术的特征。其二是,古代东方科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非根本性。科学不是制造处方、技术图式和技术活动,它是分析理论问题或“为知识而知识”的活动。然而,古代东方科学基本上只涉及应用任务的解决,不像古希腊,把天文学视为一个整体的宇宙结构的理论科学。其三是,古代东方科学在该词的充分意义上是不合理性的,这也是由古代东方民族的社会政治结构决定的。东方社会生活的反民主精神不能不反映在理智生活中:偏爱总是给予公共权威,而不是给予证据。其四是,特定问题的解决主要涉及特殊的、非理论本性的计算等,从而使得科学不系统。这在东西方的几何学的差异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古代东方文化和东方意识还不能造成下述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基于推理,而不是基于惯例、教条和预言书;基于民主的讨论、来自理性根据的立场的争论,而不是来自社会偏见和权威力量的立场的争论;基于证实,而不是基于作为真理保证的启示。因此,东方文明没有发展出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也有人在西方宗教和东方宗教的不同上寻找原因。我认为,最要害的也许是,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实用理性过于强烈,纯粹理性欠缺: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纠葛和实用技术十分关注,对玄远的自然奥秘留心不够;缺乏自古希腊以来的那种为知识而知识、为思想而思想、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传统。

科学小论文12

  在合一的最后一个寂寞而又宁静的夜晚,我发现了一种一闪一闪的昆虫,经过了一番的辛苦调查,我终于知道了它的真实身份:萤火虫;它那一闪一闪的灯,可以在漆黑的夜晚给迷路的'人们指引方向,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观察,我发现了其实萤火虫是一种食肉昆虫;它喜欢吃蜗牛,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发明麻醉之前,其实萤火虫和其他昆虫就早已掌握了这一门技术,我们都知道蜗牛是不会主动跟其它昆虫主动发起争斗,如果蜗牛在树叶上爬行,或是躲在壳里,攻击它是很难的,然而萤火虫选择了夜晚,因为在那时攻击它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萤火虫才把它当成主要的食物。

  我还发现了发光器生长在虫体的后三节,那个地方就是它的尾部。在前两节的腹部是有一大块发光器,几乎盖住了整个腹部:在第三节上,只有两个发亮的亮斑。光从背部透露出来,发出了一种美丽的亮光,白光中带着一丝丝微微的蓝色。萤火虫雌虫是不会长出翅膀来的,更不会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翔,它就只能以直保持着幼虫的形态,但却一直是一种一直发出明亮的灯的昆虫。

科学小论文13

  大家一直以为科学很深奥,很难懂,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事情,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暑假的时候,我准备拿瓶水来解救我的嘴巴。谁料,我猛地一拉,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我跑去问爸爸,爸爸说:“你不能一有事情就问,何不自己动手尝试着去寻找答案呢?”

  听了爸爸的.话,充满好奇心的我为了探个究竟,查了很多资料准备做一个小实验,说动手就动手。我拿了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科学书》这两本书。让我惊讶的是,鸡蛋毫发未损!

  我想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心里想不如动手做,我就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啊!出人意料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

  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一样。

  我想:这会不会与蛋的高度有关系呢?如果一边把的蛋竖着放,一边把蛋横着放,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我又动起了手来,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本书,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仔细思考:这蛋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我这想法是对是错呢?。后来,我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结论:我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

  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因为这件事,我养成了遇见问题就要仔细思考不要一有不懂就马上去问,不自己思考的习惯,也明白了自己动手的重要性。

科学小论文14

  在动物世界里有许多奇怪的现象,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鱼睡觉为什么睁着眼?许多许多,但是我觉得变色龙会变色很神奇,所以我对它进行了研究。

  变色龙一般身长25—30厘米,舌头比身子还长,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会变色,这样它就可以很好地把自己伪装起来,就好像穿了一件迷彩服一样,既可以避免敌人的侵害,又可以迷惑它要捕捉的食物,便于采取突然袭击。

  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它的皮肤内有许多不同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金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受神经与激素控制。当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的时候,或是受到惊吓时,神经系统立即会做出反应,引起各种色素细胞的收缩或舒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组合,像我们绘画时用“三原色”可以调出许多种不同颜色一样,变色龙的身体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

  变色龙能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有不少动物都有这种本领,如海边的招潮蟹;有的外形也可以随环境变化,如枯枝碟,颜色与形状与一片枯叶几乎没有区别。动物的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成为“拟态”。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科学小论文15

  今天,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忽然,我看见两只蚂蚁找到了食物,它们的触角碰了碰,好像在窃窃私语,只见一只蚂蚁留在食物旁,另一只蚂蚁爬回洞穴,带领着一条长长的黄色的队伍来搬食物。

  蚂蚁为什么能靠触角传递信息?我带着这个疑问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原来,蚂蚁的头上的.触角不但是感觉器官,而且还是十分灵敏的嗅觉器官。触角上面有许多微小的小孔,小孔里有非常灵敏的嗅觉细胞;蚂蚁们碰到一起时,总要用这两根触角碰一碰,气味传递过去了,消息也传递过去了。

  虽然我知道了原因,但没有实验过,我想让自己尝试一下做实验的滋味。我在蚂蚁回家的路上的中间,擦去一段距离,然后观察它是怎样回家的。蚂蚁带着食物走到擦去的地方停了下来,一边来回地走动着,一边用触角寻找着什么;过了一会儿,蚂蚁就顺利地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轻轻地捉了一只蚂蚁,用镊子把它的触角去掉,再把它放回原处,只见蚂蚁在原处打转,不知所措,找不到回家的路。

  通过实验,我明白了蚂蚁触角的作用。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个探索家,去探索人类未知的秘密。

【科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小论文08-28

科学小论文【精选】08-31

科学的小论文08-15

科学小论文01-02

【集合】科学小论文08-27

科学小论文【合集】08-30

科学的小论文(通用)08-15

科学小论文作文02-16

[必备]科学小论文09-15

科学小论文(必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