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的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的论文1
一、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原因
1.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特别在农村有些生物教师对教学不重视,总认为是小学科,心思不放在教学上,有了课就糊弄,教学行为的无效性较普遍。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效性。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对学习非常不重视,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管理。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又不采取科学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无效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3.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农村生物教师大多数是由一些年龄大的、或者非专业的教师替代,因此对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都是非专业化教学。
4.教师缺乏知识、能力的更新和提高,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有些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开展的活动偏少,由于缺乏经费很少安排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特别是有些农村学校教师的视野更是狭窄,有的仍然采用自己上学时老师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5.特别是有些生物教师的无效语言,导致教学行为无效性。教师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无效的语言,有些是辞不达意,有些是语病、废话或口误。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出更多笑声,时不时地讲些自嘲式的幽默,但这笑声里并无智慧的启迪。
二、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对策
当前,我区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建构、应用等实现内涵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因此,建构式生态课堂强调和关注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特长发展。
1.要从教师的教风抓起。一所学校的教风怎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个重要性,怎样抓好学校的教风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时刻要把抓好教风这项工作放在第一位上。
2.要从学生的学风抓起。一个班的学生学习风气不正,这个班的课就不好上,无论教师的水平有多高,都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因此班主任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班主任所带的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这就需要生物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学情。
3.要从落实好教学常规管理抓起。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不外乎“备、上、辅、改、检”五个环节,可以说,这些环节如果真正落实好了,我们的课堂就一定是高效的。但要落实好这五个环节,也必须要在各个环节的管理上下功夫。
4.要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抓起。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从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学奖、各种表彰的评选、先进的评选等方面给予满足;其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学校在对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老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来满足老师不同层次的需要,激励老师更热爱教育事业。
5.要从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培训等方面抓起。围绕“如何优化教学行为”为主题开展校本研训活动:骨干教师开示范课,给别人提供高效课堂的样板;中老年教师开研究课,大家共同会诊课堂、研究优化教学行为的有效方法;青年教师开过关课,通过讲评课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也可以由教学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教学经验。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使教师深入其中,相互取长补短。
6.要从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抓起。如果教师放弃一个学生,他周边的四五个人就要受到影响。学生不学习,上课干什么?他是不是要捣乱?他一捣乱,周围的几个学生也会跟着学,一来二去,就会有好几个学生不好好学习了,最后会影响到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情绪。这又怎样提高所教学科的成绩呢?所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综上,笔者从农村生物教师教学行为无效性的类型、成因及对策和大家进行探讨。总之,教育者只有不断正确地、科学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变无效为有效甚至高效,真正构筑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的和谐课堂。
教师的论文2
一、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有效运用的核心理念
观念是行劝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直接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展开的,将学生视为从属的课堂参与者、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整个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果依旧以教师为中心,那么,教学只能是从传统教学的满堂人灌变为现代教学的满堂电灌,只是披上了现代化教学的外衣,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势必是失败的。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平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学情,提高本身实效
在制作课件或收集信息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选择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素材,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思考的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否则只是按教师的主观意愿来选择素材,就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动力,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运用时要处理好突发事件,促进课堂生成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考方式,即使在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并不能预料到课堂所发生的情况,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预案,同样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不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要将学生的'思路强行拉到预定的教学方案中来,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对预设的学案进行合理调整,当堂创作,真正做到张弛有度,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灵活掌握下围绕着学生有效展开,使得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自主发展与自我展现的舞台。
二、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展开思考与探究。但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大容量,教学节奏加快,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独立思考与探究,这也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有深入地思考与思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主交流与互动探究,才能让教学成为学生的学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当学生存在不同见解时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与互动探究,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学会到学会,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与思维,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要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与表情中读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还是完全不懂,还是彻底明白。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节奏,学生明白的地方一代而过,而不懂的地方则要重点讲解,这样才能在全体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容量与密度的增大,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为教学服务
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探究,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这正是新课改下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广大教师也正是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而狂热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无论是新知的讲授还是旧知的复习或是优质课的准备,清一色的现代信息技术,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无法上课,甚至是不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与优质课与新课改没有任何联系。这是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将传统教学手段推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对立面。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真的是势如水火,只能两者选其一的关系吗?教学手段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就在于运用,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只有独具匠心的运用,才能使之成为推动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如果只是盲目地排斥与肯定,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只有理性认识,科学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比翼双飞”,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的强大联盟,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四、结语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新课改下小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与重要方面,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步伐,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探索,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有效运用的途径,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之成为展现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佳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教师的论文3
一、项目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项目教学改革将完全改变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如同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一样,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如现成的课标、开发手册或实施手册等,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这种改变和压力,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以迎接挑战。
2.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能力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导,课前由学生自行完成分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组,以免给项目教学实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分组名单拟定后,教师向学生提供项目任务,各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项目任务讨论项目计划,完成人员分工及项目进度安排,填写自主学习实施计划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项目计划,指导组长根据能力差异合理分工。项目实施阶段,组内成员根据实施计划,分工完成绘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并开展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开展学习的情况,及时地作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并根据各组实施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实施计划,并组织组内研讨活动。项目总结阶段,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整理项目资料,形成项目总结报告,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由此可见,项目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和组织能力。
3.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交往合作及沟通能力
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教师与课程专家、企业专家的联系与合作,高职教师应该根据课程专家提出的改革方向,结合自己学校自己专业实际对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积极地与专家沟通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尽量避免走弯路,节省开发时间,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其次,项目课程开发初期,教师必须下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沟通,寻找真实的教学项目,并邀请专家参与讨论课程目标,形成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标准。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交往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
高职教师愿意参与课程改革,大部分教师能积极参与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来,但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因为个人经验、个人能力、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倦怠现象。具体状况如下:
1.高职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长期在学科课程的熏陶中成长,他们已经习惯于学科课程模式,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以致于大部分高职教师对项目课程的理解程度不高,将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同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终无法实现项目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2.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企业工作岗位流程,项目课程的开发要求高职教师熟悉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流程。但大部分高职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工作岗位经验,缺乏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这无疑会给项目课程开发带来困难。
3.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课堂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由静转为动,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但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课堂综合管理能力,加之内心畏难情绪的影响,他们会因为畏惧预期的`困难而放慢甚至停滞课程改革的脚步。
4.项目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工作量远远超过传统课程教学,教师需要付出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参与课程改革必然会增加工作负担,再则,项目课程改革激励机制、奖惩制度不完善,上述因素造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进度和质量。
三、激励高职教师参与项目课程改革的建议
1.开展能促进项目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
培训需解决教师在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不适应问题,通过培训,让教师在观念上、知识上产生变化。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方法、课程开发技术方法、职业领域及前沿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等内容。职业教育改革理念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可以邀请教育专家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开发技术方法可以选取优秀项目课程设计实例让教师通过集中观摩讨论的形式开展培训;职业领域与前沿知识可以通过外派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的方式开展培训。
2.建立项目课程改革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高职教师及其开发团队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具体做法如下:
(1)物质奖励制度。多劳多得,体现公平。教师付出的正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时间,学校应该给予相应物质回报。对于课程改革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课程开发团队中的教师,学校应该根据团队教师的贡献程度,差异化下发物质奖励。
(2)精神奖励制度。对于课程改革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团队,学校应该通过表彰先进的方式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并可以在制度上规定,课程改革评优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
教师的论文4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脑对起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在作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文章具体形象且富有情趣及使中心更明确。想象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思考。写作的过程就是把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下来。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细心体味日常的生活,从丰富多彩的具体生活中择取材料,深入挖掘提炼。在课堂中,教师则要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使他们浮想联翩及产生相应的感情体验,最终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把自己所思所感急于表达出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与之相互联系的内容衔接起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展开想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过程中,让学生想一想这种社会想象到底存不存在,并且在生活中又有哪些类似的事迹?然后结合学习范文《<南郭先生>后传》两篇,逐步开启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并试图写一写《<皇帝的新装>续篇》,可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创思,如文章里面的皇帝后来怎么样,老百姓是拥护还是起来造反?再者在学习《背影》、《羚羊木雕》等文章后,让学生仔细体会各篇的动情点──即文章什么地方打动了自己,并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与说出学生自己最想说的话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故乡》、《一面》中对人物的衣着、首饰佩戴、眼神等的传神描写,以《看看他或她最像谁》为题,写写本班的同学或任课教师,让其他同学去猜。最后评定结果,看看谁写的最象──要从形似、神似方面来考虑,还要从人物的言行、外表、动作的与众不同点,写出人物的个性与气质。这样通过创设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焕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又激励学生探索尝试精神,提高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二、拓展思路,提升能力
拓宽就是开拓使宽广意思。拓、宽思路、构思新颖,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才能写出内容丰富、人物精彩、语言感人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以新的感受,才能让人产生共鸣,让人们欣然接受。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琢磨作者的思路,抓住根本,领悟作者这样写的原因,而不是去死记纲纲条条。并让学生学会分析,并试着对照诸如谋篇、选才、立意等,展开自己的设想与构思。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做到前后联系,深入思考,由“读”导入“写”,从而有意识地拓开其想象天地,拓展思路,提升其作文能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想象,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积极拓展写作的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是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写照,是要写出自己对生活感情体验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多向思维,不满足于前人已经给出的结论,而是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思路也不同,文章的新颖点、立意点也就不同。文贵于新,只有求异才能出新。如以沧海桑田,农村巨变为写作题材,很多同学就会平铺直叙书写其变化过程及原因,这样,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但是如果或以某一特定场面为主或者以某一典型物为出发点,追述变化过程及原因,曲径通幽,构思自然就有了新意。此外,教师可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拓展写作思路,写一篇想象作文。例如要求学生以某一实物如小路、路灯、花草树木……为联想触发点,找出让自己感受最独特或最受启发的某个点,通过相似点,运用形似、神似进行想像构思,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拓宽思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出好的文章,实现教学的高效与高质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论文5
对于化学课程,我所接触的很多学生都觉得化学很难学,也很枯燥,我想有道理,比起语文,少了故事性和情感的交流,比起数学,又少了其数学的趣味性和逻辑推理性。有人说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其实这句话不好听,就像三不像,因为化学要背要记,又有公式,又有逻辑,还要联系实际生活,比较难学,而又有人说化学老师可以通过多做实验而让课程生 动有趣,其实高中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也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化学实验只是针对某 一物质的性质加以验证,让学生加深 印象,真正高考的化学实验是综合性非常强的题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化学老师如何更多的表现出 技能外的一些素养让学生爱上上课,爱上老师?
1.做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
亲和力本也属于化学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和另一个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当然现在这种亲和指的是人的某种性格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教师的亲和力不仅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而且还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当然这种亲和力必须以真诚的爱为基础绝不谄媚和一味的敷衍放纵来建立自己的亲和力,而应该张弛有度,在处理事情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管学生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学习上,犯了错,我们都不应该表现出任何的鄙夷和轻视或者说是不屑。想想如果让我们全部都教上优等生,那说不定我们也会成为学生鄙夷的对象呢,就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不懂我们才应该更加表现自己的博学多才,我们应该更加尽力的去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要有抱怨,而具有亲和力的老师,师生关系定是和谐良好的。
2.做一个面带微笑的老师
微笑,虽然是件简单不过的事,但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像很多行业,都要练习微笑,或者说微笑服务。《蒙娜丽莎的微笑》何以如此动人,就因为它诠释了人类最美的面部表情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教学我也认为可以是在微笑中进行的事业,每个老师都应该把自己最美的微笑奉献给学生,其实微笑也是让课堂上更加生动有趣的"敲门砖"。特别是课后在与学生会面的时候完全可以先对学生报以微笑。
微笑,我觉得不仅对学生的教育有利,对教师自身也会很有益。微笑不仅可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愉快的心理,这对将来学生人格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遇到挫折都会表现出一个积极的心态。试想若天天接触一个眉头紧锁的老师和一个面带微笑的老师,哪种学生的身心更健康全面呢?当然也有事实说话,本人在班上做过调查发现希望老师面带微笑来上课的占有93%,当然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老师也不是圣人,但有的老师把课堂上的学生作为出气筒,对个别在课堂上出现错误的`学生横加指责,以羞辱言行辱骂,让学生明显的感到今天老师的心情不对,那收到责罚的学生会有什么的感想呢,他一定会这么想,今天我成了受气筒。所以我们作为老师的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啥那,就应该把所有的烦恼抛到教室外,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天天都是开心的,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热爱学生的也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位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当自己都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别想指望别人来尊重自己。教师这个职业,我们一教可能就是一辈子,为什么不微笑面对?
3.做一个平等民主的老师
平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则。
老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让学生真正感到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老师更要明确的传递出"我和你们是来共同学习的,我是做你们生活和学习上的领路人和同伴"尤其是当老师在制定某些班级班规的时候俗话说"不定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规矩是要立的,但是在立规矩的时候,老师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把更多的主动权和决策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尊重,更积极,集思广益,更能制定更加详实的,切实可行的班级班规,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态。而老师更多的是做一个制度实行的监督者,老师在监督和执行奖惩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公平公正,这样才体现了平等民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土壤是民主"。
"平的民主"的好处,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开拓,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清楚的和不清楚的,可以对老师的讲解提出更好的思路,而避免一言谈和学生思维僵化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同时也活跃课堂,拓展老师自己的思维,其实也放松了老师自己。
"平等民主"是学生有创造力的土壤。
"平等民主"也是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前提,只有平等民主了,教师才会更加尊重学生。这样也能获得学生更多的爱戴和尊重。所谓言传身教无外乎此。
有了这些素养,我想我们化学老师一定可以把课上的很好,让学生爱上化学。
教师的论文6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成为了一个常态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立体地呈现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因此,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优化。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虽然在中学阶段,我们把地理学科归类到人文类学科的范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地理学科也带有一定的理工类学科的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的知识往往表现得比较抽象化,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手中拥有的教学资源往往十分有限,除了教材、参考书和一些练习题,手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导致地理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封闭,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贫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用,则可以有效地打破教学资源的封闭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挖掘手中的教材资源、参考书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扩充教学资源。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教案和习题等,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在参考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从而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可以说,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就等于整个互联网资源都成为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资源库。这样,在庞大的资源库的支持下,地理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的方式基本上是以静态的文字化知识为主,最多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挂图、模型等。这种静态化的知识往往具有理解难、记忆慢、忘记快的缺点。不仅如此,单纯地用静态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来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加深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八年级下册的区域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西双版纳的旅游宣传片,在短短几分钟的宣传片中,西双版纳优美的南国风光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在这段视频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还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这时候,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显得兴致勃勃,从而使得这节课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自然地理,另一个部分是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中,有很多的知识都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些带有一定抽象性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很难较好地呈现出来。例如,七年级地理教材开篇第一章的内容《地球与地图》,其中有很多的内容就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像地球的运动,公转自转的地理特征及形成原因等知识,教师在常规的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很难讲得清楚,并且,学生一进入地理学习的开篇第一章就设置这样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学这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尝试着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上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运动状态的视频,绚丽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接下来,我又利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分别给学生演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运动状态,以及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的四季更迭和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这样,原本还比较抽象的知识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立刻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要轻松容易很多。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用给整个地理教学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也出现了“迷信”多媒体技术的现象。这些教师在看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以后,对多媒体工具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无论教学内容合适与否,都要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一旦多媒体工具遭到滥用,不但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这种常态化的使用也使得学生对多媒体失去了新鲜感,从而降低了多媒体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选用一定要慎重,这样才能够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其本身并无优缺点之分,关键是看其使用者对它的把握。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善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地理课堂教学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潘文龙。浅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新课程学习, 20xx(8)。
张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S1)。
任海刚。地理教学多媒体信息呈现模式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10)。
教师的论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
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教学技能》 胡淑珍等编 湖南师大出版社
2.《课堂教学策略》 保罗·D·埃金(美)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7
3.《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化学教学 95-11 郑学裕
教师的论文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课本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无法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1998年,国家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一词,所谓“双师型”教师,目前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双师型”教师应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等。
一、现阶段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方面。在高校引进师资的过程中,仍存在重学历轻经历的现象,部分年轻教师缺少行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照搬课本,不能很好的结合行业的发展进行实践教学,对于教学体系的建立欠缺科学性。另一方面,对于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缺少业界的实践经验,教学理念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单调、案例陈旧,无法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
2.实践环境方面。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对教学环境的软硬件要求较高,由于实习单位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切实的实践练习,只局限于学校的播音教室,即使播音教室的硬件设施到位,但由于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缺少行业经验,就导致在练习的过程中主观臆断,对节目定位、市场定位考虑不全。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1.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是建设“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手段。本人07年到10年在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是一档美食节目《吃在石家庄》的节目主持人,在工作期间我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因为现在的传媒行业再也不需要空能播音的话筒架子,而是采编播控销的全能主持人,而我在实践工作中这些方面都得到的充分的锻炼,对于市场采访、稿件编辑、节目播音、机器操控以及广告营销方面都有涉及。同时今年3月我也刚刚到石家庄网络广播电视台进行实践工作,对音视频上传、广告配音等方面也有一些涉及。通过这些实践工作经历,将专业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改进。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塑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俗话说的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如果老师没有实践经验,又何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呢?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于泛泛的知识脉络梳理和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他们更加迫切的需求具有创新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而这一切就是“双师型”教师所能给予的。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1.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法。学校应创造条件送专任教师参加传媒一线的实践工作,真正的让教师实践起来指导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聘请一批“懂理论、技能强”的省市电台电视台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定期的让外聘来的一线教师给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从整体上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的课堂呈现。革新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革新以老师讲和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下边谈谈我的实践教学法:首先在课堂上,每节课开始的前15分钟都是由一位同学进行主题演讲。主题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在这个环节中从选题、策划、编排到ppt的制作及自我演讲都是由同学自己完成。这不但锻炼的学生的自我编排策划主持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同学的知识模块。本学期到现在共有66位同学参加到实践中,涉及的主题有历史类、科普类、旅游类、养生类等。其次在课后,每周我会针对教学内容留下实践的音频作业,在本学期同学们制作的音频包括曲艺类、音乐类、故事类、广播剧类、美食类、导购类、访谈类。那么这些类型的音频制作,让同学们积极的接触社会实地采访、内容编辑、音频录制、后期包装剪辑全部是同学们自己完成。大大的锻炼了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课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最后我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由于传媒行业的现状,很多同学去电台和电视台实习很难真正的接触播音专业,只是一些专业基础的皮毛,要不就是看着或者听着,回来后学生们的收获并不大。所以我抓住了我校现有资源,利用河北传媒学院的新闻在线这个网络平台,根据学生的主持特点进行分组,让学生们真正的实践起来制作自己的节目。这样学生音频成品的听众就不仅仅是同班同学和老师,有个更多的收听群体之后,各方意见和建议的汇集,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快速提高。除此之外,我的下一步实践教学计划是以班级为播出频段,一班30个同学全天15个小时的节目联播模式的实践。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王旭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教师的论文9
摘要:教师教育应关注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是指优秀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自愿自觉地追求幸福与完善,追求作为教师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成长方式。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基本策略是以理论学习与培训为先导,以自我反思为基本手段,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成长,并在成长过程中自主记录其成长轨迹。
关于教师的成长历程,众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①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都普遍认为,教师的成长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其中有顶峰期,也会有低潮期;有驾轻就熟时的意气风发,也会有自我否定时的徘徊。鉴于此,我们把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试用期、成长期、高原期和成熟期。本文所谈的优秀教师与我们平时常常提及的骨干教师、名师或是特级教师并不尽相同。后三个概念更多的是以某种标准加以衡量而赋予教师的某种荣誉,表征的是教师某个发展阶段的状态。比如,《浙江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中对特级教师的界定是:特级教师是国家为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专家。然而,本文中的优秀教师则不仅仅指的是教师达到成熟期的一种状态或赞誉,笔者更倾向于从动态变化的教师成长过程中来解读优秀教师,把优秀教师理解为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成长过程,一个离不开成长期的默默付出,历经高原期的苦闷徘徊,从而达致成熟期的随心所欲的成长过程。这时候的教师往往表现出很多与新手教师以及名师不同的特点来。他们时时感受着实践背后的信念之环的掣肘,却苦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们已经具备了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却苦于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理论的提升;他们在新教师面前是学习的楷模,但在名师面前却常常表现出由衷的膜拜;他们有着自发的追求专业发展的意向,却不知如何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
在探讨优秀教师的成长方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审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隐含在优秀教师成长方式背后的优秀教师成长观问题。很显然,传统的技能熟练模式背后所隐含的是一种为着生存技能的提高的优秀教师成长观。因此,它尤为强调让教师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与教育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掌握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由此增强自己进入生活或获取地位的能力。这导致优秀教师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扮演的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被动的、功利的、得过且过的生存型教师的悲凉形象。而要改变这种生存状况,首先就要树立一种新的优秀教师成长观,即关注优秀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使得优秀教师的成长不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或是生存技能的提高,而是为了自我的充实与完善,为了个体的幸福与愉悦,为了更有意义的生活。惟有如此,优秀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地唤醒自己,同时也唤醒他所接触的人,才有可能创造自己更为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创造他人更为幸福的生活。
一、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内涵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是什么?似乎颇难给出一个严密、明确的界定。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上所谈的优秀教师的内涵和关注优秀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优秀教师成长观的契合点上对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含义作如下界定: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是指优秀教师在迈向更为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的成长道路上自愿自觉地追求幸福与完善,追求作为教师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成长方式。
(一)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主旨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这是由关注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教师教育观所决定的。同时,这也与优秀教师的独特性有关。优秀教师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使得他们在处理教学的常规问题时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这时候,更重要的是消除教师的职业懈怠,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使教师充盈着对教师职业的信心与期待。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已退居其次,相反,在教师职业中享受幸福与成功,在教师生涯中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则是其自主成长的不竭源泉。
(二)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过程是动态持续的
从优秀教师的概念可以看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教师的成长历程实际上只有时间长短和难度大小的区别,而一步登天式的捷径并不存在。因此,教师必然要不断地接受挑战,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三)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愿望和需要是内发性的
优秀教师的自主成长是优秀教师个体内在的一种积极发展的历程,而不是对外在压力的迎合。因此,这种成长的愿望与需求是内发的,是优秀教师在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是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内在依据和动力。
(四)优秀教师自主成长的个体是主动自觉的
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改变了以往目中无人的培训培养方式,强调了受训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而自觉主动性是发展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集中体现[1](58)。因此可以说,这种自觉主动的发展状态已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种日常的生活样式[1](58)。
(五)优秀教师自主成长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
以往的教师教育往往首先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多关注的是职业本身的提高与成熟,因此,在教师教育中很少看到教师个体的生命活动。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则追求的是个体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追求个体的幸福与完善,它更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当然,作为个人化行为的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并不会降低教师的职业发展或职业地位。我们可以看出,优秀教师自主成长只会引导教师不断地走向成熟,因此,这种个人化的行为必然会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和职业地位的提升。
教师的论文10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要促成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1)坚定专业信念,加强职业道德修炼;(2)拓展专业视野,既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专业教育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又要努力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3)发展专业情意,教师必须不断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实践,且能不断强化专业创新意识;(4)提升专业水平,要加大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专业面上 发展策略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教育事业也应和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得到发展。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影响教育发展水平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理应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理念,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快步疾行,从而适应时代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那么,中小学教师如何才能达成专业发展目标,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笔者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作简要的论述。
一、坚定专业信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艰辛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专业信念支撑,就有可能产生因长期从教带来的倦怠心理,也就可能减弱甚至泯灭专业发展的愿望,理应丰富多彩的教学工作就会演变成枯燥乏味的“苦差使”,教师本人也就会沦为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教书匠”。这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首要任务就是坚定专业发展信念,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修炼,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谋求新的突破,把追求进入更高境界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加强职业道德的修炼,关键是把平凡的教育工作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生活方式,对教育事业充满着一片挚爱之情,具有乐于奉献、甘于吃苦的可贵精神。“做一个老师,如果你热爱你的事业的话,那么吃苦也是享受”,对这些教师来说,选择讲台就意味着放弃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也就意味着无止境的付出和牺牲。只有当教师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谋生的手段时,他就可以产生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摆脱任何挫折、痛苦和懊悔等的困扰,排除名利思想和虚无、浮躁情绪等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且能甘之如饴,乐在其中。这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是坚定专业信念,并对现实自我的自觉超越的一种积极心态。
加强职业道德修炼,教师还应当充分体现“师之范”的精神,教师要以丰富的人类文化为依托,以促进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趋美向善,修身正己,探理求知,奉献示范”,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职业精神引领学生,做到既学而不厌、诲之不倦,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坚定并升华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
二、拓展专业视野
教师在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丰富自身的识见,从而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1.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专业教育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一方面,教师要非常敏感地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使自己不断充实新的专业知识,为从事专业教育创设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应特别关注和掌握专业教育的新动向、新理念。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又要了解并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新成果。教师只有不断地拓展专业视野,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教育的方法、特点以及客观规律,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从而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2.教师应努力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只懂些专业知识而缺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常识,因此讲起课来思路狭窄,思维展延受阻,有时甚至捉襟见肘,令学生大为失望。这实际上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众所周知,现代科学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呈现出多元、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如果教育工作者视野狭窄,对之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怎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呢?又怎能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呢?因此,作为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应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将它看成自己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它作为更新知识结构、拓展专业视野、提升自我素养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发展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是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观需要和能动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专业的自觉反思和创新。因此,要走专业发展之路,必须不断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创新意识,勇于挑战自我,在自我反思中实现自我创新。
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反思,是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专业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反思”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重大作用予以特别的关注。美国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将“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列为制定教师专业化考量指标之一。而在我国,教师的反思也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策略。它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情状进行再认识,从而把握实践情境下具体教育问题的本质,以获取教育的全新体验和领悟。一般来说,教师反思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一是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二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三是我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四是如何能进一步做好。通过这种反思,就能有效地生成教育创意,提升实践智能,不断追求自身教育行为的合理性,促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快速提升。
倡导专业创新精神,这既是教育保持持久活力和竞争力,又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倡导的创新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二是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内容应引入时代活水,关注世界发展动态,体现时代性、开放性与全面性特点;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四是教育评估方法的创新,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的评估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这些专业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
四、提升专业水平
专业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专业水平又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除了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以外,还特别要加大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力度。课堂,是整个语文教学系统中的无数的交汇点。课堂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参与相关学科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教师的相应交流、合作研讨中做到智慧共融。比如:教师们可以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通过比较揣摩,体悟“异构”课堂教学的优劣,从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们还可以尝试进行“主题磨课”方式,围绕某一教学任务,集体备课,探讨教法,引成较合理的教学设计并付之实践,然后再分析课堂教学实际,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再付之实践。如此反复,定能“磨”出新意,“磨”出能力,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要有效地提升专业水平,我们要在反复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念的更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的教学方法向启发诱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向合作探究转变,教学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同时,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行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倡导教师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积极构建自主预习互动讨论教师引领探究发现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要抓知识传授,更要抓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思维开拓进行有效的引领;二是开展有效教学的课堂达标研究。要以“创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坚持在常态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着眼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引领,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的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有效的自主性学习导航;三是进行自能学习导引策略研究。现代教育要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就必须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毛荣富:在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大会上的报告<实践、探索、创新》
2王宝祥、亲凤冈:《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与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20xx
3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教师的论文11
教师评价论文: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导航
摘要: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不仅能引导教师正确地认识自我,使之更好地规划未来,还能引导教师将自己理想实现的过程与其所在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为教师的教育理想定位,为教师确定自己职业幸福的立足点定位,为教师职业幸福的生长点定位。
关键词:发展性教师评价;教师职业幸福;教育理想
一、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为教师的教育理想定位
教师的教育理想是教师奋斗的目标,是教师实现其美好人生愿望的动力。理想能否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成为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自己理想的定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不仅能引导教师正确地认识自我,使之更好地规划未来,还能引导教师将自己理想实现的过程与其所在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对现实的正确认识是教师确立自己理想的基础。“理想如果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关系基础之上,这个理想就是坏理想,就是乌托邦”…。教师的教育理想不是其关于教育的大话、空话或假话,而是教师对自己未来的预期,离开了科学的判断而奢谈理想是毫无意义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是怎样引导教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从而树立起自己的科学的理想的呢?1)它通过切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引导教师体悟教育教学规律,能使教师的理想建立在现实与科学的基础上。2)它通过为教师“量身定制”的方案,使教师实现自己理想的行为能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为教师“量身定制”的方案,一是能做到将其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及专业理想与职业理想相结合,从而让评价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手段,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有序与高效的状态;二是这种评价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和促进专业发展有更强的指导作用。3)它通过目标的协商和过程的参与,可将教师的理想落实在自己的自主奋斗之中。一是这种评价能凸显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能使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能使教师运用新思想、新观念来审视自己司空见惯的教育活动,从而创新工作思路;二是教师参与评价能使教师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激情使之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动力;三是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自我认识的能力,即能使教师认识自己的理想与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之间的距离,以便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能引导教师将自己理想实现的过程融入到学校发展的过程之中。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地方。每一所学校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教师只有将自己个人的理想与学校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学校发展的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何以能实现这种结合呢?1)通过这种评价能让教师体会和认同本学校的办学理念,感受本学校的文化意蕴,了解本学校管理的思路,形成自己与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使评价成为教师发展的导航标,使学校发展成为教师发展的现实基础。2)通过这种评价能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结合,能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师履行其岗位职责的结合。3)学校通过这种评价能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了解教师的所想、所需和困难所在,从而使学校的管理能管在点子上、理在关键上、服务在教师的需要上,即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教育理想的实现和教师职业幸福的获得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支持。4)通过这种评价能让教师了解全面的信息,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及其与学校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强化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此过程中感悟教育的真谛、感受成功的喜悦,使评价成为教师展示才华、感受职业幸福、点燃自己进一步前进的激情的火花和创造自己诗意般的人生的手段。
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为教师确定自己职业幸福的.立足点定位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通过评价主体的转移、评价目标的确立、评价方案的制订和评价的实施,能引导教师将伦理与心理统一、主观与客观统一、发展与享受统一等作为自己获得职业幸福的怠足点。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可引导教师实现伦理与心理的统一。人的幸福是其生理幸福、伦理幸福和心理幸福的统一,其中生理幸福是基础,伦理幸福是保证,心理幸福是根本。就教师的职业幸福而言,生理幸福虽然是基础,但通常不被包含在其职业幸福之内,所以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其心理幸福与伦理幸福的统一,即教师的心理感受决定着教师是否感受到了幸福或感受的程度如何,教师的职业伦理思想则决定着教师所感受到的幸福是否正当。那么,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何以能实现教师的伦理认识与心理体验的统一呢?1)发展性的教师评价通过实现价值主体的转移可以把教师的发展与教师的职业幸福作为对教师的伦理要求。在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中,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得到了关注,对教师进行的评价不是为了鉴别教师的优劣或对教师进行奖惩,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让教师创造和享受自己的职业幸福。2)通过发展性的评价能实现共性与个性及规范与风格的统一。在学校,共性与规范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和前提,个性与风格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基础,也是其职业幸福的根本。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有利于实现二者的统一。一是这种评价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能用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体现学校发展的愿景;二是在评价中能体现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能引导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潜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并从中体验到职业幸福。3)通过凸显评价组织的主体性,有利于营造一种伦理与心理相统一的环境。发展性的教师评价重视教师的参与,致力于搭建一个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及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开阔自己的心胸,既关心自己的发展,也关心教师群体的发展,进而形成一个方向一致、信息多源、形式多样的交流氛围。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有利于引导教师实现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何以有利于教师实现二者的统一呢?1)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将评价置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能让教师体验到其职业幸福是自己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结果。发展性的教师评价置这种评价于教师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评价促使教师参加教研和教改,促使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可以使教师在辛勤的劳动之中、在与学生和同事的交往中获得职业幸福。2)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将评价置于一个全方位和人性化的视域,能让教师体验到其职业精神的属性,体验到教师所能享受到的“雅福”的特点。发展性的教师评价重视引导教师从师生间的课业传授、师生间在道德人生方面的交流、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及教师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来体会教师职业生命的意义,体会教师职业的精神属性,体会教师职业幸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将评价看作是一个不断为教师完善自我提供信息的过程,能让教师体验到自己职业幸福的获得是自己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结果。发展性的教师评价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的关注,可以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激发教师的劳动热情,启发教师获得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的乐趣,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和职业追求。这种评价通过为教师提供不断地完善自我与更新自我的信息,可让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中获得职业幸福,从而体验幸福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有利于引导教师实现发展与享受的统一。教师的职业幸福不是教师的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以后的自然性和实时性的快感,而是教师实现了其职业理想以后的精神上的愉悦,是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何以能实现这种定位呢?1)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以发展为核心,能增强教师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以人为本,视敦帅的个人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可让教师在发展中体验啦榀,进一步发展。2)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能增强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性。发展性的教师评价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是能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能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自信、激励和前进的动力;二是能让教师养成反思和自我调整的习惯,学会不断地审视自己已有的经验,从过去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努力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新的突破口。3)教师在评价中获得了支持以后,能增强其发展与享受的现实性。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强调教师与评价人员的沟通与合作,评价的过程与教师教学的过程同步发生,评价人员更多的时候是充当一个从旁支持的角色。这一是能使教师及时地获得更多的有关自己工作的信息,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二是对教师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工作过程给予更大的关注,能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三、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职业幸福的生长点定位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学校的人文环境作为教师职业幸福的生长点和源泉。它重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引导教师在自己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由中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从而享受其中的幸福与快乐。它通过引导教师积极地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在成功中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的幸福。它引导教师通过其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使学生产生善的意识和善的行为,追求教育中的善的幸福,并在真与善的行为中来展示教育的思想美和行为美,追求教育的美的幸福。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观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目的,是值价追求,是教师职业幸福的生长点。在这种评价的视域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增强和职业境界的提升,更是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教师的职业幸福和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1)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是一种以教师个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评价,它基于教师现有的发展水平,通过为教师提供具有可行性的专业发展的目标,然后用评价和目标来激发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2)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也是一种自我激励性的评价。由于教师可以参与评价的过程,所以教师就容易认同和接纳评价的结果,对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认知的水平。3)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也是一种引导性的评价。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以培养发展型的教师为最终目标,通过多层次与多形式的评价全面而真实地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引导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确立起自己的新的目标,最终使自己成为发展型的教师——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为己任,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孜孜不倦地勤奋地工作,通过自己的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能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将其作为自己职业幸福的生长点。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是怎样实现这种定位的呢?1)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不仅是给每一位教师一个总的评价结果,更是通过评价指出每一位教师今后在哪些方面仍需要继续改进或提高。这种评价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切入,能引导教师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追求和实现自己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的真的幸福。教师的成功不仅能强化教师进一步探索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意识,还能使教师在情感上发生积极的变化,使教师在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2)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无论是评价理念的确立,还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和评价的实施,都会引导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人的本性和社会伦理规范,即引导教师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善的幸福。教师在其善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合人性、合伦理和合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使学生的精神和行为得到改造,即可使学生也产生善的意识和行为,从而向着善的方向迈进。3)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能引导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教育的思想美和行为美,引导教师追求教育美的幸福。教育的美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它不仅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美,也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行为的美。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它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师对教育的真和教育的善的有效运用。因此,若教师能匠心独运,就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就能使他们感到赏心悦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体验,并从中获得有意义的教育。它也符合教师的审美需求,也能使教师从中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感受到幸福,体验到幸福。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能引导教师从建立和谐的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与同事间的关系及与学生的关系中获得职业幸福。幸福是指能“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教师生活和境遇的称心如意,主要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意识、思维、心理活动及情绪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整体的和完美的状态。这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与领导、与同事及与
学生间的关系就不仅是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的职业幸福的重要生长点。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何以能引导教师从中获得幸福呢?1)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能让教师将自己的职业幸福建立在自己与学校利益的融合之中。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将教师个人的需要纳入到了学校发展需要的轨道之中,这就可以以教师发展的需要来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就可以使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主张研究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分岐,并通过协调等途径找到双方的满意点,找到促进共同发展的办法。这样,一是缩小了教师个人的需要和学校的需要之间的距离,可以促进“官”与“民”的融合,促进教师的和谐与幸福氛围的形成;二是能使教师心情舒畅,能使教师真心实意、富有成效地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奋斗,并从中感受到喜悦和幸福。2)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能让教师将自己的职业幸福生长在教师的群体之中。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能凸显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进行互评,所以也将教师个体的发展与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融合在了一起。这样,一是有利于消除“文人相轻”和“同行是冤家”的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拉近教师间的心理距离,可使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二是可使教师不仅关心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关心他人的幸福。我们知道,教师个人的幸福只有建立在其群体幸福的基础上时它才是合乎伦理的、健康的、高尚的和珍贵的。这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要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要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使我们免受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来促进他人的幸福。”3)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能让教师将自己的职业幸福生长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之中。发展性的教师评价让学生和家长也参与评价,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教师的发展,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这不仅有利于对教师的评价,对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论文12
一、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概述
当前,我国职中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师资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职中教师的师资力量明显的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开展继续教育。下面,就将针对这一课题,提出具体策略。
二、推进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理念
(1)终身学习理念。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极快,很多知识在掌握不久之后就变得陈旧,这就需要人们时刻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才能保证和时代同步。正因如此,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职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整个社会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的职中教师更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能力本位理念。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更加需要具有能力的人才,能力本位的观念也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具体来说,“能力本位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这种理念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能够充分彰显个人价值。但是,受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所限,目前,整个社会还是比较重视学历,而没有将能力与学历完全结合在一起。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我国职中教育界。教师们为了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福利待遇等,投入继续教育也会选择对学历的追逐。一些职中教师攻读的'文凭并不是本专业所需的,与本人教学实践相脱离。这就更需要职中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能力本位理念。
2.政策法规保障
(1)制定专门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法规。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法规,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规定之中。而职中本身就不太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生源、经费等多方面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职中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条件、时间等做出明确限定,从法律的角度来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2)推进职中教师资格制度建设。我国职中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基本没有明确的资格限制,在入职之后,岗前培训也大都流于形式。而且,我国法律也没有对职中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任何限定,大多由学校自主制订入职要求,对学历、专业技能水平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职中教师任职资格进行限定,推进职中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3)完善职中继续教育监督、激励体制。我国现阶段的职中继续教育以行政指令为主导,不论是培训基地还是受训教师,都是被动应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近些年,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大都属于宏观号召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参与的职中教师希望能够将受训与直接的晋升、职称等结合在一起;培训机构则希望通过组织培训工作获得经济收益。所以,可以充分考虑两者的需求,从法律的角度建立起激励、监督机制。
3.完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体系
(1)加强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工作。培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推动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有几十个,大多依托高校,中心省份培训基地相对较多,而个别省份只有一所,偏远地区尚没有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依然需要加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从宏观角度进行指导,将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发展的空间留给基层,由各个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根据本地情况推进工作,激发其完善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管理工作的动力。让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接受市场的检验,在竞争中走向完善。
(2)加大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经费投入。推进培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就是经费的投入,只有基本经费到位,才能提升职中教师培训基地与受训教师的积极性。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学校和个人。所以,可以实行政府投入一部分、职中院校投入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三方面并举的经费筹集手段。其中,政府投入是支持培训基地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将地方社会发展与经费投入相挂钩,地方收入增长则增加投入,保持每年固定的增长比例。如果需要促进职中教育发展的话,则进一步追加经费。职中教师个人承担的部分以各地区教师收入水平为依据,如果所在职中效益良好则可以将这部分学费承担。根据相关研究,职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资格达标培训。如一些学校要求职中教师至少要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学历不够,所以,会参加各类自考、在职研究生等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从职业生存的角度来进行的,因此,应该以教师本人自行承担为主,如果所在学校有条件,也可以承担学费。第二类是技术提升培训。这类培训包括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属于行业性培训,受益的不仅是教师本人,也包括其工作单位,所以,原则上主要应该由所在学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来负担,当然,教师也应该承担一部分。如20xx年,《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进修者在完成研究生学业之后,个人应该承担三分之一的学费。第三类是晋升培训。一些职中学校为了提高本校专业的竞争力和水平,需要培养一些学术骨干。而受训教师在完成培训之后,通常会得到一定的晋升。包括行政职务或是学术职务,当然,相应地,个人收益也会有一定的增长。这类培训应该由个人负担主要学费。当然,对于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来说,可以依托政策支持,广开门路,在各个渠道进行融资,这样也可以缓解各方面压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关键。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可以保证培训的水平。当前各培训基地主要是以各高校教师为主,偏重于从理论上提升受训教师的水平,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未来应该从这个角度着手,加强各培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加强校企联合,介绍教师在优秀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并且组织基地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进修,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总的来看,各个基地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与学科特点,开展多样的师资培训。
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1)充分调动本校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各职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专业技术、设备力量和师资力量开展校内培训。例如可以让老教师开设讲座,对新教师进行单科专业培训;可以开办各类培训班,如计算机班、外语班等,在周末或假期,利用本校设备,聘请校外计算机教师或外籍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2)联合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对于新专业来说,职中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建设。新专业需要聘请新教师,但是,新教师不一定会及时到任,这就需要在校内挖潜。选派教师到高校中进行专业培训,也要鼓励教师进行深造,报考研究生、第二学位等。
5.建立职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反馈制度
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充分参与。以上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看法,相信会对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保证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政府、职中院校以及相关培训基地要合作建立起继续教育效果反馈制度。要及时了解市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以此为导向,调整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方针与策略,并体现在培养方案上。另外,也要了解教师对培训的需求以及满意度,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方式,以满足受训教师的需要,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师的论文13
近日,笔者综合近年问题学生中发现,再结合多年的教育旅程,自认为,一所阳光的校园就需要一批阳光的管理干部、教师及班主任,才能培养一批阳光的学生。然而,据现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等特点,要使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确实很难。再说,普遍学生问题是自治、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等等。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教师重要,班主任更是关键,特别是青年教师及青年教师班主任培养就极为重要。
近时,笔者也走访部分老同志(青年教师的师傅们),普片认为现在的`青年教师太现实了,清高,甚至不听教。比如,有的班主任在请求帮助时,对老师(师傅)十分热情,过后,却把一切忘在脑后,不理不睬;导致,少数青年教师再去求助时,他(她)人的热情自然也会减半,这样导致青年教师跟陪受损。
还有的青年教师,自认为本科毕业,学历高,是一校之宝。这个我认账,但是,青年教师有实干精神,却没有实干经验,就是教育专业学校毕业,没有三五年,哪有经验所谈,天才也有磨合期。正因为我们的青年教师们由于刚踏上讲台,缺乏经验,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就制约了青年教师能力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就必须要求青年教师常分析授过的课堂和管理的班级中常见的弊病,并及时总结、学习、请教等方式来提高、充实,促进他们走向成熟。
近年,由于待遇问题,教师的青黄不接导致学校在引进人才上自感头痛,学校领导也动了不少心思,那么为了留住人才,青年教师自然就成了一所学校的佼佼者,甚至刚进校园就是半个红人。领导器重这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相反,这种做法反而让少数青年教师自以为是,从不虚心学习,懒惰、傲气就自然形成。近年来,我看过部分青年教师文章,占60%的均是盗版一个,有的甚至连格式、语调都是他人所做,和他的为人、做法、想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管理方式方法随意性大,怕吃苦,待出现问题时,一切都是他人问题,娃子难教、缺教养等等。本人认为,学知识还是实在点好,借用可以,理论加实践,变为己有更好。做人要更好地做好自己,从一言一行做起,当一名名副其实的育人者--。
要说,近年的学校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也是很大的,人人有结队帮扶,送出去、请进来多少人?花费资金也不少?那么真正学到的知识的人还是属于好学者、勤奋者、谦虚者、运用者。
近年的教务处、政教处针对青年教师也采取了较多办法,实行了结队、跟班、跟人培养,部分青年教师也得到老教师和老班主任的专心培养,逐渐成长、独立,且做得较好。然而随着时间变化,老教师逐年退休,青年教师倍增,今后是年轻人的时代,那么如何做得更好,紧跟时代步伐,这就要不断刷新,严格要求。在我看来,从本学期的管理情况看,姜还是老的辣。青年教师有文化、有激情、有一个棒的身体就是本钱,我们就必须花气力,严要求、严管理。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培养、镀金,工作上压担子,通过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尽快适应并胜任本职岗位;再就是从思想上、师德上培养,要求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并通过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等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针对年轻的班主任教师更要严要求,自我建议,看他们这几个会不会:即:会不会做班主任工作计划、会不会管理班级一日生活、会不会与学生谈话、会不会组织班干部会、会不会做班级工作总结、会不会开家长会、会不会家访和与学生家长谈话、会不会开主题班会、会不会组织班集体教育和文体活动、会不会做转变问题生的工作、会不会教给学生常规学习方法、会不会对学生心理进行常规指导、会不会在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上给予指导、会不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做好教育工作、会不会根据班级管理工作写出一至两篇班级论文。如果达到上述要求了,那就是真正的教师佼佼者了。
教师的论文14
摘 要: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实施及其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如何,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构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当前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教学改革的支持,而教师作为教改的中坚力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20xx年8月,教育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抓。目前,我国的师资培训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模式比较单一,整个课程改革培训基本上是通识培训一个模式。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培训观念,需要多种形式的培训相互配合补充。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决不仅限于熟悉新教材和执教新教材,更关键的在于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育哲学、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革。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改动较大,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做法的定势使一部分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而非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教学方法的伦理性、科学性。这样,教学便蜕化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活动,这无疑是教学的工具价值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实施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培训者先行,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
当前的课程改革培训工作,主要是由高等教育机构负责实施,由主管师训工作的部门组织一批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知识素养的师范院校教师和教研员参加省级培训班,采取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教学案例评析等形式对培训者进行先期培训。由于培训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参训者的某些个人因素,一部分培训者自身都尚未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再加上许多培训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了解甚少,就很难结合新课程特点,针对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予相应指导。在培训中,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知识结构的优化,至于培养能力也较多地局限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相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这一层面上,这种“讲解”和“传授”往往既远离教师教育情境,又缺乏真实情境下的操作性。培训质量是课程改革培训工作的生命线,而培训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培训者的素质,因此,加强对培训者的先期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培训的关键环节。
三、探索培训新模式,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根本途径
课程改革培训不能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应构建合理的培训新模式。
1.“参与式”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模式是使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员参与各项培训活动,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使学员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培训者的角色发生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化为“学员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培训者为学员提供充足的必读材料,包括《纲要》和《纲要》解读,新教材研习,教学的设计与运作以及一些与新课程实施相关的资料,使新课程理念真正整合进教师自己的“图式”之中。同时,注意资源的生成与传递,把参训者也看作培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蕴藏于其中对培训有用的资源开发出来。对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学员参与讨论、探究性评议、教学案例评析、经验介绍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提供给培训主管部门和后续参训者,作为研究和学习借鉴的材料,以保证课程改革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培训者积极创设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员无所顾忌地参与,培养其创造性。将学员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展现,促进培训者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反思,并在反思中生成新知识。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参与表现在意识和行动两方面,从总结、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出发,领会课程改革精神,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实现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的互动、转化和整合。使学员在培训学习中进行有效的思考、行为的反思及自我重建的有机结合。
2.“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主张“先问题,后学习”,即在培训者指导下,学员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教育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主动探究式的综合学习。问题是教师培训的起点,也是确定培训内容的依据。学员参与问题的选择和培训内容的确定,根据自身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综合性的学习。问题确定以后,培训者通过一定的途径把问题呈现给学员,培训者和学员同时面对不确定的问题解决过程,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思维和尝试空间,共同进步,双方受益。与传统培训模式不同,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中,培训者没有固定讲课任务,做的是动态的协调、督促、协助工作,这看似很超脱,实际上在培训前必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精心地设计,对培训者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菜单式”培训模式。“菜单式”培训模式的实质在于从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学员的内在动机,针对不同学员的需要实施培训,使学员的求知欲望转化为培训的有用资源。“菜单式”培训模式融理论的强化培训和需求的选题培训为一体。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宗旨来实现培训的价值目标,以研究为中介和载体,通过“选题──研究──实践”运作来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而且使教师的终身学习形成良性机制。培训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施网上、网下培训相结合,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培训。开放式的“菜单选题”:培训专题来自于学员,采用诸如“你需要什么专题的培训”的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培训要求,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确定为培训专题。开放式的研究过程:突出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性,摒弃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式培训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开放式的实践:走出封闭式的小课堂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参观考察、现场观摩、实践作业、跟踪反馈等多种形式,把教育实践当作大课堂,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创建全方位、多角度培训模式。
4.“校本培训”模式。由专门的师训机构来完成教师培训工作,既存在突出的工学矛盾,又无法满足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并且这种集中式培训的效果要迁移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尚有一定难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还必须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形成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校本培训的“自修──交流──反思──实践──评价”模式。在集中式培训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各学校,由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员性的校本培训。既从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出发,解决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专业发展问题,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加以整合。加强校内自修、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加强校际交流、分享成果、借鉴启迪;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后小结、教学札记、教育个案集体探讨,组织现场培训、实践培训;在学校环境中开展教育科研,在培训学习基础上组织听课评课、教学观摩活动等等。真正做到培训与教学同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需要统一起来。
教师的论文15
1. 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2.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3. 在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该同学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论文的撰写。程序能正确的运行,界面安排合理,论文符合要求。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态度端正,学习也比较认真,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能按时到实验室,不存在无故早退或迟到的情况。能基本在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还能主动加班,做到时间上前紧后松。当然,在这其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知识面不够广,处理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积极主动的和老师交流工作的进程。希望该同学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注意这些问题,争取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4. 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各种要求。
5. 该文以××××××××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现实指导意义;该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态度较为认真,能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与搜集资料,且提出了论述课题的实施方案;工作努力,基本按时完成了写作任务;论文论述全面,但内容有待深入,逻辑较为严谨结构合理结论无误,格式基本符合论文写作要求;工作中有一定的创新意思,但对前人工作突破不大。
6. 论文选题不符合财务管理专业要求;该生在写作过程中态度不认真,不能够完成写作任务;论文论述不全面,研究内容过浅,论文结构不合理逻辑不严谨,;论文结论有误,格式不基本符合论文写作要求;工作中无创新。
7. 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9. 答辩小组意见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扼要地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答辩小组经过充分讨论,根据该生论文质量和答辩中的表现,同意评定论文为优秀。
10. 该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虚心请教,认真把自己所学的广告基础知识运用在创作中。作品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主题明确。条理清楚。色彩搭配一般。创意一般。
11. 该作品整体采用简约式的表现手法。简单的图案搭配。直奔主题,表现清晰自然。效果一目了然。直叙式表现形式运用得淋漓尽致。但是,由于构图简单,不免给人单调之感。
12. 该作品设计方向明确,与主题紧密结合,能较好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一主题。界面安排合理,绘图规范。色彩搭配较为得当。但是,在整个作品中,我们发现作者创意灵感不够,独创性不足。
13. 该生在完成在作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态度积极,充分发挥了自己创作的能动性。该作品表达的主题正确鲜明。结构合理,整体效果良好。但应该认真提炼主题,创作出记忆犹新的广告语。
14. 该作品能科学完整地表现主题,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构思独特,巧妙。具有一定的设计水平。符合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但是,在色彩搭配时还显得单调。
15. 该平面广告作品创意独特,充满创新元素。能正确运用形色空间明暗等美感元素。构图完整合理和谐。正确运用计算机软件作图,具有一定的制图基础。但是,在一些元素的细节搭配时还不足。
【教师的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论文缺点11-06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05-26
论文指导教师的评语06-23
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1-10
论文指导教师意见12-22
教师毕业论文01-02
(精)论文指导教师评语05-26
本科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1-28
指导教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