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4-07-13 15:44:4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论文【优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发展论文【优选】

农业发展论文1

  一、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经营和活动以及农村文化等,经过规划设计,使其发挥农业与农村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既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形式,又是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型品种,是旅游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的一种延伸,是当今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心态的自然流露。

  二、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从国内外发展农业旅游的情况来看,各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内容与经营的范围,大体开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观光型农业旅游模式。观光型农业旅游模式主要是采用开发农业生产过程产品。如在城市或者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通过让旅游进入园区进行摘果、拔莱、赏花、采茶等方式让其能够从自身的劳动中感受到田园的乐趣。由于城市居民长期在城市当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开辟此类旅游模式就能够让旅游亲自参与到田园劳动当中,而且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相应的乐趣,让都市人能够放松出心情。

  (二)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模式。该种方式主要以农业高科技作为主要发展特征,通过在城内小区、郊区附近建立起小型的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基地,不但能够向城市提供产品和蔬菜,而且通过组织人员参观,直接获取观光收入,这不但让生产基地能够保障生产、增加了收入,而且通过高科技的普及与发展,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当前科技进步的程度。一些城市的科技农业旅游景区甚至已经能够实现计算机控制泥土养分、喷水灌溉、对动物进行喂食等全自动一体化。

  (三)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资源的充分组合与利用,通过景区的特殊点让更多的人群进入农业区体验。主要的方式是: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一般此种景区较大,让城市人群在周末或者假日时期,带上家人组织郊外的旅行。这类的农业旅游方式一般鼓励人们在农业旅游中进行住宿。在住宿过程中招揽旅客进行农业旅游景区进行分享水果、蔬菜,甚至亲手钓出的鱼等。旅客通过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三、基于未来农林大世界苏州农业旅游模式的分析

  (一)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苏南地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努力丰富农业内涵,拓展农业发展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其中苏州市已有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2005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3亿多元。苏南地区各市县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旅游地带。在新华报业网站上刊登的江苏省观光农业一览表中,列出了苏州、无锡、常州的109个观光农业布局点,其数量和效益都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苏南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创收和农业增值。

  (二)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概述。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有限公司是新加坡维信集团在中国领衔投资的重要的农业项目,于1995年开发建设,投资1亿元人民币,规划面积3,000亩,是一个集农业会展与培训、农技贸易与投资、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农园。以“生态旅游、趣味互动”为主题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休闲观光业务,充分利用太湖自然山水和自身优势,在“农家体验、太湖风情、新加坡文化”三个主题方面充分挖掘,树立了自己在江浙沪旅游圈的.独特风格。

  四、农林大世界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农业旅游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即今后农业发展方向也将随着其发展。通过了解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的,不但能够充分结合当前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带动农民自身的发展与更新,进而推出更多有优势的农业旅游,其将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农林大世界的现状中,我们依然看到有着许多问题需给予解决。

  (一)农业旅游缺乏合理的布局。由于苏南地区发展农业旅游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不少农业地区对于农业旅游并未认可,在整个农业区域投资经营者对于整个旅游市场、发展规划能力有限,导致农业区内缺乏总体农业布局规则,各个休闲区域单调、重复、雷同。导致不少游客到了一次就不想继续下去。从未来农林大世界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在整个旅游景点除了农业的产品之后,很少有适合现代城市人群的发展活动,例如:游客抓鱼、亲手种植等多种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到农民的艰辛与乐趣。而且未来农林大世界更多是单纯与门票收入来维持发展,造成了经营范围单一,而且缺乏更多有深度、有含义的经营项目的开发,在整个农林的发展上,就导致了其存在必要的发展局限性。

  (二)缺乏宏观管理方式。由于农业旅游在我国依然未能够得到人们认可。各个地方政府、各个景点区都未能制定出相应的推广方式,造成农业旅游并未能够形成规模。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广告效益是发展产品的最好手段,但广告推广总是运用到大量的资金。而农业旅游在我国是逐步发展起来,各个地方政府、景点未能够从宏观角度上推农业旅游进行更多的投入,而仅仅依据当前景点发展的规划,缓慢的投入,导致景点的发展过于缓慢,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农业旅游缺乏乡土文化内涵。城市旅游者大都是在城市内居住,他们对于农业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到未来农林大世界来更多的是希望是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而当前旅游者更多的目的在于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层次的活动,参与的兴趣都不强。这两者可以看出当前农业区域缺乏让旅游者抒发更多心情的区域,从农林大世界中就可以看到,让农业旅游者放松心情的项目可谓少之又少,而且随着旅游者的到来,环境污染变得严重,各个景点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旅游者看到环境差的区域大都不愿意再进行。未来农林大世界缺乏更高价值的品牌竞争意识和长远竞争理念。

  五、农林大世界农业旅游模式优化的思路

  (一)提升农业旅游发展认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将两者的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将农业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将城市劳动力分流部分到农业旅游当中,开辟一条富有竞争能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农业旅游需要根据当地的旅游环境,旅游文化、旅游特点,进行总体规划,通过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点,春、夏、秋、冬四季当中成熟的果实、动物,开发多种旅游特色的活动,例如:上述所鼓励的农业种植、抓鱼、狩猎等活动,将农业旅游放到整个区域的大旅游当中,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发展农业旅游首先要以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应把生态作为主题,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原则,对自然的地形地貌,只能利用、改造,决不能搞破坏式开发,弄得面目全非;对野生动物、植物,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只能优化不能干扰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在农艺措施上,要多采用自然的生物的农业技术手段,避免用化学的或对系统平衡有害的手段。其次在保持原有生物多样性、景点差异性的前提下,需要改造重新设计的人造景观应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为条件进行设计,同时人造的景点要进行旅游设计,应对原有景点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第三为了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项目开发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进行农业旅游项目开发时,应先进行环境评估,将污染控制在源头,各类休闲景点周围的宾馆、饭店规划时要实行“三同时”的原则,应弄清农业旅游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包含并兼顾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旅游、文化的意蕴,只有这样农业旅游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农业发展论文2

  1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2.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2.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3.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3.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4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任重道远,只有采取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等措施,才能提升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真正为“三农”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业发展论文3

  一、黑龙江省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

  1、补偿资金来源:

  (1)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补偿。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对生态服务提供者给予补偿的专项拨款,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农业低碳经济生产的补偿款。

  (2)社会补偿指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对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援助。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宣传,集合社会力量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设立民间农业生态补偿组织,筹集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低碳化生产中。

  (3)区域内部补偿,对遵循“低碳经济”原理进行农业生产,广泛采用农业低碳新技术和生产模式,对农户给予补偿。

  2、补偿方式:

  (1)政策补偿与技术补偿相结合。省级政府则可以根据本区域农业低碳化生产情况,出台相应的补偿法规,并以技术扶持的形式对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产中资源环境保护给予支持。具体方式有:各级政府聘请农业专家开展低碳农业技术服务,给予技术辅导,培养农业低碳化生产地区的技术人员和农户。

  (2)政府补偿和民间补偿相结合。政府补偿指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及实物等形式给予的补偿。民间补偿主要指农业低碳化生产的企业、农户间通过技术转让费、土地使用费等形式自愿建立的补偿机制。

  二、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制约机制。

  1、建立环境财政与农业碳排放税收制度。

  (1)加快建立“环境财政”并给予多渠道融资的政策支持。

  资金来源是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的财政保障和关键,所以应探索并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支持并不是提高生态效益的唯一途径,市场机制也可以在农业低碳化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鼓励私人企业对绿色农业的投资、低碳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设立农业低碳化生产方面的基金,发行中长期债券等筹资方式。政府要给予农业低碳化生产融资的政策优惠,把以上各种融资方式正常化、渠道化、机制化,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农业生产低碳化。

  目前,黑龙江省主要通过对种粮大户进行财政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但没有广泛地深入到农业低碳化生产中。黑龙江省应出台《低碳农产品生产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低碳生产的农户进行资格认定,界定补贴的农产品品种,对农户给予优惠贷款和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因而应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农业生态补偿的力度。将筹集的资金优先分配到农业生产中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低碳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地区。采取“以能代赈”等措施,以政府的财政拨款或优惠政策,鼓励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的使用,为农业能源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2)开征“农业碳排放税”。

  农业碳排放税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统一规定,具有一定特殊性,但黑龙江省的农业碳排放量已在全国处于前列,应在国家标准出台之前在本省进行试点,提早规制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问题,具体可参考已开征农业碳排放税的丹麦、芬兰等国[4]做法。农业碳排放税的征税对象包括:农机总动力、农药、农膜、农药等产生农业碳排放的来源,其范围可以逐渐放宽。农业碳排放的税收体系设计,应考虑到农业经济主体的承受性、全省征税的可操作性。农业碳排放税在纳税环节的选择、税基的确定、税率的.设计等方面要将征税点与污染点结合起来。可将农业碳排放税与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残留污染点相结合。这是由于农户过度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导致其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外部不经济影响,以征税的形式来矫正农户的私人成本与收益以及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不均衡、并推进农业生产技术低碳化,农业资源消费模式低碳化,转变农民的农业生产意识和消费者的农业环保意识[5]。

  2、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市场监督制度。

  市场机制是推动农业区域合理分工和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但在市场经济下,各经济主体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片面追求农业产量而造成农产品中高毒、高农药残留等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农业产量提高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此时,市场机制已不是万能的,因而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培育和规制,并对可能削弱低碳经济下农业生产竞争力的不当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6]。

  政府、媒体、消费者可共同对低碳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价格、渠道等进行监督。中央政府根据我国低碳农产品的标准制定市场监督的总体纲领和架构,地方政府在整个监督制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应该从产品价格和品质两方面分别对低碳农产品进行监管。首先,通过限制最高价格的方式严格控制农业生产中农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从源头降低低碳经济下农业生产的成本,对于不遵守国家最高限价规定的,要依法处理。遵循经济学中供求定律,在产能过剩的年份,普通农产品价格较低,甚至低于成本,国家应对农产品实行最低限价,否则低碳农产品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其次,政府应建立健全低碳农产品的质检、举报和处罚等法律制度。根据设立的低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对其进行监管,对于超过国家农药、化肥、农膜残留标准限定的农产品,不允许标记低碳、有机、绿色的字样,严格把好质量关,维护低碳农产品的声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以次充好的违规者,必须严惩。新闻媒体对低碳农产品的销售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爆光,鼓励消费者食用低碳农产品后,对其品质的优劣作出反馈。

  三、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

  1、建立农业法律制度及配套法律制度。

  (1)建立农业法律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颁布的300多部法律、条款以及补充规定中涉及农业的有20多项。但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备受瞩目,但我国与农业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黑龙江省已颁布的《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对农机的使用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规制。《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从宏观角度对农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高效、低残留农药使用以及农膜回收等问题作了相关规定。但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使用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因而相应的管理条例则需要考虑到对碳排放、农膜回收的规制,对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作出细化规定,并提高单位农机总动力的利用率。同时,黑龙江省应制定适应本省农业发展情况的《农业碳排放条例》、《农用化学物质施用条例》等规定。

  (2)完善配套制度。

  为确保农业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制定相匹配的制度,推进其法制化、正规化。结合黑龙江省行政体制的特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方案为:建议在农业委员会下设立一个专门主管全省农业低碳化建设的部门,负责协调省内各相关部门(环保、林业、渔业部门等)在职责范围内互相分工、配合的管理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到县级)也相应成立专门的农业低碳化建设的主管机构(设置在农业局内),并赋予一定的权力,进行统一管理以协调地方农业低碳化建设[7]。农业协调发展的程度需要综合评价。因而在实施农业低碳化生产的同时应构建与其相匹配的农业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程序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收集指标数据,其中有关农业生产中与碳排放、碳吸附相关的统计数据匮乏,如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秸秆焚烧数量以及各地市节煤炉灶数量等。统计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普遍存在,甚至有的数据未被列入统计调查范围。对此,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队可以按照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需要的指标数据开展统计,以便定期核算黑龙江省农业低碳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并与其他省份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差距,以此为依据制定低碳经济下促进农业协调发展的相应政策。

  2、建立低碳经济下的农业绿色核算制度。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土地利用不合理等因素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外部性影响,是农业资源衰减、环境退化的根源之一。农业绿色核算制度能够剔除外部影响的成本,它是针对传统农业GDP核算制度的改革,在核算农业经济产值及增长速度时扣除包含由于农业生产中碳排放对农业资源产生的危害与损耗以及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客观真实的衡量低碳经济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虽然国家还未广泛开展绿色核算制度,但黑龙江省已经响应国家号召分别参与了森林、水、工业污染、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核算试点工作,为资源环境核算和农业绿色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低碳经济下农业的绿色核算可以通过价格、信贷和税费等手段,强迫农业生产中碳排放超出政府规定的责任者,将其产生的相应外部成本内部化,承担破坏资源环境的代价,体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这种核算制度不仅能够降低农业生产中多余的碳排放,减少资源的消费量和环境破坏的程度,又可以帮助政府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方式筹措资金,用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绿色核算制度依托市场机制,其效果不仅比法律法规等直接管治手段好,而且其经济管理成本与行政手段相比要低很多。

农业发展论文4

  [摘要]大别山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近些年在农业旅游开发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但其文化含量、产品创新方面仍显不足。在梳理大别山农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强度弱、配套设施落后、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等问题,并从产业发展型、居民参与型、资源导向型、文化传承型四个角度提出其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大别山;农业旅游;创意旅游;开发模式

  自1998年,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以来,它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博弈点,迅速渗透到所有终端产业领域。近些年来传统的农业也毫无例外地将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运用在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荷兰通过“高科技创汇型”的独特优势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典范;德国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形成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创意农业模式,日本的“一村一品”成为创意农业“多功能致富型”楷模等。进入21世纪,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依托巨大的客源市场,我国许多发达城市的市郊都进行了创意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尝试,并涌现出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北京密云县的“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昌平区“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房山区“波龙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区域品牌组合模式等,都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可见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将科技、文化、艺术和个人的才智融入到农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将释放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当前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形成旅游新业态,还能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大别山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近些年在乡村旅游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但其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文化挖掘方面仍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大别山农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其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径,以期提供思路和参考。

  1相关研究综述

  “创意农业”的提法早些年就见诸各种媒体,作为创业产业的一种类型,秦向阳认为创意农业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总称。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意农业”与“旅游”之间有着天然的耦合,特别是在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创意农业旅游”的实践项目炙手可热,但相关理论研究稍显滞后,主要集中在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及创意农业旅游的个案实践上,如诸丹,袁力以成都创意农业园为例,分析了创意农业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可特续发展提供了文化、艺术、经济等多领域的新兴价值内涵;丰燕,王宇将当前创意农业的类型和发展模式落实到荆州市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规划中;孙杨等探讨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其创意农业旅游运作模式;周依依,穆娟丽分析了云南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并从国外的经验介绍上提出其发展路径。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大别山农业旅游资源的概况,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创意农业旅游发展路径。

  2大别山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2.1大别山农业旅游资源类型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借鉴刘敏,甘枝茂的分类方法,大别山的农业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表1中的几大类型。

  2.2大别山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2.2.1农业旅游开发模式较为单一

  如上分析,大别山地区农业旅游资源门类齐全,资源丰富,主要特色表现为山乡田园风光和鄂东乡土风情,但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来看,仅仅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等传统项目的.营造上,缺乏创新理念的植入,参与体验项目的深度开发和特色文化的营造明显不足,农业旅游资源利用率低。如特色农副产品罗田板栗、甜柿等,还停留在土特产品的零星售卖上,远未形成种植+旅游,采摘+旅游,购买+旅游,节庆+旅游的产业化模式。

  2.2.2农业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在旅游扶贫政策的带动下,近些年大别山农业旅游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大别山黄冈地区共有登记在册农家乐经营户2000余家,但大多以提供食宿、种养、采摘、垂钓等旅游项目为主。由于可进入门槛较低,绝大数农户的自发经营既没有产生规模品牌效应,而且缺乏规划的低层次模仿造成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竞争严重,许多还处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上,生存状况堪忧。

  2.2.3创意旅游营销理念明显不足

  与传统农业相比,创意农业旅游注入了大量的知识元素和全新的人文理念,以此重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这种理念更应该通过全新的营销方式进行传播。首先从营销理念上大别山农业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光,采摘、节庆等常规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宣传介绍上,更应用从农业文明的传承和“乡愁情节”的营造上做文章;其次在营销手段上除了常态化的报刊、网络和电视媒体等手段,更应该关注社交媒体营销,通过分享、评价、讨论等方式营造更加真实可信的消费场景和口碑效应。

  3基于创意的大别山农业旅游开发路径

  3.1产业发展型创意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产业拓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即以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为延展,以第三产业——休闲度假为龙头,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出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发展模式。以大别山罗田县为例,罗田是著名的“中国板栗之乡”.栽培总面积达6.67余万hm2,年产板栗3500万kg以上。每到金秋时节,罗田也推出“打板栗”特色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农家乐、打板栗、剥板栗、炒板栗、品板栗、邮寄板栗、保鲜板栗一条龙服务,但每1kg板栗售价仅仅停留在10元左右,远未达到产业链式发展,产品的附加值极低。为此,可在种植、加工、环保等环节融入创意旅游的元素,让游客深度体验到板栗在罗田的悠久历史和保健功能,并参与到认养、收获、加工、制作、学习板栗文化的系列活动中来.

  3.2居民参与型创意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社区参与旅游一直被誉为是21世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当地村民广泛参与到农业旅游中来,不仅能提高村民的收入和文化认同度,而且还是构建原乡文化、美丽乡村的最佳选择。以罗田九资河镇为例,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曾是2600多年前战国时期“鸠鹚”国的旧址,古镇孕育了京剧大师余三胜、农民领袖徐寿辉,保存着明清时的古建筑遗风,更让其冠上“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美乡村”的是其田间村头、村舍屋旁的“水上红叶”——乌桕树。每到秋季,红红的乌桕树所渲染的田园风光吸引了无数摄影家、画家来此写生、采风,并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红叶节。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全镇绝大多数农户办起了农家乐,但仅仅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层次上,规模小,功能单一。为此,应鼓励村民全面参与旅游,在恢复大别山地区乡土建筑的基础上,全面展现鄂东乡土文化,屋内的布置在保证现代功能的基础上还原农耕时代的古朴自然;农家菜系以鄂东土菜为主,如吊锅;同时也把那些渐渐被人们淡忘和忽视的特色民俗风情传承下来,游客来到此地,可以在参与农事劳作和蔬菜水果采摘的同时参与到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当中去,如传统的磨豆腐、打糍粑、东腔戏、畈歌等民间游艺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慢生活中更好地体验大别山的风土人情。

  3.3资源导向型创意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重点是经过创意,将优势资源或特色资源提升,使传统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达到产业升级,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以大别山蕲春中草药为例,作为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在明代中期就是全国著名的中草药进出口港口和商埠,其药材“吞吐量为江淮之冠”。这里的农民历来有种植中草药的习惯,近些年在全球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之下,蕲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新增3733.33hm2,工商注册涉艾商家达651家,线上线下代理商60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年实现产值20亿元。在此背景之下,依托特色资源重塑产业链,实现“药旅联动”已然成为蕲春中医药产业创意发展的最佳路径。将旅游元素全面融合到“医药工业、药材种植、医药物流、医药文化、中医治疗”五大板块,开发“药养、医养、食养、疗养”系列旅游产品,撬动中医药产业增长极,全面实现“文”“药”“旅”“农”的深度融合。

  3.4文化传承型创意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在传承乡村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整合旅游农业资源,增加农业附加值,创造出符合游客需求的发展模式。以茶叶为例,大别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覆盖了大别山区的29个县市,茶叶创造的价值也占当地居民收入高达50%以上,然而茶农对于茶叶能创造的价值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卖茶叶上。近些年,在“美丽乡村”政策推动下,英山县现有茶园1.53万hm2,已建成5个万亩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30多个茶叶专业村,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名茶(绿茶)之乡”和“全国无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然而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只提供茶园观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较差,这些都会制约游客对该地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在具有连片规模的茶山地区建设一个“特色茶文化农庄”。该农庄必须具有一套完整的接待体系,让游客在一个大型的农庄内就能体验到具有主题特色的食、住、行、游、购、娱,在茶农的参与之下完成从种茶、采茶、制茶、品茶、鉴茶、茶艺、茶点的完全体验。在特色茶文化农庄内,让居民展示传统的制茶工艺,游客亦可跟随居民学做特色茶点,入住茶乡古舍体验传统茶俗等。特色茶庄兼具茶叶初精制加工、茶文化传播、手工制茶技艺体验、茶叶品茗、茶产品展示及交易、百科古茶园鉴赏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小型会议、旅游团队接待等功能。这样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到农耕乐趣、贴近大自然、放松身心;又可以发挥英山“云雾”的潜力,提高附加值,重要的是通过挖掘传统茶文化及习俗,实现文化+旅游的创意化发展。创意农业旅游既遵循了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与增值机理,同时又符合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文借鉴相关地区的发展经验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大别山黄冈地区的创意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促进大别山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丽伟.发达国家创意农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功经验[J].学术交流,2010,197(8):79-82.

  [2]秦向阳,等.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9-32.

  [3]王桂霞.创意农业旅游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97-101.

  [4]王银芹.创意农业与村镇特色景观旅游业开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321-324.

  [5]诸丹,袁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创意农业助推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9):54-56.

  [6]丰燕,王宇.浅析城市周边地区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规划——以荆州市川店镇双店村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5(8):132-136.

  [7]孙杨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创意农业旅游运作模式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1,35(3):40-42.

  [8]周依依,穆娟丽.云南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路径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113-117.

  [9]刘敏,甘枝茂.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4):167-171.

  [10]卢云亭,李同德,周盈.创意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0:36-39.

  [11]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网[EB/OL]

农业发展论文5

  摘要: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旅游产业振兴计划要求农业旅游产业专注于开发休闲导向、创意特色型旅游项目,促进一三产业有机融合。研究剖析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内涵与意义;分析其发展现状并从缺乏规划、缺少特色和经营不善等角度剖析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不足;给出确立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特色设计,突出其文化创意设计和建设融合农业产业的全域旅游体系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创意农业;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休闲农业

  一、引言

  走“产业融合”式发展道路,是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举措,也是推进农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升级传统农业产业的现实选择。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先提出,要“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要“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农业与旅游业领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前提是,找寻到两大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通过改变既有农业产业结构并弱化产业边界的同时,来重构产业新边界。休闲旅游产业是以满足都市型游客为主的消费者为目标,使其在观光旅游的同时放松心情,回归精神家园,这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氛围在文化层面相契合;与其他旅游形式的首要差别在于,休闲旅游令游客享有更多可支配的闲暇旅游时间来观瞻自然与田园,这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场所在空间层面相重叠。因此,农业产业与休闲农业存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实现现代旅游业丰富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举措。

  二、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旅游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它起源于1830年代的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并在1960年的兴盛于欧美旅游产业中。而我国的休闲农业产业发端于19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后,在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之后,逐步形成以乡土生活体验为主要内涵的旅游经济新增长点。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主要依托那些旅游资源具有优势,生态环境相对优美的农村和农业来展开休闲旅游活动,游客可以从中体验现代农业生产、享受乡土农村民俗文化和感受自然生态环境之美。我国的国内旅游人数在近五年以来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国内旅游人数从2013年的32.6亿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44.4亿人次,年均增长10.8%。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的收入亦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56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逾7100亿元,年均增长33.65%。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可以达到年均20%左右的增长率,到“十三五”期末突破一万亿旅游收入大关。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速度远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增长速度,是旅游产业中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正猛,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显著,并已然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仍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效能增长缓慢,产业发展未能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系列问题有待完善。

  (二)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问题剖析

  1.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缺乏规划性开发。当前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为“自发性”特点,缺乏在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落实力度有限,导致农业旅游资源开发陷入盲目性。多数农业旅游景区的开发门槛较低,这令部分经营者产生“开发成本较低”错觉,由此在短时间内容大面积涌现出众多的“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等各类同质化农村休闲旅游项目。农业旅游项目的蜂拥而上产生了众多的重复性项目并导致行业内在低水平进行恶性竞争,从而妨碍整个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2.休闲创意农业旅游项目模式陈旧且缺乏创意特色。根据艾瑞咨询公司在2017年对全国旅游用户的出行行为与选择因素所做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旅游用户在选择景区时,其首要的选择倾向是诸如自然风景(79.2%)和森林公园(47.7%)等自然景观,其次是民俗古镇风情(56.6%)和历史遗迹(52.3%)等人文景观。游客对景区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景区风景特色(68.4%),其次是特色民俗活动(52.3%)。这表明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于自然生态型、民俗风情型的旅游景区,且对具有风景特色和民俗文化传统特色的景区有着更为浓郁的兴趣。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旅游景区整体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融合全功能的综合性农业旅游体验型项目稀少。具有文化创意能力的旅游企业多在发达地区,而特色化农业旅游资源却藏在偏远山村,二者的空间分离导致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文化创意不够,未能触及农业文化底蕴和农耕文明的深层次需求。

  三、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建构

  (一)确立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特色设计

  1.统筹布局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点在于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来克服产业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通过改善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品供给质量的方式来提升供给效能,确保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兼顾景区农户合理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实现产业有机融合。为此,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者需要“向下看”,以增加农户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设计进程中的方式,来确保规划方案接农户的“地气”,创出地方的“特色”。

  2.特色开发与特色开发相融合。在设计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规划时,设计者需要规避传统的“看景、拍照、购物”等陈旧的旅游模式,而应当将传统的“行、吃、住、游、购、娱”等六要素升级为“感知、了解、体验、品味、探索”等五特色,结合不同乡村的差异化自然景观特色,风味各异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传统来设计差异化的旅游方案,以此帮助游客实现“求新、求奇、求特、求知、求乐”的“五求”旅游目标。

  (二)突出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设计

  1.以民俗文化创意设计来重构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核。农村乡土民俗文化来源于聚居区内农户自发性创造、共享并传承的特色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是属于普通百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设计者要着力开发乡土民俗文化的外显层,并将其与农业旅游整合为一体。农业旅游经营者可为游客提供观赏农村风景、品尝农家土特产、参与农作劳动,帮助游客放松心情,将乡土旅游活动的外显层活动内化为游客的感情趋同和价值观认同。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自我精神需求,而且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方式来学习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的持续传承、持久繁荣做出实质性贡献。

  2.加大对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力度。农村民俗旅游文化是当地农民长期历史生活的积累,是不可复制的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游客对旅游活动内容和质量也提出回归传统、突出个性的新要求。旅游项目运营者满足人们超越传统观山玩水的观光式旅游需求,充分保护乡村民俗文化并打造民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开发“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引导游客体验诸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传统积淀下来的农业作业文明,用风土人情、人文魅力来感染游客,增加其重游率。

  (三)建设融合农业产业的全域旅游体系

  1.以融合利益相关方利益方式来促进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休闲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并非旅游部门的个体利益,而是农业旅游景区内各类角色参与者的共同利益,这是由旅游产业所具有的较高旅游收入乘数效应所决定的。旅游项目运营者需在突出自身主体功能基础上来整个各方利益诉求,形成县乡政府、村委会、村办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游客协同参与机制。县乡政府可以秉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来增加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能力,并通过强大的外部投资来反哺农业旅游产业。为整合各方利益,地方政府可以创设休闲创意农业旅游的“智慧之旅游服务平台”,在平台中整合旅游产业规划、农业旅游产业投融资、旅游人才培育、旅游技术研发、农业旅游信息整合等全产业链服务功能。

  2.以全产业融合来扩张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价值链。首先要明确的是,此处的全产业融合的核心是“农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要以发展旅游产业为手段来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旅游运营者可将旅游产业价值链拓展到关联产业中,整合关联部门的资源,为游客提供“一揽子”的农业旅游服务,增进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为此,农业旅游运营者需要采取“组团式”发展思路,充分激活全产业链的规模效应,打通农业旅游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实施“大健康”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着力促进农业旅游与传统中医药疗养相结合,与乡村养老服务产业相融合,由此形成医疗、养老、养生一体化的“大健康”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农业旅游产业亦可与户外体育运动相契合,利用景区天然温泉、森林资源来打造温泉会所、森林氧吧等硬件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康体服务。

  参考文献

  [2]孙英杰.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6):141-142.

  [3]梁辰浩,夏颖翀.产业融合创意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以浙江休闲农业旅游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6(5):85-89.

农业发展论文6

  摘要:不同于以往单纯以追求产量为首要目标的传统农业,效益农业的核心在于优化农业结构与品质,并注重技术与管理创新,最终实现高效益目的。其内涵主要表现为院一是品质优良;二是结构优化;三是高效益。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在不降低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不断改变农产品内在机理以及外界环境,进而使得农业生产不断顺应人们的主观意识,在自然面前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效益农业已经逐步成为福安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符合福安市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实现福安市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效益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工作措施;福建福安

  效益农业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院一是品质优良。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在营养价值方面更优,在食用口感与外观形态方面更好,更易被消费者所接受。二是品种结构优化。为了适应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品种结构优化事关重要,要尽力做到名、优、特、新的不断更迭与发展。三是生产结构优化。生产结构优化是指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原料农业向成品农业不断转型优化。此外,通过降低单位产品所使用的人力、资源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最终实现小投入获得高产出的高效益目的。四是科技和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使农业生产不断顺应生产者的主观意志,在自然面前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发展效益农业是促进福安市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福安市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福安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从效益农业的品质、结构、效益、科技和管理这几大内涵要求来看,福安市具备发展效益农业的良好外界环境以及内在基础,主要体现为院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福安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地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在内在条件基础方面,福安市早在几年前就布局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已经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群,已成功建成八大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市委市政府大力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现代化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福安市发展效益农业大有可为,市委市政府应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效益第一的理念,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狠抓工作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布局工作。

  1培育优势产业,夯实发展效益农业基础

  发展良好的效益农业,需要有优势产业为根基。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已具有八大主导产业,分别为生姜、葡萄、茶叶、水产、水蜜桃、家禽家畜、芙蓉李以及无公害蔬菜。但由于地域、资源、气候等条件的差异,具体落到乡(镇)时优势产业就不尽相同,如沿海平原地区与内陆高山区海拔差距大等,各县(镇)对于其他兄弟乡(镇)的成功案例,不能盲目模仿照搬,应该因地制宜,以实地优势为契机,确定自己的产业重点。各乡镇选择1~2个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围绕1~2项主导产业,创建一批龙头企业的思路,通过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体经济不断发展,真正形成区域块状经济带[1]。

  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动力

  农业的研究和创新,要从四色支柱产业,即绿色农业(种植业)、蓝色农业(水产养殖业)、黑色农业(家禽家畜养殖业)、白色农业(食用菌业)中深入开展研究,并从中筛选出适合福安市地理、气候特点的`高效农业项目进行推广应用,取代传统低效农业项目,使农业生产获得高效、农民增收。其次要进行示范园区的推广与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现有农业科技园区,其中溪柄农业科技园区要力争成为省级科技园,穆阳观光农业科技园区要着眼于与白云山冰臼、溪塔葡萄沟及穆阳水蜜桃结合形成适度规模的亲水游态势,把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再次各乡镇要根据产业需要,抓好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农民用科学技术改良种植、栽培方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抓好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曾有报道院海南槟榔经深加工,效益增加40倍,产值达40亿元;椰子经深加工,效益增加6倍。福安市农产品基地不少,如何进行深加工增值增效,大有文章可作,必须开展创新研究。此外,进一步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进度,标准化优势产业产地环境、生产操作规程,以及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以及产地标志管理规范,实行从野土地到餐桌冶全过程质量监控,树立绿色品牌形象,加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步伐。

  3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发展效益农业的关键

  首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托福安市良好的地理交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在交通枢纽地带建设一批高质量农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如目前福安市已建的野闽东特产OAO冶示范街;并大力发展电商业,进行网络销售。其次,建立完善的产业中介体系。以发展民间流通协会以及专业技术协会为契机,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大学生回乡创业力量,把具备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选派到协会的主要岗位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以农民利益为本,建立起一个服务农民、利于农民的民间流通组织。最后,将营销放在重要位置。农产品市场构建的同时,要注重品牌宣传的重要性,通过在沿海大中城市积极参加和举办大型农产品展示推介会,如茶叶推介会、葡萄推介会、水蜜桃推介会等,提升全市农产品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2]。

  4把扶持高效农业的奖励政策作为发展效益农业的抓手

  福安市委市政府要制定一些发展高效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发展茶叶产业、葡萄产业、生姜产业、水蜜桃产业、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无公害蔬菜、芙蓉李种植与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的特色基地,引导农户进行连片开发、集约化经营,提高效益。重点扶持带动农户能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养殖专业大户、营销大户、致富带头人,依托他们多年来的生产技术、生产基地,帮助青年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的操作要领,带动青年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特别是可以以福安市现代农业企业协会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企业为载体,对于新发展茶叶产业、葡萄产业、生姜产业、水蜜桃产业、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无公害蔬菜、芙蓉李种植与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能连片形成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分别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或补助;对其水产养殖产业、家禽家畜养殖专业大户也制定奖励扶持措施[3]。

  5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效益农业保驾护航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断适应经济发展趋势,为全市农民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布局具体工作院一是做好政策性服务建设。首先,积极探索集约化生产环境的营造,建设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利于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其次,制定公平、公正的农业经营发展规则,提倡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最低收购保护价、风险基金、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方式,使农产品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良好、紧密的利益关系。再次,提升法制法规的法律效力,从政策上降低单方毁约或卷款逃跑现象的发生。二是提升农业科技技术含量。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健全、延伸农业经济信息网,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产品企业及农民,使其第一时间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探索与创新农技服务机构的改革,通过多种鼓励、刺激方式,让专业人士加入到农技服务机构中,增强农技服务机构的技术能力,为全市效益农业长足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做好农业金融保障服务。建议市委市政府与多家金融企业协商、签约,对市场效益、前景好的龙头企业、生产大户给予一定的金融扶持;完善信贷机制,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小额贷款添加鲜活血液[4]。

  6参考文献

  [1]周海玲.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24)院3-4.

  [2]李奂莹.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xx(11)院37.

  [3]张国维.浅谈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xx(14)院5-6.

  [4]朱小林.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xx(13)院3-4.

农业发展论文7

  摘 要: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以前我们国家在农业生产的时候存在对农产品使用不合理的情况,造成了环境污染。现在我们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倡推动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如何推动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希望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业工程; 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国家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工程的建设,但是以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的影响因素,造成了对环境的影响。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了,在农业发展的时候也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农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节约了成本,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小型的农业工程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小工程中没有创新农业工程技术手段,所以大面积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能够保证农业的长久发展,我们一定要对农业工程技术不断改进,实现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有关领导比较关心的问题。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有直接关系,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要促进农业的持久发展,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利用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在农业的发展中也要促进科技的创新。农业的发展也要靠科技的进步带动起来,我们国家在农业发展的时候,还存在一些制约性的因素。现在已经不能依靠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取得农业的进步了。资源越来越紧张,我们为了能够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一定要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工作,把相关的科学技术转变成生产力,利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无限的回报。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就要不断推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提高原始技术的创新和集成技术的创新,另外我们在农业生产的时候,要实现信息化。所以农业要想得到发展就要不断推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只有这样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时候,才能够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改变以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增强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增强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增强我们国家的土地使用效率。

  一、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以前人们在农业生产的时候过分追求得到比较好的效果,而不考虑环境的承受度。有时候人们为了得到经济作物的产量,使用过多的农药和化肥。通过打催熟针来促进农产品的生长。这样虽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是会不利于人们的健康,也不利于环境。使用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会增强土壤的白化程度,农业生产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地膜覆盖这项技术。地膜会给农作物保温,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据调查我们国家每年会商场大概一百多万吨的农膜,有一半以上用在了地膜上。众所周知,地膜使用的材料是一次性的材料。在地里经过长时间才能够腐烂,另外人们也不注重回收和利用,使用过的地膜就随便丢弃了。这样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土壤的透气性土壤,也不容易渗水,反而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我们国家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们不注重保护,现在荒漠化非常严重。经过调查,发现我们国家荒漠化的土地大概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而且荒漠化的速度还在增加。有些农民为了生产更多的农作物,私自开垦森林。森林的面积减少了,沙城的数量增多了,有些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些农民盲目使用化肥。并且使用的是质量比较差的化肥。这些化肥渗透到土壤里面改变了土壤的酸碱性质,破坏了土壤的酸碱平衡,有些土地出现了盐碱化。盐碱化了的土地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时候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砍伐了很多植被。这样直接造成了我们国家水资源的流失。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的半湿润和湿润地区植被破坏的非常严重,不利于水土的保持。下雨的时候,水也不能保存下来,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离不开水资源,所以为了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水资源已定,不能被污染。但是之前我们国家水污染的现象非常严重。进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影响。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有些农民使用了农药以后就把瓶子丢弃地上。还有些人用河水清洗瓶子,这样农药就到了土壤和河水里面,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另外有些粪便排泄到水里面,直接不利于农业的灌溉。

  二、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在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水资源非常宝贵,之前在灌溉的时候,我们浪费了很多水资源。在农业生产的时候,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又是非常宝贵的,所以我们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使用新的灌溉技术节约水资源。合理使用水资源是现在我们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比如说在农业生产的时候,可以使用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新兴的一种技术,也是一种高新的技术。滴灌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数据源的利用。但是滴灌技术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要想使用滴灌,就要投入很多资金。有些地方只是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采用滴灌的方法。为了减少成本,我们可以改造输水的管道,还有过滤器和滴头等。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本,节约水资源。另外,我们也可以合理改善工作的技术,通过改善工作的技术,能够促进土地的有效使用。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新型的耕作方式。现在非常流行免耕和少耕技术。通过新型的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现在这种方式在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非常流行。另外也要做好土地的管理工作。通过在土地上覆盖合适的物体来有效保护土地,避免土地受到侵蚀。比如说可以使用树叶或者是农作物的桔梗。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我们使用了地膜以后要把地膜收起来,不要让地膜在土地里面腐蚀。杜绝土壤的白化。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农作物。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善施肥的技术。化学肥料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化学肥料会对水质和土壤带来污染,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的时候,也不可盲目的使用化学肥料。通过适当的把化肥深施,然后再盖上土壤,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使用肥料的量,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环境带来的污染,等作物生产的时候,需要灌溉,这时候会造成肥料的流失,以后还要进行追肥。我们在追肥的时候,也不要过度使用肥料。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先进,我们可以研究新的追肥器,能够控制肥料的流出量,施肥以后再盖上土壤可以维持土壤的酸碱平衡。現在出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的时候需要使用农业机械,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通过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够把劳动的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不管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使用机械,能够减少人工的劳动,而且也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们只有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才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增强对科技的投入降低劳动的成本,节约资本。现在有些农民盲目的追求农作物的产量,而使用一些不合理的技术。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所以我们要创新农业生产的技术就要选择节能型的环保新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生态平衡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且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和投入,促进农业新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丕娟.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技术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xx,03:54-58.

  [2]齐晓辉.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xx,06:22-24.

  [3]廖代松.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发展[J].农业与技术,20xx,13:24-25.

农业发展论文8

  摘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人才、设备设施、农产品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成为阻碍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本文笔者根据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这几项重大挑战,通过强化农村电商意识、完善配套设备设施、加快人才培养等几方面措施,来解决主要阻碍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几大问题,以及结合相关案例的经验,指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瓶颈;对策

  1目前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

  1.1人才资源制约

  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定,与农业相联系的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于电子商务通讯知识的贫乏、对业务往来知识的欠缺以及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范畴内的运用不够了解,致使资金投放谨小慎微,也使得农产品范畴内电子商务的开展举步维艰。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的是精通计算机、精通网络技术、精通商业营销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并且还要掌握农村农产品的信息及农产品的质量等问题,而在农村这类的综合型人才往往较少,这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1.2配套电子商务设备设施落后

  我国农村信息化落后,由于一些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安装网络设施的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农民缺乏上网意识,能够进入互联网查找市场和技能有关资讯的农村家庭比率连0.8%都没有。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人才的引领,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强化上网意识,需要强大的物流配送及信用支付体系的支撑。这对于农村现行基础服务设施来说,还无法达到要求。物流、资金流及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金融及交通等相对落后,电子商务操作手段及销售技术还局限在小农意识领域无法突破,所以电子设备设施的局限性也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1.3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物流来完成商品交易的,物流配送是农产品流通销售的基础,无论是网购还是网销,都离不开物流。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车辆运输设备差、管理力度不够,这些问题甚至有的地方还未被认识到,所以农村物流配送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创新意识,规模也较小,大部分物流配送还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形式,这些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这也成为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1.4信用体系未建立

  农村支付环境较为落后,绝大部分还依然采用现金交易,支付宝与网络交易应用较少,所以网络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信用不够在电子商务使用中会受到功能限制,从而也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原因为我国农村银行贷款采用的是五户联保等形式,常常有一户发生走、死、逃、亡现象,其他四户的征信受损,这种情况在农村发生的较多,从而使电子商务交易中需要的信用担保无法得到保证,加之农民思想水平不同,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所以很不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全面推行。

  1.5涉农电商平台资金短缺

  由于农民对电子商务意识不强,导致在电子商务上的投资的局限性,甚至为零投入。并且农村住户分散,小型商户较多,加之网上平台运营风险过高,所以融资难之又难。形成恶性循环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受到制约,经营规模小、模式单一、营销不景气、平台缺乏资金支持、盈利能力弱、无知名度、无品牌拳头产品、无业绩等等,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电子商务营销的积极性。

  1.6农产品市场制约

  农副产品的网上销售渠道,是为农民增收减负的一条良好途径,但是一些农产品在销售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网上销售渠道受阻。农产品的销售还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集贸市场上,集约化程度低,无法实现规模化网上销售。同时部分涉农网站内容脱离了农民的信息供给与需求。我国与农业相关联的网站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网站集中度不均衡。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第一线。其二,网络上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少基本上都是一些重复性的资讯,例如一些上级部门建立的网站存在着夸大信息服务功能的问题,疏忽了对商务功能的扩充,使得支付等功能不够健全。其三,由于一些繁荣的地区对网站进行较长时期的革新建设,导致数据信息宣布失败、传达落后迟延。其四,缺乏对农产品增产增收及销售信息的引领,缺少对农民有用的电子商务资讯。

  2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2.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农民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习惯于亲身去观察,亲自去摸索效仿,相信自己听到的,觉得只有亲自试过尝过的买卖方式才是值得被相信的。所以对电子商务大多持有怀疑与不信任的态度,且农村较为闭塞,相互意见达成一致后便很难更改观念,所以电子商务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要做出样板,让事实去扭转农民的思想观念,促使其接受新生事物,强化电商意识。

  2.2重视人才发展

  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性,调整人才结构,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吸引各大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及营销人才到农村来,加大力度对本地区大专院校信息化人才的`再培训工作,引导大专院校专业人员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同时对农村电子商务主体进行定期培训,采取帮扶政策,重点引领电子商务平台主体向自主操作方向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主体的平台操作与应用能力,促进电商主体的网络销售技能。

  2.3完善配套设备设施、完善物流配送服务

  对农村网络建设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对现有电子商务平台要不断更新设备,对现存物流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主体间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对资源进行整合,避免单打独斗现象,使整个村屯的电子商务营销与设备设施形成统一规划局面,易于管理。对农村基础化设施的建设,要寻求政府的支持,并积极对各方争取资金,完善配套设施,使电子商务平台及网络成为促进农产品销售的有力工具。物流企业是电子商务产生以后催生的新兴产业,所以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也要物流配套服务来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营,所以要完善物流配送服务,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

  2.4打造农业品牌产品,建立信用体系

  发挥农业产品品牌效应,打造品牌农产品,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健全并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在商业方面要打造一个开放的、融洽的法律环境。对在电子商务范畴内违反法律法令的犯罪分子进行严肃处置以确保活动的严谨有序。在电子商务范畴内对于交易双方身份识别的渠道、安全支付的功能、对所有交易信息的安全性、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广告的审查、税收征管以及侵权处理规定,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急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法令,以利于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

  2.5进一步强化政府相关职能,加大电子商务投资力度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作为根基而不受外界所侵害,在电子商务的开展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农业电子商务创办初期的计划和治理当中,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建设实施推进、治理、和谐一致的过程。农民本身对于农业投资没什么兴趣,源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即便有些地方有能力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网站搜查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只有涉农电商平台对农户有实际好处才能使农户有投资积极性。涉农电商平台资金短缺是目前现状,所以动员农户加大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投资力度,并引导农户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营销技能,使电子商务平台不再是摆设,能够为其所用。

  2.6提升涉农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参与度

  对于有关农业网站工作应加大力度传播,提升其服务水平,站在访问者的立场去健全和优化农业信息平台,调动农民用户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农民企业自建站给予极大地支持和机会。

  3实例分析

  近年来,云南大姚县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体企业与电子商务加速融合发展,对该县激发经济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新兴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加速转型跨越将发挥积极重要作用。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资金不足,配套服务能力较弱,电商人才匮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扶持力度不够。具体采取的对策包括:第一,优化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管理模式,与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委托有代运营经验的企业对我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区进行全权管理,与此同时也应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第二,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第三,大力推进大姚县电子商务推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优化电子商务改进农村政策环境,强化大姚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孵化功能,打造大姚县核桃电子商务交易示范区。第四,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大姚县的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重点扶持和培育以销售大姚“核桃、蜂蜜、小把粉丝、花椒、桑蚕”等特色产品为主的电商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1]周艳榕,邹勇.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xx(10):89-91.

农业发展论文9

  一、引言

  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也就是使运输、储藏、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的活动。高效的农业物流能够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我国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物流认识片面,重视度不够。现在我国对于农业物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储运、派送环节上,没有将农业物流系统化,缺乏对农业物流的基本认识,忽视农业物流对于降低农业流通成本、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对农业物流重视度不够。

  (二)基础设施、技术落后,不利于农业物流发展。许多偏远山区、落后农村道路状况不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如缺少储存仓库、搬运设备、运输设备等,技术落后,造成农产品的腐烂、变质,不能及时到达目的地,无法实现物流操作的现代化,直接影响农业物流的发展。

  (三)物流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地方并没有完成土地的规模化种植,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农资采购以及农产品销售主要以家庭分散开展,物流企业较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户也缺少规模化意识;另一方面农业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在农业物流中应用较少,农业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农业信息落后,无法将政府、农户、市场、客户连接起来,无法实现农业物流的直接对接,无形当中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法规不完善,缺少行业统一协调与管理。我国农业物流以及农业标准化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一方面农业标准化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另一方面农业物流管理工作比较分散,行业管理工作不统一,农业物流缺乏必要的协调与指导。

  (五)缺少专业人员。近年来,各高校致力于培养专业的物流人员,成效显着,但将产业专业化,了解农业物流特点的人员较少,缺少从事农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资源整合的专业人员。原因在于从事农业物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它具有较大的难度、很高的风险、艰难的地理环境等特点,这就从侧面使物流专业的人才对该方面望而却步。

  三、我国农业物流发展建议

  (一)加强农业物流宣传,提高农业物流认识。农户保持原有的从业习惯,缺少对于农业物流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农业物流的相关宣传,从农业物流的种类、作用、意义,让生产者了解农业物流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了解农业物流,进而赢得对农业物流的一线支持。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物流技术。基础设施是农业物流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快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物流技术,才能保障农业物流的发展。首先应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确保运输道路状况良好,保证运输的顺利进行;其次应修建农产品储存设施(如保温库、冷库等),采用专业运输设备与装卸设备(如冷藏保温车、叉车、堆垛机等);最后还要建设大型的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和农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实现农业物流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专业物流公司。阻碍农业物流发展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农业的散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无法实现物流的规模化操作,所以推动农业物流发展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包括农户的规模化经营和农资、农产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在农户经营方面,有效利用土地流转模式,将土地集中种植、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在农资、农产品企业经营方面,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推进企业改革,通过各种方式整合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优化农业物流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不畅容易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信息脱节,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所以应该建立农业物流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有效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将政府、生产者、市场、客户联系起来,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农资、农产品信息发布工作以及产品信息咨询、订购服务,实现农业物流的全方位、透明化、直达式服务,充分共享物流信息,保证信息通畅,有利于促进农业物流的高效发展。

  (五)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强行业管理。目前,缺少农业标准化体系,应发挥政府在农业物流发展中的协调与管理的作用,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健全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加强标准化宣传推广,提升行业管理功能。

  (六)培养专业化人才,提升专业人员能力。农业物流需要专业化管理人才,可以采取两方面进行培养:一方面高校培养,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的高校开展物流专业,进行专业性培养,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毕业后直接与实习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有目的的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培训,弥补高校培养周期较长的不足,由物流行业机构组织进行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培训者应选择有一定物流经验的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使其了解农业物流特点,掌握农业物流管理要点,实现就业人员的专业化。

  四、结语

  农业物流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多因素制约农业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农户、物流企业、高校等多方的改革与共同协作,这必然是一个长期但不断前进的过程,有改革的决心与执行力我国农业物流必然会不断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10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1]自20世纪末,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逐渐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成为大众型的旅游模式。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

  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

  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

  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

  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

  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4.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要充分发挥其与旅游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才能够吸引广大旅游者。此外,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在开发前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能够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注重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以农村环境、文化为吸引物,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生态理念为重要保障,并在政府部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保护下,实现农村原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态旅游的长足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11

  1农业物流的基本含义

  根据农业物流的流体对象,农业物流应该包括两大类: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和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是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储运、配送、分销和信息活动中所形成的物流。它涉及种苗、饲料、肥料、地膜等农用物资和农机具的生产与物流规划、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和市场的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形成的物流,根据农产品的分类又包括:粮食作物物流,经济作物物流,畜牧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和林业产品物流。农业物流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对农业生产资料与产出物及其相关服务和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全过程。它包含两个物流流体对象———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它是由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分销、信息沟通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2我国农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物流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研究物流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物畅其流”。从我国农业物流的现实来看,农业物流不畅是常有的事。从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难买”到农产品的“难卖”无不反映出我国农业物流不畅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现象,人为地割裂流通,使流通渠道受到严重阻碍,“买粮难,卖粮难”的现象时有发生。

  2.2农业物流市场秩序混乱,渠道监管缺失,坑农、害农事件层出不穷

  我国现有农业物流渠道监管失控,作为农业基础原料的农药、种子、化肥,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经营主体繁多,购销混乱,环节过多,市场秩序不规范,成本居高不下,“假农药”、“假种子”等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使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农村也成了假冒伪劣日用品的倾销市场。农业物流市场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的价格也出现了“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一头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增产不增收”卖价很低,另一头是农产品的消费者花费的买价却很高,缺少对大多数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保护和末端消费价格的控制,中间物流渠道的成本和利润无法进行较好的控制。

  2.3农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效率低,货损货差大,物流成本高

  物流手段相对落后,农业物流成本过高。一是交通运输不能满足农产品运输的需要;二是储存条件不足;三是加工处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如农业物流的进出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来进行,而大部分农村的道路设施比较差、效率低、货损货差大、物流成本高。甚至有的农村还没有像样的公路,这些年来,农民普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喊出了“要想富,修公路”的口号。

  2.4农业生产分散,农资采购成本和农产品外销成本高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所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相对分散,农资采购成本和农产品外销成本高。

  2.5农民合作组织不健全,农业物流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农民的合作组织不健全,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的组建还处于萌芽阶段,农业生产和农业物流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缺少规模优势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2.6农业物流面临的国际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和挑战:一是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会进一步加重,从而引起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市场波动;二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竞争会更加突出;三是农产品市场发育小而全,流通渠道不畅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由此直接影响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影响我国农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2.7农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更加偏低,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信息是农业物流的神经系统,从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到生产流通中的储存、运输、加工一直到销售,对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必须及时地进行处理。但是,目前农村居住面广,分散居住的农户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使许多信息无法收集,农民的需求也无法传递。

  2.8农业物流研究滞后,农业物流人才缺乏

  对于农业物流的研究,我国基本上是处于“技术上学习国外、管理上自我摸索”的`阶段。现实中,我国不少农产品不仅在质量和外观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流通过程中的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不足,交易成本高,损耗和浪费大,在价格上更加缺乏竞争力。事实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就是使千家万户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农民自己也能够方便地购买到自己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而我国农业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贫乏,目前的研究只是分散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定位在农业物流方面的却微乎其微,即使有的学校有这样的培养方向,但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农业物流还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应用型的农业物流人才缺乏。

  3农业物流的研究意义分析

  3.1农业物流研究的理论意义分析

  物流利润是个系统利润。某个或者几个物流环节的效益好,不等于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好,还可能使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最差。物流是利润源泉,但是物流获得的利润大小则取决于物流系统是否优化,物流运作模式是否合理,物流各环节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农业物流不畅、物流成本高、浪费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协调高效的农业物流系统。要想挖掘涉农物流利润,单纯地从农产品物流的角度出发还不够,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把进入农村的下乡物流和从农村出来的进城物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讲,协调高效的农业物流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冲突、对立和无序;可以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从而达到系统资源配置最优化,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

  3.2农业物流研究的现实意义分析

  发展农业物流,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与农村现代物流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物流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提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现代物流以物流配送的规模大、速度快、辐射面广、效率高见长。农产品多为鲜活商品,对时间、新鲜程度的要求很高,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就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充分运用专业化、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迅速及时地运往需求地,提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的物流速度,降低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积压所占据的成本,同时通过大规模的作业降低作业成本,减少多次装卸搬运所产生的产品破损,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

  (2)专业化物流增值服务提升农业物流价值。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本身的价值本不高,但是可以通过为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发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的内在价值,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供规范化、合理化的包装,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储存条件,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合理组织配送,使农产品有合理的流向等,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农产品价值。

  (3)农业物流系统的导入是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不少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不仅在质量和外观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流通过程中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不足,交易成本高,损耗和浪费大。事实上,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就是使千家万户农民需要的农资和日用消费品及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送达消费者手中。

  (4)发展农业物流和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户自产自销、自销自运,作业分散,不仅成本高,而且由于不了解市场状况,往往失利。国际上通行两种农业物流形式:一是农民组成合作社,专门从事采购和运销;二是由经纪人或代理商同第三方物流签订合同,由专业的物流公司从事物流业务。目前,发展我国的农业物流,有效地组织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的物流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发展农业物流有利于保证农资、农产品质量,有利于保证对大城市食品供应安全。有利于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发展农业物流,对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业发展论文12

  一、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状、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科技化、信息化世界的到来,农业对于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逐渐弱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不足,进而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是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弥补农业发展的不足,进而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实际上,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使得从事农业的相关人员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虽然存在不平稳现象,但总体来说,是一种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是否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不完全呈现正比例的关系,但是前者的增长会对后者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与农村金融发展相比,农业经济的规模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从而阻挡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若想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解决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三)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以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农村的金融机构最初是由政府扶持与当地支持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由于农村经济以及金融观念的落后,导致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减小,农村金融机制的稳定性失调。加上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单一,金融发展偏向边缘化,这些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经济结构不协调。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区域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较为密集,西部较为稀疏。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进程以及发放条件没有统一。

  二、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由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目前农村金融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落后的问题,需要做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用以解决。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善时,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只有构建好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保证农村金融有较好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构建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如利用金融机构、金融政策等,对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定期进行规划整理,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体制,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从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体系的现代化、科技化目标。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搭建农村金融体系,将信贷等金融业务与网络相连,达到构建信息化农村金融体系的目的`。

  (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进行提升时,尤其要关注区域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能够有效的落实。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农村各地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从而有效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投入,让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提升其内部的管理水平以及金融业务的处理水平,这对整体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水平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政府科学合理干涉

  加强政府科学合理干涉,主要是让政府采用合理科学的手段,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干预,而不是忽略市场因素和农村实际金融情况,让政府进行强制性的干预。在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政府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政府干预的优点与缺点。在清楚政府干预的特点之后,要尽量避免其弊端,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活化农村金融资本,顺应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四)加大农村金融信用改革

  在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的同时,要充分的带动当地农民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加以肯定。在推动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时,要对农村金融信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化改革。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是否增长对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信用制度改革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不断地对已有的农村信用制度进行完善,使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之间具有明确的债权关系,完善金融信用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信用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江磊 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农业发展论文13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加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等特点,致使农业生态旅游成为国家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发展中也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持续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10]吴德慧.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2(4):23-24.

  [11]凌虹,吴长年,王鹏.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业开发[J].农村生态环境,1999,15(3):28-29.

农业发展论文14

  摘要:目前,在日本以贴近自然、廉价且有利于健康的休养生活为主题的,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陶冶情操、休养与娱乐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旅游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分析其特点以及发展经验,希望能为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观光农业 经验 启示

  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相关概念内涵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由生态农业旅游的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观光农业的基本内涵

  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性产业,观光农业除了拥有农业的耕作、渔猎等特征以及旅游业的娱乐、休闲等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特征。首先,观光农业本身也是一个市场产物,其开发客源市场定位必须准确。其次,作为旅游吸引物,观光农业必须能够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需求,在空间定位时不能超越游客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满足节假日的休闲、娱乐的“一日游”需要。

  (三)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概述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开发相对较晚,仅有3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显着。日本最早的观光农业场所是岩水县的小岩井农场。这是一个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经营生产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兴建了动物广场、牧场馆、农机具展览馆、花圃、自由广场等多种游览设施,农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平均每年约有70万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随着小岩井农场观光农园的发展,日本思古、寻求自然的旅游热开始兴起,观光农业很快风靡全国。值得说明的是,在日本旅游政策的数次修订中,曾明文规定在农村(山村、渔村)地区,为提高居民收入,也大力提倡休憩娱乐活动用地的整治。这一政策成为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所在。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一)颁布《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

  为推动市民农园的发展,日本特别组团到欧洲的德国、英国、瑞士、荷兰等国考察,返回后积极推动立法工作,终于在1990年9月颁布了《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该法较为突出的特点是:

  规定市民农园的农地可以租借,借地期限一次可达5年,并对租借期内的租金、地上物及设备、所有权及使用权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农园里允许设置移动性露营帐篷、简易住宿设施、停车场、自来水与用电设备、农具陈列室及活动中心、小朋友活动用绿地广场等;农园内的农地,平时可以委托出租农地的农民照管,并付给适当代管费用。产品收获后,也可委托其邮寄到家,以达到扩大产品流通,增进情感交流的目的。

  (二)丰富观光农业的内容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自己亲手摘果、摘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生活乐趣。在日本,采用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培育出一些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品种非常普遍。在观光农园里向人们展示先进农业高科技和优质农产品,一方面开阔了旅游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发挥了现代农业宣传教育功能。

  民俗农庄。是指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景观和当地文化民俗,让游客自然地接触、认识和体验农村生活。在维护整体农村自然景观的原则下,仿建农庄小屋。民俗农庄设施虽然简单,却具有乡村特有的自然宁静的气氛,游客可以借此体会农村闲适的生活,充分享受农村和平安宁的夜晚乐趣,体验其中浓厚的乡土风情。

  教育农园。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体验书本知识的活动场所。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极具教育内涵,所以教育农园以接待学生修学旅行为主。

  (三)创造优美的农村景观并保持完整的生态环境

  农业观光的关键是创造出美丽迷人的乡村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构成了旅游吸引物。这种自然景观与生活景观交相辉映后形成的景观对农民来说是极其普通的,它却会给外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考虑开发农村观光时,创造这种乡村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用地方特色热情接待外来的客人。

  在日本,除美丽迷人的景观外,各种生物共存是农村环境的一大重点,需要创造出清澈见底的小溪,各种昆虫和鸟类纷飞啼叫的环境。完美的生态环境成了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和在那里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指标之一。当然,这种与生物的共生还构成了能够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

  此外,挖掘与创造农村文化。除大自然之外农村的魅力还在于传统的乡村文化。在继承以往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农村文化,以新的乡村文化的魅力来吸引外来的旅游者,增强农村观光的活力。

  日本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经验

  (一)政府的主导发展与促进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面临效益下降及产业职能转变的难题。为促使日本农业转型升级,调整经营结构,日本农林水产省致力于推动农业生产向观光旅游方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农林水产省先后采取诸多政策措施,例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交流往来的日本”以及“绿色旅游”活动,推进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政府主导责任上,政府主要担负技术支持、公共设施完善、财政支持以及国际合作等责任。

  此外,日本观光农业取得成功与日本政府制定合理计划的支持分不开,以北海道为例, 2000年制定的以建设具有活力的农村为主旨的“第三次北海道长期综合发展战略”,试图发展绿色旅游休闲农业来进一步加强城乡交流与互动,从而实现农业经营多元化战略。为保证该规划如期实现,政府于2001年开始连续出台一系列观光农业规划。政府的支持收效明显,例如,2006年北海道旅游休闲农业总收入为244亿日元,带动本地域其它企业增收553亿日元,对本地域经济总贡献份额7.3%。

  (二)完善的观光农业法规体系

  日本观光农业法规体系是比较健全的。以《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粮食、农村、农业基本法》为依据,日本主要制定实施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法律有:《旅行业法》、《温泉法》、《森林法》、《海岸法》、《岛屿振兴法》、《山村振兴法》、《旅馆业法》、《停车场所法》、《农山渔村余暇法》、《景观法》等一系列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审批过程的程序、审核的标准,并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使条例的执行和管理顺利通畅,既保证了从事观光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又限制了部分人借办观光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对原《农业基本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及评价,于1992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新政策”,其中,从完善农村定居条件的观点出发,将绿色观光业列为维持和确保各地区收入的重要政策;而且新农林预算也以支援振兴包括绿色观光业在内的新产业为目的,开设了“确立地区农业基础,改善农业结构事业”项目。1995年4月开始实施《农山渔村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规定了“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推动绿色观光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规范绿色观光业的发展与经营。另外,《自然环境保护法》、《自然公园法》等也对绿色观光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为推进这种新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地区广域联合的办法整合区域资源,对整合后观光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其中,以日本农林水产省开展的“一农村一景观”活动、大分县开展的“一村一品”活动为典型代表。日本各县市町村也充分整合各地农村周围的森林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与民俗、观光农园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空间。

  就发展观光农业的效果看,首先,观光农业的发展改善了日本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向服务业延伸,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使农民发家致富,观光农业的繁荣又能够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前来投资观光农业,使其成为日本的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观光农业也促进了日本农村社会发展,激发农村居民的爱乡热情,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增进了城乡交流,给农村带来活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此外,日本观光农业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美化等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扶持作用

  基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政府要重视加强规划与指导,把观光农业规划区的建设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之一,应在人力、资金、技术、政策上适当倾斜,投入资金建设硬环境,配以优良软环境。同时,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宏观管理、组织机构、财政政策等领域,通过技术支持、合同规范、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贸易许可等各种手段,为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要在政策法律的指导下进行。众所周知,观光农业涉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包括土地、水体、山林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因此,观光农业涉及面广,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都应该依法进行,在当地区域内纳入相应的管理机制,得到旅游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这是观光农业有序经营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三)实现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借鉴日本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的实情,一方面要求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他们生存是有机统一的辨证关系,确立共赢经济思维和协调发展观念,从而使其自觉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开发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符合不破坏环境要求,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可得利益,又要考虑环境可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强.日本观光农业的特点及启示[M].农业科技管理,2007

  2.闫慧军.日本明日香村发展观光农业的启示[J].陕西综合经济,2006

  3.松木靖.北海道农村观光振兴和地域活性化[D].中日韩学术研讨会,2007

  4.韩景荣.日本长野县饭山市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J].世界农业,2002

农业发展论文15

  近几年来,互联网电商平台逐渐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为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模式提供了巨大动力。20xx年,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列为十大精准扶贫项目之一。古代丝绸之路途径甘肃省张掖、武威、敦煌、嘉峪关等地,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电商精准扶贫政策在甘肃省的实行情况以及该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指出电子商务在帮助农村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电商精准扶贫政策更好的服务农村农民以及甘肃省农业如何借力电商平台实现更进一步的经济飞跃献言献策。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地是突飞猛进,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商平台呈井喷式的扩充市场,毫无疑问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所谓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就是指的农村地区特色农业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促进农村网络创业,拉动网购消费。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帮助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社会共同目标下,电商扶贫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一) 网络覆盖,农村地区有了传送带

  目前,甘肃省70%以上的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40%以上的贫困乡能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宽带就像是一条传送带,将信息、人才、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北农村地区。

  (二) 三大电商助力,电商交易平台遍地开花

  20xx年,三大电商京东集团、苏宁易购和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的农村电商计划相继落地甘肃,数千个的县级运营中心和数十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建立,将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甘肃省70%强的县以及50%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已在甘肃遍地开花。

  (三) 快递也下乡,农村物流网逐渐建立

  “要致富先修路”,同样的,要发展农村电商对贫困地区而言,首先就需要克服物流问题的困难。在加快“快递下乡”的政策性指导下,甘肃省80%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物流网,但多数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物流网仍在建立当中。

  二、 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农业现状概括

  以草食畜、蔬菜、林果等产业为主要农业发展方向的甘肃省目前形成了粮、经、饲“三元”一体的农业结构,另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

  目前,该省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产品、中药材人工种植、马铃薯六大特色农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地位。

  (二)农业发展瓶颈

  1.自然灾害频发

  甘肃省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农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近几年,甘肃省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如持续性的干旱就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2. 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市场竞争力在全国来说相对较弱。现如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该省农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到其影响。

  3. 农村劳动力不足

  因缺乏资金、技术,甘肃省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缓慢。

  三、 电商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 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果

  1.信息先行,提供网络信息平台服务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0多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40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政府在工程总投资出资3100万元,各村级信息服务点日常运行费用也由地方府财政预算列支,不增加农民负担。

  2.以点带面,建立电商扶贫示范点

  20xx年,甘肃省以点带面在全省建立了一批兼具典型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商示范县和示范村,数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也在贫困县建立起来。

  (二) 政策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互联网和电商扶贫意识仍有待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及融通方面活力不够;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农村地区的电商平台虽然基本建立,但是技术层面仍有待提高。

  (三)电商精准扶贫为农业经济提供新思路

  1.电商+农业+人才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引进大学生人才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用技术留下青壮劳力,推动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瓶颈。

  2. 电商+农业+资金

  近两年电子商务逐渐向金融领域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电商+农业+资金”模式为解决农村融资难、资金缺乏等困难提供了新路径,在农村融资问题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便于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在国内知名三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甘肃省积极培育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农村电商平台。

  3. 电商+特色农业

  甘肃省电商扶贫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开辟了“电商+农业+旅游业”、“电商+绿色农业”等新的模式,为该省特色农业真正地、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提供新思路。

  4.电商+物流网+品牌建立

  在电商精准扶贫政策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达到了高度融合。电子商务平台和物联网的建立增强了区域间联系,以县带村,联合发展,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培育农业农产品等特色品牌。

【农业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发展论文11-04

农业发展论文07-12

(热)农业发展论文07-13

农业发展论文15篇11-10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2-07

农业保护论文11-26

农业推广论文05-24

关于农业发展的对联01-14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