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文参考

时间:2024-05-19 14:24:06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参考(实用)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文参考,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参考(实用)

论文参考1

  [1]徐芳英.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xx(1):69.

  [2]黄敏.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20xx(1).

  [3]黄鹤.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xx.

  [4]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xx(43).

  [5]黄月欢.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xx(2).

  [6]谢小荣.重视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5):9-10,17.

  [7]笪春梅.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理科考试研究,20xx(18):91.

  [8]徐远群.试谈情境创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xx(19):46.

论文参考2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文教育至今已形成了若干传统,像古代语文教育传统、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育传统,以及20世纪后期的语文教育传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语文教育传统的选择和继承,存在着“错位”的现象——由于对古代传统缺乏辨证的认识,导致理解的片面性;由于对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状况缺乏了解,导致对现代汉语文教育早期发展的虚无化认识;由于对20世纪后期语文教育改革的盲从,导致对规律的学习和应用不是无法普及就是走向极端。

  作为世代相传并对当下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教育传统”或隐或显的影响着现实教育实践的走向。而这种影响又是取决于教育教学实践者对传统的规律与价值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作出的对传统内容的选择。因此,只有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价值作深入的探索,才能够保证今天选择的正确性。

  一、 古代教育传统的辨证性:

  1、“明道”、“致用”与“六经”注我的辨证统一,为读书人构架了人格发展的空间。

  传统语文教育在价值和追求上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以求道为核心任务;但是,求道的宗旨不是孤立、惟一的。首先,它是以对读书人道德人格的修养,与作为求道的外部表现的致用原则的相互制约为基础;同时,又在融合了佛、道等各种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强调主见、尊重独见的价值取向。

  早在先秦时期,读书求学要体认圣贤之道,就成为各个教育流派的共识,像老子曾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墨子也曾言道:“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

  作为传统教育主体的儒家教育,更是十分重视书本知识学习与学习者人格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孔子一生以志道、弘道为己任,并以此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动因。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著作的《礼记·学记》,则直接将读书求学的目的定位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经过荀子对求道、征圣、尊经的学习逻辑的建构,汉代教育家进而将求道具体化为“征圣”:“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

  刘勰则提出:“先王圣化,布在方册”故而他提出:“论文必徵于圣,窥圣必宗于经。”

  走过魏晋以至五代正道衰亡的低谷,在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的基础上,宋代理学教育家进一步将读书定位于明义理。这一思想,一直持续到清代。

  按照这样的修养逻辑,读书以明道的外部表现是学以致用。《尚书·周官》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孔子是将“为政”看作读书的应有之义的:“可以闻于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宋代教育家王安石,也是著名的致用论者,提出使“学士所观所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求道与致用之间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也就是说,当致用的倾向过度的走向功利化,即与求道相抵触;但是,二者也并非绝对的矛盾,这正如朱熹所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概而言之,“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惟其如此,“是以因其自然之理而成自然之功,则有以参天地、赞化育,而幽明巨细,无一物之遗也。”所以说,求道与致用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也即求道而治天下。

  与求道、致用相反相成的一面,则是强调学习主体之独见的价值。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即已发现,书面语言所提供的表达与所表达之间是有距离的,文字之间的创作空白,往往承载着作者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6这种思想由道家学派发扬光大,庄子对言与意之间的玄妙关系作了深刻的总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7这就为学习者个性化的解读教育文本、创造性的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往往因所处时空的差异而存在交流的不对称,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必须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见识。自孟子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便为读书人打开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汉代的著名学者王充,从批判当时盲从师承的学风入手,以培养博学多才的“鸿儒”为目标,强调不泥五经、博学多识,提倡“问难”、“拒师”的治学方法,为高扬学习主体的独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到宋代,则形成了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学习策略。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相统合,才构成传统语文教育价值取向的全貌。这个价值场,要求涵养其中的知识分子在求道与创新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这便形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即行道自任成为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人格特色;对“道”的体认,则表现为在述旧中创新。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另一层矛盾关系,则是这个价值场也给予主体精神上的保护——既以行道于天下作为价值追求,又用相忘于江湖作为缓冲。这实质上是对主体价值选择的一种保护,使价值主体无论出隐均能不堕其志。

  2、“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为读书人建立了治学通途。

  《尚书》即已提出“业广惟勤”的忠告,《国语》云:“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孟子也认为,凡欲学有所成,必经“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教育家朱熹的“朱子读书法”,也强调读书应“着紧用力”:“所谓着紧用力者,朱子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麽精神、甚麽骨肋?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其着紧用力之说如此。”于是,传统学习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好像是求学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不但令人轻易的视其为畏途,而且也与现代教育的一些指导思想是相背离的。

  而实际上这只说的是求学的起步阶段,在此基础上,传统语文教育经验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只有勤奋的学习、不懈的钻研,才能够逐渐的走到学问的深层,品味其中的滋味,体验到真正的乐趣。在这当中我们应该看到,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是传统教育经验在对待读书态度问题上的精髓所在。就苦学与乐学的关系而言,从孔子说“乐以忘忧”,到朱子要“得它滋味”,再到曾国藩谈读书如苦累后的热水濯足、干涸既久的春雨溉苗,都是在说,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苦学态度,是获得发现规律、感受滋味的乐趣的基本保证;而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探求、感悟、涵养、陶冶,因其乐趣无穷,而能够使苦学得到报偿。像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关于治学三境界的名言,则标志着对这个问题深入一层的认识——苦学与乐学最终要在审美的`层面上得到统一。

  3、“涵泳”是统合积累语料与独立思考的读书方法。

  “涵泳”在现代人看来,是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当中最为玄妙的一层了,并往往因此而简单的将它理解为由多读多写所形成一种语文素养的开悟。而就涵泳的历史发展来看,它除了要以大量的读写活动积累语料、培养语感外,还具有与交流对象相沟通式的“精思”的成分。

  最早提出以涵泳文本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教育家是孟子,他所概括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论,成为中国最早的阅读学理论。它特别强调读者要通过对诗歌的涵泳达到对意义的体悟,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到朱熹,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虚心涵泳”的主张。“所谓虚心涵泳者,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底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朱子的“虚心涵泳”首先强调的是“虚心”,即不要先入为主;而这个理解圣贤意思的过程,便是“涵泳”了。所以,朱熹反对固执己见:“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凡读书,先须晓得他的言辞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即使对某些问题,自己已经有所认识,当重新面对经典时,也要“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虚心涵泳”是与“熟读精思”联系得十分紧密的一个步骤、方法,与“熟读精思”相对照,“虚心涵泳”既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又比“熟读精思”深入了一层,即首先要虚心深入的体味阅读对象的内涵,既要深入把握书本内容,也要面对言不尽意的事实。

  4、以学习主体言行变化为考察教育效果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已经开始对考察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进行研究,并且总结了一些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这主要包括:

  第一, 从学习者的思想、言行考察学习效果。

  在读书可以全方位提高修养的理论前提下,衡量学习效果的首要标准,就是学习者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了。首先,读书会使人变得谦虚谨慎,这在道家的文章中多有论述,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在此基础上,儒家教育家强调读书人应该注意“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如孟子说:“文人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1而通过读书所获得的进益,应该能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换言之,躬行实践才是读书最终的目的。像荀子曾经说:“知之莫若行之。”(《荀子·儒效》)“朱子读书法”中也将“切己体察”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应该将读书之获付诸于不断校正主体的言行。

  第二, 从学习者的思考问辨中考察学习效果。

  自《礼记·学记》谈扣鸣之术后,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水平,一直是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像孔子提倡不耻下问,对待不同学生的问题能够因材施教,显示了精妙的教学艺术。所以《说苑》曰:“读书重问,可以顺成”。(《说苑·建本》)

  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读书质疑所反映的,实际主要是阅读者的思维水平,对此,历代都有教育家大力提倡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精神。《易传》已经有“见仁见智”的话,孟子不仅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而且强调“君子欲其自得”(《孟子·离娄下》)。汉代著名的教育家王充,是提倡实事求是、自主学习的典型,针对汉代盲目恪守“师法”的世风,不断倡议“论贵是”、“事尚然”。甚至说:“虚妄之书不可信、儒书言有不实、信师是古为读书大病、《五经》之外还当知今古”。

  第三, 从学习主体所体现出的思维水平考察学习效果。

  传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学习者阅读品位的培养。为此,一般要让学习者明了好文章的标准在文质兼美,浮华的文风是要不得的。孟子认为,写文章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反复强调“风骨”的重要性:“《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文心雕龙·风骨》)以此来批判六朝绮靡的文风。到唐代,文学家高张复古的大旗,重振风骨兴寄的文学传统,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旗帜鲜明的反对六朝“采丽竞繁”的不良作风,提倡风骨兴寄的积极态度。此后,李白也在诗中表示:“绮丽不足珍,垂衣贵清真”(《古风》);白居易也说,文章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白居易集·论文章》)。

  对于文章创作表达真情实感、文章阅读致力于体谅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学者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如前所述,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主张;刘勰进一步提出,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因此,以文章为载体的人与人的交流,做到“知音”实在是戛戛乎其难也。对此,柳宗元也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故而他说“知文甚难”。这样,就要求读书人深入、合理的进行阅读活动,“勿怪,勿杂,勿务速显。”

  另一方面,历代学者通过不断总结创作和阅读的经验,也提出了很多有关文章风格、作者才情的标准。例如,王昌龄曾强调诗文应该富于情境和意境,应该趣、理、势三方面并进;白居易则提出,诗文要以“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为标准,这样作品才会丰满。而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则应该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充分体验文章各方面的特点和风格。

论文参考3

  随着多媒体设备在各中小学校的普及使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往在形式上、方法上比较保守的教学方式亦将随着多媒体课堂的出现而在发生巨变。利用计算机、网络、投影、音响等设备将能更合理、更形象生动地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效益性,使之更精彩地呈现在师生面前。

  一、创设形象生动的课堂情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课堂教学已收到一半的效益,另一半就看教师如何运作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要善于利用不同事物、不同的方式,创设各种新颖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尤其是数学教学,知识的逻辑性强,甚至比较抽象,一般教学辅助器材难以作出形象生动的演示,让学生具体理解真理,这就需要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

  如在教授“圆柱和圆锥”的内容时,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圆锥的母线相当于展开图中扇形所在圆的半径,圆锥底面的周长相当于扇形的弧长。这一点许多学生不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大屏幕上画出一个扇形和圆锥,向学生提出问题:看看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是平面图一个是立体图)当把扇形卷起来又能成为什么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得出的图形是圆锥;既然扇形和圆锥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如果要求圆锥的侧面积,应该如何思考。这一问题一提出,很多同学肯定会陷入困窘中。随着学生对问题兴趣的产生,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利用预先设计好的动画过程:让圆锥的侧面慢慢展开,时停时展把整个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看,同时在圆锥上用不同颜色标出母线及圆锥的底面,从动态的角度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很明白地告诉学生: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展开的扇形的面积。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生既学到到了数学知识,有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数学奠定更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无穷的探索欲望

  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探索精神,就看它是睡眠在这个人心中还是活跃于他(她)的脑门之外。对于数学教学,如何唤起学生探索数学奥妙世界的欲望,比数学教学本身更加重要,教师应当做学生的引路人。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容易更好地实现这一点。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究性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猜想和归纳,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形成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并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内容时,通过电脑动画的操作,让“对称”的线条活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在拖动鼠标的过程中发现诸如“在河边什么地方修建水泵站可以使到在河同侧的两个村庄使用的'水管最短”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追求新知、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多媒体课堂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大大丰富相关内容,并给学生提供更多趣味无穷的例子、数学人物故事、数学前沿知识等等。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课本的内容,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形象生动的数学世界的不断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有这样的阐述:“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显而易见,多媒体课堂不仅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精彩,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未知数学世界的探究。

论文参考4

  1引言

  作为行政管理关键要素的行政管理人员,它既是管理的基础,又是管理的主体。离开了人,管理就无从下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贯彻上级的命令和决策,参与工作规划的制定与落实,组织实施各种事务性工作,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保证全校运行顺畅。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策解读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胜任与否,成为决定高校是否具有管理活力的关键因素。因此,继续教育在高校行政管理环节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彻底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政策、技能的滞后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之间的矛盾,全面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才能保障高校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理念淡薄

  “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高校的领导层认为在职行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既影响日常工作,增加经费支出,又得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因此,他们更加愿意将经费和精力投注在能够带来科研效益和经济收益的教师身上,这就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拥有的培训资源相对有限,获取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此外,中国高校的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并非来自行政管理专业,许多人在上岗前也未曾想到会成为一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对职业本身的认识十分薄弱。在走上岗位之后,很多人也弄不清楚行政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高校行政管理的特殊性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将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仅仅成为了上级指令的执行者,缺少了对自己岗位发展的水平和状态的判断,缺少了对现代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新认知。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重职位轻能力”的问题,行政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管理人员的服务化和专业化,从而适应现代化管理体制的`新要求。行政人员往往为了职位升迁,将自己的重心放在繁琐的事务上,忽略了再教育和再学习,忽视了自我能力的提升,造成了行政管理工作陷入窠臼,单纯周而复始地循环。

  2.2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

  综观政府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让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也都采取了积极措施,鼓励在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激发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热情。然而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却存在着明显的缺失。现阶段,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缺乏稳定的规范依据,缺乏权威的决策组织、独立的监督反馈和科学的考评等机制,缺乏专门管理和监控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机构。正因为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完善,过多偏重于临时性的行政性指令,导致大部分的培训只流于形式,形成了以旅游休闲为主,学习研究为辅的培训模式。这样的继续教育体制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形成完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

  2.3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还是以学历提升为主,诸如在职硕士、博士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历层次,满足职位升迁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满足统一培训要求而设计,讲究培训规模和效益。目前的培训缺乏实效性强的管理和实施细则,缺乏能够满足管理人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培训形式,缺乏经过精心设计的培训方案和内容。管理本身是一门科学,它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需要耗费精力去学习和钻研。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教育。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可将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在打下良好文化基础的同时,学习现代管理理论,掌握科学管理手段,更新管理理念,加强知识积淀与经验积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现代化高校管理的新要求。

  3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3.1深化对管理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打造一支善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管理团队,对于支撑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需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学校总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行政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化。在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当下,人们的生活和社交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让高校旧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需要通过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从总体上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也有赖于管理团队的创新。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团队,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建高效推进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使教师更好地投入教育和科研一线,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则会导致学校整体固步自封,管理团队执行力下降,影响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推进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为确保工作正确、有序地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推进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建立行政人员继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应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总体规划的统一框架下,开展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并形成相关制度。制度的建立,既要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不被忽视,又要保障学校的正常管理工作不受影响;既要为行政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素质提供机会,又要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纳入总体规划。此外,要重视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各项规章制度是否顺应相关工作的发展,必将因时、因地而异,在规章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实时分析和总结问题,调整和完善规章制度,使之能够持续推进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的总体发展。

  3.3联系工作实际建立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体系

  针对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要明确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高校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实现此目标,既要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水平,又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结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建立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体系,才能有效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全面提升管理团队水平的最终目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实际工作。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业务培训都必须联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方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学以致用。尽量避免单纯为了提升学历,对实际工作并无太多帮助的一般性学历教育。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本质目标应该定位为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水平,打造与时俱进的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的具体培训目标和实际工作情况,可以制定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与方法。例如,在需要提高某些重点培养对象的理论素养和综合水平时,可以选择学历教育;而在针对具体工作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时,则可以通过短期的专题性集中培训,快速提升整体团队的水平。总而言之,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团队水平,克服发展瓶颈,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只要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无需拘泥于具体形式。

  4结语

  当前环境下,高校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既包括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又包括制度建设上的缺失,还包括教育形式上的过于单一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了提升管理团队的总体水平,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显得越发重要。重新正确审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建立并完善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吴笑欢 杨斌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参考5

  一、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的现实意义

  强调当前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既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的需求,也是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就业形势加大和用人单位对人才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对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反观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有的是教学行为上的,归结为一点,就是忽略了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塑造与提升,没有将他们内在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出于对小学负责的教育态度,笔者认为,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同时也能维护学生的自尊,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学校和家庭在孩子学习方面的交流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和谐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认知,从内在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能够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起到知识教育所不具有的作用,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的一种补充形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的实现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目标,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人性化的过程中,需要语文科任课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在情感方面推动学生的`学习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过程要求教育人性化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课本、学生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课本,理性地给学生传播文化知识,讲析人生哲理,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吸收身心健康成长的必需营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学会知识又为教师的迅速成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形成,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起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目的,这就要求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二)教育目标要求教育人性化

  陶行知说过:“‘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明白自己讲解的内容,多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考虑语文课程的讲解内容及授课方式,这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教学人性化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已经走过了十七年之久,在目前我所带的六年级班级中,有一名叫李力的学生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今年10岁,平时寡言寡语,不愿意与其他人接触,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对学习的认识不明确,行为不积极,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同事那里得知他是一名孤儿,为了帮助这个孩子走出过去经历的阴影,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我决定不仅要做一位称职的语文老师,还要当好他的监护人,给他的生活带来更好的快乐,让他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一位成功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我不仅及时帮助这位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也会帮助他打理生活。每周末都把他带到我家里给他换洗衣服,定期带他去理发和买衣服,在我的关心和照顾下,他的情绪和态度明显好转,不仅在学习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跟同学和其他人的相处也愈来愈融洽。他马上要小学毕业了,我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帮助他、启迪他,以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监督他、照顾他、爱护他。

  (三)学生的客观需要要求教育人性化

  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探讨还可以有很多角度,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为受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教育方法怎么改变,教育的观念要明确,小学语文教育,在人性化方面,尤其需要更多的探讨。语文知识的庞杂和小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不同需求,多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他们的真实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是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充分了解语文知识的用处,接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做一详细的了解,从而采取正确的、适合大多数学习接受状况的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学好语文知识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功课,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毕生潜心研究的课题。在教育学生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教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能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改善学习方法,以“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的,探索出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研究中求索,在教师的关爱与呵护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教师的态度和行动对小学生起着很大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性化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人性化教学手段的执行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且深远的。

论文参考6

  1.物资主数据管理

  物资主数据包含物料主数据、物资供应商主数据和集中采购物资主数据。数据信息收集是实施ERP数据建设的第一步。首先由公司所属各二级单位在清仓出库——提供库存原始清单——项目数据组汇总后进一步的整理和分类,缺少规格型号的物资返回二级单位继续核实补充。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深入各大电厂调研,对资料进行修补和完善,最后编制了《北方公司物资分类标准》。《北方公司物资分类标准》真正实现了全公司物资分类和物资编码的统一。为了把好数据质量源头关,公司开发了物资编码管理系统(BFS++)作为ERP的子系统,主要用于新增物资数据和物资供应商的提报、审核、编码,以及集中采购物资价格审核和合同批复。物资编码系统实现了物资数据提交公司和工厂两级监控的流程化管理,在数据提交、驳回过程中搭建了一个公司与工厂及时交流的信息平台(图1),使物资编码效率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减少不合格数据录入,确保有效数据的唯一性。

  2.需求计划管理

  北方电力公司将BFS++系统需求计划提报作为ERP生产计划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的前端,建立了统一的生产物资计划提报和审批流程。该流程的应用实现了需求计划、预算控制、物资采购的有机结合和无缝集成。建立了统一分类的物资需求计划,不仅实现了预算、采购、核算的`三级统一,还做到了合理分配资源,有效发挥资金效率。例如通过生产需求计划与财务费用双重预算控制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从公司到各二级单位的生产、物资、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使沟通配合和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系统得到最大体现。

  3.采购申请管理

  北方电力公司物资部门执行采购的主要依据是采购申请。采购申请来源于已经实施BFS++系统电厂和未实施BFS++系统电厂的需求计划。已实施BFS++系统单位的需求计划经过BFS++系统不同需求计划不同审批流程中最终审批通过的时点,通过与ERP系统的接口程序自动从BFS++系统获取符合条件的需求计划,如果物资需要入库,则接口程序自动在SAP系统对应的创建预留,从而通过运行MRP(物资需求计划)平衡利库,自动运算后产生需要进行采购的采购申请;如果物资不需要入库而直接进行报账,则接口程序自动在SAP系统对应的创建采购申请。然后物资部门根据采购申请进行询价报价等后续工作。对于无BFS++系统的情况,需求计划经过公司第三方系统审批通过之后,需求部门以电子文档或者书面的形式将需求寄还转到物资部门,如果物资需要入库,物资部门对应的在ERP系统中创建预留,经过系统运行MRP平衡利库,自动运算后产生需要进行采购的采购申请;如果物资不需要入库而直接进行报账,物资部门对应的在SAP系统中直接创建采购申请。物资部门根据采购申请进行询价报价等后续工作。

  4.采购管理

  采购订单是非常重要的采购凭证。在ERP系统中,采购订单是后续收货和发票校验的基础,并且在采购订单历史中可以记录这些信息以供查询订单的处理状态。目前可以采用的采购方式为采购订单和采购合同(协议)。采购合同(协议)依据公司集中采购目录,统一与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规定物资采购价格和数量等条款,做为公司所属各单位统一采购的基础,参照公司创建的合同(协议)在ERP系统内生成采购订单。

  5.库存管理

  北方公司库存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了公司及其所属电厂可以对库存相关业务流程的全面跟踪和管理。包含对物资库存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对库存日常业务实时记录;统一的物资编码使系统实现自动归集每个物资的库存信息,为北方公司全盘资源协调提供快速、准确的参考。统一的系统库存地和存储仓位的设置,提高了物品收、发效率,减少串号和错发;有利于仓储物资的检查监督和盘存统计,账页、编号相结合,确保账、卡、物、资金的“四统一”。为物资报表取数的统一汇总创造条件。北方公司库存规模随着ERP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得到了有效控制。20xx年全公司库存规模为3.4亿,到20xx年底已增加到了5.76亿,借助ERP系统的有效管控,20xx年底全公司系统的库存规模下降为4.3亿元。

  6.物资报表管理

  结合ERP强大的信息记录、追溯和分析功能,公司开发了ERP报表系统。ERP运维组成立后,随管理的逐渐深入不断完善和继续开发。目前,ERP报表系统涉及库存管理和分析、采购管理和分析、计划管理、预算管理、监督报表等各个方面,为公司和各二级单位掌握物资业务及时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

  7.变革与提升

  通过ERP的实施,实现公司物料编码、物料描述及分类规则、供应商编码及分类、库存地的统一;与生产计划管理和总账无缝集成,实时反映物资采购及消耗所占预算情况。同一管理体系、管理平台和管理要求为各个部门之间紧密地合作创造了基础,提升了合作的氛围。实现了集中采购和联合协议储备。为全公司统一物资调配,减低生产成本,建立物资价格体系提供了数据基础和业务流程保障。物资报表及时分析汇总和系统业务记录追溯功能,提升了物资业务监督和管控。为北方公司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多角度的决策依据。按照华能集团信息化统一部署,结合北方电力公司的发展战略,围绕公司业务需要的整体指导思想,通过对ERP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不断的改进和更新系统应用,实现了流程进一步的优化和管理进一步的细化,使北方电力公司的ERP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了北方电力公司的科学发展。

  作者:高峰 单位: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论文参考7

  一、在班级管理研究中进行一系列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活动

  (一)发扬民主精神

  班会放手让学生策划,由班干部主持,学生民主商议班内事务,班主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对班会做总结发言,点评优缺点。

  (二)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出适合本校、本班特点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以制度管理学生,尽可能减少随意性,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核心作用,并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功能,使学生养成民主观念。

  (三)利用多种载体构建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作用。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有:建立图书角,用积极健康的读物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鼓励学生“比、学、赶、帮、超”,培养学生形成竞争观念。提出“人有自信心,难事都变易”,利用学生各种闪光点激励学生信心,帮助学生形成阳光自信的人生态度。提出“文明礼仪养大德,自主学习成大器”,每期进行文明礼仪演讲活动,日常抓好文明礼仪监督、检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以“知恩、感恩”为主题,进行换位思考主题班会,让学生站在社会、学校、父母、教师、同学,乃至于学校餐厅的不同角度,理解对方,知恩、感恩,树立正确的公民心态。利用网络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博客、QQ群空间开通,利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了理解和沟通,树立了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按照班规销售收集起来的饮料瓶、废旧作业本等,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班长负责书写不同于上交学校的《班级日志》,记录班级成长、发展的点滴过程,给学生美好的回忆,树立珍爱友谊的思想情感。三年下来,《班级日志》成了班级丰富的生活学习缩影。比如,毕业时,住校生提出的押金问题在数额上产生了争议,最后,从《班级日志》中找到了证据,化解了矛盾。班务栏设置“风采录”“温馨提示”等板块,展示学生特长、获奖、文明风采;给学生友好温馨提示,养成良好习惯。每月进行手抄小报展览,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与审美情趣。班主任自己书写班级管理工作日记,示范、鼓励学生也坚持写成长日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同时,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日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进行教育。为了锻炼学生的胆识,提高交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每天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演讲。班级文化建设看似不起眼,却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方方面面都在净化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鼓舞着这些学困生的信心。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的教育实践活动,我的感受是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确实在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引导、提高的作用。

  (二)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班级文化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塑造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三)凝心聚力的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由此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成员的个人发展与班级的群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又对学校文化大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外部形象,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班级的这种良好外部形象反过来又会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正如我班口号“我为我班,骄傲自豪”。

  (四)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力量之源。通过不断的文化影响,班级中学生的责任心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每年五月份的校园艺术节,我班场地干干净净;植树结束后,学生自觉地将食品袋整理放到垃圾点,等等。学生行为已经成为自觉的责任习惯。

  (五)引导作用

  班级文化使全体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在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使班级成员之间不断参照对比,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向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奋进。综上所述,由于通过富有激励性机制的班级文化建设,激发了学生的自我管理需求,提升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品德面貌、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加上其他各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我校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作者:毛喜祥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铁路中学

论文参考8

  一、运用“横向协作”战略开展德育工作的外延管理

  (一)战略的基本内容。就是将学校内部的德育工作确立为“点”的内容,将与学校德育工作相关的外部环境的沟通工作确立为“圆”的内容,形成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体现在学校通过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建立开放式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综合育人功能。通过与其他兄弟院校间进行交流,借鉴和吸纳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德育工作上水平、上层次,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落实这个战略的主要依据

  依据之一:当今的德育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德育管理注重校内的德育资源管理,忽视了对校外的德育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对校外资源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信息、社区、校外实体的资源。依据之二:不同学校由于受德育工作者素养、德育工作环境、德育工作指向对象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方法、流程并不完全是一样的,存在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依据之三:社会、家庭是学校之外两个重要德育支柱,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成雕刻大理石。他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然而每个雕塑家都有自己的性格、风格和长处、短处,有时一个雕塑家对另一个雕塑家的技艺和创造持批评态度,不仅力图用刀子在未加工的大理石上精心雕刻,而且总想对另一个巧匠刚刚做好了的地方乱加修补……刀子犹如利剑相互交锋,大理石碎屑飞舞,有时整片整片从洁白的大理石上劈落下来……”这样的情景昭示我们,假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得不到及时沟通和协调,它将对学生的正常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成功的教育应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而且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的德育工作由于受环境制约,具有互补性。学校在教育理论、培养目标、实施方法及对学生特点分析等方面较社会、家庭有优势;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广阔实践基地,多角度对学生的渗透教育等较学校、家庭有优势;家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个性了解等较社会、学校有优势。仅就这一点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必须协力行动才能形成德育教育合力,产生共振效应,进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实施途径

  体现在与兄弟院校的协作方面,可以就某一德育专题进行共同研究,互派德育教师讲授德育课程或做德育学术报告,定期不定期开展德育经验交流,创办“德育论坛”,就德育资料、德育课件、德育研究成果等德育资源进行共享。体现在与家庭的协作方面,应积极建立高效、快速的`信息沟通渠道,学校可通过给家长寄发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通知单,信函电话联系、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借助校报网络等宣传媒体使家长明晰学校的教育方向、培养目标、规章制度、分配政策、教育方法及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那些不同特点,学校采取哪些措施保证教育质量等等,使家长能有针对性地配合。

  体现在与社会的协作方面,要努力实现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社会的教育资源,可通过在各用人单位设立相对固定的联络点或通过实地访谈、调研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方方面面的需求及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的优缺点,组织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等,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利用“系统推进,全面提高”战略开展德育工作的内涵管理。

  (一)战略的基本内容。

  具体体现为对学生“关注圈”由小到大的变化,体现为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放眼于未来时代的要求去洞察、分析、研究德育工作,扩大对于学生的关注半径,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而且关注学生的明天,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重视对德育发展态势的管理。

  (二)战略的依据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仅带动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而且必然带动思想文化、道德及意识形态的变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冲突随着社会变迁既有新的融合,也有新的挑战,所有这些都不能不反映到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理念、价值观的衍生中来,所以,我们必须以动态的眼光、站在发展的角度去审视问题,研究分析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才能真正承载起时代赋予德育工作的使命。

  (三)实施途径

  第一个层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成长,以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以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德育教育四个子系统为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的,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学生德育实施体系。如单就德育教育的目标而言,我们可以把大学一年级的目标定为“迈好大学第一步,做个合格大学生”;大学二年级的目标定为“迈好专业第一步,做个有志有为的年轻人”;大学三年级目标定为“迈好人生第一步,做个合格的毕业生”;大学四年级的目标定为“迈好职业第一步,做个合格的建设者”。这样,四级目标环环相扣,就使大学生的言行有了准则,努力有了方向。又如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大学新生由于处于大、中学交替时期,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缺乏了解,这一阶段我们应加强管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大学二年级以后,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主要是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

  第二个层面:各班以年级德育实施体系所确定的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作为点,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划圆。在总目标下建立符合各班实际的分阶段、分层次的近期目标及长远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应当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以此来检查指导行动,督促规划本班的各项工作,积小成大,创造性地逐步向阶段性目标、长远目标和总的共同目标靠拢。

  第三个层面:在班级按“点圆式”工作法规划好自身“圆”的大背景下,各宿舍结合实际,并依照点圆式工作法的理论指导,将自身德育工作的各个职责层面也进行切块定点。

  第四个层面:在第三个层面的基础上,每名学生自觉地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需求,自我拟订德育生涯规划,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点圆”工作体系。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的同时锻炼了自我,在被管理的同时又受到了教育,不仅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而且还能够从中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德育成为“主体育德”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点圆式工作法中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和活动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点圆式工作法》/相继厚著.—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xx.12

  (2)杨金铨.构建21世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xx(1)

论文参考9

  1) 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 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 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4)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5)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

  6) 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7)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8) 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9) 高速公路经济论

  10)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11) 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12) 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13) 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4)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15) 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16)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17) 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18)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19)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20) 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21) 基于B2C的网络团购模式研究

  22) 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23) 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24)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5)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

  26) 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

  27) 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

  28) 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29) 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30) 产业集群论

  31) 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32) 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33)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4)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35) 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36) 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37) 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8)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39)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40) 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41) 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42)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43) 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4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45) 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6)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

  47) 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

  48) 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9)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50)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5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5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

  53)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

  54) 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55)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

  56)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57) 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

  58)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59)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60)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

  61) 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62) 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

  6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64) 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65) 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66) 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67)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68) 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69) 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70) 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71) 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72)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73) 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

  7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75) 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

  76)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

  77) 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78) 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

  79)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

  80)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

  81)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

  82) 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

  83)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84) 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

  85)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

  86) 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87)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88) 品牌竞争力研究

  89) 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

  90) 企业价值研究

  91)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

  9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93) 区域产业链研究

  94)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95)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

  96) 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

  97)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98) 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99)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

  100) 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

  101) 网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

  102) 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103) 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

  104)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

  105)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06) 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

  107)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108)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

  109) 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

  110) 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

论文参考10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车辆工程(汽车)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车辆设计、制造、销售、运营、服务、维修、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内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同步增长,同时,新观念、新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也将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既给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对高校现有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交通大学车辆工程(汽车)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以专业模块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就如何整合和优化现行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车辆工程专业模块课程实验教学框架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1车辆工程专业实验课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差距较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实验教学受传统的知识储备型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作为能力的评价指标,未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纳入高校教育质量考核范围之内。

  2)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封闭、延后、被动。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设备陈旧,缺乏课程、学科、领域等方面的交融,并滞后于科技发展前沿技术。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学习被动。

  3)基础学科实验与专业实验脱节。基础课程均在低年级开设,与专业模块课实验间隔时间较长,且相关实验技能训练远低于专业学生所需。而专业课实验开始前又无法提供熟悉这些基本技能的条件和学时,增加了专业课实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对专业课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

  4)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前提,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经费普遍不足,致使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从而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5)受实验学时限制,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置较少。

  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以现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基础,建立跨课程、跨学科、跨校际、跨领域的跨域交融、大实践观教学运行模式,并以项目实现为载体,以学生现代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龙头,以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现代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

  本文借鉴国际CDIO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提出基于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的KAQ-CDIO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内涵建设,同时,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

  3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整合与优化

  专业课程实验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改变长期以来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以工程教育为理念、以项目实现为载体,转变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实验教学目标,是改革专业课实验教学的必然。为此,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改变了以往的实验教学观念,强化课程交融、整合和优化专业模块课实验内容、全面开放实验室,并以竞赛为载体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构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与体系。

  3.1强化课程交融,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化

  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专业模块课的属性、课程地位、实验项目目的及技能培养要求,将课程实验分为基础知识层实验、专业技能层实验和创新设计层实验3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若干专业模块课程,并由若干实验项目构成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

  基础知识层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验技能、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及严谨的科学学风。包括基础理论验证模块(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实验内容组成)、测试技能模块(由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测试技术、车辆振动学等课程的实验内容组成)。在这一层面除了验证性实验项目外,还可以通过专业基础综合实验课、基础实验大赛、机构创新设计大赛、汽车文化节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专业技能层主要培养学生对汽车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的应用能力。以工程项目为导向,将汽车CAD/CAE/CAM及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融合起来,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或CAD/CAE大赛等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创新设计层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汽车结构模块、创新设计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等。

  3.2整合实验内容,开设实验课程

  根据专业课程的属性和地位,整合和优化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独立设置实验课并建立独立的考核机制,从而将课实验转变为实验课,这不仅增加了实验学时的机动性,而且加强了相关课程知识间的交融和关联,实现了指导引导探讨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出效果。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属性和课程实验教学需要,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模块实验课。如将CAD/CAM、有限元基础、车辆优化设计、车辆控制理论等课程部分实验进行整合和优化,开设汽车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综合性实验;将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理论等课程部分实验内容整合,开设汽车拆装实习和汽车创新设计大赛等实验教学周,以保证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的初步实施。

  3.3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公开实验室开放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及课程要求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再结合项目研究需要,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设备,实验室对实验开放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并安排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4以竞赛为载体,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和考核模式

  针对专业模块课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耗时较长、连续运行、学生自主设计不足等问题,采取以竞赛为载体的专业课实验教学模式。即结合专业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各种竞赛活动,如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大赛、汽车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节能小车大赛等。全方位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并可以将此类竞赛成绩作为学生专业模块实验课及工程实践的考核结果,从而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上述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解决了专业课程抽象、枯燥授课的难题,又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这种教学设计理念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为理念,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并整合和优化了专业模块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既与理论课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技能培养型实验教学新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不断改进与调整,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探索,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汽车工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论文参考11

  汽车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1

  [1]叶旋.论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

  [2]范毅.高职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教育研究,20xx.

  [3]罗婷劼,周霞.浅谈职业意识教育与汽车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

  [4]吴雄彪,张雁平,花有清.论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

  [5]叶挺宁.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EB/OL].20xx.

  [6]王凤兰.现代汽车与汽车文化(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汽车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2

  [1]邓闰姝,李小慧,吴广平,关于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关系的'探讨[J],山东大学出版社,20xx,(4);51-53

  [2]沈爱华,张小妹,朱止平,浅谈汽车文化是促进社会文明进程的一种文化形态[J],职业技术,20xx,(14);193

  [3]王东林,陈羡矾,黄芝林,汽车文化引领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J],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4);51-53

  [4]沈银涛,张国强,李家辉,汽车文化正从多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世界[J]职业技术学院,20xx,(18);193

  [5]蓝月晶,占成安,吴成林,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关系之我见[J]教育学院出版社,20xx,(8);51-53

  [6]刘百慧,路引明,江止清,对提高汽车文明之我见[J],职业技术,20xx,(25);193

  [7]陈可明,林小东,袁小顺,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内在联系研究[J],华南理工学院出版社,20xx,(7);51-53

  [8]刘玲秀,吴国斌,李佳佳,汽车文化与汽车文明区别分析[J],职业技术学院,20xx,(15);193

  汽车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3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xx:181~183

  [2]郑也夫,轿车文明批判,光明日报,1994.8.9.

  [3]顾翔华.繁荣汽车文化,构建和谐汽车社会[J]时代汽车,20xx(10)

  [4]张国方.论车文化的形成标志及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xx(02)

  [5]赵亚夫.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xx(1-2)

  [6]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7]高立宝.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xx-10-01

  [8]本书编写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9]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论文参考12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论文参考1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学也在发生深入的变革,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是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当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促使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学好计算机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具备素质。在中学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也凸显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今后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笔者结合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就如果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转变教育思想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思想将教师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讲授、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将教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则成为了主动的施教者,媒体则成为教师辅助教学的工具。要想改变这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教师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仅仅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探究式、分层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上不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室之中,还体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教师要将学生当作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课堂活动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步,尤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看重教材,过分依赖教材,他们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上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就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来适应新课改的方法,也不知道如何用教材来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学会使用教材。要懂得集众家之长,对教材进行有效加工和改进,增强教材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整合,使教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当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也不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需来进行整合,不能一味地进行扩展,也不能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在教材内容上。

  三、重视学生的上机操作

  (一)合理有效安排上机时间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只有学生科学合理地上机实践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一开始就进行上机操作,上机的课时要占到信息技术总课时的90%,并将上机实践放到理论学习之后,使学生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了解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论进行消化和巩固。

  (二)科学安排上机作业

  要提高上机的效率,最合适的方法就是要布置适当的上机作业。如果教师对学生上机安排的得当,学生一次上机,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相反,如果学生盲目上机,没有准确的目的,上机以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学生会感觉上机不是促进理论的掌握,反而觉得理论和实践是相分离的。理论课堂上能够听的懂,但一上机实践就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安排上机实践,避免学生上机实践的盲目性,这样会有效提高上机实践的效果。

  四、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水平,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因为一个仅仅只会教书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并不会有态度的造诣。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书,还要成为理论的研究者,通过理论来促进实践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引导理论探究,从而促使教学层次的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做到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教师要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升教学素养,尤其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这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热衷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喜欢信息技术教学,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勤恳踏实地投入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水平,不断探究信息技术知识,认认真真地为学生讲授每一堂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贾亚然.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环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18).

  [2]葛志秀.浅析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学时代:理论版,20xx(10).

论文参考14

  [1]李磊.汽车4S店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xx.

  [2]陈皓颖.简析汽车4S店的财务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xx,12:153-154.

  [3]瞿曼丽.试论汽车4S店财务管理的.重点[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20:175-176.

  [4]雷云华.汽车4S店财务监管的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J].企业导报,20xx,05:55-56.

  [5]李磊,简晓春.汽车4S店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xx,17:499-500.

论文参考15

  一、现代城市建筑创作概况

  (一)现代城市建筑体现传统建筑理念的问题经验

  其实在我国现代建筑创作中,设计者们一直都在追求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成功运用。也有一些成功的建筑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康先生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被评为“当代中国建筑精品”,其设计顺应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兼具闽北特色与江南婉约风格,颇具地方乡土气息,又有浓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山水楼阁,建筑与自然的精巧契合成功地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但在大多数的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实质上被忽视,有的只是外在建筑上的直接借用。现代建筑创作要想获得发展,那么就需要设计者真正的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而不是当下建筑中的照搬照套和成功模式的反复模仿。

  (二)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1、民族文化精神的摒弃,盲目崇洋媚外: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本身精神的一种体现。当下的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中,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盲目引入西方建筑的特色文化,丢失了我们民族建筑的优势。

  2、忽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传统的中国建筑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如北京故宫是皇家园林,气场恢弘,规模庞大;而苏州园林地处江南,其设计也充分展现出江南的婉约灵气,建筑精致颇显秀气灵巧。现代建筑大同小异,因此地域文化特征渐渐弱化,难以从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

  3、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全球升温,环境恶化,往昔的建筑年代久远,难免有所毁损。我们在思考运用传统建筑理念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传统建筑的急剧流失。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都是一巨大冲击和挑战。

  (三)漠视传统建筑文化的原因

  1、人才匮乏,大众文化内涵缺失: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普遍缺乏艺术方面的教育熏陶。大众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大都没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建筑方面的人才,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没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在设计中难以将传统建筑理念的内涵成功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结果大多情况下,传统建筑文化也因此而被弃之不用。

  2、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建筑理念应用流于形式;:简便快捷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挤压,人们精神肤浅。在建筑设计中,快餐文化也成为流行。直接将传统建筑的一部分添加到现代建筑中,不伦不类,传统的建筑文化理念失去价值,流于形式。

  3、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存留少: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不能直接照搬照套传统的建筑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这在技术和艺术手段上都有一定困难。传统建筑的流失就是传统文化的流失,这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运用也形成更大的障碍。

  二、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一)在现代建筑创作中融入传统理念的必要性

  1、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独具民族特色:建筑大师梁思成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木质房屋,恢弘殿宇,亦或是精美园林,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人民思想汇集成的实体,是伟大劳动人民技术手段艺术精神的合二为一。现代建筑创作中,缺失了我们民族本来的建筑风格面貌。将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具体应用于城市建筑中,既有利于促进城市建筑整体的协调美观,突出城市自己的地方特色,又有利于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体现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艺术。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在现代建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无可替代。

  2、文化传承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被人们有所摒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在方方面面都加以努力,包括将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以此集文化建筑于一体,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创作手法的借鉴学习

  1、传统符号的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本是实物,其价值就在于劳动人民所赋予的寓意。传统建筑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成功运用,并不是指将传统建筑中的部分挪到现代建筑中,而是将建筑符号所代表的'意境神韵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把握其中的精神韵味进行设计。

  2、传统形制的运用:传统建筑构造精致精巧,形状各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敢于创新,活学活用传统建筑的体制,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所在,建造出富含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形制。

  3、传统材料的运用:传统建筑大多以木材、瓦片为主。现今社会,新兴材料不断涌现出来。但是传统材料的适当运用既可以增添文化特色,也有利于节约成本。

  三、思想理念的借鉴应用

  (一)天人合一理念

  古代劳动人民尊重热爱自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他们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增强人民生活居住的舒适感和视觉效果上的美感。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简便舒适,交通便利,健康的生活品质。因此,纯粹意味地强求建筑与自然配合建造并不现实。设计者在追求这一理念中,应该尽量把握其本质。

  (二)中庸理念

  中国古代人民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这是中庸的本质所在。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学习应用中庸思想,不过分强调建筑的特色风格,要考虑建筑的整体效果,在格式色彩上都匀称的表现出来,因地制宜。没有一部分凸显,但各部分都配合得当,整体的效果大气朴实。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元素的配置,不固守传统建筑的全部,防止纯粹复古,失掉现代建筑的优势。

  (三)朴实纯真理念

  古代的建筑之所以能够成功保留到现在,一方面体现了建筑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设计者对于建筑负责的态度。现代多数建筑工程竣工迅速,简单却也粗糙。设计者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中设计者们的朴实纯真的建造理念,力求设计出成功的建筑作品。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要走的道路。同样,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建筑的设计创造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突出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的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要注意环保节约,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现代建筑创作的前景

  我国现代建筑创造的未来在哪里?梁思成这样说,“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这位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作出极大贡献的伟人为我们指出了我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前景和未来。传统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丰富,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学习。盲目地复古和一味地追求西方建筑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我国现代建筑的未来,就是要不断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灵魂,然后将之与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相结合,建造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工程。

  五、结语

  综合以上看来,对于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创造中的应用,不单单是对传统建筑形体的运用,更需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后基础上,从建筑的思想理念和创作手法等多方面进行学习运用。建筑是文化的实物体现,发展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创作中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值得我们探索应用的价值,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不断发展完善中华文化。

【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论文参考05-19

论文参考文献09-23

造价实习目的的论文参考07-27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11-01

中医论文参考文献10-28

烟草论文参考文献11-03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集锦08-26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08-04

议论文答题格式参考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