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29 14:23:0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德育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育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1

  德育教育在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职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面对很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的这种情况,如果德育教育不能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及时反应和吸纳,继续本着固有原则、方法,必然不适应正处在黄金阶段的中职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需要教师要注重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恰当的方法,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巨大进步。

  一、当前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没有在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系统训练和理由的阐述,给学生强迫的灌输枯操的理论,然后让学生背诵,这样思想道德课程演变成知识的课程,德育的基本途径没有有效的发挥。

  第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行为存在着严重脱节

  目前的中职院校德育的教学目标由于缺乏层次性,导致教学内容比较空泛化,并且与学生的实际行为存在着严重脱节,其具体的表现为:

  1、没能根据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发展规律形成层次中职德育工作在教学内容上长期以来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迫使学生读达到他们这个年龄段很难达到的要求,只有事情发生之后才开始致脚疼医脚,头痛医头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肠道学习雷锋活动中,要求学生“助人为乐”,但是学生却不了解“助人为乐”,包含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助人为乐”是以帮助他人为乐,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人能做到。如果要求学生“应该帮助别人”,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你的口号充满欺骗性,由此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德育课普遍存在知行脱节,教育的目的在于应付考试在思想道德教育课上,教师娓娓动听的讲,然后学生很认真的学与背,但是在他们的思想上,却与其根本不沾边,在日常行为中依然我行我素,结果是德育课成了学生考取高分,取得好的名次的工具。笔者还发现,每当学校组织道德活动的时候,班级、学校为了拿名次,让学生组成代表队集中排练,最后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的结果却是学生没受到任何影响,在道德方面还是靠自己的认知来维持的。第三,社会、家庭以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影响的效果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对于他们能否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一些不良的简直观念很容易腐蚀他们的思想。此外,网络中的“病菌”,对学生的灵魂产生一定程度的侵袭。

  二、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课堂授课要重视实践,让学生能够得到过程体验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有很重要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学校有关领导必须对此高度重视,让课堂授课要重视实践,让学生能够得到过程体验,本着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懂得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让学生得到体会,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才能够让他们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才会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主体作用与人格独立处在黄金时期的中职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与人格独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放手将一些疑点、难点问题让学生讨论,并且不要刻意否定他们的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自己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道德的楷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教师。

  3、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诚然,由于受整个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也不得不利用分数对学生进行考核,因此,成绩也是比较重要的。但是教师不能为了成绩让学生盲目地去学,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压力,能够愉快的进行,鼓励学生之间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成立几个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竞争,看哪个组能最先完成课堂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合作意识加强,也更懂得尊重他人,容忍他人,这也是思想道德教育课的目的之一。

  4、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将评价体系多元化,民主化德育评价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是有区别的,如果学校只是单单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好坏的话,不仅是荒唐至极,也表示这所学校教育的失败。我们提倡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将评价体系多元化,民主化,按照规定的流程,更加科学的进行。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数决定思想道德水平好坏放在末尾,重点考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且采用民主化的方法,改变以往教师一个人定成绩的做法。我认为,只有这样客观、真实的道德评价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才会让他们在今后严格的要求自己。

  三、结束语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劳民伤财”“走形式”。为此,作为一名德育教师,要深刻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不断的完善自我,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注意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论文2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的持续扩招,冲击了原先固有的中职教学模式和生源。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较差,再加上重学历的传统用人观念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等消极因素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设定,是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一、加強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陈庭照.浅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德育教育论文3

  一、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人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既独立又依赖、既自觉又叛逆,各种矛盾在他们身上交错。特别是步入高校,学生身心各方面才开始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可概括为“四性”、“四高峰”:社会性:心理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环境。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接收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广泛,反映到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对父母、老师不再是迷信、依赖甚至是依恋,他们开始独立思索,用自己独特的的见解和行为方式传达自己的独立意向。闭锁性:不再像高中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一切外露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曲折和文饰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动荡性:青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时而热情似火,时而冷若冰霜,所以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敏感性:处在身体、视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智力发展高峰:与生理发展,特别是与神经系统发展的成熟相适应,逐渐达到智力发展的高峰。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初中的知觉能力即可达到100;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初中时为80左右,到高中时达100;动作及反应速度也从初中时的90左右发展到高中的100。社会需求高峰:青年处于富于理想、充满追求的时期。对知识的求索、对人的思索、对理想的追求、对各种情感的向往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都急剧上升。创造高峰:青年是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生中最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时期。他们拒绝保守,勇于探索和实践,智力又处于发展的高峰。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无不从青年时期起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可见,青年时期是人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平衡,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舞蹈与德育教育

  1.德育教育

  1.1概念。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的总称。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1.2现状。

  社会、学校、家庭三大因素构成了德育教育系统,而在这三个因素中,社会的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诸多思潮的激荡中彼此渗透,对青少年的成长很难带来稳定而持续的正向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和留守学生,又使得家庭教育面临真空的沉默。基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得不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不得不承载更多的家庭教育,不得不为学生的三观形成担负责任。面临违法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面临厌学生队伍日益扩大的问题,面临理想的缺失和诚信的不足,面临传统美德观念的淡薄,使得学校必须在德育工作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

  2.高校体育舞蹈在德育教育中的实施

  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出发’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结合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教育。目前我国在体育锻炼上仍保持着长期不变的内容与结构,这种僵化的方式不能持久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多层次的锻炼需求。而高校体育舞蹈集文化、体育、音乐等艺术素养为一体,是一项综合课程,其所传达的文明向上的.精神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节奏明快、旋律悠扬、热情奔放的音乐节奏下进行高校体育舞蹈训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体形、培养良好气质和增强乐观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功效’同时它还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平衡’疲劳得以消除’体质得以增强’学习精力和效率得以提高。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舞蹈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显示出的重要的作用。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高校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产出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3.高校体育舞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强身健体

  随着独生子女这一社会现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家庭的意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学习压力等又使得疾病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高校体育舞蹈的适时推出,为高校学生的强身健体提供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所谓的&宅’人的生活方式。加之其负荷量不强,节奏有规律,避免了高强度对抗性运动中容易造成的创伤,使其健身的作用更易实现。加拿大学者利格曾对进行高校体育舞蹈的健身效果进行长时期追踪,发现参加高校体育舞蹈活动的学生心肺系统明显好于不参加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加速了新陈代谢,机体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衰退机能得以延缓。这一研究结果更好的表明了高校体育舞蹈强身健体的功能。

  3.2有利于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舞蹈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力是有指向性的,在舞蹈过程中,人的注意力指向舞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舞蹈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舞曲、节奏和舞姿上,而注意力的集中使得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与放松,所以高校体育舞蹈具有缓解机体疲劳、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高校体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体形态,对于正在发育中的学生,更容易得到自信心的提升。这种自信又会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积极地情绪,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有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人的舞蹈技能会有所提高,而随着舞蹈技能的提高而产生的骄傲和愉快的情绪能促进自尊心的发展。

  3.3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

  高校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这些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单一,性格形成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父母或其他长辈,上学后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交往中始终没有成功的范本或模式可供参考,无怪乎报端屡屡出现由于交往障碍造成的高校惨案。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很高,情商很低。而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作用。学生们在体育舞蹈的过程中必须要尝试与别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摩擦与不适也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可以说,在这项运动中,每个人对于如何与人合作交往,如何通过舞蹈表情达意都是初学者,而共同探索的过程就是在一次次的交往和调整中完成的,这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3.4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大学校园,对于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必须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增进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开展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建设思想阵地的文娱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体、寓教于智、寓教于美’形成宽领域、高品味、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的学生学习压力、竞争压力之大居于世界前列,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又使得学生也处于迷茫中,这就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要求。纵观所有文化建设形式,高校体育舞蹈的参与面广、形式活泼,更容易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切实起到了健身文明建设的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标语、黑板报、校园广播都可以作为宣传媒介,为学生展示体育舞蹈所带来的正能量,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小结

  德育教育究其实质就在于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高校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陶冶良好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坚毅品质,增强社会交往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这也就决定了高校体育舞蹈在实施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育教育论文4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戏曲艺术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积蓄和沉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戏曲艺术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戏曲艺术用它独有的感染力吸引着众多大学生,发挥戏曲艺术在德育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对于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戏曲艺术的在高校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感知功能

  德育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需要从对大学生对道德最基础的认识和理解开始,由朦朦胧胧到清清楚楚,由感官认识到本质理解,戏曲艺术通过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经过多少辈人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贴近生活的感染力,吸引大学生观看。大学生观看戏曲艺术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分辨善、恶、美、丑,对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道德内涵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自己所做的一些行为能够分辨出正误来,对于生活中的.道德操守有了正确的理解。

  (二)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大学生道德情操不是大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室的讲解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的是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汲取和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迅速提升和实现质的飞跃的,需要的是循序渐近的提升,不断积累而来。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的底蕴之深、其教育人的领域之广,作用及其重要。在高校通过戏曲艺术中惟妙惟肖、扣人心弦的表演激发大学生内心世界潜在的道德意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刻画来牵动大学生内心世界中辨忠奸、识真伪的道德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内心真真实实的震撼,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促进大学生摆正道德价值观

  如今我国物质及精神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文化传播一日千里。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家价值观念形成阶段,内心中道德观念是否正确,会影响到及后走上社会后乃其一生。在大学用戏曲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艺术展示,让大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礼节、善恶忠奸之常纲,如《岳母刺字》演绎岳飞精忠报国和岳母的博大胸怀,《响九霄》把著名艺人田际云投身革命、献身艺术的高贵道德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学生观看后祛除内心中一些自私自利的意识,摆正自己道德观念,从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利益着想,识大体、顾大局摆正自己学习的目的,为今后融入社会,为国担重担、为民族担重任、为亲人担责任而努力读书。

  (四)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诸多戏曲表演中爱国主义、厚德载物、舍己为人、逆境奋斗、诚实守信、孝心敬老等一个个故事的演绎和传承中影响着中华儿女,并付诸于行动,给国家和社会道德建设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好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讲戏曲艺术通过故事的演绎和悠久历史传承的展示,能够增强其内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戏曲艺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大学生欣赏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道德精粹植于内心世界中,潜移默化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的“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将中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为构建和谐社会付诸自己的力量。

  二、发挥戏曲艺术的在高校中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戏曲艺术进入课堂

  将戏曲艺术引入德育教育的课堂,用其实质内涵教育大学生讲道德、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十分必要。戏曲艺术作为国粹,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促动作用,需要国家和高校的重视,有目的结合德育教育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通过对戏曲艺术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对精品曲目的鉴赏,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秋瑾》、《铡刀下的红梅》、《小二黑结婚》等优秀剧目让大学生在了解戏曲艺术基础上通过鉴赏、评论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在鉴赏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喜欢表演的同学根据历史故事写剧本或模仿表演,让大学生自进一步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同时从自身实际切实体会道德实质所在,真正做到辨忠奸、识美丑。

  (二)戏曲艺术融入校园

  中国的德育教育很多时候停留在书本上,重视课堂上教育,很多时候忽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随着大学生进入大学,高校教育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戏曲艺术可以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高校注重戏曲艺术的传播,通过建立社团,聘请戏曲名人、名家讲解、表演,激发大学生的欣赏、创作、表演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多参与戏曲艺术欣赏、创作、表演,在参与中接受中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戏曲艺术,接纳吸收其中道德精粹所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出戏曲艺术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实现对接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深刻的内涵,独具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赋予它独有的育人功能。在中国,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遍及祖国各地,不同地方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都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艺术演员,他们传承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精粹,为将民族瑰宝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付诸自己的心血。高校与戏曲艺术团体实现对接,将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请进校园让这些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将民族的、优秀的东西展示给大学生,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触及心灵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也需要改变观念,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主动和高校对接,通过优惠或免票的形式吸引大学生观看戏曲艺术表演,同时和高校大学生中喜爱戏曲的同学结对子建立长久的联系,多沟通,多指导大学生戏迷怎样表演、化妆,体验戏曲表演中的乐趣和苦练基本功的艰辛,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所在。在高校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对接过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可以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多角度出发,多支持、多鼓励,并从资金上对高校与戏曲艺术边演团体的对接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可以在高校中建立独具民族特色的戏曲博物馆,供大学生观摩探究。

  国家、高校、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努力下,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具有深刻道德内涵的文艺作品,在欣赏和参与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道德高尚、热爱国家、心系民生的好青年!

德育教育论文5

  1.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

  2.教师德育专业化:内涵、途径和方法

  3.西部地区中职校教师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4.教师德育意识研究

  5.高中学科教师德育作用的调查研究

  6.基于身份认同的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7.教师德育影响有限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初探

  8.基于德性伦理的教师德育路径

  9.教师德育能力研究论纲

  10.初中生对教师德育自主支持的知觉、自我决定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

  11.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比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12.试析文化多元化境遇下教师德育观念的转变

  13.走向“教师德育专业化”之路径探析

  14.立足校本研究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

  15.我国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的现状、不足与展望

  16.试论高校德育教师身心素质

  17.试论高校教师德育观的建构

  18.论高校教师德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19.论高校教师德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20.走向“教师德育专业化”之德育实务模块作为隐性课程的教师角色探析

  21.提升高校教师德育能力的途径研究

  22.论教师德育意志的规限

  23.教师德育专业化个案诊断报告

  24.论高校德育教师权威的塑造

  25.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意识及其养成

  26.中学德育现状与教师德育能力培养研究

  27.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弱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8.浅析初中非班主任教师德育职能弱化现象

  29.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校本模式探究

  30.教师德育资源开发能力简论

  31.论新时期高校德育教师角色的转换

  32.农村中小学教师德育素养提升途径的探讨

  33.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

  34.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35.学习霍懋征等五位模范教师德育事迹有感

  36.“德育教师专业化”的逻辑理路及其悖论

  37.积极德育价值取向初探

  38.职业院校德育教师队伍德育能力的思考

  39.医学院校临床带教教师德育功能发挥之探讨

  40.中职德育教师素质发展研究

  41.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调查研究

  42.德育意识唤醒下的教师德育专业化

  43.教师德育能力模糊综合评判系统的构建研究

  44.论高校德育和高校德育教师队伍

  45.论药学专业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

  46.走向“教师德育专业化”之德育实务模块主题班会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47.论大学德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特殊性

  48.以“根雕”思维开展教师德育工作

  49.广东省德育教师教育信仰现状调查报告

  50.小学教师德育素养的培育

  51.论教师德育观念的与时俱进

  52.《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

  53.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师的素质研究

  54.沈阳市部分中学教师德育素质一般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5.加强教师德育建设构建优质师资队伍

  56.刍议德育教师话语霸权

  57.营造和谐校园推进教师德育专业化

  58.普通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调查分析

  59.论中学教师德育功能的发挥

  60.试论制约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61.政治课教师德育素养浅析

  62.主动回应时代的呼唤:努力推进“教师德育专业化”

  63.教师德育素质之社会心理学分析

  64.略论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

  65.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

  66.大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衔接问题研究

  67.浅析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途径

  68.论制约中小学教师德育价值取向的内外因素

  69.小学德育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

  70.文化多元性背景下专业教师德育作用和模式探究

  71.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培训方案的构建

  72.我国“德育教师”研究的概况、问题与设想

  73.新课程背景下科任教师德育工作浅谈

  74.浅谈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75.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76.论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77.试论高校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

  78.升华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完善德育教师素质构成

  79.关于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在青少年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分析

  80.中学德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81.多元社会背景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

  82.德育教师人格困境及其成因探究

  83.试论大、中学德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育与衔接

  84.德育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及对策研究

  85.论新课程视角下教师德育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86.浅论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

  87.改善高校青年教师德育现状初探

  88.初中教师德育教育如何进行

  89.大学德育教师基本素质摭谈

  90.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全程发挥主导作用

  91.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德育模式的研究

  92.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3.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研究

  94.论高校德育教师处理好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

  95.高校体育教师德育角色定位与教学思考

  96.教师:德育过程民主化的关键

  97.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探析

  98.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99.从思修课程教学谈高校德育教师自身道德的提升

  100.高校德育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101.浅谈教师德育中的“三变”

  102.基于生活的生命型德育教师角色诠释

  103.高校德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反思

  104.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审思

  105.论高校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106.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分析

  107.中小学教师德育观念调查研究

  108.强化高校教师德育职能的思考

  109.教师德育工作能力提高之我见

  110.教师德育工作浅谈

  111.中学教师德育工作量化考核初探

德育教育论文6

  摘 要:中职学校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大部分毕业生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本领,使其顺利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在所有教育中,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前提。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思考

  德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职专学生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思想活跃,如果不想方设法地把学生过剩的精力引导到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就容易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作为一名任职中职德育教育多年的教师,我时刻感受到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现将对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整理如下,以供参考借鉴。

  一、中职学生现状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歧视。他们是中考的失利者,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主要表现在:

  1、不求进取。认为上中职没有出息,得过且过,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目标不明,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日子;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年龄小还不能外出打工,在学校权当长身体。

  2、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导致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以及等现象时有发生。

  3、无组织纪律。强调自由、随便,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低层次,迟到、早退、旷课,自习、就寝讲话等十分随意,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吃、乱吐、乱扔等。

  4、自身形象差。不注重自身形象,不谦恭礼让,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一些落后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不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等有直接的关系。

  3、学校因素。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以及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等。 4、自身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久之便形成了不道德行为。

  三、几点建议

  1、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注重用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利用传统节日及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就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作为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创业意识,真正对学生进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思想教育,使其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适应社会。

  3、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辨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4、抓好行为习惯教育。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教育,有重点地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5、扎实做好针对性的教育。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抓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的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学习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6、维护发展学生的个性。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创造条件发展人的个性、特长,以学生发展为本;应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潘鹏浅议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xx。

  2、杨莉陆勇敏黄发生中职学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xx年。

  3、贺山青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年。

  4、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xx年。

德育教育论文7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材中英美国家意识形态的色彩浓厚

  英美国家一贯实施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别是美国在谋求“全球霸主”的道路上不惜利用文化渗透的手段改变他国公民的政治取向与价值观念,最终达到影响和控制甚至颠覆他国政权的罪恶目的。语言是交际和知识传播的工具,在当今时代也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霸权的有力载体,借助英语中包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使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不自觉的认同和接受。另外,英语教材中大多以英美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为内容,甚至存在带有强烈政治意识的词汇。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为“90后”,他们大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文明缺乏深入透彻的了解,他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抱以漠视和批判的态度,却盲目崇拜和推崇西方文化与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且缺乏科学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此外,当代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与贫富差距现象致使部分学生出现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理应成为实施者;英语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英语教师理应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德育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

  (三)英语教学的功利性倾向明显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充满了浓郁的功利主义色彩,学生的学习目的或为考证,或为读研,或为职称,或为出国,或为增加就业筹码……大部分学习者仅仅关注英语的实用价值;大学英语教学中亦是如此,很多学生抱着获取学位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就业等功利性目的学习英语,缺少对于语言自身文化魅力的追寻与探索。

  (四)大学英语教学误区

  英语教学界存在“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认识,导致教学中普遍重视技能性与操作性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听说读写译”能力;很多英语教师重在教学语音语法、词汇讲解、怎样顺利通过等级考试等内容,忽视了语言的育人功能,导致英语教学死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断丧失,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谈英语“色变”,讲英语“卡壳”,英语教学的'深度和感染力极度匮乏。

  (五)德育渗透是创新英语教学模式的必要途径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语法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导致教学无热情、学习无兴趣,学生的学习模式单一且枯燥。在英语课堂上渗透德育必将促使教师重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给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提出有效的整改思路。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英语教师的榜样示范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需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以真诚的从教态度、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使课堂教学不再索然无味,令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另外,英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生活中关心、在学习上指导、在情感上帮扶,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待之以诚、勉之以恒,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化自觉的关键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英语霸权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文化呈现“失语”的状态,晨读学英语、宿舍听英语、自习做英语……一些学生过于关注中国文化中的负面因素,把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原因归结于文化,从而盲目地推崇和仿效西方文化、贬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至于很多大学生都无法运用英语介绍、传播和宣扬中国文化,他们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倡导跨文化的英语交际,使学生既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表达西方文化,也可以讲解中国文化,一定不能因为强调国际和全球视野而忽视了本土立场和本国文化。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希望的灯塔,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引领人生的航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带给他们前进的力量,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勤勉工作、刻苦奋斗,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英语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及道德理想,进而树立正确的做人准则和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关心集体、乐善好施,使个人主义服从集体主义,实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辨证统一。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他们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成长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严重等问题。在王守仁主编《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册第三单元TextAMyFirstDayatMcDonald’s一文中,主人公第一天在麦当劳上班,由于她不能熟练使用收银机,一位总是对“临时工”特别关照的麦当劳工作人员便帮助了她;如果没有人对她施以援手,可能导致她错误地输入食品金额。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教育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勇于承担责任,以大局为重,乐于助人,讲诚实守信用,懂感恩会报恩。

  (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育大学生养成世界眼光、具备国际知识,又要引导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他们在坚持民族价值规范体系的同时融入世界优秀文化潮流,努力成为“有根”的世界公民。从本土性视角看,“有根的世界公民”指人们在热爱自己乡土的同时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全球性视角来看,“有根的世界公民”不仅能传承民族精神,更能够欣赏和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努力做到为我所用。

  三、结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未来,教师有责,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在内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有开展德育的职责。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把“育人”和“育好人”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英语教学中,努力做到英语教学与德育的协调统一、相得益彰。

德育教育论文8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重视的热门话题。为了大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必须妥善处理小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良好的素养和人格。本文对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合理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2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

  2.1加快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

  2.3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传单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

  2.4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德育教育论文9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古代有以教育家孔子为代表先贤倡议的“仁义礼智信”,现代有新中国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部归纳展开教育请求。中国教育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德高望重、忧国奉公的优异人才。20xx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展开规划大纲(20xx-2020年)》指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前进学生效劳国家公民的社会职责感。但随着社会的前进,科技的展开,大学生的品德素养却在渐渐的降低。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不时会呈现以下种种景象。学生看到老师低头假装看不见的不断增加,自动和老师打招呼的越来越少;给灾区捐款自觉的越来越少,抱怨声不断增加;努力学习活跃向上的越来越少,不思进取、虚度光阴、支持“上学无用论”的不断增加;做错工作面对老师的批判从本身找因素、勇于承认错误的越来越少,推卸职责找客观因素跟老师顶嘴乃至是咒骂老师的不断增加;拿到奖学金用到学习上的越来越少,请同学们胡吃海喝的不断增加。

  看到上面的罗列,想必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识吧?透过景象看本质,从上面的展开态势来看,现在的大学生缺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性,存在实用主义、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根底文明本质差,心理健康疑问杰出等,可以说大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疑问、品德疑问比较严重,存在的疑问还许多。

  1 大学生德育疑问发生的因素

  1.1 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家教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遭到家长的溺爱,使得孩子构成“唯我”的观念。此外,孩子上学后家长眼里只要分,别的比如意志品质、思维涵养等品德层面疑问均不予注重,造就了一批分高德低的疑问孩子。

  1.2 学校德育实习误差,名利化日趋严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通常被涂上名利主义的颜色,德育工作的起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求,而忽略青少年的身心展开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唆使青少年参与政治学习和许多的社会政治活动,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国民根底文明教育、行为习惯练习和品德情操的培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质与位置,无法完成真实品德育人功用。德育既不是“思维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更不是“品德教育的简称”。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少完好的了解,在德育实习中就会呈现误差,乃至影响人才培育的质量,遭到前史的赏罚。

  1.3 社会文明供应良莠不齐,学生生长环境较差。现在网络飞速展开普及率极高,各种信息漫山遍野,而且良莠不齐。大学生定力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行老练,所以很简单被网络上充满的暴力、色情、迷信等不良信息以及不法分子的反抗言辞所冲击和腐蚀,在价值判别和价值挑选上发生苍茫,然后构成了利己主义、名利主义、金钱万能论等歪曲变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一起,有些出版社为了投合商场,为了高额赢利,推出了许多富含初级、暴力、色情、魔幻等颜色的图书。而这些图书多半是网络图书的印刷版。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些图书都是糟粕。可是对于心理和生理都不是十分老练的学生来说,他们去伪存真、弃糟粕取精华的才能还不高,很简单遭到不良思维的污染和腐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做好这一形势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理服人、以文明人、以情动听、以行树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德育理念,着力构建理论德育、文明德育、情感德育、实习德育四举偏重的全范畴德育系统,推动构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2 大学生德育办法

  2.1 前进家庭教育水平,充沛表现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效果。家长要从小给孩子灌输做人的道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想教育出好孩子,首要做家长的要严格请求自个,不时处处给孩子做典范。还应充沛认识到溺爱孩子所带来的损害,不要一味的护着孩子,让他们予取予求。其次,从孩子的儿童时期就必须加强家、校的双向和谐。学校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树立信息沟通的途径,使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部实施本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沛认识到实施本质教育与学生健康生长的亲近关系。一起也使家长清晰学校德育工作的要点,使家长在思维上真实与学校获得共知,活跃配合学校展开工作。

  2.2 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大力建造学校文明。学校文明具有主要的育人功用,大力加强大学生品德本质教育,展开五光十色、活跃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文娱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联络起来,寓教育于文明活动当中。要长于联络传统节庆日、重大事情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展开特征明显、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造,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办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辞供给传达途径。坚决抵抗各种有害文明和迂腐日子方式对大学生的腐蚀和影响。制止在学校传达宗教。一起,要全部加强学校网的建造,使网络变成宏扬主旋律、展开德育的主要手法。要使用学校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德育的途径和空间。要建造好融思维性、知识性、趣味性、效劳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页面,活跃展开生动活泼的网络德育活动,构成网上网下德育的合力。要亲近注重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维情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沟通,及时答复和处理大学生提出的疑问。要运用技能、行政和法律手法,加强学校网的办理,谨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达。

  2.3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联络,品德教育与社会实习相联络。要充沛表现学校老师、党团安排的教育引导效果,培育组成一批坚持准确的政治方向,思维品德涵养高,社会职责感强的德育师资队伍,变成大学生健康生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吸纳优异大学生到党的队伍中来,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领先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请求自个,前进党性涵养,充沛表现在大学生思维政治教育中的主干带头效果和先锋模范效果。团安排要把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摆在杰出位置,充沛表现在教育、联合和联络大学生方面的优势,诚挚为大学生的生长成才效劳,在大学生德育中更好地表现桥梁和纽带效果,充沛调动大学生的'活跃性和自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办理、自我效劳。社会实习是大学生德育的主要环节,对于推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加才干、贡献社会,训练毅力、培育品质,增强社会职责感具有不行替代的效果。要树立大学生社会实习保障系统,探究实习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底层去,到工农大众中去,培育大学生的劳作观念和职业品德。活跃安排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作、自愿效劳、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习活动。注重社会实习基地建造,不断丰富社会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前进社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习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职责感。

  2.4 全社会要关怀大学生的健康生长,支持大学生德育工作,为大学生德育发明杰出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充沛表现主导效果,营建杰出的社会文明空气。宣扬、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宏扬主旋律,为大学生德育营建杰出的社会舆论空气,为大学生供给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大力展开文明事业和文明产业,为学生供给更多更好的文明产品和文明效劳。持之以恒地展开“扫黄”“打非”,依法加强对各类网站的办理,净化文明商场和网络环境。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明、文娱、商业经营活动的办理,坚决撤销搅扰学校正常教育、日子次序的经营性文娱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损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情和影响学校、社会安稳的事端。各类社会团体要活跃参与大学生德育建造工作。文明部分和艺术团体要进一步推进典雅文明进学校活动,丰富学校文明日子,前进学生艺术涵养。各类网站要牢牢掌握准确导向,自动承当社会职责,活跃开发教育资源,展开形式多样的网络德育活动。要点新闻网站要不断改进创新,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大学生德育活动中表现导向效果。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这样一段话“品德是做人的底子。底子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识和身手,也无甚用途。而且,没有品德的人,学识和身手愈大,也许就会为非作恶愈大”。大学是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的最终一个期间,是给社会运送人才的当地。怎么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是高校必需要研讨的主要课题。而德育又应当作为这个课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建造,势在必行!

德育教育论文10

  一、情境体验法渗透德育教育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用心去感知一些历史,逐渐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体验一些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古代的印刷术”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木板、刻刀以及墨汁等工具,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了解印刷术的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认识。此外,也可以在历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中加深体验。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整理一些历史素材,也是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例如,在探究“我可爱的家乡”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下家乡的人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在“平淡处”显示“英雄本色”,渗透德育

  工作子高中历史新课改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新课改在关注政治史之外,也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经济史与文化史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历史事件并不见得都是一些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其中,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是能够显示出“英雄本色”的。所以说,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教师除了要讲到屈辱中的自强以及奋进中的爱国之情外,也要讲述一些文化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也能够在细微处见爱国之情——这也是“英雄本色”。比如,在探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大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关爱生态的讨论赛。_的就是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爱国的途径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这样,学生既会主动学会生活,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

  教育学生要从细节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时刻提醒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解决从知道到能办到的转化。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教师其实一直都是在扮演着“保姆”的角色,大多数教师并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活动,对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也是不够的,这也就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教师要苞意识地为学生们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主动地承担、分享活动的失败或成功,要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加深情感体验,让学生们都能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熏陶,进而为实现优化德育渗透冃标奠定基础。

  四、开展讨论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学

  开展德育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要想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就要在活动教学当中予以体现。比如,可以在活动中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与互助,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精祌,这也是迸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问题让学生们主动去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当中,也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些历史人物体现出来的是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等等。”让学生们都能够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一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学着分析一些历史事件,这样一来,既能够团结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提倡实行课堂讨论,既能够丰富教材的内容,促使其“活化”、“升华”,也可以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串联起来,把了解过去和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有机地融合起来,促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时代,以此来显现出历史课程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当前,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推进,时代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节内容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的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残忍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与艰巨性。改革同时也是向旧时代、旧制度发出的祧战,因此,也一定会遇到各种阻力;汄识到改革的进步性,其中,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改革过程。随后,在组织学生加以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改革幵放的认识与理解。古人有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品格之于人,犹如芳香之于花。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周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做人”对于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所占据着很重要的份量,因此,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德育教育论文1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分数。现在大多数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过于重视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只顾提高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学生无法达到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厌倦语文课,也就发挥不了德育的目的。

  2.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理解不透彻。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理解不透彻,所以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行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3.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1.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以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与教师的感情统一,促使小学生的想法与观念得到尽情地展示,这样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德育的开展,使小学生有效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吸收品德教育。另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得到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品德教育。

  3.课外阅读中融入德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在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把德育融入到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以丰富语文内容,还可以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该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总之,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使语文基础知识和德育完美结合,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促使小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达到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目的。

德育教育论文12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小学德育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增强了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教育环境的差异、教师素质的高低、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小学德育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首先,教师尊重学生,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成功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温暖的语言播撒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唤起他们的成就感,切莫用讽刺、挖苦、旁敲侧击等手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独立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要适度宽容学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的行为总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此时,教师须循循善诱,耐心开导,予以宽容。切勿妄下论断,把人“一棍子打死”。在课本学习中有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设计就可以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例如在商场购物的学习训练,学生通过学习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在看产品使用说明。”“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回答踊跃。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和认知水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鼓励和教会学生质疑设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教学中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对提得好的问题要及时表扬,提错了帮助他改进后鼓励再提。

  3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激发学生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在课文的学习伊始,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谈话做铺垫,营造轻松的氛中与学生交谈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点点滴滴,并用自己的情感感染着每位学生,让学生有说的冲动。最终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讲述,孩子们初步感受着母亲的“伟大”。有了这样贴近生活的谈话做铺垫,正式的教学自然不在话下。学生们被浓浓的情感包围着,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雅斯狈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从小让学生树立一种好的思想,培养一种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为其一生奠定幸福的基础。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开放些、“简单”些,让我们的爱更饱满些、真切些,让课堂多一些留白,多一份真情,多一些生成,便多了份精彩。

  参考文献:

  [1]闫振部.浅谈思品课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11)

  [2]达彪.初中思品课教学浅议[J].青海教育.2010(Z3)

  [3]姚丽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德育教育论文13

  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我在班级管理以及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育有一点肤浅的体会和认识,在这里愿意与各位老师探讨。

  首先,配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本学期初,学校开展培养学生至少一种好习惯的活动,活动主题结合本班情况,自己确定。我和同学们结合我班卫生区有一棵老梧桐树,九月份开学时间不长,老树就开始陆续落叶,如果单凭值日生的力量来保持卫生区的洁净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就此确定“捡俭检”习惯目标。“捡”即人人随手捡起卫生区的一片垃圾,让校园更洁净。“俭”即不乱花一分钱人人争做节俭小卫士。“检”即作业认真检查,提高学习成绩。半年来师生互相勉励,互相督促,互相监督。我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生养成了三种好习惯,当然,还需要以后不断巩固、强化,让行为习惯成为经常。

  其次,我利用语文课文固有的思想性较强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我在教学《我选我》这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王宁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2.王宁选自己说明王宁是一个什么样的同学?

  同学在老师问题引导下,主动去读课文。进而让学生明白劳动委员就应该像王宁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王宁为什么选自己?学生们就能说出王宁很勇敢,有的同学还说其实我也想当班干部却不能勇敢的选自己。我说那也是一种责任,愿意为大家服务,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又如,在教学《假如》这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到文中的“我”是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大家和老师一起继续写写这首诗歌,同学们一下陷入僵局,那我们就从身边说起,老师先来:我的妈妈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每天都要上眼药。我就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年迈的妈妈,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她把什么都看清楚。我用鼓励的眼神扫视了一下每位学生,同学们立刻来了灵感,“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奶奶画一个老伴来陪伴奶奶,让奶奶不再孤单。(学生的爷爷己经去世好几年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画一个多功能机器,让妈妈不再为做家务劳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很多很多恐龙,让恐龙重新回到这个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情感被激起,这些发自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没被点燃时是沉睡的,同学在构思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的升华。启发学生心中要充满爱。这些远比简单的说教更容易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更胜过学生犯错后老师对学生单调的批评。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德育教育可谓无处不在。

  第三,本学期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举办“向英雄先烈学习故事会”活动,我为学生准备了《小英雄雨来》《王二小》《高玉宝》等几个故事,让大家都来准备人人讲故事,先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讲给同学们听,最后在班上评出优秀的故事大王,参加学校的故事大赛。我班的唐利润同学讲的《雨来的.故事》获得了一等奖,还为班里得来一张奖状,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同学们不仅从故事中得到了教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应该倍加珍惜,又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的同学还私下跟我说,“老师我也想到大会上去讲故事,老师你也帮我选一个,我也给咱班得一个大奖状来!”我说“好!”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话语,我感觉到同学们的进步,也感觉到了责任。不是孩子们没有灵感和智慧,那是老师的启发不到位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良好的情操,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新时期的有用人才。

德育教育论文14

  摘要:每个大学生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大学学习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念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巨大,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大学生来继承和弘扬,高校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正是在这种民族荣誉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大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升丰富自我人生的境界。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德育教育

  我们民族经历了进化、独立直至统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当代的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各种主流文化并存,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思想前卫,学习主流文化,也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应社会。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添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丰富和加强大学生的精神内涵很有必要。如: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些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是注重塑造培养人的理想人格,所以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核心和重要精神源泉,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透过喧嚣的都市文化,进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很容易就被传统文化气息所渲染,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见解相对中小学生较为成熟,所以很容易被先辈们的思想所牵引和感动,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例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仁人志士的豪言壮语、英雄业绩会让学生懂得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做为民族的一员应该如何去与自己的国家共同度过难关,并在新的形势下把我们的优良爱国传统发扬光大。当代大学生时刻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和培育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成才首先要成人,祖先们用儒家思想来教诲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让我们懂得谦敬礼让、言行一致、恪守诚信,人与人之间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这会引导大学生树立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道德观念,加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孔子的儒家学说提倡的是个性发展,他的几个学生中优点和优势各不相同,因此他写下了:“由也国,赐也达,求也艺”这句话。意思就是子路处事果断,子贡对事能换位思考所以通情达理,子有却多才多艺。从这里就不难看出孔子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倡导平等,每个人都是赤裸而来,赤裸而去,所以他推翻了高低贵贱之说,他的学生千万,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穷苦书生,他都是一视同仁,都不会去用有色眼光看待任何学生,更不会去对任何学生偏袒或特殊对待。孔子这种个性培养是在尊重个人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但绝不是唯我独尊,因为人只有通过对真善美的探求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高校德育教育完全可以在这种平等尊重个体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在德育学习中善于调节自己的行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思考自己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得以传承

  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这个国家的文化精神传承力上。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例如美国,没有特别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以也就没有类似于我们国家健全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他们是结合自身民族特性以及依靠严密完善的制度发展起来的强大经济体系,但我们一些人只被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步伐所吸引,所以我们学会了应该提前享受,每天都在房贷、车贷等压力中摇摆,逐渐丢弃了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而如今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城市却出现了孔子学院,以及学习儒家思想的风气,这些足以说明,“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同时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发展自身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发展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谁也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1]所以在我们国家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被一些表象所误导,更应该做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汲取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并且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不断的被传承、被推进。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中有着内涵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但它并没有随着高校的教育改革的推进而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反而长时间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呈现“断裂”的状态,同时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用“知之甚少”来形容毫不为过,个中原因复杂多样”[2],不论国家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其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道精神都会直接或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指向价值。所以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已经凸显成为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高校应在德育教育中深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于儒家学说中。”[3]其实儒学创始人孔子本人很少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去教导学生何谓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而是在实践中教导他的学生,亲身示范给学生如何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针对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某种偏差,儒家道德思想所具有的浓厚实践性品格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回归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在教学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我们应该心系他人,严己宽人,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坚持知荣与明耻的统一,身体力行的去倡导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只有教育者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才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切身感受这种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对于社会良好风气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建立健全的德育品行评价体系

  当代大学生给社会的普遍感觉就是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并时时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中,如心态浮躁,对他人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差,当关系到个人利益或遇到所谓的关键时刻如考试、评奖、毕业、求职等就会发生知与行相背离的行为。虽然学习靠自身,但是如果高校的德育教育能够从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入手,在学生学期品行评价上体现科学、客观、公正。将学生的基本人生态度、道德信念和行为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内化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综合纪实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鞭策。又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立体地展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评判大学生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优秀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了帮助。使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对自己的道德品格、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督促和激励学生注重道德修养,投身社会实践,积极上进。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使大学生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

  (三)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活动要渗透到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寻求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能够融合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以教师群体为主体身体力行示范学生,“学生的不合时宜的行为要予以科学的指导、矫正不合理的认知,努力使其减少那些由于个人行为与传统文化道德相悖而造成的内心冲突、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4]学校还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举办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修订版:98-100.

  [2]陈娟,王翔.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实现[J].韶关学院学报,20xx,(1):185.

  [3]欧阳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9,(9):43.

  [4]李东霞.在高校德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6):28.

德育教育论文15

  摘要:德育教育应该从小学生抓起,在小学生学习知识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知识体系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从而形成有知识、有礼貌的好学生。加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也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渗透路径;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构建完善的激励体系新课改理念要求,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己应该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班主任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具备高水准的道德品质,就应该为学生构建一套完整的激励体系,以激励的言语与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当前大部分小学院校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并没有为学生构建相关的激励体系,从以下几方面就能够看出没有构建激励体系。其一,小学班主任并没有告知学生相关的激励措施;其二,在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时,对德育教育激励过程没有完整的记录;其三,激励体系的相关激励策略较少、单一、没有创新与新意。这些问题都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开展质量无法提升的关键问题,作为小学班主任应该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能够正常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1]。(二)德育教育开展形式单一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还是运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为学生教授德育知识,以自己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发言权,都是被动的听取教师的授课内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来记忆,教师很少运用机智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内容,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使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德育知识水平低下。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促使德育教育不能够有效开展。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构建尊重、激励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尊重教师,也能够从心底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从而体现尊重、激励的教学目的。其一,德育教育的开展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故而,班主任应该为学生构建尊重、激励体系,将尊重、激励体系运用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如,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轮流管理班级的德育工作,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有效记录,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的了解,从而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其二,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并得到学生的尊重,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其三,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多采取表扬的.形式来激烈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采取批评的言语来打消小学生的积极性,用心灵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采取表扬式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也是德育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的最好方法[2]。(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班主任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班主任应该与各个学科教师具有一定的交流,将德育教育在小学各个学科中有效开展。其实所有小学课程教育中都蕴含着德育教育,每一个知识点中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够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使德育教育能够成为小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中,存在许多的德育教育知识,教师只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工具,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德育教育。在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Iamsorry”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知识体系中,引导学生要讲礼貌,应该善于运用文明用语,从而培养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因此,小学各个学科知识中都蕴含着德育教育知识内容,只有班主任与各个教师齐心合力,采取现代化教学模式,从而才能够有效的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课程[3]。(三)德育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了解德育教育,并将德育教育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小学班主任应该从小学生身边小事抓起,有效的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激励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尊重师长,善于助人的事迹中,在期末时期为学生发放一定的物质激励,激励学生再接再厉,感染身边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够助人为乐、尊重师长,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班主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对学生进行表扬,能够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要想为学生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就应该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乐于听取班主任教授的德育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班主任应该为学生构建尊重、激励体系,将德育教育有效的渗透到各个学科知识中,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良好习惯,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道德情操,从而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海峰.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才智,20xx,(09):200.

  [2]熊艳艳.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3(10):246.

【德育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德育教育心得08-30

德育教育开题报告12-07

德育教育的工作总结04-11

德育教育述职报告范文10-28

德育教育心得体会12-15

班主任德育教育心得05-05

(经典)德育教育的心得体会10-31

德育教育的心得体会06-09

德育教育工作总结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