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人力资源论文

时间:2024-08-01 15:44:19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人力资源论文汇编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力资源论文汇编15篇

人力资源论文1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数据常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大数据不仅能对基础数据进行精确的搜集,对能力数据进行分析,还能将具有发展潜力的数据进行挖掘,从而帮助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当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上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阻碍着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述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创新

  1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招聘、培训、报酬等方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的有效的运作,从而达到企业或组织发展的根本目标。大数据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无法用常规操作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而需要具有更强决策、洞察的海量信息资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原始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能胜任时下的大部分工作,企业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升级,从而保障企业在时代发展潮流中能充满发展的动力。

  2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方式落后

  在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中,仍使用着老旧落后的管理方式,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管理,而大部分企业都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推动工作发展的辅助器,给员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内容,从而忽略了人性化管理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这种管理陈旧的管理模式是现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

  2.2管理人员落后

  管理方式出现问题的原因,取决于管理人的思想观念。由于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而是将雇佣与被雇佣的传统思想,作为处理问题的中心思想,将员工的工作计划、工作环境都进行常规化管理。这种落后的思想不仅会使人才流失,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2.3内部压力问题

  招聘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在时下,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在人才资源的竞争问题上。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并不能给员工开出优渥的报酬,因此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不仅如此,大部分企业还使用着老旧的聘请方式,没有新意的聘用方式也会使人才资源管理工作出现危机。在长期不正确的人才资源培养方式下,还会给企业的运转造成阻碍。

  3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3.1提高数据利用率

  在大数据背景下,可用对员工进行数据信息的搜集,来代替原始落后的专家分析理论,从而准确的了解员工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在搜寻的过程中,要守着严谨、公平的态度,将员工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包括了:员工工作数据的搜集、员工兴趣爱好数据的搜集,以及员工生活模式的搜集,以达到全面了解员工的目标,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分析。

  3.2施行新型人才招聘

  施行新型人才的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改革的重要工作。在大数据背景下,大部分人才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从而判断其基本信息,对一小部分不能完全了解的员工,可以邀请其加入网上社交软件中,通过日常的社交,来判断其言行举止以及处理事物的方式,最终提高人才招聘工作的质量。

  3.3制定人性化管理

  大数据可以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发展潜力进行深度的分析,从而也可以帮助管理体制制定出多元化的奖励制度,对数据显示表现优越的员工进行报酬奖励等,还可以定制专门的良心合同,从而使员工能更加努力的工作。

  3.4增强效绩考核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将效绩考核工作进行分析和增进,全面考核指标,从而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全方面的了解。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无论产业界、科技界抑或是政府和民间,大数据技术都已经广泛渗透其中,并持续产生着重要影响。可以说大数据技术的理念已经从对待海量数据的新的态度和处理分析方法演化为一种应用资源或资产创造价值的生产方式,是同人类耕作、贸易等传统创造价值的方式同等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发展压力的同时,也给人才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局面,企业只有跟进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改进自身人才管理机制,才能在时代潮流中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夏庆利.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基于大数据思维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学术论坛,20xx(4).

  [2]西楠,李雨明,彭剑锋等.从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到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以腾讯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5).

  [3]张欣瑞,范正芳,陶晓波等.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空间与挑战——基于谷歌与腾讯的对比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22).

  [4]陈国权,陈雁翎.基于AMO理论的合作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员工个人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xx(5).

人力资源论文2

  一、题目:新时期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1.前言

  人才流失 是指企业中人才流动超过其合理限度的部分。人才流失指的是属于特定群体、组织、地域的专门人才或者有其他才能的人,离开自己原来依附或服务的对象,到了另外的群体、组织、地域。人才流失与人才流动有着明显区别,当人才流出与人才获得处于相对均衡时,视为人才流动。但对于地位、环境、条件相差较在的竞争主体之间出现的在一定时期内,人才在竞争主体之间由弱势向强势单向流动则视为人才流失。

  二、国外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研究较早,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了众多研究,形成了诸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从环境推动的角度阐述了不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会促使人才选择流出企业。他认为:个人能力、个人条件与其所处的环境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人们处于一个不利的工作环境中(如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恶劣、心情不舒畅、工资待遇不公平、领导作风专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因此,当个人对环境无能为力时,就会选择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工作。

  马奇和西蒙(1958)最早尝试将劳动力市场和个体行为融为一体来考察和研究人才的流失行为。他们认为人才选择流出企业的意愿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对组织氛围、自身工作胜任力、人际关系、晋升机会等工作满意度方面做出评价,判断是否应从企业中流出;另一方面对劳动力市场及外部工作机会做出判断,感觉从企业中流出的容易程度。

  贝文(Bevan)认为,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比外部的吸引来说更能影响人才流失,而且人才作出离开企业的决定是基于离开的愿望和流动的容易程度。

  莫布雷(Mobley)认为,在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中应该研究发生在人才工作满足与实际流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过程。他指出人才流出企业的过程如下:雇员对工作的不满意会导致产生辞职的想法,之后会寻求对这种想法和行动的评价,进而衡量其它可能的选择方案并产生辞职意图,最终决定流出。Mobley的主要研究理论假设是,认为雇员打算辞职的意图这一变量才是可能立刻导致雇员流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对工作的不满足。

  三、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研究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特定原因,市场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初,理论界才开始研究人才流失,但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编译和介绍国外的人才流失研究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第三次人才流动高潮的形成,除了借鉴前面国外不同视角的人才流失研究外,我国的许多学者还通过总结我国实践,企业类型探讨了企业人才流失问题。

  不同类型企业的人才流失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目前对我国企业性质方面的划分大致分为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这三种类型的企业通常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可发现:

  ①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率较高。人才流向:民企与外企。人才流失相当普遍,已形成一定规模且愈演愈烈、流失的大多为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人才外流与引进反差较大。

  ②民营企业:流失率居高不下。人才流向:多元而复杂。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家族化经营管理意识导致企业的人治;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负担过重,使人难以承受;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经营者缺乏诚信;薪酬管理随意性较大;非规范性的用人制度;内部沟通不足。

  ③外资企业:流动率稳定,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较低。人才流向:多在圈内流动,但目前外资企业出现了人才“回归”的现象,人才回归即指企业人才从外资企业回流到中资企业中,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在外企,人才的前途是封顶的;许多中资企业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破除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已有了足够的环境条件,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四、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美国《商业周刊》20xx年特辑《21世纪的公司》中指出:“21世纪的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创造力是财富和成长的源泉。”创造力从何而来?创造力来源于人才。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有效地获得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唯其如此,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现在的国有企业。

  近年来,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出现了“三个缺乏”和“三个断层”,即:有学历、有技术的人才缺乏,高层次、高能力的人才缺乏,经营型、复合型的人才缺乏;人才年龄结构断层,有一定工作经验、年龄较轻的人才留不住;人才层次结构断层,一般性的人才较多,拔尖型人才留不住;人才专业结构断层,热门专业及紧俏专业人才留不住。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如何扭转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是事关国有企业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 SSIC) 04年对国内500 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各类科技人才的流出/引入的比例达到71/ 100, 尤其在外企, 合资企业和有实力的私营企业较集中的城市, “国企”的人力资本流失现象更为严重, 流出/ 引入的比例高达89/ 100, 而人力资本流失最严重的一家企业流出/ 引入的比例高达179/ 100, 流出人才年龄在40 岁以下的比例占到80%, 这些人才基本上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或重点培养的人才, 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正是企业发展需要的黄金时段的人才。由于各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跳槽”,使国有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付之东流, 甚至带走了技术、客户、商业秘密。造成了国企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使国企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SSIC 调查显示, 国企人力资本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待遇过低问题, 此因素占人才流失的63. 9%.

  五、人才流失的原因

  1.人才个人的因素。人才自身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成就欲望高,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得与提高,重视个人的发展前景。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更加重视他们个人的成就和发展。

  2.企业的因素。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创造价值,而人才要求企业提供发展的平台,使人才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目标,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双赢。如果人才发现企业没有提供适合的发展平台,就可能因不满而跳槽。企业存在的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各种问题,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

  (1)一味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企业招聘人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很少考虑应聘者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取向是否统一,缺乏科学的人才甄选程序,这样甄选人才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所急需的人才,但从长期来看,却增大了企业员工的流失率。

  (2)盲目追求人才的高学历。企业拥有一批高学历人才,对企业来说具有战略意义,但如果高学历人才过多,人才积压,企业就不能提供更多适合岗位与人才匹配,不利于员工发挥自己的专长,造成企业人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还是留不住人才。

  (3)企业培训管理失误。企业培训目的不明确,企业没有系统地分析培训需求,不清楚培训项目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以及培训项目对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程度,企业没能够根据当前及未来的任务,对员工素质与能力的差异设计培训项目。

  (4)企业缺乏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没有将人才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企业人才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档案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主管没有人才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企业高层领导看不到人才职业生源管理投资的价值,担心企业开展人才职业生源管理,人才技能提高,增强了企业人才的受应聘能力会加剧人才的流失,企业承担风险大。可见,缺乏对人才的职业生源管理导致员工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分离。

  (5)薪酬制度不合理。企业分配不合理缺乏公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不公平,即员工收入不能体现个人岗位、能力和贡献的大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不能反映劳动差距、劳动成果大小。当人才的经济收入很低或者经济收入无法体现个人价值时,人才流失便成为必然。

  (6)缺乏良好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被视为积聚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条生命线。

  企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大于社会供给。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拥有充足的资金,物质资源的同时,若拥有一批专业知识人才,经管管理人才,尤其是拥有一些优秀战略管理人才,非程序化决策人才,企业将会持续经营,长期稳定地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

  六、人才流失的对策

  1.从人才流入端口着手,把好人才招聘关。人才的选聘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为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要在各方面进行匹配。企业为了招聘到适宜的人才,要求做到:一是制定全面准确的职位说明书;二是招聘要多渠道、多形式、公开化、社会化,以增加成功匹配几率。

  2.做好人才与岗位的合理匹配。企业在做好人才招聘的同时,为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挖掘人才的潜能为企业服务,应注重人才与岗位的合理匹配,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来完成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

  3.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企业人才内部培养,内部提升,会比直接外聘人才支付的人才战略成本低,效果显著。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培养人才,选拨人才,员工内部实行应聘制等,使员工在工作中成长,丰富经验,提高技能。

  4.设计人才个人发展计划,即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对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留住人才,保持人才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5.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薪水和福利待遇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物质利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工作的基本动力,对多数人才来说,薪酬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合理地运用好薪酬制度可有效地留住人才。企业应该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人才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确定人才的薪酬。

  6.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组织环境。首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防止企业人才流失,降低人才流失率,除做好上述工作外,企业还可以采取其他有效措施:(1)要做好人才备份,如关键技术不会被一两个员工独占;尖端技术岗位至少有二、三个人称职,个才备份企业可以内部备份和外部各份两方面着手,人才的合理储备,适度的制衡机制,可以培养企业人才的合作精神,并能降低企业雇佣人才支付成本,增强人才储备能力,降低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2)对人员进行声誉管理,诚信约束,良好的职业声誉是人才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资本,促使员工为维护良好的职业声誉,即使离职,也会保守企业密秘;(3)企业内部建立良好内部竞争机制,破除论资排辈的思想,建立通畅的内部选聘渠道,营造良好的公司内部环境,有效沟通员工的思想、感情、融合员工的理想、信念、情操。总之,企业人才管理机构要不断深入探寻抑制人才流失的对策,以资源开发型的现代人才管理方式替代传统的劳动契约型人事管理制度,营造人才工作、生活、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企业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构,层次匹配,人才稳定的队伍。

  七、研究步骤

  第一步,选题;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

  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

  第四步,撰写成文;

  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

  参考文献:

  [1]王琪.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xx,(11).

  [2]李晓雪.如何解决企业人才流失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xx,(12).

  [3]刘秀华.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xx,(9).

  [4]孙锐.对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xx,(1).

  [5]蒋建武,王岭.让核心员工与企业共成长[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xx,(2)

人力资源论文3

  一、在全球背景下,为适应新经济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正发生着一系列全新的变化

  1.是更加关注知识型、高水平员工。全球化竞争格局,决定了当下是个以人才和科技为主导的时代。今后,素质高的稀少人才将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工作报酬,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关注的对象,而知识的增值则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话题。

  2.是不断满足员工需求,建立新型员工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高水平员工和知识资本,其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为顾客提供较高的附加值。这里的“顾客”既包括企业外部的客户,也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各下属单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各各部门、各下属单位的沟通联系,从权力系统变为服务系统,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在全球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找到并留住优秀人才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企业应当及时引进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又要设法留住企业内部原来的优秀人才。至于吸引人才的具体途径,一方面要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还要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使他们通过在本企业的工作改善经济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二、目前美国及许多有实力的国家都在积极创建高绩效人力资源组织

  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有效管理全球范围的知识,并产生所谓的知识经济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工作平台,比如网上招聘在中国越来越普遍,另外还有网上培训、网上沟通、网上考评等等。另外一方面,还要发展企业自身能力,这包括硬性和软性的能力。硬性能力是指盈利能力,即创造市场价值、时间经济效益的技术;软性能力是指组织能力,即能不能吸引并留住全球优秀人才的能力。相比较而言,组织能力更难获取和模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想拥有并留住管理能力。我比较了好几家企业介绍人力资源的政策后发现,创造环境非常重要,一个企业能不能制定好的政策和环境,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哲学的理念、共同价值观的文化以及共同的宗旨目标。

  在全球经济环境下,我们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如何走向国际非常重要,特别值得思考的是全球范围内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培养、培训开发国际性的团队,通过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平台使人力资源管理能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一份力。人力资源部门从事什么活动,制定什么政策,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活动政策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是否产生与企业追求相一致的结果。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融通企业管理其他的活动一样,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特别是“管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掌握工作的科学性、意识性,使两者很好地配合,帮助企业实现既定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需要新的技能解决新的问题,企业需要掌握引入新资源的技能,比如积极相应企业需要的工艺上激励,利用世界范围的人才,以及知识、关系资源等等,使之成为企业间竞争优势的源泉。

  最近很多学者研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美国鲁森教授近两年则一直在研究心理资本。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注意不够,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现在越来越多学者在关注心理资本问题。人力资本实际上就是讲你的员工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掌握知识的能力;社会资本主要是你知道谁,你的关系网是谁;另外一个就是心理资本,你究竟是谁,你心理素质怎样。有知识有能力,但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行,这也是行不通的。

  三、我们研究全球化,这里面就需要考虑员工的思维方式、治理方式和员工的能力

  从员工治理方式来讲,企业如果以全球化作为发展方面,就需要考虑全球资源网络、全球组织构架,包括从流程整合全球信息的平台等等。员工的.思维方式,是指包容性文化、跨文化信任等等。员工的能力,则是指员工有没有国际化视野、全球领导能力、外语能力等等。

  拿海尔举例,海尔公司在美国生产的冰箱,在美国前几年占的市场份额是35%-40%,最近统计已经达到50%;海尔的酒柜在美国占70%份额,基本上使用的是美国人。首先,海尔秉承全球的观念,利用全球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全球性地开展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第二,协作和团队精神。彼此的伙伴关系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通过团队合作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激励机制中强调团队的合作。第三,培养全球范围内有效的沟通。有效沟通是一种组织资源,全球的信息和知识系统帮助全球企业在不同事业部之间整合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开发全球经理人员和全球知识工作者。日本企业过去都是终生雇佣制,最近到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看,现在已经40%用外包的形式。一些全球性的企业,比如Intel、北方电信、保洁公司,采取市场活动方式在中国获得研发的资源,特别同中国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组织获得人才。第五,提高事业部对全球绩效的贡献。根据全球战略,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全球产出、全球共享的会计系统。根据新的会计方式,企业经营活动将跨国家、跨生产部门的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公司提出要进入公司中高层管理圈必须有国际管理的经验。第六,建立新的全球激励机制来适应新的战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公司有一种分享权利的文化,员工可以获得公司的股票。最后,通过制度的安排和跨文化培训建立信任,信任可以促进沟通鼓励合作并降低冲突,培养不同单位不同文化的信任。全球企业需要跨文化的培训,需要信息共享的系统,也需要强调对公司全球业绩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帮助管理层进行全球化的思考,全球化的经理人员必须学会同世界伙伴合作,从相互交流中更多获得知识,并通过世界范围内的运行网络快速有效传递知识。这需要有利于学习,而且能够快速学习不同文化团队工作的管理者。

  四、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的推进,各个企业必须适时的调整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人力资源论文4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提高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但是由于衡量员工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本文以胜任力为基础,介绍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并且就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1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企业竞争的关键无非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取决于其公司内部核心人才的竞争。所以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企业各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员是企业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人员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影响人员能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正确判断一个员工素质的高低及能否胜任工作需求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在进行人员考核中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不利于企业管理工作开展,所以基于人员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构建势在必行。

  2 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主要是指胜任某项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各项要素的排列顺序,模型中需要包括各胜任力的名称、定义和指标等级,是评价员工能够胜任该工作的重要工具。常见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主要有水上和水下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人们能够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员工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所必需的,但该部分能力不能区分优秀和一般,属于基准性胜任力特征;第二部分包括了工作中所需的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能力、品质和动机等6个部分,用来区分工作中的优秀和一般,属于鉴别性胜任力特征。

  2.2 洋葱模型

  从洋葱模型结构中将胜任力分成了核心要素和该要素所体现的胜任能力2个部分。洋葱模型跟冰山模型类似,将胜任力由内而外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包括外层、中层和里层。其中外层中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后天培养逐渐形成和提高,中层中的态度和价值观及里层中的个性和动机等则是由先天性因素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2.3 KSAO

  该模型是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创建的.,其中K是知识的英文首字母,是指做好某一个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或者岗位知识,是员工在学校或培训中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期积累。S是技能的英文首字母,是工作中对各个设备或仪器的操作熟练程度,也是学校教育或工作实践中能够学习到的。A指的是能力,是工作中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后的反应速度、语言表述能力等,O指的是性格特征,是优秀员工所具有的其他特性,如态度和个性等。模型中通过这四个因素来描述对某项工作的胜任力。其中,A和S是区别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主要素质特征。KSAO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绩效情况,使用过程中4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1 在岗位分析中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的创建为企业中不同岗位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为岗位说明书的编制提供了依据。胜任力模型创建后,企业岗位中所需要的各项胜任力因素就明确了,可以根据模型中所选择的各项胜任力制定相关的岗位说明书。胜任能力是某个岗位的基本需求,在制定其岗位说明书时可以将专业素质、心里素质、职业操守及行为素质的相关要求作为岗位说明书的重点内容。

  3.2 胜任力模型在管理人员选拨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员的选拨是按照其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进行的,具有较大的片面性。胜任力模型创建完成后,可据此制定合理的选拨标准,对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公正的选拨,除了对其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进行考核外,还对其个人素质进行考核,如成就意识和思维能力等。另外,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将胜任力模型中的各项因素分成不同种类,然后按照模型中选择的各项胜任力因素淘汰不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极大地简化各部分人员的聘任程序,提高招聘效率。

  3.3 胜任力模型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绩效考核是企业评价员工工作能力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基本制度,对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较强的作用。利用胜任力评价方法能使相关人员在获得相应奖励的同时,获得本部门其他人员的赞许,这是对其工作能力最直接的肯定。

  3.4 胜任力模型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过程,通过培训能使工作人员开阔视野,接触到最新的操作技能、方法和制度,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且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适应工作转变,熟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外,企业通过招聘获得的人员,不可能完全具有胜任力模型中的所有胜任力特征,必须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寻找自己能力与胜任力标准之间的差距,并设置相关的培训办法,来提升胜任力。

人力资源论文5

  作为一名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都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面对长达30页的能力评估问卷中提出的4种角色、22种素质特征的拓展要求,可以想见,通过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IPMA-HR)认证委员会的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这两个资格证书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4种角色和22种素质模型

  在IPMA知识体系中,已经把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专家一种角色扩展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业务伙伴、变革推动者和领导者4种角色,并与之相配套有22种胜任特征模型。

  IPMA对4种角色是这样解释的: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下唯一的角色,需要了解人力资源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并运用到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去;

  ——业务伙伴,除提供传统观点下的支持性服务外,更要作为管理伙伴,与一线管理人员共同承担经营(组织)业绩的责任;

  ——变革推动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能在两个层面为其组织提供服务。一是当组织(机构)发生变革时,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层、同行,以及相关人员理解变革的必要性,帮助他们制定变革计划,为之培训,并使之尽量赋有创造性和产生积极的成果。二是在组织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经常是最有资格帮助一线管理人员应付变革的人员,不是体现在具体技术方面而是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如,获取正确的专业技能,及时提供新体制培训和调整薪酬策略以满足变革中的工作要求。

  ——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这种角色具有其权威所赋予的影响力。领导者的角色认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带给职场的独特视角,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包括在对员工的满意程度和福利的关注与组织的要求和目标之间实现平衡。

  而22种能力素质模型则提供了胜任这4种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它们包括:理解公共服务环境、了解使命、了解业务过程,知道如何变革来提高效率和效度、理解团队行为、设计和实施变革过程、良好的沟通、具有革新和创造冒险环境的能力、评估和平衡不同的价值观、运用组织发展原则、了解业务系统思维、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解客户和组织文化、具有良好的分析技能、掌握有关人力资源的法律和政策、使用咨询和包括解决争端的谈判技能、运用建立共识和结盟的技能、具有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把人力资源与组织的使命和服务结果联系起来、展现客户服务导向、理解和珍视并促进多元性、实行并促进诚信和合乎职业道德的行为、具有营销和演示的技能等。

  证书和认证宗旨

  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两种: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IPMA-Certified Professional,IPMA-CP)和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资格证书(IPMA-Certified Specialist,IPMA-CS)。

  其中IPMA-CP侧重考察申请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整体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包括六大领域:组织建设与人力资源规划、员工/劳工关系、招聘与录用、绩效考核、培训与人员开发。而IPMA-CS则要求申请者在以上六大领域中的某一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

  这两个证书项目是美国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经过多年的研究于20xx年推出的,其中许多内容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经验总结,其核心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模型”。申请者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经过IPMA人力资源“素质模型”培训及考试,并通过专家审核小组对专业能力及经验进行评估,才能获得IPMA专业证书。

  IPMA-HR国际高级人力资源认证体系,可以成为促进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高素质、增进工作胜任能力的动力。同时,IPMA-HR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成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标志之一。IPMA创造这一体系的宗旨是为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管理者和发展下一代领导人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技能培训及能力考核体系,使每一位受训的领导人、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更加优秀,更加专业化。

  证书的优势和认证步骤

  众所周知,随着管理形式的逐步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带来的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已经成为各企业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实施这一认证考试可以帮助企业快速选拔出能够从容应对目前人力资源困境的优秀人才。

  因此,对国际高级人力资源人员的认证考试可以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必备的技能和经验,使他们能够从容面对日益复杂、充满竞争的环境和人才短缺的局面,帮助人力资源工作者学会如何处理繁重的工作,以应对人力资源部门日益扩大的职责。认证考试通过建立严谨的知识体系和严格的测试标准,为企业招募和甄选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提供帮助,对他们的专业技能给予肯定,同时使他们自身得到发展。认证考试为企业选拔具备出色专业技能并能从容应对任何挑战的优秀人才提供参照,并可以为企业节约培养高素质人才成本。

  取得这两种证书中的一种,既是国际化的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又是国际高级人力资源专家的标志,它标志着证书获得者通过了国际权威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国际资质的评估。

  申请者需要通过提交报名资料、参加IPMA-HR统一考试和认证等认证步骤来获取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IPMA-CP),所提交的报名资料中包括学历及工作证明和至少50小时的培训证明。之后,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统一将申请者的信息资料和考卷发往IPMA-HR美国总部,由IPMA-HR认证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供的信息、专业能力、经验及考试结果进行审核。合格者还须在“职业道德保证书”上签字,即可获得由IPMA-HR认证委员会颁发的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认证证书(PMA-CP/CS)。IPMA-CP/CS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持有证书者,每三年要进行再认证。

人力资源论文6

  亚洲区人力资源的现况,经历了一场金融风暴后,亚洲区的人力资源专业正肩负难度极高的任务;既要应付裁员,也要维持员工士气;增进员工表现之余,也要保护雇员的利益;并要协助企业设计在经济萧条下的生存策略……

  人力资源部,再不是负责填表和招聘的任务,更策略性的工作正等着他们处理。

  人力资源 举足轻重

  有关“人”的因素在企业中顿时成为极其重要的环节;如何以更少的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如何改善员工的表现?……令亚洲区的人力资源界感到传统的被动和支援的功能,如为员工填表,处理福利和招聘等事宜,已不足以应付今天的需要。以香港为基地的Aon Consulting的董事Patrick Manule指出:“我们有一整代的人力资源界的服务人员,从未处理过目前的经济下调情况。”

  但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人力资源的危机令人力资源经理的角色日渐重要,他们可趁机为企业提供解决办法,以加强他们的信誉及证明他们的价值。若他们做不到时,却可能面临被外界的人力资源顾问取代,而变得微不足道。

  在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初,美国因经历一轮的企业“减肥”行动,而令人力资源界的地位提升,最大的美国企业更经常将人力资源部的猛将晋升至副董事长的级数。亚洲区的人力资源人员,也随着企业的转型和经济危机的考验,而跳出传统的角色,企业的主管层要求他们在减少人手和节省成本方面提出建议;而员工则期望人力资源人员可代他们发言。

  裁员冻薪 “小心轻放!”

  人力资源人员要处理最棘手而敏感的问题,必然是裁员冻薪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人力资源人员要认清企业的前景,然后考虑一连串的可行方法:冻薪?裁员?还是以其他方法减少人手。可以肯定的是,这总会令劳资双方关系紧张,如果在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处理不当,便会闯出祸来。

  缺乏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会弄出错误来,例如他们未能掌握机会,以再培训和重新调配工作等措施加强员工的信任,及赢取他们的忠心,只顾裁员或以不怜悯的心态对待员工的困境。无论大企业或小公司同样会犯错:它们操之过急,未作周详准备。如香港电讯公司曾尝试以“一刀切”的方法减薪,要员工答应,否则会遭遣散。这样只会削弱员工的士气和破坏公司的公众形象。但许多时人力资源部其实没有参与讨论解决方案,只是执行既定事实而矣。

  求诸外力 以补不足

  正因传统的人力资源人员没有处理裁员冻薪的经验,及其衍生出的种种问题,这造就了外界人力资源顾问的机会。Davidson Asociates的大中华区执行董事Jon Rittger指出其公司的人力资源顾问工作在去年的收入已增长一倍。

  而在吉隆坡的Professional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的执行董事Thomas Chow也指出,该公司去年已有十二个涉及企业裁员的工作计划。他强调处理裁员要先有缜密的计划:由清晰地传递信息给员工,以至给予员工在最后工作天的妥善安排。

  有时企业确实需要外界人力资源顾问将一些事情弄清。如香港的一家人造圣诞树生产商Boto,便找来外界人力资源顾问评估它所有的十个部门经理的技巧,以便为公司的`将来作策划。公司的董事Billy Chau更为这些经理定出目标,并将薪酬和表现挂勾。

  Dairy Farm的区域薪酬及福利董事Dave Kohutynski表示,现时的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好机会给企业改变,人力资源经理要以清晰的商业知识去协助企业决策。而Kohutynski为Dairy Farm 引入加薪和花红与表现挂勾的制度。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麦平安说:“雇主正要求他们的人力资源人员有所回报。”现在雇主或未能取得他们所要的,但对那些有能力适应的人力资源经理来说,今天痛苦的学习经验,会是明日成功之匙。

  人力资源渗入每个业务

  去年Sea Land 这家美国货运公司要在香港裁撤三百人,同时也在亚洲区减少员工,身为区域人力资源董事的Christophe Gattegno 申述经验:他的公司尝试避免因裁员而引起灾难性的回响,他的工作是详细分析每个行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参与当中的发展过程。既然焦点在员工的数目,则人力资源部要确保他们均能为公司增值。故此他的部门就在去年进行了一次重组:在公司的不同业务部门开设了人力资源的职位,这新模式最大的障碍,是人力资源员工缺乏对商业事务和财务的触觉,而他们要熟悉企业的日常的运作,才能对企业整体营运概念有更深入了解,作出具深度的决策。

人力资源论文7

  一、机械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

  1.人力资源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首先是需求识别与分析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绩效以及员工职业岗位结合不够紧密。其次,培训内容的策划不到位;不能够做到围绕不同岗位、族群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等进行策划、设计;更提不上模块化、标准化培训体系的建立,培训内容分散、系统性差。

  2.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手段方法单一。关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手段方法单一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点:一是员工的工学矛盾突出。企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工作节奏明显加快,需要员工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导致“工学矛盾”日益突出,员工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多样化培训。二是培训基地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员工培训需求;如现有的电工、钳工、焊工、液压、化验等培训,还只能依赖于传统的集中化培训方式,个别化、需求性培训难以实施。

  3.培训结果与用人结合缺乏紧密性。培训效果评估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之一,目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评估手段还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培训效果和运用程度;主要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跟踪评估”等方式进行,还不能与员工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业绩的改善结合起来,多为培训是培训、用人是用人,可以说是各自为政。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评估方法有待创新,可以考虑人力资源培训效果与培训人员绩效挂钩。

  4.人力资源培训师资与管理手段不足。首先,机械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内部师资专业表现为分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内训师不足,特别是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内训师短缺。其次,企业内部师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做到分层、分类建立内训师授课机制。第三,工教矛盾突出,企业内训师多为单位业务骨干,他们工作更加繁忙,能够投入的培训授课精力实在有限,没有充分挥好这部分骨干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作用是一大缺憾。

  二、机械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对策

  1.建立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培训要求。要想真正发挥人力资源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密围绕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展;以国家“十二五”总体思路和目标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三个转变”,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分层分类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体系。围绕着机械制造企业不同岗位族群的战略任务、任职资格、能力素质及职业发展通道,策划符合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具体可以依据企业员工职业晋升体系中各序列、各层级的胜任素质要求、知识模块等要素,制造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逐步建立专业化的、职业化的基于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分层、分类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3.建立网络学习系统,丰富培训手段方未能。针对当前机械制造企业培训手段、方法单一问题,可以考虑利用网络手段解决,即开展网络培训或者网络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远距离、个性化学习培训;网学习系统面向全体职工,提供多语言支持,进行分布式的管理和集中式的在线自主培训。网络学习系统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其可以有效缓解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的工学矛盾,真正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目标的员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进行培训与学习的需求,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最大化。

  4.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水平、提升“培训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培训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实现企业自主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关于机械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资构成,可以考虑由企业教培中心内部教师、企业内训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加大企业骨干和外聘教师授课比例,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培训,总体原则为“内部为主、兼职为辅”,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三、结语

  人力资源培训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工作实施对机械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性提出改进策略建议,对当前机械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问题的解决具有后果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论文8

  一、目前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1.1钢铁企业冗员严重。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自动化程度的增大,现阶段我国钢铁企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使有些岗位的人员编制发生一系列变动,自动化程度大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导致员工需求量的减少。笔者做数据调查发现,现在我国将近有75%国有钢铁企业存在冗员问题,更有的企业认为冗员将近企业人数的一半。加上这些年来数控的快速发展,企业冗员问题将会进一步严重,企业冗员精简空间进一步扩大。

  1.2企业人员在分布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国钢铁业晚于外国很长时间,致使我们的生产自动化程度低下,这就导致我们在操作人员的安排上要下大力气,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操作人员占企业总员工比例是81.1%,而我们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占的比例分别不到10%。在外国,韩国浦项在20世纪末操作员工占比例仅为47%,比我国现在的水平还低34.1%,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人员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1.3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大学生人数增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对人员的文化程度要求也开始增高。就钢铁企业来说,国有钢铁企业员工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也逐年上升,但和企业钢铁产量和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就拿安钢来说,硕士以上学历员工约占总员工的0.33%,本科学历员工约占7.51%,专科学历员工约占14.12%,专科以下的.员工占一半多,达到78.04%。但是在国外学历在高中以上的人数已经超过94%,我国与之相比很差甚远。

  1.4企业员工跳槽现象严重,致使人才流失。企业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员工跳槽的因素之一,但是问题关键在人员管理机制上。据了解,企业流出人员大多是有丰富经验的各类人才,还有的是企业的骨干力量,如高层管理者、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流出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

  二、目前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2.1解决企业冗员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面对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冗员现象严重现象,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企业人员分布情况和企业岗位情况,做到定岗定位。分析岗位,看哪些岗位可以进行技术改革,引进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在工艺技术上进行改革,淘汰落后的设备工艺,引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其次,加强国内钢铁行业之间的联系,把各企业的精尖人才集中,进行交流,组织技术创新,再者,我国在钢铁行业上扶持力度很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企业要利用好国家相关政策,撤除滞后企业发展的业务,开设与钢铁产业邻近的业务,如劳动密集型的钢铁深加工,可以把精简人员分散到这个业务上,这样既安排了富余人员,又拓宽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2.2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员工是企业的根本,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要把员工培训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首先,企业要健全培训制度,使各部门的员工都可以收到专业的培训,培训时给员工进行分类,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如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方面的能力,科技研发人才培训必需的科学技术,操作人员培训相应的操作知识和技能。其次,企业在培训时要做到计划性、系统性、促使员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员工明白自身的再教育和企业培训是一体的,同时,将考核成绩和晋级提升挂钩,这样大大调动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有效利用多重激励,提高激励效果。激励存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在精神激励方面,企业促使员工形成企业就是家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员工从心理上认同企业,主动的关心企业。企业也要认同每一位员工,关心爱护员工,给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物质方面上,企业首先要建立标准市场化的工资薪酬制度,把岗位价值和工资高低结合起来,应偏重于主要生产岗位,关键管理部门,科研技术岗位。同时,降低固定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例,把岗位工资,工龄工资,技能工资,奖励津贴,奖金等多层次的薪酬有机结合起来,使员工积极学习操作技能,学习其他岗位操作。另外,把职位升迁和业务技术,考核成绩,平时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员工工作认真态度,自律自己行为。通过多层次激励,企业文化也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2.4企业完善晋级提升制度,更新用人观念。企业要持续长久的发展,就要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前面笔者分析了,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在晋级提升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企业中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影响员工积极性。现在企业要长久发展就必须杜绝这种现象。企业在培养建设者方面上,要做到拓宽招聘渠道,应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招聘,尽可能的聘用各行业的高精尖人才,使这些优秀的高精尖人才成为企业中流砥柱。在培养接班人方面上,企业要结合企业人才梯队规划,引导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计划自己在未来几年要达到的目标。这特别适应与高层核心员工。同时,企业设置相配套培训制度,轮岗制度等,促进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双赢。

人力资源论文9

  摘要:新疆幅员辽阔,但是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加凸显,结合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努力发展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培养工作是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

  关键词:新疆农业机械化人力资源

  新疆的土地资源辽阔,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总体面积的17%。这里民族众多,居住着48个民族,总人口数超过20xx万。但是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为戈壁,地理环境比较不太理想,人均可耕种土地资源较少,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下,新疆农村的需要支持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而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却明显增加。大力发展新疆地区性科学技术,开展农村科学技术教育工作,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做好农村劳动力迁移工作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做好农村劳动力科学教育工作,为剩余劳动力谋发展新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地方上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作,维持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实是为当地百姓另谋一分收入,在提倡外出务工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百姓外出务工的目的'是增加收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务工的企业不再需要的是完全的劳动力,现在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所以在为剩余劳动力谋发展新路的前提是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教育工作,为务工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培养。

  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教育相对其它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作为提高新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本手段,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做好发展教育的宣传工作。目前新疆农村初中以下素质水平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较低,而受过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仅仅为农村劳动力的4%,而且目前的农业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如果不做好教育工作,还存在劳动力素质下滑的趋势。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下滑,必然会影响其在企业的就业与发展,从而降低收入。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工作,将其培养为熟练的技术型劳动力、创新型劳动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其自身就业优势。成立职业培训班是当下最主要的培训形式,培训的课程应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起来,而且还应该适合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在进行培训班的建设开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应该经常组织技术专家到地方上做好技术讲座工作,以此来提升当地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地方上的龙头企业要做好企业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备工作,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应该以企业为技术培训单位,开设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技术培训工作,为发展储备人力资源,提高新疆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以此来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一分贡献。

  2加快当地农业产业建设,做好农村劳动力调配工作

  在地方上,根据本地特点加强农企业建设不但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伊犁州乡镇企业局党组书记张洪才指出在发展、保持当地农业产业化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对当地的企业建设工作做了如下要求。

  首先,应该明确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精加工的深度,在以量发展型为以质发展,建立品牌企业,为企业赢得利益。

  其次,加强人性化企业制度建设,丰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化有导向、约束、凝聚、激烈的作用,它对企业员工有着不可言传的作用。

  再则,树立现代企业理念,诚信守法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各企业要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创新技术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理念同时,按市场规律和规则办事,诚信守法经营,树立负责人的现代企业形象。

  最后,做好人力资源的整合,人才培养工作,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企业领导者必须更新用人观念,必须下大力气推行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激励机制,致力于锻造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员工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观念,培养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创新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成本意识,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创新和谐的氛围。

  3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的经济差距,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村条件,发展农产企业,带动本地区工业的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资源生产建设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工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的剩余产品之上,如果剩余产品不足,将会阻碍地区工业经济的扩张,工业的发展将会受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前我们应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倡农村农业的工业化与产业化,用标准化、机械化的方法经营农业,使地方农业结构从内部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在发展农村产业科学化的同时,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能够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乡镇企业产业集群,使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能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4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鼓励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奖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加快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新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开办农村特色产业,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创业的行业应该向服务业、旅游业发展。对于旅游业来说,其对从业人员的技术不求并不是很高,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对农村劳动力有更好的吸纳和消化效用,除此之外,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建筑业、交通运输行业以及餐饮业等,通过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地方经济的建设。

  在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支持与鼓励,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简化申办条件等方式进行支持。

  总之,推动城乡的地方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很好的利用农村地方的劳动力,其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劳动力文化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的培养,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才能够给当地城乡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更快的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0

  1与行政职务、职级挂钩的薪酬福利

  公司中有不同类型的人员,薪酬福利的发放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公司营销员薪酬结构=基本底薪+业务提成+团队提成+展业津贴+服务津贴;对于行政序列人员的薪酬按所对应的行政职务、职级的标准核定,薪酬等级遵循职务越高,薪酬区间越大的原则,其薪酬结构=基本薪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薪酬+福利性收入+奖金;对于技术序列人员设置不同的职级,同一薪酬职级内设置不同的薪酬等级,同一职级对应的基本工资不变,对应的岗位津贴(技术津贴)和绩效薪酬根据不同的薪酬等级而不同,薪酬构成=基本薪酬(基本工资+技术津贴)+绩效薪酬+福利性收入+奖金;对于新员工,根据其职位所对应的薪酬等级,综合考虑该职位任职资格要求、资历等因素后核定,试用期的月工资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薪酬的80%执行。

  2汕头某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惯性作用,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除了一些小的改革之外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尤其是当今保险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2.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汕头某国有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专业素质整体较低,诚信意识淡薄,效益观念不强。在知识结构上,急需的人才很少,熟悉业务的全面人才也不多,复合性人才就更为缺乏,具有精算职称和国际保险法律知识的优秀人才更是微之甚微。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不到30%,大部分是中专、初中甚至更低的学历水平,总体文化水平不高。不少营销人员在进入公司之前并未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普遍缺乏保险专业知识,甚至对他们所销售的保险产品的功能、价值、意义也说不准确。

  2.2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公司一直致力于保险人才的培训、培养,但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累积的过程。公司的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公司针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做的不少,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培训经费不足,追加投资相对太少;二是培训内容大部分是培训现学现用的`具体实操性业务,忽视了对员工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存在着教条主义和流于形式的现象,以至于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救火式工作;四是培训结束后没有对员工培训后个人提升的反馈,不清楚员工经过培训是否真正有所收获,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导致培训后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

  2.3薪酬制度不合理薪酬制度是保险公司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必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在具体标准上,应与岗位要求、人才价值、市场平均水平、公司经营实力相适应。汕头某国有保险公司薪酬制度过分依据行政级别,缺乏内部公平。沿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采用了以行政级别来定薪,高低级别行政职位薪酬差距较大,员工的行政职务、学历、职称和工龄对薪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薪酬制度本身缺乏活力与激励,员工想要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只有靠依赖行政或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而与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业绩和从事的工作岗位差异无关,严重挫伤了那些个人业绩突出或从事高技能、高知识、高能力工作岗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缺乏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公司缺乏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除了考虑员工在工资收入、各种福利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外,很少考虑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等精神需要。目前员工大多渴望公司能提供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渴望自己的工作业绩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认可,渴望职务能得到晋升,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更高层次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些都是可供激励的因素。但是在目前公司中存在重学历和资历而轻能力的现象,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有效发挥。

  3完善汕头某国有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建立稳定的、立足长远的人才开发战略一是营造宽松的吸引人才环境。为能快速、有效开发人才,公司必须注重代理人才、营销人才的开发,建立总公司、分支机构多层次的人才开发部门。建立引进国内、国外人才的良好机制,特别在落户、住房、家属随迁等方面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公司工作。二是立足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发人才。目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有金融与保险专业,设备齐全、条件充裕,是高低级别行政职位薪酬差距较大可以依托的理想伙伴。更重要的是,金融与保险专业设置规范合理,可以承担保险企业所必需的相关人才开发。保险属于综合性学科,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往往涉及与保险有关的经济等领域知识,例如法律、金融、税务、会计、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在大专院校中很容易实现。因此大专院校是一块理想的人才大市场,公司可以以产学结合的形式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和开发其所需要的保险从业人才,构建管理人才梯队,实现人员与岗位的有效匹配,进一步推动员工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

  3.2以继续教育培训为载体,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公司应确保教育培训费用,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足够的费用保障。从公司整体发展目标战略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公司特点的中长期培训规划,逐步提高培训的途径和水平,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一方面公司领导班子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注重效能,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建立在职自主学习机制。在内部网站开辟学习专栏,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的专业资格考试,并对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学历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奖励和费用核销,调动员工自主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实施人才精英培训计划。保险行业协会普遍具有培训的功能,又通常是有经验的、有资历的专业人士集中的机构,能承担起培训精英的任务。三是强化员工素质,提高服务本领。端正员工服务思想,以务实、高效为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制度管理体系。组织员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提高员工的从业理念和思想境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四是提高入行门槛,严格入行条件。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应综合考核,从事保险工作的人员应持有“保险代理从业资格证书”而且要严格执行保监会证件更换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不能影响企业形象。

  3.3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在制定薪酬方案时,要应根据经济环境、国家政策、人才市场状况、行业薪酬状况等因素,再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体系。做好企业内部的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分析岗位工作难易程度和负责性、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压力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等,依此来对岗位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突出不同岗位之间的责任和贡献,实现以岗定薪,适当合理拉开薪酬差距,使员工的精力集中到提高业绩上来,实现真正意义的内部公平。

  3.4指导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如果没希望看到自己职业的发展和提升,往往会心恍思走。只有高度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前途,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员工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精心指导员工确定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设计好一个完整的事业发展阶梯,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工作参与度,提升员工的能力和技巧,员工才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公司存在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加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才能使广大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公司发展前途密切联系在一起。

人力资源论文11

  摘要:由独立学院的特点和管理模式出发,就独立学院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一支适合高校独立学院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产生的独立学院,如今已经探索发展了17个年头.独立学院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更有别于民办高校,要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劣与否尤为关键和重要.

  1独立学院的特点与管理模式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公办大学内部学院、民办学校有着严格的区别,它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文凭的资格.在管理体制上,独立学院采取民办机制,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产物,属于公益性事业.截至20xx年1月1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独立学院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公有民办.因此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又与民办高校有所区别,而这一点也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和特殊性.它以学院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由董事会决定设立人事处或者人力资源部,由其代表董事会执行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有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目前,管理人员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代表学校行政的最高管理者院长、学校各部门责任人(如系主任或者处长等)、其他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来说,目前独立学院这三部分管理人员的来源为:(1)院长由退休的公办高校管理者担任;或者由公办高校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兼任);(2)副院长由公办高校派遣本校中层干部担任;或者由独立学院聘任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职业经理人担任;(3)其他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由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担任.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来源:(1)公办高校退休教师返聘;(2)公办高校教师兼职;(3)公办高校聘请的兼职代课教师;(4)独立学院聘请的专职教师;(5)在校未毕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从创办至今已经发展了近20年,在国家政策支持、民众对高等教育重视、学生众多且升学困难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独立学院发展迅猛,快速成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但在其繁荣发展的背后,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硬伤”.笔者以为,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和创新为突破口,也许能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希望.笔者实地调研了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等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对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照搬母体学校的管理理念.由于过度依赖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以至于模仿照搬母体高校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办学思路,而不具备独立学院应有的管理特色和办学特色,成了母体学校的“仿制品”,难以得到大的发展和突破.很多独立学院的院长本来就是从公办学校退休或者兼职的,毋庸置疑在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但是公办院校管理套路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同时董事会对人力资源的忽视失去了其监督和指导的实际意义,由此造成的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滞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2)管理机制不灵活.从对河南省几所独立学院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机制体制不灵活,因深受“母体”高校影响,过于行政化,基础薄弱,理念落后,不注重培训开发.学院中层管理者或者聘用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无法有效施展,随波逐流成为主要的管理模式,这种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难以适应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3)管理内容老套.目前多数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日常工作不外乎人员招聘、日常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人员调动等服务、协调和管理.管理方式是行政命令式的,以事为本,管理工作强调事而忽视人,忽视因人而开展工作,不注重人才储备.

  (4)体系不完善.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沿用母体学校的人事管理办法,考核评估仍然主要以上级对下级的印象进行评价和管理,评估体系简单粗略,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院运转效率.比如,有的独立学院在考核教师时,只重视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关注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只关注工作的推进程度而不注重工作效率和个人的工作质量等,这种考核指标的设定,层次不清,标准不科学,考核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差,工作做与不做区别不大,工作认真与否无人监督管理.此外,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体系不科学等,影响到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

  (5)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的本质是运用多种激励模式、方法、原则、制度和各项措施,调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职工责任感、自尊感和成就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和谐平衡.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缺少“事业编制”和“铁饭碗”对人才的吸引力,而灵活、弹性的激励机制就可以发挥其魅力和魔力,对优秀人才采取公办院校做不到的奖励机制,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成就人”.

  3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独立学院的申请者为公办本科院校,而合作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正因为合作者的多样性,导致了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多问题,有着比一般公办和民办学院更多的复杂性.那么,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一支与学院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队伍,推动独立学院的良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呢?

  (1)更新观念,运用现代管理理念.面对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和严峻挑战,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之下,独立学院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各项管理的首要位置,摈弃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引进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第一、教师第一”的思想,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格局,加大人才储备开发力度,处理好人力资源配置的诸多关系.

  (2)突破创新,健全管理机制.要解决当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体制.首先,突破用人制度,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聘用和流动机制,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科学配置;其次,突破分配制度,多劳多得,科学公平,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再次,突破考评机制,变简单的量化考评为注重质量的过程考评,绩效考评达到更好效果.第四,突破职称职务制度,打破终身制,人才竞争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良性循环.

  (3)教育培训,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我国高校普遍对教职工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重专业、轻技能,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剧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独立学院要建立科学的教职工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进修、留学访问、学术研讨等方式,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改善师资结构.

  (4)激励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升值.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常规手段,通过多种激励模式、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质量,达到争创一流的目标.①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行科学、灵活、自主的按劳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激励制度;②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人才动态管理,激活人才选拔聘用机制;③重视人才培养、使用与开发,重视人才的职业发展设计,为人才发展提供足够空间;④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待遇向高层次人才和年轻人倾斜;⑤激励以满足职工需求为出发点,既要遵循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激发职工潜能,助力学院持续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而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尽人意问题的存在束缚了其发展壮大,只有解决问题,建立健康、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夯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独立学院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快.

  参考文献

  [1]贾瑞敏.关于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问题与思考[J].才智,20xx,(36):25-25.

  [2]朱志德.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16):25-25.

  [3]李浇.浅议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信息,20xx,(32):645-645.

人力资源论文12

  一、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管理模式

  1.规章制度柔性化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推动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企业的高效、有序、健康运行。很多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带有加强的目的性和强制性,多是对企业员工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规范,缺乏企业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在这种规章制度的环境下,员工觉得自身的行为活动受到了约束和限制,容易引起员工的抵触和不满情绪。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管理模式首先要制定柔性化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要能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变革,使整个规章制度更加富有弹性。同时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员工的意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制定出富有弹性、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员工能够心情愉快的全面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组织结构柔性化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多是直线式或者金字塔式,这样的组织结构,存在着企业上下级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企业信息往往在一层层传达过程中被扭曲,导致企业不能及时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通过构建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形成扁平化的网状式结构,突出企业员工、信息传递和市场变化的核心作用,重视发挥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配合作用,加强企业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团结协作、信息共享、互帮互助,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推动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可以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把握机会,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高效、灵活。

  3.工作设计柔性化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都是由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制定的,虽然员工标准化的工作内容和完整性的工作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但是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型的员工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员工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体现更多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要实现柔性化的工作设计,企业在设计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使,要全面结合员工的价值和意愿,体现工作内容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员工发挥和实现个人价值提供广阔的空间,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满意度,使员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干推动企业快速高效发展。

  4.激励制度柔性化

  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尤其是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企业的运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要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企业中越是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越注重实现个人价值、获得领导尊重,关注个人发展等精神激励,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要制定柔性化的激励制度,不仅要建立多元化、科学合理的报酬体系,还要制定方式多样、变化灵活、反应迅速的柔性激励制度,结合员工在不同阶段的需求,采取多样化、多元化的激励制度,注重精神层面的嘉奖,为优秀的员工提供出国交流、培训进修等机会,推动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推动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结束语

  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通过多种柔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员工的主体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员工在不同阶段的多层次、个性化需求,不仅实现了员工的个人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3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管理缺乏科学规范地认识

  纵观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很多单位对绩效管理缺乏科学的认识,片面地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工作中开展的各项考核,这样就导致绩效管理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让员工感到厌倦、烦躁,同时这也违背了当初所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宗旨。从本质上来讲,绩效评估属于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其他方面的内容具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当前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未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简单地将人力资源管理看做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实施多体系管理,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作用,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职能部门缺乏客观评价的正向激励

  这主要是因为职能管理部门以及实际履行评价的个人往往是不能够直接从其他部门的客观评价中获取收益,恰恰相反,甚至还会给自身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说引起其他部门的不满等。除此以外,被评价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接受到其他部门的评价,如何有效地避免其他部门的报复,从而也就需要对其他部门宽松处理,这样才能够得到其他部门相应的回报。在此负面激励作用的影响下,职能管理部门以及被打分的人们往往会选择能给高就不给低的原则,最大限度防止给其他部门带来影响,以免受到其他部门的攻击。

  (三)未建立起科学有效地激励机制

  由于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事业单位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从而就致使绩效考核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事业单位领导的绝对权威以及平均主义的薪酬分配方式是其突出表现,这样就导致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很多对事业单位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以及那些具有创作性的人才,无法得到科学、公正的绩效结果,不但无法调动这些有突出表现员工工作的热情,而且不能够发挥在单位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缺乏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无法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管理活动中,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绩效考核的方法不科学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绩效考核制度非常落后,而且未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考核方式是:在每年年末要求每位员工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上交工作总结,并进行述职报告,然后通过民主测评来进行打分,从而所得的分数也就是对员工考核的成绩。但是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那些踏实勤奋的员工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是无法体现出来的,不仅无法得到领导的赏识,而且还没有升职的机会。但是,事业单位所取得成就是与这些踏实、勤奋员工的努力和奉献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而且领导在进行评判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个人倾向,所参与考核的人员也善于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评判。另外在实际操作中人们通常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忆比较清晰,却忘记了之前发生的事情,喜欢将近期的工作表现作为评判标准来进行考核,这样就导致了人们往往在考核的前期会努力工作,考核结束后又恢复了之前的松散状态,无法营造出浓郁的工作氛围。

  二、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对策

  (一)树立起科学绩效管理的理念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绩效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而就应该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更应该将绩效考核上升到战略高度。也就是说,绩效考核不单纯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更应该与单位组织结合在一起,促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员工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的活动中。绩效管理是引导员工正确行为,提高员工工作业绩,以及促进事业单位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促使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

  要想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起新型岗位管理制度,同时这也是促使激励机制实施的重要前提;第二,实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这是促使激励机制实施的主要手段,从而就要求事业单位加快对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与员工发展相适应的奖惩制度、晋升制度等。要让员工所获得的努力都得到肯定,保持员工工作的热情,同时还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强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要求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想层面的内容,还要从战略角度来对组织管理实施控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做到绩效规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的有机结合。事业单位要严格立足于绩效考核环节基础之上,切实提高自身的工作目标,以便促进事业单位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四)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

  由于在事业单位中领导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他们的行为往往不受基层员工的监督,这样就对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从而就要求事业单位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成立监督小组,时时监督领导以及员工的行为,切实保证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小结

  总而言之,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就需要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强化绩效考核,以便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论文14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什么是人力资源会计,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依据美国会计学会的理解,“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注(1)] 人力资源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会计包括社会人力资源会计和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社会人力资源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它属于社会会计的范畴,可以将其称作为人才资本会计。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是从企业的角度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会计,是指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即狭义的人力资源会计。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又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之分。前者主要对企业为取得、开发、保全人力资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投资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摊和报告,后者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确认、预测、计量、记录和报告。由于计量手段和方法上的原因,会计上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确认、预测与计量,“目前依然困难重重” [注(2)]。因此,结合我国的会计研究现状和会计所处的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为我们的研究重点。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能否纳入传统财务会计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到底有没有什么突破。

  从会计的目标来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报表使用者掌握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注(3)]。而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其实,早在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就在其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明确指出,会计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提供“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方面的信息[注(4)]。也就是说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本来就应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目标。

  从会计的假设来看,依据首都经贸大学刘仲文教授的`观点,人力资源会计除了仍采用传统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外,还有以下四个人力资源会计所特有的基本假设: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是一个组织的有价资源;人力资源价值是可变的;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经营管理所需信息[注(5)]。如果说这些可以成为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的话,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物质资产是货币性资本的载体;物质资产是一个组织的有价资源;物质资源价值是可变的;财务会计提供经营管理所需信息。”这么说来二者也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来看,刘仲文教授认为,“将人力资产确认、计量、登记入账和报告,与将物质资产确认、计量、登记入账和报告有着明显的区别。”“物质资产一般是由企业先支付价款购入企业之后用于生产过程的资产。而人力资产与物质资产不同,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者先无偿占有的,使用后支付其损耗价值的资产。这种区别使人力资源会计在计量人力资产的方法上有两种选择:其一是以人力资产为企业带来的预期总价值(即人力资产的产出价值)为基础计量人力资产的经济价值。……这种方法不易被传统会计所接受。第二种选择是以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投资(即人力资产的投入价值)为基础逐期累计计量人力资产的成本价值。这种方法可以将人力资源纳入传统会计核算范围而且不影响传统会计的计算结果。”[注(6)] 对此论述,虽然对前半部分的某些提法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关于人力资产计量方法的选择上,笔者是持赞同态度的。上述第一种方法所指的实际上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第二种方法所指的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在确认与计量方面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能够纳入传统财务会计之中的。

  三、人力资源纳入财务会计以后对财务会计的理论有哪些影响

  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以后,对财务会计理论影响最大的是会计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会计观念是以资本为中心,会计主要是为“资本家”服务的。人力资源纳入财务会计以后,“资本”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除了包括原来含义上的资本外,增加了人力资本,会计不仅要为“资本家”服务,也要为“科学家”服务。表现在会计等式上,现行的“(物质性)资产=负债+(货币性资本)所有者权益”将改为“物质性资产+人力资产=负债+货币性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注(7)] 此外,由于人力资产取得的特殊性,会计计量中“历史成本”计价独领风骚的时代将宣告结束,“现行成本”、“重置成本”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什么

  从人才等级的划分来看,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企业员工分为初、中、高三级。于是人们会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什么?是企业的所有员工,还是仅限于高级人才呢?这里所涉及的不单是一个核算成本与效益的比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做出肯定回答,有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对不同档次的人才会计核算中应该依据重要性原则区别对待。第二,如何划分人才的等级,或者说初、中、高的划分以什么为依据呢?是以职务、职称的高低,还是有其他标准?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必需解决的问题。

  五、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对传统工资理论有没有冲击

  这本是经济学中价值分配理论的一个问题,但考虑工资与盈利分配的核算在会计上的重要性,我们仍有必要讨论这一问题。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与计量以前,企业员工从企业中所得到的报酬主要是以劳务费形式计入企业经营成本的工资。随着会计对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情况出现了变化:一方面,企业肯定还需向员工发放工资;另一方面,由于所有者权益方增加了一项“人力资本”,需要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分配。于是企业员工从企业中所得到的报酬包括两个部分:工资与红利。资产负债表上具有相同人力资产价值的员工,其工资是否相等?为什么会有差异?工资与红利如何划分?等等,这不仅是经济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人力资源会计必须作出合理解释。

  六、怎样解决人力资产价值的确认与人力资产使用价值的对等问题

  由于人力资源取得的特殊性,在同一技术岗位会有一些年龄相仿、能力相当的人,但企业为取得这些人才所花费的代价可能大不相同。比如:一部分是从外单位调进或自愿进入企业的,企业没有为其花费什么投资;一部分是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企业为其花费了较多的投资。显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两者具有相等的价值。但依据目前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二者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人力资产”的价值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如不解决将不利于客观反映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产的现状,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七、实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程度

  理论来自实践。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初期,其理论总是不成熟的。如果这种不成熟的理论不能广泛应用于实践,人们就无法取得验证并修改理论所需要的数据与资料,理论就不可能向前发展,更不可能得到完善。显然,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广泛应用”绝不是某个组织或个人所能强加的,必需来自于实践的客观需要。可以认为,实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深度。那么,在中国,实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程度到底如何呢?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而艰难的调查。

  八、人力资源会计在中国推行有哪些难点

  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曾在《会计研究》1995年第12期上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四大难题》的论文。张教授认为,迄今为止,之所以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实践上还没有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务,问题在于应用时遇到了人力资源的计量及其资本化、人力资源的折旧及其分摊、人力资源的权益分派、以及人力资源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等四大难题。笔者也曾在《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思考》的文章,文中就中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如应用范围、核算对象、人力资源收益的确认与计量、由谁来组织推广实施、与其他法规的协调等,进行了一些论述。后来笔者又与一些高科技企业的财务主管进行了探讨。结果让人扫兴,推广的难度远远超过我的预想。看来,人力资源会计从理论到实践至少在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注释:

  (1)引自刘仲文著《人力资源会计》第2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参见文善恩著《人力资源会计》,载《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中)》第195页,刘明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3)参见《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4)葛家澍主编《会计学导论》第37页,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8年版

  (5)(6)分别见刘仲文著《人力资源会计》第29-31页和第38-39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7)依据阎达伍、徐国君的“劳动者权益会计”观,这一等式将改为“物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参见阎达伍、徐国君《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1996年《会计研究》第11期)。

人力资源论文15

  浅谈员工培训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员工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实践工作分析了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员工培训效果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员工培训;企业;人力资源

  一、员工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一)加强员工培训是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适应新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对每位员工做定期的员工培训。例如:知名企业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后,随着连锁加盟店面的增多,其连锁效应也愈来愈大。调查显示,肯德基在入驻中国市场15年来,统计培训企业员工总次数20余万,培训期间资金的投入约为2.4亿元。

  (二)加强员工培训是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从企业的产品竞争、销售竞争乃至服务竞争等,各个方面均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息息相关。据统计,在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周期较长,一般专科生的培养周期在2-3年左右,本科生的培养周期在4-5年,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前也需要上岗前的培训。现在有些知名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已建立起自身的培训学校,用于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员工培训是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每位员工都有追求自身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功欲望,若这种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重者甚至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而作为企业优秀的员工,更需要加强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开发。因此,员工培训在提高员工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战斗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许多企业为满足各项业务需求,提升员工素质而积极开展各种培训。但部分培训工作常因各种原因耗尽了时间和精力却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些培训前期准备工作欠缺,对各工作环节考虑不够细致和充分,致使培训难以到位;一些培训忽视了需求的调查、分析环节,使得培训开展起来出现目的不明确、内容不够充实、培训重点出现偏差、对培训对象的确定存在误差等情况;培训模式僵化,重过程轻效果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识理解存在偏差。首先,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许多员工认为培训工作单单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实施自然也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其次,在培训定位的思维方式上不是针对岗位需求来分析员工应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而是从现有的课程入手,单纯地考虑接受这些课程能掌握什么知识、提高什么技能,这样造成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针对性不强、不够灵活。

  2.企业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在培训教材、培训讲师、培训时间、培训经费等各方面都需要企业加强投入力度,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如果培训教材缺乏开发和积累,培训教材的质量就很难保障,就会出现东拼西凑、时效性不强、只有空洞的理论缺乏实战性等情况,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3.员工培训与企业的管理体系脱节。主要体现在:没有配套的培训管理体系来激励员工的培训愿望;没有有效引导员工重视并积极参与培训,自觉的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没有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等。

  三、提高员工培训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向员工灌输正确的培训理念

  提高员工培训工作的执行力度首先要提高企业决策层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让他们树立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的源泉,使决策层意识到培训是培养员工归属感的有利手段,加强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

  通过系统的培训,达到既定的培训效果,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是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有利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

  在企业的管理与制度方面,通过管理上的创新,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员工培训系统,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以效益最大化为基础,构建多渠道多层级的员工培训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共享成果的目标。同时,培训系统应结合员工的职业规划,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想结合,让员工在推动企业发展,实现 企业目标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的目标,成就个人价值。

  各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在国内外许多知名公司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海尔集团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充分激发每位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系统,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进而保证企业的高速前进与发展。韩国三星集团花巨资建立了一座准军事化培训基地。摩托罗拉设立了摩托罗拉大学,从东京到檀香山共设有14所分校,预算超过1.2亿美元等。

  (三)重视员工培训实际内容,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1、员工培训与潜能开发。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要开拓思路,求真务实。例如:利用定期培训的方式结合企业员工的职业规划,并根据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执行计划;通过岗位轮换,使员工掌握本公司各部门职能和基本技能;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性强的短期培训班,紧紧围绕企业目标进行各方面、各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等。

  2、经理人培训与领导能力开发。培训工作的关键要素是对企业经理人的培训。现代企业需要经理人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为实现企业价值,他们必须具备运用新技术、改进新机制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能力。因此,应重点加大对经理人的培训力度,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简言之,现代企业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而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得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实现个人价值,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秦皇岛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郑耀洲,邓彦平. 变革环境中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A]. 北京大学、无锡政府、江苏省人事厅、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xx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无锡市政府、江苏省人事厅、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20xx:7

  [2]徐正富. 浅析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A].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第五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湖北省)[C].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20xx:5

【人力资源论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论文03-13

人力资源论文07-08

[合集]人力资源论文07-09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01-10

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05-27

人力资源论文15篇【实用】07-08

人力资源论文通用(15篇)07-09

人力资源论文(汇编15篇)07-09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01-23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