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数学论文

时间:2024-07-23 14:23:26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数学论文15篇【经典】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论文15篇【经典】

数学论文1

  摘要:在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数学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数学的学习在小学期间就开始打基础,并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需要以小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顺利开展数学教学。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提出改进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影响;教学特点

  小学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内小学生初次接触到逻辑思维,并将逻辑思维应用到学习中,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应用为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需要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整[1]。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数学,没有完整的思考方式,教学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误差率,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次调查针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对教学的影响。

  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特点

  1.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具有典型的形象性和抽象性: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和抽象性。由于小学生对于数字不能够完全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教学中会以儿童化的卡通形象来表达数字的概念,这样一方面保留了数学的高逻辑性,同时有趣的卡通形象又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字的意义[2],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兼顾了逻辑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形象性和抽象性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一个显著特征,比其他学科表现的更加明显,这就说明,小学数学的内容展现上是抽象的,但是在展现形式上确是具体的,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小学数学内容抽象性与小学生心理发育水平的相互影响。1.2形象性与抽象性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小学数学的形象性与抽象性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因为在教学中既要求老师表达明确、形象,又要兼顾其抽象性,需要调节好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一下问题。1.2.1合理的.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以及具体性:在教学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例如以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进行展示,表达出小学数学内容的具体性,同时也要显示出其抽象性,避免过度展现其形象性而忽略了抽象性,降低了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课堂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来自于内容上丰富多彩的体现形式,此时,老师需要提取内容中存在的抽象数学知识,并将抽象性的知识结合到生活中来[3],将生活中相关的数学内容提升为具有科学性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等式性质”的讲解中,课堂上老师会拿出天平作为教具,展示天平两边放有同样质量的物品时,天平是平衡的,此时学生对天平的平衡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同时教师需要强调平衡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为何会平衡,而不是天平上物品的形象。1.2.2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式就是结合具体例子表现数学的概念。在教学中避免学生机械性的使用数字和符号,需要学生理解了数字和符号的含义后,利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性运用符号,只有理解了符号的概念后才可以运用到学习当中,这样也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2教学中的系统性与渐进性

  2.1系统性与渐进性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首先系统化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程中,需要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行为进行系统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逻辑性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导致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讲解,如果不然,不仅教师课堂进展会受到制约,学生还理解不了教学内容。所以说系统化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中的特点。2.2系统性与渐进性在小学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遵循系统性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案之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渐进性的教学。首先系统性教学内容要遵循数学本身的逻辑,另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安排,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详细分析教材中的内容[5],清楚其教学思路,然后研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渐进性在教学是在系统性教学的基础去逐步实现,在课堂上将教学知识逐渐分解,分部进行,通过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来完成整体教学。

  3探索性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习,小学生逻辑思维逐渐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行探索一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但是大部分知识不能够通过探索的学习的方式来完成,都是以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进行学习。探索性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在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够确定学习内容,老师需要掌握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并做出适当引导,避免学生进入误区,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规划,保证学习内容的科学性。

  4总结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老师需要注重教学质量,保证小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具有形象性、抽象性、系统性、渐进性、探索性以及接受性,老师需要根据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其教学特点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教学中,需要兼顾小学生在数学中学习的特点以及心理发育和理解能力,做到合理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更登格西.关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111-112.

  [2]笪鸿明.小学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之例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2):139-141.

  [3]李洪毅.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2):236-237.

  [4]董智娟.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4):12.

  [5]高立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6,(41):63.

数学论文2

  1、教师方面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性学科,在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开展前,务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里提到的准备工作,并非只是要求教师要提前备课,确定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还要要求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对疑难知识点首先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才不会在课堂上面对它时变得措手不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友好关系的培养。据现有报道证明,人类的思维只有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而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绪态度。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与情绪表现,提高亲和力,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2、学生方面

  新课改要求学生加强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在笔者看来,合作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形成团队意识,还能促进学生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另外,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分配。在开展合作学习前,要提前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自行拟定学习流程,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感。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介入,以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打造高效课堂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尽量避免过于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了教师本身职责。其次,不可过于侧重追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过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应以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为重要前提。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进行多样化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基本的尊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足够的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高校课堂应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积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与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成果的作用。只有在课堂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感,最终愿意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数学进行深入探究,在未来对数学这门课程上有更高的造诣。

数学论文3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论文4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是让他们能真正学到点东西;二是能充分体现自我;三是也能从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使他们之间学会合作交流,为今后走向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

  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正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实验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我们要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把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论文5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因粗心大意解答数学问题而出过糗吗?我在这一方面就有着深刻的教训呢!

  因为我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妈妈经常叫我用数学解决一些我们家厂里的.事情。这天,妈妈叫我到离厂不远的供电局交电费。我发现厂里的用电缴费标准是这样的:用电量不超过14000千瓦时,就按每千瓦时1.2元收费,如果用电量超过14000千瓦时,超过部分的单价可下浮10%。

  我们这次的用电量是27138千瓦时,该交多少钱给供电局呢?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速地计算起来;

  27138-14000=13138(千瓦/时)

  14000×1.2=16800(元)

  13138×[1.2×(1-10%)]

  =13138×[1.2×90%]

  =13138×[1.2×0.9]

数学论文6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数学论文7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不但要考虑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心理规律,强调从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课堂中我们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中,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景和问题,把生活的新鲜题材引入到教材中,赋与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新知识,体验到知识就在我身边,并用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一、紧密配合教材,设置悬念

  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们对学生说:“同学们,有一件事麻烦你们帮我办一下”,同学们纷纷举手,几个平时调皮的学生手举得更高了,我亮出一块事先用过,缺了一只角的三角板说:“我这块三角板缺了一只角,需要照原样再做一块,但断损的角不知哪去了,我想请同学们帮助想办法,怎样才能再做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板呢?”一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把原来的角找来,有的说不必,可以先在纸上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板,然后再制作,最后通过引导,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种方法。但是怎样才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呢?于是同学们讨论开了,有的说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出这个角并画出来,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把这两边延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入到“两角夹一边”的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去。使课堂受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二、用顺口溜,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兴趣

  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靠记忆,但遗忘又在所难免,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呢?根据人的一种天性,对好玩又顺口的东西容易记这一点,我们不妨把所学的东西编成顺口溜,这样也许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解不等式组时,不等式的解集,大致有四种情况。如

  x>3x<5x>-2x>5

  (1)(2)(3)(4)

  x>-2x<-2x<3x<-3

  第一种情况的解集是x>3,第二种情况是x<-2,第三种情况是3>x>-2,第四种情况是无解。针对这四种情况可编成;“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

  ”然后再分别讲解这四句顺口溜的意思,这样以后再遇到解不等式组就不会产生盲目性。

  又如,有理数的运算较为复杂,法则较多,可归纳总结,编成如下顺口溜:“有理数,并不难,符号第一记心间,加法须取大值号,乘法同正异号添,减变加改相反数,除改乘法用倒数,混合运算讲顺序,乘方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里面的,算完括号再算外。”这样,有了这些顺口溜之后,学生在以后的运算中,就有了主意,就不会产生盲目性,而且也能很好的掌握法则。

  三、用小故事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并能产生许多疑问,听完故事后能产生许多联想,再加上故事吸引人的情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恰当的使用会对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乘方一节时,可以引用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古印度发明了这样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玩得十分开心,便下令赏赐献棋人,臣下问献旗人想要什么?献棋人说:“他只需要粮食,要求大王给点粮食就心满意足。”问他要多少粮食,他说只要求在棋盘的第一格放1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以次类推,后面格子里的米都比它前面一格增大一倍,把每个格子放满就行。国王一听,说你就要这么一点米?献棋人说就怕你仓库里的米不够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于是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学生拿起笔就开始计算,自然也就引出了乘方,从而引起学生对乘方的兴趣,这样课堂效果就明显地有所提高。

  四、鼓励算法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教师在课堂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意个别差异。有效地整和教材,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的情景,提出有同学想买一本定价为32元的故事书,可他身上只有9元钱,问买这本故事书还差多少钱?问题一出,同学们就急不可待地展开讨论,最后就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说,直接用32-9=23,因为是还差故为-23元,也有的说用9-32,然后把-32分解为-9-23,把9和-9相加得0,最后剩下-23,还有的同学因为预习过,就说9-(+32)转变为9+(-32),然后按加法法则进行运算,最后的到-23。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性,从而想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的通道通畅无阻,思维也会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以加速知识的吸收,储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得到迅速的巩固并转化为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并发出惊人的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一条教书育人之道,为搞好我们的教育事业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吧!

数学论文8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数学课的教材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由原先模仿到运用转化为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转变;由通过题海战术的苦练而积累经验转化为体验、感悟而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所以说数学课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呢

  关键词:体验;感悟

  体验数学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中的事例,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回忆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动脑、动心、动手、人情人境地对题意进行切身感受,从而有所思、有所想去领会其意.而感悟数学则是明白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后,凭借经验的分析,提炼表象性认识,而升华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理解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交汇点,有感而发悟出数学道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感悟数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体验数学是感悟数学的基础,而感悟数学则是体验数学的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学习氛围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曾经明确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追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进行知识体验的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过去那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配角,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需认真听的传统教育旧模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独特个性和品质人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学生真诚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育环境,发挥学生体验知识内容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班集体和同学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创造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教学的环境,设计适宜学生集体讨论、进行有效查缺互补、方便分组操作实践等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在交流观点看法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在体验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不足和差距,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寻求进行体验知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体验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2.课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到银行收集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的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参加实践活动

  重视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在数学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使其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和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5.小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探究新知、总结方法时,动手操作、探索问题时,意见分歧较大时,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合作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6.课堂评价激励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中进行的学习评价是我们去寻找每个学生优点的过程,我们赞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赞赏每个学生微小的进步,使学生在我们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包含情和爱的激励性课堂用语,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方法真多,如果你的声音再响点,那就更好了等等,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在对学生评价时尤其要关注对弱势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和激励,让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体会参与学习的快乐与喜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总之,经常进行体验式学习的学生,解题策略更趋多样,错误率较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明显高于对照班,所以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发现成功的乐趣,而且还能使他们在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综合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合作精神等诸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数学论文9

  摘要: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帮助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用等多方面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多元化教学进行充分的体现,能够更好的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度优化,是义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式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化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打破了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还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较为简单,大多为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多是被动式的学习,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

  1。2较少课堂互动环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单方面讲解教材的内容,缺少课堂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盲点,缺乏学习的着手点,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1。3缺少实践环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公式以及例题进行讲解后,只是给予学生几道习题进行练习,却并没有针对课堂讲授内容留下相应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巩固,随着课程越来越多,学生容易将所学内容全部忘记,最终无法达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利于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前要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案以及拥有充足的知识量,通过将不同的教学方案应用在课堂中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尽快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2。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课堂氛围呆板,对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并不大。通过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例如在进行图形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加入相应的动画和文字,能够让学生拥有直观感受的同时,更好的'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良好的作用。

  2。3有利于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技术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由于教育本身就具有多样性,通过将科技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可以找到不同的教学资源,再结合全新的教学设备,能够将教学的多样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不断的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并加以有效的利用,提升了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的发展。

  3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3。1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情景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过在情景教学法运用前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他们能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展示,再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述,来达到情境教学目的,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一定的互动性,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事件相结合,即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情景展现,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实现教学目的。

  3。2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合作学习法就是学生之间通过相互配合、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很快让学生融入到相互合作的氛围中,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只要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即可,帮助学生解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即可,剩下的内容全部由学生们进行完成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例如:在求圆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分组,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并且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也就是分别对圆形的直径、周长等进行计算,求出各自的对应值后,再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合作学习法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学案导学法的应用:

  学案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即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学案的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教学学案来进行自我学习、相互讨论以及知识巩固等方式,进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学案导学法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学生则为主体,通过适当难易程度的教学学案,可以促进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展现,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地讨论与研究,确定最终知识内容。教师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即可。在教师指导完毕后,再配以课堂教学的练习,能够对学生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巩固,从而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重点。结束语: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拥有新的认知,所以在运用多元化教学时,一定要将“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潜质,提升小学数学方面的学习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N]。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78-80。

  [2]石芳。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4,13:61。

  [3]陈保平。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200。

数学论文10

  今天是周末我不上课,刚好姐姐又来了,所以我们准备去爬紫金山。

  我和姐姐爬到半山腰时因为太累了,所以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就问姐姐:“姐姐我问你一个问题,小敏和小红一起爬山。山一共有1000个台阶,小敏每分钟走65个台阶,小红每分钟走60个台阶。

  她们一起从山脚往上爬,问多少分钟后她们第一次相遇?”

  “这还不简单。”姐姐说。

  过了一会,我问姐姐:“姐姐好了吗?”

  “呃~~~,我没草稿纸,不会。”

  其实我知道是姐姐比较浮躁,才没想到的,要不然她怎么会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我见姐姐有一点不耐烦了,我就说“姐姐,你想1000个台阶,小敏和小红要想相遇的话,小敏就要从山脚走到山顶再回头才能和小红相遇,用1000x2=20xx(个)算出一共有20xx个台阶,在算65+60=125(个)算出两人一分钟能走125个台阶,最后用20xx除以125等于16(分钟)算出16分钟后她们第一次相遇。”

  “这么简单,看来我想的'复杂了。”姐姐说。

  休息了一会我们就继续向着终点前进了。

数学论文11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提倡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数学论文12

  1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小学数学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它的教学需要借助于一些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加深对于一些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学习者能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深化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需要数学教师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点评,提高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借助于电子书包来构建两种模式,即获得教学模式和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获得模式这是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它的教学往往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数学定义和数学公式等,而且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上的。因此,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对于电子书包的应用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让电子书包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基于此来切实提高他们进行数学运算与应用的能力。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有些较为抽象,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电子书包来提供一些感性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电子书包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了解。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主动学习,从而使得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并通过监控系统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习惯的同时,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

  掌握模式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利用电子书包对数学知识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更需要利用电子书包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教学。这就需要根据掌握学习理论来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反复练习与测评,根据实际测评结果来强化对小学生的数学练习。实际上,小学数学练习环节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有着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对数学新课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不断的延伸。应该说,获得教学模式可以让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与概念形成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即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书包来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让小学生通过一定的数学练习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真正透彻地应用数学概念。此外,它还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学习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完善。

  2小学数学学科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电子书包的测评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电子书包能够及时反馈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那么,这就有利于数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情况的实时测评与跟踪。这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根据电子书包给出的相关测评结果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尤其是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性调整,对少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小学生可以在电子书包的及时反馈系统下获得更为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减少不同学生间的学习差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电子书包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教学终端平台,它有着跨越时空的独特优势。但是,由于其在我国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对于它的应用也只是局限在教室内部,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无限网络连接的移动终端的功能。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把电子书包的多种功能进行最大化的利用,让其把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连接,让学生采取个性化且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当然,还应该对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让其成为一个更为高效的数学教学辅助工具。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与电子书包相匹配的课堂使用与管理策略虽然说电子书包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学生过于专注于电子书包这样的新型电子产品,反而分散了他们的学习注意力。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并严格实行电子书包的课堂使用制度,经常性地提醒并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电子书包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真正引领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避免出现小学生过于沉浸于电子书包平台中的不良学习状况。当然,数学教师也应该提醒小学生在应用电子书包时不必紧张或乱答。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把教师板书同步给学生,并重视资源、电子书、搜索、反馈、诊断报告、补救教学等六个教学要素的合理应用,真正让电子书包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得力助手。

数学论文13

  一、创设导入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很快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绪迅速进入到一定的课堂情境中,对课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贴切自然而又新颖有趣,所采用的方式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力求切实可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授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用“大家都有生日,那么大家的`生日都是哪天呢?同学们来说说吧”做导入语,在学生们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问“哪几位同学的生日在这个月呢”,在确定好过生日的几位学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过生日设置为教学情境,并组织学生为其准备节目开始抽签,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顺利地让学生进入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用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的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情境

  数学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规律相,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所以,小学生要想将数学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深刻,就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产生发现新知的欲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发现,才最容易掌握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且发现又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眼、动脑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探究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其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似,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尤其在学习和生活习惯及兴趣等方面。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通过交流和讨论,同学们会得出各自的答案。这种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而数学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又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所以,要想使小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技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进行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延伸拓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平台和机会,力求创设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几何图形的实践活动课中,数学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际操作需要用到的用具,像橡皮泥、小木棒、三角尺、直尺等,然后给学生明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际操作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组合橡皮泥和小木棒来成功搭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通过这个过程更深入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来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尺、直尺、正方形、长方形来更直观地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及其联系。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既可以对这些图形加深认识,又可以锻炼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还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来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摘苹果”等游戏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竞争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例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教师说明比赛规则,让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哪组同学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就可以夺得红旗。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和教学需求,要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作者:李兴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四中学

数学论文14

  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人们对我国教学发展方向更为重视,而初中教学作为国家学科体系教学中的重要存在,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其发展更加受到人们关注,继而要求各中学在数学学科教学方面应全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其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是课堂以外的自主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差异,教师并没有采取这一教学模式,阻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就现阶段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有效应用模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对解决相关问题有积极作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重要性分析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发展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团队意识培养来说具有极强的推动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时间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无法逾越的鸿沟。

  久而久之,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被磨灭,阻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而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全面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知识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一方面,区别于教师单独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式的教学情况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最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因为,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不同,这一模式的应用有效改变学生独立战斗的情况,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因之而得到改观。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是至关重要。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有效应用策略探究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强化教师合作教学意识

  据调查表面,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因此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合作教学中应该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以保证推动学生发展,将合作教学意识作为自己教学中的充要条件。

  但是,目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的现状却是,教学模式陈旧,并不能满足新课程以及素质教育要求下人们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对合作教学有一定了解,但是缺少实施的条件;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好,以至于教学模式也只是忽悠了事。

  这些现状的存在都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合作教学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认真备课或者是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合作教学模式重要性认识,在课堂中实践合作教学模式;学校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方式增强教师合作教学意识,最终实现学生合作教学模式有效开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人,又加之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学习课程比较繁重,学生所要承受的压力比较大,更要求数学教学在教学之余要主动走近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是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太过于严厉,以至于学生对老师存在惧怕心理,在遇到问题时不敢主动请教教师,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初中数学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该主动倾听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班级人数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班级进行分组,每组设定一个负责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解答,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学习,在疑惑人数较多或者是题目难度较大时,教师可以采取在小组之间进行整体解答或者是单独辅导的方式,走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提高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下,很多数学教师在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时,将自己定位为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逐渐对该学科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这种教学现状的存在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合作学习新观念融入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应在小组学习中针对学生主体差异而导致的学习问题,应该正确看待,在给不同学生单独讲解问题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教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学科是初中教学重点内容,理应受到人们重视。

  在新课程推动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实施较以往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一些学生在合作学习实施中仍然还存在些许不足,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

  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合作学习意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初中教学全面进步。

数学论文15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过程散乱,评价方式枯燥,评价效果低下。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才能够构造全新模式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促进全面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这样的评价才是新课程评价的精髓。

  1.评价主体的单向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师生评价关系是不平等的。评价就是教师说了算,不允许学生说话,教师处于至高无尚的地位。学习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考试成绩分析以及课堂教学中散乱的语言评判。这种单向的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仅成为评价的客体,在学习中被被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导致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做作业、做试卷的代名词,在大量的题海中获得考试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这样的评价还抹灭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评价过程是痛苦的、被动的,不适合新课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

  2.评价内容、过程的单一性

  传统小学数学评价的单一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评价功能是单一的,评价仅仅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被忽视,评价的人文性没有被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次,评价途径也是单一的,过程评价就是对作业的批改,总结性评价依靠一张试卷,书面评价成为唯一的途径,数学=做题;再次,评价内容是单一的,因为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狭隘,评价仅针对传统的“双基”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没有评价,对于数学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评价更显得“虚弱”,对于评价过程的人文化则没有涉及,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也无法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另外,评价过程重视定量评价,缺乏定性评价,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

  3.评价方法的机械性

  在单一性与单向性的制约下,传统小学数学评价呈现出机械性的特点。这种机械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答题训练获得较高的成绩,才能够得到老师的激励;其次,这种评价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加重,大量的作用批改与作业训练让师生苦不堪言,学习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再次,这样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枯燥的,评价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方法手段“目中无人”;另外,由于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的诊断功能滞后,无法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这种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违背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厌学,评价过程人文性的缺乏导致了教学无法以人为本。

  二、新课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应试评价不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评价过程是快乐的、评价内容是全面的、评价方式是灵活的、主体关系是民主的,这样的评价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效果与以人为本的理念。

  1.评价过程与结果人文化

  目前,对于评价的激励性与全面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评价过程与结果的人文化研究较少。其实,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是快乐的,评价过程才能够谈得上是“以人为本”。所以,一方面评价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从评价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的同时,促进身心与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评价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变延续多年的传统应试评价,从学生能力与态度价值观层面,进行全面多维度的评价,减少应试评价的比例,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例,提高评价的舒适度。

  2.评价主体与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主,以考试为唯一方式的单一性评价。新课程改革对评价的要求是落实评价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不仅指老师,应实行教师、学生、伙伴、家长四维度评价主体,特别重视自我、伙伴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权从教师手中分配到各个主体手中,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其次,体现在评价方式多样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定量评价也只是手段之一,适时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适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单独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等。

  3.重视评价的维度与过程

  随着小学数学从双基向四基方面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应该立即调整,从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扩展到对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多维度评价,从各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其次,要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等,养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与实践反思的能力。尤其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总结性应试评价无法对此进行诊断,只有我们介入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与思维过程中,才能够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去思维、去实践、去合作。

  三、优化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策略

  1.让评价过程变得更为快乐、舒适

  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要照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现人文关怀。如果数学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方式是学生厌烦的,违背教育的快乐原则与健康原则,这个评价就是失败的。

  (1)以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生态的基础上,建立评价的生态观念,让评价不再成为教师的“裁决”,而是成为一种“协商”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与结果给予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一切评价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转换为自我反思与激励的过程,才能够起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多元评价、多样评价等都有了理论上的立足点。

  (2)要加大激励性评价力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虽然发展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激励,但相对于传统评价的消极性,目前需要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重。要深刻认识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道理,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很多,途径也很多,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语言、目光、分数等进行激励,还要努力把激励评价系统化。例如:通过班级的《评价公布栏》,对学生个人或者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个学生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大胆发言了、在探究中表现突出等学生,可以通过在公布栏中加分、加小红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提升评价的游戏化色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数学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游戏中对自己活着同伴进行评价,例如:开展口算比赛活动等,通过同学的互评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开展教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评价等。游戏过程中的评价符合学生的心理喜好,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再如游戏“我当小老师”,请学生上台当老师对统计表提出问题,考下面的小朋友,答对了就鼓掌。不仅要求“小老师”会提出问题,而且会解决问题,“小老师”极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2.让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对症

  学习评价是一个细致、持久、科学的过程。要加大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公正性的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够让评价发挥其积极的效果。

  (1)提升评价的目标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特点,给出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针对三年级数学内容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口算、 听算、笔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单项测评。其中口算注重准确性和对速度的要求,笔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用题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答。同时,给出一定的量化标准,例如:在口算测试中,给出定量的口算题,规定时间是5分钟,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的数量和有限时间中超越目标,能算多少题就算多少,不以 100 分为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级评价,优秀率40%、达标率在80%。教师要善于设计这样的测评过程,才能够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评价。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不同的基础如果用同样的要求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奋斗目标,根据学生进步的情况进行分成评价,以便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例如:在学习学案的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集中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用A、B、C、D标出等级,A级是必须掌握的内容,B级是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C级是优生提升的内容,D级属于个别学生冲刺超越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探究,互相帮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3)重视评价信息的全面收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上,防止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如何才能够做到全面呢?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评价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学习时间、思维、情感、实践、结果、数量等,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够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拓宽评价途径的方式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例如:让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等。

  3.让评价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小学生对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敏感,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验到愉快。为此,不仅需要提升评价过程本身的舒适度(前面已经有论述),而且要实现多种方式的评价,让评价灵活多样,减轻评价的压力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充实新鲜感。例如:

  (1)不限时间的考试。选择一个时间宽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难度适中的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后交上来,不限实际。这样的考试让学生更加自信,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2)无人监考的考场。相信学生能够诚信、鼓励学生诚信考试,通过无人监考的考场让学生享受到被信任的感觉,让学生在自我监督与群体舆论约束中树立自己内在的道德防线,提高道德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这样的考试不再仅仅是数学的检测,更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3)电子化考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走进学生的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人机之间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微机上的试题软件与活动课件,对自己进行检测。例如:在微机中针对章节内容设置题库,每次都能够通过软件自动生成不同组合的试卷。学生通过微机可以对自动生成的试卷进行自我练习,微机自动批改并给出提示。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得分不满意还可以重新生成试卷进行练习。这样的评价过程具有自主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活动自己满意的结果,把评价与学习的激励高度融合起来。

  (4)语言与肢体动作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一对一评价,让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交流的深度更加深入。例如:针对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让学生选择一定的问题进行互相提问;教师通过个别交谈与个别练习评价,给予学生个别评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的语言评价。这些评价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切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无声鼓励赞许的目光、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象征物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如:把“争章活动”与课堂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好问章”“合作章”“进步章”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5)活动式评价。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再通过游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例如:扑克牌游戏。10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最容易出错,用一种学生熟悉的东西来练习计算。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在座位上和同座的小朋友一起玩。如:1个人拿1位数1-9;1个人拿2位数10-99 。每人出1 张,算一道,加法题,谁先算出来这两张牌就归谁。如果算错了,裁判要帮助你纠正。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评价与竞赛的过程。

  另外,要改革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传统的评价结果是对成绩进行百分制排名、分档次、对优势进行鼓励、对差生进行打击,99是优生、89就是差生,要被老师批、家长骂。为了体现人文化的关怀,就不能够强化分数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结果进行模糊处理。如:在一定的等地制的同时,大量引入如争章式(类似于少先队的争章活动)、问卷式、小结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尽量从评价中获得正面体验。

  4.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向评价,这种评价与生俱来的权威性、不可抗拒性,学生处于被压制的地位。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确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主要评价人的评价体系。

  首先,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评价要体现“以人文本”,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因为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等,学生自己的感觉是最真实的,而教师的评价往往是笼统的、武断的。另外,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和孩子之间有这特殊的关系,家长评价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家长进行科学评价,让家长的评价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因。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份作业题,让学生写出“一家人到北京旅游,请制定三种旅行计划,分高、中、低三档,并列出火车票、飞机票、宾馆住宿、景点门票等费用,然后根据家庭收入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给家长进行评价,请家长提供修改的意见。在此作业过程中,通过家长的力量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5.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科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评价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技能的学习,主要评价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新课程的评价应该落实全面的评价观,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落实评价工作。

  首先,双基的评价不能缺少。数学学科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学习必须通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得以把握。无论我们如何去发展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与情感,都不能够放弃对双基目标的重视。在当前新课堂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强调对思想方法与实践活动的重视,开展了很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没有促进双基的学习,反而在“热闹”的氛围中忘记了基础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思维而思维、为了活动而活动,走入了教学的误区。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小学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对于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过程中形成的。为了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人本、高效,就要对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合作讨论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圆的认识”中,学生在学习用圆规画圆的基础上,思考其他方法画圆。经过思考讨论得到了用一个钉子,一根绳子,一支笔就可以得到圆;还可以用瓶盖等圆形物体描出圆;用两支笔就可以画圆……针对这些富有创意的想法,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圆的实际问题。如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在街上观看表演时,人们总爱围成一个圆?等。对学生好的表现都应给予评价鼓励。再如:教学64-30=?,多数学生都用这几种方法:①60-30=30,30+4=34。②用十位上的6减去十位上的3,再与4和起来就是34。③用加法算减法,34+30=64,64-30=34。只有一个学生例外,他这样想:把64看作6元4角,30看作3元,6元4角减3元就是3元4角,即34,这种思考方法就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

  再次,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评价当中不能仅仅关注对知识与思维的评价,也要重视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合作精神评价、科学精神评价、毅力与勇气的评价等等。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甲城往乙城运75吨货物,如果用载重量是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用载重量是2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为50元,请你设计几种运货方案,比较一下,哪一种运费最省?”设计几种运货方案并不难,但要算出运费最省的一种就有难度了。在大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有个同学迟疑地说了一句“可能是大货车”,这时候教师立刻迎合过去“对,就是大货车!”给予学生鼓励与信心,然后鼓励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是大货车呢?”这样,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这样的过程就是通过非智力的因素激发智力因素,通过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多年来关于评价的文章很多了,我们目前需要的是立足教学实际的具体评价“清单”与评价方法,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

《数学论文15篇【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数学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论文05-15

数学论文的作文12-11

数学论文(精华)05-29

初中数学论文08-02

数学论文作文12-08

数学论文[热门]05-15

小学数学论文07-20

数学论文15篇(经典)05-29

数学论文精选(15篇)05-29

浅谈小学数学论文06-07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数学论文15篇【经典】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论文15篇【经典】

数学论文1

  摘要:在小学的课程中,数学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数学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数学的学习在小学期间就开始打基础,并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需要以小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顺利开展数学教学。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提出改进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影响;教学特点

  小学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阶段,在此阶段内小学生初次接触到逻辑思维,并将逻辑思维应用到学习中,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应用为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需要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整[1]。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数学,没有完整的思考方式,教学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误差率,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次调查针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对教学的影响。

  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特点

  1.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具有典型的形象性和抽象性: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和抽象性。由于小学生对于数字不能够完全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教学中会以儿童化的卡通形象来表达数字的概念,这样一方面保留了数学的高逻辑性,同时有趣的卡通形象又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字的意义[2],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兼顾了逻辑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形象性和抽象性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一个显著特征,比其他学科表现的更加明显,这就说明,小学数学的内容展现上是抽象的,但是在展现形式上确是具体的,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小学数学内容抽象性与小学生心理发育水平的相互影响。1.2形象性与抽象性特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小学数学的形象性与抽象性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因为在教学中既要求老师表达明确、形象,又要兼顾其抽象性,需要调节好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一下问题。1.2.1合理的.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以及具体性:在教学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例如以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进行展示,表达出小学数学内容的具体性,同时也要显示出其抽象性,避免过度展现其形象性而忽略了抽象性,降低了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课堂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来自于内容上丰富多彩的体现形式,此时,老师需要提取内容中存在的抽象数学知识,并将抽象性的知识结合到生活中来[3],将生活中相关的数学内容提升为具有科学性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等式性质”的讲解中,课堂上老师会拿出天平作为教具,展示天平两边放有同样质量的物品时,天平是平衡的,此时学生对天平的平衡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同时教师需要强调平衡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为何会平衡,而不是天平上物品的形象。1.2.2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方式就是结合具体例子表现数学的概念。在教学中避免学生机械性的使用数字和符号,需要学生理解了数字和符号的含义后,利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性运用符号,只有理解了符号的概念后才可以运用到学习当中,这样也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2教学中的系统性与渐进性

  2.1系统性与渐进性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首先系统化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程中,需要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行为进行系统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逻辑性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导致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讲解,如果不然,不仅教师课堂进展会受到制约,学生还理解不了教学内容。所以说系统化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中的特点。2.2系统性与渐进性在小学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遵循系统性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案之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渐进性的教学。首先系统性教学内容要遵循数学本身的逻辑,另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安排,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详细分析教材中的内容[5],清楚其教学思路,然后研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渐进性在教学是在系统性教学的基础去逐步实现,在课堂上将教学知识逐渐分解,分部进行,通过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来完成整体教学。

  3探索性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习,小学生逻辑思维逐渐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行探索一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但是大部分知识不能够通过探索的学习的方式来完成,都是以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进行学习。探索性和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在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够确定学习内容,老师需要掌握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并做出适当引导,避免学生进入误区,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规划,保证学习内容的科学性。

  4总结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老师需要注重教学质量,保证小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具有形象性、抽象性、系统性、渐进性、探索性以及接受性,老师需要根据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其教学特点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教学中,需要兼顾小学生在数学中学习的特点以及心理发育和理解能力,做到合理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更登格西.关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111-112.

  [2]笪鸿明.小学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之例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2):139-141.

  [3]李洪毅.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2):236-237.

  [4]董智娟.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4):12.

  [5]高立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6,(41):63.

数学论文2

  1、教师方面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性学科,在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开展前,务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里提到的准备工作,并非只是要求教师要提前备课,确定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还要要求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对疑难知识点首先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才不会在课堂上面对它时变得措手不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友好关系的培养。据现有报道证明,人类的思维只有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而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绪态度。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与情绪表现,提高亲和力,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2、学生方面

  新课改要求学生加强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在笔者看来,合作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形成团队意识,还能促进学生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另外,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分配。在开展合作学习前,要提前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自行拟定学习流程,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感。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介入,以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打造高效课堂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尽量避免过于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了教师本身职责。其次,不可过于侧重追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过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应以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为重要前提。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进行多样化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基本的尊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足够的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高校课堂应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积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与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乐趣,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成果的作用。只有在课堂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感,最终愿意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数学进行深入探究,在未来对数学这门课程上有更高的造诣。

数学论文3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论文4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是让他们能真正学到点东西;二是能充分体现自我;三是也能从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使他们之间学会合作交流,为今后走向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

  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正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实验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我们要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把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论文5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因粗心大意解答数学问题而出过糗吗?我在这一方面就有着深刻的教训呢!

  因为我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妈妈经常叫我用数学解决一些我们家厂里的.事情。这天,妈妈叫我到离厂不远的供电局交电费。我发现厂里的用电缴费标准是这样的:用电量不超过14000千瓦时,就按每千瓦时1.2元收费,如果用电量超过14000千瓦时,超过部分的单价可下浮10%。

  我们这次的用电量是27138千瓦时,该交多少钱给供电局呢?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速地计算起来;

  27138-14000=13138(千瓦/时)

  14000×1.2=16800(元)

  13138×[1.2×(1-10%)]

  =13138×[1.2×90%]

  =13138×[1.2×0.9]

数学论文6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数学论文7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不但要考虑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心理规律,强调从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在课堂中我们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中,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景和问题,把生活的新鲜题材引入到教材中,赋与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新知识,体验到知识就在我身边,并用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一、紧密配合教材,设置悬念

  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们对学生说:“同学们,有一件事麻烦你们帮我办一下”,同学们纷纷举手,几个平时调皮的学生手举得更高了,我亮出一块事先用过,缺了一只角的三角板说:“我这块三角板缺了一只角,需要照原样再做一块,但断损的角不知哪去了,我想请同学们帮助想办法,怎样才能再做出一块一模一样的三角板呢?”一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把原来的角找来,有的说不必,可以先在纸上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板,然后再制作,最后通过引导,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种方法。但是怎样才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呢?于是同学们讨论开了,有的说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出这个角并画出来,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把这两边延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引入到“两角夹一边”的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去。使课堂受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二、用顺口溜,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兴趣

  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靠记忆,但遗忘又在所难免,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呢?根据人的一种天性,对好玩又顺口的东西容易记这一点,我们不妨把所学的东西编成顺口溜,这样也许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解不等式组时,不等式的解集,大致有四种情况。如

  x>3x<5x>-2x>5

  (1)(2)(3)(4)

  x>-2x<-2x<3x<-3

  第一种情况的解集是x>3,第二种情况是x<-2,第三种情况是3>x>-2,第四种情况是无解。针对这四种情况可编成;“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

  ”然后再分别讲解这四句顺口溜的意思,这样以后再遇到解不等式组就不会产生盲目性。

  又如,有理数的运算较为复杂,法则较多,可归纳总结,编成如下顺口溜:“有理数,并不难,符号第一记心间,加法须取大值号,乘法同正异号添,减变加改相反数,除改乘法用倒数,混合运算讲顺序,乘方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里面的,算完括号再算外。”这样,有了这些顺口溜之后,学生在以后的运算中,就有了主意,就不会产生盲目性,而且也能很好的掌握法则。

  三、用小故事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根据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并能产生许多疑问,听完故事后能产生许多联想,再加上故事吸引人的情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恰当的使用会对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乘方一节时,可以引用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古印度发明了这样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玩得十分开心,便下令赏赐献棋人,臣下问献旗人想要什么?献棋人说:“他只需要粮食,要求大王给点粮食就心满意足。”问他要多少粮食,他说只要求在棋盘的第一格放1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以次类推,后面格子里的米都比它前面一格增大一倍,把每个格子放满就行。国王一听,说你就要这么一点米?献棋人说就怕你仓库里的米不够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于是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学生拿起笔就开始计算,自然也就引出了乘方,从而引起学生对乘方的兴趣,这样课堂效果就明显地有所提高。

  四、鼓励算法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教师在课堂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意个别差异。有效地整和教材,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减法时,首先创设“讨论”的情景,提出有同学想买一本定价为32元的故事书,可他身上只有9元钱,问买这本故事书还差多少钱?问题一出,同学们就急不可待地展开讨论,最后就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说,直接用32-9=23,因为是还差故为-23元,也有的说用9-32,然后把-32分解为-9-23,把9和-9相加得0,最后剩下-23,还有的同学因为预习过,就说9-(+32)转变为9+(-32),然后按加法法则进行运算,最后的到-23。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性,从而想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的通道通畅无阻,思维也会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以加速知识的吸收,储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得到迅速的巩固并转化为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并发出惊人的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一条教书育人之道,为搞好我们的教育事业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吧!

数学论文8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数学课的教材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由原先模仿到运用转化为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转变;由通过题海战术的苦练而积累经验转化为体验、感悟而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所以说数学课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呢

  关键词:体验;感悟

  体验数学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中的事例,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回忆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动脑、动心、动手、人情人境地对题意进行切身感受,从而有所思、有所想去领会其意.而感悟数学则是明白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后,凭借经验的分析,提炼表象性认识,而升华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理解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交汇点,有感而发悟出数学道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感悟数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体验数学是感悟数学的基础,而感悟数学则是体验数学的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学习氛围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曾经明确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追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进行知识体验的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过去那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配角,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只需认真听的传统教育旧模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独特个性和品质人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学生真诚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育环境,发挥学生体验知识内容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班集体和同学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创造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教学的环境,设计适宜学生集体讨论、进行有效查缺互补、方便分组操作实践等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在交流观点看法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在体验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不足和差距,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寻求进行体验知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体验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2.课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到银行收集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的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参加实践活动

  重视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在数学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使其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和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5.小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探究新知、总结方法时,动手操作、探索问题时,意见分歧较大时,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合作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6.课堂评价激励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中进行的学习评价是我们去寻找每个学生优点的过程,我们赞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赞赏每个学生微小的进步,使学生在我们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包含情和爱的激励性课堂用语,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方法真多,如果你的声音再响点,那就更好了等等,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在对学生评价时尤其要关注对弱势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和激励,让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体会参与学习的快乐与喜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总之,经常进行体验式学习的学生,解题策略更趋多样,错误率较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明显高于对照班,所以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发现成功的乐趣,而且还能使他们在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综合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合作精神等诸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数学论文9

  摘要:小学数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帮助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用等多方面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多元化教学进行充分的体现,能够更好的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度优化,是义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式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化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打破了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还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较为简单,大多为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多是被动式的学习,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

  1。2较少课堂互动环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单方面讲解教材的内容,缺少课堂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盲点,缺乏学习的着手点,从而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1。3缺少实践环节: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公式以及例题进行讲解后,只是给予学生几道习题进行练习,却并没有针对课堂讲授内容留下相应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巩固,随着课程越来越多,学生容易将所学内容全部忘记,最终无法达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利于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前要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案以及拥有充足的知识量,通过将不同的教学方案应用在课堂中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尽快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2。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课堂氛围呆板,对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并不大。通过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例如在进行图形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加入相应的动画和文字,能够让学生拥有直观感受的同时,更好的'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良好的作用。

  2。3有利于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技术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由于教育本身就具有多样性,通过将科技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可以找到不同的教学资源,再结合全新的教学设备,能够将教学的多样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运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不断的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并加以有效的利用,提升了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的发展。

  3多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3。1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情景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过在情景教学法运用前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他们能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展示,再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述,来达到情境教学目的,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一定的互动性,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事件相结合,即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情景展现,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在轻松的游戏环节中实现教学目的。

  3。2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合作学习法就是学生之间通过相互配合、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很快让学生融入到相互合作的氛围中,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只要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即可,帮助学生解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即可,剩下的内容全部由学生们进行完成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例如:在求圆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分组,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并且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也就是分别对圆形的直径、周长等进行计算,求出各自的对应值后,再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合作学习法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学案导学法的应用:

  学案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即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学案的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教学学案来进行自我学习、相互讨论以及知识巩固等方式,进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学案导学法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学生则为主体,通过适当难易程度的教学学案,可以促进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展现,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地讨论与研究,确定最终知识内容。教师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即可。在教师指导完毕后,再配以课堂教学的练习,能够对学生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巩固,从而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重点。结束语: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拥有新的认知,所以在运用多元化教学时,一定要将“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潜质,提升小学数学方面的学习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N]。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78-80。

  [2]石芳。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4,13:61。

  [3]陈保平。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200。

数学论文10

  今天是周末我不上课,刚好姐姐又来了,所以我们准备去爬紫金山。

  我和姐姐爬到半山腰时因为太累了,所以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就问姐姐:“姐姐我问你一个问题,小敏和小红一起爬山。山一共有1000个台阶,小敏每分钟走65个台阶,小红每分钟走60个台阶。

  她们一起从山脚往上爬,问多少分钟后她们第一次相遇?”

  “这还不简单。”姐姐说。

  过了一会,我问姐姐:“姐姐好了吗?”

  “呃~~~,我没草稿纸,不会。”

  其实我知道是姐姐比较浮躁,才没想到的,要不然她怎么会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我见姐姐有一点不耐烦了,我就说“姐姐,你想1000个台阶,小敏和小红要想相遇的话,小敏就要从山脚走到山顶再回头才能和小红相遇,用1000x2=20xx(个)算出一共有20xx个台阶,在算65+60=125(个)算出两人一分钟能走125个台阶,最后用20xx除以125等于16(分钟)算出16分钟后她们第一次相遇。”

  “这么简单,看来我想的'复杂了。”姐姐说。

  休息了一会我们就继续向着终点前进了。

数学论文11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提倡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数学论文12

  1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小学数学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它的教学需要借助于一些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加深对于一些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学习者能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深化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需要数学教师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反馈与点评,提高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借助于电子书包来构建两种模式,即获得教学模式和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获得模式这是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它的教学往往离不开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数学定义和数学公式等,而且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上的。因此,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对于电子书包的应用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让电子书包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基于此来切实提高他们进行数学运算与应用的能力。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有些较为抽象,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电子书包来提供一些感性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电子书包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了解。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主动学习,从而使得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并通过监控系统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习惯的同时,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

  掌握模式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利用电子书包对数学知识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更需要利用电子书包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教学。这就需要根据掌握学习理论来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反复练习与测评,根据实际测评结果来强化对小学生的数学练习。实际上,小学数学练习环节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有着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对数学新课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不断的延伸。应该说,获得教学模式可以让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与概念形成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即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书包来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让小学生通过一定的数学练习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真正透彻地应用数学概念。此外,它还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学习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完善。

  2小学数学学科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电子书包的测评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电子书包能够及时反馈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那么,这就有利于数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情况的实时测评与跟踪。这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根据电子书包给出的相关测评结果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尤其是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性调整,对少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小学生可以在电子书包的及时反馈系统下获得更为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减少不同学生间的学习差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电子书包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教学终端平台,它有着跨越时空的独特优势。但是,由于其在我国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对于它的应用也只是局限在教室内部,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作为无限网络连接的移动终端的功能。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把电子书包的多种功能进行最大化的利用,让其把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进行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连接,让学生采取个性化且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当然,还应该对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让其成为一个更为高效的数学教学辅助工具。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与电子书包相匹配的课堂使用与管理策略虽然说电子书包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是一些学生过于专注于电子书包这样的新型电子产品,反而分散了他们的学习注意力。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并严格实行电子书包的课堂使用制度,经常性地提醒并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电子书包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真正引领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避免出现小学生过于沉浸于电子书包平台中的不良学习状况。当然,数学教师也应该提醒小学生在应用电子书包时不必紧张或乱答。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把教师板书同步给学生,并重视资源、电子书、搜索、反馈、诊断报告、补救教学等六个教学要素的合理应用,真正让电子书包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得力助手。

数学论文13

  一、创设导入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很快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绪迅速进入到一定的课堂情境中,对课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贴切自然而又新颖有趣,所采用的方式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力求切实可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授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用“大家都有生日,那么大家的`生日都是哪天呢?同学们来说说吧”做导入语,在学生们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问“哪几位同学的生日在这个月呢”,在确定好过生日的几位学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过生日设置为教学情境,并组织学生为其准备节目开始抽签,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顺利地让学生进入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用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的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情境

  数学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规律相,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所以,小学生要想将数学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深刻,就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产生发现新知的欲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发现,才最容易掌握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且发现又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眼、动脑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探究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其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似,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尤其在学习和生活习惯及兴趣等方面。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通过交流和讨论,同学们会得出各自的答案。这种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而数学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又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所以,要想使小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技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进行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延伸拓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平台和机会,力求创设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几何图形的实践活动课中,数学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际操作需要用到的用具,像橡皮泥、小木棒、三角尺、直尺等,然后给学生明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际操作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组合橡皮泥和小木棒来成功搭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通过这个过程更深入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来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尺、直尺、正方形、长方形来更直观地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及其联系。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既可以对这些图形加深认识,又可以锻炼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还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来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摘苹果”等游戏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竞争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例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教师说明比赛规则,让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哪组同学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就可以夺得红旗。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和教学需求,要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作者:李兴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四中学

数学论文14

  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人们对我国教学发展方向更为重视,而初中教学作为国家学科体系教学中的重要存在,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其发展更加受到人们关注,继而要求各中学在数学学科教学方面应全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作学习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其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是课堂以外的自主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差异,教师并没有采取这一教学模式,阻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我就现阶段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有效应用模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对解决相关问题有积极作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重要性分析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发展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团队意识培养来说具有极强的推动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时间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之又少,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无法逾越的鸿沟。

  久而久之,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被磨灭,阻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而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全面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了数学知识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一方面,区别于教师单独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式的教学情况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最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因为,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不同,这一模式的应用有效改变学生独立战斗的情况,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因之而得到改观。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是至关重要。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有效应用策略探究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强化教师合作教学意识

  据调查表面,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因此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合作教学中应该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以保证推动学生发展,将合作教学意识作为自己教学中的充要条件。

  但是,目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的现状却是,教学模式陈旧,并不能满足新课程以及素质教育要求下人们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对合作教学有一定了解,但是缺少实施的条件;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好,以至于教学模式也只是忽悠了事。

  这些现状的存在都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合作教学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认真备课或者是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合作教学模式重要性认识,在课堂中实践合作教学模式;学校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方式增强教师合作教学意识,最终实现学生合作教学模式有效开展。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人,又加之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学习课程比较繁重,学生所要承受的压力比较大,更要求数学教学在教学之余要主动走近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但是当前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太过于严厉,以至于学生对老师存在惧怕心理,在遇到问题时不敢主动请教教师,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初中数学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该主动倾听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班级人数较多管理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班级进行分组,每组设定一个负责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解答,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学习,在疑惑人数较多或者是题目难度较大时,教师可以采取在小组之间进行整体解答或者是单独辅导的方式,走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提高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下,很多数学教师在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时,将自己定位为教学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逐渐对该学科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这种教学现状的存在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合作学习新观念融入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应在小组学习中针对学生主体差异而导致的学习问题,应该正确看待,在给不同学生单独讲解问题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教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学科是初中教学重点内容,理应受到人们重视。

  在新课程推动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实施较以往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一些学生在合作学习实施中仍然还存在些许不足,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

  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合作学习意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动初中教学全面进步。

数学论文15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过程散乱,评价方式枯燥,评价效果低下。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才能够构造全新模式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促进全面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这样的评价才是新课程评价的精髓。

  1.评价主体的单向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师生评价关系是不平等的。评价就是教师说了算,不允许学生说话,教师处于至高无尚的地位。学习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考试成绩分析以及课堂教学中散乱的语言评判。这种单向的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仅成为评价的客体,在学习中被被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导致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做作业、做试卷的代名词,在大量的题海中获得考试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这样的评价还抹灭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评价过程是痛苦的、被动的,不适合新课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

  2.评价内容、过程的单一性

  传统小学数学评价的单一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评价功能是单一的,评价仅仅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被忽视,评价的人文性没有被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次,评价途径也是单一的,过程评价就是对作业的批改,总结性评价依靠一张试卷,书面评价成为唯一的途径,数学=做题;再次,评价内容是单一的,因为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狭隘,评价仅针对传统的“双基”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没有评价,对于数学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评价更显得“虚弱”,对于评价过程的人文化则没有涉及,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也无法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另外,评价过程重视定量评价,缺乏定性评价,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

  3.评价方法的机械性

  在单一性与单向性的制约下,传统小学数学评价呈现出机械性的特点。这种机械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答题训练获得较高的成绩,才能够得到老师的激励;其次,这种评价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加重,大量的作用批改与作业训练让师生苦不堪言,学习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再次,这样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枯燥的,评价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方法手段“目中无人”;另外,由于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的诊断功能滞后,无法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这种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违背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厌学,评价过程人文性的缺乏导致了教学无法以人为本。

  二、新课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应试评价不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评价过程是快乐的、评价内容是全面的、评价方式是灵活的、主体关系是民主的,这样的评价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效果与以人为本的理念。

  1.评价过程与结果人文化

  目前,对于评价的激励性与全面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评价过程与结果的人文化研究较少。其实,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是快乐的,评价过程才能够谈得上是“以人为本”。所以,一方面评价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从评价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的同时,促进身心与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评价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变延续多年的传统应试评价,从学生能力与态度价值观层面,进行全面多维度的评价,减少应试评价的比例,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例,提高评价的舒适度。

  2.评价主体与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主,以考试为唯一方式的单一性评价。新课程改革对评价的要求是落实评价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不仅指老师,应实行教师、学生、伙伴、家长四维度评价主体,特别重视自我、伙伴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权从教师手中分配到各个主体手中,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其次,体现在评价方式多样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定量评价也只是手段之一,适时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适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单独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等。

  3.重视评价的维度与过程

  随着小学数学从双基向四基方面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应该立即调整,从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扩展到对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多维度评价,从各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其次,要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等,养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与实践反思的能力。尤其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总结性应试评价无法对此进行诊断,只有我们介入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与思维过程中,才能够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去思维、去实践、去合作。

  三、优化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策略

  1.让评价过程变得更为快乐、舒适

  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要照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现人文关怀。如果数学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方式是学生厌烦的,违背教育的快乐原则与健康原则,这个评价就是失败的。

  (1)以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生态的基础上,建立评价的生态观念,让评价不再成为教师的“裁决”,而是成为一种“协商”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与结果给予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一切评价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转换为自我反思与激励的过程,才能够起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多元评价、多样评价等都有了理论上的立足点。

  (2)要加大激励性评价力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虽然发展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激励,但相对于传统评价的消极性,目前需要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重。要深刻认识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道理,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很多,途径也很多,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语言、目光、分数等进行激励,还要努力把激励评价系统化。例如:通过班级的《评价公布栏》,对学生个人或者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个学生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大胆发言了、在探究中表现突出等学生,可以通过在公布栏中加分、加小红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提升评价的游戏化色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数学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游戏中对自己活着同伴进行评价,例如:开展口算比赛活动等,通过同学的互评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开展教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评价等。游戏过程中的评价符合学生的心理喜好,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再如游戏“我当小老师”,请学生上台当老师对统计表提出问题,考下面的小朋友,答对了就鼓掌。不仅要求“小老师”会提出问题,而且会解决问题,“小老师”极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2.让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对症

  学习评价是一个细致、持久、科学的过程。要加大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公正性的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够让评价发挥其积极的效果。

  (1)提升评价的目标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特点,给出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针对三年级数学内容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口算、 听算、笔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单项测评。其中口算注重准确性和对速度的要求,笔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用题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答。同时,给出一定的量化标准,例如:在口算测试中,给出定量的口算题,规定时间是5分钟,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的数量和有限时间中超越目标,能算多少题就算多少,不以 100 分为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级评价,优秀率40%、达标率在80%。教师要善于设计这样的测评过程,才能够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评价。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不同的基础如果用同样的要求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奋斗目标,根据学生进步的情况进行分成评价,以便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例如:在学习学案的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集中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用A、B、C、D标出等级,A级是必须掌握的内容,B级是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C级是优生提升的内容,D级属于个别学生冲刺超越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探究,互相帮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3)重视评价信息的全面收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上,防止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如何才能够做到全面呢?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评价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学习时间、思维、情感、实践、结果、数量等,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够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拓宽评价途径的方式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例如:让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等。

  3.让评价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小学生对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敏感,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验到愉快。为此,不仅需要提升评价过程本身的舒适度(前面已经有论述),而且要实现多种方式的评价,让评价灵活多样,减轻评价的压力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充实新鲜感。例如:

  (1)不限时间的考试。选择一个时间宽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难度适中的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后交上来,不限实际。这样的考试让学生更加自信,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2)无人监考的考场。相信学生能够诚信、鼓励学生诚信考试,通过无人监考的考场让学生享受到被信任的感觉,让学生在自我监督与群体舆论约束中树立自己内在的道德防线,提高道德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这样的考试不再仅仅是数学的检测,更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3)电子化考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走进学生的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人机之间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微机上的试题软件与活动课件,对自己进行检测。例如:在微机中针对章节内容设置题库,每次都能够通过软件自动生成不同组合的试卷。学生通过微机可以对自动生成的试卷进行自我练习,微机自动批改并给出提示。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得分不满意还可以重新生成试卷进行练习。这样的评价过程具有自主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活动自己满意的结果,把评价与学习的激励高度融合起来。

  (4)语言与肢体动作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一对一评价,让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交流的深度更加深入。例如:针对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让学生选择一定的问题进行互相提问;教师通过个别交谈与个别练习评价,给予学生个别评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的语言评价。这些评价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切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无声鼓励赞许的目光、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象征物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如:把“争章活动”与课堂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好问章”“合作章”“进步章”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5)活动式评价。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再通过游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例如:扑克牌游戏。10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最容易出错,用一种学生熟悉的东西来练习计算。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在座位上和同座的小朋友一起玩。如:1个人拿1位数1-9;1个人拿2位数10-99 。每人出1 张,算一道,加法题,谁先算出来这两张牌就归谁。如果算错了,裁判要帮助你纠正。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评价与竞赛的过程。

  另外,要改革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传统的评价结果是对成绩进行百分制排名、分档次、对优势进行鼓励、对差生进行打击,99是优生、89就是差生,要被老师批、家长骂。为了体现人文化的关怀,就不能够强化分数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结果进行模糊处理。如:在一定的等地制的同时,大量引入如争章式(类似于少先队的争章活动)、问卷式、小结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尽量从评价中获得正面体验。

  4.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向评价,这种评价与生俱来的权威性、不可抗拒性,学生处于被压制的地位。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确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主要评价人的评价体系。

  首先,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评价要体现“以人文本”,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因为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等,学生自己的感觉是最真实的,而教师的评价往往是笼统的、武断的。另外,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和孩子之间有这特殊的关系,家长评价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家长进行科学评价,让家长的评价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因。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份作业题,让学生写出“一家人到北京旅游,请制定三种旅行计划,分高、中、低三档,并列出火车票、飞机票、宾馆住宿、景点门票等费用,然后根据家庭收入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给家长进行评价,请家长提供修改的意见。在此作业过程中,通过家长的力量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5.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科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评价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技能的学习,主要评价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新课程的评价应该落实全面的评价观,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落实评价工作。

  首先,双基的评价不能缺少。数学学科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学习必须通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得以把握。无论我们如何去发展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与情感,都不能够放弃对双基目标的重视。在当前新课堂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强调对思想方法与实践活动的重视,开展了很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没有促进双基的学习,反而在“热闹”的氛围中忘记了基础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思维而思维、为了活动而活动,走入了教学的误区。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小学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对于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过程中形成的。为了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人本、高效,就要对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合作讨论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圆的认识”中,学生在学习用圆规画圆的基础上,思考其他方法画圆。经过思考讨论得到了用一个钉子,一根绳子,一支笔就可以得到圆;还可以用瓶盖等圆形物体描出圆;用两支笔就可以画圆……针对这些富有创意的想法,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圆的实际问题。如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在街上观看表演时,人们总爱围成一个圆?等。对学生好的表现都应给予评价鼓励。再如:教学64-30=?,多数学生都用这几种方法:①60-30=30,30+4=34。②用十位上的6减去十位上的3,再与4和起来就是34。③用加法算减法,34+30=64,64-30=34。只有一个学生例外,他这样想:把64看作6元4角,30看作3元,6元4角减3元就是3元4角,即34,这种思考方法就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

  再次,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评价当中不能仅仅关注对知识与思维的评价,也要重视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合作精神评价、科学精神评价、毅力与勇气的评价等等。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甲城往乙城运75吨货物,如果用载重量是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用载重量是2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为50元,请你设计几种运货方案,比较一下,哪一种运费最省?”设计几种运货方案并不难,但要算出运费最省的一种就有难度了。在大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有个同学迟疑地说了一句“可能是大货车”,这时候教师立刻迎合过去“对,就是大货车!”给予学生鼓励与信心,然后鼓励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是大货车呢?”这样,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这样的过程就是通过非智力的因素激发智力因素,通过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多年来关于评价的文章很多了,我们目前需要的是立足教学实际的具体评价“清单”与评价方法,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