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09-12 08:39:4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一、人性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环境下,而学校属于积极团体,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他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向上的品质。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人认为,家长的天职是从小重视孩子的成长,培育孩子的优良品格,因而这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积极因素。再者,现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学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在和新同学的交往中可能出现摩擦,自己很难学会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困扰,对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级学生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时间分配等;四年级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等。

  (一)自我调节能力弱带来的弊病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情绪障碍。在高中阶段,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一种考取名牌大学的心态学习,他们努力奋进,有人生目标。而在大学阶段,很多人认为已经到达了宁静的港湾,是时候休息和调整了,于是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第二,社会性退缩。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宁愿宅在宿舍,跟同学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逃避现实。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缩和孤独中减退。

  (二)孤独型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

  孤独型人格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惧。回避亲密关系,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导致性格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傲和显得不合群,很难和别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进他的内心的时候,表现出回避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会竞争下的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应变能力和心理上的应对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自然有公司来“取货”,这样的思想在现代大学生中大量存在。因此,当一些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时,心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学生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而终止生命。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是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改善周围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种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世界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解,对于他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和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在认知上遇到的困难,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并且开展疏导工作。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中,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二)尝试体验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在体验及锻炼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其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如组织受教育者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这样的事例要贴近学生,让他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三)优化整合社会力量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不能只是孤军奋战,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因为人的社会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不是单独的客观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逻辑结果。在社会力量的组织形式中,包含了舆论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这其中要求我们在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应该提供正面的宣传材料,起到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精神、形成良好风气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家庭生活的熏陶起作用,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做好预防工作。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要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寓教于无形等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方式上,要通过隐形教育来达到教育目的,这表现出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的特点,它不是像政治理论教育那样直接有形,反而是追求一种潜在的效果,并不是生硬灌输,这样更容易激励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自信心,使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真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1.引言

  目前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大学生质量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实施的成败,这不仅只是考察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建设。现阶段大学生学业荒废、道德失衡、沉迷网络等一系列的现象导致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这一方面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2.大学生不良心理的主要表现

  2.1自我封闭。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学生不愿与他人交流,习惯自我封闭,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学业上的重重压力,与同学室友关系的紧张,家庭贫困的落差、就业前景的渺茫,情感不顺等,这些因素都会给这群未经风浪的脆弱的大学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大学生文凭较高,但他们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用工单位的挑剔不满,若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或调适,这些也会使学生陷入一个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及不善交往的状态。

  2.2自卑感。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有自尊、自立、自信的健康心态。自信是发挥自身能力的.前提与动力,尤其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大学生的自卑感大多源自于缺乏对自身外表或家境的自信。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及环境,地区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会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也不能参加开销较大的集体活动。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与交往,性格较为腼腆内向,害怕在人前表现自己,怕被嘲讽或耻笑。有些学生因个子矮、身材胖、皮肤黑或残疾等自身条件而感到自卑,也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怕遭到旁人的指点与讥讽。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在成长阶段都会存在的一种基本心理行为反应,但如果逆反心理加重便可能会发展为一种心理疾病。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自由,他们总是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与说教,而不是通过一个平等的态度去沟通。长期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得学生没有自由,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当学生想通过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友聊天的方式来减压时,可能一些不良内容会趁虚而入,当再次遭到长辈的说教时会使得学生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带来恶性循环。

  2.4沉迷网络。

  互联网是新时代最伟大的技术应用,它在带来便捷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每个学校都会存在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这也是高校工作者的难题。学生迷恋网络会使其遭受巨大的身心健康损伤,通过大量占据学生的时间精力来严重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在于他们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且自制力较差。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可以令其找到自我,得到成功的快感。同时学生的网络成瘾也因家长、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监督不力而导致。缺乏规范经营的网吧为大学生网瘾开了绿灯,网吧由于利益驱使不限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学校为学生提供上网服务功能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源,但也令自制力薄弱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家长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孩子进行平等的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自身认识到网络利弊,理性利用网络资源,学会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自身未来就业服务。

  3.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

  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相关部门应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不良心态带来的心理问题。同时这些措施的制定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更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思想更加蓬勃向上地发展。

  3.2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

  要改善大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工作者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学习来增强自身心理素质。高校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咨询来为有心理疑惑的学生排忧解难。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深深的信任老师并渴望老师的关怀。若老师能充分发挥自身魅力、积极面对工作,也能获得学生较高的信任度。3.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还应为大学生开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及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不能只一味讲授课本概念,更要用实际案例分析,多渠道多角度地分析教学。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有社会影响力的老师或学生应用现实案例来引导教育学生。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给予统一政策指导,提高高校工作者的心理指导能力有利于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黄浩勋.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33-34.

  [2]唐丹.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xx,23:25.

  [3]郑斌.论述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xx,01:106-107.

  [4]李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xx,03:200.

  [5]刘春景.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高考,20xx,02:12.

  [6]贾志平.探究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xx,07:12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摘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考察与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规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以下策略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克服现有条件束缚,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发展;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教学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的学业、择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趋增多,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考察与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规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征

  (一)教学对象具有主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一直是以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成长需要,压制了学生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也是一门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训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开发学习潜能,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建构学生心理的课程。一方面,课程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有尊严的独立的和教师有着平等权利和地位的主体,给学生以情绪安全感、给他们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他们感到有自信心和归属感,尊重学生还意味着给他们个性化的关爱,不放弃他们,即使是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到他们是被重视的。另一方面,课程要求给学生选择权和自主权。选择的权力是主体天赋的权力,如果一个主体只能被选择而不能选择,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主体,主体只有在自由选择中感受到它的主体地位和权力。因此,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并尊重他们的选择。例如,布置不同等次的作业,让学生选择,提供各种延伸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选择,让他们选择合作伙伴,让他们选择指导老师,让他们自由选择课题,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等等。在选择中学生感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也感到了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

  (二)教学方式具有体验性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着世界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断激活着生命、确证着生命、丰富着生命。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课程中能否有切身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以情境设置为主要方式,创建一定的心理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实践、练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健康心态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课程重视参照朋辈之间的共同参与讨论和团体辅导形式,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识结构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开展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调查可知,在诸多的高校中这个课程多数被定性为选修课,学时数不高。根据这些学时分配,教师只能围绕着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自我意识、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开展,一些心理知识无法在课堂上过多涉及。高校也并没有真正地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去,与其他公共课的地位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所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不够容易,导致师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少师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学教得不认真,学生学得不认真,这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型内容的传授,且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校,很多专业课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依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单纯的知识教学。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是不同于专业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技能和本领,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目前,教师们往往采取专业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注重其系统性。在教学方面,由于课时和学生选课人数、场地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些教师虽然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式上看起来很丰富,很多样,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没有改变,教学主要以讲授、提问、论证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形成了对立,学生感觉枯燥,没有新意,参与程度不高,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三)任课教师教学业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不同于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工作,它的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需要具有真正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据调查,实际教学中,真正能胜任此课程的.教师数量却很有限。部分教师专职人员是半路出家,通过自学而来,没有经过全面的、系统的学习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且没有临床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这就导致有的任课教师心理学专业知识贫乏,照本宣科,讲授的案例大多来自书中,缺乏鲜活的生活案例,不能够结合临床实践将具有应用价值的、并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深入浅出的阐述表达,理论脱离实际,不能达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宗旨。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20xx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通知提出,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可见,国家教育部对对加强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从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时做起,把心理健康知识从面上普及。另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心理需求,开设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发展相关的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考虑分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满足不同阶段学生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如大一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入学心理适应教育、爱情心理、性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大二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健全的个性发展教育、心理行为训练、高职生心理品质修养、心理咨询、人际交往团体训练等课程,加大课堂内容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克服现有条件束缚,实现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发展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势必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尽管会受到场地、时间、学生人数多等诸多现实条件束缚,但教学中应当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机的协调起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如课堂讲授、讨论、辩论、情境模拟、团队心理辅导等,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利用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材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最后,在课堂中要注意促进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经历分享,对事物产生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从而自我获得收获和成长。

  (三)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

  任课教师的作用非常大,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实施。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参加相关的学习与培训,并与其他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不断汲取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关且有益的理论知识,加深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使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自己的个性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临床实践的经验,能够结合社会现象,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熟悉体验过的经历进行深入的剖析,不使学生感到理论和实际分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有效的自我调节心理活动的积极目的。最后,学校还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对心理健康教学教师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4

  1.方法

  1.1研究对象

  贵阳中医学院20xx-20xx级学生5406人,男1763人,女3643人。年龄17-22岁间。

  1.2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量表“UPI”对入校不同时长的大学生集体使用电脑施测,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反映、自我认识等方面,可分类解释也可按总分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状况。

  1.3统计分析工具

  所得数据全部在SPSS19.0软件处理。

  2.结果

  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2=-254.87,p=0.00<0.05)。刚入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1学期末(Z=-10.19,p=0.00<0.05),也显著好于2学期末(Z=-14.58,p=0.00<0.05)和3学期末(Z=-4.426,p=0.00<0.05)。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2学期末(Z=-3.39,p=0.01<0.0)。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Z=-0.77,p=0.4>0.05)。2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Z=-0.59,p=0.55>0.05)。

  3.讨论

  对量表总分的比较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性别上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女生比男生严重[2]。一方面女性的生理周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女性对自身问题的评价过于悲观;另一方面,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使男生将自认为明显不符合男生特质的选项直接否定,其结果就是,女生敢于承认软弱或无能,而男生倾向把自己描绘得“无所不能”。比较测验总分,发现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刚入学时最轻,第1、2学期后逐渐加重,到第3学期减轻。入学时的心理问题最轻,和其他时候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教育不能停留在只监控其入学时的状态,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最好对在校生进行连续的监测和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5

  引言

  如今我们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益于网络新技术,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基于此,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到威胁

  网络资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网络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与信息,尤其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待世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三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很多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鉴定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弱,就很容易在网络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对与错,价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

  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得到宣泄,对于减轻内心压力很有利,但是這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备直接交流的好处,如果一直处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的交流会使得大学生的面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会逃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学生还会出现极度压抑、烦闷的甚至是自闭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可以在网络中尝试所有在他们看来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长老师责备,或者是被同学朋友嘲笑,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会无限的放纵,其行为与现实中的差异就会无限拉大,大学生内心的不正确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让他们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混淆虚拟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最终出现人格分裂,导致行为异常或者是出现心理扭曲。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关的思想整治教育课程,促进二者在内容上面的有机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传授正面的网络道德知识,让学生的识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出正确的观念与价值观,避免其心理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这些学生最好使用比较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疏导教育,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需要将网络心理教育和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而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习惯相适应。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化,所以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与全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站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愿意通过网站搜索来获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与大学生要求相符的网站,在网站中创建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块,通过网站吸引大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去查阅网站信息,积极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让更多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以大学生会乐于向网络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问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改善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促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网络信息化时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当中,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促进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工作队伍进行心理知识训练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同时还要将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准确而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提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众多严重的网络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上网成瘾,或者是孤独自闭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休学或者是轻生等,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和同学、朋友亲人的关系更加融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性情更加温和,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帮助作用,让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xx,1:113-116.

  [2]何华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2:101-102.

  [3]冷震北.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xx,24:83.

  作者简介:王猛(1972-),男,满族,辽宁凤城人,辽东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6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应该是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一个青年群体,他们应该思想活跃、求知若渴、追求理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他们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层面较高,他们对社会对自己抱有较高的期望,当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时压力也就随之产生。因此,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一般比其他社会成员要大,而压力来源也比较广泛。

  1.1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心理现象,也是一个心理倾向系统即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价值观能够为人们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并且是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主体性、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是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学习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们对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拥有明确的生活、学习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学习动机较强,清楚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向。同时对待挫折能够乐观向上,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积极应该各种困难和危机。相对而言,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意义认识不够清晰,但是他们总体还是积极乐观的,他们偶尔为为了某些问题纠结,产生负面情绪,但是经过调整又能够重新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但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比较消极。这类学生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强,对社会和他人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他们仍然渴望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取向和心理健康。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关系,价值观的积极因素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而消极因素则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个体应对压力的方式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了解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国事、家事、天下事,极大地拓宽课知识面。但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一些消极的信息也悄然走入了大学生的视野,是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往往会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家庭压力。造成大学生心理问的家庭的压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父母对大学生抱有过高的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造成心理压力大的一个直接原因;二是家庭经济困难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压力。在经济方面,同一学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条件和家庭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存在着差距。现实的压力超过大学生能够承受的力度时,大学生就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1.3社会压力。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给大学生心理无形中增加了压力。随着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对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就业压力巨大,对前途命运感到渺茫。大学生即使能够就业,但是对职场规则不熟悉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这些压力都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严峻的考验。

  1.4校园生活压力。大学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它是一种集体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个人生活。每个大学生要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际的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对于集体的大学校园生活不能很好的适应,从而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抑郁、狂躁、焦虑等等。同时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个性、价值观、生活习惯都存在这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日益碰撞出矛盾。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的各种冲突,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

  2、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对策分析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必然的联系,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几点建议:首先,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由于这门课理论知识较多且是必修课,大部分学生听着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从而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引导作用。学校在开设政治理论课程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教育意义趣味的实践活动,老师在授课时尽量使课堂活跃,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学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在传授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师,配备心理教师,同时发动一些学生骨干参加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及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大学校园生活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学校辅导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辅导员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保障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不健康的状态。随着网络的发达,辅导员除了以开会、谈话等形式正面接触了解学生动态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手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空间与交流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需要,例如通过QQ、微博、人人网、微信等网络平台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情况,能够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最后,目前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和一些政治性问题经常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辅导员要将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转换为多元的方法。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合理调整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要,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特殊时期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辅导员应该积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心理教育经常化、科学化。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就是使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生活目标,而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则要对其人际关系进行教育和加强心理辅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抗挫折精神等。大四学生心理发育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即将面对就业压力。因此,应该重视帮助学生排除焦虑、烦恼、暴躁等情绪。

  3、总结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重要环节。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7

  前言:

  在这人才紧缺的21世纪,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浅析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有什么影响.篮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一项比赛项目,它所考验的不只是人的体能和踢球的技巧,更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以及团队精神.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没有篮球比赛是可以靠一个人打赢的,这有团队间相互配合加上个人精湛的球技才能打造出冠军团队.这充分的证明,在当代,除了注重个人的能力外,更注重的还有团队能力.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懂得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打好一场球.人生就好比一场篮球比赛,个人的努力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才能演绎出更精彩的人生.这也侧面显示了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1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起源于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帅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篮球运动也逐渐完善.如今,篮球运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篮球运动是他们的主要运动项目.大部分高校每年都会举行篮球运动比赛,通过比赛选拔出最优秀的团队.看似简单的篮球运动却有很多讲究,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韧性、团结能力和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非常的大,有的甚至很极端.

  2.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里

  2.1.1自卑心理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是不容小觑的,很多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带着家庭背景的自卑,他们来到了大学,过上了一直向往的大学生活.可是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高额的学费已经成了家里的负担,为了更好地生活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半工半读的形式继续学业.这使一些大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卑的心里.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并且也会影响学业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2.1.2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在与同学和室友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攀比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攀比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愈加强烈,攀比之风在校园内盛行开来,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攀比不同于竞争,攀比与嫉妒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

  2.1.3跟风盲从心理跟风盲从就是没有主见的现象,它是一个人从意识和判断力上都跟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也是比较堪忧的现象之一.很多大学生都会认为多数人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所以有的人看别人不学习他也不学,别人逃课他也逃课,甚至歌厅和酒吧竟然成了风靡一时的娱乐场所.这种现象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一个多数人都很认学的班级可以带来好的学习风气,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很可能成就一个以前从不学习的人.然而一个充满娱乐、逃课的班级也很容易带坏一个人,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判断是非,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无论在生活或是学习中,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能力,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有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2.2父母、亲友所带来的压力

  不是所有的父母的支持都会起鼓励效果的,很多大学生的压力是来源于父母的.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此同时,很多人的梦想也因此扼杀在摇篮中,他们被父母的期望所禁锢,而埋没了自身的天赋.有些父母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大多数的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比较中,压力也随之而来.还有一些家里的亲朋好友比较喜欢讨论谁家的孩子好,谁家的孩子不懂事,很多当代大学生都已经成为家中长辈用来比较的对象.这对孩子的心里势必会带来压力.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过度的压力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2.3同学关系

  有些人认为同学关系不重要,在我看来,它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只会学习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交朋友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有的人却不会交朋友.他们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却失去了朋友的关心和快乐.这种心理是不健全的,正常的交友是正常生活的关键,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沟通,建立正确的交友方式,否则同学间的不愉快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现今社会常出现交友不愉快而引起的犯罪现象,如果我们都懂得正常的沟通和化解问题,没有极端的心理现象,就不会发生大学生打架以及自杀的现象.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如今,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的运动项目,广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他没有性别的限制,每一位热爱它的都可以参加.通过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作用.它可以缓解心的压力、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增强个人的集体荣誉感等.这些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以下就是篮球运动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3.1篮球运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

  意志力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否强大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在篮球场上的坚持是锻炼一个人意志的好机会,比赛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如:体力透支、受伤、比赛失败等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时,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是放弃还是坚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力是否坚定.这些都要求每一位篮球运动员都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不轻言放弃的意志,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和不言放弃的精神,我们就已经战胜了自己.所以说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3.2篮球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可是随着大学生不断地增多,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并且很多时候不是有能力就可以的,很多行业甚至还存在着潜规则.在家庭、学历和社会的压力下,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觉得自己没有实力去和别人竞争,有的甚至认为学的再好是没有用的,现在是一个拼爹的社会,这种不健康、不自信的心里完全可以摧毁一个人.篮球运动可以让大学生在球场上找回自己的优越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更加的自信.

  3.3篮球运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参加篮球运动,我们知道了团队合作才是篮球运动的主要精神.球场上,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获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队友间的紧密配合才是取胜的关键.他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的,一个人的成功不算什么,整个团队的成就才算成功.这对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3.4篮球运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树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不是要把其他人都当做敌人,而是在强调一个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被社会的潮流所淘汰.篮球运动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在篮球比赛中,对方团队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在球场上,他们就是我们的敌人,同时也是我们的老师,通过两队的较量,我们可以发现对方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以后工作的竞争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只有树立竞争意识,才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最后不仅战胜别人,还要战胜自己.当然,下了球场,我们就是友军,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共同为我们的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4措施和方法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和减少问题的产生.首先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篮球活动,对优秀团队给予奖励,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校应该经常组织类似的比赛活动,来提高竞争性,让每一位参赛队员充满激情和自信;最后学校应该对课程适当的调节,设立篮球社团,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增加对篮球知识的培训课,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篮球给大学生身心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5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再局限于技术和能力的需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篮球运动作为大多数人喜爱的运动,它不仅仅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让人们在球场上找回自信和快乐.篮球场就好比人生的战场,超强的意志力、灵敏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技术和强烈团队精神是战争获得胜利的关键.所以这个特殊的战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8

  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就业、生活等多个方面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通过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众多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做到通过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也给高校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有些高校生出现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它是客观的存在,仍需学校和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注。

  因此,积极开展体育教育促进高校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就此本文与读者对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共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大学生未出校门,但是很多竞争压力依然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者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要进入社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感到很焦灼,不知道应该怎样利用有限时间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随着这种压力的日益剧增,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只关注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发展,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浮躁、急功近利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时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大学生还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新环境中。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时代一下跨入轻松的大学时代,虽然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使得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体育运动正是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学会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从而通过这种途径大学生的交际变得会更加容易。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

  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开朗外向的性格,并且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很容易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让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提升。

  比如教师可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如越野等,培养学生的毅力和韧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下养成一定的自制力。又如竞技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竞技活动并不是教给学生要争强好胜,而是要学生在体育竞技中感受到真正的体育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体育盲了。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篮球,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足球,无论是哪种体育活动,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不仅能培养健康的身体更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学生在积极参与比赛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运动精神,并且比赛是一项团体活动,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以维护集体利益为首要准则。学生通过准备比赛和比赛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团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够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烦恼。并且体育竞技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善。又如象棋比赛,不仅能促进学生培养冷静、认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思。总之,体育竞技比赛能够消除大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为大学生的交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让大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分享,学会交流从而培养出外向开朗的性格,从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9

  摘要:目的探讨氟斑牙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自尊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86位氟斑牙大学生,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进行调查。结果氟斑牙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这五项因子的得分上高于全国常模;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7.1%,主要的心理问题前三位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男生和女生只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两个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并高于全国常模;氟斑牙大学生在自尊量表(SES)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在氟斑牙不同程度上自尊得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有待重视和提高,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个体真正恢复身心健康。

  关键词:氟斑牙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健康

  吉林省西部平原区是我国主要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地区之一[1],氟斑牙作为慢性地方性氟中毒的敏感而典型的症状,可以反映出个体氟中毒的程度。其主要累及恒牙牙釉质,可以使牙齿表面失去正常光泽并呈白垩样条纹或斑点,严重者牙面可有黄棕色着色或凹坑状缺损,不仅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还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2]。医学心理学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重点之一就是当个体处于某种环境或境况下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本研究旨对患有氟斑牙疾病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尊状况同时进行调查,了解氟斑牙疾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自尊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氟斑牙患者心理健康进行更加完整、全面的评估及为氟斑牙患者心理健康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xx年3-5月在校的200名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全部来自于某城市的3所高等院校中确诊为氟斑牙的大学生患者,并且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参与对象意识清楚、表达正常、无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93%;其中女性大学生114例,男性大学生72例,年龄19-24岁。

  1.2方法

  1.2.1氟斑牙分度依据《氟斑牙诊断标准》(WS/T208-20xx),由具有临床经验的专业口腔科主治医生对186位研究对象进行氟斑牙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轻度氟斑牙组、中度氟斑牙组及重度氟斑牙组。1.2.2测量工具1.2.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反映饮食睡眠情况的其它共10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经国内外广泛使用证实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国内用于成人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最多的工具。异常划界值为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查阳性[3]。1.2.2.2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1965年编制,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用来评估一个人对自己积极或消极的评价。量表共10个条目,分四级评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3]。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氟斑牙程度

  186名研究对象中,轻度氟斑牙112例,占60.2%,中度氟斑牙49例,占26.3%,重度氟斑牙25例,占3.5%。

  2.2氟斑牙大学生

  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氟斑牙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同全国常模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这五项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心理问题检出率及阳性因子分布情况

  在这次参与调查的186位大学生中,根据SCL-90量表的划界值,检测出有69位学生(37.1%)存在心理问题,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和恐怖等方面,

  2.4男女氟斑牙大学生

  SCL-90测查结果比较男生与女生在大部分因子上的得分情况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男生为(1.64±0.42)分,女生为(1.78±0.49)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抑郁”因子男生为(1.50±0.51)分,女生为(1.67±0.63)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氟斑牙程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查阳性标准,轻度氟斑牙组中存在心理问题人数为24人,中度氟斑牙组中存在心理问题人数24人,重度氟斑牙组中存在心理问题人数21人。2.6不同程度氟斑牙大学生与自尊水平相关性分析通过自尊量表对不同程度氟斑牙学生与自尊心水平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尊量表总体得分为(28.93±4.03)分,得分最小为14分,最大为38分。其中男生得分为(30.17±3.84)分,女生得分为(28.46±4.32)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2.817,P<0.05)。氟斑牙程度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158,P<0.05)。

  3讨论

  氟斑牙是诊断地方性氟中毒的一项指证,其主要累及恒牙牙釉质,临床上可见牙釉质表面失去正常光泽,可出现白垩样条纹或斑块、黄棕色着色、缺损样改变等,严重的可以影响咀嚼、消化等生理功能。以往研究显示,氟斑牙可以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社交回避等[4-6]。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和援助的主要对象,即有心理问题的个人,包括心理不健康、社会适应不良或适应障碍等的个体,帮助其恢复心理的健康状态、改善适应性行为、促进人格发展作为根本目的[7]。

  3.1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氟斑牙大学生在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这五项因子的得分上高于全国常模。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7.1%,主要的心理问题前三位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男生和女生只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两个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事后访谈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也处于较多应激事件中,如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择业就业、恋爱问题、同学之间的人事关系等,再加上女性本身的.生理状况和心理基础相对男性较薄弱等因素,女生表现得更加关注自己,加深了对于外貌的主观感受,易引发负性情绪,导致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两个方面比男生得分高,并高于全国常模。重度氟斑牙组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84.0%,可能和重度氟斑牙对美观影响最大,再加上大学生面临的应激事件也较多,处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也最大。

  3.2氟斑牙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

  自尊作为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所作的整体的情感评价和体验,是对自身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其发展状况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8,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氟斑牙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为14-38分,平均(28.93±4.03)分;自尊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817,P<0.05),男生自尊分值高于女生,可能和女生较男生更注重容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关;氟斑牙程度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r=-0.158,P<0.05),随着氟斑牙程度的加重,自尊值是降低的,重度氟斑牙组自尊分值最低。氟斑牙这个客观存在的状态,会使得一部分个体会做出某种程度的自我否定。医学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确立、提升自身的存在价值,来维持自身心理在同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处于积极的状态,但对于氟斑牙患者来说,正是由于牙齿的不同程度损害,可能会使得个体处于一个相对的低自尊状态,影响心理健康,对氟斑牙大学生自尊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对氟斑牙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把握。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有待重视和提高,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个体真正恢复身心健康。另外,本研究样本仅来源一座城市3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群体,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高超,张爱君.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xx-20xx年刊载地方性氟中毒文献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xx,29(6):434-435.

  [2]牛文芝,刘宗响,王鹏来.氟斑牙患者的牙齿颜色和心理相关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xx,30(9):528-530.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

  [4]倪娜,张海涛.高校氟斑牙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xx,30(4):269.

  [5]岳阳丽,周弘,王记位,等.河南高氟区氟牙症患者社会心理状况的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xx,23(10):655-658.

  [6]牛文芝,刘宗响,王鹏来.氟斑牙患者的牙齿颜色和心理相关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xx,30(9):528-530.

  [7]姚树桥.医学心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213.

  [8]翟成,盖笑松,王苏.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自尊特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xx,39(2):387-390.

  [9]范敏.大学生自尊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20(10):1572-157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0

  一、“三个到位”的工作保障

  (一)“机构到位”。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组委会,负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具体执行,同时各院设置具体负责心理的老师,各班增设心理委员,形成“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模式。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心理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师资到位”。

  学校层面突出专业化建设,目前我校专兼职咨询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心理教学、咨询以及危机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层面突出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充分发货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的优越性,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三)“场地到位”。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接受咨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初显成效

  学校积极践行"平行渗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各院学生骨干、心理社团、各班心理委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在班级层面选择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寝室中选择寝室长担任心理调解员,突出朋辈互助队伍的建设。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学校———院部———班级———寝室的纵向联系与互动,也可以加强院部与院部,学生与学生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即快速预警和及时干预双管齐下。学校还根据四级网络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学校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讲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心理案例解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学生干部业务培训。;三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三、“教育———测验———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把心理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会给入校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心理活动分类指导。就我校经济贸易学院为例,自20xx年起,每年不定期邀请武汉理工等高校心理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心理团体辅导。切合实际的开展不同内容团体辅导活动,20xx年学校以“寝室关系”为主题,给各学院代表寝室做了有关寝室融洽关系的团体辅导。在院部也经常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辅导,就经济贸易学院为例,在20xx年为20xx级学生做了“相识湖科”的新生工作坊、为20xx级学生做了“我的团体我的家”的团体工作坊;四是就业心理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每到大二下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在第三上学期开设的毕业生求职心理讲座,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铺垫。

  (二)实施测验。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心理学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些量表的研制和使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测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种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就启用心海导航系统,采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历年的心理测验,可以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就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等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与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主动咨询。

  实施主动咨询措施:一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帮助特殊学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质的一种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心理咨询,即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即面向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进行团体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对特殊学生(就业困难、违规违纪、贫困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咨询和心理训练,保证咨询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时效性;二是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探讨大学生建立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入学伊始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定期对高年级进行抽查。学校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心理月报制度,异常学生及时汇报制度、访谈对象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心理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

  (一)进入教学课堂。

  学校在不同学期为各行政班级开设心理课程,将知识普及与问题探索、行为训练、案例分析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融课堂教育与心理训练于一体,通过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教育。

  (二)步入宣传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问题学生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三)融入校园文化。

  每年五月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举办特色心理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心理知识竞赛、经济贸易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的心理主题班会等。此类活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月的校园活动品牌,对大力弘扬我校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心理健康作为我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整合现有资源,我校建立了预警和干预的长期机制和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了我校学生心理工作的良性发展,确实提升了在校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然而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我们要创造更多条件加速构建心理健康校本模式,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1

  摘 要:由于物质和精力的两层贫穷,高校贫穷大学生的心思健康疑问非常突出。因此,处理高校贫穷生疑问事关高校的安稳和社会的谐和。这篇文章从贫穷大学生存在的首要心思健康疑问及其发作的要素下手,根究贫穷大学生怎样进行自我调整以及在纠正贫穷大学生心思健康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由于物质和精力的两层“贫穷”,高校贫穷大学生的心思健康疑问非常突出。因此,处理高校贫穷生疑问事关高校的安稳和社会的谐和。这篇文章从贫穷大学生存在的首要心思健康疑问及其发作的要素下手,根究贫穷大学生怎样进行自我调整以及在纠正贫穷大学生心思健康疑问上社会、高校、家庭的责任和作用。

  一、贫穷大学生存在的首要心思健康疑问

  1.自卑。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丢失自傲,并伴有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等心境的低沉心思倾向。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贫穷大学生在花费上普遍存在着自卑心思,然后使得他们不敢或许不愿与经济条件较好地学生来往,进而关闭自己,而且对异性同学发作畏惧感,不敢打开正常的异性友谊。

  2.依托。大都贫穷生都能以活泼的心态来面临贫穷,但有些贫穷生在面临贫穷带来的曲折时,却发作退避心思,短少打败贫穷的勇气和毅力,把处理贫穷的使命全部推给学校和社会,一味地盼望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乃至将他人的捐助用于大吃大喝或采购奢侈品。一朝一夕,构成了依托心思。

  3.焦虑。有些贫穷生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他人会看不起自己。破旧的外表、困顿的经济状况使他们老是谨言慎行,而且过于活络狭隘。乃至将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他人归结为生不逢时、爸爸妈妈无能和上天的不公等等,然后对社会和家庭发作仇视心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极为活络,总感受到焦虑。

  4.吃醋。吃醋是与他人比照,发现自己的才华、名誉、位置或遭受等方面不如他人而发作的一种由惭愧、愤怒、仇视等构成的凌乱心境状况。有些贫穷生虚荣心过重,虽然经济困顿,但仍会节衣缩食来美化自己的外表。一旦冷静下来,又通常因自己的行为而懊悔,构成更大的心思压力,乃至心思失衡。

  二、贫穷大学生心思健康疑问发作的要素

  1.家庭要素。大有些贫穷生家处偏远的村庄,本地经济落后,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读书日子得非常困顿,致使在医疗、健康、养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精力焦虑也增加,家庭的抗风险才华急剧下降。孩子们长期日子在这么的环境里,受家庭压力影响很大。

  2.社会要素。社会上一有些人对贫穷生存在成见,贫穷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地有过因贫穷遭人讪笑、心思上受曲折的履历。绝大有些贫穷生并不太情愿让人知道自己的贫穷身份,但由于“资助”宣传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面临现实,将自己的贫穷身份公之于众,进而构成心思压力。

  3.自身要素。贫穷生所处地的教学条件相对单薄,加上自身经济条件的束缚,使他们短少满意的自傲,总感受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人存在较大的距离。一同,对周围事物活络多疑,忧虑他人不理解自己,短少对自己的精确评价,简略由于某一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自我,不情愿同他人交流,喜爱将心里躲藏起来,构成长期的心思压抑。

  三、贫穷大学生心思健康疑问的自我调整

  1.精确地知道自我。精确地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心思日子及其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影响。贫穷大学生在看到自己贫穷现实的一同,还应看到自己身上的利益。要充分表现自己的利益,大胆展现自己的才华,然后赢得他人较好的评价。另一方面,一自己对自己不只需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安然的面临,由于在自己所具有的条件中,有许多是一时难以改动的,这其中就包括自己的贫穷遭受,要精确对待曲折,面临困境活泼寻求脱节途径,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变低沉为活泼,化压力为动力。

  2.增强自傲心。只需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术才华完全改动自己的贫穷状况,实在培养自强自立的精力。贫穷大学生不只需在学习方面极力,而且应活泼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来往,消除心思上的郁闷和忧虑。活泼参加工作可以使自己发觉自己的价值,发作成就感,树立自傲心。

  3.学会精确的宣泄自己。人的心境处于压抑状况时,也应加以合理的宣泄,这么才华调度机体的平衡,减轻不良心境的迷惑,恢复正常的`心境状况。贫穷大学生由于处在日子的窘境中,简略导致严重、焦虑的心境反应,呈现各种心思习气不良和心思妨碍。面临这种心思时,可以通过找兄弟至交或学校的心思咨询中心倾诉,使其得到合理的开释。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健康有利的活动,使不良心境得以转移。

  4.学会感恩,增强社会责任感。假设一自己天天都怀着感恩之心投入工作和日子,这么就会少一些怨言,多一些结壮,少一些冲突,多一些谅解。贫穷大学生能顺畅完成学业,大多是依托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资助。所以,贫穷生在自己成长进程中,要学会感恩,要有酬谢社会的责任心。

  四、怎样纠正贫穷大学生心思疑问

  1.物质解困。贫穷生的心思疑问,归根到底是经济困难构成的,因此注重贫穷生疑问首要要从贫穷生现状动身,采纳有用方法,不断完善资助系统,帮忙他们处理经济困难。可以通过“奖学金、助学告贷、勤工俭学、减免有些学杂费”等困难补助方法,帮忙他们度过人生的难关。特别是要拓展勤工助学空间,由于勤工助学不只需利于打败贫穷生的依托心思,还有助于前进贫穷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大力拓荒教学型和技术型助学岗位,让贫穷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前进他们的专业技术水陡峭归纳才华。

  2.思想解困。“扶贫先扶志”,搀扶贫穷生工作触及面广,难度大,做好思想教学工作极为重要,帮忙贫穷生“解困”的进程实质上便是一个思想教学的进程。这个进程首要是帮忙贫穷生增强打败困难的勇气,树立艰苦奋斗的精力,树立劳作荣耀的思想,处理“等、靠、要”依托性的进程。高校的党团组织要活泼做好贫穷生思想教学的引导工作,班主任和教导员要做好具体的教导工作,通过打开多种方法的心思辅佐使贫穷生思想“脱贫”。

  3.心思解困。让贫穷大学生极力做到注重贫穷,了解自我并接受自我,树立精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活泼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进行来往,注重参加文体活动,加强心思健康知识的学习及品质修养,化“低沉观念”为“活泼观念”,将外部的心思调适引导内化为贫穷生自身的心思调适,对于他们“消除贫穷”将会起到比照好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2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效能感诸因素的分析,编制“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调查河南省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工作思路。

  一、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xx年9~10月份,在河南省的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中州大学、濮阳大学这8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60份,有效问卷9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7%,被试构成情况见表1。首先,从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然后,放回数据库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再重新抽取一个有效样本。最后,对修订后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相关分析。

  (二)研究工具

  自编“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包括五个分量表,共20个项目。每题均采用五点评分:1.完全不符,2.基本不符,3.不确定,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五个量表分别是自我评价分量表、目标设定分量表、制定计划分量表、问题应对分量表和自我概念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包括焦虑、强迫症状、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分量表,共90个项目,均为五点评分:1.无,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

  (三)研究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LISREL8.70软件结构方程建模软件作为量表的结构效度验证分析和建模的工具[2]。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编制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考察自编问卷20个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对整个问卷的初测数据进行KMO统计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随机抽取190名被试的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大小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为0.908,非常接近0.9)。随机抽取190名被试的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2=2577.228,df=190,p﹤0.0001),变量间可能有共享因素,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可采用主分量分析提取共有的共享因素,求出初始因子负荷矩阵;再以正交旋转法求得旋转因素负荷矩阵。确定因素的数目采用的标准:因素的特征值>1;因子提取符合Cattlell所提出的碎石图的陡阶检验;在旋转抽取到的因素之前可以解释3%的变异;每一个因素不能少于3个项目。根据以上标准结合碎石图,较为合理地选取6因素。主要参照筛选问卷项目的标准:(1)删除因素负荷<0.3的题项,(2)删除标准差<1.0的题项,(3)删除共同度<0.3的题项,(4)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上存在明显的交叉负荷,删除有多级化倾向的题项。结合图1,参照确定因素数目和筛选问卷项目的标准,在几次探索之后有14个项目被删除,有20个项目保留下来。从20个项目中提取5个因素,5个因子的累计解释方差变异量的58.341%。遵循因子命名的原则,将5个因素命名为:自我概念、问题应对、目标设定、制定计划和自我评价,其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旋转成分矩阵结果如表2所示。

  2.验证性因素分析

  Anderson提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建立模型,然后可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验模型(1988)[3]。采用交叉证实程序以保证量表所测量特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这种方法对自编问卷进行考察如问卷结构是否清晰,问卷的总量表和分量表在数据模型是否拟合良好。随机抽取220名被试,对自编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3及图2,问卷的5个因素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数据拟合良好,结构模型清晰。

  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测量学特性

  本研究采用的信度指标是克隆巴赫系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显示:该问卷的总量表与问卷的5个因素之间具有内部一致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在0.675~0.891之间。该问卷的5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达到中等显著相关水平,处于0.395~0.550之间,问卷的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见表4)。

  (二)河南省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现状

  1.河南省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

  问卷分为5维度,调查的大学生在问卷中的分数为初始数,然后随机抽取386名被试,计算问卷20个项目的总体分数和5个维度的标准差和均值。标准差是用来体现择业效能感的总体离散程度,均值的大小是用来检验择业效能感的水平差异。以大学生择业效能感5个维度的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T检验,体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现状与特点的差异(见表5)。问卷中5个维度的效能感单项平均值(3.263~3.695)和效能感单项总均分(3.553),处在“情况不确定”与“基本符合情况”之间,研究表明被试具有中等偏好的择业效能感,即大学生群体可以有效应对决策和择业。

  2.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独立样本

  T检验随机抽取364个样本,比较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居住地、专业和学历等变量上的水平差异(见表6)。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被试的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总体水平显著差异,但在各个具体变量之间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目标设定维度的差异,另外4个维度中自我评价维度有少部分差异,自我概念维度、问题解决维度及制定计划维度没有差异。

  (三)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统计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10因子及总体分数的均值和标准差,随机抽取379个样本,检验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的10因子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处于正常偏好,10因子的单项均值都处于正常偏好(见表7)。

  2.人口统计学变量

  在SCL-90得分上的差异比较,抽取372个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SCL-90的各个因子上显示有差异(见表8)。其中,在性别(男生VS女生)变量上,强迫和敌对因子上呈现差异;在是否独生(是VS否)变量上,抑郁和其他两个因子上呈现差异;在居住地(城镇VS农村)变量上,强迫和恐怖因子上呈现差异;在专业(文科VS理科)变量上,抑郁因子上呈现差异。但在学历(本科VS专科)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恐怖和其他因子上的人口统计学差别,其他因子如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差异均不显著。

  (四)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检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4维度和SCL-90的10因子及总均分作多元相关分析,结果见表9。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总均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自我评价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制定计划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没有显著相关。目标设定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9因子(除去“人际关系敏感”)及总均分有显著相关。问题应对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问题应对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4]。自我概念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8因子(除去“偏执”和“其他”)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了其择业效能感,择业的困难性、紧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5]。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两者交互关系的研究尚少,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证和理论支撑。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3-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2-1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07-16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8

心理健康论文心得体会10-01

(精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5篇07-17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通用07-10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02-2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5篇(荐)07-18

大学生投资理财论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