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科学论文

时间:2024-08-25 14:21:1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科学论文(集合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论文(集合15篇)

科学论文1

  论文题目:浅谈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及战略

  摘 要:大气科学的发展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实际的观览资料,把不同尺度的空间和时间作为自己的活动平台,通过对其他的多种学科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大气科学的发展的现状和当今的科学技术,简述大气科学的趋势和其战略发展。

  关键词:大气科学;趋势;战略

  1引言

  大气科学是以研究地球大气在不同时空尺度的运动规律、现象以及人类对它的影响,并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因为大气运动的复杂性和现象的复杂性,人们无法在实验室对它们进行探索,只能通过大自然这个平台进行研究,通过对它进行观测、记录,并进行分析、整理、综合,从而得出它们的演变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气象卫星、遥感等观测手段,对大气中的科学认识越来越丰富并产生了新的概念和模式。推动了大气学科的发展,使其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为其它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通道。

  2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

  大气科学不仅仅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研究大气与其周围环境如海洋、陆地、冰层和各种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和相互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由于大气监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服务,对空基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该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衍生了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成为一门多分支的.综合性学科。从此,人们可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数值试验等,进而预测未来几天甚至一年的大气、气候状态变化。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将不断提高它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能力,如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报的准确率、为气象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大提高,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3发展的战略措施

  3.1.重视学科交叉发展及科研研究

  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发展有助于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当前国际的地球科学的的发展趋势便是通过开展多学科的交互研究,综合利用,取得快速发展。目前,大气学的科研究重点是大气系统中不同介质的彼此关系,相互作用,通过研究其出现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低温圈和生物圈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发展,相互渗透使得大气科学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因此要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加强各科的科研研究。

  目前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已开始了综合性科学问题研究和多学科共同发展,例如我国正在制订国家气候计划和国家地圈-.生物圈计划。在以后的科技活动中,应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的相互交叉,推动大气科学的研究,为其规划好交叉学科的体质发展,制定相应措施,保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的经费,并建立以大气科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研究中心。

  3.2.加强技术应用,加强理论研究

  大气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多个学科领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之上。多学科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大气学科的发展。今后的大气科学要想取得好的进展,必须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最近有人将非线性物理学中的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及协同学称为科学的新三论,并代表了新的科学革命。突变论是在拓扑学、奇点论的基础上,通过描述系统在临界点的状态来研究非线性突变现象;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一个系统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协同学则是通过分析类比,来描述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新三论的发展和应用将使我们对非线性大气过程的物理本质加深认识,会促进大气科学的发展。随着非线性数学、非线性物理学的发展与研究,在大气湍流、大气随机过程和确定性过程转化,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将产生新的理论概念和科学方法,使大气科学的研究、大气状态改变和天气预报等方面有所突破。

  3.3注重信息化应用,使气象发展现代化

  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许多的学科领域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国际上,世界天气监视网的发展和一系列综合观测实验研究成果,以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对大气科学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方面还有不足,与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加强我国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发展,必须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来发展我国的大气监视网络工程,从而促进气象业务发展和科研领域的信息化、现代化。在今后的全球观测中,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对全球均匀分辨率气象水文资料等相当重要,因此,极轨和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全球观测系统以及相应的地面通信处理和反演系統的发展也尤为重要,同时注重国际间的合作,发展全天候高精度的空间遥感技术理论和方法。

  另外,飞机探测技术的发展也相当重要。在全天气雷达网布局当中发展多种遥感手段,加强遥感技术方面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遥感技术更快的应用到大气科学的探测当中,帮助解决研究过程中的气象资料等问题

  在气象通信技术方面,应加强多部门的协作,在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气象通信的智能化发展。

  4技术发展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气象卫星的应用,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通过不断应用新的探测技术,使大气科学的探测范围进入了广度广、精度精的新阶段。对气象卫星、气象火箭和激光、微波、红外等遥感探测技术手段应用,对大气的观测能力加强了,观测广度扩展了。气象卫星在大气层外进行宏观的探测大气,观测范围加大,观测内容多样。气象卫星已成为当代以及未来大气科学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

  4.2通过对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大气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定量实验研究的新阶段。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解决大气中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以跃变形式存在的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要对几星期、几个月或者一年以后的大气状态预测,需通过高速计算机获取和处理过去和现在的气象资料,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度。电子计算机是现代大气科学发展的另一技术手段。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探讨,大气科学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我们要以振兴中华的革命精神,努力发展大气科学的研究,使我国的大气科学研究水平能够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在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相互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大气科学的发展道路。为此,必须加强气象科学战略发展,以及重视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大气科学发展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镭,陈长和,黄建国.浅论大气科学发展趋势及大气科学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1995(3):28-31.

  [2] 汪勤模,大气科学发展的综合性特点和趋势浅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1993,9(4):41-44.

  [3] 卢楚翰,秦育婧.浅谈大气科学计算机应用教学与实践[J].科技信息,20xx(17):185-185.

  [4] 王冬梅,程培玉,赵士彬.浅谈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J].科技风,20xx(13):194-194.

科学论文2

  1 遥感教学在地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教学现状分析

  遥感是湖北大学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近几年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践及学术反馈意见,发现学生对于遥感在本专业的应用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存在困难,无从下手。主要存在如下原因:

  1.1 学生基础知识背景不一致

  湖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有悠久历史,但是本科专业招收学生不分文理科,每个学生基础不同,而遥感导论采用的教材是梅安新的《遥感导论》[1],内容以理工为基础设定的,着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文科背景的学生对于遥感原理中涉及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

  1.2 其它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密切

  遥感在多个行业学科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如地质、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学生提前具备这些相关知识对于了解遥感的应用非常重要。但在很多教学计划中将遥感设置为早期专业基础课,而其它相关课程要么同时开设,要么安排得更晚,这种时间安排上的错位,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遥感的具体应用,加上对理论知识无法深入领会,导致学习遥感课程缺乏兴趣,教学达不到效果。

  1.3 课程实践安排不够多

  目前的遥感课程设置仍主要以基本原理理解为主[2,3],教材中对实际应用方面缺乏具体指导,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衔接,从而在实际问题解决上存在困难,难以培养学生对遥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

  1.4 实践教学无法与专业挂钩

  学院专业任课老师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缺乏地理科学实际应用项目的支撑[4],无法从专业角度上给予更加生动丰富的例子进行说明遥感的重要性。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高校遥感老师对各行业的应用知识体系并不完备,要清楚介绍遥感在其它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是存在难度的。

  1.5 教学方式互动性不足

  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配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5],但缺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和实际项目的操作,并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导致多数学生认为该专业较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从而在衔接研究生课程阶段,无法正常使用遥感、GIS工具,动手能力不强,不足以支撑自主创新性研究,不利于科研人才培养。

  2 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途径

  根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遥感和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

  2.1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遥感教学体系

  遥感原理中大量的数学、物理基础对于文科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所有的数学及物理基础[6],因此针对文理学生兼有情况,简化遥感基础的描述,规避大量数学、物理公式,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上,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会遥感原理。在实践操作中,适时补充说明原理及用途,结合软件教学,说明书中的知识难点。

  2.2 构建实践型学习的遥感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重点是对遥感图像进行基本处理,结合书本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前期处理、数据图像处理、影像分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规避大量文字及语言、公式的学习过程,能在较短时间让学生理解遥感课程的内容。

  2.3 拓展学生思维,增强空间科学相关的理解

  地理科学及城乡规划专业是认知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地理概念和地理要素的理解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认知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方式都难以真实、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地理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机会不多,难以经常性的.外出认知真实的地理要素。结合GIS和三维遥感技术[7-8],利用arcgis软件,实现三维,从三维角度,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现实角度理解遥感和GIS空间科学专业。

  2.4 丰富完善互动式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丰富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区域,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遥感数据类型,查阅资料及掌握网上数据下载方式,如自己的家乡为分析区,从数据理解到处理及应用,逐步完成遥感教学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5 结合丰富的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所在的资源环境学院能有机会参加自然地理及城乡规划相关项目,因此结合实际项目经验,分专业进行综合操作:

  (1)地理科学专业,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因此实习中侧重对地物的理解,例如植被类型图的制作,水系图的制作等应用。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对遥感图像的前期数据准备、数据几何纠正,影像分类过程有较好理解。

  (2)城乡规划专业,更加关注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格局变化。因此在实习中,为加强对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如要求其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结合GIS统计各项土地利用情况及现状分析;或者以某项目布局进行设计,结合高分遥感影像和GIS,完成功能布局以及一些统计量,或对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结合遥感高分影像及分析数据进行总结。

  3 教改效果分析

  近学期年来,通过一系列的遥感实践教学探索,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1)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解决一些跟遥感相结合的专业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一部分学生对遥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期间选择以此为研究方向进行继续攻读地理/规划方面的研究生。

  4 总结

  较好的完成遥感课程在各专业的教学中是一项复杂有难度的工作,如何结合遥感学科的特点适应各专业需求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以上笔者仅在实践教学中提出了一些经验和想法,为更好的使用社会需求,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遥感实践教学水平。

科学论文3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呑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个科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对科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因此科学课堂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走近科学、亲近科学,了解科学。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快乐地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对此,我在科学教学中,在“趣”上巧做文章,不仅达到以“趣”激学的效果,还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焕发了“青春”,充满了“魅力”。

  一、创设情境,产生兴趣,激活思维,展现科学课堂的“魅力”。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学生自己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例如《我们的身体》一课,我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在讲身体的结构之前,我播放了一段广播操录像,让学生们跟着录像学做操,活动一下筋骨。小朋友可高兴了,跟着录像做得有板有眼的,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而且让他们真正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在活动中,不仅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感知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而且对人体的划分有进一步的认识,为后面自己动手利用牙膏盒物体做个小人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直观,发展兴趣,为科学课增添“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运用电教手段,活跃教学气氛,发展兴趣。直观、形象的科学课堂首先要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安全感。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帮你达到这个目的。如《秋叶》一课,在观察各种植物叶子形状的时候,我把课本上的几幅图全部设计在多媒体中,在屏幕上投放出来。让学生想介绍哪一幅就介绍哪一幅,并且能根据学生的要求把他所选择的那幅图放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把叶子想象成像什么什么,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叶子的形状介绍得井井有条。

  三、巧设实验,增添兴趣,体现科学实验的“魅力”。

  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实验,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科学实验中,实验者是活动中的主体方面,是最积极的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手段则属于客体方面。但是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教师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如《秋叶》这一课,在讲解了叶的构造、形状之后,要让学生用自己采集来的叶子做叶贴画。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轻音乐,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这种练习一般都在后半节课中进行,学生因较长时间的学习,已显得比较疲劳。如果在制作时配之以轻柔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制作,起到消除或减轻”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保持兴趣,巧用“魅力”激励性评价。

  一节好的科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我们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的原则,不仅注重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重视了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更关注孩子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我们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还在小组内开展互评。教师常常采用的激励语言是:你真了不起!你很像一位小科学家!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XX小组设计的方案很详尽,XX小组研究十分专注等。

  五、强化求异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是时代对教师的召唤,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与思维能力有关。求异思维是指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求异思维。要让学生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科学课教学生学习的是简单的科学基础知识,不能强求完整、严密。既要作具体的分析,更要侧重学生语言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把他头脑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并能使别人听得懂。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为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总之,“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自展开思维的翅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数科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最佳。才能实现科学课堂的高效化,才能打造出充满生机活力的魅力课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把枯燥无味的科学课堂灵活地打造以“趣”激活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材

  【2】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3】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及对策

科学论文4

  摘 要:当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方法不当,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基于幼儿这个特殊时期,其独立思想能力较弱,其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良好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更多学前教育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学前教育论文

  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活泼好动:

  ②好奇好问:

  ③认识具体形象:

  ④模仿性强:

  ⑤无意性大:

  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以结合如下几个方面来开放幼儿的智力。

  ①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

  ②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

  ③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

  ④提高幼儿记忆力:

  ⑤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⑥鼓励幼儿的创造力。

  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例如:在语言传授中,可结合礼貌进行,可让幼儿学习“我爱祖国,又爱人民”,“我爱爸爸,有爱妈妈”这样既学会了语言,又培养了个性和思想感情。为了提高对幼儿的直观教学,可以配合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比如:用一个三层式的书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间放书本:下面文具盒等。让孩子先观察,接着让孩子们说,然后由老师来规范,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提高其兴趣,激发起其情感,以达到既教书又教人的目的。

  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比如:教唱《小猫你别吵》。《一分钱》。《蚂蚁搬豆》。《蝴蝶花》等,培养幼儿的原因素养。此外,让孩子们看看一些简单的画册,激发他们对画画的兴趣,让五彩缤纷的画画在孩子们的脑子中留下印象。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画一些简单事物。如:太阳。月亮。树木等,画成后,再让他们分别涂上颜色,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教示跳舞时,先让孩子们观看幼儿们表演的各种节目,主要的朗诵。跳舞等,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感情的表达等,对幼儿来说,这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还能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自信。活泼和健康。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1、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2、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3、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4、强化巩固。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个别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们就要有意识一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检查中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工作是繁重而光荣的,涉及到方面也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和进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科学论文5

  摘要:

  为了充分了解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作用,对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出现的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免疫技术和酶法分析等新的生物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认为生物技术检测方法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分析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其应用几乎涉及到食品分析的各个方面,尤其能对许多过去难以检测的成分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物技术;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免疫;酶;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是食物营养评价和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食物资源的开发、食品加工与销售的全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 TO后,我国食品走向世界的关税壁垒将逐渐被技术壁垒所取代,一方面,食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对食品品质的控制则要求能实现现场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而对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因此,食品分析技术正向着省时、省力、廉价、减少溶剂、减少环境污染、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现对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出现的新生物技术作一简单介绍。

  1、生物芯片技术

  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具有可实现样品分析过程的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和信息化等特点,目前已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食品毒理学研究、分子水平上阐述食品营养机理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等多个领域。基于生物芯片在用于基因表达分析及蛋白质检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结合了多门学科中的高新技术,因此,其优越性将会日趋明显,预计将会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的生力军。

  2、生物传感器技术

  2. 1、基本原理

  生物传感器是指把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或激素 )或生物体本身的细胞、细胞器、组织和器官等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建立在细胞固定化和酶固定化技术基础之上的,它以生物分子去鉴别被测物,然后将生物分子所发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并予以放大输出,从而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

  2. 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响应速度快、样品用量少、可反复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不需要对被测组分进行分离和测定时不需另加试剂等特点,所以使用方便,有利于现场快速检测,故用生物传感器作为检测装置时主要应用在糖类、氨基酸类、有机酸和Vit等食品成分分析上,在食品添加剂 (亚硫酸盐、亚硝酸盐、甜味素和过氧化氢 )的分析、食品中细菌和病原菌的检测、食品鲜度的检测、食品滋气味及成熟度的检测等领域中也有应用。在未来知识经济发展中,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介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之间的新增长点,正逐渐变为在线检测的主要手段,在食品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免疫分析技术

  3. 1、基本原理

  免疫分析技术是指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为基础,结合各种定量信号方法来对某种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的一种技术,是一类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技术的统称,广泛应用于各行业。该类技术的基本原理相同,仅标记物质不同,最终测定所发出的信号不同。根据文献报道,具有推广价值或已广泛应用的有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和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等。

  3. 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免疫分析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操作简便安全无污染、干扰小和再现性好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在食品中微生物 (如沙门氏菌 )的检测、食品中的抗生素和激素的检测、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检测、食品中的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残留检测、食品中的营养素 (如蛋白质 )的检测等项目,市场上已有部分商品化的试剂盒供应。目前几乎所有的常用兽药都建立了免疫检测方法,大部分已成功的运用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随着分析技术自身的优势和方法上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制备更加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或功能更加完备的重组单链抗体,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和芯片技术的日臻完善,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4、酶法分析技术

  4. 1、基本原理和方法

  酶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酶为分析对象,根据需要对食品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酶和食品样品中所含的酶进行酶的含量或活力的测定;二是利用酶的特点,以酶作为分析工具或分析试剂,用于测定食品样品中用一般化学法难于测定的物质。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已出现多酶偶联测定法、利用辅酶作用或抑制剂作用测定法、通过酶反应循环系统的高灵敏度测定法、酶标免疫检测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等新方法。

  4. 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与其它分析方法相比,酶法分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它的特异性强,对样品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此外,由于酶的催化效率高,酶反应大多比较迅速,故酶法分析速度快。酶法分析已应用在食品中葡萄糖的定量分析、食品中无机金属离子的测定、食品中Vit的测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食品中嘌呤和核苷酸的检测及食品中毒素检测等领域,并且酶法分析正朝着方便快速等方向发展,如将酶制成酶电极,直接测定,省去试剂配制和标准曲线的制作等步骤。目前已实际应用在分析中的酶电极有L -氨基酸氧化酶电极、过氧化物酶电极和脲酶电极等。

  5、结束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生物技术检测方法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分析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其应用几乎涉及到食品分析的各个方面,包括食品的品质评价、食品的质量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及食品科学研究等,尤其是它能够对许多过去难于检测的成分进行分析。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还不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孙秀兰,等.生物芯片技术与食品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xx, 4: 22 - 25.

  [2]刘荣,徐致远,李保国等.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J].乳业科学与技术, 20xx, 115 (6) : 246 – 249

科学论文6

  历史跨进了xx世纪,培养创造新人材是时代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鲜明特征,与之相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业已成为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所以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因而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法理念。保持自然科学旺盛的活力,素质和教育才能落实到实处。

  一、自然科学课程教育的新理念

  把培养科学素养作为自然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中枢.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概括如下:

  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素养;

  2.激发学生兴趣,倡导探究学习;

  3.扩展认识视野,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4.促进学生装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可见课程的核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与当今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向是吻合的。

  新课程所提出的“科学素养”及“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标准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他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科学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知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精神等,因此科学素养就是培养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

  新课程标准同时也要求教师应该通过有目的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自然科学课程内容革新的理念

  1.从重学术性转向重普及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材新课程特别重视教育内容的过程。一方面是降低了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则重视扩展知识的面,重视加强科学与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体验学习的特点。比如,新课程就增加了与生活非常紧密的一些有益于扩展学生视野,丰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阅读性材料。

  2.从重视科学发展到既重视基础,也重视跨学科学习

  新课程强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内容,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这些要求:其一,在课程内容中纳入一定的综合性内容,如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其二,是加强学科间以及科学的交叉联系,如自然科学本身的生物、物理、化学之间的联系,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其三,是加强实践学习活动,如观察、调查研究、主题讨论、辩论、兴趣实验探究、科普活动等。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从而通过学习中的探究来使学生达到轻松愉快地学习自然科学的目的。

  因此,使用新课程必须做到:

  ①重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给予宽泛有价值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做科学”的环境;

  ②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帮助他们认识科学探索的特征和科学事业的特点;

  ③运用丰富的现代科学成果、科技成就、新方法等去扩展自然科学学习的内容,以促使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认识自然科学,以及在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④注意把学校中的科学教育、科学普及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及课题探讨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运用价值。

  三、新课程教学实施的新理念。

  1.体现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在探究科学问题时,为获取依据和解释而采用的研究途径,自然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则主要是指在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了解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途径,这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猜测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2.体验探究方法,培养科学学习方法

  探究过程是指为完成特定探究任务而设定的由一系列具体探究环节构成的实践途径,主要是:

  ①提出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②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

  ③提出假设;

  ④验证假设;

  ⑤导出结论。

  3.改变学习方法,倡导轻松愉快学自然科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轻松愉快学习自然科学的观念,新颖且有价值,为此,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途径:

  ①选择“以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改变“惟书是书”的现象,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把科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接近学生生活,使之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并立足课堂知识向课外辐射延伸,让课堂节奏与社会发展共频共振。所以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丰富课内知识从而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互相渗透,有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②设计“以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学法多种多样,但不论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服从于一般的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好的教法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法上,使学生能学、肯学和会学。其中能学是起点,肯学是动机,会学是方法,能学即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轻松起步。肯学是指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意识,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创设情景,酝酿冲突,利用知识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是自身的需要,学习是快乐的`。同时会学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创新学习环境中,积极思考,善于动脑,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动用已有的知识,采取多种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盲点、考点巧妙点拔,不仅向学生提供“黄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点金术”,掌握“塑金”的方法。因此,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如果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那么很多奇迹会出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发挥,也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吸引力。

  四、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及学生的评论。

  ⒈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倡导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自然科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既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情况,也更要求重视评价学生探索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评价的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真实性,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①采用“纸笔测验”方式,注意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③采用“活动表现评价的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价,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评价不能只限于依据考试成绩,而要注重通过学生参与诸如撰写”有关酸雨的危害“报告,开展“有关当地河流污染与治理的方案”的辩论活动,进行“有关农药,化肥在蔬菜生产中的使用情况及有害性调查”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为综合地评判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提供可信的结论,

  ④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学习评价,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直把学生是否“学会”为准绳,作为评价标准,创新教育时代赋予学习评价新的涵义,把以“检测为主”的评价功能转变为“以激励为主要目的”。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提出问题,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争辩,善于发展教师或学生的不足和错误。对于说错做错问题的学生不应指责、堵塞、训斥,应以友好、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对其敢说敢问的精神给予表扬,为学生装大胆创设环境,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引导和激励,进一步激发创造力,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理念应跟上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应有新的理念。创新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创新还是课堂教学一个活鲜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刘知新.更新课程观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20xx,(9):6—9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0—11

科学论文7

  一、作业成本法对变动成本法的否定

  变动成本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短期决策的需要,是建立在成本性态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方法下,产品成本只包含变动成本,将固定成本当作期间费用。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条件下,变动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特别是那些技术先进的企业,变动成本比重低于10%,而作业成本法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成本库并按多样化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从而使制造费用的可归属性加强。实现了管理会计上的又一次飞跃即完成成本法的再度兴起。

  二、作业成本法运用于企业管理

  1.促进企业新经营目标——企业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作业成本管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于20世纪创立“科学管理学说”以来,在企业管理上又一新的重大突破。它以作业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起点,可视为企业管理上的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变革。

  其把企业看作为满足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资源,而作业产出又形成一定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客户,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并不是所有作业客户都愿意为此支付价值,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在产品生产中形成客户所需使用价值所进行的作业称为可增加价值作业,反而为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不可增加价值作业对产品性能没有任何损害,而从满足客户需要看可视为一种浪费。由于成本和价格是企业获利的同等重要因素,因而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有助于追根究底,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作业,也尽可能减少完成某一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同时,尽可能提高从客户收回的价值,以此贯穿始终,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浪费、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促使企业实现新经营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

  2.改善生产经营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和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动态追踪反映。成本是作业引起的,形成作业的必要性可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如某些产品功能过剩从而导致其成本上升。当客户不需要这些功能时,他也不愿意为此支付价格,那么厂家的耗费得不到补偿。如果厂家盲目生产而没有市场调查,则继续生产可能导致更大的亏损。如果厂家删减这些不必要功能的作业,则相应降低产品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管理与价值工程相结合,尽可能满足客户所需的功能同时降低成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他们导致产品成本不必要的增加。如各种形式的与生活有关的作业,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进行的加工、改制;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损失;产供销各个环节形成的等待和延误损失。企业可把作业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适时生产系统相结合,尽可能提高可增加价值作业效率。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作业成本管理正是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具体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把企业活动看成一系列作业。尽量消除不增加价值作业,对可增加价值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选用低成本以优化资源配置。

  3.优化企业决策

  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

  企业由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精确计算产品成本,可以帮助管理者作出生产决策,可避免在传统成本核算下选择生产非盈利产品而放弃盈利产品的错误决策。企业为了增加盈利,必定千方百计降低产品成本。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企业可采用可替代的`资源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实现资源优化。同时由于产品价格制定是建立在产品成本基础之上,如成本导向定价(传统的成本加成),由于作业成本法的使用为其拓宽了思路。

  作业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适时对信息作业进行追踪动态反映,因而能为持续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适时的数据。企业可对成本耗费进行控制。同时企业可以根据作业所耗费成本,进行企业业绩评价。由于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下,对共同费用采用同一的分配标准,而不论各部门实际耗费,从而极大地损伤了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而在作业成本管理下采用“谁受益谁承担”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从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总之,实施作业成本的过程,会使企业更深入地了解成本过程。其目标不仅在于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而且通过成本管理会提高管理报告、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水平。从这些信息中企业管理者可以找到创立企业竞争的钥匙。

  三、采用作业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环境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作业成本管理有其自身的优势。

  1)便于找出问题所在,易于管理者发现效率低下原因所在,减少资源耗费。

  2)直接与财务相挂钩,确保成品成本核算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由于作业驱动因素说明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极好地说明了作业与成本的关系。

  3)简单易懂,便于协调全体员工的行动。

  4)调整生产能力。如果资源少,产量大,就该加速向客户发货;如果资源过剩,就需考虑如何处理剩余劳动力和闲置设备、以及如何应付多余的原材料库存带来的额外成本。

  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其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之上,而作业成本法有其内在的缺陷。

  实施作业成本法要注意成本效益原则。由于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大量的作业确认、计量和记录,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支付成本相应增加,作业成本库的选择可使用成本——效益原则平衡。

  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则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由于我国生产总体水平比较低,大多数企业仍是劳动密集型,自动化程度低,从而使得作业成本管理不能真正加以运用,但其带来管理上的新思维对中国企业家有借鉴作用。

科学论文8

  在动物世界里有许多奇怪的现象,如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鱼睡觉为什么睁着眼?许多许多,但我觉得变色龙会变色很神奇,所以我对它进行了研究。

  变色龙一般身长25―30厘米,舌头比身子还长,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会变色,这样它就能够很好地把自我伪装起来,就好像穿了一件迷彩服一样,既能够避免敌人的侵害,又能够迷惑它要捕捉的食物,便于采取突然袭击。

  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原先它的'皮肤内有许多不一样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金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受神经和激素控制。当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时,或是受到惊吓时,神经系统立即会做出反应,引起各种色素细胞的收缩或舒张的变化,产生不一样的组合,像我们绘画时用“三原色”能够调出许多种不一样颜色一样,变色龙的身体就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变化。

  变色龙能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有不少动物都有这种本领,如海边的招潮蟹;有的外形也能够随环境变化,如枯枝碟,颜色与形状与一片枯叶几乎没有区别。动物的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成为“拟态”。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一点也不足为奇了。

科学论文9

  摘要:在目前,自然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思不够,独立思考的习惯较差,仍旧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能够质疑问难的学生如毛鳞角,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引导学生乐于研究,善于分析,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学习氛围,我对研究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健词:研究式、创新、合作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可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因此,通过教学创新,开展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其中“研究式”自然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研究式”自然科学新授课模式

  长期以来,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工作者一直为突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瓶颈问题而努力,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自然科学的课堂教学仍严重滞后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方法等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调查表明,学生对课堂的不满,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与学严重脱节。可见只有真正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探索,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新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比较了众多教学模式的优劣后,在自然科学新授课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以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由于这种新授课模式一改过去“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所以我把这种自然科学新授课模式称为“研究式”新授课模式。下面是一节“研究式”自然科学新授课的教学片段。

  一首优美动听的课前歌曲刚结束,每个协作小组都获得了一块镜子。在学生的讨论声中,新课《平面镜和球面镜》使开始了。教师先打出幻灯:1、你手中的镜子有何特点?2、请你对着小镜子观察自己,你发现什么问题?每个协作小组成员拿着镜子前后左右移动,仔细观察、认真讨论,并不时在纸上记录点什么,教师走下讲台巡视,对于一些难以发现问题的小组做一些适当的提示和点拨,五分钟后,各协作小组都已写好本组发现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汇报根据自己小组观察后提出的相应问题。“教师话音刚落,各协作小组的代表已纷纷举手:“镜小人大,为什么能看到全部面目?”“人远离镜子时,象为何会变小?”“镜中的‘我’是否比‘我’小?”象到镜面的距离和人到镜面距离哪个大?”“镜中的象是实象吗?”“……”。在学生连珠炮式的回答下,除去雷同的问题,教师整整写满三张幻灯。“刚才每个小组提的问题都很有见解,今天这课我们先一起来解决其中几个问题,其余问题我们课后再进行研究。”教师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在众多的问题中选三个问题:1、镜中的象是否比物体小?2、象和人到镜面的距离哪个大?3、镜中的象是实象吗?教师问:“这三个问题,我们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实验法“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教师打出幻灯,组织学生讨论:1、在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要测量哪些数据?2、用你手中的镜子能否确定象的位置?如果不能怎么办?3、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用燃着的蜡烛作为物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讨论,每个协作小组都拿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得到两支相同的蜡烛和一块玻璃后,利用手头的直尺和白纸开始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并在一些实验操作技巧和方法上给于指点,不一会儿,有几个协作小组已很成功地完成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研究式”自然科学新授课与传统新授课的区别

  研究式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实现,学生要经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处理问题----解释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获得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恰恰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研究式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上述特点与教授式教学模式相比较有如下不同:

  教授模式

  研究模式

  教师

  角色

  (1) 提出、决定、控制微观管理学习;

  (2) 作为教导者,知识的传播者。

  (1) 教师和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中构成搭档关系;

  (2) 指导、点拨、提示者。

  学生

  角色

  (1) 上课听讲、消化知识、积累、储存以备将来之用;

  (2) 被动接受知识,视其为客观、事实、正确。

  (1) 学生作为探究者和知识创新者,运用知识发现、钻研、解决问题;

  (2) 主动参与富有个性地解释、批判、解剖知识。

  课堂

  (1) 由课目、教材决定;

  (2) 问题是事先确定的、给予的、多数是已被解决的;

  (3) 课堂是学习的唯一场所。

  (1) 产生于学生的兴趣;

  (2) 自选的、开放式的、现实的问题;

  (3) 获取相关信息或求取经验时学习自然地发生。

  “研究式”新课注重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特别注意实验设计过程,仪器使用过程、现象展示过程、数据得出处理过程、概念形成过程、结论得出过程。如前文《平面镜和球面镜》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如:镜子后面的“我”看得见是真实存在吗?蜡烛的象与蜡烛的大小如何?它们到镜面距离哪个大?如何测?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轻易将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索、去发现,将面向结论的学习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此外“研究式”新授课在教学中还注重进行科学方法渗透,如前文教学片段中就向学生渗透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各自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研究问题的习惯,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研究式”新授课的特点

  1、它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

  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组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一节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提出、设置、探索和解决上。让每个学生者能用自己切身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自然科学。

  2、它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只有通过自己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并抓住疑点,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不能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为真的东西当成真的接受,”并带着怀疑的目光去观察事物和各种现象,发现问题,这将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观察镜中的象后提出:镜小人大,镜中的象是否比人小?人远离镜子时,镜中的象是否真的象人所看到的那样变小?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反映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3、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

  “研究式”新授课体现了教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知识本身不再是由教师“批发”来的“货物”,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课堂的主活动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探索。教师平等参与学生讨论和探索,并不时加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在教学的调控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4、它为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提供了舞台

  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是相对独立的,而现在每个学生都与自己的协作小组成员密切联系在一起,一起观察现象,一起讲座并提出问题,一起制定研究方案,一起探索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协作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全部学习过程,使小组获得成功。这使每个学生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每个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以上是我在开展“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尝试。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体现在对教材处理上独具匠心,还体现在平等民主、和谐融洽、轻松活泼课堂气氛的创设和营造上,只有民主、融洽轻松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洪林旺《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去发现》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物理教20xx.8出版

  柳斌《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华龄出版社1997年出版

  柳思俭《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科学论文10

  内容摘要: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

  经历探究 激情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 效果 方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科学论文11

  摘要: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 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 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 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xx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 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 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 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xx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 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 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xx,20(5):18-22.

  [2] 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xx,(3):14-16.

  [3] 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24(5):148-151.

  [4] 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xx,25(5):66-68.

  [5] 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xx,40(23):11885-11887.

科学论文12

  一、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宽泛,特别注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养分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其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跟人们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相连,但基于实验平台的构建原则和教学方式的限制,许多实验内容均浅尝辄止,或只有比较简单的示范和机械式的操作内容,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应用实例,学生掌握起来感觉内容宽泛,不能具体化和灵活应用,缺少深入的实践认识,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不能深入和全面。研究性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强调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从主体内部产生认知的需要,认知过程也充分尊重主体的内在性,认为认知是一个自内而外的、由认知主体主动发起的、在一定情境中与主体过去经验相结合的过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紧密相联的平台性基础课程,需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的目的。然而,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必须增设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平台的构建将改变单一的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新局面,从而提高资源环境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大有必要。

  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选题原则

  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套路”来培养人才实践能力的问题。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而代之以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要减少强制性,增强选择性和开放性。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为基础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段内,学生可以打破专业和班级的限制,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时,要注意合理的实验难度,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都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大或实验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又不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因此,设计研究性教学实验项目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选择的实验项目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二是实验项目既不能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又不能照搬已做过的`实验方法,实验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准备与逐步推进的过程。起初,只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实验》、《土壤与土地资源实验》等少数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中进行尝试,取得明显成效后,才从局部应用逐步扩大到全面推开。当前,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提倡研究性教学模式,以进一步巩固研究性教学在该专业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使研究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全过程。为此,课程组全体教师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思想、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内容与进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三、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适用原则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性教学过程在观念和方法上从单科性向综合性转变、从认识性和继承性向科研性转变、从验证性向创新性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从传统内容向新知识与新技能转变,这是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验类型有三个:一是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仪器和试剂,以及给出详细的实验步奏,要求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实验;二是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给出实验要求以及给出实验所需大致仪器和试剂,要求学生设计出操作步骤,并完成实验;三是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在教材中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需要学生自己选取和制定实验仪器、试剂和操作步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或者各实验课程前期的几个实验,适宜于第一种最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而对于已开设相当科目专业课且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做较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外,还应进一步做较完整的综合性实验。

  四、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成果提交形式和评价标准

  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考核中,改变传统的一个“实验报告”定全局的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验证性实践与课外设计及综合性实践相结合的全程评价体系。学生实验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实验课程总成绩。验证性实验成绩来自于对学生的课堂验证性实验操作与实践能力的观察,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与社会调查、科技创新中的表现等。开课前,将研究性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公开告知学生,让学生知晓并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及时了解自己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成绩和不足,使考核评价变成鞭策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动力。验证性实验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方案,是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会到从实验立题、资料查阅、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到完成实验方案的全过程。研究性实验中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题目由学生自主拟定,并在课堂上介绍形成实验课题的思路及其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对所设计实验的熟悉程度、方案的成熟度及可行性,并结合后期实验过程中的流畅度及所获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给学生相应的评价。

  五、结语

  对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相继建立资源环境科学类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获得国家、省、校级实践与创新项目资助,并在各级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奖。教学效果显示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延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正是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科学论文13

  大自然最玄妙的存在莫过于生命体的存在,总是引发了我们的无限的思考。到底生命是怎么诞生,生命的本质到底是怎么被塑造,在生命的进化的历程中又是什么在起着莫大的作用,在进化论的背后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秘密?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尤其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人类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为是不言而喻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在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在减少人类疾病和动植物病害、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减少环境公害、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生命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并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神学对人们思想的

  影响,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到18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物理学和化学进一步发展,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为实验性的学科。20世纪以来伴随物理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建立起来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命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方面传统生物学的学科分支进一步深化、细化,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进一步加强。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RC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达尔文的选择论、分子遗传 学说以及现代综合进化论。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都已从掌握的生命程式中找到了各自所涉及科学的一些规律的认知:计算机学科专家在探索生物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时,使电子计算机的运算的速度更快,已发明了生物计算机;农学家在作生命遗传基因的最合理搭配, 使人类的食品更符合自己的营养、 口感以及保健需求,转基因植物、动物已经出现;医学家正在为各种疾病建立基因档案,使人类对疾病的处理手段从预防、 诊断到治疗出现了一个全方位的改善, 已开始实施基因疗法。

  对于生命科学大家早已不陌生,在高中课本上就讲过很多关于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蛋白质、酶、抗生素等知识。生命科学前沿与人类健康主要研究现在比较前沿的科学,即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科学。现实生活中我们存在很多的无赖,比如: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亲人朋友的

  离去却没有任何办法,我们无法摆脱对抗生素的依赖,因此我们就要去寻找更加安全,更加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这就是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研究要带给人类的。

  从宏观角度看,地球上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态系统与它存在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生命赖以生存的,包括地球大气低层空间、陆地表面、岩石圈以及广阔水体的生物圈。生命世界中,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虽然在形态结构和行为活动上表现得千差万别,但生物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是高度一致的。

  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神秘的生命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生命为什么选择地球作为它唯一的家园,并在此生息繁衍进化;海洋是否真如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中那样是起源于海洋;一颗休眠千年的`种子缘何可以重新成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小的细胞又怎样演变成复杂而有序的有机体?对万千生命现象的思考与探索贯穿人类五千年历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正是世界上这各种各样些生物物种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人类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和已灭绝的危机,就拿离我们很近的20世纪来说,大约20多万种的物种从此消失在了地球上,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 曾经世界上最凶猛的熊--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了;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西亚虎,1980年后的人是看不见它了;亚欧水貂灭绝时间大概是

  1995--1999年之间。那么100年后,究竟还会有多少动物走向灭绝,留给地球,留给人类的还能剩些什么?我们人类又能在自然界存活多久呢?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生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地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生命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联系得是如此紧密。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大量涌入每一个人的家庭和生活。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接受生命科学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同时,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掌握好它的知识并且加以运用才能造福人类。

科学论文14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蚯蚓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对蚂蚁、蚯蚓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蚯蚓,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二、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废旧物品回收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

  三、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多媒体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录像资料来弥补。

  科学课程的教师们,让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就是他们。

科学论文15

  不倒翁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玩具。由于它好玩,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载体。然而,从我们对学生的提问来看,他们对不倒翁到底为何不倒认识得很肤浅,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重心低。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下面我就以两种不倒翁为例分析其不倒的原因。

  一、不倒翁不倒的原理探析

  让我们先分析鸡蛋壳不倒翁(如图1),然后再分析竹签不倒翁(如图2)。

  鸡蛋壳不倒翁原理:将鸡蛋壳不倒翁倾斜后,它的重心升高,这样它的重力与着地点之间就产生了一个重力力矩。由于重力力矩的作用,使不倒翁摆动,摆动的结果是:不倒翁的重心降低。当重心降到最低点时,重力力矩为零。由于惯性,不倒翁继续摆动,但此时重力力矩又阻碍它摆动,往复运动多次后最终停下来。在物理学中,鸡蛋壳不倒翁是稳定平衡。如图2(a)所示重力的力矩M= FL为零(因为重力力臂为零),此时不倒翁处于平衡状态。如图2(b)所示重力的力矩不为零,使不倒翁绕支点顺时针转动。如图2(c)所示重力的力矩不为零,使不倒翁绕支点逆时针转动。

  竹签不倒翁原理:如图3所示,当竹签不倒翁倾斜时,同样是重心升高,产生的重力力矩,迫使它回到平衡位置,与鸡蛋壳不倒翁原理相似,它仍然是稳定平衡。如图4(a)所示重力的力矩为零M=0(因为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使重力力臂为零),不倒翁处于平衡状态。如图4(b)所示重力的力矩不为零,使不倒翁绕支点顺时针转动。如图4(c)所示重力的力矩不为零,使不倒翁绕支点逆时针转动。

  综上所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当不倒翁倾斜时,它的重心升高,使之产生一个回到平衡位置的重力力矩,重力力矩使之摆动。在平衡位置时,重力力矩为零。因此确切地说,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不倒翁是一个稳定平衡的物体,即不倒翁倾斜时总能在重力力矩的作用下回到平衡位置。

  二、由不倒翁不倒引发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制作一个鸡蛋壳不倒翁,并说明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不倒翁的重心低,所以不倒。教师在认同学生的观点后,可以再给学生展示另一种不倒翁——竹签不倒翁。让学生体验制作过程后,教师提出问题:竹签不倒翁为什么不倒?是因为重心低吗?这两种不倒翁原理一样吗?

  学生经过制作与讨论,得出它们的区别:鸡蛋壳不倒翁重心始终在支点的上方,当不倒翁倾斜时,支点发生改变,重力产生一个转动力矩,使之回到平衡位置。而竹签不倒翁重心始终在支点的下方,当不倒翁倾斜时,支点不发生改变,但重力也产生一个转动力矩,使之回到平衡位置。无论哪一种不倒翁,它们都是稳定平衡状态的物体(如图5)。

  两者看似一样,但其实又不完全一样。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学生通过实际制作,独立思考,才能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去理解科学与技术,而并不是仅让学生知道一个大概的结论——重心低。

  (一)技术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然,学生的探究体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彼此冲突的结果,恰好是生成型的学科资源,在对彼此不同的分析论证中,使学生平时习得的学科思维方式得到具体的运用。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也就是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远比知道问题、理解问题更为重要。就一定程度而言,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并且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也是随着改造世界的实践而不断深化的。在探究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的过程中主要是科学活动,而怎样研究不倒翁原理和怎样制作不倒翁的过程则主要是技术活动。

  (二)技术是与科学同等重要的领域

  目前,国内的基础教育呈现出重科学结论,轻技术方法的现象。家长和教师都愿意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为那样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况且探究的结果也不一定正确,所以有人会认为这样做会耽误时间。然而,人类认识世界的真实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个充满错误并逐步筛选接近真理的`过程。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都是经过很多科学家不断努力,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得出的。正像牛顿所说的:“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是由伽利略、笛卡尔、胡克、哥白尼、开普勒等许许多多科学家构成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而今天,教育的目的都落在了考试上,研究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学生无法灵活运用现有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以及科学探究中的技术。

  (三)重视技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已有9年,但各省重视程度大不一样。表面上,有些省设立了学业水平考试(形式上重视),有些省设为高考科目(报三本院校的考生考通用技术,一、二本不考),这些省是真的重视技术吗?难道上一、二本院校的学生就不需要学习技术吗?根本问题是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对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来说,技术问题无处不在。科学认识世界,技术创造生活。在知识既定的前提下,有怎样的技术就会有怎样的生活。目前,不少人还没有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来,认为学了科学就等于学了技术。殊不知科学与技术是相关但不相同的两件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重视了技术教育,掌握了技术方法,使每个公民的技术素养得以提高,“钱学森之问”才有可能获得完满的解答。

  技术素养对国家和民族极为重要,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虽然每个公民的工作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技术,人人都有一定的技术,但是技术是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这就对公民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看来,通用技术课程任重而道远!

【科学论文】相关文章:

科学论文08-25

[经典]科学论文08-25

科学论文的格式11-13

小学科学论文08-09

小学科学论文06-19

科学论文(通用6篇)06-30

自然科学论文02-01

小学科学论文(精品)08-09

(合集)小学科学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