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论文

时间:2024-05-30 15:44:2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语文论文(经典)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论文(经典)

语文论文1

  一、西方文化的输入

  (一)大学英语教学西方文化输入

  1.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教材的文章几乎都是选自西方作者的文章,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知识,毫不夸张地说———比比皆是。背景知识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理解语句甚至整个语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相关的背景知识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材料的同时,能更好地了解其相关的文化。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的CharlieChaplin(卓别林)一课里,有这样的一句话,DickensmighthavecreatedCharlieChaplin’slife(狄更斯或许能创造出卓别林的童年生活)。如果我们不去给学生介绍Dickens(狄更斯)的相关情况,好多学生并不知道狄更斯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双城记》等,那么他们也不会正确的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尽管学生可能理解这个语句所包含的句法以及每个词汇的意思,但并不知道这句言语表达形式背后的相关信息。讲授相关的背景知识,把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已成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解释词汇背后的文化

  在一种语言中,词汇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某些信息,诸如生活、价值观,历史等都会在语言中留下某些印记。可以说,了解一国的文化从学习其词汇开始。在英语中,有许多词汇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准确的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体的运用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的讲解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或短语,让学生了解异国的文化。我们知道,由于英语深受欧洲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所以好多词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如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就源于这样一个神话,由于普罗米修斯盗了天火,宙斯派了美女Pandora(潘多拉)到人间报复,最终盒子被打开,灾难、不幸等撒向了人间。因此Pandora’sbox就意味着“灾祸”,如今在英语中已被广泛的运用。还有一些英语词汇则深深地烙上了美国社会特有的印记,如counter—culture(反文化)一词,就专指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那些玩摇滚乐,吸毒,等追求荒诞文化的人,而在汉语里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所以,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也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化的开始。

  3.文化对比法

  由于不同的历史沉淀,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等都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大学英语教师往往采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法进行文化教学。这样学生更明了、清楚目的语的文化,避免在交际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中国人在路上见面时,常常这样打招呼“哪儿去?”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干涉私生活,常常会以“howareyou”等打招呼;又如在中国熟人之间,很少会听到“谢”字,在家人当中,“谢”字更少。相反的,Thankyou这句话,英美人一天要说上千遍。学生了解了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更好的交流。

  二、中国文化的缺失

  我们注意到,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中,教师灌输更多的是与目的语相关的西方文化,而对于中国的文化很少提及,更别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处于一种失语、沉默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其一是大学英语教材的文章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所以教师也不会特意的把中国文化引入课堂;其二是教师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忽视,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西方的文化,压根和汉语文化没有关系。所以,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会主动地用英语把本国的优秀文化表达出来,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也暴露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表现

  1.中国文化传递的缺失

  从小学到大学,英语一直伴随着我们,英语及其相关的文化也一直充斥着我们的头脑。然而大学生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英语四、六级过了,能流利的用英语写,能熟练地读懂英语文章,却说不出来,完全成了“哑巴英语”。近几年虽然在教学和教材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力图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完全的英语环境,免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然而,哑巴英语”现象依然没有减少,一种“新哑巴英语”却又悄然诞生,即学生不会把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出来,这已经成了目前大学生的一种通病。这种中国文化传递的缺失也暴露了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缺失。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上很少讲授中国文化,一来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外语材料太少,许多老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找相关的材料;二来没有认识到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学英语就是学西方的文化,和汉语挨不上边。殊不知,学生不了解中国文化,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造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悲哀。

  2.中国文化理解的缺失

  以儒家的思想为核心内容,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的文化。从小学到中学,汉语一直是我们必学的课程,从中我们学到了好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到了大学(中文专业除外),我们渐渐地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许多大学生很少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更别说了解其真谛与精髓了。即便学生开了大学语文,也只是泛泛的文章选读,并不能理解更深层的文化内涵。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语文化教学更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不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对中国的节日文化亦如此。如今大学生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很少关注中国的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等。我曾经对一个班40名大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知道西方圣诞节来历的占三分之二,而知道中国春节来历的只有寥寥几个人。为了提高学生对的英语的敏感度,大学英语教师鼓励学生去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去看英文原版电影。而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时间去关注中国的文化,这是西方文化冲击的悲哀。

  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大学英语教学属于双语教学,是在一种语言环境里学习另一种语言,这就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输入英语国家的文化,又要融入我们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不可以全然的抛弃母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抵御英美文化的冲击,也会在交际中处于失败的地位。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一些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的表达形式引入课堂,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时下流行的词“裸婚”(nakedwedding),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语言,又了解到了中国年轻人的一种观念。这样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能更好的与对方进行中国文化的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东西方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多地重视目的语的文化,淡化母语文化。应把提高他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贯穿到文化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提高中去。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理解,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输出。我们学习英语不是仅仅学习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用英语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而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外语却越来越变得西化。他们对中国的文化知之甚少,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再加上中国文化教育长期地被忽视,中国文化已出现“断奶”、“贫血”现象。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成了被动者,中国文化也往往被误解、误读,从而使中国文化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逆差”。在国际交流中,大学生是中国将来与世界交流的主体,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弥补他们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真正的让中国文化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顺差”。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输入的方法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英语课堂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在讲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找出相关的中国文化融入到其中,通过对比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又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本国的文化,还可以有助于学生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实践表明,这种教学不但受母语的影响小,而且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词汇联想法来进行文化教学,虽然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的文章几乎很少,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挖掘,也可以在词汇等方面找到切入点,这既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又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查阅工作。如关于动物的词汇和习语,以dog为例,在西方文化里,dog被看成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比如,“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s(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里我们可以给学生解释一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三国东吴吕蒙的故事,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又可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当中国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被完全的西化,本土文化的融入更是必要的。加强中国文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到西方文化的异国情调,又可以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语文论文2

  论文摘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阅读;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拓展知识和能力空间;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鼓励和引领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语文阅读实践。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贯彻好“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必须给够学生充分自读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

  20xx年,我在商河县孙集乡中心小学听过一堂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珍珠鸟》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1、应该如何分段;2、本文重点写的什么;3、珍珠鸟的特点是什么;4、课文最后一句:“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结果:学生如坠雾中,面面相觑,勉强作答,场面很尴尬。

  20xx年,我在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听了一位教师讲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那位教师先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读了几个来回,能力差的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读完。初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盘点,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这个过程既实现了本册教材“词语盘点”这一自查自测栏目设计的意图,又在合作中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接着,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朗读课文,消除在初读课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还安排了再次默读的时间,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交流,并联系前一课学过的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让学生自悟: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处罚。整堂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读和交流时间,把“以生为本”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过度的设计。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一定要简约,要采取粗线条式的结构层次,要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整个课堂,要为学生自主阅读留够时间和开辟大块大块的空间。

  新课程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的教学程序推进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是精读课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是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兴安盟,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承上启下,可以引领学生从精读自然地过度到略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略读课文课堂教学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

  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

  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难处再读读,有趣味的再品品,重点地段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把生活读懂。

  语文既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着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也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哲理,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感悟和传承。教学中应该落实“大语文”和“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间自由飞翔,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触摸,用自己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到语文是真实的语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更浓、能力更强、个性和特长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李莹莹鲁东大学20xx-06-01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以安阳市故城中心小学为例冯磊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05-27

语文论文3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师要练好内功,在语文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视积累的教学,重视已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继承和运用,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多媒体手段和语文教学应做有效的整合,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回归本位。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高效;语文本位

  有位语文名家曾说过:“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一句话,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在尝试课程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展示、点评、质疑、补充,成了新形势下课堂的主流。不可否认,课改后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我也有机会听了许多精彩纷呈的阅读教学观摩课,感慨颇深。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语文课教学的思考――语文课应回归语文本位。所听的这些课,从一般标准来衡量,也是比较成功的,有的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有一定创意和突破。然而,我又不免感到,在新课程实施中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关注跨学科学习的'今天,教师对教学设计多样化,对师生互动,对多媒体运用,对引进其它学科知识,下的功夫往往较多。毋庸置疑,这些努力都应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暴露出语文课脱离本位的瑕疵。对此,我想指出,语文课要真正具有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师要练好内功。我们应该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如下要求: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科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就从所听阅读教学课得到的感想,以及自己不断的尝试摸索,我认为,在语文新课改教学中,应该重视下面的几点做法

  一、在语文课教学中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有稳固的基地,我们添砖加瓦时,才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同理,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了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等)和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等)的教学与训练,才能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向大语文观的转变,否则,这一切将会变为空话,将会无从谈起。

  二、语文课教学中,必须重视积累的教学

  积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而这方方面面因素的积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慢慢积累的结果。语文素养的积累,有文化底蕴的积累,有人文素养的积累,更是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的积累。为此,为了提升人的语文素养、培养民族感情、提高民族综合素质,在语文课教学中有必要重视积累的教学。在语文课中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培育学生的民族感情等。

  三、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已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继承和运用

  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但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之上。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可以为我们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且许多方法和手段经过多少年的验证,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不能丢掉宝贵的财富而另劈天地。有人说的好,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充其量是深度的改良,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前人创造的财富,应该有所继承,古为今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多媒体手段和语文教学的整合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手段和信息技术已经步人了我们的课堂,向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这些只是一种手段,是为帮助我们教学而用,画面的、视觉的东西不能完全代替语文一贯的教学,因为语文教学的重心最终应落在语言的感悟。这里就看一个多媒体手段和语文教学的整合问题。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和信息资源,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五、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应加强基本功训练

  教师教学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而教师的内功如何又直接影响着自身教学行为的好坏。我们也知道,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具备“一桶水”。“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才能自如的施展自己的教学行为。

  六、在语文课教学中,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教学阵地。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布置,贵在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展示学生的个性精神和人格魅力,完成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

  总之,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练好内功,回归语文,是一道“铁门槛”。语文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都应该从这里出发,而不能离开这个起点。语文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课件,没有目不暇接的活动,只有书声琅琅的课堂,只有静静思考的课堂,只有笔声刷刷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这就是我最大的体会。

语文论文4

  移情,在心理学上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作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教学中的移情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把学生的感情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一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学生的心里,即感染学生。(这里的“感情”是广义的,包括认识、情感、需求等心理因素。)

  一、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

  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教材里的知识、感情,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

  学生因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面和理解力不如教师,教师在领会教材时,如果仅停留在自己作为成人的认知层面上,是无法获得最接近学生体验的。因此,要是学生轻松、快捷地对教材产生起初的体验,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与“备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角色互换”,即改变原有角色(教师),去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体验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认知障碍,了解到学生已知什么,欲知什么,有何困难。这样,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轻而易举了。对教材和学生有了较多的体验,围绕学生的需求寻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设计教学语言,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要善于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要善运用自己对教材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始终贯串着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交流与沟通能否达到和谐默契的境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无论是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方法的“授”,还是作业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师生体验交流的契机。

  在课的导入上,不论是设疑导入,还是情境导入、激情导入,只有教师设计的疑问、创设的情境、激情的语言基调切近学生的心理,或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启发引导作用,或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体验,或能很快激起学生的“情”,才能顺利引入“正轨”。

  此外,方法及新知的传授、作业的设计,同样是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同感”为途径的。教师传授方法及新知识的方法以及语言、情绪,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的课堂是最有活力的。在作业设计中教师感染学生,主要是看教师在学生角度对学生作业的

  “度”和“量”的把握。无论是巩固练习的作业,还是延伸拓展性的作用,都应以能唤起学生的体验及主动性为原则,做到适度、适量,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训练作用。

  教师感染学生,可以说是教师用贴心的言行,去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探求新知的过程。科学的“感染”,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促进教师传授的欲望,使师生间的心理互动得以激活,师生关系得以优化,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教师的移情能力在课外练就,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移情能力的发展,要靠深入教育学、心理学,深入教材、大纲,深入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语文论文5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

  文字具有传递情感的功能,通过文字的排列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意境,使人在品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短短二十字诗人就描绘出一幅黄河奔流的画卷,意境雄阔,意气风发,极具震撼力。艺术美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升华,因此他源于人们的生活,却又高于人们的生活,他对于展示人类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课本中的文章虽然不像音乐、美术这样是专门的艺术学科,但是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艺术之美,能够借助文字给你一种不同以往的体验。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文字:文字是一道墙,这边桥墩站着读者,那边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而且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字的作用,也引出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要想建立起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文章中提到的意象把握得更加准确,能够进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去,使读者能够对作者描述的情况身临其境,增加学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了李绅的《锄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农民公众的情况,并向学生提问如果自己成了这个农民会有什么想法,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两全其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材的语言美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汉字具备三美,一为意美以感心,二为音美以感耳,三为形美以感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语言有声化,使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例如汉乐府《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画面感,尤其是在江南水乡生活的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使学生对一些诗词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能够自发地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中去。

  (三)充分备课,挖掘并专研教材中美的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信息,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是感知美、发现美、享受美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备课任务,提前将课文中美的因素挖掘,并在讲课的过程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受到美的陶冶。板书是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写得一手漂亮板书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例如在讲解王安石的《梅花》的时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梅花》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揣摩,在上课的时候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四)通过作文指导寻找美、创造美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个人素质的重要工具,较高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写出辞藻优美、意境丰富,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文章,但是审美能力较差的学生写出的文章所蕴含的美也就差一点,甚至没有闪光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课讲解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美,怎样写作才能体现出美,怎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美,这也就要求学生拥有比较强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荷花》的时候教师可以同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关于荷花的文章,并用多媒体播放荷花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对荷花有了直观认识,以后进行荷花的写作也是下笔如有神。

  三、结语

  审美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对课本内容中美学知识的挖掘,不断提升自身美学知识的积累,在授课的过程中渗入美学知识,使学生有美的感受,使语文教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断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

语文论文6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会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从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那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个课题,你会想些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想知道雪地上有哪些画家?”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画了些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用什么工具画画?”有的说:“我想知道是谁画得最好?”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雪地上来画画?”……我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便用激励的口吻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一起找找答案吧!”学生有了要想解决的问题,学习兴趣格外浓厚,都捧起了书,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经过学习,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刚才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是写……”,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读书,不仅解决了我自己提出的问题,还知道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二、在文中看似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

  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中开头提到,国王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

  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可后来却选了捧着空花盆的雄日做继承人。对于这点,学生肯定会产生疑惑。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展开讨论。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谈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整个课堂仿佛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水,是如此的充满活力,每个孩子是如此的机智、聪慧。

  三、在学生提出疑问时,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你不是说现在咱们的国家能源紧张,要节约用电吗,那我们这儿经常停电,大街上好多路灯都不亮了,北京为什么还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那不是浪费吗?”此时,老师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并组织孩子进行讨论交流,最终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求气氛极浓;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此外,教师发问的态度和对待答问中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诙谐潇洒的谈吐,必将搭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挖掘教材中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语文论文7

  一、符合文学的功用

  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2.把握课文精髓,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上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当中,不应仅限于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还应该注意挖掘课文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使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就业之路。如《一张诊断书》这篇课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关注和对关键语句的品读,让学生体会林巧稚大夫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坚持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又如《窗》这篇课文,除了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中心思想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谈谈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同学们一致认为,做好服务业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良,要处处做到为被服务者着想,并认识到善良和真诚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这样,在这些作品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恰如其分地及时地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让他们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中职生同样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关系重大。面对新形式、新机遇,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利用学科特点,把人文素养、爱的品质教育、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德育贴近现实,春风化雨显成效,促进他们成才。

语文论文8

  一、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语文这一学科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教学的,语言文字的传授不需要进行实验演示,也并不抽象。有的语文教师就以此为借口拒绝多媒体教学,认为通过声、像来展示语言是多余之举。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否定了多媒体在提高教学速度和效力方面的优势,更否定了视听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这一事实。还有一类教师就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多媒体教学能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以为声音、图像等越多越好,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盲目地使用多媒体,甚至以为多媒体教学能够取代教师的传授和讲解。

  于是,放弃了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抓不住文章的重、难点。其实,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用得好能促进教学,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根本不能替代教学,这一点每位教师都要从思想上去认清。

  我们教学的主体是人。人与人的双向交流永远是教学活动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无论时代怎样的发展,“人机对话”只能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人类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更何况,设计、操纵人机对话的还是人。在人机对话式的教学中,机器是在执行人的意念,而不是取代人的意念,所以教师应树立永远进取的意识。

  二、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多媒体教学技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它的出现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的提高上不能掉以轻心,而且要求在教学手段上精益求精。巧借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里就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故宫博物院》。故宫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身为炎黄子孙的学生,肯定关注祖国的文化。可《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建筑物众多、方位词众多的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由于文体的特征,学生读来觉得很枯燥,加之所讲建筑物太多,学生在阅读时就没了方位感,感觉走入了迷宫。

  针对这一情形,在教学中我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把文中所讲到的建筑物按由北到南的游览顺序绘制了游览故宫的平面解析图,然后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把建筑物的名称一一标出。同时加上几幅故宫的精美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不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实,我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因为多媒体的特点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最终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让一篇抽象的说明文变成了一篇直观的说明文,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教学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挑战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应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有深刻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课件预设性强,影响了其应付课堂突出情况的能力。我们都知道,课堂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应变能力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大多预先设定教学程序,教师按预定的计划操作,有可能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语文教学是表情达意的过程,教师的情、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三者应融为一体,始终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整个教学既自主又合作,既自动又互动,达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境界。而多媒体教学却忽视师生间的交流,由课件全盘代讲,用课件取代了书本,而教师则成了一名电脑操作员,忙于操作、解说,学生并没有得到情感的体验,思维也未得到拓展,师生间的交流显得很苍白。在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仍需要教师亲自去说、去做、去画、去演,并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用提问、启发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显然“人机对话”存在的弊端十分突出。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在选用多媒体课件之前要本着坚持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原则,该用则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将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真正地启发、引导学生。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让语文教学始终跟着我们的信息时代一起前行。

语文论文9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侧重对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学习,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其更加看重的是对学生整体的学科素养的培养。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学习当中的重要环节,其作用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开展课外阅读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有哪些促进作用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阅读量少、时间少。从社会大环境而言,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千奇百怪的事物也越来越多,这对高中生的诱惑极大,有些学生就开始痴迷于网络,而耽误了学习,更不要提课外阅读了。从家长和老师角度而言,他们为了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之中,只允许学生读一些和高考有关的教材辅导书,这样学生哪有空间留给课外阅读呢?(二)模糊性选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炸状态,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因为课外读物的多样性,学生往往会陷入一种选择困难症,不知道该选取哪个方面、哪种类型的课外读物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方式

  (一)营造阅读环境。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11课《鸿门宴》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表演一个话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后,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读物,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汉书》中的《高帝纪》等等。(二)老师、家长的引导。现在很多学生对于经典古文的阅读,越来越缺少兴趣,究其原因,莫过于是因为语句方面难以理解,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在学生平时学习古文经典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最前面的几篇章节,或者是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红楼梦》解读的视频。

  三、课外阅读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是老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初衷,所以,在安排课外读物的时候,老师一定得选取合适的阅读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11课《过秦论》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读一些浅析课外阅读对高中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4)班陈笑涵相关的课外读物,例如,《史记》中的《六国世纪》《张仪、苏秦列传》《战国策》中的《秦策》《东周策》等等,当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主要背景、人物关系之后,自然对《过秦论》这篇文章的学习就轻松很多,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二)转变学习语文的方法。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以老师的讲课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现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加以转变,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老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积极提高学生对于高中语文课堂的兴趣,例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同学根据自己平时阅读到的课外知识,谈谈对于文章的看法。如老师在讲到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过的《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内容谈谈对于文章的理解。在讲到必修4第四单元第14课《廉颇蔺相如传》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以前学习、阅读过的在《左传》《战国策》中的章节,来谈谈蔺相如和廉颇在面对国家、人民的时候那种宽广的胸襟,谈谈为什么赵国拥有廉颇、蔺相如这样的人才,最后仍然会走向覆灭。不只如此,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也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来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习惯。(三)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课外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体现在对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上。例如,老师在讲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老师在课堂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旅行杂记》等文章,让学生学习朱自清先生那种通过深入观察生活,注重写实的风格,而不是在写作时,只注重对于语句的华丽修饰,而缺少真实感情的投入,这样的写作难免会让学生逐渐成为那种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文章实质的内容的人,这就违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培养的目标。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课外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练习。

  【参考文献】

  【1】陈栋.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分年级指导实践探索【J】.创新人才教育,20xx(02)

  【2】王丽娜.从课外阅读谈语文核心素养发展【J】.才智,20xx(13)

  【3】单昕,纪一媛,梁晓玲.高中生课外阅读需求与阅读指导调查报告——基于广州市四所高中的调研思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xx(35)

  【4】王欢.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xx(12)

语文论文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也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认为如何引入数学新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重视数学新知识的引入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深入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引入数学知识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从生活实例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一些大家熟悉的生活情景景引入课堂来,结合生活实例引入知识是数学知识教学的一个很好并且非常有效的途径。它可以让数学变得简单易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举个例子来说一下:教学一年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可以利用课件呈现几组生活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一:几个小朋友一起用积木组装房子等,突出不同的积木。情景二:一些中学生在操场踢球,突出球。情境三:超市里的一堆堆的矿泉水。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刚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2.你能给这些物体分分类吗?这些熟悉的生活情景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而且会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二、从动手操作引入

  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非常明显的感知。如:教学一年级“5的分法”,可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5根小棒摆一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讓几个学生说一说,通过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5的分法有几种。再用这种方法教授其它数的分法即可。

  三、从已学知识引入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学习,许多知识可以通过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直接引入。例如:“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知道并掌握了进行整数的加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原则,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可以从复习整数的加减法入手,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这样利用引入已学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学生就会较好的理解这部分知识,从而轻而易举的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解决了新知识的难点。

  四、从设置问题引入

  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特别好奇的心理,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能激发学生探索、追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从一开始上课,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先写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2+2+2+2”,问一个学生得数是多少,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8”。然后老师再出几个类似的加法问题,让几个学生说出结果。接着让学生来考考老师,几个同学说不同的算式,看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算出它们的结果。这时,教室里学生都动了起来,大家似乎都想难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说的算式都能快速准确地得出结果,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大家能快速准确地算出这类题的结果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这时候,掌握新知识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巧妙的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

  五、从探究过程引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已有的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让静的知识点变成动的知识点,用新颖的思路来探究新的数学问题,用独特的方式来解决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一边学一边用,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已有的结论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这些结论。如: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带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1.它们各部分名称?2.各有什么特点?通过探究学生自主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点。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各部分的特点。整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总之,引入数学知识的方法很多,有时需要结合使用不同的几种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只有将这些方法巧妙地结合运用,才会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学会数学知识。

语文论文11

  用 然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于分 且 彼能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句 乃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之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首 岂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二、走“四步路”

  学生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往上标点,看完了,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应引导、训练学生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三、抓“五关键”

  给文言标点,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之时,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一定的方便。在这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抓“五关键”。

  1.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例前文中的“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图且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2.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对称整齐,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前文中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臣闻”之言应断作“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抓对话标志“曰”、“云”、“言”等断句。古人对话时,大多数有表示说的“曰”、“云”、“言”等,而这些正为我们断句时提供了方便。如前文中的“主曰”,“帝曰”,“帝顾谓主曰”等。

  4.抓句末语气词断句。正如上文所说,一些虚词常放在句末表各种语气,这是我们断句时的重要参考。

  5.抓句首助词断句。同样,一些助词常放在每句话或分句的开头,这也告诉我们在有这些词的地方前后可以分开。

  当然,要能为文言文正确断句,首先做到的是必须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做到标点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言现象和古代汉语相符合。在此,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运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就可以给前面例文进行如下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总而言之,正确地给文言断句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还应多读古书,经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做到标点正确,阅读文言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有较大的提高。

语文论文12

  语文“活动式”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活动课程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采用抽象符号形式学习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语文感知学习和语文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形式。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了很多名家的作品,这些篇目如果按传统教法讲授,学生大多只会被动地接受,既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很好的提高其解读作品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授课实践中尝试“活动式”教学有其必要的价值。语文“活动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并结合一定的语文感知学习来发展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活动式”教学有着以下特点:首先,语文“活动式”教学具有主体性。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拥有主动权。

  传统教学中的老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主动发言的机会,这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缺乏学习兴趣。在现代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做一个“指挥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营造一个活泼的课堂环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活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意识,主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其次,语文“活动式”教学具有实践性。所谓的实践性就是指“活动式”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活动的地点、时间、规模和方式等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安排。这说明,学习不必仅局限在课堂上,学生甚至可以到校外去参加实践活动。这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尤其难以实现。

  语文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来发掘课程资源的,而不是在语文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来构建课程。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问题,一提语文就是枯燥的背诵。其实这对语文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剧。语文“活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在“做”“探究”“考察”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生活,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真正的能力,就不会存在对语文没有兴趣的.问题了,我认为这是语文“活动式”教学最大的长处。最后,语文“活动式”教学具有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性不仅意味教学对象面向所有学生,也意味着学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学习资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从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学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依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爱好,实现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全面发展。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活动式”教学的开放性正好可以突破语文课本的这种局限性。语文“活动式”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学生的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主要方式。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语文活动课程此类活动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分为以下几种:一种为竞赛类活动,如古诗背诵竞赛、对对联比赛、童话接力比赛等。此类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竞争才能胜利,在竞赛的过程中又可以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加深记忆,比单纯的背诵更有收获。一种为阅读类活动,组织学生阅读书籍,并写出读后感。这类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联系在一起,课内的阅读可以限定篇目,让学生集体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当今这个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组织这样的活动,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一个有效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一举多得的活动。一种是表演类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命题演讲、辩论、主持等。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枯燥的课堂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适当的表演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如寓言、喜剧、小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是集会类活动,教师或者学校可以组织故事会、学习交流会、读书会等,使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进步。集会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使一个人的收获分享成多人的收获。最后一种是编创类活动,如黑板报编写、手抄报、创办杂志、广播稿等,此外还有成语接龙、补歇后语、巧猜谜语、练习对句等。这类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创造性,发展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头脑变得灵活而不死板。

  2.语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喜欢的方式,抓住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教育目的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丰富学生的知识。组织课外阅读小组,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或者社区图书馆进行阅读,可以是报纸杂志,也可以是中外名著。此外组织学生听广播、看电影也是课外活动的较好选择,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工具得到扩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广播和电影,进行完毕之后可以开展各种专题讨论,如文学讲座等,也可以写读后感和观后感。一种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社会调查互动,组织学生就某些语文问题进行社会采访。例如可以调查社会中“错别字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采访和整理中注意一些语文问题。

  3.闲暇语文活动这些闲暇语文活动可以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主要包括社会教育类活动,例如社会实践;还有一些科学技术类的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天文台,观察天象,开一些科普讲座,进行一些科学小发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体育卫生类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武术和体操、登山远足、卫生保健等等;最后是一些文学术活动,如集邮、书法、摄影。语文“活动式”教学在认识上突出了整体素质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利用闲暇活动,使学生提高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新人,是顺应时代要求,顺应新课改的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值得积极推广。

语文论文13

  1创设生活和情感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情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虽然是作者情感升华和艺术加工的产物,但是它来源于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学习的内容越是与其生活实际和情感贴近,其知识接纳程度就越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联系,可以拉进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促进学生与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灵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创设,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之收到真善美的熏陶,增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如在《社戏》阅读教学中,结合这篇文章具有生活场景逼真、水乡韵味十足等特点,教师可利用图片或影像展示江南水乡的秀美风景,让学生感受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同样,教师还可以让有南方乡村生活经历的学生讲述一下乡村生活趣事,让其谈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并将讨论的话题和思维引向文中所描述的趣味横生的月夜和散发着豆香的水乡。这样不但可以唤起学生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对学生发展和语文教学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内心状态,不懂得开动学生脑筋,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还要知道何时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般来说,学生乏味时,正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良机。其次,根据重点、难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在后半节课学生比较倦怠的情况下,提出如下问题: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是一个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的人,那么,他与镇关西无冤无仇,为何非要置他于死地?在文中,鲁提辖只用三拳如何就打死了镇关西?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金翠莲父母的命运、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进行讨论,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细节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3创设想象情境,强化语文阅读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也是德育和美育的主要阵地。情景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想象情景创设,构建情真意美的教学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美育、德育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个人思想素质。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熟读教材,通过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研究,寻找教材中能引起学生想象的出发点,创设良好的想象情景,激活学生想象,调动学生听觉和感官器官,培养学生阅读和创作激情。如在《天上的街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优美的的音乐,如《MoonRiver》(月亮河)或《LyphardMelody》(星空),让大家闭上眼睛聆听并想像遥远的夜幕上空所有可能存在的景象。然后让大家说一下自己想到了什么,再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通过阅读、品读看一下诗人郭沫若是如何想象的,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还能提高其想象能力,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功能。

语文论文14

  一、错别字的定义

  错别字,名如其字,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接触和运用以书面表达为基本条件时,因多种途径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写字情况,使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在完成语文的日常作业,回答语文测试卷或通过多种进行书面文字回答的形式出现的错误的文字。

  二、教师处理二年级语文错别字时的困境

  (一)汉字基本因素的混淆

  作为小学语文的基本组成元素之一,汉字是结合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种因素而综合发展而成的基本文字因素。汉字文字的构建是由基本笔画去构成的,通过三十多种的基本笔画种类的合拼,可以结合成不同种类的汉字基础部件。因为不同笔画的相互包容和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五百多种的基础汉字部件。

  当不同种类的笔画以合适的结构方式进行合理的合拼时,复杂多变的汉字就诞生。因为汉字的基本笔画类型和独特的结构方式是在一定范围中程度地相互合拼,因此,汉字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的。虽然汉字繁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由于文字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的,所以,汉字的多样化仅仅是造成学生写错字的基本组成因素之一,而不能看成是制造问题的影响因素。

  (二)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原因

  1、学生的识字效率低。二年级学生,作为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的其中一种,经过一年级对语文识字的学习后开始积累了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汉字。不同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会因为各自的观察重心、认知态度和记忆模式等,往往会造成不同效果的识字模式。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学生需要了解和记忆好汉字的部件、笔画和意义等。如果学生没有合理地进行分类和概括,就容易出现汉字基本因素混淆的困境。

  在进行日常学习和完成作业时,部分学生如果做题时不够认真,那么就容易会在没有真正理解和认知汉字的本意和价值时,一知半解地进行运用,从而造成错误地改变了汉字的部件组合方式或组成部件等困境。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没能及时学习、理解和记忆好书本中某些要求会写的汉字,导致在听说写时无法完成“书写”这一基本因素;另一种则是部分学生在书写汉字笔画时没有端正心态,造成写字不正确或不规范等情况。

  2、身心意识的局限性。二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都会因为生理发育与心智活动的共同发展,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小学生不仅有强烈的模仿意识,而且也逐渐开始学会从听、说、看等多种途径去认识客观世界。不过,虽然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在一定范围地促进了身心发展,但客观上仍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待提高。因此,当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和记忆汉字时,可能会因为记忆时不够专注而无意识地降低了识字的正确率。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读轻写”的错误认识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安排、组织和维持识字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日常教学的基本组成因素之一。宏观上说,文字是短语、句子和作品等语言书面作品的创作条件,因此,可以看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提。

  但客观上,学生竞争意识的加强容易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侧重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增加音乐、图画、视频等吸引眼球的媒体,从而在不知觉中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识字课堂的日常安排。虽然学生接触的汉字是逐渐增加,但是,大部分汉字都有各自的写字顺序、明暗意义和固定搭配等。因此,如果语文教师在二年级的日常教学中没有及时意识到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就容易简化甚至忽视小学生识字的基本学习模式,为学生的后期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患。

  三、小学二年级阶段处理错别字的教学策略

  (一)收集常见的错别字,加强识字教学的合理性

  语文教师在针对二年级学生的教学模式时,要灵活地考虑、观察和总结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情况,定期收集、分析和统筹好学生在日常语文作业和考试试卷中出现的错别字等,结合班级中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答题时写错的汉字,从而客观分析大部分学生的常错字体,程度地提升识字教学的合理性、全面性和客观性,使教师在指导学生修改错别字时,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去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减少学生对汉字的误解。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日常的识字教学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是处于低年级阶段,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是一定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去增强日常的识字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模仿优势,在设计、介绍和指导学生去学习日常的识字学习时,能够理性参考与汉字有关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当语文教师能够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去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汉字,就能促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增加对汉字的了解和熟悉,减少汉字混乱的出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短期记忆,强化识字的正确率

  短时记忆是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形式之一。语文教师如果要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困境,就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和总结学生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并有意识地在日常的课堂教育时充分运用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多从不同方式、不同重点和不同形式记忆,例如使学生把错别字抄几次,加深对汉字的记忆或者安排限定时间中看谁能最快地找完错别字的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识字的正确率,巩固学生的短期记忆,开拓学生的识字领域。

  四、总结

  如果要帮助和指引低年级学生降低错别字的出现率,语文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关注、整理和总结不同学生的出错情况,在课堂教学和日常作业批改时设计好合适的常见错别字的修改要求,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端正好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有效、正确地学习和记忆汉字,从而范围地降低学生在日常作业或试卷上出现写错字的出现次数,培养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功。

语文论文15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情境;观察;想象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感到有话说、有内容可写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在教学写小动物的时候,让学生把饲养的小动物带来,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如鸽子羽毛的颜色比色彩艳丽的鹦鹉要单调得多,但它的独特之处是鹦鹉所不能比的。这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的说鸽子会送信;有的说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具体的挂图、插图、图片等创设情境,培养观察力。

  二、创设想象情境,使抽象形象化

  学生的情绪往往在想象中得到高涨,想象力也随之而发展。教材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引入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形象、有趣的材料加以联系、想象,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不仅观察时要激发学生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共同编写故事,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和创作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例如,结合课文插图,配上几句抒发情感的话、给书中的人物配上内心独白、看完一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在书中做做批示。有时也可就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仿写等。“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说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这是新大纲对作文的要求。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三、创设实践情境,增强直观感受

  巧妙的真实情境创设,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如,在教学《第一次……》时,考虑到教师节即将来临,于是我选择在课堂上手工演示制作贺卡。在课中,我边演示制作贺卡的步骤,边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制作贺卡。贺卡制作完毕,老师请学生讲讲自己制作贺卡的过程,动手操作心得等,然后启发他们说说准备把贺卡送给谁?祝福他什么?为什么要送给他?由于老师的演示,学生的参与,学生有感而发,很愉快地完成了本次习作。所以作文教学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尽可能地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也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如,在进行“可爱的校园”写作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校园,要求他们说一说校园有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增强学生写作的乐趣。又如,学习了写请假条,那么学生请假就一定要亲自执笔写请假条。学会了书信,学生平时可用书信的方式给老师写信交流,学会了写倡议书,可让学生给本年级其他班级写一份倡议书,在运动会中写几篇通讯报道等。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情境的呈现有多种形式:

  (1)直接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如:学校、教室。

  (2)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如:模拟一些游戏。游戏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中学习写作,可提高他们学习写作的兴趣和效果。

  (3)利用多媒体课件、录音故事、幻灯片、活动图、图片等教具展示生活情境。

  (4)讲童话故事。对童话故事的热爱是学生的一种天性。通过讲童话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通过操作活动。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学生操作活动,是使学生身处情境之中,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不同形式的情境创设,教师在习作训练中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敏捷了,文笔流畅了,而且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与写作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发展等能力的提高。

【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论文05-30

语文教学论文12-15

语文教学论文05-21

高中语文论文03-12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论文07-23

初中语文论文12-01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的论文07-2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9-1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