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营管理论文

时间:2024-07-10 18:41:1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经营管理论文集合(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营管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营管理论文集合(15篇)

经营管理论文1

  一、顶岗实习的意义

  (一)体现了工与学的结合

  顶岗实习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两种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它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即“工”与“学”同时成为教学计划的组成内容;体现了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一;体现了岗位、课堂合将工与学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习于职业岗位,工作于学习环境,真正体现学习因实习而实际。

  (二)体现了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校内专职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强。通过顶岗实习,两方面优势互补,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更加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学院教学中缺少实际运用的环节,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对连锁企业工作方式的认识,对设施设备的认识及使用有全面的感知,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也增加了校内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体现了学习意识与职业意识的结合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树立起多问、多做的自觉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同学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习中企业通过给学生讲授企业文化、上早课等形式,无形中也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四)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配备的结合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顶岗实习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最佳的平台,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将学院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考核,在实习结束时,会给实习的学生相应的实习评语和成绩,其中优秀的实习学生会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配备的“零距离”真正形成了“密耦合”人才培养链。

  二、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企业的“合作”问题

  实习企业作为商业实体,维护正常的经营状态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经营的首要任务,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商业企业必需承担提供学生实习场所的社会责任,这就使得顶岗实习目前处于没有政策指导的、仅是靠学院与企业之间沟通“合作”的阶段。原则上合作应以双方互利互惠为前提,但目前的顶岗实习在短期内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反而是需要企业付出更多管理成本的不平等合作,所以企业在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的同时往往顾虑重重,最后多以不合作告终。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开展实习活动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营工作。比如,学生收银的速度慢,导致结账队伍长时间等待,引起顾客不满等,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和声誉,增加管理难度。二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培训工作由谁开展的问题。如果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企业的人工成本的支出就凸显出来,企业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所以企业由于顶岗实习培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如何补偿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如果由学院对学生进行培训,又受到场地、设备的限制,存在培训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学生顶岗实习时的安全问题。学生实习不等同于就业,没有相应的劳动保障,且学生在实习时劳动保护意识淡薄旦出现问题,企业很被动。所有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风险和难度,成为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障碍。

  (二)学生实习态度的问题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的实习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学生的实习态度在顶岗实习的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在顶岗实习的初期,学生的实习态度端正,能够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曰的工作内容。到了实习的中期和后期,各种不良的工作态度逐渐露出苗头。一是思想上出现懈怠,认为自己只是实习生,实习结束就会离开,千好千坏一个样,企业也没有严格的针对实习生的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甚至旷工的`情况就出现了。二是学生对每天反复工作的内容已经厌倦,出现了消极怠工的情况。三是没有形成从学生到职员的思想转变,认为企业的制度太多、管理者太严、工作量太大,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会出现“疲倦”等生理问题,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进而影响企业与学院长期的顶岗实习的合作。

  (三)学院的教学制度问题

  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顶岗实习的时间、人数、顶岗实习的岗位、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及职责、顶岗实习的章程、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办法和等级。学院在制定这部分教学计划时,多从自身教学的需要出发,加之经验不足、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等各种原因,制定的顶岗实习的工作安排往往不适应企业的需要。比如:顶岗实习的时间过短或过长;实习的人数超出企业的容纳程度等。即使企业勉强同意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效果也往往不理想,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

  三、完善顶岗实习的措施

  (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互惠双赢的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不应是企业单方面的付出,而应发展成为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模式。学院与企业规范合理的权利与义务是顶岗实习活动得以长期进行的基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企业与学院签订顶岗实习合同,通过“挂牌”形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内培训基地。具体做法是企业通过“挂牌”的形式成为学院的定点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场所,配备业务熟练、责任感强的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的日常指导与管理,对实习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与督导,与学校的指导教师沟通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排除影响实习的各种不利和安全隐患因素,确保实习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按计划进行,实习结束后优秀实习生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学院也通过“挂牌”的形式成为企业的职业培训基地,长期给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调查,整体营销策划等活动,必要时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建立起互惠双赢的顶岗实习模式。

  (二)加强过程监控,实行人本管理

  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学生多被安排在一线操作岗位,现实工作与心理预期的差距、复杂的人际关系形成的心理变化贯穿于实习的整个过程,由此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工作态度。作为学校的一方,要在顶岗实习前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实习期间,安排指导教师定期到实习企业进行巡回检查,与企业的兼职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个案追踪、同伴友谊、心理辅导、集体关怀等方法,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活动。作为企业的一方,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工作任务,让学生感到这份工作能够胜任,有成就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比如在后仓实习的学生,可以考虑安排男生,在客服实习的学生,可以考虑女生。当然,这不是绝对。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开晨会、适当地提供一些福利等形式,增加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实习结束时,由实习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全面测试和考核,对学生工作做出综合评价与鉴定,记入学生档案。全程进行过程监控,将以学生为本落实到实处。

  (三)转变思想,制定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制度

  学校要改变闭门造车的教学制度的制定方式,就要转变思想,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顶岗实习工作的设计与制定。一是切实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知名企业的合作,经常性地邀请企业的专家共同研究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以此作为制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总体培养方案、确定培养规格、确定培养方向的依据。使顶岗实习的方案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兼顾企业的运作规律。二是从职业岗位群的角度出发,根据企业员工手册及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内容、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将顶岗实习的培养目标与生产实际牢牢地结合起来,如此一来,顶岗实习结束以后,学生基本能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有效地达到了顶岗实习的目的。

经营管理论文2

  一、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恶性竞争严重。

  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特殊性采取针对性的手段。目前,我国现有的旅行社的数量较多,且绝大多数是近些年来才成立的,实力参差不齐,导致经营管理理念匮乏;加上旅行社之间的同质化严重,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国各个旅行社推出的旅游线路基本相同,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品牌,没有相应的附属品,因此模仿比较简单,导致旅行社之间只能进行价格战,压低产品的价格,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顾客,但是影响了旅游产品的质量。

  2.营销能力较差。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旅行社想要真正的实现发展就需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强化自身的营销能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旅行社规模小、实力弱,受到资金和成本的制约,无法进行产品的创新,更无力进行市场营销,对市场的影响程度有限。目前很多的旅行社已经着手进行市场营销,但是由于旅行产品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营销设计宣传雷同等因素都影响了营销的效果。同时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用人数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了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网络营销的涉及范围广、节约资源、缩短时间,最快的达到营销效果,但是旅行社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发挥网络的作用,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只是停留在介绍价格、景点以及旅行社的层面,没有涉及到网络营销、网络产品开发等,网络营销方式过于简单,没有创新,同时由于网络营销的监督手段不到位,因此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虚假宣传,甚至进行网上诈骗,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网络营销的效果。

  3.旅行社内部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要求企业要不断的强化内部管理,这样才能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我国现有的旅行社绝大多数规模小,成立时间短,因此内部管理漏洞百出,运营管理混乱、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注重成本的降低,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品牌和口碑,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资源的而利用程度低,影响了内部管理的深度;同时目前旅游企业的招聘机制和激励机制都不完善,很多企业用人为亲,忽视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无法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同时激励机制不完善减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大了员工的流动性,降低了服务意识,影响了旅行社的团队建设。

  二、提高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措施

  1.规范市场竞争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旅行社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需要相关的部门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责,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约束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按照现有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同时旅行社要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公平竞争,强化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灵活应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开发多种产品,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

  2.强化自身的品牌价值。

  在市场越发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品牌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旅行社也不例外,品牌竞争已经逐渐成为旅行社之间的竞争的主要内容,品牌的建立需要优质的产品作为保障,需要良好的服务来强化品牌的价值,品牌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会提高企业的宣传效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很多的旅行社已经逐渐认识到品牌的价值,更加注重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实现,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企业的品牌。

  3.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管理好人才,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强化企业的团队建设,首先旅行社要健全招聘机制,任人唯贤,吸引优秀的人才;其次,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最后要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也给旅行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存在很多的弊端,尤其是旅行社的的经营管理,恶性竞争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等,都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规范旅游市场,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意识,促进旅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经营管理论文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文章主要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做出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当前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急需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解决的对策。

  1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从政府部门角度出发,我国各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建设中,特别是在山区里面,当前在农业用水灌溉设施,居民用电需求以及乡镇道路建设等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所需基础设施上仍然严重匾乏,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居民生产建设所需,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严重浪费农村生产劳动力,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化建设。

  1.2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居民科技素质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事业相比,农村的社会事业投人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方面显得特别匾乏。很多农村到目前为止,没有专门普及科技文化的地点和设施,没有医疗卫生保健中心,没有养老机构,基础教育设施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直接导致农村居民科技素质低下、文化程度低、医疗卫生条件差等现象出现。这些都阻碍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着我国农村产业的转型。

  1.3对农村劳动力重视不够

  由于当前农村科技产业未跟上城镇建设的步伐,农村居民收人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农村居民为保证家庭收人,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农田产业大面积荒废的现象。再加上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外出务工容易上当受骗、误人歧途等,给社会带来不安全因素。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对此引起重视,找出合理的方式,尽可能的留住农村劳动力,尽可能的.保证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减少上当受骗,收人普遍偏低的现象,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收人。

  2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当给予农业足够多的重视,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经济改善、转型。政府和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遇到的问题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我国全面进人小康社会。

  2.1加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该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解决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山区里面,在农业用水、用电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上严重匾乏的现象。如加大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输电线路和供电设备建设,各村之间、各村镇之间的道路建设等。保证广大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所需水电的供应充足,保证农村到乡镇和各村之间的基础道路设施建设完善,并且充分利用政府调拨的资金,满足目前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清建设所需的轻重缓急,让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改进农村经济经营模式,实现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远大目标奠定基础。

  2.2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以及素质文化教育

  为改善目前农村社会事业投人少、居民整体受教育文化低的现状,应当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人以及素质文化教育。各级文化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计划来改善农村的科技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科技文化水平,学习利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改进当前农村生产模式,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应当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建立,确保农村居民能够就近及时的解决疾病的困扰,不因无医疗机构耽误病情;应当加强农村养老机构的建立、完善农村养老制度,确保农村居民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应当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目前农村教育设施相对城市来看相差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也普遍偏低,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应当加强教育从础没施建立,提高素质文化教育,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专人定期对农村居民进行科技生产培训,比农村农业生产跟上现代化脚步,扩大农村居民收人,使我国全面奔向小康社会。

  2.3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

  各镇、乡、村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节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导工作,引导农村居民科学的进行劳作生产。从实际出发,合理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安排工作,增加农村经济收人,为我国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组织和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的劳动力流失等问题,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农村居民科技化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收入。并且尽可能的在当地创造就业条件,就近安排农村居民的工作问题,减少农村的劳动力流失,减少农村荒地逐年增加的现象,给农村建设生产注人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上当受骗,误入歧途等现象也得到顺利解决,为维护我国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3结语

  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当前农村的现状一定能够得到改善。农村居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使我国全面达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贵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xx

  [2]郑涛。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间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xx

  [3]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湖南农业大学,20xx

经营管理论文4

  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来看,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突出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社彩,举例而言,国有企业依托于行业垄断,缺少经营风险理念、缺少公平竞争、缺少市场开拓等理念,这些管理理念方面的落后将会直接导致经营管理工作走向误区。

  2.制度管理松散: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制度管理松散的问题,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相关制度得不到有力的贯彻及落实,这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危害甚巨。一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各种规章制度之上,上行下效之下,各项工作的开展中要么没有制度规范,要么就是制度流于形式。

  3.人资管理粗放: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在企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人力资源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粗放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害。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方式粗放,理念落后,手段单一,结果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到了企业发展。

  4.成本控制不力:国有企业目前经营管理成本比较高,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国有企业因为经营管理者基本都是行政安排,上级对于其考核更多的是看业绩营收,因此经营管理者在成本控制方面动力不足。为了实现业绩水平的快速上升,在成本支出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经济考虑,只是追求营收的不断增加,结果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成本较高,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负面影响。

  5.内部审计低效: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委托中介或者自己来对于过往一段时间内经营管理成绩进行一个评估,审计的目的在于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效率较低,内部审计界本身就是结果导向,更多的重视经营业绩的审计,忽视经营管理规范性方面的审计,在审计结果使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改进方面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具体策略

  针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国有企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围绕这些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1.更新管理理念: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方面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树立起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营管理理念,彻底摒弃以往的保守、落后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起来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卓越管理、公平竞争的理念,对于这些理念需要加强宣传以及灌输,让这些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企业上下将这些管理理念全面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2.完善管理制度: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制度管理,将制度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个重要手段以及工具,一方面就是要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使得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制度的调整与履行,根据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制度的优化,同时强调好制度的权威性,确保员工都遵循相关制度,从而实现制度管理水平的提升。

  3.规范人资管理: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民主管理、柔性管理等手段,强调员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而不是将员工当成是机器,一味的`进行硬性管理。同时要运用好各种激励手段,较好的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实现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4.注重成本控制:国有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树立起来良好的成本控制理念,引入全面控制、预算管理等成本管理方法,将成本控制目标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指标体系中去,引导经营管理者在成本控制实现更好的成绩。

  5.加强内部审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需要注重内部审计的优化,合理选择内部审计主体,明确审计目的,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从而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经营管理的改进方向,让企业经营管理步入一个持续改善的通道之中。总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经营管理的改善与提升意义重大,目前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阻碍以及瓶颈。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必须要在经营管理问题解决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力争解决好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管理保障。

经营管理论文5

  摘要:林场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是影响林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因素,在当前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改革的背景之下,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加强林场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相关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促进国有林场改革,最大程度扩大林场经济效益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文章就林场经营管理发展的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林场论文

  1当前我国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国有林场的有效管理依赖于较为完善的法律系统做支撑,通过分析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总结的实际数据发现,在林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抚育类的木材规格较小,而且材质普遍较差,市场的价格定位较低。但是,国家对其所规定的相关收费标准却与主伐木材相同。在抚育类木材的生产过程中,不仅包括种植成本,还涉及到采集、运送、储备、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成本,因此,导致抚育类木材的经济效益较低。许多林业生产经营者一般不会选择种植这类木材,木材种类不平衡,导致林业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1.2林场经营技术存在较大缺陷

  近年来,林场经营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研究者针对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较多技术革新的主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发展对于林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革新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林场经营管理上的缺陷十分突出,如精品示范区域、精品项目工程等相对较少,林场经营管理中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全面化、系统化的经营管理措施。

  1.3林场经营的资金扶持缺口较大

  从我国林场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积极鼓励幼林抚育,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林区采伐进行经济补贴。20xx年,我国的各项政策就开始倾向于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xx年,我国开始执行中幼林抚育补贴贷款制度。在这些状况下,林业经营相对减少许多,而且其经营管理中使用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要求,林业经营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缺陷,导致相关的林业生产无法顺利进行。资金扶持是实现林场有效经营的基础,资金缺口大,就会严重阻碍林场经营的`快速发展。

  2林场经营管理发展的措施

  2.1转变经营思路,提升林业经营意识

  经营管理是进行一切培育、抚育、管护环节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也是维护林区生态平衡,降低空气污染的重要支撑。然而,从当前我国的林场经营情况来看,林场经营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从根本上来讲,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林场管理意识上的缺失。为此,我们必须要从根本着手,帮助林场转变经营思路[1]。

  2.2理顺发展思路

  在林场经营管理革新的过程当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直占据重要的引导地位。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林场经济效益的增长,就要从林场发展的需求出发,理顺发展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实践检验,制定出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林场工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2.3创新林场经营管理模式

  我国的国有林场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它在我国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历史经验的限制,其内部一直存在经营模式单一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十分顽固,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在当前经营新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机遇和挑战,我国国有林场必须要从林场改革的基本要求出发,创建新的林场经营模式[2]。

  2.4健全组织领导,推行精细化管理

  首先,林场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到林场改革的重要价值,紧跟国家推出的改革方案,做好日常职工工作分配。从林场发展道路来看,其内部一直存在人事纠纷等问题,人事纠纷会严重影响林场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要清晰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防止出现信访等问题,维护林场稳定发展。其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在林场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有效的制度建设,保障林场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开展有序工作的前提,林场经营任务必须要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职工。

  2.5完善经营管理体制

  我国国有林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国有林场都是按照公益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当中。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从实际问题出发,解决当前林场存在的岗位编制不明确、人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根据林场的整体面积、林场资源分布情况等因素,重新规划林场各个职位的人员安排。

  3结语

  我国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生态保护、环境治理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指导一切工作的重要思想。森林资源的养护和培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林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果能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将会更好地发挥林场经济的内在潜能。

  参考文献

  1彭志坚.如何经营现代化林场[J].中国林业,20xx(10)

  2曹延川,薛晴.国有林场经营机制改革初探[J].安徽林业,20xx(3)

经营管理论文6

  摘要:连锁经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其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依据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

  连锁经营作为零售行业经营的一种新型模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其经营模式具有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等特点,能将复杂的业务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的简单化,当前业已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选途径之一。随着连锁经营领域的逐渐扩大,经营业态的不断丰富,新的经营模式日益涌现,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连锁经营在业务领域、经营范围、管理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巨大变化。连锁经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适应时代背景的变化:不断转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技、完善考核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在实践、创造、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能力。本文将从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的视角出发,提出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建议。

  一、教学内容:夯实基础,重视实践,突出实用

  (一)夯实理论基础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如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学、战略管理等。因此,在教授理论时,一方面需要掌握连锁经营管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纳入一些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如连锁经营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区位选择理论等,管理学基础包括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因此,在理论教学时,需要尽量体现出基础性与通用性,夯实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重视经营实践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每章授课前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引导案例的学习进入相关教学内容;针对连锁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典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一方面可以聘请连锁企业领导或员工进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到连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与实地调研等。

  (三)突出实用内容

  围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上着力突出与连锁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市场定位、营销策略、门店布局、店铺设计、商品陈列、物流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基本环节或流程。针对具体实际操作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配合视频演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并结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要求,确定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显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实现教学方技形式多元、灵活运用、注重实效

  连锁经营管理具有覆盖范围广,涉及层面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方技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方技,应力求形式多元,灵活运用,注重实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利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可以选用多种教学方技协调使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形式多元

  根据国内外教学改革经验,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1)翻转课堂。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重新配置课堂内外学习时间,将学习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则采用讲授法或协作法来满足学生需要以及促成个体学习。

  (2)换位思考。教师通过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并转换研究问题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观察和思考,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3)案例教学。教学案例一般源于企业的经营实践。对案例的分析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学习和总结,大多可分为课堂教学案例和专题性案例等类型。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学生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个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锻炼。

  (4)角色扮演。依据某个教学情景随机选择数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指出各个角色的演示所反映的问题,并提出如何预防或解决的方案或措施,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视频演示。在进行专题讨论或介绍连锁企业经营实践时,选择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进行视频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连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

  (6)模拟软件。通过引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认知,如组织结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

  (7)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资源,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积累实际的经营管理经验。

  (8)引入实践导师。聘请连锁企业领导或员工成为学生的实践导师,对连锁企业的实践操作现身说法,增加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方技灵活运用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每种方技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同时由于课程性质、进度安排,教材选择等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各种方技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清各种方技的优点,结合重点与难点,以及具体教学情景,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如翻转课堂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等,既可以对课程整体教学,也可以对某些具体章节采用;换位思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客观分析问题。教师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和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在服务失败与补救、商品陈列与布局等方面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应用于门店的营销策略和店铺管理的教学中,让学生以经营者、招聘者、应聘者等身份现场演示;视频演示可以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整体运作流程,也可以通过剪辑合成知识点碎片,使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管理流程、问题处理等进行认知;经营模拟软件需与教学情景进行契合。当前可以选用“商道”、“流通大师”等软件,可以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也可以针对整个企业运作流程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对连锁企业实践操作获得直观认知,如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陈列等。

  (三)注重综合实效

  在上述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的综合实效。提高综合实效需要考虑如下方面:一方面是连锁经营领域和范围的转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想的推行,使得连锁经营的涵盖范围、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等都在不断变化;二是学生的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填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教育发展需要。碎片化学习、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等被不断提出。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连锁经营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掌握连锁门店经营管理原理,获取实战操作经验,需要通过案例教学、视频演示、经营模拟软件等各种教学方技协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考核体系: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弱化考试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可以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的综合表现,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加大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考核,弱化考试的作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可采用期末考试、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比赛获奖等形式,具体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小组考核或个人考核、单独评定或综合评定等。例如在综合评定中,学生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70%或60%)和期末考试成绩(30%或40%)两部分构成(具体权重可由教师决定):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模拟实训、出勤情况等,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平时作业考核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以及调查报告等的质量;模拟实训考查学生参与各项实训活动的表现;课堂提问考查学生课堂陈述的质量;课堂出勤考核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期末考试以理论笔试为主,主要是针对知识点的系统梳理,以及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和创新的能力。由于期末考试考评指标单一,效果具有短期性,可以弱化考试作用。

  四、结论

  连锁经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其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依据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本文从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的视角出发,提出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与建议:一是转换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重视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重视经营实践,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实践认知/突出实用性,满足学生创业与就业需要;二是创新教学方技。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多元化,如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模拟软件等、/针对教学设计情景以及各种方技优点,灵活选择合适教学方技/同时还需要协同教学方技,因材施教,提高综合实效;三是完善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多样化选择,如可采用期末考试、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比赛获奖等形式。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弱化考试作用,以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中的应用张学艺物流技术1998-12-25

  2、连锁经营的供应链管理李玉辉,邵光亚商业研究20xx-03-10

经营管理论文7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化工企业把核心工作放在了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方面,它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内容。不单单可以有效的使化工企业长久持续的发展,还可以保证化工企业在运行和生产工作效益上的进步。所以在现代化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我们首先应该掌握好有效的方案,紧接着就是保证化工企业的收益。我们针对如何提高现代化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和阐述,从而得出一个可行性的方案和措施来解决现状,保证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化工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化工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管理水平,管理效益对企业来说它是核心部位。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的含义是企业的管理效能,所谓的企业的管理效能对企业里的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可以带动运行情况的改善,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1]。就此而言,我们对现如今的化工企业的情况做了分析和调查,对如何提高现代化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进行深入剖析和阐述。

  1现代化工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研究意义

  首先,提高化工企业的效益。为了有效的使化工企业长久持续的发展,我们应该从长计议,从长远的思想来考虑和计划经营管理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才可以为理想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固的基础,并且保证在化工企业中有效的发挥出资源的全部利用价值,人员的合理分配,在这些基础上不仅提高了运行的效率而且还将化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经营管理它还可以使企业员工积极的加入企业发展中;其次,强化和规范企业管理。管理在化工企业的'各个层次上和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起的是传达和传递作用,使企业的管理阶层的工作指令有效快速的下达到工作人员手中,保证了工作指令的及时接受和实行,指令的下达和实施到监督这一系列的程序使化工企业的管理目标的发展变得更加清晰,也一定程度上的规范了化工企业的管理现状,督促化工企业的更好更高的发展;最后,全球国家的化工生产的产能超标,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工企业的发展。我国化工企业的销售模式是单一的,所以只有将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才可以变成可持续发展。我国打算着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使用在化工的生产过程中,这对化工企业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所以,提高管理效率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方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2]。所以可以间接的得出管理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收入高低。

  2现代化工企业管理现状

  近些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广泛,信息技术对化工企业的发展和运行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运行生产方面、管理阶层上等都是一种挑战。如今在生产自动化方面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所以要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提高。还有在管理上的信息化、智能化等都有极大的挑战和要求。

  3提高现代化工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措施

  3.1建立科学可行的经营管理制度

  我国现在要求经济的长久发展,需要化工企业结合当代社会背景和自身情况来改善,除此之外,经营管理也需要改善,加速化工企业的新进展[3]。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使化工企业更加深入市场。所以,化工企业向可持续发展,第一要改善管理的模式,结合实际针对现有的状况进行改革,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来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3.2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从现如今化工企业来看,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利润是直接关联的,企业应该定期检查设备和日常保养工作,增加设备的使用期限,保证设备为最佳状态。

  3.3加强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

  化工产品和人员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这个必须要重视和注意。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化工企业的首要工作,化工企业应该制定产品安全的规章制度,必须保障规章制度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在产品的质量达到了规章制度的标准和国家质量安全法规法规后才可以发售和使用[4]。化工企业必须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化工企业可以开展关于安全话题的活动,认真严格地去执行工作。

  3.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化工企业中管理人员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化工企业的决策层在整个组成部分里起引导作用,但是现如今的化工企业里的决策层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存在的根本需要管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为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做好基础和引导。此外,在企业使用管理人员方面,应该要选择高素质、高水平、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在人才的培养上和栽培上更应该侧重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现代化工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未来的和光景的。如何提高现代化工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是每个化工企业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在各个方面上加强管理和效率是必须采用的手段。只有提升了经营管理效率才可以保证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烨.现代工业企业资金筹集管理制度的优化[J].财经界:学术版,20xx,33(12):52.

  [2]张慧敏.加强我国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J].商场现代化,20xx,26(12):237.

  [3]吴娟.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xx,11(15):263.

  [4]张丽荣.浅谈计算机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xx,9(17):128.

经营管理论文8

  一、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逐渐建立,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分离。在高管层激励不足情况下,便可能会出现公司经营管理层与公司所有者意愿相背离的情况。企业高管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中的信息优势追求个人利益最优,而不惜牺牲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也即我们常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高管人员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代理成本进而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稳步持续提升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企业高管激励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西方学术界对公司经营业绩与高管薪酬激励关系研究由来已久,而且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多,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位学者:Taussings&Baker(1925)研究发现企业高管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Jenson&Murghy(1990)通过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也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证明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高管薪酬存在着正相关关系。Martin&Jessel(1996)则发现高管薪酬变化与用资产回报率表示的公司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着关系。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魏刚(20xx)、李增泉(20xx)、张俊瑞(20xx)、杜兴强(20xx)等利用我国上市公司不同年度的年报数据对高管薪酬、公司经营业绩、股权结构、企业规模、行业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其中,他们都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公司经营业绩与高管薪酬激励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三、公司高管激励现状

  1、公司高管“零薪酬”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及年报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都较低。而且,公司高管层中领取薪酬的人员比例也比较低,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高管都不在本上市公司领取任何报酬,而是在相关联股东及关联企业领取报酬,即所谓的“零薪酬”现象。

  2、公司高管“零持股”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比较普遍。公司高管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数比例比较低,甚至“零持股”的情况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比比皆是。上市公司往往比较注重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短期薪酬激励,而忽视了以公司价值为基础的长期股权激励措施。这就造成很多企业高管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短视化,公司短期会计盈余实现了,而长期发展规划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3、高管激励措施单一,股权激励(股票期权计划)这一国际流行的激励手段很少能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发现。很多情况下,高管薪酬只限于基本工资加奖金,即使存在一定的高管持股也仅仅是作为一种福利手段而绝非激励措施。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高管层长期有效经营的能动性,为公司的长期良好发展埋下隐患。

  四、变量、模型设定与研究样本的选取

  1、我们按照这一研究领域通用的做法,设定上市公司每股年收益(用EPS表示)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衡量指标,并在本文模型中令其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令公司高管人员(董事长和总经理)年度平均货币薪酬(用AP表示)和高管持股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数比例(用MSR表示)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对三者关系做简单的二元线性回归分析。

  2、为了使模型能比较准确的反映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笔者在选取上市公司样本时剔除业绩较差的ST、*ST公司,剔除同时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剔除考察年份内新上市公司。在剔除这些公司后,按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分别抽取5到10只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本文基于20xx年度横截面上市公司样本年报数据,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变量之间的关系,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高管激励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五、实证结果分析

  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如下(括号内为t统计量):(公式略)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高管人员年度平均货币薪酬AP与高管持股总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数比例MSR的相关系数均为正,说明高管货币薪酬(AP)、高管持股比例(MSR)与公司经营业绩(EPS)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有效的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能促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然而,回归结果也显示,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说明高管薪酬与持股比例激励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即年度货币薪酬(AP)与高管持股(MSR)没有对公司高管产生有效的激励。通过实证回归分析,我们还发现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为0、1也比较小,同时t检验和F检验也不明显,说明自变量AP和MSR不能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EPS。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得出结论:高管年度货币薪酬和高管持股没有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六、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司高管薪酬激励能够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存在正相关性),但是这种薪酬激励却不能有效地表现为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应变化。分析原因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不够完善,相应管理高层的激励措施相对于国外企业大都比较单一和落后,从而不能有效地为公司经营业绩提高提供动力。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这种单一激励措施也会使公司管理层更侧重于短期会计盈余的改善,而忽视了公司长久持续良好发展的需求。此外,我们还发现高管货币薪酬与持股水平整体上与公司治理绩效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这说明我国的年薪制和股权性激励尚未与公司治理绩效有效挂钩,未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我国的高层管理当局薪酬激励体制尚不完善。

  鉴于此,我们建议:上市公司应该加大公司高层的薪酬激励力度,尽快消除这种“零薪酬”、“零持股”现象。应该制定与公司经营绩效有效挂钩的货币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措施,提高公司高管非货币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额度,提高与其经营业绩挂钩的预期收益。另外,还应该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积极探索引进“股票期权计划”这一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股权激励措施,使公司高层真正能够把公司经营的短期行为与长期计划相统一,使公司高层利益尽可能地与股东利益和公司发展的长远利益相一致,积极构建并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层当局薪酬激励体制,为我国公司以后能够在全球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

经营管理论文9

  1实施天然次生林资源集约经营管理的作用

  1。1可以维护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次生林集约经营管理是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发育、加快森林自然更新、培育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之一。岭南八局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也是内蒙古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森林资源的现实情况是幼、中龄林面积大,但质量不高,单位蓄积量低,生态功能差。通过次生林集约经营管理,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防护功能,建设稳定健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满足社会对森林多功能的需求,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次生林集约经营管理,逐步使林分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林内可燃物载量减少,病腐木减少,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增强,增强森林抗性,充分发挥森林有益功能,保护了生态环境,保障森林安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1。2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因为落实发展、民生、环境三同时原则的需要,让天然次生林资源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次生林集约经营管理必须紧扣发展、服务发展、优化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切实做到保障民生,保护环境。由于天然次生林资源大多位于农、林、牧交错地带,经营管护区内农、牧、林矛盾较为突出,加之保护和经营管理对象较为分散,给日常管理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为了调和这一矛盾,必须进行天然次生林集约经营管理,实现林业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天然次生林集约经营管理措施

  2。1加强林地资源封育管理,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保护好现有林地资源

  通过对天然次生林资源的封育,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面积,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积极实行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满足人们对林地的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优化林地结构布局,满足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等对林地的需求,争取区域林地资源整体效益最大化,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封育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切实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对工程区域实行封山育林,在主要路口设立标志牌,重要地段设立围栏,制定管护制度,确定专人管护,确保特殊树种培育项目成果不受破坏;加强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盗伐和私拉盗运等毁坏天然林资源行为;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防治,建立健全森防制度,严格禁止防火期野外用火,实行野外用火许可证制,加强森林检疫和防疫。加强特殊树种资源保护,对特殊树种集中分布区实行挂牌保护,专人巡山保护,落实专人看管。

  2。2因地制宜、确定森林抚育对象

  森林抚育对象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划定的限伐区和商品林经营区内亟待抚育的幼龄林和中龄林。按相关技术规程要求,并结合具体林分和林木生长特点,抚育间伐的作业方式可采用透光伐和生态疏伐等方式。

  2。3对稀疏林分实施林冠下人工更新

  在疏林地或低产林分中的林隙中营造珍稀树种,采取“先造后抚”的`措施。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采用不同的补植方式,均匀补植或局部补植。均匀补植方式用于林隙面积较小,且分布相对均匀的低效林;局部补植方式用于林隙面积较大、形状各异,分布极不均匀的林分。在疏林地或低产林分中实施林冠下人工更新,不仅能够摸索、总结人天混培育模式,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示范带动适宜地区大规模培育特殊树种,促进天然次生林的演替发展,为提高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做出一定贡献,而且还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2。4进行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

  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是一项受益当代、功及千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森林防火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耗资工程,因此,极大制约森林防火的投入。实际上,从灾害经济学的观点看,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森林资源的安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由减少的灾害损失来体现。进行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不仅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森林资源的破坏,具有抢险救灾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天保”工程的成败。

  3结语

  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肆意开发,导致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在森林集约经营过程中,为了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培育生长良好、形质健全的森林资源,可以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淘汰非目的树种,使目的树种扩大生存空间、改善森林卫生状况,增加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措施,改善林木品质,提高森林生物量和碳汇功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作用。开展次生林集约经营,有助于减少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经营管理论文10

  摘要: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风景旅游区正处于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在快速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多重挑战下,大量管理落后的风景区破败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风景旅游区的管理现状,明确当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下一步探索的内容与方向。

  关键词: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探索

  一、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现状

  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风景区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长期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旅游风景区越来越受到货币经济的冲击,风景区文化资源保护得不到充分重视。除了极少数传统风景区被列为历史文化风景区得到较好发展外,多数传统风景区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风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亟待改变。

  二、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一)国家直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的政府作为该类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唯一拥有者行使经营权,因此所有涉及风景区的费用,包括管理、景区保护和景点开发方面的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支出,而景区门票及其相关景区内项目收入直接上缴国家财政,同时景区门票定价权属于国家。这种模式缺乏整体的保护建设规划,没有牵头部门规范古民居建筑拆迁、新建建筑用地审批管理等工作,无法正确处理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与保护古民居的关系。

  (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与国家直营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行使风景区经营权的是企业,这一管理模式充分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的需求为景区开发导向,以此为基础将景区整体进行包装后作为一项产业推入市场,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充分调动了风景区主体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景区的经济效率。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随着人际关系日趋理性化,农村传统生活的合理性及其价值越来越受到破坏和质疑。安于宿命、不重诚信、轻视规则、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等思维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化为实际而具体的行动,造成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传统风景区破败严重。除了极少数传统风景区被列为历史文化风景区得到较好发展外,多数传统风景区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旅游模式

  1.村镇旅游模式。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村镇特色文化,将当地特色融入旅游开发,依靠古村落古建筑的文化氛围作为基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助力,大力发展了诸如农家乐、村寨游、古文化游、新村风貌游等多种类型。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游与村镇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主要旅游资源围绕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包装,这就要求当地风景区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在这一基础上,大力宣传当地农村风土人情和名俗文化,并整理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名俗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增添文化色彩,如民间技艺、农耕展示、节庆活动、时令民俗以及民族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该类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了民俗文化型、农耕文化型、乡土文化型等类型。

  3.文化创意与跨界经营。

  跳出风景旅游区看风景旅游区,能给风景旅游区注入更多的生命力。风景旅游区不能单独看成住宿,而应该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保留当地特色生活。如果只是住宿,很难竞争过酒店,给客人留下的理由。此外,游客住风景旅游区是为了旅行休闲,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风景旅游区要借用环境、人文等要素,注意设计感与卖点,把餐饮、客房、人、物产等结合起来,风景旅游区经营会看到另一片新天地。

  (二)创新宣传渠道

  1.社群商业与自媒体传播。

  社群商业的主旨就是去中介化,充分运用社群基础进行营销宣传,而在这一过程中,自媒体传播工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风景旅游区在宣传方面首先要学会使用自媒体工具,如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工具,保证自身特色的同时,打造与自身特色关联性强的客户群,做到精准宣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2.“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包括“农业资源”与“山水资源”。风景旅游区,重点在“民”。如何体现“民”,远离“市”,大道同源,殊途同归。风景旅游区的打造就好比一件商品的包装,而这件商品包装上最吸引人就是商品代表的地方文化。

  3.引入智能化宣传渠道。

  在社交媒体工具空前应用的今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社会中每个个体或集体将共用集成了各种类型的混合云平台,这已经成为公认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风景旅游区经营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方式打造体现自身特色的宣传平台,利用图片、文字和视频,对酒店内各房间情况(如报价)、提供餐饮情况(如特色菜肴、酒店位置和周边环境)等进行展示,使用户在家即可轻易获得景区的相关信息。

  4.适当的定位。

  有人说,住风景旅游区,定位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准确的定位意味着风景区作为一件商品,它在市场中的价格区间、市场受众、产品收益以及后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宣传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定位问题。像“云台山风景旅游区”的火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景区项目选址方面合适的定位。

  5.适当的宣传口号。

  风景旅游区的宣传口号设计的要点就是要求突出重点、容易、积极,这就要求口号短而精,切忌口号空洞、长篇。具体风景旅游区选址应遵循从大环境到小环境的思考方式。通过对于国内外成功风景区宣传案例的分析总结,一个成功的风景区宣传口号主要遵循两大原则:

  (1)合法可用。

  合乎法律规定是一个成功宣传口号的立身之本,但由于我国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常常是最容易忽略的,在我国村镇旅游风景区,这类现象尤其明显。再好的宣传口号如果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就存在随时被剽窃甚至被占有的风险,轻则损失景区声誉,重则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宣传费用“打了水漂”,甚至惹上法律纠纷。

  (2)易读易记。

  风景旅游区的宣传口号设计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让游客知道,从而产生旅游的兴趣,因此,口号应该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不要在口号中出现多音字或者是多解字,这只会降低游客的兴趣,如裸心谷、过云山居等风景旅游区等品牌都非常易读易记。

  (三)创新服务模式

  人情味的服务是一种有温度、能够传递情感的服务。能够让客人感受到风景旅游区的情感,从而能够调动起客人的情绪,如感动情绪,让客人心里暖暖的。情绪波动分为两种:负情绪波动(失望、愤怒、不解等),正情绪波动(感动等)。好的服务质量两个标准:切实解决了客人难以处理的问题,服务超出了客人的心理预期。可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低价高值服务。

  其是指风景旅游区消耗极低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对客人来说却很有价值的服务,如叫醒服务、行李寄存、延迟退房(当天没有客人入住的情况)、提供针线包雨伞等、行程规划、预定门票、收发快递、照片打印等。

  ①超出预期的服务,能够给客人带来惊喜。

  ②区别服务对待,针对不同客人提供灵活性的服务。

  ③细心、主动、能够有预见性为客人服务。

  ④打破常规。

  ⑤站在客人角度考虑问题。

  2.标准化风景旅游区的服务。

  细心观察客人行为举动,主动、预见性地提供服务,如客人从外面买了一些水果回来,主动问客人是否需要水果刀。服务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贯穿着客人预订、入住、离开三个阶段。客人在网上预定后,服务就已经开始了。服务的关键在于能够有效地执行。风景旅游区从掌柜到前台、清洁人员都是服务的执行者,对服务人员进行服务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有效激励员工,提高服务质量,如被客人提名表扬的员工,风景旅游区给予物质奖励。

  3.服务内容细节化。

  (1)服务内容要具体化,把服务的内容进行整合告知客人。

  (2)在旺季时,客人要求会很多。这时候要把客人各种要求记在本子上。根据要求的轻重缓急,一一去解决。以防忘记或者遗漏未去解决,导致客人不满。

  (3)和客人进行有效沟通,对客人提出的要求要理解到位,以防对客人提出的要求理解片面或者有误,在解决过程中不符合客人的要求。四、结语风景旅游区的经营管理必须尊重当地地域文化及其发展规律,以严谨积极的态度,使得当地居民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国的绝大多数风景旅游区正处于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在这一情况下,如何实现多规融合,深化和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将是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下一步探索的内容与方向。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48-50.

  [5]李小波.四川省风景区经营体制改革及其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29(3):113-117.

  [6]徐蒿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下)[J].旅游学刊,2003,18(2):44-50.

经营管理论文11

  摘要:综上所述,“订单式”培养模式,既符合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也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深化。

  关键词:人才培养;连锁经营管理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成素质较高的1+N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第一,对于青年教师,明确“高职教育不是学科本位而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坚持对新分配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取得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后方可执教的原则。

  第二,通过选拔方式确定骨干教师,并轮流选派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考察学习、参与完成课题及企业应用性服务项目;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主持或参加专业应用性项目研究,使其通过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

  第三,坚持发展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非常重要的队伍,是学校和社会联系的桥梁,是进行产学研结合的纽带,也是学院未来新专业的增长点。

  二、“产学结合、双线并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自20xx年以来,学院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先后与多家连锁企业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培养,校企共建世纪联华、苏宁电器等多个“订单班”。经过多年的调研论证及运行,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要求,结合商业零售业季节周期性特点,正式构建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管理机制已非常全面,但在管理效率上还有一些提升空间。具体如下:

  第一,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订单”培养倾向于“技术型”而非“经营管理型”。因此,合作企业也有责任参与制定学生的培养定位,共同制定注重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式。

  第二,企业学校共同提升“订单班”学生管理效率。在“订单班”运行过程中,应配置指导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并采用“半脱产”方式,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状,在院系的具体指导和支持下,十分顺利。由于“订单班”所必需的稳定性,“订单”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相对于普通毕业班的辅导工作多出近1倍的工作量。为班主任配置一定比例的绩效奖励,可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降低风险,促进“订单”培养的发展完善。

  第三,坚持促成学生轮岗学习实践。“订单班”运行过程中,学生轮岗学习实践对维持实习稳定及与企业进行长久合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学生轮岗学习不宜协调。对企业而言,学生往往安置在多个门店,比较分散,全体轮岗学习操作难度很大,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现实。对学院而言,学生的工作表现也要防止学生“走马观花,混实习”。不过,给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学校和企业都关心的问题。通过与企业多次研讨,与企业共同为学生制订了《轮岗学习办法》并在今后的合作中积极兑现轮岗承诺。尽管如此,在诸多客观因素面前,轮岗实习的推动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综上所述,“订单式”培养模式,既符合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也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深化。

  参考文献

  1、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路王晓兰;中国成人教育20xx—08—30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岑丽阳;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xx—08—20

经营管理论文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场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赛事活动的举办场所,而高校体育场馆已经占据其中重要的角色。据2005年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高校体育场馆总数为28741个,比第四次全国场地普查净增15979个,增加了125.21%,伴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又掀起了高校建设体育场馆的热潮。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高,有迫切的体育健身欲望,运动场地的受限已经成为影响他们健身的瓶颈。而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是体育教学、训练、课余竞赛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因此如何综合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在保证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己成为目前研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讨论高校体育场馆的产品性质,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区居民开放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目标进行定位,并给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经营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理论依据

  1.1公共产品的特征

  传统经济学对人类需要而生产的物品大体分为两类: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衡量公共产品有两个特征,所有权的非排除性和消费过程的非竞争性。非排除性指产品的消费过程无法排除不支持价格人的消费,即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非竞争性包括: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增加多少个消费者一般都不影响他人消费。如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则为私人产品。如果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则为准公共产品,另外,公共产品同时具有经济两重性。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包括两种含义:1)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两重性,即公共部门提供的是社会通用型产品,共享性服务。这类产品的社会经济功能一方面可以为生产服务,一方面又能直接为居民生活服务;2)商品性和福利性,无论服务的对象如何,公共部门的企业既是经营型企业又是福利型企业,公共产品具有商品性和福利性的双重性质。公共产品作为商品,经营者务必遵循效率至上的规律;作为福利,公共部门必须贯彻公平优先的原则。

  1.2“俱乐部产品”和“集团产品”的定义和有效供给的帕累托最优

  布坎南的“倶乐部产品”和奥尔森的‘集团产品”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同一个观点,即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介于1—夂的“倶乐部和集团准公共产品”。所谓“倶乐部和集团准公共产品”,是指理解公共产品应该与一定的组织联系起来,任何公共产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些产品在某个组组织联系起来,任何公共产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些产品在某个组织内部是其成员免费享用的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对于那些组织外部的成员则是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非公共产品。

  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20世纪初提出了社会最大满足的基本条件——帕累托最优,即对于某种经济资源的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产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的情况一样良好,那么这个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帕累托效率的改进意味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提高,而其他人的福利水平并没有降低,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理论上统一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衡量标准。

  2高校体育场馆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八条则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学校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家公共资源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营利性等社会公共产品的公益性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可以看出,高校的设立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主,而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这就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奠定了法律前提13。既然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目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都是由国家提供的,那么在理论上来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设施——体育场馆,它提供的产品应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依照传统经济学的分类,高校体育场馆应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是其首要目标。另外按照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特征,高校体育场馆不仅为学校的教学训练提供必要的无偿服务,还要为体育场馆的保值增值承担责任。如何做到保值增值,“倶乐部产品”和“集团产品”的定义和有效供给的帕累托最优,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对外的有偿开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也就是说在不影响高校学生正常的教学和身体锻炼的前提下,学校可以有偿的向校外人员开放,同时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校内免费或者象征性收费,校外人员可参考但是不应高于市场价格收费,把经营中营利部分补贴到高校体育场馆的维修和管理成本中去。

  1)高校体育场馆的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倶乐部”理论,就是说当拥挤现象产生时,场馆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但由于消费者承担的拥挤成本都增加,如果仍免费供应,便会出现过度消费。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只能收取一定的费用|4],当然,对于本校的教师学生和校外人员应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2)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的共同性^物品使用的共同性意味着个人使用一项物品并不阻止其他人的使用,其量和质都不变,即消费不可分。高校体育场馆的消费不可分属于共同消费物品,大家都有权利到体育场馆进行消费,消费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高校体育场馆利益的外益性。高校体育场馆具有明显的外益性:一方面,大众本身将直接受益,这部分利益是可分的;另一方面,整个民族素质都有所提高,使全社会都受益,这种受益是不可分的。为了保障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可以提供较低的价格给校内师生鼓励大家增加消费,同时对于校外人员可以按照市场行情采取商业性收费标准,这样不仅给校则的身体锻炼提供了便利,又能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改善体育场馆的经营环境。

  3高校体育场馆应在充分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体育事业是公益性事业,体育场馆是非经营性实体”,这也是某些发达国家在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反复强调的理念151。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国家赋予的任务,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质。这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不可能转变为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体育经营实体,因而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进行衡量。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产品,同样符合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高校体育场馆除了为学校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外,它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具有经营和福利的双重性质。高校体育场馆提供的产品作为商品向校外人员进行开放经营经营者遵循市场规律,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作为福利,必须贯彻公平优先原则,优先照顾本校的学生,同时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学校有义务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向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当然如果免费或收费太低,可能会造成使用者拥挤不堪,从而无法真正享受到体育场馆提供的福利,因此如何合理使用价格杠杆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开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馆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对于冷热不同的体育场馆,制定不同的价格,这样既可以使场馆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使大家得到全面的体育锻炼。对露天、容纳人群较多、项目普及性广的场馆(如普通场地的篮球场、足球场)向校内和校外无偿开放;对塑胶场地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实行校内无偿开放,校外有偿开放的原则;对室内、资金物资人力投入较大的场馆实行有偿开放(如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池、器械健身等)在对待不同的锻炼人群时也应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对待学生应采取象征性的收费;对待学校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鼓励他们多参与健身活动;对校外社会人员的开放,可参考同等规模和相当规格的商业性健身场所的收费标准但不应高于这个标准进行收费,总之高校体育场馆在制定价格标准时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性行业,不能从一个经济实体的角度看待它的经营,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是运用市场的手段达到提高使用效率以及服务社会的目的。也就是说:高校体育场馆所追求的经营目标是,“将更多的人吸引到健康运动场上,使他们加入到健康体育运动中来”。

  4高校体育场馆应与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在“学区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其社会功能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卓有成效的开展,健身意识不断提高,体育消费逐年提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己逐渐被接受,使得体育人口迅速增加。在影响全民健身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中,体育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是主要因素,社区与高校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国体育场地人均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驅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社区与高校占有量要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众多,运动场地面积极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作用,“学区体育”的发展思路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场馆多、占地面积大、设施比较齐全、锻炼环境良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晚上和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比较空闲,可供开发利用,以满足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给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日常锻炼首先考虑健身地点和时间,高校周围大多分布许多社区,对社区居民来说,无论是晨练、晚练或是节假日健身,活动半径都很合理,开放时间也能够充分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一些体育设施先进、齐全的学校更是周围居民群众理想的健身场所,另外,最关键的是可以减少群众经济负担。从目前情况看,普通群众如果居家附近没有合适的健身场所,要么被迫放弃健身需求,要么只好到营利性健身场所锻炼。而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营利性健身场所的消费支出增加了经济负担,而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一般低于商业性收费甚至免费,从而提高了居民的锻炼热情。高校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将是对群众体育的极大促进,并将有效缓解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现状,是其作为准公共产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

  5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5.1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1对体育健身人员的菅理尤其是面对社区居民的管理上,由于学校无权管理社会人员,怎样保证大量来校锻炼人员不妨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运转是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

  5.1.2安全责任问题开放体育场馆会使大量校外人员进入校内,带来各种安全的隐患,同时在锻炼过程中也存在科学性而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在处理发生事件时,责任方不明晰,容易产生法律上的纠纷。如果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居民受伤还要学校承担责任,那么学校开展学区体育的积极性将大受打击。

  5.1.3经费问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增加了体育设施维护、保养和更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管理费用的开支,而学校的经费是有计划预算的,即有固定的投放渠道和支出规范。另外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全民健身这个大局,以服务性质为主,并不能按照商业化操作模式来进行收费。

  5.1.4时间冲突怎么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锻炼的情况下更加合理地开放学校体育资源,是顺利开展群众体育的前提。开放时间是学校开放其体育资源必须考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形成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群众居民锻炼意志的冲突。如果满足居民的锻炼意愿全天开放,学校势必造成场面的混乱,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自己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行不通的,寻找合理的开放时间对学区体育的顺利开展势在必行。

  5.2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的对策分析

  1)举办各类培训班、举行各类夏(冬)令营、规定时间开放场馆、校区社区联赛、派员指导组织社区开展各项竞赛。高校聚集了大量在体育专业方面的人才,可以根据教师的作息时间把教师所专长的方向与场馆开放的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加强了对健身者的指导,使其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

  2)学校体育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从时间和空间上挖掘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解决经费问题。例如冠名权运用它既不会影响教学,又不需要资金的投入,还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解决体育设施的损耗。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种体育活动,也可以冠名或吸引体育赞助。

  3)选择以倶乐部的形式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收取会费,也可以实物或服务的形式加入倶乐部,而学校通过收缴会员的会费以及接受赞助等解决了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

  4)量身订做“责任险”,运动时安全问题防不胜防,因此制订严格的开放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责任到人,以确保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时的安全。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管理制度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应当由当事人承担安全事故责任^

  6结论

  1)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使用的公共性和利益的外益性等特征,同时符合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是其首要目标。在实现以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把体育场馆经营中营利部分补贴到高校体育场馆的维修和管理成本中。

  2)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目的是缓解场地不足对全民健身开展造成的障碍,对外经营管理应有别于一般的商业活动,主要是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提供产品性质为准公共产品,开放过程中应遵循适当定价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和衡量。

  3)高校体育场馆应与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在“学区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其社会功能。在影响全民健身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中,体育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是主要因素,社区与高校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学区体育”的发展思路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快速发展.

经营管理论文13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特点,分析了当前经营管理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其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速公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目前已拥有3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并且一些新的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高速公路的建设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环境,进一步带动了沿线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它不仅关系着经营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关系着高速公路建设能否顺利完成并实现其社会效益。

  一、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固定资产管理难度大

  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除高速公路外,还包括公路附属设施,其突出特点为回收期长、价值大,且固定资产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固定资产,高速公路固定资产具有分布广、路线长的特点,且由于高速公路彻底暴露于自然界,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或自然的侵蚀,因而不仅不易保管而且保管任务重,由此可见,对高速公路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筹资任务重和偿债压力大

  高速公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一般来说建设规模较大,且建设周期长,建设的完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这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先决条件。然而,为保证建设质量,一条高速公路的造价一般会在20亿至50亿元人民币,可见筹资任务是比较重的,单一的资金筹集方式很难达到目标,因而这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提出了较高要求,经营管理单位应积极拓宽方式,使融资渠道多样化,以有效途径获得资金。除国家财政直接投入,银行贷款筹集高速公路建设所需资金的主要途径,对于那些投资规模较大的高速公路,如何偿还贷款是其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通行费的收取是应对这一问题的必要途径。然而,高速公路的发展前景和效益虽然比较乐观,但通行费收入不够集中,具有零散化的特点,这导致了高速公路有着漫长的成本回收期,通常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因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偿债压力较大。

  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结构缺乏合理性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投资规模比较大,因此需要综合采用多种融资方式以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建设初期,所需资金多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经济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建设日趋红火,建设的资金需要很难完全由政府的财政来承担,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融资结构因而发生了变化,银行贷款变得越来越重要,往往会占到总融资的60%甚至更高,与之伴随的是偿还任务的加剧以及财务风险增大。因此,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融资结构缺乏合理性,银行信贷占比过高,对财务控制与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中所存在的资金风险

  政府的财政与银行贷款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除了偿还本金外,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还需偿还利息,对于以收取通行费为主要创收途径的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获取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运营管理和道路养护的任务虽然琐碎但很繁重,而且需要相当数量的费用,日积月累之下,这部分费用会积少成多、越来越大,这加大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陷入恶性循环财务状况的风险,既定财政目标难以实现。

  (三)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

  高速公路建设的如火如荼使公路网络日趋扩大,经营单位也随之增多,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来说,财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会越来越大,与之对应的是政府监督力度的增大。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在行业中具有特殊性,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公路专项资金管理、公路管理费用以及单位规划管理等多项内容。因此,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所承担的任务较多,综合性较高,运行复杂,这时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迫切性,但现实中这一制度在许多单位并未建立完善或落实,在财务管理中许多工作没有规章制度可循。

  (四)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系着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近年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所提高,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状况略有改观,但长期存在的一些其他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无法从思想上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财务人员往往重核算而轻管理,对自身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不利于其工作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整体运行。

  三、完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推行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合理调剂和调配资金

  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中心,形成大的资金池,总体把握高速公路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融资需求,盘活存量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最大程度降低融资成本。一是做好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杜绝违规操作。二是统一管理各项资金,包括贷款资金、经营权转让所得以及通行费收入,统一融资,统一还贷,实行良性的资金循环制度。三是统一组织经济核算,节约建设成本,保证建设资金使用的质量,使建设支出少于概算。

  (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综合控制运营成本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要提高财务管理力度,建立有效约束机制,避免资金的粗放型利用。在财务管理中,要注重考虑单位自身的经营状况及特点,实现资本结构的最终优化。要对运营成本进行综合控制管理,努力实现成本和利润的指标化,实现财务工作在管理方面的作用。通过综合控制,资金流动能够得到合理协调,对资金进行动态性调整有利于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银行贷款。在利润管理的问题上,应做到收费的规范化,以降低财务风险。

  (三)完善企业监督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审计

  完善而有效的监督制度是财务管理顺利进行的保证,应建立合理的监督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首先,检查和监督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核算和控制资金在各个阶段的运行情况。其次,与工程、合同等部门展开充分合作,协调各项财务监督工作。第三,对支付的工程计量款和工程预付款要严格监督,避免挤占、截留、滞留、挪用等违规状况的发生。第四,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定期对工程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风险,确保各项支出合理合规。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在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和操作者,是财政管理的终端,决定着财政管理的最终实现。为提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一方面,应继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夯实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实现单纯会计核算向全面财务管理的转变。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其财务管理上固定资产管理难度大、筹资任务重和偿债压力大等特点决定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要努力提高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积极推行集团资金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对运营成本实行综合控制,完善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并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少玲.刍议新时期高速公路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xx,04:133+135.

  [2]张洪花.新形式下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xx,24:65+72.

  [3]黄泽标.浅议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xx,05:120-121.

  [4]李琼.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S1:181.

经营管理论文14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 20xx 年底,我国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 10。4 万公里,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目前,由于各地方管理体制和项目投融资方式的不同,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企业型和事业型两种。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除了财务费用、折旧摊销、人工成本及税费等刚性成本费用支出以外,各类路桥设施设备的养维护支出以及经营管理单位组织的各种基建项目,对高速公路运营期的经济效益和现金流量都将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有利于改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高速公路的整体社会效益。实践中,我们借鉴大型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成功经验,对高速公路运营期的部分养维护和基建项目实行了第三方跟踪审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拟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以下简称“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专家和同行们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的概念

  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是指由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委托具备资质的独立第三方,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合同条款,通过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参与,提供事前咨询、事中鉴证和事后监督,对各阶段涉及建设程序、管理制度和工程造价的活动和资料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评价和建议,出具独立公正的审计报告,确保项目实施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实现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活动。

  二、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的范围

  为了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保证路桥设施的完好,满足公众对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和配套服务的需求 ;同时,利用自身独特资源,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依托高速公路附属设施开展多元化经营活动。

  三、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与大型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主要区别

  1。 审计性质不同

  大型基建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一般由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审计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的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由于大型基建项目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因此相应的审计工作也特别繁重,且持续时间长,在审计过程中,一般会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承担部分业务工作,但组织协调、审计结论与审计决定的出具等关键工作仍由审计组织部门直接承担,因此,这种审计属于政府审计的范畴。

  2。 审计的内容与重点不同

  大型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对项目决策、建设程序的监督,防止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行为的发生 ;注重对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项目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偿还债务和资产保值增值过程中责、权、利的统一 ;注重研究制订重点建设项目审计计划、程序、方式方法、处理处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统一标准和口径,以严格的程序、有力的手段,加强审计业务管理,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四、实行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传统的项目审计是一种事后的审计监督,一般安排于项目即将交工或交工后进行,仅涵盖施工和工程结(决)算两个阶段。而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了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结(决)算和运营管理等阶段,从整个项目周期来看,传统的项目审计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项目各阶段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情况。以合同签订阶段为例,由于没有审计人员的事前参与,有些承包合同条款不严密,不规范,存在不少漏洞,如工程范围比较笼统,人工、材料、机械单价和费率未作详细约定,工期、质量、违约责任不清等。

  2。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成效

  传统的项目审计由于采用静态操作模式,一般仅对承包商上报的工程结(决)算报告和过程计量支付文件开展审计工作,事前和事中基本没有审计人员参与,由于介入时间晚,审计人员无法准确掌握项目全过程情况,对隐蔽工程以及工程变更、材料采购情况,往往缺少有力的审计证据。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生与承包商方面的扯皮现象,以致于影响审计结论的及时准确出具,给项目管理和审计相关各方的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五、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 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建立健全跟踪审计管理制度是有效实行第三方跟踪审计工作的基础。

  管理工作制度先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从跟踪审计工作的目标、审计范围和内容、机构保障、各方职责及具体工作流程等方面建立健全项目第三方跟踪审计管理制度,以保证审计工作制度规范,流程清晰。

  2。 选择胜任、负责的审计单位并签订完善的委托合同是第三方跟踪审计成功实施的关键。

  应从中介机构的资信等级、专业力量、审计方案和以往审计业绩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单位,并签订完善的审计委托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工作流程和费用结算办法。

  3。 委托单位的协调配合工作是第三方跟踪审计顺利推进的保障。

  第三方跟踪审计工作涉及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审计单位,各方依据施工承包合同、设计合同、监理合同和审计委托合同开展各自的工作,由于上述合同内容各异,但又基于同一个项目,因此工作界面上相互交叉多,在实施第三方跟踪审计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需要协调的事项。作为委托单位,应成立以财务部门牵头、项目承办部门人员参加的审计工作协调组,负责审计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有 :选择审计单位 ;审核审计方案 ;督促审计单位按时到位专业人员和开展工作 ;及时提供项目有关资料 ;通知审计单位参加项目相关活动 ;督促承包商按期报送计量支付、工程变更和工程决算等文件 ;按程序要行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那么则达不到内部控制审计应有的效果。所以一方面要提高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后,需要有整改措施与整改报告,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要予以适当的惩罚,已达到维护资本市场信息真实可靠的目的。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会更加合理,内部控制的监管会更加完善,从而改善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经营管理论文15

  摘要:

  本文对计划管理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优势,对提升计划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计划管理;企业经营管理

  一、计划管理的内涵分析

  企业和经营管理者会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趋势对未来一定特定时期内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目标制定,并据此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统筹性安排,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计划。计划之中的“计”指的是战略范畴,而“划”则指的是战术范畴。企业需要对生产经营活动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细致和科学的分析,总结企业发展的历史,从横纵多个角度来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做出详尽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根据科学分析和详尽研究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措施制定,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方法、原则和标准。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计划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计划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计划是产生效益的源头,计划也是生产经营的起点。计划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笔者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认为计划管理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并需要遵循以下流程:第一,企业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在掌握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测,为编制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二,企业要对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并制定实现企业目标的计划和方法;第三,企业需要将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分解,构筑层次分明、逻辑严明的.目标结构。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对长期的经营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它能够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起到指导性作用,指引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迷失道路、盲目发展,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意义;第四,企业要具备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能力,对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全方位考虑,在各个计划之间进行有效地衔接。比如说企业应该一方面完成销量指标,另一方面遵循质量、效率齐抓的原则;另外,企业编制的计划不仅要满足利润方面的要求,也要满足费用控制指标的实现,将各个中心、各个产品向的利润情况和市场容量充分考虑其中,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恰当地考虑到季节销售的因素,使得各个计划之间能够平衡衔接起来,做到相互配合、前后有序,将计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充分结合在一起;第五,企业要将编制的计划充分的落实和执行下去,计划编制完成之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内下达至各个中心、各个产品线,各个部门和产品线应该针对计划的完成情况签订责任书;第六,企业还要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进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计划的完善实施效果。企业在各个阶段完成计划的情况,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整改,认真分析计划实施情况和计划制定出现偏差的原因,找到根源并适时提出解决方案。

  二、计划管理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效益

  第一,企业可以从计划管理中挖掘出效益的增长点。企业要生产效益,那么就必须注重生产经营环节的两头,也就是说要注重采购管理和营销管理,因为一买一卖的环节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创造源泉,而计划管理能够通过对两头的有效强化实现供销创效。第二,计划管理可以健全事后评价机制。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时代,行业发展和变化都是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可能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但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可能瞬间将企业的这种优势消减,企业积累的优势转瞬即逝,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的市场考研是非常严峻的。那么企业在原来制定计划时以销量为主导的评估机制就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就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评估机制转移到以效益为主导的层面上,对各个专业中心和部门的绩效考核权重进行调整,计划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目标都要围绕着精心经营、精细管理展开,各个部门才能提升经营质量和整体效益。第三,计划管理可以兼顾质量和效益。以某一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在20xx年受到成品油消费低迷、市场价格不振的严重影响,市场销量和经营规模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各个直销点的盈利能力对企业整体的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对月度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管理,对总部和直销点之间的资源分配进行重新分配,精打细算,使得原来的计划能够在合理的水平下实施,适时地调整柴油采购计划,将进销节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应对外部市场威胁,保证增效目标的实现。

  三、计划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改进措施

  笔者所在单位属于国企下属单位,每年度向集团公司申报资金计划,然后集团公司根据申报的项目和集团的资金情况进行批示后,下属单位负责执行。在这里计划包括对计划的申报、汇总、编制、审核、下达、执行、监督这几个环节,而且是以采购和维修计划为主。笔者所在单位的计划包含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年度计划每年由基层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收集计划项目向预算部门申报,预算部门据此向总公司申报计划;月度计划是每月基层单位收集起来后向预算部门申报,然后结合各单位的预算指标下达资金计划到业务部门组织实施。第一,要注重计划的连贯性和严肃性。企业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遵循这从严、从高的原则,这样制定的计划才是逻辑严密、严丝合缝的,也只有这样的计划才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得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实现公司整体的质量和效益目标。

  企业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应该是经过全体员工和领导者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实现的,也是员工和领导者认为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说具有可行性的,所以计划一方面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实现各个环节的幼小衔接,既要将企业目标量化下来持续衡量,又要将之和绩效评价系统实现有效连接,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计划制定必须科学、高质。计划在制定并下达之后应该严格被执行,如果不出现意外情况,计划是禁止随意修改或者推翻的。如果企业在执行季度或者月度的计划的时候遭遇到特殊的经营困难或者市场情况发生突变的时候,可以对计划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订,而计划和修订也必须要经过审批之后方可进行。第二,在现有数据系统的基础上提升计划管理的职能。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管理的手段和技术都在不断提升,这给计划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计划管理需要紧跟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在结合对企业自身的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的数据系统进行进一步地拓展和延伸,将计划管理系统引导上数字化道路。第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该树立全员计划管理的理念。计划是企业的任务,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因此计划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责任。计划再完美,如果员工不努力将之付诸实践的话,那么也是徒劳无功,企业的计划本质上关系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不论是注重发展、管理,还是关心安全和稳定,其前提都是要具备一直素质高、能力强的员工队伍。大量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都表明了计划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为了将自身发展为行业领先行业,企业必须加强长期计划管理,制定科学、高效和权威的发展战略,在计划管理中融入前瞻性和创新性因素,在反映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内部因素。

  四、结语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外部需求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企业经营管理也要随时做好转变的准备。计划指标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在不同的形势或者不同的时期,需要及时地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姚美华.工业企业计划管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xx.

  [2]韩思亮.浅谈计划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企业管理,20xx.

  [3]刘柏林.浅析现代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xx.

【经营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经营管理论文02-23

经营管理论文07-10

经营管理论文(15篇)02-25

经营管理论文15篇02-23

经营管理论文范例[15篇]07-10

食堂经营管理调研报告08-24

经营管理理念口号12-02

连锁经营管理就业前景12-09

经营管理规章制度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