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生就业论文

时间:2024-07-21 10:04:20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论文15篇(推荐)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就业论文15篇(推荐)

大学生就业论文1

  摘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天津城建大学的品牌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从就业率来讲一直处于学院甚至可以说是全校领先位置,但是即使就业情况如此优越,不可否认,该专业的学生同样存在就业择业等方面的误区,作为一名学生工作教师,本文将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误区浅谈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一、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的误区

  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误区可以分为浅层次的外因和深层次的内因,浅层次的外因包括对工作单位具体情况的误区还有就是对今后发展方向的误区。而深层次的误区主要是学生内在的,对自我认知方面上的误区和对社会环境的误区。

  (一)浅层次的外因

  1.对工作单位具体情况的误区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生从就业去向来说可以主要分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传统观念来说,设计单位相对比较稳定,工作环境较为优越,是女生比较适合的地方;施工单位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似乎就业等级低于设计院;监理单位也是在工地工作,所做实质性工作比较少。在传统观念的驱使下,该专业部分同学追求设计院的工作,而施工单位相对得到冷落。其实这正是就业方向上的误区。

  2.对今后发展的误区

  关于就业发展上的误区主要就是设计单位会比施工单位好,选择施工单位的同学积累工作经验以后可以晋级到设计单位。

  (二)深层次的内因

  1.自我认知不够准确

  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认知。学生在就业之前,一定要全方位正确了解自己,找寻自己动力和快乐的源泉—兴趣,探讨一下自己的`兴趣归属,实用性、研究性、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找寻自己的性格维度,外向或是内向,感觉或是直觉、思考或是情感、判断或是知觉。找寻自己能力在哪些方面更优越,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还是自我管理技能。找寻自己真正需求什么,想要追求的生活又是什么,这就是价值观的内容。

  2.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不够准确

  学生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认知不够准确,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来说,对口方向是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等,而设计院对人才的要求是踏实稳定,现在更重视的还有再学习能力,设计院现在不乏名校学生,城建大学的学生踏实稳重性够用,而且实践能力较强,颇受设计院欢迎,甚至在设计院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受重视程度还会比名校高很多,但是再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建筑电气工程师现在实行注册制度,这个考试难度可以说是比较大,而我校该专业毕业生通过此考试比例也是相当低(事实上,全天津市通过比例也很低,考试含金量较大)。所以说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以后发展的方向,学生需要稳重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

  二、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无论哪种就业途径,都会有其相应的优缺点,先说设计院,工作环境确实优越而且给人心里稳定的感觉,但是据现在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设计院的工作强度其实是很大的,而且加班是常事,还有就是现在设计院门槛较高,一般小型的私人设计院招人的定位都开始面向研究生。所以说,对于现在的本科生来说,去设计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天津市唯一一家,所以此专业同学去设计院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关键要重视今后的发展,应该下定决心继续再学习,拿下注册电气工程师。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还是会得到一些男生的喜欢,做施工的同学会根据工程的需要经常性地出差,他们常驻扎在工地,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心里稳定性较差,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对于个人成长尤其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在施工单位工作的同学前期较为辛苦,但是成长较快,对于男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肯拼搏,将来的发展也许会超过刚开始条件优越的设计院。而监理单位虽然也在工地工作,但是多是从事监督层面,工作较为轻松,这也就决定了其成长速度会比施工人员较慢。

  三、对学生就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

  外层次的原因会解决一定问题,但是内因问题的解决就要学生工作教师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关于就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本科生随着扩招越来越多,其本身的竞争力已经相对弱化,但是若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下几点是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加大力量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更正

  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较为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里必须指出,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等于就业,但是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使学生正确理解自我、正确理解环境,从而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分析,结合内因与外因,分析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并不是所有学生最后的工作方向都是与自己专业相关,只要正确地探索自身,就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不一定要是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口单位,寻找自己正确的就业方向然后从事之,必定会事半功倍。在这里,就要求我们带领学生正确探索自我,从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探索之后就要行动,根据自己行动的情况对比自己对自己的剖析,然后再思考再执行,最后总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方向,这就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电路所学习的反馈电路一样,在电路中出现反馈后,根据输入和反馈信号不断调整自己的输出,从而正确的探索自我。

  (二)迎合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引

  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去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工作不一定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是一定要找到属于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如何迎合市场的需求,就以毕业后从事设计院工作为例,设计院工作需要踏实稳定,需要再学习能力。其实所有工作都是相通的,如果在自我探索之后不能做到“爱一行干一行”,那么就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这就是所谓的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还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踏实稳重;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充实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全面提高自己

  1.多读书,多吃苦

  读书使人明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要全方面充实自己,重视基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还是自我管理技能,用在校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做好自我积累,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基础准备。要培养吃苦精神,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学生的自由时间多,但是多些时间进行知识累积,学会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非常重要,以后的工作不会像大学生活那样自由,若是说有些苦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提早体味吃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是对生活充实感的追求。

  2.有目标,有梦想

  要提早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所谓目标是要明确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要有意义、有价值还要制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时间表。每一个比较大的目标都可以细化成小的目标去分步完成、实现。为目标努力拼搏的过程是幸福的,这也是所谓追求梦想的过程。

  3.多锻炼,要乐观

  强壮的体魄是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参加工作后锻炼身体有时候可能是奢侈的,良好的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非常重要。每一天要有充实感,做好每一天的小规划,积少成多,积跬步以至千里,因为充实所以快乐,保持乐观的心情,也是有力量追求梦想的条件。我们要鼓励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乐观向上,事情没有发展到最后一步就不要轻易放弃,遇到困难时只不过是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最后。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就业、提高就业能力也是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当学生存在误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或是说先做好大学规划,将是我们长期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雷友华.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职业学校学报,20xx(06)

  [2]王玉彬.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初探[J].前沿,20xx(23)

大学生就业论文2

  就业作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在人的成长阶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的就业问题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要坚持理性选择原则,大学生就业期望也要与自身实际水平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从而满足个体就业需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概述

  针对目前我国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其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集中在就业还是创业两个方面。所谓就业主要是指在某些性对稳定的、或者是已经稳定的社会组织、国家组织内部从事一些日常规定性的工作内容,满足单位的工作要求,从而获得较为固定、稳定的资金收入,其特点就稳定性强、固定性强。就业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完全就业,这主要是指在已经获得了在工作单位能够长期的工作,保持了就业稳定性强等特点[2]。另一种情况是不完全就业,将就业与创业二者有机结合了,大学生在毕业后,先进行了就业然后再进行创业,在就业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精神,让后将其运用到实际创业中,为自身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谓创业就是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结合自身能力和实践进行自主开展的一项活动,从而获得高利润、高回报,同时也承担了高风险,其特点就是具有创新性和风险性。

  2大学生创业选择低于就业选择的原因研究

  目前导致大学生创业选择低于就业选择主要是受到了沉淀成本、风险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沉淀成本,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较多不足,形成了不可回收的沉淀成本。如果大学生选择了创业,但是其一旦遭遇失败,就会将原本的物质或者精神资产转化成为沉淀成本,由此可见,沉淀成本的出现会使更多大学生偏向于选择进行就业,尤其是其就业的选择和自身专业符合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加会倾向于进行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进行创业。第二,风险成本,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选择都会产生一切风险,这就会出现风险成本,由于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无形之间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创业而言,创业与风险成本二者紧密相连[3]。大学生创业是无法估计其风险性大小,这就需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水平,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越高,其规避风险的能力越高,反之,大学生的风险意识越低,其规避风险的能力越低,由此可见,只有科学的认识创业风险,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第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就是为了完成某项交易而倾其所有,付出全部成本的一种形式,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则大学生创业收益就会降低,反之,如果交易成本较低,则大嘘声创业收益就会提高,但在实际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往往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想选择研究

  3。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收益风险研究

  完全就业就是一种相对稳定、风险较低的职业选择,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缺点在于就业者虽然收入较为稳定,但其预期收入将会低于创业者的预期收入,不能再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财富。当大学生实现不完全就业的时候,其在就业的初级阶段,其收入就其他员工而言较低,但是收入很稳定,其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但不同的是,大学生在就业初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创业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人脉关系,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预算和成本[4]。当大学生出于不完全就业的中期,也就是刚开始创业的使其,其收入会出现明显的波动,风险性也会随之增加,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和变化,当进入不完全就业的后期时候,也就是创业的持续增长时期,其风险性会降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自身预期收入会低于实际收入,处于财富不断积累的时期。不完全就业选择和创业选择相比,它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个体所要承担的风险性远远低于实际创业的风险性,最终的财富积累也相差不多,甚至持平,但是不完全就业的财富积累的速度要远远慢于创业。不完全就业选择和完全就业选择相比,其风险性、实际收入等都会远远高于完全就业。

  3。2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效用情况研究

  所谓效用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主观要求的,用来衡量个主观满意程度高低的曲线,其影响因素就是预期收入和风险收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纯考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选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对于低风险、低收益的就业和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其个人主观满足程度是相同的。

  (2)对于追求高收益而拒绝承担高风险的大学生而言,其效用曲线的K值为正,他们认为高风险必然会带来高收益[5]。

  (3)对于效用曲线呈现凹状形态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多承担一些风险,就会多获得一些收益。

  (4)对于风险组合的不同形式而言,大学生的个人偏好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5]。

  (5)效用曲线的K值越大说明大学生越抗拒承担风险,而效用曲线的K值越小,说明大学生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没有反感的情绪。

  4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创业选择无论是从难度还是风险都要高于就业选择,因此大学生只有正确评估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情况,才会进行创业和就业的选择。当创业的预期收入高于实际收入的时候,或者就业的实际收入远远落后于预期收入的情况下,大学生会进行创业选择。而对于不喜欢高风险的大学生而言,一般都会保守的选择就业形势。当创业的预期收入低于实际收入的时候,或者就业的实际收入远远高于预期收入的情况下,创业承担的风险性较高的时候,大学生都会选择就业。由此可见,创业相对于就业要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其高收益的部分也包括了对风险进行补偿,只有当风险性较低、补偿较高的时候,大学生才有可能会选择进行创业,因此只有对就业与创业进行理性的辨别和研究,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体方法如下:

  4。1国家提高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扶持力度

  国家应该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收入和风险做系统的研究,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系,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为大学生步入社会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就业环境。具体表现如下:当大学生刚刚实现了完全就业,但是出于初期阶段,他们由于刚进入陌生、崭新的环境中,其收入就其他员工而言较低,但是收入很稳定,其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当大学生出于完全就业的中后期阶段,他们工作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增强,自身价值进一步得到发挥、能力和认可度也逐步提高,其收入就会随着自身条件和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其收入也是相对稳定,风险性几乎为零,而且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基本是持平的,最后将进入了退休阶段,这一时期收入很稳定,风险性为零,自身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保持平衡。因此国家应该对大学生创业减税政策、大学生创业贷款资金等,这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创业的热情和信心[6]。

  4。2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可行性方

  案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毕业大学生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只有将教育与就业二者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可行性方案,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大学生创业,去都会依附于不同的行情或者是企业,这种具有差异性的行业或者企业就会构成多种多样的风险和收益组合,因此可行性组合就包括了所有的组合形式。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选择都喜欢低风险、高收益的组合,其次是高风险、高收益组合,再次是高风险、高收益组合,最后是高风险、低收入组合,其中第二种形式和第三种形式和根据大学生个人偏好决定的,因此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创业其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适用性[7]。因此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大学生职业规划这一课程,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讲解,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择业观念,从而降低创业的沉淀成本。

  4。3学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正确选择就业和创业方式

  虽然各行各业都具有不用的风险,但是其收益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进行最优性研究,才能使大学生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少承担一些风险。但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其就业与创业的选择是不同的,只有在满足自身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才能选择最优的职业。在面临不同的收益和风险情况下,大学生根据自身个人偏好的不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对于追求收益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对于追求稳定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就业;对于喜欢稳定但是不满足实际收益的大学生而言,其会选择不完全就业,就是先就业后创业,这些选择都是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8]。由此可见,只有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才能实现最优的职业选择。大学生面临即将毕业的情况,要考虑自身实际和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就业规划模式,分析自己更适合创业还是更适合就业,不能盲目跟从他人,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就业和创业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当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才能更加轻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其就业与创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因此需要党和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自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与创业的理性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属于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积极引导,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学生就业论文3

  【摘要】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内在积极心理资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中的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能够促使大学生设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增强对求职情境的掌控,有效抵御焦虑反应,尤其在面对就业压力、求职挫折时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归因,保持积极心态和持续的就业动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通过全程生涯规划、导师制学习、实践创新、职业体验以及结合就业心理辅导方式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心理资本;自信;乐观;韧性;就业能力

  有关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研究最早出现于英国,着重个体劳动者潜在可雇用性方面的研究,虽然目前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非常丰富,然多以在职人士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虽然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都比较一致地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获得、保持、发展工作的综合能力(陈勇,20xx),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潜在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上的集中体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兴起以后,FredLuthans等人(20xx)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组织行为领域,形成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随后有关心理资本研究大量涌现。心理资本指的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包含了自信、乐观、韧性和希望四个维度,具有可测量、可开发、可培养的特性。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作为个人内在潜在素质,具有很大相关性,心理资本的可测量、开发、可培训的特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1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内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就业能力的研究逐渐丰富,沈晓梅(20xx)、马亚静(20xx)、李晓娟(20xx)等对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关系展开了理论方面探讨,李金地(20xx)王尧骏(20xx),师玉生、安桂花(20xx)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和乐观因子对就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吴旻(20xx)等人研究也发现大学生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乐观、韧性、希望)对其就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韩菁(20xx)等通过实证研究,均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因此,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资本干预将有助于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提升自我效能感,树立大学生就业信心

  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角度,自我效能感能有效减轻压力对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提升又将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在现实中,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的人往往能确定较高的工作标准,并能主动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将有助于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追求,成为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内在驱动力,使得就业过程的主动性增强,体现在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外在就业压力时,依旧有充分的自信去面对和克服阻力,寻找与自身条件和生涯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职业目标,避免盲从或者“高不成低不就”的消极就业状态。此外,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意志努力和坚持度,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在求职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大学生会确信对求职情景的控制力,从而减少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专注于问题和困难上,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利用情景激发出更大的能量来发挥潜能,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1.2开展心理资本开发,增强大学生就业韧性

  韧性是心理资本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又称心理弹性、复原力,是个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常常遭受拒绝。研究发现,韧性好的学生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肯定自己的努力,有所作为。韧性有助于压情境下的情绪控制和坚持不懈,能有效缓解焦虑,保持心理健康,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调整职业期待,改变认知、运动宣泄、重新规划、接受培训等有效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和提升就业能力的积极途径。而韧性较低的学生在面对求职失败等挫折情景时,更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暴自弃、逃避、攻击等。因此,培养高韧性的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困境突破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1.3保持乐观,帮助大学生正确求职归因

  在面临失败和成功时,人们往往会自我去寻找原因。积极心理学家马丁斯林格曼(MartinE.P.Seligman)认为具备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个体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通常会做外部的归因,认为失败、挫折都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等外部的因素引起的,而在面临成功和成就时,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个体会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自我的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影响到其他活动。因此,具有乐观解释风格的个体,在面对外在的就业压力时,会采取幽默、升华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避免压抑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求职中难免遭遇挫折和失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逐步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帮助他们摆脱求职挫折感,保持积极心态。

  1.4体验积极,保持对就业目标的不懈追求

  希望作为心理资本的另一重要维度,指的是人的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表现为对目标的锲而不舍;体现在对目标追求过程中的积极状态,从总体来看,希望品质能够促使个体长期维持兴趣、高兴、自豪等积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就业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得到有效发挥,从而促使大学生个体获得更多的人际支持和就业资源;同时,良好友善、积极健康的持续状态和坚持有序、路径规划的行为特征,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稳定内化,构成大学生内在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从就业具体情境来看,“个体在遭遇就业失败挫折等负面影响时,对目标坚持不懈的积极状态和锲而不舍能帮助个体更客观地看待失败和挫折,从而更快地调整好培养心态,以积极的精神面貌主动出击”,体现出百折不挠的品质,克服阻碍达成就业目标。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就业心理资本

  2.1全程生涯规划,提升就业希望感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势必要注重对心理资本的开发,做好大学生的全程生涯规划就是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希望感,帮助学生全面分析自我、用专业方法评估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职业性向等,充分发掘内外在资源,和全面了解就业市场、就业政策环境等基础之上设立合理且富有一定挑战的生涯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将目标分解,帮助寻找发掘达成目标的不同路径,可能出现的挑战、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解决预案等,当小的子目标达成后,就会产生积极体验,一方面会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认可,提升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会巩固达成下一个目标的期望,增加希望感,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

  2.2实践创新开发大学生自信品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让他们在真实而可行的任务中增加经历和见识,“让他们了解职场环境和岗位要求,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交往技能,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创造价值的困难与快乐,培养良好职业素质”。

  2.3导师制培养方式促进自主探索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提供一种创新性的途径,一方面,专业导师能够提供榜样和重视他人的力量,提供大学生模仿和替代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导师可以提供实践的情景和真实体验,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学生存在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进行结果检验和过程总结,有助于自主探索,保持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韧性,导师在这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提升自信。

  2.4职业生涯体验开发大学生职业韧性

  职业生涯体验周、岗位实习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多次的演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内心的职业安全感,将这些情景中学习成果可以内化和迁移到以后的就业情境,有助于就业能力提升,另外,帮助学生通过对演练中问题和困境的解决,学会积极的归因模式,改善对自我和就业的期望、动机和外在行为反应,提升职业韧性。

  3设计就业团体辅导方案全面开发就业心理资本

  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除了从总体上融入心理资本开发方法,还可以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干预方法,基于某个小的就业团体的开展就业潜能开发的方式,通常显得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就业团体心理辅导是常用的一种干预方式,基于积极心理资本理论的就业辅导团体方案设计可以运用心理测评、游戏、互相评价、个人反思、视频观看、制定计划结合的方式,设计游戏导入、自我探索、叙事重构、建立计划等环节设计进一步开发积极就业心理资本,适度设置就业相关的障碍和挫折情境,允许体验失败,并引导个人反思和内省,引导大学生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心理舒适区以外选择最想完成的事件且制定计划,帮助大学生们分析实现的步骤和找寻有效资源,重点训练学会延迟满足,选择更有韧性的做法以应对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弹性,提升就业心理资本。

  参考文献:

  [1]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xx.

  [2]沈晓梅.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xx(12).

  [3]马亚静,段鑫星.就业困境与突围之道: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与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xx(10).

  [4]马亚静.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J].现代教育管理,20xx(2).

  [5]高艳,乔志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内部关系:质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xx(11).

  [6]欧少彬.大学生积极人格与就业能力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xx.

  [7]吴旻,范婷,吴先群.江西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研究,20xx(4).

  [8]韩菁.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教育导刊,20xx(11).

  [9]刘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5).

  [10]王尧骏.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xx(19).

  [11]师玉生,安桂花.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xx(157).

大学生就业论文4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 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 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 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 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 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 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 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 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 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 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 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 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 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 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 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 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 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 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 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 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 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 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 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 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 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 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 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 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 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 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 硬道理。

大学生就业论文5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指导机制建议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招生名额的不断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但是就业岗位仍然保持慢速度增长的现状。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目前张家口学院的学生就业现状,对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证学生的就业可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指导机制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越来越高,每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还是非常多的,例如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水平、就业意识和就业方向等;并且社会目前的就业供需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例如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定的入职门槛过于高,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招收人数寥寥无几,使得很多人挤破额头;还有就是高等院校不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怎样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社会等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本篇文章就是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学生的燃眉之急。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深入分析

  (一)就业需求。

  由于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国际人才标准已经由传统的“能力取向、资历取向”向着“品行取向”方面发展。根据对张家口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三年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工作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协调安排的能力。目前,工作单位更加注重所招聘人员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道德水平、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然而部分成绩排名在前的学生缺少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学生学习又不是名列前茅,所以在选择人才时,招聘单位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所以,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是更加看重的。

  (二)就业观念。

  人的观念和认识决定人的行为,由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会产生不用的行为表现。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对自身就业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根据对张家口学院的毕业生调查表明,相当数量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只有很少部分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社会顶尖的位置,而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基层的、一般性的工作干起。

  (三)就业心理。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非常不稳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对社会认知的过程,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曲折和坎坷,学生应该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很少的学生缺乏屡败屡战的勇气,导致信心严重缺乏,从而直接影响求职的积极性。其次就是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自我独立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最后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从而错失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措施

  (一)积极融合社会实践和就业工作。

  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好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国家、民情,从而增长自己的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完善人格、奉献社会。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职业角色的扮演,检验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职业,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理念。并且将自己实践的过程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

  (二)发挥全程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也趋于稳定,并且在大学期间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基本的规划。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和职业兴趣的培养。但是,学校也应该认识到毕业生能否成功求职,与毕业生本身的实力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高校应该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让学生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

  (三)树立大学生的就业资源开发和信息共享的意识。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就业信息的闭塞,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开发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并且缺乏实效性。所以,学校的有关部门有义务增强学生的信息共享意识和就业资源开发的意识。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还应该调动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还可以和相关的招聘单位建立招录合作的平台,从而促进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招聘单位来学校进行宣讲,从而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直接交流,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与本身、家庭和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根源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微.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xx年32期.

  [2]刘友辆,满燚.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对策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xx年8期.

大学生就业论文6

1积极人格的涵义

  积极人格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积极人格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对积极人格的涵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比如Illson(20xx)严格的解释了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积极人格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正性的利己和积极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正性的利己行为是人类所接受的,是个体为了达到既定的生活目标二不断做出努力的一种积极因素,利用积极的人际关系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而采取的一种积极措施。

  Peterson(20xx)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其中包括感恩、意志力、宽容理解、智慧聪明、能力等。这种积极人格是根据人格的特质理论来划分标准的。积极人格个体通常对事物和环境抱有积极的态度,从失败中乐于吸取经验和教训,积极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现在和未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一种优良品质。

  2大学生积极人格与缓解就业压力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获得,且积极心理学家也认为,积极人格存在于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只有当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把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得以激发和强化,进而产生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那么也就培养了积极人格。徐红红[3]研究显示积极人格特质一方面能够直接防止心理症状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在应激与身心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成为应激事件的“缓冲垫”。Garmezy,Rutter(1985)的研究也表明,培养并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帮助个体缓解压力,更好地面对逆境。因此,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促使他们应对压力有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有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尝试。

  3积极人格对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赛里格曼(1985)认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类本质、内在、美好、善良的一面,不断激发人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和积极品质,帮助人们挖掘自己的潜在力量来获得好生活。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很大程度上那个取决于人格因素,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是一个人在不断成长中最重要的内在资源。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刻不容缓。

  构建大学生的积极人格还必须从他们自身出发,不断培养和训练他们在困境中的技巧和方法,以便高效的应对压力,避免不良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培训获得的,在应对压力情景时带着积极的观念去迎接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大学生的自身资源促使大学生积极应对压力的策略形成,给他们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困境时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柱。

  4培养积极人格的策略

  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是一种现实,在这个残酷的事实面前要不仅需要人的积极心态,而且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人格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有效地培养和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来乐观地看待就业压力,产生积极的应对压力的情绪,高效快乐的状态来应对就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要给出正确的认知策略以及积极的情绪体验,用实际行动来锻炼他们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4.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认为个体对外界事物困境和压力的认知归结为是个体对他们的一种解释风格,对压力积极的认知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意义。消极的评估和自我暗示会挫败人的积极性,去除个体挖掘自我潜力的能力。认知评估是对应激源的认知解释和评估的过程,是压力的调节变量。由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化的阶段,严峻就业形势已经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这一形势也不会有好转。

  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有必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就业发展趋势,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和择业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观,在面临强大就业压力时不要惧怕,克服畏难情绪,形成好的良好的.就业观。在面试中要有自信心,即便失败也只是暂时的,正确看待失败的问题,学会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有效地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积极地迎接新一轮挑战,做到在失败中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以便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就业策略和技巧。学会吃苦耐劳,抛弃低付出高回报的不良想法。

  4.2创设交流活动增强积极体验

  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幽默感。幽默能减少紧张、缓解压力、增加积极情绪,还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有效的就业压力应对。积极体验是指个体对过去发生的成功事件给予积极的肯定,回味这一成功的喜悦激起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勇于挑战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这一过程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自信满满的。有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成功地抵制压力,维护心理和身体健康。

  当前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形成势在必行,促进学生应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乐观地面对就业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弹性,形成高效的积极防御积极防御机制,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作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学校教育要创设一定交流情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加强学生的积极内在动机建设,提供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同时,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一特殊群体,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实践,感受生活和学习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让积极体验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强有力的内在机制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4.3锻炼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行为模式

  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在其行为上的调节是有必要的。首先,积极地应对压力主要体现在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策略。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要进行积极地规划,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其次,开阔视野,了解当前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疏导,提供就业心理的个性化服务,排除心理压力给大学生择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他们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最后,营造和谐而积极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在这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形成内在的积极人格。通过与人交流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宣泄不良情绪,正确地认知压力水平,改善焦虑状态,激发积极的心理品质来积极地应对就业压力,使学生能够在就业面试中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学。

大学生就业论文7

  1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针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研究,主要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期望差距出发,对浙江省部分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研分析,找寻到主要差距。第一,职业社会地位方面。本文把就业岗位类型大致分为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和其他,经过对浙江省20xx年各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得出希望进入金融行业就业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比例最高。本文分析原因认为,中国近几年来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不断增长,无论是中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都需要大量人才,金融行业招聘时对学历没有过高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皆可,因此大学生认为进入金融业较好,社会认可度高,且掌握好金融方面知识,有利于自身理财与未来规划。第二,工资水平方面。大学生对薪水要求比较高,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xx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用人单位第一个月发放薪金基本处于20xx-3000元的水平,对个别高等学校如211、985类的毕业生薪金会更多一些,录用后用人单位会根据大学生对企业的贡献能力根据不同标准增加薪金。大学生刚就业的起薪和年终薪金存在一定差距,以每年薪金处于小幅度增长来估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后至少需要3年才能较完全准确了解自己在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三,社会保障方面。大学生根据自己权益是否得到保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在工作单位的去留。在各种保险中,大学生对企业提供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尤为关注。用人单位在各保险方面比较完善,但在权益方面会更多偏向于通过与员工私下协商解决,工会多为形同虚设。第四,发展空间方面。毕业生在岗位上未来的发展空间的大小反映了自身价值不断实现的程度,自身价值不断实现表明为企业贡献越多,当企业对员工的回报与员工的付出成正比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接近最优状态。发展空间主要包括晋升机会大小极其参考因素两方面。问卷结果表明,毕业生认为在企业里有晋升机会不仅依靠个人实力,还需要人际关系。

  2研究设计

  第一,科研方法。文献研究、抽样调研、咨询访谈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质量等文献,发现大学生就业质量期望与用人单位就业质量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再进行抽样调研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就业质量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最后咨询相关专家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完善课题成果。第二,问卷设计。大学生就业质量差距主要体现大学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期望在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方面内容的差距,要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在本质与特点。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等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可比、独立、数据的可获得地选择通过就业状况、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等四个维度来调查和分析大学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就业质量差距,从而来评价分析差距的弥合处。第三,数据的获取。本文的数据获取,主要通过对浙江省内高校20xx届大四学生、毕业生以及浙江省内中小企业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纸质发放、电子邮件和当面询问等形式向在校生发放1000份,向毕业生发放1000份,向中小企业发放500份。最后回收问卷2322份,有效问卷2189份,其中在校生865份,毕业生870份,中小企业454份。

  3研究结果

  第一,职业社会地位对就业质量差距的影响。问卷根据就业的状态与情况,主要包括就业机会、企业规模、就业稳定性、就业公平度、任职匹配这五个就业状况指标进行问题设计。其中,就业机会包括就业难易程度和跳槽比例两方面,企业规模包括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两方面,就业稳定性主要指就业时间长短,就业公平度主要包括行业收入等。本文调查结果中,我们选取这一维度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据调查显示,在跳槽比例上,27.6%的在校生选择会在就业之后跳槽(其中近12.3%的在校生认为自己在1年以内跳槽,49%的认为自己选择在1到3年以内跳槽,其余的人认为在3年以后跳槽),72.4%的`在校生选择不会跳槽。而在毕业生中情况就有所变化,42.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后会跳槽(近两成的毕业生选择1年以内跳槽,近四成的毕业生选择在1到3年内跳槽,其余选择在3年以外跳槽)。毕业前与毕业后的跳槽意愿比例有明显增加,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质量有较大变化的认知。在企业规模(期望)上,在校生中57.4%的期望进入大型企业,32.3%的期望进入中小型企业,其余5.3%的在校生希望进入微型企业。而在毕业生中,12.2%的毕业生进入了大型企业,63.01%的毕业生进入了中小型企业,24.79%的进入了微型企业。但是,在调查中小企业的期望中,首先针对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上,20%的企业认为自己需要大学生,44%的企业认为非常需要大学生,20%的企业认为对大学生的需求一般,11%的企业认为自己不太需要大学生,还有2%左右的企业不需要大学生。其次,在面对大学生跳槽比例上,近98.67%的企业不希望大学生跳槽,其中大部分是反对大学生短时间内跳槽的。第二,薪金报酬对就业质量差距的影响。报酬主要包括第一年工资、增长情况和奖励情况等三方面内容。其中,第一年工资还有细分男女报酬差别一内容。本文调查结果中,我们选取这一维度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在第一月工资上,53.1%的在校生希望第一月4000-5000元之间,30.2%的在校生希望第一月达到5000元以上,18%的在校生希望有3000-4000元。而在毕业生中,30.2%的毕业生第一月4000到5000元之间,37.9%的毕业生第一月工资在3000到4000元之间,8.6%的毕业生第一月在5000元以上,30.3%的毕业生第一月工资在20xx到3000元之间。在中小企业期望看来,53.4%%的企业认为应该给平均大学生第一个月3000-4000元的工资,18.7%的企业认为应该给大学生第一个月4000-5000元的工资,9%的企业认为应该给大学生第一个月5000元以上的工资,其余18.9%的企业认为第一个月应该给20xx-3000元的工资。从薪金报酬发现,大学生的期望和企业的期望相差不大,但现实中有多种原因会影响薪金报酬差距,需要再深入研究。第三,社会保护对就业质量差距的影响。社会保护主要包括保险、福利、工作时间等三方面内容。本文主要从保险和福利角度分析。在校生和毕业生中,近百分之百的人关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五险一金”问题。在企业期望来说,其中,89.98%的中小企业愿意完全给大学生缴纳五险一金,5.78%的企业认为五险一金由大学生自行缴纳,0.89%左右的企业并不愿意缴纳五险一金。第四,劳动关系对就业质量差距的影响。劳动关系主要包括维权难度、晋升机会和工会等三方面内容。本文主要从晋升机会角度分析。在晋升机会上,近80%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中晋升主要依附的是个人实力,65%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中晋升主要依附的是个人关系,56%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中晋升要看男女性别,34%的毕业生认为企业中机遇是晋升的重要因素。而在企业期望里,93.67%的中小企业认为企业中选拔任用主要靠的是个人实力,65%的企业认为个人交际很主要,67%的企业认为男女性别很重要,46%的企业认为机遇很重要。

  4结论与建议

  在薪金报酬方面,企业一般会给富有实力的毕业生以职位、薪金上升渠道,但就刚毕业的各高校学生而言,普遍首年薪酬不会较高。因此,大学生应放正心态,在大学里积极做一些能够充实自己能力的事,为将来的薪金以及职位的提升奠定基础。在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方面,企业首先希望毕业生取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可以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CPA、证券从业资格证等企业所需证书。而职业技术证的初、中、高又能为将来的事业发展带来良好前景。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应当放正自己的心态,稳扎稳打提升自身实力。在社会保障以及福利方面大企业一般都做得较为规范,而小企业五险一金不交的情况也有存在。对于这个问题,政府要加大清查力度,规范小企业逃避为员工提供福利的行为,并进行严厉处罚,让企业不敢再犯。而毕业生可就两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积极监督这些企业,争取自身权利。另一方面,如果小企业能够为你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大学生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变通,提升自我。

大学生就业论文8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万,比20xx年增加90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往后的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68%,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一)焦虑心理。

  20xx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这些数字无一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更为直接的是引起即将毕业面临就业择业大学生神经的紧张。多数大学生都会担心十二载寒窗苦读加之四年的刻苦学习是否能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份发挥自己特长、专业对口的岗位,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真确,会否有更好的工作与自己失之交臂等等。特别对于临近毕业还无着落、不能明晰自己是否要考研究生,或者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而言,这种焦虑心理更为严重。这样的心理如枷锁一样,沉重地将学子栲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致使学子心情沉重、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自卑或自负心理。

  此两种心理均是不能正确的对自我进行认知界定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细较二者之别DD自卑为过低地评价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心,导致行为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展示自我。而自负心理则是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而失去自知之明,自我心理定位过高,好高骛远。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落差,一旦未能如愿,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

  (三)茫然心理。

  由于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够准确,大学应届毕业生中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经历多年的寒窗苦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事实上,这种心理在大学生择业时是十分普遍的。他们不知道究竟什么职位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能力从事哪些工作,导致关键时刻抓不住机会,错失良机。

  (四)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

  这是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常见的一种心理。众多的工作岗位中,绝大多数是一些平凡而普通的岗位,而那些高薪、稳定的工作是少数人才可竞聘成功的。然而,有些毕业生抱着“你能我也能”的心理,寻求岗位相当的职位不得,看到别人工作理想时痛苦又不甘心。这就不免出现一些小人之举,违反竞争道德的不良行为。大学生就业一般是初次就业,在此过程中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互相攀比,整个求职路俨然变成一场纯粹的攀比闹剧。

  (五)依赖心理。

  不乏有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和竞聘受挫时,曲解“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言。择业时不主动出击,迎难而上,而是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以期达到人情就业,例如依赖学校、教师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关系就业,缺乏独立竞争意识。更有等待用人单位主动邀请,以致错失良机者。

  (六)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热门职业,缺乏理性思考,忽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特点的分析。归根结底是学生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缺乏对就业信息主动搜集和动态分析的判断,导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及价值观等没有明确的认识,最终导致自己就业意识非常模糊,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事业单位等一些狭窄的范围里,不顾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盲目从众。

  (七)冷漠与怯懦。

  一部分大学生因择业时受到几次挫败而失去信心甚而看扁自己,对于以后的用人单位不积极。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或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而异常的小心谨慎,恰恰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展示出来。

  二、就业择业不稳定心理产生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制度的变革,人们不断构建自己新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价值导向多元化、就业制度和就业结构的不完善是导致多种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客观因素。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也同样存在多元化导向,更加注重功利性。因此她们在择业时可能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就业地区和社会地位。

  就业结构不平衡性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影响体现在学科和区域上。大学生入学时选择的“热门”专业世殊时异,毕业时可能已成为就业亮红牌的专业甚而成为“冷门”,由此造成学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成为就业路上的阻碍。而毕业后,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之下,毕业生还是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工作,这也造成了毕业生待业,给其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

  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高校的扩招使毕业生逐年递增,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造成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这是异常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户籍问题、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平性不够等等,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二)高校教育因素。

  专业及学科设置不合理,造成毕业生与市场供需脱节。部分高校在面临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致使岗位供给数量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期望这一情况时,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就业新形势、新情况来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师资结构、水平和学校的资源配置跟不上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多毕业生到了市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产生诸多不稳定心理因素。 择业指导的不充分。目前许多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细致,就业指导雷同,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缺少过程性的指导。客观上给就业生求职时带来不便,导致部分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准确自我定位、茫然失措。

  心理辅导滞后。自20xx年1月,由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一些高校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相对欠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心理辅导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专门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进辅导不够深入,明显滞后于学生择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所以他们都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较高的个人抱负,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事业上作出一番成就,但是很多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的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各个方面与社会要求能力的不相适应,他们自身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因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业准备过于简单,择业材料准备不充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因素。在我国,父母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心理。父母的职业选择观、其对于子女专业的关注乃至父母的社会地位、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本人产生的一些影响都是其产生矛盾心理的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困难和冲突,因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不利于求职就业,心理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的排除困扰,更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颗稳定和积极的心态。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本身都要重视择业心理健康的培养,共同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一)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就业市场信息的滞后等问题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于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开展,为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并继续大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成长完善。

  (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认识职业,自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高等学校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不光要讲一些道理,还要用事实来说明此道理。比如:对在基层有所作为的校友进行追踪调查,大力宣传他们有所作为的先进事迹,同时邀请他们返校为毕业生作报告,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理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自主创业观。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虽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朝着市场化多元化,功利化的方向发展,但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积极转变观念,到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自身应树立起敢于竞争、立足发展、勇于创新、乐于创业及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及临时就业、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等。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要正视问题,放松心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就业竞争如何激烈,大学生必须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找准兴趣点,将日常学习与就业目标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保证在就业时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甚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应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引发学校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就谈不上和谐校园的建设,其不和谐因素势必迅速向社会蔓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与不稳定。同时,社会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校园建设,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而且对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的和谐构建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家庭、社会也责无旁贷,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健康方向发展。

大学生就业论文9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获得、保持工作以及获得晋升职务的各种品质和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融合了态度、能力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是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群体对利益的追求加剧,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择业时偏重于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与环境较好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未来的自身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不去考量。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到位,从而没有一个合理定位、合理规划,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与市场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离。2.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被动地等待别人为其传递就业信息,甚至一味地靠家庭资源等去获得就业。然而,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是客体,在劳动市场上是供方,是否学会向单位推荐和展示自己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得和提升。3.专业技能不足。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入职的关键,一些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扎实地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手足无措。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4.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企业单位期望招聘的大学生一入职就能够立刻胜任工作,所以大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使许多大学生有资格证书、学历,却不会运用。5.创新能力不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只会读书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也是毕业生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加强的同时也让其就业能力得到提高。6.社会适应能力尚有差距。随着经济结构向服务业的转型,与“人”相关的自我调节、沟通合作、组织规划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当环境变化时,在校大学生对社会怀有恐惧、逃避感,职位适应缓慢,往往导致大学生不能融入到工作环境中。7.职业素养认知较差。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一旦从业不顺就频繁跳槽,很难持之以恒,不仅影响了企业用人计划的顺利实施,而且使学校的诚信受到质疑。8.就业心理素质较低。竞争激烈的人才就业市场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就业不可缺少的因素。面对就业市场双向选择带来的权利、机遇、竞争与挑战,毕业生的心理是错综复杂的,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提高途径

  1.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动态地提高老师的就业指导能力素质,可以充分发挥其贴近学生的优势,帮助大学生准确分析就业发展动态,综合利用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时效性、个性化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2.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随着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变化与竞争的不断激烈,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再就业以及就业岗位不断改变等,这些都成为普遍现象和常规性状态。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动态就业观,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多渠道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3.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必要措施,高校通过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运用多方面的资源,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就业时充分发挥优势,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4.提高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用人单位来说更为难得,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后,注意借鉴和总结,从多方面考虑,进行思考和创新,加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5.培养大学生的“软技能”。“软技能”指大学生的社会与关系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其今后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交、沟通、适应、组织、合作等方面的培养。6.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主动、自觉地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求职能力。7.丰富心理疏导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压力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开展心理疏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自我调节,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

  三、结语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在就业及以后的职业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具备充足的就业能力。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系工程,本文从多方面进行探讨,期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2):48-53.

  [2]查良松.试论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2):120-122.

  [3]吴御生.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3):54-57.

  [4]马宁,李红英.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动态跟进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18):3-7.

  [5]李伟.基于择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6):112-114.

大学生就业论文10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对策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的渠道,但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现状

  在199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在大三或大四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就业指导主要涵盖三门课程――就业指导、生涯发展以及创业教育。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程就业指导课程要求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

  1.课程开设不均衡,没有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认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教育课。而目前,就业指导课较为成熟,生涯发展课日趋完善,创业教育课急需加力。

  2.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规范化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导致学时不一,学期不一,学生不一,机构不一。学时不一即有的学校是32课时的课程,而有的民办院校却没有相关安排;学期不一即有的高校开设七个学期的就业课程,而有的高校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就业课程;学生不一即有的高校面对本科生和专科生,而个别高校还面对研究生;机构不一即管理部门有些混乱,有些高校是就业指导中心主管就业指导课程,有些是社科部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缺乏个性化辅导。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或者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就业指导讲座,以灌输为主,缺少反馈,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

  4.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对就业指导人员有很高的专业性要求,必须是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而在我国,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质却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学科专业依托。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对策

  2.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就业指导师的培训,提升就业人员的素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还应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来学校担任学校的就业指导师,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3.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规划、职业发展等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还可以进行预约咨询,咨询可以以面对面或网上咨询的形式展开。

  参考文献:

  李琦.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xx(6).

大学生就业论文11

  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1.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从就业地区来看,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去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这些地区相对来讲待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成了大学毕业生工作的首选之地。向小城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就业的比较少,就造成地区就业结构严重失调。从就业专业来看,经济类、应用理工类就业较好,文科就业较困难。

  2.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毕业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区或单位,方能彰显自身的价值。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学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环。因此,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思想中的人们和时代的发展形成鲜明的落差。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很高,总是不愿到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业。没有理想的工作岗位就放弃,工资低的也不就业,仍愿待业。据调查显示,有78%的学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参加低层次的工作。择业与期望值要求过高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4.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而对实践教学并未引起重视,或者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和所学专业关联不大,无法得到实际锻炼。另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不健全,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有限,学生实践困难、造成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动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岗位适应性不强。

  二、就业困难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针对社会对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创业者为学生作讲座,传授创业经验与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启动了校长基金,鼓励学生们参加创业大赛,学生们几个人自行组织团队,申请校长基金项目,经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审核,通过者就可以用校长基金创业,这个活动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将来毕业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创新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要想将这些科学技术变成财富,必须要经过科技创新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成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业和动手实践的催化剂。

  3.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激烈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为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鼓励以科技创新为主。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竞相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其竞争优势。以美国为例,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允许大学拥有自己通过政府资助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大学可向商业公司颁发专利许可证而获得经济回报。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但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也会朝着这方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科研竞争力的水平。

  4.提高社会生存和应变能力。面对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的大环境,谈到如何解决自身就业困难,“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大多数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选。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业设计和实践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抛弃大学就是象牙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的观念。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实力最能说明一切。也有的学生把“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作为优选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然多一种选择,就多一分希望。“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使“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更加广阔。可见,大学生调整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能变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宽大学生创业的渠道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还体现在其创业意识不足,对创业的目的和预期不明确上。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在所有的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明确说明自己有创业想法和行为的学生都有大学期间从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职经历,如发广告传单、产品推销与发放调研问卷等,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强,对物质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费用,为了满足自己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增加自我经济收入成为首要目标,而创业行为作为学生群体认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学生的主要选择,同样也说明,最大的创业动机是基于对物质生活的相往,而且创业成功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同样也能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沟通能力,给学生带来学生身份附加的光环,这种创业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学生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谓是实现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者,在毕业后寻求工作时,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和我国的教育传统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思想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西方国家的大学生主要培养独立创新的意识,并且学校所学知识和市场需求直接挂钩,这样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较强。前面提到,我国大学生大学期间主要从事家教等兼职工作,这从根本上来讲算不上创业。只有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形成。

  2.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检验,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条过硬的心理素质:

  (1)独立性与合作性。独立性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中国大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独立性,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独立,不仅仅是思想的独立。作为大学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父母亲戚的左右拥护下而来,父母为其办好一切入学事宜,然后父母一百个不放心地离开。这些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在我国的环境下没有让他们长大的机会。大学是他们离开家庭的第一步,是培养独立性的最好的场所。合作性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品质。出色的创业者不仅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还要乐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德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几个学生组织团队,共同提出研究的课题,共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合作精神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很重要的一点。

  (2)敢为性与克制性。创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因为前途是不为人知的。没有勇气是无法走上创业道路的。克制性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心理品质,是成熟的标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种干扰,高度克制盲目冲动,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消极负面情绪,坚决采取理智行动。

  (3)坚韧性与适应性。坚韧性是一种对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极为可贵的心理品质。创业要经历在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中跌打滚爬的过程。创业者还必须具备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把握商机的素质。它不仅表现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且表现为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创造机会的能动性。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锻炼。创业实践既能进一步增长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锻炼,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

  3.学校要搭建好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前面提到,很多大学都设立了校长基金,为想要创业而且有好项目的同学们提供资金支持,并接受学校的监督和检查。资助的这些项目都是学生团队提出方案,经过论证并且通过考核组的评估之后才能立项,经过一两年的实践,专家组对创业团队进行验收。这个平台有效地鼓励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为创业团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是从学校角度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个平台也不全面,因为基金有限,能资助的范围较窄,并不能大范围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因此,大学生创业还需多方位、多渠道的发展。大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科技创新,成果可以申请专利,校方帮助找企业转化成利润。另外,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同学可以向父母申请一些创业基金进行创业尝试。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还需进一步发展,不仅为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大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大学生就业论文12

  1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1.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的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这样在日后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盲从心理,避免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没有头绪;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减轻就业压力,在学生自主创业中给予学生帮助;改变学生一些陈旧的观念,消除学生依赖等待的观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积极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使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就业观。

  1.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首先,学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要依据国家的法规章程进行;其次,要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和培训,其实许多大学都有就业指导和培训组织,但这些组织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把就业指导和培训落实到实处,就业指导和培训应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在以课堂形式,纯粹讲授书本知识。

  1.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且教授的知识与社会严重脱节,这就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2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影响

  具体为对专业结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等。对黑龙江省而言,我省处于北方地区,金融危机尽管对北方地区经济影响较小,但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会同其他省份一样,同样存在着专业结构陈旧,应用型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更新等问题。

  2.1调整专业结构

  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原本热门的专业可能变得不太热门或受到冷落,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可能会变成热门。国家对过去金融管理这些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过去受到轻视或忽视的技术人才、工业人才、三农人才,将来的需求会大量增加。

  2.2课程设置及改革

  第一,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优化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所以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新,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升级需要。例如,配合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开设适应其发展的新的课程。第二,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除了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开设,还要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应用型的大学开设应用型的专业,这需要应用型的课程、应用型的教材、应用型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2.3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危机对国外高校的影响比较大,西方有些大学已出现解聘、减薪现象,虽然不是很厉害,但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但中国高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师资不足,黑龙江省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高校,不会减薪。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校的师资影响最大的是可借此机会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将会有很多“海归”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高校引进这样的国内外海归,可以弥补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尤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我省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国任教。

  2.4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尚未树立,市场的负面影响泛滥。金融危机将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

  3结语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其制约,教育的发展也将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产生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该文从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要点在全省专业结构布局,课程设置布点,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该文的研究将对我省高校应对金融危机起到重要的启示,该项目的研究也将对全省高校应对金融危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兴禹 单位:黑龙江大学

大学生就业论文13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种种因素促使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关键词: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作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作准备。因此,就业心理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就业心理也与大学生的其它心理特点如人格、需要、学习心理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大学生学习心理中的“辅修热”、大学生课外活动中的“打工热”等等都或多或少与未来的就业准备有关。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以就业为中心,在其它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的产生、变化、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大致而言,可以归纳为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心态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一般特征

  1.就业心理倾向

  就业心理倾向是指对大学生就业有推动与指向作用的那些具有洲自理动力性的心理因素。它决定着大学生对就业活动的认识、评价与态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职业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成分。其中,职业需要是指个体对职业的需求,包括谋生需要,承担社会义务,寻求个性发展等方面。职业动机是指在职业需要基础上形成的推动大学生朝一定的就业目标努力的动力过程。职业兴趣是指个体对从事何种职业的主观偏好,表现为对特定职业活动、职业环境的喜爱。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职业形成的更深层次和抽象的观念系统,它比职业兴趣更深刻、持久,并涉及有关职业问题的方方向面。职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相当稳定,并会更深刻地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评价与选择。因此,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自理倾向的核心与主要内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倾向表现为三大特点::多元化与一致性;务实性;变化性。

  2.就业心理素质

  什么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内在的、深层次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就业心理素质是指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影响的心理能力、活动水平及人格特点,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职业成熟度、就业人格特点三个部分。就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就业准备及其他活动如学习、社会实践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就业心理特点,是大学生顺利就业、应对就业挫折、实现职业适应与成功以及各种就业心态等形成的心理基础。包涵就业能力相对稳定、职业成熟度有起伏、就业人格特点表现不一等特性。

  3.就业心态各异

  就业心态是指人学生在涉及到有关就业问题时,特别是在准备就业与寻求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情绪高涨、失落、信心百信、犹像小决等状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既与他们的个性品质、个人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就业时所遇到的情景有关,如就业顺利与遭受挫折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就不一样。就业心态是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常常是通过各种不正常的就业心态表现出来的。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 自我认知不准确

  雅典有一座德尔菲神殿,上面刻了两句话,其中一句广为人知,就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经常以此自省,同时也借此激励别人。对求职而言,这也是首为其要。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首先也要做到认识自己,要正确、全面客观评价自己,了解自身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与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样,在择业过程中,就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和目标性,扬长避短,进而合理定位。但是能够准确自我认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就存在着不能够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2.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准确

  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准确主要是指对就业环境、就业单位等客观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得不准确,只是凭主观臆断。主要表现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许多大学生期望到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对那些他们认为是苦差事的活儿,一些人宁愿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委曲求全。学有所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子的美好心愿。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对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部门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对就业环境估计不足就盲目的追求这些部门。他们或是对就业信息迟迟不作选择,造成信息利用率低;或是择业多变,随意违约。总之,当代大学生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准确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找不到称心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3.情绪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情绪心理是指大学生就业之前产生的一些情绪问题或是在就业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就业时情绪出现浮躁和波动,是心理成长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倘若情绪长期波动井郁闷在心中,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还会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焦虑、抑郁、、患得患失三个方面都是就业情绪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

  4.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人们的想法、感觉及行为如何因他人行为或想象行为的存在而受到影响的社会心理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社会或者他人的影响有关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嫉妒心理以及急功近利心理等。

  三、小结

  除了上述之外,造成这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尚有一些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比如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学科设置的不合理以及就业指导相对缺乏等等。总之,大学生就业心态形式多种多样,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呈现出新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研究工作,不断了解新形势、新变化,作出新的科学学术成果,及时给予大学生就业相关心态问题以及时的解决与指导。

大学生就业论文14

  大学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摘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

  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和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和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积极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退出机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机制

  应届毕业生需根据学校和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同,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和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出机制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之后还没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筹资渠道与基金管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

  (1)财政补贴;

  (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

  (3)个人缴纳费用;

  (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况分为不同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

  (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面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

  (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况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

  (1)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一定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

  (2)从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直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和次数略有不同,一直持续到12月份。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抵押归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领取待遇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可以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信用协议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如果六个月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和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六、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凤石.创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刍议[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xx,(10):131-132.

  [2]卢红梅,马杰.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xx,(4):116-118.

  [3]赵海峰.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xx,(15):168-169.

  [4]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11-388.

  [5]李春鸽.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构建分析[J].经济导利,20xx,(4):57-58.

  [6]王静.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探究[J].法制与经济,20xx,(1):66-68.

  [7]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

大学生就业论文15

  1.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20世纪上叶,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幸福生活。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对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便显得日益重要。而对于心理学而言,其主要任务也就随之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虽然心理学家们也从未放弃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虽然对积极心理学也产生了影响,但很可惜的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使积极心理学始终处于消极心理学的阴影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积极心理学开始重新回到心理学家和公众的眼前。

  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是对病态心理学的"扬弃"与价值转向,它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指出心理学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问题消除并不等于获得健康,人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存在,人是为了生活幸福而活着。因此它主张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与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的研究;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2]

  3.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上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主客上来分析。客观上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有脱节,学科知识的滞后性,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性,这些都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从而造成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期望值过高,即大学生自己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出现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心理上严重失衡,从而产生了压力;二、是功利化倾向,过于强调工作给予自己的回报;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的要求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而更多的是要求当前的工资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三、社会实践能力弱,现在很多单位的负责人都反应现在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太差,就容易让大学生到单位后无所适从,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也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压力。

  4.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很多现象,来解释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4.1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具备了走入工作岗位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学校所学的知识根本与社会不能接轨,没必要那么认真"。其实不然。首先,一个人不管他所掌握的知识还是技能是否是很尖端,但至少这些知识会让他信心十足,他会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人;其次,所有的知识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门知识或是学问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就拿学心理学的学生为例,毕业后他可能做的是销售的工作,按大家的理解这是与他的专业也是相去甚远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经验的人说,做销售你要学会察言观色,要抓住对方的心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他以前所学的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对他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永久不衰的,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不同的要求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我所学的专业就是最好的,我一定要把它钻透。

  4.2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现在的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太差,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却不能用于实际,不能用这些知识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在就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实践能力。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处理事情的应对能力,以及与同事伙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锻炼一个人勇气与胆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其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点。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面对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没有勇气去敲门,那这样就只会与机会擦肩而过,空留遗憾了;有些同学是好不容易进去了,却始终不知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出创新点。

  4.3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跌倒再从哪爬起来,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寥寥无几。现实的情况是,一次的挫折就有可能让一个大学生从此消沉,这也可能是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在家都是家里的中心,从来也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自负,因此一次的挫折就可能打跨他们。因此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正确看待每一次的挫折,一次挫折一个经验,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挫折就不算什么了,而且还会让他们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变得成熟稳重,懂得思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挫折是一笔财富,只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认真对待,变压力为动力,那么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想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一定能收获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峻.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xx(02)

  [2]张惠霞.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的启示.科教文汇.20xx(01)

【大学生就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论文07-20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02-25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2-23

大学生就业论文15篇04-02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精选15篇)02-16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5篇12-23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15篇)01-24

[通用]大学生就业论文15篇07-21

大学生就业论文锦集(15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