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1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技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①省略主语——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
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于“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关于学术论文的写作2
按:这是我为复旦学院的征文而写的一篇小文章。在该文里,我就通识教育过程中,学生在论文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尝试着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法。
我在批改同学们的发言稿时,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共通性,需要及时指出,并加以改正。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为三类,兹分别论述。
混淆学术与感想。
不少同学在写报告的时候,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其结果是,将学术研究变成了抒发个人感慨。须知两者之间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根本的区别。学术研究讲究对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并用严密而清晰的逻辑论证将事物的结构和矛盾等展示出来。它本质上要求我们摒弃个人主观情感,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研究对象。当然,能否完全做到客观,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本身就还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尽量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从事研究,这是学术研究最起码的要求。
抒发感想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所着重的,更多的是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研究对象如何呈现的问题。材料的充分掌握和吸收在这样的写作方式面前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因为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或许他也强调逻辑,但这个逻辑只是“他”的逻辑,而不是研究对象自身具有的逻辑。想象的原则代替了客观的原则,由此而来的,就是情感的逻辑代替了论证的逻辑。历史上也不乏一些天才式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可以不用逻辑,也轻视论证(或者说他们的`逻辑论证是非常私人化的),但同样能够做到对事物本质的洞悉。但必须承认,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作为常人,还是应该将学术和感想区分开来。抒发感想可以天马行空,但学术研究却拒绝“跳跃”。
论文写作不规范
究竟一篇学术论文应该怎么写?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的脑子里还比较模糊。暂且不说内容方面,光就形式而言,问题也还不少。从我收到的十二份报告中,只有两份有注释,其他的都没有。在另外的十篇文章中,通通都是在谈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最低限度需要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引用文献,以及论文主体。只有这些东西都具备,我们才可以说至少从形式上来讲,这算是一篇学术论文。
摘要是作者对自己论文的核心观点的主要概括,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关键词则体现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层次以及关注的重点所在,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一篇论文时更有针对性。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历史不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我们只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环节而已。也就是说,对于重大的学术问题,前人不可能没有思考过。我们可以支持他们的思考,从而印证它们;也可以反对他们的观点,从而进行驳斥。不管支持还是反对,我们都必须正视它们,不可以跳过、无视,直接进入自己发表看法的环节。这既显示出对前人工作的不尊重,也是自己轻浮和无知的表现。
最后一点是引用文献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很重要,因为读者可以借助它进行原文的回溯和查阅,以便印证作者的论证是否合理。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像“望文生义”这样的随意引用很多,这对论证的严谨性构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作者标出引用文献,那么读者就可以对他的思考过程进行监督。这样一来,论证的合法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保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引用文献”和“相关文献”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实际引用的书籍、报刊等,而后者只是与该论题有关的资料。两者之间不可以直接划等号。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博览群书”,于是在论文最后标出了很多文献的名字。但是,当我想要检查这些文献在论文实际写作过程中的反映的时候,我发现好多文献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也就是说,他们将“引用文献”和“相关文献”混淆了。
不能有意识地区分概念思维和表象思维
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概念思维。具体来说,它需要对每个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区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进入到判断和推理的环节,从而展开论证,将问题的分析引向深入。柏拉图曾经将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他认为,“表象世界”是流变的,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也是靠不住的。“理念世界”则是恒常的,固定的,永久的,因此是真实的。为了达到对“理念世界”的把握,我们需要借助于哲学思辩,而哲学思辨所使用的方式,恰恰是概念式的思维。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将诗人赶出理想国,就是因为诗人写诗的过程,不是别的,恰恰是“对理念的模仿的模仿”。这种“双重模仿”非但对理性思辨无益,反而害处很大。《巴门尼德》篇中提出的“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应于概念思维和表象思维,即:前者是“真理之路”,后者是“意见之路”。
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用的是表象式的思维,而非概念式的思维。所谓表象式的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欲望、意志等规定。表象一般地说,可以看成是思想和概念的譬喻。它是上升到思想和概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我们却不可以说,一个人具有表象,也一定能够理解这些表象后面所具有的意义。因此,概念和思想是对表象的超越,是一种提升,或者“扬弃”。
概念思维要求我们必须非常注意思考的起点问题。所谓的起点,也就是开端,即思想作为思想,它从哪里开始。对于哲学思考而言,开端往往决定着结果,即结果怎么样,早已经蕴含在开端中。有什么样的开端,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开端非常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概念的分析,除了重视起点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概念的演绎。概念的演绎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上级阶位的概念和下级阶位的概念之间要有连续性,二是同一阶位之间的概念之间要有相关性,或者用一种形象的说法,要能实现“无缝对接”。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种加属差”。我们首先需要将“种”找出来,在此范围之类进行“属差”的划分,只有这两方面都完成了以后,才可以进行定义。不管是演绎还是定义,都需要对概念的内涵有明澈的分析,这是概念思维的前提。
然而同学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大多数的同学还是停留于表象式的思维中。比如说对“无为”和“自然”的分析。大家都是举政治、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环境保护等来论证“无为”和“自然”,很少有从“无为”和“自然”本身来论述这两个概念的。在举政治方面的例子时,同学们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哲学探讨的是普遍的真理,而我们却用这样一些具体的例子去论证。须知具体的例子是“特殊”,而普遍的真理是“一般”,“特殊”如何能保证“一般”呢?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论证的有效性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要学会努力挣脱表象思维的束缚,进入到概念思维中来。
有少数同学意识到了两者的区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过他们在对概念进行分析时,却经常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跳跃”。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不是凭空发生的,中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中介将它们连接起来。比如黑格尔谈到“有”和“变”时,中间一定要有个“无”,否则“变”是不可能的。(《小逻辑》)如果对概念的分析不是从内涵出发,“跳跃”很容易发生,常常蹦出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跟上一个概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或至少联系不紧密,不明显。这就会让读者产生怀疑:你这样论证的道理在哪里?也就是说,你如何能保证,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每一次都能“跳”对,而不是“跳歪“了?“跳对”了还好,如果万一“跳歪”怎么办呢?
哲学思考是严肃而艰苦的事业。为了做好这样一份神圣的工作,我们除了努力从技术上着力改进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两个方面的素质。第一,绝不满足于表象式的思维,而应该追求由表象进入到概念,通过概念去把握思想。第二,磨练自己沉静的品格。真理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正如荀子所讲的那样,“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要急着就此发表“见解”,要有耐心,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分析,独立地判断。当真理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将感受到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喜悦。并且在欣喜之余还会发现,不论之前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学术论文的写作】相关文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09-26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10-27
学术论文写作构思07-15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07-19
医学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格式07-18
解读学术论文写作方法07-16
中文学术论文写作格式要求09-01
学术论文写作有哪几大阶段07-29
学术论文写作步骤是怎么样的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