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师的论文

时间:2024-08-05 14:24:03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教师的论文15篇[精]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的论文15篇[精]

教师的论文1

  【摘要】时下,语文教学模式百花齐放,令语文教师眼花缭乱,更令小学语文教师心烦意乱、扑朔迷离。小学语文教师能为学生在“听”、“说”、“读”、“写”、“赏”方面多花费些心思,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关键词】语文并蒂 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又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领域,致使小学语文教师一时“困惑重生”。困惑之余,不妨理性思索,就不难发现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外延。语文是集工具性、艺术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她既是人们用来记载、交流和沟通等的重要汉语工具,又是可供人们欣赏和品味的文化艺术品,还是丰实人们内涵的营养液,也是彰显人们外在气质的载体。简言之,她是“语”和“文”相得益彰的复合体。“语”可简单的理解为“语言”,它涵盖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面;“文”可简单的理解为“文字和文章”,它具有有序性、规范性、篇幅性、意蕴性和形态性等。再说“教学”,“教”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因为“教”是“学”的需要,“学”是“教”的前提,“学会”是“教”的理想目标。

  由此看来,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只要兼顾好、融合好“语”和“文”的关系,即做到“语文并蒂”,语文教学领域将会“精彩纷呈”。

  一是在“听”的方面做好“语文并蒂”。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定要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培育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原因在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还不懂得“如何倾听”。可做以下“指点”:当学生在倾听学生代表朗读文段时,既要“听”出朗读中的“失误点”,又要“听”出朗读中的“闪光点”,还要“听”出朗读中的“情感味”,也要“听”出朗读中的“肢体反映”。当学生在倾听学生代表讲述一件事情时,既要“听”出讲述的“完整性”,又要“听”出讲述的“逻辑性”,还要“听”出讲述的“艺术性”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语”和“文”有机融合的濡染和熏陶,从而积淀个人的语文素养。

  二是在“说”的方面做好“语文并蒂”。

  “说”是人人必备的一项语文素养。“说”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和课堂内外“交流”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忘记提醒学生:说话,既要注意说话吐字清楚和发音准确,又要注意说话环境和说话艺术,还要注意说话对象及别人的表现,也要注意说话必须紧扣主题和说话的语气,又还要注意说话的逻辑和说话的体态,同时还要把控说话的时间等。这样就无形地提醒学生平时注意“语”和“文”的积淀以及加强这方面的修养。长此以往,就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教学就会步入“语文并蒂”的佳境。

  三是在“读”的方面做好“语文并蒂”。

  读,能较好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一个人要想“读”得有水平,要想“读”得有艺术,就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读,既要讲究字音的准确,又要讲究语音的起伏,具有抑扬顿挫“音阶感”,还要达到与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共鸣,也要注意“读”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能给听众一种有韵有味的享受感,能给听众创设遐想的意境。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指点,离不开教师和学友的'鼓励和有效评价。试想:语感的培养历程就是“语文并蒂”茁壮成长的过程。

  四是在“写”的方面做好“语文并蒂”。

  写,是一个人情感流露的一种静态表现方式。一个人“写”得好与坏,能直接折射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与低。一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它既有形体的美,又有部件之间和谐相处的融洽美,还有它特定的意境之美等。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既有它所表现的主题之美,又有它呈现的逻辑之美,还有它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意境之美,也有作者的情感流露之美,同时还有它的“言尽而意未尽”想象之美等。这,绝对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教师敢于放手学生个性化的书写。久而久之,“语文并蒂”将会展现英姿,堪称一绝。

  五是在“赏”的方面做好“语文并蒂”。

  欣赏,能给人带来愉悦,能催人奋进。鉴赏,能让人在对比中博采众长,吸其精华而个性化成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可忽视培育学生“赏”的技巧和能力。可在教学实践中提示学生:既要“赏”别人“听”的素养,又要“赏”别人“说”的素养,还要“赏”别人“读”的素养,也要“赏”别人“写”的素养。要学会在“品”中“赏”和在“赏”中“品”,在“品赏”中借鉴,在“品赏”中历练,在“品赏”中“进步”, 在“品赏”中“成熟”。其实就是让学生在“赏”中储备“语文并蒂”的能量。

  诚然,小学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是语文教学的基层工作,会关系到一个人一生“语文并蒂”之花的美丽与丑陋,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也并非“高不可攀”,其实语文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少“灌输”,多“指导”。只要持之以恒地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赏”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努力为学生搭建“听”、“说”、“读”、“写”、“赏”方面的平台,尽量给足学生“听”、“说”、“读”、“写”、“赏”方面的时空,就能助力学生储备“听”、“说”、“读”、“写”、“赏”方面的能量。何愁“语文并蒂之花不鲜艳”?

教师的论文2

  摘要:教师培养模式的建构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更取决于对影响这一问题的变量的分析和认识。本文认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考虑教师基本素质培养问题,尤其要对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可控性核心变量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培养模式;目标;变量

  教师的培养不仅取决于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向和努力,也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否获得更有助于其学习和发展的条件。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旨在从外部提供这种有利条件,以增强教师培养的效能和质量。本文拟在理解教师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对影响教师培养的可控性核心变量进行分析,试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一、教师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师培养相对于培训而言,它指向职前。由于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因此我们不能期望教师教育能在几年的时间内将未来教师塑造成一个个成熟的专家型教师。适当的期望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使他们能养成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毕业后就能初步胜任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能帮助其奠定终身、自主发展的坚实基础。

  然而,不同时期人们的教师观不尽相同,对教师素质也有着不同期望。本文的“教师培养”特指通过教育,使志愿成为教师的受教育者达到“中小学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身心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在“教师基本素质与我国教师培养基本模式研究报告”中,我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个体需求等方面对教师基本素质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在认识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抽象出五个基本范畴,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同时认为,各范畴的基本内涵分别相对独立,各有一个多层面的结构;而不同的素质范畴之间则有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的结构体系。教师的“整合型”素质结构体现着教师职业所需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内在联系。

  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是确认并分析那些影响教师素质养成的重要变量,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核心所在。由于这里仅仅强调为未来教师提供有利于其基本素质养成的外部条件,因此主要分析那些能够由人为因素决定的变量。特别是那些能够通过教育决策者的主观作用改变或调整的变量,即“可控性变量”。从教师的培养过程来看,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可控性核心变量主要包括: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

  二、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可控性核心变量分析

  1.培养途径。由于教师基本素质既包括学术性方面也包括师范性方面,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通常采取“混合制”和“合成制”两种培养途径。

  先看“混合制”。在同一机构中同时进行双专业的培养,有利于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的结合,而且教育实习、见习可在整个学习期间穿插、连续安排,因而便于使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形成有机的、整合的结构;但也势必出现相互挤占学时,压缩课程课时和课程开设门数的局面,最终影响教师两个专业的素质达成的程度。

  再看“合成制”。一般来说,学生在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受到的教育专业训练和薰陶不如师范院校。另外,“合成制”的分段培养方式,还必须面对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方面的素质如何整合的矛盾。但是,按照“合成制”培养教师,能使未来教师具备广博的普通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修养,从而具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后劲。

  我们强调培养教师的基本素质,但这一“基本”不应从“低素质”去理解,而应从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及为其终身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去理解。而且,这一“基本”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提高而变化。因此,从“必备”和“后劲”出发,我们更倾向于采取“合成制”的途径培养教师。另一方面,从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情况看来,“合成制”的培养途径是世界教师教育的主要趋势。例如美国的“大学+师范”模式、英国的“3+l”模式等都属于“合成制”模式。

  在我国,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接受,教师教育日益走向开放,“开放”不仅意味着非师范院校参与到教师的培养中来,也意味着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开放,如师范院校的优势教育专业向非师范院校中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开放,非师范院校的优势文理专业向师范院校的学生开放等。当前,我国的“合成制”培养途径比较典型的有:宁波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3+l”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等。

  “合成制”中重要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两者如何分段,对教师基本素质中“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如何权衡,强调师范性方面的素质,则相应地应设置较长时间的教育专业培养期,反之亦然。另外,分段还应取决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类型对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一般而言,对高中教师学术性方面的要求显然应该高于初中教师,因此在分段上,应考虑高中教师比初中教师有更长的学科专业培养期。

  2.课程设置。培养途径的选择,可从宏观上确定如何处理未来教师素质要求方面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其中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这些课程如何安排。

  在“合成制”培养模式中,“学术性”方面的素质一般由相应的各文理学科专业实施培养,因此这里主要探讨养成未来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问题。

  无论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取决于人们对于课程价值取向的认识。一般而言,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课程设置“合目的性”,也要求它“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指内容和体系应有利于教师的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形成。根据我们的研究,教师在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其作为教师而必须具备的整体基本素质一样,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考虑应该为未来教师提供以下领域的课程组合:教育教学理论领域;教育教学技能领域;教育教学管理领域;教育教学实践领域;教育教学科研领域。

  “合规律性”指它应符合未来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以及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规律。首先,从其学习规律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总趋势是一个渐进一突变过程,即先渐进后突变”。学习者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心理结构建构的成效既受制于教师、学习内容及其媒体,也受制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只是众多的、有限的作用中的部分作用,这一作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量变的速度或学习的进程,但决定学生认识飞跃的因素却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或自组织作用”。因此,不仅那些既定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那些“有争议性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适当地进入学习者的教材或教授的讲义。同时,应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与活动,从而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从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过程,教师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等都需要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化思想和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理念要求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的培训内容相互衔接又各有分工,在保证统一性的同时具有针对性。因此,作为职前教育课程,我们强调它有利于形成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

  布鲁纳在谈到编制课程时指出,应该“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这里所说的“普通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即是学科的“基本结构”、“一般观念”。因此,职前的教育类课程只需让未来教师掌握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把握其科学思想、方法,具备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初涉教育活动将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学科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实践。由于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整合性”的结构,它因其“专门的”素质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从而发挥特有的整体功能。因此,对于教师教育教学任务而言,重要的是未来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要素、他们是否形成了“双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结构”。只有形成这些“基本结构”,他们才能为“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大道”及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实施。为了使开设的课程有利于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必须构建适切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一,课程整合机制。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结构,在“合成制”模式中,如果没有适切的课程整合机制,很容易造成“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素质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因此,在课程实施时,应打破课程界限,建立起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之间的整合不仅意味着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和相互渗透,也意味着两个专业内部的各课程之间的整合。例如,应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教育科研课程三者之间的整合,从而为教师的理论、实践、科研之“三位一体”的整体素质形成创造条件,因为教师自主地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有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素质,同时也要具备反思与创新、行动研究等方面的素质。加强课程整合不仅要求对教师基本素质有着深刻的认识,也能洞察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灵活的选修制和学分制。由于未来教师应具有两个专业方面的素质,所以每一专业的设置应有相应领域的课程组合,各领域的课程组合则是形成教师整体素质所必需的。同时各领域都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还应有相应的限定选修课程和非限定选修课程。学校决策者可针对未来教师将来从事的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限定选修课程中体现出差别。未来教师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修习各领域的非限定选修课程。此外,学校决策者还应根据未来教师在校修习时间长短不同、将来从事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分别作出不同的学分要求。

  第三,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未来教师的自主探求和主动反思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应开展微格教学、课堂观摩等教学活动去丰富未来教师的情感体验。

  为使未来教师在校期间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初步的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获得真实教育教学环境的初步体验,学校应该与当地的中小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把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校教师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力量。例如可以在中小学建立教师培养基地、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等。

  4.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为了保证教师素质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一套从学校外部到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首先,从学校外部来看,随着教师教育的日益开放,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因此,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确保这些机构能够培养质量合格的教师。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制度的建设,应在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这包括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以及教师教育机构质量评估制度等。

  其次,从学校内部来看,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课程考核与评价应以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为衡量基准。教师的素质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和价值观等,为此,应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行为评价及课堂观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还应提倡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5.政策配套措施。由于未来教师基本素质来自两个专业方面的要求,因此他们在校期间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比修习一个专业的学习者更多。另外,随着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提高,世界教师教育普遍有延长培养年限的趋势。如美国的《霍姆斯报告》提出,教师教育年限应由4年延长为5年;《卡耐基报告》也指出:干脆取消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把教师教育延长到6年。在我国,随着教师教育的高学历化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日益普及,是否也需要适度延长教师培养年限以提高教师质量?

  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上升的趋势,但教师专业化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的过程。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未来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四年本科学制内的和延长了学制的教师专业的学生能享受到一些相对不同的待遇。这些不同的待遇应该体现在职前和职后,例如在职前,可以通过学位授予上的变通、经济上的补助、提高上岗工资等级、实行进修券制度等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培养质量的配套措施。

  三、结语

  教师培养模式直接指向教师素质的养成问题,它是连接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中介。从理论上看,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教育开放化理论等都能为我们认识并解决教师素质培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实践上看,国内外教师培养的实践为我们建构教师培养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我们认为,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同,在混合制的教师培养模式中,可以采取如下组合:“3+1”、“3+2”、“3+3”、“4+1”、“4+2”、“4+1+2”。同时,在构建各种培养模式时,应全面认识前述各变量对结果(或目标)——教师素质养成——的影响。实际上,各种培养模式上的不同即体现在对各个变量处理的差别上。

教师的论文3

  一次《寡人之于国也》观课,引起了笔者深入思考。作为专业解读者的高中语文教师,应立足学科特点,深入解读文本文字,带着文化意识研读文本,建构有效课堂,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

  一次《寡人之于国也》观课,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是第二课时,教师欲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在文本中阐述的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

  应该说,文章的意思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文中注释弄懂,个别字词句理解上有难度的地方,教师略加讲解即可。因此这堂课的教学在授课教师的掌控下进行得很顺利。

  随着教师有的放矢的简洁提问,学生几乎整齐的回答,教学流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附教师板书如下:

  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保民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王道之成:鼓励种桑树(纺)

  繁兴家畜(畜牧)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教) 教民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末段“仁政”:法律

  授课教师的思路很清晰,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顺利答出来,一堂课结束,师生皆大欢喜。

  可是,教学过程是不是太顺利了?提问即答,似乎透着不对劲:学生能答,老师何必问?一堂课下来,老师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也没有主动质疑。

  学生为什么无疑?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汉字谁都认识,学生自以为自知的不在少数。教师的于无疑处引导学生生疑,打开教与学的缺口,才是教师真正的职责。

  仔细观察教学流程,会发现教师的板书中有两个加了括号的“农”,这两个“农”说的是一回事吗?估计教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自然也没有引导学生质疑。

  让我们分析一下文本内容和孟子的话语意图吧。

  《寡人之于国也》体现了孟子的治国态度。他“以战喻”,毫不客气地指出梁惠王的好战有损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在孟子看来,和平和发展是主题,是天下归顺的前提条件。从“王道之始”到“天下之民至焉”,关于发展农业,他在这两个段分别提出了两次:第五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数也”;第六段“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也”。同样指向“农”,为什么要提两次呢?只是简单重复或简单强调吗?

  “不违农时”,“违”,违反、违背、违抗之意;“勿夺其食”,“夺”,夺取、强取、剥夺、强行使之丧失或改变的意思。“不违农时”,既是耕作者的自觉行为,也有政府的督促之意。不人为影响农事,让百姓按时耕种,依规捕鱼砍伐,满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是所有想称霸的国君的自觉愿望和行为,孟子用的是冷静的叙述口吻:“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勿夺其食”,说明梁惠王等君王虽有发展农业强大国力的主观愿望,但实际施政行为是与孟子的主张相左的。“勿夺”,孟子已没有先前叙述“不违农时”的冷静,多了几分愤怒、制止和谴责。

  儒家从孔子发端,经孟子,到荀子,有传承有拓新,孟子是中间人物,这篇文章所体现的孟子思想,就很值得玩味和推敲。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大厦的奠基人,他的“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示了性格的敦厚儒雅,其“仁”多讲的是社会道德和君子修养。孟子生活在“杀伐之气”日盛的战国初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愤世嫉俗的性格,使其“入世”思想更为明确。他发展“仁”为“仁政”,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社会的诉求。孟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虽深知教化对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仍然意识到只靠教化是乏力的。《寡人之于国也》末段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中的“检”(制止)就值得深思。制止,什么样的手段,惩罚的手段吗,力度多大。孟子问责于梁惠王,有问责后要求有人“担责”的意图。对没有履职或违反规定的人,“罚”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说,《寡人之于国也》已经有了“法”的影子。

  从来没有一种哲学思想单纯得与其他思想无关。儒家思想的传承者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其思想体系显得更为复杂,除了“儒”,还有“墨”和“道”,他清楚地看到现实的残酷,从而更注重体制的作用,其“性恶论”也更为理性地思考了人性本质和人际关系,“礼法”成为他治世的重要主张。从孔子重“礼”,孟子宣“教”,到荀子“礼法”,这个依时而变的脉络,再清楚不过。作为孔子和荀子之间的孟子,他的“仁政”思想,既继承了孔子温和的“礼”,又对荀子“礼法”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教师板书中的两个“农”字深入解读下去,读出了文化。

  文化判断力是高中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能力,文化自觉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文本的专业解读者,要保持对文字的高度敏感,重视细微差别,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于无疑处生疑,于无趣处生趣,构建有效课堂,努力将学生由“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

教师的论文4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挑战。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高职教师不能停滞在旧的技术层面上,要结合最新的技术成果对课程进行充实和提高,创造性地对职业技能、生产技巧进行归纳。在教学方法上,高职教师应该有创新,灵活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路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看待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活动。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理,使他们勇于动手,敢于尝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更应重视创新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努力建立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高职在校生在人数已经达标,但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最主要的表现是凸显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的职业素养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职业责任感意识淡薄

  在我国目前的高考体制中,一部分学生会被动地进入高职院校。在高考中失败的心态会影响到他们的在校生活。这部分带有心理创伤的学生需要高职教师更多的关爱。但是,目前仍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不高,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其本身就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中利益的诱惑下,有不少教师将本职工作当成了兼职,在教学过程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在实习中,更有教师随意地把学生丢在所谓的实习基地充当普通劳力。以上种种都说明,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普遍较低,责任感普遍较弱。

  (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

  教育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即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若不能将自己的真才绝活传授给学生,那么,他就是一名不称职的教师。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的是其专业背景与专业能力,而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因存在表达不到位、课堂掌控能力不足、缺乏教育机智等教学能力问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路复杂,很多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师范培训,教育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这无疑是高校宝贵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实践操作技能缺乏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院校,教师精湛的操作技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障。但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本的存量亦非固定不变,在发挥作用时会出现消耗,若是闲置就会消退、甚至消亡。拥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在进入学校后,因为没有后续的技能培训保障以及自身技能操作训练意识淡薄,原有技能很快就会丧失和落伍。也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其理论知识扎实,但却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技能欠缺。

  (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低下

  当今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前,在科研行政化倾向严重、职称评定终身制、权术重于学术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又没有相对科学的针对创新的评价指标,高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创新动力不足,普遍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对策

  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提升其职业素养,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运用人力资源伦理开发理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事业心

  “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主要是通过人力劳动过程中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教育、道德评价和道德控制等一系列劳动伦理问题的研究和指导,使员工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矛盾。”据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等的教育和指导,使教师热爱自身的`教育事业,养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事业心,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教学,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热爱学生,要认真备课,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社会化理论整体提升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人力资本的社会化理论主张,要为雇主找到本岗位所需的具有“合适”的个性品质的劳动者,能够尽职守则,服从要求,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个人“自觉”行动。在招募筛选劳动者的过程中,要科学鉴定人员所具备的个性品质是否适合本岗位。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要运用社会化理论,对高职教师岗位做需求分析,对应聘人员进行科学甄别,有针对性地考察其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个性品质,要消除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防止负面信息扩大化,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三)以公正合理的发展性绩效考评,强化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评都存在不科学、片面化问题,使得学校对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评形式化,教师不重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职业技能绩效考评的标准,把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操作技能在绩效考评中的比重,并把关键事件法、评定量表法、多人比较法及小组顺序排序法等多种考评方法结合起来,尽可能运用科学的量化标准对教师技能进行考评,促使教师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技能水平,进而提高职业素养。

  (四)采取激励措施,提高高职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激励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个人绩效,实现自我价值。激励也是对员工人性观的管理,即“指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本性的基本假设、估计与认识,也就是对员工的个人本质、基本需要和追求、对组织和工作的立场和态度、对管理手段和形式的偏好等内容的认知和判定。”据此,校方要针对教师不同的需求,有意识地运用激励手段,通过物质上、精神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激励和褒扬,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满足教师需求,激发其工作热情,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教师的论文5

  内容摘要:传统教育理论对教师的定位往往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度来考察教师的工作能力。实质上,教师还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代大经济、大科学、大文化、大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趋势下对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展开研究。

  关 键 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朱洁贞.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教师的论文6

  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分析

  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除了传统所指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如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教学设计能力、熟练掌握数学运算的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能力等外,还应加强以下能力的训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选择与整合、新型学习方式的展开与变革、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等能力.

  2初任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

  初任小学数学教师既有自己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帮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是首要任务.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措施,以培养提高初任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1提升初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定位主要是中学数学教师,而小学数学教师主要来源于地方师专学生或者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非数学本专科学生,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人职前未经过教师教育的系统培训,对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等不熟悉,导致其教学不能从小学数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来检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价值不能准确定位.加强初任小学数学教师的人职培训,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不仅能加快教师自身角色转化,也能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使他们迅速适应学校教学工作.因此,在人职培训中加强小学数学课标和教材的研习,一方面,深人钻研小学数学课标,有助于初任小学数学教师领会小学数学课标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认真研读教材,有助于初任小学数学教师熟悉并正确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的衔接以及各阶段要求程度的把握能够准确到位.

  2.2开展“三课”活动,积累教学经验

  初任小学数学教师由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缺乏,职前又缺乏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对“好课”的评价标准认识不到位,误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就是一节好课,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的关注.优质课竞赛在开拓教师眼界,指导课堂教学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通过开展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对初任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而且不仅有利于初任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对优秀课堂的观摩,为他们对“好课”提供一个可观察、可模仿的标准,并对“好课”形成理性判断.而“三课”活动,即说课、授课、评课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开展“三课”活动能搭建初任小学数学教师与同事,特别是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交流的平台,在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而在优质课竞赛中融人“三课”活动,打破了传统观念,形成两种教研活动的相互融合,在弥补单方面缺陷的同时形成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初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并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激励和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也为初任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好课”的判断提供一个可观察、可模仿的标准.

  2.3开展“校本教研”,培养教师的教科研意识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目前,多数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未能有效的服务教学.我们说教师也是研究者,即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人课堂,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重视和加强校本教研的实效,不仅能有利于初任小学数学教师审视、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之道,促进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校本教研是合作性教研活动,这有利于初任小学数学教师充分整合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并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将职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而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4开展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促进专业化发展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小学数学教师数量庞大,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而且目前的教师培训杂乱,基本上是根据培训项目选拔参训学员,部分培训并非是参训学员所需的,这样即浪费了培训资源,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无用.因此,加强初任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最好是能建立伴随初任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期培训机制,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初任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帮助初任小学数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初任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所需的培训指导,做到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护航.

  3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化的组成要素,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和教育课程改革的成与败.我国目前对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建构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加快对其建构刻不容缓,本文的初步探讨,意为抛砖引玉,在为其他阶段或者学科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的同时,期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来,并提出更好的建

教师的论文7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为满足高校扩招对师资的需要,很多青年教师涌入高校,承担着大部分教学工作。青年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长时间脱离教学工作岗位进行集中的业务学习。远程教育培训解决了传统教育培训存在的成本较高、形式单一、反馈性差等问题,并有效缓解了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为青年教师追求个人成长提供了良好契机,能够满足他们的教学发展需求。

  1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教学发展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是指大学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技能和学生评价等方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过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未来的发展,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高校只有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不断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发展,才能保证其基本职能的充分实现。

  1.1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使自身的教学能力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直至成为优秀教师,是学校的殷切希望,也是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追求。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其所开展的所有工作应该主要围绕教学并为教学服务。关注教师教学发展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和职业目标的需要,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自身业务素养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教师教学发展能够消除教学障碍、丰富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可以不断增强教学能力和水平。

  1.2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的价值感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有些青年教师感觉不到工作带来的快乐,有时反而觉得痛苦,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教学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机会。

  1.3满足质量提升的需要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发展。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高校要想拥有优秀的教师不能单纯依靠引进,关键是要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引导他们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做到追求完美,厚积薄发。高校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发展,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充满活力,使教师的教学潜力得以释放,使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远程教育在教师教学发展中的作用

  远程教育是通过互联网对教师进行培训,能有效缓解青年教师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是青年教师进修学习的良好途径。

  2.1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可以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为青年教师授课,讲授内容可以包含师德修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通过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库,将国内一流教师的课程录像集中放在一个平台上供青年教师学习,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开拓教师教学视野,促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吸取国内外优秀教学经验。远程教育为青年教师提供了选择性强、时间宽松、形式自由的学习机会。同时为优秀教师展示个人能力,彰显个人魅力提供平台,有效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远程教育培训,青年教师能够了解自身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能够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弥补缺点和不足。

  2.2缓解工作学习矛盾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校一半以上的教学任务。很多师资不足的高校,每个青年教师每学期要讲授2门以上课程。繁重的教学压力使青年教师无暇顾及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远程教育为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打开一扇窗,他们不用脱离工作岗位便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远程教育提供的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时效性强,学习形式自由,学习时间不受限制。青年教师只要有学习愿望,便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进行学习。

  2.3保障教师水平持续提高

  青年教师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定的持续性。一名年轻教师要想成长为合格的优秀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不断寻找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开阔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挖掘个人潜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的课程讲授的越来越好。远程教育可以满足青年教师不断发展和提高自我的愿望,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在观摩名师授课过程中,看到自身在教学各环节上的差距和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进取意识,激发改革和创新热情。

  3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教学发展策略

  3.1转变教师教学发展观念

  教学发展观念起着指引教师开展教学发展活动的作用,能够影响到教师教学发展结果。青年教师要想突破繁重的工作压力快速成长起来,必须要适应教育发展形势,转变教学发展观念,摆脱传统形式上的校本培训和外出进修培训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凡是有利于自我教学能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增强的学习形式都可以促进教学发展。青年教师正处于个人事业爬坡期,处在人生压力最大的阶段,远程教育学习既不会耽误工作,也不会影响生活。青年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远程教育这个信息平台,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抓住机遇认真学习。

  3.2构建自我教学发展环境

  教师教学发展的特点是强调教师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培训”,而是源于教师自身的提高愿望,这种愿望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出自于兴趣和需要。学校要构建有利于自我教学发展的校园环境,从制度上和氛围上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开展教学发展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保障其教学发展愿望得到满足,使他们树立教学光荣的理念。对于那些课程讲的精彩,广泛受到学生认可和赞赏的青年教师,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树立模范和典型,让所有教师体会到教好课带给他们的职业价值感和人生幸福感。学校对青年教师取得的优秀教学成绩要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在职称评审、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引导他们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个人成长与发展中来,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好教学发展活动,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业务素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3实行差异教学发展策略

  学校要根据青年教师的层次、类型、学历、职称和水平开展差异培训。针对没有教学经历的新进教师,除规定其完成岗前培训以外,还要求其完成固定学时的网络课程学习,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工作。对于新进教师工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引导他们敢于开口,及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向国内其他院校同一专业的新老教师虚心请教。对于没有师范院校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学校要加强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训练,通过远程教育培训,丰富他们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与教学论等知识领域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有些青年教师随着入职时间的增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远程教育的辐射功能,引导他们向国内同一领域的知名专家、教学名师学习,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使这些年轻人重新树立职业目标,深化改革、努力探索、不断反思,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将自己的课程打造成一个品牌,成为同行中的一面旗帜。课堂是青年教师为之奋斗的地方,课堂也是青年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者取决于他们付出的劳动和汗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教学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远程教育为那些整日忙碌、奔波、奋斗的青年教师带来学习契机,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将对他们的教学发展和职业成长大有裨益,将会为他们解决教学问题、丰富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能提供极大帮助。

教师的论文8

  摘要: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

  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则弘扬历代人本主义“尊重人性”的精神,倡导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研究。如今,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反思与批判,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观是提高当代教师师德修养,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对象,没有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体现在关爱学生上,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更强调: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里话,教育才会成功。教师关爱学生是一门学问,只有真诚相待,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以“真我”的状态与学生建立关系,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教学实践看,至少有三方面是教师需要身体力行的。

  1.细心了解生活。师爱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应该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最直接体现在对其生活细节的了解,这是初步的爱,但却是首要和必要的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用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应以一颗体贴入微的爱心,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保持敏感性。

  2.有效指导学习。师生的交往主要还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的,教师从学习上有效指导学生,帮助其学会学习以便求得真知和技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爱,是纯真的爱。“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育只有充满爱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那些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都是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师”,而不是只偏重于传授知识的“经师”。

  3.积极引导心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但绝不是终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等。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要用爱心来培养学生,用心灵来呼唤心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种伸缩性较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心理的过渡期,往往也是一个危险期。这期间教师的正确影响和积极引导非常重要,这种心灵上的.关爱是师生交往中最高境界的爱。

  二、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人为本”的师德其基本理念是: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是有主观意识和人格尊严的学习主体,受关爱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成长的需要,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教育的文明,没有爱教育就没有实效性。尊重学生,意味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创造宽松而民主的环境,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尊重学生,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

  1.营造民主氛围。提供促进学习的良好环境的人本主义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民主课堂”,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其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价值,也应及时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自主品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产生明晰的“自我”概念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与探索者。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质,使其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

  3.形成交互作用。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使师生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场所,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让课堂成为充满智慧的地方,成为大家探索、发现和分享真理的地方。

  三、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传统的师德观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学生们是被动成长的,对他们的评价也往往是终结性的。“以人为本”的师德观把学生看成是有着“完善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教师把学生从根本上看作一个不断完善、良性发展的生命个体,他们是积极向上的,天性好学的。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主体,他们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本来就需要教师的热心培养和科学引导。正如人的生活是一个过程一样,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放进成长的过程中去进行科学的评价。

  1.赏识激发潜能。传统教育一向注重学生的认知活动,而忽视学生情感生活。而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教师要赞赏学习者,包括他们的情感、意见和人格。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只有赏识学生,他们才会有更大的自信,从而获得更健康的成长。大量事实表明: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赏识就是希望或力量,它会激发人的潜能,激起人的行动,使人产生希望,达到预期的结果,教师要科学应用“皮革马利翁效应”。

  2.自省促进发展。教师的评价要应人而异,只要将方式手段和不同的学生个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理想的效应。对学生充满期待是爱的表现,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方式,评价一定要讲究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教育,我们的评价应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需要、使命和发展方向是什么。这样才会造就一个精神上完整的个体,一个具有个性的公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3.爱心转化“后进”。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只重视学业评价,而忽视个性评价。主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而较少涉及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多元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就没有单一标准下的“差生”。而对在某些方面“后进”的学生,越是需要教师以爱心去呵护。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唤起一份前进的情。我们应格外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用热心去鼓励,用诚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帮助他们。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一番苦心和热切爱心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爱的方式可以不同,但爱的份量没有轻重。

  教书育人,师德为魂;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关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科学评价引领学生的成长。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说:“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和赏识学生;教师的价值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引导者,成为师德内涵的践行者,成为理想教育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xx.

  [4]刘美华,王东爱.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践行师德规范[J].教书育人,20xx,(6).

  [5]宋广文.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J].教师博览,20xx,(1).

教师的论文9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职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入职之后的历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一套适应教师也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现阶段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教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完成程度,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解答;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最后,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发展,教龄较高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历史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思维,将学生真正带入历史情境中,新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最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我国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综合已有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历史教学设计能力、历史教学实施能力和历史教学反思能力等。

  2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贯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活动过程。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体系,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教师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知识素质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职前师范学院的培养,入职之后随着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忽略利用教育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导致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不够完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知识却是需要在有限的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生涯中慢慢积累,不断地接受新的学术研究。可是由于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素质停滞不前,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历史教学设计难以创新。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借鉴已有教学经验,甚至完全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阻碍教学过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一些教师为应付公开课或其他教学任务,盲目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最后,教师本身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限制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发展,导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难出成果。

  (3)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常年使用同一套教学经验。加上自主参加研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效不如人意。教师若缺乏自主发展发展意识,那外部再多的培养和努力也是徒劳,教学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2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充分,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博物馆、影像资料、历史遗迹等等。而在我国,一提到课程资源,被利用最多的就是教材,而容易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偏重单一教材知识的研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思维。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教师在涉及到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教师或学校会真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布置有关查阅历史文献或影像资料的作业后,也不会深入贯彻检查工作。久而久之,使学生远离实践经验,无法使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2.3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

  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其主要考察标准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否扎实,在入职之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对刚刚入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用经过系统的培训也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从而使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一般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培训成效一般。其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当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非常缺失,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最后,学校在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或活动时,一般难以顾及教师的差异性,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从而无法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认为培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对培训持消极应付态度。

  3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之间还应加强相互学习,组织集体备课、磨课、同课异构的活动,同一课时应开发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学校应多举办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2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备课能力

  备课是体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备课能力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平时进行备课时,要将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相结合,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次,在备课时,教师不应只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素质的研究,重视高中历史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有效教学的备课能力。

  3.3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准备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导课部分,要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情境,快速有效地使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第三,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深化学习动机。第四,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第五,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一节完整课时的重要部分,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忽略作业的布置,导致学生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快速遗忘所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落实检查工作。

  3.4课后应注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对于课堂管理也要因时因人而定。课后反思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历史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主动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最后,历史教师应深化探究式教学,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拓眼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

  4小结

  在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同时高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我国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要高中历史教师时刻注重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我国一定会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教师的论文10

  1、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3、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4、论文评语——及格: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论文选题一般。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占有资料较少,其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5、论文评语——优: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6、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7、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8、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9、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10、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11、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12、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13、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14、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5、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6、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7、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

  18、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

  19、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

  20、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21、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

教师的论文11

  【摘要】

  小学音乐教学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丰富课余生活,有利于实现让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这一教学目标。在教育形式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也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完善教学模式。本文对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相关教学措施。

  【关键词】

  新课标;音乐;教学水平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小学生正处在学习发展的黄金时段,悦耳的音乐可以使小学生拥有更加深厚的情感体验。小学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小学生只有在学会欣赏音乐的基础上才能全面的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对音乐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升音乐综合能力,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注重提高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要想很好的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音乐,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者在日后的音乐学习中快乐的前进。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所以他们大都活泼好动,而且自律性比较差,教师在课堂中如果只顾着自己讲解,那么学生可能在这节课里大半部分时间都在开小差,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插入音乐游戏,创设教学情节,让小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来学习音乐,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生唱《音乐是好朋友》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玩寻找朋友的游戏:分发给学生写着不同音符的纸片,把这些纸片贴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围成圆圈手拉手唱这首歌,教师喊停时,学生要寻找此时唱到的音符,让他们比谁找的最快,并让最快的这个小学生重复唱出音符,教师可以给予胜者一些适当的奖励。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游戏的魅力,小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并通过游戏学习到了一些音符的知识和唱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小学生轻松的学习到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形成的记忆是比较长久,不容易忘记的,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就获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注重视听结合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各种先进的设备被运用到教学中,其中多媒体教学更是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教学领域中。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课堂质量,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音乐欣赏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年纪小的孩子,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鼓励其自动投入到音乐欣赏中,营造一个有趣的音乐氛围。如在教学《花儿与少年》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把乐队演奏时的动作表情清楚地展现给小学生,同时把音乐的特点原汁原味地展现给他们,让他们听得清清楚楚。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小学生的歌唱能力,学习者可以通过歌声传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领会到歌曲的真谛,让他们真正做到会唱歌,唱出音乐的真谛。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习者展示一些中西方的音乐史,让他们通过一些图片或者有声的视频增加对音乐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向小学生介绍我国的“国粹”,告诉他们戏曲也是音乐的一部分,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音乐不只是流行歌曲,它还包括各种各样充满正能量、充满美感的事物。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化解了教学中视听不能完美结合的难题,提高了音乐的教学水平,学习者的眼睛和耳朵相互配合,还可以将有形的世界转化为有声的歌声中,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

  三、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型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来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并不注重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对全部的学习者都采用教唱的形式。要知道不同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音乐功底,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都不同,所以教师应当采用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灵活地变化教学方式,用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放心去思考去高歌,并鼓励孩子去探索,突破思维定势,这是培养孩子创造思维的关键所在。音乐是优美的,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就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较好的体会到音乐所传达出的美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对音乐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让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和当中所传达出的感情。教师可以按照音乐会的模式放置桌椅,在音乐教室放置各种音乐照片,让小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庄重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心对音乐的好奇感,学习者产生了想要了解音乐的欲望,思维的大门才会开启,创新之路才会缓缓出现。有了创新,民族的音乐才是有了真正的希望。

  四、结语

  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认为音乐课只是副课,没有必要浪费孩子们的宝贵时间去学习音乐,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人开始注意到音乐教育,学校也慢慢地增加了更多的音乐课程。教师便成为了打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创造新式课堂的主力军,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音乐教育水平,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奉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吴洁.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音乐时空,20xx(21):183-183.

  [2]邱艳.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教师的论文12

  摘要:中职院校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自己的主要目标的技术类院校。基于此种教学目的,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在社会竞争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老师不仅要在自己文化以及专业上可以独当一面,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可以表现出来的师风师德,以身作则,给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模本.

  关键词:中职学校 师德 师风 培养

  一、现阶段中职学校师风师德建设中的误区

  现阶段我们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过分单一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性格塑造重视不够。因此也就造成了老师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对于学生技术知识的传授。学生重视自己将来的就业前景,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以此为依归,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则变成了一种无足轻重的奢侈品,在师风师德的日常表现上也出现了缺失,很多老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价值观的传达也出现了偏差。[1]

  1.理想教育缺失的误区

  面对着社会上“物质观念”,“金钱观念”为上的风行,很多老师也不免手气影响,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学生将来就业趋势,但是对学生品质的塑造没有给与相应的重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则主要重视自己的教学成绩,功利心很重。在教师自己身上首先就缺少了一种“理想”观念的缺失,而理想观念可以说是师风师德建设中的基石,缺少了这块基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缺少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的中职教育也就缺失了重要一层内容。因此,理想教育的缺失是师风师德建设中重要误区之一。[2]

  2.敬业精神的缺失

  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满足于现状,在专业发展上缺少进取心。由于上述已经提过的理想观念的缺失,很多教师太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所得,对于教学工作不积极,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学生工作重视不够,甚至很多人花更多的心思在自己的课外职业上,怠慢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3]

  3.忽视学生发展的误区

  俗话说,教学相长,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互动性。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学生专业和知识的积累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会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行为方式的影响。老师如果只顾忙着赚取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缺少对学生日常学习或者生活中困难的关注,那么与教师之间就会无形中形成一种代沟,无法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种做法割裂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准则,这也是造成当前师风师德建设缺失的重要误区之一。

  二、加强师风师德建设的相关举措

  师风师德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面子工程,他需要教师以及学校双方的共同关注和持续的努力。完善建设机制,健全考核体制,从上到下形成有效联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格局。

  1.完善评价体系

  制度是行为规范得以确立的重要保障,在建设师德师风的过程中,学校相关的行政组织部门首先就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确立师德评估的相关指标,在教师员工中形成一种民主监督体系,对于违反师德师风规范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学生的评价引入到评价体系当中,通过教师以及学生的综合评价,确立当年度的师德模范先锋,给予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形成激励体制,刺激教师向这些先进榜样学习。

  2.健全师德培训体系

  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首先就是接受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发挥的就是教育者作为受教育主体的这一特殊性质。首先,我们要对从教者进行教育理念的培训,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师德建设重要环节,先进教学理念的掌握,是我们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一步,也是提升教师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其次,要将从教者的岗前培训与上岗后的定期培训进行有效地衔接。现阶段,我们在新教师培训中对于岗前职业素养的培训占有极大比重,但是相对忽略了入职教师的再培训工作,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入职教师的范围中也要定期开展师德培训工作,发现具体工作中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容。[4]

  3.为教师创造稳定的工作环境

  正如我们上面论述的一样,当前阶段师德师风出现误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花费较大精力投身于第二职业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因此,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要想改变目前师德作风不正的重要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生活问题,改善教师的待遇,完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特别是对于青年优秀教师的住房问题我们要给予积极关注,用有我的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中职教育事业中来,从根本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5]

  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发挥学校相关部门的组织评价功能,同时也要注意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培训,使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使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安身立命,更重要的是育人育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责任意识。同时学校的相关部门还要对教师福利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对于高素质人才要提供其良好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更好的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 郭瑜佳.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 20xx(21)

  [2] 黄莉. 浅析高职院校师德建设[J]. 文教资料. 20xx(03)

  [3] 郑辉. 当前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 卫生职业教育. 20xx(04)

  [4] 申华.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xx(10)

  [5] 黄小露. 论构建高职示范院校的师德建设机制[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xx(02

教师的论文13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

  (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

  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

  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

  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

  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

  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

  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

  (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

  (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

  (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一个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时代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的考核机制。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从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机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按职称、授课情况、学生反馈等综合情况来对其教师进行考评,从而使得教师对于工作出现“倦怠”,积极性不高。结合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情况更多的纳入考评机制中,并且加重其在教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更大比例及影响,让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建设的教师,不再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仅仅将这一过程当成一种职业“镀金”的行为。

  (二)努力尝试建立可行性的校外奖励、激励机制。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让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培训、挂职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如何给参与的教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拥有较为宽松的参与形式。如果能够在相关行业、挂职企业中认真制定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如合理地将挂职工时与授课课时进行折算;挂职期间参与企业各类评比、竞赛成绩与院校内部评比、评奖活动的相互认定;适当提高挂职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津贴标准;对于教师在企业期间发明专利产品、科研成果进行相应奖励等等。这些校外奖励激励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地促进提升教师参与度,对于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所向。当今时代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教师行业也是一样,要不断的去进行职业教育才能跟得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步伐。当前的形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广泛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论文14

  许多聪明的孩子入学以后的发展并不理想,甚至一些关键年龄阶段、关键问题上出了差错,走上歧途。所以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对家庭社会及个人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其态度、习惯、个性都处在奠定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最佳时期,我们要利用多方位的资源,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扩大幼儿的道德认识,培养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如何做好德育这项工作呢?

  一、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1、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如"三o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阿姨的情感。节日当天,小朋友亲手为妈妈进行打扮,还用语言表达了对妈妈的祝福和热爱之情。使幼儿懂得了尊敬妈妈等长辈,并且明白了表达感情要付之行动的道理。 "十o一" 国庆节来临,我们结合亲子活动,设计"制作五星红旗"的主题活动。通过对国旗的制作过程 ,知道了国旗对于我们的意义使幼儿萌发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幼儿在课间玩玩具时,为争夺玩具发生争吵,这时教师就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团结礼貌的教育,主动认错的教育,互相谦让的教育,讲文明的教育;在睡眠、进餐时,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教育孩子睡觉时不影响别人、睡姿要正确、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饭后漱口、便后洗手的良好生活习惯;针对家长反映的孩子买零食情况,教育孩子不乱花钱、吃零食对身体不好的教育。当发现幼儿有拔小草或揪小花的'行为时,要对孩子进行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在室内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利用 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并结合教唱《小朋友爱清洁》的儿歌,来教育幼儿爱清洁 、讲卫生,知道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并运用了有关礼貌教育的诗歌《请、对不起、谢谢》和故事《讲礼貌的小白兔》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孩子们都能较好地使用"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用语,并把它们运用于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如:我在班里,组织了"我很能干"的劳动活动,帮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另外,因为幼儿劳动意识还不强我班进行了值日生安排,轮到哪一组的幼儿值日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的帮助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老师扫地、收拾玩具图书、叠被子等等,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教师们还利用活动室的区角,建立了 "娃娃家"、"阅览室"、"我是小小音乐家"等活动角,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小鸭上来了》中的小鸭子不小心掉到了一个坑里,很多小动物帮小鸭从坑里出来,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我们每周都有一个教育主题,且将科学、体育、语言等各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主题精心选择教材,认真确定教学目标,使德育教育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像《伟大的祖国》、《让我帮助你》、《我爱我的老师》、《做个诚实的孩子》等主题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内容。

教师的论文15

  摘要:随着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教师尤其是农林类高校的教师绩效管理在思路和方法上都需要改革和创新。文章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将其应用在农林类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上面,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提供另一种思路。

  关键词:心理契约;农林类高校;绩效管理

  一、引言

  面对未来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教实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说到底,就是人才方面的竞争。而人才的来源在农林类高校,所以做好农林类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师的绩效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尽管不是非热门领域的农林类农林类高校,国家也开始下力度大力支持其发展,但是农林类高校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绩效管理方面,与其他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发展壮大农林类院校,实现我国农林类高校学科的全方位发展,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不仅因为做好农林类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工作是我们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很强大的示范意义,是充分发掘教师潜力,发挥教师积极性,为未来人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的根本保证。我国的农林类高校进行系统的农林类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工作比较晚,在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但是在进行实际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心理契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在农林类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融入了心理契约的一些理论,对农林类高校的教师绩效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心理契约,可以在薪酬、职称、晋升等与教师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管理中提高效率,提升公平性和教师的积极性。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征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应该追溯到20世纪著名的霍桑实验。而最早把“心理契约”当做术语写进书中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里吉斯(Argyris),他在他的著作《理解组织行为》提到了这一概念,他在书中指出,员工在积极的领导方式下会产生乐观的情绪,当他们内心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认同,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好,更加容易沟通,员工抱怨的概率会降低很多,进而工作会更有效率。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在他的著作《职业的有效管理》中提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表明了心理契约虽然不是落在纸面上的有形的契约,但是它确实起到了有形契约的作用。通过这种“有形”规约,能使整个组织中的个人在一定的动态的条件下,与整个组织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关系,在心里把自己当成整个组织中的重要一员,将自己的发展与整个组织的发展融合到一起,从而创造一个高效、富有活力的组织。

  (二)心理契约的特征

  1.主观性。心理契约主要是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主观感受,是对自己与对方之间相互责任的一种认知。不同的个人会对心理预期有不用的体验和感觉。2.非正式性。心理契约没有明确具体的形式,所以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只是把自己对对方的期待和要求放在心里。3.动态性。心理契约会随着员工自身发展,组织的需要以及员工个人对工作的认识的变化等等处在一个相对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改变的状态中,这是心理契约与正式聘任合同最大的区别之一。4.双向性。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在心里互相期望的一个不成文的期许,在心理契约这个层面上地位是相互平等的,是组织与个人能够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自己的期望一定要表现出来,让对方理解并接受,并尽量满足对方的期许。

  三、心理契约对教师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充分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第一,农林类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高学历,高文化,高知识。他们也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社会职责与其他工作者相比更加重大,所以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想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合理的心理契约,这就需要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考虑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满足他们真正的需求,这样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增加教师个体与组织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才能把心理契约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不断提高绩效管理对农林类高校教师的作用。第二,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工作是否有效率,对组织目标的完成度,对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都是来自于教师内心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如果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努力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进而感受到了自己在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就会产生强烈的工作欲望,会全力以赴为组织发展作贡献。第三,新世纪开始,高等学校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整个发展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资队伍。尽管心理契约没有正式合约那样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心理契约更能发挥契约的作用,更符合农林类高校教师在工作上的期望。如果农林类高校能够在心理契约这个层面建立良好的机制,会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也能为留住人才做出贡献,从而让整个农林类高校发展进入良好的阶段。

  (二)是提高绩效管理的客观需求

  第一,农林类高校现行的绩效管理制度,包括聘任制,考勤制等等,虽然对教师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现有的制度就显得落后了。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可以在有形契约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填满一些不能量化在纸面上的契约,而且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影响到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的完善和调整,对于组织来说,可以减少人才流失的顾虑。对于教师来说,也会增加心中的安全感。第二,农林类高校在教师绩效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满足教师在发展阶段的期望。例如,学校要给予在教学科研中比较突出和优秀的教师丰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提供更高的平台给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教师会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会更加努力的工作,达到与农林类高校建设目的相一致。通过奖励与提升机会的给予,也会使整个教师队伍重新回顾自己的工作状况,会让一些消极工作的教师增加工作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有了更多的机会,积极性也就更容易被激发,这样周而复始地达到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完成农林类高校的管理和发展目标。

  四、构建农林类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方法与途径

  鉴于心理契约在农林类高校与教师之间以及农林类高校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农林类高校与教师之间加快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达到双赢的目的。心理契约可以在以下方面参与到农林类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

  (一)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年来比较热门讨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曾对其下过定义: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我国农林类高校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不够重视,所以,管理者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从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开始,就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为其打造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将这样的规划与组织目标相结合,农林类高校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教师努力工作为学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就达到了一个教师生涯需求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契合与平衡,心理契约就达到了提高教师绩效管理的作用。

  (二)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薪金是对所有工作者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报酬方式。也是教师在心理契约中最重视的部分,不仅是因为薪酬是保障一个个体生存方面的需要,同时薪酬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满足了人们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因此,学校应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体系的设计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教学水平、道德修养等个人的综合素质来设定,也可以将以往的经验与环境的发展相结合,最重要的是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可以让教师本人参与进来,既能让教师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薪酬期望,也可以发挥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体系的建设。这样综合建立一个最适合本校的薪酬管理体系,能使学校与教师双方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达到一个最稳定的工作状态。

  (三)提高农林类高校绩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农林类高校绩效管理人员主要是学校的人事部门以及党委的组织部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的工作密切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所以对绩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良好的品行、政治信仰,还要精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专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从心理契约的角度说,也需要绩效管理人员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这样能够更容易建立心理契约。因此,有了一支良好的绩效管理团队,将对整个组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建立不同的心理契约

  一般来说,农林类高校都是综合型大学,有众多的学院和学科(专业型大学在专业方面也会有很多领域),学院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教育教学模式也千差万别,学生的特点以及素质也都不统一,教师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也大不一样。所以,在农林类高校的绩效管理过程中,不能要求全校的教师都用一个考核标准来衡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职称评定、薪酬福利上。可能一些学科的老师付出较多,任务比较繁重,如果按照一个标准,必然会降低老师的积极性。例如,理科或工科等学科的学院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实验,根据实验的结果支撑理论。而文科领域的学科更注重理论本身的学习与指导,而实验方面就少一些。因此,农林类高校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重点注意这个问题,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及工作强度、晋升机会等等,建立一对一的心理契约,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这个整体保持前进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唐利平.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xx(5)

  [2]张立迎,杨平.基于心理契约维度的高校教师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8)

  [3]吴娟,游少萍,贾小丽.心理契约与高校教师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

  [4]李冬梅,邵英辉.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5]白圣豪.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20)

  [6]潘颖.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水运,20xx(12)

【教师的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论文缺点11-06

教师的论文08-04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05-26

论文指导教师的评语06-23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1-10

论文指导教师意见12-22

教师毕业论文01-02

(精)论文指导教师评语05-26

本科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1-28

指导教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