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社区管理论文

时间:2023-07-21 13:01:15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优]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区管理论文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优]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都是城市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的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暴露除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的理念落后;管理的机制不健全;管理的效率地下等等,这些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先了解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内容,然后找到具体存在的问题的,通过两者的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促进我国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更好的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融合创新模式;分析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城市小区主体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的复杂,对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双方缺乏深度的合作,在具体问题的管理中,由于管理信息的不匹配,实际达到的管理效果也是不太乐观的。提高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深度合作、创新管理模式是促进当今城市社会管理中重要的措施,对于充分的发挥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作用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大大的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的质量,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之间的联系

  (一)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有着相同的管理对象

  众所周知,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有着相同的受众,那就是社区的广大居民。它们的差异在于社区管理注重社区的安全和稳定,更像是一种监管,而物业的管理注重社区居民正常的生活,更像是一种服务。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促进社区内部的和谐和稳定,维护广大居民的正常的生活。所以,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有着相同的受众,那么它们之间的合作绝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管理的优化和升级,是融合创新模式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社区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所使用管理手段是类似的

  无论是社区的管理还是物业的管理都是在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他们的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能够使用的手段也基本类似。物业管理通过对居民的服务来达到满足居民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而社区管理通过对不稳定因素的管理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不能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稳定。二者管理手段的类似也使得它们的融合创新模式成为了可能,通过融合创新模式,它们必然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的管理职能,同时也要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种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信息不匹配

  在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中,一个非常直观的矛盾问题在于居民的信息更多的掌握在物业管理者的受众,而社区管理者作为社区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者却很难及时有效的获取必要的信息。居民的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首先能够想到的就是物业,但是物业的管理职能有限,对于一些影响社区安全和稳定的因素往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相比于物业管理,社区管理的存在感就很低,很多居民甚至不知道社区管理的存在,但是真正有能力有职权帮助居民解决这些问题的恰恰是他们忽视的社区的管理。这一信息的不匹配,让社区居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加强二者的融合创新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分管效果不明显

  在日常的管理中,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师分开的,但是由于其各自管理的局限性,最终管理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社区管理虽然拥有足够的管理职权,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和居民的联系较少,所以居民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社区管理者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为居民解决问题。而物业管理同居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中,他们没有相应的职权,管理的职能也十分的有效。所以,二者分管的结果就是居民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了管理智能的缺失。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缺乏深度合作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虽然他们的手段、目的、受众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居民管理中,却往往是单独管理的,缺乏彼此之间的合作。一旦出了问题,彼此就成了相互推卸责任的对象,让居民的问题更难解决。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居民管理中,他们是缺乏合作的,或者简单的合作也流于表面,使得居民真正学到问题是,双方都彼此推卸责任,让居民的问题无从解决。这是一种明显的管理上的缺失,更是一种制度的问题。

  (四)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中各主体矛盾复杂

  一般来说,物业管理者更多的是由开发商选定的,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为开发商服务。但是当居民购买房屋之后,房屋的所有权是居民的,物业管理需要为居民服务。一旦房屋出现问题,在居民和开发商的纠纷中,物业管理就面临极大的考验,他们需要维护居民的利益,但是自身的局限性又导致物业管理需要为开发商服务,所以三者之间的矛盾较为复杂,难以有效的解决。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合作管理

  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职能,让二者的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解决居民切实的问题。物业管理同居民联系密切,但是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同时也是为开发商服务的,当加强二者的融合创新时,就能够更好的发挥社区管理中监管的职能,让社区管理更好的维护居民的利益,同时物业的管理也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获得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必再为开发商服务,而是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此时双方的工作和职能都得到了优化,而居民也享受到了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二)提高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之间的

  服务职能社区的管理是宏观的,更多的是保证社区的安全和稳定,而物业管理确实微观的,能够更好的解决居民存在的具体的问题。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创新,可能很好的发挥二者服务的职能。一方面,社区管理能够借助物业管理的平台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物业管理也能够通过社区管理提升自身威信,让后续的工作更好的开展。

  (三)保障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不同于社区的管理,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服务的职能,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物业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物业管理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才能够更好的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让物业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居民收益。此时,物业管理者和居民之间就不会存在太多的的矛盾,对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极为有利费。所以说,保障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其服务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居民来说,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此时,社区管理者在同物业管理的融合中,就需要考虑到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社区管理所能够做的就是很好的发挥监管的职能,促进物业管理的规范性,让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

  (四)有效缓解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矛盾

  在城市社区的管理中,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居民、开发商、物业之间的矛盾。就是把通过物业管理同社区管理的融合,让物业管理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开发商选择物业管理者的时候,需要从社区管理中选择。这样的物业管理产生的方式,就会其的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而不再需要为开发商服务。物业管理者作为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媒介,就能够很好的发挥自身协调的职能,更好的维护居民的利益,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必然的选择,对于加强城市社会的管理、化解居民矛盾、解决居民切实的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社区管理通过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大大的增强社区管理的水平,让社区的管理更加的科学规范,的稳定社会秩序。对于物业的管理来说,也能够大大的优化物业管理的工作,让物业管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的主体居民来说,则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月萍.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有机耦合——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6):74.

  [2]武合生;郑新汉;汪维清.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住宅设施,20xx(179):28-29.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古镇旅游早已发展起来,古镇旅游给社区居民带来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的作用也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居古镇为例,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的形式进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从安居古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来判断社区居民对古镇旅游的观点,以及古镇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周庄古镇的旅游得到成功开发后,全国各地也开始大量开发古镇旅游,古镇旅游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古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经济的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针对古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民作为古镇自然历史及社区文化最为密切的人,在社区参与古镇旅游中,当地居民在旅游地形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区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感觉和印象。只有当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高了,古镇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社区参与

  (1)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的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本质理念是以人为本、社区自治: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才有可能减少当地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文化、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满意度提高,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区与旅游业的发展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并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985年,墨菲(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区方法》中指出:旅游业自其产生,就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使其从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将旅游考虑作为一种社区活动进行管理,那么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社区方法。墨菲是第一次把社区参与这一概念运用到旅游中去的,强调能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研究分析旅游,希望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Pauline J?Sheldon等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如果没有社区参与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裴敏莉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的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旅游中的各种事物。可以看出,尽管社区参与旅游还有待于更为准确的给出定义,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已开始了研究,这说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也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

  二、重庆安居古镇社区参与评价

  (1)安居古镇历史文化及旅游特点

  安居古镇位于重庆铜梁区安居镇,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四大古城。安居依山为城,阁道连居。坛庙众多,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建筑独特,城门摇相挥映:街景保存完好,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群雄林立,名震川东。安居乡学兴盛,人才辈出,文化灿烂,是集县文化,古巴渝文化,庙宇文化,书香文化,码头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自从安居古镇旅游业发展以来,安居古镇呈现出与其他景区截然不同的景观,是“一个记住乡愁的地方”,特别是安居古镇被评为中国第四大古镇之后,便成为主城区以及西南地区游客旅游休闲的首选地之一。2014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从重庆铜梁旅游网的数据显示,区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五一”期间,全区主要景区(安居古城、奇彩梦园、沙心玫瑰园和龙温泉)累计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安居古城17.45万人次),累计旅游综合收入7 448.59万元(安居古城6 980.4万元)。从铜梁政府网据悉,2014年,安居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 200元,同比增长16.5%;到2017年底,安居镇将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年均增长18.02%。运用旅游容量分析,安居古镇旅游人数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正处于旅游生长周期的发展阶段,只有使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才能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安居古镇社区参与感知调查与存在问题

  感知是一个负载着文化和意义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当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伦理、文化意识形态等观念文化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时,感知无疑会被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林爱明(2007)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涵义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的认识程度及居民对这些影响的主观反映。笔者在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满意度的调查中,为能收集到具有针对性的材料。选择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试调查,对不同景点,不同年龄阶段,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社区居民进行走访式深度调查,抽样访谈,并分阶段式进行。

  2015年5月1日到7日,笔者在安居古镇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居民所参与的类型、经济情况、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对古镇旅游的满意程度。本次抽样问卷一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176份,有效率达到88%;最后对社区居民采取入户访谈了25户。在收回的176份问卷中有158份问卷对古镇旅游业发展持支持的态度,满意程度非常高,因为他们都处于古镇的核心区,而对于另外的18份问卷所持的不支持或保持中立的居民,大多数属于古镇“边缘地带”。古镇旅游对该地社区居民影响较小,特别是指经济上的利益。针对安居古镇的走访调查中,社区居民作为古镇生活生产的重要主体,通过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认识及对旅游发展的感受,尤其是核心区的居民,他们对旅游业带来的种种影响和感知是最为直接、深刻的。从对安居古镇的社区参与调查发现,居民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及旅游发所带来的感知都占有很大的好评,社区居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居民进行访谈式的抽样调查,了解到居民对安居古镇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居民参与的类型、经济发展情况、就业以及旅游对社区居民所带来的环境、文化影响。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认识以及期望,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对目前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3

  1一般情况

  350例调查对象中,男170例(占48.6%)、女180(占51.4%),平均年龄(55.3±6.01)岁,平均病程(5.02±3.03)年,空腹血糖为(6.92±1.98)mmol/L、餐后血糖为(10.78±2.98)mmol/L;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320例(占99.4%),伴有高血压者占29.2%、伴有高血脂者占15.5%;平均月收入为1000~4999元者占20.1%、2000~4999元者占50.5%;离退休者占70.5%。

  2自我管理行为实施情况

  本组调查对象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服药依从性的自我管理正确率分别为74.29%(260/350)、80.00%(280/350)、75.71%(265/350)和80.57%(282/350),4项自我管理行为全部正确者仅占32.00%(112/350)。高年龄(55~65岁)组的饮食行为自我管理状况明显好于低年龄(35~44岁)组,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低年龄组差;女性的饮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状况显著好于男性,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男性差。

  3讨论

  糖尿病是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实施饮食控制、适当锻炼、定期血糖监测及遵医服药则是实现其治疗目的的`基本保证;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实施糖尿病自我管理,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方向[2]。本次调查显示,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和饮食行为正确率均较低,自我管理的4项措施均规范和正确者仅占32.00%;高年龄患者的饮食行为自我管理状况明显好于低年龄患者,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差;女性患者的饮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状况显著好于男性患者,但血糖监测自我管理情况较男性差。其表明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不佳,需要强化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教育和干预,重点是血糖监测、遵医服药和饮食行为干预;应采取全面展开、点面结合、因人而异、重点突出、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干预方法。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建章建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医护人员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中的职责;应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工作应与社区糖尿病患者突出存在的自我管理问题相结合,制定干预措施和方法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适合患者的特点,争取患者“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

  (3)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合作机制,充分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区卫生防疫站应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4)在实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中,要使各种干预措施和方法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上相互配合,并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好长期、持久开展干预工作的准备。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4

  题目:公共管理思想的社区管理论文

  摘 要:公共管理对社区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改变社区管理的思路,让社区管理更加的趋向开放性、高效性,让企业管理的思想融入到社区管理的体系中,并通过对社区管理的微观调整来实现提高社区管理能力的目的。即让社区管理体现出公益化和效益化并存并进的管理形态。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区管理;转换措施

  一、公共管理与社区管理

  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行政管理思想体系,其发展带来的是一种更加开放的管理思路和实践,新时代的公共管理越来越致力于将公共行政的内部管理取向转变为开放的外部取向,这种管理思想要求重视政府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的效益性,主张从企业管理的方法中获取有益的管理经验,将绩、目标、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对行政管理的优化调整。新型公共管理的精髓就是要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将参与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及手段,向着企业化方向转变,使得政府将行政管理和服务转化成为“产品”,并使之符合公众的需求,从而实现其服务的有效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无论那一级政府都都要成为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身份。

  社区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广大基层群众,其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人民基本生活问题。社区作为一个城市管理的基本组织单位,对于上级政府来说是人民传递需求的基础网络,所以社区管理是城市行政管理的主要基层建筑。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改革指导思想,当然也要对社区的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即利用公共管理的思路改进目前社区管理的现行体制,让社区管理体现“服务”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社区管理体制更加的有利于服务于基础群众。

  二、利用公共管理指导社区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利用公共管理指导改善社区管理规范

  在原有的组织管理法规的基础上,对社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居委会进行适当的调整,规范其管理的事务范围、限度;明确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并建立完善的居委会人、财、物用度管理制度,让原有的制度性规范变为可行性较强的.规定和条款,让管理有据可依。

  (二)剔除不合理的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效率

  以新公共管理来指导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管理的效率。所以在社区管理中应当尽量精简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复性工作,以此提高管理的效率。

  首先,各级政府应当根据相关的政策规定,合理的改进社区管理的工作职能,让社区管理中避免摊派性的任务,浪费不必要的管理资源。其次,根据《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职能部门直接向社区管理部门指派工作的情况,转为职能部门会同上级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工作任务的系统化和明确化,避免了工作任务的交叉、重复等现象,这样就减轻了社区管理的工作负担。最后,多元化利用社会性资源,利用一些非盈利性的社会性组织来承担一部分社区工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利用少量资金,让公益性、志愿性、非盈利性的中介组织服务帮助社区管理,这样就可以让社区管理节约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开支,以此来降低工作量,并通过有偿形式提高了这些工作的效率。

  (三)改进社区管理的人员结构

  改进人员结构,也就是改变社区管理人员的组成,这是实现公共管理思想的具体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推进社区管理的服务化、高效化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一方面,社区管理体系应当招募社区的居民组委社区管理的工作人员,让居民成为社区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对社区的现状和问题了解全面,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也就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更有利与解决社区管理中涉及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的思想,改进社区管理的管理体制,减少全职人员的数量,并和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合作,将社区基础性的服务工作转化为分包形式,以此降低社区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有利于提高服务性管理例如:卫生等,工作的质量。

  (四)提高管理效率,让居民真正自治

  社区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基础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这就要充分调动居民对管理的参与热情和能力。所以社区管理应当积极的调动居民的潜在能力,实现自主管理从而提高社区管理的有效性。

  首先,逐步建立起居民听证制度,让社区管理可以在一些惠民政策出台时能够及时的听取居民的意见并反馈给上一级政府,这样可以保证行政措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也就让居民看到了社区管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利用公共管理思路,实现社区管理逐步实现透明化,例如:社区管理组织机构的公开化,职能公开化。这样有利于居民了解社区管理部门的各个部门的组织职能,在反应问题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这样既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威信,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三,在社区管理中体现公共管理的思想还要注重社区管理组织、人员的代表性,社区管理者应当可以代表广大居民的利益,能够为居民说话。让居民的诉求通过适当的民主渠道实现传递和反馈。这样的组织结构也可以实现居民参加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

  第四,利用公共管理的思路来改进社区管理的评价体制,建立居民参与考评的制度,让社区管理工作能够在广大居民的监督中进行。并逐步成为评价社区管理的优劣的基本依据。

  (五)理顺社区管理物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第一,目前,城市住宅小区都应当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组织。在目前业主自治意识、自治能力整体还比较差的情况下,社区管理的作用是不能缺少的,主要因为社区管理机构是政府的影子,政府的意图和信息要通过社区才能传达到居民小区,其重要职能也是身为企业的物业管理公司无法取代的。

  第二,提倡推行社区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由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者在居委会兼任副职,或者担任社区议事班子主任、副主任。能使三个主体之间增进交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为建设文明社区搞好服务,提高居住区管理水平,同时,还可能及时化解矛盾,开诚布公地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探索试行并推广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时浩.论社区管理与公共管理[J],中国民政,20xx(01).

  [2]韩忠玉.济南市社区公民管理现状研究[J],理论学报,20xx(01).

  [3]于杰.城市社区自治中居委会职能的转变[J],中 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xx(03).

  [4]颜悦.论城市社区建设[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xx(8).

  [5]吴青.社区建设动力凝聚、组织和发动[J].社会环境科学,20xx(21).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5

  油田企业属大型国有企业,油田矿区大都是独立矿区,社区服务仍然是油田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已成为中国石化集团油田企业的三大板块之一。降低社区服务成本,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是油田社区服务单位面临的一大课题。江汉油田是典型的独立矿区,三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油田社区管理服务的主体。笔者站在江汉油田层面,以五七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基点,就油田社区服务经营管理过程节点控制作一探讨。

  1推进市场扩张,拓宽经营渠道

  市场化动作,是中石化集团对油田社区服务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之一。推进市场扩张,拓宽经营渠道,是提升中心市场化运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关键是强化外部市场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市场扩张。

  1)严控外部项目用工总量。物业服务工作大都机械化程度不高,主要靠员工进行现场服务,人工成本占比较大,而在远离江汉的武汉、荆州开发的项目,还需增加住宿、生活、沟通等补贴,人工成本更高。降低人工成本的首要任务是严控用工总量。应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人员定员,岗位作业人员也按满负荷要求进行配备。

  2)优化外部项目人员配置。在外部项目人员配置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质量效益、社会效益,以质量保证为前提,经济效益为目标,社会效益为支撑,采取就地招聘与油田派遣相结合的劳动力组织管理机制,在保证关键岗位员工队伍稳定的同时,着力降低一般性岗位用工成本,除炊事员等骨干队伍由江汉派遣外,其他用工大多就地招聘,并优先录用主业单位在当地的家属,有效减少异地就业人数,降低住宿费、住勤费及交通费开支,缓解异地就业成本高的问题,也解决部分主业单位员工家属的`实际困难,实现了一举多得。

  3)优选外派人员住宿方案。从油田派遣到武汉、荆州等城市的外部项目工作人员,住宿成本较高,在减少派遣人员数量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优选住宿方案,综合考虑住房费、交通费、水电费等相关费用,力求成本最小化。一般来说租房比宾馆住宿低,派遣人员由宾馆住宿改为租房住宿,是降低住宿费用的有效途径。选择租赁房时,须综合考虑区域租金价格差异,交通费用差异等相关成本差异,选取最佳方案,在保障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做到住宿相关费用最小化。

  2简化经营流程,降低管理成本

  优化机构、班组、岗位、活动设置,推行职能、会议、资料“三合并”,简化经营管理过程,消除无效环节,改进低效环节,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从而提高管理活动效率。

  1)合并管理职能。一是内部车辆集中管理。改变生产指挥车、生产运输车、环卫专用车分散管理的格局,将中心所有车辆集中到运输队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运输队管理的幅度,充实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强化生产指挥车和环卫专用车的专业化管理,有效降低油料消耗和修理费用。二是现场服务规模化管理。对规模过小的班组进行合并,提高场所、设备、器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了班组活动效率。在进行机构合并的同时,还对部分岗位进行了合并,如将中心办公楼安保值班岗与生产调度岗进行合并,消除重复值班,降低人工成本。

  2)合并大型会议。大型会议涉及面广,会议成本高。中心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会议的策划,力求将多个会议合并召开,减少开会次数。如社区中心半年检查讲评会、经营纯净考评分析会、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体系评审会,可合并召开。要注重策划,讲求实效,防止会议走形式,既节省会议费用,也提高会议效率。

  3)合并基础资料。中心10个职能部门,各路都对基础资料有自身的要求,存在交叉、重复设置基础资料的现象;质量体系,经营管理,和谐创建等,对基础资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将基础资料归口到中心经营管理科,统筹考虑集团公司“三基”工作、ISO9000质量体系、中心内控管理、文明和谐小区创建等要求,协调各职能部门意见,对基层单位资料进行整合、精简。按照这一思路,中心形成了4部手册统领16类、48项规范记录本组成的资料体系,消除了重复资料,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过程的可追溯。

  3细化预控管理,严把费用出口

  中心作为油田经费单位,收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管理局对经费指标压得很紧,从客观上要求中心细化预控管理,严把费用出口。应以目标管理为依托,精细预算为核心,严格考核为动力,量入为出,挖潜增效。

  1)优化降本目标管理。中心下达基层单位的费用指标时,强化“四分开”、“四严控”。做到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分开,生产性变动费用与非生产性变动费用分开,锅炉供暖费用与常规服务费用分开,经常性费用与临时性费用分开,给每个基层单位明确下达单项费用指标30余项,同时还下达节约非生产性费用和节水,节油,节电、节煤等节本降耗目标,要求基层单位及班组严控水、电、油及零星材料费用支出,规范班组效益指标考核办法,统一班组主要效益指标分解考核台账,促进微观指标分解落实到人头,促进目标管理的深化。

  2)推行精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已推行多年,多层次、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已趋于完善。应注重强化预算的科学性,要求各基层单位、各职能部门,根据中心核定的年度单项费用指标,深入调查分析,结合生产进度与季节性差异,在适当留有余地的情况下,准确制定月度预算,每月20日前上报下月费用预算,并附详细的预算说明。需发生现金支出的,必须提前两天上报资金计划,否则不予付款。中心财务资产科要加大预算审核力度,发现某单位、部门预算与实际不符的,一律要求说明原因,提高有关人员的精细预算意识,降低基层预算的随意性,提高预算的合理性。

  3)强化成本费用考核。一是严格费用确认。要求物料消耗年有预算,月有计划,购有审批,报有依据,领有程序,耗有记录,不符合内控制度要求的费用支出不予认可。二是严格成本核算。严格水电计量跟踪监控,保持中心、基层、班组能源计量数据三对口,提高了现场计量数据与财务结算数据的一致性。三是严格成本考核。既考核总成本,还考核单项成本,特别是严格考核常规能源消耗成本,对费用节约率排名靠前的单位,月度挂红旗,作为年度评先选模的重要依据;对月度费用超支的单位,月度挂黄旗,并责成单位领导限期查明原因,拿出改进措施。四是实行效益挂钩。如无领导认可的特殊理由,月度累计常规变动费用超支的单位,暂停发放单位员工的月度效益工资。年终考核常规变动费用节约的单位,按节约额的50%提奖,超支的单位,等额扣减单位年终兑现奖。

  4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挖潜增效

  社区服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锅炉供暖等服务项目又是高耗能项目,人工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降低人工成本与能源消耗,是挖潜增效的两大关键点。

  1)全员动手创效。中心员工能干的活,一律不外包,也不外顾临时劳务人员,环卫保洁、绿化养护、主排水沟清淤和小型维修工程,靠员工自己动手来完成。引领社区居民、社区党员、青年志愿者,参与“共创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清淤保畅通,为小区添光彩”等活动,营造社区共建、共融、共享的良好氛围,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压力。结合油田矿区绿化调整,将规划淘汰的一些有价值的树种,自己动手移栽到特定区域,形成新的园林景观,如中心各小区物业站员工自己动手,从局水杉公园移栽拟淘汰的棕榈达1300棵,仅此一项就节约开支10万余元。

  2)管理创新创效。以精细管理为出发点,大力推进管理创新,采用新手段、新机制,强化节水、节电管理。运输小区牧业服务站通过QC小组活动,解决了自动冲洗水冲式公厕冲洗频率自动调节系统,能够通过定时调节器,对不同时段的冲洗频率进行自动调节,中心对该成果进行了全面推广应用,并推广到了全油田,在保证冲洗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水耗。优化用电精细管理机制,在门卫等倒班作业岗位,完善电表电字交接机制,将电耗考核到各时段,各小班,落实到人头,促进员工节电积极性的提高。

  3)技术革新创效。锅炉供暖是中心技术含量高的一项服务工作,流化床锅炉是近几年供暖改造增加的新设备,技术创新创效的潜力较大。应高度重视锅炉的高效运行,注重技术创新,中心综合调度科应大力抓好技术攻关的组织领导,各相关基层单位应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QC小组活动为代表的小改小革活动。中心各锅炉房先后解决了引风机运行不正常,流分床锅炉输煤系统故障,锅炉燃烧不正常,排污泵耗电超标等突出问题,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设备故障处理费用。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6

  一、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比较注重亲情和乡情,这非常有利于增强社区的荣誉感、归属感、互助性和自治性。人们的合群习惯有利于开发社区资源,减少人际冲突,充分发挥社区在公共安全和互助方面的功能。自实施社区警务改革以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治安秩序也明显好转。但同时不难看到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中存在的如下问题:社区警务的行政色彩较浓,许多民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工作中充满指派意味;系统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尚有待建立,群众自愿参与和自觉管理的习惯还未形成;社区警务作为当前公安派出所改革的关键点和方向,自然会受到公安机关原有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的惯性影响,遇到一定的阻力。

  (一)对社区警务战略和建设认识不足

  在社区警务改革过程中,部分派出所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挂几个牌,建几个警务室,做几本台账”的层面,在文件、材料中经常引用“社区警务”的字眼,认为这样做就实现了社区警务的改革。民警对“社区警务”的基本概念还十分模糊,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社区警务”方面的一些有效措施不能切实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去。部分领导的认识也存在较大问题,“求稳怕乱”的思想突出。机关里的人不愿意去基层,部分领导怕得罪人而迟于行动或干脆不行动。这样,便无法将有限的警力尽量充实到基层去,实现派出所工作重心转移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群众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警务的核心内容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群众工作,以有限的警力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群众。然而在现实中,我国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却往往难以落到实处。首先,在工作能力上,有的民警缺乏与群众互动和协作的能力,不善于带着深厚感情去和群众沟通交流,致使群众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其次,在思想认识上,有的民警官僚作风严重,不自觉地会对群众有居高临下和冷漠之感,解决问题时,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拉开了自己与群众的距离。再次,在依法行政上,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的情况下,有些民警法制观念淡薄、依法办事水平较低,在处理群众利益问题方面,没有很好贯彻依法行政的理念,在群众中形成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导向,致使部分群众信闹不信法、信访不信法。

  (三)警务工作被下压的各种非警务任务严重挤压

  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服务前移和警力下沉,使社会基层重点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和任务,实现警民关系伙伴化和警民协作,从传统的单纯执法过渡到主动服务和合作共治。而目前,由于上级公安机关仍然不断下压各种任务指标,非警务用警削减了警力,致使警力不足,比如,为视察领导担任警卫,集中警力侦破大案要案等。这些都严重挤压了社区民警走户入访或巡逻的时间,影响了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警务保障不到位

  基层工作任务繁重,警力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出现“一区一警”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社区民警严重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影响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渠道不畅,保障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派出所连办公用房和出警用车都得不到应有的供给,民警甚至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出警。人均办案经费不足,民警的一个晚班加班费甚至只有几块钱,而且还连续几个月拖欠不发。这些都影响了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可能会导致民警以乱收费和乱罚款的手段牟取外快。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警务改革的成功就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二、西方国家社区警务建设的经验

  西方国家经历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是1829年英国人建立了都市警察,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警察现代化运动,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的社区警务运动。西方警务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预防为主”到“打击犯罪”再到“回归重视群众和社会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工作重点、衡量标准、警力、装备、警务合作和警务风格等诸多环节对原有的警察理论观念和组织结构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警务改革经验。

  (一)在理念层面,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

  英国的警务改革非常注重公民的建议和意见,总是把其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各项警务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公众为中心,始终把公众的意见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涉及宗旨还是具体问题,均考虑到公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公众像对待客户一样尊重。管理模式也由命令和处罚模式变为引导、保护和帮助模式,服务理念贯穿整个西方警务改革的始终,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共权力真正地回归到为公众服务上来。公共部门是服务部门,当然包括警察机关,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其改革的目标,它体现在整个西方警务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公众至上和服务至上是英国警务改革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启示:在我国警务改革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构建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树立为民服务理念,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二)在制度和运行层面,具有多方面侧重点

  1.注重专业化,明确责任归属

  以美国为例,其警务改革非常强调警察应对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承担全部责任。社会对警务改革的参与只是间接的参与,是在警察机关引导下的参与。社会公众对社会治安不负任何责任,他们只是警务改革的服务对象。

  2.强调依靠群众力量和社会力量维护治安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有诸多尝试。例如,美国警务改革中实施的邻里守望或街区守望制度,日本警务改革中实施的交番与驻在所制度,澳大利亚警务改革中实施的每月举行一次联防会议的举措和有效的'社区反馈机制,以及新加坡社区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社区安全与治安计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警察和公众的关系,增进了警民之间的信任,发挥了民众对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作用。它们的警务改革吸纳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减少了社会治安问题,有效地预防、减少了犯罪。

  3.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美国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社区工作站制度,日本警务改革中实施的联络协会和家访制度,以及新加坡社区警务改革中实施的罪案实录节目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警务改革的影响,传播了法治意识和对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的预防意识,表明了公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性和必要途径,对强化警务改革的效果、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注重警务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创新

  协商会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只要违法者愿意共同商讨应对违法活动的办法并自愿参与协商会,他就可以免于被起诉;警察主持协商会,依照法律赋予的自决权,向违法者提出警告,并决定如何依法惩处违法者,其对象一般是初次违法的罪犯。这种模式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启示:在我国警务改革实践中,我们要树立善治理念和“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以促进警民共治,提升警察队伍整体战斗力;应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完善警察培训机制,以提高警察队伍素质和警察工作积极性,提升警察队伍整体工作效率。

  三、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推进警务改革的策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政府管理危机和政府信用危机。在这种特定背景下,社会上掀起了以企业管理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基本主张有以下七点:(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3)政府应采用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4)建立合理的授权与分权机制;(5)视公众为“顾客”,公共服务坚持“顾客导向”;(6)政府部门的工作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7)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化政府。在全球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成果和社区警务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社区警务改革大有裨益。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区警务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构建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

  服务型社区警务模式强调责任、法治、民主参与和以公民为中心。“责任”是指要坚持权责结合并建立合理的责任制度和体系。“法治”是指警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接受公民和社会的监督,其权限必须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这对于解决行政行为违法和程序违法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民主参与”是指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社区警务政策的执行和监督。这对于确保警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以公民为中心”是指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增强公众满意度,树立“民力无限”的思想,将“以人为本”作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增加民警的服务意识,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警民关系。构建服务型的警务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强调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服务并不排斥强制。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强制的对象是破坏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那部分人。因此,公共权力的服务性和强制性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强制也可被看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或者也是服务的体现,对犯罪分子的强制也是对公众的服务。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即在政府对公众的管理上,应该更多地强调服务,建立服务型警务模式。

  (二)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我国公安机关习惯于追求低犯罪率、低发案率和高破案率等一些比较现实的指标,为完成这些指标,不计成本和投入,缺乏成本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单纯注重打击犯罪的考核指标,必然会带来资源成本的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和评估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对警察机关、市场和公众进行综合考虑,建立提供公共安全服务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更加注重对成本、质量、绩效的综合考虑。

  1.考核和评估的原则

  (1)强调社区警务工作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

  社区民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熟悉社区治安状况,减少社区的发案率,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因此,对社区民警的绩效考核应突出其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

  (2)严格依照社区民警的职责进行

  社区民警的职责就是要熟悉社区,减少社区的发案率,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密切警民关系。社区警务室不是派出所,社区民警也不是“消防队员”,不能一警多用。考核必须严格按照社区民警的职责进行。

  (3)注重对绩效的综合考核,而不能仅仅考虑数量因素

  社区民警更重要的职责是预防犯罪,把一些违法犯罪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减少案件的发生,做好群众工作和社区防范工作等基础性工作,因此他们很难像刑警破案那样出现明显的绩效。但这并不能说明社区民警的工作是无效的或者绩效不高的,因为能有效防范和减少案件本身就已经证明了社区民警的工作价值。因此,在对社区民警的考核中不能只考虑数量因素,而应该基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对其绩效状况给予综合考核和评估。

  2.考核和评估的内容

  (1)基本业务工作。社区民警的业务工作应重点突出社区治安防控、群众工作和情报信息收集三个方面。社区民警的治安防控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社区民警巡逻守候、阵地控制、出租房屋与特种行业场所的清理整顿、群防群治等与治安防控相关的工作。社区民警的群众工作,主要包括召开居民会、管理人口、入户调查、扶危帮困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工作。社区民警的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包括提供重大案件侦破线索,但重点应该放在对社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疏导和排查上。对社区民警基本业务工作的考核与评估主要是基于以上工作内容,对社区民警的工作过程与工作量进行考核可以有一定的弹性。(2)社区民众的满意度。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社区警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民众的满意度是社区民众对社区民警工作测评的结果,是社区民警工作绩效的直接体现。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测评应在上级部门的组织下定期举行,可以半年举行一次或一年举行一次,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随机测评,不进行事前通知。由于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属于基础性群众工作,其职责主要在防范案件发生上,许多工作难以取得显性绩效,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群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满意度。鉴于此,对社区民警工作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标准不应定得太高,以利于实现客观公正。

  3.考核和评估中的工作弹性

  由于社区民警工作范围主要是在社区,而工作性质主要和社区群众相关,为了给社区民警的工作提供便利,可考虑对社区民警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其上班的时间不做特别硬性要求,不能让其上班时间与其他民警同步、搞一刀切。正确的做法是社区民警根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把工作精力放在最佳时间段,即最容易发生社区案件的时间段和最利于和社区群众沟通交流的时间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警力用在实处,把精力用在实处,才能更好地维护社区良好秩序,保障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树立善治理念,促进警民共治

  改变传统的单独由警察机关治理的模式,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到社会治安治理中来,促进社会治安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社会秩序为目标的警民共治。这种主体多元的参与式警务模式,使公民有充分的渠道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中来,提供了调动公民积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平台,更加有利于维持良好社会秩序。比如,可以通过合同出租、治安承包、公私伙伴关系、使用者付费制度、公共服务社区化等方式,将社会和公民可以实现自主管理的业务委托给特定的中介组织,把部分职能转移给市场或者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慢慢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也可把部分不适宜由警察机关来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其他行政部门。这样,警察机关便可实现“瘦身”,从那些不适宜警察机关发展的传统领域中退出来,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

  传统警务工作“重打轻防”,这与社区警务建设背道而驰。社区警务的根本内涵是“预防为主”。正确认识社区治安形势,应彻底摒弃“打”字当头思想。

  1.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自主权和管理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政府权力下放和内部分权。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也需要权力下放和分权。公安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也应坚持这一理念和要求,在具体警务策略执行中,通过组织结构上的适度分权,将警力固定并长期地部署到基层社区,以增加与社区群众的联络接触,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同时,还应合理配置基层派出所内部的警力,减少诸如负责内勤和户籍的民警的非实战警力的比重,充实实战警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有足够的警力来完成社区案件的预防和侦破工作,更好地维护良好的社区秩序和社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加强社区预防治安事件的宣传工作

  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社会,良好治安秩序的营造和维护都不能仅仅依靠警察,而应充分动员人民群众,让提高警惕、共同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警民共建和谐社会。因此,应当提升预防治安事件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调动民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防患于未然,以取得社区警务建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前文所述的美国的社区工作站制度、日本的联络协会和家访制度以及新加坡录制罪案实录节目等相关经验。

  3.做好协助破案工作

  社区民警应积极提供破案线索和参与破案工作,协助刑侦部门侦破案件。应高度关注可控性案件的发生和侦破。这样,不仅可以震慑犯罪分子,也可以为以后此类案件的防范提供经验。同时,要努力建立广泛的有关社区治安问题的情报信息搜集渠道,为社区案件的预防和侦破提供信息支撑。

  (五)完善警察培训机制,提高警察队伍素质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许多国家意识到警察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提高警察素质。例如,美国警察机关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警察招募和培训机制,规定新警察上岗前必须经过半年以上的培训,在岗警察也要定期接受培训,而且其培训非常注重实战演练。英国警察机关更是非常注重警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并且在整个警察系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培训文化氛围。从我国警察队伍来看,目前民警的学历状况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整体素质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的警察培训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短期课堂教学和一些花哨动作的传授,很难对警察素质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必须创新对警察的培训方法,努力提高警察素质。首先,要注重对警察的思想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增强其服务人民的坚定性,做到学为民所用;其次,要注重实战演练,警察培训不能只搞花拳绣腿,否则面对犯罪分子只能是束手无策;再次,要加强对警察心理素质的训练,促使其学习综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面对复杂局面时的处理和控制能力;最后,对培训的实际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并使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以提高参与培训警察人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增强培训效果。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其血糖代谢发生紊乱。目前,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方式已经逐渐由在医院治疗转向在社区治疗。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20xx年6月~20xx年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xx年6月~20xx年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这114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①其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②他们均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我们将这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7例患者。在对照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27例。他们的年龄在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5.44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3±1.12年。在观察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20例。他们的年龄在3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5.06岁。他们的病程在3个月~2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5±1.0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社区管理方法

  我中心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定期测量血糖等常规社区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社区管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进行饮食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管理是保证其血糖正常的主要方法,具体管理方法如下: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减少纯糖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蛋类、肉类和乳类等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少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③严格限制患者食盐的摄入量,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g以内。其中,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的患者的食盐摄入量要控制在3g以内。

  1.2.2进行健康管理①管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向其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血糖自测。

  1.2.3进行用药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并为其讲解注射胰岛素的相关注意事项。②管理人员应指导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③管理人员应在指导患者用药的过程中为其讲解药物的特性,并指导其查看说明书,使其了解相关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④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其用药的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1.2.4进行运动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日常爱好等,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进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并告知患者不要在空腹时进行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的现象。

  1.3观察指标

  社区管理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管理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管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63±2.36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2.67±3.46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10.34±2.12%。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28±1.64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8.57±2.57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8.57±1.53%。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终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导致其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等系统发生并发症。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在家庭中或社区中进行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对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8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本文先介绍了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又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分析的问题来提出对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型城市社区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这一概念内容很丰富,近些年来被使用的较多,较频繁。它是指社区里面的各个社区基层职能部门、团体(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在特定的社区地域范围内,对社区的正常秩序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二)社区管理的特征

  我们从社区管理的定义和具体内涵不难看出,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自治性的特征。

  1、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

  社区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围绕一定范围内的社区进行的,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范围局限在社区范围内;从管理方式上看,主要发动社区内的各种管理主体,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自我组织、服务和管理。现在的城市管理主要是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带头的社区管理,他们将工作中心放在本社区,调动社区内的积极力量和可利用资源对本社区内的环境、卫生、文化等给方面协调管理。通过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来提高小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来加强小区内居民的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2、社区管理具有多样性

  这里说的社区管理的多样性指社区管理主体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内有街道办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也包含了政府职能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他们种类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多样化。他们每天在社区内活动,共同在本社区党工委和街道办主导下对社区进行管理,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

  3、社区管具有自治性

  自治性是社区管理的性质,它强调社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功能使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社区内居住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居民,社群各项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因此,社区管理具有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街道办事处内部结构不合理,自我认识不清晰导致职能定位模糊,社区内居委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社区内第三部门人员和居民。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一般不愿意下放权力,而且社区内的党支部建设处于失衡状态,政府往往自己独揽大权,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在行政与自治的管理中更多突出行政意志。总是以行政意志为主,自治意志为辅助地位。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共同体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也比较单一

  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参加活动少,有的邻里之间还陌生,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进而对社区公共管理方面的事物的积极性也不高。好多居民由于工作没时间,自身维权意识也不够,每次参加活动都费事、费时和费力等原因,他们喜欢有问题直接找政府,这跟之前的管理模式分不开(之前政府是“管制型”),各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意识淡薄。过去社区组织的运作及居民的参与大多

  3、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社区内公共服务开展缺乏,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够

  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往往由政府承办,在开展活动时很少结合居民实际需要。之前,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社区内的设施建设中去,对这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条件较高。居民较少参与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

  三、构建城市新型社区的对策

  1、完善社区结构体系

  加强社区各主体协同管理社区,政府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有时候也是有限的,社区建设不能单靠某一种力量去推动和实施。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为社区建设所用。发挥社区中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2、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自治管理效率

  在社区管理中要想建立一支服务能力高的队伍,就要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人员。可以通过正规的考试招聘,也可以进行民主选举的办法从社区中选出优秀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对于新录用的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对考试。

  3、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

  在社区管理中应该区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社区内部的公共管理。鼓励社区内开展公共管理服务,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和金钱的奖励。对于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可交由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完成。

  总结

  城市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仅谈谈作者对社区管理的一点认识。社区管理离不开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需要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找准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针对性实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姚化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陈岚.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江苏常熟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xx.

  [3]吕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以泉州市丰泽区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xx.

  [4]汪诗颖.城市社区管巧体制巧革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贵州财经大学,20xx.

  [5]林庆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J].吉首大学学报,20xx.

  [6]张则武.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实践与理论,20xx,(2).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9

  一、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

  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种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前期的组织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的一大创举,然而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首先是街、居组织机构过多而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在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上,机构设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大大降低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使街道辖区内的不少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布置的社区性工作推脱、敷衍,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众明显轻视街道、居委会组织。其次是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在我国城市基层社区,除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外,其他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缺乏独立性。比如,在许多居民小区,不管是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计划生育协会,还是老年人协会的主要工作,大多由居委会干部兼任。一些企事业单位,虽然同属一个社区,但由于各自隶属于不同行业和系统,由其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管理,横向之间不发生联系,形成一种“条块分割”的局面。

  二、社区管理职能不明确

  首先是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社区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其次是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不明确。街道办事处原本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在社区管理中,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使它从一级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机构。市、区的各专业管理部门也存在职能混淆的情况,他们还往往各自为政,工作布置繁杂和重复交叉,使街道难于应付。街道在难以承受如此之多的社会管理事务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居民委员会身上,久而久之,原本作为一种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居民委员会,在承担了一部分行政职能后,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实际上形成了领导与指导兼有的双重关系,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却日益萎缩。这一方面使街道应当发挥的综合管理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使社区其他组织的职能错位和扭曲,社会性组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丧失了独立意识和活动能力。简言之,就管理的协调性而言,城市基层社区内没有形成系统的、职能明确的管理体制。

  三、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当前,社区服务的体系尚不健全,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在社区内部完善社区运行管理机制、社区干部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等方面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使得社区服务功能尚未完善,社区干部管理水平与工作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如社区低保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应保尽保”、“不应保必不保”,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工作抓得不实,提供就业信息却不关心是否真正就业;社区公益性岗位没有使真正符合条件的人上岗;除了在重大事件如“非典期间”外,一般情况下对于租房户、流动人口还没有做到登记清、情况明;一些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流于形式;社区调解乏力等等。就全国社区服务发展现状而言,不少地方对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缺乏宏观把握,社区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发展缓慢;社区服务资源尚未有效整合,条块分割问题比较突出;服务内容多为福利性、事业性服务,而且项目比较单一,服务范围有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不高。

  四、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不完善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社区、居民三者对社区治理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政府基于为整个城市发展服务的目的及政绩考虑,希望推进社区治理,但这与社区居民的具体要求并不能总是完全吻合;社区机构由于并不是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因而很难保证切实为居民着想,社区治理的推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上级压力、干部政绩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居民接受社区治理的直接动力在于“发展经济、促进民主参与、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社区发展的核心”,这一点与政府和社区的目标之间有一定距离。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三种力量中最弱的一方———居民常常处于被动位置上,因而出现居民参与不足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社区管理目标设定不科学

  社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社区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文化与教育水准的`提高等。而过去我国城市社区工作却把社区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来规划,过分注重社区物质与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街道经济的发展。许多组织的社区服务工作,都带有扶助经济的性质,而忽略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忽略了人的建设。一方面,社区内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社区内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街道办事处的人员编制、财政能力和干部素质都难以与所要承担的职能匹配,而居委会干部的年龄老化和学历、能力、效率问题更为突出。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办事处、居委会还缺少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社区管理,熟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层政权运作与广大居民之间互动规律的干部;相反,干部年龄老化,专业、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相当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社区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和自治不够,社区的凝聚力不够。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不强,自然无法实现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协助与合作。这样的后果是居民几乎不参与社区的活动。居委会的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由于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都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因而省掉许多麻烦,选举有时成了走过场,居民对居委会缺乏认同。

  六、社区服务资金匮乏

  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服务资源的供给和利用。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发展阶段,在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资金短缺的矛盾显得尤其突出。在我国,社区服务资金的供给渠道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二是各种社会捐助,三是社区服务部分项目收入的再投入。社区服务的内容相当大的部分属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体系,属于政府的责任范围,因此,政府的投入是社区服务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我国政府投入在整个社区服务资金供给中的比重偏低。国家资助社区服务的经费十分有限,大多数经费都来自社会力量。现阶段社区服务的社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国家尚无很大财力的情况下,如何筹措资金是当前社区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重大问题。

  七、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

  社区服务的发展不平衡,大城市发展较好,中小城市重视不够,集镇或农村的社区服务非常薄弱。以最能体现社区服务发展水平的指标“社区服务综合指数”(由“社区服务覆盖率”和“每百万城镇人口拥有社区服务设施数”加权平均所得)的数据来观察目前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在70分左右,而一些落后的城市则在30分以下。在一些中小城镇,这一指标甚至几乎为零。这种状况的存在,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不同地区的党政领导对社区建设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有高有低;二是不同地区的政府、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差别很大,由此致使不同地方乃至同一城市、同一城区的不同社区的硬件设施、居委会待遇也有明显差距。例如,河南省郑州市居委会主任的工资待遇大约在每月850元左右,但相距只有半小时车程的开封市居委会主任的月补贴仅为200-300元,而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300元;又如,在长沙市芙蓉区,由政府、财政拨款的社区工作经费已经增至每个社区平均全年19.6万元,但在该市其他城区,只有6万多元。同样是在芙蓉区,尽管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平均达到了350平方米,但是,地处老城区的一部分社区的办公活动用房还不足100平方米,而且解决的难度较大,主要是难以列入城市用地规划。

  八、社区硬件和软件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目前,全国的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状况依然不甚理想,尚有18%的社区无工作用房,还有18%的社区工作用房面积不足50平方米,居民开展公益性活动没有场所,没有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瓶颈。基础建设、配套设施、经费保障、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等硬件和软件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社区工作者队伍中,老龄化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化程度不高,月工资(补贴)平均水平较低,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并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区的发展。硬件设施和人员待遇的差别自然会影响社区建设的水平。凡是那些硬件设施较好,工作人员收入待遇较高的社区,社区服务内容就比较丰富,成效就比较突出。反之,在那些硬件设施较差,工作人员收入待遇较低的社区,社区工作内容则相对比较单一,成效也不明显。总之,旧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上述缺陷,与城市社会转轨变型的趋势以及社区建设模式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进行改革。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0

  一、无锡市社区扁平化管理实施简介

  1、社区扁平化管理定义

  社区管理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一般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为主,其它政府职能机构的派出机构为辅。社区扁平化管理就是将街道及其各专业条线的业务延伸下移到社区,建立一站式服务。减少管理和办事的层级,并通过“分片包干”增加管理幅度,通过“一人多岗、一岗多职、一专多能”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效果。更加侧重于群众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强调社区群众的参与。

  2、背景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社会管理高度重视使社会管理在实践层面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xx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这对城市基层管理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对此全国各级政府、机构都在关注和进行探索研究。

  无锡是我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无锡的经济转型带动了社会转型,众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政府职能转换的改革将大量的工作向社区集聚,再加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居民们有了更多的需求。这使得社区工作矛盾重重、寸步艰行。传统社区工作的点对点、线对线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也使得管理的成本剧增。为了突破旧模式在社区管理中的困境,增强社区功能、鼓励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无锡市推行了社区扁平化管理这一新型模式。

  3、实施情况

  从20xx年9月起,无锡市率先在一些试点社区实施扁平化管理。以试点之一的中南社区为例,实施扁平化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分片包干”为主要内容的网格化组织结构;建立“一人多岗、一岗多职、一专多能”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建立社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双向信息沟通平台。直到20xx年末,无锡市城市社区实现扁平化管理全覆盖。

  4、社区扁平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Ⅰ硬件提升

  主要表现在大厅建设和办公设施方面。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各社区基本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大厅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同时配置了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办事人员等待休息;各社区居委会配置了电话、打印机、传真等必要的办公设备,有条件的社区按“一岗一机、一人一机”配置电脑,全力实现办公的自动化。

  Ⅱ软件提升

  无锡市建立了社区行政事务工作平台,实现统一网络登录途径,这样既方便了社区工作人员对当日工作信息的及时记录,也方便了上级部门对社区工作的规范考核。社区电脑全部能够连接到政务外网,实现了对社区工作日志和工作内容的统一录入。有条件的社区成立了本社区的门户网站或QQ群,在网站上发布社区的通知、最新动态、新闻等,做到了信息共享,增强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服务、互动的便利。

  Ⅲ社区人才

  无锡市社区扁平化管理的社区人才主要体现在对社工的招募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无锡实施扁平化管理后,各个社区都建立了专门的社工站,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招募也在走向规范化。例如20xx年南长区对外招募社区工作者,报名者多达一千人,这些人员的文凭都在大专以上,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从中选出72人,保证了社区工作队伍向着专门化、知识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保证社区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适应社区扁平化管理的新模式,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无锡市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最初的专门针对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培训,其中包括对无锡社区发展形势的介绍与对无锡行政事务平台的培训;到现在对社区的社工人才的培训,其中包括社区工作人员考取社工资格证以及如何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训等。这些都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二、社会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1、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会工作

  无锡市的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是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实践。无锡市在实施社区扁平化管理的过程中,尝试着将专业社会工作引进到社区管理中,在社区建立了可以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的社会工作站,聘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尝试在社区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活动。这无论是对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还是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都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最初起源于教会开办的济贫事业,经历了从志愿性工作到行业性工作再到专业性工作的发展历程。如今的社会工作已成为一种专业的、制度化的助人活动,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社会工作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也对社会工作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契合性。

  在中国,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管理主要有两条途径:一种是通过机构类专业社工进入基层社会提供服务。这类机构是指由民间力量组织实施,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技巧与方法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向社会提供的一种服务。无锡市崇安区的乐助社会工作事务机构就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通过岗位型专业社会工作提供社会服务。岗位型的社会工作服务一般是指政府部门或社会的企事业单位,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或响应政府的号召或出于企业或机构运行的现实需要,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向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岗位或者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并在部门或企业内部拓展出社会部门的一种形式。社会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部门与单位引进社工人才与岗位,是社会工作介入基层的重要途径。无锡市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社区设立社工站,招募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工站就是在社区通过岗位型社会工作提供服务,从而参与基层社会管理,这不仅是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也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社工站——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平台

  社会工作站(简称社工站)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平台,也是无锡市实施社区扁平化管理之后,扩大管理幅度、提高服务效率的一个表现。在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使社区党组织、社居委和社工站各司其职、互动互补。社区居委会和社工站从职能分配上来说是互相分明的:社居委负责社区具体事务而社工站负责社区孤寡、弱势群体照顾,开展社区活动等。因此,在实施扁平化管理的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锡市硬性规定社区在职人员必须参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考试,对于已通过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考试的工作人员,有相应的升职、加薪奖励。没有通过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考试的工作人员逐步实施淘汰制。

  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工站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思路。社会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社会工作具有个体层面的慈善与助人使命和社会层面的调谐与维稳要求。而基层社会工作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社会工作,呼唤社会工作的介入及其功能的发挥。

  三、扁平化管理模式下的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会工作属于岗位型社会工作,与机构型社会工作一样,岗位型社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区行政约束过多、管理不当、其自主性受到挑战。

  社区扁平化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站与社居委、社区党组织在职能上应该是分开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产生职能上的重复和混乱。社会工作者应该是在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人员,但是,在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很多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社区工作人员一样承担了社区的行政工作。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书记兼社工站主任和党组织书记等多职,众多权力集一身,全面约束了社工站职能的发挥,社工站的助人自主性受到严重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社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基层管理理念的创新。

  2、社会工作者半路出家、专业知识和水平差。

  由于社会工作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兴起仅有几年的时间,专业社会工作者还有很大的缺口,所以真正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区扁平化管理的社区屈指可数,很多社区的社会工作者都是半路出家,不是真正的社会工作专业出身,他们通过自学或者短期培训考取专业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期间并没有进行过社会工作专业的`长期教育和实践,专业知识和水平差。还有一部分人出于升职和加薪的需要,在考取社会工作专业证书之后,又回归到行政性工作当中去,并不能真正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作用和提供真正的专业服务。

  3、工资待遇低,积极性差

  根据《无锡市社区事务工作站社会工作者管理规定》,社工站社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挂钩,20xx年不低于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85%;至20xx年,与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持平。以后形成自然调整机制,并于次年的7月1日调整到位。无锡市20xx年的平均工资水平是2638元。根据我们20xx年在无锡市各大社区的调研,扁平化社区管理下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每月1500元,社区书记1800元,社会工作者考取社会工作者专业证书会有相应的加薪,但也不是很多。所以,很多在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待遇还没有达到无锡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工资待遇低直接导致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差,也导致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学生毕业后纷纷转行的社会原因。

  四、对社区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考

  笔者认为社会基层管理中的社会工作是建立个体成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的重要中介。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开展社会工作,可以重塑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理念,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公民诉求,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主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由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进而走向服务型社会。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积极帮助遇到困难的居民发展社会生活的能力、重拾信心、以自己的能力去应对生活环境的挑战。如,对社区中的下岗失业人群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运用自身的关系网络、动员社会和政府关注这些目标人群、整合社会资源、联系相关企业,为他们获取新的工作等等。同时还要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人在环境中”是社会工作专业分析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它的基本内涵是人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工作要帮助社会成员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恢复社会生活的能力。一方面,要改善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则要改善社会环境,整合社会资源,排除环境中的障碍等。

  目前无锡市社区扁平化管理模式还不是很完善,社会工作站要想真正的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并且发挥专业价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希望在基层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能够在社区管理中发挥出真正的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1

  一、广场舞扰民问题研究综述

  广场舞,又称排舞、广场健身操舞等,因其多在广场集体而舞得名,在国内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国家体育政策的鼓励,广场舞火遍全球。20xx年,亞特兰17200人同跳广场舞[1],20xx年11月7日,18431人同跳《小苹果》[2],20xx年11月7日,纪录被刷至50085人[3]。20xx年4月25日,中国大妈在卢浮宫广场跳起了广场舞[4],同年,6月14日中国广场舞又跳到了莫斯科红场[5]。

  国内广场舞迅速风靡社区,扰民问题凸显,极端新闻事件时有报道。如20xx年8月30日北京“鸣枪放獒事件”[6],20xx年10月23日武汉“粪袭事件”[7],20xx年3月29日温州“高音炮事件”[8]。媒体以《广场舞扰民考验公共空间管理》、《广场舞扰民折射公共文明的缺失》、《广场舞与高音炮的和解只是开始》等为题进行广泛热议,关注度从20xx年开始持续上升,直至目前热度不减。

  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学术界重视,以“广场舞”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1520个结果。搜索结果显示学者主要从舞蹈、体育和文化三个视角进行关注,主要探讨现状、作用、群众健身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媒体报导数量和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均从20xx年开始显著增加,广场舞从新闻热点上升为学术热点的逻辑关系彰显广场舞研究的现实意义。

  以“广场舞”和“社区”共同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只有64个。这表明社区广场舞开展实践研究尚不充分。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上海体育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和井冈山学院,主要讨论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广场舞作用和群众文化等方面。刘莹和朱其贤认为广场舞对于丰富和活跃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和增进居民间人际交往作用巨大,应积极引导广场舞在社区开展[9][10]。研究成果集中探讨广场舞扰民问题及体育管理、法律关系使用等。广场舞扰民问题归因于公共体育资源缺乏,公共资源分配,法律调整滞后等。提出空间规划,时间固定,音响改进,制度建设,法律法规程序前置等对策[11][12]。陈桥专门从法律角度分析广场舞扰民纠纷的成因和解决办法[13]。

  广场舞扰民纠纷产生的表面原因是参与者行为失当和受扰居民行为过激,本质原因是管理的缺失。对广场舞进社区开展有效管理,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是重中之重。以上研究文献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提出的.对策卓有成效,提出了要加强管理的建议,但研究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机制的整体研究,从政府对广场舞的管理而言显然还不够。

  二、社区广场舞扰民问题的管理办法思考

  1、专业化。缺乏专业化是社区广场舞产生各种扰民问题主要原因之一。社区居民广场舞活动开展的时间、空间、参与者、器材的随意化、碎片化容易造成扰民,是非专业化的表现。非专业化的社区广场舞锻炼行为会对社区居民造成困扰是不争的事实。在广场舞锻炼行为专业化管理上,深圳市宝安区首创的“文化钟点工”值得借鉴,该做法在目前看走在全国前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文化钟点工”是一种形象提法,是深圳宝安区的一大创造。其具体做法是:区政府向有兼职时间的广场舞特长者,舞蹈专业人员按“钟点”购买服务,使他们成为“文化钟点工”。“文化钟点工”按照区政府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向社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专业领舞和指导,控制音响,有效避免了扰民等诸多问题,通过政府的介入完美解决了广场舞锻炼存在的诸多问题。

  2、组织化。“文化钟点工”使广场舞锻炼成为组织化行为,能有效避免发生扰民问题。社区广场舞锻炼组织化是指通过政府的介入使散乱的锻炼群体形成有登记、备案、管理、评价的团体,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由个体和个例转变成团体,使管理更加集约化,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管理规章制度的形成与执行。广场舞锻炼群众自发锻炼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无组织化必然导致巨大的混乱,早期无组织化的广场舞锻炼时常导致锻炼人群与居民矛盾,产生了许多极端事件,教训比较深刻,因此大规模的广场舞锻炼需求必须实现组织化。广场舞锻炼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市场化组织形式和事业管理组织形式两大类。由文艺人才、文创公司、体育培训机构等创办的广场舞锻炼团体属于市场化组织形式,实行登记备案,组织者或经营者负责制,如有矛盾产生,主管部门于居民和组织者之间进行协调,适用法律关系也比较容易和清楚,有效避免了扰民纠纷的出现。由“文化钟点工”组织的广场舞锻炼团体属于事业管理组织形式,同样进行登记,遵守相关制度规定。组织化了的广场舞锻炼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扰民问题。

  3、规模化。广场舞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是社区开展最好的群众体育活动之一。强劲的需求和诸多条件限制使社区广场舞锻炼呈现四处开花的态势,容易造成扰民,也不利于活动的长期持续健康开展。主管部门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要求下,制定管理制度,在组织化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导各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参与,集中散乱的锻炼人群进行市场化组织形式或事业管理形式下的规模化广场舞锻炼活动。规模化锻炼要求政府需做好场地规划,人才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使规模化的广场舞锻炼高效开展。

  4、制度化。按照专业化,组织化和规模化要求制定相应的社区广场舞锻炼规章制度,无论市场化主体还是事业管理主体都遵循同样的制度,引导广场舞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在专业人才指导下,使用符合要求的器材进行文明锻炼是主管部门应当并且能够做到的事情。锻炼者、经营组织者、居民三者在共同的制度约束下,互相尊重和理解,扰民问题必将得到有效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解决社区广场舞扰民问题重在管理,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就是上述“四化”,管理的机制建立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建议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几点:

  1。根据居民需求做好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参与广场舞等大众体育健身互动开展;3。积极培育社会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规模化的广场舞健身组织和团体,实现广场舞健身活动有序、有益、有趣进行。

  [参考文献]

  [1]18431人齐跳广场舞破世界纪录(图)[N]。京华时报,20xx—11—08。

  [2]18431人齐跳广场舞破世界纪录(图)[N]。京华时报,20xx—11—08。

  [3]周云。全国50085位广场舞大妈大叔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果[N]。看看新闻Knews,20xx—11—07。

  [4]中国大妈卢浮宫跳广场舞引发网友争论(图)[N]。中国青年网,20xx—04—25。

  [5]俄罗斯红场跳广场舞。四川日报网,20xx—08—06。

  [6]王石。广场舞扰民考验公共空间管理海南日报[N]。海南日报,20xx—12—03。

  [7]李兆清。广场舞扰民折射公共文明的缺失[EN/OL]。

  [8]评论员。广场舞与高音炮的和解只是开始[N]。中国青年报,20xx—04—11。

  [9]刘莹。广场舞对构建大连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9)。

  [10]朱其贤。广场舞在社区生活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5)。

  [11]于秋芬。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分析——以广场舞纠纷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xx,(35)。

  [12]杨继星。个体化时代的集体行动:社区草根体育组織的动机诉求与矛盾冲突[J]。体育与科学,20xx,(37)。

  [13]陈桥。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的法律调整——从广场舞纠纷切入[J]。体育与科学,20xx,(36)。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2

  [摘要]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关系到能否提高教育志愿者的服务效率,能够让乡镇社区的教育活动得以高效、深入的开展,关系到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更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及时贯彻到每一名乡镇社区居民的思想当中。所以说强化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事关乡镇社区的建设,事关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事关国家的建设事业开展。在此对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策略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全面开展,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因此社区应运而生,逐渐从城市慢慢向乡镇、农村普及。为了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社区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社区教育的主力军,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区稳定团结、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开展社区学习活动、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深入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都对社区居民发挥着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许多乡镇社区都组建了教育志愿者队伍,对社区教育也确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庞大,在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强化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成为时下社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实行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实名管理认证制度

  因为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属于一种公益性身份,加入志愿者队伍和参加志愿者教育活动都遵循高度自愿的原则,因此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自主性,如果不能进行具体、有效的管理,将会直接导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出现混乱局面。所以必须实行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实名注册登记制度,保证志愿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和落实,保证志愿者教育活动得到真正开展。在进行实名管理认证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注册认证系统,把每一个自愿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体状况、爱好特长、工作单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等一系列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并录入系统,便于依据志愿者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社区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求志愿者在有意愿离开志愿者队伍的时候必须及时通知志愿者管理人员,避免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出现混乱情况。

  二、实行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定期培训活动制度

  想要确保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就必须保证志愿者本身的理论素质、能力素质、实践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社区居民对教育渴求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志愿者在教育活动中为社区居民带来更有营养的、更能切合社会发展的、更能切合居民生活实际的、更具有实际价值的教育内容。所以,定期对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成为提高志愿者本身素质的必要保障。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学习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基本要求和岗位职责,做到遵守制度、热心服务;要热爱社区教育工作,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对社区服务观念进行大力宣传;要学习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构建理念,推动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构建工作的开展;要学习社区教育理论,对社区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制度等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提出独特的见解。只有对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进行“充电”,才能保证志愿者以正确的工作模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并以端正的工作态度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充分展现志愿者的风采,实现志愿者的价值。

  三、实行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互助活动制度

  为了保证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更大热情,激发志愿者参与到志愿队伍中来的高度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组织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活动。例如组织志愿者互助活动,因为很多志愿者虽然参加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队伍中,但是自己在家庭中、生活中、工作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帮助志愿者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不可能让志愿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因此志愿者管理人员需要深入到志愿者家中,了解志愿者各方面的情况,组织志愿者互助活动,为志愿者排忧解难,给志愿者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帮助志愿者度过生活中、家庭中的难关,让志愿者真切感受到参加到志愿者大家庭中来对自己的帮助,让志愿者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谐,让整支志愿者队伍变得更加的团结,让志愿者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变得更加强烈,保证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总而言之,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是推进社区教育事业深入、高效开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对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进行充分的整合,进行科学的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这支队伍的重要作用,为创建和谐的社区氛围、美好的社区环境,创建学习型、进取型社区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鹏程,柏甫林,孙尔松.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管理完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xx(27):11-12.

  [2]刘素芬,丘建新.对社区教育中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xx(1).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篇13

  

  摘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社区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场所。在高等教育逐渐国际化的当下,留学生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亟待解决。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留学生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留学生社区;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许多高校都开始招收留学生。留学生管理工作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知名度、国际认可度的体现。

  一、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文化差异

  每所高校的留学生多是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不同于中国的文化习俗,而且各国的留学生之间也存在文化差异。许多留学生在初入中国高校时都将面临文化的适应性问题,很多人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由于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以及生活和学习方式不同等诸多差异的存在,使得留学生最初会对中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需要高校在管理方式上尽量减少这类问题的出现,保证留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环境,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学生人数增长

  最初各高校招收的留学生多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随着我国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更加多元化的专业学习,学习更多的热门专业,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选择面拓宽,机遇的增加,使得选择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二、留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功能不尽完善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高校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留学生的需求也在增长,加之留学生对新环境不熟悉,对于留学生社区的功能要求就相对比较高,我国诸多高校原本的留学生社区已经不能全面满足留学生的需求。

  2.消防安全问题

  各国不仅文化习俗存在差异,饮食习惯更是各有特色。很多高校在对于留学生的社区管理相对较为宽松,很多留学生不愿意在食堂就餐会选择在宿舍自己烹饪,使得在人员集中的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较多,因而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

  3.宿舍管理制度与现实脱节

  现在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已经实施很长时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而且很多学校的留学生社区管理制度同我国在校生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很大区别。这样的管理模式忽略了留学生和我国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制度的实际执行力。

  4.宗教信仰不同

  随着我国高校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发展,我国的诸多高校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却需要生活在同一个学校社区内。例如,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多数信仰穆斯林,来自欧美的留学生大部分信仰基督教,还有部分信仰佛教的留学生。不同宗教群体的宗教活动大不相同,而各宗教活动之间并不兼容,如此长期共处同一社区必然存在诸多隐患。

  三、解决对策

  1.申请专项资金,健全留学生社区建设

  各高校应当申请专项资金,用于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建设留学生专用宿舍楼,尽量采用单间或者标间的住房格局,这样一来,将同一国籍或者同一宗教信仰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房间,可以尽可能的解决留学生相互之间宗教信仰不同的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为了更好的保障留学生的日常饮食,可以聘请专门的厨师制作各国的典型菜肴,也要注意切实登记好有宗教信仰的留学生的饮食禁忌,为其提供专门的就餐区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宿舍楼开辟几个专门的区域作为留学生的厨房,在公共厨房内做好消防安全的防护措施,比如,安装摄像头,安排人员定时检查等,在尽可能多的满足留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安全。

  2.健全留学社区管理规章制度

  在完善留学生社区管理规章制度时总体上把握住人性化管理,宽严适度的原则,建立一套完备、合理的留学生社区管理制度。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参考之前留学生社区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完善管理制度,不仅明确相关要求,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得规章具有可执行性。规章制定后,一定要全面的公布于留学生,并且安排专门的时间向留学生讲解具体的内容,让留学生知道在留学生社区这样的.公共场所,有自己的自由,但是是有限的、法律范围内的自由,不能肆意妄为。最为重要的是,规章制度制订就是为了执行,因此一定要确保规章制度的坚决执行,不能一味的过分强调外事影响和友好关系,而对留学生不敢管。

  3.留学生管理干部要加强同留学生的联系

  大部分留学生在最初入学时对于所在学校、城市缺乏了解,加之语言交流尚存在一定的障碍,此时留学生的管理干部就显得十分重要。留学生管理人员是最接近留学生日常生活的人,应该加强同留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的交流,在留学生最初在中国学习期间给予更多的帮助,帮助其适应异国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可以组织各国的留学生和我国的学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文艺汇演、厨艺比拼等等一系列的大型活动,每周也可以定期开展茶话会等交流活动,像留学生详细介绍我国的风俗、美食、民族特色等,激发各国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

  4.尊重留学生的宗教信仰

  高校留学生的管理人员应当将本校留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向公安部门反映,征求公安机关意见,为留学生寻找公安部门批准的地点进行相应的宗教活动,从而既能尊重各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在法律范围内保证其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能减少不同宗教信仰的留学生之间的冲突。总之,留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通过上述改进措施,能够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极大的推动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田福贤,外国留学生社区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20xx年第11期.

  [2]刘涛,加强高校留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xx年第3期.

  [3]李继贤,从文化冲突看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

【社区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通用13篇)07-21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常用(14篇)07-21

薪酬管理的论文11-16

存货管理文献论文03-09

如何管理企业的论文11-28

管理学论文12-19

运营管理论文02-02

库存管理论文11-17

酒店管理论文11-03

成本管理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