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科学小论文

时间:2024-08-30 15:43:40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科学小论文精选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小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小论文精选15篇

科学小论文1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学科学教师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

  观察是认识新事物的首要感知,观察也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那么观察具有哪些性质呢?客观性:这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教育学生对待科学要实事求是,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跟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观察到的现象。持久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品质,培养他们一丝不苟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敏锐性:引导学生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性: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使其观察效果更全面。选择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抓住观察的重点,明确观察的方向。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准确、全面、细致地观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指导跟点拨。例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学生在模拟实验时,指导学生认识到要观察必须先确定观察点。在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四种实验中认真观察,观察点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点并没有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对出现的这些不同现象产生疑问,就更想了解,更想学习,老师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培养学生观察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主动科学实践

  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习惯。倡导“做中学”,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遇到问题,不是依赖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跟解答,而是如何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自觉主动地去实践,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动手前先动脑,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活动中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认识空气》的教学中,空气跟水一样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水占据一定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吗?怎么感觉空气的存在?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讨论、设计,先提出预测,提出实验方案,再选择方法跟仪器、药品,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讨论后得出:刮风的时候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对于空气是否也占据一定空间的问题,意见不一致。同学们提出了几种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方案。拿烧杯、纸跟胶布,在组长的组织下做空气实验,有条不紊地验证了猜想: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同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跟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活动的感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获取了有关空气的很多知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实践的快乐,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跟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跟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跟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资源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可用资源,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家里跟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教学中,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与周围自然界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用小制作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让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跟发展途径,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例如: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看到的尽是室内物体,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就看不到室内物体了。由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

  五、总结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科学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利用课外资源,自主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素养,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科学小论文2

  太阳光谱中含有大量的金属谱线,尤其是太阳黑子消失阶段形成的耀斑光谱中金属发射谱线尤其强烈而丰富多彩,但是,至今很少有人将太阳黑子消失时爆发的大量金属谱线同黑子的结构联系起来研究。

  本文依据太阳光谱中存在大量高温金属谱线以及黑子消失阶段发射强烈金属光谱的事实为基础,提出了太阳黑子的形成是由于高沸点物质(多为含高沸点金属的液相混合体)在太阳表面缓慢聚集的结果,与日珥一类太阳喷发形成在光球之外的抛射物质密切关联,并非磁场冻结物质的功效。也就是,太阳黑子的所有表征实际上应该是高沸点物质液相汇聚体漂浮于太阳光球外层所表现出的物理现象。

  文章通过对太阳黑子主要为高沸点物质液相汇聚模型的建立,推演出了太阳相应具有的太阳黑子运动规律和物理现象,很符合我们现有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太阳黑子在向太阳内部坠落中,会逐步经历光斑、耀斑再到消失的过程。

  文章阐述了太阳黑子的`自旋特征,认为自旋能量的获得是由于黑子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物质汽化和喷发不均衡形成的。由于高沸点金属液相汇聚体具有很强粘性和物质分布不均衡特点,太阳黑子下坠中会形成纤维性分布形状的漩涡性漏斗结构。太阳黑子底层物质因受到太阳内层高温的作用,底层物质快速汽化并迅速向上翻腾喷发,又由于太阳黑子物质分布的不均匀,其中那些较高沸点物质的液相聚集团块就会受到撕裂和拉伸,从而在黑子半影区域形成纤维状形态。太阳黑子在漂移向赤道过程中自转速度会大大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太阳黑子在低纬度区域的运动速度,也使得黑子在外 形 结 构 方面更加规则。

科学小论文3

  揭秘---长耳朵兔子

  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去动物园,许多活蹦乱跳的小兔兔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硬是拉着妈妈和我跑去观察,只见一只只如雪一样纯白的兔子映入眼帘,脑海里想起了幼儿园学习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一双红通通的大眼睛,机警地环视四周。最吸引我的还是它们长长的耳朵,我就在想为什么兔子的耳朵那么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先是去问妈妈,妈妈说:“她也不知道,但是你不要灰心,只要你有想要知道的决心,就一定会知道原因的,你可以问问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实在不行了我们还可以回家去网上查查资料呀。”我觉得妈妈说的非常有道理,同时我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特别想知道为什么兔子的耳朵那么长呢?

  动物园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动物,但是我的心里一直都在惦记着兔子的长耳朵,终于我看见了一位动物园里的工作人员,我忙跑上前说:“阿姨,您好,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刚才在动物园里看见了许多可爱的小兔子,但是为什么兔子的耳朵那么长呢?阿姨看着我说:“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爱学习的小朋友。兔子的长耳朵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它:一个功能是可以帮助兔子听到微弱的声音(像食肉动物悄悄接近时发出的声音),并确定声音来自何处;因为兔子几乎啥都怕的,兔子胆小,天敌很多,鹰,蛇类,犬类,猫科都是的,只要是吃肉的`都对它构成威胁,有了这样的长耳朵兔子就能够躲避它的天敌的捕杀。另一个功能是帮助兔子散热。兔子的耳朵中有许多血管,当耳朵周围的空气流动时,温暖血液的温度就会有所下降。这可以帮助兔子调整其体内的温度。人类是通过出汗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狗通过喘气来散热,兔子则竖起它的耳朵。这样既可以保证安全又可以降温。听了阿姨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动物身上的每一处器官都有它独特的功能,都能够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阿姨还说这是小兔兔在长期的竞争中,保留下来的优良基因决定的,我们的达尔文爷爷的生物进化论里就表明了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最后阿姨还说现在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少了,有很多的动物已经灭绝了,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听完阿姨的话,我使劲的点了点头,仿佛表明自己爱护动物的决心。

  今天的动物园之旅使我明白了许多,就是遇到困难不要轻易的放弃,要勇于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收获许多的科学知识。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我也知道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科学小论文4

  去年年底快过节时,妈妈给我买来了一个水仙花的球茎,我高兴极了,我按妈妈说的把它放进了盆子里,然后倒进干净的水,并在盆子里放了几颗小鹅卵石。

  我每隔三四天换一次水,妈妈说春节就能开花,还说花特别香。过了几天,水仙抽芽了,很像葱苗。大概一个月后,碧绿的叶片中探出几棵花苞。

  春节快到了,那几个花苞还是没有开,它也许不知道我看花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春节过了,它不但没开花,而且花苞枯萎了。妈妈告诉我,它已死了,再也救不活了。我伤心极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它死亡的原因。于是,我去电脑上查找资料,原来,水仙花的生长要求有阳光,适宜温为12摄氏度——16摄氏度,如果水温太低,那水仙花就只长叶子不开花,甚至死亡。那段时间,正值南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我们这里的`气温降至0摄氏度,一连十几天的低温,我没有采取任何保温措施来保护花苞,导致了水仙花的死亡。它就这样因为我的失误,被冻死了,我后悔末及。

  我明白了,养水仙花也需要学问呀!养水仙虽然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但是为使水仙生长健壮,白天应拿到阳台晒太阳。如果想推迟花期,可采取降低水温的办法,不可太低,10摄氏度为宜。此外,如果节前10天看不到饱满花苞,可采用给水加温的方法催花,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有了这次的失败经验,今年年底我肯定能养出清香四溢的“凌波仙子”。

科学小论文5

  上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

  我把指南针转来转去,不明白为什么,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面。晚上,爸爸回来,他看见我在摆弄指南针,就问:“遇到什么问题啦?”我说:“爸爸,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着南面呢?”爸爸说:“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我们祖先知道磁石能够吸铁,并且制成了可以自由移动的指南针。为什么指南针可以指出方向呢?原来,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磁体,它与磁铁一样,也有两个极,一个叫地磁北极,一个叫地磁南极。因为指南针是一个磁体,并且可以移动,而磁铁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所以地球上的指南针就总是一头朝着地磁北极,一头朝着地磁南极。”“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太有趣了!”我说。

  爸爸还告诉我,指南针还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称为罗盘。我问爸爸:“那么,这个指南针怎么用呢?”爸爸说:“把它放平,之后指针会受到地磁影响而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其中一头指的是南方,另外一头指的是北方。指南针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时候,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是某些地磁不稳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针的,比如沙漠中与某些峡谷中。”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天上飞行,都需要指南针指明方向;我们到郊外旅行的时候,指南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指南针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科学小论文6

  夜,那么静!月亮圆圆的,像个大玉盘。月光透过窗子照进我的家,给屋内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和谐而静谧。

  爸爸在看报,妈妈正专心致志地绣着十字绣,小弟弟托着腮帮望着明月发呆。我突然想起科学课老师给我们做的“会吃鸡蛋的瓶子”实验。我走到弟弟跟前说:“弟弟,姐有一个会吃鸡蛋的瓶子。”

  “姐,你别蒙我了,哪有‘会吃鸡蛋的瓶子’,我才不信呢!”

  “不信!那你等着瞧。”

  于是,我叫妈妈帮我汆熟一个鸡蛋,叫爸爸拿一些纸片,一盒火柴,而我呢,就去找一个细口瓶!等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工作喽!

  我小心地帮熟鸡蛋脱掉“外衣”,然后把纸片撕成长条状,按老师所说的,我先帮纸片“上火”,然后把它扔进瓶子,等火“熄灭”了,我连忙把鸡蛋放在瓶口,然后立即把小手松开!

  最精彩的时刻到了!一秒、两秒、三秒……“扑通”一声,鸡蛋像滑滑梯一样,一下子就被瓶子“吃”掉了!爸爸妈妈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于是,我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爸爸妈妈,我告诉你们,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的。而鸡蛋‘坐’在瓶口的时候,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外的压力变大,所以,瓶子就可以慢慢地把鸡蛋‘吃’进去啦!”

  “哦—”爸爸妈妈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小的实验也蕴涵了这么多的科学道理!”爸爸微笑着看着我,眼里充满了赞许之意!而弟弟却一脸的茫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夜,还那么静,那轮高挂在天空的圆月和眨着眼睛的星星正对着我笑呢!

科学小论文7

  一天,我在一本科学书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隐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糖水调好,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了“开门大吉”几个大字,然后把纸门晾干,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书了,最后,我用打火机稍微烧了一下,看见了一个“开”字呈现浅褐色的`,我一见,欣喜若狂马上对正看电视的婆婆说:“婆婆,快来,我给你表演魔术!”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张白纸,写上“婆婆”两个大字,用吹风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没了,我赶忙问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笔,用火能写出‘婆婆’两个字来。”婆婆,摇了摇头,显然是不信。

  打火机,烤了一会儿,可是烤得有点儿久,把纸不小心给烧了,婆婆笑了笑,我有点急了说:“别得意,你等一等。”我又在一张白纸在写了那两个字,然后晾干,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会儿,字便显现了出来,我得意地笑,婆婆赶快从我手中夺去纸翻来覆去地看,就是不明白。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吗,不明白,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因为用糖水在纸上写了字后,晾干了,字形,图案,就会消失,火烤之后,字形图案会因糖分脱水,而呈现浅褐色。

  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糖水,还有哪些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呢?

  科学神奇吧!

科学小论文8

  生活中,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万万千千,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奇怪的事。

  星期六的早晨,我经过厨房时,无意看见桌子上的一盒火柴。我拿起火柴,从盒子里拿出一根火柴,在火柴盒一边的黑条上,不停地划着,随着“咝“的一声,火柴燃烧起来了。忽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连串问题:火柴是靠摩擦什么而产生火花的呢?是不是靠摩擦后产生静电才有了火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接着拿起一根火柴在墙壁上、地上、椅子上摩擦,都没有起火。于是我又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可还是没有燃烧起来。首先,我可以确定:火柴不是靠摩擦后产生静电而产生火花的.。可我还是不明白火柴是摩擦什么而燃烧的。没办法,只好却请教好学的姐姐了。

  姐姐听了我的问题后,微微一笑,拿起一盒火柴,指在边上的黑条上说:“秘密就在这里。”我的疑问更深了,这跟火柴的燃烧有什么关系呢?我迫不期待地让姐姐给我说个清楚。姐姐不紧不慢地说:“火柴两边的黑条上涂有一层叫磷的化学物质,磷非常易燃,只要一接触到空气就会燃烧。而黑条上的磷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它只有与火柴头上的火药进行摩擦才能产生火花,这样火柴就能燃烧了。”听了姐姐的这段话,我终于明白了火柴燃烧的秘密。

  我看着这一盒小小的火柴,不禁感叹道:想不到这小小的东西也有这么大的奥秘。科学世界真奇妙!

科学小论文9

  科学小游戏

  今天一早,爸爸把我叫到房间里,指着桌上的一个透明杯和一枚纽扣说:“咱们现在做一个科学游戏,叫做被子里的纽扣。”“么?被子里的纽扣?”我脑子里顿时冒出一个大问号。爸爸有意卖着关子说:“过会儿你就知道了!”

  游戏开始了,爸爸把纽扣放入水中,纽扣向下沉,一直沉到杯底。一会儿,爸爸站了起来,对着纽扣挥了挥手说:“纽扣纽扣,你快上来吧!”扣子向气球似的慢慢浮了上来。爸爸又对扣子说:“纽扣纽扣快沉下去吧!”纽扣又悄无声息的.下去了,哇,好神奇,我不禁张大了嘴。

  爸爸看我那么疑问,说:“纽扣沉下去,是因为纽扣有重量,下沉时,石灰末与稀盐酸发生了变化,放出了二氧化碳,有许多小气泡集在纽扣上,气泡多了,浮力变大,扣子就升了起来。等扣子升到了水面,石灰末与稀盐酸接触面积就变小,气泡随之减少,浮力也会变小,这是纽扣的自重力就会大于浮力,于是它又下沉了,经过多次试验,还可看出,要让扣子听指挥要掌握好扣子上浮下沉的时间。”听了爸爸的话,我茅塞顿开。

  啊,这个实验真有趣!

科学小论文10

  我外婆家住在萧山围垦,家里有个养鸡场。每次到她家去,餐桌上总少不了鸡与蛋。

  去年的一天,我去外婆家,只见那里的鸡正流行瘟疫,死了不少,外婆心疼得吃不下饭。我无意中削了一块仙人掌喂了一只闹瘟疫的鸡。时隔不久,我们发现这只鸡变得有精神了,也有了食欲。经检查,这只鸡的病基本消除。查找这只鸡病愈的'原因,大家认为大概是仙人掌起了作用。这时,我想起老师曾经说过,在中国医学中,非常多植物都可入药,能治疗一些疾病。

  为了搞清楚真正原因,我与表哥开始到养鸡场进行调查。我们得知许多养鸡户也在试着用仙人掌治鸡瘟与其他疾病。

  那么,仙人掌与鸡瘟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经过查阅资料与走访专家,最后了解到:仙人掌的茎含有槲皮素葡萄糖、树脂、酒石酸、蛋白质。茎叶又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还含有24%碳酸钾,槲皮素、酒石酸均有抗菌素作用,是鸡瘟的克星。至此,我们明白了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鸡瘟,同时也惊叹仙人掌的神奇功效。

  为了进一步确认仙人掌治疗鸡瘟的最佳用法与用量,我们又做了一个实验。

  我们先取鸡场内同时患病的鸡20只,将它们分成5组,每组4只。再取一些新鲜仙人掌,削去表皮上的小刺洗净后,用榨汁机把仙人掌榨出汁液。最后,用量杯量出一定量的仙人掌汁液与一定量的饲料充分拌匀,然后喂鸡,对5组病鸡的不同用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第四组取得了最佳效果,也就是说鸡早晚各服用4克仙人掌汁取得的治疗效果最好。由此我想到,如果将仙人掌制成药品用于鸡瘟疫的防治与治疗,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会减少合成药物带来的污染。因为仙人掌便于种植,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财力资源,推广普及快,具有极佳的市场前景。

科学小论文11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初中生正处在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环保素质的高低对今后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

  环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生物教学中,应对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生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

  从人类开始开采矿石,使用化石燃料以来,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侵入岩石圈。人类开垦荒地,平整梯田,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地开采矿石,破坏了自然界的元素平衡。自20世纪后半叶,由于人类工农业蓬勃发展,大量开采水资源,过量使用化石燃料,向水体和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造成大气圈和水圈的质量恶化,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出现。如今随着科技能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延伸到地球之外的外层空间,甚至私人都有能力发射火箭。造成目前有几千件垃圾废物在外层空间围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转,大至火箭残骸,小至空间站宇航员的排泄物,严重影响对外空的观察和卫星的发射。人类的环境已经超出了地球的范围。

  环境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一旦环境受到污染将会对与它赖以生存的事物造成影响,如水、大气、光污染等以及“土地沙漠化”。一旦污染超标,将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问题,因此我们周边的环境向人们敲响警钟,也呼吁人类保护和善待我们周边的环境。

科学小论文12

  同学们看了我这题目一定会说:“鸡蛋怎么能捏呢?”谁都知道鸡蛋薄薄的壳,一碰就破。其实呀,这里面还有个科学道理呢!不信的话你就往下面看吧!

  那是爸爸带我到新华书店里买的《世界奇妙》。我一回家就忙着看,突然我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上面说:“一个大力士能把砖块打碎,有个人却叫他把鸡蛋捏破,可大力士怎么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决定找个机会试验一下。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爸爸买回一袋鸡蛋,我便向妈妈请求要一个鸡蛋做一次小实验。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妈妈终于同意了。我先拿来一个碗,为的'是防止鸡蛋被捏碎了,那些蛋黄撒一地。接着,我把鸡蛋放在手里抓住,这时,我的心“砰砰”直跳,手里全是汗,鸡蛋破碎的一幕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为了弄清楚鸡蛋能不能被捏碎,我双眼一闭,手用力一捏,然后等待鸡蛋破裂的声音响起。但令我吃惊的是,我睁开眼睛时,鸡蛋竟没破,可我还是有些怀疑,准备再做一次实验。

  我又把鸡蛋放在手上(这回我用的是两只手),然后咬起牙,睁大眼睛,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捏鸡蛋。可我尽管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那只鸡蛋还是完好无损。这真让我又疑惑又惊奇,我只得去问教科学的爸爸。

  爸爸听了我的话后,笑着说:“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原理。鸡蛋虽然很薄,但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当你去捏它时,它就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匀地分布在鸡蛋各个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薄壳形建筑物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建成的呀!”听了爸爸的话,我真的相信了书上的科学小故事了。

科学小论文13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然而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咱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经过实验,咱们发现:

  (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

  (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

  (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

  (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咱们启示:

  (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

  (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科学小论文14

  一、个体合理性与集体合理性

  科学合理性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

  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家们针对科学哲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议题,围绕合理性提出各种模型,试图通过对合理性的论证来达到对科学与真理的说明。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合理性在于逻辑的合理性,逻辑可以将世界的一切形式表达出来。

  逻辑实证主义之后,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则将科学看作是一个通过否证而达到真理的过程,这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达到真理的方式不同而已。

  但是,历史主义者库恩在解读科学时,认为人们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要依赖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将这样的一种信念灌输到对科学的理解中,即“科学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变化的过程,科学的领域是没有边界的,科学的合理性绝对没有先验的和一开始就永远确定的基础,不存在着普遍有效的、永恒不变的评价标准,合理性同科学自身一样具有自己的历史并将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的真理观从此受到了置疑。

  自库恩的开创性言论之后,科学哲学研究力图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科学合理性描述道路。

  例如,劳丹就将合理性与价值问题联系起来,将科学的目的与标准合二为一,在他看来,合理性不在于合乎理性,而只是合乎某一标准,这个标准在他那里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引导科学进步。

  总体而言,以理性主义为标准的传统科学哲学弘扬的是一种个体合理性标准。

  “基础主义的合理性模型是一种超越时间、超历史的合理性模型,它力图建立一种永恒的、普遍有效的合理性模型。

  这个模型的主要标准是一套认识论原则和知识评价标准。

  一旦这样的合理性模型建立起来,科学研究就成了个人事业,个人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合理性标准和原则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独立检验认识结果,别人的存在是无关紧要的。

  这样,主体合理性最终划归为个人合理性。

  但是,这一标准的存在也将科学一人类共有的事业转化为个体的研究,从而理性主义的合理性模型也内涵了一个大前提,即不同主体的心灵是同一的。

  或者,至少人们在对待理性这一问题时,心灵是同一的,相应地观察语言也是中立的,所有人对自然界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这样,科学知识便被看作是思想与外界单纯的二元关系,最终导致忽视不同个体心灵之间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随着人们对科学审视的不断深人,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科学事业与科学知识做社会学考察的倾向,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应运而生。

  科学社会学将科学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看到科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比科学社会学更为深人,将从前“黑箱”内的科学知识也放置在社会学框架内考察。

  在这样的研究中,科学知识社会学不同于传统科学哲学认识论中将科学合理性划归为个体合理性的倾向,而是提倡一种集体主义认识论和集体合理性:“科学知识社会学是试图建立一种关于科学的集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把科学家集体看作科学认知组织的相关单元,强调‘认知共同体’的集体认知或社会认知的突出地位。

  个体合理性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这里也就不再适用,原有的科学合理性的内涵必须改变,认知共同体的作用得到强调,科学合理性中展现了集体认知的合理性。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信念考察

  针对理性主义模型所要求的人类心灵同一性问题,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等,都提出了质疑。

  而且,在库恩之后的科学哲学研究中,人们也意识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意识到“鸭一兔图”所表达的格式塔式鱿变化是个普遍现象,虽然人们目前还无法对人类大脑的认知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已经开始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

  同时,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观点说明了语言的非同一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也对人类语言使用的多元性给予说明。

  为此,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指出,既然语言对于每一个人不同,由语言表述出的自然图景相应地也不可能是相同的,这必然导致对纯粹的、单一内涵的科学真理、客观性与合理性的深度怀疑。

  所以,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需要对社会因素进行考察,“在他们(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确立知识的本质,不能单纯地只靠对孤立个体的行为和信念进行哲学的或心理学的分析,还需要考虑科学中的集体的和社会的认知行为。

  其实,科学合理性在科学哲学史上发展到现在,其内招I已经演化为理论选择与接受标准之间的理性关系,而它的外延则体现在人类的信念和行为之中。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信念一方面是随自然及文化规范而变的,另一方面是与个体感觉经验相联系的`。

  这就一方面进入到对认知领域的寻二究,另一方面则必不可免地涉及到观察语言的情境性。

  信念是知识论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研究的时候必定要涉及到各种信念。

  巴恩斯(B.Barns)指出,人们对不同的信念不能够一视同仁,对流传下来的理论和知识形成了思维定势,同时,认为行为者自身(持信念的认识主体)也理所当然不需要解释,而其他人的不同信念则当作是反常的和有偏见的。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没有任何一组特定的关于自然的信念可以看做是合理的或者是惟一的真理,“不过,通过证明可以合理地持有某些信念,包括科学信念,人们仍有可能声称它们具有特殊的地位。

  人们也许会用科学活动的合理性来证明科学信念的可靠性。

  尽管对这个世界总应当从某种初始的观点来探索,尽管‘事实’并不仅仅限于直接的感觉印象,人们还是有可能声称,某些特定的理论,由于参照它们局部界定的经验而通过了检验,或者根据这种经验得到了合理的完善,或者合理地与其他理论进行了比较,因而这些理论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比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过程的理论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更值得信赖。

  选择那些不太可信的信念体系恐怕是不大合理的,而且人们可能会认为,如果这样做就需要加以解释。

  科学知识社会学正是倡导以这种姿态而持有的合理性信念,但是这种合理性不是一种约定的合理性,而是一种适时的合理性,这种适时合理性的构成所依据的就是在前面所说的文化规范与经验的情境性。

  由此,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合理性的疑问,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放弃什么是合理的,而要放弃的是那种可以作为知识衡量标准的惟一合理性。

  因为,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关于自然信念变化的原因,也能够正确理解信念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科学知识社会学提倡的是一种适时的合理性,就像标准是在不断改变的一样,合理性是与情境性相关联的,他们否定一种惟一的合理性或有效性,是要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多元的合理性。

  先前科学哲学研究的科学发展模型中,理论的生产者基本上不用去负责理论的评价问题。

  而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模式中,理论的生产者不仅仅是生产者,还是理论的评价者,也就是说二者的身份是同一的,科学家的生产者身份在对理论评价时必然发挥作用。

  因此,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既要关注行为者自身因双重身份而具有的相对性立场,更要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科学合理性受到的冲击。

  三、实践、文化与科学合理性

  对科学合理性的认识论信念考察,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性研究所讨论的问题更加细致,深入到了科学知识产生的微观过程,表明了科学受到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更加丰富了科学合理性的内涵。

  著名的科学知识建构论的主要代表诺尔一塞蒂娜(K.Know一Cetina)就认为:“科学成果从与境方面说是特定的建构。

  这些建构带有创造科学成果过程的境况偶然性和利益结构的标志,没有对这些建构进行分析,就不可能充分地理解这些科学成果。

  科学研究程序中,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选择是当地的,依赖于具体的研究境况,科学知识的产生以及接受被内化到实验室的细枝末节中,实验室这个微小的单位已经将科学知识体系细致地描述出来。

  在诺尔一塞蒂娜的后期研究中,她转向了对实验室文化的研究,她将这种实验室文化的研究称为“认知文化”。

  认知文化比前期的科学实践考察视野更广泛,以前对科学实践的考察只是关注与实践相关的科学家事务、实践规则和科学家活动,而基于认知文化的实验室生活世界则将视野拓宽至参考情境以及关于情境的世俗的、本体论的和空间的等结构。

  诺尔一塞蒂娜指出,“认知文化聚焦于不同的以知识为导向的生活世界,不同的关于经验的意义,参照物(知识客体)的特殊建构,关于仪器的独特的本体论,认知主体的特殊模型。

  在我们看来,诺尔一塞蒂娜对科学知识的实验室考察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科学合理性模式怎样改变,但是她所提倡的科学实践分析模式则隐含着人类合理性在科学研究中的演变)也就是科学合理性不是文化无涉的,而是受到多种认知、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与诺尔一塞蒂娜的研究方式相近的另一位人类学家特拉维克通过对HEP(高能物理学)社区的考察,描述了物理学家的文化取向和物理学界文化,以及日本和美国各自的HEP社区文化和民族文化等等。

  这种实践性研究采用大文化的视角,把科学当作整个人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被看作一种信念或文化现象。

  在科学认知中,科学合理性必然要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人类科学理性的形成过程因而具有了更多的文化色彩,这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那里早有论述,巴恩斯认为“科学是亚文化的集合”,科学的不同分支有着潜在的文化内聚性。

  他指出,科学在逐渐被当作是一种有着相当不同的社会控制系统、相对自主的文化。

  马尔凯(M.Muikay))也对科学做了文化意义上的分析和解释。

  他指出,在对科学知识做社会学的分析中,文化资源同科学家们所使用的认识或技术资源同样重要,科学知识作为科学文化成果,应该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接受社会学的分析。

  因此,科学合理性的内涵中就不可避免地融人了文化等因素。

  四、小结

  探索科学合理性问题,其实也就是力图说明,我们如何解决科学理论选择中的争论,如何选择一种可以用来约定的标准。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这里,科学合理性问题的外延延伸到人类的行为与文化实践中,布鲁尔(D.Bioor)在巴恩斯的启发下,也曾作了“自然合理性”与“规范合理性”的区分,自然合理性表现为人类的一般认知特性;而规范合理性是指确立或认可的推论模式。

  他们认为,不可能有真正.原始的观察语言,观察语言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协商,也是在互动中被维持和修改的,因而也就没有一组特定的信念是合理的或为真理的;真理不意味对某一问题绝对正确的把握,更不意味是其他问题的衡量标准,基于此可作为科学知识衡量标准的单一的科学合理性是不可能的,衡量知识的标准也是一种适时的集体协商的产物。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离开了行为者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便很难说明科学因素变化的动因。

  科学家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选择固然可以从他持有的理论、方法和目的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说明,但这并不能排除当时社会环境、生产实践水平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至今,科学哲学提出的任何一个科学合理性的模式都不能完全应用于科学的实际过程。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前述的模式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即科学知识只是对自然界进行的客观描述。

  科学知识社会学虽然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性的模式,但他们力图证明,科学知识不只取决于自然界的经验事实,它还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由作为集体成员的人社会性地建构或构造出来的,同时也并不存在与环境无关或超文化的合理性规范,从信念的心理分析以及文化的角度看待科学事业,科学合理性也会从一种约定的合理性变为一种自然的、适时的合理性。

  正是在消解静态的合理性并建立一种动态的合理性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表达了他们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即:不存在独立于任何范式的关于世界运作方式的客观真理,科学领域也不例外,更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衡量不同范式下的信念。

科学小论文15

  当今世界,水资源日益短缺,饮水问题成了现在人们讨论的热点:今后我们上哪取水?哪里的水人类才能饮用?……

  据水文地理学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亿立方公里)。淡水只占2.5%,其中绝大部分为极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适宜人类享用的仅为0.01%。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本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xx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为水所困。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所以,鉴于这个问题我想发明一个海水淡化器,适用于家庭,是将来能喝上较为干净的水。

  这个装置其实很简单:用一个废旧的饮料瓶,把瓶口处剪掉用砂纸打磨光滑(防止伤到手)。瓶子内由上至下分别放上:鹅卵石、石英砂、活性炭,再把饮料瓶的底部扎个洞用导管将水引入烧杯中进行过滤,将过滤后的水进行煮沸得到纯水,就可以饮用了。

【科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小论文08-28

科学的小论文08-15

科学小论文01-02

科学小论文(精华)08-17

科学小论文作文06-01

【集合】科学小论文08-27

科学的小论文(通用)08-15

科学小论文作文02-16

科学小论文(必备)02-20

科学小论文【合集】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