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论文15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营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营管理论文1
摘要:现今市场变化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如何提高会计信息和会计人员的质量,对企业管理能够起到重大意义。因此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并且再结合科学的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影响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而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盈利,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当今会计业务处理日益复杂,会计信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经营的运作。
一、会计信息处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以及现状
会计信息是否准确地、真实地、全面及时地反映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是事关整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科学性决策,也能够影响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部分企业体现出会计信息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损害了企业自身、员工甚至国家的利益,因此分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以及会计信息的好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企业的利益起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对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都具有指导意义。即便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质量不高,并呈现出如下问题:首先,获得主体利益。部分企业通过虚假报道夸大自身的还债能力和盈利,在国家管理机关和投资者之间面前树立一个高度自信的企业形象,并且利用债权人等之间的信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行非法盈利。更有甚者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从而联系不同的更大的利益主体,并且互相串通,一起合谋来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其次,现今社会有一部分的会计主体负责人对其手下的会计人员进行利益诱导,甚至有的会计主体负责人使用胁迫手段使得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债权人等人员的信任,进而获得自己的私利。
二、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1、会计信息的有序分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两种类型,其中财务会计信息包括经营成果和现今流量等内容;而管理会计信息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所需要的相关信息,然后将其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共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提高会计核算的标准。
2、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的职业道德标准的管理
会计人员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是企业的重心,所以会计人员应当非常熟悉财经法律、法规,熟悉法律知识,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另外,会计人员最应恪守为企业保守秘密的原则,除了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的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企业的会计信息等内容。
三、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1、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联系外界信息的纽带,其目的主要是积累企业的信息,以此在一段时间内去核对信息进而查看企业的盈利状况。但凡会计信息稍微出错,企业的盈利就会跟着出现失误,这可以说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说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的管理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影响。
2、会计信息处理对经营计划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盈利和前景发展,因此务必要保证其必须真实可靠。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各项内容要都符合质量标准,不能错误地引导客户的判断,也不能进行虚假的错误性引导,同时也不能有重大遗漏。其次,日常财务报表上的内容必须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如果缺乏真实性,会计信息会严重损害了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相关利益,而这部分内容也能够直接反映出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品德。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着不同的道德品质和技术水平,企业管理者应要求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这样企业才能拥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盈利并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
3、会计信息处理对经营战略的影响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所制定的计划,也是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从而制定的总体性的谋划,能够发挥出企业的整体功能和总体优势,因此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会计信息的主要任务是把信息整理成数据,客观评价企业来的盈利与否与状态。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必须紧跟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期间,会计信息和会计人员就起到中间记录数据的作用,而会计信息需要去引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变化中能够调整自己正确的方向,进而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了能够使得经营战略的实现和长期发展,企业应该通过财务预算来提供企业所需要的战略信息,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水平里进行预算,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为企业提供可靠有利的参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具有可靠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准确性和到位程度。
4、会计信息处理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正确与否是决定其兴败的重大原因,而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可以说会计信息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前景。无论是经营战略的制定,还是经营计划的实施,亦或是经营决策的执行,都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只有确保企业具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够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
结语
综合上述,一个企业必须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促使自己持久发展,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轻装上阵,实现良好运转,最终形成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的良好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萌等.会计信息需求社会化下会计职能的扩展[J].财会通讯;20xx(01):11-13.
[2]于东智等.社会责任会计综论[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xx(04:99-101.
[3]冯丽霞.企业财务分析和业绩评价[M].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192-194+351.
经营管理论文2
摘要:企业中99%的人员都是下级。因此,下级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本文针对企业中下级的失范行为,提出三点下级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一是强化角色意识,把握用权尺;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理解沟通,主动支持配合。
关键词:企业;下级;行为
一、企业中的下级员工
下级是针对企业绝大多数员工的职位关系来说的,它主要包括基层员工、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等。下级是追随者的职位身份,是一种相对于上级而言的职位关系。它不以下级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一)基层员工的角色
基层员工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下级员工,其直接的上级是基层管理者。基层员工是企业中的直接执行者,即将上级的计划和决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向上级反馈执行进度与效果的角色。
(二)基层管理人员的角色
基层管理人员是基层活动和基层员工最直接的管理者。其职位身份具有双重性,即作为管理者要对工作任务进行控制,合理配置资源并处理突发情况。同时,作为执行者要与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落实上级决策,并及时探询下级反馈。
(三)中层管理人员的角色
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中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企业中上传下达的关键角色,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质。中层管理者的优劣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高层管理人员的角色
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是企业中最高级别的下级,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战略决策并监督执行。由于其工作内容具有复杂性和全局性,合理授权是做好高层管理者的关键。
二、企业中下级的失范行为
(一)角色认知错位
1.向上错位
在企业中,向上角色错位表现为下级恃才傲物,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和做出的决策,总是品头论足、阳奉阴违,凡事都以个人见解为导向,不按照上级的要求去做。并且时不时地想和上级进行深入交流,改变上级的决定,使得与上级沟通不畅,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
2.向下错位
企业中的中层管理者,需要兼顾上级任务与下级执行双重角色。向下错位主要表现在中层管理者职务越位,过度集权。向下错位易使中层管理者产生工作倦怠。同时,过度越位易导致基层员工流失,降低组织工作效率。
(二)行为示范的表现
1.拖延执行导致低效
在上级下达任务后,一些下级总能挑出毛病来,不是认为决策有问题没法执行,就是认为很多东西没有准备到位,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出来,这使得他们的工作停滞不前。当上级发现他们的工作迟迟没有完成,对他们进行责怪时,他们又会找出无数理由为自己辩解,使得连上级既被动又无奈。
2.沟通不畅滞后执行
有些下级在和上级沟通时,会产生沟通方面的不顺畅。常常发生的是下级由于无法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不假思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任务完成后才发现不符合上级要求,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还耽误了任务的进度;还有就是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在某些关键问题与上级产生分歧,直接将工作丢在一边,拒绝执行。
3.监督依赖性不作为
在企业中,有时上级会为了提高下级的工作进度,适当地提醒他们加快工作效率,这导致下级产生认知依赖,认为上级不督促说明事务不紧急,非要等到上级督促了才会加快工作效率,缺少主动执行的习惯。当上级责问时,更是理直气壮认为没有完成执行任务是上级没有督促的错,使得上级管理的正常手段,沦为下级辩解的理由。
4.工作缺乏主动性
在企业中,存在着一些以“差不多就好”为工作标准的下级员工,他们凡事都马马虎虎,想着差不多,不出错就好,从不会主动去校验自己的工作结果。认为少做少犯错,多做多犯错,工作按部就班、表现平平,造成企业丧失活力。
三、企业中下级的行为准则
(一)强化角色意识,把握用权尺度
1.正确进行角色定位
企业中的职位层级关系,需要下级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一是下级需积极执行上级决策,努力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二是下级要加强自身人格修养,保持谦虚为人、认真工作的态度。
2.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上级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最为关键。因此,作为下级,每到功劳和荣誉来时,不应忽视上级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应该学会淡泊名利,谦虚谨慎。这样不仅能保持心态平和,还能得到同事的拥戴,博得上级的信任,让自己在谦虚踏实中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
(二)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1.提升专业素质
作为下级,在平日的工作中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术的提升。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自己工作重点、难点,脚踏实地的逐一突破,真正地做到身体力行干实事,完成好上级安排的任务,努力在工作上做出成绩。
2.践行正确的责任观
作为下级,在上级安排工作后,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品格和勇气,不偷懒、不推责、不贪功,积极主动地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认真负责的组织落实好每项工作。坚决避免在工作上拖拖拉拉、总找借口,每件事都要领导操心督促等不敬业、不负责的表现。
(三)加强理解沟通,主动支持配合
1.促进个性融合
上下级由于年龄、学识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下级不能以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去衡量上级个性的好坏,而是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多体谅,慢慢适应上级的个性。而不是去试图扭转上级的个性,诋毁上级的个性。在工作中要以诚相待,多和上级沟通,才会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
2.尊重个体差异
上下级由于学历、经历和特长的不同,每个员工所擅长的领域也各不相同。因此,不能以自己之长去度别人之短,要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性,理解他人的缺点、谅解他人的错误,看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不要以一时一事论英雄,这不仅有利于员工间的团结,还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许晟.组织情境“追随者”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xx(04):104-105
[2]陆玉婷.浅析企业上下级沟通的障碍及对策[J].商,20xx(32):47-47.
[3]何春丽.企业内部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J].经济研刊,20xx(16):25-26.
经营管理论文3
摘要:连锁经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其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依据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
连锁经营作为零售行业经营的一种新型模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其经营模式具有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等特点,能将复杂的业务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的简单化,当前业已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选途径之一。随着连锁经营领域的逐渐扩大,经营业态的不断丰富,新的经营模式日益涌现,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连锁经营在业务领域、经营范围、管理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巨大变化。连锁经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适应时代背景的变化:不断转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技、完善考核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在实践、创造、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能力。本文将从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的视角出发,提出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建议。
一、教学内容:夯实基础,重视实践,突出实用
(一)夯实理论基础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课程密切相关:如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学、战略管理等。因此,在教授理论时,一方面需要掌握连锁经营管理自身所特有的一些理论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纳入一些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如连锁经营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区位选择理论等,管理学基础包括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因此,在理论教学时,需要尽量体现出基础性与通用性,夯实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重视经营实践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需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每章授课前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引导案例的学习进入相关教学内容;针对连锁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典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一方面可以聘请连锁企业领导或员工进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到连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与实地调研等。
(三)突出实用内容
围绕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上着力突出与连锁经营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市场定位、营销策略、门店布局、店铺设计、商品陈列、物流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基本环节或流程。针对具体实际操作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并配合视频演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并结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要求,确定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显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实现教学方技形式多元、灵活运用、注重实效
连锁经营管理具有覆盖范围广,涉及层面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方技的.选择与使用,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方技,应力求形式多元,灵活运用,注重实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利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可以选用多种教学方技协调使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形式多元
根据国内外教学改革经验,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1)翻转课堂。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重新配置课堂内外学习时间,将学习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则采用讲授法或协作法来满足学生需要以及促成个体学习。
(2)换位思考。教师通过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并转换研究问题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观察和思考,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3)案例教学。教学案例一般源于企业的经营实践。对案例的分析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学习和总结,大多可分为课堂教学案例和专题性案例等类型。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学生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个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锻炼。
(4)角色扮演。依据某个教学情景随机选择数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指出各个角色的演示所反映的问题,并提出如何预防或解决的方案或措施,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视频演示。在进行专题讨论或介绍连锁企业经营实践时,选择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进行视频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连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深入理解。
(6)模拟软件。通过引入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软件,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认知,如组织结构、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
(7)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资源,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积累实际的经营管理经验。
(8)引入实践导师。聘请连锁企业领导或员工成为学生的实践导师,对连锁企业的实践操作现身说法,增加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方技灵活运用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每种方技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同时由于课程性质、进度安排,教材选择等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各种方技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清各种方技的优点,结合重点与难点,以及具体教学情景,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如翻转课堂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等,既可以对课程整体教学,也可以对某些具体章节采用;换位思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客观分析问题。教师通过问题的不断提出和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在服务失败与补救、商品陈列与布局等方面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应用于门店的营销策略和店铺管理的教学中,让学生以经营者、招聘者、应聘者等身份现场演示;视频演示可以选择国内外知名企业整体运作流程,也可以通过剪辑合成知识点碎片,使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管理流程、问题处理等进行认知;经营模拟软件需与教学情景进行契合。当前可以选用“商道”、“流通大师”等软件,可以针对某个教学知识点,也可以针对整个企业运作流程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对连锁企业实践操作获得直观认知,如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陈列等。
(三)注重综合实效
在上述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或手段的综合实效。提高综合实效需要考虑如下方面:一方面是连锁经营领域和范围的转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想的推行,使得连锁经营的涵盖范围、经营模式与管理模式等都在不断变化;二是学生的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填鸭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教育发展需要。碎片化学习、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等被不断提出。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连锁经营的发展态势和趋势,掌握连锁门店经营管理原理,获取实战操作经验,需要通过案例教学、视频演示、经营模拟软件等各种教学方技协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考核体系: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弱化考试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可以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的综合表现,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加大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考核,弱化考试的作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课程考核,可采用期末考试、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比赛获奖等形式,具体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小组考核或个人考核、单独评定或综合评定等。例如在综合评定中,学生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70%或60%)和期末考试成绩(30%或40%)两部分构成(具体权重可由教师决定):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模拟实训、出勤情况等,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平时作业考核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以及调查报告等的质量;模拟实训考查学生参与各项实训活动的表现;课堂提问考查学生课堂陈述的质量;课堂出勤考核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期末考试以理论笔试为主,主要是针对知识点的系统梳理,以及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和创新的能力。由于期末考试考评指标单一,效果具有短期性,可以弱化考试作用。
四、结论
连锁经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其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依据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本文从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的视角出发,提出连锁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与建议:一是转换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重视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重视经营实践,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实践认知/突出实用性,满足学生创业与就业需要;二是创新教学方技。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多元化,如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模拟软件等、/针对教学设计情景以及各种方技优点,灵活选择合适教学方技/同时还需要协同教学方技,因材施教,提高综合实效;三是完善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多样化选择,如可采用期末考试、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比赛获奖等形式。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弱化考试作用,以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中的应用张学艺物流技术1998-12-25
2、连锁经营的供应链管理李玉辉,邵光亚商业研究20xx-03-10
经营管理论文4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企业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MM定理,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不受其所需资本的融资方式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xx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0xx.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代理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代理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xx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2]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xx,(4).
[4]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5]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
[6]朱武祥,蒋殿春,张新著.中国公司金融学[M].上海三联书店,20xx,(12).
[7]万秋解.企业融资结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经营管理论文5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养培养改进措施探究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养培养改进工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准确定位行业需求,探究适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努力,形成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同样,针对当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养培养工作存在弱化精神塑造等状况,我们需要在定位行业需求之时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在建构培养模式之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等。
(一)准确定位行业需求,探究适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是本科生培养工作与中专生培养工作的“综合版”,既是前者的“压缩版”,又是后者的“升级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结合版”。因此,在准确定位行业需求之时,我们需要实现这一培养工作对应用型本科生培养与技能型中专生培养的有机结合,即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连锁经营企业一线管理岗位之上。具体来说,这一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连锁门店管理操作技术,适应当代连锁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制度、规划的发展趋势,而最终的岗位目标则是将其培养为能够承担连锁经营企业门店负责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对行业需求进行准确定位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连锁经营管理工作特点以及该行业就业岗位群状况进行分析。从连锁经营管理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来看,其具有极强的适用范围,可以涉及生产制造型、商业、零售等多个领域。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型阶段,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努力从良好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培养出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以胜任当前我国连锁经营管理发展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连锁行业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强调基层经验,即要求相关专业人才在入行初期需要从企业内职位相对较低的岗位做起,在获取一年至两年工作经验、熟悉连锁经营各项业务流程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之后,才可获取晋升职位的机会。当前,连锁行业基层岗位具体包括仓库物流配送、连锁超市收银、客户服务以及便利店店长等。随着底层工作人员在获取一定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专业人才也将获取较为明确的晋升渠道,这一方面的岗位则包括大型连锁企业部门经理或者企业总部高级管理职位等。准确定位行业需求,同时也要求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培养工作过程中注重培训效果的提高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当前,连锁行业中较为盛行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需要依照连锁经营岗位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课程培养体系,以提高理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真正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
(二)实施多方举措,形成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
为形成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我们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努力,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校企结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法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坚持以就业岗位为引导方向,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来说,创新科学合理且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这一培养体系的好坏将会直接决定最终人才培养的结果。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状况下,高职院校需要依照企业实际需要创新培养理念,适时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相应地创立完整的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减轻本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此外,高职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时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做到实处为基础,比如: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时,需要坚持以企业缺乏人才为基础,需要以全面实践来确定连锁经营管理的岗位与学生,即以职业需求为向导开展教学工作,为培养适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奠定基础。对此,学校可以依照自身实际情况聘请部分专业人才以及优秀的工作团队对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效性进行证实。第二,需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创课程规划。当前,连锁经营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以及相应操作性技能的人才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此,我们需要依照企业实际需求,切实培养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专业性人才。这需要校企共同合作,寻找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专业素质相对较强的团队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比如:连锁经营企业的策划师、专业培训师以及设计经理等,可以组成设计团队来完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需要校企共同合作,充分利用现有各方资源,或者为相关专业课程收集资料,并将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资料与实践中的教学工作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在设计培养课程方案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并通过稳健扎实的改革工作将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最佳效果,为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第三,坚持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为学生提高自身操作技能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对于连锁经营管理培养工作来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即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升华,最终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双赢:使学生在这样的校企共同培养工作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自我素养,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使企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从而能够在招录职工时更有针对性地获取那些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与企业共同得到长足发展。
二、结语
总之,随着连锁经营行业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该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途径。对此,唯有依照社会发展需求,紧随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有效解决企业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以及相关操作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才能为学校和企业带来共同效益。
经营管理论文6
浅谈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摘要: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发生了改变,从重视生产到重视销售、重视物流。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手段使商品的交易活动有了新的形式。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分析,说明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关合理建议,帮助企业制定更合理的经营管理计划。
关键词: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环境与挑战,在这种潮流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改变管理观念,适应发展潮流,才能发挥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浅显层次上面的争夺,而是向更深层次的转化,表现为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科学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较量。
一、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
自由化市场,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面临销售额上升, 利润额下降; 成本提高, 效益降低; 风险增多, 保险系数减少; 经营难度加大, 成功率变小等一些普遍问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气象,形成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特点。
(一)面对受众需求,注重信息传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更加重视信息的收集与传达,才能准确把握受众需求,创造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减少资源浪费,利用互联网信息,了解市场导向,及时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例如,一项产品需要升级换代,这时需要企业经营者通过搜集用户反馈信息作为产品发展方向的依据;再例如,现代物流行业快速发展,这也是需要各方信息整合来实现货物的配送。
(二)着眼于企业创新,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更加需要创新,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方法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不断的调整,适应时代发展,才能留住人才。另外,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方向的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扩大利润空间,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企业文化的创新也是创新之一,企业管理理念的渗透,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品牌效应的打造都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取胜的关键。
(三)重视服务水平,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遵从“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理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服务水平是留住用户的最佳武器,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树立这种观念,提高服务水平,让用户使用的安全放心有保障。除此之外,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顺应社会和谐发展理念,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通过规模经营,扩大利润空间
企业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供利润,形成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规模效应也非常明显,大型企业采用批量生产,机械化应用,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益。
二、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及策略
(一)规范企业运作,整合企业经营资源
企业经营是企业资源进行消耗最直接的方式,产品生产是企业各种资源的直接投入,市场营销是企业各种资源的深入消耗。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将资源合理用于投入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产品,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市场营销,企业资源用于调查市场,销售产品,促使产品实现自身的`市场价值。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资源整合和经营持续规范的最主要推动力,企业管理通过对企业前景的分析、现有资源的统计、市场消费者的估计,帮助企业确定发展方向,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实现资源利用利益最大化,让其能够在自身最适合的位置发挥企业利益。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凝聚企业每个人的力量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提升企业水平,推动企业运行效率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对企业产品生产,资源配置等等进行规划与管理。良好的企业管理必然能推动企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让企业成为一个有机体,不断融合创新,时时刻刻都是一个新的面貌,焕然一新,不断成长。企业经营管理还要重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鼓励员工创新发展。作为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或高层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的主体地位和人才的引进、储蓄、培养。
(三)树立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有良好的形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企业文化的创建不仅是约束企业职工的有利工具,也是向外部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企业发展理念的最佳渠道。企业的经营管理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凝聚企业的核心理念,总结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时时刻刻牢记心中,让每个企业员工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塑造贡献力量,将企业的文化渗透在企业产品之中,也能突出产品的特点,让大众熟知,扩大企业影响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接受新的考研,如何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以及如何不被泛滥的发展理念同质化,是企业经营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好的经营管理塑造优秀的企业,企业经营者要发挥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管理企业。
参考文献:
[1]汤信传、浅议新时期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xx
[2]蒋永夫、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xx
[3]杨玉华、谈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xx
经营管理论文7
摘要:世界经济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应作出良好调整,顺应时代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浪潮,思考管理变革方略,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求。金融管理作为有效实现货币稳定、经济增长、货币供求平衡关系的管理体系,属于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形式,可带领企业走入复合管理时代。本文通过对金融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方略,旨在推动我国企业良性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企业长久稳健发展离不开管理,科学高效且具有实践价值的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经济能力,为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奠定基础。为此,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应确保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金融管理作为复合型管理模式,在经济管理实践过程中,加入企业管理内容,使企业经营状况得到科学掌控,依照企业发展需求,在长足发展战略导向下,灵活创新转变管理模式,凸显管理价值,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然而,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现实问题,影响金融管理实践效力,使金融管理流于形式,无法与企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有机融合,降低管理综合效率。基于此,为了使我国金融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思考金融管理与企业经济管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金融管理有效应用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应用问题
(1)企业经营发展对银行信贷依赖过大。资金是企业发展重要动力来源,为了使企业获取长远发展,企业需要确保资金来源渠道丰富多样。然而,当今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却存在金融融资对银行信贷过于依赖现象,这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阻碍,一方面银行借贷流程繁琐,审批需要一定周期批复,无法适应企业对资金的实时需求,影响企业经营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求,若企业经营管理仅依靠银行,容易陷入资金链短缺的困境。
(2)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缺失金融管理部门。企业以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追求最终目的,企业为缩减运用投资成本,忽视金融管理部门重要性,将其并入财务管理体系中,使其无法施行管理价值,降低金融管理综合能力,无法为企业运营提供有效支持。
(3)企业金融管理体系滞后。伴随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加之国外先进企业管理文明不断涌入我国,使我国逐渐意识到金融管理重要性,陆续在经营管理体系中进行有效落实,然而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与管理形式滞后,成为制约金融管理体系发挥价值的重要因素,导致金融管理无法客观反映企业现况,影响高效经营决策的制定与落实。由此可见,我国企业若想得到更好发展,需要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做好金融管理企业运营准入工作,依据企业战略规划,制定金融管理体系应用对策,使企业可以在金融管理加持下,得到稳定且持久的发展,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收益目的[1]。
2金融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对策
(1)结合企业发展经营管理实际需求扩展融资渠道。具有丰厚灵活的周转资金,是企业可以得到持久稳健发展重要因素,通过扩展融资渠道,使企业可以走出融资难的困扰,基于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与资金管理能力,科学选择上市融资渠道,为企业转型与开展科技研究夯实资金基石,为企业解开束缚发展的资金枷锁,推动企业稳步发展。在获取较低准入标准上市融资渠道同时,企业可依经营发展实际情况,探究企业与银行利益共同点,使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获得稳定借贷资金,在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使金融管理更富成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经济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企业金融管理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探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方略,使企业可以保持稳健发展态势,为融资与银行借贷欣行为有效落实,营建良好氛围;二是国家政策。作为影响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国家具有强力干预性,国家政策具有科学引导下,确保我国金融管理行为更加科学高效。基于此,我国应迎合全球化发展态势,找准不同国家地区与我国经济合作可能,营建良好资金引入环境,达到吸引外商投资目的,为我国企业融资创造新渠道。此外,国家应健全民间借贷管理法律法规,为企业民间信贷行为有效落实设计依据,使企业融资行为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避免企业因融资行为出现纠纷的消极现象。
(2)以金融管理需求为基础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伴随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和谐发展内在动力,金融管理应乘上信息化管理快车,结合金融管理需求,秉持与时俱进原则做好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实现金融管理集成化,提升管理综合效率,结合时代发展,做好信息化完善加强工作,使金融管理信息化富有生命力,可以跟随技术创新,企业经济管理需求,不断融合新技术、新理念与新型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可以始终保持信息化发展动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氛围,使金融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经济管理带来高效、便利、科学。例如,企业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融入ERP系统,作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细化金融管理系统,具有财务数据在线分析整合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内各部门,各部门运转所产生财务信息畅快互通,客观反映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每一时段最新数据与信息,为企业作出战略决策,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依据,确保企业发展指引性政策,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为了使企业经营管理,可以得到金融管理信息化更好服务,企业认清信息化管理优势与其重要性,迎合时代发展,不断追加信息化系统投入,例如以企业为核心构建内部财务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对实时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运算,将企业至于信息化运营氛围中,提高管理综合水平,为更好面对市场经济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3)科学规范企业财务预算体系。财务预算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金融管理若想与企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时刻反映企业经济发展脉动,做好经营管理全局的有效把控,必须高效完成财务预算,确保其可以充分反映不同时段内,企业财务与资金状态,为制定企业经营发展计划,夯实资金基石。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一份子,任何经营活动无法摆脱市场需求,为此企业在规范金融管理财务预算体系时,应做好市场调研,搜集市场经营发展动向最新信息,学习我国法律法规及金融新规,掌握宏观调控走势,借助国家发展的有力支持,实现金融管理财务预算体系跨越式发展,确保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与时俱进,满足国家建设需求,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金融管理财务预算体系规范与强化,使企业运营资金情况在该体系中,可以充分反映,便于企业掌握资金流通、支出、收入等各类运作情况,为科学预算提供参考依据,为此企业应确保财务预算实时客观,避免人为因素对其产生不良干扰,得以有效反映企业发展需求,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良好运用奠定基础。
(4)做好合作企业信用评估。企业运营受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影响,内部环境在管控范围后,应组好外部环境综合管理工作,使企业经营管理更为高效。企业如同活跃在市场环境中的“分子”,需要不断与环境中其他“分子”进行结合、达成共识、形成合作、构建关系,达到发生“化学反应”的目的,为企业发展带来突破,使企业得到更高经济收益。为此,企业应在金融管理启发下,做好合作企业信用评估工作,确保二者合作能力、目的、发展趋势均保持同步,避免因合作失衡,为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2]。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前,应明确自身合作目的,产生合作需求,以需求为导向,规划设计合作意向书,以此为依据在市场环境中搜寻适合合作企业,充分调查其综合信息,从各方面搜集其经营、管理、资金运营、综合发展等信息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信用评定,同时做好合作目标企业产品质量、企业经营稳定性、经营效益状态、财务盈亏情况、资本运营状态的综合评定,在同类具有合作意向企业中,进行横向比对,选择优势最大、信用评定结果最优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达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确保企业处于稳定、安全、健康、持久的合作氛围中,使合作企业双方可达成共识并创造共赢。
(5)建立健全金融管理部门。为了使金融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具有更高应用价值,得以灵活操控,企业应认识到金融管理对企业发展重要意义,树立金融管理意识,明确金融管理落实方向,建立健全金融管理部门,为金融管理有效落实奠定基础。首先,企业应设立金融管理部门,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设定金融管理工作目的,以此为基础选拔优秀人才,使企业得以科学运转;其次,做好金融管理人才综合管理工作,作为金融管理体系运营践行者,部门管理者应处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中,受企业文化熏陶,明确管理职责,可以结合企业发展,敢于创新变革金融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鲜活动力;最后,确保金融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平行而立,有些企业为了缩减经营管理投资,将金融管理部门列为财务部门下属一个子部门,束缚金融管理权力,使其逐渐失去管理层面的敏锐嗅觉,仅成为财务管理附属体系,仅为财务管理服务,失去金融管理体系复合型管理价值,影响企业经营管理长远发展,为此企业应确保金融管理体系,与内部其他部门保持平衡关系,使金融管理决策的制定更具科学性,可以满足管理需求,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力的目的[3]。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重要构成部分,伴随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应迎合时代发展管理创新变革需求,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良好规范金融管理体系,使其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为企业的发展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陶玉婷,李甍宇。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xx(32)。
[2]蒋新宁。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管理观察,20xx(9)。
[3]王勉,李海军。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财经界,20xx(21)。
作者:蔺海峰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经营管理论文8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我国酒店行业也获得了高速的成长。近年来,各类档次的酒店与日俱增。各类酒店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向上的发展势头,是酒店管理人员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增强酒店的竞争力,就必须升级和革新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本文对当前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酒店的营销.人才的应用和团队管理等三个方面提出酒店经营管理的经验策略。
关键词:酒店经营;酒店管理;对策
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酒店行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这种冲击在以餐饮为主导的中.高级酒店表现的尤为明显。以笔者调研的酒店为例,统计这三年的经营业绩,以单位为主体的会议次数显著降低,造成餐饮和客房收入分别下降10%和15%。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种特色酒店应运而生,造成酒店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怎样有效提高酒店的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提升酒店的综合实力,推进酒店持续健康发展,是每一位酒店管理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新时期酒店经营的特点
(一)完整性。新时期,酒店的完整性主要指酒店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个全局的把握。经营酒店的目的.酒店每天所进行的经营活动.酒店中各个环节.环节之间都有要完成的任务,它们是推动酒店正常运作.进而实现酒店盈利和发展的力量。(二)涉外性。酒店,如字面所描述的含义一般,就是给外出的人提供有偿居住的场所。所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酒店的客人,都有权利享受酒店提供的服务。酒店也应该尽量满足客人合理的住宿需求和其他服务需求。(三)多样性。这里所指的多样性是指,随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新时期,酒店所要面对的客人也是多种多样的,顾客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酒店在经营管理方面也要丰富多样,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让顾客在享受物质满足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满足。
二.当前酒店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明确。当前,在我国酒店行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酒店缺乏对市场的了解,进而致使对市场的定位不明确。这类情况在小型规模的酒店展现的更为凸显。这些酒店将顾客限定在小型商务和自费旅游的范围内,这与经济型酒店和大型酒店的市场定位有重叠。此外,小型规模的酒店因为缺乏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导致无法及时的为客人提供更为上乘的服务。
(二)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专业的管理人才的缺失,是中小型酒店通常都存在的难题,直接导致酒店标准化服务的缺失和不足。当前,酒店行业中,对专业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愈来愈急迫,然而人才供应量却远远跟不上。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多其他行业的管理人员转行至酒店行业,这些人虽然在上岗前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但是缺少更为深刻的理论支撑和创新意识,在管理层面延误了酒店的发展和成长。
(三)酒店营销策略不够理想。新时期,我国的酒店和国外的以下酒店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归根究底,还是在营销意识和营销策略上存在差距。因为不注重品牌形象,或者品牌宣传不到位,导致在消费者眼中,缺少相应的品牌效应,酒店的知名度不能打开,酒店的经营自然不会太过理想。
(四)缺乏统一的价格标准。在我国,对各种类型的酒店并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这就导致,一些酒店随意制定自己的收费价格。以经济型酒店为例,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有的酒店虽然标识自己为经济型酒店,但是在实际中却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收取费用,顾客对这种行为并不认可,久而久之,顾客不会在此光顾酒店,致使其今后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三.酒店经营管理策略
(一)建立明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想要提升酒店的经营管理水平,首先就必须构建酒店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明确酒店的市场定位,根据酒店本身的特色建立与之相适宜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而提升酒店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方面,酒店必须以市场为依托,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经营发展道路。在“PointtoPoint”的格局中,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以满足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尤其在特色经营方面,尽可能的与顾客个性化的需求相吻合,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酒店在转换经营方式的同时,还要创立形式多样的营销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线下营销是根本,在线下营销的基础上,应该建立互联网营销网站,将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打开市场销路。以知名的'连锁酒店“七天”为例,公司通过精准的市场分析和细化的营销模式,在经济性连锁酒店市场完成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迅速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许。
(二)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酒店中,与消费者发生干系的就是酒店的员工,一次好的消费体验,与酒店各个岗位的员工的努力密不可分。因而可知,员工的专业性是提高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人才是一个企业正常发展的动力,酒店管理一直是学校里的热门专业,每年也都有不少的学子投身到酒店管理的学习中来,但是理论学习与现实的操作还是有这一定的差距。所以,在酒店的经营管理中,必需看中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一方面,酒店应该与专业院校达成共识,校企联合培育,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确保酒店员工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同时,建立适宜的考核机制,通过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上进心,确保酒店拥有高质量的服务团队。
(三)注重团队管理者的影响力。新时期,酒店经营管理必然要建立优秀的经营理念,不断升级酒店的各种管理机制,向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做到酒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真正提升。这些都需要酒店的管理者具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看重眼前利益额长远利益,通过发挥管理团队的主动性,将酒店带入到自我管理的环境中去。
(四)发挥酒店的特色,开展人性化服务。酒店行业的特点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是看不见.摸不到的,需要通过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来获得。酒店可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决于酒店是否可以建立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办事理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酒店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消费者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酒店开展人性化服务的基础。同时,酒店的硬件情况也是权衡酒店服务质量的准绳。将“人性化服务”作为酒店经营的核心理念,推进酒店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结束语
受到国际整体环境的影响,对酒店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在国家.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酒店需要依据自己的特色,在经营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和推新,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优势,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实现酒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丹.新时期酒店经营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xx.
[2]吴天赐.低星级酒店经营管理发展策略分析[J].度假旅游,20xx.
[3]张晶.现代酒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经济,20xx.
[4]颉聪聪.我国经济型酒店经营策略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xx.
经营管理论文9
在中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中,一直把管理理解为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几项职能的发挥,来保证企业按预定的规则和方向运行。理论上这种做法没有太多错误,但却忽略了创新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伴随管理时间的增长,古板传统的管理方式会致使国有企业管理变得效率低下。在现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与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企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区域性、国内的竞争变成全球化竞争;从一般规模、成本竞争变为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在中国经济慢慢融入到世界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需在新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在管理这方面有必要更新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赢得入世后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一、国有企业中几点突出的管理问题
加入WTO,迫使我国的国有企业不得不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有企业在管理、组织方面的问题逐渐凸现。尽管我国企业管理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欧、美等国的管理思想,但“经济转型”仍然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无法避免地带有转型期的色彩。
1.“人际关系”管理。中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中,人的权力大小基本都取决于他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好坏,在此称之为“人际关系”管理模式。因为在中国国有企业中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和与其相应的报酬体系,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存在,使得每个人得到的真正报酬取决于他的权力。管理者所重视的是权力的取得与权力的大小,很少关注企业真正的利益。在该环境下,控制与掌握信息就变成了维护其控制权的重要手段。若下级不知道整体的计划,将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就等于处在黑暗中,盲目地按领导的意志去行动,就会完全丧失主动权。管理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管理效率极低。
2.不够科学的决策程序。现今,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不够清晰,制度安排上不能给企业的'决策者一个重复博弈的规则与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这就让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利润没有长远关系,会造成决策者管理投入不足。这样,一方面使有能力的决策者会由于责任意识浅薄而忽视管理,另一方面,会造成“由于个人决策导致集体负责”这种不良的决策行为,会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
3.论资排辈的管理岗位。国企管理岗位选拔采取论资排辈的规矩,企业管理模式对职工业绩的肯定除提高薪金外,还会采用升职的方法,在选择管理岗位人员时会依据员工在企业的工作经验与年限,使大量的技术专家升到管理岗位上后,不能够胜任管理工作,年轻而具管理能力的人才却不能得到提升,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4.“单一”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的对象总是针对某一单一的对象,管理的重心是事物,或是人事,或是生产,或是材料,或是销售。管理的出发点是哪儿有问题管理哪儿,对于管理问题的处理为就事论事,就部门论部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很少作全局长远考虑。
二、管理创新在国有企业中的必要性
1.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一般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化,部分国企市场意识开始增强,渐渐转变了市场观念,开始根据市场需求来为顾客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然后客户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企业标准化产品的更新速度没有客户需求变化的快。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企业必然需在经营管理上创新,积极面对市场客户的变化,以在短时间内尽快改善自身的产品,与市场相适应。
2.变化的竞争环境。如今,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伴随市场开放程度加强,任何行业都存在一两个顶级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在此行业的任何一个企业都要紧跟领先企业的步伐,反之会被市场淘汰。第二,有超前的观念、新型产品和先进管理方式的新企业越来越多,这种极具竞争力的企业使竞争形势变得倍加严峻。第三,是竞争对手的企业,在某些时候又要成为战略联盟。第四,国际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转化为国家利益与实力的竞争,政府会介入竞争之中,使企业竞争环境环节变数增多。
3.科技在企业中的挑战。企业面临的诸多变化中,科技最具威力,它将致使企业产品的制造周期和生命周期变短。企业若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便会在市场中被淘汰。科技的进步对管理主体也会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部分产品的生命期限有缩短的趋势;信息贸易与技术的比重变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压力使我国劳力费用低廉的优势逐步变弱;流通的方式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对人员素质和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种种情况,均要求企业进行创新管理。通过创新,适应市场变化,迎接新的挑战。
三、借鉴外企创新管理经验
外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有诸多成功经验,对我国国企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结构改革、管理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且正在加速发展。这就对我国国企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近些年来,国际上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大趋势看,大概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创新型。第一,快速适应经营环境、技术的变化,持续进行战略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在管理过程中,作为主要管理职责。第二,管理者成为创新者。企业都要学会为全体员工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机制。第三,个性化创新管理。成功的企业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2.企业重建创新。重建企业从根本上对原有的信念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重新考虑,以期在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上,获得较大的改善。管理革命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对企业内部各岗位、各部门的普遍覆盖,使职工通过网络获取企业内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任何信息,精简了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形成每一职工在自己岗位上关心全局、了解全局的新局面。
四、国有企业创新管理实施对策
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处在一个需要变化的转折点上,为适应竞争环境,国有企业的管理改革箭在弦上。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创新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是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
1.转变国有企业战略创新管理的自主意识。国有企业核心管理层需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创建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想。国有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可走出困境。
2.培训、选拔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国有企业管理者应具备长远意识、超前意识、权变意识和全局意识,要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做到:第一,思想敏锐,能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前做决策并付诸行动。第二,作为战略管理者应经常考虑长远的问题,增加预见性。第三,心中时刻装着企业全局,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积极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创新性,灵活地处理问题。
3.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重新整合。将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新时代面临的问题、要求进行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符合新时代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
4.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国企战略创新管理不仅是静态的各要素间的整合,而且是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时时反馈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收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信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参数,整合后输出给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经营管理论文10
企业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对自身业务水平的管理、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本篇文章主要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引言: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营销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的营销能力成为了影响企业利润收入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经济学家眼中,市场营销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企业的竞争对手是企业的敌人,顾客是企业取得战争胜利的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增强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竞争力。
一、市场营销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营销的模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以街头推销方式为代表的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已经不再是市场营销的主流。在营销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服务营销、网络营销、概念营销以及整合营销成为了市场营销的主要营销模式[1]。通过将新型市场营销模式与传统市场营销模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是一种生产观念导向的营销模式,它把市场作为生产过程的重点,而新兴的市场营销模式则是把市场看成了生产过程的起点通过了解顾客实际需求的方式来生产商品。因此,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可以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因此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会通过新型营销模式的应用,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自身的生产观念及规章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可以说明市场营销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以美国安利日用品有限公司为例,安利是最早通过市场营销方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通过顾客带动顾客消费的方式来开展市场营销,使得企业可以通过顾客在亲戚朋友之间对企业产品的宣传了解顾客需求,进而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该企业通过营销员职业规范制度的建立,奖金制度的完善让企业的忠实顾客成为了企业产品的销售者,这种顾客与顾客之间的直销方式的确立是对市场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企业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也推动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这个例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中,市场营销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二、市场营销战略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
在传统的企业发展观念之中,市场营销战略往往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的一种分支,这样,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之中,市场营销战略是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基础制定出来的[2]。这就使得市场营销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是一种从属与被从属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的发展中,市场的营销战略隶属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这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制定的市场营销方略的正确与否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息息相关,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误会在的、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失误,进而会使企业失去自己的顾客基础和市场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市场营销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之中,市场营销战略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处于了一种核心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要对传统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变革。在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中,市场营销应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通过对海尔、宝洁、沃尔玛等位居世界500强的企业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都是通过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方式来推动企业战略的发展的。这就说明市场营销战略也需要和企业的其他职能战略进行配合。因此,在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中,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市场营销是企业树立自身品牌的推动力
在市场营销中,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已经成为了市场营销的准则。坚持诚信经营是遵循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的一种体现[3]。中国古代就对商家提出了“童叟无欺”的原则,由此可知坚持诚信经营,树立自身品牌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大目标。通过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市场营销成为了企业树立自身品牌的一种推动力。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市场营销通过帮助企业完善经营管理体系的方式发挥了这种关系。市场的商机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市场信息成为了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会越来越注重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维护。这样市场营销也就成为了企业树立自身品牌的一种推动力,我们以日本丸井百货为例,丸井百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该公司通过开展市场调查的方式,对日本青年的超前消费这一支出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通过商品分期付款制度的确立满足了日本青年的消费需求,这样,作为一家从事圣品服务业的单位,丸井百货就通过商品分期付款制度的确立打造出了自身的服务品牌,通过企业自身品牌的树立吸引了顾客。
第二,市场营销也可以通过企业通过分析市场变化的方式增强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了维持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来对竞争对手进行研究,在对竞争对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对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弱点进行分析,在分析产品弱点的同时嗨哟啊对对手的营销方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而通过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运转。在新的市场营销模式下,市场调研开展市场营销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就可以说是市场营销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
结论:市场营销是企业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对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维护。
经营管理论文11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不论是在工作效率、信息安全还是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想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有所对策。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的相关概念的论述入手,在揭示大数据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基础上,为企业提出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经营管理;影响研究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深受其影响,也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与数据处理能力都在很大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以,只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大数据的发展相适应,企业才可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一、大数据的相关概念
1.大数据的概念
对于大数据的概念有很多种解释,麦肯锡认为,大数据的规模程度已经远超过于以往数据量的尺度,强调大数据是不能够被量化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也就是说,即便是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或软件也不能够对大数据进行收集与管理或处理。李国杰指出,大数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往数据技术所不能对其进行的感知,获取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总的来说,“大数据”就是传统信息技术所无法处理的,同时又很复杂多变的一种数据集合。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不断的在经济中显示其发展的优越性,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的海量性,即大数据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增加或改变。其次,种类的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大数据具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结构方式,并以文字或图片、视频等多种类型表现出来。再次,处理的高速性,大数据尽管拥有海量的数据,但也正是因为其蕴含着海量的数据,所以决定了其在数据的获取与处理上具有超快的速度。最后,价值性,大数据所储存的大量数据信息具有非常的价值,值得我们对其挖掘和利用。
2.企业经营管理中利用大数据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并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推广,使得信息数据资源在互相传播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加之相关的网络平台、云技术等的兴起,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进行积累、互容和增长,而这正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具体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的额程度上依托于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利用。当然,企业的经营管理也需要收集各方的数据,并进行处理,这是一件极其烦琐而又必要的工作。企业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在加强自身经营管理与相关的数据分析技术的最大限度的结合,使得在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时能有技术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掘这些数据的深层价值,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面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挑战,企业应该加强其对各种风险的识别能力,做好相应的防御措施,以保证企业的安全与发展。
二、大数据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工作效率方面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就决定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处理量或是数据的类型较以往都复杂了很多,想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企业自身能够提高对信息数据方面的处理效率,如果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和管理的不及时,数据的价值也就无法发挥出来。目前,尽管数据库技术已经不断提高,但是在数据的处理与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有待发展与进步。因此,企业应该还需要在数据的进一步应用方面做努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服务质量方面的影响
在传统的企业营销中,或者是在线客服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种传统的营销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企业服务问题,但是这些方式毕竟过于单一,互动性不强,企业的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与反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的服务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如微信、微博等。这些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拉近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使企业能够及时地掌握客户的信息反馈,了解客户的需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众所周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干扰。大数据在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与客户的沟通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既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同时又保证了售后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据信息了解企业的营销情况与竞争情况,掌握销售动态,及时的转变经营管理策略,树立企业形象,培养忠实的消费群体。
3.安全方面的影响
大数据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隐患就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在近些年的数据发展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在企业的视角来看,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既是一个数据的收集处理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数据的再生的过程,这些再生数据也同样呈现着复杂的特点,但其中也包含着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核心数据,是绝对不能够泄露的。所以,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发挥自身数据信息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做好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采取适当的手段,如防火墙或信息备份等,以避免商业泄密的发生。
4.决策方面的影响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对数据的处理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数据信息的处理以及管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缺乏对已有数据间关系的掌握,这使得企业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不能以整体的、全面的角度进行决策,导致这些决策或者缺乏科学性或者主观片面。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和掌握好数据间的关联,进而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决策。
三、大数据下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1.以数据为依托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强在对内部数据信息的整合和管理能力,使企业的各项业务工作都能以真实的数据作为依据。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建立一个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平台以辅助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要在连接自身与网络技术,通过社交软件平台的搭建深入挖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的数据信息,以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掌握。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在对数据的收集力度和广度,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
2.培养专业数据管理人才
无论所处任何时代,人才都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基础,同样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基础。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在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内的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作为企业要不断地培养与数据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提高相关人员对数据的敏感度与分析、预见能力,以适应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对外注重吸收人才,对内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与考核机制,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新思路。
3.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价值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不难发现,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个性化和差异化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对于企业的个性化建设来说,必须要利用大数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以大数据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充分的掌握用户的特点,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而在企业追求个性化的建设过程中,势必会需要加强在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上,加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数据信息技术的使用,继而从复杂、多样的数据中挖掘更多的深层价值。总之,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转变自身发展观念,抓住机遇与挑战,以大数据的思维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建设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飞飞,王淑芹,李玉红.“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08)
[2]王蕾高云庆.“互联网+”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11)
[3]陈挺.互联网众包潮流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及效应[J].商场现代化,20xx(07)
[4]刘志高.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xx(S1)
经营管理论文12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
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建筑行业及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将直接影响着其在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地位,随之会出现各种经营管理模式风险,而这些风险很可能就会危及到整个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投标风险,该风险包含了投标过程中的全部成本,低价中标造成的建筑企业压力,该风险主要是由于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造成的,同时还会扰乱整个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财务风险,因为建筑企业承担的建筑施工项目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而且回收的周期也比较长,这样难免会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正常施工项目因此而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建筑企业要提前避免资金问题造成的银行利息负担、坏账风险等问题;三是合同履约风险,部分建筑施工合同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导致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垫资情况的出现,使得建筑企业承担着较大的建筑负担,极易出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基于上述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风险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快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在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然要克服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仅仅抓住创新的契机,立足内外环境,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
2.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单纯生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部分企业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下,不积极改革创新,导致其在经营管理中不能顺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因此,为能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要主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坚持以改革为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自身成本意识、风险意识与效益意识,从管理思想上实现根本性的创新。
2.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既包含了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施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又包含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战略、理念、决策以及市场分析预测等。因此,如何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也是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应当从单一的生产管理实现向复合企业经营的转变,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细胞”,放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进行管理、操作和运营;二是建筑企业要能够准确、全面的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同行的经营情况、技术实力及竞争水平等,关注国家在建筑行业中推出的一些新的政策及规章制度等,实现对建筑领域各种信息的有效把控;三是建筑企业管理者要将价值流放在中心地位,实现由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创新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经营,创新经营管理对象,全面把握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利润情况。
2.3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对建筑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进行有序管理的重要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性效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是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内部组织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对于规范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一个能够把企业各种形态的资本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企业管理机制,将企业收益与员工收入、责任成本管理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利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强化其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地位。
2.4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就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企业的未来发展,把管理和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建筑企业的性质及经营内容来看,其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把握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及劳务层次三者的定位,即处理好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以及施工队伍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公司总部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与以项目经理部为代表的项目管理层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差异。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都以促进建筑企业的自主经营为主要目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其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企业层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对项目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而项目管理则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承担着合理配置各种施工中的生产要素的责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要确定和处理好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目前各个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作为推动一个民族进步的主要力量,已经成为各行业争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建筑企业亦不例外。因此,本研究主要在分析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四点意见,望能够为推动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经营管理论文13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集团而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和预算流程,规范预算的考核和调整,以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企业集团管理水平和综合经营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集团 发展战略 经营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高效配置资源、有效管控风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经营实力,因而已成为国际上较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近年来,国内一些大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理解的片面性以及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大都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上存在许多操作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有鉴于此,笔者谨就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对与企业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控制安排,是涉及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是一种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为一体的有效的现代企业控制手段,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控制方略,更是一种管理理念。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上,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所谓“全员”就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用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所谓“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合理利润目标,不仅包括财务预算,还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它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所有业务活动,并为业绩考评提供依据;所谓“全程”是指通过预算的确定、执行、监控、考核与评价,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它是企业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企业集团而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基于内外部环境的综合系统分析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所做出的长远规划,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战略管理的重要形式和有力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正是以集团发展战略为出发点,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来指导现在的实践,是对集团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与进一步量化,从而更加具有可接受、可实现、可检验和挑战性的特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统一经营理念,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管理的动力,增强管理的适应能力,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通过预算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对战略目标进行评估和修正,进而对集团发展战略起着全方位的支持作用。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交互式的有效沟通和预算管理的预测、协调及控制作用,使企业的预算目标更明确,并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二)有助于集团资源综合配置
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预算目标的确定和预算的编制是集团管理者对各类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对各类资源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事中控制,预算的差异分析和考评是对资源利用效率的事后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将预算目标分门别类、有层次地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并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使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集团全体员工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从而有效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集团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项业务,是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整体运行环节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有利于各企业、各部门间加强沟通与协作,统一认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
全面预算管理把利润、现金流、投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强调价值管理和动态控制,引导各企业、各部门追求资源用效率最大化,同时,将成本控制和财务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孤立单向地从本单位内部降低费用支出,转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资源共享的方式降低费用支出。
(三)有助于提高集团综合管理能力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成为管理的载体,管理者通过对预算目标的控制实现了对集团经营管理的间接控制,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使管理者既能把握全局又不失控制,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使高层管理者从事无巨细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考虑集团的发展战略,把握企业全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集团涉及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构建、融资计划、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不必再一事一议,而是结合集团的发展战略,按预算周期进行通盘考虑和综合安排,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集团各单位的现金收支、投融资活动、高风险业务都能够实时置于集团监控之下,通过预算的风险预警功能,能有效提升集团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集团实现对各单位资金的统一管理,通过现金统一调度和投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集团财务费用支出。
(四)有助于正确评价各单位、各部门工作效绩。
在全面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分解的各个分预算目标是考核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通过实际工作与预算目标的比较,便于对各单位、各部门及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以此为依据进行奖惩和人事任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预算管理对工作业绩的考核是在对其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映,它既有对历史变化趋势因素的分析,又包含了对客观环境因素及执行主体自身因素的分析,这种评价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因此更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
三、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以集团发展战略为导向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才能对集团发展战略起到支持而不是相反的作用。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蕴含着集团
管理的战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的财务数量说明和经济责任约束依据,是集团的整体作战方案。没有战略导向,或者战略导向性不强,就很难确定预算目标与预算起点,而没有预算目标与预算起点,也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预算。全面预算管理要加强战略的可操作性,使战略能指导企业预算,即把战略目标指标化,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加以考核,强调预算对战略的调整作用,提高集团战略的适应性。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在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指标和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预算编制流程和方法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集团战略的导向作用。
(二)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预算管理组织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责任层次与责任界限的明晰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的组织机构才能在企业集团内部得以顺利实施。一般来说,从整个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看,有两条行为主线:一条是由预算管理组织所形成的管理行为线,另一条则是由预算执行组织所形成的执行行为线。 1. 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
为衡量与监控各单位、各部门的经营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集团战略目标,必须设置一个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并对董事会负责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负责集团预算目标、预算政策、预算程序的制定;审查预算草案并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预算方案的下达、实施、考核、修订及考评等。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预算编制、协调等管理工作,也可以由集团内部的专职机构如集团财务部来承担这一职能。
2. 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
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是预算的执行机构,也是预算目标执行的责任主体或责任中心。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具体如何设置,并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是根据集团的类型、组织结构和作业特点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而设置。当前较多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分层次设置若干“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进而形成多层面的预算责任体系网络。
(三)以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确定预算目标
在确定预算目标的过程中,预算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集团内部资源状况和外部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对集团发展的预期和战略导向性,同时体现人本管理和目标管理思想。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出现预算松弛现象,并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约束作用,一般应采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下,集团确定预算目标的基本工作程序为:一是由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集团发展战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提出本预算期的预算思路、指导原则和初步预算目标;二是各子企业、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预算草案,并按照集团管理级次逐层上报;三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子企业、各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平衡、协调和汇总;四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各子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协调,这一阶段可多次循环,直至各方目标一致为止;五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将审查、协调后的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六是预算管理委员将经董事会批准的预算方案以内部法案形式下达执行。
(四)规范预算的考核和调整
预算管理办公室或其他预算管理机构定期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对当期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都要认真分析其成因,提出拟采取的改进措施。在预算执行结果评估的基础上,对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核,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于预算执行的考核应在激励方案中设置定性和定量指标,然后根据集团所处行业的特点和考核重点,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设置不同的分配权重。定量指标基本上为经济指标,应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奖罚,偏重于结果评估。定性指标基本上为非经济指标,应对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惩,偏重于行为评估。为了保证考核方案合理、科学,可对不同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模拟测算,以此事先了解方案最终奖惩程度,避免估计不足而导致风险。
预算执行有偏差,如果是执行不力造成的,根据考核和激励方案,应该惩罚相应的责任人。属于预算编制原因而产生的,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预算的调整必须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应该严格界定调整范围,只有出现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市场需求或价格变化,设备维修的需求变化或其他经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意的原因出现,才允许调整预算;其次,应该规范预算调整的权限与流程,有关的责任主体,应对预算项目的调整作出申请,依照规程审批后,才能予以调整。重大的调整应该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只有对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调整权限进行严格规范,才能在出现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时,使预算调整有序进行,才能增加全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而不会削弱预算控制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年8月.
[2]孙晓玲,企业全面预算的监督与控制,会计之友,20xx年10月.
[3]何瑛,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框架和主要功能,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年1月.
[4]罗元涛,浅析企业如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公用事业会计,20xx年10月.
[5]张伟立,胡艳玲,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若干思考 ,商场现代化,20xx年4月.
经营管理论文14
摘要:在新形式下,建筑施工企业必然要进行调整,积极汲取新的管理观念和创新模式,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自身提供强大的保障。本文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其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创新
1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困境之处
1.1准入门槛低,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恶劣
为积极响应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许多地方政府毫无保留,完全性的开放地方建筑市场。在引入了域外大型企业的同时,也引进了一批扰乱市场秩序、善于钻营本区域对外地企业监管漏洞,且市场经营模式过分灵活的各类施工企业。导致地方上积极相应各项管控政策,充分遵守游戏规则的地方中型企业生存环境受到大规模挤压。这些企业在市场快速突变的发展过程中未能受到属地环境的保护。相对大型企业,得不到充分的各类资源来与其竞争。相对鱼龙混杂的其他企业,市场经营手段单一保守,自身逐步陷入市场竞争困境。市场占有率的落后,在面临生存困境的前提下,导致其很难提供优厚条件来引进先进管理人才、开拓经营管理思路,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匮乏,缺失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
1.2创新的意识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低
通过引进新的思想,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是有许多的企业没有打破原有的传统经营管理观念,对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对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定位不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有很多施工企业尝试改变而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是因为对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不强,没有从业务承接模式、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上着力打造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这就导致多数的施工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抵抗宏观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不足。
1.3经营管理者市场理念更新滞后
国内基础建设领域市场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规模持续放大,各类信息快速多变。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是以应对眼下问题为主要,只是着眼于了眼下的效益,想要乘着市场空间提升的大势,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从而保证企业规模效益。只顾低头走步,很少抬头看路。但是往往在市场发生下滑时,不同经营理念的企业,其经营效益差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逐步扩大。
1.4不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
在以往的市场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自身适应市场能力较差,首先是自己承接项目难。自己承接到项目,由于管理制度滞后,项目获取效益难。受此“两难”影响,企业选择趋利避害,慢慢的将出借资质,由外部资源带入项目联营合作,收取固定收益的管理费用,作为经营的首选模式。这种模式看似解决了当时一些企业的生存问题,但确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
2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
2.1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1.1完善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一个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是为企业内部实现合理发展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个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先对企业自身的条件有一个清楚的界定,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的现有条件和特点,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大胆的创新,实现对自身参与市场领域的一种调控,制订相应发展阶段的战略规划。依据不同时期的战略规划对企业市场经营部门进行重点市场任务的布署以及各类职权界定。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与市场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完善和改进经营策略的不足之地,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中持续、高效的发展。2.1.2加强企业财务效能充足的流动资金和信贷资源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中的主心骨,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的发展。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和信贷资源,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就会滞留甚至被逐渐淘汰。所以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2.1.3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加强项目承接模式研发,狠抓产品质量为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中能够持续的发展,并且在市场中能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企业内部经营理念就要不断赶超市场发展的脚步。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发展战略,积极创新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实内部经营管理思想,积极拓宽企业的经营方向,加强对市场风向的感知力,积极研发既适应市场需求又能充分发挥各方资源的项目承接模式,在不断开拓市场的同时严控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提高自身的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2.2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2.2.1整合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和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法宝。高质量的人才和配套资源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长久的发展和风险的应对。一方面积极鼓励引进和使用人才,对企业所有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最优化的配置使用,并定期的结合市场、企业发展现状对人才进行培训,合理调整改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平衡。2.2.2要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实现共赢在社会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是人与人错综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在竞争激烈建筑行业市场,多数的企业会成为竞争对手;,企业应该秉承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念,寻求合作,通过与其他同行业内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既可以对自己原有的观念进行调整,又可以对自己技术、管理、施工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同时,可以与合作之方优势互补,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共赢,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理念一举两得,这在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3总结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筑施工在这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当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了,必须要加强对经营管理新思路、新观念的探索,努力的从改变自身开始,整合组织内部建设,提升组织内部的人员建设、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对外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汲取资源、取长补短,实现共赢,经营管理者要从综合的各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中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发远.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及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xx,08:50.
[2]任明星,候耀远.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J].住宅与房地产,20xx,27:39.
[3]曹培洲.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xx,09:166.
经营管理论文15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措施和环节都是以金融活动为核心,在此期间,企业不仅要考虑如何优化产品的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为了促进产品流通,提高市场知名度等,企业势必要先进行适当的投资。金融投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投资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指导企业如何对自身用来投资的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企业确定何种具体的投资方式、合理选择投资时机、确定投资流程等,同时企业通过金融投资管理预估投资所能获得的市场回报率。金融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而通过科学合理的金融投资获取适当的市场回报,是企业为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金融投资管理工作还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势必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站稳脚跟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努力规避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更加要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各项金融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重视保险管理,保证企业内部稳定的经济环境,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外界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完善金融投资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投资管理水平。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完善金融投资管理制度,有条件、有必要的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金融投资管理部门。在金融投资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好金融投资管理工作:
第一、确定投资方案。投资方案的确定是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确定投资方案时,要对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科学的总结分析,同时也要对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科学评估。认清市场的发展趋势,不仅能为投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要面对的各类风险,确保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投资方案的不合理,会使得后续一系列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甚至会导致企业投资活动的失败,因此在确定投资方案时,要总体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第二、投资分析。投资分析工作主要是指由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反映出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和综合,从而对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走向进行科学评估从而提出最科学的投资策略。因此做好投资分析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规避各类因素带来的风险,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投资组合的组建。科学的投资组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分散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在制定投资方案时,可以根据市场的反馈情况,对投资进行科学的组合。虽然投资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对各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组合,能够将投资风险进行分散,防止出现单项投资失败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第四、投资组合的业绩评估及修正。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投资一定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市场永远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状态中,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对投资组合的各组成部分的业绩进行评估,通过对各投资项目的业绩评估来分析市场动态和走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组合进行修正,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最大限度地规避投资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时争取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2、加强金融投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做好金融投资管理工作。
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不单单是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金融投资来说,人才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在进行金融投资活动时,企业不仅需要具有充足的资金空间,还需要有一批金融投资管理专业人才。专业金融投资管理人才对金融投资工作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企业做好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引进金融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投资分析人才,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同时在制定金融投资管理制度时要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职责,保证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设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充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规范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
预算工作不仅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金融投资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做好预算编制工作,能够明确企业的发展现状,规划企业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制定金融投资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从事预算编制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之前需要加强调查和取证,掌握全面、真实的相关资料,为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奠定基础。
第二、企业应当设立完善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严禁随意更改和调整已经获取的预算数据,即使要对已经获得的预算数据进行更改,也需要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预算数据进行更改和调整。完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能够确保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力,使得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以预算结果为依据和准绳,从而保证金融管理工作的展开和进行。
第三、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要秉持公平、公正和中立的态度,要保证预算编制工作不受其它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相关部门的谎报和虚报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和打击,只有保证预算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才能为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保证企业制定出最符合自身发展的投资方案。
第四、对预算工作的各个项目及数据要进行科学统计和详细记录。做好预算结果的记录工作,不仅可以为考核企业各部门的绩效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为各部门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指导,同时可以利用预算数据对企业各部门进行约束,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基础,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4、结合相关理论做好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客观评估投资对象。
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要注重相关金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ERP理论为例,ERP系统于1990年由美国的GartnerGroup公司率先提出,是一套企业管理作业流程化系统,该系统强调企业产品生产、销售、采购、质量管理、运输管理、投资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化,通过对这些环节的规范化和流程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金融管理水平,并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通过ERP系统,企业管理层能够对企业生产活动以及资金的流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实时掌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将ERP理论应用于金融投资管理工作中,能够实现金融投资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将人为因素对金融投资管理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全面掌握企业生产活动和资金流向是企业管理层制定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管理层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对常用的金融理论应当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外企业在确定投资对象时,要对投资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对方的财务状况如何、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弱以及投资对象的信用水平高低等。企业投资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因此对投资对象的全面考察是必要和必需的,尤其是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评估,投资对象的经营状况好坏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小,决定着其是否具有还款能力。所以做好对投资对象的全面评估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保障。金融活动是企业所有活动的核心和本质,当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空间时,可以通过金融投资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使得市场经济更加活跃,因此当企业经济条件较好时,可以在做好各方面考察工作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金融投资。
三、结语
金融投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必要提高对金融投资的重视程度,如何提高金融投资的有效性,规避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应当得到企业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融合对金融投资管理的应用,加强企业的基础建设,完善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制度,引入金融投资管理专业人才,使企业能够从金融投资中获取最大化的投资收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朱丽丹 单位:南开大学
【经营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经营管理论文02-23
经营管理论文07-10
经营管理论文(15篇)02-25
经营管理论文范例[15篇]07-10
食堂经营管理调研报告08-24
经营管理理念口号12-02
连锁经营管理就业前景12-09
经营管理规章制度03-01
特许经营管理条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