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征表现。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日常的教学活动,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想象,勇于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做结论、下定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到了创新的成果,而且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创新过程。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和支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欲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问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讲授化肥的有关知识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设想: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应提高化肥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必须消耗更多的能源,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因此,要解决粮食问题,只提高化肥产量不行,必须创新,使学生联系到:现代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农村的秸杆还田和燃料沼气化以及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
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不同的教育观念和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就是说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提供知识的背景和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自评,在学生课堂练习之后或实验操作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过程中得失和感受,以丰富学生的体验,然后再对自评给予评价,让学生获得满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评,如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表格让学生用于自评,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反省能力。另外对于评价的标准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从而保证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多一把尺子,就会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对于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或是答错可暂缓评价,而给予鼓励,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史看,化学规律,新物质的发现及合成,都是通过实验进行的。新理论的提出,也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的。也可以说,化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进行化学探索,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新物质的历史。化学教学时,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从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尤其突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做到:
1、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学习了制氢气的实验之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室制CO的实验。可首先问学生产生CO有多少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再让学生选出实验室制CO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求同思维,最后,让学生运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设计出CO的实验室制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2、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如为了保护环境,对课本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勇于评判,也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要避免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重视通过学习的发现过程来生成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我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时,把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行研究质量守恒的探索性实验。
4、把课内实验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实验时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实验空间,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拓展实验内涵,把实验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介绍氧气制取的反应原理后,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自行设计制氧气的装置,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家中的器具,设计出类似的装置,让学生开展竞技活动,让他们自行上台演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介绍设计的原理,这样在发现中学习,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选择,可让学生回家继续做些探究性的.试验,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作其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5、重视化学实验史的教育,化学家的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三、重视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绘制一份“化学报”,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的化学知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形式可以各异,内容可以不尽相同,格式不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使自己的化学知识系统化,并形成了自己的创见,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召开化学活动会,表演化学小魔术、竟猜化学谜语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课外布置作业,教师应把化学习题和作业变成训练和应用。现代的习题具有三个特点,开放性、可操作性、群体性。原来的习题只讲中间不讲两头,即只讲解题不讲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和应用。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要留意和学习现代化科技和现代生活知识,并不断充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把作业改为生活小实验,习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作业具有趣味性、合作性、开放性。如学了化学基本仪器后,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可替代的废旧用品进行改装。学习了空气的污染这段内容后,可让学生分组对身边的环境进行小组调查、分析,甚至写出调查报告,向当地政府部门反映,既在生活中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环保的直接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课题。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各种载体,积极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常汝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
2 邹文甫:《中学化学教学与参考》,陕西师大;20xx、4
3 王 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 罗正样;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N];毕节日报;20xx年
5 张贵龙;初步探究初中化学教学法[N];延安日报;20xx年
6 丁非,王学松;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的局限性与电子课件选择[J];化学教育;20xx年Z1期
7 郑小军,多媒体CAI课件在化学课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08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已为世人所明确的道理。创新依赖于教育,教育是创新的基础,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如何成为创新的基础,教育怎样当好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所探求的课题。当今教育无论是从整体教育还是从学科教学,人们提得最响亮的口号也是创新教育,可是我们也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育创新了吗?扪心自问,有时还真的打过疑问号,很少或者很难打上句号和叹号的。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学生创新的意愿?否矣。事实是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时未能很好地让学生去创新,有时还束缚着学生的创新行为,这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也是有悖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的。作为教师,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地感受,通过感受去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呢?笔者认为要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方设法形成学生的探求源,让学生在探求中感受
数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是都是经过抽象以后“形象化”的材料,学生在学习中总不大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学生也就不可能去充分地感受。要想让学生去充分地感受,必须想方设法将内容形成一潭有利于学生探求的源头活水,就像沐浴一样让我们的学生去轻松而又愉快地感受。对于此,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条件还是充足的,无论是他人的课堂还是笔者的课堂,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或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为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它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内容更为生动,直观而又形象地呈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学生则能在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下产生充分感受的积极性,进而使得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创新场所和综合各种信息的学习平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我们可以这样去设想:倘若我们的学生都能去充分而又积极地感受,又何愁我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二、想方设法融入学生的生活源,让学生在优化的教学内容中探求
实践让我们充分地感到: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没有了智慧和灵感的学习,肯定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识,也就没有了创新能力的产生。针对数学这门抽象学科的特点,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以后要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将学生的生活融入教材内容,学生则可在优化的教学内容中积极探求。笔者认为,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学生生活中总有与其相融入的地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只要我们去努力发现,那总会是存在的。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生活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式纸板三角形,通过用量角器测量,或者用撕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同时要求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现象,运用同样的办法去解决理解三角形之和的问题。学生们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解决了三角形内角之和是180°的基础上还使其它相关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如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等等。
三、想方设法提供学生的兴趣源,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诸多同仁的共识。但事实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由于信息社会的快速降临,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学习的兴趣上有时还是比较难以激发,以往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一句激励的话语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在有时我们的初中学生则不敢恭维。如何针对当今社会初中学生的年龄和阅历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为学生提供永不枯竭的兴趣源?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可忽视。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以其生动、直观、形象的内容和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改变我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看数学的“冰冷”转变为看数学的“美丽”。而实际上,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多多处于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氛围中学习,那我们的学生则可在课堂学习的浓烈氛围中不断地产生兴趣,也就会不断地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愿望。实践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兴趣——实践——生趣——实践——再生趣——再实践”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更加信心倍增,经常处于笑逐颜开的境地。学生的学习应当是有兴趣的学习,如果我们在突破数学概念教材模型等难点时运用了多媒体演示,那时空的限制就被我们突破了,学生则无需再去苦思冥想;如果我们在遇到诸多的抽象而又复杂的数学问题时运用了多媒体演示,化动为静,将事物很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则可在具体而又简单中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还可以促使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真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形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以及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的兴趣和精神。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3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兴趣、爱好,乃至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从各方面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复合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创新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人文性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贯穿整个课程标准之中。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自由、灵活、开放,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最喜爱的题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经验,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使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和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这种灵活、开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零距离接触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真正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位学生。这种充满兴趣与激情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生发提供了更大限度的可能。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的源泉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应该变以书为本的强迫、灌输式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情趣需要,老师为教书而教书,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立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学会关注、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作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老师的欣赏、鼓励和帮助,给学生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点燃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表现力、创造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三、学生的想象是创新的羽翼
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联想、创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活动是借助形象思维的,而形象思维是最容易激发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开启学生的创造灵感,只能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想象。
美术课之所以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因为美术活动是一种脑、手、眼等多种器官并用的活动,在训练感觉想象等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并能促使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种综合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内核。
创新是最富于激情的活动。在情感的驱动下,审美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情感的投入,鼓励学生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举一反三,真正进入自由联想的空间。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就能创造出无数富有情趣而又奇妙的画面。在这种充满激情的学习、制作、创造中,教学过程自然会呈现生动、活泼、自由、激情、诗意与美的气氛与意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上陶艺制作课时,我先让学生们欣赏一些传统、现代各种不同风格、个性鲜明的彩陶制品;欣赏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根据作业要求,他们异想天开,大胆实践,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陶艺作品。当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独特创意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四、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的土壤
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活动就是通过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的人格,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并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在教学环节上应有意识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美术课活动中去感受和发现作品的内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发掘潜能,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性。重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独立性与个性化,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运用新旧知识解决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理解或有所创新。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造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不搞“标准答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主动、自主、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享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是有知觉、感觉、冲动、精力、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促使创新能力的自发形成。
美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美术教学中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4
摘要:培养创造性是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未来的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关键字: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人类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都闪耀着人类创新能力的光芒。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新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不过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创新并不神秘。
学校创新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生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家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如在学习自然选择时,向学生介绍达尔文探索生物进化的实际例子,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学习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勇于质疑;学习真菌时可以介绍英国著名科学家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发现培养基上混入的青霉菌竟将周围的葡萄球菌块溶解了,于是他发现了青霉素,教导学生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就能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将有关信息按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的概括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操作、推理和想象的思维,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维,是创造力的发端。创新思维决定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2.1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物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学习蝗虫时,对于“气体进出的门户”的探究,就可以应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想办法把气门堵住,或将蝗虫的头部捂上,与外界隔绝空气,过段时间看经不同处理的蝗虫有什么变化。
2.2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质疑问题开始和解决问题出发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问难、勇于探索标新立异。发散思维具有多面性、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特点,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又富有趣味的情景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例如,讲完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后提出:“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①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故树下温度较低;②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故树下空气清新;③树叶能阻制尘埃、过滤空气,故树下空气清新。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有所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来思考问题,培养了发散思维。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不仅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而且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让他们去发现、去寻找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心中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应把学生当作这种探索过程的主体,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情景中去,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在学习骨的成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任何办法把一根猪的肋骨和鱼的肋骨折断,让学生感知到骨既有弹性又有硬度,从而产生疑惑(发现问题)— 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学生马上联想到这可能与其成分有关,从而学生自主的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就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我们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因此,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够做出“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假设。事实上,学生做出上述假设不仅仅是依据他们已有的理性认识,他们还利用了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如多吃高钙奶可补骨(无机物),骨可以熬出骨胶(有机物)等。然后,教师做一个简单的化学演示实验:将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在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中,钙盐溶解于稀盐酸中,同时产生气泡。这个演示实验结果启发学生得出:骨中无机物不但可以用燃烧的方法,还可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来鉴定。学生的思维一下开阔了起来,设计出了许多鉴定骨成分的实验方案。有的小组先把骨用稀盐酸脱钙后放在火上燃烧;有的组先燃烧后再把它放入稀盐酸中,结果有的小组的脱钙骨、煅烧骨都消失了;有的小组还剩有一部分,于是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分析探究。学生一旦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操作证实他们的检验方案成立,会表现出强烈的成就感。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实施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真正做到“润五细无声”。只要老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素质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便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耿向东.教师的科学思维.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xx
[2] 顾福康主编.生物学教学.上海:上海市报刊发行局,20xx.1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5
摘要:基于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本文提出了以下培养方向:建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注重对文科生逻辑思维及理科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案例—任务驱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计算机实践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一、建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灵活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实践教学的主旨。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这一优势,推行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运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调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较贴切的案例,让学生接触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组织学生围绕相关案例进行研究讨论,让他们在实际应用中能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培养他们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出相关的案例,再通过其中的内容引出对应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不确定的问题和方法提出疑问,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探索,研究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点,同时他们还明白了遇到问题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和理论知识去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作用,不但使所学知识得到全面的应用,还使他们的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需使用的教材是整个过程中比较关键的。实践教材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对应知识点:整理和归纳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实例练习:案例实施的基础,促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和技巧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3.案例的实施:与实例练习的作用相似,主要是对相关知识点的灵活应用。4.任务驱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对文科生逻辑思维及理科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研究和观察可以发现,文科生思维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理科生则正好相反。有人说过,科学创新人才不能只是逻辑思维缜密,还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得到启示,再用缜密的逻辑去探究。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是由想象和假设开始,然后才有了独特的见解和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形象思维是创意的切入点,是激发创新理念的要素之一,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可有效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因此,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就不能只侧重逻辑思维或者形象思维的培养,而是要两者兼顾。形象思维作为创意的切入点,逻辑思维作为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方面应持续探究并完善,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要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日常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象(知识点、学生类别)不同,教学方法和技能也因此有差别。例如,对于flash动画设计,如果对象是文科生,就应教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去处理,引导他们用逻辑思维去观察、思考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自己的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理科生而言,教师要引导理科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三、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还要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劲松.浅析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4):25-27.
[2]马茹辉.试论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36):171-172.
作者:刘瑞冰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6
摘要:舞蹈是一门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形体、培养各方面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分析,针对民间舞理论知识教学部分与动作训练教学部分,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并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即兴创作能力入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艺术教育受到了广大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中国民间舞教学,也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及艺术领域高度重视。将民间舞融入中等职业教育当中,充分运用学校的舞蹈教学资源优势,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不断优化舞蹈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舞蹈创编能力,这对促进学生艺术素养与艺术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一、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优化策略
(一)理论知识教学部分的优化策略
民间舞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舞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的进行舞蹈技巧教学,还应从舞蹈的起源、历史、发展等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领会民间舞的深度内涵,这对激发、巩固学生对民间舞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领悟能力,均能够起到显著作用。例如,在进行藏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简单的了解藏族高原地区的人文、地理、气候特点,了解藏族民间舞是在怎样的民族历史当中产生与发展的,了解藏族民间舞的体态特点有哪些,如此才能保证学生明确舞蹈的学习与演绎要领。教师可整理出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背景、当地生活习俗以及人文地理等,让学生们明确自己学习的舞蹈,具有怎样的意义,帮助学生对相应的民族或地区,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
(二)动作训练教学部分的优化策略
舞蹈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教学过程中,动作训练教学占据了教学的主要部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动作,讲解过程中,教学语言应尽量精炼、到位,示范动作应更加纯正,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1]。另外,在动作训练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教学,在民族舞蹈演绎过程中,音乐伴奏对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从而让学生的舞蹈更富有感情,提升其学习效果。
二、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民间舞的教学特点。由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艺术气质,对此,教师可从教学环境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热情的教学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学习当中,逐渐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艺术素养,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拓宽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耐心,即便存在不合理的表述,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其给予鼓励,避免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教学期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尽量让学生从实践当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让学生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
即兴创作有利于激发舞者的想象力,锻炼其形体塑造能力与舞蹈感知能力,是舞蹈表演者的一种素质。舞者的即兴创作能力培养,需要从培养其独立能力、发现能力、联想能力、创新能力与突破能力出发,即兴创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对舞者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即兴创作教学引入到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确立自己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在基础理论与动作教学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舞蹈创编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最初阶段,学生可主要表现自己的即兴创作思想,创作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音乐与文化启发、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作品表现的更加完整,并以多元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鼓励与指导建议等,对自己的即兴创作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2]。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由此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教学目标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将最初的以表达创作思想为主的教学目标,调整成创作思想表达与动作技术呈现并重,让学生能够在即兴创作中,将舞蹈动作技巧与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结合,让舞蹈表现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激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有利于推动中国民间舞艺术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得以继承与发扬。通过相关分析,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作训练教学,教师都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尽量采用有效的、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阳迪.民间舞走进地方中学艺术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设想—莆田“九鲤舞”走进中学活动课程[J].大众文艺,20xx,22:215.
[2]陈健.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路径探幽[J].中国校外教育,20xx,19:160-161.
作者:郭珺 单位:太原四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7
摘要: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生个体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改革、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以及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四个角度阐述了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舞蹈教学;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菁,(1979—),女,湖南桂阳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
我国在舞蹈教育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随之暴露了一些问题:相比较八十年代初期,经典作品越来越少,无论是舞剧还是舞蹈作品都在逐渐流于表面化和动作化,失去了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和深层内涵;古典舞和中国“现代舞”都越来越具有相似的艺术气质,失去了不同舞种的独立特征;精湛的舞技似乎已经成为度量卓越舞蹈人才的唯一尺度;“泛舞蹈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人才上打上烙印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究其本质,在于舞者缺乏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舞更多地关注表象,忽略了内在精髓。在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能力将严重影响人才质量。因此,高校应着重于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都将走向社会,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显然,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得以尊崇。现阶段如果仍然继续强调以教师为活动主体,忽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真理,学生应带着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在实践中去检验、提炼、吸收或摒弃。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舞蹈是一个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风格的定位、姿态的调整、动作的编创、作品的构思、空间的布局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也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二、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功底、精湛的舞蹈技艺以及高超的舞蹈编创才能。而这些都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锻炼。
三、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
与艺校不同,高校舞蹈专业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舞蹈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表演等工作。这就要求高校的舞蹈教育不但要紧抓舞蹈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舞蹈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走一条有利于舞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只有通过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实现,这也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舞蹈作为表现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具有一般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现今,舞蹈教育的美育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中小学增设舞蹈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小学舞蹈教育更多应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不仅限于舞蹈技巧的简单传授。通过对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较全面知识和技能的舞蹈教师,即要求教师既要有示范能力,又要有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打通中小学舞蹈人才的“需”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供”之间的障碍,以符合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舞蹈人才,这些人才走上社会之后都将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要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应当全面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朽之作的问世、深刻思想的表述、创见的发表———这一切,都将依靠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才能做到。离开了创新能力,舞蹈领域的一切活动都将失去它生命的灵性。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xx.
[2]丁辉.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xx(14).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xx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8
创新作为我国民族进步的重要灵魂,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不仅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首先就要改变在教学中的教育方式。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1.根据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的政治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依据
根据现阶段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得知,原有的政治教材必需要改变其缺少活泼的编排风格,不能够在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政治教学活动,必须要编排能够调动学生情感以及创新意识的风格,这样的教材编排不仅能符合当前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教材的编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而为了能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政治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能够通过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挖掘中学生在政治学习上的创新意识。
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原则
关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能够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因而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能够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2.鼓励学生质疑
学习是来自于思考,而思考又是对问题的质疑,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不断的鼓励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敢于探索和质疑,对于学生提出比较幼稚甚至错误的问题,教师也应对其进行鼓励。
3.刺激学生在学习上的需要
在学习中,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创设新问题,进而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4.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情况,这种思维就具有独立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能够尊重学生这种个性,并且还要能够鼓励学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思维,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创造欲望和需求。
三、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政治这门学科是在初中开始开展的,开展政治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在政治觉悟上的能力,因而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其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开展政治教学。
1.教师要注重对情景课题的创设,进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政治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政治课程上,要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作为教师则可以创设情景课题,其中在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时,教师也可以设置关于情景的课题,比如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教材中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来通过举出一些关于政治上比较有名的事例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借助相关的寓言或者笑话来讲解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还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2.注重在课堂问题的提问,进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当前的教学中,大多数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对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来使其回答,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设置课堂问题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对学生进行提问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创新能力的。因而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设置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设计问题上过于传统,以至于不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阻碍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要想解决这种问题,首先就要能够在教学中设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在设置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时,可以提问学生“如何在交际的过程中受到多数人的欢迎”,这种问题就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问题的主要意思了,进而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在初中的政治课程中能够看出,其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感教育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洪涝、干旱等实事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导致当今自然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的相关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在问题上创新性己去探索来寻找答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时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并且还要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不断探索和思考,学生在没有借助教材以及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认识到了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人为因素存在的关系時,这会很好的使得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政治教学课堂方式,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更加具有深刻意义的德育教学,而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3.注重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驱动下,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也逐渐应用于教师的教学中。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开展政治教学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由于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材中,其都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很少在教材中能够出现关于图表之类的相关内容,因此大多数初中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注重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教师都只是通过传统的板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政治知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的方式,作为政治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将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想能够培养学生在道德素质教师也要通过教学设备来进行。比如教师在讲解“做意志坚强的人”这节内容时,其可以通关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关于增强人们意志的相关歌曲,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能够在听的过程中更好的融入到政治教学中来,进而使得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教师所讲解的主要知识。因此,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上培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能力,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其在思想道德上的水平。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以上的措施来进行政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政治教师还要转变其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几种培养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政治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在政治中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艳波.初中的政治教學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7:138.
[2]王志华.浅谈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xx,14:110.
[3]高谏赟.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才智,20xx,32:68.
[4]唐洪山.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6:166.
[5]李万平.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才智,20xx,30:210.
[6]冯绍普,冯娜娜.浅谈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4:178.
[7]蔡红.谈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xx,01:54-55.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9
实验是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
1.目前遗传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步骤完全模仿跟踪,完全依赖性实验过程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创造性。
2.学生对已有实验方案缺乏自主意识,一切依赖教师编写的实验指导书。更有甚者,不做实验,到时参考其他或同组同学实验结果凑一点数字,写个实验报告。
3.模仿已有实验规程,对于相当多的学生难以培育顶风冒险精神。因此,学生存在侥幸的成功心理,马虎了事,缺少仔细、踏实的心态,操作不严密,从而治学轻浮。
4.模仿讲义或《指导》进行操作,学生个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独创精神。
2.遗传学实验的优化思路
2.1推进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传教、指导、演示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通过阅读、听讲、实验、操作、分析、处理和归纳,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要经过由不知到知,由知转化到用的转变过程。这两个转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转变,一方面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还要靠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转化的外部条件。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核心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诱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大胆思维,积极实践。
2.2增强温故知新的能力和勇于开拓的胆识
在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的开始阶段,对课程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要求方法及进度,对学生要作简要的介绍,使学生有所遵循,目标明确,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熟悉实习、实验设备,熟悉实习和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提出问题。老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严格训练,适时启发释疑。
2.3及时释疑,培养质疑的心理
在设计试验过程中,学生会碰到曾经学过或学而不甚解的东西,教师要及时的释疑和解答,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当实践过程进入到理论阶段,有的学生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抓不住本质;更多的学生不善于把丰富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论知识。这时教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弄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2.4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验
各种实习、试验设计都是在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目前都还基本属于“继承性学习范畴"。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就需要在课程学习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和吸收大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技活动或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这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好形式。
3.遗传学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我们所提倡的遗传学实验教学创新,不是革除传统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普及到“高雅”的循序渐进,而是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基本原理的学习,熟悉所做实验内容中相关知识,围绕某个实验所需完成的任务,自己将实验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使该实验有条不紊地完成;革除的是那种只看而不分析,只听而不消化,只求引导而无思维的教条式教学过程。建立遗传学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改变原有实验指导书的结构框架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要有合适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虽然明确规定每项实验目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但是没有通过经典实验的剖析,达到学生能进行自主性的设计实验过程和方案的目的。这样易使部分学生养成执意的依赖性,不去认真地消化和理解基本概念,盲目地去进行实验操作,而并未弄懂实验的真谛。因此遗传学课程的创新既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式的灌输,又要靠学生自己钻研而挤“出”的成果。
3.2启发式实验教学过程
“educate”(教育)的本意就是“将人的潜力给诱发出来”。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而无学生的'畅所欲言,这种教学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讲解经典实验原理,剖析实验的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提出问题,当在要点基本明确时,立即停止讨论,留待学生自己完善。这样就可使学生克服依赖、等待的消极思想,而换来积极进取的耀眼火光。
3.3鼓励开拓与创造
-切科学发明、发现源于对实践(或实验)中现象的好奇。时代要求创新,创新就是在好奇诱导下的创造。只要有创见就值得鼓励。如果在别人创造的基础上加以重复或整理,就是创造。在实验教学中认真鼓励学生精细地观察,耐心地寻味实验中出现的各类奇异现象。在基础性实验中,同样地也有设计性实验,这不仅是消化基本理论,增强动脑能力,从另一角度又是激励学生懂得怎样才是原始创新。
科学上的独创,贵在质疑。爱因斯坦曾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提出问题,就要学会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要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观察和质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里歇(charlesRobertRichet)最初认为过敏是与免疫现象相反的个别的反常。后来他为了弄清这种现象究竟是个别的、偶然发生的,还是有规律地出现的,就反复地进行试验,终于发现了过敏反应,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1913年他因发现过敏反应而获诺贝尔医学奖。通常,大学生都有强烈好奇心、广泛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敏捷的洞察力,这是发现问题的基础。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动手、提问、辩论、发表他们的见解,形成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0
【摘 要】本文从新形势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探索了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强调要树立“工学并举”、人文与科学相融合、批判继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讲授式加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站在学术前沿,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采用多标准和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竞争也日益加剧,科学技术创新是各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科学技术创新依靠人才,人才竞争是各国家和地区竞争的根本。而理工科大学是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学的价值与功能不仅在于向大学生传授人类已探明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提倡“工学并举”。“工”即工程实践,“学”即科学理论。“工学并举”即工程实践和科学理论相结合,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观来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工程实践与科学理论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科学教人如何做事,人文则教人如何做人。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的人格、培养人的精神追求的教育,人文教育强调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精神,塑造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格,从而促进个人的智能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讲的“智能是知识与判断的综合,为了取得智能,工科学生必须要有人文科学的协助。”我国中学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教育中,人文教育观念相对淡薄,人文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使得许多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缺少人文精神,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主张“批判继承”,培养批判性思维。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侧重对知识的传承,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对本专业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书本的权威,容易使学生绝对相信教师和书本,缺乏批判意识,不愿也不善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养成惰性思维。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敢于并且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4.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创新动力。因此,要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应用讲授式加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借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强调有意义学习、发现学习、支架式教学等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对科学的学习,最终要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创新。理工科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或者在知识的运用上固定僵化,是实践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
1.站在学术最前沿。创新,是要在前人研究或实践的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对前人的研究进行重复,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很难跟上学科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讲授本学科的基础内容,更要积极地从事学术研究,在授课中站在学术的最前沿讲授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使学生站在学术前沿来看待所学的内容,深刻地领悟所学学科的实践意义,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相关领域生疑。引导学生课后积极关注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然后进一步去主动研究、攀登科学高峰。
2.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创新,需要丰富的知识做基础,并且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相互的联系。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相关学科有着内容或者方法上的联系。比如《建筑环境学》这门学科,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内容却涉及到热学、流体力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劳动卫生学、城市气象学、房屋建筑学、建筑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应用,促进学科的交叉,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引导作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在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虽然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或创新能力的肯定和鼓励,其创新能力很难得到锻炼。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将考试成绩和学生的平常课堂表现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考查制度,实行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既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突出对追求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鼓励。比如采用科研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或者采用实验设计、参与科技竞赛表现等,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又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鼓励和肯定。
参考文献:
[1]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辽宁教育研究,20xx,(6):55-57.
[2]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 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xx(1):54-56.
[3]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03.
[4]陈志才,何卫华,马丽霞.略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xx,(9):30-31.
[5]朱颖心.建筑环境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4.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1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地发展,因此,我国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去建设祖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的英语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想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同时具备这些能力,就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1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过于陈旧
自从出现了互联网络,全球贸易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并与之前传统的贸易方式有很大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创业的门槛,这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就目前我国教育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部分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不仅仅是由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方式过于枯燥,并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
1.2 在课程教育中并没有融入创业创新教育
就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情况来说,对创业创新的教育不够重视,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也没有相关教育的师资力量,这也是导致创业创新得不到发展的原因。有的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作为选修课程出现,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创业创新课程不够重视。
1.3 缺乏有经验的师资队伍
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就当下的教育情况来说,教师都过分注重理论的部分,而忽略课程的实践性,这也是导致学生们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的主要因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提高。针对教师问题,可以使教师利用假期的时间进行实际工作,这样就可以使教师讲解理论部分的内容不与实际的情况脱轨,同时这样的讲解方式也能够更加吸引学生。
1.4 缺乏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对于学生创业需要有相关政策支持,与其他创业的人员相比,大学生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比较少,如果再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这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创业的热情。同时,学校也没有相关的政策能够支持学生进行创业,因此,想要加大学生创业力度,就应该加大学校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 培养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措施
2.1 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创业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这样,不仅要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有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学的内容中不断加入创业创新的教育内容,这对高职教育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在以后的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内容,用提高实践能力作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學,同时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2]
2.2 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
只有通过足够多的实践,才能培养出学生们的创业创新能力。因此,在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加强院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学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选择企业中一些业务能力比较强的专业人员展开讲座,从而使学生们对于实践工作体会深刻,从而使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得到培养。[3]
2.3 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
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师进行说教的模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将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同学对案例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得到锻炼。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同时也可以在班级内举办一些创业创新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创业兴趣。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应该选择与时代接轨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在设置国际贸易专业课时,还需要开设相关的创业创新课程,这样就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起来。
2.4 加强创业创新支持体系建设
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完成的内容,需要有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创业,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鼓励师生进行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这样就可以帮助同学实现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4]同时,高中院校也应该与当地政府进行协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支持,不仅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还可以提供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培训、场地以及税收等内容,如果在资金方面可以对学生提供支持,将会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创业中。
3 结 论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同时还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对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把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业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为我国的外贸事业做出贡献。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2
摘要:数学练习的设计应立足于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练习 创新
教育中有一种观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意思是: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方法不如给他们提供一片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空间。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练习设计一般都是由教师利用教材布置安排,程式化、呆板化,与例题变化不大。学生照搬照套,依葫芦画瓢,并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练习设计形式、类型及内容单一,教学中缺乏知识的对比和类比,也不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而小学生显著的特点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他们更需要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超越自我,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下面谈谈在数学练习设计中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合理安排类比练习,训练创新思维的广度。
当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在练习中增加一些类似知识习题,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体系的横向联系,训练思路的广延,纵横扩散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从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
在数学算式中可多角度改学,将数学算式与数学语言有机结合、互相联系,形成数学算式和数学语言互动,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把“3102÷66”改写成文字题,得出了许多结论:
(1)3102除以66商是多?
(2)66除3102商是多少?
(3)66去除3102,商是多少?
(4)3102被66除,商是多少?
……
这样唤起了学生广泛的思维,既对已学知识进行了反馈,又能为后面学习作好辅垫,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合理设计对比练习,训练创新思维的深度。
训练创新思维的深度,主要是从纵向的发展思维,向深处发展与变化,不受习惯定势的局限,自我调节思维方向,步入解题的捷径。
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变化问题,综合发展,逐步引伸发展,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的深度。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一条水渠800米,已经修了200米,______?”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①已经修了百分之几?
②还剩百分之几?
③已修的是剩下的百分之几?
④剩下的相当于已修的百分之几?
⑤剩下的比已修的多百分之几?
⑥已修的比剩下的少百分之几?
……
在探究某个问题时,一旦思维受阻可及时改道转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捷径。例如:“两地相距257千米,甲行完全程需要7小时,乙行完全程要6小时。如果两人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按一般思路不难列出257÷(257÷7+257÷6),但学生在计算时发现非常繁杂,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诱发学生思维转向,借用工程问题的思路,得到最佳解法:1÷( + )。此题教师循循善诱,进一步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得出了多种解法。通过比较,能够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如在教学完小数除法后,习题中偶尔出现一两道乘法应用题,如果学生不够细心或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就会惯性思维,用除法解决问题。
三、合理地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感知数学,训练创新思维的力度。
如:学生学完复式统计表后,我让他们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数量,然后全班同学进行汇总、分类处理,收集到同类事物的同学在一起制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比较。学生在一天内收集到了很多教材上没有的数据,这些内容丰富多彩、各式各样,有家庭用水电的数目或费用,有电话费用,有一年内照相次数,有一日内餐桌上菜品的数量等。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进行分类处理后,互相指点、互相竞争,都制出了高质量的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了学过的知识,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要不满足循规蹈矩的思考方式,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例如:一个工人加工一个批零件,如果每天加工60件,7天可以完成,实际6天完成了,每天多做几件?常规解法是60×7÷6-60,但教师在教学中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因此,有的学生想出了独特、新颖的解法:60÷6。其道理是:时间节省一天,这一天原来的工作量平均分配到6天中,每天分配的即是多做的。要想合理设计出这类练习,提高作业效果,教师就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再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载体,以探讨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经常有效地开展这种作业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方法之多,不计其数,但数学练习的设计应立足于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3
【摘要】创新浅谈体育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所谓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的教学目标,运用自己的所了解的知识,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性的学习,并开拓发展新的思维,产生独特的、有利干记忆的、便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品质。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现代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新世纪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陶继新先生说“法不在术而在道”,道就是规律。体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而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发散、对比、迁移等思维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际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主体思想和理念。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建立良好、合协的师生关系。
二、给学生创建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而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角度出发,创建一种师生平等、合协、互助的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语调,鼓励性的眼神,回答正确的微笑等形体形为来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是使学生在教学中,大胆回答,展开想象,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的从疑惹,了解,熟悉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那么,作为体育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创造新颖,让学生经常进行自练、自控、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独特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力求科学、灵活多样,创设一些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情境,在特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放的课堂,广阔的空间和氛围。这就是体育教学自身优势。因此,我们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利用和把握这种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体、促智、审美、益心等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时,还要注重采用启发、诱导性的练习,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适用的素材。
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尖子”学生,在班级树立榜样,激励学生以“优点”带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多方面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班级里建立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去锻炼,去提高身体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学生的兴趣能更大的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受和喜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和创建这样的教学的环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A: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放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创新力创建环境。从感知,去尝试、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到感悟。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思想。处处设疑,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展开思维,主动探索发展。利用对比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蹲距式”起跑,可用站立式起跑和蹲距式起跑二种起跑方式对比,从对比中感悟出起跑的本质,在极短的时间内,速度达到最大。并创设疑点:为什么蹲距起跑能起到很好加速过程?在电视转播的短跑比赛中,你能从中找到蹲距式起跑的优点吗?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目前,学生还处于发育还不完善,生理还不成熟的阶段。而学生的对出现的事物和事情,总会产生疑问,但这个领域的能力还比较弱。在脑子出现了问题和疑问,但学生不敢提出来,而教师也不能及时处理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解决疑问的氛围和环境。采启发,鼓励,与学生沟通,探究,开拓创新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尝试中产生问题,在活动中探索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和种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在疑问去追寻创新思维的发展。如:采用小组讨论法,打破以前教师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有目的、有指导性的条件与环境。
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结论,并进行选择性的讨论。如在进行实心球教学中,对出手角度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练习时,有意识从各个角度尝试,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进行对比性总结,掌握动作技术和动作技能。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动眼观察,到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展开思维能力,各抒己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勇力,也提高了自己在活动中解决疑问的能力。
新世纪,新起点。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抓好育真人,求真知,练真才,培真情四个方面的教学工作。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培养更多的社会栋梁之材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长名.浅谈以“主体”参与为核心的体育教改策略.体育教学.
[2]陈俊.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体育科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4
【摘要】教育改革发展至今,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到一定的更新,目的在于打造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课堂。而教学课堂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对学习更具有热情,在学习中能够被激发出创造的潜能,才能够成为新时代下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这就强调学生要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自我的发展,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促使教学活动成为生命的沟通。初中英语教学是强调沟通与互动的教学。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策略,让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激励学生更好地创新,增强自身的能力。本文将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探究如何改善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创新能力;有效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希望当下新时代的学生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开放自己的思维,不再像从前单纯地模仿教师的行为,单向地接受教师的教授;能够学会质疑,不向权威低头;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去开拓眼前的新领域,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换言之,也就是现在的个性化教育。培养出不同的孩子,让学习成为指导孩子成长的工具,而不是雕刻孩子的模具。创新思维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是每个人都极其需要的一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众多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想。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天赋,有些被激活迸发出来,有些却被禁锢约束,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们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上存在跟随教师思路的惯性思维,很少自主进行思考,更何况是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在英语课堂上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创设出合适的趣味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发生改变,不能再过多强调自己的讲授,而是多聆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明白教师与他们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如此,学生才会逐渐进入情境中,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害怕受到教师的指责。在课堂的设计上多些趣味,情境更加生活化,趣味性更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也就更多,也就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首先勇于表达,才是创新思维迸发的基础。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4Don’teatinclass.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一次班会的模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规制定者,让学生表达,自己认为在教室里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上课的时候和下课的时候,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何区别,然后能够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词组进行回答。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学生可以请教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有自己关于班规的想法。
二、注重合作探究,启发创新思维
学生过去养成了思维上的惰性,一时之间也许不能培养起灵活的思维,所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组队交流,也就是开展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毕竟学生在实践的最初还没有形成思考的意识,但当群体集结在一起时,就能够刺激学生进行交流,多种思维的碰撞能够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从而达到灵动思维的目的。并且形成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敢于创新,集体荣誉感能够成为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的动力,让自己的表现能够为小组带来荣誉。多种思维相互补充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实验,拓宽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8Isthereapostofficenearhere?一课,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一张地图,然后让列出“小红”一整天的行程,让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如何安排行程的路线最为简便、站在何处如何向路人问路、行程的顺序如何安排等等。每个小组要有一份详细的交流报告,最后将问题的讨论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由小组代表来呈现小组成果。
三、安排自学任务,培养创新能力
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多安排一些自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将每一份任务做出自我的特点,这样学生今后再面对不同的问题时才会有勇气、有底气去解决问题,能够在自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挑战自己、充实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实践中,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锻炼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Unit1Wheredidyougoonva-cation?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课外小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对家人朋友进行采访,并且对采访进行有效的记录,最后试着用英文来写一篇总结报告,不要求字数,不要求具体内容,但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具有自己风格的一篇报告,挑战自己从未挑战过的项目,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结语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其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打造合适的教学课堂。学生能够具有先进的创新意识,愿意跟随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养成属于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更多从前所不能发现的东西,探究更多需要深入探究的知识,让自己的心胸和自己的眼界都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得到拓宽。让创造能力成为自己工作学习的好帮手,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新的世界,创造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杜珍.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快乐阅读,20xx(12)
[2]黄定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5
中学化学是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笔者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思维往往受到抑制,思想疆化。营造自然、和谐、平等、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于探索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例如:我在讲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让学生先回忆水与钠反应的现象,并提示学生用比较法学习,然后演示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后用投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现象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学生精神振奋,你一言、我一语,发言踊跃:“有气泡产生,但比较慢,且无响声”;“钠沉入试管底部,且没有熔成一银白色的小球”;结论是:乙醇与钠反应也能产生氢气,但没有水与钠反应那么剧烈。突然有一学生提问:“老师,加一点酚酞试液看看是否变红?”接着我将酚酞试液滴入试管中,哗!教室里沸腾了,但学生激动之余又有几分困惑:怎么乙醇钠也呈强碱性呢?如何对待学生的课堂提问呢?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提问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可贵的,教师要有现代的民主意识,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创新能力。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创设问题情境,重“探索”、重“过程教学”,多学科“渗透”、“综合”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展开积极思维,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盐类的水解”一节教学时,首先提出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等盐溶液的PH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新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演示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呢?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我及时地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很快掌握了新知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我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或联系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组织他们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想,并作多方论证,积极思维,直至得到合理的结论。 2.重“探索”,重“过程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养成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设计探索性的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验证规律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这时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反应物质的质量“变小”了。学生很迷惑,我就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能以探究的形式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3.重“渗透”,重“学科综合”,培养创新能力
学科的相互“渗透”、“综合”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这种“渗透”、“综合”不仅包括化学与生物、物理、数学等理科之间的综合,还包括理科与文科之间综合。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综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科学)知识,在多学科之间相互综合(融合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例如,环境保护问题,环境与人类的问题,它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还涉及生物学、数学、地理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是一个综合课题。化学课上讲到这一问题时,我们不但要从化学的角度介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限制有害气体排放”、“污水处理”、治理“三废”等采取化学方法保护环境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怎样从多学科、多角度把这些知识融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解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使学生能站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用全新的角度和思维方法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尝到创新的快乐,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课题。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有待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7-31
[热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优秀【15篇】08-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02-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精选9篇)02-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9篇02-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通用15篇)11-03
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08-24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论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