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论文[汇编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力资源论文1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现今人力资源管理是不管企业还是其他的社会组织都十分重视的方面,处理好了这方面的问题将会获得许多方面的益处。同样,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理论运用到班级建设中,对班级建设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本文主要是先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及其与班级建设的关系,再从几个方面说明了班级建设。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班级建设
学校是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重要场所,学生正在成长阶段,心里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所以班级管理就非常重要。学生希望很好的展现自己,但又不能克服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却只能表现在极端抗拒老师的管理;希望和同学处理好关系,却又无法克服自己的一些习性。这就使得班级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班级建设搞好了,班级的领导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班级必然会多一个好的学生。
我认为,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班级建设的实践中来。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简而言之,是指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及控制调整的过程。
班级管理就是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运用到班级里去,处理班级中的问题,将会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班级管理处理好了,班级建设就有好的氛围和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二、班级干部人员岗位的设置及其的职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现如今,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都会有班委,这是为什么?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班级,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如若要使班级建设更上一层楼,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那么就要使的班委的设置必有价值,所谓物尽其用,胜任班委的人必适合其职,这就可以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
要使得一个班级有条不紊的进行日常工作,使得一个班级具有良好的环境,就必须要明确的划分班级班委的工作范围。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即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处理人事关系,把这点贯彻到班级建设中来,确定班级的班委职位,选择相关的同学胜任,以人待事,以事定人,人事结合,分门别类,提升班级的工作效率。
三、班级制度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协调人与事的关系,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
1.在对班委的管理方面
每个班的班委对班级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委是班级的“直接”领导人,班上的一些事情大多数都是由班委通知和带领同学。所以,班委对自己工作的清楚认识与安排将在班级建设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每位班委写一份如下的表格:
在一定的时间段里,班委要总结近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对班上存在的问题明确的指出来并提出相关建议,促进班级建设。
2.班级规章制度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班级只有班委及老师的管理和督促是不够的,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自觉自律的,这就需要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让学生去遵守,改掉其不好的方面。有了这些条款将大大的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班级建设。
四、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作为学生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组织载体。而班级文化,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以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教育、导向、制约、激励、熏陶等教育作用。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班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效性,也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相契合。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纪律意识、勤奋学习、珍惜时间、整洁有序、团结互助等。
方案: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建立流动班委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3.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五、班级老师、班委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处理
现在,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任何事情只要有好的关系就会事半功倍。同样的,班级也是一个“关系社会”,老师、班委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事情的办理就会畅通无阻,办事效率就会提高,班级建设就会更加的顺利。处理关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的运用。
1.师生关系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班级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老师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改变自己。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是陪伴你走过学习生涯的主要人物,大家会一起学习、生活,一个班级也是由学生组织起来的,班级建设是离不开学生的。那么,要如何来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
同学之间要学会真诚;要学会互相帮助;在自己同学的面前要谨防自傲。
总之,我认为要搞好班级建设就必须处理好以上几点,而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班级建设中去,又将会是的班级建设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应当把人力资源管理与班级建设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周劲波.人力资源管理,20xx.
[2]百度文库.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论文2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新课题,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多,国内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这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内涵以及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围绕目前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带来有益思考。
一、引言
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企业只有尽快的构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模式,并在这一模式下制定正确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概述内涵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虽然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热词,出现频率很高,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深刻了解这一管理模式的内涵,对于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更是不甚清晰,因此有必要对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探讨。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内涵。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目标,在战略管理目标之下,对于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利用的制度、方法、程序总和。从字面意义上来了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就是将这一工作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将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贯穿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模块儿中去,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从具体实施来看就是有计划、有战略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部署以及开发,确保企业获得数量以及结构都匹配的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意义。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其重要意义主要就是在可以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的战略更好的进行匹配,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对于企业来说,战略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最高指导方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的实现,人力资源毕竟是企业最有竞争优势的资源,从这一角度来说,企业必须要做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从而更有助于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个方面,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对于企业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将人力资源看成了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一系列战略性措施的采取,将会最大限度的激发人力资源工作积极性。
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面的问题很多,本文将这些典型的问题归纳为了战略管理理念缺失、组织架构僵化、人力资源规划落后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一)战略管理理念缺失。战略管理理念的缺失这是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并没有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性工作的指导,也没有将人力资源看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低位比较低,企业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的地位要低于资本、设备等资源,这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战略管理理念缺失的情况下,这一工作的开展很容易就会在错误的理念指导下陷入一个误区之中。
(二)组织架构僵化。组织架构的僵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危害,不少企业在组织架构设置方面,基本上就是以传统的行政等级结构为主,组织层级较多,不同组织部门之间没有一个必要的信息共享机制,后果就是企业的组织架构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组织发展的需要,这导致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缺少了组织保障。当今企业经营发展,需要有弹性的组织架构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灵活配置,要求人力资源能够做到跨部门流动,内部有基于任务、项目的团队,而目前僵化的组织架构很难确保类似团队的'建立,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规划落后。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依据企业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来进行企业员工需求的预测分析,通过需求规划、配置规划、开发规划等工作,来确保企业发展能够获得数量以及质量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核心内容,不少企业在这一工作方面落后,做不到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这一工作的科学安排,直接后果就是员工数量、结构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匹配,对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四、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相对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客观上存在很多的不同,从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经验来看,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客观上要求企业要树立起来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开展的理念,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性工作与企业战略进行紧密结合,这样可以更好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服从以及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同时企业还需要将人力资源看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切实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实现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化。毕竟理念决定行动,只有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到位,才能够在这一理念引导下,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提供观念层面的支撑。
(二)优化组织架构。在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方面,需要结合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基本需要,构建起来扁平化、无边界的组织架构,实现人力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壁垒的下降,构建起来任务导向的人力资源团队,实现人力资源的良性流动,最大限度的提升人力资源效能发挥程度。同时组织架构调整方面还要努力朝着学习型组织构建方向前进,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强知识共享程度,从而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学习型组织架构建设层面,一方面是要建立起来一个共同愿景,将企业每一个职能部门都统一到企业愿景之下;另一方面就是需要构建学习型小组,基于兴趣、任务等组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相互学习,从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胜任力,为做好本职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
(三)科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对于企业来说,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环境情况下,员工需求数量、类别会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如果没有被企业通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良好把握,很容易就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注意对企业经营变化进行分析,提前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开展,重点需要注意分析企业的发展需要,如果企业实施的扩张性发展战略,则需要提前进行人员招募储备,反之则需要冻结招聘或者减少招募。
五、结束语
总之,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决定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我国需要在企业人力战略管理方面继续努力,深刻理解这一工作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框架,从而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具体实施层面,需要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积极借鉴行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及变通,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人力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论文3
[摘 要] 对一个新生企业来说,企业初期的人才招聘结果直接影响企业的文化,企业风气的形成及发展方向;对于一个有资历的老企业来说,招聘是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企业推陈出新、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招聘在一个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招聘; 存在问题
招聘行为由来已久,经过许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招聘文化的沉淀,如今人才招聘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3个问题:企业文化、心理契约和胜任特征模型。招聘过程中要熟练巧妙地运用胜任特征模型,为招聘行为提供服务。在招聘时要明确的是招聘并不是最终目的,招聘的最终目的是招进人才、运用人才、留住人才。因此,企业除了注重与被聘用者签订合同以外,还应该注重与被聘用者建立心理契约。
1 招聘过程中的双向选择
招聘过程中企业与应聘者之间貌似有一个双向选择的十分公平的平台,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还是企业和企业的招聘者掌握了绝大部分主动权。几乎所有公司在招聘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固定套路和必备问题,例如学历水平、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在这些问题上都会有一个硬性标准,并对求职者提出各种要求,极少有公司会在应聘时关注求职者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不去理会求职者的价值观是否能与公司融合、求职者是否适合公司的职务以及适合公司内什么类型的工作和职位等;而求职者似乎也只有在薪金报酬上有一点提问权和发言权,对于公司的企业文化、激励措施和培训制度等,只有在求职者经过初试面试等一系列的考试被录用后才有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了解,在招聘时企业一般是不会透露的。正因为这些原因,使得求职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不能融合于企业文化,发现企业之前所倡导的与自己所期望的相差甚远时,求职者必然会感慨自己之前求职时所浪费的精力,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花费了大量费用却招聘不到合适自己的人才,只能继续招聘,如此反复造成恶性循环。
企业应当在招聘时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用人风格等这些无形却又异常重要的东西向求职者展示出来,减少双方的成本,达成求职和用人两方面的一致意愿,达到事半功倍的招聘效果。
2 公司的招聘条件与实际需求不一致
许多公司在招聘时都提出一些学历、经验和技能要求,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却是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造成很大程度的人才浪费和其他职位的人才缺乏。在招聘时公司通常给予求职者很高的期望值,在工资待遇和奖金制度上招聘者通常含糊其词没有标准,以至于求职者在工作中发现公司实际技术需求和工资给予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造成很大落差。
企业在招聘时应该对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防止招聘到一些优秀人才后因为种种原因大材小用而让求职者缺乏归属感造成留不住人才。企业在招聘时不应一味追求高素质人才,不刻意提高企业招聘门槛,做到实事求是。
3 忽视企业内部招聘
企业内部职位的空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公司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产生的职位空缺;公司由于内部人才流动产生的中上级职位的空缺;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产生的新项目和新部门的职位空缺;公司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产生的专业技术岗位的空缺。
对于公司内部人才流动产生的中上级职位的空缺,应该首先考虑公司内部的招聘,对于公司来说,从内部招聘这些职位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对员工的一种鼓励机制,既可以让有能力的员工留在公司,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为其他普通员工做出榜样;对员工来说,内部员工熟悉企业文化,比新的员工更认可企业价值,熟悉工作流程,不用过多的培训,节省了员工和企业的时间与精力。最重要的是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晋升的平台,也为公司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
4 招聘人员的素质
作为一个公司的招聘人员,招聘者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形象,求职者会从招聘者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和办事效率上感知公司内部的管理和文化背景,所以招聘人员的形象素质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招聘质量。
招聘人员在招聘时主要有以下方面问题:① 对应聘者不尊重。主要表现在很多招聘人员与应聘者约定好面试时间后不能准时,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应聘者对公司的热情和期望越来越小,直接导致人才的流失。还有就是招聘者很少给予应聘者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招聘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② 招聘人员主观淘汰对自身职位造成威胁的应聘人员。通常情况招聘人员招聘的都是自己的直接下属,应聘者对个人能力和自身经验的阐述都会被招聘者拿来与自己做一个比较,对于条件高出招聘人员的应聘者,往往被主观淘汰。对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招聘时采用直接上级和跨级主管同时招聘的形式,可以减少主观性。③ 招聘人员主观色彩浓重。招聘工作本身就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一项工作,招聘人员如果再增添自己的主观情感,根据自身喜恶进行判断,就会有所偏差,有失招聘工作的公平。所以,招聘人员在招聘工作中要避免感情用事,克服主观情绪,理性对待人才,具备一个招聘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5 结 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其中招聘问题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人力资源管理在将来仍然会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中国的经济模式由计划体制逐步向市场体制进行转变,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大环境下也会面临相应的体制转变和职能提升等方面的挑战。对于企业而言,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引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获得人才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应重视招聘工作,并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振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2] 周旭.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 商场现代化,2008(17).
[3] 彭移风. 招聘中的隐私管理[J]. 人力资源,2007(9s).
[4] 王湘晖,肖宏珏. 大中型企业人员招聘途径的分析与思考[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
[5] 廖雪清. 浅谈关于企业招聘的几点建议[J]. 中国市场,2010 (35).
人力资源论文4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激励
分类号:F272. 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 (20xx)02-0227-02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适于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实现企业的目标,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的激励。
一、影响人力资源有效激励的因素分析
外在激励因素是指企业(组织)直接控制的人力资源激励,主要体现为物质激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这不仅是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每个人在各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们借以谋生的手段。人们劳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谋求一定的物质上的好处。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或限制个人的物质利益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在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薪金激励和职工福利激励。
内在激励是通过精神的满足来强化个体行为的,激励的方法较多,有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明确的目标是走向一切成功的起点,对企业而言,目标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有情感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人们任何认识和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不同的情感会有不同激励效果;有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职工参与能使员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有荣誉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每一个职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当获得某种荣誉时,就能增强信心,对企业满腔热情;有升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通过职务和级别升降来激励人的进取精神{有成就与承认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因素,成就是最有利和最有用的激励因素,当成就与承认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使激励的作用增强许多倍。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热情。企业领导必须始终明白企业职工是真正的主体。如果说过去的企业文化注重对人才的尊重,那么现代的企业文化则更追求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环境,从而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如果企业能够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员工就会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所以,利用员工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来激励员工是员工激励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想使培训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目的给予来激励员工。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有效激励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如果组织使用单一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需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的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相比较,只有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才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就不能片面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抄照搬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有力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因此要克服目前企业有效激励存在的不足,就必须结合实际寻找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根据企业的现状,重视员工需求,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激励体系。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一动机一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单位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够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物质激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包括加薪、奖金、福利等;精神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包括表扬、给予荣誉、记功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强调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认为有实惠才能有热情,或者只讲贡献不讲需要,只讲觉悟不讲利益,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激励中一定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针。
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以达到持续这种行为的目的。负激励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正激励是从正方向予以鼓励,负激励是从反方向予以刺激,它们是激励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只有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方针,才会形成一种激励合力,真正发挥出激励的作用。
人力资源论文5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矿业公司大规模开展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策略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它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留用和裁减、合理配置、再激励、考核、培训等,对于有效利用目标矿业公司的人力资源队伍,保留关键人才,确保并购获得成功并且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矿业公司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格局日渐形成,并购活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人力资源整合策略研究的现实意义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做好跨国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持续整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中国矿业公司海外并购的成效,早日跻身世界一流矿业公司行列。
关键词:中国矿业;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
1中国矿业公司20xx年跨国并购情况
20xx年中国矿业公司海外固体矿产协议投资额108亿美元,同比增加110%.投资金额中,并购金额85亿美元,同比增加255%;勘查金额4亿美元,同比减少23%;矿山开发金额18亿美元,同比减少3%.投资额出现大幅增长,反映出更多中国公司开始在低位介入海外矿业投资,这与连续经过两年大幅下滑后基数较低有关,同时受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海外金属并购案之一的较大影响(见图1)。
20xx年4月,由五矿资源与国新国际投资公司和中信金属有限公司组成的“五矿联合体”宣布,已经与嘉能可公司达成协议,支付58.5亿美元收购后者在秘鲁的拉斯邦巴斯(Las…Bambas)铜矿,并承担谈判期间的5亿美元投资支出,五矿资源、国新国际和中信金属三方在联合体中分别持股62.5%、22.5%、15.0%.这是国际化进程起步早、国际战略明确、有过成功经验的中国企业,利用行业调整和企业变动的商业机会,结合政府审查,进行海外并购的典型案例。
作为20xx年海外投资的主要矿种,铜矿海外投资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截至20xx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主要铜矿项目有24例,主要来自五矿集团、中色集团、中铝公司、金川公司、中冶集团、中国中铁、紫金矿业、万宝矿业等。其中既有比较成功的投资,也有诸多不顺利的投资。
尽管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出现了投资机遇,且出现企稳反弹迹象,但仍存在一些客观和主观问题及情况,影响着海外矿业投资的下一步发展。鉴于我国矿业“走出去”历史较短,企业普遍缺乏熟悉国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运作规则、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专业队伍和人才队伍,实施并购后在海外企业管理中与外方的磨合与融合普遍不好,消耗了诸多精力,影响运营效果。
2跨国并购对目标矿业公司人力资源的冲击和影响
并购通常会给目标矿业公司的员工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严重冲击,引起核心员工的离职。当公司将要被并购的消息在内部传播时,管理人员和员工都会感到不安,其态度、情绪和行为都会受到显着影响。
(1)员工角色模糊感增加,产生迷茫焦虑情绪在矿业公司被并购的消息传出之后,首先在内部出现的是一种模糊状态:员工感到紧张疑惑,但是答案很少,各个级别的人都会出现信息真空。员工普遍认为来自中国的新管理者实施并购后,矿业公司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管理风格上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却无法得到确切的信息。员工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否保住,今后的工作将向谁负责,自己在未来的公司中将担任何种角色?在并购的具体整合方案明确之前,迷茫和焦虑的感觉大量积聚。
(2)劳资双方信任水平下降,交流和沟通困难跨国并购计划宣布后,受到影响的目标矿业公司员工会变得疑心重重。公司并购的信息越是保密,并购拖得时间越长,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水平下降越多。许多信息都被扭曲传达,管理层与公司员工的沟通极易遭到误解。在跨国并购中,中外双方如果需要借助专业翻译进行交流,更有可能会偏离所要表达的真实信息,导致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3)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弱化目标矿业公司的员工们遭遇潜在的失业压力时,会变得充满敌意,对他人的防御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被出卖了的员工,会改变对公司的忠诚态度,离心程度提高,团队精神弱化。并购也会引起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利争夺战,内耗和冲突时有发生。
(4)放弃对公司的义务甚至离职在实施并购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目标矿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变得模糊不清,各部门尤其是最有可能被裁撤合并的部门,其员工的方向意识弱化,丧失了原有的责任心、饱满的干劲和强烈的进取愿望,不再像以前那样尽职尽责。如果从并购信息传出到并购协议签订拖得时间过长,有些人会对并购前景看淡而选择离职,影响矿业公司的后续经营业绩。
3中国矿业公司跨国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跨国并购将给目标矿业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带来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如果人力资源整合不当,将使得生产效率下降,核心员工主动跳槽,从而在人力资源和经营业绩上造成双重损失。因为国外很多国家与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同,法律规定不同,若是一味照搬中国国内的方法,在国外不但会引起当地矿业工会的不满和罢工,甚至会引发法律诉讼纠纷。因此实施并购的中国矿业公司必须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才能让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人员密切配合,保持积极性和敬业精神,使经营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协同效应及公司价值的提升。
3.1人力资源整合的关键原则
根据跨国并购对目标矿业公司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差异因素,在进行跨国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要贯彻以下关键原则:
3.1.1快速高效
并购后新成立的矿业公司越早公布人力资源整合方案,越能够及早消除不稳定性,消除员工的焦虑和恐惧。当然,在快速的同时还要讲求成效。并购整合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如果人员整合工作速度很快但不得其法,新的领导层也不会轻易得到员工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导致原有竞争优势丧失殆尽,整合计划面临失败。
加拿大人力资源专业咨询公司默瑟(Mercer)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进行了一项调查,统计整合速率对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的六项指标的影响程度,其结果如表1(由于是多重反应,一些被调查者认为两种整合方式均可提高某项指标,故两项百分数之和一般不为100%)。调查结果显示,正确的做法是制定相应的措施,实现资源的快速转移,让员工感受到并购的价值,为新组织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快速的整合方式反映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向员工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新的组织将不再是一个不思变革、安于现状的企业,必须尽快构筑核心能力,培养竞争优势。
3.1.2优化配置
在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中,一定要坚持人尽其才、优化配置的原则。一方面,实施并购的中国矿业公司将国内优秀的矿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输入到目标矿业公司。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发挥被并购的目标矿业公司原有人才的独特作用,例如熟悉项目所在国情况等。这不仅有利于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而且有利于保持新矿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1.3因地制宜
在跨国并购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念,其工作动机和需求也有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应遵循适情制宜的原则,对员工的教育背景、工作动机、心理需求、人才流动机制、培训、激励机制等进行仔细研究,采取与当地文化背景相协调的人力资源整合方案。
例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无偿加班是受到管理层表彰和鼓励的。然而在西方国家以及受其影响的不发达国家中,周末就是和家人享受生活的时间,加班是不受鼓励的行为,反倒更像是因为无能而完不成任务。如果忽视双方文化传统理念的差别,制定加班条例,就有可能不被员工认同,甚至引起反感和抗拒。
3.2跨国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3.2.1有效沟通信息策略
在中国矿业公司开展跨国并购过程中,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重建目标矿业公司员工动摇的信任感,缓解其心理压力,引导员工将精力、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投入到新公司的战略目标上。
通过各种方式做好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工作。管理层应该将并购的进展情况、新公司的发展规划、整合的基本原则、总体的雇佣政策等信息及早地传递给员工。同时,也应澄清员工关于此项并购将如何影响其部门及本人工作的疑虑,包括:哪些员工将被解雇,哪些营运单位的工作地点将迁移,工资福利是否有变化,原来的员工分红及其他过去对员工的承诺是否继续有效等等。
及时确定角色、职责和上下级关系。并购交易一旦完成,被并购的目标矿业公司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重新确定他们的权限、上下级关系以及所负的职责。最主要的是不要出现机构重叠、权限不明、职责不清的混乱局面。
增加员工参与并购整合的机会。让被并购的目标矿业公司员工参与整合过程,可以增加整合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加并购双方员工之间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增进双方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员工参与整合的形式很多,如参与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为公司的整合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员工与母公司管理层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
3.2.2人力资源稳定策略
一些中国矿业公司欠缺从战略高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目标矿业公司关键人员流失现象。如果关键人才大量流失,基本上等于宣告并购的失败。所以留住目标矿业公司的关键人才就成为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的重中之重。优秀的人才跳槽很容易,因此放弃职位的往往是那些优秀的人才,比如独当一面的业务主管、经理和技术专家,他们是矿业公司的核心员工,是未来成功的关键所在。新成立的矿业公司要寻找代替他们的新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即便找到代替者也难以完全弥补关键人才离职所带来的损失。
“中方资本、属地管理”的模式更加普遍。与自主开发的模式相比,前种模式下的海外投资见效更快、短期进展更为顺利,但面临海外企业的管控问题;自主开发的模式有利于国内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为技术、管理、财务的全面国际化贡献更大,但不得不支付短期的学习成本,项目波折较多,短期成功率较低。
五矿集团在采取“中方资本、属地管理”模式、稳定人才方面做得非常成功。20xx年6月,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3.86亿美元将澳大利亚锌OZ矿业公司(OZ…Minerals)的绝大部分资产收入麾下。并于交易达成半月后,将这部分资产作为其在澳首家独资子公司,注册为MMG公司(Minerals…and…Metals…Group)。自制定收购方案初期,五矿集团就向OZ公司及澳方政府承诺,保留资产涉及的所有团队人员,包括勘探、生产、管理、运营、销售等4000余人。尤其重要的是,五矿集团宣布新成立的MMG公司高层领导人员大部分来自原来的OZ公司,其中首席执行官安德鲁·米歇尔摩尔(Andrew…Michelmore)以及另两位外籍高层管理人员都加入董事会,这三位新董事为五矿集团带来管理矿业业务、评估和执行国际并购的重要经验。而五矿集团在融合过程中对MMG公司采取的“放权、授权”方式也令米歇尔摩尔及团队的能力得以展示。这一点极大地起到了安抚民心、激励士气的作用。
3.2.3重构激励机制策略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根据目标矿业公司员工的变化情况,重构激励机制。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管理者具有不同的需要特点。所以,跨国并购后进行激励机制的重构时,需要了解目标矿业公司员工的需求层次,采取适合其文化特点的激励组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激励,而不可将在中国国内有效的激励措施直接照搬到国外的目标矿业公司。
跨国并购整合中在人才激励上所采取的策略可以概括为:在了解并购双方员工工作动机和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的组合。具体来说,在激励重点上,成就和成长激励与金钱激励相结合;在激励方式上,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效组合;在激励时间效应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在激励报酬机制设计上,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出发设计奖酬机制。
激励既表现为金钱形式,也表现为无形的心理满足。就报酬本身而言,除了薪酬以外,还包括机会、信息分享、股票、股权和荣誉等诸多方面。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应采取组合激励策略,如业绩评估指标和报酬分配标准,员工培训和发展及工作、生活环境的优化方案等,这些激励措施要细化、透明、公正。其价值不仅仅是报酬本身,更是新的组织文化的体现。详细的人员留任与激励措施,常成为跨国收购中,收购方与目标矿业公司人员达成协议的前提条件。
3.2.4人力资源培训策略
国际矿业公司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所拥有优质资源储备量,也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为了很好地开展国际化运营,国际矿业公司尤其是中国公司的员工必须熟练掌握外语、国际商务、采选冶专业知识。跨国并购后的国际矿业公司必须不断地通过组织和个人的学习才能获取掌握这些综合知识。
完成跨国并购之后,应针对目标矿业公司员工的文化层次、知识技能以及不同部门级岗位的人员及其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应着重发展其管理能力,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绩效管理及项目管理能力等;对于不同职能部门的人员主要发展其专业技能,如采选冶技术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等。在新员工培训课程中增加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的培训,帮组新员工理解企业文化。
例如,中国有色集团作为中国有色行业最早践行“走出去”战略的矿业公司,自1998年以来先后进行了多次国际矿业项目并购重组。其在世界著名的非洲“铜带”国家赞比亚、刚果(金)深耕细作,尊重不同文化差异,每年选派优秀的赞比亚籍员工到中国访问或培训,既参观深圳经济特区体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参观掌握国际先进冶炼加工技术的中国铜业巨头生产车间。此举有力促进了赞比亚高级雇员乃至普通工人与中方员工的共同学习、联合培养、快速成长。
当然,培训只是提高员工技能和增加其知识积累的一种方法。创建学习型组织,则是知识学习的最高层次,也是培训的重要目标。在学习型组织中,包括领导层在内的每一位员工都要主动参与学习,自学和互学相结合,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相结合,从而培养起一种自我创新机制。在跨国并购后形成新的矿业公司,创造学习的氛围尤为重要。来自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和员工,通过互动式培训、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外派深造、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增强员工的理解力、接受力和创新力,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能力在并购双方之间的转移和扩展,提升核心能力,强化国际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剑,陈晶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对策初探[J].企业经济, 20xx, (5)。
[2]陈晓萍。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xx, (4)。
[3]陈勇强,马晓苹,薛敬。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和文化整合[J].中国港湾建设, 20xx, (4)。
[4]崔修斌,王艳平,栗建华。制造类企业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研究[J].机械制造, 20xx, (10)。
[5]甘鹏。有色矿企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市场, 20xx, (41)。
[6]康海燕。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模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
[7]刘跃。企业并购人力资源整合[J].人力资源开发,20xx, (11)。
[8][美]P.普里切特, D.鲁宾逊, F.克拉克森。购并之后--如何整合被收购公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9]韦芳。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 20xx, (15)。
[10]许光久。提高海外并购成效中国企业需要“瞻前顾后”[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xx, 19,(4)。
[11]张健,高明哲,李慧民。企业兼并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综合评价模型及实证[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xx, (2)。
[12]张念,肖荣阁。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以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有限公司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xx, (14)。
[13]赵明晓。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 20xx, (1)。
人力资源论文6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原理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特性
人力资源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分离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人力资源会计除了和传统会计有一些共性外,还有自身独特的特性,如下所述:人力资源价值化。在人力资源会计中,可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得知人力资源价值,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资产并承认其所有权。这就意味着:①人力资源是能够计量并为企业带来利润的经济资源,是企业的一项资产;②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可视同剩余价值进行分配。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可以挖掘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创新力,使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利润,使人力资源最优化和最大化的利用,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二)人力资源会计原则
重要性原则。该原则主要针对企业的骨干性人力资源,有别于一般人员。对骨干性人力资源的投资应计入人力资产成本,采取逐步摊销的措施,并对这部分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核算。历史成本原则。该原则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招聘成本、开发成本以及培训成本应作为人力资产成本计入会计的账户。成本效益原则。该原则强调的是抓重点,在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时,着重核算对企业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人力资产价值变动。划分资本性支出及收益性支出原则。资本性支出包括对人力资源投资数额较大的项目,比如招聘费用、广告宣传费用、培训费用、教育费用以及优秀人才的'离职损失费用等,这些费用应当资本化;收益性支出是指较为平缓且数额较小的发生额,比如日常工作和福利费用等,这些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三)人力资源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传统的会计对象重点强调的是物质资源,而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则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其含义为:人力资源会计对象较之传统会计对象范围更窄,仅限于某个会计主体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及其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对象中的人力资源,并非指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而必须是与生产方式相结合、现实中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资源。只有这样,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对其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报告。
(四)人力资源会计假设
传统的会计假设由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等构成。因为人力资源会计是在会计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除了符合传统的会计假设外,也有自身的特性,符合共性与特性的原理。基于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综合各种观点,提出三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第一,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这意味着人能够同物质资源一样,为组织提供现在和将来的服务,并且其成本和价值可以准确计量;第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数据假设。一个组织或单位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财务信息对股东、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提供人力资源的会计信息是必要的,同时,其可以作为财务会计系统的一个附加部分而得到发展并提出报告;第三,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即会计工作总是在某一特定单位里进行,这个单位单独进行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所以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
二、人力资源会计及核算
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以传统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为依托,是人力资源实际成本的真实反映,用企业获得并开发、使用人力资产时发生的一切实际支出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较为常用,也较为容易被吸收和理解。重置成本法。指企业为重置现有资源所必须做出的牺牲让步的一种核算方法,强调的是企业对当前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取得和开发时所发生的现实价值。重置成本法的缺陷在于加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工作量,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相对于历史成本法而言,重置成本法的主观色彩较为浓厚,较难被人们所广泛应用,但是此方法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可作为企业管理层决策的依据。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与之相反,它并不是指企业的实际支出,而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培训和学习,或离职时为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会计事务所往往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法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此方法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同样可作为企业管理层决策的依据。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有多种,得到大家认可的多是关于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主要内容有: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随机报酬法;内部竞价法。
人力资源论文7
一、H海关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H海关人力资源配置的总体情况
H海关为副厅局级机构,机关下设7个处绂机构、2个处级办事处和27个内设科室,关区共有关警员554名,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每年新增人员速度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速度。20xx年,关区监管的进出口总值为3457.8亿美元,是1999年35.64亿美元的97倍,而20xx年底关区共有545名关警员,仅是1999年底295名的1.85倍。
(二)H海关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上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H海关职能被分解为办公室、财装部门、监察审计、人事政工教育、技术、风险管理、加工贸易、监管通关、稽査、机关服务中心等多个职能,实际过程中造成职能过度交叉、职责不明确,对下令隶属海关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对上造成多头管理’部门间易互相推诿o
2、人员工作负荷。近些年,海关实行的24小时、365天全天全年实现通关的大通关模式的提出,导致监管一线人力的紧张,有的岗位无法保证关员正常休息的程度。
3、人员使用。人员使用上,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海关工作性质是专业性强,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法律、刑侦、统计、征税、稽查、技术等等,但真正称得上“权威”的专家寥寥无几。审价、归类、原产地、商品鉴定等海关业务专家缺乏,这_?现象直接导致海关人力资源的缺乏。
4、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评定上,绩效目标设置缺乏具体性,考核结果无法体现差距。海关的大部分绩效目标都是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作出自我评价方面确定,并提交上一级领导审核。不能够体现个人工作情况。另外绩效结果缺乏沟通和结果运用,基层人员将无法看到细化的考核结果和纵向的对比情况,关员们无法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进行调整、改进、提高。
(三)H海关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的缺位。冃前,海关机关单位的工资按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津贴来算,并没有完全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及评价手段单一,激励机制缺失。
2、人才选拔机制的缺陷和限制。我国现行制度下,干部竞争上岗与组织考察任命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同时领导职位的稀缺性也将关员发展空间趋向狭窄,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3、关员个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是缺乏对个人的个性测量。海关人事考评系统缺乏对于个人个性的测量程序和技术。二是绩效评价标准过于笼统,只能通过上级领导根据大体工作表现和群众评议给予关员一个考核等级而己,而考核实绩的要求基本无法达成。
二、基层海关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设计
(一)合理规划和整合基层海关现行组织机构,实现职、能重组
参照国外海关的通行做法,向核心管理层级和基层一线两端倾斜,形成哑铃型组织结构。结合海关业务运作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和改革海关行政组织机构调整内在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实现方式,弱化基层海关现行组织结构与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冲突。
(二)科学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力口大基层一线人力资源配置
统一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设置和编制。通过内部整合工作属性相同或工作内容具有互补性的岗位。逐步推进人力资源量化编配?结合主要业务指标的预测量或实际增幅,确定需核定的人员编制数,确保人力资源向基层海关及任务重的一线业务部门优先倾斜。
(三)推进基层海关业务改革和人力资源优丨置协调发展
科学设计海关业务流_广泛应用科技手段,致力于各类风险信息数据共享和系统兼容,积极推行风险管理一体化作业。适时增加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提高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在海关人力资源中的比重,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效能,建设现代化“智能型海关”。
(四)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制定完备的岗位标准化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基层海关人员绩效完成的重要标准。对已在册的关员进行绩效考核和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使人员了解到自己的业绩、能力及领导能力的评价,有助于及时改进个人工作表现和能力发展,同时帮助关员实现和修正职业生涯规划。
(五)优化基层海关人才发展和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基层海关专业人才制度.研究制定海关各类专业人才的认定标准,逐步建立人才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基层海关人力资源流动体系,加快流动频率、扩大人员交流规模、控制增量人力资源、盘活存量人力资源,发挥人力优化配置的匹配作用,尽力缓解业务量快速增长与人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三、结论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匹配,提升个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促进员工的职业进步,提高组织绩效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海关系统尤其是基层海关人力资源的配置存在缺少科学合理性、人员配置缺乏规范统一、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等问题,需要我们对目前基层海关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开展认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去解决问题、寻找出路。基层海关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应该以充分用好现有人才和挖掘现有人才潜力为立足点,以减少管理层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以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的改革方式推进基层海关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基层海关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之路。
人力资源论文8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已经掌握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势在必行。这一全新的理念将为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历程中填上最浓重一笔。本文以大数据环境为背景,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大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运用大数据技术得到的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创新,以达到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局限于过去的系统管理,而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更加鲜明化,以使员工得到更公平的对待,工作更加具有效率。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的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和效率。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体现,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贡献。
二、大数据及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大数据的释义。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现在社会正处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状态中,我们日常所用到的办公软件和聊天工具,都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所以大数据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展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选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三、大数据视阈下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思考
1.人力资源规划变革。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减少,收益增加。是否可以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关系到企业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规划的合理性安排已经成为一个公司团队的积极努力实现的目标,它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潜能,对企业的期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工作中,利用大量数据的正确分析,以事实为前提,合理的分配人才,以达到人尽其用,人岗匹配的效果。所以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变革至关重要。
2.招聘与配置变革。对于人才的招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一个企业拥有什么素质的员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人才的招聘首先需要记录各方面的数据,包括自然情况及社会情况的数据记载,这些要有专人负责,进行整理、分析、筛选、从而选出适合该企业的员工,这些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否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小觑的损失。通过这些数据分析而招聘到的人才,要合理的分配的适合的岗位,因岗制宜。包括个人的发展潜能,擅长哪个方面的能力,学历及工作经验等情况进行相应岗位的调试,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力,使员工更大程度得到发展空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样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3.培训与开发变革。通过对日常数据、绩效数据、环境数据、发展性数据等记录的详细情况分析,根据其进行员工的相应培训,最大程度的发掘员工的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些数据的分析要尽可能准确与详细,以准确的数据分析来安排员工的培训,根据培训的`结果来最大可能挖掘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些数据记录要妥善的保存,必须有专门的人来负责,不能有丢失和遗漏,要定时的进行数据的上报,得到确切的结论。数据的结果关系到员工的发展,因此这些数据务必要真实准确,以避免因为数据的错误造成员工的不公平对待,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绩效管理变革。在以往的情况中,管理者通过有限的记录主观的对员工进行评价,进而得到考核结果。例如,通过对员工的出勤率、工作完成程度等情况来评价员工的绩效,根据绩效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奖赏与惩罚,会很大可能的评断错误,造成员工的不公平对待,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员工想要得到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消除管理者主观臆断的错误,就要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准确性,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绩效考核成绩。通过软件平台,使员工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或意见,调动员工的热情,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5.薪酬管理变革。有效的奖励制度不仅仅是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肯定与认可,还能使员工对工作更加具有热情,提高企业效率。所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步。通过大量数据记录的员工的工作情况,从而分析评出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优秀员工,采取多元化的奖励手段,加大奖励的力度,使员工更加有成就感,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于奖励制度不仅仅是物质奖励,还有感觉激励,对员工的信任与尊重,支持与理解,体贴与关心。一个企业恰当的利用情感方面的激励,能够更好的培养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从而打造出一支坚不可摧的工作团队。
6.员工关系变革。劳务合同明确规定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劳务合同要更加的人性化,保证员工的劳动权益,使员工满意,进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让员工更大程度的参与,对数据全面分析,使员工得到更大客观公平的对待,从而更加积极的工作,由此培养与员工的职业道德,实现自我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大数据时代改革的多元化、信息化,使得员工通过互联网技术逐步改变其原有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业务流程的规范,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服务,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标,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从传统管理变革为创新管理,以大数据为依托,用事实说话的参考模式,避免了人为的主观臆断造成的对员工的不公平对待。用以警醒那些对数据不重视的公司,发现大数据的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科学性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效率,改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企业,全面推动企业的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变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柯.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机遇、挑战与转型升级[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4:35-40.
[2]赵红霞.刍议大数据时代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变革[J].现代国企研究,20xx,04:12.
[3]赵霞,纪光欣.海量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基于流程再造的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04:17-20.
[4]李强.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xx,07:142.
[5]任星桦.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xx,10:3.
人力资源论文9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现代企业的日常管理以及运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我国人力资源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并未具体划分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也没有明确其具体的管理职能,这样非常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无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作用,具体明确其职责,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也不需要过强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好坏并不会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他们认为,只要将工作岗位分配好,尽量满足员工需求,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并没有全面意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然而实际上,在企业整体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扮演着组织部门、行政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等多个角色,和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全面、正确、深入的认识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都相对落后,以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是由上级领导指认的,只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较多才可以进入高层管理部门,这样会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相对欠缺。就算管理人员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及技能,但是也比较老套,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制度过于刻板
当前,我国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主要是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处长以及科长由企业高层领导人员直接领导,底层职工直接听由上级组织的安排。这样的管理制度通常很难充分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而且企业领导者和底层职工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少,很容易出现误解、矛盾。很多企业员工虽然拥有先进的专业技术以及技能,然而并没有在工作岗位中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很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3.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并未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仅注重眼前的短暂利益,这样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无法保持一致。因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力度较小,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并不突出,这样会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难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现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具体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这样非常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领导者只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才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理清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者的内在联系,企业管理主要指企业有效的管理投入成本以及企业内部所有资源,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使企业得到可观的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物质、资金、设备等多方面,想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必须针对不同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其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企业成本以及资源的一部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应该属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且,人是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对象,在各部门管理中,一定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促进各部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管理工作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也不能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盲目夸大,人力资源管理永远不能代替企业管理,无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制定一套“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高层领导应该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明确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应该明确意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能够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而言,员工不单单是劳动主体以及劳动的创造者,更是企业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充分注重“人”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2.制定开放式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人才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将员工的`工龄作为最低的“工作能力”评判标准,这样会埋没企业内部那些高素质的年轻员工。为此,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制度,使人才选拔制度更加具有开放性、公平性、民主性,具体而言,如果发现年轻人员具有很好的管理才能,可以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企业选拔人才不应该受到其出身、年龄、国界以及地区等各方面的限制。企业应该为优秀的年轻员工提供一些晋升机会,让年轻有为的青年人引入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3.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力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素质,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深入地调查企业内部员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训。而且尽可能不要在员工工作时间组织员工进行培训,避免会影响工作进程,这样的话有利于减少培训时间以及培训费用。通过一定的培训后,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素养。其次,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员工培训成绩和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如果员工的绩效良好,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晋升空间和发展机会,而绩效相对较差的员工应该给予适当的处罚,这样会让员工更加重视培训,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更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会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人力资源组织中往往是各部门项目经理掌握更多的管理职能,这样就会慢慢提高项目经理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地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此以来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冲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其次,相对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位置以及职责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绩效考核方面,企业其他部门的绩效考核可以以具体的数据或者分析报告的方式表现,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合理改善、优化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稳定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做好管理层和基层职工的协调管理工作,因此其绩效很难用具体的数据表现出来。总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整体管理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高层领导人应该重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进行角色创新,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及职能,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人力资源论文10
医药行业近年以来发展迅速,大部分医药企业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或者重组等手段,逐渐转变了医药企业规模不够完善和经营不够集中的问题,转而形成大批专业化生产,规模较大的医药企业。但在医药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招聘作为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的初始阶段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企业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的现状
(一)招聘门槛设置不规范
目前很多国内医药企业的招聘核心人才任务是在医药代表上,作为负责相关药品的推广工作人员是联系药企和客户的纽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药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医药代表这一角色最早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合资药企引进的,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开来。国外很多医药企业很早就形成了自身医药企业相关招聘的规范,而且国外有相关医药代表职业认证以及法律规范,但在国内由于法律制度、资格认证制度、企业自身招聘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医药代表在很多企业变成了零门槛的现状,很多对医药行业并不了解以及没有相关基础医学知识的人员在从事这一行业,逐渐在招聘环节的质量也大打折扣,仅凭销售方面的技能去衡量一个医药代表,逐渐形成招聘门槛过低以及不规范的现状。
(二)招聘环节系统不完善
大多数医药企业沿用行业统一的招聘规范,但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特点和现实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招聘考核的体系,医药企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有其独特性,目前许多医药企业招聘缺少一定的规划,招聘考核过程不完善,仅从单一方面去考核而没有从多方面去分析考证一个员工的能力,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不够重视,对于员工突然离职情况发生后常出现紧急招聘的情况,而没有做到很好的提前规划与配置。在整体招聘完成后对招聘效果评估不到位,不能对下次招聘提供较好的典范。
(三)招聘安排不合理
目前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应使用正确的招聘原则,如果盲目招聘不仅会对员工质量无法保证,还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于招聘安排上应注重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并重的原则,不能单独依靠某一种招聘方式,而目前一些医药企业内部选拔存在裙带关系,外部招聘人员存在招聘标准不合理的情况,在面试与笔试的安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医药行业基础知识以及了解程度的笔试内容涉及较少,面试也逐渐偏离符合医药行业特点问题,逐渐趋于大众化。
二、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招聘有效途径
(一)规范招聘制度,提高人才质量
医药企业首先应该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招聘制度,可以选择通过技能、学历等限制提高招聘人才的质量,并通过招聘前期规划、中期实施、后期总结等一系列的手段加强对人力资源招聘的全方位控制,在招聘以及录用的环节应该保持公正性、透明性,对员工的选择应注重其价值观与企业匹合度以及自身实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考量。同时注重招聘的社会化和公开化,扩大招聘范围,寻求适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医药企业只有形成了规范化的'招聘制度后才能更好的进行招聘规划,在出现紧急或者临时招聘需求时,能够快速有效针对性的提供出招聘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二)加强招聘规划,完善招聘流程
医药企业的离职率相对较高,人员流动性不够稳定,所以在招聘前应该做好完善的招聘规划,例如针对不同的职位应该有不同的招聘方法,在招聘不同的岗位人员应该制定不同层级的招聘方案,避免临时招聘存在的准备不足等问题,提高招聘的效率和质量。在完善招聘流程方面,应该简化过于繁琐的招聘环节,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和物资等浪费,做到资源合理优先配置,使招聘环节摆脱形式化,更加灵活化,专业化。
(三)明确招聘标准,扩大招聘渠道
医药企业在招聘前应该对暂缺的招聘职位进行分析,确定职位的工作属性、职业规划、技能要求等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制定该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和工作描述书,进一步明确企业人才招聘的标准,并通过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双重结合的方式扩大招聘的渠道和范围,增加企业招聘选择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医药企业的特殊性,应针对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相关招聘,在面试和笔试的环节,对应聘者能力、潜质、个人品质、心理素质进行考核分析,通过内部选拔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减少招聘成本和不必要的风险,外部招聘可以给企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内部员工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结语
医药企业的招聘管理应该以企业的未来发展要求和对招聘员工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招聘前应该做好合理的招聘前期准备和计划,在招聘中应该规范流程、明确标准,在招聘后应该总结好招聘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好各阶段的关键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合理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一系列的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益。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医药企业更应注重对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对基层医药代表的招聘也应该注重人才质量的标准,从不同层次和级别的招聘中汲取经验,形成医药企业自身独有特色的招聘体制,不断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添加新的活力,使人力资源招聘环节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1
一、低碳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低碳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对员工的各项工作开展进行协调组和,在发展中不能只强调数量,而要重视高效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观相符合。对员工加大培养力度,促使员工技能及素质的增强,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增强低碳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本管理
在“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求企业必须对员工的需求及感受加以重视,体现出企业管理的人性化、人情化,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进行多样化、分层次激励及约束机制的构建。对员工精神状态加以强调,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及员工之间的团结。
(二)能本管理
作为以能力为本的管理,“能本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尊重遵从人性的特征及规律就是“能本管理”的本质,并与能力发展的顺序性及阶段性相符合。对人力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尽可能将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进行实现。
(三)心本管理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实行心本管理,要求必须抓住员工的心。管理者不能单从物质上对员工进行奖励及鼓励,更要从情感及精神上对员工进行激励。利用教育、沟通等方式增加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了解员工的内心,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的发展目标,实现员工自主将企业目标作为自身目标,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四)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在高科学文化素质平台上的反应灵敏、灵活快捷、多变的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柔性化管理是从行为管理到心理管理过渡的发展阶段。在低碳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柔性管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为内在重于外在,直接重于间接,个体重于群体等。柔性化管理将带来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五)生态管理
生态管理的本质意义就是和谐。生态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对企业环境的优化起到极大的帮助,并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性能。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员工的合理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对人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进行满足。进行一种人际和谐、尊重人对人发展十分有利的工作环境的创建,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可靠的保障。新形势下,这种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把握,对人主体性发展要求进行满足,这对人的主体性建设十分有利。
(六)经营服务管理
从理性管理到经营服务就是经营服务管理。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将员工作为服务对象一样地看待,利用为员工服务的方式,将客户化人力资源产品及服务持续向员工提供,为员工创造价值,进而达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
二、低碳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方式
(一)优秀人力团队的组建
作为企业发展最主要的资本,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力资源在舒尔茨看来是“资本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是投资的产物”在管理者管理下优秀的人力资源必须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适才,就是为企业选择适合的工作者。适才就是说企业员工只要能对本职工作胜任,能够与整个团队合作,是否具有大智慧、才能突出及专业能力强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对人才的层次进行明确划分,不能单单依靠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经营,还要重视中层及基层员工的作用,只有合理分配,才能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强企业员工实践及工作操作能力,建立才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2.留才、激才。为吸引优秀人才必须依靠各种激励导向式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只依据职务进行薪酬的支付,要依据个人的`能力、技能及绩效,对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进行充分调动。3.用才,也就是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企业不仅要对员工的现有能力加以重视,还要对员工的潜能进行开发、利用,进行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机会,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4.育才。必须进行定期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进行培训人数的增加,由部分人员转变为所有员工,不能只重视培训过程要更重视培训结果。
(二)终身学习组织理念的构建
企业不断创新的基础就是企业遵循学习型原则,强调并组织员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只有能够设法使企业组织所有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才能对新发展形势适应,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而且企业发展中只有确保企业具有“学习-持续改进-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新型激励体制的建立
作为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激励方式,薪酬激励是最根本的方式。对企业员工薪酬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同时将薪酬和绩效进行联系,进而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行激励。在薪酬激励应用中要确保内部绝对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将企业股票及企业股票期权作为产权激励的重要形式对员工进行激励。现阶段大量公司针对高级员工都选用这种激励法。据相关数据显示,这种方式对员工培养及企业效益都具有实质性的帮助。依据企业经济效益,管理者进行相关福利待遇的标准的发放及制定,就是福利激励。这种方式可以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激励员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科学发展观的需求相适应,与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向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向发展。企业必须对传统劳动力观念进行转变,实现人力资本管理,将低碳经济思想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及方式进行创新,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2
摘要:在新经济时代的特殊背景下,创新成为末来管理的主旋律,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成为管理创新的主题。
本文对新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和素质进行论述,提出了在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关键词:新经济;人力资源;创新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在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以往大工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即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大行其道,于是提出了美国开始了新经济时期。
美国所说的新经济指的是已经存在数年的两种广泛趋势:第一种是商业的全球化;第二种是信息技术革命。
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认为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新经济就等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
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综合上述对新经济涵义的解释,笔者认为: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
新经济的特征是:新经济是知识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科技化的经济;新经济是持续化的经济。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
例如:信息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等都可用计算机――完成。
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
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
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
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
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科学家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至90年代为70%――80%。
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
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
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
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
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
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
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
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
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
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
实际上,不用说创造,在新经济社会就是应付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
日本学者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
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
也就是说,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
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
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三、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
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除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该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
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
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
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
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风险,但企业这种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共同的目标。
企业应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实行柔性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企业与人才同成长
新经济时代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环境使得企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人才时刻在思考着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因此,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企业起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人才能够分享企业的成果,让人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具体强化的因素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个体成长――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断的追求,存在使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潜能的机会。
工作自主――建立一种工作环境,员工能够在既定的战略方向和自我考评指标框架下完成交给他们的任务。
业务成就――完成的工作业绩达到一种令个人足以自豪的水准和质量水平,这是跟组织的需要相关联的因素。
金钱财富――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员工能够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
这种奖励制成既要适合公司的发展又要与个体的业绩挂钩。
公务员之家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
在新经济时代的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主宰企业命运的主人,企业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主体位置,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
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是人本管理的精髓,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需要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要努力培育共同的企业文化意意识,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得企业成员对企业目标和价值有着共同的理解,从而在行动上达成共识;共同的文化意识还使得企业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相吻合。
企业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创造性,并使其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中,在努力营造企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同时,提倡各部门形成各自的特色。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的网络化、知识化改变了衡量企业财富的标准,知识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作为知识承载者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和资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成为其兴旺发达,保持恒久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深刻理解人力资源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创造出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2]司静波.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年.
[3]陈惠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经济与管理,20xx年第7期.
[4]许梦博.新经济与企业文化.企业研究,20xx年第4期.
人力资源论文13
一、人力培训的基本原则
为了有效创新培训理念及优化利用人力资源,则应把握好人力培训的基本原则,并在把握培训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保证理念创新的科学性、合理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创新培训理念时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学以致用。在实施人力培训工作时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避免出现形式化的培训,确保培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让培训工作能够为企业管理、员工的发展服务。例如,可以根据员工较为欠缺的技能制定相应的培训标准及培训计划,以便有效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
(2)全员培训。著名的木桶理论指出企业的生产或经营水平是由最差与最弱的环节决定的,因此在企业中需要实施全员培训,以便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改善培训效果,避免形成短板效应。
(3)兼顾个体与整体。在培训员工时注重统一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有效开发员工的特长与潜力,让员工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有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及工作能力,使综合素质较高的个体能够组成高效团体,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创新培训理念优化利用人力资源的措施分析
1。创新培训主体与培训对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创新培训主体与培训对象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确保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
(1)创新培训主体。人力资源培训中的培训主体主要为企业中的培训者(培训教师)。如条件允许,则企业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建立起培训讲师制度,并同时在加大人力资源培训投入的基础上配备专管人力培训的部门,由兼职或专职教师共同完成人力培训任务。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让本单位中道德修养较高、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员工作为后备培训讲师,并选择适当时机对此类老员工进行培养,让老员工选择成为兼职或专职人力培训讲师。同时也可外聘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参与人力资源培训,及时解答培训对象内心存在的疑虑。此外,应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参与培训的教师不断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优化培训内容及创新授课方式,让培训对象可以深受其益。
(2)创新培训对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学习更是无止境,要保证有效利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则人力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普通员工,同时还应将管理层人员纳入培训对象的范畴。对于层级不同的员工,其培训内容也应当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于新员工,则培训内容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老员工的培训内容则以技能提升为主。此外,领导层人员的培训内容应为企业运营之道与管理之道。在考核培训成果时,应做到一视同仁,避免出现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以便通过公平公正的培训考核让企业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作用。
2。创新培训模式及方法。对人力培训的模式及方法进行创新有助于提高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员工能够自觉参与培训并积极学习职业技能时,就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创新培训模式。在创新培训模式时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需求,保证培训模式可以满足发展需要,例如可以采用体验式或同步式模式。同步培训指的是保证实践与学习的同步性,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人力培训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培训效率。也可以将工作环境的模拟现场与培训现场结合在一起,由培训者对工作要点进行统一讲解及指导,使员工能够体验到身临其境之感,及时掌握职业能力。实施体验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培训对象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员工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体验培训时可以先让员工自行组建团队,随后让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各显其能,共同完成任务。
(2)创新培训的具体方法。可以针对培训特点适当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及远程学习等培训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利用计算机进行培训时,培训者可以根据计算机对员工特质的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培训方案,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多媒体是企业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该方法有效结合了多种视听手段,包括录像、动画、图表或文本等,有助于增加员工对于培训内容的印象。此外,远程培训有助于集中处于分散状态的.各类企业信息、专业讲座,便于培训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
3。创新培训计划。创新培训计划是保障人力资源可以得到优化利用的基本条件,只有对培训计划进行创新,才能够为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并同时促使人力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1)制定系统性及全面性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具体安排、方法及主要内容等,做好培训安排与计划有利于有序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此外,要对培训实施的总体计划进行细化处理,如明确不同阶段、不同时间或不同项目的培训内容、方式等,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及针对性。
(2)创新培训计划时应保证企业培训能够在职业管理、职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应保证培训计划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需要;其次,应保证培训计划能够在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整体组织目标之间起到协调作用,兼顾员工个人与企业集体两者的利益。第三,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考虑时空上能否实现有效结合,尽量保证短期、中期及长期培训能够实现互补,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及岗前培训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协调。此外,应保证制定的培训计划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及超前性,以便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
(3)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人力培训之间的关系,将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组成部分,并利用企业文化精髓对培训计划进行完善,从而增强员工凝聚力,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人力资源的前提是进行有效的人力培训,而创新培训理念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理念进行创新,则必须积极引进多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同时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
人力资源论文14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院需要以人为本,不断开发、管理人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但目前在我国公立医院推广、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工作中还明显存在着不足。本文在分析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同时,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公立医院;困境;对策
在会计领域,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地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明确人力资源在医院中的地位,可以调动全体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医院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可以在医院里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人力资源会计在国内少数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刚刚开始应用,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
1.人力资源会计的列报和信息披露问题。财务报表是公立医院报告的重要形式,公立医院必须尽可能地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来披露自身人力资源的有关会计信息,尤其是报表能够为使用者决策提供核心信息。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列表和信息披露自身的复杂性,很多公立医院并未把这些信息披露列为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很多传统理念还未改变,还未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知识,这也是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重大困境之一。从一些公立医院近年来的`财务信息得知:当前我国一部分公立医院并未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也就是说在公立医院运营效益、财务情况以及现金流量中均未体现出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项目在报表中都没有详细反映出来,仅仅只是在给付职工工资项目一栏中能够发现一些以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在报表中体现出的财务信息较少。另外,给付职工工资、员工福利以及工资构成等信息并未充分反映,仅仅只是每个部分的总额,难以分析公立医院员工的工资是否符合最低工资要求。
2.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困难。在确定和计量上,人力资源有别于物资资源,很难采用货币实行准确的计量。公立医院拥有物质资源的所有权,只要物质资源还能够利用就必须为公立医院创造经济价值,但是人力资源却不同,劳动者拥有劳动能力的所有权,公立医院难以有效控制,并且其创造的未来经济价值难以估算。当前我国普遍采取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为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两种。然而,在计量人力资源成本过程中,人力资源形成过程中很多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未来的经济价值,难以利用历史成本计量法进行解释。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方式也难以解释人力资源价值的实质。
3.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理论与运行环境不够成熟。在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对于会计理论以及计量等,会计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但在人力资源计量方面没有形成共识。对于人力资源,有些学者认为是可变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劳动者的个人能力、需求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的计量。
4.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在公立医院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许多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会计方面专业学习,这些人一般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上岗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账务工作,面对专业性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更不用说人力资源会计问题了。在医院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其工作职责就是解决传统的财会工作,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等,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更是如此。
5.人力资源会计缺乏相应的制度、政策的引导。将人力资源会计引入到医院的会计管理中,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目前,我国缺乏一套与我国医院实际运作模式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在人力资源会计方面我国都比较欠缺。因此,在引入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造成公立医院一方面缺乏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缺乏技术的支持。
二、解决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对策
1.改进计量方法,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体系。人力资源会计难以充分运用到公立医院运营实践中,有关理论知识体系尚未完善,大多数公立医院基础知识和人力资源会计意识缺乏。倘若在这种形势下,使用比较繁杂的计量方式,公立医院无法理解和吸收,计量不准确并且耗费了大量成本,计算出来的数据真实性较差。所以,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公立医院采取历史成本法计算一般的人力资产,评估出其价值。这种计量方式比较简单,容易操作,有关计算数据获得较为容易,数据较为简单。一旦公立医院拥有了某项被评估为重要的人力资产后,就能够将其列为医院的投资,纳入到人力资本项目。首先,人力资产投入公立医院,医院按照专业的评估取得相对应的评估价值,借记方“人力资产”(取得时),贷方记“人力资本”;其次,根据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似度较高,能够借鉴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把对人力资产的投资当做公立医院取得一项独特的无形资产,有关会计处理方式也能够根据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另外对于人力资产的有关会计计量处理也可以根据固定资产。针对那些人力资产期限较短,金额较小的零散培训支出能够在支出时就计入管理费用,借记方“管理费用”,贷记方“银行存款”等科目;若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和培训支出,再加上这部分支出能够促进人力资产提升的技术水平,那么公立医院应该把这部分支出以资本的形式纳入到人力资产的价值中,能够借方记“人力资产”,贷方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全而真实地体现出人力资产在公立医院中的价值。
2.加强会计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培养人力资源会计人才。在我国,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要摆脱人力资源会计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做好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与实施工作,另一方面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会计人才。因此公立医院需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
3.国家应加大重视力度,制定发展规划与指导意见。在我国,国家对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公立医院引入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难点所在。为了推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发展,结合学术研究和医院实践的实际情况,国家需要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帮助公立医院组织开展人力资源会计工作。
三、结语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5]。医院人力资源会计一方面能够帮助医院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公立医院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力度,在会计实践中积极推行、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也将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典,吴丹,张勤,张博.新形势情况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xx,5(29).
[2]毛家梁,程敏.基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以医院为个案[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xx,21(01).
[3]黄少瑜.成本核算中人力资源会计成木的研究探讨[N].财务月刊,20xx(1).
[4]田立启,张永征.医院管理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
[5]张伟彬.浅议医院人力资源会计[N].财会研究,20xx(7).
人力资源论文15
1.高校人事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高校人事管理主要指的是以与教职工相关的管理、科研及教学等活动为对象,通过相关方法与理论原则的运用,对培训考核、奖惩任免、工资福利以及吸收录用等事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从而为高校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奠定保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中从事科研、教学、后勤以及管理等教职工总体本身具备的所有劳动能力之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通过现代化方法的运用,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与培训,并对人的行为、思想等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人尽其才,从而帮助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人事管理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从以工作为导向逐渐过渡到以员工为导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2.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部分高校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现如今,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在工资管理、教师聘用及培养方面依然以执行上级文件为主,很少与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这些都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难以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2.2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现如今,尽管一些高校对分配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也发挥出了相应的激励作用,但由于这些改革的举措并不彻底、考核评估办法落后以及制度不具有针对性等问题,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因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影响。
2.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扩招趋势的不断深入,造成很多高校依然处于一种缺编运行的不良状态,不仅缺乏专业的.任课老师,并且人员的流动性也缺乏,加上专业的教师难以进入人才市场,从而导致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对高效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产生影响。
2.4观念相对陈旧落伍
现如今各高校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其管理模式中的计划经济色彩较为浓厚,并且缺乏兼容性与系统性,有的高校人事部门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对于高校增值的重要性。
3.高效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对策分析
3.1全面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只有充分实现管理思想的转变才能带动管理方式发生变化。在当今各大高等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就是教师,因而要营造出尊师重教的管理氛围,在充分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
3.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要想构建出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高校应当对内部结构进行充分的调整,并充分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公开性。为此,各大高校应当逐步构建出以聘任制度为主、以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为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3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较为复杂,其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产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想充分实现高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应当在结合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规范;其次,高校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及科学配置。
3.4从绩效评估过渡到绩效管理
就高校教职工的需求角度而言,不仅表现为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样还包括自我价值实现、个人成就感等高层次的需求,而高效绩效管理主要内容有及制定绩效目标与计划、绩效考核与辅导以及绩效反馈等环节,尤其要注重对教职工内在心理需求的满足,所以高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评估应当逐渐过渡到绩效管理。
4.结语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高效人事管理的性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过渡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需要更新旧的观念,还要制定出符合高校长久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且全面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绩效评估与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过渡。
【人力资源论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论文03-13
人力资源论文07-08
[合集]人力资源论文07-09
人力资源论文(精华)08-01
人力资源论文[优选]08-01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01-10
人力资源论文经典(15篇)08-02
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05-27
人力资源论文15篇【实用】07-08
人力资源论文通用(15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