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3-02-24 14:23:1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

  摘要:可以说,翻转课堂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将课堂的主导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换,课堂教学时间内外的调整,无疑是给现代的教育者带来了的新的压力,同时,翻转课堂给传统课堂带来的时效性高、互动性强、课程内容丰富等优势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了现代一线教师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本文旨提高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阐述了如何将其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并就落实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实际应用

  1如何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来看,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如何将其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去,笔者主要以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这一内容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第一,重视课前设计环节课前设计环节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所以在讲课前做好课前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课前设计环节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明确课前教学任务和做好课前任务资源包提供工作两个基本方面着手。在落实《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的课前设计工作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任务: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探究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相关知识,即课前学生能够利用微视频等设备简单掌握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课堂中,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能够合作展示;课后,学生能够在思维上有所延续,并能够吸收和内化所学习到的知识。而对于课前任务资源包教师主要是以以下四点为基本,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即一是,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主要标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课前学习导案和学习任务单;二是能够依照课程标准和课前导案的反馈情况明确学习重点,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三是能够设计出视频脚本,并能够明确视频的选题、性质和呈现方式;四是设计配套的PPT,内容一定的有启发性、悬念性;五是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录制微视频。在此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三个部分的内容录制成微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二,严格课堂操作环节在做好课堂设计工作之后,就需要教师能够严格的按照课前设计的环节来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而在课堂操作环节需要涵盖确定问题、学生合作学习并且进行成果交流、反馈评价三个基本的环节。而对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此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二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一政治格局的形成的原因、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微视频、课件、连接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第三,做好课后内化延伸工作课后内化延伸工作的展开也是确保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到实处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学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诸如这样一个问题来引起学生对世界的政治格局做进一步的思考,并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如时政视频乌克兰危机导入并提问乌克兰危机谁之过?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推荐诸如《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这样的`课外书来供学生对世界政治格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翻转课堂落实到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中去是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即一是能够掌握每节课的重点和特点,在有重点的的应用翻转课堂,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成为视频播放课或者PPT演示课;二是要认识到PPT等多媒体设备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翻转课堂的重点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究和分析相关的知识;三是在翻转课堂的的落实过程中个,需要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不是完全的退居二线,也不是一味的给学生布置任务,而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究和研究所学习的内容,在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能确保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3结语

  总之,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对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又是一个比较系统和专业的过程,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确保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促进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希才.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6,10(17)

  [2]欧珠拉姆.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误区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18):146-146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多元化意识;学生发展;培养问题

  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时段,全面且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

  一、注重思维训练,推动学生发展

  历史教学中的某些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思维方式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此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在讲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原因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个时候学生会根据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得出这样的答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出现了以美国、苏联争霸为主的两极格局。然而到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就导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其中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开始崛起,我国的力量日益壮大,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当学生明白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社会背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欧洲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了欧共体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是如何从战败国家摆脱出来,真正成为经济大国?我国是如何在世界站住了脚?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到这些问题的内涵。有一些历史问题具有较强的辩证性,鉴于此教师要让学生先辩论,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挖掘历史资源,实施多元教学

  当历史文化多样性这一观念被提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文化,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接纳这些文化。除此之外,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本国文化自尊教育,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意识。例如,在讲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简单地介绍当时儒家的文化思想、道家的文化思想、墨家的文化思想以及法家的文化思想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了当时多元的文化,又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当教师在讲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介绍儒家文化的精髓以及儒家文化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让学生越来越推崇我国的儒家文化。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还要让其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同时通过历史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强化土史教育,开展民俗教学

  通过分析我国的教育状况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这就导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教育质量相差甚远。城市的学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比较多,但农村的学校几乎不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历史教师应强化土史教育。例如,在讲解《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农村、重新认识农业。因为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每天听得最多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诲,即:好好学习,走出农村,走入城市。久而久之农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他们真正进入到城市之后,越来越喜欢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很多人都不愿意说自己是农村人,他们觉得这样会被别人看不起,这就导致很多农村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为了能够纠正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古代的农业,了解古代农业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古代农民智慧的结晶。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土史教育,学生会真正理解“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内涵,也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农村的乡土气息。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土史教育,让学生认识民俗文化,从内心接受乡土文化,将我国的民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

  四、还原历史情境,尊重文化差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还原历史情境,将某一件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情境中,以便于学生更客观的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学生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进行,懂得换位思考,尊重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讲解《开辟新航路》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介绍开辟新航路的背景,然后将本节课的内容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让学生依据历史环境来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如果让学生在当前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的这个背景下去分析当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不能得出准确答案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纵观当时的历史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让学生把握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到历史知识,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内涵。总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已经被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让学生接受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庆,李旭.多元文化共存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郑琳娟.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3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目前在我国,职前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入职之后的历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一套适应教师也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现阶段我国历史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1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概述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教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历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完成程度,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心,在面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时,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解答;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掌握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最后,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发展,教龄较高的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历史教学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建构历史时空思维,将学生真正带入历史情境中,新任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最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我国对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综合已有学术成果,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维度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历史教学设计能力、历史教学实施能力和历史教学反思能力等。

  2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贯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活动过程。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体系,会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教师自身的问题及其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知识素质不足。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职前师范学院的培养,入职之后随着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忽略利用教育学科知识来培养学生,导致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不够完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历史学科知识却是需要在有限的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从教学生涯中慢慢积累,不断地接受新的学术研究。可是由于在历史教育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高中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素质停滞不前,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历史教学设计难以创新。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不充分,过于依赖教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过多借鉴已有教学经验,甚至完全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阻碍教学过程多样化的发展;其次,一些教师为应付公开课或其他教学任务,盲目使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没有充分考虑所选方法是否适用于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最后,教师本身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限制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发展,导致历史教育学术研究难出成果。

  (3)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一些教师在入职之后常年使用同一套教学经验。加上自主参加研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效不如人意。教师若缺乏自主发展发展意识,那外部再多的培养和努力也是徒劳,教学能力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2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足

  随着我国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不充分,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材、博物馆、影像资料、历史遗迹等等。而在我国,一提到课程资源,被利用最多的就是教材,而容易忽略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偏重单一教材知识的研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思维。对于其他课程资源,教师在涉及到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很少有教师或学校会真正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布置有关查阅历史文献或影像资料的作业后,也不会深入贯彻检查工作。久而久之,使学生远离实践经验,无法使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利于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2.3学校和社会不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

  学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其主要考察标准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否扎实,在入职之后,却又往往忽略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继续教育。首先,学校对刚刚入职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不够重视,认为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用经过系统的培训也能胜任实际教学工作,从而使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一般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培训成效一般。其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当代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非常缺失,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导致其实践教学能力的缺乏。最后,学校在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相关课程或活动时,一般难以顾及教师的差异性,没有考虑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是不同的,从而无法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认为培训无法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从而对培训持消极应付态度。

  3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之间还应加强相互学习,组织集体备课、磨课、同课异构的活动,同一课时应开发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学校应多举办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要重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2加强教学设计能力和备课能力

  备课是体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加强备课能力是加强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在平时进行备课时,要将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相结合,主动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次,在备课时,教师不应只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重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重视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素质的研究,重视高中历史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逐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有效教学的.备课能力。

  3.3加强课堂教学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前准备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导课部分,要采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才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情境,快速有效地使学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第三,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维持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断深化学习动机。第四,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第五,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有效巩固课堂知识的作业是一节完整课时的重要部分,现在一些教师经常忽略作业的布置,导致学生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快速遗忘所学内容,所以,要加强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落实检查工作。

  3.4课后应注意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和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对于课堂管理也要因时因人而定。课后反思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历史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教育学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次,教师还应主动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最后,历史教师应深化探究式教学,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拓眼界、增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

  4小结

  在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同时高中历史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是体现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我国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要高中历史教师时刻注重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我国一定会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4

  1.对话教学在历史课堂运用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附庸,基本都是老师在陈述知识,同学们被迫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接受知识的速度都相对较小,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添加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对话交流。但是,尽管在融入对话教学之后教师的观念有所改变,进行一些对话交流,可总体上说,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同学们的自主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怎么说,对话的含金量明显不够。经过笔者探讨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1对话内容宽泛,没有针对性

  开展对话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于教材上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探讨,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谈谈他们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全面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在对话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经验,锻炼同学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深远的意义。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因为把握不好内容的方向就很容易产生偏差,如果对话内容没有针对性,或是泛泛而谈,偏离教学轨道或者笼统概括没有内容,变成了聊天活动,那么,这就失去了对话教学的真正意义了。

  1.2对多媒体过分依赖导致对话教学没有全面展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将图片和声音整合到一起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的方式深受教师青睐,多媒体教学以其方便快捷、易于表达的特点,迅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这对传统教学是有很大程度的完善和补充,但是利用到对话教学之中就会发现,过度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使得学生将注意力大都投放课件的内容上,注重多媒体的播放,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对话教学中来。而且多媒体上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也干扰了对话教学的质量。

  2.关于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建议

  构建高效有序的教学环境,是当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和谐有效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和完善学习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效率。所以要在对话教学模式积极肯定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弥补它的不足之处,促进历史教育事业的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

  2.1教师统筹全局,把握教学目标

  对话教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难免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尽管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但是毕竟和课堂内容无关,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是不被允许的。这就需要老师首先对课堂进度和内容有个深度的理解,选择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对话话题在课堂中提出来。及时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必要时要进行思路的调整,通过适当提问、旁敲侧击等方式,及时纠正和提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回到教学主题上来。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师生探讨、学生反思、双向提问等方式的对话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深度解读历史,丰富学生们对话的内涵,将对话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下去。

  2.2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中课堂广泛采用的辅助教学的方法,但是在对话教学中切忌不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就本末倒置,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被局限了。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当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对话情绪。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地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和历史资料等进行铺垫,辅助同学们理解,加深记忆;也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渲染当时的历史环境,也烘托出和谐的对话氛围。巧妙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讨论的习惯,提高高中历史的学习质量。

  3.结语

  对话之后老师要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对话回归教学。筛选出有价值的对话内容给予积极的肯定,巧用暗示、提问等方式搭桥引路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优化成果;针对存在问题的对话,要委婉的加以指正,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轨道;至于那些和课堂内没有很大关系的对话,就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一带而过,以免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对话教学还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构建高校有序的高中历史对坏教学,是所有师生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

  [摘要]以天祝一中高中历史教学研究为依托,对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以作促学,以作促教”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力图适应新课改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引领高中所有学科的教学改革,推动新课改的实施,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寻求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中历史;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方案的不断出台,“3+3”的高考模式必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核。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化,单一的依靠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新课改的高考。

  一、“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背景:时代发展与教育内涵的需求。大数据(BigData)一词当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教育界亦是如此。首先,随着跨学科时代的到来,历史课程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教材框架内的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和单一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自然地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我们仅仅利用课堂的40分钟来完成学生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显然不可能。其次,在当今信息传播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有太多的途径获取信息,传统的课堂上无法呈现大量的信息,且授课形式呆板单一,这样一来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成为改革的关键。再次,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整合、自主生成。

  (二)概念、特点和实践应用价值。

  1.概念。“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适当的课前布置的作业,通过课前学生利用资料(图书和互联网为主)查询、课堂讨论、自主思考、组织答案等形式完成作业的过程,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2.特点。“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对作业的解答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自主整合知识、获取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实践应用价值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2)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被动接收式学习,形成自主式探究学习。(3)达到教学效果的转变:通过新的教学策略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二、天祝一中“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的实施历程

  (一)实施历程。为了更稳妥地进行该模式的教学探索,我校主要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班进行实践。2017年3月~8月,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实践教学,通过初步讨论,形成了初步模式,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后,总结形成了二次模式。2017年9月~11月,在高一年级14个班推广了该模式,进行了三个月的再次实践,提炼总结后形成了最终模式。具体过程为:探讨形成初步模式阶段———实践交流二次修改模式阶段———加工提炼形成最终模式阶段。

  (二)数据总结。自该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对该模式下的教学进行了评价,主要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来做了一些数据上的分析。高一学生在考试中“综合类试题得分率”由36.55%上升为41.33%,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由50.42%上升为55.63%。教师使用率和学生满意率分别由40.56%、56.34%上升为69.75%、79.32%。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评价中,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这充分说明该教学模式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基于学科素养提出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实践、修改、探讨、交流、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了现有的“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

  1.教学准备:教师的备课(课程和作业的精心挑选)、作业布置和各种完成情况的预设。这部分是该模式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作业的选定要符合学生实际,难易要适中,题量要适当,点上要源于教材,面上则要广于教材。作业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补充知识才能完成,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完成。作业的布置可以是每个学生的个体作业,也可采取小组作业,以便培养小组分工、协作、整合的能力。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讨论,最后确定答案。这部分是该模式的主体,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展示、质疑和讨论,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错,最终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发散性问题要注重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杜绝标准化答案。

  3.教学后: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作业检测。这部分是该模式的结果和延伸。教师要对之前的问题设计进行反思,是否在难度、题量、设计上有缺陷,为之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并组织相应的检测,以考查和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应用“以作促学,以作促教”教学模式应避免的误区

  在该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此仅谈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三点。

  1.课程的选择问题。“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高中历史所有课程,需要具体对待,详加甄选,避免盲目选择、笼统对待、生搬硬套。不加区别地一概选用,不仅达不到该模式的预期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作业的设计问题。课前作业要有拓展性、探究性,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才能完成,并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精心预设。还需要适当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满足高中生实现自我的需求。避免问题设计单一,无拓展,不能设计不需要查找资料就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完成的作业可能具有多元化,教师必须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预设。

  3.最终知识体系的形成问题。通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点评,一定要形成具有拓展性的多元化知识体系,避免知识单一、零碎、不成体系。经过两年的论证、实践、研究、推广,证明“以作促教,以作促学”教学模式是可以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更是对学生思维拓展、整合运用、终身学习能力的强化。只要教师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推广实施下去,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菊利.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J].中学历史教学,201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董文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6).

  [4]李霞.抓“点”促教,以“点”促学[J].学生之友(下),2010(12).

  [5]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6

  【摘要】在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和教育方式下,高中生对文科科目学习的方法一般都是靠死记硬背来应付,特别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考前大突击。这与应试教育中,高中历史教师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历史课的师生要转变观念,调整教学和学习方式与思维。活化教学就是其中必要要求,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活化 高中历史 教学策略 研究

  一、注重活学活用相关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一般比较长久,是对过往事件和相关内容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尤其是将面对高考的高中历史教学往往显得枯燥、沉闷。但是,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历史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藏于我们的心底。古人云“六经皆史”,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说“生活皆史”。现实生活蕴藏着历史的传承,历史是沉淀于现实生活中的。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存在于现实就体现出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学习宋代文化史,了解宋代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其南北的差异,就可以联系现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进行参照。如:宋朝时在主食方面比方食面,南方食米,但由于北方大量人口迁往南方,南方人食面的比重在增加。而现今北方人食面,南方人食米并辅以面食作为主食的生活习惯如出一辙。这样进行联系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我们如今的生活习惯是在千年前就养成了的。并且,通过联系古今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还可以让学生明白中华文明是具有传承性的,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在继承了古代许多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许多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加强的,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其知识的获取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前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学生历史情感的交融过程。所以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包括历史本身都是具有生命力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而一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依赖于教师充分的准备,以及在教学中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他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师生间平等的探讨,并且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非优秀学生的独舞剧。并且每个学生都是生活中的人,因而历史教学面向学生,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因此现如今的新课程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书本上的知识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具有生活的意义,历史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而那种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并远离社会的教学,是难以迸发出生命的活力的。

  三、重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

  创设情境,开展体验式教学现在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欢和青睐,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互动,让教学活化起来,让学生和老师都参与其中,成为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其实,高中历史知识的活化途径有很多,但最为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就是创设情境,开展体验式教学了,目前很多优秀的历史教师已经对其进行了应用和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玄奘西行》时有老师就通过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由于这是一部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剧,所以他们一下就进入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还跟着哼起了歌曲。教师由此而提问《西游记》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要去哪儿?去干什么?”这样不仅烘托了主题、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体验发现知识。比如讲述我国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就可以让学生用磁铁和缝衣针按照一定的程序制作简单的指南针,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古人是如何制作指南针的强烈兴趣,对知识的进一步讲授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艳芳。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周刊,20xx(8)

  [2]杨荣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成功教育,20xx(5)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7

  发散式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思考并解决问题。历史是连续的,且彼此相关的,死记硬背断章片段,无论是对历史教学的长期发展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危害。发散式教学是注入历史教学的新鲜血液,对于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生、学校的刚需。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应该包容、鼓励学生角度独特的思考

  发散式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鼓励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化思维为前提,对同一历史问题或者现象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该教学方法中,教师是引路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解基本知识,如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内容、形式等,然后鼓励学生就该历史事件的意义或者比较有争议性并且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讲解《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在将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讲解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何种状态?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根源是什么?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无法产生工业革命?让学生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见解。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将历史串联起来,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深入思考

  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通常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但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学生单靠文字和教师的讲述是无法真正理解和展开深入思考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创造情境,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从而促使学生想象、推测、思考。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然后提问:“该怎么定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为什么?”通过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视频和争议现象进行个性化思考,提出独立的见解,而不是背诵课标或者教师规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三、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结构

  发散性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拥有比较扎实、完善的知识储备和体系。教材的编写侧重逻辑性和科学性,忽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因此,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整合,既是必要的步骤,也是对教师的重大考验。整理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横向是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或者不同民族在相同的.时间段中所进行的活动或者改革等的不同;纵向是同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等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大事年表。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有所变化。例如:具有相似特点的朝代或者历史事件可以放在一起讲解;具有联系性的事件可以穿插讲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总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理可依”,并且从本质上促进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模式和能力的形成。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方式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创新,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解读和探索。发散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个性化思维为基本、从学生独立思考需求出发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对历史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教育的革新进程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8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推进,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课程评价相比,新的课程评价更加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对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有的地方实施的评价也只是对原有的评价的一个改头换面,并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善。因此,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经验,提出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策略。

  1.对教学评价的`分析

  1.1传统评价的弊端。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评价体系除了关注一般的史实,还要学生认同许多带有专家个人感情色彩的史论。

  现行的高中历史评价体系和机制加重了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唯智为先,智又以掌握知识为重。高中生除了掌握五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外,还要掌握补充的历史史实中关于原因、影响、性质、实质的分析,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比、归纳等关系的内容,还要经过超过正常作业量的历史高考模拟试题、全真试题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历史知识”,而对跨学科、超越学科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这种评价体系严重脱离学生的日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9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对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个人的魅力,让学生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课堂上和课堂外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质;培养

  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来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建设过程。从而以历史的思维来认识社会、个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了解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经验,提升人文素养,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1提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师的个人范例在学生的心中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这足以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范例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外,还要以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来以身作则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感受中国的文化的魅力,然后从所了解的历史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拥有处理好这三种关系的能力。最后,教师要从心底体现出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要做好课堂学习的引导,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合理有效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可以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学生。新的课标要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如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平时休息的时间去探访下周边老人,让老人讲述改革前后的生活的变化,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另外也可以走进农村,看一看改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改观,这种从课堂走到社会的实践形式利于学生收集资料,并能将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应用实践中,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对自己家乡进行图片收集,之后进行展览和比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感悟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媒体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就可以通过影片的播放让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日本侵略的残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近年来日本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甚至将侵略奉为英雄行为,这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作为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在谴责日本行为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和行为,不能做出有损国家的行为。在这段历史的教育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和思考,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段日本侵略史的?要怎么处理中日关系才最为妥当?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知识转为实践,同时将对日本侵略的愤恨转变对国家的爱,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人文素养,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

  4利用教学的过程和特点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成果都是有差异的,老师在这个差异过程中要及时捕捉信息,并对课程进行及时调整,以帮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的感受。如在讲授西班牙和葡萄牙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会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行富起来的国家?但是这两具先富起来的国家中西班牙是在美洲?葡萄牙是在非洲和亚洲?学生通过之前知识和自己课外知识的学习会非常踊跃的回答问题:因西班牙是当时的殖民大帝国而葡萄牙是当时的贸易霸主。在学习荷兰和英国时,通过对荷兰和英国的优势分析,学生可以生出新的观点:荷兰是造船业和远洋航运业比较发达的商业贸易国家,是以金融立国的,而英国是以工业发达的工业产国的国家。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这样既能肯定学生的智慧也能弥补学生的不足,学生在体验中既感受到了学习过程,又体验到了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历史教育过程也是艺术特色教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总之,高中历史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历史作为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高中历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老师要把握这种优势,通过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人物和事件,才能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J].东方教育,20xx(4).

  [2]雷平.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xx(12).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我们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教学必要性

  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应用历史故事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比较好奇,会通过聆听记住故事中的主要元素,从而建构更加有效的历史知识框架。另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贴合于学生年龄阶段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枯燥的历史知识,建构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优化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融合历史故事,能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掌握和分析。除此之外,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进历史故事,能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和场景具体化。由于历史背景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较远,学生在理解知识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感,而教师借助历史故事能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相较于抽象的书本知识,学生更加喜欢丰富生动的立体化故事情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应用的具体方式

  (一)合理化应用历史故事和知识

  在讲授高中历史课程时,教师要建构有效的设计结构,确保教学层级贴合教学模型,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要合理化的设计课程结构,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有效的调整课堂气氛,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建构有效的教学互动关系。首先,教师能在情境导入中加入历史故事,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好的建构教学模型。其次,教师能在微课中加入历史故事,教师借助微课进一步深化历史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度。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中历史故事的使用时机,由于高中生学业压力和高考压力较大,在课堂中的前20分钟,学生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随后就会出现溜号的问题,教师要有效的把握教学规律,掌握好教学结构,利用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保证学习效率能实现有效优化,从而建构高质量和高标准高中历史课堂。

  (二)确保教学语言和教学素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提升课堂教学机制和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魅力。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切实建构语言管理模式和素养管理模式,教师也要建立动态化学习机制和自我提升目标。在高中历史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建构有效的互动交流模式,顺利提升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之间的结合效果,完善教学层级和教学要求的稳定性。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历史故事,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框架。教师要保证教学层级结构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集中选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贴合的历史故事,并且形成时间线索,将教授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进行主题结构的有效重合。从教学目标出发,保证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在历史故事中得到有效体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有效梳理教学流程和教学框架,在基础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对教学内容有补充的历史故事。只有建构完整的教学机制,才能顺利升级整体管控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同时,升级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素养。

  (三)应用先进教学技术和历史故事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也能有效升级教学结构,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可以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集中收集有效的历史故事。另外,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延伸到生活中,从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等进行知识学习,确保叙述和补充过程贴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在实际高中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提升教学契机的有效性,及时利用网络视频提高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学生只有建构完整的学习机制和学习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针对网络中的虚假的历史,教师要给予公正的分析,纠正其中的错误,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故事。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保证教学资源真实有效,才能更好的尊重历史事实,确保历史文化能实现有效传承。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建构有效的学习机制,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构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价值,提优教学层级的完整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学生的学习质量,助力学生在喜欢学习历史的基础上,取得更高的分数。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1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要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拟对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力图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把握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带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是依据历史资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体系,是看待社会历史的态度,是认识历史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2.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

  3.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民主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民主党同意了共产党的条件?社会民主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于是学生答:社会民主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2

  一、立论。

  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考虑中心论点时应注意:

  1.立论的科学性

  所谓立论的科学性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搜集的资料信息要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即作者的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讲述的史实要有依据或明确的出处,不可以想当然,更不应该凭空臆造。只有这样的'立论才有价值。

  2.立论的前卫性

  立论的前卫性就是超前意识。立论要新,就是要写没有人写过或很少有人写过的题材。这就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的学术动态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车,还有人云亦云之嫌。

  3.立论的指导性

  立论的指导性又称立论的实用性。论文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作品要能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鼓舞、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论文的价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或者为反面人物歌功颂德,这类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题论文的中心论点决定以后,给论文定一个新颖、明确、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十分重要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3.题目要小

  历史论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三、布局

  1.开头、结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开头十分重要,第一段应该力求开门见山,直接接触主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好还要有点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追求。结尾要提纲挈领,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所以有些有经验的作者在论文的开头和结尾上是很下功夫的。

  2.编写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是文章的设计方案。首先提出论点(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然后提出论据。论据包括历史史实、名人名家论述。最后是明确的结论。至于有几个分论点,引用哪些论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般视作者自身习惯而定。如果有必要,或文章篇幅较长,也可以加上小标题,以求取得一目了然的效果。

  四、定稿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包括起草、修改、定稿三个步骤。起草就是写初稿,要深思熟虑,一气呵成。修改时,要对史料、观点、语言一一检查,以提高文章的质量。还可以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文章加以补充,最后定稿。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3

  一、PBL教学模式的特征

  PBL教学方式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方式,自身特征非常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问题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提前预设,而不是临时组织;学生对自身学习负有责任;对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实现的,并非是老师讲授式的灌输;从问题出发,通过情境模拟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从PBL教学模式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PBL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对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国外的学者还认为:PBL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认知社会,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主要方法。

  二、PBL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PBL是符合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需设置一个教学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是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在PBL教学中,老师需要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只有对问题存有疑问,才表示他们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就历史教学而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PBL教学的核心,历史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关键。

  (二)设置情境较强的问题

  教学环境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设置。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演示。例如,老师可以以小组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带他们去感受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文特征。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境的同时,也是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除了组织学生模拟特定历史情境以外,老师还可以创设一些具有难度的情境,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但是,老师创设的情境和提出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要符合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特征。通过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增强合作意识

  如今,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可以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解决问题的力量。PBL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它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作为重心。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由于书本上的知识非常系统,就可以采用老师讲解的方式来让学生吸收。但是,要想提高历史学习的质量,课外自主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课外学习的时间非常自由,老师就可以组织周围的同学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交流探讨。学生一旦没有课堂的束缚,思维会变得更加自由开阔,他们将自身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分享,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四)重视对问题的评价

  在历史教学中,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比如,对“外来文化”进行利弊分析时,有的学生认为外来文化是一种侵略式文化,可使别国的文化渗透到我国,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具有别国特征,影响了本国文化发展;有的学生却认为,外来文化是实现与别国学习和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别国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能够增强本国的文化实力,使本国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可见,不同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没有统一的答案。因此,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是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PBL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老师除了要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外,还要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课堂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老师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察,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在评价中不断完善PBL教学模式。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PBL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论述。通过论述,我们可以发现PBL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抛开“一言堂”的思想,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对学生全然不顾,老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指导,引领他们获得正确的答案。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4

  1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内容以及形式都很灵活,它主要以看教学视频、录像、听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互动讨论与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为主,但这些形式却是紧紧围绕内容展开的,因此,“翻转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除此之外,还具有复习检测方便快捷、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的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5

  摘要:历史是高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地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历史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笔者将根据高中历史的实践总结出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制约历史教育发展的原因。除了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目标的有待升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也有待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反应过去的人和事物的一种记录,当代人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过去的人和事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眼光去分析当代的`问题。因此,学习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对史实的学习上,教师应当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历史作用于现实的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教材的学习上,没有上升到总结历史观点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层面。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容易使学生认为对于历史的学习仅仅是对过去的史实进行学习,学生容易对学科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1.2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待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表现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仍未全面实现。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一门琐碎的学科,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记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以及时间,同时,历史也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科目,历史成绩确实关乎着学生的升学与未来。但正是因为历史学习的枯燥性,教师才应该改善机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提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3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亟待合理化:多年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热点话题。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高中历史与初中的历史课程在衔接上十分地生硬。考虑到升学后的衔接问题,如此生硬的衔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效果。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2.1教师应当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育观念的落后会伴随着错误的教学目标,到时教学效率的低下。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熊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同时,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增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将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习历史增添动力。

  2.2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此外,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创新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通过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分享历史典故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总之,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2017高中历史教学总结范文02-11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2-21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1-31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05-28

教学评价论文12-05

足球教学论文01-07

地理教学论文02-17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0篇03-03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9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