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学术论文

时间:2024-08-04 18:36:24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学术论文15篇(合集)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术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术论文15篇(合集)

学术论文1

  朱永通君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后又从事教育刊物和书籍的编辑工作,本书是他在教育领域多年观察和思考的心得的一个结集。他是一个有心人,无论是到学校采访,出席论坛和活动,看稿件和报道,还是女儿的上学经历和反应,他都能从中发现生动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教育的细节》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他用来做全书的书名,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关注细节正是他的教育思考的特点,也是本书的特点。

  浏览本书,有三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用它们来阐释我对本书的解读,亦引申出我自己的思考。这三个概念是观念、细节和一厘米。

  “观念”是本书第一辑的主题,也蕴含在其他各辑的论述中。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人的行为的.方向。哈耶克指出,哲学的影响是最大的,它用一般观念影响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又用根据一般观念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影响大众。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教育更是如此,人生观决定了教育观,一个时代的教育状况背后必有一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这个理由,我本人一直认为,要革除中国教育当今的诸多弊端,关键在于正本清源,澄清教育的理念。

  观念并不抽象,正如第一辑标题所示,人是“活在观念里”的。这个在生活中无处不起作用的观念,不管是源自文化传统的基因、意识形态的灌输、生存环境的浸染,还是社会转型的折射,一经铸成,就如同幽灵一样深藏在无意识之中,操纵人们的行为。这就有了“细节”的重要性。如果说观念决定方向,那么,细节则体现了观念,正是从细节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到真正起作用的观念是什么。

  看一所学校的教育观念是否对头,不必看校园文化是否有声有色,教育改革是否轰轰烈烈,考核指标是否名列前茅,这类表面文章有时还是反面证据,一个细节就足以让背后隐藏的丑陋暴露无遗。本书中有一个例子。在一所重点小学,校长带作者参观,一路娓娓介绍校园布置如何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上课铃响,两个男生急匆匆迎面跑来,见到校长,一脸慌张,想躲闪而无处可躲,硬着头皮继续跑。这时校长突然铁青着脸,把两人喊住,厉声训斥。作者被校长判若两人的表现镇住了,由此想道:学生迟到是常见现象,却像试纸很快就能检测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含金量。

  的确如此。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迟到,是否尊重“差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布置作业是否用心思考让学生的学习既有效又省时,能否尽力给学生的个性差异留出空间,给不给小学生留出足够的睡眠时间,这些都是细节,却体现了教师是否爱学生,学校是否以学生为本位,教育是否立足人性,总之,体现了基本的教育理念。

  这就要说到“一厘米”的概念了。德国统一前两年,驻守柏林墙的东德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翻越柏林墙出逃的青年。柏林审判时,被告律师辩称,受审人当时只是执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利。法官的反驳十分精彩,指出即使执行命令,仍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可以选择打不准。作者把这个典故应用到教育工作上,提倡“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积少成多,以此引发更大的改变。确实,我们不能改变整体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但是任何体制和环境都取消不了个人的相对自由,而这个自由正是体现在你如何处理一个个细节上。

  当然,“一厘米之变”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在一定意义上,这是教育界有良知之士在现行体制下的无奈选择。倘若行政主导、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无根本改变,“一厘米之变”往往也是困难重重,坚持者会被边缘化甚至遭到逆淘汰。

  作者耳闻目睹中国教育界太多的怪现状,有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放学十分钟后清空校园的“减负”新政,有教学楼里布满书架、书架上摆满廉价垃圾书的著名“书香校园”,有打造“教改”神话、不到三年吸引50多万人参观、门票收入3000多万元、拉动周边第三产业获利45亿元的“品牌”乡村中学,不一而足。我读后无语。观念有正确和错误之别,而比错误观念更可怕的是虚假观念,在被歪曲的“减负”“书香”“教改”等招牌之下,教育舞台上上演多少荒诞剧!我不得不说,现在我对教育的唯一期望是减少荒诞,回到常识。

学术论文2

  1 摘要的定义与三类摘要的写法

  国际标准iso214-1976指出:摘要是一份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解释或评论。中国国家标准规定: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是读者判断论文价值,判断论文是否值得阅读的依据。会议所征摘要是决定是否录用全文的依据。写好摘要是科技人员写作所必备的基本功。如果一篇内容价值较高的学术论文,其摘要写得平平淡淡,不能体现论文的特点和学术价值,将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失去被刊载的机会,需要本文的读者不会阅读全文,从而失去应有的学术影响;对中文期刊论文而言,难以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等。

  摘要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结构性摘要等种类。学术期刊多采用报道性摘要,特别是试验研究和有定量数据的论文。对新内容较少,或数据少的论文用指示性摘要或报道—指示性摘要。摘要的内容一般由3部分组成: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或结论。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外文摘要字数不超过250个实词。摘要的详简程度和篇幅大小根据具体情况及要求而定,如期刊论文摘要、会议征稿摘要、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差别很大。期刊论文摘要通常位于署名和单位地址之后。

  1.1 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要求反映作者的主要成果,提供比较完整的定量及定性信息。篇幅一般为200-300字。示例如下:

  示例1: (题名:bisrcacuo高温超导纤维)

  采用激光加热小基座法(lhpg)成功地制备出bisrcacuo超导纤维。它性能稳定,工艺可重复性高。纤维最大长度达60mm,直径范围35-500um,其中细径纤维有挠性。超导纤维的起始转变温度为118k,零电阻温度为87k,临近电流密度为2.5ka/cm2 (77k,h=0,直流电流量)。纤维中超导相(2212相),显微结构有典型的取向性。纤维的超导电性与其生长条件及后处理过程密切相关。首次指出,a轴平行于纤维的轴向。

  示例2:(篇名: 约瑟夫森结alx-al隧道势垒的实验研究)

  通过x光电子能谱、阳极氧化电压谱和fiske台阶电压的测量,研究了约瑟夫森结中alox-al隧道势垒。发现结的隧道势垒最佳沉积al层厚度为7nm,al上形成了alox厚度只取决于氧化条件,与沉积al厚无关,势垒al氧化物可能含有一个像alooh态的oh基团。

  1.2 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的目的是使读者对论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适用于新内容较少,或数据少的论文。篇幅一般为50-100字。示例如下:

  示例1: (题名 :冷轧槽楔外端与摩擦影响的定量分析)

  建立了与avitzuer不同的连续速度场,经变上限积分与参量积分求的槽楔冷轧变形力上界解解,并侧重定量的讨论了外端与摩擦对变形力的影响。

  示例2: (题名 :白薯线虫的防治)

  对密西西比州种植的白薯由于根节线虫所引起的问题作了讨论,叙述了1967年由蔬菜收获分公司实验站所进行的商品熏剂和杀虫剂的试验。对行间撒播的施用方法作了比较。列出了包括商品杀线虫剂vorlex、dow wv w─85、dd和试验的固体杀线虫剂68 138及dasanit的试验结果。

  示例3: (题名:湘江水体中硒的分布)

  (目的] 为给综合防治污染提供一定依据,对湘江水体中硒的分布进行了探讨。

  (方法] 在湘江上游兴安县至洞庭湖的河口采集了28个底泥样品, 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表明湘江底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有些硒含量超过本底值数的十倍甚至百倍,大多数样品中硒含量较一般土壤和底泥为高。还分析了污染严重的霞湾港水样,结果表明此段江水中硒含量尚不高,在地面水最高容许浓度范围内。

  1.3 报道—指示性摘要

  报道—指示性摘要是对论文中价值最高部分内容采用报道性摘要,其余部分以指示性摘要报道。篇幅一般为100-200字。

  示例1: (题名:柴油机燃用棉籽油的试验研究)

  介绍了不经任何改装的s195型柴油机燃用棉籽油与柴油混合油或纯棉籽油的试验研究情况。结果表明,燃用棉柴混合油或纯棉籽油时,发动机性能良好,无异常现象;适当调整供油提前角、加大循环供油量,可以达到原机功率,而且烟度有所下降。还分析了s195型柴油机在试验工况下的燃烧特性和放热规律。

  2 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要有摘要与论文分离单独出版的写作思想,对随文摘要,不要认为“全文在后边”,编写摘要可简单、随便。

  应用“用(采用)...方法”、“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编写摘要。即,要用第三人称编写,不要用第一、二人称编写,不要用“本文”、“我们”、“作者”、 “this paper"、"this articles"等作为主语。

  不用图表、示意图、公式、结构式和非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缩略语、略语、代号、法定计量单位、简化字和标点符号。

  避免与标题和引言在用词上明显重复,忌罗列正文中目次,小标题和段落标题,或结论部分的文字。

  要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和教材中已有的东西。

  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否则不必引用。

  不要作自我评价。如:本文以变量代换为工具,利用高等代数的知识,证明了齐线性微分方程组的`降阶定理,给出了一种实际的解题方法。因此,这个结论的证明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在解题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要对题名等进行注解。如论文“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加速农机化步伐”的摘要写成:农机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是现代农业的产物,在我国它的发展只能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用。因此分类指导即根据不同经济力、生产组织形式和现实物质技术条件,进行有效地指导、协调、组织带层次性的农机化生产。重点突破即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在“化”水平上有所突破。

  3 成功写作摘要的要点

  摘要写作成功的诀窍是突出新贡献,并使之尖锐化。用精辟语句使新东西出现在摘要的突出位置。所谓新贡献包括: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新规律、纠正前人错误、解决争议、补充和发展前人成果等。有的作者常常不在摘要中体现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到论文的后部分经分析推论等才指明,这是错误的观点和写作方式。

  使自己新贡献尖锐化。即区别他人工作和自己新贡献不同之处(如:“想法”、“设想”和“已给出数学定义、模型”等的区别),使之分离,使自己新东西尖锐化。新贡献不要多谈,要精辟。不能模棱两可,让读者去分析作者的贡献“新”在何处。而应指出来让读者看。但不能自我评价。

学术论文3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我”在徐家汇购物,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 ∠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 B与 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经过全体师生一齐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七条猜想中有四条猜想是错误的,另外三个正确猜想中的一个尚待给予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π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π的值。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 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炸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它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客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新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总之,切实掌握好上述的五条特性,对开展数学学科的情境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一点,我颇有体会,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忘经常创设数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主动发展,使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角色,促进学生整体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学术论文4

  [摘 要]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为克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培养方案和实验课程有待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博学与专精”、“道德与能力”、“交流与合作”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教育的前提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秩序的构建阶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之后,不少学者关注大学教育中学生的“精神缺失”现象。

  那么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而是博雅教育。美国曾做过两套关于“精神成人”方面的尝试。一是“哈佛模式”,它于1978年由罗索维士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提出,目的是防止学生的“有知识无文化”现象,主要内容是设置“核心课程”。二是“芝加哥模式”,主要目的是由“通”向“识”,内容是“名著阅读”,让学生从世界名著阅读中汲取人类的文化营养。这两种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的人才观注重德才兼备,“德无才不展,才无德不立”,这与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先做人后做事”的要求相吻合。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德”和“才”紧密结合,学生既术业有专攻,又懂得肩负的责任感,这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博学与精深平衡之道――大学专业教育平衡之道

  (一)博学与精深――多元化环境下的需求

  大众教育环境下的高校既要考虑博学,又要考虑“术业有专攻”。采用“博学与专精”的知识结构设计,既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又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实现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的协调发展。

  在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调查反馈中,三者一致的认识是:大学教育应当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环节;加强学生人际沟通及协调能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既要博学又要专精,既术业有专攻,又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注重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信息,注重学科交叉。

  (二) 如何实现

  1.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目前高校的课程有专业课、模块课程(即专业限选课)、全校选修课等,总体而言,课程覆盖面广,学生的选择余地大,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课程。但“博学”的同时,在专业上开设的课程应牢固掌握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结构性、合理性,理顺前后衔接关系。课程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学生选修专业课时可以由专业老师加以说明、指导。防止课程繁多,内容孤立,前后衔接不连贯,导致学生不清楚当前学科的教学目标,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另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外文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查阅资料、信息分析综合能力等。

  课程培养方案的设置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既要从大局考虑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既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又要保证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连续性、系统性,要做到“厚基础,重实践”,既要夯实业务理论基础,又要做到硬件到位,软件新颖,强化实践课教学任务和课程考核机制,培养基础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变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有效地保护好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空间。

  双学位模式和考研机制并存。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会从大二开始留意考研课程,学校一般设立相应的考研机制,抽调优秀教师组成考研辅导小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研住处和条件。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限制,不会选择考研。除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外,有一部分学生仍有大量的剩余精力,双学位机制为他们打开了拓宽知识面的另一条途径。双学位制是学生在完成本科第一学位学习的同时,又攻读其他专业的第二学位,取得双学士学位。其特点是同步性,即第一专业的学习和第二专业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通过第一专业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同时,完成第二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答辩。例如第一专业是生物信息学,第二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由于两个专业在学习时间上的同步性,双学位模式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效。双学位模式和考研机制并存,拓展了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选择面,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自助式选择空间。

  2. 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存,推进研究性教学

  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提倡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存,营造既民主活泼又严谨认真的学习气氛,可以在教授式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前提下适当引用问答式、探讨式、研究式、讲座式、仿真模拟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如在做项目时所要求的“遇到问题不可怕”,重要的是小组在要求的时间内发挥团队意识合力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在确定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实验教学中设置开放性实验课程,根据学科特点设立研究题目,引导学生查找文献,设定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果。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到大型项目中,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和了解,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体验的机会。

  3. “送出去,请进来” ,多方位打造教学交流平台

  “送出去、请进来”,所谓多方位,不仅仅指每学年鼓励一定比例的高校教师进修学习,包括学位学习、访问学者和会议交流学习形式、专业交流等等,还包括学生交换学习形式、联合培养形式、省级国家级的竞赛形式、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形式等等。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特色文化底蕴的培养下,从专业知识到个人能力,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理工科学生更应该加强其文科基本素质的培养,如组织管理与社交能力。其中包括:文字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最终会真正成为一名社会人。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人生是否成功,15%取决于专业水平,85%取决于待人处事能力。大学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当代大学教育更强调通识教育,期望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理念和技能,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实现理工科的科学教育与文科的人文教育相统一的目的。科学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为目的,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启发和人性的养成。理科生很少接触文史哲,有意识地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如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以在通识教育中加入“训练学生写作与表达能力”的课程。文科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逻辑性强的课程,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可适当增加高数等课程的课时,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就有效避免了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专才教育,可使文科生知晓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理科生则增加人文内蕴,从而成为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人才。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才可毕业,对文科学生也有相应规定。

  三、总结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高校更应该严格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当代大学教育应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我们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博学与专精”,“道德与能力”,“交流与合作”统一的高素质的人才。

学术论文5

  电力营销作为供电企业的核心性业务,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加强电力营销对于实现供电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结合供电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把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以电力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国家政策法规作为准则,把满足客户需求和引导客户消费作为重点,建立起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电力营销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与电力客户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提升供电企业市场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的发展目标。

  1.供电企业电力营销

  供电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面向大众的、具有服务性质的经营企业。电力是供电企业的主要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有其特定的商品属性,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和普通商品一样,存在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所谓的电力营销,就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以满足人们的电力消费需求为目的,通过市场调查,组织开展与电力产品相关的经营活动,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电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获得平稳发展,关键取决于客户购买电能力的和自身的优质服务能力。通过电力营销,供电企业可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实现电能交换,促进电力商品的销售,实现供电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满足用电的用电需求,提升供电企业自身综合实力。

  2.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现状

  2.1市场意识较为淡薄

  电力营销在供电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核心业务,电力营销能力对企业的经济利润直接产生影响。因供电企业由于自身有自然垄断属性,供电企业的市场意识还不高,对市场潜在能力缺乏足够认识。长期以来,很多供电企业没有提供较为系统化的服务,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一些供电企业的市场意识较为淡薄,使电力供应量不足,导致供电企业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2.2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更加注重消费过后的服务方式与质量。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把“客户至上”作为经营理念。供电企业亦是如此,在电力营销方面,供电企业应强化服务意识,在服务环节投入更多资源,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形象,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2.3管理结构需要优化

  当前,供电企业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阶段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结构有待优化。尽管供电企业都建立了电力商品营销渠道,但是营销职能还未完全转变,尤其在公共关系、市场策划及服务体系方面还存在缺陷。因而供电企业需要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加强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优化管理结构,为电力营销创造良好条件。

  3.加强电力营销与创新的策略

  3.1明确方向,创新营销理念

  供电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需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供电企业的技术优势,解决不合理用电和用电成本过高的问题,进而才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难题。

  引导用户客户错峰用民,通过常规渠道帮助用户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电能利用率。同时要把创新营销理念作为切入点,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企业中全面贯彻电力营销的理念。使“大营销,大服务,大市场”的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密切跟踪重点项目,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变化,制定出科学化的市场营销战略,并做出合理调整。新时期的电力营销工作中,不仅仅要把居民作为营销对象,还应该大力开发潜在用电客户。

  根据实际供电情况,建立起电气化的示范小区,并要求各个部门到电气示范区进行实地参观,并给出合理化改进意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供电企业的信誉度,同时还能够提高消费者对电气化生活方式的渴望,进而可以推动电力消费,逐步实现生活电气化。

  3.2市场调研,创新管理模式

  在新经济时代,供电企业在营销环节,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把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对市场变化进行跟踪与分析,提高市场预测准确性,开辟供电新领域,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提高电能消费比重,寻找新的电能增长点。在管理中要建立起新的营销体制,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模式,见图1。

  此外,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拓展营销渠道,供电企业要在更新管理观念的基础上,转变企业以往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可以适当采用灵活化、虚拟化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而建立起全新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管理的弹性,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变革留有足够空间,并使供电企业逐步向“大营销”的管理模式转变,实现集中化、规范化管理。

  3.3树立形象,创新营销策略

  供电企业想要加强营销、树立良好的形象,离不开优质的服务。企业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确保用电安全进一步可靠。要把优质服务作为宗旨,通过为客户提供快捷、便捷及全方位的服务来使供电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进而扩大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了创新营销战略,企业需要加强对电能环保方面的宣传,突出电能是一种清洁、方便与高效的电能优势,使客户认识到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使用节能环保的能源,使用电能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供电企业要抓住契机,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使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逐步加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居民用电潜在巨大商机,因而供电企业要抓住此机遇。针对农村用电特点,制定出合理的电力营销方案,合理利用电价政策,创新营销策略。同时供电企业还要制定市场扩张战略,完善电网架构,主动出击,扩大电力营销市场,做好以电代油、以电代煤以及以电能替代工作,促进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创新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径。因此,需要对电力营销工作有足够重视。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是一个全面、系统化的工作,首先需要我们对电力营销有清晰认识,立足于供电企业发展实际,对电力营销进行规划,放眼于未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明确方向,创新营销理念,树立形象,创新管理模式,最后制定出具有创新性的电力营销战略,促进供电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振荣.对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策略的探析[J].广东科技,20xx,07(25):12-13.

学术论文6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是学生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专门研究某一个学术问题并报告研究成果的文章。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要写得好,一方面取决于研究。另一方面取决于写作。研究得好,研究确有所得,才有东西可写,而研究的成果,只有形诸文字,写成论文,才能变成有形的、具体可感的东西。要把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写好,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一、专业知识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要研究、解决专门性的学术问题,没有专门、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写不好的。进人大学,学的就是系统的专业知识,按道理说,也就具备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条件。但从教学实践看,一个学生,如果仅仅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仅仅满足于课本上所读的,似乎还不能很好地进人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最好在全面、系统接受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深人了解所学专业中的某一门课程,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发展概况,学科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疑难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学科研究的动态有所了解,并扎扎实实地读几本专业研究的书籍,才谈得上有较好的专业基础。

  二、科研意识

  写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必须迅速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不能重复已有的知识,不能人云亦云,缺乏创见。它要就某一个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或是开辟一个前人未及的领域,或是推翻某一旧说、通说,或是深化、丰富前人某一认识,或是提出某一崭新的课题,要敢于探索未知事物,敢于在一般认同中发现疑义,深人探索,要敏于发现新的事物新的问题,勇于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并锲而不舍地索解。如果囿于陈说,落人俗套,人云亦云,缺乏创见,就不能很好地从事科学研究。

  三、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解决理论问题,完成理性认识的思维,它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研究客观事物,并将一般事物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运用的是理论思维,在思维过程中,要逐步扬弃事物的感性特点,区别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并将事物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或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严格遵循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联系,并把思维的结果用概念、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理论思维要创造性地解决某一学术问题,它必须是开放的、立体的、求异性的思维。

学术论文7

  摘要: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适应学位论文研究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需求,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关键词: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1]。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之外,还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大量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在250~320之间。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论文研究和职业实践做准备[2-3]。但是,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出现了与当前的研究进展脱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论文研究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趋势[4],亟待改革和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优化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本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参加20xx年5月在先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听取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专题报道,了解其课程设置情况;通过主办广东省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机会,与省内十五所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座谈;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答辩期间,邀请大量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参加答辩,征求其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意见;充分利用各高校网站上有关土木工程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调研结论和收获如下:

  1.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当突出特点,分类培养。根据教育部20xx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专业型研究生的目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有所不同[5]。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重点,坚持分类培养。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应当注重数学、力学等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拓宽知识面,加强其基础科研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当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邀请拥有大量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开设实践课程或相关讲座。

  2.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与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方法、新技术充分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有限元方法、结构动力学等,应当强调编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通用的工程应用软件(如Matlab,Abaqus等)进行教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强调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学习;个别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实习教学。

  3.研究生课程应当因应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类设置,动态调整。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迅猛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保证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又使研究生的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论文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6]。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结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优化调整的基本思想包括: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优化为培养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与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分类建设,动态调整。为保证和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广州大学确定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研究生授课管理,奖惩结合,鼓励相关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等,其目的就是积极促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

  1.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对于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保证授课学时,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开展分学科的专业课群建设[7]。目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在建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群包括结构工程课群、防灾减灾工程课群、工程管理课群、工程力学课群等。

  2.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强化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研究前沿的联系。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面向当前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实践应用相接轨。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用大型计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的阶段,这些软件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必备的工具。因此,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就兼顾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计算模型和分析软件的学习,既要让研究生对基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要引导其熟悉和使用先进的计算软件求解结构分析和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因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一线技术人员,土木工程界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希望学校输出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经过尽量短的适应期就正式开展工作[8]。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当根据论文研究和职业规划的要求,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除了积极派遣研究生去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实习之外,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直接参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采取由校内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基本框架,由校外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

  为保证上述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的执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具体包括:

  1.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定量不定期现场听课、监督,给出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对于研究生课程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研究生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及其导师对课程的反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效管理,动态调整。

  2.支持和鼓励相关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建立了常态化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支持体系,鼓励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设立了一系列研究生教学科研项目;鼓励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课程扩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鼓励和支持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变化,土木工程学科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也必须做出积极响应和调整优化。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炎锋,侯昱晟,李俊梅,等.土木工程学科开设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xx,23(5).

  [2]虞翔,段秋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标准探讨[J].文教资料,20xx,(12).

  [3]秦力,鞠彦忠,杨世东.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20xx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sychology,ManagementandSocialScience.

  [4]张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xx,4(13).

  [5]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xx,23(4).

  [6]赵茜,朱记伟.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分析[J].人才培养改革,20xx,(12).

  [7]韩艳.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20xx,(14).

  [8]全日制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研究生,20xx,(10).

学术论文8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有许多途径与方法,其中讲读法是大家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尚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状讲读法

  一、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说法一: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

  说法二: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

  说法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说法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以上说法基本上体现了了阅读的概念,说清楚了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长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如今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或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课上尽情展示教师的文化底蕴,甚至把阅读课上成文学欣赏课,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首先,阅读教学过于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多,环节多。有些教师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总是怕有遗漏,怕教少了考试考到怎么办?教多了,即我们常说的把课文教肿了,又使教学过程繁琐,内容冗长,造成学生厌烦、老师疲惫、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其次,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第三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三、关于讲读法

  (一)抓重点,多精讲。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教,讲不是为了学生讲。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话就是一口清泉。大家都知道,只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教学中才能避免或减少盲目性。讲解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现在,恰恰在语文教育上因目的不明,或对学生的情况不明,花费许多无效劳动。如教一篇课文,不论长短,不问难易,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由内容到写法,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不肯割爱。这样做,精神可嘉,效果可疑。小学的课文除了几篇古文以外,都是白话文,学生识了字,自己去读,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去理解,是可以读懂的。特别是现在使用的教材,多数课文的语言都很通俗,有的就是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何必讲那么多呢?还不如少讲点,腾出点时间来让学生多读读,多练练,效果会好些。教师的讲解,一定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讲学生不懂的,讲学生理解不到的,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有学头,有想头。

  (二)找规律,教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个范例。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目的绝不是仅仅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各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这一载体,教给学生课文成功运用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学会怎样读写此类文章的方法。大家知道就语文而言,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何况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日益更新。教师无论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有位大学校长曾在毕业典礼上说道:我们教育学生就象猎人打猎一样,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持枪,而不是老让他们带干粮。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工具,并最终运用这个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说熟练使用持枪是猎人生存的基本保证,那么灵活运用知识一定是学习成功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方法极其重要。教师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知识将会是无限的。

  (三)多朗读,找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新课标》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4)找重点,练思维。

  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全面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老师的讲解的起点必须比较高。一般的东西不要讲,只选择难点、优点和缺点加以分析。所谓难点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估计学生不懂的地方;优点主要是指选词炼句方面的精华;缺点不一定有,也可能有。这些知识点包括主题、题材、结构表现手法在内,但更主要的是在语言方面。如在讲《夜》一文着重分析这样一句话:他的手软软地不敢便接,好象遇见怪秘的魔物;又不好不接,便用手心去承受,松松地捏着,偷窃似的赶忙往衣袋里塞。根据上文,这个人物是个商人,他帮姐姐去探听外甥女夫妇被杀的情形,他这时接到外甥女夫妇的一张字条。这句话就是写他接字条的动作和心理状态的。软软地这个词选得好,历为害怕字条落在手里,手自然不会用劲,所以手的状态是软的。两个软字重叠,不仅表示程度加重,而且音节和谐动听。能表示软这个意思的,还有发软很软;但发软在程度不及软软地,很软不能表示此时发软的意思,而且音调不和谐,只有软软地最准确最形象地表示人物此时的心理状态,承受是被动地接受由上落下来的物体,它准确地描写了不是用手拿而用手托着字条的样子。松松的修饰捏着,怕接触的情态非常逼真。偷窃似的一塞表示动作快得出奇。这些词充分地揭示出了人物的恐惧的心理状态,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2、陆向红《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

  3、董纪良《谈讲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4、王书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

学术论文9

  林下经济是充分地对林下资源(包括土地、光照、林荫等)进行利用,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复合经营,有效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共享、循环发展,使林业产出增加、林农的收入提高。这是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林地承包到户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呈献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大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农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短林业生产的周期,使林业的附加值增加,实现林业的持续、循环发展。目前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主要有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等,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金寨县处于安徽省的西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温和、雨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境内的森林资源覆盖率超过70%,林业用地面积为29.4万hm2,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现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将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建议总结如下。

  1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金寨县近年来一直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林禽等模式,形成近期得利、远期得林、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结合金寨县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以森林旅游为主的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进行大力开发。目前,金寨县可以进行林下养殖、种植的类型超过30种,围绕森林资源开发的农家乐数量超过20家。金寨县积极引领企业参与,各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从事林下经济发展,达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如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余岭林场的40hm2林地上进行林下土鸡的饲养,每年出鸡的数量在1万只以上,销售的方式选择定点直销,年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黑鸡,每只可卖500元以上。金寨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20xx年,林下经济上给予的资金补贴超过300万元。目前,该县有超过2万户从事林下种植或者林下养殖;超过20xx户的林下经营面积超过13.33hm2;超过150家企业参与林下经营,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达8家;建立起120多家林下经营合作社,林业经营经纪人数量超过400人。截至20xx年6月,金寨县林下经济的总收入超过9亿元,在该县整个林业经济收入中占比达38%。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不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金寨县林地资源较为丰富,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很多林农取得了林权证,森林资源真正成为其可支配的生产资料,为从事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该县林下经济很多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由于资金、技术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均规模不大,集中连片经营的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林产品互惠互销平台渠道不健全,经营的水平也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林农在种植或者养殖种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市场的抵御能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从事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2.2发展环境良好,发展氛围不足

  金寨县的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县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林下经济是近些来涌现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很多地方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还不全面,基层的林农对此更缺乏了解,存在畏难情绪,从事林下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金寨县各地的整体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2.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具体措施缺乏

  当前,很多地区已经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在整个林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作为巩固林权改革的重要措施、转变林业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加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是我国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有些基层地区,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将其重点列入到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较少,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虽然很多林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的补助资金不多,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大部分要靠林农自己出资,很难做大做强,因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

  2.4企业参与度不高,农业科技人员难以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金寨县虽然也有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但是数量不多,很多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林农传统的小农意识及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参与的政策和措施较少。而且,即使是有一些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加上这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很难做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寨县在农林建设方面已经建立其一支专业队伍,对该县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现有的科技队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对农林业方面的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了解,与当前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发展建议

  3.1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要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金寨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金寨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3.2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规划,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及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组织专家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清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经营方式。此外,在对各地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要将林下经济的发展与林业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坚持分步实施,促进二者的共同推进。推广多种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龙头企业等要进行大力扶持,发挥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促进金寨县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3.3加强多部门协作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包括菜、油、菌等)、林下养殖(鸡、鸭等)、森林景观旅游、林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指导,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仅仅靠林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除了对现有的农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外,还要引入新的包括休闲农业、特种特养等新领域的人才补充到科技推广的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素质好、水平高、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队伍,实现林下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3.4加强引导,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引导更多的农户有能力参与进来。金寨县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采取了4个引导措施。一是对模式进行引导创新。充分地利用当地林下空间资源,探索开发新的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模式。二是对企业进行引导。积极引导林农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的产销合同,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从事林下经济生产,以达到企业和农户增收、林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如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在林下进行立体经营,建立板栗园,引入美国山核桃,复种绿茶、中药材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三是对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要建立起市场预警机制,让农户对市场行情做到充分了解。通过引导大户或者合作组织长期为企业、酒店、宾馆等提供林产品。四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金寨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宏观上加强调控,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实现多元化。

  作者:胡民 单位: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分局

  参考文献:

  [1]胡友霞.金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xx(20):82-83.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xx(2):52-55.

  [3]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xx(4):389-393.

  [4]王虎,夏自谦,冯达,等.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xx(13):7041-7043.

  [5]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xx(4):37-38.

  [6]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xx(3):21-24.

  [7]徐建民.金寨县林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利用对策[J].农技服务,20xx,30(9):976-977.

学术论文10

  管理学中的文化研究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管理的情境因素中,文化最难把握,面对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即便是训练有素的学者也难以理出其科学化的逻辑关系,难以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别的不说,仅仅要找出一个相对不变的对照系就已经十分困难,更何谈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所以,对文化假设进行严密的证伪活动几乎不可能。这样,就使文化研究被排斥在波普尔式的假设与验证体系之外,只能靠经验性证明。但是,文化研究又能够在相当一部分学者中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概念体系和表达方式,这也就预示着它可以被“科学革命”(类似于波普尔的证伪)所打破,所以,它又符合库恩所说的科学范式标准。这种对立,构成了文化研究的难点,也制造了人文与科学之间的藩篱,影响了二者的相互交流。尽管有着文化人类学家的不断努力,但总体上文化研究更趋近于人文,而管理研究更趋近于科学。

  不管对文化怎样看,它确确实实存在着,而且影响着管理活动。所以,研究管理,回避不了文化问题。正是在打通文化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上,霍夫斯泰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霍夫斯泰德的成果是有意义的。他以国家为单元进行文化分析,对人们从概率角度掌握以国界划定的人群行为方式,具有宏观参照作用。他的五个维度,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人们判断不同国别人群行为模式的主要特征。至于他所用的抽样分析方法,在学界是广泛存在的,而且也是普遍认可的。所以,管理学界对他的观点已经有了大量引用。尽管在他之前,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少,成果也十分丰富,但是,霍夫斯泰德之前的文化研究,是人文与社会研究,顶多是同管理有关,却没有融入管理活动。所以,霍氏属于把文化情境融入管理学研究的'探索者。

  但是,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研究,只能说是在文化与管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否好用,能否做到畅通无阻,桥梁的寿命和作用到底有多大,还有待于时间检验。其中有些问题,不可能是霍夫斯泰德独力能够解决的,有待于整个管理学界不断探索和深化。

  首先,文化分析的单位如何确定。任何文化,都是群体现象,群体的范围界定在什么地方,对文化研究至关重要。在社会学中和文化人类学中,虽然也有以国家为单位的,但是,多数文化人类学者认为国家不足以反映出文化特质,他们在研究中,往往是以族群、部落、聚居点、语言(尤其是方言)等区别划定分析单位的。因为在人类学家看来,这种边界更能反映出文化差异,而国家一般是文化混合体,不足以进行文化分析。在这方面,文化人类学家先行一步,社会学家紧紧跟上,已经做出了丰富的成果。而管理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霍夫斯泰德是学科滞后中的先行者。所以,在管理学界,霍夫斯泰德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可能在文化人类学家看来,这种研究不过是粗浅的表象研究,距离发掘文化内核和本质还差得很远。就拿为数不多的以国家为单位的著作来说,如果看看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或者看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另一版本名为《中国人》),马上就可以观察到霍氏著作的单薄。

  即便是在管理学界,对于是否以国家作为文化分析的单位,霍夫斯泰德也遇到了质疑。国家之间的差别,到底是文化差异为主,还是制度差异为主,一直存在争论。对此,霍夫斯泰德一方面承认以“国家”为单元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又反复拿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语录“在此国为真理者,在彼国为谬误”为自己辩解。对于到底是国家制度还是国家文化起决定作用,他的回答是不理解文化就无法理解制度。这些,作为一般的论争依据是可以用的,但却缺乏学术的严密性。不过,从现实讲,管理是有国界的,而且管理中间的文化差别,更鲜明地表现为国家差别,所以,霍夫斯泰德选定国家作为研究单位,表现出他确实有着几分无奈,有着为了满足管理实践要求的不得已。至于说不以国家为单位就难以获得相关资料和数据,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文化人类学已经有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不以国家为单位的田野研究方法。只能说,霍氏从事的是管理学研究,而不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如此而已。

  正因为霍夫斯泰德是从管理学出发,所以,他的分析维度和模式化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霍氏的所有理论,都建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然而问卷方法仅仅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不说问卷的设计诱导、填写问卷的掩饰回避等等问题,即便是十分完善的问卷,也往往会出现以假设生成问卷、以问卷证明假设的自证循环。更重要的是,问卷方式实际上进行的是要素调查,很难进行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按照系统观念来看,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比要素本身更重要。某一群体的文化特质,是在群体关系中定位的,而不是根据个体具备的要素定位的。在文化要素的关系方面,社会网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方法,同样能进行细致的量化分析和模型表达。而霍夫斯泰德没有借鉴和采纳社会网的研究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如果说文化人类学因其人文色彩而科学味不够浓烈,那么社会学的社会网研究则科学化程度要高出很多,不加借鉴是说不过去的。至于文化人学中的田野方法,在霍氏这种宏观研究中当然不便采用,但缺少了田野式的调研,就难免在具体细节上疏漏过多。

  由于霍夫斯泰德没有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积淀,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容易引起质疑的地方相当多见。例如,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日本的个体指数竟然高于中国一倍多,似乎日本人要比中国人更重视个人价值,而中国人比日本人更有集体意识。在阴柔气质类型刚气质维度上,伊朗、韩国、俄罗斯这几个国家,竟然都属于阴柔气质类型,好像他们的行为方式女性味更重。在不确定性规避方面,竟然新加坡人的得分最低。如此等等,都与人们的经验和常识不符,需要有更多的资料和更好的分析来验证。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不用更多的资料,仅仅靠着一般的经验和常识,就可以看出霍夫斯泰德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说法有许多不足。如果让社会学家来进行这样的研究,恐怕在问卷的设计上就要调整,假如问卷统计确实如上所述,就需要以访谈、观察、扎根等方法进一步验证和校对,找出经验感觉与调查数据的差别原因,给出更严密的学术解释。

  指出霍夫斯泰德的这些不足,并不是否定他的研究价值。我们要看到,从整体来看,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维度和国别分析的结论,多数还是能够得到经验和常识支持的。他采用的国别单位,也符合管理中常用的归类习惯。所以,他的研究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作为管理单元的人群,与作为生活单元的人群是不大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文化差异比较粗放,而在社会生活中,文化差异更为细腻。作为一个经理,他迫切需要的是分清手下德国人与法国人或者英国人的显性行为差别,而不是从情感、信仰、心理感受角度分清不同族属和语言群体的隐性行为差别。所以,霍氏的研究,在管理学界领域无疑具有探索和开创意义,在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化上值得关注,

  然而超出管理学领域,我们还要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同学科学有不同的优势。,有必要在霍夫斯泰德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引进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网研究,推进管理思想的扩展。上世纪30年代霍桑实验以后,心理学和社会学进入管理学领域,使管理学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跨国经营变成常态的今天,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网研究进入管理学,有可能会使管理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学术论文11

  一、法学本科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内容

  对于本科阶段的同学们来说,法学论文写作的机会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学年论文,也就是在每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作为一种考试方法的法学论文,这种论文通常不会作为教师评定最后成绩的依据,一般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参考,因为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习法律知识,因此考核形式一般以考试为主,但是这种论文写作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I。

  第二种论文写作是学生参与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第三种是毕业论文,也就是为了取得法学学士学位而写作的论文。作为法学本科毕业学生水平检验的最后一道程序,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无疑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能力的高低。由于现行传统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封闭和被动的缺陷,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革。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种“系列化”、“一体化”毕业论文改革模式。[1]

  这三者尽管具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对于写作方法的要求基本相同。法学论文的`写作最能够锻炼同学们用法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搜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们将来在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法学本科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的意义

  (一)法律职业的要求

  法学论文写作对于学习法学和研究法学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法学本科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学教师等工作。对于法官来说,要写作判决书等法律文书,对于检察官来说,要写作公诉书等法律文书,而对于律师来说,要写作代理词等法律文书。对于法学教师来说,更是要经常性的写作学术论文。无论是从事哪种职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的需要

  由于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对法学本科学生综合运用法学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因此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重在对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的提高:第一,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和学术研究兴趣。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研究兴趣点,开拓他们的学术视野,锻炼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选择范围恰当的论题进行研究和撰写。第二,指导学生查找法学文献进行法学研究的能力。学生对于一些经典的法学书籍和国内权威性的法学期刊,学生则阅读甚少,更不知道如何查找和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因此,需要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选题查找文献,不仅包括检索方法还包括期刊的选择,哪些是权威性学术期刊、哪些期刊学术性不强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去了解。学会了查找法学文献的方法,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具备开展法学研究的能力。第三,指导学生论文的学术规范性,掌握论文撰写方法。高校法学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需具备学术规范性,学术规范性不仅包括形式规范,还包括内容的规范。第四,指导学生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趋势。优秀的法学毕业论文重在法学理论的运用、探索和创新,这需要学生了解与论题相关的法学理论前沿并能运用于实践,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教师通过期刊和法学学者专着的推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动态,拓宽视野。[2]

  三、法学本科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

  1。主题选择

  首先,主体应当具有实践和理论的意义;其次,主体的选择应当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法学研究领域的宽度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村土地制度产生了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去写这方面的论文,研究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有的学生对文物收藏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文物交易的特殊规则。再次,在主题的选择上,一篇文章只能选择一个主题。整个文章只能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作。能够操控的,主题尽可能写的小,要以小见大

  2。资料搜集

  首先,学术论文写作的目标应当是穷尽材料。只有穷尽资料,才能保证论文的创新性,因为,如果有一篇重要论文没有检索到,而自己论文的内容与改篇论文的研究成果重合,那么写作将成为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自己的论文建立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保证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知识增量。其次,论文的资料应当尽可能新,法学学术研究的特点是,论文

  3。写作方法

  论文没有固定的结构,服从于主题的需要,在内容上,应当综合运用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多种方法。文字尽可能简洁。在形式上,要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章的摘要、参考文献和引注要清楚。在字数上,一般确立明确的要求。在写作过程中,应当训练学生严格按字数写作。

  注释:

  [1]段书臣: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xx年34期,第151页

  [2]钱江,毕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立体化指导模式的探索,《新西部》20xx第6期,第195页

学术论文12

  一、发表学术论文是科研工作的责任

  从事实验科学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技术和学术交流都十分重要,其中科研论文是学术交流的最重要的载体和方式,因此只要能发表,只要不是伪造,即使是价值不高的论文,即使没有所谓的引用,无论对培养人,还是对科学本身,都是有一定价值的.

  20年前,自己开始读研究生,刚开始从事科研,曾非常羡慕别人能发表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研究快报,自己也曾经兴奋很多天,本人第一篇论文就是被这样接受的,记得编辑的回信中说,这个工作还可以,但不全面系统,只能压缩成短篇报道形式.这已经觉得非常高兴,毕竟这是自己历史上第一次以铅字方式发表自己的文字作品,而且是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

  这个过程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切身体会到从选题、研究到发表的整个过程.这个时期的工作基本是按照别人的思路做一些重复性工作,确实没有太大学术价值.对一个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讲,这个过程仍是非常值得的,例如刚开始写的论文的语言表达很差,导师多次反复修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基本上最后没有自己的几个句子,大部分都是导师的改写过的.但从那以后,我基本掌握了发表中文文章的基本技巧,后来又陆续发表10多篇这样水平的论文,写的内容也越来越好,基本上不用导师再修改了.随着发表论文经验的增加,后来就可以帮别人修改论文了.这种状况大概有10年左右,基本停留在发表中文的水平.期间对发表外文所谓sci文章丝毫没有信心,基本没投过英文稿件,看到一些同事把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也只有羡慕加敬佩.后在一个老师的推动下,把自己博士期间的工作总结成英文投稿到国际脑血管领域的旗舰杂志《中风》上,但修回时意见很多,又对自己的研究非常失望,认为自己的研究和国际同行相差太远,最后放弃没有继续修回.多年过去后自己也发表了一些sci论文后才明白过来,其实没有修回意见的论文并不多见,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学术交流过程,国际同行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和问题,一方面是体现专家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这些建议提高作者的学术能力,许多意见专家并不会抓住细节不放,只要认真对待每个意见认真修回,即使审稿意见很多,最终被接受的可能性仍非常大.这份稿件修回意见我一直保留着,作为自己的一个纪念.

  20xx年自己有机会到加拿大manitoba大学学习,了解到国外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的情况,虽然国外学者对发表论文也非常重视,也有“不发表就发臭”的实用主义思想,但对待科研本身的认真务实态度,是最值得学习的.20xx年留学回来后,结合我们学科潜水高气压医学的特点,我提出用高压氧作为预处理手段对抗各类器官缺血损伤的思路,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沿着这个方向做了几年工作,发表了不少影响因子2-3分的文章,如20xx年我们就发表了12篇相关论文,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国际上率先证明高压氧和低氧类似,都可以诱导同类的缺血耐受分子.次后国外一些学术期刊也陆续邀请我审阅这个领域的稿件,才开始品位到审稿人的心态,这在过去是绝对没考虑到的.说明即使不太高水平的论文,只要有一定学术价值,只要可以发表,就可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曾有人认为低档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大都属于垃圾论文,但我清楚地知道,在经费、人力和技术条件都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完成,完成每篇论文都要扒层皮,实在相当不容易,好在因为自己觉得有价值,也就不会觉得任何委屈.在向国外期刊投稿过程中,仔细体会到国外审稿人的认真负责态度,对自己的研究帮助是非常大的.尽管自己很清楚,现在仍不具备发表更高档次论文的客观条件.我们也知道,如果具备了条件,我们发表更高档次论文并没有问题.不过即使发表所谓影响因子的论文,也不一定就比现在发表的这些论文的学术贡献大多少.

  我周围许多现在水平很高的实验室,他们过去发表论文的发展过程基本上都是:国内杂志-国际低影响因子杂志-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国际顶级杂志,这样的模式.从个人角度考虑,虽然投身到国际一流实验室,可以让你快速起步,但对多多数人来讲,科研能力需要慢慢积累学习和提高,这是走进科学殿堂更常见更可靠的途径.

  二、分享学术思想是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术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交流.

  20xx年,日本学者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小剂量呼吸氢气可以治疗中风,由于氢气是我的专业潜水医学领域长期关注的气体,但过去我们认为氢气如氮气一样,对人体不会产生生物学效应,在验证该成果的基础上,我们马上意识到这一研究发现意味着在氢气生物学效应概念上的更新,将会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考虑到呼吸氢气存在爆炸危险,操作也非常复杂,结合我们过去多年从事气体效应研究的经验,我们尝试将氢气溶解在生理盐水中,作为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初步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手段非常理想,在效果超过呼吸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了快速使用氢气治疗疾病的给药方法.开始时,有不少好心的同事善意提醒我,不要把这个宝贝技术告诉别人,因为我们自己的经费、人类和研究条件都有限,一旦有资源优势的同行涉足这一领域,我们的地位将会受到挑战,甚至被别的课题组抢占先机.但我个人认为,学术思路和技术垄断不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而且一旦论文发表,就没有思路和技术垄断的意义.我们在迅速发表数篇论文后,利用学术会议和网络等途径将这种方法广泛宣传,这引起国内许多科研机构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个阶段我们和国内将近50家科研机构形成了合作关系,由于我们提供氢气溶液的制备手段,并在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设计上提供建议和指导,根据贡献许多合作单位在发表论文中都愿意将我们作为共同作者.即使没有建立合作关系,许多和我们进行学术交流过的学者,由于得到我们的帮助或建议,大部分都会在发表论文中对我们致谢,我们早期发表的论文也增加了更多正面引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nakao教授课题组和lomalinda大学的张合教授,都是氢气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小组,在他们的.部分工作中也得到过我们的建议,不仅在一些论文中把我们署名,而且在许多重要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中宣传我们的贡献.

  短短几年的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国际上从事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最活跃的课题组,发表和联合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占国际上所有论文数量的1/4,被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先后被多家学术期刊聘请为副主编和编委.上月以本人为主任委员,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氢分子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氢分子转化医学学术交流会.对一个新成长的学术领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能作出这样的成绩,应该是比较成功的.虽然避免不了许多辛勤和汗水,但我们早期勇于将技术和思路分享给同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于学术思想的交流,国际学术领域有一个规则,那就是任何人的科学思路和思想几乎都来自其他学者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因此如果因为学术交流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建议,在将来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和原始思想的贡献者进行沟通,即使在阅读文献中获得的思路,也必须在论文发表时严格引用其他学者的论文,虽然这并不是硬性要求,但严谨的学者都会按照这样的方式开展工作.

  三、重视小文章的发表

  许多人对发表一些豆腐块文章不屑一顾,这些文章如读者来信、编者评论、评论性短文,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随便可以浏览一下国际顶级期刊如《科学》、《自然》和《柳叶刀》等,上面刊登大量这类文章.要知道,发表论文的目的是学术交流,任何文字的刊登都是考虑到作者需要和大家描述一种现象和表达一种思想或观点.文章的意义和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思想看法.也许有人认为,学术思想交流是大科学家之间的事情,其实并不是这样.

  发表sci论文仍是让不少人头疼的事情.实际上,只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英文写作能力,发表sci论文并不困难.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时间、经费或设备等原因无法开展实验,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不做实验发表的文章就更加纯粹地交流学术思想,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更应该鼓励.这里给大家提供一点建议,以实现不做实验发表你的sci论文的目的.对许多科研工作者来讲,至少有三类论文可以不需要做实验.你可以阅读高档杂志上的精品论文,发现错误,写letter.也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全面阅读相关文献,建立围绕个人兴趣的科研知识体系.例如关于脑缺血,你一定要全面了解目前研究的现状,过去曾经的研究历史,广泛阅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反复积累,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思路,有的思路显然自己没有条件去研究,那么你就可以写观点类文章,医学领域就有《医学假说》杂志专门收这类文章,许多期刊也接受本领域的假说类文章.下面列举几个我熟悉的几个例子.

  我曾经审过国内同行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文章,后来发表在《脑研究》上.基本思路是,高压氧预适应对脑缺血的保护效应已经比较明确,但对机制的研究并不是非常全面.关于脑缺血与细胞自噬已经成为一个新热点,自噬与脑缺血的关系也逐渐明确.而自噬与高压氧适应是否有关系仍不明确.从理论是推测,作为一个广泛普遍的生命现象,自噬应该是与高压氧适应有一定关系.于是作者从理论上分析这个关系的可能性,并提出如何研究的初步设想.写了这样的一个文章,并很快被接受并发表.

  关于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我在给学校本科生上课过程中,与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有几个学生根据我们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写了一些观点,相继发表.一是关于用氢气治疗急性放射病的观点.放射病与氧化损伤是公认的,氢气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属于刚发现的现象,因此可提出该观点,投稿后直接被接受.后来这篇论文成为氢气对辐射损伤防护最早期的论文,被大量国外学者引用.关于用氢气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我们听到一个化工厂的真实故事,故事中提示,氢气具有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的可能,随后我们用动物实验证明了这个推测,在正式投稿前,有学生先写了一篇观点,投稿后修一次就发表了.人类大肠细菌具有产生氢气的能力,但需要一些不能被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根据我们的分析,提出口服甘露醇可诱导体内细菌产生氢气对某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我自己和几个学生口服一定量甘露醇后,检测发现呼吸气体中氢气大幅度提高,初步证明了这个推论.然后我们根据氢气能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基础,提出口服甘露醇可以诱导体内产生氢气发挥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点.这个文章也已经被接受发表.

  随着网络技术被广泛引入学术论文发行领域,现在出现了大量开放获取类期刊,这些期刊可以提供给读者交流接口,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对任何论文进行任何评论,这给学术思想的发表提供了更理想的平台.将来有一天,也许某一个人的对某个论文几句评论就可以成为重要学术思想起源的依据,学术领域将会逐渐接受这种评价方式.

  总之,学术论文发表是科研生活的主题内容之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发表论文只是一种学术交流的载体,发表学术论文不一定必须是科研论著,学者应适应和借助现代学术交流发展趋势,积极投身到学术交流活动中去.

学术论文13

  审计学术论文全文如下:

  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审计监督

  【提要】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完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地方审计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审计监督的有效机制,健全审计机关抗干扰的机制,整合审计资源,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审计监督体制更加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审计管理机制 独立性 审计范围 法制建设

  科学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就要围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探索开拓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新模式、新路径,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审计的影响力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深。特别是近几年,刮起了“审计风暴”,但基层普遍认为“风暴”都是审计署的专利,基层审计机关总是微风习习而刮不起来,仔细想来这不是“审计风暴”的信号减弱了,而是与现行审计管理机制存有缺陷相关联:

  一、地方审计机关机制上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其独立性,委托者、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三者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地方审计机关作为同级政府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同时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存在着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其实施的审计过程实质上已形成了政府委托审计,然后审计政府,最后审计结果向政府报告的局面,这无异于“自己审自己”,其实质就是政府的内部审计。虽然《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责,不受其他任何机关和部门的干涉。

  但目前地方审计机关仅仅是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其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福利待遇等都依附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都取决于地方政府,导致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与被审计监督的对象共处在一个利益主体之内,同时接受同一首长的领导。这就使审计机关的同志常处于矛盾之中,审计机关对某些涉及地方政府利益的审计事项不得不采取“回避”、“让步”态度,在作出审计处理时,不得不考虑地方政府首长的“意向”,作出有利于地方利益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审计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单位或行业为规范财政、财务管理纷纷对下属单位实行报账制或垂直管理。如烟草、邮政、石油、盐业等经济垄断性行业;国税、地税、技术监督、国土、工商、药检等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系统均实行垂直管理;移动、联通、电信、银行等已经是上市企业,也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报账制,不属于基层审计机关监督范围。同级的财政、公安、检察、法院是监督范围,但基层审计机关基本上是监督不了,形同虚设。前几年,上级审计机关对垂直管理和

  报账制单位还采取授权审计的方式授权基层审计机关参与审计,最近授权审计的现象却越来越少。上级审计机关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监督不过来,而基层审计机关又监督不了,有些垂直管理或报账制的行业或单位有的几年、十几年没有进行审计监督,这样就形成了审计监督的死角。一方面是上级审计机关不愿授权审计,是不相信基层审计机关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基层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的节制,对一些授权审计出的一些触及地方利益的问题不敢如实上报,给予截留或掩盖,影响了基层审计机关的形象。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项目要年初确定,报政府批准,进行审计时要搞审前调查并提前三天下达审计通知书。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违法乱纪、行为的手法也是越来越高明,越来越隐秘,也就是经济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痕迹会越来越模糊,由于我们执行的审计程序跨度时间那么长,什么样的犯罪痕迹和猫腻都会被违法犯罪分子早已抹去,特别是在现有审计手段和设备的状况下,是很难再去发现违法犯罪的痕迹的。

  三、地方审计队伍相对薄弱

  现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审计监督的力度加大,审计项目大量增多,同时审计人员由于编制原因,并没有增多,地方审计机面临着审计任务重,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手头上往往几个项目同时审,一个项目没有审完,另一个项目已经要求开始审,这样严重影响审计质量和时效。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原领导进行审计时,已调离原单位大半年,出具的审计报告失去了组织部门提拔或调动该领导的参考作用。现阶段审计队伍是从80年代开始组建,老审计人员较多,年轻人较少,目前审计人员计算机业务不高,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的前面,而现在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无所适从。审计手段的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的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性差,严重地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我国审计机制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我国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大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认真对待,慎重行事。我国审计机制改革,应当借鉴和参考西方各国审计体制的演变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总结我国历史上国家审计的体制特色,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审计体制的模式,对现有机制进行全盘否定,一昧强调“与国际惯例接轨”。基本思路是选择对保留现有审计机制的主体结构,实施渐近式改良和完善的改革路径。因此在宏观上说,地方审计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审计监督的有效机制,完善审计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审计机关抗干扰的机制,整合审计资源,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审计监督体制更加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地方管理为主为垂直管理为主

  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地方审计机关缺乏必要独立性,就难以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独立公正的评价,这是审计理论中不争的道理。因此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我国国家审计的隶属关系,使其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已是审计工作得到继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是人们的共识。一是优化“双重”管理体制,改“地方为主”为“垂直为主”。主要是在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下, 理顺中央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地方

  各审计机关之间以及审计机关本部与派出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改“地方为主”为“垂直为主”,以利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国家审计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二是进一步划分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之间的职能,实行属地管理,以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重复审计和效率折损。要推行审计项目属地管理制度,将中央垂直机构设在地方单位的日常审计工作交由所在地审计机关负责,这样可以优化审计资源,既可以解决国家审计机关鞭长莫及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地方审计机关业务量不饱合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推行年度交叉审计,防止人情因素的.干扰。三是加强人大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请人大审议,人大内部设置审计委员会,具体负责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地方审计机关向政府负责并报告审计结果,同时接受政府委托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做法,逐步调整为地方审计机关接受政府领导,向政府和人大同时报告工作,以防可能出现的行政干预、“过滤”审计结果的发生。四是对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采取更严密的法定程序,提高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职资质,适当延长任期,以保持审计监督的持续性、稳定性,避免任意撤换和频繁更迭。五是将审计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权交给地方审计机关,由其根据业务需要选择确定机构框架,在审计业务较大的地方,审计机关可以设置审计办事处、审计分局等形式向县以下政府延伸。

  二、提升地方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扩大其职责权限

  地方审计机关作为唯一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设立的行政机关,这是由《宪法》赋予审计机关审计检查权和审计处理权决定的,理应享有相应的地位。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提交审计报告后,掀起了“审计风暴”,固然有多种因素影响,但也体现了“阳光审计”能量之大,在地方也坚持审计机关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制度。地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向人大报告工作应列入“”议程,这有助于强化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财政“同级审”等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审计体制改革实施后,对新体制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相抵触的,由中央审计机关对其制订的行政法规、准则、制度规章等进行修订和调整;对有关立法机构制订的法律法规,提请有关立法机关进行修订或给予解释,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权力制约机制中的作用;要保证审计机关自身能够依法行使审计检查权和审计处理权,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监控机制,做到审计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要加强审计法制建设,结合审计实践不断细化和完善审计准则,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完善审计复核和审计业务会议制度;要为国家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创造成熟的法制条件,明确国家审计在经济领域里的综合经济监督执法主体地位,做到与《审计法》的相互衔接;要将审计执法、审计绩效和审计纪律融为一体;扩大地方审计机关执法权限,使其可以通过法律授权,享有司法权力,当审计机关对某种重大审计事项作出审计处理决定,可以启动司法程序,强制执行,并将审计处理决定在不影响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的前提下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以解决“审计难、处理更难”的难题;要进一步拓展国家审计的范围。一方面在完善事后审计的基础上,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另一方面由单纯的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并重兼顾转向。

  三、完善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切实审计队伍素质

  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社会事业、“三农”、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加之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加强,审计的任务越来越重。审计人员力量不足和审计人员青黄不接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问题,出路就在于加强审计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这也是审计管理的关键环节。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对地方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双重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建立任职专业资格管理办法和准入制度,这两件事,温非常赞成,要求审计署与有关部门加快研究。

  现在对于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就是调到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资格任职条件,根据审计法和公务员法的规定,都要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对政府审计人员管理,采用“双重制”,既按公务员的要求管理,又按审计职业要求管理,也就是说要有公务员的政治、思想品德、又要有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议审计署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的具有操作性的办法,把审计业务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同志选拔到审计队伍中来,并通过交流、选拔等方式,把优秀的审计干部选调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锻炼,充分调动审计机关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使地方审计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对现有的国家审计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是唯一能选择的改善他们知识结构的办法。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彻底转变执法观念,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基础知识、相关的财务知识、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以深厚的理论知识,指导审计工作,提高正确反映和辨析复杂经济活动中违纪行为的能力,奠定依法行政的业务及基础,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不因违反职业道德而失去执法原则,促进审计队伍依法行政而富有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年

  2、《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模式的创新》(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刘桂良)

  3、王 悦 《浅谈审计管理创新》 审计研究20xx年第5期

  4、桂建平 《强化审计管理的若干思考》 中国审计20xx年第23 期

  5、俞越江 《整合审计资源推进审计创新》中国审计报20xx年第720期

  6、王 悦 《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计划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构想》 审计研究20xx年第1期

学术论文14

  一、导言

  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生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创新能力不强正是人们批评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袁本涛、延建林等通过大规模数据调查指出,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有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少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之一.奇克森特米海伊的创新能力系统模型认为,对于创新性的评价,不论它是想法、产品,还是算法、过程等各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得到社会上的评价。没有一定的社会评价,就不能把一些怪异的想法和创新性的想法区别开来.对于博士生而言,外显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形式为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科研获奖等的数量和质量,而在读期间的学术发表已成为衡量博士生学术生产力高低的一个显示度的符号。赵世奎、沈文钦等认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发表是检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博士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博士生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Thomas Buchmueller[4]、Ronald Ehrenberg[5]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读期间有学术发表的博士生,毕业后的学术产出更高,毕业后更容易获得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职位。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通过对国内某985工程高校20xx~2013年博士学位获得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统计分析,了解我国理工科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科研能力,并从生源状况与培养方式的视角进一步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博士生的学术发表能力,以期为我们探索博士生招生改革、学位标准制定、创新培养模式等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二、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国内某985工程高校近三年1507名理工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博士学位申请资料。20xx~2013年共授予理工科博士学位1507名(不含留学生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其中理科62名,涉及2个一级学科,工科1445名,涉及12个一级学科。文中统计论文认定标准为:学位获得者为第一署名、或第二署名但导师为第一署名;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学位授予单位。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源状况,主要考虑人口变量、本科就读院校类型、硕士学位获得院校类型;一个是培养方式,主要考虑录取类别、学生类型、学习方式、学习年限、论文类型等(见表1).Y.Okubo(1997)[6]在Bibliometricindicators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systems:Methodsandexamples一书中指出,发表论文数(the number ofpapers)、影响因子(impactfactor)、被引用次数(the number of citations)、合作者数量(thenum-ber of co-author)为评价科学技术活动的主要计量学指标,本研究采用这个观点。因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距检索时间较短,分析被引用次数意义不大,本文只考察其他三个指标。

  三、博士学位获得者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1.发表论文数

  发表论文数是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科研产出的测量。1507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共6568篇,人均发表4.36篇。其中发表SCIE论文1750篇,人均1.16篇,发表EI论文3616篇,人均2.40篇。有SCIE论文发表的共838人,占55.6%;有EI论文发表的共1264人,占83.9%,既没有SCIE也没有EI论文发表,只有一般论文发表的4人,仅占0.26%.分学科门类统计,理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均发表SCIE论文达到2.52篇,62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全部有SCIE论文发表。工科人均发表SCIE论文为1.103篇,1445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46.3%有SCIE论文发表。按一级学科来看,从图1可以看出,数学、物理、材料和生医学科发表SCIE论文最多,人均超过2篇,发表最多的达12篇;每位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均有SCIE论文发表,同时,这四个学科人均发表EI数是最少的。其他除力学外的工科,人均发表SCIE数均低于1篇,但人均发表EI数较多,均在2.5~3.2篇之间,发表EI论文最多的达15篇。交通和动力发表SCIE论文的比例最低,均不超过40%.从发展趋势来看(见表2),总体上人均发表EI数略有下降,人均发表SCIE论文数和有SCIE论文发表的比例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人均SCIE论文数较低的机械、电子、信息、控制和交通等学科,上升速度较快。

  2.影响因子和合作者数量

  由于学术发表特别是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周期较长,1750篇SCIE论文中有39篇目前还检索不到,本研究中影响因子和合作者数量采用剔除未被检索的论文统计(见表3).影响因子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水平和质量,进而反映出论文的质量。但是,由于影响因子的高低与其所属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不同学科间影响因子没有可比性。另外,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与JCR的研究领域分类并不完全一致,导致影响因子难以标准化。因此,不同学科论文的影响因子很难横向比较,本文只做纵向比较。影响因子最高(20xx年:28.76)的一篇是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的博士生王建锋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上发表的论文。从发展趋势看,物理、电子学科篇均影响因子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材料、动力、交通、航空宇航学科的篇均影响因子逐年有下降的趋势。论文的合作者数量反映了合作研究的程度和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篇均论文合作者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全部作者累计数除以发表论文数。1739篇SCIE论文中博士生独著的仅18篇,导师没有署名的有169篇,占总数的9.9%.篇均论文合作者数是3.87,其中生物与医学工程的篇均论文合作者数最高(5.0),数学最低(2.5).合作者数量最多的是12人,合作者数量超过5人(含)的有511篇,占总数的29.9%.

  四、影响因素分析

  SCIE收录期刊一般会对申请发表的论文邀请至少三位熟悉研究主题的同行专家进行评审,专家的评审过程其实就是研究成果能否得到同行专家认可的过程。一般博士生培养单位也把发表SCIE收录期刊论文情况作为衡量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仅从生源状况和培养方式对博士学位获得者发表SCIE论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见表4).

  1.生源状况对学术发表的影响分析

  生源量作为博士生教育的入口,是博士生培养的前提,直接影响着博士生培养质量。

  (1)现实情况中,博导更愿意招收男博士生,那么是不是男博士生比女博士生会有更多的科研产出呢从统计数据看,不管工科还是理科,女博士生的人均SCIE论文数都比男博士生高,相比工科,性别对理科学术发表的影响更显著。

  (2)获学位的年龄段集中在24~34岁之间,占84.9%.随着获学位年龄的增长,工科人均发表SCIE论文数逐步下降,而理科正相反。理科的年龄与学术发表的相关系数为0.029,相关性较弱,而工科的年龄与学术发表相关系数为-0.217,呈较强的负相关。

  (3)在博士生录取面试中,导师一般会考察候选人本科和研究生毕业院校,大多数更倾向于选择985或211高校生源。表4数据显示,从本科毕业院校来看,不管工科还是理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均发表SCIE论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211高校、一般高校、985高校,本科毕业院校对理科的影响比工科更显著。从硕士毕业院校(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直博生的硕士毕业院校均假定为获得博士学位院校)来看,工科人均发表SCIE论文从高到低依次为:211高校、一般高校、985高校、科研院所,理科的顺序为:一般高校、985高校、211高校。但是,硕士毕业院校对学术发表的影响并不显著。

  2.培养方式对学术发表的影响分析

  我国博士生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培养方式不断丰富。从录取类别可以分为:非定向、定向、委培和自筹;从报考方式可以分为:普通博士、直接攻博(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生资格)、提前攻博(选拨在读一年级优秀硕士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选拨在读二、三年级优秀硕士攻读博士学位);从学习方式可以分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从3年的基本学制到最长学习年限8年;从从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性质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

  (1)录取类别中工科和理科的非定向方式人均发表SCIE论文均最高,定向和委培方式最低。定向和委培博士生大多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工科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理科。录取类别对工科的影响比对理科更显著。

  (2)学生类型与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术发表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两个学科门类中均是硕博连读类型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均发表SCIE论文数最多,工科的直博生比提前攻博高,理科正好相反。

  (3)学习方式与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术发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脱产学习方式人均发表SCIE论文数最高,但工科的不脱产(在职学习)反而比半脱产的学术产出更高。

  (4)工科取得博士学位平均需用5.2年,理科需用4.1年。随着获得博士学位的延长,人均发表SCIE数呈线性下降。工科、理科博士学位获得者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与人均学术发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8、-0.300,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5)从事学位论文的科研类型对学术论文的发表有显著影响。工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比例为1:6:3,62名理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只有3名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从事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术发表能力明显比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高。

  五、讨论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国内大多数高校特别是985工程建设大学一直坚持将学术论文发表作为质量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统计数据显示,理工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均发表SCIE论文已达到1.2篇,而实际上学校对申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的要求中仅有个别学科要求必须发表SCIE论文,这说明导师和博士生都认可高水平学术发表的重要意义。著名哲学家约翰帕斯英尔说: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术发表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科研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由于学科差异较大,不同学科对学术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要平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比如理科要求SCIE,但工科覆盖面广,不能一刀切,不同一级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从事的科研性质,制定符合本学科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学位标准和发表论文要求。

  第二,研究结果显示,女博士生科研能力并不比男博士生差,在发表SCIE论文方面反而比男博士生更强。在大学和硕士毕业院校方面,也并非像人们常识性认识的那样,985高校、211高校生源比其他一般院校生源的学术发表能力更强。博士生培养个性化特点强,博士生招生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弱化对生源院校、性别的凸显,重点突出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加强对考生学术造诣、培养潜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深度考察。目前为追求学术理想而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的考生并不多,特别是在职报考的考生,要深入考察其报考动机,是否为未来的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也是评价生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三,理工科硕博连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学术发表能力最高,缘于攻读硕士和博士阶段研究方向的延续性,比其他类型的博士生能更早的明确学术发展规划,因此,应适当提高硕博连读的比例。从事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术发表能力明显比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高,脱产博士生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比例为28%,而在职博士生的比例高达43%.在职博士生用于学业的精力有限,在实际招生中应适当控制比例。最后,理工科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已超过5年,近90%是超过三年获得博士学位,而国家对博士生的财政拨款、奖(资)助等经费投入是按照三年的学制配置的。24岁到34岁(85%在此年龄段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个人创新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而在我国,这个年龄段却正是生活等各方面压力最大的阶段。建议国家和博士生培养单位要完善培养机制的奖助体系和资助体系,加大支持力度,科学高效配置使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资源,使其能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特别是对于超过三年学制的博士生,择优继续奖(资)助其学业,使其不为生活担忧,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在创新思维最为活跃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能做出更多创新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xx年第4期。

学术论文15

  光阴似箭,这次论文已经落下帷幕。在这次活动,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对本次活动做了如下总结:

  一、 活动目的

  激励本专业同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我院的学风建设。促使学生扎实掌握试验机出技能,提高实验水平。

  二、活动的流程

  我们就举办了两次有意义的活动,就这针对我们大一新生对论文的陌生儿开了两次由浅入深的论文讲座。

  (1)我们邀请了老部长、大三大四的学姐学长,给我们讲解了论文的格式及要点,同样台下更是爆满的学生听,这就得感谢他们的精心准备和及时的到来,让我们有一个对论文崭新的认识

  (2)相继而来的第二次的讲座,我们邀请了易绣光老师、余君仔主席、魏坤宇学姐,同样同学们在百忙中在寒冷的雨天而来听讲座,但不负众望,老师精致的解说了怎样便捷而省钱的在网络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而学姐则说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方法和电脑上的技巧,学长却给我们上了学前的思想工作,这可以说是里外的结合,让我们对学习的态度方法有更新更好认识,可以说是达到了极其满意的效果,而成功的结束了这两次的学习,进而等待第二年的收获(交论文)

  三、活动效果

  活动的结束也看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我发现我们对小组长的思想工作不到位,而让我们的设置而没有多大作用,而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其次就是班级的差异,有的很积极,而有的班则很费力的'去开展活动,我想这是不行的,只有在情愿的情况下才有更好的论文的出现。

  更重要的是很多论文的质量却不是很好,很多都有抄袭的迹象,在这可能是我们的宣传的问题还不到位,迫使很多人没时间和能力去完成这次论文,但是相对而言这些活动还是有有意思之处,至少学到了怎样去检索文献,相信我们更加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做到更好更棒。

  20xx-3-27

【学术论文】相关文章:

学术论文07-22

学术论文的写作09-26

学术论文范例07-15

学术论文提纲模板09-25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10-27

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09-26

学术论文致谢范文01-02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12-28

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11-10

学术论文提纲范文模板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