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言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语言论文1
一、朗读培养,齐读带动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幼儿,大多表现为不爱说话,不愿和小朋友交流,但是,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让孩子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说话,去表达。在课堂上,多朗读、多齐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朗读中,其他幼儿正确的读音对这些幼儿是一个正确的引导;其次,在放声读时,可以听出自己与他人发音的不同,便于及时地纠正;最后,齐读时,孩子们都大声地读着,对不愿张嘴练的流动儿童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让他们也快乐地加入。在六一节目汇演中,刚插班入园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两个小朋友由于没有什么才艺,没有节目可参加,我想,这样对孩子来讲失去一次表现的机会,十分可惜。于是我找来一首欢庆六一的小诗让六个同学一起组成朗诵小组,这两上小朋友作为合读部分成功地加入到读诗的队伍中。不仅使他们的朗读能力提升了,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了班集体中。
二、模仿讲述,边说边练
幼儿语言的发展可在模似中不断练习运用。经笔者观察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长大的幼儿他们的模仿能力并不差。利用这一点,在幼儿园中让幼儿模仿多媒体中的读音方法,模仿动画片中人物的口吻进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去除语言中的地言口音。因此,在班上,当我们看完动画片后,为了训练流动儿童的语言,我常问流动儿童片中哪个动物说了些什么,让他们在模仿中练习语言。针对幼儿爱看电视的特点,我会给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子女布置这样的作业:学说一段广告词,然后在班上表演。许多流动儿童是用很标准的普通话来学说的。模仿是形成的第一步,时间久了,模仿的口音运用熟练了,他们的普通话就过关了。
三、游戏活动,边玩边练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子女特别喜欢做游戏,他们虽然语言表达上不占优势,但是他们的肢体运动能力很好。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孩子在游戏中身体语言与口头表达都能得到提高。为了提高流动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专门设计了“语言接龙”“传话快递”等小游戏,针对流动幼儿的语言特点进行训练。例如“传话快递”就是从排头的幼儿起,把老师告诉他的一句话向后传到排尾,看哪一排同学传的又快又准。有好胜心的他们不甘心输掉游戏,所以他们仔细听,认真说,快速准确地将听到的内容向后传,在不断的玩与练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个别谈话,单独指导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常常有一些插班生随时进园。他们初来乍到,特别需要教师个别指导并及时鼓励,如果语言发展中有问题更需个别纠正。首先,个别幼儿的自信心及交流能力不强,在大家面前发言时因胆怯而声音很小,教师此时就需个别谈话,教给他们放声讲,并用先于他们到来的流动儿童的好榜样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克服不自信,相信自己其实也很棒。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幼儿从小很少有指导他们的发音和讲话,有的幼儿口齿不清,其实他的发音器官发育是正常的,只是说话习惯问题,据此,老师要多提问他们,并在生活中给予特别的关心和指导,多用自己的发音带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就会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总之,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会运用这个工具,才能在将来的人生路上多一种技能。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幼儿的语言发展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通过多重引导策略帮助那些流动幼儿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给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语言论文2
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自20xx年暑期举办以来,引起了文字学专业学习者及其爱好者的热切关注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20xx年8月11日至8月18日,以“新时代的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为主题的第六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在郭锡良、王宁、鲁国尧三位先生的关怀下,于河北大学顺利开办并取得圆满成功。
八月的保定已经跨入酷暑,滚滚热浪并未阻挡学员们踏入保定的步伐。为了一睹各位先生的风采,获得更多关于汉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和前沿信息,与学术界专家们增加交流、提高科研水平,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五十多位学员冒着酷暑,千里迢迢赶到河北大学参加第六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
8月11日上午,王宁先生、鲁国尧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在由河北大学杨宝忠教授主持的庄重而简朴的开幕式上,李国英教授和鲁国尧先生先后致辞,他们阐述了研讨班开办的初衷,回顾了开办之初的情形,同时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学生们寄予殷切的期望,希望研讨班能够一直办下去。期间,和蔼又不乏幽默的鲁国尧先生还同现场在座的一百五十多位学员约定,二十年后再与王宁先生一起,和大家相聚河北大学。从先生们的言语表情间,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于中国语言文字学未来发展的深深忧患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眷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认真去选择和培养学术继承人的那份厚重的教育责任感,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深切关怀与殷切的期待。正是在这样轻松、和谐而又亲切的氛围中,为期八天的高研班拉开了序幕。
前来此次研讨班作学术报告的专家学者多达14位,他们从各个领域多角度多侧面深入探讨,涉及文字训诂、音韵学、方言学、语法词汇学、出土文献、词典编纂、专书研究、文献学方法以及语言政策等多个领域。所讲内容都集聚了各位专家学者在各自领域内多年辛勤研究的成果,是他们丰富的学术积累,更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文字训诂、音韵学方面
王宁先生在《〈说文解字〉与〈说文〉学》的报告中详细的阐述了《说文》学的主要精神,介绍了汉字构型系统的建构、《说文》优选字形的原则,最后强调了《说文》学的发展。她说:“《说文》学不可轻视和低估,它涵盖了中国文献文字学也就是传统文字学全部的自觉理念和方法,概括了汉字的特点,提供了规范的汉字形体和符合汉字特性的全部属性,中国文字学的创建不可缺少。”讲座期间,先生两次谈到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之情,也谈到先生的老师陆宗达先生和太老师黄侃先生对于传统文字学的坚守,以及他们持有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之朴学精神。正是这样的一脉相承才让我切身的体会到,为什么王宁先生面对《说文》学精神的失落,会有如此沉重的忧患意识,会发出“民族文化是不属于个人的,它是若干代人共有的财富,践踏她、舍弃她、甚至冷落她,都是对人民的一种背叛!”这样强烈的呼喊。这也让我想到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我的老师闫艳教授强行规定我们每人买一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要求我们时学时读、用熟用懂。
除此之外李国英教授在《汉字造字原理》的报告中,介绍了汉字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前人的相关研究以及造字定义的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紧扣“新时代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这一主题,给我们介绍了“如何制定计算机字库的国际标准、如何制定汉字顶级域名用字的规范以及中华字库工程”等等这样一些科学前沿的信息。这让我对汉语言文字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时代的语言文字研究绝不仅仅只局限在传统的文字训诂,语音词汇等方面,而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现代接轨,服务于当代,伸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苏宝荣教授在《汉语研究应当在“兼综”的基础上“创新”》的报告中,分四个主题,深入探讨了在汉语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兼综”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有北师大的教授作了《谈训诂实践中的字词关系问题》的学术报告,分四部分谈到了“汉字与汉语关系的密切性、汉字与汉语的不同质性、前代训诂家对字词关系的认识、朱骏声转注系联中的字形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王志平研究员为我们作了《上古音与古文字研究刍议》的报告,详细的讲解了上古音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古文字和出土文献音韵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语法词汇、方言学方面
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在《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词义产生的三种主要类型,然后从“词义演变研究的历史”、“核心义研究的历史”、“核心义的定义”、“核心义的来源――抽象义”、“《说文》本义与核心义重合”、“核心义的渊源――段王核心义研究”这六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词义内部意义之间的深层联系,并且列举了相当多具体鲜活的词语考释,这些详尽而精确的考释为核心义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和证明。这样的一个理论构建,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两个小时的课程就能讲得明了通透。但过程却是异常的漫长和艰辛。王云路教授从20xx年发表《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兼谈词典编纂的义项统系方法》一文,提出汉语核心义这一理论,引发语言学界的强烈关注,直到20xx年出版《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一书,历经八年的时间。也正如王教授在这一书中所说:“即使核心义的存在不能得到确证,这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构建依然值得探索和讨论,正如共同义研究使多义词的本质和特点得到全面的认识,核心义研究也能够推进词汇语义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戴庆夏先生在《汉藏语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报告中,从“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根据自己的实际辩证地处理好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的关系”、“正确把握好‘博’和‘精’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展开,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汉藏语研究的经验,介绍了如何开展汉藏语研究的体会。戴先生将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娓娓道来,给我们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自信。更难能可贵的是,戴先生如今80多岁的高龄还一如既往的坚持田野调查。 张安生教授在《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语法“型变”――以甘青河湟方言为例》的报告中采用生动且丰富的示例,详细讲解了语言接触的概念、河湟方言的型变特征等问题。张教授也是在坚持多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获得方言学上的巨大成就。
三、专书研究与辞书编纂方面
鲁国尧先生在《〈永乐大典〉编纂、辑佚与语言文字学古籍》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永乐大典》这部巨型百科全书,分两章主要讲解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辑佚问题。第三章就有关《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问题做了专门探讨。对于《永乐大典》编纂动机问题,先生列举了三种观点,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通过对朱棣相关史实的列举,先生认为朱棣编纂《永乐大典》是刻意包装自己的形象工程。在辑佚的问题上,先生着重给我们介绍了丁治民教授的《〈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一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先生的言语当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先生作为一个对祖国传统文化无限眷恋的富于高度责任感的教育者,向我们发出“关注《永乐大典》、继承传统文化”的强烈呼喊!诚如先生所言,《永乐大典》就是一座蕴含丰富的矿山,虽历经两百多年的不断挖掘,但这座矿山蕴藏之广之深厚,仍然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在辑佚小学书的课题上,仍然大有作为。在报告的最后,鲁国尧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八个大字:“凡我同志,争着先鞭”。是的,面对《永乐大典》这样一部巨著,谁的眼光敏锐,谁先下手,谁能有足够的勇气攀爬这座矿山,谁就会成功。而我们这一代年轻的学生们,究竟有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去面对和继承我们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古代文献和遗产呢?
郭锡良先生在《王维〈鸟鸣涧〉再议》的报告中结合传统训诂学和现代学科汉语史,对《鸟鸣涧》一诗中的“桂花”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证和分析,认为此“桂花”是指月光,而不是指桂树的花朵。先生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对于古诗当中的一些意象的释读,一定要落实到字、词、句。先生还重申了王力先生对章太炎、黄侃两位先生古音学的继承与发展,严厉批判了学术界一些弄虚作假的个别现象和学者。还谈到了“博”和“精”的问题,先生告诫我们,一定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广博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精于本专业及同本专业相关的方方面面。先生在学术问题上较真的态度,给我们所有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宝忠教授为我们作了《<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存在的问题》的学术报告,杨教授从20xx年跟随王宁先生从事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与研究,这15个年头以来,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他20xx年初开始读《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到20xx年7月读完,发现了一些和疑难字考释相关的问题。他分别从“字形问题、释义问题、注音问题、引证问题、异同认同问题、同形别异问题、核对问题、引文标点问题、体例问题”这十个方面作了一个系统的疏通与整理。《汉语大字典》是一部通用性的大型字书,杨宝忠教授能够不厌其烦的一个字一个字去考辩,这种精神着实令我们叹服。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像《汉语大字典》这样通用性大型字书的讹误错漏问题,是让我们所有学习中文的人高兴的事。
四、文献学及其他方面
黄德宽教授作了《新出楚简文献与文字学研究》的学术报告,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近年新出土楚简文献的情况及其文字学价值。值得提出的是,根据黄德宽教授的讲解,这些新出楚简部分文献在经过考释以后,证明《说文》所收古文字确系战国文字,且与齐系楚系文字多有相合。那么王宁先生说的“《说文》是唯一,且不容否定”得到进一步确证。
华学诚教授在《文献学方法与语言学著作研究》的学术报告中,谈到了古汉语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问题。他认为,文献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古汉语的基础和前提,它与其他方法不处于同一个层面,报告采用详细的文献材料示例分四部分进行阐述:不懂文献难以研究语言,不懂辩伪难得材料之真,不讲版本难得材料之善,不会校勘难复材料之源。
最后北京语言大学的李宇明教授为我们做了《中国的语言政策》的学术报告,生动形象的为我们阐述了新时代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以及21世纪的语言竞争问题。
五、结语
为期八天的高研班课程安排得既丰富又紧凑,老师们的报告几乎涵盖了汉语言文字学的方方面面。上课期间,学员们也并非处于纯粹的接受者的地位,每一位老师的讲座都有学员积极参与互动,提出自己的困惑,表达自己的观点,气氛紧张而融洽。除此以外,主办方还于8月14日上午安排了“青年沙龙”这一特殊环节,总共有十位学员提交并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学员们分两组就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进行交流、对话、相互评议。这些提交论文的学员当中,有在读博士生也有在读硕士生,甚至还有刚刚考上硕士的学员。在这样一种场合宣读自己的论文,对他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种进步。我深深的感觉到这样生气勃勃的学术讨论,不仅给我一种相互碰撞的激情,同时消除了平日里处于社会上的一些浮躁的毛病。八天的时间,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和学术视野的开阔,我融入在浓厚的学术气氛当中,学者们严谨可贵的治学精神以及全身心投入的虔诚态度让我感动。八天的时间,我与来自其他院校的同学们相识、相知,到最后的依依不舍。我们坦诚地相互学习,发现各自存在的差距,我们相互勉励在往后的日子里更加奋进。
感谢郭锡良、王宁、鲁国尧三位先生倡议发起这样一个研讨班,感谢所有支持研讨班并且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讲学的老师们,更感谢此次承办单位河北大学的杨宝忠教授和杨清臣老师。我希望我们的高研班能够一直办下去,我也坚信,在这么多先生们、前辈们的关怀与引导下,汉语言文字学的明天必将继续往前发展,未来的文字学大师也一定在这样的活动中孕育成长。
语言论文3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主要课程就是美学。开设美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美学素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要正确处理美学理论与感性材料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重点,才能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美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化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内容之一的美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美学修养,进而使学生分析文学的理论储备得以丰富。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美学教学内容课程化的基础上,实现教材教学化,也就是将教材内容有效的转化为教学内容。当前美学教学所面临的实际是教材内容多,而课时有限,这就极易出现课时安排上的先松后紧的现象,将美学教材有效的教学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有效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化的途径。
一、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感性材料之间的关系
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又是关于审美这一感性认识的科学,所以说,美学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旨在通过美学教育,培养学生在理论上的思辨能力以及在感性上对美的感受能力,所以在美学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感性材料之间的关系,保持二者的均衡,否则,如果过于强调理论,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过于强调感性材料,很难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思辨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也会相对肤浅。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化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要培养新型的语文科教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强化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职责,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开发潜在课程,培育教师精神;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美学理论是人类审美的理论思辨的方式以及深度的标志,是学习美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提出、分析美学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美学教育中,理论教学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只有经过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学习,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思维方式,达到一定的美学理论高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单纯的强调理论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何谈对美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主张的,通艺是谈艺的前提。感性材料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并且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进行深入探究的热情。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笔者在进行美学教学的实践中,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美。例如,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校园的宣传版画、建筑等,将美学理论与生活联系,这样既增加了美学的教学素材,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培养起对美学的学习兴趣。此外,借助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增加美学的感性教学材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多媒体的影视材料,并结合进行美学理论教学,通过感性材料生动、形象的展示美学理论,使学生在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可以完成对不同形态的美的讲解后,给学生展示一些记录片,可以让学生对美有个更加形象的感受。教学实践也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通过将感性材料融入教学,可以对枯燥的理论加以调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身边的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美学理论提升感性材料的理论高度,将理论和感性材料充分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且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不但有利于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训练学生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能力。
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
美学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对于教师来说,要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分清主次。
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不能仅凭教师的主观臆断,而是首先要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分析,抓住诸如美的实质、审美经验等美学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将所选用的教学与其他美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把握所用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及重点内容,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此外,在对每一章具体内容进行讲解前,也要把握重点,并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次要内容,也就是教学大纲中的非重点内容,可以简单介绍甚至是采取让学生课下自学的形式对其进行基本的了解。必须让学生走人社会、了解社会,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为之奉献的师范人。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有相应的师范教育体制、教学管理体系的支持来配合,不然的话,孤立的课程改革能够解决问题的。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具备的文学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以及具体的学习能力,并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安排。例如,以艺术活动为范例的审美行为是美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活动,其理论知识就应当作为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对比美学与文学理论教材,使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学与艺术的创作过程、文学创作心理以及价值追求、艺术与文学的机构层次等,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以凭借已经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所具备的文学欣赏能力加以解决,因此,教师不必过多在课堂上加以强调,只需要对基本知识点稍作介绍,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即可,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主次划分时,要注意整体上对教学内容有较为系统的把握,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将其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避免导致在有所突出有所省略时,造成教学内容支离破碎的不利后果。
参考文献:
[1]李琳,史鸿文.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高等教育,20xx,(21)
[2]徐志兴.美学美人美画——从美学教学论人才的培养.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xx,(03)
[3]任立生,魏玉璞.对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吉林工学院学报,20xx,(03)
[4]翟洪涛.浅谈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方法.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xx,(02)
语言论文4
摘要:在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语言的引导性、激励性、赏识性、包容性等方面,提出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要求和基本做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学数学;教学语言
数学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的信息载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1]。如何提升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传递数学知识、引发学生兴趣,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外学者对此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本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研究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设计和实施。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设计原则
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讲解可展现出的理念的美、哲理的美、思维的美;对一个繁杂问题的证明可展现出的简洁美;图形展示的对称美等。同时,数学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素质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外在表现,反映着教师审美个性与追求。根据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特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设计应符合科学性、示范性、趣味性、针对性原则。1.科学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准确、精炼、严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使用数学符号、抽象术语、正确地读公式、准确地叙述数学概念,叙述完整,逻辑严密。2.示范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运用会对学生形成示范作用,因此在教学语言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示范性,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提供模仿对象。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抽象的定义、定理、证明,理论叙述严谨,理解困难,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恶情绪,进而导致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学语言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增加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避免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4.针对性中学数学中的概念既抽象又严格,在使用较为抽象的专业术语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语言设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点
“翻转课堂”是2007年前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它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热点。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给予学生独立主动思考和参与实践的空间,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达到消化知识、发展思维和学会学习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翻转”,实质在于教学“主体地位转换”,具体涉及以下3个方面:(1)教师角色翻转。教师由教学交互活动的中心翻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和指导者。(2)学生地位翻转。学生翻转为各个学习环节的主导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和学习量。(3)教学时间翻转。教师的讲授时间减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时间增加,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三、面向翻转课堂的中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
1.提升教学语言引导性
引导性教学语言有利于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促进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尽可能先让学生自己去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给出指导性建议或者相关、类似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让学生悟出自己的不足,使得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成就感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良处或者卡壳处,教师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谈谈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分析,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找到症结,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启发引导要把握好引导性问题的梯度,让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得着,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出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乐于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增强教学语言激励性
激励性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勇于做翻转者的勇气,促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翻转者。处于青春期的.每一位中学生都充满着求知欲、表现欲和亟待挖掘的巨大潜力。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不同基础,可以把翻转者分成不同等级,鼓励“高等级”的学生直面高难度的问题,形成一个“先锋队”;将难度适中的问题分配给中等基础的学生,激发他们稳、准、快地去解决问题;鼓励后等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听、说、讲、学,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提高教学语言赏识性
及时适度的赏识学生的翻转,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对于成功的课堂翻转教师要不吝言辞的及时表扬,尤其要指出闪光点,树立标杆、给出示范;对于不能进行完整翻转的学生,教师要对其勇气可嘉给予肯定,对其已经翻转的部分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会让每一位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地去进行翻转,乐于各抒己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4.优化教学语言包容性
尊重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允许百花齐放,做到收放有度。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路和想法,教师要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从他们理解问题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甚至奇葩点。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扩大了参与度,也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民主、平等,从而让教师和学生们亲密无间地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忘记了数学的抽象、枯燥无味。斯托利亚尔说:“数学的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数学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使用和探究要讲求艺术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模式进行灵活有效地运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元宗,胡灵敏.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7-19.
[2]曾庆宝.新旧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对比与思考[J].数学教学,2006(2):1-3.
[3]贺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启示[J].教学研究,2016(2):82-86.
语言论文5
[摘要]
近几年,素质教育在教育行业的综合性推广,使教师从主要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化为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新模式。汉语言文学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语文学科,逐步成为提升语文教育水平的重点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科技对接;素质教育;交流沟通
一、汉语言文学在语文学科中的突出地位
汉语言文学作为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重点改革项目之一。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内容包含了对古代诗、词、歌、赋等不同文学创作模式和内容的鉴赏。然而,在近现代的语文学科教育中,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汉语言文学在学生的心目中只代表了背诵科目,忽略了其对于学生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引导作用。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教育不仅对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中华文明的古代文学艺术传承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现阶段,我国的整体教育发展还不够完善,语文教育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学生文学底蕴的积累和延伸还没有起到足够的指引作用。在各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突出汉语言文学在语文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将汉语言学科作为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教育项目,是实现学生在文学方面综合发展的有效教育举措。
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桥梁,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加强语文学科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积累语言基础,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承和传扬中国文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载体,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逐步了解的学科,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指导,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无论是学生接受初级语文教育的基础学科教育阶段,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教育时期,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将思维意识转化为语言这种外在的表达方式,将内在的精神外延成为一种沟通交流的载体,是我们处于幼儿时期就会模仿学习的一种本能。在接受系统的语文教育时,学生进一步将语言组织成具有逻辑性的思想表达模式,将思想通过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语文学科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组织引导作用,对培养思维敏捷性、开发语言文学潜力、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突出的贡献。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知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文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需要重视起来,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四、实现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对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现代化技术逐步融入教育行业,一方面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巧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科讲解时,可以融合时代特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通过相关教育问题的讨论,可以有效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突出汉语言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门应将汉语言文学在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指导和语文教育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作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改革力度,深化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学能力方面的重要引导作用,为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江.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关爱明天,20xx(4).
[2]刘民殷.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xx(1).
[3]夏丛丛.关于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性的若干思考[J].教育界,20xx(9).
语言论文6
【论文关键词】
网络语言中学作文教学语言运用引导
【论文摘要】
网络语言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给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既不能一味拒绝,也不能全盘接受,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意识。
信息和数字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民”这个群体呈逐渐壮大发展的趋势。新的交际环境呼唤新的交际方式,网民群体的年轻人挑战传统、崇尚创新,通过改造旧词、创造新词、运用数字表意、运用符号表情等方式对汉语和英语的词句进行改造,形成了一种应用语言变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以其言简意赅、方便快捷、幽默诙谐等特点,受到众多青少年的追捧,进而大量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之中。网络语言正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试图突破常规,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网络语言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网络语言,有人认为应该明令禁止,有人认为应该加强规范,还有人认为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任其发展。我们拟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网络语言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一管窥。
一、从网上走到网下的网络语言
所谓网络语言,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主机、硬件、病毒、注销、路由器、防火墙等,使用范围以专业人员为主;另一类是网络交际中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如东东、菜鸟、美眉、大虾、246、TMD、我走先之类,主要用于网络聊天及网络交际。这两类网络用语不仅在使用范围上,而且在构成方式、风格特点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中后者吸引了更多的目光,是近年来语言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争论的焦点。我们讨论的重点是第二类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方言。从发展历史来看,它历时甚短,当然也远远谈不上成熟,但是却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在互联网的OICQ、MSN、BBS、博客、聊天室等虚拟世界里,网络语言俯拾皆是。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网络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它主要由网络语汇、网络字符和网络数字语组成,这三部分都对现实交际有一定的渗透。“美眉”、“大虾”一类的字眼不仅挂在青少年学生的嘴边,就连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也时常见到;网络字符常夹杂在手机短信中,让局外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既称“网络语言”,其使用范围本应该局限于网络。由于网络语言具有使用起来简单方便、能快捷迅速地把思维和情绪变成语言符号等特点,加之年轻人追求猎奇、讲求快捷、刻意创新、张扬个性的心理,它深受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网友的喜爱,以至于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频繁地使用网络语言,成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习惯采用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在网络语言冲击波中首当其冲,给语言学界和教育界提出新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影响下的中学生作文现状
作文教学遭遇网络语言是不可避免的。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和语体的变化,这的确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据《长春日报》报道,该市某中学一个12岁的学生写了一篇让老师感到匪夷所思的日记。日记的开头是:“昨晚,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到我家吃饭。在饭桌上,他们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7456,我只吃了几口饭,就跟他们886,到QQ上给我的MM打帖子去了。”这样的现象在中小学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还有如“看到他75我MM,我很:(,就过去K了他一下……”,“那时,偶只是一只菜鸟,一晃三年,偶已经是高三的大虾了”。这样的中学生作文如今并不罕见,多数中学每个班级都存在或多或少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写作文时运用“晕、囧、东东、酱紫、八卦”等字眼。更让众多老师颇感无奈的是,在高考、中考作文中也出现了掺杂网络语言、以网络小说方式叙述的现象,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全都出现在作文中。
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的摩擦日益明显。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风趣的网络语言更能体现他们的独特个性,更让他们显得另类一些。有资料显示,青少年是“网络大军”的重要力量,而错位使用网络文字的主要也是他们。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把网络语言当成常用语,引发了许多误会和笑话。
为了了解学生和以教师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的看法,有人对华东地区某县级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和10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表1:
可见,尽管教师、家长对网络语言很不喜欢,特别是对于在考试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深恶痛绝,但是学生对它的追捧,使得作文中还是给网络语言留下了一席之地。
三、当前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语文课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通过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而作文更是对语言进行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语言受到网络的冲击,作文也难免受到影响。对于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网络语言现象,语文教育界存在两种立场分明的态度,即否定性态度和肯定性态度,其中前者影响较大。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网络语言,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当然也未尝不可。如有学者认为:“文体和字体的演进都是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发展相联系,网络出现后形成了网络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与时俱进的。”可见,这类学者对网络语言及其运用是基本肯定的,他们认为,对待网络语言应该宽容、顺其发展,不要损害了语言的多样性。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许多人约定俗成的,有其诙谐、智慧的'闪光点,如果一味地进行封杀,其实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语言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对于那些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要保留。对发展很快的网络语言不必紧张,没有生命力的自然会被淘汰,有生命力的则会流传下去,许多古代语言现象的消亡和现代语言现象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应该鼓励,至少不应该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在一向被认为是正统的作文中适当运用一些网络语言,犹如给作文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使其显得生动、鲜活。总之,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不仅无可厚非,一定情况下应该引导和鼓励。
四、中学作文教学中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及策略
我们认为,网络语言之于中学作文的利弊要全面看待。语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注定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又必须规范,但这种规范并非个别人或某几位专家制定的规则,而是约定俗成的规范。语文教育的动力源于学生的生活。要想让他们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不可能不让他们零距离接触社会,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实践。因此,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语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语言论文7
摘要:世界上存在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伟大的文学作品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作品的广泛传播也同时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始互通有无之日起,外国文学作品就开始传入我国,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作品在我国广泛传播,满足了我国读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的体现,文学作品的背后反应了民族文化和国家发展的深层次内涵。语言艺术是文学作品中独具魅力的一门学问,研究国外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对于了解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发展和国家发展,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融合入,促进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语言艺术理论论文;借鉴意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又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保存下来。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民族的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主要方式,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既可以了解到作者所处国家的文化发展,也可以了解作品描述的时代背景,若想深入的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了解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千丝万缕,就不得不研究语言艺术。这既能满足我们的知识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一、外国文学作品善用意象
优秀的`作品大多是写实的,至少我们认为它描述的是真实的事情,但是其实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不一定真有其事发生,主要是伟大的作家善于运用意象。优秀的作品描述的场景多能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意象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段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文学描述,往往描绘一个不曾发生过的理想世界,外国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意象,外国作家也善于制造意象。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站内》,是运用意象的巅峰之作,描绘了诗人在熙熙攘攘的地铁站中突然发现几张美丽的面孔时的愉悦的心情,呈现出一种平和、舒缓的意境。形式上采用自由诗体,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眼前的美好事物同湿湿的、黑亮的树枝上的花瓣联想在了一起。外国文学作品善用意象,意象的描绘是外国文学作品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
二、外国文学作品感情丰富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堆砌,更多的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表达,只有流露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只有感情丰富的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作品的价值。文学作品中的感情不仅仅是作者对所描述事物的触景生情,更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感情寄托,体现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这些都是语言艺术的作用,质朴的语言可以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只有充满感情的语言才能使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流传广泛的语言让每一个读到他的人心头一震,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哈姆雷特,人们关注的是自身和主人公的对比,是拿这些问题来拷问自己的人生。例如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六便士不是指的货币价值,在书中也没有明确说明指的是什么,但是每一读过这本书的人听到这个名字,听到六便士,都会用心思考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追求是否有价值,生活是否只有眼前的苟且。
三、外国文学作品语言生动灵活
外国文学作品之所以在国内收到广泛的欢迎,并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外国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灵活,外国作品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通过语言的描述使读者感觉到仿佛置身于作品描绘的世界中,类似于我们观赏3D电影一样,引起读者视觉和精神的共鸣。文学作品大多数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表达内心的真实的想法,每一步成功的小说都有一个原形在小说背后若隐若现,甚至有些小说的人物原形就是作者自己,这也使作者对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到位,使读者感觉更加真实。例如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描述了一个个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敲钟人卡西莫多,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他敢爱不敢说,最后在心爱的人被送上绞刑架时终于触动了自己内心的底线,拼命救出了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不仅仅代表着自己,这个任务形象代表着许许多多法国下层民众,那些把自己的命运和贵族命运相联系从不敢于反抗的下层穷苦大众。读者可以从外国作品中真实触摸到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这些活灵活现的感情寄托。读者可以清晰的掌握人物形象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代表群体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语言艺术的魅力。
四、外国文学作品语言清晰形象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的是不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是外国文学作品语言的一大特征,清晰形象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的了解读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内涵。与我们在分析国内文学作品时相同,语言的生动形象一直是文学作品语言的两大主要特征,也是衡量文学作品语言优劣的主要标准。生动主要是生动灵活,可以让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感觉人物形象的活灵活现,有助于读者更加迅速的了解文章的内涵。语言形象特征是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清晰形象通常指的是作者在文中描绘出的虚构的任务形象,或者是人物形象的描绘使读者在越多文章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虽然没有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清晰描述,但是文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就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每个人物是什么样的性格,语言的形象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欧也妮葛朗台》中描写的吝啬鬼葛朗台形象,使我们一听到名字一个吝啬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结语通过以上对外国文学作品语言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国作品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语言艺术的独到精炼,这是我国作品在创作中需要借鉴的地方。语言艺术凝聚了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研究国外作品的语言艺术,对于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也有用处。语言艺术是作品的灵魂,就像我国古代的诗词一样,一字一句都要仔细推敲。我国的作品在这一点上要向外国文学学习。
语言论文8
1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C语言课程,也逐步开设了虚拟仪器课程。由于C语言概念众多,语句灵活,语法限制不太严格,常常让学生不知所措,似懂非懂,编写程序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造成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对C语言课程产生厌学和弃学心理。LabVIEW由于采用G语言的图形编程结构,直观易懂,初学这门课时学生普遍表现出比学习C语言更浓的兴趣,很多学生说:“学习LabVIEW就像是在搭积木和编游戏程序,比C语言好学多了。”但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编程错误增多,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C语言时基础没打好,一些基本概念没搞清,编程时不得要领。针对这种情况,探索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用何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显得非常必要。下面先来分析G语言和C语言这两门课程的知识异同点。
2LabVIEW与C语言的相似性举例
(1)二分支选择语句if:if是C语言中最常用的选择语句,其常用结构为if(表达式){语句1;}else{语句2;},其意思是:如果括号中的表达式成立,则程序执行语句1;否则执行语句2.Lab-VIEW中类似功能的'叫“条件结构”,其G语言为:左边问号“?”为分支选择器,上部为选择器标签,如果布尔变量为“真”,则程序转到“真”标签,执行语句1;如果布尔变量为“假”,则程序转到“假”标签,执行语句2,G语言里的语句1和语句2都用图形表示。(2)多分支选择语句:如果把G语言中条件结构的分支选择器前的布尔变量输入改为数值变量或枚举等输入时,那么此时的条件结构就变成多分支选择条件结构,相当于C语言的switch开关语句。
3关联教学法应用
关联教学法就是分析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对比总结,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部分和不同部分,使不同课程之间知识产生关联。学生掌握了一种编程语言的使用方法会加深对另一种编程语言的理解,同时又反哺本门课程的学习,从C语言中来,到G语言中去,再回到C语言中,如此往复几次,循序渐进,从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上虚拟仪器课程时关联讲解C语言,指导学生用单片机C语言做课题制作、电子竞赛、毕业设计时又关联讲解G语言,使原来汇编语言和C语言课程学得不太好的学生经过虚拟仪器课程的学习后加深了对以前知识的理解,澄清了以前模糊不清的概念,编程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使用这种关联教学法对本系电子专业的几届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论文9
一、中世纪的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
中世纪语法学中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对后来语言哲学中的一些论题有深刻的影响。“柏拉图”这样的名词指代的是个体,算是专名,而“人”这样的名词则指称的是类或共相,可以称之为通名。唯名论者与实在论者都承认专名所指代的殊相或个别物是独立于心灵存在的,具有实在性———我通过“柏拉图”这个名字来提及这位大哲,可是他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不依赖于我的思想或心灵对他的指向。他们的分歧就在于通名所指称的共性是否也是独立的存在,唯名论者持否定的态度而实在论者则相反。实在论分成极端与温和两派。极端的实在论认为“共相不仅存在在于心灵之外,而且也与个别物分离而存在于个别物之外”[3]41。按照这种观点,“水果”这种共相不但独立于我们的思想,而且也独立于苹果、香蕉、梨这些具体的水果而存在;而温和的实在论在坚持共相独立于心灵的同时承认它们必须存在于个别物之中。对实在论作出过比较全面批判的唯名论者是阿伯拉尔,他的中心论点是:由于共相是可以表达众多事物的东西,因此共相本身不能是事物,不能像事物一般独立存在,因为一个事物是不能用来表达其它众多事物的,只有名词可以。所以,共相归根到底应该是名词,是普通的词项。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唯名论者是逻辑学家奥卡姆,他提出过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即“没有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认为,知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逻辑自明的,可以通过分析词项的关系来判断真假,例如,就命题“香蕉是一种水果”而言,我们只要分析“香蕉”和“水果”这两个词的关系就可以判断这个命题为真;另一类是由经验证明的,即比如通过将命题与外部经验事实对照来判断真假,如“火星上有水”。根据这种知识论,“剃刀”原则对实在论的批判可以总结为:无论是出自逻辑的理由还是经验的理由,都没有必要为了解释普遍概念的性质而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与普遍概念对应的实体或实在,所谓共相仅仅是具有意向性的词语或符号。
二、近代哲学: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
近代哲学,如前所述,是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在这个时期哲学家被分成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但他们都对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作出精辟的论述。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在近代哲学中较早讨论语言。他提出在人脑中存在四种假象妨碍人们的认识活动,而其中最难消除的就是由语言误用而造成的“市场假象”。他说:“市场假象是四类假象中最麻烦的一个,它是通过文字和名称的联盟而爬入理解力之中的。人们相信自己的理性管理着文字,但同样真实的是文字亦反作用于理解力。”[5]30培根区别两种可能造成错误认识的语言误用:一是名称无所指称,例如“快乐”“消极”等;二是错误使用名称导致的语义混乱,例如“现象”“本质”“普遍性”这样的概念都常因定义不当而给认识与沟通平添阻碍。应该说,把语言的误用看作是错误认识与无谓争论的源头正是现代分析哲学的出发点。洛克同样对语言的缺陷做出了批判,他首先提出了意义的观念论,认为词指示的是观念而不是事物。“语言所以有表示作用,是由于人们随意赋予它们一种意义,是由于人们随便把一个字当做一个观念的标记。”[6]386接着他指出了语言在表达观念时的主要缺陷以及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犯的错误:语言自身的缺陷表现在意义混乱,但原因并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文字所表达的观念;当文字所表示的观念过于复杂,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多或缺乏准确定义的标准时,语言就会和观念脱节,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哲学的论理词中,因而洛强调表达观念的语言应符合人们的日常用法。这种思想后来在日常语言学派中得到系统的发展。唯理阵营中对语言转向的发生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莱布尼茨。首先,他在与洛克的论战中提出关于词语指称的一些观点,他同意词语是用来指代观念,但认为观念不一定是外物的反映,观念与外在事物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其次,莱布尼茨是最早提出有必要建设人工语言的人,他认为一旦创造出这种语言,人与人之间许多争论就可以像做数学题被脉络清晰地解决,这种设想被看作是“现代物理逻辑以及维也纳学派提出的统一科学思想的雏形”[3]47。语言转向的先行者弗雷格便是这种思想的后继者之一。另外,莱布尼茨明确区分了事实真理和理论真理,提出事实真理是偶然的,来源于经验,而理论真理是必然的,由逻辑或词语的定义决定。这种划分后来被康德发展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其意义在于“把理性、逻辑、必然性等问题与经验、事实、偶然等问题区分完全放到了语言表达的范围内考察”[3]47。五、康德:分析与综合的两分康德是近代哲学对语言哲学各流派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为人类理性的范围划定了界限,并对形而上学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探索,引发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甚至有学者指出,现代哲学基本上都是对康德哲学不同反应的结果。
在康德哲学中对分析哲学传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两分。
这是他对上面提到的奥卡姆对知识的分类以及莱布尼茨对事实真理与理性真理区分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同时也受到休谟相关思想的重大影响。简单地说,分析判断指判断中的谓词由主词的涵义可以分析出来,是包含在主词中的,例如“单身汉是未婚男子”就是典型的分析判断,其中“未婚”与“男子”都是“单身汉”词义的组成部分。而综合判断指谓词与主词虽有联系,但却不包含在主词之内。“明天会下雨”就是综合判断,因为我们无法通过分析“明天”的意义得出“下雨”的观念。在休谟那里,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必然的,而综合判断是后天的、偶然的。他的这种归类意在反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一方面,形而上学是事实判断,所以不是分析的;另一方面,这些判断不以经验为基础,也不是综合的,因而休谟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康德则指出,综合判断并不一定都是偶然的,它们也可以是先天的,否则经验知识就都是后天的,从而不具普遍必然性,这样经验科学就失去了其稳固的基础。为了维护经验科学的地位,也为了建设一种“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他的构想是:人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不仅如此,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7]300先天综合判断可分为三类,即数学判断,如“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自然科学的判断,如“物体皆有重量”,以及形而上学的判断,如“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康德对分析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他对理性划界的思想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对思想与语言的划界中找到踪迹;他的形式主义思想给语言哲学先行者弗雷格的概念文字提供了启发;而他对分析与综合的两分则得到了维也纳学派的继承与奎因的扬弃。六、结语从事语言哲学研究的哲学家,不论是来自理想语言学派还是日常语言学派,都对意义问题以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观点,有的还建立起了极具解释力的理论。但他们的成果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上千年西方哲学对语言的关注之上的。对形成语言转向的积淀进行历史性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转向的意义以及语言哲学的丰富内涵。
语言论文10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也有人把非语言因素称为体态语或体势语。教学非语言因素是相对于教学语言的。教学非语言艺术是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占人的信息交流的60%以上。教学是师生信息交流活动,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可见,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在教学中学会运用非语言艺术,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一、恰当运用非语言因素,激励学生乐学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起动力的作用。以情感人,充满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乐学不倦。课堂上数学教师的激励行为指教师的语言、面部表情和体态,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教师除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之外,还要富有激励的情感,通过赞许的点头,期望、称赞的目光、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如,教“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设计联想训练。教师讲一句话,学生说出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话。教师说:“24能被2整除。”一个学生说:“24是2的倍数。”此时教师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作出认知与情感上的反馈“还可以怎么说?”另一个学生抢着发言:“还可以说‘2是24的约数’”,教师又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点头。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二、恰当运用非语言因素,辅助教学语言表达的效果
非语言因素一般不能单独构成意义表达,教学非语言因素伴随辅助于教学语言,语言艺术在非语言艺术的`辅助下,可以收到“言语不多道理深”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常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从具体形象入手,再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机地把表情、动作、姿态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位教师上《年、月、日》的教学片断纪实:师:怎样才能记住大、小月呢?你能想出好办法吗?(评析:激励的表情、姿态与巧妙的设问有机结合。)师:大家观察,7前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数(单数)?而7后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数(双数)?我们就说7前单月大,7后双月大。(评析:在教鞭动作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展开,获得科学记忆大、小月的一种方法。)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大、小月呢?同学们看课本第65页,握起左拳头,像图中那样,在左拳头上从一月数到七月,再从八月数到十二月,拳头凸起来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2月外)表示小月。我找个小朋友带大家数。
(评析:教师动作示范,引导学生观察,辅以教学语言,又让学生学会科学记忆大、小月的另一种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非语言表达是在真实自然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如,《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中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的关系是学习中的难点,为突破难点,课前师生都准备一张较厚的长方形纸板:长15厘米,宽10厘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做以下动作(操作):(1)把这一纸板卷成一个高10厘米的圆筒,把它握在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指在圆筒底划圈。(哑语:这是圆柱底面周长)(2)手慢慢放松,认真观察这个底面圆的形状变化,右手指着正在变化的曲线。(哑语:这是圆柱的底面周长)(3)把这张纸完全展开成为一个平面,右手指在这个长方形的长边上划一划。(哑语:这是展开后的圆柱的底面周长)这一片断,由于教师充分运用非语言艺术,创设教学中非语言情景,化静为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三、恰当运用非语言因素,促进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内化为认识工具,就比以前更能以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的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转换。”内部言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盲语活动,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所伴随的一种不出产的言语。
内部言语的形成是学生头脑里认知同化的过程,是实现知识内化的思维方式。数学教学恰当地运用非语言因素给学生以适时的暗示、启发,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纳入合乎逻辑的轨道。
近代国内外小学采用“无声教授法”。把例题教学编成“小步子”的程序,利用电化教学媒体,教师从学生的思维反馈信息中,及时地运用动作、表情、姿势等非语言手段,让小学生参与和暴露思维过程”,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新颖有趣。
这种无声的非语言教学艺术吸引了全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引颈而望,学生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许多教师皆称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特色。
总之,数学教师必须创造和运用非语言艺术,遵循“一法为主、多法相助”的教学方法优化原则,使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使非语言因素与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协调运用,那么,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将展示它新的风华。
语言论文11
摘要:多媒体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世界与你我的距离拉近,网络以势不可挡之姿态进入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古色古香的纸质书籍慢慢被设计美丽的电子图书替代,手边的网络图书馆节省了我们去书店和图书室奔波的距离和时间,但是我国的居民阅读数量依然在下降,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数量还不到8本。同时网络新名词充斥在我们周围,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不在一个频道,种种迹象都显示出网络时代我们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和开发远远不够,这个时代呼唤着我们寻找网络与文学的接洽点,促进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提升,让汉语言文学在新时期可以重新绽放绚丽光芒,紧抓时代脉搏谱奏新篇章。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璀璨历史文明的文化大国,多年的历史为我们累积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品读他们就如同在岁月长河里浏览那些永不消失的风景。还记得第一次读《滕王阁序》时的那种震撼吗?怎么会有一个人那么年轻却如此才华横溢,骈散结合的文体在他笔下流淌而出,比诗歌还要动听,叙述和抒情可以结合的如此之巧妙,真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语言文学记录的不止是文字,其中蕴含的自然哲学,自由精神,奋斗理想,个性风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追寻并发扬汉语言文学使其重新绽放光彩,在网络时代下如何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增强经典阅读与体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的“出世”与“入世”
走进书店去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畅销书排行榜上摆放的大多都是青春小说,而从销量排行榜上看到最多的除了小说就是教辅书籍,虽然“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我们的课本中出现频率最高,但是也仅仅是在教科书里他们才能与我们亲密交流,这也许是他们最光彩的时候了。剩下的时间里他们大部分都躺在角落无人问津,甚至书店把他们摆放在特价书目里面,也鲜有人选择,大众对于他们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淡漠姿态,也因此这类书籍的印刷数量逐年下降,很多书店甚至进货过程都不考虑此类书籍,这就使得想要阅读的民众更难难觅踪迹。
二、网络时代为汉语言文学的再次发展带来了机遇
文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最美的梦境,唐诗宋词的韵律朗朗上口,意境清新优雅;宋词元曲改变了我们对古文偏执的刻板印象,形式轻松活泼;当代文学又把我们带回那一场真正的浩劫,让我们对生命礼赞,可是这些其实并不仅仅是梦境,它更是我们前进路上最真挚的精神食粮,我们不仅需要读他们,更需要从中找到时间与文字的碰撞,在新时期焕发新光彩。
1、通过网络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呈现方式
移动图书馆的开发,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己逐渐成为了国家图书馆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自主阅读的选择和开展。传统方式下汉语言文学书籍的数量在减少,种类也逐步被缩减,人们想要找一本心仪的书籍可谓千辛万苦,如今网络技术的进步,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等的流行,搜索功能的`实现可以使人们快速获得想要阅读的书籍,从而节约时间,提升了阅读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普及提升了人们的阅读体验,传统方式下只能通过不停的翻阅来实现文字阅读,网络改变了这一落后现状,我们可以在闲暇时刻带上耳机聆听主播温暖的声音为我们诵读一段文字,这种听觉的刺激令我们更容易感知文字背后的情感。
2、汉语言经典阅读有利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净化
网络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可是却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变得遥远,两个人同时坐在电脑边,冰冷的文字代替了他们之间的默契眼神和心灵互动,真诚交往的越来越少,欺诈坑骗的越来越多,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性的退化。呼吁大家重读经典也是在这一时期重新被提出来,全民阅读,书香中国是文化部正在大力推广的重点项目。呼吁大家重读经典,感受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面传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提升全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从河图洛书到子曰诗云,从四大名著到鲁迅、郭沫若、茅盾——中国人的阅读史既是一部社会变迁史,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发育史。随着电子阅读器、社交阅读、APP阅读等方式的涌现与普及,数字化阅读正越来越具有深度。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心灵的净化,优秀品质的培养,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品读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日常的工作、为人处事过程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自然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在网络交往过程中,也会注重自身的言行,从而净化了网络环境,减少了诈骗、传播不良信息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小结:
学者张冠生说“读书,能让一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文化上的强大。”衣食足、知荣辱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靠阅读。书香社会,读书的价值应该得到彰显,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与阅读书籍的方式,让我们在互联网的依托下重视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中华文明对于“读书”的推崇,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绵延了千年,今后也将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新叶.互联网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分析[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xx
[2]关雪平.浅析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鸭绿江(下半月版).20xx(01)
[3]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语文建设.20xx(23).
语言论文12
数学教学论文: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是数学课堂信息传递反馈的主要媒介。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应该具有准确性、科学性、简明性、精练性、生动性、形象性;而且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该亲切、幽默,具有激励性,富有感情。
关 键 词: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 教学语言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是数学课堂信息传递反馈的主要媒介。课程改革呼唤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那么作为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必须准确科学。对于数学概念、定义必须准确的表述,必须准确地揭示其内涵和外延;对于数学定理规律的表述必须严谨,准确地提示它确定的重要条件。摒弃生活语言中的感觉和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的掌握概念、领会定理,并形成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比如在教学平行线定义时,一定要说清楚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果无;同一平面内&rdqu;这个定义就不成立,就扩大了概念的外延。
(二)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简明性、精练性。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数学教师课堂语言表达就应该简明、精练,不可拖泥带水,翻来覆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管住自己的嘴巴。摒弃非数学的题外话,口头禅,在重复的地方要三思而后行,想想这是重点、难点吗?想想对课堂进展和学生发展有无负面影响。其次,作为教师应该锤炼教学语言,做到惜墨如金、言简意赅。
(三)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性、形象性。
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数学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为学生的认知带来不小的困难。但众所周知,数学构成内容‐‐空间性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ldqu;形&rdqu;存在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生动恰当的比喻,形象通俗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该亲切、幽默。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个性得到张扬,素养得到提高。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我们要放下&ldqu;师道尊严&rdqu;,树立全新的&ldqu;学生观&rdqu;,贯彻&ldqu;以人为本&rdqu;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通过自己亲切、和蔼、自然的语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沟通其情感,融洽其关系,在加上和蔼的微笑、亲切的眼神、丰富的手势等身体语言必然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收获新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斯威特洛夫指出:&ldqu;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rdqu;我们的学生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0分钟的课,加之数学内容的本身呆板枯燥,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就应尽量使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以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师的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艺术魅力。幽默的数学课堂语言应具有深刻的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开启学生智慧,提高思维质量。
(五)数学课堂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有道是&ldqu;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rdqu;那如何才能授之以&ldqu;欲&rdqu;呢?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功能,通过语言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已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教学中对学生记理性语言应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
(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富有感情。
许多教育家认为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也就是说&ldqu;情商&rdqu;或者&ldqu;非智力因素&rdqu;要比智力重要。所以说作为教师就应该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而这些就离不开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气氛的渲染和对学生心灵的呼唤,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新知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在饱满感情的支配下,教师课堂语言也必将是抑扬顿挫的、富有感染力的。
总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落实素质教育,践行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既能体现教师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又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语言论文13
一、语言文化的内涵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言文化,是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这个学科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因为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得益于语言,两者的关系是相得益彰的。所以我们说语言文化是人们对语言这一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成果的总和。
二、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侧重语言系统本身的学习,比如词汇、语法、语音以及发音规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英语文化背景的教学,并没有对语言文化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形成了只要会运用语言使用规则说英语不论是否违背其文化背景的语言习惯。虽然他们说的英语毫无语病,也很通顺,但是他们在真正和外国人沟通时却总会引起误会和矛盾。比如,很多中学生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总是会问到外国人的年龄、国籍、婚姻状况等等,因为彼此不够熟悉,外国人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是在窥探自己的隐私,尽管你只是想对他表示你的友好。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仔细分析过后,就不难看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的误会。可见,学习语言,不学习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的语法和结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学习。
三、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解决措施
1.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基础。教师应该首先提高学习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我们知道,一门语言经过岁月的`长河的洗礼过后仍旧能得到广泛的运用,是一定承载着这个民族优秀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如果一个教师都没有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有足够的认识,那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和培养了,所以提高教师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的认识是增加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前提。
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意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主观能动性。高中英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对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的培养。由于学生和家长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对学习成绩的功利性心态,可能也是导致学生只在乎英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英语成绩的提高,对口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更不要说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了。所以英语教师在日程的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避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不应只是一味地追求英语成绩的提高,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并正确掌握英语这门语言。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所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来进行英语文化的教授。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收集关于英语文化的风土人情或能突出其文化的特色的旅游景点。这样做能让学生对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土和人文都能理解到的同时,教师也要对这些文化和我们国家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外国的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才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提高学校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英语文化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只有学校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学校要注重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方式,这样对加强学生对外国的文化的了解方面会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同时,更要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因为学习文化才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然而现阶段的中国英语的教育,只注重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不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和外国人交流时,经常引起误会,沟通不够顺畅。但是只要教师提高自身对英语文化的重视程度,同时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的培养,并且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英语文化学习的意识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熟练掌握好这门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言论文14
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学什么?这些事关语文(或语文教学)根本的问题,早就由前辈语文专家给出答案。答案简洁洗练如真理,四字而已——听说读写。然而问题的产生犹如核裂变。旧问题一消亡,新问题马上诞生。语文的学习,或语文的教学,是有阶段性的。同是学习听说读写,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
经过习得和小学初中的语文训练,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思维发展规律以及语言、语文学习规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学生已经形成和具备的语言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其语言鉴别、欣赏能力。“立鹄的易,而所以中鹄的难。”确立一个目标是相对简单的,而要达到目标却是相对较难的。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那么,怎样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及水平?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对比,才会有鉴别;只有鉴别,才会有欣赏。不言而喻,“对比”是良方。怎样对比?现成有个好例子。钱钟书先生曾对比王世贞的《归有光赞》的两种版本,最终考证出《归有光赞》曾受钱谦益篡改(见《谈艺录》)。王《赞》原为“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钱谦益将《赞》中末句“久而始伤”之“始”篡改为“自”。钱钟书先生以为:“一字之差,词气迥异。‘始伤’者,方知震川(归有光)之不易得,九原不作,赏音恨晚也。‘自伤’者,深悔己之迷途狂走,闻道已迟,嗟怅何及也。”用现代文来说,“始伤”是说王“能识归有光的异量之美,认为归有光的学习韩愈、欧阳修,与自己学问门径不同,但同以学习《史记》《汉书》为归宿,这点起初不认识,这时开始认识,因而伤悼他”,其意“不过表示赏识他而已”;“自伤”“是伤自己迷途狂走,开道已迟”,其意在于自贬。这一字篡改,关系重大:它涉及王世贞对自己的评论,涉及王世贞对归有光的评价,也涉及后人对钱谦益文品、人品的评判。从上例中,我们可以见出钱钟书先生的“求思之深”和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语感,也可以悟到鉴赏语言的重要性和些须门径。这种对比研读称之为校勘对比。校勘对比的材料并非可遇不可求。佳例所在皆是: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句“冰下难”一作“水下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樯橹”一作“强虏”,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句“千家”一作“几家”。以上材料都可用来对比研读,以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用各种对比方法提高鉴赏语言能力,就如老僧的面壁参禅苦修,目的是为了一朝顿悟成佛——悟觉语言。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说,鉴赏语言只是处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初级阶段,悟觉语言则是处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中级阶段。确实,悟觉语言就是“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豁然。语言魅力突如其来,我们无须反复斟酌,再三思量。《红楼梦》中贾雨村“偶至郭外”,“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贾雨村顿时悟觉:“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对语言的敏感,加上自己的阅历,使得贾雨村能准确解读这一对联。同样“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对曲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如醉如痴”,几乎不能自持“站立不住”,也是对语言的高度悟觉。这种例子现实社会中所在皆有。商友敬先生述及,他曾经为上海老年大学学员讲解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朗读甫毕,就见一老人泪珠滚滚而下。原来,苏轼的《江城子》让他想起了过世的老伴。看到或听到某些文辞,往事、感情蓦然涌上心头,不须反复咀嚼品味,就能体悟文辞的感情、思想、意境,这就是悟觉语言。对语言的悟觉,往往需要生活阅历作为底子,高中生生活阅历较浅,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直接经验的缺乏可以用间接经验弥补。高中生多读文学作品,用心琢磨,是可以形成较好的语感,从而达到悟觉语言的地步的。
对语言的悟觉有时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将自己的某种感触借他人语言表达出来,以他人之文发抒我之心情。谢冕在《诗歌欣赏的准备》中讲到,他年轻时登镇江的金山,“长江浩浩从眼底流逝,我心中激动,却苦于无以形容。这时,眼前赫然跃出一副对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它带给我以极大的愉悦。它完成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最忠实、精彩的表达”。语言的悟觉能力,可以给我们在欣赏名胜古迹以及其他艺术方面带来极大的方便。“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正是古人对此的说明。
能够鉴赏、悟觉语言,不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将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气质乃至生命。我们不能仅仅遥望前人的遗产,赞美、欣赏前人的遗产,我们应该自己创造出自己的'美丽来。这里涉及到语言的应用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考试正在逐步将语言的内化列入考查的重点。怎样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得更精美,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学习者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语文成绩不一定能反映语文素质,但语文素质却能反映人文素质。我们现在的考试努力将三者形成正关联。学习的目标应是我们考核的目标。当然,优美语言的内化并不仅仅是做几道语言应用题。文雅的谈吐,流畅的阐述,逻辑严密的书写,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我们记忆许多名篇,背诵许多名句,本身就是希望用此改变自己的用语模式,提升自己的表述能力,升华自己的表达水平。王尚文先生自述儿时听祖父与客人谈话,得知客人的亲人曾一度得病甚重,急欲了解病人结局,便贸然问道:“人死了吗?”客人走后,祖父郑重告诉,问话不能这样问,“如果你问——病人最后好了吧?你也会得到你想要知道的情况。但这样得体多了,客人就不会心里生气难过了”。儿时的王尚文先生没有将语言运用内化,而祖父的郑重教诲,正是督促王先生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将优美语言内化,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言语交际、交流质量。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高中学生除了要有生理、心理、智识的“入世”准备,还应该有“语言”的“入世”准备。一个社会的人,听人讲话、看人为文,应该闻弦歌而知雅意;一个社会的人,对人说话、为人作文,应该曲其笔而直其意。高中生,应该在语言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我们提倡高中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鉴赏语言能力、悟觉语言能力、内化语言能力为重点目标,正是基于对学生“语言入世”的重视。而上述三种能力,又是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语言论文15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1.注重人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二是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文性思想,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当代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加健全人格,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备实力。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实践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将课本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们所喜爱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知识内涵,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PPT课题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汉语言文学相关的PPT课件,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观点及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许多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这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这些先进、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及成就感。
3.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是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些单纯的字词、文章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既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其实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专业,其中应当包含有许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之时,也应当拓宽其讲授层面,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专业,它的教学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注重人文教育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汉语言文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则是汉语言文学的主要教学改革方向,基于以上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杜兰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论文】相关文章:
语言论文08-07
以语言学习为本论文09-04
汉语言文学论文15篇03-19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提纲10-15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范文10-15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0-15
中小学写作教学中语言的养成策略论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