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生态环境论文

时间:2024-08-13 15:46:2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生态环境论文常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环境论文常用(15篇)

生态环境论文1

  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得到了提高,带动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趋势,并且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的特征及其基本要求,借此提高我国的生态建筑水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筑设计;可持续

  1引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受到广泛的关注。各行各业都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这表明,生态环境和物质生活水平的统一即将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建筑行业里,本文推出生态环境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希望探究出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以后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出规划。

  2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概述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较大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人们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并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关系。生态环境下如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要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又要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为人们带来更加长远的利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循环。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比较复杂,节水、节能、减少污染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建筑设计还要体现出技术性、社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3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要坚持对自然的尊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资源的合理使用,坚持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坚持弹性设计。建筑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将建筑与时空的变换相结合,从长远考虑,给建筑设计保持足够的弹性,以适应建筑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4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

  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如果离开了环境就失去了生命力,而一个环境的美感如果有了恰当的建筑,其美感和深度也会大大增加。建筑的美能够通过环境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尤其是随着四季的变换,建筑与环境仿佛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互相烘托。我们也发现了往往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绝不仅仅是靠建筑本身,而是依靠周围的复杂环境以及小的构筑物。一个地方建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统一的环境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这种趋同的审美丰富了这个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在一座城市里,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建筑的轮廓、虚实、色调等都是和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环境与人的心理感受综合作用推动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5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的基本特征

  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追求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始终坚持对环境和大自然的尊重,在做设计时注重对建筑的全面调查。建筑周围的地形地貌以及空气流动等都对具体设计产生影响,在做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调查,搜集好充分的资源。其次,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对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的保护也很到位,设计人员要利用现代科技最大程度的保护建筑地域生态环境,灵活运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例如阳光、空气水等等,在开放的设计思想领导下为建筑使用者创造舒适空间。在建筑设计的每个细节上都要注意生态与实用的结合,每个细节都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通过生态建筑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保证健康可持续的同时还增加了温馨感。

  6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要点

  在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过程的材料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的材料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将一幅设计图转变为实体建筑的时候,建筑设计者一定要将材料选择放到首要位置。选择的墙体材料不同将会产生不一样的热工效果以及空间效果,设计人员要坚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实际的材料。选取材料的时候除了考虑实用功能之外,还要注重建筑材料对建筑性格的塑造,要尽可能将建筑材料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这样的材料也更加能够产生多元化的价值。

  7空间布局

  城市化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土地在逐渐减少,高楼大厦林立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绿化变差,生态效益大大降低,局部环境带动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劣变化。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十分注重垂直绿化,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做好这部分的工作,在建筑空间设置金属网以种植攀爬植物。在室内和室外的过渡空间内适当种植绿化植物可以有效保护建筑使用性能,还能美化空间、降低室温,调节局部的小气候。巧妙地利用生态建筑的过渡空间可以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要学会利用好坡台、场地高差,通过架空手法营造更加流畅多元的空间,增强室内通风。架空的地下空间要加以合理利用,尽可能自然采光,从而推动建筑的节能环保。

  8景观

  植物的配置是生态环境下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审美效益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植物的配置。为了更好地将植物与建筑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补,设计是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类型植物,注意植物的品种选择以及视觉审美效果,要确保各类型植物之间能够和谐共生发展。另外,水景是塑造景观的重要元素,通过水景的设计,一个景观场所能够瞬间起死回生,变得充满了灵性与活力。在建筑设计中,做好雨水收集工作以及水的循环利用对于建筑来说意义深远,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时期,设计者应当通过建筑设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下,能源的合理使用是每一位设计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将低碳、节能、环保考虑到建筑设计中。生态环境下的建筑设计注重基础社会的建设以及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人员要有环保意识,将能源的合理使用与建筑相结合,为人们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美观的生活环境。

  9结束语

  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收获。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还需要不懈努力,探索如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工作、生活的空间。

生态环境论文2

  摘 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水产品的关系

  摘要: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人们日常生活也有紧密的联系,对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对渔业进行生态检测能够对水产品产量进行分析,对渔业发展和水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本文以某水域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为基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水产品的关系

  摘要: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人们日常生活也有紧密的联系,对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对渔业进行生态检测能够对水产品产量进行分析,对渔业发展和水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本文以某水域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为基础,对其和水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促进国内渔业的发展,提升水产品质量。

  某水域是国内著名的淡水湖,也是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随着国内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环湖人口的密度也不断增加,尤其是沿湖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入,使氮磷等元素迅速增加,这片水域富营养化的现象不断加剧,特别是在夏季,大量浮游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如果天气加剧变化,就可能导致大量藻类的死亡和腐烂,使水体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内的鱼虾等会直接死亡。所以需要加强对这一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以便为治理和缓解这一水域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1渔业生态环节监测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监测的项目主要有以下方面:环境、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简况;航道的疏浚、采砂和筑坝等工程对生物和栖息地以及产卵场的影响;水质的监测;生物环境的'监测;生物性残毒的监测。

  2结果和分析

  2.1水域基本情况

  这一水域是淡水湖,面积为750km2,整体地貌为北高南低,平均水深是2.89m,最大水深是6.8m,湖岸长为155.7km。这片水域借助湖面的降水和地表的径流进行补给,整体流向是由西向东。

  2.220xx—20xx年水质的变化情况

  在20xx年,这一水域内主要鱼类的产卵场各项水质的指标都符合相关标准,但是氮、磷、铜和高锰酸盐等指数超标,湖泊有强度的富营养化。近些年,经过综合化治理,这水质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因为周围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污水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20xx年,主要鱼类产卵场各项水质都符合标准,但是氮、磷、铜超标,湖泊呈现轻中度的富营养化。20xx年,对这一水域的13个指标进行监测,大部分都符合相关标准,但是氮、磷、高锰酸盐还是超标。其中,总氮在5月份各个监测点全部超标,8月份则是部分超标;总磷5月和8月都超标,8月更严重;铜在5月和8月也都超标。虽然这一水域的水质情况有很大改善,但还是呈现出轻中度的污染。

  2.3水域

  20xx—20xx年水产品的产量出现的变动这一水域内有94种鱼类,主要有银鱼,白虾,青虾,鲤鱼,刀鱼,青鱼,鲶鱼等。产量变动如下表。

  2.4这一水域水产品的质量

  20xx年,水产品的检测状况如下:氯霉素,没有检查出氯霉素。汞0.015~0.057mg/kg,平均值为0.043mg/kg,优于国家标准。砷0.051~0.12mg/kg,平均值是0.084mg/kg,优于国家标准。到了20xx年,这一水域内各生物残留指标经过检测,重金属的残留都低于国家规定。

  3结论

  20xx年,这一水域内主要鱼类产卵场总氮有明显下降,20xx—20x年x基本保持平稳,原因是水域管理部门每年都投放了超过50t的鲢鳙鱼种,借助积贮渔产品的方法从水体内移出大量氮与磷。20xx年5月—20xx年5月,这一水域内总磷有明显的下降,20xx年5月—20xx年5月总磷基本保持平稳。第2年8月水中的磷含量明显比5月高,原因为:5月是水生生物生长的旺盛期,都需要吸收磷,所以5月磷元素比较少。整体来看,这一水域经过治理后,虽然水质有很大改善,但还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加强监测,切实保护渔业生产。

生态环境论文3

  [摘要]生态环境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加强林业建设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林业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从分析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入手,研究如何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期能为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森林资源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日益增强。从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我国推出植树造林的政策,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依然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林业和生态环境。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大,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资源的匮乏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对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

  调查显示,与西方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范围内仅达到了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左右,而且人均森林储存量仅是世界人均森林储存量的10%,这表明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较少,林业资源匮乏。但相关人员并没有掌握这一情况,不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2相关政策不健全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不够,未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积极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也未采取强硬的措施处罚破坏环境的人员,导致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政策不健全,生态环境投资不到位,我国并未足够地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有效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林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一直屡禁不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必须增强民众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各级政府都应出具有实施力度的政策和策略真正地对林业进行保护。

  1.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尽管我国在草原植被保护、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不到位。因此,在看到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应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不认真执行任务的人,应采取措施严厉地惩罚。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2.1树立科学的观念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和美化环境等都是森林的功能[2]。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森林的覆盖层厚,占地空间大,具有其他动植物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森林,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人类应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从全局考虑,完善局部,改善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森林资源。

  2.2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该如何保护林业,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从目前林业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为让人们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积极落实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火山爆发、地陷、地裂、台风暴雨等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地球及相应的自然力作用导致的。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的发生,很多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鱼类及微生物大量死亡则是由于污水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工厂的排气、排烟影响了大气层及气温,从而引发酸雨。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为此,人类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应总结经验教训以使下一代拥有美丽、干净、纯净的生态环境[3]。

  2.3多方面合作

  我国针叶林大量增加,而天然林日益削减,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天然林的认识和了解不足,误以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物因此不需要计价,从而肆意砍伐天然林,且砍后用火清杂炼山,种上杉木等。目前,矿山开发、露天矿的开采混乱,征占林地现象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种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避免毁坏林地。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对于不按照要求执行任务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

  2.4转变经营机制

  产业型和事业型是现代林业的两大类。产业型林业又被称为“商业林业”,适用于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林产品;而事业型林业被称为“公益林业”,主要用于产生生态效益。当前,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社会力量不多,资金投入也较少,导致林业发展出现了资产、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天然林的保护。为此,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势,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强林业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预算,引入先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所谓“科技兴林”策略,就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4]。节水和抗旱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鸟类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林木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等技术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推广和应用。要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各级部门应采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林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技术改造现有大量的针叶树低产林及老头林,对单一的林分结构进行改造,强度或适度间伐,以促进林业的更好发展。

  3结语

  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应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和保护来维持生态平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人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能片面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认识和短视的行为,不值得借鉴。人们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林业发展,让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工作相互协调,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健全林业建设保障制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

  [3]雍文诗.林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

  [4]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生态环境论文4

  动物实验在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动物实验过程的运行管理,对于动物实验的 效果及科研成果尤其重要。我们做了100只家兔耳缘静脉的留置针输液实验,实验过程顺利,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经验及做法总结如下。

  一、动物的选择

  1.动物来源确定 动物来源要选择国家、省相关部门确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其中包括《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并取得医学动物实验条件的合格证明书。 其要求实验动物的同种属、同品系、同月龄、性别雌雄比例。

  2 .熟悉并了解实验动物 在实验前,准备阶段要到相应动物实验室对参加实验的动物进行初步的观察、了解,主要观察其生活习性、了解饲养要求等,重点掌握实验的组织、器官等生理解剖部位、特点、并作初步评估。

  二、预实验

  预实验是对研究技术、方法的训练,对设计方案的实践评估,同时可以了解实验动物对各种处理因素的反应情况,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动物在生理、精神状态、饲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了解,以便在正式实验过程中作好提前的预防、分析,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实施。

  三、实验效果

  动物实验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对整个实验过程必须周密布置,诸如以上各项做法,尽最大限度地保 障动物实验的质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讨论与分析

  动物实验尽管有一定的不足,但在人体实验之前,动物实验是很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因此,从事医疗科研人员应该更多熟悉、了解和掌握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临床科研工作做好基础。例如:

  1.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由于物种进化的直接原因导致了动物种群结构的不同。最直接的例子是农区与牧区从家畜家禽的品种、数量及生产性能上就明显不同。仅以牛为例,西部主要是牦牛及揙牛、中东部主要是黄牛而南方多为水牛。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气温、海拔、日照、湿度、植物结构、降水、河流分布等等直接选择并影响了动物的品种。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动物及其生命活动的选择也深刻地影响了动物种群结构。不同族群、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地选择了动物的进化方向和动物的种群结构。如牦牛和麋鹿的饲养就体现了这种选择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影响着动物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国西北牧区畜群的一个典型现象——“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就是这一影响的结果;我国的黄牛从东南到西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平原到山区其产肉性能、泌乳性能及皮毛肉乳产品的质量差异也主要是这一影响的结果。人们的生产生活及需要直接干预了动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直接干预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影响持续而且巨大。汉唐初期国家为了战争需要,全国大规模饲养战马;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国外奶牛、生猪及家禽,使我国本地畜禽品种数量锐减甚至个别消失;为了提高产量,人们大量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采用规模化养殖方式等等技术,使动物的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受到人为的干预,其影响和结果差异十分明显。

  2.动物生命活动及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动物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进化论及生态学都证明了生物链中任何一环的失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物种内部的'竞争都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动物的个体生命活动、群体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相当深刻。例如动物的季节性迁徒、动物的排污,特别是动物的疾病、死亡及尸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是直接而明显的。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致病因素作为负面的对象进行研究,其实致病因素特别是病源微生物本身就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环,是微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动物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致病因素在生态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水平上失衡导致的。因此动物致病因素深刻而且巨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中动物的生命活动,使其个体、群体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失衡。利用病源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可以深刻地影响人类活动。人们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现在人类已消灭了天花;青霉素的生产和使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现在的滥用又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总之,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传统动物医学的目的是控制并治疗好疾病,而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的目的是怎样不让动物及其群体生病或尽可能少地生病,因此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上应该从宏观角度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方式,才能综合采取措施,做到既能防控病症,又能保证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畜牧业健康持续科学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畜牧经济存量及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畜牧业生产、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最佳的疾病防控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杰,.动物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xx(23):187-189.

  [2]王丹,黄志坚.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管理的思考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xx(3):15-17.

生态环境论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公路应运而生。由此可见,高速公路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是国家繁荣经济进步的标志。然而,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并保护环境,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1.建设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建设高速公路可能会对高速公路沿线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甚至还有可能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破坏。具体来说,建设高速公路的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想要建设高速公路势必会导致部分居民拆迁,而拆迁活动的产生,则可能对居民原有的联系交往方式产生影响。不仅如此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可能破坏历史和文化遗迹,给自然景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国家,各地区拥有自身独有的自然景观,而高速公路的建设很有可能破坏这些自然景观。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促进人员流动,实现物资的快速运输,并实现城乡一体化。

  (2)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建设高速公路,扩大高速公路的服务范围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然而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建设高速公路势必会减少耕地和林地,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甚至还会加剧我国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水土流失严重。建设高速公路所必要的工作就是挖土时的爆破、采石,等等。这些工作对土壤结构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它有可能降低土壤的抗事能力,甚至加剧水土流失。除此之外,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雨水天气下,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4)导致严重的噪声污染。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噪声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往往需要运用挖掘机、平地机等各种机器,而这些机器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发出大量的噪声,给就近的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还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引出相关病症。

  2.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建设是相关高速公路建设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加强环境保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实现前期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高速公路前期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指在环境工程的实施必须在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例如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等。在设计公路的时候,公路线路应当尽可能的避免那些环境薄弱点,还应当尽可能的做到不要在文物保护区设置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设计应当在所有规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的`保护环境,避免出现环境破坏,做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一起。(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往往跟随着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保护法落实得并不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造价过高,投资规模过小等原因,这也是难以将环境保护与高速公路建设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条款列入的合同当中,将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责任到人,实现对环境保护的严格监管。(3)加强对噪声的防治。首先,在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其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有效避免夜间施工和运输,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装置来控制噪声。最后,在高速公路建设地区设置遮蔽物,有效阻隔噪声的传播。(4)建设大量的绿化工程。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建设大量的绿化工程,能够有效改变道路的景观,实现环境的美化、空气的净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绿化工程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应当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认真研究线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高速公路建设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特点,确定绿化现象。(5)防治大气污染。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粉尘,对于这些粉尘我们可以通过硬化施工便道的方式来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施工现场洒水来减少粉尘对大气的污染。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大气污染应当与相关标准所契合,对于那些严重超标的机动车,相关部门可以要求车主,限期整改,还可以发明一些新型能源汽车,例如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等等。从而加强对环境得保护。

  3.结论

  对于我国来说,环境保护问题可谓是一项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实现环境保护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关注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做到防治结合。

生态环境论文6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捷发展的带动下,畜牧业产业模式正从散户化向规模化过渡。这种变化既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病原污染等方面。本文通过剖析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影响,试图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规模化畜牧养殖背景下如何维护生态环境提供借鉴性意见。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关联性探析;改善措施

  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第一产业的支柱。要想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畜牧养殖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在科技革新的引领下,畜牧行业中落后的分散养殖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就目前情况看,规模化畜牧养殖能够显著拉动经济增长,但弊端也在于其扩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1]。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影响

  不可否认,规模化畜牧养殖给农户带来了利润,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畜牧业的稳健发展,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地域的蔓延

  在农村地区畜牧养殖接近饱和的前提下,规模化畜牧养殖在城镇区域实现了二次扩张。站在农户的角度而言,将规模化畜牧养殖地点圈定在城镇,有利于缩短畜牧产品或副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通过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实现了物流成本的节流。反之畜牧养殖城镇化也将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地域转移:城镇实施畜牧养殖后,大片土地被占用,相对农作耕种的占地面积减少;由于缺乏对排污治理的认知,规模化畜牧养殖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倍于散养农户的畜牧排泄物、污水等废物无法实现回收转化。更有甚者将之就地排放,加重城镇环境的负担;家畜家禽的大规模养殖也会对空气产生影响,动物的聚集会排放大量氨气,且其排泄物经过发酵分解会产生其他有害气体。空气质量受到破坏,会对城镇居民及经营者的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

  畜牧养殖以散户形式存在时,由于所养殖的畜牧数量有限,因此动物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均在可自行处理范围内。随着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其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不仅无法实现自行利用,且会影响养殖区域周边的土地;随意排放的废水也对地下河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废弃物中富含氮磷钾等有机物质,在其接触水体后,会使地下水富营养化,经过自然汇集后,水体受到污染恶化,导致水中生物死亡,致使局部生态失衡。加之废水、废弃物中存在各种弧菌与致病菌,最终可能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工作造成威胁,从而危害人类健康[2]。

  (三)规模化畜牧养殖利用肥料质量难以保障

  在传统畜牧散养过程当中,其所利用的通常为农家有机肥。随着规模化畜牧养殖的推进,化学肥料取而代之。尽管化学肥料具有使用定量、操作方便且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畜牧产出的粪便及尿液中含有化学成分。在没有良好污水循环设施的处理下,这些废物无法实现有效回收利用,化学元素的肆意传播也对我们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原因剖析

  (一)养殖模式及规模发生根本变化

  传统畜牧养殖中,养殖规模小且多分散,因此对养殖动物产生的废弃物用以处理,但集中处理不仅成本较高,且容易处理不彻底,因而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化学原料的过度添加

  为了保证养殖动物的快速繁殖、出栏,规模化养殖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制剂进行养殖操作,从成本上化学原料也远比有机肥便宜,但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却无法被利用。

  (三)必要污染处理设备的缺乏

  大部分农户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收入上,忽略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应对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受限于资金及其他条件,多数规模化畜牧养殖农户没有添加污水处理设备,导致产生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

  三、应对策略

  (一)树立生态循环观念,加强废弃物管理

  我们在肯定规模化畜牧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正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而其有否控制余地与畜牧场的管理者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当加强对管理者环保理念的树立及培养,引导他们加强对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管理,鼓励农户寻找环境与生产中的平衡支点,优化畜牧产品的品质管理。

  (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

  环保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规模化畜牧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着力引导管理者及相关农户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主要可以表现在:对环境进行利弊要素分析,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出现问题的进行整改,保持科学先进性的农户给予政策倾斜,从鼓励农户积极性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扶植研发力量,鼓励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污染处理设备的研发,优化现有污染处理资源,争取研制出易操作、价低廉的处理设备,能够使农户迅速接受并广泛应用。

  (三)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与利用

  规模化畜牧管理的一大难点在于对其排泄物及废弃物的管理,工作流程繁琐且数量庞大。因此作为职能部门应当建立规范且完善的废物管理设施,通过控制排放或研制新的降解循环系统实现废物循环回收利用。可以与生物科技公司、化肥厂等相关企业进行协作的方式,寻找几者当中利益平衡点,通过发挥供应链的作用,最终实现基于保护环境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伯琦,雷锦桂.集约化畜牧业污染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循环利用对策思考[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xx(1).

  [2]莫琼才,冯石慧,朱贤龙.我取畜牧生产污染与环保初探[J].广西畜牧兽医,20xx(04).

生态环境论文7

  环境和健康密不可分。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建设美丽宁夏重大部署,确立了实施生态优先重大战略,出台了《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既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与方向,也提出了建设美丽宁夏的路线与途径,必将为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撑和保障,也将有力地助推健康宁夏建设。为此,环境保护厅将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城乡”专项行动,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破解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坚持一个核心,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切实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任务,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高;黄河干流6个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其中Ⅱ类优水质达到60%以上;黄河支流泾河和清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Ⅲ类,其他支流出境断面达到Ⅳ类以上水质;土壤环境始终保持清洁水平,切实保护好宁夏良好生态环境的靓丽名片。

  把握两个关键,全力保障环境安全。一是严格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实行铁腕治污,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后果严惩,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从严落实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严厉打击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营造依法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紧紧围绕全区环境保护重点与难点,紧扣热点问题,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切实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认真贯彻《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等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打好三大战役,着力建设美丽宁夏。一是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防治煤尘、烟尘、扬尘、汽尘污染为重点,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实施主要污染物协同控制,重点污染源综合治理,严控污染物新增量,切实抓好五市建成区、宁东基地等工业园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二是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设施为重点,全面加强黄河干流、支流、重点排水沟和主要湖泊湿地污染防治,切实强化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全力保障黄河母亲河水环境安全。三是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等重要敏感区的土壤监测,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防综控,切实保护好土壤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遵循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原则,以“区域防控、科学管理、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污染防治,强化规范处置与科学管理,促进部门和企业联动,提高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水平。

生态环境论文8

  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影响,并提出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1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引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1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

  主要包括农村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毁林开荒、耕地占用、过渡放牧等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年均土壤流失50亿吨,土壤侵蚀45.2亿吨,至20xx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2.1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7.3%和17.9%。

  1.2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的使用在促进农产品增收的同时,也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都造成了极大地污染。农药残留不仅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组成,经过渗透作用还会污染地下水,经过雨水冲刷也极易污染地表水,流入江河湖海,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1.3农村日常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日常消耗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垃圾种类增多,数量加大。而当前农村垃圾的分类、集中处理能力弱,垃圾肆意堆放、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可降解垃圾的分解也滋生了很多病菌。

  1.4农村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对于乡村的拉动作用,农村中引入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都是具有严重污染性或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工业,由于其产业性质及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2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2.1农业产业生产水平受到制约。

  首先,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得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载体逐渐丧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其次,农业及工业生产中造成土壤、水体的污染,使得农作物的质量降低。此外,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推行新型绿色农业需要更大的成本,不利于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2.2资源开发的机会减少。

  政府对农业的粗犷式经营管理,使得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城市工业的进驻也占据大量耕地,不断加大对农村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这都直接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使水土流失现象的加重。

  2.3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主力-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生活区的空气、水体污染,容易引发各种突发性和慢性病。近年来,农村传染病不断发生,地方病和寄生虫病肆意横行。不仅使农村家庭的医疗负担加重,生活质量、身体素质也会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1缺乏环保意识。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一般只在乎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使用化学药品,造成大量的化学药品浪费、乱丢乱弃的现象,污染了水土,危害人类健康。在居住场所内,随意堆放垃圾,严重污染了水体、大气。

  3.2生态环保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环保体系,严重制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政府官员之间的“权、责、利”的不统一,环境执法管理体制分机构、多部门、多层次,执法力度弱。地方上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重视经济成果,环境保护机制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3.3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以牺牲生态环境而取得经济利益,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经济原因。政府、农民和企业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参与者。政府在发展规划中引入污染、耗能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不加重视;农民只重视最终的经济收益,缺乏环保意识;工业企业一昧地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企业追求的目标,缺乏环保责任心。

  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4.1提高环保意识。

  首先,改变政府的观念,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地方产业发展。具体可以对地方官员的业绩考核严格实行“绿色GDP”法,使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农村基础环保设施投入,加强环保宣传。其次,提升他们的生态素养。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加强街道卫生文明建设。

  4.2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管。

  加快建立并实施各种环保法律,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农村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保护法律的规范下有序进行。借助科学手段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严格详尽的测评,对污染物、污染程度做仔细分析,适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治理。

  4.3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污染治理。

  合理调整农村工业的区位布局,使其与村镇建设相适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形成产业链,对污染进行集中处理。当地政府要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绿色环保产业,对于高耗能的、有污染的企业提高准入条件,排放未达标的企业一律不准进入和关闭整顿。

  4.4推动科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农村地区在发展中要适当引入新型环保科技,促进节约型生态产业的构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鼓励新品种、新科技的研发,加大对高产优质种苗的种植。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励集中经营、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军,尹伟锋,侯俊东.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xx(10).

  [2]施思.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xx.

  [3]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xx

生态环境论文9

  1.石灰石矿山靄天开采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图1为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的工艺流程,在实际开采中基本不釆取任何生态保护措施,因此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1.1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

  无论是采用凹陷露天开釆还是山坡露天开釆,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都会占用和破杯周围的土地资源,具体说来:⑴在施工期,露天采场釆准工作面、排土场拦挡坝及截排水设施、矿区专用道路、工业场地的建设都会造成土地地貌的改变和土地资源的破坏(此种破杯持续时间一般为1~2年,破坏面积约为矿山开采总占地面积的10°/。);(2)在运营期,露天开采剥离矿体覆盖层时会彻底清除地表植被和土壤,完全破坏露天采场的土地资源。剥离的废土石外运至排土场堆存,又会压占大量土地资源而使其丧失原有土地功能(此种破坏持续时间一般超过30年,破坏面积大且生态恢复难度大),(3)采终期,排土场的稳定性和废石淋溶液也会对废石场周围的土壤产生污染。

  1.2爆破赝动和噪声的影响

  石灰石矿山开采过程中最大的震动源为矿山爆破,矿山爆破引发的地展波会造成周围地区的籐动,距爆破中心点200m时,其地震烈度约为5度(距爆破中心点4_时,其地麓烈度约为3~4度。爆破震动带来的.危害相当大,能够毁坏周围的构建物,爆破时的飞石还会对人员和构建物带来危害,造成人员伤亡和构建物损坏。爆破时出现飞石乱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炮孔填塞质量不好和填塞长度不够、岩体结构不均匀、药包最小抵抗线不准及单耗和单孔药量过髙罾。

  1.3地质灾害的频发

  石灰石矿山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建设内容(如道路修筑、开挖回填、机械碾压等),上述施工将会对原有地彤、地貌以及地表植被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另外,在矿山开釆环节,将伴有一定的废石以及废渣,若不制定并釆取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办法,那么将会埋下水土流失隐患,进而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最常见的有滑坡及泥石流)。

  地质灾害在某种程度上巳经成为影响石灰石矿山建设和露天开釆的公害,例如龙门山石灰石矿,建矿初期的云中寺排土场由于建矿初期岩土分开排弃困难,运距远且管理不善,导致未能按设计受纳岩石,因而形成了岩土混排的状况。此后,曾受暴雨袭击而发生大面积滑坡,并在排土场下部沟内产生泥石流,冲垮了石灰石矿细碎车间5#皮带廊,毁损下方村庄道路及部分民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4水资源量的减少和水质污染

  石灰石矿露天开釆过程中,矿坑疏干排水会导致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随着开釆面积和深度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漏斗半径和深度会逐步变大,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损失量也越来越多。直到矿山开采结束、停止矿坑疏干排水后,地下水水位漏斗才会逐渐变小。此外,矿坑疏干排水和废石场淋溶水中一般含有较髙的悬浮物,还可能含有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直接排人地表水系会增加地表水的浑浊度,影响地表水水质。

  2.石灰石矿山靄天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规划与制定正确、规范的施工方案

  在石灰石矿露天开采基建施工时,首先应依照事先已经制定的土壤挖、填方法来确定挖、填方量,并第一时间将挖方量运输到填方地点,将卸下的土壤铺平压实,防止作业场所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不良影响。石灰石矿露天开采还应避开雨季施工,作业中需要取土时要及时铺平压实;排土场或废石场的沙石应堆V积好,作业施工中和施工后应尽量恢复该场所的植被状况,多种植草种树,避免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出现。

  此外,在石灰石矿露天开釆时应始终坚持“采剥并举、剥离先行、贫富兼采、自上而下分阶段分层开釆”的釆矿原则。石灰石开采过程中的管线施工尽可能一次性做好,管线覆土时还需将地表土壤铺平压实,部分暂时派不上用场的土石方,统一堆放至排土场或废石场,禁止将其随意乱堆乱放的行为。

  2.2采取相关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确定早期钻孔的位置、封孔情况和当前状态,对封孔差的钻孔采取注浆封堵措施将其封闭以减少其对采矿安全的威胁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矿区外围设置截洪沟或挡水堤,减少区域水资源量损失,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在矿区周围布置地下水水位观测井,监测水位的变化,制定供水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因矿山开釆影响周边居民饮用水的情况,立即启动预案。

  2.3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

  要积极探索和开展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釆中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求做到无固体废弃物排放。根据石灰石矿山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特点,再结合水泥生产的特点和对原料的需求,其固体废弃物做水泥生产中的混合材或用做其它建筑材料是可行的(如通过对不少石灰石矿山废石质量特征的分析,发现以白云质花斑状灰岩、隧石条带花斑状灰岩为主,废石组分以CaO、MgO和Si02为主,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耐磨度,大部分可满足不同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这样既节约了矿产资源,又减少了废石堆场占地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环境风险影响。

  2.4进行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当生态破坏K域无法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时,为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异地生态保护措施。生态补偿的原则为"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其本质内涵是生态服务功能受益者对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付费的行为。对于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项目来说,矿山企业作为直接受益者应当是付费主体、当地政府应担当监管主体,监督企业完成生态补偿措施。目前较可行的生态补偿措施为:利用周边历史遗留矿山迹地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对周边生长状况差的林地、草地补植,加强管护,使生态系统更快地恢复其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5认真执行环境管理及监控

  在石灰石矿山企业内还应成立特有的环境保护机构,对作业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训,在作业过程中特意规划出来的为动物提供的生态区域,应写明“作业人员禁止人内”,在规划和设计时尽可能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4、的方案。环境保护机构应在作业过程中严格监督作业人员的施工,密切观测作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作业人员,给予严厉处分或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石灰石资源的需求加上粗放的露天开釆方式,导致开釆过程中排放大量粉尘和颗粒物,并对地表植物带来毁灭性损毁,从而造成生物多样性锐臧、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从技术、法律法规及资金支持等多个角度出发,切实强化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的生态环境管理,才能切实解决目前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釆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论文10

  品味优美诗歌,带领学生融情入境“没有感性基础的理性认识,只是稀薄的理性,对于体悟性很强的诗歌鉴赏而言,应该走从感性到理性的路。”[2]在鉴赏著名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时,注意将感性的诗歌与理性的环保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和学生一道寻着诗人那一行行充满色彩、跳跃着阳光的文字,去想象康河的模样和人与自然互为灵动的美妙意境,在学生们沿着春意阑珊的青春之河溯流而上,屏息感受这份醉人的美时,因势提问:如果康河也像我们见过的某些河流污水横流、垃圾遍野、臭气熏天、死鱼翻身……,我们还能来一个心灵“SPA”吗?还能“沉醉不知归路”吗?问题一下子击中了学生的环保神经,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呵护自然,刻不容缓,美化环境人人有责!

  1潜心选择生态教育话题,为写作教学张本

  “我们的祖先捕鱼打猎、穿行森林,与大自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今天我们越亲近自然,就越接近生命的原点。”[3]224作为塑造人的艺术,作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够与大自然保持经常的联系,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接触亲近大自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1.1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本源“观察实物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的激情,有助于独立思考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4]高职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体验,如何将这种体验流露在笔端、形成文字,是笔者在写作教学中着力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在多年的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触景—模仿—反思”的教学方法。如曾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周末约学生秋游南山,在学生融入自然、阅览美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倾心研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让学生在诗中秋凉、月照、泉声以及浣女、归舟的动态和美中,感受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欣赏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遐想田园牧歌的生活图,写作的冲动就此激发,行文的路径就此找到。

  1.2锤炼写作的思维本质“生活是具有灵动生命的主体人,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活的快乐,而后焕发理性的光芒。”[5]写作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经常将现实的生态问题作为写作话题,以此引导学生作为社会主人,行使权利,担当责任。比如针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在班级里开展以“保卫蓝天”为题的作文竞赛,并不断扩展竞赛的边际效应,将写作行为引向更深层次,让学生在对蓝天白云的向往与怀念中,冷静思考美与真之间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生思如泉涌,对理想环境的向往与现实状况的不满汩汩流露,思想的闸门就此打开,环境保护意识也再次得到了强化。

  2精心设计生态教育活动,为语文实践搭台

  利用活动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使之产生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用情感染学生,使之产生一种神往的心理需求,而后教师用情感染,使之由情绪上升到情感的水平。由于在参与策划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家在系列活动中就有了明确的环保目标[6]。

  2.1设置辩论模拟训练“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1]56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开展“辩论”活动,在系统性的训练中强化环保意识,提高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1)结合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选好辩题,根据调查研究撰写辩论稿;2)围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教给学生辩论技巧;3)根据双方优势、强项确定正反方;4)学生代表点评,教师总结深化。通过严格系统的辩论训练,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正如一位学生在发言中说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造就人才的土壤,而人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有人用自己的愚昧和野蛮让环境雪上加霜,有人以自己的责任和付出为环境锦上添花。我们一定要自觉维护环境,自觉努力学习,让学校更加美好。”

  2.2举办有关语文知识的参与性活动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是当前中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活动课程是在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共存共荣相辅相成中发展起来的。”[1]329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7]。“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并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不断探讨和设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引起去掌握新知识的渴求和热情。”[8]为此,笔者经常在国庆、元旦等节庆日前夕,举行猜谜、抢答竞赛活动,把环保的内容贯穿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和积累语文教材以外的生态环境素材,如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动物星球”等栏目,让学生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介绍和讨论等;或者组织全班学生,学习续写游记,将旅途所闻所见所感以接龙的方式串成“班游地图”。这些活动身体力行,寓教于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宣传和强化了生态环境理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解决问题、回馈社会的能力,升华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尝试开展生态教育研究性学习,为乡土语文开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话语权,形成教师说学生记的一维模式,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有鉴于此,新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尤其倡导那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9]。“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模式,也缺乏得心应手的教材与参考资源,因此只有具备自主意识,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自控性,积极探索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自我超越。”[3]35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既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有无与伦比的山水资源,这本身就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比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亲自题写的“城市山林”,如今高高悬挂在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入口,带学生去踏青时,有学生念“城市山林”,有学生当即反驳,说这是米芾的笔误,应该写作“山林城市”,到底谁是谁非?笔者因势利导开展了一次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查阅典籍、搜寻资料、比对印证、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学习家乡历史文化的机会,既深入详细了解了米芾、米友仁父子“米氏云山”与镇江的关系,又全面梳理了自南朝以来,林木幽深、风景如画的南山接纳的文化名人和其在此创作的不朽佳作,还通过对“城市山林”和“山林城市”两个词语的流变过程感受到生态环保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从来就不乏生态文化的基因,从“阴阳五行”到“天人合一”到“道法自然”,生态理念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个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明代,文人学士更加向往闹中取静、曲径通幽的生活,山水清音自然成为“化物心游”的人生知已,镇江的南山也因此结缘更多的文人雅士。

  如今,享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镇江,正秉持“生态立市、文化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调优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加速建设令人向往的山水花园城市,脱胎于“城市山林”的镇江正越来越呈现出个个可感可触、人人得而享之的“山林城市”的现实模样,只要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就可挖掘出生态教育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跳出语文来教语文,尤其要注意找准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点。在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愈发强烈的今天,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环境元素,时刻关注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积极实践教学中的有效方法,既是应有之意,更是必行之路。

生态环境论文11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无疑是极为突出的,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来说,其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极为突出,本文就重点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因为其施工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并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大量的周围环境因素,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重点加强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对于周围环境影响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周围生态环境来说,更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其可能存在影响和威胁的因素,然后进行重点防控,尽可能的做好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1水利工程施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来说,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当前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关注力度的不断提升,针对各种可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控制是极为必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相对应的加强控制保护也就显得更为必要,这一点必须要从各个行业中得到较好的落实,对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当然也不例外;

  (2)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上来看,切实加强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控制是极为必要的,因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涉及到的生态环境要素是比较多的,不仅仅有陆生生态环境资源和水利工程项目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水利工程项目还在较大程度上和水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更进一步的提升了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加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从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性上来看,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数量必然不能够有所减少,这也就需要针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出现各种不良影响因素,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更加应该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避免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2水利工程施工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项目中施工过程来看,其和周围环境的联系程度是比较密切的,因为施工环境措施应与施工工程同时实施,施工环境管理应与施工工程管理同步进行。这种密切程度也就在较大程度上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干扰,并且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因素,不仅仅包括水利工程项目本身所处水环境的生态问题,还涉及到了周围陆生环境的问题,因此,其相对应的影响也就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的影响也都是极为恶劣的,甚至会对于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为致命的影响。

  2.1水利工程施工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于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来说,其主要就是依托于相应的河流来构建的,在此基础之上,其必然也就会和相应的河流环境产生较大的关联性,也就会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这一点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是比较突出的。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于原有河流的走向或者是流量、流速等产生影响,进而也就会导致其相应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干扰,尤其是对于原有水源中的生物来说,其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具备着较为明显的持久性,虽然说很多的生态环境影响并不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其会在水利工程项目水环境的长期使用中逐渐表现出来,其影响也是比较恶劣的,如果恢复的话,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此外,对于具体的施工过程来说,随着各类机械设备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也会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如果排泄到河流中的话,必然也会对于相应的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和干扰。

  2.2水利工程施工对于陆生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其不仅仅和水资源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对于陆生环境而言,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进而也就导致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威胁。这一方面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于工程项目周围的一些绿色植被等产生较大的损坏,很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原有的空间,而原有空间很多都是绿色植物生长区域,因此,在具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对于相应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邻水生长的植物来说,其影响和损害更是极为致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3水利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大气环境同样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相对应的大气环境如果受到污染的话,必然也就会对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从这种大气污染的成因上来看,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机械设备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也就会影响到周围的大气环境,随着机械设备使用数量的增加,这种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另外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过程以及运输过程的进行,其相对应的粉尘污染也是比较突出的,虽然说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湿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在运输中产生的粉尘同样无法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一方面的威胁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4水利工程施工噪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水利工程开山劈地及爆破作业、建设工地的各种施工机械(例如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这些噪声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2.5水利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由于水利施工工地受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区生活环境简陋,居住人员多,且流动性大,容易传播流行性的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等,会直接造成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3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针对上述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干扰来说,采取一些较为恰当可行的保护措施也就显得极为必要,一般来说,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其生态环境的原有稳定性,应该重点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优化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范围进行慎重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范围中涉及到的一些生态资源进行积极关注,这也就需要在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到水利工程项目应用价值的最大化,还应该重点考虑其相应的生态价值的问题,避免其在施工中产生较大的生态环境损害;

  (2)优化施工方式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对于具体的施工过程来说,因为其不同的施工方式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会产生不一样的生态环境污染效果,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的相关选项进行严格的控制,保障其各方面的威胁降到最低;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应该针对其存在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点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绿色植被以及一些水生生物的保护更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做好施工后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举措,因为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来说,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需要在事后进行相应的修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决定着必须要加大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对于具体的建设过程来说同样需要加强相应的控制和管理,尤其是针对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来说,这种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更是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亮.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四川水泥,20xx,10:237.

  [2]刘思琦,于思辉,刘东波.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18:55+57.

  [3]谢兵贤.浅析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28:227.

  [4]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9:253.

生态环境论文12

  1大力营造防护林,实行林业的分类经营赤峰

  地区受环境影响,属于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少,植被结构单一,使得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所以必须大力营造防护林,控制土地沙化面积,保持水土。实行林业的分类经营,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经济类的林木,划分砍伐区域,实行轮状砍伐,在砍伐的同时注意加大种植力度。公益性的生态林业,主要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管理措施,保证生态林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有效的监管机制

  赤峰市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有效监管。政府部门要根据赤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行性政策,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林业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动力,全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通过一系列对林业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实行,从而推动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大力发展。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草原地区植被的保护,全面提升防护林和防护植被的防护效益,建立相应的生态防护体系,集中治理沙漠地区,保持水土等。

  3依靠科技力量,实现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动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发展的保护,离不开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保持赤峰地区的生态平衡,既要依靠科技来进行林业管理和保护,又要依靠科技手段来进行污水处理以及合理调整林业结构,平衡农牧业、林业和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

  在治理水土流失、污水处理以及科学合理的调整林业结构等方面,应加大科技的投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利用科技手段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赤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赤峰市作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其发展影响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顺利进行,切实保证赤峰地区生态环境、林业、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搞好我国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着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生态环境论文13

  引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和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全球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受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评估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的质量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主要包括了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资源、水资空气质量及土地荒漠化等要素。然而气候要素对这些要素存在着巨大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因此进行气象生态环境评估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发展概况

  生态环境系统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 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评估体系针对范围较广,根据评价区域划分主要有各省域生态环境评估、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农村态环境评估、县区生态环境评估、旅游景点生态环境评估乃至个别具有典型特征的具体小区域生态环境评估。根据评价对象划分主要领域有森林生态环境评估、湿地生态环境评估、城市森林生态环境评估、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流域生态补偿、森林景观资产价值评估和碳评估七大领域。但各评价体系着重评价研究区域各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好坏,各次评价结果纵横向可比性差。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可比性强、操作简单易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正确评价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类型及及计算方法

  在分析生态环境各要素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发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指标体系,吸取李如忠、李晓秀、屠玉麟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成功经验,笔者选用5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因子,即生物丰度系统因子、土地退化系统因子、自然资源系统因子、人类活动影响系统因子和环境质量系统因子[2-4]。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因子的权重,利用加权叠加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EQI),综合评价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1)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评价指标选取要求具有代表性、全面性、综合性、简明性、方便性、适用性;所选取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尽可能反映自然、生态和社会特征,能够反映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同时,指标尽可能地少,评价方法尽可能地简单,指标的数据要易于获得和更新,指标易于推广应用。

  a、生物丰度指数:是指衡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积

  ――式中:Abio,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b、植被覆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及农田三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A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c、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水网密度指数 = 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 式中: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Aress

  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备注:计算值大于100时,一律按100计算。

  d、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Aero,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e、污染负荷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担负的污染物的量。

  污染负荷指数=(O2×0.4×SO2排放量+ol×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COD×0.4×COD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O2,SO2的归一化系数;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ACOD,COD的'归一化系数。备注:计算值大于100时,一律按100计算。

  (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及评价分级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0.3×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100-污染负荷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1。

  (3)其他常用指标

  a、大气:大气背景值、降雨pH值。

  b、土壤:土壤类型、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质量(肥力、水分、质地、厚度)。

  c、水:地表水状况、地下水状况。

  d、气候:年降水量、降水分布均匀度、灾害性天气日数、无霜期、蒸发量、常年风速。

  e、景观:绿色植被率、人均绿地面积、农区土地与植被的比例、景观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

  实际评价中,往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和评价主要目的,采用不同的指标和权重,计算出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总指标。

  当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研究。另外,加拿大建立了生态监测与评估网络。通过此网络对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对水纯净度的影响,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等。李世东等人出版的《中国生态状况报告2005》首次利用了生态综合指数的概念和方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做出了综合分析和判断。

生态环境论文14

  一、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现状

  目前,农村还是以农作物秸秆、柴草、粪便等作为基本能源,但是这种能源在利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影响较大。以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粪便为例,目前我国有近80%的农村地区还在使用简陋旱厕,每年农畜所产生的粪便超过40亿t。如此庞大的数字如果基于流失率计算,它们中的一部分会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湖海,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为此,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三农”发展力度,开展农村沼气发展,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也解决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成本问题。目前,沼气在我国农村的使用情况来看,它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及日常生活燃料,沼液部分则主要被应用于牲畜饲料、农药等环节。在我国北方,农民还会搭建沼气池,配合塑料大棚、畜禽舍组成“三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也用于辅助建设生态蔬菜园、生态果园等。总而言之,沼气能够有效减轻农村面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问题,这也成为当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农村沼气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一)农村沼气在农村能源利用问题中的作用

  我国农村目前生态结构相对落后,能源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多数农村还以秸秆、干粪、柴草等能源来实现生产生活目的,这一部分就占到了总能源使用比例的85%,而新能源的应用率则不足20%。因此,改善农村新能源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当务之急。1.农村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为因素,比如日常生产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以及各种生产废弃物等等。这类垃圾中就含有大量的悬浮物与氮磷致病细菌,会对农村空气及水体产生直接污染影响。另外,在生产中燃烧秸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也不容小觑。以巩义市为例,巩义市已建户用沼气20.18万座,建大型、中型、小型沼气工程62处,年处理生活污水75万t,年处理粪污78.4万t。通过积极实施农村沼气建设,使农村畜禽粪便得到有效治理,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群众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2.沼气合理利用能帮助农民减少农药用量。按照我国目前的化肥年施用量(6400万t)来平均计算,它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已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它的平均利用率却偏低(仅42%)。如果改用沼气有机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年平均利用率,还能改善原有土地理化性质及团粒结构,促进农村土地良性发展。按照我国规划计算,到20xx年,我国将突破1亿用户使用沼气,进而减少化肥施用量。这样做基本可以我国将每年化肥施用量减少1000万t、农药减少45万t的节能效果,这一数字相当于我国封山育林0.27亿hm2所采用的化肥农药。而且它对保护植被和林草,降低水土流失,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二)农村沼气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中的作用

  在农村生产生活中使用沼气,能够实现对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1.早期建设可以为农村农户改建旱厕、厨房以及畜牧养殖圈,实现行之有效的圈厕及厨圈分离。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大量人畜粪便、生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直接从根源上切断污染源,消除农村可能存在的蚊蝇孽生场所。按照我国不完全统计,在使用了沼气池的`农村地区其圈厕净化效果相当明显,尤其是对秸秆焚烧污染的降低起到了显著效果。它也降低了农村空气中SO2和CO2的含量,这在一定程度遏制了温室效应,为农民生活环境治理减压。2.传统化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一定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板结污染,我国50%的农村水体站已遭到污染就是证明。在这种状况下,被污染成为高浓度的有机污水在回灌农作物时就很容易导致农作物的倒伏减产,间接威胁着人类食品及生存健康。而沼气应用恰好能起到防火墙一样的保护作用,它对人畜传染病防控有很好的效果。利用沼气池对人畜粪便进行发酵处理,可以将粪便中所寄生的大量病毒性病源、寄生性病源以及蚊蝇虫卵全部清除,这对保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帮助。

  三、小结

  农村沼气在保护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方面作用颇大,它联合了农村其他能源建设,为农作物高产增收带来利好,也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文明。更重要的是它改良了农村土壤质量,解决了过去农村所存在的废污水排放及空气污染问题,为农村生活质量改善作出巨大贡献。

  作者:张永帅 单位:巩义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生态环境论文15

  1.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小麦秸秆还田率达90%,全市林地面积达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7.6%。万元GDP综合能力达1.84t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1.82t标准煤。共减少径流60%,减少水浊80%,减少大风扬沙60%。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及优于二级天数313天,二级天数达标率为85.6%。

  2.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措施

  2.1强化水资源保护,奠定生态建设基础

  一是大力开展滦河综合治理工程。投入巨资,实施了滦河综合开发工程,形成了14km2的水面和2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这一工程使过去的风沙之源,变为了全市的“绿肺”和“天然氧吧”,城区夏季温度平均下降了2℃,空气湿度增加了20%,空气负氧离子增加了20%,地下水位恢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平,成了白鹭、灰鹤和白天鹅等20余种野生鸟类的`栖息地,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二是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治理、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共投入资金736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2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5.8%,土壤侵蚀量由1998年的166.27万t减少到127.11万t。三是加强水源的保持。科学编制了《迁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为第一、第二供水厂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了一级、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并在全市19个乡(镇)全面启动了乡(镇)水源地划分工作,同时深入开展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完成新打水源井545眼,配套620台套,安装变频器573台,铺设各型地下输水管道383万m,共解决了448个村及16所农村中小学校51.75万口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2.2保护地下水资源,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紧紧围绕河北省、唐山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指标,建立和健全“三条红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责任和措施,深化各项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通过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以低耗水高产出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体系建设,以计量设施安装和污水处理回用为重点的工程与技术体系建设,以政府指导与公众参与为主的监督规范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现代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创新生态建设格局

  着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一是计划实施迁安市西沙河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30182.95万元。二是计划实施迁安市滦河生态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21958万元,主要对滦河上下游河道进行新建堤防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完工后可以保证河道水流通畅,可使沿岸百姓生命财产及耕地得到保护。三是滦河青龙河口段迁安市防洪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750万元。

  2.4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确保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

  一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根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以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分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投入机制,稳定资金投入。计划2015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保持在0.7,力争2020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二是坚持以生态、高效、富民为主线,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效益功能,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绿色产业体系,建成迁安生态绿色屏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三是大力提倡以免耕、深松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尽量保护土壤团粒结构。

【生态环境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论文08-13

【必备】生态环境论文08-13

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01-20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12-05

周边生态环境报告03-13

生态环境演讲范文10-26

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11-13

实习报告(城市生态环境)02-18

乡镇生态环境工作总结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