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05-18 09:14:04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K思想教育工作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处于一个较高的地位。但是,长期的重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已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了形式化,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没有摸清青少年的思想脉搏和需要,进行工作时只讲形式,不注重效果,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失利,甚至是适得其反。同时,青少年对于社会现实生活,师长的言行都已经有了自己评判的标准,尽管幼稚、片面,但却左右着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因此,成人的言行不一,出尔反尔必然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产生反感。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也渗入了我国。例如,强调自我、突出个性等方面迎合了青少年追求独立的心理,使之影响了大批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就愈加复杂化,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

  KK以上,简单地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在这其中,有社会历史原因,有教育上的原因,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是,不同社会制度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便会打上不同社会的烙印,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可能是个人主义、个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产生的温床,也可能是创造性思维,开拓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先兆。当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是一种感情成分多于理性成分的不成熟心态,我们必须看到它求新求异,有着开拓创新的趋向和可能。因此,只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积极的态度来加以引导,就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克服逆反心理的不利因素。

  KK四、逆反心理的积极面及引导对策

  KK青少年逆反心理具有积极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KK(一)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

  KK不听命于成人,对成人的管教予以反思都说明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性的增强。此时,青少年已不再是处处需要成人呵护和照顾的孩子。他们已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标准体系,开始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身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这是青少年独立性的'可贵的萌芽。

  KK(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了青少年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析社会现象,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使命感

  KK青少年对于正面宣传的否定、反向思考虽然说明了他们思想上的不成熟,但是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对社会上存在的个别不公正、黑暗的事例表现出不满和愤怒,这都表现了青少年纯真的正义感和道德观,这些可贵的思想萌芽如果加以精心培育,必定会成长为栋梁。

  KK(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中存在着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反对束缚的可贵精神

  KK创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征,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创新求异的愿望。虽然他们并不能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教育者应当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奇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还是创新的预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会扼杀青少年旺盛的创造力。

  KK(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成人反思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KK当教育者面对青少年的反抗时,应冷静地反思一下我们教育中的不当之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青少年迫切的心理需求,没有能形成民主、向上的家庭气氛,压制青少年渴望成长独立的要求,等等。我们前面也曾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应归咎于青少年。同时,我们教育工作应多一些反思。

  KK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回避的,作为教育者,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研究了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中学教师在中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研究;

  在当前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学生作为心理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并能有效帮助学生对日常学习有良好的记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判断独立个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学教师应不断进行德育教育,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中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德育中不断渗透。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中学教师应在德育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有效地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际德育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学德育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原则发展。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更好地由帮助教师来引导,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其次,中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思维和更好的.发展。最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德育的实际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中学教师应在德育中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2.1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有效的学习,以增强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的素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统一学习,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在日常道德教育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教师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学校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2.2中学教师在德育中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学。

  现阶段,中学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帮助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营造乐观向上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学生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可以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学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用乐观的眼光面对困难。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对较快。教师需要在德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观点来实施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

  中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德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帮助学生平息逆反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能够倾听教师的建议,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2.4中学教师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

  乐观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情况和问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并能乐观地看待事物,以积极的心态行动。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日常学习中容易出现不稳定。教师应该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乐观精神,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调节情绪。

  2.5中学教师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毅力

  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坚定意志的培养。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中学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直面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勇气,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坚定的信念迎接挑战。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优秀人才。德育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要求中学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军,孙连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德育中的渗透[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37(2):83-83。

  [2]马一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科技信息,20xx,12(36):208-208。

  [3]黄锐太阳李芳。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教育调查(下半年),20xx年,5(8):43-44。

  [4]陈艳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渗透[职业,20xx,22(27):125-125。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音乐是一种可以反映出人类现实生活之中情感的艺术形式。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之划分为声乐以及器乐两种类型,也可以将之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以及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多个类型。我国古籍礼记?乐记之中曾说过“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也表明了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比如,当人们结婚时就播放喜庆的音乐表达自身的喜悦之情,当亲朋好友去世时就播放悲伤的音乐表达哀思之情,等等。人们通过音乐抒发出自身的情感,可以使自身的情绪得到有效释放。

  一、对中学生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是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的成熟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是危险期。这段时间是中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会给中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如今我国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主流思想之下,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带来的重重压力,导致其不堪重负。

  家庭压力主要是因为我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之中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期望在无形之中给中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学校压力主要是竞争压力,这股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压力也给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使中学生凭空多了一股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竞争激烈的形势之下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无法承受住,更别说身心还未发育完全的中学生了。这种情况会导致中学生非常容易出现自尊心过于强烈、自卑心理严重以及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此外,情绪化和责任感不强等心理问题,也将会使中学生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在20xx年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一起抢劫案件,案件的起因就是16岁的沈某想要去网吧,所以他拦路抢劫了8块钱,最终得到了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的惩罚。有关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了类似悲剧的发生。

  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在培养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同时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之中增加了乐趣,有效缓解了中学生内心积攒的压力,达到使其心理得到净化的最终目的,有效防止了以上情况发生。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中学教育之中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非常容易让中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问题,导致中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沉浸到学习之中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后果,而这种情况无疑又会加大家庭以及学校对中学生施加的压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而通过音乐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给学生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借此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是学生的精神放松,缓解日常学习之中积攒下来的压力,暂时将学习烦恼忘记,将紧张的神经放松,从而达到重塑中学生在学习压力之中被磨灭的自信的目的。

  比如,可以给中学生播放班得瑞系列音乐。这主要是因为整个班得瑞系列的音乐都是在阿尔卑斯的山林之中创造出来的,其中没有掺杂进一丝一毫的人工混音,并且其中的每一声虫鸣、鸟啼以及流水等声音都是制作者深入阿尔卑斯山林与湖泊之中采集而来的。因此最终制作而出的班得瑞音乐系列具有非常有效的减压作用。经过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改善情绪可以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音乐向中学生传递情感,对于缓解中学生压力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它可以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经常聆听类似班得瑞系列的音乐可以使学生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让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减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2.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因此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有效缓解中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之中也可以准确反映出中学生心理是否出现问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是否存在障碍以及是否能够自如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等情况。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出中学生良好的性格,一个良好的性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条件。除此之外,通过音乐教学还可以帮助中学生通过音乐来表露出自己的心声。

  比如,通过让中学生练习合唱来培养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唱是将多名学生视为一个整体,需要每一名合唱的人员之间都要注重搭配的合理性,每个人在合唱时除了要明确了解自己在合唱之中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通过练习合唱的过程,在有效培养出了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可以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艺术,运用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可以使音乐之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浸润中学生的心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从而有效避免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经研究显示,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可以帮助中学生丰富自身的内在情感以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通过音乐还可以让中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以及奇妙之处,开拓他们的眼界。而进行音乐教育之中的歌唱教学则可以有效存进中学生的表现情绪以及情感能力的发展,此外中学生通过在学校或者班级开展的文艺晚会之上进行歌唱或者表演某些不同的节目时,还可以让中学生从这些作品之中感受到不同情感,让中学生体验到每个角色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情感的立场上能够换位思考,对比与现实之间的情感冲突,可以使其更好的珍惜现有的生活。

  比如,通过演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中学生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之中体会到词曲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有效培养了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演唱《军港之夜》这首歌时,中学生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之中体会到人民解放军的生活以及使命感,等等,借此可以让中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加成熟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了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帮助中学生净化心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重视音乐教育可以使中学生的美好心灵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的音?沸巳ぃ?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为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当前,社会也比较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基于此背景,针对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开分析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预防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发挥全社会力量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五、结语

  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每一位学生初中生都能健康成长起来。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是家庭原因。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优先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会说话,再到逐渐成人,都最先由家庭成员的介入和干涉。家人的是非观念直接塑造着孩子的人生价值观。长辈的认识、心理本身就不够健康时,总是最先诱导孩子的认识走向歧途。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个人因素的影响。某些学生不敢面对成绩的退步,说谎作假来骗家长、老师、同学。一次成绩不理想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虚荣心却让他修改试卷,谎报分数,甚至考试作弊。在虚荣心的支配下,一个人很快就会退步。心理压力也会不断地加大。所以他们这些人是被自己打败的。几乎每个人的模样都是特别的,而根据一般的审美标准,也有了美丑之别。长得漂亮的有了炫耀的资本,生活也比较自信;而相貌有缺陷的学生就会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不自信,让自己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很不谨慎。甚至和坏人混到了一起,走上歧途。尤其是女生,他们的错误可能影响一生的幸福。

  三是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当前考试制度的存在,学习成绩的比较和学生间的竞争也必然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对于某些男生来说,他们会感觉自己无用,又愧对父母,因而会陷于自暴自弃的恶劣情绪之中。甚至会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无所忌惮。这是对学校,以及对他们自己都极为有害的心理倾向。也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从女生方面来说,考试成绩差会让她们躲在一角偷偷地哭,甚至单独出走,以致生出很多事端。有时,学业上的不如意也会让他们产生早恋的念头。“毕竟要有一点儿值得骄傲的地方。”她们总是那样想。

  四是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中小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小学生的行为。”因此,本人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旧的健康观念,树立新的健康模式。

  在学校和家庭中,在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时,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眼睛是否近视,而忽略了学生一些习以为常的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口吃、贪食、多动症等。这种旧的健康观念是片地从生理学角度去理解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立体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从关心身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转到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心理素质上来。

  二、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当今中小学开设了有关“生活与劳动”、“生理与健康”的教育,但缺少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学习,也缺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矫治方面的内容,更缺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内容。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许多学生嫉妒别人,严重的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过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要求,又加上学习成绩不良,较多地体验失败。他们害怕上学,产生学习恐怖症。教师要把这些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心理因素的发展。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必须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和谐绵态度,亲切的语言,抚爱的动作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亲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并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从而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中求学,学中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师生之间洋溢着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

  五、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都是学生的任课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有较高的素质。

  首先,班主任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过去的“政治说教”、“活动保姆”中解放出来,用平等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如:在学生面前,教师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出必行”、“身先垂范”,另外,还利用班队活动,向学生介绍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文学家,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科学家,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歌唱祖国成就及激励人民反帝斗争的音乐家,教育、激励学生向老一辈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二、班主任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第三、班主任教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品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培养学生健全统一的人格。

  第四、班主任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案例分析,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六、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小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中小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工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小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中小学生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中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中小学生心理压力,消除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此外,根据生源情况,学科教学中要注意面向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后进生的情感投资,从行动上接近和爱护后进生,挖掘、发现闪光点,保护积极性,给予表扬鼓励,用引导代替斥责,用提醒代替讥讽,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

  七、开展自信心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很多时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缺乏自信:家庭原因,成绩原因,或者是自身原因。他们造成的缺乏自信都会形成心理问题。于是,有必要引导学生确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终将改变命运,终会成功,终会出人头地。告诉他们:挫折往往是人生的财富,它会让成功更加绚丽夺目,当前的坎坷不是最终的命运。这类的道理有很多。让学生学会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希望,在黑夜里看到黎明的曙光。

  八、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又在学生教育不当的负面影响下,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情绪忧郁、性格孤僻;有些学生不守纪律、不听劝告、习惯成性;有些学生出现口吃现象------教师要细心去了解情况,寻找原因,善于启发诱导,耐心指导教育,热心地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学校要创造条件,配合心理保健医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教师要积极开展家访工作,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教育。还要发挥社区的作用,组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医生义诊活动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这样,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重要,教育的科学性也会要求越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航。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调适;逆反;化解;冲突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目标要求: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两代人的对话》板块内容时,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进行学科渗透。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成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希望自己独立去实践;二是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决定;三是对父母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四是对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通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因素。从自身原因看,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虽尚未涉足社会,但已开始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所见所闻。然而他们的心理、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因社会阅历所限而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自我意识常常处于困惑的矛盾状态。再者,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进入青春期后,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而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滞后,使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对身心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亲子之间年龄差异,父母与子女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往往使子女对父母产生反感和反抗。心理训练:说说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

  二、调适逆反心理,和谐亲子关系

  1.打开自己的闭锁心理,敞开自己的心扉,走进父母,亲近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对话,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爱而生,是爱的冲突,以爱报爱,是黄金法则。

  2.换位思考,理解至上。当中学生不能理解父母、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替父母想一想,这样,会变得更加冷静、理智。当中学生与父母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隔阂、矛盾、冲突时,要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克服逆反心理,不要疏远、回避、顶撞,甚至反抗。中学生要主动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交换不同的看法,也可以与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要相信,每一次沟通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3.父母子女相互将心比心,相互理解,心理上产生共鸣,情感上才会出现共振。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亲子关系融洽了,中学生也就不会再出现叛逆心理了。

  4.与父母平等交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不能一概说是错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时常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所以,与父母平等交流,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中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密切、和谐亲子关系。

  5.出现逆反心理,要学会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牢记:克制、冷静、理智、沟通、交流、理解、体谅。冷静下来,中学生才会做出恰当的选择。中学生应提醒自己:我们能忍心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吗?

  6.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和谐亲子关系的基本要领:了解父母,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异。心理、行为训练:当中学生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找父母谈一次心,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寄语:你想让父母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父母。这是子女与父母沟通交往的“黄金法则”。调适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首先要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心理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聪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和创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农村素质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1.1现状调查 .

  对部分农村中学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1.1.1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近41%的农村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回答问题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初中为70%,高中仅为50%。可见,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强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生活中贪图享乐,害怕吃苦,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相反只有退缩,轻易放弃。特别在学习上,更表现出了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1.1.3自信心不足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家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总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差距,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问题”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恋爱的困惑中,高中阶段就更为突出,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心理病态。

  1.2现状分析

  以上现象反映的虽然是部分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现归纳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相当多的家庭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引导,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引导;三是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弓f导。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多,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加上社会的离异率升高,家庭破裂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2.2农村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普遍.,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甚至错误地认为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儿孙照样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3自身因素

  中学生年龄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不能正视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难以正确对待。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完全理解,往往会陷入歧途,无法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且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很多问题。

  2.1认识问题

  在农村,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心理健康情况,认为只要学习好,将来考上好大学,其他都无所谓。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重升学应考的科目和分数,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致使学生一门心思全放在读书、应试上,其余都漠不关心。

  2.2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部分教师简单的说教或硬性灌输,甚至讽刺挖苦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感。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3.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应对技巧,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3.5加强区域性学校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差距,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总之,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关系到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20xx.2,3,4期.

  [2]张东梅.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

  [3]方方.心理健康研究,教育出版社,20xx.7.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摘要〕

  中学时期,虽然只占人生长河几十分之一的时间,但却是个体心理激烈变化、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伴随着显而易见的生理上的重要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性趋于成熟,心理上的激烈变化往往被家长甚至学校所忽视,要么一味地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语言安慰、责罚,要么完全当成大人的模式处理,严重忽视了这一特殊时期学生心理的需求。只有当极少部分学生由于极端事件的出现才会偶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这是非常被动的,也是非常不科学的,我们要防患于未然,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学生生理引起心理等非平衡状态和各种冲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

  中学时代是人类走向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一是随着中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地发育,外在表现有身体长高、嗓音变粗、变细、开始长喉结、生理期的到来等,这些都能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不爱说话、上课精神不集中、无法沟通等问题也普遍表现出来,学校和家长仅仅简单归结为长大了、心事重了、学习压力太大了等原因,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家长和老师们严重忽视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同性、异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家长、老师的认识,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等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在互联网没有出现的时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更愿意接受家长、老师的建议,尊重他们的指导,而如今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代际之间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更愿意从网络上了解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更容易对家长、老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完整性、现代性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本人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归纳出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困惑:

  1.对学习产生恐惧,精神紧绷,往往花费很大精力,甚至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由学习压力引起的,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2.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觉得父母、老师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学习方面,所做的沟通也都是围绕着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常常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困惑,寻求指导和帮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所谓的“知音”,甚至发展成沉迷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恶性循环下去,更是使得他们不愿意面对、躲避现实世界的正常人际交往。他们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甚至出现了对社交生活的深深恐惧,产生强烈的自卑、沮丧、孤独的心理,严重的甚至发展到了抑郁症的倾向。

  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阅历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在班级学习氛围差的环境里不思学习、打架、吸烟甚至是逃学、离家出走等。

  4.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没有控制情感的.尺度和分寸,特别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由于恋爱受阻、失败等而产生轻生的心理,非常危险。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身体的健康并不代表心理的健康,但心理健康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现代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交互影响着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外在表象。每个人的人格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的两个人,成长环境、教育环境都是一样的,虽然大多表象都是一样的还是会有差异。人格的健康才能促进自身潜能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生存,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着手,引导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增强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具有重要意义。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取得积极的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学习、生活以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这对现代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网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家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就对中学生来说,网络给学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但是,开阔中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认识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本文就针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简要分析,提出网络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十分重要。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中学生走向科技的前端,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同时也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可行性对策,通过正确的使用网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一)迷恋网络能引发中学生的学习障碍

  经过调查显示,中学生是迷恋网络的高发人群之一,他们在心理上对网络于强烈的依赖感,每个中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成年人,每个月上网时间在150小时左右。这些迷恋网络的中学生长此以往,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种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生活,中学生是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一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产生疲劳感。他们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会辍学。

  (二)沉迷于网络容易产生“网络孤独症”,妨碍交往

  由于网络交往对象具有选择性,能够满足中学生的心理欲望,这样就是的学生忽视了现实中的朋友。对中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造成困难,使得中学生通过逃避的方式,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导致最终产生人机障碍,阻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由于网络交往环境的不真实性,中学生容易上当受骗,更加对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三)沉迷于网络会造成中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

  当下许多中学生对网络社会产生了好感,沉迷于网络社会,导致中学生长期脱离现实社会,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出现人格缺陷和人格真该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人格缺陷是中学生介于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中学生长期迷恋网络,导致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中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使得中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下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并逐渐的削弱了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严重缺乏上进心。最严重的是学生由于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强烈,容易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做出一些社会不认同,不道德的事情。吸烟、喝酒、打架等不道德现象常常出现在网瘾的中学生群体中,导致他们的人格出现障碍。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首先,需要在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更新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将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等加入课程其中。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需要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傻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在学生网络成瘾之前及时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法律意识,挖掘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避免学生形成网瘾,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后,创办心理健康读物,指导学生建立健康知识社团,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网络学生走出困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知识论坛

  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网站,由专门的负责人不断的搜集网络成瘾学生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形成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中学生走出阴影。成立专门的教育专家辅导机制,针对学生网络成瘾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需要网站负责人及时地对教育内容进行编排,配置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士进行在线咨询,使得家长、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其中,尤其是中学生,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要想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共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保护措施,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摘要】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本文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议论,旨在从学校和教师包括家长的角度更加重视和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加强

  中学生是不成熟却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在这竞争激励的年代里,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他们第二次成长高峰期。这个阶段无论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出各种问题。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必须知道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领,很容易使他们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一、为什么中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尊心、自认为是大人了,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不愿意服从长辈,喜欢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愿受别人引领和指导,有些青少年过分自我意识很强,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帮助接受不了。有意背道而驰,他们能力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抗和不尊重。这种心理如果不正确的引导,他们求异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很难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的不良心态。

  2.青少年就会产生脆弱、孤独的不愿意让人接近的心理。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经不起挫折,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内心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不知所措,精神状态低入谷底。

  3.应试教育更多的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现在竞争有很激烈,更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升学竞争压力大,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加重学生心理负担。频繁的测试、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压状态,超负荷的学习让学生精神紧张,心情抑郁。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痛恨自己能力,失去了对学习的渴望和信心。此外,大多学生都是单亲家庭,或亲人不在身边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在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当代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不相吻合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在老师应该担当的任务。

  二、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生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敏锐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察觉学生行为。在平常的教学中、课外活动、学生的交流和交往的过程等所有方面,都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信箱,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信箱里,老师定期查看,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2.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听学生心声。老师经常通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思想问题。谈话是最亲切和最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悦色、你要舍得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3.要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源于成绩的不佳和同学关系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给以指导和帮助,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作风。刚上初中时,很多学生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很多同学产生了厌学情绪,内心严重受挫。对于这类情况,就要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要及时有效地告诫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是件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通过名人成功的案例教育和激励他们,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要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对待每个学生付以真诚的情感,尊重他们感化他们,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热爱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工作者只有把爱的情感播种到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师生间才能做到心心相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5.要指导家长“赏识教育”。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要和家庭紧密配合,以教育开展的效果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摘要]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家长和教师费心、伤神,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自己无法和孩子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学生不服管理,而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父母和教师不理解自己,时时处处为难自己。我认为,协调好了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领路人、更应该是学生心理的疏导者。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分享。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考试时会表现出焦虑。这些情况出现在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会自卑,常常会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尽可能面批他们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还能在交流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步骤,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他们只会给父母和教师提要求,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个别争强好胜的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和教师是故意为难自己,认为教师、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们,从而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这时候由于教师、父母的错误判断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成绩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利用主题班队会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之前必须了解清楚问题的真相,赏罚要分明,要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话该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

  3.青春期学生由于早恋引起心理问题。中学生往往对异性充满神秘感,由于对方的容貌、学习成绩优秀而产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接近异性,萌发情感。但他们对自己、对异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因为早恋陷入心理困境。对于中学生早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理解学生,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切记在全班学生面前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但实有所指地暗示批评,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恋迷途的学生更加感到压抑和无助,有可能会出现早恋学生相约“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剧。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切勿急于处理,在冷静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二、心理咨询注意事项

  1.“了解”是心理咨询的前提。了解被咨询对象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学习和情绪状况以及心理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认真分析被咨询对象的内心活动。要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切忌随意、盲目、无准备地进行咨询。

  2.“以诚相待”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只有尊重学生、为学生着想、以诚相待,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才可能与你倾心交谈,我们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才能引导学生朝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方向前进,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路人。3.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宽松和信任的情况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时,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去听,不要有偏见,不做价值评价。

  三、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只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更加轻松,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心理教育。而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起到教育和预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预防因为心理矛盾和压力无法排除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心理失衡和行为失控问题。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原本就千头万绪,而日益严峻的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令教师和家长烦恼,也使得许多花季少年伤心费神。如果我们能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多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烦恼,不仅管理会轻松高效,而且会让更多的“祖国花朵”绽放异彩!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摘要:中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群体,其心理发展变化很快,具有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心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庭对孩子的重压,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杆。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催生各种犯罪、自杀等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处于内外两个环境中。外环境是指丰富的外界刺激,内环境是指师生意志的投入条件。只有内外环境同时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青春发育期萌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各自或周围同学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并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困惑,最后再由教师综合讲解。这样一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克服青春期的心理障碍。

  2.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学证明,教师只有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才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学会宽容,把微笑展现给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影响了课堂纪律而冷眼以待。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跃跃欲试。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如教师可以举行“我更快乐”的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总结自己认为快乐的一件事、一个表情、一个瞬间,先通过小组评选、全班评选,最后再进行全年评选,直到参加全校评选。在评选过程中,要注意公开、公平。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掘并放大自己内心的快乐,同时还能学会分享快乐,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科技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心理学教学任务。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必须以灵活为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概 述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如果不能够好好地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话,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说,在空耗年阶段一定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要让他们写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健康。那我在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

  步骤/方法:

  1、第一点,在写论文之前要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因为中小学生现在心理健康,可能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阶段,为了引导他们更加健康,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然后有所收获后再写论文。

  2、然后就是中小学生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这项工作很多人都是胡乱的应付一下就结束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要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起来。

  3、加上你还在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价值观是否有问题,如果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的话,我们要及时的进行调整,或者可能会出现问题。

  注意事项:

  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当中应该负责扮演一个引导者的工作,所以应该让他们有更加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能够让他们因为心理健康而出现成长方面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写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摘 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中,都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状态是使个性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身边中学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调查,分析现状,提出确实可行的措施,呼吁农村中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农村中学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前景堪忧

  对中国教育来说,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区别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现在农村送孩子上学,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是为了生存,在心理上他们是身负重荷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从调查题目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学习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头疼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在人际关系方面,有64.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父母、老师所提的要求,甚至有35%的学生希望能早日闯荡社会,有25%的学生感觉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在情绪方面,不少学生常感到孤立无援,甚至有50%以上的学生害怕考试……以上所列举的数据虽然只是反映了学生的一些心理感受,但至少表明不少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障碍。说明当前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同时也说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健康。

  二、切实可行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渡过人生旅途中的这一阶段呢?现结合我县中小学所开展的一些实际活动,淡淡怎样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主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近,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做好心理品质的教育,突出品格的修养,学校除了开设好思想政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外,还必须抓住时机开展活动,例如演讲、辩论会、心理知识竞赛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我县中小学校普遍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长与学校德育课题小组共同研究制定讲话篇目,由校团委牵头,师生集体选材“备课”,有计划地安排国旗下的系列讲话。讲话从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入手,讲身边的故事,说自身的体验,培养健康心理,使追求全面发展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现在我们长阳县城以及各乡镇中小学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材,上课以故事启迪、活动训练为主,辅之授予学生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从而使其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并且每个学校都配有女生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不定期地对女生进行心理、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这些讲座无疑对学生启发很大,为心理健康教育由“他育”转变为“自育”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利用一些机会,举办心理知识小报、黑板报等,进一步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3.开展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

  有了理论的.认识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开展积极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开发心理潜能的方法,达到启迪“心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何有效地进行集体心理训练呢?利用课堂,利用活动课,利用假期!其次,开通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诊断、治疗”。

  4.架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之桥”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责无旁贷,教育孩子是核心,平等对话、诚心诚意交流意见并及时反馈信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这并不是孩子的本质有什么不好,而是在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中个人素质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作为孩子的每一个责任人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要把问题扩大化、片面化,否则会严重伤害孩子并起反作用。

  总之,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中学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段,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其有效的处理生活、学习以及交际活动中的多样化问题。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个体应用的认知方法与行为方式是检测中学生适应能力高低的有效指标。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为论点,辨识出有效型应对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应对方式的研究

  (一)理论模型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对理论研究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与Folkman共同提出的场合模式(contextual model),其是现阶段众多研究者善于应用的一个概念模式[1]。该模式最大的特征体,把应对看作个体用来解决多样化问题的系列性、带有变动特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Lazarus与Folkman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一是应对行为的产出过程体现出繁杂性特征,应对方法的有效性大多数与个体能否对情势改变的正确评估环节上,问题指向影响应对方式的产出效率,否则个体将会在主观情绪的影响下应付各种难题与困局;二是多样化应对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价值上体现的差异性,一个应对方式在某一场景中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其他条件下可能是一无是处的,若个体对其盲目应用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影响因素

  1。性别与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关于这一问题黄希庭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工作发现,面对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中学生应用宣泄、幻想与忍受三种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男生相比较,女生在应用宣泄与忍受这两种应对方式次数更多;与女生相比较,男生喜欢以幻想的模式去应对与排解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其他类似研究结论也与上述结果体现出相似性特征。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个体在初中时期,女生更善于应用和情绪相关的或消极的应对方式,参与上述研究工作的人员还发现,从对保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层面上解析,男女生在主动式、积极型应对压力上体现的差异并不明显,换句话说男女选用的应对方式的功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造成男女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样化,普遍认为的是人格差异,多数人主观的认为,从始至今女性成功范例较少,这也是其应对困局主动性差、积极性低的外在原因,此时其自信心不足,也没有控制欲望;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应对方式的确定与情景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女性生活情景被允许主动应对情况较少;社会期望多数指向男性,这也是男性产生主动式应对模式的驱动力。

  2。年级与应对方式

  个体的惯性思维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应用的应对方式将会愈发完善化、实用价值更大[2]。肖计划等人的研究证实,个体伴随年龄的增长,成熟型、有效型应对方式的使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中。而就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言,高中阶段面临的压力比初中阶段面临的压力大得多,学业负担更重,竞争更激烈。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暂时缓解压力比较有效,使用就比较多。所以,高中生更迫切地需要关怀。

  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3]。问题处理是一种主动型积极的应对方式,其在维护与强化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而寻求帮助和逃避应对方式均为中间型应对方式,其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特殊情况下逃避也是一种上策;宣泄、忍受以及幻想为被动式应对方式,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经过进一步验证,发现在问题处理维度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与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求助维度、逃避维度上,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两项得分显著大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宣泄、幻想以及忍受维度上,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的学生最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处于中间层次。

  三、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思考

  (一)对研究的思考

  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诸多缺陷尚未弥补,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分类标准缺乏统一性,各类分类方法出发点存在差异性,最终使混乱局面频出;二是应对方式测量工具一致性缺乏,截至今日我国尚未出现与SCL—90量表类似的、信度与效度均优良、被公认的测量工具。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中学生在面对困难之时通常采用的应随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问题处理占首位,其次为忍受、逃避、宣泄、幻想与寻求帮助[3]。上述结论与黄希庭研究成果相一致,代表着中学生伴随年龄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丰满,认知水平愈发完善,善于应用理智的方法解析与处理问题。

  (二)对进行应对方式辅导的思考

  抑郁情绪与焦躁情绪在青少年群体中是极为普遍的,尤其是在中国应试体制长期作用下,初中生群体的升学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中学生能管控与调整的只有自我的应对方式。

  四、结束语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各项能力塑造的潜力是极大的,这也是其应对方式发展与强化的重要时段,问题处理这一应对方式的高频率应用,证明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抗压能力这一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应对方式,应对多样化情景,最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易娟,宋丽娟,冯淑丹。汶川县中学生震后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xx,02:225—227。

  [2]吴瑞,李建桥,刘琴,王宏。留守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卫生研究,20xx,04:586—590。

  [3]张军勐,晏丽娟,苏雪飞。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03:461—465。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8-31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通用01-10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7-17

心理健康论文心得体会10-01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提纲07-25

心理健康教育硕士论文提纲07-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3-01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模板07-27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