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等教育的论文

时间:2024-06-23 09:21:51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荐】初等教育的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等教育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荐】初等教育的论文

初等教育的论文1

  为做好我系20xx届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 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 现根据学校教务处“关于做好20xx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精神, 结合我系实际,就我系20xx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张广杰 侯宜岭

  付组长:刘秀梅 李炳彦 彭菊花

  成 员:糜艳庆 张庆华 鲁金抗 陆立玉 贾润红 李秀 道靖 杨文革 刘旭光 尚继武

  (二)工作小组:

  组 长:彭菊花

  成 员:张庆华 陆立玉 贾润红 李秀 道靖 杨文革 刘旭光 各毕业班班主任

  秘 书:岳惠芸

  二、撰写毕业论文要求

  按照教务处文件精神, 我系20xx届毕业生可按不高于总人数30%的比例选择毕业论文写作, 其他毕业生可以选择毕业设计。

  (一) 毕业论文内容

  毕业论文的成果形式是符合国家学术规范的论文一篇(文科学生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理科学生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在综合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量从科研、教学和现实问题中选定,切实加强可行性、实用性研究。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学生结合系里下发的选题和指导教师的意见确定论文题目,题目一经确定,经系学术委员会审核后,不可更改。

  (三)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

  1.选题,填写《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选题确定,上报系里,经系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方可立项,立项后不可更改。表格经指导教师签字后上交系里汇总。

  2.开题,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自行打印,指导教师签字后,存于指导教师处,最后上交。学生开始撰写论文。

  3.指导教师要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学生及指导教师填写《中期检查指导表》,学生填写各阶段时间安排及任务后,自行打印,留存指导教师处,指导教师按阶段检查,并签署意见。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统一上交。

  4.论文完成后,参加系里组织的论文答辩,答辩形式是学生介绍论文产生背景(必要性、重要性等)、论文的框架结构及主要观点,回答答辩教师的问题,答辩教师根据问题回答的质量给出答辩成绩。

  5.考核

  毕业论文经过系学术答辩委员会答辩后,论文与答辩的成绩比例为6:4(百分制),最后成绩折合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作为综合成绩,即毕业论文成绩。

  三、撰写毕业设计的要求

  (一)毕业设计内容

  结合小学新课程进行教学设计,选择苏教版1-6年级上下册的任一课时(节)为毕业设计内容,各班级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得重复。成果形式为同一节课的试讲稿(教案)、说课稿、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上课用)(附教材的复印件)。最后上交纸制稿(统一格式)和电子稿。

  (二)毕业设计要求

  1.学生要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查找资料,结合教育见实习积累资料,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数学教学设计工作,自觉培养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2.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按正常作息时间上课,缺课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予参加毕业设计考核。无成绩者不得毕业。毕业论文(设计)单独计学分。

  3.学生毕业设计的程序是:

  (1)选题,填写《毕业设计题目审批表》;选题确定,上报系里,经系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方可立项,立项后不可更改。表格经指导教师签字后上交系里汇总。

  (2)开题,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自行打印,指导教师签字后,存于指导教师处,最后上交。

  (3)填写《中期检查指导表》,学生填写各阶段时间安排及任务后,自行打印,留存指导教师处,指导教师按阶段检查,并签署意见。全部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统一上交。

  (4)撰写说课稿,填写《初等教育系学生说课记录表》,自行打印,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5)撰写教案,《初等教育系学生教案记录表》自行打印,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6)制作多媒体课件,填写《初等教育系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记录表》,自行打印,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

  (7)考核:

  1)根据教案撰写情况,根据“初等教育系学生试讲教案评分标准”,由指导教师给出教案撰写成绩(百分制);

  2)现场说课并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课用的),根据“初等教育系学生说课评分标准”和“初等教育系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评分标准”由考核小组给出说课成绩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成绩(百分制),由考核小组填写《毕业设计考核记录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3.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由教案成绩、现场说课成绩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成绩三部分组成,比例为4:3:3,每一项均为百分制,最后总成绩折合为优(90分以上)、良(70-89分)、合格(60-69)、不合格(60分以下)。

  4.毕业设计答辩的要求是学生现场说课,并展示多媒体课件,课件要求内容完整,含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旧知复习、新知内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内容总结,下节课准备要求等。

  5.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有抄袭,出现雷同的情况,一经查出,视为不合格。

  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程

  三年制第五学期第7周至9周(20xx.10.10-20xx.10.28)、五年制第九学期第17周至第18周(20xx.12.19-20xx.12.30)系下发《初等教育系20xx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附参考选题),班主任向学生传达系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确定选题,由各教研室收齐《题目审批表》上报系学术委员会审核;系审核选题,公布,不合格题目重新填写题目审批表;系指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各班召开专题会议,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举办专题讲座,对论文、设计的要求及毕业论文(设计)表格的填写进行专题辅导。明确指导教师任务,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题同时学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自行打印,指导教师签字后,存于指导教师处,最后上交。

  三年制第五学期第13周(11月21日- 第六学期第12周)、五年制第十学期第2周(20xx年2月27日-5月7日)

  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学生撰写论文、说课稿、试讲稿(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求独立完成。指导教师分四阶段填写《中期检查指导表》。

  三年制第六学期、五年制第十学期第14-15周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现场说课考核,展示多媒体课件。指导教师上交《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记录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三年制第六学期、五年制第十学期第15周系汇总学生毕业设计成绩报教务处。系按照毕业生人数不超过5%,评出“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上报学校。

  三年制第六学期、五年制第十学期第15周毕业论文(设计)总结,迎接教务处检查。

  五、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见附件

  六、对指导教师要求

  1.指导学生选题,认真审议学生选题理由,对学生选题意见填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意见要详细、具体。

  2.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目录,审查《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明确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规划撰写毕业设计的时间及任务安排及填写《中期检查指导表》。

  3.根据选题对学生应完成的论文、说课稿、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4.指导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检查,要求总指导不得少于4次。要指出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表述要具体,不要雷同。

  5.指导教师应认真审核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准确、及时、客观地写出评语,按成绩评定的有关规定评定教案成绩,并在各种考核记载表上签署意见。

  6.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要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要严格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应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指导教师要准时参加系召开的各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会议,并及时把会议精神及要求传达给学生。

  8.指导教师评语要客观、实事求是,分析事实要实际,理论评价要有深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要全面,尽可能详尽,不能太简单。

  9.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结束,按指导学生人数的5%,上报优秀毕业设计名单并收齐所有文本,一式两份,要求填写的各项目内容齐全,不遗漏,一份装入学生档案,一份作为教学档案保留系里。一同上交系里,指导教师签名处必须手写,不得打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

  20xx年xx月xx日

初等教育的论文2

  摘 要:计算机课程是现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科目,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普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说计算机教学十分重要。计算机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推进。微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微课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五年制初等教育 微课 计算机 教学

  一、概述

  微课最为明顯的特征就是将教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学习的内容按照认知规律形成结构化的数字资源。其最主要的构成就是课堂教学视频,还包括其他一些辅助性资源,这样构成一个严密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微课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教学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二是教学内容少,一般只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知识点;三是资源容量小;四是资源构成的情境趋势明显,具有很强的带入性。[1]

  随着微课的出现,其运用传播十分迅速,在很多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计算机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其与微课的联系最为紧密。计算机教学运用微课可以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且其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微课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所以应该进一步加以推广。[2]

  二、五年制初等教育班的特点

  五年制初等教育又称五年一贯制或是五年一贯制大专班,招生的范围主要面对初中毕业生或是高中未毕业的学生。这种学历教育招生范围广,而且没有地域限制,所以说这种教育模式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欢迎。这种学制教育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招生录取后前两年主要学习高中课程,后三年学习高职专科的课程,而且与其他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很好的衔接性。根据五年制大专班自身的特点,具体总结如下:[3]

  一是能够节约时间。初中毕业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能够拿到专科学历,这样与传统的专科时间上没有什么差别,这样节省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二是节省成本,五年制大专班从总体费用上来讲要低,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三是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也有利于就业。总之,五年制大专班的出现弥补了我国教育模式的不足,有着广阔的前景。

  三、五年制大专班利用微课进行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首先是提高微课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五年制大专班教育前两年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后三年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微课运用于五年制大专班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既要充分考虑到五年制大专班学生自身的特点,也考考虑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之上,充分搜集各种教学资源,然后利用微课这个平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立足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将里面的知识点具体化和明确化,对一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整合,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样才能实现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微课的实效性。

  其次是创新微课的`表现形式。微课是运用计算机呈现教学点的一种形式,是对原有教育方式的革新。特别是针对五年制大专班学生,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的学生,所以微课要立足这些学生的实际需要,创新微课的表现形式。应该创新微课视频的制作形式,使微课制作不拘泥于某一种单独的形式。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可以借助PPT的形式,用PPT展示知识框架与内容,并用其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教师借助PPT授课既可以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又能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需要熟练操作PPT,在其中添加一些简单的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效果,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

  第三是明确微课教学的各项环节。微课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有其内部完善的体系。针对五年制大专班学生学习的特点,微课的内部要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具体如下:一是创设情境,将学生进行带入;二是将知识点以任务的形式加以呈现,而且要进行具体化;三是引导学生按照微课的深入完成任务;四是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这个紧密联系的逻辑过程就构成了微课的整个过程。这样便于五年制大专班学生的接受。

  第四是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微课的利用效果。每一次微课的完成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检验微课教学实际效果的过程,而且教师还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对微课进行总结和提升,为下一次的利用奠定基础。[4]

  结语

  五年制大专班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其内在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在微课运用于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五年制大专班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微课自身的发展特点入手,进行充分的分析,坚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微课的实际运用效果,促进五年制大专班学生的学习,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5]

  参考文献

  [1]微课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于跃.职教通讯.20xx(27)

  [2]微课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以Flash补间形状动画制作微课为例[J].张金凤.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6)

  [3]微课教学在中职Flash教学中的应用[J].黎敏.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xx(11)

  [4]利用微课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J].郑寿乐.中国校外教育.20xx(09)

  [5]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王军.职教通讯.20xx(36)

初等教育的论文3

  【摘要】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构建互动直播课堂,能够以之为基础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与教学的相对分离。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互动直播课堂;互联网+教育

  适时采用新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只有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转变观念,更新机制,才能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作者对在线教育和智慧课堂进行了考察,结合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展望,认为在高品质的信息技术环境中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更有成效的在线教育和智慧课堂。只要把机制调整得更加实际,更加得当,可以把资源共享、在线教育和智慧课堂做得更好。

  一、高画质互动直播课堂环境的搭建

  互动直播课堂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设备,如果采用最新的高水平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效果当然会非常好,搞好互动直播课堂也值得置备高水平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鉴于作者所使用的设备条件,本文论述使用一般设备和软件搭建效果尽可能好的互动直播课堂。

  硬件环境:第一组电脑,安装有Windows 10 Pro且使用比较流畅的两台电脑,(至少一台)连接电子白板,两台电脑由一台路由器构建成有线局域网,路由器可连接便携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在简易使用情况下,可用一根网线连接两台电脑。第二组电脑,使用流畅,安装QQ、微信,连接互联网,显示器尽量大一些。领夹式话筒,或蓝牙耳机,与便携设备连接。在使用演示文稿教学时使用屏幕的扩展功能。

  软件环境:第一组电脑中连接电子白板的一台安装伽卡他卡电子教室教师端,另一台安装伽卡他卡电子教室学生端,两台电脑都安装QQ、微信,以把便携设备的屏幕投影到电脑屏幕,也可使用有关教学软件或AirPlayer、SideSync等。

  二、高画质互动直播课堂环境的使用

  (一)常规教学

  教师使用电子白板讲授教学内容,电子白板屏幕画面同屏呈现在另一台电脑的屏幕(电子白板)上,教师讲授的现场使用另一组电脑通过QQ或微信进行直播,直播时可把便携设备屏幕投影到电脑的屏幕上,以达到双向互动的效果。

  (二)教具演示

  教师使用教具向学生演示,通过QQ或微信进行直播。

  (三)学生板演讲评

  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堂练习,教师需要把个别学生的练习内容进行展示,可先把便携设备屏幕投影到电脑屏幕,通过便携设备的视频直播或拍摄,在电脑屏幕上进行讲评。远端学生的练习本映像获得后可资源共享到此端电脑。

  (四)师生问答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QQ或微信直播回答;学生提问,教师通过QQ或微信直播解答。

  三、合作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班组的构建

  互动直播课堂可以扩展,在一个学校的一个年级可以同上一节课,如果一个教室的学生太多,互动直播课堂的意义就不太大,可把教室分割或充分利用学校的闲余教室,最好是一个教室15-20名学生。

  分班后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充分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每个教师都担任班主任,或者一名班主任管理1-3个班,实行班组制。由于这一模式需要较少的授课教师,可以让一些教師专职管理班级,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分离。

  一个教室的学生数适当,有利于每个学生搞好学习,也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但是,这可能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比较高,对此,可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必要时采取轮流担任班干部的方式,互相督促,共同学习。学校可安排人员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合作教学的人员确定好以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相应章节的教学任务,分头备课,并做好衔接工作。由于时间充裕,应该都能查找和搜集到充分而又恰当的资料,领悟到恰到好处的教学要领,既能让学生适当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为将来的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提供线索,又能为迎接考试考核做出准备和训练,给学生以精彩而又印象深刻的讲解。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教师在教学上的辛勤付出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做出贡献。一位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后,其余教师自动成为助教。

  (三)合作教学模式的使用

  合作教学模式虽致力于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并不是鼓励教师偷懒,而是让教师避免重复性劳动,以时间的.充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教师备课时可征求一下具有合作关系的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熟悉电化教学,熟练使用电子白板并全程使用,掌握演示文稿的编辑和使用,上课前一定要先演练好,对于演示文稿要做好备注。上课前要对设备和网络的可靠性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对于演示文稿的采用以自己编辑制作为主,也可购买或定制,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学校,最好是一个县或区的教育系统,可安排一些教师专职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收集、整理、改编、完善。如果出版数字教材并且全国教材的基本内容一致,就能方便数字资源的使用,简化加工和制作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

  [2]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xx.

初等教育的论文4

  摘 要: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五年制初等教育,除去教育工作的一般共性之外,还具有其特性。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与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五年制专业培养模式方面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作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初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行业所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型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应当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的基础性,创造性,思想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工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五年制实等教育专业培养工作的模式现状

  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有三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应用型。虽然三种类型在培养规格与目标方面基本上相同,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由于培养模式不同,在专业定位上也存在差异。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定向性教师教育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专业培养模式基本上沿用了东部地区教育模式,甚至是西方教育模式。形似而神不似,未能体现出中国特色。但是尽管如此教育工作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丰富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及学科知识,增加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随着我国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培养渠道大大拓宽。除过专业院校外,具备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同样也可以培养教师,而且从教师培养模式发展的趋势来看,五年制的模式也比较符合。在该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人文性这一本质要求,制定了课程指导原则及思想,人才培养必须要突出能力,全面发展综合培养。

  规范了教育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该种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技能,教师与学生之间配合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而开展的。将学生技能培养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技能掌握与提升。

  该种教育模式建立了一套符合地区情况的教育培养模式,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

  二、五年制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基础落后

  五年制初等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更高层次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历史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整体教育基础薄弱,受教育群体较小,受教育水平低。这些都制约了该种模式下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五年制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基础教育工作推进,并且与初等教育模式良性接轨。

  (二)资源不足

  资源包括了多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资金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不高,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不足,无法与东、中部教育资金投入相比。由于资金不足,导致了院校规模,师资力量,基础教育设施等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学校发展,学校无法更好发展又加剧了这一现状,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課程设置存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在以往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传输,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课程少而单调。教师在此方面工作经验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传统教学课程设置工作偏重于依据学科专业模式培养人才,知识结构单一而培养口径过窄。

  (四)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

  适应性问题包括了内容与方式两个方面。内容与方式没有考虑本地区学生个性差异,社会文化传统。只是对其它类型的教育模式的简单借鉴。不利于地区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集体生活极容易强化单一的民族意识,容易将某些落后的思想与不良习惯带到学校。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观念陈旧,办学主体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难以体现人才素质特点,也不符合社会时代的要求。地区总体发展水平落后,教育结构发展推失衡,后劲不足。

  三、少数民族地区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构建

  (一)要素全面

  模式构建必须要结合到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新时期教育工作特点。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突出能力。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专业化发展要求。并且要确保达到良好的效果。实行初等教育模式必须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总结自己的工作。将教育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关注的内容不应该只是一些规范性、基础怀的评价。应该从评价的主体,评价体系的内容,评价标准方面考虑。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其中,将定性与定量的标准结合到一起。要体现出社会与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度。

  (二)体现新时代人才素质特征

  教育培养工作要注重人才素质的思想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据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的教师职业意识,主张学生个体行为要符合职业行为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综合性,作为教师专业学生而言,不仅需要掌握与本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经验知识的获取则可以通过职前训练获取。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够墨守成规,要针对现实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三)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与针对性

  初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组成包括了教学思想,目标,师生,角色,操作程序,评价体系,教学策略等方面。能够启发学生依据线索对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人才培养模式所提供的教学程序应该是便于把握,理解,运用。该模式是从特定角度,侧面,立场对教学规律予以展示。针对性主要体现在操作实施抬程序方面,程序只适用于该模式,并且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果超出了该模式的范围,或者应用条件不完备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体现。

  四、结束语

  五年制初等教育模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实行的,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情况。为解决该地区教育水平落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良,段莉梅,白洪涛等.少数民族地区化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xx(18).

  [2]饶鼎新.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研究——以怀化市辖少数民族地区为个案[D].湖南师范大学,20xx(5).

初等教育的论文5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危机。高职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性中遇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缺乏准确的社会定位和正确的心,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不严密,用人单位压力加大。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是单一方面能够解决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毕业生顺利渡过适应期。

  关键词:初等教育;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xx)08-0060-02

  一、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幅提升的毕业人数,与社会岗位提供之间发生了一定的冲突。与往年相比,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展开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师范类毕业生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在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状况,并通过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对高职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来说,调查问卷显示初始就业中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有58.9%的毕业生对如何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经常将学生时代人际关系的处置方式移用到现在的职场活动中,形成对人随便、不尊重人、不分场合、不会巧妙周旋的刻板印象。

  2现实生活中自我迷失

  21.4%的毕业生在刚开始的职业活动中,随着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差距,个人失望和迷茫的情绪也越发强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职业活动预期与职业活动实际的差距大;第二,所接受的高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较大,“课本现实”与生活现实的不一致,就比较容易产生否定的偏激情绪和无所适从的迷茫感;第三,理想与机遇错位。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学生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奋斗目标有时并不能如愿以偿,有些人就会将失败归结为能力的强弱或任务的难易,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促使成就动机被消弱,自信心遭到打击,不良情绪由此加剧[1]。

  3工作中容易失败受挫

  11.4%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容易受挫。初入职场时掌握的知识、技能很难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有时造成不能如期如质地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受到多年高校生活观念、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在校期间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有意识的自我完善跟不上职业发展需要的步伐。

  4个人情绪失落

  刚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与自己当初预想的结果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工作中不断失误造成的各种失败,个人知识与技能的较大落差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很容易导致个人失落感。久而久之,8.3%的大学毕业生就产生了职业倦怠。

  三、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

  就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的`初等教育专业而言,自成立到现在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很多毕业生,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的是专业对口的教师职业。虽说在全院领导和教师的努力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9%,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但是,这些现象只能反映毕业生能够进入工作岗位这一现实,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而且也不能说明这些毕业生真正喜欢这份工作,也不能说明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已经满意,更不能表明毕业生就业后就能在这一岗位上稳定地工作。最近几年,受社会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招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形中加大了难度。

  根据目前国内关于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初等教育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自我认识不足

  初等教育毕业生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式时,越发感觉自我成就感下降,对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工作技术能力信心不足。尤其是和众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竞争,更是增加了很多的压力。而与此相对应,社会对专科学生群体的评价也有所偏低,毕业生对自身的自信度的下降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经过调查发现,70%的专科毕业生要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完成角色的转变。所以,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合理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2学校教育管理机制不严密

  学校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形成的重要场所。可是现行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不严密,没有在现有的条件下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锻炼机会,导致学生的实际技能掌握不够好。一些学院的微格教学,因缺少教师细致的指导而成为形式。有一些挂牌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去实习实训的时间有限。学生在学校学的基本功没有机会发挥,实习实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许多学生反映,理论课教学的时间较多,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的机会太少。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和方式有待深入和改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没能有效地帮助毕业生在步入职场前树立良好的职业适应观念,做好适应就业环境的准备。

  3用人单位压力加大

  毕业生在职业适应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源于用人单位所施加的种种压力:比如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压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职业前途压力等。工作难度的加大,使得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出现了心理压力过大。通过分析,初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如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他们还是一样不能通过教师招考,用人单位就无法合理分配人才,使人尽其能;如果学校不改变教学计划,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如果毕业生自己不摆正位置,调整好心态,就没有办法施展才能,发挥特长。

  四、初等教育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学校教育与严峻的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脱节:学校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而人才市场更需要的是扎实的技术能力;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分数和守旧的操作来衡量实效,而现实工作中除了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有勇敢的创新能力。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时,由此塑造出来的人才是很难适应新鲜、多变、充满挑战的职场生活的。初等教育毕业生在职业适应中所遇到的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学生个人、用人单位、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endprint

  1毕业生自身

  首先,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其组织氛围应尽量与毕业生个人的性格相契合。毕业生在应聘前,应对自己心仪的岗位、单位,甚至整个劳动力市场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性格特点有基本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与就业单位匹配,对未来工作做出正确预期。其次,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毕业生应及时调整心态。面对自我成就感下降,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增加对自身工作能力的信心。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应对自己的角色做出准确的定位,培养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虚心学习。

  此外,在职业准备的过程中,毕业生需要认识到实践对于提升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微格教学以及各类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自身的工作执行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2]。

  2用人单位

  首先,应明确告知工作的具体信息,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便缩短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工作角色的一个转变过程。其次,可以建立更为高效的激励制度,针对新一代毕业生的特点,提高工作效率,间接提升新入人员的自信度。最后,用人单位为促进员工的个性化发展,对员工管理的时候,应注意沟通引导的方式方法,最好以导师的角色引导毕业生快速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内容;还要注意培训毕业生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当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遇到困惑、压力过大的时候,单位要适时派出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引导毕业生合理的调整情绪,排解压力,解决困难[3]。

  3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场所,对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并适应职业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实训的实践锻炼机会;认真做好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工作;在校期间利用学校合理资源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职心态;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加强职业适应性教育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环境。

  五、总结

  初等教育,作为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理应受到社会的重视。相信通过毕业生个人、用人单位以及高职院校的努力,可以使初等教育毕业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和职业的特点,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完善的知识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符如春伊,张舒,王星月.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情况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xx,(2).

  [2]周建平.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xx,(4).

  [3]毛璐.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初等教育的论文6

  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建设事业,初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建设对初等教育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建设环境,对初等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进行初等教育的创新改革,不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改革后大量时代人才的出现,也为我国的整体建设事业带来了力量。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国家文化建设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是教育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十分必要而不可忽视的。

  一、当前初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就目前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来看,相当比重的理论教育课程占据了课程结构的大半江山。缺少对素质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视,导致了最终初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公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社会生活需要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相当的实践能力。在初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最终阻碍了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初等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教育质量,缺乏教育的实用性,是亟需扭正和改革的。

  ( 二) 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在新的`历史件下,社会环境发生相当大的改变,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对知识的需求都有了相应的改变。就目前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来看,其课程内容并没有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变化与学生需求的变化,沿袭传统的理论教育培养是课程内容的主流。这样与时代脱轨的授课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缺乏实用性,导致了整个初等教育实用性的偏差,严重影响了初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脱离社会条件考虑的授课内容,失去其相应的授课意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学生不能接触到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就不能以独立完整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严重阻碍了其个人成长和个性发展。

  ( 三) 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初等教育普遍采用了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味地向学生讲述、讲解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手动实践能力,最终导致了初等教育的失败。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的能动性发展也造成了阻碍。改变传统授课方式的尝试不断,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却是少数。扭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促进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发展,是当前初等教育改革所急需进行的。

  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 一) 革新教育理念。每一个实践的进行都离不开理论观念的指导。在进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之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改革指导思想,推动初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建设发展。要脱离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加强初等教育课程中对人文意识的渗透。在初等教育课程中,以育人教人为教育根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努力纠正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性发展的忽视,重视学生素质发展。以全新的、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指导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推动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为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

  ( 二) 丰富教育内容。在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课程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的,对于整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在以往的初等教育课程中,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多少倾向于理论授课,内容偏向于实用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进行初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创新时,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课程内容中包含的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增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艺术鉴赏能力教育和品行教育等,充实课程内容。不仅如此,对课程内容的形式也要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将枯燥的理论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利用实例为学生进行讲解,消除学生的隔阂感,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等。

  ( 三) 改革课程结构。课程的选择与安排也是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够涉及到学生方方面面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仅如此,进行课程架构的调整,是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明智选择,为初等教育向着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综合考虑目前的教育发展需要,和社会建设需要,对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主要涉及两方面,即增加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育人,而这离不开思想教育课程的指导与帮助。加强课程结构中的思想教育课程,例如,开设爱国思想教育课程、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和个人素质教育课程等,全面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除此之外,面对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动手操纵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多安排一些实践课程,在理论学习过后,充分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等,以假期实践或实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最真实情况,发现自己不足之处而不断调整,提高初等教育的实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推动初等教育改革创新,不仅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只要把握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节奏,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以新的发展观和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满足社会建设需求为改革方向,从初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下手,对初等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的创新改革,就能促进其发展提升,促进整体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枭。 从世界角度试谈我国初等教育课程问题[J]. 青年科学( 教师版) ,20xx,7

  [2]程爱兰。 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取向探析[J]. 教育探索,20xx,11

  [3]陈秀。 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以美术课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xx,16

  [4]邓索。 新世纪毛里求斯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20xx

  [5]罗江尧。 初等教育专业选修课程的优化改革研究---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为例[D]. 中文信息,20xx.8

初等教育的论文7

  [摘要] 在全國各大高等师范院校中,“教师口语”课程已经将近20年了。虽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时间和地位都较之以往有所提升,但其“教师口语”课程一谈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师资团队缺乏高效建设、课时编排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教学质量与“教师口语”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20多年前,国家就加大了对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口语”教学的力度。新时期,中等师范逐步统一为本科教学,虽然学生的素质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教师职业的能力培养反而呈现弱化的趋势,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在“教师口语”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了“教师口语”的整体教学成效和水平。

  一、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口语”课时不足

  根据相关的规范规定,“教师口语”课时不能够低于56课

  时,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规范执行,能达到标准的几乎没有。课时数量达不到教学目标,也就直接对教学内容和效果造成了影响。

  (二)教材的编写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教师口语》教材主要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辅以口语交际和教师的职业口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老旧的教材已经不适应当代“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需要。一些案例虽然经典,但显然已经脱离了如今社会发展的轨迹,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已经选用的越来越少了。

  由此引发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机构和相关研究者开始出

  版有关于“教师口语”的教材。一时间,市场上的教材种类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大多数的教材是以普通话语音为基础的,按照一般话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的传统体例编写的,内容雷同较多,对课时少、训练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带来很好的解决效果。其中,由程培元所著的《教师口语教程》虽然将语言和教育进行了结合,使“教师口语”的专业性得到了增强,但依然存在比较旧的案例,示范性效果不显著。

  (三)师资队伍建设缺失

  师资队伍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这是因为,“教师口语”涵盖了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学科。在一些高校中,只有一到两名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高校连专职教师都没有,反而是由语言学或是教育学的老师来代替。这些教师虽然普通话达标,但是在教师职业语言、口语艺术或者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并不涉及“教师口语”的专业领域。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中小学的从教经验,理论缺乏实践。这种教学只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从“教师口语”课程进入高校以来,也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进修和培训,一步步蚕食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缺失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改进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口语”教学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教师口语”课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无法将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就应该果断地在“教师口语”中将普通话教学提取出来。这一部分教学不可以通过考前辅导的方式来进行。应将“教师口语”回归本质--针对教师的专业性来进行教育,内容要融合一般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其中,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重中之重。最重要的是,不少于48课时的安排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

  (二)教材要具有时代特色,配套资源也要同步开发

  “教师口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综合了应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不能忽视的则是实践训

  练,因为毕竟学这门课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教育行业的',绝对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编写相关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色来搜集案例和编写相关资料。在编写过程中,也要联系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如音视频的相关资源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如今的高校都配备了一些专业的录播条件,教师可以在录播室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也可以拍摄一些生活日常,和教师共同讨论。学生主动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将真实的场景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多多加强校际之间的师资交流与合作

  每个学校的“教师口语”的教师资源都是有限的,人数的限制阻碍了内部合作交流组织的想法。因此,想要提高师资力量和补充师资力量的不足,就应该打破壁垒,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师口语师资组织。有效汇聚各校的“教师口语”师资力量,整合并加以交流。这不仅可以将一些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吸纳进高校“教师口语”教学队伍,还能够提高实际的教学能力,对整个“教师口语”师资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教师口语”教学的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强其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傅红英.初等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xx(17).

初等教育的论文8

  摘要:钢琴初级教育是每个钢琴学习者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笔者在多年的执教中发现了很多初级钢琴学习者的不足。他们往往兴趣很足,但是对基础的乐理知识掌握不全,对抽象的、理性的乐理知识兴趣不大,而基础乐理不牢则会影响他们的后续钢琴学习。为此,笔者通过自身的经验谈谈如何在钢琴初级教学中普及乐理知识。

  关键词:乐理 钢琴 初级教育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确实,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而在目前音乐初学者使用乐器最多的恐怕还是钢琴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校和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钢琴音乐教育。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初级钢琴音乐教育的新拓展,是每位一线音乐教师应该时时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执教中发现很多初级钢琴学习者存在着不足。他们往往兴趣很足,但是对基础的乐理知识掌握不全,甚至认为只要能看懂谱子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理论知识学不学、掌握得好与不好都是无所谓的。这可能是和钢琴初学者的认识不足有关,他们往往更喜欢感性的实态的钢琴弹奏,对抽象的、理性的乐理知识则兴趣不大,而基础不牢则会影响他们的后续钢琴学习。为此,笔者想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如何在钢琴初级教学中普及乐理知识。

  一、钢琴初级教学中巩固乐理的必要性

  乐理就是最为基础的音乐知识,广义上的乐理主要包括音乐技术理论与音乐学理论,狭义上的乐理主要是所有理论的.基础知识。乐理是学习演唱、演奏等表演艺术以及和声、编配、作曲、曲式等各种理论课程的前提,为所有技巧打基础的知识。乐理知识其实就像语文的拼音知识一样,只有认识拼音了,才能学习汉字、句子和文章。

  目前,很多初级钢琴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乐理学习与钢琴教学之间的紧密性。其实,乐理知识和钢琴的学习本身就是不可分的,只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而已。等过了初级阶段就会发现钢琴练习中的乐理知识越来越复杂,如果乐理知识没有跟上的话自然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钢琴教授的过程中,我发现因为乐理知识的掌握不足经常导致以下现象的发生:对作品旋律的走向不清楚,对句法的理解不到位;对专业的术语不了解,对作品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对五线谱不熟悉,对作品结构了解不清晰,自然会影响钢琴学习的拓展。所以对学钢琴的人,不但要懂得而且还必须精通音乐基本理论。

  虽然乐理知识比较难懂,比较抽象,但是对初学钢琴的人来说也并不是完全的不可逾越,相反还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可以利用。首先,初学钢琴的人基本都是以幼儿和青少年为主,在这个时期人的大脑细胞活动能力增强,可从事复杂的智力活动,而且学得了之后更不容易遗忘。其次,钢琴为什么吸引初学者,主要是因为钢琴能够表现不同的音色如有弦乐、管乐、打击乐,即使不同的乡村、爵士、蓝草、拉丁风格也都能够一览无余。这样在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工具面前,初学者能够有兴趣进行音乐的学习,而且兴趣非常足,即使面对乐理知识也能够爱屋及乌,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音响相结合。最后,随着物质条件的优越,在钢琴初级课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只要教师不是简单地灌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就可以调动初学者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实现以钢琴教学为主,乐理知识为辅的教学的。

  二、钢琴初级教学中进行乐理知识学习的具体方法

  (一)把握好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由于目前初级钢琴的学习者都是少年儿童,形象化思维比较明显,尽可能地将钢琴乐理知识的学习变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而不是灌输,成为兴趣和愿望相随的学习活动。例如,在训练听辨音时值的长短中,可以将四拍比喻成缓慢前进的爷爷奶奶,二拍比喻成坚定稳重爸爸妈妈,一拍比喻成活泼朝气的哥哥姐姐,而半拍就是连蹦带跳小朋友。其次,乐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融合在其他的唱歌、跳舞、奏乐、演戏、玩耍等游戏中,不一定非得和钢琴练习。比如可以在训练音高时,在C-E这三个音中组编成蹲坐游戏。

  (二)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乐理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是被动的“命令”追随者,但是真正适合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钢琴教学方法应当更强调学生的音乐活动自主性。教师在活动中应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以同伴的姿态来代替教师的权威地位,尽量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我们可以在弹奏左右手配合的乐曲时,先带着学生练习几遍,具体感受一下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哪些音之间的相互配合并用语言表述,这就是一个引导乐理知识的学习问题,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乐理知识的可能。此外,教师可以积极地和学生互动,让学生不仅仅看教师示范,还要能画折线图,如弹一个范围在c2-g2之内的三音组,让学生在一张用硬纸壳做成的空白五线谱上,把刚刚听到的音用笔在其相应的线、间位置上画成一副线条走向的折线图,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能集中初学者的注意力,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流行作品比如《爸爸去哪儿》等主题曲让学生来聆听,引导学生在弹奏中分析乐理。我们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把相关的乐理知识与音响作品相结合,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好。

  为了打破乐理知识的枯燥,我们可以采用合作和竞争的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竞争本能与乐理知识相结合,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钢琴初级教学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可以在钢琴课堂休息的时候,积极安排几个同学一起抢答,并陈述自己答案的依据,根据学生抢答问题的正确率选出一名冠军,并给予表扬,贴到专门的音乐评比区域。通过这种赛事法让学生踊跃地参与进钢琴学习活动中,从而完成生生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并实现钢琴初级教学的基本乐理知识教学目标。

  (三)乐理知识学习必须坚持长效性

  乐理知识由于抽象性比较强,不可能一时半会就能学会,而且过后也很容易遗忘。在课堂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全部教完,培养初学者良好的练琴习惯,更要将乐理的学习融入到日常的钢琴练习中。比如旋律与和声、三和弦等可以每天分配到任务中,然后每天尽量都在相同的时间点练习并学习相关的乐理知识,逐渐地渐进学习。在每天的练习中不仅仅是是简单的手指运动,要养成带着思考弹琴的习惯。“为什么这里是这个音?”带着问题去上下一次的钢琴课效果自然会好,鼓励他们多发现新的问题。钢琴乐理知识学习中并不应该成为了死的东西,而是要服务于钢琴的弹奏,例如在弹熟一首曲子之后,根据学到的知识改变旋律的节奏进行弹奏,可以让学习者自己加上一些辅助音,来丰富旋律的发展。这样,通过多种演奏风格,让学生自己来创造,使得钢琴音乐带上个性的色彩。

  作为钢琴初学者的少年儿童都有一颗比成人更敏感和更渴望得到肯定的心,如果教师能够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多给予学生阳光般的温暖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赏识,学生学习钢琴乐理知识的效率将会大大提升,甚至因此而爱上钢琴乐理,为学生日后的钢琴之路夯下地基。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采用柔和的评价方式,可能会因此伤及到学生的自尊心,不仅影响学生在钢琴乐理知识方面的表现,更会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在弹熟练之后,教师可以有意地提出问题,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尺度和难度,不要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比如“你弹得真棒,但是我不明白这首曲子一共有几句话,你可以给我讲讲吗?”用这种诚恳的语气和虚心的方式,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他们会愿意思考,来回答你的问题。这样,不仅练好了钢琴技巧,还锻炼了孩子给乐曲分句的能力。

  总之,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钢琴教学中,往往是重视演奏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与之息息相关的基础乐理的学习,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钢琴教学的健康积极的发展。实现钢琴初级教育中的乐理普及研究是一项系统且耗时的课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完善。音乐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理解通过各种努力来增加生动有效的乐理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司徒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世庭.钢琴艺术与少儿成长[M].新蕾出版社,20xx.

初等教育的论文9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老师在上小学语文课之前,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方案。那么,如何才能运用新课程理念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儿童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 小学生存在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其中又有智力结构上的差异。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所以,教师设计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生与生之间讨论探究,在活的生命体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要使课堂生成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在学习氛围的创设上要宽松民主,用自己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体现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应该创造性地将教材理解透彻并学会如何应用,积极开发校内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学目标中还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只有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 一) 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把以前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学生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针对每个问题请三至五个学生回答,争取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想问题。争取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 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 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

   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正如某个哲学家所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 一) 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差异的分类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轻松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还能完成新课标外老师选的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新课标的要求不费力气。而后进生完成新课标有一定的困难或不能完成。这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成绩好的可能变为中等,后进生也会上升。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时应针对学生进行分析,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使学生能不断提高。

  ( 二) 针对学生思维、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的总目标指出: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思维缓慢、易受人暗示。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这个因素。针对预设的某个问题有部分同学回答之后,可以再相应地给出暗示,让其他同学也能自己想出来。学习方法老师也应该了解,有的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能长时间阅读,而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坚持性差。

  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往往只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如老师示意学生端正写字姿势,这个小小的提示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在设计生字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字形结构来说明中国汉字的美,这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的“教学建议”指出: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的整体提高。”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过程,更是保证教师顺利地、成功地走上讲台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因此,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应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并实践于实际教学中,将理论充分地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新课标优化教学设计,用新课标的标准与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等教育的论文10

  论文导读: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教育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等教育系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xx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xx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xx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管理论文,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论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论文,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根据国家教育部“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立足实际,先“强本”,再“争硕”。突出“小教本科”和“学前本科”的特点,坚持应用于学术基础一起抓的办学思路,突出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质量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初等教育的论文11

  一、与世界的交流和共享中建构教师主体人格

  在教师个体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共同体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是“作为自我的两个方面的‘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客我”体现共同体中他人的态度,是自我对他人对自我的期望的内在化,他代表自我的被动性、社会性的一面,而“主我”则代表自我主动性的、生物性的一面。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参与中,主动接纳共同体中他人的态度,采用共同体普遍认可的行为方式,从而在承认他人中承认自身,维护自我的存在,使自己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这是“客我”的一面;而同时教师个体又“以属于一个共同体这样一种合作过程中表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教师个体一方面采取教师共同体及学生他者所期望的态度和方式行动,同时又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携带富有个人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作用于教师共同体和学生。教师的主体人格就是在这样一种交流与共享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构和完善的。教育实践的主体际性必然使得教师的本身价值在教育对象——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中日渐凸现,教育实践造就了受教育者主体,亦促进了教育自身的主体人格的建构。

  为此,教师将自身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采取一种开放的姿态,与教育世界之外的他者,与教育世界之内的教育对象、其他教师及其他在场或不在场的教育实践者进行当下的或历时的主体际交往,就会在体察他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的过程中学会体察自身,在理解和关怀他人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关怀自己。这样一来,每个教师就能在与不同教育情境的交往对象的交流和共享中不断地发现自我、他人和社会,自觉地调整自我发展的方向,优化自身教育实践的策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反应施加恰当的控制,从而建构起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教师主体人格。

  教师成长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在开始从教时,对于做什么样的教师、想怎样实现自己,可能怀有明确的想法。每个教师或许想以自己曾十分钦佩的某个教师为榜样加以模仿,或许通过避免所有教过我的老师的缺陷来建构自己。也许一个教师确实热爱自己心目中的教师这一角色,想以独特方式与学生打交道,极力想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甚至可能认为学生会特别喜欢上自己的课。这类自我建构,开始时可能起点作用,但是久而久之都会化为灰烬。这个现实警示我们,一个教师认为自己愿意当什么样的教师与教学中面临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协调,并给教师提出了特殊挑战,即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并不取决于教师本人及其自我理解,而必须在自己与当下面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求得,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走出自我中心,关爱世界、关爱他人、关达自己的学生,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接受他们——接受教师自身与教育中他者之间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如此,我们才能与教育中之他者达到经验共享,师生之间相互引导,臻于成熟,贡献各自的才干。

  二、在自我审视和反思中确认教师的主体人格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自我实践的经验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就能不断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和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要求。反思就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各环节进行再分析和再评价,是教师对自身存在的教育观念和实践行为的能动反省和剖析;反思是从教师个体实际教学活动出发的自我解剖,更是教师群体的合作探讨、协作提升。通过不断反思可以克服我们头脑中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反思可以革除我们习惯性的、无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更为快捷高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行为。

  而教师反思的起点则是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因为“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和有效果的”。这种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整合了教师内在的深层的意识结构中对教育教学的习惯性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外在行为方式,只有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相应的行为习惯经受有意的挑战,在遭遇挫折和碰壁之后,才会引发教师的理论迷惘和实践困惑,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对自我实践的审视和反思。这种反思既不是对教师某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就事论事的改进,也不是对教师某些过时的教育观念的流于空泛形式的改造和更新,而是以对“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的观念与行为相统一的关联整体的反省和剖析。具体地说,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泛收集资料,筛选反思对象。

  教师须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教育事件中筛选出问题性经验作为批判性分析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备课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加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经验和教训、问题和缺点;还可以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和了解学生意见,并详尽记录教学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觉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可以帮助教师逐步形成“挑剔问题”的意识,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充分显示出来,为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计划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围绕“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明确分析框架。

  针对从教学实践中“挑剔”出来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须通过查阅专业书籍来获取相应信息,还可以通过请教其他教师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获取信息。通过对与问题相关的各类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明确分析框架,建立起各种假设来剖析以往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对相应问题作出解释,从而使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使成功的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

  三是把握反思程序和内容,改进和提升教学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备课对自己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进行自我解读和反省,发现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与成功体验和存在问题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师生行为、情感体验,并对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师生双方的信念、价值观(教师的教育观、学生的学习观)等进行深刻的剖析,归结出成功的原因,使成功经验得以提升;解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明确教育教学的改进方向和策略。教师还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观摩与分析,交流各自从不同视角所观察到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在集思广益中、在共商共享中、在你、我的平等互惠的对话中进行协作反思,既促进教师个体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教师个体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策略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又为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增添了鲜活生动的范例。

初等教育的论文12

  摘 要:提到中美之异同,中国与美国,大到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小到教育教学,生活饮食都天差地别。在此讨论不是比较哪国更好,没有更好,只有客观评价以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由于有在国内教书的经验,以及在美国生活的经历,特别就我所熟知的初等教育领域作了深入的调查。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经历书山学海的时候,美国的孩子究竟在做些什么。

  关键词:中美 初等教育 异同

  身边有不少声音,“人家美国怎样怎样强大”,“人家美国教育怎样怎样牛”,“人家美国…”,当我们说“人家”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点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今天我谈的是初等教育,教育是囊括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一个领域。既然是处在社会这一背景之下,不得不说说,中国人多美国人少,僧多肉少的原理大家都明白,肉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搞研究谈创造?谈教育,比教育,结果是论输赢?揪出谁是元凶?不。我们要的是一个去糟粕得精华的资源系统和公平机会。

  一、中美教育初印象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一年开始,每学期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教育部出版社专业教科书,上午8点到下午5点,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自然,等等课程排满了档期。孩子们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学习知识”,怎么才叫学习知识,我这里想来定义这里“学习”的涵义,作为一名老师,我反复思考过我们的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学习,何为学习?其实无非就是记住这个东西,记住之后呢,用于考试,考试之后呢?是再记一次,再考试。那是不是学习就能等同于考试呢?教育的目的如果是考试的话,那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的初等教育目的是让孩子打牢知识基础,为将来做好准备。有人说在国内一年学习的知识,相当于美国好几年的。我们在知识夯实这一块确实做的不错。我们的小学生,诗词,奥数,英文,随随便便撂倒一群美国孩子。中国教育还是整体的学习气氛,大家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老师的敬业精神。如果从小让孩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了好的学习态度,好胜的性格,加上扎实的基础知识,孩子的将来不会不光明。同时也要吸取美国教育的优点,让中国的未来更有竞争力。

  在美国,我想说的是,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总成绩是要根据平时上课的表现啦,对待学习的态度啦,综合评定,这有点像我们大学里的评分方法。而且这个成绩是只有老师才能看到的。小孩子之间不会像我们,比分数比得厉害,他们不比分数,他们喜欢一起运动,谁的运动细胞好,谁就特别受欢迎。美国小学到底教些什么,英语(就是我们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就是地理,历史)这是主科,其它的.就是音乐,体育,美术等辅科。[1]从科目上来看,与我们的学科设置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那么具体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原来他们从小学开始就特别注重美国价值观的灌输。中国初等教育着重智商培养,美国注重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自信,独立,创新,责任,合作等。初一开始,学校除了学习上面所说的课程,孩子们要开始学习做饭,洗碗,洗衣服,烫衣服,而且还有给宝宝换尿片,打扫卫生等等。这不难看出美国初等教育是着重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人所必须的社会经验。第一步是基础教育,培养最基本的美国人的素养,价值观。第二步,才是精英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在中国,我们把孩子放到公立学校,就认为孩子反正交给老师了,学与不学,那是老师们各显神通的时候,跟自己就没多大关系了,老师如果都管不了自己的孩子,那自己更加束手无策。其实这样的想法要说完全的错也不尽然。让我们想想过去的私塾,教书先生的地位多么崇高,老师授课总会手里拿着一根鞭,遇到不认真读书的学生,那可是要动真格的哟,那年代的家长对老师可是毕恭毕敬,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打你的孩子,那是教育他,让他成才。那时候的学生是真的怕老师,尊敬老师。[2]我不是说应该回到那个时代,老师打骂学生天经地义。我想说的是,老师既然失去了真正管教学生的无上权利,那么家长们在一边打着“反对体罚”旗号的同时,一边又把孩子交给老师之后,撒手不管,这又是什么缘由?当然,现在这个社会的的确确存在那么些披着人民教师的外衣,却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打着“教育”孩子的幌子,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年幼的孩童身上。这样的老师已经不能称其为老师。我能够理解家长们“宁错杀一千,放过一个”的心态,一律不准体罚孩子。这其实是对自己孩子的保护,是正确的可取的态度,毋庸置疑。可我想说的是,然后呢?老师不敢再动你的孩子一根汗毛,这其实是一种责任的松懈。老师对你的孩子,点到即止。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怕老师,也有个原因,反正你老师拿我没办法。家长们,既然老师不敢管你的孩子,那么,你们就得自己管。不管,好,承认学校和家庭共同具有责任。

  在美国,自然有一套他们的标准和系统,学校会教育你的孩子,交给他们知识,教给他们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学校不强迫孩子去做到完美。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不是学校那几个小时就能做好的,孩子不是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由学校看管的,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来支持,家庭教育在美国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孩子上学后,学校会推出一系列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如写读书报告,让家长读一本书给孩子听,目的是为了建立亲子间的默契,培养与孩子的感情。又比如让孩子画他们最喜欢的一个场面,每次交上去的画作,会让你觉得孩子,不去约束他们,他们真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很有意思的还有读书俱乐部以及学校开设的小小图书馆,要求家长一同出席。规定每月给孩子读20本书,如果完成了,月末就有奖励。[3]学校很多事情都要家长参与,美其名为“志愿者家长”,每天的课堂都有家长的出现,可见美国的教育是要家长参加的。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我不是说国内应该完全的模仿美国式教育,因为两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的素质也不同,想想,如果一个班60、70个孩子的家长都跑来一起听课,互动,没有那么大的教室,没有那么多空闲的家长。所以说,这样的对比是有限制的。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适当的做出一些调整,家长们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把作为家庭的那一部分责任给跳起来。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的身上,那是一种幻想,一种自欺欺人。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方文惠, 《英汉对比语言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

  [3]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初等教育的论文13

  【摘 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师的素质的竞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大。提高我国农村初等教育的师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农村初等教育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低,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继续教育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重点解决农村初等教育中的此类问题。加强农村的初等教育的师资力量问题对于国家来讲不仅有利于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初等教育;教师素质;国民素质;社会发展

  一、师资力量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流失严重

  农村无论是从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农村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不足,城鄉间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农村未来的发展空间小。因此,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学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比如说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学生上课只是用书本而没有多媒体设备的配合使用;二是,即使存在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由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限,不能熟练的使用科技产品,有些上年纪的教师根本不会使用。据20xx年对174个地、市、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而缺少课桌凳的小学也接近40%。另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具、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33.55%和35%。

  农村无论是从教学的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农村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不足,城乡间的待遇差别非常大,未来的发展空间小。因此,由于这些因素在师范类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愿意选择在城市里面就业,很多教师在成长起来有经验后又被调到市里,农村的教师就会短缺。在很多山区,就会出现两个村庄共用一个老师情况。在许多学校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老师,这些老师根本没有教师资格证,也不是通过正确渠道获得的学历。据教育部20xx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代课教师达21万人,仅甘肃省的代课教师就有3.2万人之多,占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28.2%。代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刚毕业的待业大学生,流动性很强,并且没有授课经验,在教学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我国在历史上就出现了平等的观念,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教师的工资问题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内蒙古通辽市市里教师的工资比方说是3000元,然而在通辽市的乡镇只有2700元。与其他更加发达的地方相比会差1000元左右,而城市里面往往会有灰色收入,教师在福利方面也是相差甚远。

  这样的教学待遇等方面带来的不公平,会导致很多留在乡村的教师不去好好的上课,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水摸鱼,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尽心尽责、全力以赴。由于教师的短缺,每个老师的工作量十分大,他们会同时带好几个班级,负责管理学生活和学习,对自己工作的热情自然减退,有时会带来厌烦的心理,使教师的身心疲惫,提高教学质量更是难上加难。

  (三)教学能力不高,自我感觉良好

  在我国很多的农村小学中的教师,根本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专业的、系统的教师教育,上岗前的有关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更是天方夜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照葫芦画瓢,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才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那么一点教师的意思。实际意义上根本没有什么教学方法可言。很多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自己都解决不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期白兴吐苏木的一个农村逸夫小学就有这样情况。经过我对当初在这里上过小学的青年人的调查,在他们上学的时候,数学课上老师只是把书本上的例题往黑板上抄写,然后让学生自己看,学生看不懂了老师就给大家念一念,实在不会就让学生自己再看看,问问其他同学。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知识储备和学生差不多。通常在学校的班级里总是有那么一两个十分聪明好学的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也能学明白书上的内容,当老师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让这些成绩好的学生上台讲。美术课的上法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画满,然后学生参照老师的画,画完交给老师就可以去外面玩耍了,美术课就上完了。

  (四)教师结构失衡

  现在,我国的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平衡,问题很严重,有下面几点:

  1.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科教师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应有人数,举例来说有数学、语文;但是,在我国的偏远地区英语教师相当稀缺,双语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英语教师的数量更是不到教师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2.职称结构失衡。在我国农村的小学不但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而且教师的职称结构失衡。在小学教师中能力高的教师极少,高级教师的比例远远少于城市中高级教师的比例。

  3.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失衡。农村教师大部分都是“民转公”或者是“代转公”。他们基本上只有初中学历,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上岗后没有进行职业进修和培训。这样就造成了教师的学历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协调的后果。

  4.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观念落后。

  (五)继续教育不足

  一是农村教师严重缺失,每位教师自身都肩负着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课外的学习和自身的深造;二是农村小学自身的教育经费就不足,教师的培训、进修都是靠自费解决,我们知道农村教师的工资很低,培训费用又很高。因此,根本没有用来继续学习的资金,教师就丧失了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

  二、农村初等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补充教师队伍,清退不合格教师

  如上所说,我国很多地方严重缺少教师。比如在我国很多的偏远地区,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聚集的地方,需要国家及时解决这种局面,增加教师人数,对于业务水平不高的教师合理处置。将年轻有为,知识量充足,教学能力各方面都比较强的年轻血液注入到教师的队伍中,形成周期性更替的情景。我国这两年实行的支教政策就是很好的例子,能够充分的发挥年轻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為我国教育事业奉献的情怀,还能够缓解农村等偏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等情况。年轻人是干劲十足的,具有饱满热情,心中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一个群体。他们不拘泥与现实常规,对于教学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创新尝试,他们的加入必定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改善教师结构

  农村小学经常出现“教非所学”的现象,这就是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农村教师在学科的分配上比如美术,音乐等偏向艺术特别是偏向技术和知识储备方面要求高的学科,应该严格把握教师招聘的制度。重重筛选,录用知识储备高,专业化的老师来任教。

  1.优化年龄结构。2.优化教师职称结构。3.优化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

  (三)提高教师生活质量

  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使年轻的、学识渊博的、有经验的教师愿意来到农村工作,能够使教师拥有安心在农村工作的信心,乐意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如今我国面临着艰难的就业形势,在20xx年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将达到785万,大学生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而就业情况不尽人意,学生毕业将面临失业。因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教师待遇,予以大学生更多的到偏远地区支教,到农村地区任教的政策。以在农村支教的时间长短为依据,实行梯度工资制度,对于工作超过十年的可以予以津贴等待遇。大学生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是与时俱进的有知识的人群,对于小学的教学还是绰绰有余的。国家对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视度的提高,决定了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会让许多优秀的教师能够有信心在我国农村小学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不断完善农村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教师配备问题,有利于不断推进农村初等学校的建设,以至于整个农村的教育问题。

  结语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在经济方面,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政治方面,社会各项制度还是要不断的完善。文化方面,还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从而为我国农村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治、经济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瑞武.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简析[J].继续教育研究,20xx(4):37-39

  [2]李淑贞.城镇化瘀农村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xx(5):62-65

  [3] 刘文华.农村地区代课教师职业选择的社会学解释--基于甘肃M县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初等教育的论文14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创造条件,确保每个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为大家提供了初等教育毕业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 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是学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破除通过撤销或扩招来应对学龄人口变动的想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障投入、加强管理,科学管理、重在育人,从而使初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学龄人口变动的要求。

  关键词: 学龄人口变动 初等教育 发展图式

  由于一定时间内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数年后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影响是由低到高呈梯度进行的,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规模和比例不同,其对应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应随之变化。在我国,由于生育水平的急剧下降,以及人口再生产惯性作用引起的与20世纪几次人口增长高峰相对应的年出生人口增长高峰,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起伏较大,无疑,这种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引起的学龄人口的变动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学龄人口波峰到来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当学龄人口波峰过去后,又容易导致教育资源不同程度的利用不足。就现实状况而言,目前已有许多小学出现了生源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干年后,必将相应地影响初等教育。因此,如何规划初等教育的发展图式,实现学龄人口变动与初等教育的和谐共处,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巨大“难题”。

  一、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

  从理论上而言,学龄人口变动应该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学龄人口的增加;二是学龄人口的减少。但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都必然会对初等教育产生影响。正如社会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所说:任何结构必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学龄人口变动亦不例外。这种影响,也绝不仅仅是单向的,它应该如默顿所说的那样:有着正向与负向的两面性。

  (一)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正面影响。

  1.可以缓解初等教育资源紧张之状况。

  20世纪末,由于我国人口再生产惯性的影响,正值学龄人口波峰,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整个社会层面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初等教育师资匮乏、校舍简陋,教育投入总量虽然颇大,但分摊到每一所初等学校则颇显不足,因此导致初等教育师生比偏高,教育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然而,今天由于育龄人口数下降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影响,学龄人口在不断减少。这时,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下降,恰恰可以缓解长期以来初等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藉此契机,初等学校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2.有利于重新合理配置初等教育资源。

  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减少,学龄人口也就随之减少。学龄人口的减少不仅腾出了大量的初等教育资源,而且增强了初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使宏观层面优化配置初等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因此,对于以前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坚决予以撤销或合并。在保证宏观性、科学性与符合教育规律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减少学校数量、优化学校规模、调整师生比例,不断地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设备。由此可见,这些重新合理配置、优化教育资源的措施都得益于学龄人口的减少。

  (二)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学龄人口变动恰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初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各种挑战。

  1.冲击传统教育观念,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由于学龄人口变动前整个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需求属于供不应求状况,学校不愁没有生源,相反,社会老百姓却很担心自己的子女能否读到自己喜欢的学校甚至能否进入学校读书。因此,那时的初等教育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但是随着学龄人口的急剧减少,初等教育资源的闲置,目前,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初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家长和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改变,必须更进一步以学生为本,切实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此外,随着这种角色的转换,社会对初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初等教育学校及其教师,必须也必然要因应这种要求,因为只有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等教育才能使“顾客”――家长和学生满意,才能使学校在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初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影响,迫切需要改革。

  已有的初等教育特别是初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既是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又是以往学龄人口现状社会需求的体现。这种由现实和传统形成的体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并曾经为我国的初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龄人口变动对其必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学龄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已有的某些制度与机制必须作出适当的改革,而那些没有的、但现实迫切需要的则必须尽快构建。这种改革与构建,不是对以往体制的否定,而是提炼与升华。它既包括初等教育管理部门关于管理制度的宏观的、整体性的.规划,又包括各个初等教育学校微观的、个性化的设计;既包括初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初等学校对管理职能的重新审视,又包括初等学校教师职责与初等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二、关于两种观点的分析与驳斥

  若欲深入分析和探讨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的发展,不得不先分析目前流行非常普遍的两种观点。

  (一)可以用合并或撤销的方式来应对学龄人口危机。

  持此类观点者认为,现在学龄人口大量减少,许多小学都撤销或合并,因此,初等教育可以基于此类经验,采用此种办法,将那些生源较少、地处偏僻的初等学校撤销,做大做强地理位置合适、生源较多的学校。

  这种观点不无可取之处,但是试问:撤销合并之后,大量的老师怎么办?因为这不是仅涉及老师个人的小事,而是涉及到许许多多教师家庭,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大事。还有,原来的教育资源,如校舍、土地怎么办?初等学校毕竟有着其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因而,面对学龄人口危机,初等教育并非一撤或一并就可了事。

  (二)可以通过扩招学生的方式来应对学龄人口危机。

  持此类观点者认为,初等教育也可以采取类似于高等学校扩招的方式来度过学龄人口减少的危机。

  但是,试问:还有人四五十岁了还去读小学吗?也许有,但毕竟是极少数的个案,因为这是违背受教育的规律的。大学之所以能扩招,能延长读大学的年龄,那是因为大学充分考虑了人接受教育、人的社会化的终身性、持续性。大学属于高等教育,它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人一般只有先接受完了较低层次的教育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读完大学以后,可以先工作,再接着读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至于年龄,一般要求不是很严格。相反,初等教育由于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则较难做到这一点。此外,初等教育扩招,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呢?又有何措施可以保证呢?而且,学龄人口减少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规律,纵观世界各国,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莫不如此,所以,扩招可以解决一时之需,但并不能长期解决问题,相反,把初等教育做强而非纯粹地做大才是正途。

  三、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如何发展

  学龄人口变动下初等教育如何发展,这不仅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而且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我认为,要应对学龄人口变动,度过学龄人口减少的危机,必须改变观念,亦即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和初等教育学校,都必须极其重视这个问题,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深刻理解该问题的严峻性、迫切性,才能在积极利用学龄人口减少的机遇的基础上,化危机为转机,变压力为动力,真正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具体而言,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在学校布置调整中,我们必须全面而严谨地看待问题。学校布局受地方交通状况、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发达、交通状况好的地方可以少一点;经济条件较差,交通状况不好的地方可以多一点。一般说来,初等学校高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好,那么高年级可以相对集中。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宜适当分散。

  (二)保障投入,加强管理。

  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是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所以,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教育,加大投入,将初等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为初等学校布局调整建立专用款项。对于这部分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教育设施。同时,物价、卫生等有关部门也应当负起责任,加强监管,监督收费,尽可能让学生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三)科学管理,重在育人。

  由于学龄人口的变动,学校的师生比也会随之而变动,若不及时进行调整,则会因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影响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师生比达到平衡状态,初等教育才会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必须对初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不达标的学校要勒令整改或停办,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去调配已有的初等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对薄弱学校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石人炳.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xx.01.

  [2]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中州学刊,20xx.05.

  [3]丁云祥.陕西省人口变动及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J].人文杂志,20xx.06.

  [4]徐警武.学龄人口波动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民办教育研究,20xx.03.

  [5]郑真真,吴要武.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xx.02.

  [6]高丽娟,范子阳.未来五年我国学龄人口变化与师范教育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xx.06.

  [7]车丽娟.保山市学龄人口变化与今后10年的基础教育工作[J].宝山师专学报,20xx.22.

  [8]林成策,杨健.从学龄人口变动看未来山东省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发展[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xx.05.

  [9]曹海.学龄人口变化对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辽宁教育,20xx.07.

  [10]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作用[J].市场与人口分析,20xx.02.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龄人口变动对初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项目0910BZZ92)20xx年

初等教育的论文15

  摘要:中、小学教育一般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业务能力、品德、文化知识这些基本的素质跟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因此当前初等教育对现代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关键字:初等教育艺术素养课程改革

  在我国,初等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工程。在我们最初接受教育过程中,最开始有自己想法的融入在小学教育阶段,因此这对于小学教育属于一种考验。我国的小学教育,最主要的是较好地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艺术素养课程基本上很难得到教师跟家长的关注,除非是专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机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初等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就艺术教育为研究内容,为提高初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从初等教育的艺术素养课程进行改革入手,在改革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

  一、初等教育专业下艺术素养课程的现状

  在我国最开始的基本课程是有关于艺术素养的课程,可是到现如今很多小学教育中的艺术素养下的课程普遍没有得到我国教育的关注,因此这对学初等教育专业下学艺术素养课程的学生是一门考验。目前在我们地区的小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专门的美术课教师,大多是不分文化类和艺术类的一个教师兼任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由于经济的限制,武陵山地区的中小学的美术设备相对较差,农村家庭的学生拥有完整的美术器材的人数很少,甚至可能一个班的学生没有一套完全的美术器材。当前很多学生脑中基本没有“艺术素养”这一概念,比如在武陵山区的美术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模式要么是让学生自己随便画画,要么叫学生去模仿别人是如何画画的,或教教简笔画,甚至有的是用来上语文、数学这些所谓的正课,做这些正课科目的习题。虽然国家的教材中有美术课本,可是很多学校都没有真正开设这堂课给学生,一是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的器材设备,二是在我国升学机制的影响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艺术类的课程,缺乏“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意识,三是有的学校的`确缺乏师资力量开这门课程,因此,美术课大多会被别的课所取代,部分学校的美术课堂也只是会講一些理论课和简单的一些图画内容。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即使聘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仍然无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

  二、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必须要将他们审美的方面作为切入点,因为一个人若不懂什么叫审美,那么对美的认知真的没有什么感觉,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颜色搭配是提高审美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要偏重于颜色搭配,进而提高学生后期的构图能力。

  (一)在课程开发上要强调通识性和实践能力的融合

  在艺术素养这门课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将通识能力进行有效的融合。在课程的改革上必须注重艺术素养和个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且在新课程的开发上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在学生学习艺术素养课程中,学美术课程的学生,学校应该要搭建一个小学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们在合作学校中教学生这门课程,并且利用合作中来共同建立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标准[2]。

  (二)在实践活动中要提高创新能力

  学艺术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增强他们对颜色的认知。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小学教学中去。为了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进行美术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对之前的课程方式实施改革,真正意义上实施和运用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重点安排关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黑板报设计和手抄报操作少一些理论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这些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

  三、艺术素养课程的研究———以美术课为例

  (一)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素养课程中,要想打破之前的常规思维能力,就要打破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之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之前枯燥的理论知识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法就是打破这一教学方法,以生动的案例来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牢固和灵活的掌握知识[3]。

  (二)活动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的存在,无论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还是课堂中,都是存在着美,因此这要我们学生具有发现美的能力。所以要想提高这一能力,我们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做基础,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和对美术的认知能力,也让他们爱上美术这门艺术课程。

  四、结束语

  艺术素养课程教学作为学生艺术的课程,是一门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的课程,它的主要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我们当今时代下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助于初等教育专业的科学发展,提高现在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可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在当前阶段,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具有普及性以及通识性,这也是有效提升师范类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

【初等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初等教育的论文06-22

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实习总结11-25

初等教育专业求职信范文07-28

初等教育专业的求职信范文07-20

初等教育专业个人求职信范文08-04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求职信范文07-23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求职信模板07-24

初等教育系教师评先材料02-13

英语论文写作问题论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