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人力资源论文

时间:2024-07-09 08:43:29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合集]人力资源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合集]人力资源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1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院需要以人为本,不断开发、管理人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但目前在我国公立医院推广、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工作中还明显存在着不足。本文在分析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同时,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公立医院;困境;对策

  在会计领域,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地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明确人力资源在医院中的地位,可以调动全体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价值。医院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可以在医院里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人力资源会计在国内少数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刚刚开始应用,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

  1.人力资源会计的列报和信息披露问题。财务报表是公立医院报告的重要形式,公立医院必须尽可能地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来披露自身人力资源的有关会计信息,尤其是报表能够为使用者决策提供核心信息。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列表和信息披露自身的复杂性,很多公立医院并未把这些信息披露列为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很多传统理念还未改变,还未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知识,这也是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重大困境之一。从一些公立医院近年来的财务信息得知:当前我国一部分公立医院并未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也就是说在公立医院运营效益、财务情况以及现金流量中均未体现出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项目在报表中都没有详细反映出来,仅仅只是在给付职工工资项目一栏中能够发现一些以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在报表中体现出的财务信息较少。另外,给付职工工资、员工福利以及工资构成等信息并未充分反映,仅仅只是每个部分的总额,难以分析公立医院员工的工资是否符合最低工资要求。

  2.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困难。在确定和计量上,人力资源有别于物资资源,很难采用货币实行准确的计量。公立医院拥有物质资源的所有权,只要物质资源还能够利用就必须为公立医院创造经济价值,但是人力资源却不同,劳动者拥有劳动能力的所有权,公立医院难以有效控制,并且其创造的未来经济价值难以估算。当前我国普遍采取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为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两种。然而,在计量人力资源成本过程中,人力资源形成过程中很多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未来的经济价值,难以利用历史成本计量法进行解释。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方式也难以解释人力资源价值的实质。

  3.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理论与运行环境不够成熟。在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对于会计理论以及计量等,会计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但在人力资源计量方面没有形成共识。对于人力资源,有些学者认为是可变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劳动者的个人能力、需求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的计量。

  4.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在公立医院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许多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会计方面专业学习,这些人一般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上岗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账务工作,面对专业性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更不用说人力资源会计问题了。在医院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其工作职责就是解决传统的财会工作,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等,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更是如此。

  5.人力资源会计缺乏相应的制度、政策的引导。将人力资源会计引入到医院的会计管理中,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目前,我国缺乏一套与我国医院实际运作模式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在人力资源会计方面我国都比较欠缺。因此,在引入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造成公立医院一方面缺乏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缺乏技术的支持。

  二、解决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对策

  1.改进计量方法,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体系。人力资源会计难以充分运用到公立医院运营实践中,有关理论知识体系尚未完善,大多数公立医院基础知识和人力资源会计意识缺乏。倘若在这种形势下,使用比较繁杂的计量方式,公立医院无法理解和吸收,计量不准确并且耗费了大量成本,计算出来的数据真实性较差。所以,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公立医院采取历史成本法计算一般的人力资产,评估出其价值。这种计量方式比较简单,容易操作,有关计算数据获得较为容易,数据较为简单。一旦公立医院拥有了某项被评估为重要的人力资产后,就能够将其列为医院的投资,纳入到人力资本项目。首先,人力资产投入公立医院,医院按照专业的评估取得相对应的评估价值,借记方“人力资产”(取得时),贷方记“人力资本”;其次,根据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似度较高,能够借鉴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把对人力资产的投资当做公立医院取得一项独特的无形资产,有关会计处理方式也能够根据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式。另外对于人力资产的有关会计计量处理也可以根据固定资产。针对那些人力资产期限较短,金额较小的零散培训支出能够在支出时就计入管理费用,借记方“管理费用”,贷记方“银行存款”等科目;若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和培训支出,再加上这部分支出能够促进人力资产提升的技术水平,那么公立医院应该把这部分支出以资本的形式纳入到人力资产的价值中,能够借方记“人力资产”,贷方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全而真实地体现出人力资产在公立医院中的价值。

  2.加强会计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培养人力资源会计人才。在我国,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要摆脱人力资源会计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做好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与实施工作,另一方面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会计人才。因此公立医院需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

  3.国家应加大重视力度,制定发展规划与指导意见。在我国,国家对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公立医院引入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难点所在。为了推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发展,结合学术研究和医院实践的实际情况,国家需要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帮助公立医院组织开展人力资源会计工作。

  三、结语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5]。医院人力资源会计一方面能够帮助医院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公立医院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力度,在会计实践中积极推行、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人力资源会计也将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典,吴丹,张勤,张博.新形势情况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xx,5(29).

  [2]毛家梁,程敏.基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以医院为个案[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xx,21(01).

  [3]黄少瑜.成本核算中人力资源会计成木的研究探讨[N].财务月刊,20xx(1).

  [4]田立启,张永征.医院管理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

  [5]张伟彬.浅议医院人力资源会计[N].财会研究,20xx(7).

人力资源论文2

  一、房地产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一)房地产项目的概念

  房地产项目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其中一种。那么何为工程项目建设,其实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规定下,运用相应的资金,来完成有一定质量要求的任务。房地产项目在工程完成之后,为成为一定的商品,来达到它的经济效益。

  (二)房地产项目的特征

  房地产项目相比于其它的建设项目,还是有其一定的特征的,总结一下,共有七大点,我们可以具体来看一下:

  1.政策法规的多样性。

  之所以房地产项目相关的政策法规会这么多样性,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房地产项目是一个一次性的项目。在项目启动前,要以相应的法规作为明确责任的划分;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涉及面比较广,加入了更多的法规来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

  2.房地产项目的费用目标性强。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就决定了在项目进行时,相应的费用必须用在相应的环节上。

  3.房地产项目质量目标要求高。房地产项目由于资金投入量大,一般都需要投入几千万,甚至是上亿。因此一旦投入,就不能终止,这样一来,对项目质量的要求也会格外地高。

  如果项目的质量出现了问题,那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种严重的后果不仅仅体现在资金上,而且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不容忽视的。

  4.房地产项目的系统性较强。

  由于房地产项目本身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有一定的复杂性,尽管如此,但各个方面却是紧密相连的。

  5.房地产项目组织的特殊性。

  房地产项目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进行协调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它的组织特殊性。

  6.房地产项目具有特定的程序性。

  房地产项目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程序,而且这些程序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是不可以任意提前或是滞后的,不然会影响整个房地产项目的进行。

  7.房地产项目的时间目标限定性非常强。由于房地产项目投入的资金比较巨大,承担的风险相对来说也就很大。

  如果项目不能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产品的原有功能就会过时,甚至可能造成房地产项目无人购买的困境。

  二、房地产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以上简述了房地产项目的概念及特征,下面就要来说一说的情况。相比较而言,房地产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总结一个,也是有七大特征:

  (一)管理的短期性

  房地产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只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项目而言,如果这个项目的周期结束,那么这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也就随之结束了,一切都是顺应这个工程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工作强度的多样性

  在开展房地产项目的过程中,随着工程进度的变化,工程所需要配备的人员也会发生变化。那么理所当然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也说明了房地产项目的人力资源工作的多样性。

  (三)选聘与解聘的非常规性

  第二点中提到,在开展房地产项目的过程中,随着工程进度的变化,工程所需要配备的人员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项目在不同阶段需要的人员就会有所不同,所需要人员的数量也会不同,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这也就使对人员的选聘与解聘,变得非常频繁。

  (四)绩效考核的效果性

  房地产项目的绩效考核,不像一般企业,实行年度考核,而是实行的`是短期考试方式。

  这样可以促进项目的建设与项目的质量把控。

  (五)激励的偏物质性

  房地产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多数人员为临时聘用,通常用天来计算他们的报酬,用物质的奖励,更容易激励起他们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六)培训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强

  房地产项目的人员培训针对性比较强,负责不同工作内容的人员会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甚至具体到相对应的工作方法。

  (七)管理的复杂性

  房地产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不像一般企业,主要是由人事行政部门来负责。它主要还是由项目经理或是负责人来进行的,当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人事行政部门来相互协作的。而且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在管理上的要求也就越高。

  三、房地产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早在 20xx 年时,我国建设部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就与一些知名的网络咨询公司组成专门的调查小组,从 300 家企业中选取了比较优秀的 80 家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了这些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房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几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成为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瓶颈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设计规划、地产商业管理、产品研发等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际投资管理等专业化的人才,更是一人难求,严重短缺。其中商业地产类短缺最大,达到了88.1% ,其次设计研发人才也是达到了 80% 以上。

  (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急须加强

  经过调研,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它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达到完善程度的企业,只有不到 20% .我们经过调查还发现,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只有 26% 的企业分析过所存在的问题,28% 左右的企业正意识到发生的问题,45% 左右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问题,甚至还有 10% 左右的企业根本不准备进行人力资源的建设,也不准备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个数值是值得高度重视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它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处于中等,只有不到 6% 的企业,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万科等。但是还有将近 15% 的企业,它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只有处于初级,有些甚至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个结果是让人震惊的。

  另外有一点,我们也发现一些用人部门在主观意愿上,还是非常希望能招聘到专业的人员,但是由于薪酬激励性不足、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等一些主观、客观原因,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四、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建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它连接着一个企业的质量、进度与成本等各个方面。房地产行业,也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行业,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着重对房地产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进行探究,阐述了房地产项目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及必要性,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并提出了理想的房地产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应有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现状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xx-05.

  [1]蔡宁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误区和对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xx-04.

  [3]谭术魁《。房地产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09.

  [4]李湘华《。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企业管理,20xx-06.

  [5]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08.

人力资源论文3

  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在运营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威胁着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进行控制是必然选择,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减小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能够达到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有利于促进企业和人力资源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1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分析

  1.1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风险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而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存在的一个重要风险之一。由于人力资源外包是我国的企业刚刚兴起的一种人力经营模式,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制约着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的企业以及外包商的行为不能够进行约束和规定,使得企业将人力资源外包给外包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针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影响外包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人力资源外包中的风险

  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的风险是主要风险[2]。在企业进行人口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要把持有度,不得过于严格也不得过于松散。其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过于严格,会导致外包商产生反感,出现逆反心理,要求过于严格会刺激到外包商的心理防线,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威胁。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过于严格,会使得外包商产生一种不信赖感,影响外包业务的开展。其二,如果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于松散的话,外包商就不存在一定的紧迫感,抱着“就这样吧”,“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大大的影响工作效率,对于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质量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1.3外包商选择方面的风险

  对于外包商的选择是由企业内部所决定的。在对人力资源外包商进行选择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外包商的信誉度、执照、口碑等方面都要进行提前的了解,如有不慎,可能会形成不良的后果。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我们从媒体上也经常会看到携款潜逃的现象,诈欺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对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的同时,应当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企业的诚信度,慎重选择外包商,做到“知己知彼”,提高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1.4企业信息安全的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各种信息都属于商业机密,不容窥探。但是,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企业选择的外包商可能存在一定的品质问题,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和信息进行泄露,像人力资源过程中所涉及的绩效考核制度、人员招聘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企业机密信息,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企业会向外包商传递一些企业信息,以供外包商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信息进行泄露,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信息安全是当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中最为关注的风险。

  2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控制策略

  2.1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实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3]。如今,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导致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能够对企业以及外包商的行为进行约束面对与在外包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划分和权责问题都要进行涉及和规定,为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进行提供法律依据。其实在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合法权益、外包合同、企业信誉、外包商的信誉、职责等方面都要进行法律约束,以至于双方能够保值端正、和谐的态度经这项合同履行完毕。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违法现象,可以借助法律的力量来维护相关的合法权益,为外包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像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出现欠款或携款潜逃的现象,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对于人力资源外包具有重要意义。

  2.2企业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外包商的选择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重要基础[4]。选择一个优秀、可靠的外包商,能够保障二者之间能够进行融洽的合作,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合作氛围,有利于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开展。企业在对外包商进行选择的时候,应当重视对对方的了解,对于对方的经营年限、商业信誉、企业运作等方面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提升对外包商的.认知度,为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开展寻求良好的依托与保障。企业要经过长时间的了解与观察之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下决定,做到对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负责,也是对公司的负责。企业应当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为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外包工作的进行,对于双方都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

  2.3加强对外包商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外包商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保证外包工作的重要举措。由于很多外包商在运营过程中缺乏个人素质和修养,不能够认真的做好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各项事宜,导致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运营。加强对外包商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外包商的行为,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利于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开展。企业可以在外包商中建立监督队伍,对于外包商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包括人力资源所涉及的各个部分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监督,让外包商存在一定的紧迫感,对于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外包商的监督机制,能够为外包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能有效避免由于外包商而导致的风险,有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的质量。

  2.4加强人力资源外包运行的管理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是影响整个外包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是组成外包业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在外包工作运行过程中,对外包商的工作态度、管理力度、企业信息安全、运营成本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完善整个人力资源外包体系,提高外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端正外包商的工作态度,以发展好人力资源管理为目标,提升工作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提高工作质量[5]。企业信息安全也是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重要风险之一,加强对外包商的管理,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性,将保证企业商业机密作为首要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也要加以管理和控制,减少一些比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3结语

  人力资源外包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与运营的一种趋势,是现代企业很是推崇的一种人力运作方式。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以降低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支出,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扩大化,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但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对于存在的风险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避免,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模式,促进企业的快速进步。

人力资源论文4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提高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但是由于衡量员工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本文以胜任力为基础,介绍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并且就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1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企业竞争的关键无非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取决于其公司内部核心人才的竞争。所以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企业各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员是企业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人员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影响人员能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何正确判断一个员工素质的高低及能否胜任工作需求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在进行人员考核中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不利于企业管理工作开展,所以基于人员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构建势在必行。

  2 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主要是指胜任某项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各项要素的排列顺序,模型中需要包括各胜任力的名称、定义和指标等级,是评价员工能够胜任该工作的重要工具。常见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主要有水上和水下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人们能够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员工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所必需的,但该部分能力不能区分优秀和一般,属于基准性胜任力特征;第二部分包括了工作中所需的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能力、品质和动机等6个部分,用来区分工作中的优秀和一般,属于鉴别性胜任力特征。

  2.2 洋葱模型

  从洋葱模型结构中将胜任力分成了核心要素和该要素所体现的胜任能力2个部分。洋葱模型跟冰山模型类似,将胜任力由内而外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包括外层、中层和里层。其中外层中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后天培养逐渐形成和提高,中层中的态度和价值观及里层中的个性和动机等则是由先天性因素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2.3 KSAO

  该模型是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创建的,其中K是知识的英文首字母,是指做好某一个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或者岗位知识,是员工在学校或培训中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需要经过长期积累。S是技能的英文首字母,是工作中对各个设备或仪器的操作熟练程度,也是学校教育或工作实践中能够学习到的。A指的是能力,是工作中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后的反应速度、语言表述能力等,O指的'是性格特征,是优秀员工所具有的其他特性,如态度和个性等。模型中通过这四个因素来描述对某项工作的胜任力。其中,A和S是区别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主要素质特征。KSAO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绩效情况,使用过程中4个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1 在岗位分析中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的创建为企业中不同岗位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为岗位说明书的编制提供了依据。胜任力模型创建后,企业岗位中所需要的各项胜任力因素就明确了,可以根据模型中所选择的各项胜任力制定相关的岗位说明书。胜任能力是某个岗位的基本需求,在制定其岗位说明书时可以将专业素质、心里素质、职业操守及行为素质的相关要求作为岗位说明书的重点内容。

  3.2 胜任力模型在管理人员选拨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员的选拨是按照其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进行的,具有较大的片面性。胜任力模型创建完成后,可据此制定合理的选拨标准,对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公正的选拨,除了对其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进行考核外,还对其个人素质进行考核,如成就意识和思维能力等。另外,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将胜任力模型中的各项因素分成不同种类,然后按照模型中选择的各项胜任力因素淘汰不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极大地简化各部分人员的聘任程序,提高招聘效率。

  3.3 胜任力模型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绩效考核是企业评价员工工作能力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基本制度,对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较强的作用。利用胜任力评价方法能使相关人员在获得相应奖励的同时,获得本部门其他人员的赞许,这是对其工作能力最直接的肯定。

  3.4 胜任力模型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过程,通过培训能使工作人员开阔视野,接触到最新的操作技能、方法和制度,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且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适应工作转变,熟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外,企业通过招聘获得的人员,不可能完全具有胜任力模型中的所有胜任力特征,必须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寻找自己能力与胜任力标准之间的差距,并设置相关的培训办法,来提升胜任力。

人力资源论文5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以及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由于研究认识的局限性,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仍旧存在着重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素质底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资金投入、教育脱节等诸多方面。主要探讨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路径的探讨。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剩余劳动力;现状;开发途径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就目前情况而言,在我国大部分农村,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偏低。很多农民没有经过高等教育,一些人仍然处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另外,由于一些地区农村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衣食住行无法满足正常需求,致使农民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双重落后,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了思想的落后,过于保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上进的思想。综上所述,落后的综合素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受阻的重要原因。

  1.2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纵观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多行业分布不平衡。因为第一产业对于文化程度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造成了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缺乏劳动力。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多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人员流动中,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压力大,对于学历要求高,所以经济发达地区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选。更多的则是流动到西部偏远地区。

  1.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缺乏

  资金的及时投入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例如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费用等等。在所有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最大。目前,虽然国家已经不断的加大了教育投资力度。但是相对于世界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在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投资中,国家对城市的教育投资明显多于农村。这导致了农村在校舍条件、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落后。落后的教育导致了观念的落后,致使农村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

  1.4农村成人教育以及培训较为薄弱

  农村成人教育及培训的落后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大的重要问题。由于教育培训的缺乏,农民在生产生活动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判断,无法进行科学的进行农业成产。如上所述,目前国内农村缺少教育培训。在社会大环境中,缺乏对重视教育培训的引导。因此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笔者探究总结了以下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2.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立法规划,在农村加强依法管理监督的观念,坚持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借鉴城市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结合农村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立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详情,以农村现有人力资源为根基,加强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完善农村医疗保险、上岗培训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并且,将制度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规避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监管能力。短期政策、长期制度都要不断的创新。

  2.2利用社会资源,激发教育活力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应集合社会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出发:其一,树立创新意思,从各个渠道筹集教育基金。其中,政府应起到牵头作用,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视起来,提升到战略层次,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在资金上予以保障。社会各界应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调动社会资本,促进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其二,特色教学模式。以农村目前需要为依据。强化合作办学模式。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为了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尽量给农民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2.3建立培训模式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中,农民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技能偏弱等情况,并且就业观念无法立刻适应等原因,所以就业中普遍的薪资较低,这也是导致农民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但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大背景下,农民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加强培训才能够具有竞争力。培训,是短期内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进程的重要手段。培训有利于提高农训人力的就业能力,还能够拓展农民的知识眼界,为农民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打下基础。农村人力资源因人员基数大且知识构成复杂,农民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水平各异。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员工个人素质,提高技术能力,必须加强农村人口培训。所以,国家社会需要改变固有观念,增加农村人口的培训,需要丰富培训内容,加强对农民开展就业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再就业上岗等培训。培养其良好的就业观、提高其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加强其技能培训也尤为重要。农民多因技能较差,就业困难。因此,要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进行专业性人才的培训。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不同技能层次人才分布均匀。帮助农民提高人力资本。给农村人口更多的学习成长空间,调动其就业积极性。通过培训上岗,在岗前系统的进行专业技能、用工安全、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可以在农民间开展技术比赛,加强社会归属感,使其积极的投身到工作岗位中去。可根据不同行业进行分类培训,设置岗位培训。根据要求合理设立岗位,岗位的设置有利于明确分工和确定岗位职责;在岗位职责明确的情况下,做好该岗位的培训工作。在加强岗位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2.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围绕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大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率。城乡差距日益减小的同时,是农民收到更多的社会保障。除此之外,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性比较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给农村人口提供更加健全的保障,其一,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劳动档案和社会保险档案。第二,建立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务情祝、社会保险情祝的电子数据库,并能够实现全国联网。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注意事项

  由于农村人口自身的情况不一,虽然开发活动具有计划性,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探讨赵艳军(松原哈达山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生态农业局,吉林松原138000)但是实施过程中确实复杂多变的。因此,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注重以下问题:3.1要保持人力资源开发的灵活性农民素质各异、人力资源开发进城中突发情况不可预见,因此要保持人力资源开发的灵活性。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开发策略。对于不同农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调整开发策略,不教条,最大限度的提高提高农民的能力。

  3.2保持长久性

  农民接受培训教育需要有一个过程,想要将优秀的人力资源思想传播出去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下去,不能够急于求成。在实际中学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可能因为接触新事物或者个人情况等种种因素积极性备受打击,这个时候往往更需要正确的引导。

  3.3对全体农民的培养

  应对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技术能力不同层级的农民一视同仁,人力资源开发中,应面对全体农民。让农民都有机会参与。引导农民更好的了解人力资源的转型。对于一些自身学习兴趣不浓或者接受能力弱的农民,更要加强引导。

  4结语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观念的束缚,必然会面临层层困难。所以对于农民的立法、培训等就尤为重要。需要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农民的自身因素出发,创造岗位、加大培训,完善制度,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马卫花,陈文沛.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1):66-70.

  [2]樊小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xx,(4):191-192.

  [3]王继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试论晏阳初开发“脑矿”思想的现实意义[J].成人教育,20xx,(5):3-5.

人力资源论文6

  摘要:现行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单位机构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以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良性化健康发展;而加强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是现行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体系重心所在。文章在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在不同的层面上有影响的基础上,对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绩效;考核

  一、引言

  绩效考核考评制度是企业机构绩效管理系统的重心内容,同时绩效考核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必要管理实施工作。把握绩效考核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了解考核标准与发掘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考核的效度和信度,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个人的综合素质。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已逐步面向了人力资源管理,而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不单是身份管理,更转变化为岗位职能管理,因此,员工考核测评、激励协调相结合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设立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使所有员工找到、认清自身差异,并实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组织管理目标。正确对待和设立符合自身企业的考评机制,同时将定量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机制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可有效提高绩效考核的管理效用,并充分发挥出绩效管理的激励促进科学化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了企业整体管理职能的实现。本文拟就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结合笔者自身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绩效考核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已成为主流趋势,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且在考核的工作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并通过绩效管理配合企业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员工绩效;通过绩效考核进行激励与淘汰,进一步优化人才机制。从宏观上来讲,绩效考核的确是国内外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总体上还是摸索着推进;

  第一,观念守旧,管理意识与认识不够明确到位。目前,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已成为主流趋势,但部分企业人员管理模式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下的管理机制,或者还可以说说是固守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时至今日,身份管理不等于人事管理,更重要的是职能效用的科学化管理。因此,部分企业在现行管理模式上对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结合,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对人员职能、不同编制、考核内容的管理质量上都有所差别,尽管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但只是表现形式上做文章,没有一个合理的运行管理考评机制,年度结尾才匆匆仓促考核,由管理人事部门发放年度考核表,匆匆填写,形式上应付了事,而没有年度具体总结,具体性的审评、反馈等的相关部署策略,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就由此不予重视。因此,考核与实践的成果效用就发挥不出来,从而影响企业管理整体职能发挥。

  第二,沟通低效,缺乏积极性。由于单位领导与单位职工之间存在级别、上下属关系,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并不关心属下以及单位部门职工的工作状态与需求,只派发、部署、指挥一定的工作任务,所以在有效考核管理中,根本不能实质性的根据员工自身特点进行“对症下药”,从而使单位内部管理氛围缺少主动积极性质,更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工作绩效,另外,正因为领导的'表率作用,如若领导之间都对员工漠不关心,不能因人而异的做出管理部署,员工之间也就很难认可领导,同时员工也不能从领导方面了解到其对自身的绩效认可程度,从而达不到激励职工的作用,致使员工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缺乏科学、系统、长效的奖惩管理机制。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要使职工能发挥出充分的岗位职能,并用制度加以规划体现出管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指挥的管理控制职能。而多数企业职只对考核结果重视,却忽视了长久性的奖惩管理机制,真正长久性的考核管理机制首先要足够明确,其次要足够合理,以另全体职工都能感到极体荣誉感为标准,以全新积极面貌面对工作的各路问题,而现行部分企业往往缺乏合约性,仅凭领导的喜好或者一个人说了算,朝令夕改,这样没有激励的管理考评制度,一是考核结果如果与奖金、薪酬挂钩却非常的有限,就很难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二是领导的一人做主,另职工缺乏信心、以及使职工没有工作缺乏动力,从而很难使工作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协调起来。

  三、改进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强化对绩效考核考评制度的认识。绩效考评机制是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人力基础性管理工作。考核制度不仅要正确运用考评机制标准和方法,还要首先要积极的做宣传、鼓励的沟通性工作,从而增强企业工作人员对绩效考核测评制度观念的转变,增强内部服务思想意识、效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以促进全体工作人员充分了解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二,从改变管理观念入手,让绩效考核在整体环境中发挥优势要为绩效考核创建一种环境和氛围。因为大多数企业员工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不管是通过绩效考核再造管理模式,还是用其他的方式改变企业整体环境来促进绩效考核,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执行环境。将考核融入对事情的监督与落实上来,重视每一个细节,落实每一个细节。

  第三,施行分类考核,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由于各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岗位职能、工作任务都有所差异,所以不能用统一性的评价尺度去衡量所有人的工作标准,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类别的工作职工所设立的评价基准不能完全都一样。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考核,坚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核机制,从而减少实际考核评估中全部遵从领导为主的管理测评模式,以让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新管理测评方法的考核去,从而提高民主化测评并重视民主化测评工作;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考核的效率,又可以避免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朝令昔改缺乏应有的信用或极端民主化的现象。

  第四,强化绩效考评机制的反馈与沟通。绩效考核中应加强人员信息之间的传递与沟通,以使考核主体更能了解被考核职工的工作具体情况,因此才能依据实践性的考核机制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考核人事管理人员认清企业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工作组织期望的差距,才能不断在原有的测评机制上作出创新改变,因此,只有通过强化考核过程之间的沟通协作、作出及时反馈、加强互动等考评协作交流方式,从而为设立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批评机制作出有力铺垫,最终促进考核实现激励与鞭策的作用,用以不断提高职工的积极工作意识。

  第五,绩效考核需要取得广大员工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培训来推动员工职业化进程,以确保员工的工作和职场表现符合企业制定的工作程序、方法、要求。通过指导、宣传、贯彻等方式,使员工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观念,了解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是发现问题,提高员工绩效,在帮助员工的同时,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同时,考核的执行者应不断保持与员工的交流,制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要想通过绩效考核的运行,达到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它必然要有广大的员工群众支持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行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工作者,作为被考核对象,要认真对待绩效考核工作,进而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人力资源,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与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让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新品研发的速度,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同时,还想通过本课题的探讨,开启企业制度化、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等管理之门。要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推行绩效考核,从而通过绩效考核再造企业管理模式,带动其他管理工作进步,才是本课题最终的目的。

人力资源论文7

  集团公司的管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战略业务单元①,选择合适模式,以实现多项业务的协同。人力资源管控作为集团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发挥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以达到组织、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集团管控模式特点

  按照集团总部与各业务单元之间集、分权程度不同,集团管控模式通常被划分为运营管控、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三种。

  运营管控模式是高度集权的一种管控模式,适用于战略地位较高、与集团总部业务关联度大、经营风险较高的分(子)公司。在这种管控模式下,总部对分(子)公司从战略规划到各项具体业务的开展实施几乎什么都管。

  战略管控模式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相平衡的一种管控模式,是目前大型集团公司广泛采用的一种管控模式。在这种管控模式下,总部负责集团整体战略规划、财务预算、资产管理等,对分(子)公司核心业务发展具有决策审批权并对主要业务进行监控;分(子)公司负责在集团总部授权或批准的框架内执行本单位的业务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和预算方案,并负责具体的实施。

  财务管控型是最为分权的管控模式,多适用于与集团主业关联度较小、管理规范的子公司。在这种管控模式下,总部只关注子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自身的投资回报,不干涉其具体业务经营活动,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元和利润中心对其经营活动享有高度的自主权,自己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二、人力资源管控策略选择

  人力资源管控策略应以集团管控模式为基础,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周期、管理现状、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人员能力素质等因素,作出适当选择。与集团管控模式相对应,人力资源管控按照集、分权程度不同,通常被划分为直管型、监控型和顾问型三种形式②。

  直管型人力资源管控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管控,集团总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将制定集团及分(子)公司人力资源的各项计划、规划、制度和流程,下属企业只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与集团运营管控模式相对应。

  监控型人力资源管控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控,集团总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监控指导中心,将对分(子)公司人力资源计划规划、规章制度、流程等进行指导监控,下属企业可自行开展人力资源业务,但部分重要业务必须经集团总部审批同意后执行,与集团战略管控模式相对应。

  顾问型人力资源管控是最为分权的管控,集团总部作为人力资源咨询中心,充当为分(子)公司业务咨询服务的职能,下属企业可以自行开展人力资源业务,无需集团授权同意,与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相对应。

  三、A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策略

  A集团是20xx年组建成立的轨道交通集团,目前4条线在建,预计20xx年底将开通运营第一条地铁线路。借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A集团确立了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四维一体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业务单元人力资源管控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1.投融资板块

  投融资是A集团的关键核心业务,是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提。目前A集团没有专门的分子公司承担此项业务,而是直接由集团公司操作实施。下一步,集团将在探索和创新融资工具和渠道的同时,积极开辟投资领域,探讨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对地铁产业相关领域及金融领域进行投资。对于以投资为目的持股的子公司,将采取财务管控模式,集团主要关注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增持股份或适时退出。人力资源方面将采取顾问型管控策略,根据控股情况,做好关键岗位在招聘、调配、任免、薪酬、考核方面的人力资源管控。

  2.建设板块

  线路建设是A集团的发展基础,未来五年,建设单位管理费将一直是A集团主要的收入来源和支付保障。集团目前的建设任务主要由建设分公司和西海岸公司承担。

  建设分公司在集团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上级单位对集团考核指标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建设分公司在近期宜采取高度集权的运营管控模式,待其制度体系及风险防控体系趋于完善,并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后,逐步转向战略管控模式。一段时间内,集团将视其为一个分支机构或是部门进行深入的直管型人力资源管控,待时机成熟再转为监控型人力资源管控。目前,建设分公司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工具、流程等均由集团制订,建设分公司只负责相关业务的编制提报和具体的组织实施。

  西海岸公司作为A集团参股的合资子公司,是战略管控型公司,人力资源管控宜采用监控型策略,加强战略指导、制度建设和流程规范,保持西海岸公司与集团总部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流程的一致性。

  3.运营板块

  轨道交通运营是A集团的发展核心,线路正式运营后,运营收入将逐步成为集团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运营分公司自组[文秘站:]建以来,内部管理体系日益完善,是目前集团制度体系最健全的分公司,因此,对运营分公司采取战略型管控模式,人力资源管控方面采用监控型与顾问型相结合的策略,以集团战略、集团制度为管控框架,界定对重要资源(人、财、物)的授权边界,建立对分公司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和内审内控体系,完善对分公司及分公司中高管理层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4.资源开发板块

  资源开发是A集团的战略储备,未来几年,集团的资源开发业务将通过资源开发分公司、益群公司及文化传媒公司具体落实。由于运营的票务收入通常无法弥补运营成本,因此资源开发板块将与建设单位管理费一并成为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更将是集团在线路建设完成后的经济支撑。 资源开发分公司现阶段对集团的依存度较高,宜采取战略型管控模式,人力资源管控方面采用监控型管控策略,以制度输出和政策指导为主,对于核心的人力资源业务进行管控。

  益群公司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刚刚重组完毕,重要经营业务主要依托集团开展,对集团总部及各分(子)公司的依存度较高,人力资源管控方面短期内宜采取集权的直管型策略,待其组织调整、薪酬方案及业务发展规划落实后,转为监控型管控。

  文化传媒公司(筹)将是集团与其他大型传媒集团合资成立的子公司,业务模式具有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将采取财务管控模式,人力资源管控宜采取松散的顾问型管控策略,根据控股情况,做好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在招聘、调配、任免、薪酬、考核方面的人力资源管控,其他人力资源业务不再管控。

  通过对A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策略的分析,可见,集团的人力资源管控是一个动态过程,同一业务板块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领导风格、人员素质等不同,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管控方式,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管控模式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各集团公司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综合考虑集团的管控模式、业务板块内外部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度、领导风格等因素,合理制定人力资源管控的策略,以提高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论文8

  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中小企业由于具有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级少、决策较快、员工数量小等特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点。

  1.中小企业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

  产权明确可以说是中小企业所共有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着中小企业在管理决策方面拥有较大的独立性,政府的介入作用对其影响不大。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在用人标准、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均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和调整。如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一些职位上的优待或者管理方面的权力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同时,相较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上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和空间,个人才能也更容易得到展示和认可。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大。

  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的频率一般比大企业高,人才流失的可能性也较大企业大。通常来讲,中小企业不论是工作压力还是强度都高于大企业,尤其是一些关键性岗位的管理人才以及技术人才常常要进行超负荷的加班,如若薪酬待遇或者个人发展机会达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这部分核心员工就很容易发生离职。而这部分人的流出,带走的商业机密和客户将给企业造成直接损失,另外还会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再获取成本,不利于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在职员工的稳定性。所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既要认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不必对此恐慌,也要努力提升对核心员工的`管理和激励力度,防止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太大损失。

  3.“适才”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所谓适才,即合适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最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对人才的选拔和储备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时间,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能迅速胜任当前工作岗位、且认同企业文化,同时能在团队运作下与人合作、忠诚工作的员工。因此,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应避免不切实际、盲目追求天才,只有遵循“适才适所”法则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却忽略对管理效益的提升,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第一,一些中小企业还未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甚至有的尚未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第二,很多中小企业只考虑短期收益,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长远规划;第三,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甚微,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经验不足。

  2.人员招聘机制不健全。

  人才的招聘和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环节,是顺利实施其他各个环节的基础和保障。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未制订详细的招聘计划,常常通过现招现用的形式,在招聘渠道上也多只是在当地的人才市场上进行选拔,且使用的招聘方法也只是简单的面试。这极大地限制中小企业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也不利于企业对人才的全面考察。

  3.员工培训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体系。尽管中小企业同样重视员工的培训,但介于企业规模、培训经费、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培训方式多只是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内容则多是对产品本身的培训。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指导,员工上班一段日子后,在公司中找不到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会,就很容易产生离职的想法。

  4.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缺乏明确的奖惩标准,赏罚不够分明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要想谋发展,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普遍还没有形成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再加上劳资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情况,中小企业主在薪酬激励方面常常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分配上的不公平,使员工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继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企业核心文化建设滞后。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更是增加员工凝聚力,提升企业生产力效益的无形资产,每一个企业都应有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再加上管理人员水平以及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无法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导致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协调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丰富的内容,并已经逐渐进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很多大型企业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严格的制度和体系,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鉴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以及人、财、物的投入情况,建立复杂的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既没有必要也不经济。因此,借鉴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的研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图

  图1中阴影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贡献(绩效),这是企业进行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为了提高绩效,必须分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即招聘体系、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建立以劳资双赢为载体的企业文化体系。

  1.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高绩效和高成长是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风险和高淘汰率又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市场危机。中小企业时刻为生存和发展而奋力拼搏,稍有差错,企业就会面临市场淘汰。因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计应坚持以绩效为核心。首先,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举措都要以提高企业绩效为着眼点,同时还应具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高度灵活性。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自身就应该强调效率,节省成本。因此要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缩减管理机构,精减管理人员,规范管理职能。再次,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也应进行绩效管理,围绕绩效来设立招聘体系、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

  2.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人员招聘体系。

  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的加入,但就现阶段而言,中小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人员招聘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HR经理首先应组织各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再根据所需岗位先内部招聘、然后社会招聘、最后猎头招聘的原则,以校园招聘为主,其他招聘为辅,运用笔试、面试、职业测评和集体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看学历更看能力、看资历更看业绩的选拔标准来为本企业招聘到最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在重视新员工选拔的同时,还应鼓励老员工进行适当的轮岗以及合理的流动,发掘员工才能,真正做到“适才适所”,优化企业人员配置。

  3.建立以持续性、差别化为前提的培训体系。

  培训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是员工成长的“充电器”。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要避免目光短浅,着眼长远效益,加大投入,分类分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起持续性、差别化的企业人才培训体系。对高层管理人员既要有管理知识的提升又要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则以技术知识更新为主,对普通员工开展基本技能培训等,使企业所有员工都处于一个持续成长的状态。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使企业直接受益。同时,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教育和培训跟上了,人才就具有了连续性和忠诚度,企业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4.建立以科学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力仅能发挥20%~30%,但在良好的环境下,可达到80%~90%。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淘汰机制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使“能者上、庸者让、无能者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绩效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提升绩效管理和激励的力度,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个体收入与公司收益相结合,加强以结果为导向,重视对过程的控制,慢慢提高绩效工资在个人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全面考虑对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激励。

  5.建立以劳资双赢为载体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拥有强势文化的企业才能拥有持续健康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的制度环境,在激励员工的作用上往往比高薪和严管更加有效。中小企业实现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需要以劳资双赢为着眼点,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新员工招聘中,让应聘者充分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资源管理的沟通协调成本;其次,将企业文化贯穿于培训工作中,无论是职业培训,还是文体活动、游戏、比赛等非职业培训,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形成共同的文化导向,增强企业凝聚力;最后,将企业文化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对员工的考核激励中,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形成亲密团结的工作氛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努力。

人力资源论文9

  1激励机制的作用

  1.1调动员工积极性

  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员工就会处于安逸状态,缺乏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普遍认为即使不尽力工作,其应得的也不会少,而努力工作也争取不到更多报酬,多做事多干活难免会出差错思维是行动的主导,思维上没有为企业努力付出的念头,行动上就不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没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员工工作能力只能发挥20%左右,而在激励机制环境下,员工工作能力能够发挥RO%以上从事实数据可以看出,激励机制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

  l.?有利于员工完善自我

  员工的自我完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因和外因双重的作用内因包括员工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工作定位、思维方式等,而外因主要是指员工在企业当中的工作氛围、工作条件等等按照哲学理论,内因是主导、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激励的同时对于部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懈怠的员工加以惩戒,有助于缔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和努力创新的氛围在激励机制的双重约束之下,使员工实现自我完善,对于提高整个企业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有着巨大的帮助

  1.3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的发展不仅靠企业领导制定企业发展宏观框架和目标,也需要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励机制虽多是针对个人而言,但也能将激励机制的影响面扩散到周围其他人激励最大的作用在于创造和谐、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人人争先、你追我赶的局面,使企业的主流文化呈现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无形中将员工命运与企业前途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凝聚力

  2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2.1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挖掘员工潜力是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当中急需重要的一环如果员工的潜力只能发挥到20%,这无疑将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巨大压力如能依靠激励机制将人的潜力发挥到RO%,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将会呈现巨大的人力资源效益,由此给企业经营与持续发展开创良好发展势态

  2.2员工需要是激励的基础

  目前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激励措施,但一些企业的成效相对而言并不显著,原因在于激励措施并没有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为员工的根本利益上进行考虑和安排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和动机往往是由某种未满足的需求和目标来驱使的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需求对于人是极其重要的;而需求也分为多层次,由首要的需求和次要白勺需求等组成

  2.3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

  有效的激励需要正确的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员工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绩效评估是科学评价体系当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绩效评估体系之外,还需要针对激励手段的有效性进行有效的评估一切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采取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达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目的科学评价体系的缺乏使得企业在运行激励机制过程当中产生不客观、不公正现象,由此带来负面影响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员工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就需要对于激励手段的评价不同阶段采取实事求是的做法来进行,用动态的激励来满足员工动态的需要,取得员工激励的最佳效果

  3企业激励方法的选择

  “以人为本”是企业制定激励方法的指导思想,在运用企业激励方法手段时,要时刻注意方法手段的制定和谋划通过多年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来看,企业激励方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这其中包括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和谐的环境之下舒心地工作;若环境无法形成对员工心理、工作上的支持,员工的潜力就无法正常地发挥出来

  3.2根据员工自身特点以及性格取向安排恰当的岗位

  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优势技能,将优势技能完全发挥出来将极大地体现员工的价值,由此使员工能够保持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这样员工的积极性才会被完全地调动出来如果员工工作岗位完全处于被动压抑状态,那么员工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积极性的发挥就无从谈起s.s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目标感和挑战性

  没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无需努力便能获得目标的达成,不会使人产生积极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制定企业激励方法时,目标制定要具有挑战性,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努力创新,这样才能使激励达到预期效果,为员工制订符合员工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员工对于没有前途的工作是不会满意的,而企业领导者就需要把员工的工作前途采取一定的方法描述出来,将企业愿景和宏观发展目标讲述给每一个员工,根据企业愿景和目标引导员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在中长期的目标指引之下积极上进、勤奋工作;激励方法的选择要从中长期的目标着手

  3.5制订激励性的'薪酬计划

  进入企业的员工工作目的之一在于获得劳动报酬,这与人的生存需要有着巨大的关联精神激励能带给员工良好的心态,但物质利益是每一个员工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化企业当中,劳动报酬的高低代表着员工价值的大小在员工待遇方面要拉开薪酬档次,鼓励相对落后者、勉励相对先进者,同时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报酬方面的福利项目补充形式,使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体现企业人文的关怀,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3.6股权激励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发起建立融资渠道呈现多样化态势,由此带动企业内在管理结构的变化从国外成熟经验来看,股权激励对企业员工有非常明显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股权激励弥补了传统激励手段和方法的局限,将员工与企业命运捆绑在一起,达到激励员工、稳定员工的双重作用另一方面,股权激励塑造员工主人翁意识,由此在潜意识当中对自己工作成绩大小分外关注,不仅能勤奋努力工作,而且能够参与到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之中,为企业经营发展发挥潜力、献计献策,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激励机制的内容

  4.1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常常体现为工资、津贴、奖金等劳动报酬物质激励成败的关键在于薪酬的设计,合理公平的薪酬的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工作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可以设计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两个方面,按照激励的要求合理设置两方面比例,将分配机制与员工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物质激励的效果

  4.2精神激励

  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中,物质是基础,意识对物质发展有促进作用针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而言,意识就是精神,而精神就是工作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精神需求,甚至有些人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内容当中,除了物质激励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精神激励,着眼于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以及荣誉感和责任感

  采用激励原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发要求,并不是强加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举动要对企业员工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将“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彻底的贯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地实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由此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发展。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在实际展开的招聘工作中要灵活变通、运用。灵活选择适合企业招聘需要的招聘渠道,应对应聘人员给予尊重和关心,对落选的应聘人员也应该做到以礼待人,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所做出的绩效也应提出肯定与奖励,给予其晋升或提拔的机会。企业在选择招聘人员和组织招聘队伍时应考虑他们的专业能力与素养而不能任意安排,因为招聘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招聘过程中都是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招聘人员的诚恳、友好、的态度加上其专业的招聘技术更能使应聘人员增加其对企业的好感,使应聘成功率得到提升。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极易受到自身性格、情绪、偏好、工作能力、价值观的影响出现对应聘人员态度主观化,在实际招聘工作中的面试环节应设计一套完整的面试方案,包括面试时问、面试人员、面试问卷的设计安排。一套系统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体系更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

人力资源论文10

  [摘要]大力加强国有改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它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这一特殊的战略性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注重人和事的相互适应,注重人才的开发引进,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潜能的开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谋求企业与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机制管理体系绩效考核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飞速增长,特别是用人社会化,分配市场化的机制,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资产重组企业的人力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资产重组企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要吸引、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提供良好的培育、薪酬及发展环境。为了进一步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挖掘、培育优秀人才,公司对现有的人事分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探索。

  一、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1、引入或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系统,根据企业战略,把招引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引进人才不能限于应届毕业生,要面向社会,从其他企事业单位招引人才。对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要敢于在工资、住房条件、担任职务等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增强吸引力,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一个积极的、协调得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使他们向往公司。

  2、要构建知人善任,因人施用的用人机制。采取内部竞聘上岗、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市场选聘等市场配置方式选聘人才。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司现有人力资源,为各类人才发挥才能创造有序、宽松的环境,满足各类人才提升的愿望,尽可能作到在人才使用上保持公平。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使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能够得到利用,给他们充分施展个人理想、抱负、才华的机会和舞台。用才,强调才重一技,不求其全,用其所长。将不同的人才安排或提拔到适合的岗位,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靠他们掌握的专业技术理论提高公司的技术水平,靠他们的勤奋和智慧推动技术引进和创新,靠他们的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前沿技术。

  3、强化培训,谋划后续人才培育机制,达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个层次,建立起“后备人才库”,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多有技能、有热情、有基础、可信任的人才。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性所造成的'人才引进的困难,我们要立足于公司原有人才基础,确定自我培养为主的方针,加快人才的培育和知识更新。鼓励各类人才参加进一步的学历教育,对取得学历的人才,只要与公司签订一定服务年限的合同,就可以报销学费。此外,公司办公的有利条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来公司讲学,从而拓宽经理层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处领导的知识和视野。

  4、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激励机制。这种机制体系包括:薪酬及福利管理制度、奖金评定制度、绩效考核及薪酬激励挂钩方案、关键人才激励办法、非经济激励方案、工作建议激励方案(合理化建设制度)等。

  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激活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薪资分配作为一个热点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切、议论最多的部分,因此也常常是最受重视的部分,通过优化工资结构,良好的分配运行机制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劳动效益,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有些员工,对薪资分配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对薪资的功能理解过于偏颇,只注意到工资的保障功能,而忽视了工资的激励职能;在分配上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按贡献分配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句空话,违背了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致使高素质关键岗位人才留步住引不进,低素质普通岗位人员沉淀流不出,工资难以发挥导向的激励作用,激励职能弱化。

  三、坚持以岗定薪、重构多元化的薪酬制度

  新的工资分配应从重工龄的技能工资转向重岗位条件、重技术程度、劳动数量、劳动质量的岗位转移,依据技术高低、苦脏累险的程度、劳动强度、责任大小等因素,合理地测算出管理、技术、生产操作、服务四大系列的不同岗位的工资分配系数,真正形成“以事定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结构工资分配机制。通过岗位(职位)评价,合理拉开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的工资差距,突出岗位价值。

  由于每一个工作岗位(职位)的工作性质、内容、对组织贡献的大小和方式不同,管理的幅度、所需的资格及沟通能力的要求、职责范围、解决的工作问题的难度、对组织短期、长期影响和贡献等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评价职位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并将各项因素的重要性与企业的性质、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联系起来,共同考虑,通过一定的方法用可衡量的变量量化得其数量值,根据企业的实际侧重面给每个影响因素的数量值以一个权数从而计算出职位的价值即:职位价值系数。

  影响和评价一个职位的因素有很多种一般来说根据一个职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或任职资格、职位的工作特点、职位的组织贡献等几个方面找到6个左右的影响因素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职位对组织贡献价值和可能付出的努力价值,这6项因素通常是:职位资格、人际沟通、管理监督、技术含量、解决问题、责权范围。每个影响因素的数量值可以用若干个衡量指标进行衡量,为了计算的方便一般选取2—3个最直接相关和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影响因素,将每个衡量变量分级,然后用计算矢量的方法计算影响因素的数量值。

  四、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薪酬分配时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辅相承。企业只有努力营造出“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好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潜能,使人才真正成为国有改制企业走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适应国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宽带薪酬策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10。作者:常 涛 廖建桥。

  [2]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中外企业家》20xx年第12期。作者:吴 鸣 席增雷。

  [3]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五大问题。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年12期

人力资源论文11

  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战略性举措,我国很多煤炭企业都实施了“人才强企”战略,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形势下,各类企业对人才的争夺异常激烈,这就需要我国煤炭企业更加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使人力资源管理取得新的成效,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一、当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已经步入了“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因而原有的人力资源队伍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必须创新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但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具体说,当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合理性。从当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结合不合理的问题,很多煤炭企业出现了人才困境,管理人才占比较多、技术人才占比较少,高龄人才占比较多、年轻人才占比较少,单一型人才占比较多、复合型人才占比较少,特别是年轻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煤炭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人力资源保障。二是人力资源队伍具有流失性。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由于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特别是在留住人才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导致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国有煤炭企业,由于一些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足,导致很多技术人员被挖走,很多优秀的员工,由于得不到提拔重用以及发展空间狭小,纷纷跳槽,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三是人力资源素质存在落后性。在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目前我国很多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很多煤炭企业缺乏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导致很多煤炭企业员工不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与煤炭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同时也有很多员工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这已经成为制约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引进管理。煤炭企业要想更好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要适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引进管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专业化、职业化、技术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煤炭企业要加深对“人才强企”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提高待遇、事业发展以及情感投入来留住有高技术人才,同时还应当根据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大力实施“虚拟人才”建设,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开放性,这对于引进煤炭企业亟需的专业性、技术性、管理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加强人力资源教育管理。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来说,加强人力资源教育管理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煤炭企业要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着眼于适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提升”计划,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培训,既可以“走出去”培训,也可以“请进来培训”,既可以委托培训,也可以个人自学,只有有利于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都应当大胆尝试。煤炭企业还要高度重视中青年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通过实施“青年成长工程”、“青年成才工程”,使青年人才迅速成长,这将更有利于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煤炭企业对此要给予高度重视。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系统管理。煤炭企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工作,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这就需要煤炭企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既要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要大力实施“柔性管理”,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对煤炭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使他们能够对煤炭企业有更大的依存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把薪酬激励、精神激励、事业激励、股权激励等激励方式进行综合运用,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有所作为。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煤炭企业步入转型发展的轨道,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当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这就需要煤炭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在人力资源引进管理、人力资源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素质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人力资源论文12

  1、建立科学的职务分析系统,职务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全面评价,相当于一份职务说明书。

  2、完善员工的考评制度和考评方法,员工考评是对公司员工工作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恰当评价,考评的结果可作为员工激励的依据。员工考评应秉着实事求是、严格、公平、公开、立体(领导、同事、下属)的原则对员工的思想品德、工作完成能力、勤奋敬业、工作业绩等方面,做出的评价。

  3、改进薪酬制度,薪酬是通过体力劳动或脑力换来的直接或间接的货币收入,是各种具体工资和福利之和,直接影响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其分配原则应具有公平性,薪酬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原则: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想办法提高员工的竞争性,本组织的薪酬水平与社会上和人才市场里的要有竞争力;经济性,薪酬分配要控制成本,平衡利润率;合法性,薪酬制度和分配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平衡性,各种分配方法统筹兼顾、相互平衡;有效性,薪酬分配体系能有效的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标,使员工队伍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4、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使员工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员工岗前培训、新员工导向培训、员工岗上培训。

  要想创造有利的环境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农村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用好现有各类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力度,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和人才的产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创业热情。其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市场平台的建立,要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功能,加大投入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机制,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来吸引人才。人才的多样性是由于企业的每个方面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人才的'多层次性是由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都需要人才。要认识到人无完人,人才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完美,有长处也有短处,人才也是人,他在需要事业的同时也需要生活,正确地认识人才的需要,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创造各种条件吸引人才。人才要企业内部选拔和外部选聘相结合。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运行体系的成功与企业文化有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通过企业文化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中国正努力发展,建设自己的国家,由于人口问题、企业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素质方面还存在问题,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加强认真对待并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中小企业管理得到有效的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要“以人为本”,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展开,突出人才优势,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加快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步伐,才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最终使人民丰衣足食,国家繁荣富强。

人力资源论文13

  【内容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也突几而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源会计至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症结"在于"人力资源计量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的概述,分析了目前人力资源计量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应该针对不同类的人力资源采纳不同计量模型。

  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人力资源,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是会计的一个新领域,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是在"人力资本中心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并没有像其他会计那样,一经出现便迅速推而广之,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其原因是不便计量。尽管如此,但人们并未停止对它的探索,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因此,会计的过程在于计量。而会计计量又主要是通过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以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物品或事项的本质或本质联系,然后通过一定的再现体(比如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来再现客体(比如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本质或本质联系。所以会计计量对于会计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人力资源划归资产的范围的不同理解,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在计量人力资产的方法上出现两种典型代表: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二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下面对这两个分支分别加以介绍。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以企业对人力资产的投资为基础逐期累计计量人力资产的成本价值,同时将人力资产成本价值按照人力资源的使用期间进行的摊销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记录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价值,待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将两者相抵,余额就是企业人力资产为企业创造的收益或带来的损失。

  会计实体为了取得、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取得人力资源支出。指会计实体为了获取某一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具体包括:招工支出,指为了网罗吸引求职人员所发生的费用;选拔支出,指从应招人员中挑选理想员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等;定岗支出,将录用的职工安排到适当的工作岗位所发生的各项一次性的支出。(2)维护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将职工留在企业工作所发生的各种经常性支出,包括工薪及奖金支出、劳动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人事管理部门的支出。(3)开发人力资源支出,指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上岗前培训支出,是指为了使职工具备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在职培训支出,是指职工达到熟练程度以前发生的各项支出;脱产培训支出,是指脱产学习,以提高员工素质,使之能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而发生的支出。

  上述的各项支出,并非要全部计入人力资源的成本予以资本化的,只有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费用才能予以资本化。一般说来,我们通常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而维护支出则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的做法计入当期损益,但对数额较大的一次性维护支出,也可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

  尽管人力资源技资支出资本化就是将上述支出予以资本化即可,但是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以人力资产为企业带来的预期总价值为基础计量人力资产的经济价值,将人力资产进入企业后对其投资的各种支出作为累计摊销价值,待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将两者相抵,余额就是企业对该人力资产预期价值的高估或低估,可以作为企业的预期收益或损失处理。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有多种具体的计量方法。本文就这些方法作简单的介绍。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该方法是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因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2。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由于人力资源素质的不同,企业之间盈利水平会存在差别,因而企业职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应乘以一个效率系数,这个系数反映了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差异,调整后的工资报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其中的效率系数取决于在设定期间内以某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率。3。未来收益折现法。 这是一种计量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方法。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在于其能提供未来收益,因此将企业各期未来收益折现,然后按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将企业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4。非购入商誉法。 该法是将企业过去若干年的累计超过同行业平均收益的部分予以资本化作为商誉的价值,然后再乘以人力资源投资额占企业技资额的比率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困难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在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合约的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价值比重越来越重要,使得一度沉寂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问题再度呈现。但是,目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困难重重。

  (一)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实施的障碍首先来自人的观念。对非人力资源的计量,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要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并对之计量,便认为是对人格的侮辱,人怎么能与物一样论质论价。人的价值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只能反映在人的心目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必将随之改变,人们会与招聘单位主管对自己的工薪讨价还价,不再羞于启齿,希望在这之前的教育等技资能够尽快地补偿回来。企业也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招聘、使用等成本反映为一项资产,双方无须羞羞答答。实质上,确认人力资源为资产,并不是对人本身的论价,而是对其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的评价。人只是人力资源这项资产的载体,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对它进行计量,非但不是对人的侮辱,而恰恰是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

  为了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拥有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和技术高超的生产工人。为了得到这些高素质人才,企业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采用合理的计量方法,使人力资源的核算成为现实,而不是简单地予以费用化。

  (二)目前的计量方法都带有片面性,其计算结果都不能涵盖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以非购入商誉法为例。这种方法是一种将企业的超额利润按照资本化的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它不仅没有计算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而且剩余价值也只计算了一部分。因为企业的正常利润同其超额利润一样也含有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不容忽视。此外,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当某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或低于同行业正常利润时,该企业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这大大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违背了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经济资源的原理。

  (三)人力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益不直接表现为实物的增加,而总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增加,只有当这些人力资源质量存量投入到生产中,才能间接看到它们为企业创造了多少效益。这就使得在方法上难以精确计量人力资源价值。

  (四)单纯的人力资源投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独形成生产能力,企业的效益是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综合的结果。因此,很难把人力资源的价值与物质资源的价值准确分开。

  (五)人力资源的载体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者,其生产能力的变化和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增减值变化一样,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减值变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给企业带来现金流人的。但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无法确定,且无储存价值,即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关键是必须且能够对人力资源的增减量进行计量。

  三、计量模式设想

  个人禀赋的差异使人力资本具有非同质性,根据一般能力、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的不对称分布,可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型人力资本,即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能力水平。另一类是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即管理型人力资本(一般为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人才)和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即在不确定性市场中,能够构建新生产函数的人力资本)。

  对两类不同质的人力资源应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

  (一)生产型人力资源的计量

  由于生产型人力资源就其接受教育的程度来看,这些人力资源一般是趋同的。一般认为,对于生产型的人力资源,其能力和努力程度一般置于一种基本可观测的状态,大致可以认为是一种公开的信息,因此激励约束对此类人力资源所有者而言基本上是不必要的,所以只需要简单地根据其产出进行奖惩即可。此外,古典经济学原理指出,生产型(尤其一般型)人力资源市场趋同于完全竞争市场,这些人力资源的价值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均衡状态——以固定工资的贴现值来体现,为此,企业获得生产型人力资源时,可进行如下会计确认和计量:

  借:人力资产——v

  贷:人力资本——v

  v的核算采用标准工作年限工薪资本化法。

  标准工作年限工薪资本化法的计量依据是标准工作年限内以工薪报酬反映的职工即期创利能力。即将职工在标准工作年限内按当前工薪水平计算的工薪报酬资本化,并以之计量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其前提是企业必须制定一个标准工作年限(如20年),以适应于所有的职工。

  标准工作年限n年、平均工资为w的职工价值的贴现,具体计算为a=∑w/(1+r)t,(t∈[1,n])。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①工薪报酬能够反映职工的创利能力。一个开放、健全的市场具有自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双向选择,人力资源的配置可以达到平衡,从而使职工的工薪报酬与其创利能力相关。

  ②应以职工的标准工作年限而不是剩余工作年限的工薪报酬的资本化

  数额计量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只有以统一的标准工作年限进行计量,才能保证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反映职工的即期创利能力,并可将其作为利润分配的基础。

  ③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按当前工薪水平计量,应逐期调整。按当前工薪水平计量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又必须对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逐期进行调整。因为随着工作经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物价的上涨,薪水平必然提高,所以需要按期对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进行调整。

  ④人力资产不需要摊销或计提折旧。由于一定年限内职工的劳动能力一

  般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且,人力资产不像非流动实物资产那样需要在其报废时付出货币资金进行重置,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只须冲销人力资本即可。

  (二)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的计量

  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对一个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在企业内部处于多重代理链的中心环节,对于他们不能实行固定工资制,而应该进行激励,即让这些人力资源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在固定的年薪之外还应该分享企业的超额利润。

  鉴于此,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源价值的确定,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模式,而应该充分体现经营管理者才能这一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的实际价值。否则将不足以实现激励作用。鉴于声誉模型的作用和管理当局的偏好,本文采取了欧洲看跌期权(option)模型来估计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的价值。此模型要求企业内部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将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赋予其一定的剩余索取权。考虑到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自身声誉效应的作用和企业经营的相对稳定性,假设企业家人力资源任职的期间为t(大于5年),则在t期间其价值①为

  v=pn

  p=s[n(dl)—1]+xe—rt [1—n(d2)]

  d1=[ln(s/x)+(r+a2/2)t]/atl/2

  d2=dl—at1/2

  s:股票现价 x:期权执行

  价格r:无风险利率a:股票价格的波动率n:公司股份总数t: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期n(x):标准正态分布标量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即这个变量小于x的概率)

  具体会计核算如下:

  借:人力资产——v

  贷:人力资本——v

  年未,按照管理当局分享的税后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付利润

  另外,人力资源价值的许多特性是货币指标所无法表现的,而且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个人、组织和社会诸方面的因素,也非货币计量所能确定的。因而,人力资源会计除了运用精确的货币计量外,还可以运用非货币的模糊方法。对此,已有许多会计学者进行了研究。在此,笔者不再赘述。这种计量在会计报告中的表现为:除了在报表中进行定量反映外,还要在文字说明中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更完整地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协会:《人力资源会计专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约翰赫尔:《期权、期货、衍生证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3、杜兴强、李文:《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载《会计研究》,20xx年第6期。

  4、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张磊、陈伟:《略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载《财会月刊》,1999年第8期。6。吕元香:《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的探讨》,载《财会月月刊》,20xx年第2期。

  7、李鸿雁:《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可行性的思考》,载《中华会计函授》,1999年第9期。

  ①按照李忠民博士(1999)的看法,高层经理类人力资源价值的估计类似于看跌期权。看跌期权的理论本文也参考了约翰赫尔:《期权、期货、衍生证券》,北a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人力资源论文14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

  1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人、财、物三个方面的要素,其中,财力资本作为企业的运营基础,一直受到了所有企业的广泛重视,而近年来随着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像是国外的微软、谷歌、Facebook等信息企业,以及苹果、甲骨文等高科技企业,都是完全取决于人的作用发挥,国内近些年来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如华为等,也完全是优秀人才支撑起来,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不断挖掘其他企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才体系,这一切都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因为企业活动最终还是依靠人来完成,财力物力也需要人来进行支配,前两者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企业只有把人管理好了,生产经营活动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企业中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更可以成为企业领先其他企业的独特优势资源,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在全球进入稳定发展期后,企业管理的相关研究逐渐活跃,各种企业管理制度也不断涌现,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如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等都涉及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企业管理逐渐转向企业战略管理为主,其中又以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最为集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在这一阶段成为各大企业研究的热点,这是得益于这些研究,现代企业才可以做到以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发展原动力,不断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今,通过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地提升,企业发展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不再是以混日子的心态投入工作,很好的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各个企业核心管理团队的建设,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囊和主心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品牌建设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壮大企业人力资本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人力资本包括了企业全体职工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资本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要给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外出培训的机会,多接触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另一方面企业要学会发现和挖掘内部的人才,给年轻人提供展现的机会和平台,建立相关的人才发现培养机制,进而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同时还要注意优秀人才一定要留住,万不可轻易流失。只有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让企业有强大的生命力,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人尽其用,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大势所趋,所有企业只要参与到社会化竞争中来,就必须要或多或少的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产权明确化是制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是其中的核心管理体系。这与企业当前正在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也是国有企业逐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其成就和经验对很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管理由传统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的转变,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企业人力资本,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J].经营管理者,20xx(29).

  [2]郝建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企业,20xx(11).

  [3]张维书.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J].全国商情,20xx(22).

  [4]符蓉.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xx(19).

人力资源论文15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实践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生以来,国内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培养层次也延伸到了专科。由于在该专业尤其是专科层次在国内发展历史较短,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亟待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将在分析实践教学意义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以校企合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逐渐增加,对于专科生而言,企业更加需求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应转变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身成为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史较短,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提升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人力资源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获得专业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求。另外,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积累对理论教学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源,使理论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3、实践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来说,实践教学迫使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要求,这对于教师开拓专业视野、丰富实践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1、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的保密性和稀缺性随着国内企业主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了重要的决策支撑部门,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机密和员工的敏感信息,因此,很多企业一般很难轻易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只接受极少量的同学从事最基础的工作,很多工作,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基本不允许学生甚至教师介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在企业很难完全实现。2、校内实训基地不健全为弥补校外实习不足,不少院校希望建立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通过专业教学软件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实践教学。但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很多院校即使建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对软件的.投入远远不够,导致软件功能欠缺,不能真正的解决模拟教学存在的问题。3、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建设中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已经纳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践教学质量有一定提高,但是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更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流于形式。4、缺乏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师大部分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只能利用理论知识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还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实训任务。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多半因工作时间限制无法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且教学方法和技巧有待改善和加强。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的地位日渐突出,对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三、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构建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客观规律,围绕准备阶段、校内应用阶段和企业实践锻炼阶段三个阶梯科学有序地进行构建。

  1)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市场需求调查、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课程。另外,向学生灌输实践教学理念和讲解实践教学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校内应用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和校内学生管理实践两个内容。校内实训室主要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训。实训软件可大致分为企业认知、技能训练和综合模拟三个层次。企业认知指通过人力资源沙盘模拟软件感知企业,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基本分工和运作原理。技能训练指通过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按招聘、培训、绩效、薪酬、测评五个模块分别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模拟指通过软件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分组对抗实战,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战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应用信息管理工具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校内学生管理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不仅要求能够应用于企事业单位,也能够应用于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将专业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实践环节放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和社团管理工作上。一般高职院校都有学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基本由学生自主管理,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外,各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是名目繁多,这些组织每年都有招聘新成员、组织社团成员培训、评选优秀成员、选拔新领导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如果能够将人力资源专业实践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专业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3)企业实践锻炼阶段。高职实践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情景下实现技能的应用与巩固提高,而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教学企业”模式无疑是保证实践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企业”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有三种形式:“校中厂”模式,以学校为主体构建的内置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模式,以企业为本位的内外置生产性实训基地;“双主体”模式,由校企双主体共建共管的实训实习基地或者是在政府主导下、校企紧密合作、通过第三方组织运作的实训实习独立实体。“教学企业”的主要内容包括:校企共建教师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等,最终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共融。与其它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教学企业”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项目并按照企业标准来评价项目完成情况,更加符合实践教学要求。

【人力资源论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论文03-13

人力资源论文07-08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01-10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08-02

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05-27

人力资源论文15篇【实用】07-08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15篇01-11

关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论文11-05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7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