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论文

时间:2024-05-30 08:48:4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语文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1

  语文学科是一门艺术,一直贯穿在我们学习的生活过程当中。培养语文素养,就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于语文的理解能力。小学生尚处着理解能力偏弱,思想意识相对薄弱的阶段,因此,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为了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内容,完成更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和学校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重视,使其不断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来不断适应当今的阅读时代。当今教育新课标的改革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也需要有着强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探究,使学校成为充满书香味儿的校园,就应当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相应的优化整改。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不断的打造阅读的校园优秀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校园。

  一、预习使阅读教学充分展开

  预习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正确的提升阅读的效果。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变得更加稳固坚实。从而使阅读的内容也能够更加系统化有条理,在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有效率的进行听讲。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预习环节就需要学生在初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对文章整体大概做好一个了解,画出阅读的重点以及阅读的任务,不断地进行思考。同时在课堂的过程当中认真听讲将自己的重点进行标记,从而能够完整地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随时的进行提问,针对自己不懂的难题向老师做出提问,让老师帮助进行指导。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由于学生存在着众多的思维不够成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更加欠缺等问题,就应当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借助字典等工具来初步的查阅相关字词的释义,从而根据这些文章的内容,学生也能够根据字典找到自己不能够理解文章的词义,再通过讲解,进行有效的理解,这样也能够高效地提高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仅需要了解词义,还更加需要了解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二、多形式阅读让阅读更加精彩

  (一)对比阅读为了提升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感受,就应当在阅读中增设不同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阅读来体验双方的文章变化以及中心思想体会的变化。对比阅读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展开自己充分的思考。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开头一句“春天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朦朦胧张开双眼。”我们在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的过程当中,给予学生其他的语句,让学生与这一句进行对比。例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所有的景物都开始苏醒。”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都是来表达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的景象。在进行文章讲解过程当中,试着引导学生探讨两者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学生一定有着自己的理解,但大多数的学生一定会选择原文的内容。因为原文的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天复苏的景象十分细节化的表现了在了我们的眼中。通过这种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就能够深切体会到阅读过程当中语言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不断激励着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探讨。

  (二)思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收获疑问是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和前提,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得。所以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能够敢于想象、敢于疑问、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不断提升学生的质疑素质。例如,在学习(树叶都是绿色的吗),学生就能够思考: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树叶都是绿色的呢?如果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思考出正确结论。就可以向老师提出疑问,而老师此时就能够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当中有没有看到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呢?那么到底树叶有没有其他颜色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通过对文章进行阅读,学生能够得出结论:树叶并非都是绿色,而学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除了得到这一问题的答案以外,还能够获得更加重要的收获:要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自己进行实践探家。

  (三)合作阅读合作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通过分组来进行协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断提升自身阅读素养的过程。阅读不是一个独立的任务,而是需要将多种阅读形式结合,让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及时的进行理解。合作阅读能够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及时主动地思考一系列问题。这一点相比独立思考来说,就能够让学生获得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应当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阅读。阅读过程后交流彼此的感受,同时做出对文章的整体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理解文章描写月色的美妙过程。

  三、结合朗读提升书香味儿氛围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朗读的方法。朗读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让学生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受到阅读的熏陶,不断的启迪自己的思维。教师可以利用朗读的方式在学校建立图书室以及阅读角。学生可以在阅读室内进行无声的阅读,同时将自己喜欢的文章带到阅读角进行大声的朗读,体会这种阅读的魅力,同时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一定的自由朗读环节。让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到这种活动当中,通过引经据典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四、课外阅读中营造书香味儿

  对于语文的阅读能力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的阅读当中。同时也应当抓住课外阅读,不断地抓住这种契机来填补学生对于阅读的空白,使学生阅读能力层次性的提升。课外的文章也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改变传统的课堂文章带来的枯燥性。为了确保阅读的质量能够充分的营造书香味儿的阅读环境,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他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启发思维的书籍,可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摘抄下来,也可以将优秀的心得体会做成手抄报让同学们进行展示。阅读量的提升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充分的营造书香味儿的阅读氛围,就应当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不断交流自己的感受,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给其他同学,学生之间才能够充分的提升对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师推荐给学生一本名叫《繁星春水》文章。这本书都全部采用短句以及短诗的形式来表达充分的思想感情。局限于学生理解能力偏弱的问题,这本书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之间阅读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慢慢的感受这些阅读文化魅力。通过在课外阅读当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阅读情操,从而为营造书香味儿的校园环境带来了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的培养,全方面的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营造一个书香味儿的校园环境。同时我们也需要以小学语文课堂为出发点。以此契机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教师也应当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对教学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在增强自身知识的过程当中不断为学校创造书香浓郁的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论文2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知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一是孔子说他“不愚”。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关于曾参,《论语》有以下相关记载: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颜回比起来,我觉得曾点更透出一股灵气,一语道出孔子一以贯之的东西。但“先进”的“参也鲁”似乎与之又有矛盾。我不知应做何理解。这且不说,最后孔子的“吾与点也”颇有意思。我觉得如果说面对颜回,孔子感到的是同质的认同,那么,面对曾点,孔子感到的则是一种异质的认同。有人认为“吾与点也”道出了孔子退隐的心声。我觉得这种理解自有他的依据。曾点异于他人的理想恰恰从反面填补了颜回“非助我者”的空缺,给孔子一个异质的启示和选择。

语文论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

  1.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2.让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安排学生轮流在家长的引导下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每节语文课开始时先让学生简单讲讲这节课的难点。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二、充分备课,生动的教学语言

  1.要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把握准确,认真钻研、理解教材,并加以延伸,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为了使教学更有效地进行,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找到重点和难点,运用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教学方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将教学任务完成,完成教学目标。

  2.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教学语言,教师应当用生动性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语言尽量要形象具体,语调要充满感情色彩,并有极高的调动性,而且要不失幽默。

  三、课堂上的高质量对话

  高质量的对话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每一次与学生的对话,不断地引导学生对话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设计时要多设置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敢于与教师讨论语文知识内容。

  四、突破重难点,注重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将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刻讲解。教师要设计巧妙、简练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地将重难点突破。小学语文知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交际、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总之,要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论文4

  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大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下面小编整理了大学语文论文,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论文:《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摘要: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还未能将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层面,对人文素性缺少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诸如普遍的“专业崇拜”心理导致高校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对大学语文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漠视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等等。

  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浮躁的世风扰乱了大学校园的平静,也搅乱了教师授业和学生求学的定心。联系到大学语文,它原本就是一门公共类的文化素质课程,专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很难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非常不易。加之国家这方面的科研立项很少,教师没有项目可作,评职称也就特别困难,从而使得这门课程以及讲授课程的教师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不少大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对教授这门课程失去信心。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当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从学生角度来说,在经典解构、传统话语边缘化、商业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和虚无的情绪。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寄希望学业上的短期速成。“他们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实的努力;他们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但是又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2]若这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起码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从而变成机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与社会及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现象有关。近些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视、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如果这种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精神,甚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误事。”[3]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等工具性学科的技能提高,很难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学语文等文化素质类课程的研修上。“‘专业崇拜’现象背后隐藏了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从学校方面讲,这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狭隘的‘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确实是根本。”在貌似“学以致用”实则功利主义的氛围里,大学生重感性轻理性,重物质轻精神,工具理性占据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价值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导致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意地交流和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环境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像和浅层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纯文本的阅读,经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门外。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网络上,包括经典文本在内的大量文学著作变成了“图说”形式,经典著作在中国大学生那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学生们更愿意阅读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浅显读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内核,去领略和思考更深层的意义和美感,分析问题也只是就事论事,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以讲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为主,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网络文化的泛滥使得学生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对经典名篇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解阅读上,而很少能够达到对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说精神领域的升华,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二、大学语文需按照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进行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结束语

  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xx:241.

  [2]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xx:13.

  [4]蒋承勇.“专业崇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xx-03-28.

语文论文5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语文论文6

  《祝福》中这样写道: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这一段话中的隐语二字,就是指遇到忌讳的事物,用旁的话来代替,或装饰美化,或掩饰遮盖。这种隐语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讳饰修辞。

  讳饰修辞是指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婉转的语言把本意暗示出来,使之意在言外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我们生活中把少妇怀孕说成有喜,有些老同志把自己的死说成去见马克思等就是用了这一修辞。

  讳饰一般可分为美饰和掩饰两种。

  一、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如:

  1、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2、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百合花》)

  句中的彩号即重伤员。用彩号二字替代,可见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二、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如:

  3、 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他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谁是最可爱的人》)

  句中的不行了在这里的意思是死了,无法救活了,有了前文的交代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这个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4、祥林嫂?怎么了?

  老了。 (《祝福》)

  句中的老了即死了。因鲁府的忌讳颇多,那些不吉利的话不可直说。为了避讳,短工们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5、 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就好了。(《药》)

  句中的乌黑的圆东西,指的是灶里烧过的人血馒头,即所谓治痨病的药,华大妈最怕说痨病,所以不是明白地说,而是用含混的话去掩盖。

  可见,讳饰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只要说与听、写与读的人之间了解说写的对象就可以了。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语文论文7

  【摘要】“礼仪之邦”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一个代名词,是中国留给外国人的一个良好印象。因而,在教育新一代的内容上,礼仪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所谓“三岁看到老”,一个人幼时的德行对于他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礼仪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的一个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运用语文教学来进行礼仪教育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礼仪教育;德行;引导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礼仪亲密接触,是帮助学生建立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礼仪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提高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关爱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就开始养成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一生。因此,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小学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其一,礼仪是立身的根本,是人区别于动物而言的最外在的不同,人必须在一定的礼仪道德的约束下才能有节制、有规范地与人交往。其二,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作为礼仪之邦的未来继承人却不懂得一定的礼仪,在为人处事上不知道与人良好交往的人,是可悲的,是不幸的。

  二、小学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仪教育在内容上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会更加有效,且具有更好的实践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礼仪教育都是一些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比如在什么时间该做哪些事儿等。具体的,无外乎以下几种:

  1.上课时认真听讲,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对于老师的讲解内容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力求做到“不耻下问”。认真听讲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职责,也是他们学习的一个基本的行为习惯。上课认真听讲,从具体上来说就是要求学生端正好自己的学习态度,让自己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授课讲解,不开小差,不讲小话,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等。

  2.下课休息玩耍时不能影响其他人。下课时间是休息的时间,玩耍的时间,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梦幻的存在,因而,小学生往往习惯通过打闹等来度过自己的梦幻时间。但是,这一行为往往会影响一些比较安静、内向学生的休息和学习。

  3.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最基本的内容,古有汉文帝刘桓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黄香温席等孝敬父母的典故,在这些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孝顺父母是中国固有的传统。

  因而在礼仪教育中,孝敬父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尊敬师长也是小学礼仪教育的重中之重,古有程门立雪方得名师的典故,当下的学生群体也要知晓教师的重要性,懂得尊敬师长。

  三、礼仪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1.通过故事教学来进行礼仪教育故事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通过一个故事的讲述和引用来让教师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故事的聆听中感知故事中的人或事。在礼仪教育的众多教学方式中,故事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选择,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啮指痛心”来揭示儿女和父母的十指连心,血浓于水。啮指痛心的主人公是曾参,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年少时,家贫,时常上山打柴以贴补家用。有一天,曾参像往常一样上山去了,但家里却来了客人,曾母有些不知所措,便用牙咬自己的手指,这一举动让打柴的曾参感觉到了心痛,知道自己的母亲在召唤自己,所以赶紧回了家。回家以后的曾参了解了情况,就礼貌地招待了自己的客人。啮指痛心告诉我们: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像曾参那样做一个孝子,永远都要尊重长辈,孝敬自己的父母。

  2.通过日常课堂礼仪来进行礼仪教育日常的课堂教学是具有一定的礼仪的,比如课堂积极提问,课下与其他人交好等。一定的课堂教学礼仪规范会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礼仪行为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时,要做好这些礼仪的规范,例如,上课时要求班长喊“起立”,并让学生规规矩矩地喊一声“老师好”,下课时也要和学生做好下课的结束语,比如教师说“下课”,学生就要起立说“老师再见”,教师再回一句“学生再见”。

  3.通过课文教学来进行礼仪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课文内容都包含一定的礼仪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礼仪教育。例如,在教学课文《称赞》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让学生学会夸赞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从而做到取长补短。《称赞》一文讲述了小刺猬夸赞了小獾做的板凳,从而让小獾有信心坚持做下去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总之,作为礼仪之邦未来继承人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注重礼仪的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在日常的课堂上能够引经据典地进行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梁远华.浅谈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J].亚太教育,20xx(28):171.

语文论文8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语文论文9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加强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中,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备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人文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开始突击,考试结束后,没有多少学生向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一样勤奋苦读,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用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最终也能有个理想成绩。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评价的重心侧重于笔答试卷,忽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即担负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较高人文素质的一年级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考核评价,势必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素质教育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中特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文章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延伸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进行课外的精神的陶冶,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上编成语文学习小组(五人为一个小组),主要进行讨论与课后实践。如学习小组到“七三一”部队遗址观看之后进行“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民族,不辱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三)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大学语文的成绩考核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对教育目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缺少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出现整齐划一的具有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类型,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成绩评价问题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且创建独特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民族预科素质全面提高。

  (四)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宣传,陶冶审美情趣,立足教育长远规划。大学语文不只是要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程的主导功能和作用,发挥大学语文学科优势,建立素质教育考核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助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并实践这一目标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关系到国家进步与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品质,从而增强个人素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个人的尊严和使命感。对于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通过独特的大学语文教学,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得体的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提高。

语文论文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比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其微。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语文教改感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的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地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作秀之嫌”。

  3、师生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第一,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第二,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

  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把握好课堂讨论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地提问,随意地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

  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语文论文11

  在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常会发生一些矛盾、隔阂。有的人固执己见,互不相让;更有的人脾气暴躁,一言不合便拔拳相对,以至酿成恶果。但也有人能够互相体谅,忍耐克制,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所以我认为为人处事应多忍让、克制。

  俗话说得好:忍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清云淡。人与人之间有了忍让之情,就不大会拔拳相对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许多朋友都说我笑口常开,与同学之间相处得很融洽,问我有何诀窍,我只说了一个字忍。是啊,与人相处,互相之间有点矛盾和隔阂。是在所难免的,只要自己多忍让一些,多讲几句没什么之类的话,矛盾和隔阂就会于无形中消失,哪里还会出现拔拳相对的情况呢?

  战国时代的廉蔺之交正是忍的甜果。

  当时,廉颇是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的门客,后来为赵国立了大功,因此被赵主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满,便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听了,不肯与廉颇见面。这并非是他惧怕廉颇,而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将相和睦直接关系到赵国的安全,所以他一忍再忍,是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后,廉颇也为自己的错误道了歉,将相终于和好。

  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蔺相如克己忍让,深明大义的高尚品德,显示了他宽大的脚怀。可见,忍不仅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帖良方,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忍,主动与廉颇和好,才使将相团结一心同心协力,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可见,忍是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但是,忍并非是绝对的,并非一切事情都要忍。有些人把忍作为对付万事的`口诀,不辨善恶,一切皆忍,这就会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由此可见,忍也要有原则,要忍得有道理。该忍的一定忍,不该忍的绝不能忍。

语文论文12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兴趣是最好老师,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高考压力有多大,学习任务有多重,对学生兴趣培养始终都是平衡一切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分数终于泰山,为了达到高分目,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重要性。这不仅造成了老师与学生在思想交流上不流畅,甚至形成了认识上对立局面,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漠视态度。没有了兴趣,即使是死记硬背也不会有明显效果和作用。而且一旦由于兴趣缺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本身漠视甚至是厌恶,这将是更加危险局面。漠视语文学生表现为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听课不专心,觉得上课听讲不是那么重要;对待课后作业态度更加恶劣,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按时完成。若学生对高中语文没有兴趣,则他们学习动力不强烈,学习主动性不明显,学习过程不够持续。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方法

  (一)大规模应用课堂讨论机制

  语文老师角色更多是像一名向导,根据学生要求和现实世界需要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向导任务不是独裁式灌输和强硬要求,而是要注意倾听接受者声音,这一理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重视与学生交流。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与学生平等讨论现象,但是持续性不够,导致了作用不够明显,为此我们需要将这种课堂讨论机制常态化。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深入讨论,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可以影响和塑造学生价值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事物接受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讨论后形成共识更容易被接受,知识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作用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巨大作用已经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多媒体使用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目前计算机、网络等新手段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几乎所有学生们已经认可和接受这样一种知识展现和传播方式,所以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效果。一方面,老师要改良传统教学手段,适当嵌入多媒体教学方式,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方式辅助教学;另一方面,老师要注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因为在各种多媒体使用上学生往往具有更多经验和更加娴熟技能。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舞台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和成绩不明显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心声。学生感受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主人翁气氛,这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语文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声音,并适时迎合学生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平台。在当前丰富多彩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很快形成了自己个性,而且希望在更多场合张扬自己个性,处在价值观形成期高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老师只是想一味地改变学生价值观和个性要求,让他们按照自己想法来学习和生活,往往会适得其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在不影响教学过程和目情况下,主动地倾听和认可学生内心声音,肯定他们个性。

  三、结论

  语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载体,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要完成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学生高分要求,还应该发挥出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和陶冶审美情操作用。为此,我们要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产物,将新时期诸多新特色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困境中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生机与活力。

语文论文13

  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

  汉字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认识汉字,还要了解汉字的构造与拼音,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一点,难以突出汉字的特点。教师注重的是每个汉字的意思,而不是多个汉字相联系,将汉字的学习相串联。教师在教授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抄写,学生往往会在抄写中丧失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这样,重复的抄写也打击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将识字的过程看成是一个负担。

  2提高小学语文识字的策略

  2.1运用游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比较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与识字有关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检查学生的识字时,进行一排学生说出的字能组成一句话的游戏对学生进行检查。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的识字,还能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汉字的意思。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并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过程。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识字,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让教师与学生处于融洽的关系。

  2.2创设合理的语言环境

  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经常因为不知道如何运用,这就体现创设语言环境的重要性。语言环境是学生识字并且运用的场所,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教师在教授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创设合理的语言环境,可以让学生将汉字记得更牢,更不容易忘。例如:在教授学生礼貌用语时,让学生自己进行扮演,并且进行问候。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礼貌用语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及将学习的汉字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强了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2.3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记忆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已经广泛的运用到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好奇心比较重,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抓住了学生好奇心重的方面,让学生对多媒体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看到多媒体上多展示的内容,对所展示的内容留下更深的印象。多媒体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易走神,注意力更为集中。识字教学可以将汉字展现到多媒体上,将不同的汉字进行拼接,组成不同的汉字。让学生不仅对多媒体产生兴趣,同时对多媒体上所展示的内容充满兴趣,更加深刻的记住汉字、理解汉字。由于多媒体具有能展示图片的功能,可以讲汉字的意义做成图片,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进行识字,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更为活跃。

  2.4识字与写字相结合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更好的语文学习,写字是学生识字下的实践活动。只有将写字与识字相结合,学生的识字才会得到更为有效的进展。教师在教授学生识字之后,让学生进行写字,教会学生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写字,可以加强对汉字的记忆。写字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将识字与写字看做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作业负担。将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让语文教学变得更为容易,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识字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基础,识字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识字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识字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积淀。总而言之,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讲识字教学重视起来,提升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也可以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

语文论文14

  一、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方法

  1.注重游戏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其学习自主意识较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教师、家长的鼓励以及自身的学习兴趣。为此,如果在小学识字教学中仅仅进行简单的汉字讲授,无疑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教学质量。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依照小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注重将游戏教学法渗透在识字教学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火车的游戏方式,让小学生依次读出课本中的生字词,缓解紧张的.课堂教学范围,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儿歌、表演等方式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汉字学习中去,潜移默化的加深小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比如,通过识字竞赛游戏,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汉字学习得到巩固,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也督促小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学习生字。

  2.结合现实生活情境,注重识字巩固教学

  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运用汉字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日常生活情境开展识字教学。比如,在每次学完新字词之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组词、扩句,使其加深对所学汉字的理解,并能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些生字。此外,针对小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的学习特点,单单依靠课堂教学往往无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汉字掌握能力,就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加深小学生对所学汉字的记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借助拼音去读儿歌和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在超市、商场等生活场所中有意识的去认识各类商品上的汉字,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注意向身边的人求教;由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汉字掌握能力。

  3.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对小学识字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小学生对所学汉字的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与课本教材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更好的学习生字词。

  4.识字教学与写字结合,注重写字训练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写字可以加深生字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比如,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生字的结构、笔顺等,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书写,将识字与写字教学有效结合再起,进而起到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成效的教学目标。

  二、结语

  小学识字教学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小学生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认识到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热爱汉字,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意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识字教学的成效。

语文论文15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高考的压力有多大,学习的任务有多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始终都是平衡一切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分数终于泰山,为了达到高分目的,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这不仅造成了老师与学生在思想交流上的不流畅,甚至形成了认识上的对立局面,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漠视的态度。没有了兴趣,即使是死记硬背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和作用。而且一旦由于兴趣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漠视甚至是厌恶,这将是更加危险的局面。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听课不专心,觉得上课听讲不是那么重要;对待课后作业的态度更加恶劣,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按时完成。若学生对高中语文没有兴趣,则他们的学习动力不强烈,学习主动性不明显,学习过程不够持续。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方法

  (一)大规模应用课堂讨论机制

  语文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像一名向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现实世界的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向导的任务不是独裁式的灌输和强硬的要求,而是要注意倾听接受者的声音,这一理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与学生平等讨论的现象,但是持续性不够,导致了作用不够明显,为此我们需要将这种课堂讨论的机制常态化。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深入的讨论,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接受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讨论后形成的共识更容易被接受,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媒体的使用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目前计算机、网络等新手段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学生们已经认可和接受这样一种知识展现和传播的方式,所以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老师要改良传统的教学手段,适当嵌入多媒体教学方式,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辅助教学;另一方面,老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各种多媒体的使用上学生往往具有更多的经验和更加娴熟的技能。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和成绩不明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心声。学生感受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主人翁的气氛,这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语文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时迎合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在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希望在更多的场合张扬自己的个性,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老师只是想一味地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个性要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和生活,往往会适得其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不影响教学过程和目的的情况下,主动地倾听和认可学生内心的声音,肯定他们的个性。

  三、结论

  语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载体,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要完成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学生高分的要求,还应该发挥出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和陶冶审美情操的作用。为此,我们要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将新时期的诸多新特色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论文12-15

语文教学论文05-21

高中语文论文03-12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论文07-23

初中语文论文12-01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的论文07-2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9-1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