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言论文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言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言论文1
1前言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强、与企业紧密关联的专业,其教学质量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软件从业能力,因此,大量的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对软件工程教学进行改革探讨。文献[1]提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Java课程教学改革,着眼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文献[2-3]提出基于教学团队增强系列课程的教学效果;文献[4]提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献[5]提出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评估的探讨,更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在软件工程专业中,Java相关课程构成一组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相互关联,前修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系列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团队等元素要整体规划、统一安排,将多门课程的教学方案做成一个整体,使得各课程之间能够紧密衔接、阶段项目之间合理进阶,最终改善Java系列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2教学中的问题
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课程安排不合理传统Java系列课程在安排上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安排不够紧密。在这些课程之间还要穿插DoNet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等,因此,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的Java课程后,又需要进行一段时间DoNet课程的学习,使得之前学习的Java知识容易被遗忘,教学效果差。
2)课程安排不合理。如JavaWeb程序设计与XML与Web应用这两门课程的讲解内容都是Web开发,可以合并为一门课程,而Java框架技术则是一门重要的企业级开发课程,没有配置足够的课时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教学内容衔接不够Java系列课程较多,参与教学的教师较多,教师之间没有进行频繁有效的交流,这不仅使得教师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团队教学氛围,而且影响了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衔接不够顺畅。不同课程的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课程的讲解,没有考虑到该课程的教学如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案例进阶不够。不同教师的教学案例设计只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需要,没有考虑本课程在整个系列课程中的位置,使得不同课程的教学案例之间几乎不存在继承性和延续性,导致整体教学难以有效地进阶,无法将学生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践环节不够深入,难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环节是保障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安排适合每门课程的阶段项目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的教学没有考虑不同课程的实践重点,只注重完成相似功能的项目,难以深入全面地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改革措施
修订教学计划针对传统Java教学中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课程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如下。
1)基础知识部分。该部分的课程为Java程序设计,课程主要讲解Java语言的基础,设定课时为64课时,开设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2)高级开发部分。本部分的课程将JavaWeb程序开发与XML与Web应用合并为Java高级编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结合Web开发技术讲解抽象的组件开发技术,如表单封装、数据库模板、数据库连接池、分页等常用组件的编写。本环节安排的课时为80课时,开设时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3)企业级开发部分。企业开发部分的课程为Java框架技术(40学时)和Java框架技术实践(32学时),开设时间为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修订,在没有总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达到对Java系列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使得Java系列课程能够尽早、连续地开出,而且每门主要课程的学习课时得到显著增加,有力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教学团队开发教学内容参与Java系列课程教学的教师自动组建教学团队,按照团队制订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是保证Java系列课程深入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制订符合每个阶段课程的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如下所示。
1)Java程序设计阶段:本阶段的知识点涉及较多,主要是Java基本编程思想以及为后续课程准备的知识点,如多线程、反射、设计模式等,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①类与对象:掌握必要的抽象思维,学会类的编写和对象的使用;掌握类的继承与多态,学会使用多态进行程序设计。相应的案例是利用多态对不同的形状对象计算面积。
②集合类:掌握常用的集合类及相关的数据结构,理解集合框架的结构及集合内存动态增长原理,理解迭代模式。案例是编程模拟实现ArrayList类。
③输入输出:掌握字符、字节的输入输出,理解装饰者模式。案例是编程将学生对象输出到外部文件。
④多线程:多线程的创建、并发控制等。案例是利用多线程模拟多用户取钱业务。
⑤反射机制:掌握利用反射创建对象、反射调用对象方法。案例是将文件中的学生信息自动封装为学生对象。
⑥设计模式:模板模式和动态代理模式。案例是利用动态代理模式实现中介卖票程序。
2)Java高级编程阶段。本阶段利用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开展深入的学习,以Web开发为基础讲解重要组件的编程实现,如利用反射、模板模式和动态代理模式实现表单封装组件、JDBCTemplate组件、分页组件等,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①DHTML:掌握HTML标签、CSS、Javascript语法,特别是Javascript面向对象的特征。案例是制作网上商城主页。
②Web服务器:介绍Web服务器Tomcat,并使用网络编程的方法模拟服务器的响应。
③数据库访问技术:掌握利用JDBCAPI进行数据库操作,结合模板模式来重构数据访问的代码。案例是利用模板模式、反射机制等实现JDBCTemplate组件;结合动态代理模式实现数据库连接池组件,并利用多线程测试多用户环境下程序的性能。
④Web开发技术:掌握Servlet的开发方法,掌握客户端参数的传递和获取。案例是结合反射机制实现表单自动封装组件。
⑤标签技术:掌握JavaBean、EL表达式和标准标签,掌握数据显示的方法。案例是使用反射和JavaBean实现分页组件。
3)Java框架技术阶段。本阶段主要讲解Struts、Spring和Hibernate三个框架的使用,其创新点在于通过利用Java高级编程阶段编写的组件来对框架主要功能进行模拟实现,主要内容如下。
①Struts框架:掌握Struts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Struts的工作流程,掌握Struts标签、国际化、输入验证等。案例是利用表单封装组件、反射机制、多态、XML等技术实现Struts框架功能。
②Hibernate框架:掌握Hibernate主要功能,特别是对象—关系映射ORM功能、缓存、HQL查询、数据库锁、继承、关联等。案例是利用JDBCTemplate组件和XML解析实现Hibernate的ORM功能;利用CGLib动态代理模式模拟实现Hibernate的延迟加载(Lazy)功能。
③Spring框架:掌握Spring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反转IoC、面向切面编程AOP等。案例是利用AOP实现系统日志管理、数据库事务管理。
④框架整合:将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进行整合,并利用团队开发环境进行项目开发。从这个教学大纲的设计来看,基于团队开发的教学大纲在内容上是无缝衔接的,将Java系列的主要课程整合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快速进阶,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编程素质,达到企业用人需求。阶段项目的设计对于每门课程,设计合适的、递进的阶段项目,对于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Java程序设计阶段。本阶段课程主要涉及Java语言的编程基础,综合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对于理解Java编程思想、后续Java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知识点众多,而且受知识结构的限制,难以实施大规模的项目,为此,考虑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游戏项目——《飞机大战》。通过游戏的开发,学生可以在界面上看到程序中对象的状态,直观地了解程序运行的过程;而且通过游戏开发,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兴趣;更重要的是,游戏集合了众多知识点,这为学生深入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Java高级编程阶段。本阶段主要进行可复用Java组件的开发,因此,项目的设计与考查侧重于Java组件的实践。这一阶段的项目是《网上商城》,该项目的背景清楚,学生大都具有使用网上商城的经历,这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项目的需求背景。将Web组件开发技术应用至《网上商城》的开发,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地掌握Java编程思想,而且可以大大加快软件项目的开发。项目在考查时不仅需要查看项目的外观、功能等因素,还需要了解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设计、开发并应用了Java组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Java框架技术阶段。本阶段主要是框架技术的使用,需要设计大型的企业级开发项目,并利用Java框架技术实践课程来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本阶段的项目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通过提供项目需求,使学生掌握软件需求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第二、三阶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框架的原理,而通过第三阶段项目的开发,则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开发的步骤与方法、框架技术的使用,从而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4结束语
本文针对Java语言系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优化方案。通过优化已有课程,使Java系列课程能够尽早、连续地开出;通过建设Java教学团队,设计了符合Java系列课程特点的教学大纲,使得Java系列课程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渐进的整体;通过阶段项目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开发侧重点不同的项目,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学生在学完Java系列课程后对Java语言、数据库技术、设计模式、框架技术具有更好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语言论文2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语言学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由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心理学家将此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能动累积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助下,创设一个有利的情境,以协作对话的形式自覺建构知识,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得到重构。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强调两部分内容:一是情境创设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外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甚大,学生能够在创设情境中找到学习灵感,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索。二是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到关键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互动的,个人在经验、性格、天赋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够实现知识的重组和构建。
国内外对构建主义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生物等领域,对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甚少。基于这点,本文研究也更具有价值。
(二)英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构建英语学科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学习英语语言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探究人类语言文化成果。②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③提升人们文化素质修养。
英语作为一门完善系统的语言学学科,具备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5个分支。语音研究英语言语的产生和分类,形态学研究词汇的内部组织,句法是研究词汇组织和语法构造,语义学考察的是词汇间的联系与意义。语言学着重研究音、义、词、句间的衔接,以及在特定的场景中对词汇的理解与处理。
二、建构主义观念下的课程教学
(一)基于学生方面分析
1。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生为本,提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认识到学生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去,这是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的方法很多,如提前预习、课下讨论、分组活动等,教师作为辅助教学的角色,把握整场教学的氛围和节奏,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仅对重点问题做相应解释和说明。
2。关注学生个性特征
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也存在差异。60—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思维守旧、顽固,不能与时俱进;80—9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善于表现;00后一代人他们思想奇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不同时代背景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实施个性化教学。接受较快的同学,可担任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参与课程讨论或分析;接受较慢的同学,教师应多些耐心,鼓励和激发他的学习斗志。
(二)基于教师方面分析
1。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当代大学生善于发现、创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内心无限的潜能亟待开发。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环境对语言学习影响较大,积极的、和谐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②优化英语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从热身开场、课程导入、情境演示、课程操练、作业布置、阶段测评六个环节对其教学课堂进行进一步优化。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或社会兼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2。提升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综合教学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冲劲、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善于探索和研究新事物,因此教师们必须具备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教学管理能力呢?第一,树立“教学质量竞争”的意识,从各个环节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保持沟通,帮助其解答生活中的困惑;第三,采用讲座、座谈会、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明白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师生及“生生”互动
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人与人间的协作、沟通、交流才得以实现的,建构主义理论更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建构是指通过了解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
师生互动是一种双向的交往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策略或职业信息,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对学生意义重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生生”互动的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加深同学间的深厚友谊。
三、从建构主义理论审视英语语言学教学
(一)加强教学互动
语言的作用在于沟通。英语是一门国际性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话可了解对方诉求,为商业合作搭建桥梁。若双方语言不通,很难从肢体语言中了解对方文化背景,无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加强教学互动提升英语口语交流水平。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积极、活跃的氛围,学生可组成各个小组,演绎经典桥段、朗诵美文或组织英文辩论赛等,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汲取知识。
(二)注重测评效应
传统的测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分数定输赢,许多英语专业学生考试能力极强,但口语交流环节薄弱,甚至出现“哑巴英语”,这是教育体制的弊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从全方位角度对学生成绩进行测评。
现实教学活动中,笔者建议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设计测评方案。测评方案包含以下几点内容:①学生笔试成绩;②日常表现考核;③教师和学生综合评价。三点内容所占比例可由教师自由调配,重点突出全方位的考核结果,督促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
(三)传授学习策略
我国外语教育重内容轻文化、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培養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在一些公众场合,“中式英语”使国际友人似懂非懂,笑称“中国式幽默”。这些状况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外语教学教授模式出现问题,无有效的教学策略。
建构观念下如何重新构筑新的教学体系?第一,请专家为学生做语言学习策略的讲座;第二,分阶段确定学习目标,督促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第三,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快速学习英语的'有效策略;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语言学习四步骤”,即预习、听课、复习、自主学习。
(四)鼓励自主学习
语言学习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是语言能力从理论向运用转化的实践过程,这种结合或转化必须由学生自身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语言能力转化应以学生参与性、主动性、能动性为主,避免机械化的灌输或传授。
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态度,现实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自我驱动”模式推动学生英语学习。一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个人思维,找到灵感或答案;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语言教材、电子图书、互联网途径,创建语言学习资料库。
(五)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英语语言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如3—5分钟开场环节,可以英语歌曲、微小视频、英文短剧等形式出现,作为英文课程以旧引新的切入点;教学过程可利用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复习式导入法增加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与重组,提倡学生对学过的词汇学、英美文学、语音学等课程在课下复习,并在课堂上做简短的回顾。通过对旧知识的强化理解,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最终实现对原有知识的突破以及对新语言知识的深化。
2。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凡事追求刺激、新鲜,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生厌,希望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汲取到新知识。如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呢?以下从三点说明:
第一,开发创新型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沟通,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个人特点,在教学设计、师生关系、考核方式等实现创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二,举行趣味性教学活动。英语教学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灵活性,可采用做游戏、讲故事、读美文、演短剧等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
第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法。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条件,它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调查表明,学生认为通过多媒体的图片或视频教学,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并在多媒体教学中找到更多学习的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驳,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新的体现与启示。英语语言教学目标是为了运用,建构主义观念下可从加强教学互动、注重测评效应、传授学习策略、鼓励自主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五个方面重新审视英语课堂教学。
语言论文3
前言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达爱情,有的表达亲情,有的忧国忧民,有的托物言志等等,每一类的文学作品自身的都蕴含着审美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指的就是人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够深刻感受到的其中客观美,这种美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每一位读者对文学作品朗读虽然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但是其中的内在美确是一致的,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不同风格文学作品体现的审美价值存在差异性
文学的意义在于情感的表达,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着自身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有的表达可能是直抒胸臆,有的表达确是含蓄委婉,虽然不同的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表现手法上也会存在不同的地方,然而,审美价值确伴随着文学作品的始终。文学作品因为其情感表达的不同审美价值的风格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是郁郁不得志,心中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情怀,因此,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大多数展现在语言表达上面,让人在赏析其作品时感受到作者当时心中所想所念,感同身受,切实感受到作品中那种凄凉的美及人生的无奈。再例如,辛弃疾的诗歌往往苍劲有力,心中豪迈之情跃跃欲出,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兼具军人的豪情,爱国主义情怀浓厚,豪放词是他词作中的主导风格,雄奇开阔的境界、生动夸张的语言、悲而不颓的精神,构成其词雄深雅健的风格,审美价值的风格雄伟壮丽,让人心中感慨万千,精神抖擞。当代文学而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对封建恶势力的批判,揭示封建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和糟践,表达出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痛苦,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大多数集中在一些细节的表述上,细节之处表达情感和思想是其作品的核心理念,因此,文学作品风格的不同,情感表达存在的差异,所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也是不同的。
二、文學作品中体现的审美价值稳定性较强
文学作品从创作完成之时其审美价值就产生了,存在的审美价值呈现出十分稳定的特点,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作品拥有的审美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审美价值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特点,并不以人们的主观臆想而转移,究其根本主要在于文学情感表达已经固定,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风格已经成型,而审美价值正是依据于作品的情感和风格而存在的,因此,其稳定行特点十分明显,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此外,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不会因为阶级、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不同的地域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都存在很大差异,不同阶级之间的生活方式、生活特点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无论阶级的不同还是地域的差异,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都不受这些因素影响,它可以超越时代、阶级、地域等限制。例如,李白的.天才想象、杜甫的沉郁顿挫、鲁迅的深沉冷峻、郭沫若的激情飞越、莎士比亚的格调高远,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一旦产生,虽然历经时代的变化,受到阶级因素、民族因素等的影响,其审美价值确是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客观存在的。
三、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价值无价值高低、好坏之分
不同的文学作品,其审美价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的体现出风格上的差异和情感上的差异,审美价值本身并不高低、好坏之分,因此,不能随意进行褒贬。一般而言,对于审美价值评判高低主要原因在于评判者本身存在的主观差异和爱好,只是主观上的感受,不能因此就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高低的评判。例如,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其情感表达和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美价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更无低劣的区分,无法进行具体评判,因为审美价值本身就是相对比较抽象的,缺乏具体的表现,无法进行比对,再者,审美价值也没有一个比对的标准,这些因素都使得审美价值本身无好坏之分,也无高低贵贱之别。
结语
从文学作品诞生开始审美价值就伴随始终,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决定着自身价值的大小,审美价值也是文学作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学作品,其自身的审美价值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学作品本身风格、情感表达做决定的,然而,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审美价值本身也无高低、贵贱之分,其稳定性特征明显,即使经历时代的变迁和不同文化的熏陶,这种稳定性仍然存在。此外,审美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通常借助于景色的描写、人物形象的表述、情感的表达等来展现,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时应当把握这几种要素,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抓住作品的核心思想,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2][3]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 M].北京:中华书局,1980.10.
[2]亚里士多德.修辞学[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7.88.
[3]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4]歌德.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9.
[5]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234.
[6]左拉.论小说[A].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C].126- 128.
语言论文4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从而达到彼此之间了解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社会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获得对自己有益或者有作用的信息。所以,选择接受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获知信息的途径。那么,新闻语言与时代的发展有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探讨一下新闻语言与时代发展的问题,同时共同来探讨一下中国媒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存在着哪些问题。
关键词:获知信息;人本;新领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媒体语言运用的好坏,必将或多或少地影响读者认知事实的真相。
1时代发展推动了媒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媒体也随着人们求知欲望的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媒体语言分为三类,即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类媒体语言。但网络行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不断关注并为大众提供了更宽的获知信息的平台,也就形成了当代第四类媒体语言。纵观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时代的发展要求传媒领域的拓展。时代的发展必将带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而在这当中,拓展为人们提供获知信息的途径,也正是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新闻媒体所必须进行的革新。传统的广播、报刊和电视等媒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知信息的需求,受众需要报道速度更快、内容更新、获知领域更宽的新类型媒体,于是网络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空缺。其次,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全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决定作用。第三,人们获知信息需求的提高,对传媒行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媒体人注意,那就是报道什么样的内容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运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是公众所最能接受的。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那将是中国媒体当前和未来的奋斗目标。
2新闻语言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大众传媒报道事件,就必须运用新闻语言来传达信息。作为传媒,传播的直接意义就是为了让受众接受讯息。所以,什么样的报道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样的新闻语言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语言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也就突显出来。那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时代的变革使新闻语言的运用更具鲜明的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新闻人必有的报道理念,所以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运用也就必然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而这种时代性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围绕着国家建设当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展开的。例如说,1999年是国有体制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所以在媒体报道中,就必须处处围绕着这个以国企改革取得的成绩为中心的报道原则展开报道。而运用的新闻语言,也必定是带有鼓舞性、激励性的言辞。反之,就不能体现新闻及时性、时新性的报道原则。同样,就2010年5月12日年发生的地震事件的报道来看,中国的媒体已经具备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表明了百姓迫切关注的立场,同时在语言运用上也突出表现了“援助”“、爱心”的大众感受,使这次救援活动在百姓心目当中重塑了新闻媒体的形象。所以可以很客观地说,新闻语言运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体报道的成功与否。因此,紧紧抓住时代性这个特点,将有助于新闻报道取得更好的社会报道效果,使新闻报道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塑造媒体新形象。其次,由于新闻报道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倾向,因而导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由于我国新闻体制的原因,新闻报道在坚持以主旋律报道为主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倾向,而这就导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体现着鲜明的.政治性。
这里的政治性就是指走不出旧有的报道模式、跳不出固有的语言运用。令人乏味、千篇一律的语言充斥着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报道当中。而对于受众来说,在诸多的报道当中却找不出有效的阅读信息,着实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第三,新闻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运用宗旨。人本思想是近一段时期来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无论是在治国方案还是社会治理方面,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之所以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原因就在于它不仅符合新闻报道实事求是、坚持为民服务的报道原则,更能够进一步以平易、真实、为大众所最能接受的言辞贴近百姓,真正达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报道目的。有的事件新闻价值极高,但是一经记者报道,就发现不是形式老套就是言辞无味,使读者没有足够的阅读兴趣阅读。当然,为了吸引读者阅读,好的新闻架构和价值是关键,但新闻语言运用的优劣,却能够对新闻效果的好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遇到了一个好选题,但是却固守陈词滥调、别无声气的报道语言,结果也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坚持人本思想的新闻语言报道,切实用平实、真实的语言报道新闻,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媒体报道氛围。综上,新闻报道产生社会效果的好与坏,虽然不能用阅读率与点击率的高低一概而论,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新闻语言使用的优劣也是影响读者是否对新闻有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3未来新闻语言的发展方向。
语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体现着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新闻语言的运用也是如此。虽然它更多的是恪守准确、明确和含义鲜明的原则,但是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新闻语言也要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与时俱进。那么,新闻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抛开在新闻教材中体现的新闻报道所必须恪守的语言原则不说(因为在每本新闻教材中都写的非常明确),简要地谈一下我对传统型报道和一边倒式的报道这两个问题的一点看法。第一,推陈出新,开辟新的报道途径。报道新闻的目的,我们不排除为政党宣传的一面,因为毕竟国家是由政党领导治理的,所以,新闻媒体早就被冠以“舆论喉舌、政府镜鉴”的名号。所以,为了适应我国国情,突出政治性原则的报道目的是无法避免的,换句话说这也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但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环境当中,如何突破旧有思维,走出固有体制的报道框框,就成为了新闻人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例如,每年一次的两会报道问题,就始终突破不了模式化的报道程式,所以就成为了中国媒体最让公众不满意的报道时段,即越是重要的新闻、重要的会议、重要的讲话,媒体就越是脸谱化和程序化,让老百姓感受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报道。
而这当中的新闻语言运用,也同样是在程式化的同时枯燥而乏味,永远都是“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会场气氛庄严隆重,在热烈的掌声中……这次大会是民主团结的大会……”的报道语句,无法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在日后的报道中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足够的阅读兴趣呢?那就是用更贴近公众的事件吸引读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说到底,就是用事实说话!虽然这个提法已经被运用到了社会新闻的报道上,但是还没有切实实施于重大新闻、会议报道上来,所以只有真正贯彻好这一原则,才能够报道出为公众所关注的、切实利于百姓的好新闻。第二,不拒绝使用犀利的新闻语言,但是那不代表就可以一边倒地报道事件,我们需要的是公正、平衡的新闻报道。
在当今这个被浩瀚的讯息充斥我们生活的年代,许多媒体都在不断找寻更好的报道方式、推陈出新。这当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表现就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主持人(评论员)评论性言论的增多。一方面,可以看出媒体更加注重舆论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受众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事实报道,更需要听到来自不同角度和方面的声音。因此,以笔锋犀利为特点的评论文章深受受众的好评,但是犀利就难免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这也正是当今新闻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前的坚持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提法并不是很准确。所以,新闻报道需要充分尊重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新闻语言则在此基础上改进语言模糊的不足,同时恪守清晰、平衡的原则。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够更为大众所接受。
语言论文5
现代化的生活方便了我们,手机,电脑的出现,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但是,网络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的危害!它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拿它杀敌,但你使用得不好,它也可以伤害你!
网络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大大的改进。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和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进行文字,语音,视频通话,让思念亲人朋友的心情能到到一些安慰。
现代化的生活让一些上班族忙碌的过着生活,这使得家中的老父母受在家里。有了网络的出现,这些老人终于不再是那简单的生活了,他们不用花钱就可以玩玩麻将,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来下棋,不受天气和身体的原因在家使用网购买东西……网络的出现,让这些老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网络的'出现,不仅仅是帮助了那些老年人,也给我们学生群体带来了方便,我们可以使用网络来进行学习资源的交流。利用网络,我们可以博览群书;利用网络,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实事政治;利用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别。
网络的好处数不胜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遍,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了!
近些年来,许多关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现象逐年增加,网络衍生出来的网络游戏,让一些青少年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许多青少年在双休日整天泡在网吧里,“努力”的“拼搏”着游戏的级数。上课时,心里想的也是游戏,这造成了许多人的成绩下降,身体的健康程度也日益下滑。
网络的坏处不仅仅有网络游戏,病毒的出现也让网络变得不那么干净,一些不法份子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制造病毒来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公司的机密文件等等,来进行不正当的买卖,这让许多人的财产的隐私受到威胁!
网络的坏处还有许多,传播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敲诈;利用网络进行药物交易;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等,这让网络沾上了许多污点。
网络的出现有利也有弊,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事。但它也有弊端,网络的诈骗,虚假信息比比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使用它来帮助我们,而不是用它来伤害自己!
语言论文6
1.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
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1.1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1.2意境烘托内心,并不断深化
在诗歌中运用意境,不仅是为了使整首诗歌的美感提升,同时也能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形象。就像是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诗言志的说法,所以我国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过书写文章,来刻画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感叹世间的百态,又或是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阔自己的仕途之路;犹如当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等,都是运用诗歌来描绘社会的一种现象,旨在敲醒当代的人们,反抗就社会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会通过意境而使内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会现象有所深化。在杜甫大诗人的《三吏三别》中,刻画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人物的繁杂,而对整首诗产生陌生的感觉,因为这些人物就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氛围,让读者犹如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人物,所以就不会特别陌生,反而会彰显这些人物的鲜明活泼的生命力,同时也烘托出作者对友情的珍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的《石灰吟》中曾经写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营造了整首诗比较危机的氛围,但是正是在这种危机氛围的烘托之下,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会被荣华富贵所诱,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这人世之间,正是这样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让读者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往往源于日常的生活,并会不断的创新;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读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1.3构建意境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构建意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就是“有境无意”,就是指整首诗虽然拥有一定的意境,拥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却是华而无实,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只是简单的将现实中的实物描写的较为逼真,但是却没有侧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有意无境”,在一些较为成功的诗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话说的作品中既要有骨头,又要有肉,这样诗歌就会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来帮助诗人像读者抒发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诗只是有骨头,而没有肉,就会使整首诗有意无境,往往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较少,没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后盾,致使整首诗只是空洞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不会体会到作者的真切情感,还会使整首诗都太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2.1掌握语言规律
汉语言文学旨在研究语言,所以,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2.2用于理解文学
汉语言文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然而文学理解与文学阅读并不相同,文学理解是指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营造出的气氛,而文学阅读只是指仅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学习了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真谛,从而为了以后的文学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见过的文章,并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学的方法。
2.3写作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广泛领域,不仅包括理解一些文学作品,同时还包括写作与运用。在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之后,就会逐渐掌握文章结构,了解营造意境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达感情,这样就会在日后的写作当中,合理的运用语言,正确的组织文字。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独有特色,这就使学者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彰显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的目光,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语言论文7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及实践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调查发现,C语言程序设计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以项目化教学作为基础,采用引导教学法,以课内与课外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学生专业能力,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一直都是以语法知识为基础,通过变量、数据及运算符实现C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且根据数组、结构及函数学习C语言的程序结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逐渐使学生掌握C语言中的内容及知识,但是对于学生抽象思维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较大的帮助,学生长期对C语言的算法及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虽然能够将其中的程序弄懂并且自己编写简单的程序,但是对于自身编程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帮助,也不能够提高自身的思维及创新能力。为了解决此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尝试采用项目化教学。
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
(一)较强的基础性因为“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我国开设具有较长的历史。C语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的课时较多,一般都是在70个课时左右。在其他非计算机专业中,C语言也是一门选修课程,但是课时并不多,一般在50个课时左右。我国对于C语言课程的要求主要包括8个必讲内容,分别为指针、函数、文件、分支结构程序设计、自定义数据类型、数组、顺序程序设计及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二)较强的理论性程序设计的本质就是问题解决的程序设计,步骤需要行为与时间相互结合。学生毕业之后如果从事C语言相关工作,那么就如同写作一样,程序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所以C语言程序设计具备较强的理论性。(三)较强的实践性由于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程序,对于计算机的认知只是普通的办公软件操作,对程序设计工作的流程不适应,并且具有枯燥感及恐惧感,使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之后对于C语言程序的设计目的、组成及用途并不了解。另外,C语言程序的学习不仅要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相关的基础操作技术,还要求具备英文软件安装、纠错及识别等能力,计算机中的C语言程序的开发集成环境大部分都是英文,如果程序和计算机环境相互脱离,那么学生对于C语言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该课程特别重视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身的错误,并且对自身错误进行改正,以此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知识,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改革的方案主要包括语言基础阶段及提高编程两个阶段,前者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后者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现,图1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图。首先,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在语言基础阶段将C语言课程分成任务的提出、知识的分析、任务的分解、任务的实现及任务的评价这五个阶段。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一个小型的系统为例在课堂中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中的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相互讨论系统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让学生通过掌握课程中的内容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在最后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评价及总结。学生以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为基础修改自身的错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认知。其次,教师通过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提高编程阶段使学生通过小组形式选择题目,从而实现解决实际问题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的提出、项目的分析、项目的进行、实施项目及总结验收。学生是此阶段中的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辅助及引导。在学生提出项目及选择项目以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自主分析。学生以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对项目的选择进行设计,最后实现自己设计的项目。学生能够在项目设计完成之后相互讨论,并且对项目中的内容及知识进行扩展。项目的进行主要是项目性能方面的设计,学生设计的项目要具备一定的功能。在学生对项目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审,也可以组中的成员之间相互验收,并且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展示。课程改革主要是将上述两个阶段中的实践及理论相互结合实现的,以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对课本中的算法及概念知识进行学习,还能够自己实现课程内容的操作,使课本中的任务与现实项目结合,从而实现C语言课程的全新改革。
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实践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使学生通过设计项目进行学习,将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将知识技术的使用及掌握作为学习的主旨。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三方面入手。(一)改革实践框架1.教学的内容。以项目化教学为基础,实现C语言课程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实际工作和软件开发方面进行,项目的选择要贴合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也要贴合实际需求,主要包括程序的设计、程序的使用、数据的处理等多个不同的模块,并且不同模块还具备多个不同的.任务。2.教学的方法。项目化教学一般使用的教学方法为引导教学,指的是在教师提出项目之后使学生能够针对项目进行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在初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项目的功能设计进行研究,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其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为学生进行讲解。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都较难懂,但是项目化教学中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及兴趣。教师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项目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引导,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合作及模块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自身的系统开发及设计经验,为自身朝着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考试的方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的控制就是培养并且考核学生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中的项目培养自身的能力、知识及素质,所以重视过程。课下的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高层次能力,所以重视结果。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成绩总分为100分,包括20分的平时成绩、60分的课内项目成绩及20分的课下项目成绩。只有学生完成课外和课内两个项目,才能够认定为考试合格。(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实践以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精心设计的两个综合项目为例,分别为课内项目及课外项目,实现某企业管理系统和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科内项目,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课外项目。1.整体设计。通过情景进行教学整体设计,以课程为基础,为学生合理分配项目任务,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项目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使学生课明确自己每节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在提问及讨论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具备清晰的思路,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2.实施过程。在实施项目单元过程中,要让学生汇报自己课外项目设计的进程,之后教师要对项目设计进行评价,然后引入任务,对学生项目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之后指导修改自己的方案并且讨论。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提交,教师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改正。3.改革效果。对于某大学计算机专业一班及二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效果一般,对于项目化教学的评价良好。在进行项目化教学之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完成项目的设计,灵活使用C语言课程中的内容,在学生完成项目设计之后,自身就会充满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及提问,学生能够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学习,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并且还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协作精神。
四、结语
实践表明,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及教师指导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到C语言编程的魅力,并且感受到自主完成项目的喜悦。此种学习方式能够夯实学生的知识,并且开拓学生视野,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提高学生编程技巧及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及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蕾.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xx(2):17-20.
[2]余丽红,徐存东,林春景.基于CDIO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6):150.
[3]赵海明.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xx(9):211-212.
[4]刘芳.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2(2):80-82.
[5]袁春花,陈华.C程序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xx(5):149.
[6]淡海英.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J].岁月月刊,20xx(2):100.
[7]钱丽丹.项目化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xx(1):188-190.
[8]高冲,徐群.基于程序设计项目化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xx(7):233-235.
[9]祝种谷.项目化教学在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xx(11):289.
语言论文8
一、词语与传统
当词语用来描述人和自然的时刻,就是它们同时获得从属性和解放性的时刻。哈曼批评赫尔德关于语言起源的解释,因为他对语言的从属性元素缺乏应有的关注:赫尔德对语言的解放性因素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他没有充分注意到,相对于动物以本能适应环境而言,人类语言的应用具有多么重要的解放性意义。对于赫尔德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允许人们依据自己的处境,对其自以为重要的事物做出自己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人类与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不同,他们可以依据形势和环境对事物做出取舍。对人类来说,何者至关重要,何者无足轻重,他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自由选择。赫尔德把这种自由称为思考能力。人类给每种特别的感觉都相应贴上独特的标签,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语言。关于世间万物孰重孰轻的判断,渐渐衍化成了人类赖以做出具体决定的文化。
二、启示与美学
在哈曼的作品中,启示和传统都是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存在的,且二者都不存在稳定的共性。启示只出现在以文字形式展开经验世界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不应被理解为对自然法则的遵从,而应理解为自然之特殊性的呈现。同样,人类与上帝的关系也是以命名为媒介的,这说明人类在一个创造性的隐形结构中也有一个特定传统的展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增值构成了包含人类活动的“隐含写作”。感性的启示和创造性传统在其审美接受过程中被连接在一起,这一过程与概念无关。
三、“言说即翻译”
哈曼对传统的尊重从理论上说是由这样一个观点决定的,即他认为翻译是具有创造性意义之命名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从一定意义上讲,哈曼所谓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将一种形象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过程。四、超越世俗化西西拉母亲的故事,体现了两个对立的传统之间的一种等价性,在这种传统中,政治征服可以导致特殊人物在一个新的传统中的形象重构。对于我们前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这种重构可能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传统主义者米尔班克为什么要以神圣的完满性反对世俗化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的是,哈曼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世俗文化和神圣文化之间的.矛盾问题,在这一点上,哈曼与米尔班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人们完全可以说,哈曼和米尔班克所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世俗化过程。与米尔班克不同的是,哈曼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以活生生的特殊性对抗抽象的普遍性和以审美感知对抗理论建构等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特定传统的超越性结构,必将卓然独立于以其传统为介导的约束与自由,而无需依靠植根于传统的哲学或神学,文学理论依赖于启示引导的图像关系,由此可见,哈曼建立“启示和传统”模式的用意并不是那些神秘概念,而是这些活生生的形象,我们必须把这些形象转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图景,并将其作为我们的遗产留传至未来。这样一种文学批评观并未逃脱形而上学的陷阱,在有关米尔班克提出的神学论争中,它反倒会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但上述概念所极力强调的,不是基督教之本身,而是作为“人类母语”的诗歌。
语言论文9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起点,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太成熟,因此班主任在他们的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班主任不仅要管理整个班级的学习、纪律等问题,还负责和家长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所以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老师的沟通,这时候班主任在沟通过程中的语言艺术的运用就有其特殊作用。现实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语言艺术和沟通方法的运用有其必要性。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教学以及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语言艺术;沟通方法
班主任是否懂得运用语言艺术来帮助自己更好的促进班级管理是决定班级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懂得沟通技巧的人往往能够使事情处理起来更加顺畅。班主任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目前的思想状态以及学习情况,从而与学生保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而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是很有必要的,家长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教育工作。班主任不仅要懂得语言的魅力,擅于利用语言沟通,更要掌握沟通的有效方法,使得事情进展更加顺利。
一、师生双方平等,互相尊重
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一定要摆正思想观念,脑海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师生双方是地位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像是教师向学生问话,有些学生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谈话就会被其他同学看作是“犯错误”的象征,所以他们从内心拒绝被班主任“邀请”至办公室。作为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管理,教师应该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建立在关心孩子,为孩子好的目标基础上。即使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地位不同,年龄差异很大,学识经历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班主任,依然应该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更加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外,小学生还处于心智各方面都相对稚嫩的阶段,需要班主任教师的不断引导,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教师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应该更加多的表现出对他们的关注。
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每个学生自身都具有闪光点,但同时也会有缺点。作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每位同学的优点和缺点。对于学生的优点,我们一定要给予表扬和挖掘。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应该要让学生明白他是一个拥有很多优点的`学生,他有能力做好这些事情。所以班主任老师必须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特点,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面对学生的缺点,教师要想办法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弥补缺点。另外,在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时,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也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教师的沟通形式也应该因人而变。比如有些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好意思向老师表达自己想法,这时候作为班主任,应该在平时多给予这些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从而在集体中放开自己;而在面对有些自尊心过强的学生来说,作为班主任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他,同时也要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语言风趣幽默,真情流露
沟通需要真情实感,班主任管理中同样也需要教师是真情表达。小学生是纯真无邪的代表,所以在与小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是满怀真心的,学生们喜欢的是把他们当做朋友,愿意与他们交流相处的班主任。有些班主任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是还是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对学习要求严格,在与学生交往时也是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真心,他们把学生当做朋友,学生愿意与他们交流,学生从这样的老师身上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除了真情流露以外,教师的语言还需幽默风趣,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贴近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活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热情好动。因此教师的语言也应该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感情。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班主任应该站出来给学生加油鼓劲,给他们带去坚持下去的动力。四、晓之以理,合理批评在进行班主任管理时,除了要动之以情,我们还要晓之以理。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应该首先要确保自己用词用句的准确性,坚持从理出发,这样做事才能更有说服力。比如,要让学生明白,在班级应该要遵守班级纪律,这是全班同学都应该遵守的规定,而在学校内,应该要遵守校规,这是学校对于全校同学的约束。我们所有人的行为都应该在班规和校规的范围之内,只有明确的和同学们约定好这些规矩,在与学生沟通时就可以说明道理。既然是学生,就难免会犯错误,所以在对待学生犯的错误时,教师的批评就更要慎之又慎,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同时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受损害。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能平白无故的判定一个学生有错,教师只有经过全面的调查之后再来判断学生的过错。其次,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教育学生,批评教育应该要及时,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最后就是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私下谈话,或者点到为止,因为这样的学生可以理解教师的用意。而对于有些健忘的同学,教师就应该提出严肃批评,以给他深刻教训。
四、小结
基于小学阶段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教师考虑到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且要以学生为中心,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发挥沟通的效用,与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主动的配合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级,和教师一起共同把班级管理好,建设好,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柳晓燕.探析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J].考试周刊,2016(57):191.
[2]刘艳杰.小学班主任管理中语言艺术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6(6).
语言论文10
一、引言
电影诞生于1895年,虽然己经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与文学相比还是略显年轻。不过,因为电影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多处感官,所以更容易对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影和文学都是用来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他们在情感的诉求与表达上仍然具有某种一致性。下面,笔者将借助《呼啸山庄》来透析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异同。
二、电影和文学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沟通工具,它是支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所以,有学者提出“语言”是人们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行为,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活动。而“言语”则是个人用以表达自我思想与情感的个体行为。由此,便能够得出“语言”与“言语”之间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时所用到的各种手段、方式和特殊媒介的一种统称。换言之,电影语言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不但能够反映与认识客观世界,还可以传递某种思想感情。由于电影语言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托,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电影并非一种语言,但却非常像是一种语言。在电影中,不需要遵守固定的语法,并且不需要俗套的语汇。例如,儿童在学会语言表达之前的几个月内就己经先学会了理解电影中变换的场景与画面。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特意去学习相应的电影智力就能够欣赏电影,读懂电影语言,当然这只是从最低水平上来说的。
与电影语言相比,文学语言更为正式。将现代汉民族语言进行高度加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化的语言,即为标准语,也就是所谓的文学语言。这类语言的形成基础是书面语,但其也具有口头形式,主要服务于民族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对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而言,文学语言则起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四、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一)语言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法均不同
与电影语言相比,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显得过于单一了。简单地讲,文学的语言单位通常都是由抽象的符号组成的,例如音素和词素等;而电影语言则不同,其可以将音乐、字幕、声音、图像集结在一起,利用各要素之间的交叉组合使用,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可以说,电影是以高速发展的科技作为基础的,其能够借助丰富并且自然的镜头为观众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视听空间。所以,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能够同时调动起观众的听觉与视觉,所以其更像是一种视听语言。另外,文学的表达方式通常都是从单个词汇的角度出发,为了能够尽可能实现某种特殊的语用或语义,就必须调整词组、词义和句子的结构,显然这与电影多变的'镜头是没法比的。例如在《呼啸山庄》文学版本中写道,希斯克利夫荣归故里,而且慷慨地买下了呼啸山庄,也因此俘获了林顿妹妹依贝拉的芳心,并且与之结婚。但在希斯克利夫的心中却一直深爱着凯瑟琳,所以他的冷酷无情令依贝拉很快就枯萎了。虽然文学语言所使用的词语己经十分贴切并且生动,但却总是略显单一。而对于这段情节的刻画,电影语言就表现得非常不一样。首先,当希斯克利夫再次回到呼啸山庄的时候,演员的妆容已经一改之前灰头土脸的形象,而是西装革履、整齐帅气。同时,背景音乐也变得略显轻快,整个氛围和以前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的意思,电影却利用人物塑造、背景衬托和情节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诊释,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效果自然胜过文学语言。
(二)语言修辞策略不同
文学语言十分讲究对语言的修饰,即修辞的使用。在文学版本的《呼啸山庄》中,其在描写这座古老的山庄时就使用了非常典型的修辞方法。首先,为了充分体现山庄周边环境的阴森恐怖,便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对夜景、密林、山石和风等进行描述。目的就是为了衬托主人公当时恐惧且复杂的心理状态。而在电影中,则主要采用隐喻和象征性的修饰手段来起到烘托气氛和渲染场景的作用。镜头由远及近,然后再慢慢拉回远处,背景中看不见样子却充满凄冷感的怪异鸟叫,不同场景间的无预兆切换等,给观众制造出一种压迫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间的距离,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所以,可以说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确存在着一定差异。
而且,对于一种集视觉和听觉为一身的文化传播媒介,人们在审美方面对其有着更高的要求。就像电影《呼啸山庄》中所刻画的日常生活场景,必须令观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触动,这样才能感受到从文学中无法领略的场面与情感的震撼。比如,文学中设有回忆的桥段,但从文学语言上,读者虽然能够知道这段情节是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但没有特别强烈的冲击感。而电影语言的修辞则大不相同,虽然《呼啸山庄》还是以黑白片的形式拍摄出来的,但导演却通过黑白影像的特点来凸显希斯克利夫惨淡并且阴暗的过去,再借助银幕色彩的明暗变化将观众思维拉回充满光亮的希望基调之上。另外,在电影语言中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要素,即角度。在影片中,当希斯克利夫守护在凯瑟琳床边时,分别给了他正面、侧面和斜上方三个不同角度的特写。正面,他的表情是沮丧的、伤心的,因为对于他而言,这个女人是他毕生的最爱;而侧面,从他的眼光中又流露出几分决气,或许是对辛德雷的恨,或许是对世俗眼光的恨;最后是斜上方角度的特写,镜头内闪现的是沧桑和无奈,是的,对于他来说生活真的很现实。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能够彰显出完全不同的情感内涵。
三、结语
总之,在充分了解了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内涵”以后,可以肯定两者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对比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两者在细节刻画、文化创作表达和文化价值倾向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事实上,电影并非一种地地道道的语言,所以其与标准的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电影语言在语言的构成要素、表现手法和语言修辞策略上都稍微强于文学语言,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又略显不足。电影语言更侧重于视觉与视听的感受,并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故事的传递与情感的宣泄;而文学语言则更侧重于对文字符号的组织,通过文体结构和体裁的不同来实现抽象的、具体的、深刻的阐释和情感表达。但无论怎样,两者都是从文艺的角度带领读者和观众对文学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影像进行更加全面的认知。
语言论文11
一、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不准确。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 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 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xx 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6、就业指导机制要有明确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模糊,此专业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意向往往比较模糊。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规划,致使毕业找工作之时手忙脚乱。所以,老师要注意此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大一是就业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大二是就业的储备期。对大二的学生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还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让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7、学生评价机制要有全面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学生评价机制,要求对学生做出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根据各高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
标的要求,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之时,要将传统的命题标准、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对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有效考核,还要对其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考核。在全面考核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精力用在强化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秘基础知识》课,教学中采用"与文秘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讲授、示范、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考核方式是:与岗位测评对接,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和行业专家总评。具体做法是:在课岗结合的基础上,分为模拟现场、情景设定和书面材料写作、礼仪举止评定等方式,并让学生在评审汇报时当主角。实践证明,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能够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价。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应该从学科定位的层次性、专业方向的多向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技能培养的应用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就业指导机制的明确性及学生评价机制的全面性等入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语言论文12
《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强化策略 》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理解和领会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语言艺术性,教学语言要讲究规范性、引导性、生动性、简洁性和激励性,增强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言艺术、激励性
一、注重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1.提升讲课的质量,深化学生的理解
小学语文本身就是和语言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讲究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性,这样可以提高语文讲课的质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缺乏,受到身心发展的束缚和限制,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很难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学习上出现困难,课堂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教师可以调整语言面貌,改变语言风格,给学生平易近人的印象,运用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的掌握在于理解,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注重提高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内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师生近距离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教学对话,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的成长都很有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语言的艺术性,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增加师生交流,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改变语言的形式,实现和学生课堂上的对话,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要优化语言的面貌,这样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鼓励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好的语言表达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分析与研究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讲究规范性
教学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性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打好知识基础,保证学生向着更高层次学习而努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言的规范性,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小学生正在打基础的阶段,语文知识很宽泛,无法判断学习的知识是否正确,教师要重视讲究语言的精准性,因为学生都是无条件地完全接受教师的知识,所以教师要保证知识的正确。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要保证引用例子的客观真实性,不违背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讲究引导性
小学语文教学逐渐转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向,教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提问的方式,教师可以运用疑问的方式代替陈述式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的引导性,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出提示和引导,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重视生动性
小学教材生动性强,故事性强,教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突出这个特点。教师要运用讲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语言,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语言,声音的表达要相对夸张一些,运用小朋友的视角去解读教材,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读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还要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讲课的时候提高语言的生动性,挖掘自身魅力和潜力,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让语言更加生动。
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重视简洁性
太复杂的语言学生很难理解,讲课时间有限,简洁的语言能帮助教师高效发挥讲解的作用,提高讲课的效率。教师要以学生的理解为标准,要让学生理解教师的语言,简单直白,容易理解,方便学生学习。教师要保证简洁性在一定的范围内,过于简单直白,学生的理解力的培养可能得不到锻炼,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重视激励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积极增长学习的正面情绪,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塑造健康的个性品质,重视疏导学生学习上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因此,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教师经常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增长学生学习的自信,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感成就感幸福感。同时,教师要采用温和的批评教育形式。小学生学习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不能激烈批评,而是要改变严肃尖锐的批评形式为温和的批评形式,帮助学生积极改正错误,认识错误,多和学生谈心,让学生对错误产生认识,纠正自己的错误,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讲究语言的艺术型。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重视运用语言艺术,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和作用,重视讲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和力量,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语言论文13
摘要:在全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美感的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在教育模式上有所转变,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有利的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现状;有效策略
1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现状
1.1教学观念明显滞后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改革着,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不随之改变,仍旧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向社会输出实用型人才。
1.2在教学上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突出
在素质教育中,明确要求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往往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多元化,但仍采用传统式的教育模式,教师主导着课堂,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更对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起不到更好的作用。[1]
1.3教学方式杂乱无章,不能突出重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其有优势亦有弊端。许多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往往利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资料进行拓展,这样易于学生接受,但多而杂,却严重偏离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发散的思维很难聚拢到知识点上,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1.4自主学习性不强,学生学习效果无明显提高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教师在开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无明显提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不强,教师更没有加以指导,使得自主学习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有效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不仅有语文的理论知识,还有人文性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选读。学习汉语言文学不仅提高实际交际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
2.1现代汉语中的审美教育
现代汉语中的审美教育主要从汉字的教育中体现。中国的汉字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的精髓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传承文化的缔造者。每个汉字的创造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文化背景以及构字规律进行审美的教育,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汉语的无穷魅力所在。
2.2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古代文学教学分为古代汉语教学以及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其中古代汉语是基础教学,主要服务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课程教学,通过鉴赏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传承,对学生的学术研究以及实际运用都有重大的指导作用。[2]教师可以根据古代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个人修养以及文学素养方面进行启示教育。在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中,作品中的意境美、意象美以及写作形式美,教师应着重讲解,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2.3现当代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现代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是体现一些爱国情怀以及历史责任,教师应从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从中体会作品所抒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中故事情节发生的情形,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
2.4外国文学的审美教育
对于外国文学的审美教育,就要从外国文学作品中进行。外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一些发展史以及文化史,重点在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作品的欣赏,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著名作品的展示,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进行美学的教育,感受异域文化带来的思想转变,从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上,实现另一种美学的鉴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美感的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学习的理念,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文学情操,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社会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玉珍,徐红.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xx(16):162-163.
[2]王娇.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J].才智,20xx(15):152.
[3]张立杰.职技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分型培养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xx.
语言论文14
一、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
1.声音语言
语言的种类有很多,其中讲解性语言主要是指音乐教师在授课时要准确讲解理论知识,从而表达音乐中所传达的思想,对于一门艺术性的课程来讲,注重艺术语言的使用,对加深艺术课程的理解很有益处。专业性语言不言而喻是指针对不同的专业,授课时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词汇等,比如在讲解科学知识时,要态度端正,不能嬉皮笑脸;在讲音乐知识时,要注重文字优美,感染性强,遇到音乐专业词汇时,要详尽地进行解释,不能以偏概全,草草了事。趣味性语言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获得乐趣,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在授课时运用趣味性的语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收获知识,也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注重语言的文艺性在音乐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一门文化审美的课程,运用文艺性的语言对于增加音乐课程的感染力有很大作用。在语言表达上要做到能够简练、准确,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子使音乐知识完整地表达出来,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诱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语言上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流露出不满和厌烦的感觉,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学生排斥对音乐的学习,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
2.肢体语言
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字语言之外,肢体语言对于音乐教学也很重要。肢体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动作等。我们通常都在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眼神的交流,比有声的交流更有力。比如在学生演奏音乐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大的鼓舞,促使他们在表演中更加投入、更加卖力。在讲课时,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进而时刻准备着改变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教师的手势动作等也展现了肢体语言的艺术作用,例如在进行音乐指挥时,强有力的音乐指挥对于激发演奏以及演唱热情都有很大的作用,平时上课中的肢体语言也能缓和师生关系,起到沟通交流的意义。面部表情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观察教师的面部表情,讲课时候的声音来展开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太过严肃,面部表情凝重,教室氛围十分压抑,那么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注重自身的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做出不同的反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音乐课堂的质量,增强音乐文化知识的艺术感染力。
3.音乐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知识的传播者,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教学,对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师还是循规蹈矩地照本宣科,不加创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不会主动提问题,也不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浪费了有限的课时,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无法得到提高。音乐教师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当教师用低沉无力的嗓音授课时,学生的情绪也比较低落,严重影响了课堂气氛,倘若教师热情洋溢、声音充满魔力,那么教室的学习气氛也会热情高涨,相应的学习劲头也比较充足。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搭配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提问、角色扮演,课堂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是指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设计情景剧,让学生进行角色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音乐演出,既锻炼了个人能力,展现了个人魅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音乐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艺术,争取做到每节课都生动、吸引人,音乐老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音乐是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也是触动心灵的最有效的门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自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看法,使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充分感受音乐的乐趣和魅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刚开始进行教学时,可以先放一首舒缓的音乐平复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调整气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其在后来的学习中跟上教学进度,充分理解课程内容。
4.学生自身
对于学生自身来讲,由于学校、家庭等各种环境的影响,对于音乐艺术的应用就少之又少,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比如教学环境、教学理念,学生只注重数理化的学习,不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放弃了音乐、绘画等能力的培养,更不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艺术,课下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根本无暇去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文化修养。学生应该加强个人爱好的培养,经常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音乐兴趣的培养,感受音乐演奏的魅力,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针对自己的声音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形式,比如民歌,流行歌曲等,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社团组织的音乐活动,比如校园歌曲大赛,金曲演奏,红歌演唱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注意多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演唱经验、表演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积累舞台经验。
二、总结
通过对于音乐课堂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自身不注重加强,教学环境不好等,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对策,如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合理运用语言艺术,肢体语言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使语言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展现出应有的水平。
语言论文15
摘要:大学课程教学已经逐渐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发展,教师们都在试图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虽然不是技术操作类的应用性课程,但是在教学中同样可以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包含在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并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在写作汇报中锻炼综合能力、在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与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等等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环节,这些环节如果做到实处,就能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化甚至高效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识记;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不是技能应用型专业,所开课程所学知识不是生产、操作类技术性课程与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总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在学到有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还能提高思考与运用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具有其自身的应用性[1],教学中本当重视其实践效果。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也只有加强其实践的环节,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最佳效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一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的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二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合理正确并能论述其原委,三要让学生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象或进行实践。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一解决的是学到知识的问题,目标二解决的是批判性思考的问题,目标三解决的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的问题。三者当中,学到知识是基础,学会思考是关键和核心,学会应用是目的。思考其实已经介入应用的范畴,虽然是一种意识层次、精神层次的范畴,但它恰恰是理论性专业和课程本身的应用性所在。[1]理论的教学必以思考和应用为目的,只学到了有什么而不会判断不会评价,当然就不会应用,不会思考不会应用的教学是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学。探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其实是探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而实现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就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学到理论、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笔者试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在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
一门课程的内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范畴,怎么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观点、代表人物在该学科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是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属于识记的范围。这部分内容的最佳学习方法就是学生自学,并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自学即自己学习教材、参考资料,完成习题,完成习题即自学完教材、参考资料后,自己做完每章节配套的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老师上课的时候再一一加以检验,由此达到学生在自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的目的与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学等,无一不是基础理论性课程。要说它们的应用性就只能是课程本身内容的理解、批评、辨析和运用的应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知识、锻炼并习得能力。获得知识往往是边学边完成习题的方式较为有效。比如文学史课程之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么具体文体、各文体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学的'大体特点是什么、各期与各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各家与各家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2]这些是学古典文学史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牢牢地刻在脑子里,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同样的,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学习也是如此。又如文学理论课程,中外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流派、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前后阶段流派代表人物之间的继承发展与革新创造等[3],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和研究。又如写作学中关于写作主体的建构理论、写作过程的思维理论、写作行文的操作理论与策略理论以及文本规范理论等,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与理论,只有把这些知识和理论深刻在脑子里,才能进一步思考、辨析理论的正确合理与否,才能进一步指导写作实践。再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关于汉语的语音、语法、句法、发展演变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知识与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研究,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语言表达、写作实践。所有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获得都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学得最为有效。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并下发给学生在预习自学时必须完成的习题,在预习自学中有针对性地掌握会的,存疑不会的,在课堂上老师的检测、反馈中巩固会的,解决不会的。
二、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
学生在自学教材和参考材料的时候,在自己完成习题的时候,总会碰上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需要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把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到课上或网上教学互动平台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跟老师或同学或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即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辨析、判断能力。学生自学的时候把不懂和疑问写下来,则又训练了学生的辨析、思考和表达能力,要辨析清楚自己理解了的是什么才能思考清楚不理解的疑问的是什么问题,思考、辨析清楚了已经理解和没有理解的问题并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不是简单的事,这个过程如果实实在在地做了,对训练学生的大脑思维和写作表达是非常有效的。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在学生的自我实践中完成,所以可以说是文科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自学时会因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高低而导致发现问题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所以讨论交流环节,老师作为主导也得设计、布置一些讨论的话题、课题或项目给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准备,这样才能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收到更加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老师的设计话题、课题或项目及其思考、准备的要求都可跟知识掌握类习题一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习某一章节的时候就有明确的要完成的任务,能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文学史自学预习中,可能会遇到对某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更不能归纳概括其风格特色的问题,也可能会遇到无法辨析流派、作家间区别、联系的问题,还会遇到张冠李戴、记忆混乱的问题,这些就需要老师在设计的课前预习自学题目中提醒、引导学生碰到此类问题时如何解决,或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和难题到课堂上来或网上互动平台来交流讨论解答。又如自学预习文学理论课程时,会碰到弄不明白模仿、反映、再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结构、解构、后结构、现代、后现代、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诗言之、诗缘情、物感、原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等概念和理论的含义及其相关与区别的问题,尤其是无法将这些理论与作品分析的已有结论联系起来的难题;在自学预习写作学课程时,会遇到辨析不清赋形思维、路径思维、策略思维、文本思维等理论的内涵与作品中的实际体现、写作中实际运用如何等难题;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自学预习中会碰到不明白音位、音素、音节、仄声、入声等概念与实际体现的问题。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自学中不只需要识记的能力,更需要学习者的思考、理解、分析、综合、联想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在设计的预习题目或指导手册中有提示有引导,这样学生便能在自学预习时检验自己的预习自学效果,带着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疑问来课堂或互动平台交流讨论,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加深对已理解问题的印象,也加深对未理解问题的印象,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三、在写作汇报中锻炼应用
人类发展到当下的时代,已经进入一个几乎“全民写作”的时代,写作成为人们最好的交流、沟通、推销自我、健康心灵、疏导情感、表述革新、传达创意的最佳方式,也成为学习的最佳方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并实践着“学习通过写作”“生存通过写作”“发展通过写作”的理念与思想。[4]通过写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美国的小学教育就常常让很小的孩子们到图书馆查资料、写报告,即是“通过写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极好经验。所以通过写作学习可以说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最高阶段,也是其最见成效的方式。学生在前面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讨论、交流、释疑、拓展的基础上,在某一章节内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最有体会或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写一篇研究文章,或者对某一章节的全部内容写一个带有自己心得体会、梳理概括的学习报告,当然是训练学生廓清知识和观点、理顺思考、分析材料、理性辨析、清楚准确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写作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没有人能代替他人写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学习感受、思路的,只有学生自己的写作才是他真正的学习实践过程。而写作中包含的廓清知识、理清观点、查找资料、加工整理、概括凝炼、构思运作等都是学习者本人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者这些丝丝入扣、环环不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比如让学生学完《诗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经》的小论文,学完《毛诗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的功用或价值的文章,学完写作主体心理动力建构章节时写一篇关于某个作家的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培养与提升的习作……如果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研究性小课题和要求,并让学生选择或自拟课题去查阅资料、分析整理、书写成文,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会得到更加深广、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思辨、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与提升。无论是识记知识,还是学会思辨学会分析与综合,还是学会写作,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的自学实践中实现的,其方式大大不同于传统课堂上老师一言堂式的讲授,效果也会大大高于传统的讲授式。
四、在精心充分的设计和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
好的设想与方式需要扎实的执行和操作才能见出成效,好的设想与方式一入实践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阻力,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如各科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在课堂上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考核等,基本上做不到。主观的,如果课堂上做不到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就难以约束学生自觉地按要求完成自学、完成整理、完成写作。因此,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准备、严格监督与考核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老师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知识点的习题集,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重难点问题的自学引导思路,需要准备各章节的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小课题,需要准备有质量的针对性强的短小的浅显易懂的各章节的参考资料并配合教材相应章节下发给学生自学阅读。老师可以将知识识记题的检查考核放在课前完成,将学生存疑的讨论放在网络互动平台完成,写作及对写作成品即文本的评阅也放在课下完成,课上主要讲授和讨论一些共性的或都被学生疏忽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汇报、评讲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观点,至于各人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在文本批注中在互动平台交流中反馈给学生。老师可以将个人全部检查与考核及分组个别轮流汇报、讨论发言检查与考核结合起来。比如知识识记类考核、互动平台讨论回馈、文章评阅及反馈必须是全部的,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汇报发言则可以是分组代表、代表轮流式。在知识识记类考核和文章评阅工作中,也可采用分组互查互评、老师统一把关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互查互评中实现交流与启发。甚至还可以以几章精学(知识识记、思考讨论、写作综合提高三环节环环从严、扎实实践)几章粗学(知识识记从严、思考讨论、写作综合从简)、两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十几章的课程,扎扎实实从严过程从高要求的教学五章左右,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写作能力就都训练出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分析综合习惯、写作习惯也就培养和训练成了。再加上各门课程都采用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话,学生受到的训练和培养,其见效会更快更强!归纳起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阅读、梳理、识记,让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写作、辨析、分析、思考、研究、表达,既学到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来的,又学会分辨对错是非合理与否,还学会运用、研究和创新。这是一个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最佳的过程,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检验者而存在,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构成了主要的教学活动,这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内涵。
注释:
[1]李承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解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xx年,第7期。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童庆炳:《新编文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3月版。
[4]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版.
【语言论文】相关文章:
语言论文08-07
(热)语言论文08-07
以语言学习为本论文09-04
【优】语言论文15篇08-07
汉语言文学论文15篇03-19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提纲10-15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0-15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