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数学论文

时间:2024-07-20 12:53:29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1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辅助教学

  数学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我们不仅要会发现这些数学问题,也要学会借助生活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对于这些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辅助教学,那么势必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学习起来也会相对的容易。例如在学习“时间单位换算”的时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结果便是不知其因但知其果,如此的教学方式只会把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的枯燥难懂。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借助手表和日历。如: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此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请拿起你们的手表,用手拨一拨来观察一下日、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性的用到手表,但是他们很难有机会和精力去认真仔细的观察,因而课堂上观察“手表”这个课外之物,很容易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一旦亲手尝试,就会轻易的发现日、时、分、秒之间特殊的换算关系。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和理解了这些知识,就会走出“尽信书”的误区,而这些知识也将会陪伴学生的一生。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数学,亲身感悟数学,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性,一旦成功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数学便成了能看能用的工具,学习起来必然会生动有趣。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学者问外国学生:“从6点到7点这段时间内,分针和时针各重合几次?”这些外国学生会立即拨动手腕上的手表,亲自实践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同样的问题放到中国学生的身上,学生只会想到查阅课本,套用公式。由此可知,中国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并不能将知识搬到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失去了其最初的目的,取而代之的是盲目的跟从式学习,学生成了学习的工具,实在可悲。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渐的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教师在这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引和督促作用。比如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课本、课桌、走廊等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对长度的大小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之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文具盒、教室、食堂等物体的体积,这些实践在传统教学中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学生也要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加深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让数学真正的服务于生活。数学就是生活中的万花筒,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又不断的折射出生活的倒影。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数学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如果学生可以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就能认识到数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深莫测,同时也能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从而真正的喜欢上数学。

小学数学论文2

  一、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常见的解题障碍

  迂回眩惑干扰。这是指在分数应用题中,很多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是采用倒叙,或者是顺叙的方式,甚至是更加迂回的方式来给出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叙述数量关系,就会使学生在解题时造成思路上的困惑和不解,从而造成解题上的错误。如果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数量之间的关系太过于复杂,那么学生在理解起来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也就无法很好的理清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解题思路上的错误出现。

  二、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探析

  1.认真审题,找准标准量和对比量

  审题认真是做好相关应用题的基础,如果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模糊不清,那么即便是有了解题思路,在计算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失误,因此,认真审题是关键。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找好标准量和对比量,了解清楚题意,进而掌握解题要领。比如说这样一道例题,“小明一共买了60颗软糖,其中有1/4是水果味软糖,其余的都是牛奶味道的'软糖,请问牛奶软糖共有多少颗?”在这道题中,标准量是60颗的软糖总量,1/4的水果硬糖是对比量,掌握好这两个基本的概念,就可以很简单的得出解题思路和结论,最终的结果是“60×(1-1/4)=45(颗)”。

  2.加强指导,重视线段图的训练

  小学分数应用题中有很多都涉及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小学生很多都会对这些关系感到混乱,无法很好的理清各个关系之间的具体联系。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教导学生运用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线段图来予以辅导,帮助学生了解清楚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尽快的找出解题的关键点,为快速正确的解决相关问题做出基础性的帮助。比如说有一道例题是这样的,“已知有甲乙两数的和是64,甲的3/7与乙的3/9相当,请问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在解答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线段图的教学模式来解题。分别画出甲乙两段线段,把甲的平均分为7份,乙的平均分为9份,而且甲的3/7与乙的3/9相当,就可以得出甲:乙=7:9,从而可以得出,甲=64×7/16=28,乙=64×9/16=36。

  3.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正是想象力和思维活动高度发散的时期,因此,要重视学生思维发散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课堂互动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一直是课堂上的主体,随着教育部的改革,一些教师开始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很多,无法体现所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人数的增多,许多教学活动都无法顺利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比较少,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知识,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没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不愿意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从而降低了课堂主体性。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充满生趣。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运用习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让学生做好分数运用题。小学分数应用题是非常普遍的,掌握好相关知识,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小学数学分数运用题的解题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指引着学生更好的破除解题障碍,掌握解题要领。

小学数学论文3

  一、教师在小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

  老师在帮助小学生掌握好审题的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指导小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具体就是老师要帮助小学生在指导题目考察的知识点之后,根据正确的解题公式和方法,进行讲解,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运用正确的、灵活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在讲解这方面问题时,老师首先要引导小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简单的关系图,然后根据列出的关系图,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和考察公式,然后把题目给出的条件和数字进行带入,然后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做到这一步之后,老师要使小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在得到答案之后,要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检验、验证,在验证最后的答案正确之后,还要考虑到应用题是要有单位的',查看最后有没有一些细节上的错误,在查看这些之后,才能保证这道题最后基本是正确的。具体的解题方式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图片和文字进行分析题意

  利用图片和文字进行分析题意,是非常直观、方便的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并不能完全根据一大段文字来进行抽象想象,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进行一大段文字的解析,这样通过直观的图文,小学生能够更容易明白应用题的题意,加强思维定势,从而通过纸上的图文,找到合适的解题步骤进行解答。

  2.进行最后检查验算,纠正不必要的错误

  进行最后检查验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众所周知,应用题不仅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是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在所有的计算之后,要重头开始进行检验,在检验之后,再仔细检查一下有没有写单位等一些细节问题。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这样能够确保正确率。

  3.议题论题,自编自答题目

  议题论题,自编自答题目,是指在做好审题、分析题目、解题等步骤之后,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议题论题,是指学生要懂得举一反三,根据自己做过的应用题,能够编写出通过做过的应用题的变形题,这样循环练习,能够使学生不断加深印象,在做题的时候能够熟练掌握题目所要考察的目的以及其考察的知识点,这样,在以后的做题过程中,学生头脑中能够形成一种抽象思维,能够快速解答应用题。

  二、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

  数学中的应用题基本上都是源于生活的,所以在实际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的生活,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小学生能够集中精神,认真听老师讲应用题的相关知识。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题目内容,才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通过营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氛围和模式,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总结

  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讲解。应用题是数学中最贴近生活的部分,学好应用题,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应用题教学,注意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氛围中去,从而不断地掌握数学相关知识和解题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论文4

  如何寻找或选择研究课题,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说,数学教育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从数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中选择。更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挖掘、发现和选择数学教育研究课题。

  1.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寻找研究课题。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活动情景及练习的M置等问题。如《新数学读本》将问题的提出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第一册共有五个单元,有五个主题图:勿走进数学乐园;②小动物上学;.文具店里的数;④我们去郊游;⑤森林运动会,让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面对教材的编排,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年级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年级学生是怎样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他们提问的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水平有性别差异吗?

  这些都可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的问题。

  2.从教学的困惑中发现研究课题。

  在数学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以往采用较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住住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可总还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豪无兴趣?作为数学教学一线的教师,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小组台作学习”、“参与式教学”来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结构,把班级授课制与小组讨论结台起来,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是否可以调整原来的`教学内吝,处理好教材,等等。又如,推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这样的困惑:计算教学中究竟是情境创设重要,还是复习旧知识重要?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实现计算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又如,要算法多样化还是算法优化?何时优化?如何优化?

  再如,如何开展小组台作学习,怎样的小组台作才是有效的?解决这些疑问或困惑1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但实R}者可以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探寻解决的方法或策略。

  3.从讨论和交往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学座谈会、教育思想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数学教育学年会、数学教育专题讨论会,等等,参加这些会议,可以获得一些研究课题。平时听课后的一次讨论,也会启发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进而想出新问题。每当听完一次学术讲座,也可能会使人想到一些新的问题,拓宽新的思路,认识新的领域,也就形成了许多研究课题。尤其是与有关的专业研究人员接触(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和专业人员接触的机会》,向有关课程的教师、教授或研究机构的专家请教,讨论自己感兴趣领域中的问题,也可以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N.

  4从过去的研究中挖掘研究课题.

  数学教育研究如同大范围的教育研究。有的研究不仅探求其所要研究问题的答案,而且也从其研究问题中得出不少值得研71的问题;有时住住是在回答原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新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探讨。

  例如,有的研究报告,常在讨论部分提出做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这些建议便成为别的研究者发现问题的良好来源。有的教育研究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特点,在某一阶段只能完成研究的一部分工作,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余下部分需要人们去继续完成。通过前人过去完成的研究,可以发现还余留什么问题有待于后人研究。有的教育研究具有乡元性特点,在一项研究中仅能研究若干变里或因素,故通过阅读过去的研究论文中所研究的变里或因素,可以引发对其他变里或因素的研究。有些研究由于对某些变里或因素未加以控制,或没有发现,因而造成许乡研究的结果相互矛盾。为了消除这些矛盾冲突,可以改变原来的研究设计,在新的研究设计中,增加新变里或控制其他变里,以观察结果是否仍然不同。因此,从过去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许乡启发,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Mc

  5.从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中构思研究课。

  阅读和分析各种理论文献、数学教育类报纸杂志、数学研讨会议论文集、专题资料集以及获奖论文集等,可以从中了解到,在相应的领域内,别人已经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方面的研究空白,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构思值得研究的课题。其中或是别人尚未注意到的I司题,或是尚有争论的I司题,或是虽有进展但仍可作进一步研究的I司题。如,关于,li岸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有的研究者关注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各种变里;有的研究者从问题解决过程的实质着手研究,还有的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但阅读教育书刊、理论文献,仍可发现还有许乡问题有待研究。又如,数学问题解决是不是存在性别差异?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阅读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存在相关,等等,这些均可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6.从对某教育现象进行观察而形成研究课题。

  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跟踪观察,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对学生厌学数学现象的观察,形成研究课题:数学厌学学生的特征研究。又如,针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开展“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再如,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形成“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教师只要是教研的有心人,总能从对众多的教育现象观察中发现而形成研究课题。

  7.从课题指南上选择研究课题。

  国家、省、地《市)、区(县)的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机构,每年都发布《或招标)教育科研课题指南,提供给中小学教师进行有迭择性的研究。如:以下是20xx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提供的小学数学论文或课题研究《部分)迭题参考:

  (1)幼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问题解决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

  (2)“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吝与方式的研究;

  (4)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5)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吝的相关知识背景研究;

  (6)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7)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8)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9)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10)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教师可在“指南”中选择适台自己研究的课题,或对“指南”中的课m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符台自己教学实际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研究。

小学数学论文5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效果预期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专家这样告诉我们。

  然而,避开理论的思辨,回到实践的大地,当我们试图从实践的层面把握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时,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撇开种种复杂的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有效”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千千万,学生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倘若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深入体察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异,不能细腻把握师生的个性风格,不能针对不同的生活环境灵活、有针对性地展开,那么,有效教学永远只能停留于思辨层面,只能是一种符号与口头承诺。于是,我们提出:适合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才是最佳的。

  首先,从内容层面上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对同一类教学内容,我们仍然需要“体察入微”,不能简单化地选择统一的教学途径,否则,只会使教学陷于低效甚至无效。

  例如,同样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的教学可能适合先讲授示范,再让学生在找一找、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与观念。但“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学如果“依葫芦画瓢”,其教学势必低效,尤其是丧失了一次让学生经历类比、迁移、再创造,进而自主建构新的面积单位的机会。而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建立表象,这样的方法对这三个较小的面积单位或许挺适合,但是对于像“平方千米”等更大的面积单位,显然就不适合。认识“平方千米”需要更多的推理、想象,抽象思维在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如,同样是认识平面图形,由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在生活中较为少见,所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这两种图形就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有所不同,与其选择“让学生先观察物体表面,再抽象出相应的图形”这一方式,不如让学生直接借助已有的平面图形,通过剪、折、拼等操作活动自己来“创造”出要认识的图形。

  其次,从学生层面来看,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应该因材施教,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与此同时,班与班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风格、经验储备等。因此,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使教学行为与本班学生的“发展可能”同步。

  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题的编排思路是:从“倒水”实验导出策略,进而探索问题形成策略,最后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甲班教学时,我们从直观入手,先教例1,模拟倒水的情境,导出“倒过来想”的策略,进而通过填表、推算,逐步逆推出两杯水原来的质量。接下来,把形成的策略运用到抽象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完成例2的教学任务,实现了从一次逆推到两次逆推的思维上的飞跃。面对学习水平、基础比较好的乙班,我们认为还沿用这样的方法,会延滞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尽量放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形成“倒推”策略。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方案,先引导学生从做贺卡的实际活动中提炼出与书中例题类似的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自主尝试探寻策略,导出“逆推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能否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差异,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样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再次,我们还可以探讨教师自身的因素。每每观摩名师教学之后,总有一批教师移植名师教案,“克隆”名师教法,模仿名师教学,以期名师课堂上的精彩效果也能立竿见影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显现。但是,绝大多数的实践者往往折戟而返。于是感叹:教案、教法都没变,怎么就不见效果呢?其实,由于个人气质、个性以及教学技艺的差异,每位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因为这样,同样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师,而应根据教师实际的经验水平、个性特点、教学风格有选择地应用。

  例如,同样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A教师性格外向,长于煽情,他创设了相对比较动态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他的引导下,经过充分的操作、对比、交流,逐渐形成了统计方法;B教师则比较理性,他从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入手,通过知识的正向迁移,在引导点拨中使学生逐步接受新的统计方法。可以看出,尽管两种教学风格迥异,呈现方式也大相径庭,但都是有效的。因为,两位教师选择的教学思路、方法恰恰暗合了各自的教学风格、特长、个性,正所谓“适合的才是真正有效的”。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生活环境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例如,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同样是关于方位的知识,城市学生普遍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而农村学生则对“东南西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这些内容时,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理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再如,农村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普遍存在困难,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关注较城市学生弱得多。所以,教学这一内容之前,能否“未雨绸缪”,先行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和记时法,有意识地搜集两种不同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填补农村学生的经验空缺,显得至关重要,并将直接影响到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论文6

  一、练习设计优化要遵循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练习设计。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在练习设计时也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掌握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练习,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自主选择练习。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5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3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8米,有一条1米宽的小路围绕在花坛的周围,这条小路占地多少平方米?这样的练习设计从简单到复杂,其中简单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复杂的题目,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的理解、开始运用、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练习题目与之对应。教师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培养发散、灵活的思维。练习设计要重在打牢基础知识,再适当提高。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控制基础题与提高题的比例。例如,在学生刚学习完一个知识点时,这时最需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设计的练习要以基础题为主。当学生已经完全理解掌握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设计的练习完全可以增加提高题的比例,通过提高题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融趣味性于练习设计之中

  教师可以适当的把趣味性融入于学生的练习之中。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除了练习本身的设计质量要有高水平之外,也一定要在练习之中融入趣味性。因为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做练习,倾情投入于练习之中,这样方能较好的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而让学生对做练习产生兴趣,喜欢上做练习,那么一定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在练习之中加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趣味元素。教师要丰富练习形式的多样性,注意使练习的内容更贴近于生活,使之生活化、趣味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实地计算不同作物的单位产量,以及由此可带来的经济收入,从而建议自己的父母应如何作出调整,以实现作物种植的增效增收。

  四、练习设计优化要适度

  所谓的适度,是指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所学知识的难易度、易错点等等进行设计,所设计的习题在难易度与数量方面要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的水平,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按质按量的做好练习。因此,这其实也是对教师的练习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能没有标准,不能不切实际的制定练习的难度,不可以对习题的数量贪多,不要一味的运用“题海战术”。为了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更好地控制住这个“度”,教师首先一定要明确好练习的目的,根据教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围绕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掌握知识时出现的易错点进行设计。在掌握了主要的原则后,教师再不断的加强练习,一定可以较好地掌握练习设计的“度”的。

小学数学论文7

  一、留出反思空间,培养反思意识

  通过给小学生留出一定的自我反思空间,教师能够培养小学生养成反思意识,这样,小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就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在学习前注重制定计划、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过程、在学习结束后注重对结果进行反思”等活动,帮助教师让小学生明确认识到反思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及时改正错误,还可以让他们知道“缺乏反思,自我改错纠偏也就无法进行”的道理。在反思意识获取强化之后,就可以在小学生的心理之上加上一道“警戒线”,这样就能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疑问就要立刻进行反思。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已学的内容进行反思,以促进学生确定自己所学的知识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前后关联,教师就可以采取与新授课内容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反思空间。如在教授《加法和减法》一课时,设计诸如:仔细回忆一下你对加法、减法进行思考的整个过程,并尝试说明一下你当时是怎样区分加法与减法的;会不会存在更简便的区分方法;如果有,那发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又是什么,等等,引导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同时,针对重点跟难点问题设计出一些有突破作用的加减法对比巩固练习或者是反思性的操练习题,以帮助小学生们拓展其数学思维,培养其数学反思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反思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们形成反思的习惯,教师只有在一定的教学中创设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学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场所,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小型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促使学生从纵深程度上去发展其思维,启发学生在数学思维的同时进行深刻的反思。如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不断变换数学教学空间的形式,依据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的不同特征、认知水平的高低、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等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一组中确定出一名小组长,然后让每个小组按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跟不同要求去操作。之后教师再布置一些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的课前预习,然后将各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情境的沟通、交流中学会推理与反思,进而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反思技能

  所谓反思,并不只是对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般的分析或者是简单的回顾,而是要从全新的层次与角度去发现教学现实的不足,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至少要具备能够对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结果的意义作出有效判断的评价技能、用于对主要学习资料进行解释、描述的分析技能、对自己反思所得的观念进行讨论以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的交往技能、让学生能够依据经验对自身进行相对直觉的反思能力的经验技能、促进学生把分析的实践、目的等与学习的结果完好的统一起来的实践技能等反思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反思技能,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高效促进其进行数学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小学生产生积极、强烈的反思动机。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促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不断的反思,进而加以修正或强化,这正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所追求的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论文8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小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观察,以及在课下与教师们的沟通,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上有不少问题亟需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少教师较少运用教学设计,没有备课阶段,采用现成的参考资料直接讲课,上课时完全凭着自己的经验,没有具体的课程设计环节。二是教学时所涉及的内容设计太过笼统,内容不够充实,流于形式。授课要素之间的表述极为简单,各个知识环节处于分割和游离的状态。各要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三是在教学设计在主次排序上缺乏严谨度,乱而无序。

  二、微型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寻出教师“唯经验第一”这一教学问题的根源所在,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让教师“唯经验第一”的思维得到彻底的改变。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帮助教师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优化设计更加便于他们快速学习新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希望可以借助这次研究为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教学案例微型实验实践与分析

  研究案例以“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为题,来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本次微型实验的教学设计共分五步。第一步是设计阶段,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的可操作性,对教学目标进行排序。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选择两位数,且整十”的笔算除法,或“除数是两位数,且不整十”的笔算除法。教师以此为例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二步是开发阶段,教师拿出一张纸,纸上画有图画,一个框内装着140个苹果,接着提出问题:要把这些苹果分给20个人,该怎样分呢?在这一阶段促使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判断,对题型进行分析,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之后教师可再列出一种题型,如“141÷30”“467÷20”等,要求学生详细写出计算的每一步骤,锻炼学生的脑部思考与手部记录同时进行的能力。第三步是实施阶段,要求教师根据课堂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诱导式教学。第四步是评价阶段,通过再次进行习题检测和对教学效果的测验,评判学生的.学习质量。

  通过上述实验发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明显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易到难,从单一学习拓展到了多角度学习,数学学习质量明显上升,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改善也有积极影响。可以说,教师教学设计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需要从抓紧教师的教学设计入手。课后有教师反映整个教学设计还是显得稍有复杂之感,刚上岗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而无法准确地理解、把握整个教学设计的授课节奏,年长的教师也因为受长期的旧式教学法影响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鉴于上述问题,教育工作者还应就如何简化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探究,以便实现各个阶层的教师都能快速地适应这套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论文9

  今天是我舅公家的儿子俞勇舅舅的结婚大喜日子,我妈妈带我去海鸥大厦吃喜酒。我心里乐开了花。

  一大早,妈妈就在家说:“我们今天要去理发店洗头做头发,还要洗车,都很费时间,要抓紧时间。”我想:“怎么样才能节省时间呢?”我动脑筋一想,有了,洗车不是就在理发店对面的街上吗,我们可以先把车开到店里,然后把车交给店里的人后,我们去洗头,洗完头再来提车。这样两件事情同时进行,时间不是就可以节省了吗?我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妈妈,结果,我们真的节省了不少时间。

  晚上,妈妈笑嘻嘻的对我说:“你今天动脑筋了,那你想想,平时我们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节省时间?”“早上起床,可以一边微波炉里转早饭,一边刷牙洗脸;还有奶奶锅子里煮菜时,可以先把用过的'碗收拾掉等。”我结合自己看到的事情,回答妈妈。“歆歆,妈妈告诉你,这个办法叫做统筹方法,就是让几件事情在可以的情况下一起进行来节省时间,而且这是一种数学方法。”

  今天我十分高兴,知道了什么是统筹方法,并节约了时间,希望自己以后学好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让生活变得轻松又自在。

小学数学论文10

  一、改善教学方法,开展游戏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数学课堂应当充满趣味性,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一般地,趣味性教学往往与游戏教学关联,因此在构建小学情景化教学课堂时,教师应当积极尝试游戏教学法,将数学课堂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玩游戏。比如在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报数”时,笔者让学生从1开始报数到99,在报数过程中,规定遇到“5”及“5”的倍数时,要跳过该数字,如果学生报错数时,就惩罚他们为其他学生表演节目。这样一轮下来,自然有学生存在报错现象,于是他们又表演起唱歌、跳舞、绕口令等节目,整个数学课堂仿佛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学生唱跳玩乐,既达到了本节数学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且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游戏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知识,设计出各种趣味性十足且形式各异的数学课堂游戏,参与游戏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人为主,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学生进行游戏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完全放任不管,听之任之,这样不仅不利于推进游戏的进程,而且不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从旁指导和监督,对学生游戏过程中偏离课堂教学主题的现象要及时纠正,让游戏环节与数学知识内容紧密结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创设是情景化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科教学的有利“武器”,好的情境创设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提问题时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有效、恰当的提问,如果所提出的问题方式不对或者受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对提问丝毫不感兴趣,那么提问就沦为形式,徒劳无功。对此,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将问题寓于童话故事中,创设出童话式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融入童话情景中,与童话主人公一起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常采用童话故事导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比如在学习除法相关知识时,笔者就跟学生讲道:“在一个山谷里面住着一群小精灵,一天,精灵族长带着一大堆的`苹果准备分给精灵们,精灵族长对小精灵说:‘我给你们每人分两个苹果’。爱吃苹果的精灵们想要多点,于是要求族长多给,族长无奈地说道:‘那给你们20个苹果分给你们10个精灵’。精灵们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够,于是又要求更多,最后族长生气地大声吼道:‘给你们200个苹果分100个精灵’。这回精灵们终于满意了,得意洋洋地以为自己占了个大便宜,可谁想到……”到这里,笔者故意卖了个关子,让学生思考结果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之后,笔者与学生一道探索得出:精灵其实没有占到便宜,每个精灵最终得到的苹果只有两个,因为被除数的除数增加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商不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景化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数学创新教法中较突出的一种,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小学数学论文11

  =14189.04(元)

  OK!搞定!我丝毫没察觉到有问题,也没有细细检查,就问妈妈要了15000元钱飞奔向离厂不远的供电局。

  “伯伯,这里有15000元,我知道我们厂这次要交14189.04元电费!”伯伯查了下我们的用电单,像我投来了诧异的.目光,“你算错了吧,明明是30989.04元。”“啊!”我大惊失色,连忙拿出草稿纸看,“哦,少加了14000千瓦时该交的16800元,确实是30989.04元。”我尴尬极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连忙灰溜溜地跑回厂里又取了16000元,才搞定了交电费的事。

  同学们可别像我这样犯类似的囧事呀!

小学数学论文12

  在新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被置于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就新课程中,如何指导小学学生学习数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模式。在学生构建知识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并不是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要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成因及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知识模式。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求简意识得到发展的过程,但学生自己不一定能构建好“最简”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最简单、最科学的模式。要完成这一任务,往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整合与多次模式的渐进来完成。不少数学问题都可以删繁就简,寻求解题的捷径。例如,加法能用乘法进行简便运算,减法能用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二、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大量而繁杂的知识需要教师整理、归纳和总结。倘若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彻求简原则,则对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大有裨益。例如,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可统一归纳为用“底面积乘高”求得。

  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命名。对某些知识,经常训练学生给予准确而精练的'命名,是培养学生求简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就非常简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领悟。例如,角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比例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分数中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等。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自己给知识命名,这样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简化知识,合理地利用,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四、注重数学问题解法上的刻意求简。数学为人们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中要创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数学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这一过程除了逻辑和证明外,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五、注重发展学生的简缩思维,增强学生的直觉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把数学解题过分地严格化、程序化,把成功归于解题的功劳,学生的直觉能力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被激发出来,思维能力更得不到锻炼,同时,也丧失了数学学习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认识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数学学习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论文13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的发展。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由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变为“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提高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厌恶你的人或害怕你,对你唯唯喏喏有恐惧感的人来与你友好合作,愉快地交流。”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异常心理常常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态度分歧,兴趣背离。教师也就很难真正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学生也很难给予教师以积极配合,有计划、有目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交互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要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协调,冲突较少,心理距离小。

  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而交往是这个过程的支持系统。学生自主活动与人际合作需要相互支持,平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间相互团结、友好关系,有利于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其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大胆地猜想、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倾力相助,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敌意与戒备心理,化解同学间的小矛盾。要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班集体的温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

  培养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方法:

  1、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要让老师、同学都感受到你的善和诚意。

  2、消除偏见和成见。对老师、同学有偏见和成见时,要时常自己摆脱其影响,并且逐渐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多想想对方好的方面。多开展师生交流会、集体活动,也能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消除误会。

  3、认真倾听。即或有不同的意见,或使你感到恼火,也要克制忍耐听到底,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反驳须有分寸,有礼貌。

  4、如果发生争吵,先冷静几分钟,然后经过友好地辩论,迅速了结,不存积怨。课堂上学生不服时,最好让其课后到办公室再勾通。

  5、保持善意的幽默气氛,面带微笑。切忌当众挖苦、贬低或嘲笑对方。

  二、创设好的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等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此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创新源于问题,问题生于情境,要使学生能提出好的问题,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

  所谓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对数学的热爱等。

  数学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还可以源于其它相关学科。在此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离开了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

  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要脱离课堂教学目标,要围绕既定的数学知识点,恰当处理“复杂的情境”。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发展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发展的实际。

  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三、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地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在小组数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方法等。课堂互动的成败,关键要看教师是否敢放手,是否会引导。首先教师要敢于放手。刚开始开展数学活动时,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探索,不知如何表达、交流,课堂秩序有时较混乱。但教师要把“眼光放长远些”。要敢于放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自由探索、自由讨论、猜想。同时,要把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使课堂互动性更有效。要防止“放羊式”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活动。诚然,有时学生的探索与讨论很费时费力,甚至做无用功。这时教师要有耐心,并进行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启而不发时千万不能着急,乱了阵脚,更不能骂学生笨。注意点拨要适当,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我在数学课上常采用“组内合作交流”和“组与组之间竞争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数学地表达,学会质疑,质疑教材,质疑同学,互问互答,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尽量多创设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参与合作交流,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不仅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更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师不能越俎代疱。如在学《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时,我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去调查本班或其他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视力情况、某科考试成绩,自已近三年来学习成绩的变化等等。然后让各小组绘成某种统计图。因为学生在学自己身边的事,在做自己的事,所以很感兴趣,做得也很快,学得也很轻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性越强,互动性越高,学生学习效率也越高,教师上课也越轻松。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用手操作,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

  四、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学生乐学、勤学。

  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采用“随机抽点”、“举手发言”和“小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实行给每个人加分,每个组加分的方法,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总结。每周评3名学习积极份子,1-3名进步星,一个优秀组。及时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也要鼓励大部分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撩拨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欲望。尽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书本的质疑,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要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可变得更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使其进步。切记“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要激励学生,还要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理想,增强信心;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消除挫折感;让学生学会“避已之短,扬已之长”。塑造好学生健康的人格,才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小学数学论文14

  1.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益处

  1.1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乌龟和兔子进行赛跑,在一分钟内,兔子跑了200米,乌龟爬了10米,试问乌龟爬的距离是兔子的几分之几?通过情景创设,把枯燥的分数运算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1.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学习思维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性的知识让小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学习的困惑中走出来,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课本,而是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和了解数学知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1.3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数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情境创设,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长期以往,学生就养成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是它的显著特征。在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注重探究性情境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灵感。

  2.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地创设

  2.1情境创设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把握这一重要原则。在学习“乘法运算”这一章节时,可以进行如下情境创设:全班40名同学一起去动物园玩耍,已知门票价格是20元/张,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2.2情境创设要联系现实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使创设的情境贴合生活实际。在学习“除法运算”这一章节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小明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和他共六口人,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回家,试问怎么切才能保证每人所吃的块数一样?每人能吃西瓜的几分之几?

  2.3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谨记: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试问,如果脱离了数学知识,那么情境的创设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教师将这样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奶奶让座,这一举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就完全没有意义。

  3.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地创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经过慎重地考虑,以便选择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情境的创设要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纳入考虑范围,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保证所创设情境中的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情境创设要为数学教学服务,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要保证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再次,情境创设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注重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真正学习到数学知识。

  4.总结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改进了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15

  一、导入技能

  一个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而导入不仅要自然、直接,更要让学生能够抽象出概念。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激趣导入等。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导入要跟新知识自然衔接。有的教师为了开头能够出彩,而使导入的部分与新知识脱节。例如,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情境图比较多,很多教师会利用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为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对任何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都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导致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只是观察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而不是观察到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情境图导入,切不可喧宾夺主。很多人认为,复习导入或者直接导入比较枯燥,但有的学习内容需要使用这两种导入方法才有效。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复习先前所学的相关计算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知识之间有紧密关联的最好用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的优点在于迅速进入主题,节约时间,让学生一下子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导入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导入只有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导入。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关圆的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在车轮不是圆形的情况下车子运动情况的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圆形的奇妙,主动去探索关于圆的知识。

  二、提问技能一堂课中应始终贯穿着提问,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学中,有时出现教师提问一个不算难的问题,而学生却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为教师提问得太泛,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明确、准确,让学生明白教师到底要问什么。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有教师一直问学生能不能根据以前学习“9加几”时使用的“凑十法”,来想想“十几减9”可不可以也用类似的方法呢?这样提问,学生一定很难想出“破十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以前学“9加几”时,是把9变成10,那计算十几减9是不是也可以把其中一个数先变成10再拿去减呢?这种提问方式比前一种提问方式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思考。又如《认识图形(一)》这堂课,在让学生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征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类物体———长方体的特征时会说:“长方体有四个尖尖的地方,还有六个平平的长方形。”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便不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怎样描述才算完整准确,然后让学生描述第二类物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体的'特征打下基础。提问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问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的有效方法,所以提问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课堂学习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课时,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样、所需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接着安排所需时间一样、跑的路程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问学生谁跑得快。这样提问,就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形式多样化。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时候一直是教师在提问,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如果课堂上夹杂着学生提问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层次更丰富,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节课快要结束前,让学生针对这节课给同学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又如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再在课上向别的小组提出问题。在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总结,不经意间学生就获得了知识。

  三、讲解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教师细心讲解。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讲解技能,帮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适时归纳总结。讲解知识点时,不仅仅讲其中一种情况,而要讲多种情况,注重“变式”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梯形时,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教师在黑板上要画出几个大小不一样、视觉角度不一样的梯形,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看上去不一样,但都满足梯形的定义,所以它们就是梯形。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而要关注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巧妙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所以,讲解时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适时归纳总结。讲解要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教师一味地讲,也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倡让学生自学,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教师适时指导、点拨。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教师可以先拿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再提问学生直线、射线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讲解。讲解要有条理性。讲解的线索要清晰,对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了然于心,要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备课充分。讲解的条理性不仅仅体现在顺向思维上,还可以充分利用逆向思维辅助教学和学生学习。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学习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时,除了强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外,还要强调10角等于1元,10分等于1角。这样讲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关系,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讲解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讲解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讲解技能,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是一堂课有序进行的保证。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要考虑细节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破坏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经历中积累经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数学活动。小学一年级必不可少的学具就是学具盒,在认识各个数、数的加减法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学具盒里的小棒,这需要教师先利用小棒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9加几》这堂课,学习“9+5”时先要让学生摆两堆小棒,一堆9根,另一堆5根,接着从5根小棒中移动1根小棒到9根小棒中凑成10根,最后让学生理解“凑十法”。这两堆小棒的颜色如果没有区分就不容易理解“凑十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一堆小棒用一种颜色,另一堆小棒用另一种颜色,这样学生可以一眼看出9变成10是从另一个数中拿了一个1过来凑的。这虽然是个小细节,但如果忽略了,学生摆小棒时颜色多种多样,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乱。学生有了“凑十”这个基本思维活动经验后,学习后面的《8、7、6加几》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凑十法。合理掌控课堂局面。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喜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混乱。所以,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越是低年级越要讲清规则。例如上《9加几》这堂课,教学第一个知识点“9+4”时,不能一下子放手让学生摆小棒计算,教师要一步一步指导,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楚左边摆几根小棒,右边摆几根小棒,让学生跟着一起摆,到了第二个活动时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计算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在第一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完成、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后,后面的数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显然,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合理掌控课堂局面,才能组织好一堂课。

  五、结束技能

  一堂课即将结束,以什么方式结束值得深思。总结式结束。很多教师喜欢在一节课的末尾提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虽然有利于让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但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留有悬念式结束。如果在一堂课快结束时,教师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继续提问学生以后要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留有悬念的结束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可以提问学生三位数乘三位数怎么解答。这样就达到活学活用以及拓展延伸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这种结束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完全理解本堂课的知识基础。回想式结束。教师让学生回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将整堂课的线索连成一条线,脉络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放慢语调向学生介绍这节课先学习了什么,然后学习了什么,最后学习了什么,使整堂课的脉络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这种结束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要跟上教师的思路方能领会整堂课的重点知识。各种结束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才能决定具体用哪一种方式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对有效教学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教师能够做到简洁明了的导入、有效的提问、课堂讲解有的放矢、课堂组织有条不紊、结束教学时游刃有余。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教师应加强对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职前训练是针对高等院校的师范生,职后训练是针对在职的数学教师。职前训练,可以通过微格训练的方法让师范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并把教学过程录下来。通过观看录像,分析各个教学环节,进而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一次次改进教学,一次次提高课堂教学技能。职后训练要求在职教师积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各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多年一成不变,不能真正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例如,可以让一个教师上全年段的同一节课,每上完一个班级就分析这堂课上得怎么样,各个教学环节是否设计恰当。接着修改教案,然后再上下一个班级的同一节课。这样,能够全面剖析各个教学环节,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课堂教学技能。除了加强对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师还应加强对备课环节的训练。备课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备课不是备一堂课,而是备一类课。不仅要注重整个单元的整体设计,还要注重这堂课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评估和评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小学数学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数学论文06-07

数学论文05-15

初中数学论文08-02

数学论文作文12-08

数学论文(精华)05-29

数学论文[热门]05-15

数学论文的作文12-11

数学论文15篇(经典)05-29

数学论文精选(15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