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4-06-07 11:59:54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必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必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长跑运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双重功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长跑的好处有很多,但由于中长跑耗时较长、需要足够耐力,很多学生对其存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因此,为了促使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中长跑教学顺利开展,笔者就中长跑教学的意义进行探讨,对中长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教学参考。

  一、中长跑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长跑运动项目有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其中最常见的则是男子1500米、3000米和女子800米、1500米,这是田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中长跑是长时间连续的肌肉活动的消耗,主要是发展身体耐力素质的项目,对学生的耐力、协调性和爆发力以及柔韧度都有较高要求,也是考验学生各方面运动技能的运动项目。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中长跑要求运动者在较长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完成长跑项目,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长跑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和促进新陈代谢。从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够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中长跑看起来和跑步差别不大,但中长跑有很多运动的小技巧。学生在中长跑教学中学习运动技巧,可以避免学生在长跑中出现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运动障碍,从而让学生勇于接受挑战,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中长跑,对提高学生身体耐力和身体机能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长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短训为主,运动量过大

  学生在校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接受普通的课程学习之外,还需要接受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体育教学只是日常学习的一小部分,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任务。因此,学生参与训练的课时有限,教师在认识到学生训练时间不足时就会急于求成,加大每节课的训练量,从而增加了原本中长跑教学强度,对学生的长跑锻炼带来不利影响。

  2.追求速度,忽视运动技巧传授

  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很多教师都存在着追求速度的问题,而忽视要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长跑技巧。例如,跑步过程中对呼吸方法和节奏的把握,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在长跑时体能消耗不均匀、呼吸不畅等情况的出现,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因为跑步时的步频和步幅增加不足,出现跑岔气的现象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3.对热身运动和中长跑技巧普及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职业院校每学期体育课时有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先进行长跑热身活动和长跑知识普及,避免长跑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出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避免很多体质较差的学生在长跑过后出现暂时性闹贫血或者其他意外。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运动前热身活动并不十分重视,只是指导学生先缓慢跑步再进入到中长跑学习中,在学生运动结束后,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放松运动

  三、职业教育类学校中长跑教学的有效方法

  1.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中长跑项目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训练,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多学生面临中长跑如临大敌,为了提高中长跑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上打消长跑顾虑。首先,给学生普及一些中长跑运动对生长发育作用的知识,用中长跑的.功能价值拉近学生与中长跑的距离。重点向学生讲述参加中长跑训练对身体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到中长跑训练对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作用。其次,给学生鼓励和勇气。一般情况下,身体发育正常的学生,都是可以参加中长跑训练的,很多时候学生觉得完成不了是内心自我设置障碍所至,因此教师要对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说一些“坚持一下”“你可以的”“多练练”这样的鼓励性话语,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最后,将长跑困难比喻化。很多学生只是跑到中途不能坚持,教师就可以运用体育心理学理论将困难比拟,鼓励学生精神层面的“破冰”,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2.多样化教学方法训练,增强练习的情趣

  受旧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在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训练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既单调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积极性。如果用学分强迫学生训练,学生就会更厌烦中长跑。针对此种情况,为了避免学生在长跑中出现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运动障碍,教师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加入训练。比如教师可以用异性激励法进行教学训练,利用学生在异性面前的表现欲,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完成中长跑教学。或者教师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在中长跑练习时调整内容,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越障碍计时比赛,这也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或者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田径场中间跨栏架、标枪、体操垫、跳高架等器材在,由学生发散思维,创编图形路线,进行越障碍教学,利用学生自己编制的图形进行障碍跑,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3.利用竞赛方式,营造中长跑教学环境

  相比其他田径项目,中长跑练习比较单一,尽管中长跑的好处有很多,但耗时较大,对学生耐力要求较高。所以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中长跑比赛和活动,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中长跑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将中长跑训练当成一种小型比赛,这也能让单一的中长跑训练变成中长跑竞赛,同时又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能利用田径赛场的各种竞赛,让学生围绕着田径赛场的图形路线做出各种趣味竞赛。这种新颖的中长跑竞赛,一方面在让学生感到新意的同时,发展了肌肉力量,提高了心肺功能,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利用竞赛方式营造出中长跑教学环境,对激发学生参与中长跑训练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4.采用灵活的评价体系

  中长跑学习成绩是评判学生体育成绩的参考之一,因而中长跑成绩也会影响学生的运动信心和持久热情。所以,教师要积极改进原有的体育评价方式,采用灵活的评价体系。既不“一刀切”,也不“一边倒”,不以学生的最后中长跑成绩作为主要参考,而是要多方面建立评价体系。比如将评价体系指标分成长跑技巧、心理素质这样的多个参考项目,让学生感觉到只要自己在中长跑教学中用心学习,每一滴进步都会被教师认可。

  四、小结

  总体而言,在技工教育类学校中长跑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中长跑训练时间有限。在具体中长跑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完成枯燥单调的中长跑学习任务,在轻松、多样化的教学中,让学生能自然、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阳福文 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2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迅猛发展,为电子商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教育现况和新时代需求的分析,提出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电子商务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IT行业飞速发展,以物联网、网络安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随之产生。大数据时代虽然为电子商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同时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传统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过于简单,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代电子商务行业的需求。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出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人才。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现况及时代新要求

  1、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育现况目前电子商务教学现况存在多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方面,现有培育方案,课程设置过于老旧,与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不匹配;第二,课程内容和师资方面,教材选择过于老旧而且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需及时更新,尤其是对于老教师他们对于时代发展的现况了解不深,只重视教材和传统知识的传授,忽略前沿知识的发展和探讨;第三,培养模式方面,培养模式以理论讲解为主,忽略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利于人才培养和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电子商务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

  2、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的新需求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推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人才培养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新时代的需求。

  1)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挖掘的新需求大数据时代下,信息量迅猛增加,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后期处理能力的培养,目前社会现况,企业的信息基础框架的承载力远远低于现代数据的需求,而且数据处理能力超出企业现有的计算能力,尤其是数据挖掘,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存在问题。由此可见,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从而应对电子商务中面临的问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据库、数据挖掘等常用和先进的计算机理念,利用数据库收集庞大的信息,采用大数据挖掘,在大量数据中寻找出有用的信息,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

  2)大数据时代对于人才专业技能的新需求电子商家收集的数据不能直接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需要专业人才根据专业知识和先进分析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因此,电子商务企业需求大量的数据分析人才和大数据应有团队,从而在大数据时代占据制高点。由此可知,在教育培养中需要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培训,这样才能适应大数据的需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电子商务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邀请知名电商企业分享研究过程和实际应用,使得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实际电商的了解,从而实现学生快速适应社会。

  3)大数据时代对于培养目标的新要求面对强烈的竞争和庞大的信息量,电子商务在原有的平台运行中存在构架不稳定,有资源不足的实际情况出现,从而导致平台运行不畅。针对这种现况,为保证平台平稳运行,时刻监控系统的运行状况,还有对构架进行维护的能力,并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合适的应对或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在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出现突发性的问题能够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就行解决。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学生应变能力,尤其是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企业实训和锻炼,增加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大数据时代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改革思路

  根据职业教育中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况和大数据时代对于电商专业的.新需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教育改革思路。

  1、完善培养方案,引入先进商务技术优化电子商务培养方案中,应符合电子商务中大数据挖掘的时代发展,引入智能商务的课程,增加电子商务相关的先进技术课程,比如数据库、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课程设置中遵循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搭建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分析数据,这样完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数据处理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正确思路,从而加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培养从而为企业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这个是前提,然后教师加强拓展,不错补充电子商务的最新问题和发展现况,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以互联网为基础,引进电子商务中的新思维,从而完善电子商务的授课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达到学生学习到电子商务的最前沿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的目标,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用一体化在教学模式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产学研用一体化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也提出要求。这要求学生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方面的能力,同时强化专业知识,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增加与企业的交流,实现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结语

  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面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教育需加强与实际接轨,推进教育改革。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加强改革,从而培育出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杰,沈薇.职业技术高师学生专业技能构成与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5)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xx(01)

  [3]杨英梅.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xx(22)

  [4]严中华.英国职业资格制度对中国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xx(09)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3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专业人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培养目标与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侧重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理论课程相对简单,更加偏重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实习指导以及实训实操的开展;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加有针对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与本科高校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通常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往往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性质,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更多的是从职业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以社会需求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导向;三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更加突出,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加敏感,其教育教学中往往以培养生产型、服务型一线人才为核心目标。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形式单一;二是办学特色不突出;三是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一)教育形式单一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承接九年义务教育而展开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1.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2.小学—初中—中职—高职(大专)。从上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就为自己的学生生涯画上了句号,很难继续深造。高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给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办学特色不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当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办学特色不突出的情况,甚至直接照搬照套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偏离了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三)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的问题。不少高职院校将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办学混作一团,过度强调高职院校的“大学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过度强调高职院校的“学术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以及对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

  三、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脱节;二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三是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一)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造成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都是围绕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同时,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训课以及实习课的开展并未深入分析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技能,需要哪些设备,实践教学的开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结果学生走上社会后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根本没有用,企业生产技术早就更新了。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同样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是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部分高职院校追求所谓的“学术”发展,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脱节。

  (三)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仅仅局限于单一职业的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技术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技术不断更新。某一职业的相关技能与知识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多只接受了单一职业的岗位技术能力培养,不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进入社会以后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四、高等视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一)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开展应当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应当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与比重,实现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互补以及合理搭配。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薄弱的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配套条件,更新实训设备,提高院校实训基地综合实力,真正重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

  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是高职学院大力培养企业亟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促进学生良性就业和学院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学院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通过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合理开发和确定专业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侧重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同时理论课程相对简单,更加偏重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实习指导以及实训实操的开展。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部分就业问题的解决。这一条循环的合作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4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融入城镇化进程,他们没有返乡务农的意愿;追求融入现代化进程,更愿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员,享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可是在他们身上却面临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调研,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为独生子女且没有务农经历,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为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可是没有接受过正规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又将如何融入到这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到底愿不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探讨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问题,具体有:

  1、政府宣传不够、缺乏政策引导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调研了解,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收到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参加的职业教育培训也比较少,也不了解什么是职业教育。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宣传不够。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在外打工,经济基础较差,很少考虑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宣传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农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导和落实的,作为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必须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们,让他们看到职业教育对他们未来的收入影响,只有这样在政府的宣传下,在政策的激励下,才能够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走进职业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

  2、职业教育不接地气,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考虑最多的问题,不是学什么?不是干什么?而是会获得多少收益,作为职业教育,让他们体会到了吗?让他们感受到了吗?回答是肯定的,没有,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呢!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让他们学会挣钱的本领,而进行职业教育,就应该农民工们看到让门想要的技术,让他们看到通过职业教育以后的收益有多大,通过这种直观的说法,只希望让大家明白,新生代农民工的期待是什么?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很多职业教育不接地气,既然要服务新生代农民工,那么专业设置就应该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需求,职业教育开设航空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轮船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开设空乘专业等,可是多少农民工能用得上。农民工需要的很多职业教育给不了,那么又怎样让他们愿意参与职业教育呢!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企业经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现场工作经验,所以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有限,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没有吸引性。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到具体的应用技能,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这些华而不实的教育,无法实现新生带农民工的预期目标,当然也就影响了新生带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城镇化建设进程,如何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团队调研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政府补偿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都远离家乡,为了赚钱而四处奔波,没有经历和资本参与职业教育,这将极大的影响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那么政府可以考虑建立流入本市农民工职业教育补偿政策,通过政策补偿,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各种福利,让他们看到融入城镇的希望。通过这种职业教育补偿政策,让这部分流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热情的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这部人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落户城市,肩负起城市建设的任务。

  2、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职业认证的方式,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化建设的技术工人阶层。职业资格的认证,让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自身的社会地位通过职业教育,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通过提升职业资格的技术含量,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水平。

  3、建立课程与师资准入制度新生代农民工是一只涌入城市的强大队伍,必须要将尽快的`将他们进行转化,转化成城市的建设者。必须要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他们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就开设哪方面的课程,确保他们快速提升自我。与此同时,要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要符合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师资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建立课程与师资准入制度,谁开发的课程受欢迎就采纳谁的课程,哪位教师受到的评价高,就让谁参与。政府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严格考核,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质量。

  4、建立企业宣传与教育责任制度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单位,只要存在新生代农名工,就要进行职业教育宣传,引导参与职业教育。监管部门要定期了解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情况,企业要承担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责任,对没有承担起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宣传的企业,要进行追责。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确保每一个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身边实时都有职业教育,时时都能够参与职业教育。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城镇化建,我们要动用一切力量,让他们转变观念,我们要让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让他们快速提升生活品质,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5

  摘 要:笔者立足于现代社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的方向,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做出分析,从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依据及影响三个方面来对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级体系进行说明与研究。

  关键词:指标构成;依据;影响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又被称为“技术型”的教育,这是基于它的主要教育课程设置和最终评价体系所决定的。而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同于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培养性,同时职业培养性也是学生评价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1.职业的实践能力。职业的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对这个职业的适应度,即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对于和本专业相匹配的工作是否能很快进入工作的模式,是否能尽快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都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所必须历经的阶段。现在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或者说这种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这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优势。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主要培训的就是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也就是技术性能力,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学校技术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

  2.社会的适应能力。进入社会就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在学校,专业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决定社会的适应能力,无论哪行哪业都是实践出经验,经验就是在这个社会的重要“行驶证”。在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今天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明天就在社会上进行实践,而且最终期末考核的时候,专业课和实践课成绩各占一半,这都是职业能力导向高校的特点,也是这类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二、评价体系的依据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依据于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社会上对紧缺人才的需要,就是这两点决定了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对于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标准和评价设置。

  1.学校的办学宗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与现代社会的职业能力相挂钩,实现人才向社会全面的输送,体现学校的培养能力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常说,有的学校是培养作家的地方,有的学校是培养建筑设计师的地方,有的学校是培养机械制造师的地方,各个专业导向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这些就体现了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

  2.社会人才的需要。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总是不定时、不定期、不定量的,无法去预测对于人才需要的准确指标,只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对人才需要重点做出基本趋势的推断,根据政策、法规、新闻,预测社会人才的需要方向,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在政策这一方面就占了绝对的优势。高等教育是社会储备人才的摇篮,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更是社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职业能力导向的高校往往需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并且在社会的实践中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所以这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会经常更新,更新的主要来源就是社会人才的需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认清社会人才需要的方向,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导向,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有精确地定位。专业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永远是最重要,所以社会人才的需要成为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评价体系的影响

  1.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主要影响就是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评价体系里,学生可以看到自己专业能力成长的阶段和程度,对于这个专业的适应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评价体系带给学生的重要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重要信息,针对自己的不足和能力不够的地方重新建构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这个评价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适应性做出判断。

  2.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储备了资源。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场所,没有人天生就对某一个专业有经验,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才实现的,那么基于职业导向的高校就是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进行培训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通过学校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由原来的一无所知到最后的专业精英。一旦社会相关方面的人才出现紧缺,可以直接将学生由学校送到工作场所,不需要学生在人才招聘市场摸索,节省了学生和人才需要公司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实现了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直接人才输送,也为学生的工作和学校的评价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6

  摘 要: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是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职业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与完善程度的标志。文章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概念和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引发对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科学的职业教育的建立与完善。

  一、库恩“范式”论及其对学科发展的启发

  (一)什么是“范式”?“范式”理论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库恩认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科学共同体”是“在一种绝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因此,“范式”在库恩那里被理解为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理论背景及框架、共有的传统和信念。总而言之,“范式”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上所具有的共同的知识基础、信念,这些共同的知识基础和信念规定了他们在基本理论走向、基本观点及基本方法上具有可通约性(commensurability),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和历史路径。库恩认为,“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范式”才配称科学,才能成为独立存在的学科门类。任何一门学科在没有形成“范式”以前,只处在前科学时期,在该时期,科学工作者们各持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对各种问题无不互相争论、莫衷一是。只有有了共同的“范式”,科学家集团才可以通力合作,在共同的背景和传统下共同发展、贡献。

  (二)“范式”论对学科发展的启发:1.一个学科能够独立存在和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调整对象和研究方法不是仅有的因素,该学科在逻辑层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基本问题将决定该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2.不能仅从学科内部的逻辑结构找寻依据,而应当同时从该学科的学术传统、共同的理论背景与信念及从业人员有无组成自觉共同体等方面找寻依据,这种界定方式将会使我们对该学科的理解更立体、更具历史感;3.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的发展应具备规范化的特质,即该学科的从业人员应有共同的学术传统,这些传统将构成该学科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评估和自我证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获得学术认同的重要方面;(4)应将学科的发展放在生动的历史境遇中考量,充分顾及学科本身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学科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自己的传统,使学科内容具有生命力。

  二、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真空”状态及其原因分析

  (一)职业教育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基本理论框架,即没有自己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包括基本问题意识及其提问方式、基本概念和自足自给的理论体系。在基本理论问题上,依然没有完全摆脱经验体系的窠臼,以相对分离的经验形态和职业教育领域的工作形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表达;没有完全从普通教育学的逻辑框架中摆脱出来,有的甚至直接将普通教育学的逻辑框架套用在职业教育上;没有深切体认职业教育实践领域的崭新发展,尤其没有全面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因而该学科的现有基本理论很难恰切地概括和统摄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

  (二)职业教育的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或达成共识)的方法,这其实也是我国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职业教育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缺乏自身独特的方法论构建,职业教育研究在获取研究对象中缺乏应有的学科筛选,往往简单地将现实的职业教育生活事实直接当作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缺乏应有的学科反思,因而很容易形成学科建构对实践的亦步亦趋,丧失学术研究应有的自主性。

  (三)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交流平台和自觉的学术共同体,因而在学科体制上依然呈现出明显的边缘性和分散化特征,制约了职业教育科向纵深发展。首先,职业教育研究的从业人员依然没有按照严格的学术传统和平台形成学术共同体,很多学科点的从业人员多是其他领域的.人员,甚至有一些属于“玩票”性质,他们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少有学科自觉的,有浓厚的经验实用和点状分散色彩,相互之间也缺乏关联度,因而在职业教育研究中很难形成学术积累,也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争鸣;其次,职业教育学术性组织不健全,严重缺乏学术组织应有的学术自治品格;再次,职业教育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公共论坛、学术交流载体和权威杂志或真正的旗舰期刊。

  三、构建职业教育研究范式的几点思考

  (一)在职业教育“公共论坛”的建设上,要建设真正的精品学术刊物,除了在经费上要重点扶持外,也要给予其重大的智力支持,使其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真正树立学术上的权威性。加强职业教育学术组织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杜绝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身份混同现象,大力增强学术组织的自治能力,赋予职业教育研究者团体以更多的学术自治权力。另外,职业教育学术组织必须加强学术自律,进一步加强学术权力运行程序与规则的制度建设,按照学术权力自身运动发展的法则实现高度自治。

  (二)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真正确立独立成熟学科应有的基本问题意识,包括基本的提问方式、基本问题群和基本的理论框架及方法论。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一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进行学术上的科学解说,二是能够在理论上解决实践中突出而普遍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职业教育研究要有跨学科研究的超前意识。在研究内容和领域上,主要整理和阐释职业教育的历史及职业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现阶段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而普遍的现象,比如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若干问题研究、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模式的研究、职业教育与社会或教育公正公平问题的研究、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课程理论和师资培养理论模式研究等。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将使职业教育研究在基础理论层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可能,从而为形成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理论范式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思维契机。

  (三)理顺学术研究内在机制,建立和培育良好、健康的学术规范与氛围。这主要涉及到两点:一是职业教育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品性与能力,二是职业教育的学术共同体建设问题。

  四、跨学科研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可能范式

  (一)跨学科研究正成为进行学科研究的趋势。学者孟卫青认为,“现代科学的特征是越来越专门化,科学分裂为无数学科,它们又不断产生新的亚学科。这种分科研究确实给西方科学带来可观的成就。然而,过分专门化却使各科研究的范围日益狭小,也使科学进步的步伐放慢,其结果是,科学工作的成效本身成为问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包括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的学者能单独解决的,而需要会同相关学科的学者,并以此为基础才能发展出相关学科间基本是共同的工作假设、共同的理论模型、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语言。这就构成科学整合的基础,也使得科学研究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成绩,许多新学科应运而生。”西班牙比较教育学者费兰费雷尔认为,“近来,跨学科研究已是一种确定的科学做法,而单纯的多学科研究正在逐渐失去意义。”

  (二)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含义。跨学科研究是从研究对象本身的具体丰富性出发,立足于问题,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将源生并分散于其他各学科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组织成有机的方法体系来解决问题。这个有机的方法体系,是所研究问题及其所属学科的独特方法体系,而不是其他有关的多个学科方法的机械杂凑。跨学科研究是综合提炼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策略、技术、手段等而促成的一种研究方法上的超越。就职业教育而言,跨学科的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对职业教育相邻学科方法、策略、技术、手段“职业教育”化后的综合、提炼与超越。

  (三)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就是学科的交叉性,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由此产生了它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和普遍性。具体来讲,跨学科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大量事实证明,跨学科研究能卓有成效地解决现实发展中所提出的、已经或可能面临的综合性问题。这种研究的主要活力在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它主要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服务的。职业教育的学科性质(作为交叉学科)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运用跨学科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大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包括系统的运行、宏观管理和决策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其一,复杂性在于研究对象包含着许多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能分解更不能人为地舍去一些,保留一些,即使其中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将对系统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二,这种复杂性,除了指研究对象由多个因素构成外,尤为重要的是指这些因素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有完整的结构而不能“拆零”。这一点告诫我们,职业教育的研究要注意职业教育系统的完整性或不可分割性,过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拆零”研究方式已不可取,是有害的。其三,跨学科研究实现了研究主体的变革,使研究主体从个体发展到群体主体。群体将产生群体效应,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综合的方法。这样,势必会产生对学科发展有利的新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

  (四)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研究需要一个过程。首先,需要培养研究者的跨学科意识。跨学科意识的培养需要让研究人员了解职业教育的学科性质,使研究人员了解职业教育研究是研究关于职业教育规律的,其研究范围是有人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和问题,但从一个学科研究职业教育不能认识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容易导致片面的深刻性。其次,培养研究者跨学科的研究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方面入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本着教育的一体化精神,保证研究人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全面储备。当前高校注重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是这方面很有益的探索。再次,要有职业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制度保障。跨学科教育研究转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组织结构的重组,这种重组在研究对象和选题层面上表现为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整合。由于我国科学管理体制和分科教育传统的影响,很多跨学科研究因为制度方面的原因导致立项困难、研究协调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推进职业教育的跨学科研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科研管理机构对待跨学科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应该从智力支持、资金配备、人员协调等方面给以应有的关照。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对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引起了更高的重视。本文讨论职业教育背景下,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从生源分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校企联合等多方面,探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为各职业院校,IT培训机构提供借鉴。

  互联网信息时代,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信息技术和互联技术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各行各业都迫切需求掌握昀前沿技术的软件开发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探讨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在当下计算机互联网日益成熟的环境下,职业教育工作必须将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同时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要注重从原来的专业学术向职业技能和就业思维转变,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相应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开辟校企联合途经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背景下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讨论职业教育环境下,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这里所涉及的职业教育,包含两种类型:一种为 IT培训机构,一种为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等全日制的院校。

  一、职业教育的生源分析

  生源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生源的数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昀基本条件,不管是培训机构还是职业院校,其生存与发展与生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说,随着初中毕业生数量变多,普通教育无法实现队伍如此庞大的教育教学,中职院校的生源也随之增多,尤其在 20xx年,我国职普招生比例首次达到

  1:1的状态;但受到社会就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高等院校和普高的扩招等多种原因影响,职业院校的生源较之前有一定数量的减少。与职业院校的生源不同, IT培训机构的生源更为广泛,主要有应届毕业大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也有一些中学毕业的学生,但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前两者占比较大。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IT培训机构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较大的相似度,因为软件开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习者成为具有一定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组建、维护管理的高级实用技术型人才。通过学习软件开发的相关课程,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多方面知识,比如软件方面的使用和维护、硬件方面的组装和检测、网络方面的一些时下热门、流行的技术特点,掌握网络安全的运维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包括对一些网络工程方案的设计、网站的.组建等;在培养学习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习者的职业意识,尤其是职业院校方面的培养,因为学校里的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和经验,需要格外加强对其岗位要求、职责方面的培养,而 IT培训机构要对应届毕业生做相关岗位要求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大学生虽然比中学生具有更多经验,但也对企业中的多种要求了解不足,因此需要加强这当面的教学;对于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做简单介绍即可。

  两种教育单位之间的培养目标较为一致,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的实现效果却并不相同;在职业院校中,由于近年来生源较少,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条件不足等原因,致使培养目标不是很理想;而 IT培训机构多为社会性的单位,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等较为齐全,相应培养目标较为理想,但 IT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一般较高。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

  首先来说课程设置,由于职业院校属于较为常规的教育单位,除了软件相关的专业课程之外,还有一些文化课程的设置,学习者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但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以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主,文化课程起到对学生基本素养的教育,作为辅助学科;IT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与中职院校的就有所不同,因为培训机构针对某一领域某一科目的培训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注重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度挖掘,在课程的设置上只做专业课程的安排,不做其他过多的延伸设置。

  另外在授课方式上两种教育单位也有较大的区别,IT培训机构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中的授课方式,基本上都为实训课程,无论是理论讲述还是实践操作都通过多媒体设备,学习者一直都处在计算机、软件的环境内,对于课时的知识可以及时掌握,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准确地发现一些常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强化学习者的专业技能。中职院校的授课方式更多的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尤其是一些教学条件不是很理想的学校,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分开,即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机房进行实践练习,知识衔接不紧密,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很理想;但在一些教学设施完备的学校,授课方式也为全程多媒体教学,使得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职业教育的校企联合

  校企合作可以让职业院校学生取得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实现由学生向社会合格人才的转变,帮助职业院校学生顺利就业。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上,IT培训机构和中职院校的实现形式是一致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其在企业中做相应的顶岗实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独立完成软件开发工作的能力、系统综合分析能力和面对需求的应变能力等,类似的多方面岗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之外其他任何教学活动都无法培养的。

  五、结语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在当下甚至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相应的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在职业教育环境下,不管是 IT培训机构还是中职院校,对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上都要做出一定的改善与创新,为学习者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育单位要确保与时俱进,便于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当下昀热门昀新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职业道德和相关的版权、软件安全等法律知识,培养出更多的与社会、企业要求相符合的软件开发人才。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8

  [摘要]班主任在职业教育开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影响,更会对学生生活与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结合工作经验,对职业教育中班主任工作思路及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方法

  一、采取适当方法,树立良好的班主任形象

  (一)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需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想学生遵守的规定,自己需比学生做得更好,从学习与生活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其模仿能力很强。要求班主任在处理事情时有自己的原则,不能丧失在学生中的信服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有违背校纪校规的现象,需要及时指正,对于屡教不改的情况,应当给予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可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信任,才会让学生也会在遇到事情时,坚持自己的原则。

  (二)有效发挥情感的作用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对于学生来说,最佳的教育源于教师的真心对待。目前,在中职学生群体中,不乏存在很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自幼缺乏父爱母爱,他们需要别人对自己有更多的关怀,倘若教师在教学时,对他们置之不理,他们便会觉得伤感,甚至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与自尊心。所以,班主任不仅要注重教育方法,更需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给学生更多的`关怀,让学生能够对班主任产生更多的信赖与尊重,用爱去感化学生,方能得到学生爱的回报。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正确引导

  每个学生都带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其个性色彩有时更为突出,班主任在对班级实施管理时,若是采取的方法不当,便起不到有效作用。对待这些学生,班主任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时把握好宽严尺度,不仅要对其实施严格教育,更要付出自己的耐心来对其进行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班主任需要第一时间对其提出批评,并提出严格要求,同时还要对其耐心开导,使其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闪光点,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他们的优良表现表示肯定与赞扬,用鼓励性的话语表扬他们,使他们继续保持下去,这样便会让学生有努力表现的动力,让他们愿意相信班主任。

  二、放权给学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一)组建班委,发挥带头作用

  班级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对于班主任来说,不但要做好常规管理工作,更要组建班委,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在班委的管理下,对班级情况做到有效了解。笔者在对班级实施管理时,要求当值班委、寝室长、学生自己,每日对班级情况、寝室情况与自我情况做到汇报,该方法在实施时,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避免各种违纪情况出现。因此,班主任需要对班干部管理意识做到有效培养,使其工作积极性得以发挥,在班级管理中起到更好的管理与维护作用。

  (二)使直接与间接管理得以结合运用

  班主任在对班级实施管理时,要不断淡化班主任的看管职能,在把握大局的情况下,给学生更多的信任。在对班级做到有效监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对学生的自觉意识做到充分的尊重,而不是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将其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避免班主任在班级事务管理中出现事事包办的现象,而是通过直接与间接管理的有效结合,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找准自己位置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于班主任来说,不但要对学生的现在,对学生的过去有着足够的了解,还需要通过在了解学生现在与过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给予更多的意见与指导。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其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安慰,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温暖,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努力,不断突破自己。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应当充当学生的伯乐,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全方位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时,应当使学生、家庭、社会做到有效结合,进而全方位做好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班主任在对班级实施常规管理的同时,还需要争取学生家长做到不断配合,不断拓宽教育渠道,避免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让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得以发展。

  (三)找准自己在学生发展中的位置

  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年龄不大,很多学生都是处于青春叛逆期,同时职业教育也会对其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面对个体差异十分明显的班级群体,班主任需要担当其人生规划师的责任,努力排除社会不良因素对他们发展造成的干扰,通过不断引导、不断关怀的措施,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使其对未来人生发展有着更多渴望。在当前阶段,班主任工作对职业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受到很多教师与学者的关注。相信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班主任工作教会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飞云.浅析中职学校班主任专业化队伍建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8).

  [2]卢燕.用心育德静候花开:职校班主任工作策略简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8).

  [3]王垦英.新时期技工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J].职业,20xx(24).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育;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学生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要学习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视域下提高语文教育的开放性,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发挥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价值的实践。在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应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拓语文人文教育,有利于语文教育创新发展。本文以职业教育视域下的语文教育人文性探析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一、提高职业教育中语文的学科地位

  语文学科,是每一个专业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公共课程。正是这种普及性,让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职业,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生也自然意识不到语言知识掌握的价值。要在职业教育视域下开发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必须打破思维限制,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念。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语文教育能够丰富职业人的知识,提高职业人的能力,更能提升职业人的素养。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丰富内心世界。利用语文实施人文教育,职业院校要提高语文学科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重视职业特色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强调素质教育,重视语文教育,用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带动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科。正确定位,是语文教育人文化的第一步。

  二、开创职业教育中语文人文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借助语文教育落实人文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职业观,需要教师积极开发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保障人文教育的高效实施,创新前进,大胆突破,才能取得丰富的教育成果。

  (一)借助课本内容,实施人文教育

  课本是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语文教育实施的平台。利用课本内容,开发人文教育内容,有利于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情感丰厚的文章,有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文章,有语言优美的散文,更有科普类的小品文。能够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它们语言灵动且优美,形式精致,都是人文教育的好资源。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文章结构的分析与内容的理解,而要借助人物特点与文章题材与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这首诗,饱满爱国之情,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朗读“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这样柔情、深情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作者于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与向往。在朗读与学习后,教师可就课本内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为自己的祖国写两句简单的诗,表达个人情感。借助课本内容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有益于语文教育的人文化。

  (二)借助职业学习,实施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因此,选择了不同的工作与人生。每一个专业、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活动,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在讲解《相信未来》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与学生分析个人发展前景,让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诗歌中,作者借助“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诗句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阐述人生中的困境。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就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或者专业发展结合在一起。让护理专业学生写一写临床困难,让机械专业写一写机床操作困难,并表达自己的乐观想法,有益于学生积极面对专业学习挑战,成为主动提高者。

  三、营造职业教育中语文人文教育氛围

  在高职语文教育中落实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高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接受过不同的教育,体验过不同的人生,有过不同的喜、怒、哀、乐。要促进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成功,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情感,营造平等、民主的人文教育环境,让教师的教育内容与行为更有说服力。比如在讲解《青春》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分享一个自己的青春故事,突出青春主题,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课堂中,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珍惜青春时光,也欢迎学生分享自己的青春趣事与困惑,让语文教学主题得以升华,使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综上所述,科学定位语文课程,在不过度夸大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利用语文教育内容实施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人素质水平的提高。要平衡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开创整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栗瑛.职业教育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现代交际,20xx(6):217.

  [2]主毅.职业教育视域下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xx(7):91-9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资本一体化的发展,会计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会计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使得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研究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传统会计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认识

  我国会计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教育体系。但有许多人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我认为是不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一是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二是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分别说明如下:

  (一) 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

  会计职业教育是与会计知识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类教育。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是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误解。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强、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会计人员。会计职业教育必须服从于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将日臻完善,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新理论、新方法将不断得到应用,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也将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岗位终身教育。而传统的会计教育是指会计知识的普通教育,即学校内的会计课程教育。它侧重于以现有的会计教材作为教学主导,通过教师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是会计专业教育,由于所用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并且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会计法规教育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种不完善的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如果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就会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 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性服务工作。由此造成我国会计人员的基础素质先天不足,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而进行。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是导致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岗位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参谋岗位,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大约70%来源于会计部门。为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会计职业岗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内容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信息不但要继续服务于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社会事务管理者的需要,同时还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不但要服务于国内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还要服务于境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过程中,及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领域和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就对会计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新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还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经济知识,还要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和经营过程,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还应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必须立足于服务会计职业岗位新要求。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 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对适合我国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我认为,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是一个包含职前、职中和职业未来发展要求的动态教育模式,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应该由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教育任务。因此,建议建立“三教一体”的动态会计职业教育模式。“三教一体”即岗前职业教育,岗中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教育及岗位考核体系。

  (一) 岗前职业教育

  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主要指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教育,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具有表达、沟通、思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观念,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标准,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可以并存于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等不同层次教育中。在各层次的职前教育中,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职前教育,另一类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职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它们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以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与传统的学校会计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就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会计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的新需求。

  (二) 岗中继续教育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指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整个过程中的职业性再教育。包括就业上岗初的熟悉岗位特点的短期培训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因各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当前所处的.经营状况不同,所以在有关会计人员上岗初,有必要组织他们进行熟知企业情况的短期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做好为企业努力工作的准备。这种教育应该由企业组织进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岗位就业要求的不断变化的需要。这种教育应该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队伍迎接科技进步和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是适合会计改革形势和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所接受的常规教育,而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很多知识就会失去效能,人就会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应该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必要的教育学习时间。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此已经作出一些规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 专业技术资格教育

  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教育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取得不同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而进行的教育。它与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对会计新理论、新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不涉及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教育和考核。不同的技术岗位有不同的技术等级要求,需掌握与该技术等级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技能。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会计人员取得与岗位相适应的技术等级资格,如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核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经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国家统一颁发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教育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从事教育的教学人员应具备比所承担的专业技术等级教育任务要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资格。

  (四) 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

  会计职业岗位考核是指对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其所从事的会计岗位要求是否相适应的考核。为保证会计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因此,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会计人员的考核部门应该与会计人员的使用部门相分离。由特定的社会机构如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会计人员的实有专业水平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判断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事该种会计职业岗位的资格,并发给相应专业水平的考核证书。用人单位不负责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水平考核,只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择优选择最适合该岗位的人员上岗,即凭证上岗。凡是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不能上岗,跟不上知识更新、不符合当前岗位要求的在岗人员要转岗或下岗。会计职业教育部门与会计职业岗位考核部门也要分离,即实现教考分离。

  不同的职业岗位有不同的上岗资格要求,如何评定上岗资格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会计职业岗位要求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岗位对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考核应由有关学校组织,以取得毕业证为合格依据。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的考核应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以取得合格证书为依据。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由国家统一组织,也以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为依据。会计职业的教育部门、考核部门和用人部门都应该给每个会计人员建立职业档案,详细记录其接受教育过程、考核结果及岗位工作情况,并通过联网互通信息,由此评审其是否具有上岗资格。用人单位如果使用了不符合上岗要求的会计人员,有关部门应对其作出处罚。教育和考核部门如果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用人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并可拒绝接收。这样可以实现会计人员的教育、考核、使用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因人设岗、用人唯亲,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三教一体”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每个教育环节和不同的教育层次都应有法定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课时数。特别是岗中继续教育要每年定期进行和考核,并且是终身教育和终身考核。这样就能促进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建立“三教一体”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可以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体现职业性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1

  [摘要]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对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交际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职教育;能力;心理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进而健全心理、完善人格。在当今社会,艺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复合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因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从学生的在校教育和长远发展来看,艺术教育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一、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敏感和直觉,使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在不断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并把这种分析能力拓展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艺术基础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学生在众多艺术学习中发现自己的独特爱好并进行加强练习,进入社会后也可以作为个人特长进行展示。人性中有着被人认同和赏识的渴望,尤其是高职学生,这种渴望尤为强烈。学生在专业能力之外的个人特长,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特色的自豪感,进而认同自己的个人价值;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还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以其本身的自由创造性启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创造灵感。所以,艺术教育对中职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艺术陶冶情操,用修养加强德育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将艺术教育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学生在专心地艺术欣赏中培养了自己的耐性,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而且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用自己深厚的艺术技艺演绎了艺术作品,因而从艺术作品中可以折射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鉴赏艺术作品,进而从中感悟艺术家的情怀,吸收借鉴艺术家的处世哲学。优秀艺术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将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学生与大自然、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学生对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时,能更好地看待自己作为个人的渺小之处,因而对生命充满感激,对与周围同样作为渺小个人的同学和教师拥有更大的包容和理解,加强了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

  三、健全学生心理,完善学生人格

  高职学生往往受到来自个人、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不佳。而美术、舞蹈、音乐等形式多样、轻松愉快的艺术教育,可以平衡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培养的过度重视,改善高职学生的焦躁情绪,消除各种外界影响和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紧张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高职教育的环境中。院校借艺术教育开展音乐会、文化节等活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对专业技能学习的热情。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学生提高了感知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能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认识自己,心胸逐渐变得宽广,从而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人生态度。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从多个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对创新思维和道德教育、心理完善都起到了辅助建设的作用,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育途径,并且对学生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长远影响。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完善各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的建设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张应杭.人生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2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优点,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构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高职教学目标,高职教学要求,教学方式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我院20xx、20xx级在校学生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特点及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专业学生,包括广告、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研究方式主要采取现场观察、问卷抽样调查、心理访谈、集体座谈、个别谈话、主题讨论等形式。调查样本批量达到了90%以上。此次调查研究,力图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寻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院校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传统专科教育院校,以接收高中以上层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生源结构主要为来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数不及国家本科录取分数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为鲜明的学习特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力类型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习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以上智能,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一个学习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并因此而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影响其学习行为。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可将个体所具有的智力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智力类型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性、设计型的专家,而智力类型主要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的智力类型80%以上属于形象思维类型,对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问题的分析大多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喜欢体验操作式的学习方式,比较善于接受经验型和策略性的知识,数理推断、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普通高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选择,再加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误解,以及就业的相对困难,许多高职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身的前途感到渺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常常出现兴奋与悲观两极情绪的频繁波动,而恒定性与韧性较差,对困难的处理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把高职院校的学习片面理解为技能学习,追求实用,片面重视实践操作,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较弱,常常产生悲观情绪。

  再次,在学习动机上,或盲目最求高分,或片面追求“实用”—满足就业所需技能,或盲目追随,或放任迷茫。普遍存在缺少宏大的目标,大多指向眼前的具体的对象,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学习动机表层化、庸俗化。

  最后,在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与厌学情绪,缺少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而不是专业能力需要,课后学习仅限于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而拓展性的自主学习比例较低。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1.互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网络学习、交流讨论等交互方式;2.行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实际操作、动手尝试等实践方式;3.听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朗读背诵、口头解释等听觉方式;4.视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资料默读、图形自绘等视觉方式。”1〕【1】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欠缺学习方法,从与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以及调查看,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没有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之间的关联性来进行学习;学习手段也显得陈旧老套,基本上是被动上课、听课,被动地应付、机械操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课后完成作业。许多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缺乏对学科的整体把握,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

  (一)教学方式的含义

  教学方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和形式的总称。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呈现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形式,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方式服务的,教学方式是抽象的,而教学方法是具体的。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讲台黑板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据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体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补充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练习的机会。

  (三)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1.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传递情感

  这正是传统教学最大的.优势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情感表达是显性的,教师可以直接地传递思想、表达情感。

  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材为本,而教材的组织和安排是非常有序的,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谈道:学习是否有意义,主要取决于新知识与己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系统化了的知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周围世界的复杂联系和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越来越复杂的知识,理解复杂事物现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

  3.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情况的把握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掌控空间较大,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教师来掌控课堂节奏。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控制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情绪、教学的进度等。

  4.有利于学生建立明确的认知结构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接受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它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己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联系的效率。同时,有利于教师对信息进行整体控制,并将信息同时传递给尽量多的人。

  (四)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以听为主,很少积极主动思考,缺少独立思考的余地,即使是动手操作也是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布置的操作步骤来模仿完成。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无法与自己的活动、生活经验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获取知识,使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问题的思考局限于教师的思维,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很少有批判和质疑精神,作为潜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追求将教师讲解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接受,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学习主体地位被剥夺,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与之相适应的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与人协作及组织管理能力未得到锻炼,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并与实践脱节。

  3.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抽象思维智力类型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优秀人才的标准确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优良的道德品质,仅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讲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的,只有身临其境的耳濡目染和言行一致的千锤百炼,才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震撼。再如,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一项复杂的艰辛的脑力劳动,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达到智育的要求真正理解掌握。

  4.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既要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要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要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要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必须凸现行业职业能力和素养。传统教学的手段单一,对教师的素质相对要求较低,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不利的。

  三、基于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要求

  研究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必须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目标出发。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主要有:

  1.教学方式要体现职业性的教学目标,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这种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而是职业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同时,还需要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技术型人才往往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他们所应具有的能力构成中,合作、公关、组织、协调、创新及风险承受等能力及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所以,高职教育教学方式要实现以下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教学内容要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相结合

  技术型人才的总体特征是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理论技术为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但是,理论技术并不排斥经验技术,而是多以经验技术为基础的,同时,理论技术的应用还会伴随出现新的经验因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理论技术的操作含量,应强化学生的操作动机。

  3.教学方式要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与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一般说来,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无数研究实验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有效地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教学形式灵活,体现师生互动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既有赖于教师的优教,又有赖于学生的优学,两者和谐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再有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平衡。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而且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教学互促的教学思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由于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和教学体系的“能力为本位”,必然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

  5.课堂管理科学有序

  良好的课堂管理具有两个特性。一是指科学性。二是指有序性。科学性,一般而言指课堂内的有效时间。它是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形成课堂内的有效时间,从而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6.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强调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

  基于以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学生真实操作体验、理论技能并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高职教学方式。

  【1】《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姜大源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04

  【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教育对策探讨》储争流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20xx.10.30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3

  20xx 年7 月,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被人社部批准为新增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也是内蒙古唯一入选此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院校。20xx 年9 月,在汽车维修专业20xx 级新生中选取了两个班开始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20xx 级秋季新增两个班级实施一体化教学,取得显著效果;20xx 级秋季再增两个班级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

  1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1 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传统的教学课程分为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操课。实行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改变课程设置,依据人社部于20xx 年颁发了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主要是把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操课进行融合。融合后的一体化课程可称之为汽修专业能力课,课程标准的制定,方便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根据我们在调研中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增设了《汽车维修接待》,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汽车维修接待的程序,学习与客户沟通的礼仪,掌握汽车维修人员的职业道德。我们组织教师在现有汽修专业一体化教材基础上,与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使用,使任课教师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也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1)送出去

  组织专业教师学习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明确一体化教学的操作方法。几年以来已有多人多次参加各类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培训及教学能力培训: 行动导向教学实务操作培训、杭州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能力培训、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一体化骨干师资培训、广东省技工院校一体化培训讲座等。

  (2)请进来

  请专家来校指导,在赵志群、张治忠、朱军等名家的指导下,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合作学习来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感知和操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3)加强校内培训

  组织教师相互学习,理论教师向实习教师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实习教师学习理论教师的和课堂教学组织方法;对一体化教师进行集训,分组分模块进行实操及教学方法培训。

  (4)寒暑假走进企业

  鼓励专业教师寒暑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技能操作水平;加强专业教师参加汽车最新技术的相关培训,以掌握当今世界汽车发展的最新技术、工艺及最新汽修设备。包括国家级顶岗实践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本地4S店顶岗实践等。

  (5)与技术人员充分交流

  与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开发与教学实施;积极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把企业的工作情景尽量还原到教学中来;通过座谈会、教学研讨会、观摩课等有效方式,加强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1.3 工作站资源配置

  (1)工作站具备的功能:理论教学、实训操作、资料查阅、小组协作、成果展示等。

  (2)配置原则: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学习资源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相结合。

  (3)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开展一体化教学,就要改造教学场地,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块划分教学区。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场地分区配置:讲课区、讨论区、实操区、工具区、资料区、展示区等。在每个教学区要配备所需要的实习设备和教学设施,如:讲课区配备桌凳、多媒体设备;讨论区配备资料柜、计算机、网络;实操区配置相应模块的设备等。

  1.4 重视校企合作

  一体化教学,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密切的校企合作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尽最大可能把设备和技术引进来,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强化,更接近于企业。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正的实景工作,熏陶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

  1.5 考核与评价

  一体化课程教学特色是全面实行理实教学一体化、教学内容源于企业真实任务、教学模式遵循企业真实情境、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突出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来采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评价主体: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多种评价方式:笔试、实操、口试等;

  (3)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工作页、出勤、平时表现等)、终结性考核(统一理论考试、实操考试等)。

  2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2.1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由于一体化教学过程较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引导、任务课题、小组合作、课堂评价等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教学课堂的一道特色风景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或厌学现象,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效果。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体化学习过程,学生学会了独立编制工作计划,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2.2 提高了教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

  在编制教学文件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从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转化、学习情境描述,到课程设计及学习材料的编写,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教师的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过程鞭策了教师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开发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一体化教学专业技能。

  2.3 一体化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体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行动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足的场地、设备和资料、便捷丰富的信息获取方式、校企合作为一体化教学提供资源保障。经过系统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学生参与度高了,而且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规范操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4 一体化工作站初具规模

  经过两年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积累,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工作站已经初具规模。各个一体化工作站配备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及维修手册等资料。在一体化工作站,实训过程采用企业车间的7 S管理方式、环境渲染、任务引领,使学生如身临企业实境。并采取模拟与仿真的设备或采用企业资助设备来辅助一体化教学。总之,经过一个过程的努力逐步做到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工人、教师与师傅、作业与产品、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2.5 带动相关专业改革,为其它专业提供教学观摩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实施改革获得成效的同时,也在全院积极普及一体化教学理念,推广一体化教学方法。校内培训、改革交流会,一体化教师的公开课,对一体化教学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转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让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使教师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同时,改革以来多次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交流等。

  3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与体会

  3.1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课程,也很难培养出一流的技工。即使有一流的课程,如果没有一流的师资,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技工。所以,要制定合理的一体化教师选拔制度。要制定合理的方式组织一体化教师静下心来弄清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内涵,对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认识要精益求精;要组织一体化教师参与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操作技能等内容的培训;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培训,要定时间、定任务、定要求、定考核,鞭策教师真正在课程教学中融合校企的元素内容;一体化教师工作非常量大,要制定相应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3.2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学生

  一体化教学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是此层次的学生基础差,不喜欢学习,另外,学生的身上也有很多自身的毛病,对于教学的组织,和上课的纪律把控,要费很多精力才能保证任务的实施。这就要求我们要擅长发掘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比如说,学生不喜欢学理论但是动手能力强,调皮但是心理素质好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此外,教师要多帮助学生了解本行业,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使学生对自身以后的工作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也使学生初步在内心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

  3.3 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评价

  一体化课堂评价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确定评价手段。如何将评价环节制定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如何让学生的评价更加公平、更加客观,是需要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努力的。要因地制宜选择评价手段和量化标准。评价方式应以激励学生为主,特别要强调的是评价一定要体现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生参评、教师点评等要素。通过评价方式的转变,激励更多学生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学院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院将更加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坚定不移的实施下去,将进一步结语经验,边实施、边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发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4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在我国经济和文明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重要阶段,各种矛盾都集结于社会公正性,然而实现社会公正性首先应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公正性。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一直被喊口号,但却一直处于沉默中;国家政策虽然从没有忽略它的存在,却也没有给他应有的地位,自然就不可能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就像三等公民被歧视,即使它每年要承担接近1/2 的中考毕业落榜生的培育工作。培养这样一批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按说是一件相对于其他任何一个教育环节更加困难的事,而且这批学生毕业后本应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但却因为他们的学业被忽视,学历被歧视,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简单且素质较低的劳动力。

  18 世纪末,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通过对其功能和作用的研究给予理论支持进而对其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但由于我们国家上下 5000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把书本学好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改革开放后,虽然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我们国家却只把高中和高等教育作为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被高中阶段教育分流的一支,我们无可否认,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是被我们的教育政策忽略的一群人。就像我们国家以往任何一个年代和时代一样,我们的教育政策把这群人明确归为一类,放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或好或坏,甚至没有多少研究是针对他们现状、发展模式和生存状态的研究。这种低素质低能量的长期积累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拉开差距的一个再也无法回避的因素,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动机。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问题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环节长期以来的发展诟病,当前不仅需要国家在整体策略方针上大力支持和引导,更需要结合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对本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寻求该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成长之路。鉴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的现状,20xx 年秋季起,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

  各地市也随后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山东省属于内陆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同时享有孔孟之乡的盛誉,自然受孔孟思想影响更甚于其他省份。所以山东省虽然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大省,但是由于长期的职业教育思想过于陈旧,职业教育模式过于单一,长期积累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等问题已逐渐凸显,职业教育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并试图提出几点建议。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由于小学、初中失败被迫选择中职教育,而且在接受中职教育过程中,中职学校多年形成的慵懒散风气让这些学生互相传染、放大了自己先前的坏习惯,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对中职生的管理虽有无奈但仍有失职之嫌(这主要因为中职生的学业与学校的收入无关)。另外有一组数据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省初中毕业后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和升入高中的学生人数相当(12 年的数据是:40.47 万人和 58.18 万人);我省每年走上社会的中职教育毕业生已经和大中专毕业生人数相当(12 年的数据是 38.05 万人和 48.26 万人)。如果我们仍然固守现有的中职教育模式,那么我们年复年积累的将是每年将近一半只能从事简单操作、创新能力和发展都比较低的劳动力,而且这些劳动力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那么我们国家整体富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国内贫富差距的消除将要靠谁来实现呢?单纯依靠我们不断扩招的高等教育吗?直接放弃这些初中阶段学习失败选择上中职的学生,任其生长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和理论来证实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没有有效行使教育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中职教育质量已经严重阻碍我省经济发展对人才整体素质提升的'内在要求。

  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以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对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主线,结合相关理论依据,在分析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缓慢的诸多因素,并从政府、教师、学校管理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继而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仍然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提出促进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山东 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mainbearer of secondary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bear an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in building theeconomy and culture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n important stage of socialtransition,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re assembled in social justice, but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fairness of the first educational resources. 30 years of reform andopening up, China'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lthough has been shouting slogans, but ithas been in silence; although there is no national policy to ignore its existence, but did not givehis rightful place, naturally, impossible to play him should some effec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as third-class citizens a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the entire educational system, evenif it is close to half of the year to undertake graduate exam test students in development work.

  Develop such a relatively low number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supposedly is a relativeto any other part of an education more difficult, but thes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should be the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production backbone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but because theyneglected their studies, education being discriminated against student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and training we can only b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s simple and low quality of thelabor force.

  18th century,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stern countries began to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study its function and roleby giv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hen study its development model. But because our country5000 years "excellent learning Shi" thinking deeply rooted,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e book tolearn the man" to be eligible to become the national "pillars of." After the reforms, althoughprogress in every aspect of education has leaps and bounds, but we only put the country in highschool and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s a high schooleducation to be a diversion, we undeniabl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ed by oureducation policy neglected group of people. Like one of our country's and the era ever, oureducation policies put these people clearly classified as a class, letting them learn and live betteror worse, not even a little research for their situ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survival studystate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such low quality low energy has become a factor in ourcountry can no longer be avoided widen the ga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is the mainmotivation for this stud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lag is part of the whole education in ourcountry has long been criticized for development, not only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country tosupport and guide the overall strategic direction, but also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carried outin-depth analysis on the growth path seeking a healthy and orderly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in the region. In view of our long-term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lags behind the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status quo, since the fall of 20xx, the state has issued a seriesof favorable policies to develop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round the city also followed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have issued a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plan.

  Shandong Province belong to the inland areas, is China's most populated province and a majoragricultural province while enjoying the reputatio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Confucius andMencius naturally affected by even more than other provinces. So although Shandong Provincehas become the provin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but due to the long thought tooold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over a singl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the low quality of workers and skilled personnel shortages and other problems have beenincreasingly promin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a keypart of the provinc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my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and the problems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ur province of medium occupationschool students mostly due to prim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failure forced choice of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ormed years lazy loose atmosphere so that thesestudents each other, amplifying their previous bad habits,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s as themain body of education on Vocational Students' management although the helpless but there arestill duty (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school and School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come unrelated).

  Another set of data we had to re-examine our province after graduating from junior high schoolchoice is quite number o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nd senior highschool (12 years of data are: 404700 and 581800); every year in our province to take socialvocational education graduates and college graduates hav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12 years ofdata is 380500 and 482600). If we still cling to the existing mod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then we year after year accumulation will be each year nearly half only engaged insimple oper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re relatively low labor, and these laborfrom the vast majority of rural households, so our country overall prosperity, improve the ability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domestic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elimination would dependson who to achieve? We continue to rely solely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Direct giveup th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learning fail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hoose, let itgrow? With such a question, I began to collect relevant data, information and theory to confirm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exercise of our education should be"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school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province overall quality of talentpromotion of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particular object of 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 -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study the main line, combinedwith relevant theory, identify the impac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vince basedon the analysis of long-term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s status quo on secondaryeducation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factors, and from the government, teachers,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four aspects in-depth analysis of 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provi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main problems anddifficulties, and then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still from the above fouraspect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province.

  Keywords :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与职业教育的概念

  2.1.2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2.2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应用

  2.2.2 选择与机会成本论理论及其应用

  2.2.3 产业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2.2.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第三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变迁

  3.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综述

  3.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产生辉煌的原因浅析

  第四章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探究

  4.1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4.2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4.2.1 学生现状分析

  4.2.2 教师现状分析

  4.2.3 政策现状分析

  4.3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

  4.3.1 政府方面的问题

  4.3.2 教师方面的问题

  4.3.3 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

  4.3.4 学生方面的问题

  4.4 山东省中等职教育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第五章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办学模式及启示

  5.1 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办学模式及启示

  5.2 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办学经验及启示

  第六章 促进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和展望

  6.1 促进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6.1.1 关于政府需要改进对策及建议

  6.1.2 关于教师需要改进对策及建议

  6.1.3 关于学生管理需要改进对策及建议

  6.1.4 关于学生自身需要改进对策及建议

  6.2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展望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

  摘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保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烟台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烟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途径,并针对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1烟台市职业教育现状

  1.1中等职业学校规模递减

  从山东统计年鉴得到烟台市中等职业学校数据可知,近几年该市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减少,学校数量递减,在校生人数由20xx年10万余人到20xx年7万余人。

  1.2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脱节

  高等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来源于高中,二是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高中学生与中职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有明显区别。高中学生系统学习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中职学生更多掌握一定的技能操作,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掌握不足,和高中学生有较大差距。出现的问题是,高等职业如何培养知识结构明显差异的两类学生。

  1.3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贯通不合理

  目前烟台市没有高职本科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只培养专科生,这些毕业生通过全省统一专升本考试进行普通高校完成本科教育,或通过成人高考,获得本科文凭。然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二者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有较大不同。高层次的本科职业教育在普通高校完成,这本身就不合理。普通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利用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不适合培养职业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4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包含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社区教育、岗位培训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终身教育法,教育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终身教育法缺失的情况下,各地区终身教育投入不足,终身教育具体实践活动缺乏法律依据,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

  1.5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

  混合所有制引入教育领域是在20xx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在教育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公办学校引入非公有制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引导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一方,参与学校的管理及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预先培养并录用符合其需要的人才,真正把产教融合起来。

  2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途径

  2.1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把烟台市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市。

  2.2建立层次结构清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2.1建立贯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渠道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合理规划,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实保障中职、高职合理的比例规模,针对性地培养中级和高级技术型人才。其次,在保障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等方法不断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建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渠道。

  2.2.2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发展重点,要重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统筹发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规划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加大高职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同时,在确保职业教育规模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通过推行中职与普高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方式,积极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流”,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

  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工作机制,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机制存在相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高职业学校之间沟通不畅,管理放松,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模糊,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无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关联,使得职业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自然联系脱轨,最终无法很好的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3.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否落实到位是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目前,职业教育形式主要是校本教育,企业没有充分参与职业教育和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成熟,这主要源于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以课堂、以学校为中心。另外,企业的'主要目标在于创造收益,其与学校的目标利益无法得到均衡,因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热情不高。

  3.3资金保障力度缺乏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通教育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重视,普通教育可享有的资金明显多于职业教育可享有的。各职业学校在资金较缺乏的情况下,会存在学校基础设施投入缺乏,“双师型”授课教师匮乏,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

  3.4缺少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的有效评价机制。一方面,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不明确,评价指标模糊,阻碍了职业教育评价的实际运行;另一方面,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够重视,缺乏职业教育评价的有效机制。

  4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4.1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协助建立以行业为导向的机构,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发挥行业专家和行业组织的作用,鼓励行业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参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评估其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支持企业、行业组织或者参与组织职业教育机构,加深产教的结合,发挥行业办学主体的重要作用。

  4.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被看作是“经济起飞的神秘武器”,其本质是工作与学习,校企合作的结合。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责任同担,利益长期分享的合作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各职业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产与学的合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的投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重要保障,要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拔款水平,适当增加教育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力度。政府应当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绩效评价制度,同时进行预决算公开、审计公告制度。另外,可以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在保证政府经费基础上,鼓励职业学校吸纳民间资本,建立职业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4.4建立督导评估机制

  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政府应该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在活动周时,相关单位要全面、深入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力求经济社会发展新能源的融合,公民创业、人民创新。同时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专项评估以及督导机制,重点关注和督促县区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力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肖化移,柳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观察与思考,20xx(7):13-16.

  [2]王健.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策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5):77-79.

  [3]高纪元,邱泠坪.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研究[J].职业教育,20xx(18):48-51.

  [4]崔景贵,尹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历程、路径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6):21-2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07-28

服务营销研究论文12-07

教学研究论文12-13

研究生论文致谢04-07

研究生论文致谢05-27

企业员工培训研究论文12-19

建筑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03-28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