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论文15篇(热)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推广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业推广论文1
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与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依存度日益增大,需要有更多的农业推广人才。因此,无论从提高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与推广技能方面,还是从为社会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有效地学习好农业推广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校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以来,农业推广学科在农村发展与推广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校从20xx年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作为农学、植保、园艺、资环等专业的选修课。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模式,力求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农业推广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根据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进行了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农业推广学的课程性质
农业推广学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综合学科,是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推广人员如何对农民进行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改变行为,促成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民及其行为。重点研究农业推广亚系统如何与农业科研亚系统有效联结问题;推广亚系统内部的问题;目标系统农民群体的问题。
该课程用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业推广学的基本涵义与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与内容、范围,学科功能与研究方法;用决策学和传播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社会及其环境因素的协调原理,农业科技的预测、决策、咨询原理,农业科技的沟通、采用、传播原理;用系统工程学、教育心理学和技术经济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科、教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农业科技经营、服务、承包、开发相结合等方式方法,阐述开展推广工作的组织、计划、评价方法及推广人员的思维、表达、操作技能。
三、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教育面向现代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推广的类型、方式及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校的农业推广学科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准确地反映新时期、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无论是农业推广理论研究,还是农业推广学教学与实践,都必须不断改革、充实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以育人为本,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将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另外,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农业推广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学好农业推广这门课程要在实践中寻找路径。所以,对学生而言,了解实践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案例分析,同时加强习题、调研报告及课程论文等综合教学方式。对学生完成的课程论文从选题、内容、格式规范、创新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其结果使各个专业的平均成绩均达到良好水平。
2.加强农业推广学的实践教学
农业推广学教学除在课堂上引用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推广经验作为教学案例外,其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应放到一个重要地位。
在完善实践教学方面,努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我们努力实现实习基地资源的共享。我院除结合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积极筹措基金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利用平时进行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之机,通过多种渠道,广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进行农业推广的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平台。我院先后与黑龙江垦区的853农场、850农场等20余个现代化国营农场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在许多科研与示范项目中引入了农户参与式推广的理念和模式,与现代农业推广学的内容十分吻合。
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同时,将农业推广问卷调查、农业推广写作、农业推广讲演、农业推广培训、农业推广经济效益评估、农业推广示范等农业推广技能训练等内容纳入实习教学中,聘任当地有经验的技术员为实习教师,借助社会力量来加强实践性教学。以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农业推广试验、示范、指导、培训技能、农业推广技术咨询、写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所必备的工作技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力度,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主动地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提交调查、实习报告;对学生提交的报告,要组织考评,给予评分。运用参观访问教学方法,布置学生考察、访问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参与的做法和经验,讨论其效果和实践感受,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才以外,如何为农村发展服务,如何发挥自己的'推广功能,在我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及农垦总局重大农业推广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在垦区和地方的实施,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培养了农民科学生产的技能,服务了垦区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垦区及地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是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成功范例。
3.因材施教,课程与专业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对象、经济地区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教学活动的多元需求。授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才会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结合社会现实教学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宗旨并不是要学生记忆很多的理论和原理,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本专业的知识和农业推广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农业推广论文2
摘要: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新时期下,过去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对农业生产积极创新和改革。在现今的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对农业机械的使用,更好地推广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使农民减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负担,促进我国农业事业更好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机械推广;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的使用,新时期下,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提升,所以大力推广农机应用,是新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1使用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主要表现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科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以最大减少劳动力和获得最多劳动成果为前提,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可以有效减少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有效节省了生产时间,使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生产靠拢。同时,农业机械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城市和农村、工人和农民之间没有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还可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如节能和节省耕地和节约水资源,以及减少化肥和种子农药的使用量,更加保障了农业产品的质量。另外,我国的自然条件为农业产品生产提供了重要优势,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利润,这些经济条件可以为其他的农业产品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如林业、畜牧业等都得到全面更好地发展。
2目前我国对农业机械推广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推广人员缺乏职业素质
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对农业机械推广不够重视,农业机械不断地更新换代,推广和宣传人员所具备的农机知识储量不足,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技术不够科学全面的了解[1]。
2.2经费方面的因素
在推广农业机械中,多采用口头的单一方式,使农民不能认识到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加上经济条件的不允许,使农民难以在购买方面达成意愿。虽然农机发展能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但是农民依然无法在初期投入。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都有增长,但是离农机设备的价格还是有差距的,农民无法拥有较多的资金去购买设备。虽然农机推广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大多数农技部门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在农机推广中进行投入,国家在农业机械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和补贴,然而由于推广不到位,使农业机械出现品种不全和设备落后的情况。
2.3农民耕地面积因素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家庭联产责任制,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这种人口平均分配的形式,使农民的土地比较零散,致使部分地区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方法种地,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无法提高,限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
2.4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
当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时,农业机械化才能得到有效使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转移的方式参与到其他产业中。现今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存在“过剩”的情况,这必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
2.5不具备健全的农机社会服务
农业机械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缺少科学健全的推广模式,加之农机的维修、供应和技术培训是农业机械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现在缺乏完善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如农业机械手缺乏专业操作知识,农机出现故障无法及时维修,农民自身缺乏对产品的维护知识,这些都导致了农业机械无法推广和使用。
3关于加强农业机械推广的建议
3.1加强农业机械推广的人才队伍
在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素质程度对推广效果产生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还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才,确保农机推广工作在现代化先进的理念指导下进行。
3.2合理加强推广农机技术和教育工作
由于地域的不同,使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差距,工作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工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对适合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推广,使农业机械更加科学和合理,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对农机的教育培训可以采取示范试验的形式,通过在田间地头对农业机械的操作进行推广,使农民了解到科技的作用,自觉增强使用科技现代化设备的意识,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了解关于农机使用的专业知识和安全知识,能熟练地应用各种农机技术和先进设备,还可以在宣传上进行创新,可以利用手机和电视以及多媒体形式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3]。
3.3完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
要建立专门以农业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社,开展服务合作的组织发展,要创立农机的新服务方式,加强农机的销售和售后管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农机销售网络,有效提高农机信息化服务。
4结语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发展需要企业、政府和农民共同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农业生产得到健康待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述萍.新形势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xx(3):186.
[2]郭志显.创新农业机械发展理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吉林农业,20xx(15):42.
[3]赵淑玲.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乡村科技,20xx(2):90-91.
农业推广论文3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高学历的专业型、应用型、务实型、复合型农科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改善我国农业高级人才匮乏的现状。自20xx年开始招生至今,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但作为一门开设仅十余年的年轻学科,它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迫在眉睫。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1.学生来源广,个体差异大。从我校招收的生源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学员大部分来自农渔业或者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其中来自农业管理一线的人员达到一半以上,其他学员有来自高校、科研和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等服务部门。从就学年龄层来看,最小的二十几岁,最大的四十来岁,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目前教学课程在体系设置上存在着特色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自主选择性较差等问题。
2.实践能力强,基础理论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绝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且多在农渔业管理及相关服务一线工作,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和基础。但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由于已离开学校多年,在理论知识、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基础相对薄弱,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记忆力差、注意力集中不够等问题。
3.在职读学位,时间交叉难。一方面,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绝大多数来自生产和管理一线,由于工作性质、时间和地点等因素限制,很难找到统一的实践和地点进行系统学习[1]。另一方面,虽然一手资料和实践内容充分,但在文献查找、辅导资料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加之与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较少、繁琐的工作又牵扯过多精力,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较低,学术素养较差。
二、国外农科专业学位的基本做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日本,专业学位被称为“专门职学位”。法国专业学位教育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学生必须获得本科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学位,才能进行研究生教育,“LMD新学制”颁布前实施“高等专业学习文凭”教育,之后逐渐向“职业硕士”(MasterProfessional)教育过渡[3]。
1.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设置。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各学校没有统一标准,各大学的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往往根据自身实际安排,甚至有些专业差别相对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灵活性较大。以林业硕士为例,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耶鲁大学主要培养林业经营及管理人员;加州大学的方向是林业管理与林业环境;而俄勒冈州立大学更多的是对学员农业技能的培养。
2.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美国不同的学校对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有不同的毕业考核要求。主要包括:完成毕业论文;不做论文但要完成相关实践活动;教案加口试;完成学术报告;修满相应学分即可等等。
3.以职业为方向的发展路径。国外学位制度中,职业学位有的归属于研究生教育层面,有的归属于职业性工作的服务学位,可见其归属的学位体系并不一致。例如,加拿大把农业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为重点的代表国家农业科技教育水平的学历教育;第二类是以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第三类是以证书培训为重点的农场工人、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而后两种类型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4.以工作经验为重点的师资构成。日本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没有设立导师制,却强调必须单独设置专任教师岗位。专任教师的人数应该多于普通的研究生教育的专任教师,通常一个专业要求在11名以上,原则上不允许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并且要求专任教师中设置一定比例的.有特定职业经验的工作者(一般要求5年以上的职业经验),比如教职大学院要达到教员中的4成以上。
三、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建议
1.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在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生基础较差,加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农业科技最新进展的传授,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学生来自一线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数偏少、教材不特定是农业推广硕士的两大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及课程特点,突出重点,降低难点[4,5],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的教学课时。
2.教学方式。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多数课程教学,基本采用利用双休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平常无法上课的问题,又可使学习内容具有连贯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集中授课后的其他时间不在学校本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采用远程视频,对某一办学点学生进行教学[6];网络、电子邮件、专门网站为授课提供了技术保障[7],使处于不同地域的师生可以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3.管理方法。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边工作边学习的特点,其培养管理方式不能完全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方式进行[8],需要导师和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最佳的培养模式。针对农业推广硕士生“在职”这一特点,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学校与单位、研究型导师与实务型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管理。既可以区别农推广学生与学术型学生培养之间的不同,适应和满足学生理论与实际的指导,也可以实现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和研究的指导,使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可以为提高学生研究水平、确保论文质量提供保障。
4.导师队伍。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关键[9]。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的涉及面较广,学科交叉多。因此,导师队伍需要多学科结合,可以采用以学校导师为主、一线专家为辅的双导师培养制度,导师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指导、优势互补,形成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队伍,以便培养合格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使农业推广硕士尽快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推广论文4
1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对本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基本情况
刘家沟镇共61个行政村,7.6万亩耕地,其中苹果、葡萄等果树达5.5万亩。农业部门共有农技、农机、果树、水利、林业五个站所7个人,其中1人被政府借调到非农站所工作,五个站所合成一个大站———农业综合服务站。现在我们的财、权都归镇政府管,基本没有什么经费,一切要听从政府安排,从事本业务工作有点象“第二职业”。近几年,全国各县市区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示范县、科技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我镇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沿烟潍公路的“十八公里葡萄长廊”的葡萄与葡萄葡萄酒产业带,南部苹果及鲜食葡萄产业带。
2.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中国葡萄酒特色产业镇为目标,构建规划了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沿206国道两侧,横贯东西18公里的葡萄种植及加工、观光产业带———“十八公里葡萄长廊”,成为蓬莱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重要支撑点。目前,全镇共有中粮长城、菲律宾康达、金六福香格里拉、法国瑞枫奥赛斯、朋珠等18家国内外葡萄酒企业落户我镇,占全市葡萄酒企业总量的32%,带动建设标准化葡萄基地3.6万亩,已建或在建欧式、中国传统式风格各类酒堡、酒庄8处,年产葡萄酒5万吨,产能占全市总量的50%,销售收入4.5亿元,年利税2亿元。整个葡萄长廊的建设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的6000多户农民从事葡萄种植及加工,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00万元,农民收入800万元以上,为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7人都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学历层次都是大学本科。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
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镇里建有农业信息服务站,各村有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3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3.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刘家沟镇也是除了保证工资外,基本上没有经费投入,由于人财物都下放到了镇里,工作一切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从事本业务工作有点象“第二职业”。
3.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
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3.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5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3.6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
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刘家沟镇也不例外。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发展要求。
3.7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当前农村土地较少,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3.8政策上非常重视,实际操作上薄弱
根据本镇及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及地方在政策上看视十分重视农业及农技推广,各种惠农政策、农业示范县等各种推广手段层出不穷,实际上这么多政策、这么多工作都需要最基层的乡镇去落实、去干,但乡镇农技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资金不足,要完成这么多的工作是不可能的,而且每次改革都是针对乡镇农业部门,人员每年都在减少,多年不补充新鲜血液,象刘家沟镇真正从事农技工作的只有2人。
4建议与对策
4.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4.1.1融合教育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
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4.1.2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
4.1.3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
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4.1.4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
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4.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4.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4.6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
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乡村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在提拔重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引进激励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来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作者:姜显锡 单位:山东省蓬莱市刘家沟农业综合服务站
农业推广论文5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因为发展好农业是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基层农业的水平较低、创新力度较弱,导致基层农业存在的问题较多。分析了基层农业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供参考。更多农业基础科学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关键作用。传统农业的农耕技术较弱,在种植过程中因为技术原因,往往产量较低,同时会出现很多病虫害问题,尤其是山区农业技术更为落后,选择针对性的农业推广手段进入基层,有利于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对于推动整体的农业技术发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存问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我国科技兴国的重要体现,利用科技可减轻农业工作的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村的农业生产力。向农户普及有关的农业技术,可为我国早日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应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尽快改善农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以下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农民接受能力不强
受传统农业发展的影响,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受到农民的排斥,很大一部分农民不愿意使用新技术,而且引入新技术需要较大成本,对于农民来说经济负担较重,不愿意增加成本。
1.2人力支持不足
我国的人力资源是非常富足的,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基层农业技术得以有效推广的重要部分,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人力配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多是“老龄化”工作者,缺乏年轻工作者,现有工作人员对于新技术的更新不能及时吸收,而且接受培训的'技术相对较少,一些队伍的专业理论知识达不到要求,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所以在推广工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往往达不到推广效果。由于缺少有力的人力支持,导致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出现瓶颈,不利于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
1.3资金支持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投入都在其他产业,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投资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投入的资金不足。经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一些省份进行调查发现,基层的农技单位1996—20xx年经费总收入以及政府拨款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8%和2.7%,远低于同期国家17.0%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与8.1%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低于3.2%的同期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而且投入的资金也不能完全利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受资金的影响,推广工作的展开途径不够全面,使用的推广方法较传统,导致农业技术本身的技术性不能有效进行展示,无法很好地展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
2推广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的途径
2.1搞好宣传,培养农民的学习意识
有些农民受传统思想束缚,不愿接受新鲜事物,这就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对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以及产生的具体效益进行讲解,同时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与想法,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由于一日三餐的维持都依赖于农业,新技术应用不当会给他们带来损失。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有关的媒体工具,对新技术及其带来的好处进行宣传,让大家进行培训观摩,倡导大家用科技知识武装农业。
2.2增强队伍建设
根据目前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应该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农业是维持一切发展的基础,在推广机构,可以增加高素质的人员,聘请有从农经验的人员,鼓励应届毕业生学习农业技术,增加他们进入一线的实习机会。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薪资待遇的方式吸收人才,通过实行考核、组织培训等方式加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另外也要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因为只有自身符合工作要求,才能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指导,否则会适得其反。
2.3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科研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技术较落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很早之前就使用机械进行生产。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基层农业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农业的发展需要引进高新技术,而且要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加大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不能止步不前。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原有技术上针对农业的问题加大科研力度。对于我国基层农业的推广,不能由于资金问题而导致推广不到位,要建立多元化的集资方式,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要结合不同地区进行款项的分配,而且要做到专款专用,以防款项挪为他用,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很好地实施。我国是农业大国,且基层农业占比较大,基层农业的改革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
3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涉及到的领域较大,面对的人群较多,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出现畏难情绪,从而出现人力资源支持不到位的现象。我国要大力鼓励青年人员加入到推广工作中来,提高有关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改善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较大的意义,应当对其有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何鹏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及策略[J].中外交流,20xx(05).
[2]张长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07).
农业推广论文6
农业技术的普遍运用,使我国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都在于我国开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然而,在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把科学技术向农业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就是农业技术推广,其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为确保农业技术可以得到有效推广,就要求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技术推广的项目费、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和农业技术机构的经济收入。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改革中的包袱,减少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使推广得不到发展。
1.2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推广效率低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技术人员不多,基本都是由非专业技术的农民构成,这就使得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使技术在推广上难以实行,缺少有效的渠道,导致技术与产业分割开来。由于推广队伍素质偏低,在加上我国实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来,并没有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很好实施,推广的服务质量不容乐观,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推广的速度和效果[1]。
1.3农业技术推广手段不完善
对农业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仅仅有技术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优质的物种,特别是产后的贮藏、运输和如何销售出去都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一些地区,推广手段、方法等都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2.1改革用人机制,提高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在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考试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进行考核鉴定,颁发从业证书,我国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在招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时要求其有从业资格证书。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可以考虑将农技人员的学历稍微提高一些,同时可以进入岗位竞争和员工激励体制,对原来的推广人员责任权利分离的状态进行调整,使推广人员在工作中提高积极性,还可以对员工实现绩效管理。这样在提高推广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有效促进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在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应将技术推广队伍进行细化,对于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明确每一个技术推广员的工作任务,形成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更有目的、更有效率地完成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2.2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过程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上有所调整,推广服务不能同之前一样只是重视技术服务,也要与生产的整个过程相结合,为农民提供一些有用的市场信息和有关技术方面的信息,指导农民寻找多样的销售渠道,避免发生产品滞销、贮藏致烂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所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范围不要局限于粮食作物,也可以朝着水果蔬菜、树木花卉和水产养殖等方面发展。农业发展技术也要与农业产前相结合,可以对农民在技术、物种选优方面作相关培训[2]。农业推广机构要加强对推广人员的管理,对其业务上要做相关指导。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技术数量的推广,还应保证技术推广的质量,重视农业资源开发。
2.3对农业技术推广准确定位和分类
为了使农业技术得到更好地发展,可以对农业技术推广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管理。对于公益性的技术推广,对其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有所提高,本来投入的资金就非常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每一笔资金,同时也要对其监督制度进行必要的完善,使推广技术的应用性增强[3]。对市场型的农业推广要进行引导,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筹集一些工商资本及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一方面可以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农民就业和农民致富。加强公益与市场结合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工作,使一些科研机构融入到农业推广技术中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型。
3结语
农业的不断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必须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创新,把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另外,也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强力支持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建设现代农业的
基础,可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发展可以走上科学化道路。
农业推广论文7
摘要:目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现状是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但也存在着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建立高效的农牧业服务机制三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状;问题;措施和建议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状
1.1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全省现有各级农技推广机构715个,其中省级9个,市州级36个,县、乡农技推广机构670个,其中县级190个,乡(镇)480个。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种植业机构117个、畜牧兽医机构372个,渔业机构8个,农机机构37个,综合机构181个。全省农技推广体系现有人员5848人,其中省级674人、市州级567人、县级2646人,乡(镇)1961人。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318人,占总人数的73.8%,高级职称的663人,占总人数的11.3%;中级职称的2272人,占总人数的38.9%。省州县乡农牧业推广体系基本健全,我省农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推广能力得到有效覆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办公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改善。
1.2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起步实施。在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各类涉农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等社会力量,通过项目投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手段,丰富农技推广的渠道,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目前我省确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93家,其中国家级17家,所有企业均和下面的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成了联结机制,技术应用是他们相互联结的一个主要内容,我省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8876个,参与农户接近60万人,省财政重点扶持合作社每年有200个以上,通过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农牧民组织化参与,企业+基地(或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模式,每年有7.5万人受到技术培训,近50~6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全省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574人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科技信息及创新创业服务。
1.3农技推广机制实现突破。20xx年搭建了农牧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三级平台,建立了省、县、科技示范户、辐射户一体的农牧业科技转化快速通道,实现了与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的有效对接。一是通过依托省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优势力量,整合全省“农科教、产学研”优势资源,建立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围绕全省十大特色优势农牧业产业,建立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麦类、牛、羊、生猪、饲草料、渔业10个优势特色产业的省级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共组建了55个相关产业技术功能室,聘请10名省级产业首席专家、省级平台科技人员达到214人;二是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省除玉树果洛地区的28个县(市、区)搭建了农业科技推广平台。目前28个项目县都建立由县级首席专家、推广专家组、农技推广机构和50~100名农技推广人员构成的县级技术推广平台;三是每个项目县遴选2~3科技示范基地、500~1000户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搭建了科技示范应用平台。28个项目县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8万余户,认定科技示范基地70个,推广各类先进技术300多个,近120万农牧民受益。
1.4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建设逐步加强。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人员进行培训。选派我省135名农牧业高级职称人员参加由农业部主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按项目要求委托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开展了6000余人(次)知识更新培训;目前已有300余名特岗人员、2574名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员活跃在基层一线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
2存在的问题
2.1农技推广服务人才建设与全省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仍不同步。一是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上由于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补充,致使队伍结构失衡、知识更新缓慢,队伍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农牧业技术推广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二是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总体思路认识不到位。培训工作转型升级后,各地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中培育、认定和扶持“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认识不够到位,在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上过于谨慎,培育的落脚点没有完全放在农牧民受益上。各县出台的扶持政策含金量不高,资金扶持方面表现出力不从心,农牧民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要工作条件。
2.2农技推广服务投入不足。一是农技推广业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农技人员实际用于推广工作的经费十分有限。全省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办公经费保障不足,办公条件简陋,缺乏交通工具、电子办公设备及办公运行费用问题。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普遍没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只能依靠省上下达项目,有项目就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没项目不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局面;二是虽然已经明确了各级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投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遍存在培训场所条件设施简陋,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交通工具,给进村入户深入开展培训和实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培训工作规范实施。
2.3农技推广服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一是全省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兽医体制改革以后,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工作由县级农牧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从近年运行情况来看,乡镇服务中心农技推广岗位的公益性职能相对弱化,人员呈现兼业化和从属化倾向,平均投入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仅40%左右,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顺应公益性要求的、适合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和发展程度、体现农牧民满意程度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运行机制、考评机制还没有被普遍建立。尤其是绩效考评制度在具体执行当中,由于受各地实际情况、执行者素质等因素影响,随意性大,很难落实到位。不能把绩效工资纳入考核范围,考核难度大,奖罚制度难以兑现,不利于提高农技人员积极性。农技推广人员活力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工作中对农牧民的实际诉求和利益较少顾及,特别是受管理体制因素等影响,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缺少有效支撑和有效抓手,基层科技推广和普及工作落实难度增大。
2.4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随着现代农牧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新型种养殖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企业等对生产环节中的农资、植保、农机、加工运输、农产品销售以及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经纪等专项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推广体系在职能发挥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明显,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亟需破解。
3措施和建议
3.1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农牧业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有序的多元化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3.2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机制。创新农牧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载体,大力提升现有农技体系的服务能力;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增强基层站所的履职能力和推广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和涉农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推广主体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农牧业科技企业、专业协会、技术中介组织、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等非公服务组织农技推广职能,积极培育各类市场化技术推广主体,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机制。
4建立高效的农牧业服务机制
立足全省农牧业科技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破人才等科技资源的地域、单位、学科和专业等界限束缚,将省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覆盖到全省主要农牧产业,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充实农牧科技研发、推广队伍,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切实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解决职称评聘等问题,全面落实农牧业科技平台各项工作制度,巩固和提升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效,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良种良法的研究、推广、应用水平。完善基层推广体系与改革建设补助项目运行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合同制》、《农技推广负责制》、《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三方绩效考评制》和《多元化推广服务制》等五项制度,改革考核办法,运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通过在线反馈等多种交互形式,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率。
农业推广论文8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关系着科技、政府和农民这三方之间的积极联系,也是增进政府和百姓携手共创和谐社会的纽带之一。然而随着农业技术市场的制约情况以及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的诸多限制问题,可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时代潮流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和当前新时代新形势不能完美的跟进。因此,为了更快速地完成农村现代化、农业技术科技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必须要积极实行,克服苦难。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支持较少
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不能积极的重视起来,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出现了问题。第一,基层计入人员技术素质偏低,人员任用存在公平性问题;第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工作人员的资金待遇不能及时得到保障,政府扶持基金拨付进度滞后;第三,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知度不高,相关法律法规更新进度落后,因此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得到资金支持进行更深的发展改造。
1.2农民接受新科技兴趣不高
我国先进的农业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收入,然而根据各地实际推广情况来看,虽然大体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受到了肯定,但仍有一部分农民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保持怀疑。这其中主要是因为:第一,先进的基层农业技术装备需要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来进行操作,费用也相对较高,所以对于基层务农人员来说,操作水准和资金水平是很大的掣肘;第二,高科技技术装备回笼资金周期长,对于靠农业营收的农民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第三,传统农业技术使农民对此产生强烈依赖感,先进农业技术宣传不到位,使得农民对新技术信任度低,这也就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缺少劳动力这一问题。
2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2.1提升农民对高科技设备的认知度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说服农民参与进来才能积极的.实施农业技术,因此提升农民对先进技术的认知是首当其冲的。
2.2政府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资金,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政府为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的正常工作,应当尽可能的利用资金给农业技术推广给予帮助,政府需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经费、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以及通过融资行为为农业技术推广获得资金补助。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农村,政府需要多关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积极开展活动,培训好专业的基层农业推广团队,给农民以保障;加强对基层农民农业种植方面思想的督促,让农民知道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等等。本文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根据问题进行研究找出整改措施,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锦上添花,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农业推广论文9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建设投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了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仍然没有落到实处,为此需要国家扩大农业科技推广含义,制定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从法律法规上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水平,提升推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农业科技实际应用能力。建设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科技普及,达到节约农业资源、缓解水资源压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整体农业生产经营向着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为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保证。
一、农业科技推广意义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三、结语
随着现代化农业科技不断出现,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成为一个需要进行重点探究的问题,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广泛应用,因此要与农业实际状况相结合,提高推广模式应用能力,加强与农业相关部门之间联系,确保推广新模式的落实,为农业科技化水平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为农民与社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农业推广论文10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项目自1999年批准设立、20xx年开始招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招生领域从开始设置的4个到目前的13个;招生单位从开始的24个,发展到20xx年的63个;20xx年全国录取1611人,20xx年录取5789人,7年中招生录取规模增长了近3倍;已有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近2万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经过了起步与发展阶段,培养单位不断增加,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为我国“三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解现阶段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具体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需要又对相关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以下是对调查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一、调查工作介绍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xx]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关于“喜欢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的人占大多数(50%~6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种方式结合,如研讨和案例结合,启发和自学结合,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关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认为以课程论文、开卷笔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好。
3.对教学内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项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为应多讲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论性课程(40%)和多学科性学术讲座(30%)。这说明,对于来自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以案例或实践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讲一些前沿理论性或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4.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攻读专业学位的收获
已毕业和在读(已修完课程,进入论文阶段)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拓宽知识为主(70%~80%),其次是能够结合实际工作(50%~60%),认为深化基础的为30%~40%。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颖,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认识差别较大,这可能因为20xx年以前用的旧培养方案没有更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农推教指委对培养方案统一修订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新颖性,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攻读专业学位收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收获在综合素质提高(70%),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认为拓宽了社会人际网络。
5.关于学位论文和指导教师
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以结合工作自选最多(分别占50%和46%),导师指定研究课题的也占40%以上。课题类型多是设计或应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广与管理部门或科技工作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内容多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正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在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最需要导师指导和帮助的环节是论文选题(60%)、研究设计与方法(56%)、论文研究与写作(40%);与导师半月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较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研究,对论文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标准[2]。导师在论文选题针对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起关键作用,已毕业和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这一点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参考书,不利于自学;课时偏少,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专业跨度大,难听懂;注意力难集中;内容陈旧,不丰富;教师讲课效果不好。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位类型,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体系,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在授课时间方面,多数人认为一年授课4次,每次15天左右比较合适。由于有的人跨专业报考,就出现了听课吃力的情况;由于没有专职任课教师或教师缺少培训,也影响讲课效果。攻读专业学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80%)、论文工作条件难以保证(50%)、学费和论文经费难以保证(15%)。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人员是在职人员,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这就很难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出现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三、讨论与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以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讲,影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生源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本科生教育连年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先满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调查对象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工作负担太重,对学生指导不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是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校对他们一般没有硬性学术方面的规定,师生均认为这类学位对学生要求不高,导师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导不力。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外,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入学前他们的知识基础对本阶段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统一认识,提高质量意识
由于国家不拨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经费,因此,学院在生源发动和培养方面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现培训化和营利性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狠抓质量和培养环节,要做好宣传,让各级管理人员、导师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清楚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在质量意识上协调统一。为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培养单位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补贴;在相关政策上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资格、就业资格紧密结合[3];或者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纳入招生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优化生源质量,注重职业背景
目前招生学校和领域扩展较快,生源职业背景弱化[1],加之招生时对考生前置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学习动机不纯,因此就出现学生“专业跨度大,难以听懂”的现象。鉴于此,应对招生领域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对报考人员的职业背景和前置专业提出严格要求。招生学校要重视对考生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录取学有专长、有学习愿望和潜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管理一线人员,培养与行业、职业相对应的应用人才。
4.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巩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反映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要有新颖性和系统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毕业离校时间较长,从事的职业不一,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对课程内容和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求比较高,但现在却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专用教材和专职教师。因此要重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选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也可以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管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5.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便于不同领域的同学灵活掌握学习时间来自学。但是,跨专业和同等学力人员的补修课程、不同领域交叉课程和前沿课程的开设仍不足,而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同领域之间的实践教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取得满意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完善的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6.导师在培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许多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虽然有很好的工作积累和基础,但是不知如何开展论文写作工作,如选题没有针对性、题目过大、内容空洞,或研究内容多而杂,重点不突出,论文写作不规范等。调查和访谈均反映出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应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较多,加上科研教学的压力,导师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不到位。因此,应当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遴选和审核,组建了解生产、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导师定期考评制定,对于责任心不强等不称职导师进行淘汰或限制招生。另外应实施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加强横向课题合作,缓解推广应用型师资短缺的矛盾,以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
农业推广论文11
1农民应用科技成果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加大了农民应用科技成果的风险。一方面人多地少,生产不成规模,而且农户的土地一般零星分散,大型农业机械和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能够采用农业机械,也因生产规模小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设施较差,部分新技术受生产条件的限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2)经济实力不足,难以承担应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业新技术应用所需要的高投入和运用新技术所获得的收益,受自然、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强,不敢采用新技术。
(3)群众嫌“麻烦”,不愿采用新技术。通江县是有名的银耳之乡,采用新技术种植银耳的效益是大田作物的5~10倍,各级党政和农技部门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广,同时给予相应的奖补政策,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农户不习惯、怕麻烦,不愿种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4)农民不能及时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和优质配套的技术服务。一是基层科技推广部门由于“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方式,出现了“该管的管不了,能管的不知情”的局面,在完成基层政府制定的科技兴农计划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受编制限制,专业人才引进困难,难以满足农民对日益扩大的农业科学知识、科技信息和科技服务需要。三是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现代科学技术了解不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知之甚少。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对策
(1)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为农民应用先进科技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一是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方针,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固定资产、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比重,积极吸引外资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二是要建立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储备、技术推广的财政补贴制度,支持农民引用新品种、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统筹安排推广经费,确保科技投入落到实处,增加科研、试验、示范、引进推广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二是建立并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实现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重视和引导农民组建民间技术推广组织。三是建立一支思想、业务、作风过硬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要以成人教育为突破口,结合生产实际,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手,要经常组织农民进行学习、交流、参观等活动,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二是要搞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传播科技信息、科技知识以及科技成果,逐步引导农民增加对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投入。三是农技推广部门应搞好咨询服务、送科技下乡,培养科技推广示范户,让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实惠,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自觉性。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帮助农民化解应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一要充分利用“农网入乡”工程,为农户提供投资收益率较高的技术项目和有较高价值的科技信息。二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承包,让农民与科技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安全感。三要抓好经纪人队伍建设,帮助农民把生产的东西卖出去,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四要抓好龙头企业,有效地利用“公司+农户”模式,较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减少市场和科技风险。
农业推广论文12
摘 要:在我国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形式,本意上是指欧美等国家以家庭成员构成主要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形式。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具有大量耕地资源的种植户也开始向家庭农场的形式转变,逐渐摆脱传统农业种植观念,形成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生产格局。基于此,结合国外家庭农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分析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家庭农场;技术推广;农业种植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逐渐消失,城市化进程速度逐渐加快,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在数量上产生了重要变换。20xx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总人口数量的51.27%,中国开始向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迈进[1]。 农业不仅是我国的重要产业构成部分,更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中的新生代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少,大量涌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作,预计在未来的10~20 a就会产生农业生产断层[2]。 因此,如何确保我国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农耕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建国以后,由于将发展经济作为主要的国家目标,重视工业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忽略了农村和农业生产人口的社会财富分配,这是造成农业劳动力流失的主要问题[3]。 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可以将这作为一个突破点,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调整。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组成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势,但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而言,具有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优势[4]。它将农业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农产品从种植到市场,家庭农场实现了更好的附加值提升。 家庭农场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仅有利于国家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肯定,也有利于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引导和培养,在农业人口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必然会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主要领域[5]。
1 家庭农场的现状分析
国外家庭农场存在的时间较长、模式成熟,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中更符合现代化农业的特征。从家庭农场的规模来说,一般可以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般以大型家庭农场为主,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以中型家庭农场为主,亚洲国家中日本、韩国主要以小型农场为主。不难看出,家庭农场的大小规模与国土农耕面积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家庭农场还只是概念性的,并没有形成与发达国家同等的规模和形式,尤其是对现代化农业的驾驭能力方面。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还很明显,尤其是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是“世袭制”产生的,除了打工、种地之外没有其他的劳动力输出渠道。但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农村新生代通过升学的途径留在了城市,造成了农业生产大面积断层。 现实中,讨论的在国内具有“家庭农场”性质的团体,大多是原本的种植大户。20xx年,我国出台文件将“农民”正是规定为一种职业,因此所谓的家庭农场成员,其身份从“务农”转变为“职业农民”。
2 我国家庭农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2.1 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促进作用 家庭农场的管理者可以称之为“农场主”,农场的形成与耕地资源的占有量是密不可分的,而家庭成员往往是较为有限的。一方面,要完成较大面积的土地耕种工作;另一方面,要完成农作物的回收、加工、市场流通等工作,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农场主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是最迫切的。 首先,家庭农场迫切地需要新型农业机械的掌握技术。传统的种植产业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注入大量的人工,在更低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但对于较大面积的耕种就必须依赖于机械设备。 其次,家庭农场迫切地需要提高农业产量的种植技术。从本质上说,我国的家庭农场还处于概念阶段,与国外农场主私人拥有土地的现象是不同的`。家庭农场的土地来源一般是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取,自己作为土地的生产管理者,同样要支付成本。为了提高耕种产量,不仅要对耕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还需要对种子、肥料、种植技术等进行提升。 2.2 家庭农场将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主阵地 家庭农场的形式相对于我国农村传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言,更具有土地资源集中的优势。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度,土地划分的面积较小,不同的家庭有自身的种植需求和安排,在进行统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角度的分歧。而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为农场主,只需要与少数人沟通,即可实现大面积的农业技术推广。家庭农场还有助于现代化职业农民能力的培养,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第一,有助于推动农民职业化观念的深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并开始逐步反哺农业。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法律固定,确认农民为一种社会职业,这本质上就是对农业生产参与者的社会地位肯定;从事农业生产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工作是
农业推广论文13
1前言
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在实际中,虽然已经推广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必须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村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且就农业推广体系来说,其快速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农村提高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2目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也就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2.1在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由于采用的是条块共同管理与专业行政区划层设置。因此在进行条块分割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这样也就造成了本位主义严重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与教育推广上自成一体等弊端。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中力量严重不足,虽然队伍庞大,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2.2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中,受到经济体制影响比较严重,且在运行技术上也以从上至下为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就成为了考核农业推广机构重要指标之一。且在人事的管理上也是以资历排列为主。在分配的形式上却实行平均主义,评价的体制上也与服务对象相背离,这样也就造成了服务对象不能及时参与到推广评价中去。而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推广机构与人员的职责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使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效果不高[1]。
2.3推广经费存在问题
通过与发达国家相对比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占据农业总产值的0.8%左右,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技术推广经费则占据在0.4%左右,而我国却只有0.2%左右。也正是因为资金不足,造成了部分农业设施过于老旧。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一些推广机构将有偿服务技术排在首位,却并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服务对象有利。
2.4推广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问题,且在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专业知识无法及时普及,且并不能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其次由于在福利待遇上普遍不高,因此也就出现了留不住人才的现象,这样也就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3提高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措施
3.1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最大限度地完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因此,在实际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落实岗位职责,同时还要选择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也就是说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方向转变,以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招聘的要求。同时还要将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调入到领导岗位,以专业能力强来带动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其次还要做岗位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在保证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外,要与绩效联系在一起,激发人员的积极性[2]。
3.2扩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高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法律上可以逐渐增加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费用,并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大力鼓励私人的投资,设立出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推广部门的投资。或是可以设置专门的推广基金,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构建出完整的资金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最后,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推广与经营收入之间的关系,设置出相关的担保资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3.3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进行农业推广的关键就是要增大推广团队的建设,为了保证推广体制的.健全,就必须要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在实际中完善考评制度与规范考试制度。选择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加入到农业推广团队中去。同时还要提高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3]。
3.4及时进行技术培训
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且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就要不断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此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明确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在实际培训中,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电视讲座或是对农民进行科学宣传,以此来增强农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3.5增强农业市场的建设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市场来说,在市场管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技术开发跟不上农业形式的发展或是有人利用法律漏洞来获取非法利益等。因此必须要严格规范农业市场,建立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农业市场,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3.6政府方面要加强扶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来说,大多属于村级,这样在覆盖的区域上与组织的数量上就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要求政府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4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却可以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必须要做好推广体系的创新工作,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推广论文14
摘要:与当下时尚而花样翻新的众多电视节目类型相比,农业技术推广片具有一些特质,从业者要从选题、脚本、拍摄、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加以把关,打造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片;选题;文字脚本;拍摄;后期制作
在我国,农业科学和教育成为影视创作的题材之一可称得上历史悠久,与当下时尚而花样翻新的其他电视节目类型相比,农业技术推广片以服务农业为目的,具备了一些特质。
一、概 念
总得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片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教授农民某方面的农业技能为创作目的。宏观来讲,农业技术推广片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而从微观层面上讲,具体到某一部农业技术推广片,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农民看完,就能学会某一项农业技术。2.由其创作目的决定,农业技术推广片涵盖了与农民生产有关的各个领域,包括种植、养殖、储藏加工、农机工程、农村能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3.全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节目,农业技术推广片的整体逻辑性比较强,一般都是严格按照农业技术的逻辑步骤逐渐展开。由农业技术推广片的特质决定,在制作时就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片涉及的几个方面
(一)选题。选题农业电视节目是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前提,如果观众对节目介绍的技术、品种不感兴趣,那么很可能他就不会收看。这就要求农业电视节目选题的策划者与申报者――编导必须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知道现今农村的发展状况,通晓农民在生产上的需求,并从宏观上了解我国农业的整体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好的、符合农民需求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选题。其次,为免误导观众,不能对节目中所介绍的技术进行效果的夸大、渲染。涉及增产、增收的描述要客观真实,对其优缺点要公正地评论。另外,推荐的实用技术可操作性要强,切实适合农民使用。在地域性强的传播渠道,要传播适合该地区种植、养殖的品种及技术。
(二)文字脚本。文字脚本决定了一部农业技术推广片的`结构、重点,以及风格。由于农业推广片必须得使农民朋友能够看得懂、学得会,因此,编导在撰写脚本时,要尽量避免书面词汇,最好运用农民自己的语言,像对农民朋友手把手地教,这样农民才爱看,才听得懂。同时,在各个步骤的介绍中,要详略得当,对农民熟知的步骤大胆简化,而对节目介绍的技术重点则加以突出表现。
(三)拍摄。在某些农业推广片拍摄过程中,为了追求画面的“干净”,每到拍摄时,除了必须需要人操作的步骤之外,通通让人躲在一边,只拍摄一些空镜头,事实上,这些镜头最终组合起来会让观众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拍摄时要尽量多设计一些活泼的镜头。另外,拍摄过程中要注意同期声的收录,以增强现场真实感,加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后期制作。由于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因此,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要做到声画对位,讲到什么,画面就出什么。使观众边听边看。在镜头的使用及剪接方面,不以绚丽为主,而要在不违背美学原则的基础上,以镜头到位为准,可以通过长镜头的运用, 把连续的时空运动的真实内容呈现在屏幕上,传递完整的信息。第二,同期声不能高于解说的声音,一些设计的镜头也绝不能分散人们对主题的注意力。第三,除解说及画面外,还要综合运用音乐、音响、字幕等多元因素。字幕包括段落字幕、提示性字幕等。前者把全片划分成若干段落,可显得层次分明、条分缕析,有助于观众一步一步地看完整部节目;而后者则对一些重要步骤、一些药品使用的量等做出一些提示。
许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民朋友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片,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许多农民的素质已经大大提高,他们除了收看电视上播放的农业技术推广片之外,还主动使用网上下载、购买光盘反复观摩等各种手段来开阔眼界、提高技能、了解新知识。也许由于节目类型所限,这类节目显得有些枯燥,但如果从业者从以上几方面用心尽力地把它做好、做到位,相信肯定会对我国“三农”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郑建英.把握定位做好服务明确对象突出特色――谈《农广天地》节目的内容选题与创作要求[J].农民科技培训,20xx (4).
[2] 郎林.同期声在农业电视节目的表现力[J].记者摇篮,20xx (7).
[3] 郎丛,王乐,李扬.我们的镜头在农村――浅谈拍摄技巧在农业电视节目中的运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xx (1).
[4] 赵鑫,陈清.农业电视技术推广片和科技专题片的创作差异[J].声屏世界,20xx(11).
农业推广论文15
摘要:将农业科技管理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了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探究,总结了科技管理工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化的推广实践策略,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推广实践工作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农业推广
在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分析,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需要采用先进的项目实践创新整合机制,营造生态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并为网络工作的项目革新提供支持。同时,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农业推广工作,根据农业的发展现状,建立科技化的网络系统建立方式,规范产业化的推广机制,从而形成规范性的网络体系运行机制,为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产品推广提供支持。
1农业科技管理在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
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政府对农业化的推广工作并不重视,一些农业推广工作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乡镇的技术人员,但他们多为编外人员,专业的推广能力较弱。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垂直的管理体系,导致行政效率的整合机制偏低。统计中发现,有60%的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30%以上的人员年龄在40~50岁,而且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推广工作的创新。
1.2农业科技信息意识相对较弱
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整合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及工作创新中,需要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核心,但在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薄弱的背景下,农业的地位逐渐降低,而且,农村发展中也没有将农业作为主导,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整体的产业推广能力降低。同时,在农业科技意识分析中,相关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的新信息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1]。
1.3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不对称
在现阶段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存在着工作不对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度设计中,上层制度的设置与下层需求呈现出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农业群体出现了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低,对信息化的技术需求不足,导致专业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第二,组织工作难以构建。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其信息技术的构建以及推广无法满足项目的推广需求,而且组织的观念意识相对较差,导致人才缺少专业性的培训,同时,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缺少针对性的品牌推广意识,从而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构建造成影响。
2农业科技管理在农业推广实践
2.1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实践机制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构建,全面提升科技项目的推广力度。农业发展中,需要将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核心,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若产品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会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市场份额,导致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整合中,需要制定专业性的农业自主管理办法,改进种养模式,构建特色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满足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特色化创新需求,提高农业产品项目推广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专业化农业推广实践中,也需要建立科技的研发及整合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开发,实现农业产品项目的自主产权,保证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的稳定开发,从而实现农业产业推广实践工作的稳定创新[2]。
2.2构建可持续化的农业发展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作为基础,并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整合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长足性的农业产业科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产品项目的服务机制,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在农业产业结构整合中,需要实现农业与农业非农产品的协调性发展,满足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需求;第三,在农业产业建设中,需要构建特色化的产业建设机制,实现农业项目生产的服务化以及节约化的发展目标;第四,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带动农户发展,以专业户带动专业村,促进农业科技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3构建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强化产品的宣传整合机制,构建特色化的项目服务品牌,重视产品品牌以及农业标准化的项目建设,因此,在农业特色化资源转化中,为了提升品牌的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积极推广并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从而实现特色化的农业产品生产机制,在农业产品加工及包装中,需要构建环保标志,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创新;第二,全面增强品牌的广泛性及文化性特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品牌的集体化,并明确地理表示,满足产品品牌形象构建的核心需求;第三,在农产品项目设计中,需要建立可持续性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满足农业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需求,避免农产品资源运用的过度消耗,促进农产品的生态化创新,提高产业的经济价值[3]。
3结语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将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农业产业科技化的管理,进行农业产品的项目实践以及品牌推广,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机制、产品项目创新机制以及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从而为产业的资源优化以及项目发展提供良好依据,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霞,王新迎,亢志华,等.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xx(6):61-64.
[2]汤国辉,刘晓光,董艳,等.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J].科技与经济,20xx(5):62-66.
[3]吴学军.农业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xx(6):85-89.
【农业推广论文】相关文章:
【精选】农业推广论文07-17
农业推广论文06-24
农业推广论文05-24
农业推广论文【优秀】07-10
农业推广论文(精品)07-17
(优秀)农业推广论文05-24
农业推广论文(实用)05-25
农业推广论文15篇06-24
农业推广论文15篇(精选)05-24
农业推广论文【经典15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