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

时间:2024-09-15 10:09:3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常用[14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常用[14篇]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1

  一、教材问题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选文太陈旧,许多课文中学已学过。如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九版)中,就有《蒹葭》、《我与地坛》、《饮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赤壁赋》等篇目是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邢福义主编《大学语文》中,亦是如此。二是内容太多,课时少。大学语文只有36个课时,教材内容繁复。邢福义教材共43篇课文,徐中玉教材89篇课文,在规定的课时内远远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没有凸显时代感。相较于高中语文老师把周杰伦的歌、方文山的歌词搬上课堂,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略显陈旧。二、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缺少现代性和互动性。现在的大学语文多是大班教学,一二百人在一间阶梯教室里听课。由于受场地和时间得限制,老师们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既没有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又没有百家讲坛般的风雅有趣。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的喜欢程度大打折扣。语文教学更离不开交流和沟通,加之大学课堂本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包容性的地方,应该多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应适时引入谈论法等,积极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才能够充满活力。三、师资配置目前,全国把“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的院校约为40所。高校大语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偏大,学历基本不高,学科背景比较单一,还有很多是本科毕业后在其他教学岗位上转调过来的,还有从中学调动来的老师、从其他教学或行政岗位转过来的.情况。这些因素其实已经影响到了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甚至成为其继续向前发展的障碍。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试给出解决办法:一、以一为主,多种为辅,选编校级教材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版本多达十几种以上。大部分教材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选编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还有一些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还有教材是按照主题编排的。在这种情况下,精选一种质量过关、有影响力的教材非常必要。精选一种为主,几种为辅。建议编写校级教材,选编具有本校特色、老师们自己擅长、兼具人文性与实用性的课本。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授课形式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曾有研究者指出:“大学语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思维方式’方面的深度训练和‘文化视野’方面的空间拓展。”[3]笔者曾经在自己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探索多样的授课形式:1.开展专题讲座。譬如陶渊明的作品。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形象上。事实上,这种解读存在许多误解与偏颇之处,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陶渊明的。因此笔者做成讲座《品读真实的陶渊明》,从陶渊明“少年家居读书时期”、“中年时仕时隐时期”、“晚年隐居不仕时期”讲起,选取每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剖析陶渊明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进而分析他当时的心境,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2.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邢福义所编教材中有一篇《伤逝》,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因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和失业所导致的经济困顿而不得不以悲剧告终。作者把同时代人描述的自由恋爱的颂歌作为时代的悲歌来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于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深刻思考。在讲授完课文之后,我引导大家讨论“造成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同学从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的角度剖析;也有同学从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的角度分析;讨论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选拔与培训

  当前高校大语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过滤教师队伍,引进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等学科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因此,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且建立起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另外,也应该注重理论研究,多开展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学术交往活动。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各大高等学校在重视、多加投入,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之后,必将能迎来大学语文教育的春天。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3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通识性公共课程,一般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教学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据笔者所知有的院校28课时、有的36课时、有的48课时不等)。本篇论文是研究大学语文论文的,是关于教学模式论文的讨论分析。

  然而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时空上贯穿古今中外,从文体上各体兼有,选文内涵、思想、情感深厚丰富,富有张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内容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逐章分篇讲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要么一鳞半爪,支离破碎。这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会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甚至让学生产生“学无所获”的感觉,另外由于课时紧张及大班授课,课堂上比较占用时间的实践性教学不得不被压缩,结果只能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欠佳。

  2.教学理想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每个人的根。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学会与人合作,与现实和谐相处,奠定从业基础,并为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及文明常识,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思想境界,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世俗的影响,就业前景的压力,市场经济的需要,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对似乎“没用”的大学语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再加之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大班授课的限制,尽管老师费尽心思的讲,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其实很多有识之士都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没有是非观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修养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一般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带,专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上课形式一般是大班,学生人数多,要想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者说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学生兴趣和现实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门教学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实需要什么,社会重视什么也必须是我们今天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学始终有现实性、有针对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变学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属必然。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专题式教学的各专题或以主题或内容为线索,或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或以文体为线索,或以文史为线索设计,便于比较、拓展、引导、延伸,强化突出教学导向或倾向,同时,也利于教师灵活自由运用教材,借助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某一专题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主题鲜明,难点、重点更加突出。

  2.在教学方法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解式、专题讨论式以及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挣脱教材,改变与中学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简介、背景说明、作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提高能力。

  3.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时,适时适量,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讨论交流时,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点拨、与学生互动,双向交流。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1.教学内容的组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通识课。该课程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开放性于一体,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强化,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突出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因此教学中选取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性格、涵养真挚感情、锻炼坚强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实际,舍弃枝蔓,对于中小学已经进行过长期训练的内容,如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训练要敢于放弃。大学语文是人文类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科目,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顾,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2.教学方法运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教师一讲到底,全面权威的观念,以点带面。教师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读示范、引导、调动、启发学生质疑、参与、讨论、写作。其次是设计教学专题,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线索,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观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第三是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一方面教师的专题讲授,要做到新颖合理,系统全面而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交流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情,教师可采取提问对答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等方式,同时注意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点拨学生讨论过程和结果。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4

  摘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关键词:医学生 大学语文 德情教育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法]狄德罗:《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期。

  [2][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5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审美价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有弊,本文对大学语文都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multimedia),就是指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以上媒体的、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体就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线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广告、艺术、娱乐、商业、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依据,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到同一课题中,实现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以及监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来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宜生搬硬套,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信息技术。

  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激发兴趣与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学生,处于求知欲、好奇心特别旺盛的阶段,对新鲜的事物愿意投入很大的热情。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相较于其他学科较为枯燥,普遍不受学生的欢迎。在大学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的心思始终留在课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过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过于色彩斑斓的图片与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导致重点不突出,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折本逐末的现象,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经被分散,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二)情境创设与限制想象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产生于个体参与到情境运动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过程。情境教学,就是实践共同体,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资源,承担学习责任,为了同一个目标,进行实践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也会反过来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经过多媒体的呈现,往往简化了在大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利于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三、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对策

  (一)适度使用多媒体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并不是所有的文体、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多媒体,教师需要有所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变,突出实效性。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有针对性,突出教学的重难点。通常来说,诗词、小说、散文,以及一些记人写景的屏幕,文学性较强,比较适合创造情境,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势;议论文、说明文逻辑性较强,重在说理,使用简单的图表即可。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造获取知识的平台,扮演一个促进者、协助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效果而过度依赖多媒体,学生自身的感悟、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多媒体的功能在强大,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侵占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时间,如果整堂课都在播放音乐、视频,教学效果反而不好。我们需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比如,诗词曲赋的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朗读示范,但也要留给学生自主朗读的机会。另外,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数量也要与学生的认知负荷相匹配,大胆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简洁明晰、重点突出。

  (四)重视语文素养与审美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过于功利化,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讲究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要追求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第二,活动内容的整体性。听、说、读、写组成的智力活动,情绪、心理、意志等组成的心理活动,需要保持整体性。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借鉴优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

  四、结语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分散注意力,在扩大知识容量的同时会增加认知负荷,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主体性、时效性原则,重视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玉寒.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xx(09):109~111.

  [2]张成忠.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7):63~64.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6

  1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必要性

  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者角色,学校应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渗透对医学生职业修养、职业品格和职业行为的教育。例如用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教导学生要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医学工作者。同时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刻地关注生命,铸造医者的大爱之心。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7

  1采取问题情境式教学,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学阅读、语文正文欣赏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于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课件,创设出丰富的问题情境,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鲜活性。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我的母亲》(胡适)的课文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设计问题如“自己对母亲的认识是什么?”让学生们首先对自己母亲进行自述,从而引导他们进入到母爱和爱母的情境中,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创造母爱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母爱的诗词或者故事短片,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之前就感受到母爱,在情境创设之后,教师便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们阅读《我的母亲》(胡适),在阅读中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进行思考、分析。这样以来,将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极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参与式合作教学,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和合作协作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参与式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其主体地位,加强其合作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计划中应该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他们为了达到小组的共同目标,在小组内会进行充分的合作,实现团队利益的最大化。在合作互动过程中,学生们以主体身份主动参与了活动,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哈姆雷特》的学习为例,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对戏剧的特点以及相关写作技巧介绍给学生们,然而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讨论和剧情的设置,并且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合作,创作符合现代青年发展的富有个性的表演剧本,最后在表演完了便组织所有的小组在一起讨论,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组织、评价和总结。指出剧本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提升了学生们合作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采取“实践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和出发,精心策划一些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们手、脑、心、目、口、耳等功能,积极挖掘他们的听说读写、动手操作、思考、观察等潜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们行为、情感、认知的协调发展,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实践,在实践中联想语文课本知识。从而突破过去传统的接受式、记忆型教学模式,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创办各种文学沙龙和社团,组织各种文学演讲比赛、专题研讨会和读书报告会,举办各种文学报刊,等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必须创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下,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合作协作能力,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情境教学法;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合作学习;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新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建,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文学欣赏教学等)之中。在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应将每堂语文课看成学生探索、创造的历程,让学生自己做主、敞开心扉、启发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8

  大学语文是对高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既是通过经典作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门课程,也是高校人文素质建设工程的一门主干课程,还是培养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正因为如此,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大学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重视不够;第二,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关注不够;第三,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定位不够;第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方面做得不够;第五,考试方式单一,以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为主要形式。因为存在上述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要求我们必须变换角度并结合新方法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下面笔者就以徐中玉和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1]为例,作一尝试性的思考和探索。

  一、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

  大学语文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像给中学生上语文课那样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学语文不等于一般的素质通识课,还是要立足‘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2]徐中玉和齐森华两位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一共十二个单元,收录文章近九十篇,因此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学期且每周两个学时的时间里对每一篇文章都作讲解,这就要求我们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精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尝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第一,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教学的宽度和广度。因为大学语文教学针对的是非中文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对一些问题作过多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而是要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教学的宽度和广度。为了能使学生尽可能掌握某一时期的文学、文化、历史等诸方面的知识,我们会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知识背景的篇目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杜甫的《北征》、白居易的《长恨歌》这三篇课文的写作背景都和“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是有感于唐玄宗后期,也即“安史之乱”前内政不修,滥事征伐而作;杜甫的《北征》是作者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家小所在的鄜州的见闻和感受,被称作是杜甫“诗史”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白居易的《长恨歌》则叙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破灭。在讲授这一组课文时,我们先就“安史之乱”爆发前后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状况作尽可能全面的讲解,再就这一组文章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文章的时代背景作一对比性介绍,接着逐一讲解,最后作概括性的总结。这样安排,相信学生在学完这三篇课文之后会对唐玄宗后期至白居易生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第二,试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广泛开展辩论和讨论,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延展学生的阅读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提倡最多的方面,因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延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主要目的。

  首先,让学生尝试作老师,选出难度适中的篇目由学生来讲,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在讲解《长恨歌》时,笔者安排让学生自己准备,结果学生不但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还找来了配有优美图片的《长恨歌》原文的诵读片,也有学生给大家播放了《大明宫传奇》的电影片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拓展阅读面,还可以让他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从而让学生享受做一名教师的快感,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作必要的积极的准备。

  其次,针对一些主题有争议的篇目,可以尝试运用辩论或讨论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对《长恨歌》的主题目前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关于《诗经》的最初来源,目前学术界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如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史编定说、孔子删诗说等。针对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老师可以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大量的阅读作必要的准备,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选定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辩论,必要时也可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运用录音、影片、图片等支持自己一方的观点。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自学能力,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再次,在扩展学生知识面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要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教学当中,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比如在讲《樊迟、仲弓问仁》一文时,在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时,笔者会讲一些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小故事,告诉他们凡事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考虑一下,不要武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别人。如果社会上人人都有这一意识,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少很多矛盾,多几分和谐。

  二、对大学语文考试方式的思考

  到目前为止,大学语文的考试方式不外乎闭卷和开卷两种。课程教学的改变必将带来考试方式的相应变化。笔者以为,因为大学语文重在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大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考试方式也不能太单一,应该由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的单一测评转变为多项测评。除考试之外,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歌朗诵会、作文竞赛等也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成绩测评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尝试将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分为几个部分,比如课堂表现占30%,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作文竞赛等的课堂表现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这样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并能够让他们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语文的愉悦心情。学生也就不会把期末考试看成取得合格成绩的唯一途径,从而减少他们的考试压力。

  总的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上只是笔者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的思考和探索,相信丰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必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第九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温儒敏。“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xx—06—18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9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全国语文招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数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全国各地区语文招聘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招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师生的古典诗文阅读与鉴赏能力已迫在眉睫。

  二、信息时代,微课的引入

  1.微课的概念和特点。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这与我们学生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相一致,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手中所持有的数字化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越来越高,这些智能终端与大学语文微课相结合,能将学习活动向学生的生活全方位延伸,并且学习重点突出,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学习效果也更为明显。从教育目标来看,微课程更能体现课改要求,兼顾教与学,微课程是微课必然的发展方向。2.微课在大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首先,微课的使用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微课对将要教授的课文进行基础的了解,明确课文知识点并做到熟悉,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点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有所关注,在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解决困惑。再者,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无法做到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后就可以利用微课巩固学习、辅导学习。从种种方面来讲,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微课的使用,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及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微课的应用能够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精彩。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学生数量大,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形式单一,学生普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低下。而微课的应用采用短视频的形式,结合合理的设计方案,有图片,有声音,有动画等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大学语文学习的快乐。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微课内容制作进行补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微课还可以促进良好的教学研讨。传统的语文教学研讨往往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说课等集中的方式进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与传统的语文教研方式相比,每个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都是集中体现了自己我的教学优势,微课的呈现则可以将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相关的理念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帮助教研活动的开展更加快捷,更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微课的制作及其实践意义

  从教学规律来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大学语文的内容相当丰富,在微课开发的过程中就必须呼应课程标准的诉求,而且每一个微课的制定还受到时间短(一般以8-10分钟为宜)的限制,因此它容纳不下主题太大,内容庞杂的话题。对此,较好的形式是围绕某一个主题而呈现出的.“系列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对比与衬托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区别判断,进而提高解题能力。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而针对“诗歌表现手法中语言鉴赏的具体应用(名句解析)”的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归纳炼句型古诗分析具体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解题思路。其次,给出具体事例进行例证;最后学生就会形成自己对炼句型古诗分析答题思路的初步理解,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掌握技巧。由此可见,微课所呈现的都是专题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亮点,它以镜头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语言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一些微电影、微博等信息媒介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语文微课程能够为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较好地促进了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微课程与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结合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和更加自主的语文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玉平,高勇,李鹏飞.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xx(4):133,183.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10

  1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胸无大志,理想信念缺失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单位,都不缺人,缺乏的是人才。因此,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高等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以及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获得了发展,然而,由于技术教育的价值超过了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使得一些大学生处在学习阶段的时候,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思想表现非常严重,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和追求。

  1.2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质低下

  大学期间,由于是以专业来进行学习的,人文素养等通识类课程在一些学校开设的比较少。除此之外,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而对人文素质类的课程重视不够,这也造成了人文知识欠缺以及人文素质的低下。

  1.3缺乏社会责任感,独立性较差

  由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再加上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追求个性,对他人和社会缺应有的责任感。再者,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缺乏挫折的历练,因此一旦遭遇困难,或者求救于人,或者退缩,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大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功能

  2.1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语文上,众多的名家名作中的精华可以供我们汲取。通过学习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的精华,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了语录体散文《论语》以及《孟子》之后,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领悟到做人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2.2拓宽文学视野,提升人文修养

  从高中进入大学,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一些在高中时代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在大学时代都会出现。如何去学习,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及如何与老师相处,这都是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而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在名家名作中汲取了人文素养的汁液,可以大大提升自身素质。人文涵养提升了,才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从而为踏入社会大舞台提前做好准备。

  2.3提升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大学语文的功能还在于通过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层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增强了调控情绪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以大学语文教学促进人文素质提升的主要措施

  3.1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大学语文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去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以及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该教给学生受用一生的处世哲学。教师可以创新方式方法,利用电影、讲座以及演讲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传递做人理念。要将“授业”与“育人”结合起来,使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断增强人格的修养。

  3.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的课时有限,因此要精选教学内容。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到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上面,因此,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作品的魅力依然不减,它们所蕴含的哲理同样适用于今天。在大学语文教学上,要按照不同时代,选择不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充分领悟到先哲过人的智慧以及作品高超的艺术性。

  3.3改革考核方式

  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考核方式沿用的还是中学时的闭卷考试方式,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客观题较多,能够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题目较少,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考核上,应该将试卷考核与平时的考核相结合,同时试卷题目应该以主观鉴赏题目为主,这样才能真正考察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程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文科基础课程之一,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不断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不断提升。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11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艺术类专业;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门基础语言综合课。正如徐中玉先生的《大学语文出版前言》所说,“大学语文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学习大学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以及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等。此课程的开设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来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在给艺术类专业班级讲授大学语文课时,不仅要结合该专业学生特殊的知识背景,而且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背景。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侧重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专业特性及教育背景

  “艺”在《说文解字》指“埶,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其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树苗栽种的样子,因此,“艺”字本义是“种植”。如《诗经唐风鸨羽》中“不能艺黍稷”,这句诗的大意指的是:不能种植庄稼。凡是种植得好,就是一种技能,所以“艺”字又可以引申为才能、技能。“术”在《说文解字》指“秫,稷之黏者。从禾,术。象形。术,秫或省禾。”其甲骨文表示抓住而剥离。古人称利用竹木支撑搭屋为“技”,称剥离植物青皮绞绳编篮为“术”。现在我们所说的“艺术”也是从“艺”字的“才能”“技能”之义引申出来的。《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代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二者分别阐述了提高阅读欣赏理解表达的能力和升华文人的修养。因此,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他们具备夯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需要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艺术生是为了考大学而从事绘画、音乐、书法等专业基础,就是为了能凭借这一特长进入较好的大学学习。艺术生的特点显著,首先,他们具有特殊的知识背景。从我校学生为例,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对死记硬背的文学常识和枯燥的理论缺乏兴趣。其次,由于艺术生的专业特性,他们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不足,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且他们个性化突出,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这样才能调动艺术类学生在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艺术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所以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艺术类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将文学与艺术有机结合,借助多媒体设备,结合相应教学内容的配乐朗诵以及视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例如对《诗经小雅采薇》中比兴手法运用的讲解,高适的《燕歌行》、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它们中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欣赏。其次,针对作品中一些字词的理解,笔者从汉字的演变着手,体会它们的本义,进而理解其在句中的含义。还有一些作品,笔者通过补充史书的资料进行讲解。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讲授这两篇文学作品时,笔者结合司马迁《史记》中相关的史料记载进行讲解。即通过文学作品,挖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授课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即图片、音乐、朗诵、视频以及人文演绎等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比如讲解《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的代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个性及思想。又如讲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排演15分钟的短剧,让学生深入剧本揣摩人物心理,然后再让学生观看《长亭送别》的视频,进行比较研究。再有就是讲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时,结合苏轼坎坷一生,体会本词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绪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要注意艺术与文学相结合。如讲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特别是讲到下片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可以请美术学院的学生以他们的理解创作这个画面。正如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所评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生也可以对诗作进行绘画创作。又如《诗经小雅采薇》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让音乐学院的学生听《采薇》的歌曲,并把听到的歌声从声乐或器乐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所听到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载体,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在表述教材内容、师生互动交流时,需要用词准确,语言要规范合乎逻辑。教师的课堂语言力求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因此,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就要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进入“为什么”的世界,让学生去深入探究,积极主动去学习,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探索的快感。在讲授的时候,教师经常会提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把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对作品分析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创作本作品的背景。可以通过穿插笑话、典故以及时事新闻等,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理念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探究、合作,从而达到领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索逐渐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语文进行考核的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大学语文期末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构成的。平时成绩占30%,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各占10%。这个学期又加了期中测评,期中、期末卷面成绩占70%。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比如通过对学生上课发言、人文演绎、背诵诗词、小组讨论等表现进行考核的方式,特别是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考核,可考核其在学习诗词时根据诗词进行创作的情况;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让学生听配乐朗读,通过音乐让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也陶冶了他们的艺术情怀。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最美的语言和文字,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创作的平台。

  三、总结

  大学语文是人文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所教授课程的特色与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对应不同的专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学习和研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为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凌云.大学语文[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2]徐玉中,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左民安.细说汉字[M].九州出版社,20xx.

  [4]冀肖力.大学语文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xx(35).

  [5]华静,王福椋.艺术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xx(32).

  [6]汪明天.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语言研究,20xx(13).

  [7]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12

  一、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文学经典能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稳定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信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非凡的审美趣味,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无穷无尽,能够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现当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阅读作品。学习者对于那些贴近生活,与自身经历有着直接联系的文学作品感受和理解会尤为深入。现当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描述了当代中国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大学生读起来就有一种亲切感,进而愿意去接受和感知作品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如果引领大学生们体味贴近其生活,靠近其精神乐趣的作品,大学生必定乐于接受,继而能使大学生开始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感兴趣。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大学生们可以从作品发现自己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影子,进而将影子变为形象,开始进入作品理解、认识和欣赏的程度,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会逐渐扩充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学生文化视野。这样一来,学生也会逐渐从中国文学作品的殿堂进一步迈向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殿堂,开始将视野放大到对于人类历史的感受、欣赏和理解上。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掘出现当代作品的独特精髓,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这样的作品,并与学生交流阅读理解后的心得,不但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更能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涵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措施

  (一)注重启发教学

  现当代文学的思想与当今的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渐行渐远,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现当代文学也进行了诸多改变。比如对现当代文学课程名称进行更改、增加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加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虽然现今教学环境恶劣,但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现当代文学不是技能,是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学教育应该与时代情况相结合,但不应过多从技能处寻找突破口,教师应使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当今时代思想文化紧密相连,而不是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传统教学套路讲授枯燥乏味的课程。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作品分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中结合现今时代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历史的追问,发散学生思维,借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历史来引导学生对当下这个时代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学和时代精神结合,教师应带动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加强与当今践踏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3]。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不要用过多时间讲解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不要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而应该将文学作品与时代精神结合,加强文学与历史的契合,使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激起大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学习的乐趣,在现当代文学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情趣,最终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接轨

  师范院校承担培养未来初高中教师的任务,师范生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初高中教育。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能作为师范院校标准的现当代文学教材出现。这种教材建设的缺失导致现当代文学教育与师范培养的特性不能很好的结合,毕业的师范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在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施展,甚至直接会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情况。因此,应该及早出版具有师范特性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对于师范院校现当文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高等师范院校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学内容上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这当中教材占了很大原因,师范院校选用的教材与当今中学语文教育脱节,直接导致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困惑,而且会加速教学内容上的巨大差异。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对现当代语文教学进行多方面阐释,让学生把握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体系,理解两种教学的差异性。师范院校教师不能轻视中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对中学语文的解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对文本的浅阅读。高等师范院校应在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如今,为了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关于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却不多,高等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和大学现当代文学的衔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想让中学语文与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紧密相连,必须改变当今中学语文课堂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教育者应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教学理念,对中学生实现性化教学,增加其创造性。在电子时代中,应注重中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文本分析能力。

  三、结论

  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者,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回归文学、注重个体、学会审美并提升自身的文学性,在抽象的文字中,去体味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和审美境界。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们个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去学习的,大师们的精神烙刻在他们充满个性魅力的文字当中,需要大学生自己品读,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现当代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充满思想的当代文明青年,大学教育工作者切忌将现当代文学课程当作是对学生的教化和强制的学习任务,否则必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13

  关键词:大学语文 技术本科 人才培养

  摘要: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目的,调整教学内容,革新评价体系,加强课程外延建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支持。

  “技术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态,主要是在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变革传统教学中的观念、方式和手段,积极探索课程教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宽口径、厚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深化教学目的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实施技术基本训练的教育。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中创新能力更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在完成课程本身的培养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树立只有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在教学目的上,不仅要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己任,更要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深层目的,转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与失衡状态,促使二者的相互融合、渗透与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古人说:“诗无达话”,西方也有“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类似说法,就是鼓励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技术本科院校的学生终日埋头于公式数据的演算或实践技能的操作中,其思维方式普遍具有科学严谨性,往往关注于答案的唯一和操作的准确,而忽视了发散性思考的训练,甚至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地去理解和体会文章,有利于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拓展思维空间。经验表明,加强文学阅读、丰富情感,是提高想象力、改善思维习惯、促进科学创造的一个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以文学想象力激发技术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人才的创新是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创新,而创新的关键点是想象力。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理智状态中认知事物多采取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但如拘泥于此,很容易陷于对人与事物关系认识的唯一性,而忽略了世界存在的多样性。文学与现实世界建立一种想象的、丰富而复杂的关系,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其想象和联想活动都极为活跃,心灵空间特别开阔,想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激发。另外,大学语文中的写作训练也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劳动和思维创造,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从而为技术创造得以实现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注重教学拓展,向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开掘。“应用型本科不同于普通木科,也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的增容。它和普通本科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它和专科层次相比,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大学语文课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仅是基础课,更应该是提高课。特别是在学生基础文化课程不多的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有限的课堂中,以文本为中心,由文字而文章,由文章而文学,由文学而文化,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偏向于理工科的技术应用型院校学生来说,在单调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学语文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许多优秀的文学经典,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可缓解或替代理工科课程的枯燥和单一。更能通过语文课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在丰富语文知识、汲取文化精髓营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品味,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走向管理岗位以致承担领导角色。

  第二,针对职业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观。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一线科学技术人才的地方。在教育学生科学求“真”的同时,更应赋予科学技术教育以“美”和“善”的目的。大学语文教学应结合不同篇目的讲读,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观。首先,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道德观念,千百年来不知影响了多少志士仁人。通过对有关篇章的讲解,让学生明确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应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人类进步服务;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执著的科学精神。爱因斯坦用“深挚的宗教感情”来形容他探究科学奥秘的虔诚态度和执著追求,而这样的科学精神对于日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技术人才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再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现代科技分工越来越细,团队已成为普遍工作模式。可以借助大学语文《张中传后叙》中许远、张巡、南雾云合作抗敌的故事,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团队精神教育。此外,还可结合《大自然在反抗》这样的文章,介绍科技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会由于对生态的破坏给自然、环境、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让学生更加关注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应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训练。在专业技能方面,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在个人技能方面,则能够强化他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技能。而在公民技能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及对多元文化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普通话训练、课堂讨论、课后随笔、阅读笔记、演讲比赛、社会调查、学期、读书活动、系列讲座,等等,都可作为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落实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

  三、革新评价体系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课业任务较重。以一次考试的成败来论英雄,既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难以考出他们的真实水平,还往往冷却了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试题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平时的创造性表现也难以评价,对其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更是难以考察。因此,必须建立能够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语文考核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能力为目的。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核、开卷考核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理论部分采取闭卷方式,考试设计基于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适当关注当前语文研究问题。主要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的程度,考查他们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采取开卷方式,考核形式以自主阅读、写作为主,只做统一要求,不出统一试题,不设固定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把被动应试变成主动思考、辨析、创新和提高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全过程,给予相应评价。在日常学中设置普通话练习、演讲、讨论、辩论等小环节,对积极参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学习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考核评价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四、加强课程外延建设

  为了使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在课程内部挖潜的同时,还要积极加强课程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等课程外延建设。

  首先,要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技术水平。作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该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个人的技术教育能力,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图片集为一体,化静为动,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其次,要提倡小班授课,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出现了一定的边缘化倾向,教师流失严重。加之大学扩招,造成师生比失调。因此,大班灌输成为时下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就目前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数量比综合性大学要少一些,在师资和教学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完全有条件开展大学语文的小班教学。

  再次,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拓展教学空间。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关乎语言、文学,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追溯和感悟,对人生、社会的哲学思考,还应文理相通。因此,大学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大”的视野。语文最重要的教育,除了表达之外,就是阅读,大学语文需要学生在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经典来加以支撑。高校图书馆是课外阅读的主要途径,因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藏书往往相对较少,加强此类书籍的馆藏无疑十分必要。大学语文还可以与专业背景相链接、与校园文化相链接,与社会生活相链接,注重与其他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开阔学习视野。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14

  1.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对于如何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关注度日高,但是就大学语文本身的发展状况而言,大学语文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相背离的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清,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特征;

  第二,对课程的定位不明,出现工具性、人文性、趣味性美育性以及“人文教育”等多种定位;

  第三,对教材的选用过于多元化,未形成统一教材;

  第四,多数教师将大学语文定为基础性课程,认为于职业无任何裨益,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关注度不高。由此可见,对大学语文教育予以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改革迫在眉睫。

  2.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意见

  2.1大学语文的教学应定位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语文水平的增强

  由于高职院校大都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把人文和语文结合在一起,突显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综合性以及开拓性特点。而就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来说,应把旧日的语文观念转变为人文语文思想,尤其需突显出语文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同源联系。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来说,语文是整个积淀的基础,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构件。大学语文教育是华夏民族的母语教育,其不仅需对民族文化予以传承而且还需对整个华夏儿女的民族意识与精神予以唤醒与振奋,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破除旧日的纯文学教育理念,坚持把文学与哲学、美学、历史学以及科技等各种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令学生体会到美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使其收获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与动物相较,人类所具备的最独特的文化符号就是语言,而对于整个民族而言,语言不仅是文化载体,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在历史的沉淀中,语言将一个民族所具备的风俗、思想、情感以及经验等都包融在内,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传承整个民族的文化,应当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语文水平的增强。

  2.2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需突显人文本位

  过去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其核心内容大都为文本讲解,讲究知识本位,这一情况过于强调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而把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人格塑造排除在外,无法完全地把大学语文所具备的育人功能体现出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出现文化缺场现象,最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对大学语文的教材予以变革,采用人文本位取代知识本位,使大学语文的教学由传统的死板知识教授转变为鲜活的生命体验,借助大学语文教育,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并规划人生,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

  2.3大学语文的教材与教学需注重学科融合

  过去用于大学语文的教材通常都注重文选一途,所编内容大都杂乱无章,不具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语文的沿袭,这样的教材结构不仅对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相当不利,而且也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应当摒弃传统的学科分离,坚持把知识板块融于一起,比如将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生情感以及科技艺术等融合于大学语文教材之中,使学科沟通取代学科隔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关注度,促进其自身发展,并使其满足社会所需。

  2.4大学语文教育需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小学与中学的教育是为了应试所需,往往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而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尽管不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沿袭,但实质上仍旧能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这一情形势必会造成语文教育的逐步边缘化,最终使大学语文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因此,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应当紧跟时代的脉搏,尽可能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情感,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当下的生活所需,而且还有利于其适应将来的生活发展所需。总之,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如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那么必须具备多彩多姿的生活源头。只有如此,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才是真正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才是真正地与生态教育思想相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为了情操的陶冶,是为了灵魂的唤醒,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塑造完美人格,建立向上的精神世界,了解社会的发展所需,最终将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应对世界万物的瞬息突变。因此,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需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势与就业需求去实行,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把握学科定位,注重学科融合,突显人文本位,力求贴合时代发展的脉搏。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06-16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精华)06-16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热】06-16

【实用】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06-17

大学语文论文07-05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精选【15篇】06-17

大学语文经典的论文15篇(热门)06-17

大学语文论文【集锦15篇】07-07

大学语文学习的总结04-23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