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学术论文

时间:2024-07-22 08:38:03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学术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1

  1、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3、王莉同学的论文《无线电遥控系统设计》,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电遥控系统,包括发射电路的设计和接收电路的设计,实现了远程遥控功能。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对对研究的问题能正确分析,反映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4、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5、蔡凌云同学的论文《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任务。论文主要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实现了数字调频发射机的设计。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完成,该生主要负责数字调频发射机的数字调频调制模块部分的设计。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6、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7、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8、赵霞同学的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较好地完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设计,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及留言板模块和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结构设计与编程。本设计由两位同学合作完成,赵霞同学负责新闻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9、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10、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11、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2、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3、该文以为研究对象,选题新颖,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该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态度认真,独立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提出了较好的论述课题的实施方案;工作努力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了写作任务;论文论述全面充分研究深入,逻辑严谨结构合理段落间衔接紧密;论文结论正确,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要求;工作中有创新意识,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14、该文以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论文选题基本符合财务管理专业要求;该生在写作过程中态度一般,但基本能够完成写作任务;论文论述尚算全面,但研究内容不够深入,论文结构合理逻辑严谨,但段落间衔接不够紧密;论文结论基本无误,格式基本符合论文写作要求;但论文中创新意思较弱,对前人研究无明显突破。

  15、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学术论文2

  谁“偷”走孩子们的科学梦

  1、要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科学教育,要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并不是“从垃圾桶中捡回来的”、地球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辽阔的宇宙、脚下踩着的每一块石头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2、一个完整的人不仅需要人文情怀,需要艺术素养,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训练,尤其需要科学思维的训练,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3、通过提出问题将科学素养的各要素整合于学生活动之中,并有计划地予以实施的方式,值得我国中小学的科学课程广泛借鉴。

  有这样两则调查结果,值得关注:

  据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不久前公布的20xx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的结果显示,中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仅为16.8%,这一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的38%,也远低于该组织成员国24.5%的平均水平。

  无独有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xx年底也曾开展过类似调查。通过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3(32.3%)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比美国和韩国少17和12个百分点,这两个国家的数字分别是49.3%和44.6%。

  面对这样的结果,心情难免有些沉重。曾几何时,小朋友们齐声高呼“长大想当科学家”的情景似乎只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人们不禁会问: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科学梦”?

  细细分析,成因恐怕是多方面的。科研工作者的待遇还不完全令人满意,长期以来,做科研、搞科学被描述为特别艰苦、单调的工作都是重要因素。对此,上海大学教授顾骏呼吁,“要认真反思全社会何以没有形成科学研究是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的共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家是最幸福、最有价值的职业的认知。”

  还有不少学者呼吁,要呵护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用正确、健康的科学教育的方式,将科学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只有如此,才能在未来,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从而在厚实、饱满的土壤里,涵养出美丽的科学之花。

  深入开展科学教育,迫在眉睫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地质学家苏德辰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耐人寻味:

  “十几年前,我在德国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培训,参观德国小城镇纳德林根,我身旁一位女游客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环形地貌向我介绍,这是一个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直径近30公里的凹坑,整个纳德林根坐落在一个撞击坑内,在巨大的陨石撞击作用下,原有的岩石结构和矿物成分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听了她的介绍,我以为她一定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地质学家,但没想到,她是一位医生,也是一名游客。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同样在十几年前,当我与一位生物学家在聊起我们国家已经完成了一口几千米的大陆科学钻井时,这位生物学家问我,这能否将地球打穿。而这个问题显然是有悖科学常识的,因为对地质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地球的直径有12800公里,大陆地壳的厚度平均为33公里。”

  “我并不是在嘲笑这位生物学家,隔行如隔山,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但反过来,分工和差别越精细,越需要在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人员之间进行科普与沟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更有利于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苏德辰补充道。

  是的,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之间需要互相科普,整个社会也需要科普,提升科学素养。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的速度越来越快,渠道也越来越多,但谣言、传言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全民科普以正本清源,迫在眉睫。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下一代,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正确的科学教育,要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并不是‘从垃圾桶中捡回来的’、地球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辽阔的宇宙、脚下踩着的每一块石头也都有自己的故事……”还有学者呼吁。

  “人的一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每一类教育在人的一生当中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但对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科学教育会相对陌生一点,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人文和艺术的提倡有关,也与当前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方式有关。但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人不仅需要人文情怀,需要艺术素养,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训练,尤其需要科学思维的训练,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认为。

  科学教育,就是让我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土壤,一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科学素养的积淀。

  如下对话,十分典型:

  调皮的小男孩问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小男孩的妈妈面无表情地回答:“当然要吃饭了,不然就会被饿死!”妈妈毫不在意的一句话,将孩子“噎”在了沉默里。同样的场景,另外一位母亲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因为,我们需要给身体输入能量呀。”“身体为什么需要输入能量呢?”“因为你跑步、跳舞、看书、玩耍都需要能量,能量用完了,就需要补充呢。”“能量为什么会用完呢?”“因为……”

  显然,这位母亲的回答,就比第一位母亲的回答,更能帮助孩子开启科学探知的大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也正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xxPISA测试中首次倡导的理念之一。在过去考核学生识别科学问题、运用科学证据解释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世界经合组织首次提出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样一个更高的、全新的目标。

  目标的提出,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了解与自然变化、地球运动有关的知识,还要尝试去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学习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方法。“要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等过程收集证据,处理数据,进行推理,初步揭示自然世界和实验室中一些现象的成因。教师要不断激发儿童对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王祖浩分析。

  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科学需要严格的逻辑思维,需要证据,然后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再进行一系列验证,而整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习惯,很多成年人都是十分缺乏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要在童年时期,就培养这种思维的习惯,从而为一生打好用科学思考的底子。”徐星提到。

  让科学“能力”超越科学“知识”

  仔细分析20xx年的PISA试题,不难发现,试题侧重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和分析数据、提出证据、基于证据推理的能力,同时将对这些能力的要求整合在“温室效应”这一情境当中,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观照社会现实、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这种通过提出问题将科学素养的各要素整合于学生活动之中,并有计划地予以实施的方式,值得我国中小学的科学课程广泛借鉴。” 王祖浩分析。

  对此,还有学者分析: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但目前不少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式,仍然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授。如何让隐性的能力超越显性的知识,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指向,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不过,也有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去年年底,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是我国首颗由航天专家指导、北京市八一学校40余名中学生全程参与研制并主导部分载荷设计工作的一颗低轨道科普卫星。

  这颗科普小卫星的发射成功,是我国中小学生科学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科学课程,通过社会实践、组建兴趣小组、多学科交叉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展深入的科学探知活动。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来,科学普及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不仅国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科学队长》《科学FM》《缪斯夫人》《科学春秋》这样的公共科普平台应运而生,《最强大脑》《挑战不可能》等节目也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关注,这都为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

学术论文3

  摘要:

  随着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引领电气工程进入全新的信息自动化时代。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了电气工程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高了电气工程产业工作效率,为社会进步的需求提供了基础。本文简单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并分析电气自动化是如何在电气工程中得以融合与应用的。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应用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对电气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大环境下,自动化、智能化将是电气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革新与进步,已经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1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设计理念

  电气自动化技术结合了电子信息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是电气行业中先进而高效的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在电气工程中有许多优点,能有效改善电气工程存在的许多问题,例如减轻人工劳动量,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实时监测工程等。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及其发展趋势中,不难发现其设计理念是以集中化、远程化以及现场总线式为核心,围绕这三点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进程。所谓集中化,是指在电气工程中将系统监控处理器集中在一起,从而能更方便、高效地对电气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远程化则是以减少电缆为主要方式,既能节约成本投入,也能解决长电缆带来的系统稳定性问题。另外现场总线式设计能针对不同的间隔采用不同的功能,在保证电气系统完整、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减少了设备数量,不仅缩减了电气工程成本,也优化了整个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2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2.1集中化管理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集中化管理是电气自动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其用于电气工程中能起到方便操作,便于维护,降低系统要求,简化设计方式等作用,但同时对电气工程处理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集中化管理目前多用于相对简单的电气工程系统中,以保证处理器能正常运作并发挥出集中化管理的优势。集中化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摒弃了电气工程中原本以多个处理器进行监控管理的模式,使得管理更加集中、方便和统一,不用再担心散乱的监控管理的低效率。集中化管理整合了电气工程的监管处理器,形成全新的完善监管系统,提高了电气工程的监管效率[1-2]。

  2.2远程化监控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远程化监控的优点在于能高效、实时地对整个电气工程进行监控,避免了人为监控的低效性,优化了电气工程人员体系。远程化监控和电气自动化通过计算机能同时实现,从而在监控的同时完成管理作业,减少了人为监控模式下从监控到管理的过渡时间,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般来说,远程监控技术运用在电气工程中,相应地减少电缆数量,并大幅度降低因长距离电缆造成的系统不稳定概率。即缩减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系统稳定性,对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3电气自动化和继电保护装置的融合运用

  继电保护装置是对电气系统进行故障警报的电气工程保护装置。通过融合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度,使其能在系统发生故障时第一时间发现并作出警报。电气自动化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让继电保护装置实时监测电气系统中的各设备及其运作参数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继电保护器就能发出警报。另外,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继电保护装置还能对电气系统进行简单的远程控制,并在发出警报的同时对一些细小的系统问题进行处理,保证系统能正常运作。

  2.4电气自动化和变电站的融合运用

  变电站是电气工程中很常见的电气设备,通常用来变化电压,分配电能,调整电压等。然而传统的变电站对人工监控要求较高,需要人为进行监控与管理。由于人工检测无法做到长时间实时监测,所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之后,可以有效提高对变电站的监控效率,长时间的实时监测能对变电站的工作状态有一个良好的监控结果,而且在变电站工作异常时会发出警报,从而起到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并能帮助相关人员在故障发生后及时找到问题所在,有效解决问题。除了自动监控之外,电气自动化技术还能优化变电站结构,删掉大量人工检测设备,让变电站变得更加小型化和智能化。在缩减变电站建设及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变电站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3]。

  3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作为电气工程的重要技术,目前已经在电气工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将会是电气工程发展的重心。了解电气自动化及其设计理念,结合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情况,对研究并发展电气自动化意义重大。

学术论文4

  春去秋来,岁月如梭,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即将随着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的交付而终结,体会到知识积淀后的充盈感后,也深深感到又是一年离别季的失落感,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何时两相逢回望往昔,母校栽培之情、师门知遇之恩、同窗手足之义一幕幕浮现于眼前,不觉哽咽难言。

  恩师卢洪雨老师在我读研期间始终关怀备至、悉心教导,在论文写作期间更是事事关心,为这篇硕士论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良师也。师道不传已久,人之不惑亦难,我之恩师何其难得!我有恩师何其幸运!但是,人生浮萍,终无不散之筵席,唯有将老师的教诲深深刻进心底,愿老师身体康健,桃李春秋,岁月静好。

  母校经济学院的张友人、赵英军等诸位老师在论文的修改期间也以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精深的学识以及有教无类的良师风范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指点。无疑这篇论文的完成同样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苦心,我在此同样深表感激,愿众位老师永乐安康。

  与我同届的研究生好友以及同门师兄们在生活中给我增加了很多乐趣,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亦提供了无数帮助,两年多来我们一同欢笑一同前进,让我的生活充实又快乐,我想我不会跟他们轻易分离,这些情谊将与我的人生同在,即使分隔两地也终会相聚,然后相视而笑,你我皆好。

  最后,感谢评阅论文的老师们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的宝贵意见,我在此表达诚挚的感谢!由于本人理论功底尚浅,本文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不吝赐教。

  学术论文致谢

  又是一个深夜,室友们安静地睡了,我却越发清醒,在又一遍检查这篇论文后,终于进入后记部分,为整个毕业论文做最后的收尾,而我的硕士生活也己进入尾声。

  回望过去,充满感激。

  感谢我的导师一一刘老师。从研一入学后开始,刘老师一直督促指导我研读外文文献,还记得阅读的第一篇文献是Dixit,A。K。 and Stiglitz,J。 E。于1977年发表的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推导的第一个模型是Krugman P。于1979年发表的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International Trade,文献中清晰的表述,一气呵成式的连贯,让整篇论文看上去似乎是简单的,事实上这份简单是以作者深入的经济学功底为基础的。记得那会儿刘老师说:你们现在还没有国际贸易发展框架,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献,推导里面的模型,你们才能建立起这一领域的理论框架,在这个基础上,你们才可能通过变换模型里的变量,改变假设条件等途径,再结合现实问题进行一些研究。

  推导模型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是刘老师常常鼓励我,做研宄就是痛苦的,但是你痛苦过后才能有收获,那时候就能享受到甜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训练,我的论文中的理论模型部分才得以完成。此外,刘老师还用自己的经费送我去北京学习stata这一计量软件,得益于这次学习,使得我完成了对海关数据的处理并进行相关的回归。除了学习上指导与帮助外,刘老师对学术的认真态度,对生活的豁达情怀,对他人的'宽容体谅都深深值得我学习。

  感谢黎瞾。作为同门,你与我一起度过那段研读经典文献,推导理论模型的艰难时期,与你的讨论常常让我豁然开朗,尤其是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总是把遇到的困顿向你倾诉,谢谢你每一次的耐心聆听,并给予最好的建议,谢谢你给予我的那些帮助与陪伴!

  感谢刘利和高红伟。作为室友,感谢你们在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那些感动的点点滴滴,我都铭记于心!

  感谢浙江工商大学,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藏书,舒适的寝室,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感谢马老师、李老师、赵老师、杨老师、张老师、郑老师、俞老师、蔡老师、王老师,感谢您们的孜孜教导。

  感谢露露、晓笑、丽丽,我们相识于大一,我们一起欢笑,一起吵闹,一起成长,一起度过最好的年华,如今,我们虽然分隔三地,但是依然相互关心与理解,你们一直是我内心温暖的存在。

  感谢我的父母亲人,感谢你们对我的关怀与呵护,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与信任,无以回报,唯有越来越好。

  行文至此,不仅意味着我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结束,而且也意味着我接受正式教育的结束,此刻我心中百感交集,焦虑、喜悦、失落、激动。时间如白驹过隙,往往在你来不及回味之时,就已经匆匆流逝,开学的那个瞬间仍然历历在目,它仿佛就在昨天。

  回首漫漫求学之路,这一路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就没有我个人的成长,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最衷诚的感谢!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朱勤副教授从论文选题到定稿过程中给予的细心指导,尤其是在她远赴美国东部访学期间,她仍然给予我耐心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读研期间,在恩师的指导下,我走进了经济学的殿堂,体味了其中的丰富多彩,我也收获良多。她的平易近人、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然,由于本人学术能力薄弱,也让她一再地失望,对此我也深表惭愧。

  其次,感谢我的室友吴金新、查永波、崔潇,两年半载,共处一室,每当我需要帮忙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并伸出援助之手的总是他们;我是一个有诸多缺点的人,感谢他们对我的宽容和容忍。

  最后,特别要感谢我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他们在我读研期间提供无私的支持和鼓励。此刻,学生剧已落下帷幕,我也即将开始人生的第二场演出,我必将带着信心和祝福走上舞台,尽力将这一场演得精彩。

  学术论文致谢

  匆匆地走过求学的两年时间,毕业即将来临却依旧浑然不觉,只记得刚踏入阶段时的激情与理想,细数着现今的遗憾与感慨,两年多的研宄让我得到了很多,也让我明白失去的是什么。

  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李怀政教授,您见证了我的求学路上的磕绊与成长,在我的一段重要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指引。当我在学习上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您总会以开导与帮助让我重新建立起信心;而当我犯错误时,您总是细心劝导,帮助我改正。怀藏万卷书的您,总是将之前所走过的万里道路浓缩成人生真谛,传导于我们。所以,您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从您那儿,我学会了很多很多。这篇论文无处不渗透着您的心血,在此,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

  此外,我还要感谢陆云航老师与林杰学长,因为有你们的鼓励,我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研究。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师姐郑霞、钟冰平和黄娜,感谢我的师兄陈俊斌与王林立,感谢我的同门唐凌男和陈先特,感谢我的好友查永波、严龙、郑航星、吴金薪以及我的室友陈錾宇、陈健、王江航,感谢徐小红,谢谢你们在我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感谢我家人的关怀与理解,感谢国贸班的全体同学,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快乐而又意义的两年研究生生活。

  最后要向各位评审专家和老师致以真诚的谢意,感谢您们为本文付出了宝贵的时间。

学术论文5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教育的进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第一门课程,将会对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关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才能帮助幼儿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根据《学前教育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规定,在幼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遵从生活、游戏的理念。为了认识学前教育课程生活化、游戏化,本文将从学前教育课程的概念分析,给出学前教育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学前教育

  1、什么是学前教育课程?

  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开设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获取社会文化知识。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重视知识的传递。第二种观点认为开设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获取生活的经验。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幼儿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获取生活经验。相比于第一种观点来说,笔者更加支持第二种观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均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对于幼儿来说,学前教育的课程只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幼儿进行课程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体验生活。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幼儿可能很难理解,但如果教师让幼儿亲自看到蚂蚁活动的过程,幼儿自然就可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也会因为亲眼所见而记忆深刻。

  2、对学前教育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认识

  首先,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可以更加健康的生活和游戏。杜威认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以后做准备,教育本身就属于生活的一部分。在进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必须要趋于生活化,这才符合幼儿教育的要求。其次,应正确理解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幼儿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区生活。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幼儿的生活资源,将这些综合性的生活资源应用到幼儿课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前教育课程的综合性。此外,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将游戏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幼儿教育的价值。最后,生活化、游戏化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鉴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在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体现生活化的特征,使得一日活动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幼儿才能比较容易接受。此外,在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游戏融入其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获取生活体验。

  3、学前教育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建议和指导

  首先,必须要明确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在进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确定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全面的考量,要将影响课程目标设置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保证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此外,进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设置时还应考虑到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其次,必须要合理选择生活化、游戏化课程的教育内容。在进行幼儿教育内容选择的过程中,应做好下述工作。一是必须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比较弱,为了充分了解幼儿的喜好,教师应认真观察幼儿的生活。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幼儿会自然地表现出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的喜爱,教师应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为教育内容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幼儿教育内容必须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反映出生活的整体性。幼儿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体验生活,在进行幼儿教育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让幼儿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及自身的行为能力都将有所提高。总体来说,在进行幼儿教育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生活”和“游戏”融入其中。在进行学前教育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也应掌握一定的策略。首先,在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游戏的方式。相比于其它的教学方式来说,游戏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也比较容易接受。一方面,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减少幼儿学习的压力,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主动的氛围之中,更加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其次,在日常游戏的过程中也应加入课程内容。除了集体活动时间以外,幼儿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教师应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和日常游戏的机会,将课程内容融入其中。采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目标。最后,应从游戏中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儿童的游戏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蕴藏着很多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应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儿童游戏中挖掘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幼儿参与课程的兴趣。

  4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虽然对于幼儿,生活、游戏和学习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进行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协调课程内容和生活、游戏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学前教育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参考文献:

  [1]李菊平.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学前教育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xx,(9):137.

  [2]徐东,刘一春.基于生活理念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xx,(5):147-149.

  [3]贺琼.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108-110.

学术论文6

  摘要:农业社会可以自动复制文化价值,工业社会也部分的保留了这样的特性。因此,前现代和现代是生产经典的时代。后现代的商业与消费时代则是文本解构和经典对抗的时代,是一个后经典的时代。从前现代到后现代,文本生产的总体风格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自发实现的,其间经历了许多生产规则的改变。当下的文本特征迥异于传统的经典文本生产规范.其生产策略主要有:大众化的娱乐,内部技术向外转,自我中心主义和求浅、求怪、求幻。结果,承载意义的文本变成了语言的游戏。

  关键词:后经典时代 生产策略 大众 技术 虚无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文化走向了衰落。在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人们不仅不再阅读文学经典,从中体悟天人合一与宇宙大道,更是早已习惯按照媒介逻辑(娱乐化视觉享受)打发我们的闲暇时光。同样,精神独立和人格自由以及由此产生的创造力在资本主导的新技术语境中已经荡然无存。由此,作为人类文化承传之重要路径的文学经典不仅不再被人阅读,也已经无法生产出新的经典。鉴此,我们说,今天我们所遭遇的无疑是一个后经典的时代。

  一、文化分期与后经典时代的来临

  考察某种文化现象的演变过程,基本的做法是将其置于时间的维度之中,考察它在运动中的迁徙和转向。在这种维度内,我们可以清晰的见出文化演进中的地形风貌,比如其中的“断裂”、“分层”与“转折”。即是说,在总体化的时间流动中,我们不独可以勾勒出文化变迁的运动轨迹,还可以图绘一幅壮观的文化地理。循此,经典生产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得到认识。

  时间维度内的经典生产集中讨论的是文化分期的问题。文化史上比较典型的文化分期有如下几种:黑格尔的艺术类型式,詹姆逊的资本主义文化类型式,贝尔的生产方式式,本雅明的技术演进式,麦克卢汉的文明递进式,以及流变的艺术流派与思潮式。黑格尔根据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将从古至今的艺术类型分为三种: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詹姆逊将资本主义文化演进的历程划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贝尔将资本主义划分为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本雅明将艺术发展分为铸造、制模到照相摄影和有声电影的若干阶段;麦克卢汉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口承文明、印刷文明和电子文明。通常,人们还将艺术的演进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以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

  文化分期是对不同文化特征的标识。雷内·韦勒克指出,分期的概念“往往和不同的特征相结合:过去的残存物、未来的预兆以及带有相当个性化的特征。”每一个阶段都有专属于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比如詹姆逊这样描述后现代时期的文化特征:“后现代文化在表达形式上的艰深晦涩、在性欲描写上的夸张渲染,在心理刻画上的肮脏鄙俗、以至于在发泄对社会、对政治的不满时所持的那种明目张胆、单刀直入的态度——凡斯种种,超越了现代主义在其巅峰时期所展示的最极端、最反叛、最惊人骇俗的文化特征。”

  导致文化分期的根本原因,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者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看来,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他认为,传统的经典生产基于农业社会,而经典生产的转向则基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文化走向了衰落和堕落。他说:“旧的农业制度普遍地自发地复制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而工业文明的自动化倾向却否定了那些价值,将代表那些价值的东西边缘化和零散化,现代的‘文化’成了颇为滑稽的‘高雅’的东西。”

  在文学生产领域内,从经典向后经典的转移正是这种文化分期思想的结果。依据其对不同时期文化特征的标识可以见出,前现代和现代是经典生产的时期,人类在直接面对物质世界自身的复杂性中激发起无穷尽的探索精神,在深刻的内心体验中按手工艺品的生产方式将艺术内在的美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从而生产出“理想的文化”和“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后现代由于处在商品景观的包围之中,真实的世界变成简单的形象,商品景象取代物质世界本身成为新的真实。不是景象源自现实,而是现实源自景象。此外,媒介取代人本身,成为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中介。形象取代世界,媒介取代人,这二者共同制造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化”,它不仅令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变得单一,也令人类心中的世界失去了原有的'复杂性,失去了令人敬畏的崇高感。如果说,世界的丰富性和感知的深刻性成就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学经典的深邃幽微,那么,感知的单一和形象信息的被动接受和过量接受,则不可能激发人类无穷无尽的超越精神、探索精神和巨大的创造能力。对文学而言,重复、拼贴、修改乃至重构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一句话,后现代的时代并不生产经典,或者反过来说,作为被感知单一性和信息被动接收模式所规训了的当今人类,总体上也已经不再需要文学的经典了。

  文化的分期与文学生产范式的转换密切关联。因此,一方面,我们认为,文学生产经历了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说的“范式”转换:灵韵式、复制式、虚无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文学生产范式的转变并不是自发实现的,也不是突然完成的,它必然首先表现为文本生产过程中许多潜在规则的突破。即是说,作为每一时段文化标识的文学生产范式,一般而言都有与之对应的相对稳定的生产规则,这样的规则决定了不同时期的文本风貌。

  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策略主要表现在:大众化的娱乐,内部技术向外转,以及求浅、求奇、求幻。

  二、大众化的娱乐

  由于对读者大众独特地位的关注,在服务对象上,后经典时代的普通大众已经代替知识精英成为服务的主体。因而,文学文本成为真正的大众文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普通大众的社会地位悄悄发生了变化。在封建时代及其之前,统治阶级获取利益的根本方式是囤积式的占有;工业时代,资产阶级获取利益的方式则必须是流通式的交换。由于无需市场的中介,封建时代及其之前的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几乎都是绝对的。由于人与人之间固有的身份差异直接结构着社会秩序,统治阶级直接通过世袭的社会身份和国家或私人的暴力机器就可以确保其利益的延续。这样,在社会结构的一极,是统治阶级权力和权威的绝对不变;而另一极,就是劳动者卑贱的社会地位的恒久性。 工业时代与之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持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出现了市场这个非人的中介;二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市场的特殊性正在于它是消费者需求的体现,消费者可以灵活选择产品,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投资者赚取利润的不确定性。简言之,由于市场不可能以身份或暴力的方式延续资本家的利益,统治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利益上对普通大众产生依赖。

  利益上的依赖关系,让普通大众逐渐进入统治阶级的关注视野,不仅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文本生产是向着他们,也为着他们,目的是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在文化领域,通俗文化作为产品的出现,文化研究作为研究方法的兴起,都是对后经典转向的诠释。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大众化产品和大众化趣味的关注。

  那么,谁是大众?通常认为,大众之为大众,首先因为他们数量众多,代表着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他们是占据数量优势的普通群众,是中国人自称或被称作的“老百姓”。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大众本身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说,工业时代之前的“大众”是指成人体力劳动者,信息时代或后工业时代的“大众”却不仅是劳动者,还包括纯粹的消费者,不具备物质生产能力的青少年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不仅在文化消费中引领时尚的潮流,还自行生产一些令知识精英和成年劳动者匪夷所思的文化现象。

  之所以命名为“后经典时代”,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文本生产所要面向的“大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百姓或者成年劳动者,而是以纯粹的文化消费者身份出现的青少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愿意认为:工业社会及其之前,社会文化是生产型的,其主体是成年人;工业社会之后,社会文化是消费型的,其主体是青年人。因此,在今天这个迥异于传统文明的时代,青年文化已然是一种主导文化。由于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天然的对抗关系,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后经典文本生产,也会很自然的与以成年人为主体的经典文本生产形成对抗。

  对抗不简单地表现在数量的多寡,而表现在他们与成年社会的许多观念差异。大致说来,通俗、从众、猎奇与虚幻是他们迥异于传统的几个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他们首先要求通俗。因此,文本生产面向大众也就意味着要面向日常生活。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后经典时代文本生产的“生活化”诉求,也就是费瑟斯通和鲍德里亚所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去除经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象征隐喻”或者“历史典故”,尤其是传统的题材标准和叙事风格,直接“用俗语说俗事”凸显文学消费的即时性和娱乐性:看了、笑了、乐了就过了,不必在心灵中留下印记。

  于是,“俗”与“乐”成为后经典时代文本生产的首要法则。不过,能让老百姓“找乐”的“俗”却分三类:通俗、庸俗与民风民俗。通俗者说身边人叙身边事,直抒胸臆直言其事,于读者无妨无碍;庸俗者带“伤”,或伤风化,或伤礼仪,如女性身体写作或性爱节日记之类。大众趣味中的确有一类可称庸俗之爱,用于旧时劳作之余的调笑,或亲密友朋间的嬉戏。然而它更多表现在狭小空间或私密之间,这一类的“俗”是不该倡导和跟风的。“俗”中还有一类,指通常为知识精英或政治意识形态所忽略、所不屑、所压制的民风风俗。这种“俗”长期保存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广为流传却未必通俗,因为它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民间文化。在一般意义上,我们都将这三类称为“通俗”,以与正统或主流的“高雅”相对应。

  除通俗外,后经典时代的青少年读者还特别表现出猎奇的心理。随着《诛仙》、《九州》系列以及《小兵传奇》在畅销书市场的持续火爆,有人将20xx年比作“玄幻小说年”。这些集武侠、奇幻、求仙访道、魔法、幻想与神话于一身的小说,与同样畅销的恐怖类小说一样,满足的都是大众的猎奇心理。究其原因,乃因为80后的青少年都是在日本动漫和电脑游戏中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在后面有关虚幻的追逐中,我们还会有所涉及。

  三、内部技术向外转

  后工业社会又被贝尔和詹姆逊等人称作信息社会,信息传播依赖高度发达的通讯技术。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充分注意到外部新技术的突出作用,而技术问题最初是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猛烈抨击的。这样的思想影响了一批具有精英倾向的知识分子,比如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就曾指出,“当现代科学进步找到种种方式为大批的观众或听众进行文本或图像的复制时,艺术的‘光环’显然被粉碎了。”“科学清除了艺术中的伤感,用一种新的‘冷静’取而代之。”

  传统的文学生产十分强调内部技术的运用,这些技术大致包括两方面,语言技法和结构安排。语言技法涉及言与象、言与意的关系,也即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目的,是要以语言的技术谋划抵达世界的真理,处理好“诗与真”的关系。所谓“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强调以客观和主观的世界为参照,语言技术的根本是处理好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在规范的语言符号系统内寻找到一种独具的言说方式和表达力量。

  语言的技法表现为一系列修辞技术,传统的文学生产认为:张力、反讽、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段对文学而言具有根本的作用,认为调用文字符号的这些技巧,可以增强语言的形式效果,既彰显语言的韵味,又穿透对象,直达物质外表下不可触摸的内核。

  文学生产内部技术的另一方面是对结构安排的强调。由于对时间因素的体现,经典时代的文学生产将文学文本规定为一种线性的结构,以对时间的有序安排来呈现共存的空间关系。追寻时间流动的线性结构有助于作家对外部世界进行深度阐发,同时强化读者的“期待视野”,使之朝向文本的纵深结构和文本背后的深邃意蕴。由于强调文本结构,传统的文学文本呈现为封闭的整体,从而使文学生产带有强烈的总体化色彩。这样,针对晦涩艰深的文本阐释就成为读者与文本乃至作者之间的桥梁,阐释者也因此成为经典生产体制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反之,时间型线性结构的文学文本也对读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知识素养提出了要求,传统文学生产只能面向少数人就不可避免了。

  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借用后现代的系列技法,从内部向传统经典发起进攻。这些手段包括:从模仿走向戏仿,从自足走向拼贴,从隐喻走向反讽。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模仿说”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手段曾经统治文学艺术领域两千余年。模仿说强调文学是对世界的复制和摹写,因而文学不是世界的副本,而是人类观念和情感意义上的世界形态。而且,在长期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内部结构是封闭的,文学生产是一种自我整体化的意义编织。传统文学生产还十分强调隐喻的使用,不仅在诗歌中,而且在其他文学类型乃至日常生活中都如此。一般认为,“隐喻是表达一种隐含于形象‘外壳’(Vehicle)中的思想”,“突出事物间的‘偶然的联系’,给人以‘陌生感’、新奇感”,它意义模糊,可以提供多种解释的可能。

  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以后现代小说为代表,强调戏仿(parody)手法的运用,代表作家比如美国当代小说家约翰·巴思(《迷失在游乐场中》)、唐纳德·巴塞尔姆等。戏仿的对象不再是外部世界,而是传统的文学经典,比如唐纳德·巴塞尔姆199x年的《白雪公主》是对19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同名经典童话的戏仿;《江南》杂志20xx年第1期发表的《沙家浜》则是对同名革命现代京剧的戏仿;《大话西游》是对经典小说《西游记》的戏仿。“任何仿拟和戏仿文体都不可能是单文本的存在,而是一种很特别的‘复合文本”’,“是两个文本——仿文和源文——所建构的共同体”。所以,“复合文体”是戏仿性作品最显著的文本形式。由此,文学文本原先那种自足的封闭结构已经被打破,代之以各种声音和表达的拼贴(collage)。拼贴原是立体派画家的一种绘画技巧,“他们一反传统的透视法则,将现实世界描绘成体与面的集合,表现平面上的立体感。”同时,他们还强调将不同视角所获得的画面并置在一起,最著名的作品是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现代主义之后的作家正是借用这种技法,先用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把人物的精神世界慢慢展开,再按照一定模式拼贴起来,形成一个文本整体。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对三个人物分别进行不同文体的叙述,形成异质材料的拼贴。戏仿往往与反讽(irony)相关,因为正如巴赫金所说,在戏仿中,作者的用意往往和原作的意向相背,这样才能产生讽刺或特定的效果。

  “拼贴”是受新型大众传播技术尤其是影视蒙太奇影响而致的一种文本生产技术,最初表现在波普艺术中,之后逐渐风行于各种文化生产活动。按詹姆逊的理解,拼贴和戏仿都涉及模仿,“是对一种特别的或独特的风格的摹仿,是配戴一个风格面具,是已死的语言的说话。”但拼贴与戏仿不同,它只是一种拟仿的中性手法,“没有戏仿的隐秘动机,没有讽刺倾向,没有笑声”,它是“空洞的戏仿,是失去了幽默感的戏仿”。

  后经典时代文本生产中的另一个表现是:内部技术的弱化和外部技术的强化。由于文本生产成为整个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的一部分,文学生产内部的自足整体性逐渐削弱,受制于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外部整体性逐渐加强。首先,文学生产纳入了总体的文化生产,因而和其他产品一样,同样有一个从研发、制作、出售到消费的过程,外部技术总是规定着总体的文学生产。历史的看,外部技术制约文化生产的问题,海德格尔早有所论;外部技术的发展对艺术生产方式的改变,本雅明也作了详细论证。德里达等人则将这种技术称为新技术,认为这种新技术会阻止人们的传统阅读,它所阻止的,“不仅仅是卷轴的形式,还有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耐心及阅读的个体空间,即一切与书文化相联的品质”。新技术对经典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印刷技术和传播技术方面,现时代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再受到印刷媒介(书籍、杂志、报纸)这种单一技术的制约,而往往会倘佯在电影屏幕、电视荧屏和电脑网络等各类媒介技术中,甚至还应当包括盗版VCD和DVD。

  新技术在文学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话语技术转变为图像技术,符号化想像性的作品转变为视觉化娱乐化的作品;二是文学文本从线性结构向互文性结构的转变,纵深演进的文本结构转变为对话的纵横交叉结构。

  从话语到图像的转向,美国学者W.J.T.米歇尔有过精彩的论述。在《图像的转向》中他指出:“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的图景关注物,17到19世纪的哲学关注观念,而启蒙的当代哲学场景则关注词语。”然而最新的转变是“图像的转向”。海德格尔最早提出“世界图像”的说法,米歇尔进一步明确了这种“图像的转向”。他说:“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也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随着这种技术的变化,启蒙时代文化生产面对的是“词与物”的关系问题,后工业时代,文化生产需要面对的则主要是“像与物”、“像与词”乃至“像与像”的关系。这样的生产,是基于符号自身的生产,它所生产的,是鲍德里亚所说的“拟像”(simulacra)。

  从线性结构向互文性结构的转向,最早是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注意到的。一般认为,“互文性”概念由她提出,意指“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它文本的表述”,是“已有和现有表述的易位”。之后,她在阐发俄国文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时进一步明确了“互文性”的内涵:“横向轴(作者—读者)和纵向轴(文本—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在巴赫金看来,这两支轴代表对话(dialogue)和语义双关(ambivalence),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分别。是巴赫金发现了两者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他第一个在文学理论中提到: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可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复调概念与互文性(文本间性)相似,认为现代文本结构的主流已经从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向多种文本、多种声音、多种表述的文本结构。

  文本生产的工业化、图像化以及跨文本趋势,正体现了后经典时代文本生产中内部技术的向外转。

  四、自我中心化与求浅、求奇、求幻

  也许,当加拿大传媒理论家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时候,许多人并没有明白:媒介改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改变了人类对现实的理解。然而后经典时代的青少年深深懂得这一点,不过作用或许更加突出,对他们来说,媒介首先是他们的精神伴侣,其次才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延伸。这是因为,由于计划生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化,他们的儿童时期不能直接在自然的怀抱中成长,也不能与兄弟姐妹分享群体的快乐,甚至难得有机会与同龄人嬉戏。加上父母都忙于工作,他们成为非常缺乏与人的交流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游玩时间只能与电脑、动漫和电视为伍,在媒介的陪伴下长大。交流对象的缺乏、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一方面加重了他们儿时内心的孤寂感;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媒介的依赖。这种状况的后果,使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表现出对浅、奇、幻的追逐倾向。

  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首先追求浅显,追求简单,这在“通俗歌词”这种文本中表现最为明显。改革开放后,受港台流行歌曲的影响,通俗歌曲迅速在内地繁荣起来。通俗歌词注重抒发真情实感,富于人情味,但它最大的特点还是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率真的青春气息。因此,它的流行与繁荣也就在情理之中。但是,90年代以来,流行歌曲将“直白”、“浅显”、“口语化”这些特征推向另一个极端,成为了真正的口水话,甚至语无伦次或者充满低级趣味。周俞林的音乐评论“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十大硬伤’”,虽有为凑数而罗列罪状之嫌,不过有些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比如他所说的“内容荒诞、语无伦次”、“通篇语言垃圾”等现象在流行歌词中还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面对这种现象,仅有批评是不够的,我们对它的评价为时过早,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它可能的走向。我们认为,流行歌词刚好反映出后经典时代文本生产中自我中心化和求浅的特点。值得说明的是,自我中心化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导致青少年之间的隔膜,反倒是,他们以此为认同点,认真的尝试着去理解他人的东西。这导致了流行音乐的快速普及,加上媒体的力量,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擦除了传统上人与人之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坚定的自我中心化与对他者的包容悖论性的并存,恰好印证了拉康关于“分裂的主体”的思想。

  求奇、求幻更多表现在网络文学中。这里的奇是怪异,幻是由长期的虚拟生存而致的虚无感和幻灭感。怪异不是指内容方面的鬼怪之事,而是指已经成为心理定势的生活经验的颠倒。比如女人男性化、恋爱同性化、婚姻老少配等等。这方面,《我的野蛮女友》是代表,20xx年超女李宇春、越来越公开的同性恋、老少婚等则成为后经典时代文本生产的代表素材。就其原因,这方面的故事既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也顺应了媒体时代的新闻性。在媒体炒作和市民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很难说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还会带给我们什么。但有一点可以预测:它会不断生产满足人们反常心理需求的文本,从而用许多原先仅属于传闻中的假说变成事实,或者,使原先被遮蔽的亚文化走向前台,颠覆和解构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预想由此而来的危险:当颠倒的故事越来越冲击常态的生活秩序,分裂的主体将不断失去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其结果,将是更加明显的青少年犯罪和女学生问题。

  求幻的特征与青少年身处媒体时代密切相关。由于精神心理被虚拟的电视和网络所操纵,后经典时代的青少年对世界的理解与成人产生巨大差异:我们以现实为基础,他们则以虚拟为基础。这种拉康式的颠倒,在日益明显的青少年网络游戏迷犯罪事实中得到了最极端的表现,而玄幻小说在青少年读者中的大行其道则是文本生产中追逐虚幻的真实写照。

  一般认为,虚幻的追逐与18世纪以来的启蒙精神相对。启蒙精神主张通过技术进步和理性的追问征服自然,赢得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但是,青少年对虚拟的沉迷并不完全与启蒙相悖:探索奥秘,战胜对手、征服游戏!所不同的是,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这些行为,本质上只是在找寻自我。只不过最终他们总会明白:虚拟世界中根本无法找到自我,或者,越是在虚拟中找寻自我,就越会迷失自我。这样的认识建构了他们的虚无感或者幻灭感,并在最终的意义上构成对启蒙的解构。

  从启蒙向虚无的价值转变始自尼采的价值重估和虚无论。海德格尔发现,黑格尔所创造的辩证法很适合考察尼采的思想,因为“尼采肯定上帝已经死了,这就是否定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价值观;他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就是肯定‘一切价值之重估’的思想。”从《快乐的科学》开始,尼采有关“价值的变换”与“价值的重估”的思想逐渐得到表述,主张“人要摆脱理性、科学、基督教的束缚,对‘一切东西的价值重新评估’。”所谓“对一切价值之重估”,就是指“以你自己的生命为尺度重新度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是一种否定的价值观。”我们注意到,环绕经典生成的历史也就是这样的“价值重估”的过程。传统的经典总会具有启蒙的规训作用,神话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的;史诗告诉我们历史的由来,悲剧告诉我们人性的本来面目及人性的纷争;现代的经典告诉我们那样的经典只是一个谎言,事实的真相刚好存在于真善美的背后,以此消解传统经典。然而,后经典时代的文本则以尼采式的虚无告诉我们:我们不是消极的放弃经典,而是积极的争取经典的虚无。

  启蒙向虚无的转变,最终导致了当下文学总体风貌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经由逻各斯中心的去中心化,由利奥塔的历史和哲学“元叙事”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实现的。一般认为,传统时代的经典生产是一个“中心化”和“元叙事”的时代,随着大众社会通俗文化的兴起,尤其是通俗文化研究的兴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后现代的文本生产逐渐转变成“冷冰冰的孤僻语言”游戏,转变成“被代码主宰的”仿真。于是,当下的文学形态逐渐从理性教诲的变为感性娱乐的,从虚拟想象的变为视觉图像的,从史诗悲剧的变为喜剧奇幻的,从文学的变为影视的,从精英的变为大众的,从承载意义的变为促进享乐的。一句话,从生产的变为消费的。

学术论文7

  一、活动主题

  政法学院首届“求实杯”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

  二、参赛对象:

  政法学院研究生

  三、流程安排

  活动时间:xx年12月至xx年5月,具体流程如下:

  1。xx年12月——xx年3月底,宣传、征稿;

  2。4月中旬,主席团初审;

  3。5月上旬,专家评审;

  4。5月中旬,“求实杯”学术论文交流会;

  5。5月下旬,优秀论文编辑出版。

  四、奖项设置

  1。大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四名

  2。获奖文章将编辑成册出版

  五、活动说明

  (一)稿件来源

  (1)院研会学术部,每人一篇;

  (2)院研会其他部门,每部门至少一篇;

  (3)研一各专业,每专业至少一篇;

  (4)研二各专业累计,共10篇左右。

  (二)稿件要求

  1、论文须以专业为背景,以现实为依据,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具有学术创新性、独特性,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2、必须是原创,不得抄袭,一经发现取消评奖资格。

  3、论文字数要求为4000字以上,用纸规格为a4,论文格式参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三)交流会形式

  论文作者参照毕业论文答辩会的形式,讲述写作思路,展现文章亮点;评审老师根据参赛论文与作者进行交流,并做相应评述。

  以上为本部门的初步策划,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将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参赛方式

  请研究生将参赛论文电子版于3月10日前送至:

  请研究生将参赛论文纸质版于3月20日前送至:

  陈思13#418陈德洋12#322孙利13#415陈尚雯9#524周楠12#516范琳9#526黄宗静13#512

  政法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学术论文8

  摘要:历史地图可以将各种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发生的地理环境完整地表现出来,它可以更加简明、更加直观地反映我国历史的进程。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利用历史地图,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它的出现为学生更加清楚、更加明了地展示了历史结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历史形成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地图;教学应用

  历史是高中的基础学科,也是高考学科之一,因而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当然,在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中学教师都开始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方法与新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将历史地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开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历史地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将历史准确表达出来

  历史地图是一类具有超强直观性与艺术性的教学道具,它可以通过各种线条、各种符号将实际地理等比例缩小之后,再完整地把历史表现出来,因而能让高中学生立马看清一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时的地理情况。历史地图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明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将历史准确地展现出来。此外,历史地图本身也是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所以历史地图还具有艺术作品中生动形象的特点。在高中历史地图中,无论是江河湖海、山川岛屿,还是平原大漠、城市村落,都可以用各种符号与图像将其精确地表现出来,同时还配有准确的文字加以描述,这样才能有效吸引高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更加系统地将历史展现出来

  当前有许多高中历史课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在课堂上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影响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全面了解且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为目的来展开,而历史地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正好能有效地促进这一点。将历史地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更加系统地将历史展现出来,这样会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历史地图可以通过时间、客观条件、地点等脉络将历史因素连接起来,这可将某段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更加鲜明地展现给学生,学生也就能更加具体地认识它。

  二、如何将历史地图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中

  (一)利用历史地图导入新课

  一种有效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尽管导入时间较短,但却决定着整堂课的成败以及气氛。比如,当教到《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用本书27页中《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这幅图对新课进行导入,通过地图将课文导入进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做铺垫。

  (二)对历史地图深入挖掘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让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没有明确讲出的隐性知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分裂局势及其成因与规律也可以从地图中发现。比如,教师将《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图》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进行比较,学生能清楚地从图中了解到,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南北对峙局势通常都是沿着秦岭、淮河来划分的,而南方政权能利用高山河流这些地理优势来挡住外强的进攻。同时,还能了解到江南地区因其良好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稳固其政权。

  (三)对历史地图的情境加以扩展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还要将历史地图中的一些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情境加以扩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常常会利用历史地图中的'地貌特征与人文景观来创建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比如,教师可以将《辽宋夏金元经济示意图》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牧业以及政权的分界线有所了解。此外,还能让学生了解到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而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与生产差异,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我国古代南北方出现对峙的主要因素。所以,通过历史地图为学生创设、扩展历史情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有利于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历史地图是最有实用价值、最富创新精神和最具改革意识的教学资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工具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能把我国古代历史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碧琼.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起到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2):128.

  [2]于洪梅.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有效运用及案例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13(4):124-127.

  [3]刘小玉.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地图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4(8):100-102.

  [4]柳付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5):52-53.

  [5]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5(4):109-113.

学术论文9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种衔接不畅、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提出了衔接的基本思路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紧密围绕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重构了“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更多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广东省于20xx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即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通过选拔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2年,中高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人才。[1]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中高职衔接的宗旨是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通道,使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完整完善的体系,既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有递进的层次性。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现在方方面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xx]9号)指出:“要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但主要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衔接。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培养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和依据。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层次不同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二者各自为政,我国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乃至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直比较模糊,或者说都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导致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缺乏依存性和互补性,成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主要障碍之一。[2]与此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中职教育又强调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在文化理论知识上相对于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即高中生来说要弱一些,这就导致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三二分段”培养目标的衔接,应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重点培养现代物流业、生产制造业需要的一线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则重点培养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现代物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衔接

  要联合中职学校和合作物流企业,组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搭建起中高职课程开发沟通平台。在调研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前提下,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上的要求,准确定位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扩展专业知识内容,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避免交叉重叠。无论是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做到有机系统地衔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主要公共课程包括高职应用数学、高职实用英语、计算机等,是对应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而专业基础课程则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比如“仓储管理”课程,学生在中职期间重点掌握仓储基础业务知识和日常仓储管理能力,在高职学习期间则突出学生仓储作业管理、绩效考核和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中职学段培养“物流员”,主要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操作和物流日常管理的能力,使其达到“高级物流员”国家职业资格水平;高职学段培养“物流师”,主要培养学生物流综合业务处理、管理分析和设计的能力,使其达到“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水平。紧紧围绕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物流职业能力标准,重构“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规划、研究制定“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到双方认可的有效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段课程,将围绕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物流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进行设置;而高职学段课程,则以加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物流职业综合素质和技术性技能的培养为目的进行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生由一线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转变。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四、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内容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为了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高职学校一起开展研讨会,共同研究商讨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等课程衔接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训设计和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以避免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的重复和断层等问题。具体做到以下三点:(1)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学段课程内容。从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以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的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2)按层级和梯度原则遴选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学段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并能有效衔接;(3)双方骨干专业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五、课程体系的设计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xx]2号)编制。中职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专业通用课、专业核心课和技能实训,其中,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职业技能,重点培养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和信息系统等岗位群的能力。[3]在完成中职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通过相关的初级职业资格考核,可以成为叉车司机、仓管员、理货员、分拣员、采购员和报关员等技能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高于中职教育,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注重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运输主管、仓储主管、配送中心主管、采购主管和营销主管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2年的课程业经营模拟、ERP选型与实战等专业综合课程,更加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高职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并通过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考核。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需要中高职院校进行系统、联动、精密的设计,按照教育部大纲要求、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做到独立自主、分工协作、递进深入,做好各种衔接工作,从而实现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11):55-58.

  [3]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xx(23):1-3.

学术论文10

  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议

  [摘要]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出发,强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驾驭数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知识 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 数学精神 科学和人文素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进行等式运算的时候,当一个数字或运算项从等号的一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的时候往往忘了“变号”,就是说忘了改变数字或项前面的加减号或正负号。原先以为这只是孩子们粗心马虎所造成的,因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把重点放在了提醒学生仔细认真方面。

  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践让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粗心马虎造成的,而是因为学生们没能真正理解一个等式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例如,我在纠正一个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的这种错误的时候,他迷惑地说:“老师,为什么一个数字从等号这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就要将它的前面的加减号改得与移动前完全相反呢?”他甚至还打比方说:“如果我从一座桥的西端走到东端,难道我就从男生变成了女生了吗?”当时我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的问题,只是告诉他这是运算法则的要求,不这样做就是错的。过后便忘记了。

  有一次,我在书店中不经意间翻到一本李开云老师的《小学数学知识树》,作者在书的前言中提出“努力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辩证全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让读者通过基础知识这些“枝叶”,去理解蕴藏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那个学生的话。显然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他又试图去理解,他是想在理解的基础上改正自己经常犯的错误。而我却没有及时地给他以正确的引导,只是从运算规则的角度让他仔细认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此后,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我除了教给学生们等式运算的概念和规则外,更加侧重引导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样做的理由——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等式的等量

  关系。如果不将移动的数字或者项前面的加减号或者正负号改为与移动前相反的状态,那么就改变了“等式”的特性,破坏了等号两边的等量关系。等式的两边体现的是一种平衡、对等。往更深里说,等式体现了一种公正平等的精神。如果不对移到等式另一边的数字或者运算项前的符号加以相反的改变,那么就破坏了这种平衡和对等,等式便不再是等式了,是对公正平等精神的人为破坏。在平时的等式运算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延伸后,我发现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的比例降低了很多。

  这个例子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学几乎将全部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授上,而忽视了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挖掘,而这正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其实,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通过接受数学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更加完善的人格。“数学精神,既指人类从事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意向性心理的集中表征,又指人类对数学经验、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观念等不断概括和内化的产物。”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的数学教育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向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转变,有助于引导数学教育由短期功利性向终身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助于促进从单纯提高数学知识水平向数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整合的转变。

  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驾驭数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其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意识、数学观念在内的数学精神融入数学课程和数学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李开云《小学数学知识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 【日】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4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教育研究》20xx.3)

  5 朱梧《数学文化、数学思维与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学报》1994.2)

  6 吴国建 沈自飞《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数学教育学报》20xx.10)

学术论文11

  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幻境的美学特征

  幻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是中国艺术中别具神韵的审美境界,尤以那些想象神奇、意动九天的诗歌和小说幻境最为集中地阐发了幻境美学之特征。

  (一)非实冥空———意中之意、境中之境

  中国山水画讲究以幻悟真,以幻启真。苏轼云:“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主张在幻境中体验生命的真谛。幻境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艺术家心灵境界的呈现,它所描绘的情境要么借鉴于神话,要么发自于内心,不受时空的障碍,创造出一种现实不能出现或不能实现的人生过程。这种“意境”体现得最多的就是诗歌和小说。王维虽然以“田园诗”名扬天下,但在他的著名诗篇《桃源行》中,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描绘了一处诡奇、梦幻的世外桃源。最擅长以“象”化“境”的诗人当属“诗鬼”李贺,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李贺诗“盖《骚》之苗裔,辞或过之。”认为尽管李贺诗中不少意象,“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但“求其情状”,例如在看他的《浩歌》中扪心拷问“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又说“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诗中各种意象应接不暇,有的采自神话传说,有的采自历史故事,有的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诗人将所有意象作了打破时空秩序的“蒙太奇”式的组合。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梦幻艺术的又一典范,众多想象的意象,亦幻亦真,使整部作品处于一个如幻如梦的境界之中,用一种浪漫的近乎神秘的笔调展示出人世的苍桑巨变,显示了人生中美的东西被践踏、被毁灭的现实,展现了一出女性和人生的大悲剧。青埂峰下的顽石既是这人生悲剧里的见证人,也是参与者,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跛足道人、癞头和尚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借他们之口用一种荒诞的手法传达了对人生深邃的感悟和感叹,以及饱经富贵与浩劫之后的那种无可奈何的豁达。

  (二)即真即幻———行而无常、法而不空

  中国传统之儒家,在学术思想上讲“经”讲“常”,以为天不变则道不变;但在立身治国上,则纯粹是针对人生生活面,所以讲仁义礼智信,讲诚正修齐治平,而不谈生前,不论死后,既无天国信仰,也不相信有来世,唯一确实掌握者为其现前自身之生命。这种观念,使中国人成为纯粹的现世主义者。然而岁月无情,现在转瞬即化为过去,万岁赓替,虽圣贤亦然。求长生而长生不可得,求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而乐往哀来。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亦早有感叹: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曹子建的“天地终无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陶渊明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处处皆显示人生无常苦短之恸,故令霸气逼人的曹孟德亦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无多……”之慨。被列为我国四大奇书之一的《红楼梦》,根本上也就是透过贾府人物的兴亡盛衰,表现人生若梦、世事无常的道理,字里行间佛家思想流露无遗,曹雪芹在第五回即安排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事,警幻仙子显示金陵因果名册,演唱十二曲红楼梦,暗示出生命的虚幻无常,与命运前定的因果观念: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巳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众散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徼律;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述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不落有无———元而不盈、通透达心

  佛教东传以前,中国本土原也有类似思想,但却与佛家所云大相迳庭。大抵言之,儒家讲的是“天道福善祸淫”,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此种将人事因果归之于天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往往令人有一种天威难测、捉摸不着的感觉,故而对儒家此种说法的确实性与周遍性,颇有商榷之余地。佛家之果报思想则不然,讲的`是生死轮回、三世业报。生死乃人生之大事,生从问来?死归何处?大圣大智之若孔子者,对此问题,尚仅覆之以“未知生,焉知死?”遑论其余?而佛家轮回之说,非但解决了生死的问题,也为果报之说做了一圆满之答复,因为“命系于业,业起于人;人禀命以穷通,命随业而厚薄。厚薄之命,莫非由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说发展史上看出这种趋势: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梦来表达他痛定思痛,不能消除的悔罪意识;用梦来承载他“千红一窟(哭)”、玉石俱焚的悲剧意识;用梦来寄托他怀金悼玉的泛爱意识,这三重意识,“构成了作者心灵广袤、深邃的、奥秘无穷的内宇宙”。

  二、幻境之说的原始生命观

  应该说,中国幻境之说或者说古代神话过早过多地被历史化,以屈原《离骚》中对于鲧描写为例,“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王逸注谓“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化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洪兴祖补注引《山海经图》云“犁丘山有应龙者,龙之有翼也。……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此应龙与禹的密切关系印证鲧化为龙的神话。另外,《天问》谓“伯鲧腹禹”,这不是现代人理解的父子意义,甚至不仅仅是鲧的腹中生子的奇异,这是鲧的直接复活。不管是黄龙,亦或黄熊,还是禹,都是鲧的新生命。当然这些又非完全偶然:禹继承鲧治洪水的心愿和神力,龙与鲧初生时的称呼“白马”关联,《周礼夏官庾人》记“马八尺曰龙”,天马化龙,也就十分自然的事了。后来的应龙更是在治水中频频现身,透出鲧义不容辞的治水热情。它们属于鲧的生命图腾,而这图腾不是简单的崇拜或是奇异的幻想,在原始生命观中,它们是“互渗”的。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写到“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的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中国神话中正包蕴着这种原始生命观。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就会轻易陷入神话历史化以后的许多“理性”解释而曲解神话的本意。如果说《离骚》中记载的神话仅仅是原始生命观的萌芽,那么明清小说则将这种原始生命观发展成熟。例如,《西游记》中一段“众僧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三藏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说下誓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传说,都揭示了原始生命观中神秘的互渗律和生死循环、磨炼复生的信仰,然而平心而论,在《红楼梦》确实将这一思想诠释得最婉转曲折、深辟入里却又自然生动、逼真如实。例如在书中,通灵宝玉历此半生,再非初始“自悼自叹”的未用补天石,他与空空道人讲:“历来野史,或仙修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至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竟不如我这半生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反映、继承、传递了古人朴素的原始生命观,而这些智慧的感受,灵性的领略,也不仅仅属于原始人,也属于整个人类的永恒的、共通的生命感受。

  三、幻境之说的哲学渊源

  儒家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而随着佛教东渡,佛教无常思想透过文人的彩笔,与中国原有的思想相结合,再搀和当时社会上道教的色彩,进而做了更深入、更彻底的探讨与发挥,为中国古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透过佛陀的睿智与高僧大德的西行求法,佛教的东传,带来了“万法皆空”、“诸行无常”的观念,这是何等的深入、彻底,而又是这样的震撼人心,非但更强调提醒原有人生苦短之观念,更充分地开拓刺激了中国人的哲学视野,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对无常不再只拘限于人生苦短之一点上,而趋于“诸行”无常、“万法”皆“空”上。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以及清朝蒲松龄的《续黄粱》等,都是将人生数十年之种种遇合,浓缩到一场梦的短促时间内,来描写功名富贵以及人生之幻灭,如昙花一现,空而无常。如《枕中记》结段有言: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无生之情,尽知之矣。

  自此,由唐诗宋词发展到明清小说,佛教“无常”思想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吴承恩的《西游记》、陈仲琳的《封神榜》,还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特别是在《红楼梦》中,对于“一僧一道”和“经幻仙姑”、“太虚幻境”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而且写得恍惚迷离,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产生了特别的艺术效果。

学术论文12

  1.1 题名与层次标题

  1.1.1 题名

  题名,是能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一个好的题名,常会使文章增色添辉,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如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因此,在写作时应考虑用言简意赅的20字以内的词语组合为宜.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题名中常见的问题如下:

  1)题目大、内容少和题目小、内容多。这主要是没有把握好文题关系.对于前一种,或根据内容重新给题,或根据题目充实内容;对于后一种,应把握好与题目无多大关系的略写或不写。

  2)随意设置副标题。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设副标题,仅在靠正标题无法完全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加设。同时要注意避免副标题大于主标题。

  3)连用同义、近义词。如“××分析研究”,“××研究探讨”。“分析、研究、探讨”为近义词,题名中保留其一即可。

  4)拔高文章层次。有的文章只是一般的论述分析,谈不上研究,但作者往往喜欢冠上“研究”二字作为题目,这就很不恰当地拔高了文章的层次,因此“研究”一词应当删去。

  1.1.2 层次标题

  科技论文层次划分的章条序码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不少作者仍在沿用中文数字表示法。

  层次划分的章条层次可分为若干级,各级号码之间加一小点,末尾一级不加。层次分级以一般不超过4级为宜。它的正确位置是各级章条顶格书写。层次标题中,最好不用标点符号,实在删不下去的,可采用空格方法断开。

  1.2 作者署名与摘要

  1.2.1 作者署名

  对于论文作者,除在题名下方署名外,还应在首页地脚处(下方)对文章的主要作者按以下顺序刊出其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及主要从事什么研究.便于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论文责任人。

  1.2.2 摘要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它的详略程度取决于文献内容。文摘写作中,其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可根据文摘类型有所侧重。通常中文文摘以不超过400字为宜,纯指示性文摘应控制在200字上下。外文文摘不超过250个实词。文摘中要用第三人称,不要使用“本人”、“作者”、“我们”等作为文摘陈述的主语。这是绝大多数作者要注意的地方。

  1.3 正文与正文中图和表中英文对照

  1.3.1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引言引出问题后正文中加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是作者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创造性的集中表现。有的论文思路混乱、结构松散、层次不清,令人把握不准文章主题,这主要是作者没有掌握好正文的论述方式。

  正文的论述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有关各方面作综合性论述;另一种是将所研究的全过程按研究内容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几个阶段,再对各阶段的成果依次进行论述。

  1.3.2 图和表中英文对照

  现代科技刊物中图和表用得较多,它们已成为科技文献中不可缺少的表述手段。由于它们的运用,使所表述的内容的逻辑性、准确性更强。论文作者在撰写时较好地运用了图、表来表述,但不少作者忽略了论文在对外交流时必要的图和表的中、英文对照,这就势必影响外国读者对论文的理解。他们虽然能从英文题名、英文摘要中得到论文的创新内容及定量式定性的信息梗概,但对事物运动过程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参量变化过程及试验的数据等更多的重要信息仍无法了解,因此,图和表的中、英文并列给出将便于外国读者了解作者得出结论的重要依据,并由此获得感兴趣的信息。

  另外要注意,科技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必要时可加辅助短线。

  1.4 结论与参考文献

  1.4.1 结论

  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展示其结论。结论是论文的基本构成成分,因此一篇论文不能不写结论,但又不能是正文标题的重复,还要避免以“结果与讨论”作结尾的论文出现其内容仍属“结果与分析”,因为这样会缺乏真正的讨论内容,也没有结论性的文字。

  1.4.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现代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部分也往往被作者忽略,有的尽管列出,却很不规范。几种主要的标准著录格式见下:

  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会议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会议名称,会址,会议年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录参考文献必须在文中句后右上角标出,按顺序排列.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2.技巧和心得

  2.1、做学问前先做人

  具体怎么做人,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本人还在不断摸索,但最近经历的一些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前都要谨言慎行、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以及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和学术论文写作一样:

  (1)写论文时,引用别人观点时,不能断章取义,要客观地反映前人的研究成果。

  (2)写论文时,不能过分夸大自己的研究意义;要借鉴前人学者的观点时,必须引用别人的观点,不然就是抄袭,就是学术不端。

  (3)写论文时,无论是用英语,还是汉语。心中都要有读者意识,做到作者责任型(writer-responsible),而不是读者责任型(reader-responsible)。

  (4)论文的引言、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都是一脉相承的、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单独孤立的。因此,在论文写作中,应该注重逻辑衔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

  2.2、大量阅读文献

  读文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写论文前常常没思路,或者卡壳的主要原因是文献读得太少。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你的问题是想太多,而书读得太少,其实学术研究也是一样的道理。上周末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王寅教授来我校参加第二届全国英汉对比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王老师就在会上指出,现在很多学者书读得太少,理论没有吃透,就瞎说话,写文章,误人子弟。

  (2)找出前人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可以是研究方法的问题,如语料选取不够科学,不具可比性;也可以是研究视角的问题。

  在写论文前,尽可能地将所有要阅读的国内外文献搜集到(主要包括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的综述文章、利用理论框架分析研究对象的期刊文章),然后取之精华(国外、国内核心期刊、博士论文),弃之糟粕(一般刊物、硕士论文)。但也要与时俱进,多去期刊阅览室看看,及时跟进最新文献,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用到自己文章中。

  好的文章一定要多读,边读边做笔记边写作,把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都记录下来,哪怕是文章里的图表也要仔细分析一下,看看为什么柱状图,饼状图?再用一句话概括,总结不足之处(当然有时候之处不是立马就能看出来的,可能在文献阅读量达到一定量后才有效果;不同时间段读论文的重心也不同,在写研究方法时,多模仿前人研究方法的写作风格,取百家所长。

  2.3、多与导师沟通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遇到瓶颈,要及时和导师沟通,导师的每句话可能都会给我们打开写作思路,让我们少走弯路,所以要珍惜每次和导师沟通的机会。熟悉导师的写作风格,可以不了解导师写的具体内容,但一定要对导师的论文进行“体裁分析”。

  2.4、提高使用工具的能力

  由于现在期刊基本接受电子版论文,所以务必提高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如:提高工作效率和论文的“颜值”。例如:word中的绘制各种图表(柱状图、条形图)、SmartArt的方法、表格的边框底纹、特殊符号的使用,比如“→”等一些常用符号;excel中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F4的技巧;基本求和函数的使用;学会运用360云盘,可以保证在写作过程中实时更新,论文写作过程就像进行一个项目,风险管理很重要!

  2.5、每天写一点,持之以恒

  最好保持每天写作的习惯,不然当我们有事耽搁了,我们就会发现之前的思路有些模糊了,再要重新拾起来就要花更多的时间。

  很多人读研并不是为了将来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相信多数人只是为了拿一张硕士研究生的证书,然后给就业增加砝码。但其实做学术研究的过程,可以培养很多严谨的科研品质,“悟”出其中的道,对今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大有裨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术论文13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前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工科专业;后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文科专业。凡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并且描述这些科研成果的文章就是学术论文。

  我们在理解这个定义时应把握两层含义:

  其一,学术论文的范围限制在科学研究领域,非此领域的`文章,不能算学术论文,如一般议论文、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杂文、散文等都不能算学术论文。

  其二,并非科学领域的所有的文章都是学术论文,而只有表达科学研究新成果的文章才是学术论文。科幻和科普作品不能算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14

  摘 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经济学》教学效率,以便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经济生活中,结合教学实践,倡导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经济学;生活视角;曲目教学法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理论学科,是中职学校学生入学以后的开门课。我任教以来一直担任《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工作,感觉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经济范畴比较抽象,实践性也很强,经济关系复杂;再加上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上中职学校之前一直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学习应试课程,很少接触社会上的经济现象,所以,很多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既缺乏了解又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变过去僵硬死板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用富有意义的鲜活的生活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生动的情景,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一、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经济理论,在感同身受中理解经济理论,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我们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他们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抽象的理论,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局面。所以,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只是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有把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变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第一堂课时,我就和学生就为什么学习这门课专门进行了探讨,课堂上并没有向学生讲大道理,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了出来。比如,我国现阶段搞经济建设,缺少资金,为什么中国人民银行不多发行些货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一些人付出的劳动量和获得的报酬不成正比?()如何看待明星的高收入?我国政府为什么对三农问题如此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如何?为什么现在呈现出技工热?等等。提出问题后,考查学生对经济现象的了解,同时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将在《经济学》课程中得到解答,这会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这门课的实用性很强,学习经济学不仅能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而且还将能帮助自己更精明地参与经济,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经济学》的自觉性。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曲目教学法,把课堂让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表演小品、短剧、辩论、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得到新体验。例如,在讲到“如何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把班里的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辩题,如中学生是否经常跟风消费?艰苦朴素的精神过时了吗?这样的辩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辩论的积极性很高。又如,在讲解“货币的产生”这部分内容时,请学生排练话剧,分角色扮演商贩和买者,在实际买卖过程中体会货币产生之前的种种不便,理解货币的产生和使用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通过演绎教材内容,既生动活泼,又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辩论、演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不断摸索总结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基础,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曲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JY13082.

  参考文献:

  仲桂敏。中学《经济生活》教学策略探讨。才智,20xx(30)。

  杨玉兰。在生活中学习《经济生活》。科技创新导报,20xx(24)。

  张宇红。情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科技导刊,20xx(11)。

  陆敬源。多措并举提高效率:谈谈高中政治课教学艺术的运用。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03)。

学术论文15

  探求电气自动化和电力系统的关系

  1电气自动化概述

  1.1常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1.1.1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气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电网调度中心的计算机平台、网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显示器等共同组成的,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在于通过及时的控制电力系统各区域的设备运行状况,从而向下级电网下达调度控制指令,调度范围内发电厂、变电站的终端设备,从而达到电力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1.1.2变电站自动化分析

  变电站自动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人工监视、电话人工操作的方式,从而实现优化工作机制、改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工作效益的目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选用是通过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导来改变传统人工控制和维修为主的工作方式,从而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在目前的工作中,变电站自动化内容主要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面的坚实,从而达到各种误动、拒动操作的管理,以保证变电站运行安全。这种工作的特点在于权威计划的装置替换传统电磁式设备,以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为主的控制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变电站运行安全,为居民用电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导。

  2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软件、硬件为主的电力控制逐渐实现,这一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它在工作中,是以计算机操作为基础,以实现电力系统运行情况为前提,以方便快捷、科学的监听功能为主的现代化技术策略,从而达到其直观性、灵活性、继承性的控制策略。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已成为最活跃、最直观的的技术标准,它在应用中有着灵活性、集成性的工作特点,同时是当今科研领域研究最多的内容之一。在目前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2.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

  半控型晶闸管在过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工作中,绝大多数的管理控制工作都是以微型系统、现代化系统为主导的,它在应用的过程中是通过采用线材、卷材作为主要的工程质量控制手段,从而达到预计工程管理与控制要求。随着当前各种微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当前的电气自动化逐步出现了全控制器件和自动化控制器件。为当前电气自动化发展带来了热潮和前提基础。

  2.2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当前电力器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是技术手段的日益成熟,由电子器械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电压的应用是当前变换器发展的主要形式,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性因素。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逐步进行第二次更换之后,各种相关的电子器械形式逐步朝着高频方向发展,形成当前发展中的主要趋势和方法。但是PWM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2.3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祸开来,分别加以控制。这种解藕,实际上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它需要检测转子磁链的方向,且其性能易受转子参数,特别是转子回路时间常数的影响。加上矢量旋转变换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2.4单片机、集成电路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

  以MCS-51代表的8位机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功能简单,指令集短小,可靠性高,保密性高,适于大批量生产的PIC系列单片机及GM$97C二系列单片机等正在推广,而且单片机的应用范围已开始扩展至智能仪器仪表或不太复杂的工业控制场合,以充分发挥单片机的优势。

  3结论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各种电子技术措施和微电子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原有的电力传动(电子拖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生成的需要,使得其在电力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因素。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的应用和分析在当前电力使用是主要的使用措施和使用管理手段。

【学术论文】相关文章:

学术论文范例07-15

学术论文的写作09-26

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09-26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12-28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10-27

学术论文提纲模板09-25

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11-10

学术论文致谢范文01-02

学术论文提纲范文模板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