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14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我国当前处于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人才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加重视了。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离不开正确的教育方法。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物像为思维对象,在人脑和数学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载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深刻揭示数学内部规律,并以一定形式反映出来。
数学思维其实是一种形式化思维,将客观事物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将其数量关系提炼出来,制定出数学思维的基本规则。
数学思维能力离不开学校合理的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应联系教学实际,正确认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阶段,教会学生认识事物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学会总结事物的能力,促进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制约了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我国传统数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享有绝对权威,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注重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解题能力。
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低下,教学活动缺乏创新,缺乏与学生交流。为了应考,教学时通常采用题海战术,而不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虽然做了很多练习,遇到常规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是思维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解题练习上,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受限,创新能力受到遏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并没有好处。
在现代数学教育改革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数学思维的品质、能力和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水平,影响着他的数学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着数学教育的社会效果。在数学教育中要强调培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要强调数学思维的培育,这已是大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中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数学思维水平对人的一生都有者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的性质、内容和发展规律,探索数学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数学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心理学与思维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探索新事物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体现。通过思维过程,将会获得事物的状态,并确定事物的特征。思维是一种高级活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孔孟时期,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了宋代时,朱熹又提到了“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到了近代,60年代初,《儿童心理学》 讲述了年龄和思维能力的关系。80年代,钱学森提倡思维科学,人们开始重视思维研究工作,并使思维研究不断推进。在此过程中,张乃达编写了《数学思维教育学》,书中详细阐述了思维的相关理论,对基层教育工作者影响较大。任樟辉编写了《数学思维理论》,以辩证的视角,结合思维价值训练,对数学思维做了系统的阐述。
曹微琴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数学思想与有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加强学生的思维反思。
张小扣提倡在探知重难点进程中双边互动,在解析案例活动中合作互助,在评判学习实践中反思辨析。
王力伟强调加强动手操作,重视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改变学习方式,鼓励一题多解。
谢芸兰提出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初中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采用分层教学,教会初中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我国数学教育对于数学思维方向的研究,一直较为积极。
一些人认为数学思维研究和数学教育心理学应该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取得突破,并应与国际数学教育接轨。数学教育心理学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研究数学教学活动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数学思维研究则强调个体和群体的数学思维活动,包括数学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等。数学思维心理学和数学思维研究两者相互关联,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可以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现在有人进行了高级数学思维的研究,虽然属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但是与思维研究非常接近。
一些 人认为数学思维研究属于数学学习论的范畴,数学学习论主要研究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差异和学习的方法等。数学思维研究强调的是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共性,两者之间又有所不同。
2.国外研究现状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思维进行了- .系列的研究,例如哲学、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心理学主要是描述性的,反映感觉、思维、情感等真实的心理活动。逻辑学主要强调规范性的研究,要求思维清晰、正确、有效。数学研究中非常注重思维的合理,就说明了逻辑的重要性。但是,逻辑研究并没有考虑思维活动的产生过程,而是停留在静态研究上。
西方心理学界,布鲁纳提出思维是对给出信息的超越”,巴特利特提出思维是填补证据间空白的、复杂而高级的技能”,纽威尔和西蒙提出思维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的搜索过程”,都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思维的`定义。关注学生思维的不同表现形式,把握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十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的教育学家陆续进行了一些思维能力的研究。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博诺提出了“水平思维”,即“发散思维”,弥补了“垂直思考”的缺点,在思维能力研究方面影响广泛。xx年,在巴黎召开的“学习思考,思考学习”主题会议,直接推动了对思维能力的研究。1991年, 美国将“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21世纪大学生的培养目标。1999年, 英国也提出了学习者应具有的五种思维能力。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
三、本课题研究意义
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思维作为一个分支,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初中生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应针对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发展阶段,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乐于思考,主动学习,表现出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课题针对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状和培养策略展开研究,将对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开发初中生智力将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丰富数学思维结构和数学思维教学方法具有促进作用。
四、概念界定
1.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为思维对象,在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过程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载体,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深刻揭示数学规律,并以一定形式反映出来。数学思维其实是一种形式化思维,将客观事物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将其数量关系提炼出来,制定出数学思维的基本规则。
数学思维从属于一般的人类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同时由于数学学科及其研究方法自身的特点,数学思维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思维活动是按照客观存在的数学规律进行的,具有数学的特点和操作方式,特别是作为思维载体的数学语言的简约性和数学形式的符号化、抽象化、结构化倾向,决定了数学思维具有不同于其它思维的独特风格。
数学思维以数学思想方法为基础,并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数学思想是运用数学知识,指导解决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者相辅相成,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现代数学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发展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把数学比喻为“思维的体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将“数学思考”作为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数学思维的特点,注重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区分学生的差异,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
2.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分析、抽象和概括,来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能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思维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判断。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又指导着生活,数学思维能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初中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尚未成熟,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
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制约了初中生的综合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发展阶段,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提高个人能力。
本课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初中数学思维教学现状,提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并探讨数学思维新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上课能听懂但不会解题的问题,通过合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其认知发展是指生命体从出世以后在顺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东西的认知以及面对不同处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皮亚杰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是指0岁到2岁的阶段,在这--阶段个体的对环境的认知活动主要从感觉和知觉以及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此过程中个体能形成一些较低级的行为图式,以这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为基础来顺应外界环境以及进一步的探索外界环境。此阶段的个体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符号来表征事,但无法用抽象符号或者语言表征事物。
(2)前运算阶段是指2岁到7岁阶段,在此期间,儿童的言语与概念的发展速度惊人。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形象思维模式,开始具备符号意识,会使用语言或符号来代替所接触过的对象。在此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还无法开启抽象的思维运算:他们的思维是不可逆的,思维单一且刻板。
(3)具体运算阶段是指7岁到11岁阶段,从上一阶段过渡到这个阶段,个体正式开始受学校教育,认知发展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形象思维,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需要多形象思维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是指11 岁以后,在此阶段的个体已经开启了抽象思维,可以摆脱具体对象的依赖。这种能力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它可以较准确的解释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能清楚的解释学习发生的过程、意义是怎样建构的、概念是怎样生成的,以及如何为学习者提供较好额学习气氛。它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倡导学习应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基础,这样的建构过程需要抽象思维。而这种的新的认知又作为新的抽象思维的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倡导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当前所学的知识对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分工明确,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指导者,帮组着,而学生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媒体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工具。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分析研究、课堂观察、课堂实验等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有关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方面的资料,对这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和归纳,从而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笔者所在的班级进行观察,侧重于观察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特点等,为后边的实验研究、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
最后,对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验证之前提出的数学思维培养策略是否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月)
1.制定实验方案和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
4.调查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年月-年月)
1.课题组教师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阶段性小结。
2.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加强理论学习。
3.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论文比赛。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年月)
1.撰写结题报告。
2.进行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提问测试,撰写调查报告。
3.完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撰写。
六、研究成果
(一)研究结论——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性策略
1.激发情感,提高思考的积极性
教育离不开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其带来重要影响。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激发积极的情感,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个过程,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互动,是展示思维的重要环节。如何把握师生的这种交流互动,需要教师积极组织思维,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思维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1.2适时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培养思维的前提。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是对思维的发展却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兴趣越浓,思维就越清晰,注意力越集中。带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不仅表现为积极思考,还能够自觉主动学习。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动人的情景、智力游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
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运用己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学生的认知提出问题,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知识,发展思维。
1.3重视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人的思维与情感相互作用,情感可以促进思维,也可以对思维形成反作用。新课标的情感态度是兴趣、自信、动机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相关因素,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情感,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克服消极思想,不断进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学校教育水平。
2.重视数学思维品质教学
数学思维是以数学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数学命题和数学推理的形式发现、解决问题,对数学对象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认知的思维过程。数学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利用数学语言、符号等,对数学对象间接反映,对数学对象、数学条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数学思维品质,也称为数学思维智力品质,体现了个体思维水平、智力水平的差异,是衡量数学思维能力、判断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初中生数学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是一个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的条件。数学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1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经常会对满足于解题获得了答案,对概念等基础知识却一-知半解,不理解解题方法的实质。对问题理解并不深刻,停留在思维的表面性和绝对化,造成解题往往丢三落四。
只看事物表面现象,不深入理解本质规律,数学学习中表现在对一些定理、公式只是硬套,不去考虑成立的条件。
2.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科学运用已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善于引起联想,建立自己的思路,克服思维定式。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数学问题认真深入的分析,把握问题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2.3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从事物的各种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全体,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避免问题的片面性及狭隘性。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保证。思维活动必须以知识经验为依据,以概念为基础,并通过逻辑的推理方法来完成的。
3.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思维潜能”,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初中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利用数学观点和数学思维,合理的分析、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思想去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定理、公式等的教学过程中,先不要给出结论,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研究、发现,并形成对定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条件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在解题教学中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合理联想,对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加工,逐渐找到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4.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初中的数学教材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展开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数学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增加情境,适当引入日常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思维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用情境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联系实际生活带来的启示,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查阅资料,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室外教学等方式,将本身枯燥的数字、符号和抽象的概念等变成直观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思维培养提供了动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例如对于几何问题,可以采用图像,以计算机的形式星现出来,学生理解起来也就非常容易了,同时对问题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郑州有两大购物中心为了迎接元旦进行了促销活动,甲购物中心采用的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而乙购物中心则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那么请问在商品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会更划算呢?很多学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解决问题。针对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创造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求知,不断尝试解决新问题。
5.加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
5.1数学思维新方法介绍
数学是一种教与学的特殊活动,数学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数学学习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也是数学观念、态度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实事求是,使数学的概念符合于实际情况和经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就是要寻找适当的行动,从困难中找出越过障碍的道路,达到最终目标。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习题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解题能力,但是仅仅依靠题海战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提高的也只是简单的模仿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改善,并且大量的习题又占用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并没有作用。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解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种手 段和途径,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归纳为一张“怎样解题"表”。“怎样解题” 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一般化的模式,通过对解题过程的不断分析,由己有的经验总结出一般方法,并在以后的解题中发挥重大作用。
初中数学学习中,解答的题目可能很平常,但是如果学生有好奇心,并不断思考,发挥创造力,最终解决了问题,那么就会很享受这种状态。初中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果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对以后的思想和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5.2解题方法思路
数学学习体现在数学思维上,波利亚提出的数学解题方法对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解题途径,逐步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
(1)理解题目,弄清问题
遇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审题是解题的最基础环节,是能否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审题部分,要弄清题目的问题是什么,比如“未知数是什么?己知的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是否可以满足?条件是否是多余的或者矛盾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强调做题一定要看清题目,仔细阅读题目,审清题意,明白理解题目的问题和所要得到什么结果。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审题的重要性,遗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对题目理解不完整,也没有完全意识到题目所暗含的深层次意思。通过仔细审题,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将在解题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遇到一些难题。
(2)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你是否见过这个问题?是否见过相似但又有差别的问题?是否知道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否想到一个可能用到的定理、公式?是否有一个以前已解决现在可以用的问题?能不能利用已有的结果?能不能利用已有的方法?是否可以添加辅助元素?”很多数学题,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并不能找到直接的联系,这样就不得不考虑辅助过渡的问题。
从理解数学题目到能够有一个解题方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一些题目,即使学生能够理解,往往也不能很好的解决。一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往往是来自于过去的经验,或者是已经解决的问题的结论,对于现在的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以前已经解决的相似问题,通过一定的变化找到两者的联系点,从而重新叙述这道题目,将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3)执行方案
对于已经确定了解题方案,接下来就是要实现求解计划,并检验每一步骤,保证解题过程不出问题。如果解题方案是学生主动得出的,往往记忆深刻,相反则很容易遗忘,下次再遇到也如同新的。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强调检查每一解题步骤的重要性,使学生自己确定每一步是否正确。
6. 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取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即K中学初二(5)班和初二(7),两班人数分别为70和71人,初二(5)班为实验班,采用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初二(7)班为对照班,按照传统讲授法进行施教。选择此两班是因为这两个班满足上次期末考试成绩
水平相当条件,而且,两个班级都由笔者任教,便于控制自变量。另外两个班级使用教材相同,课堂授课时间和课外辅导时间也基本相同。
(二)实验变量
1.自变量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课堂授课时间相同,课后作业-致的情况下,实验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选择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教学,而对照班则按照传统进行常规教学。
2.因变量
两个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测试成绩。
3.干扰变量的控制
对于选取的两个班级,采取对学生保密的原则,以避免造成一种竞争氛围产生霍桑效应。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都由笔者担任,实验班按照新的思维培养策略进行教学,对照班仍旧按照传统授课方式和内容进行。
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对于期中、期末考试的试题内容和阅卷都由笔者组织进行,采用相同的标准,以保证公平性。
严格对其他的干扰变量进行控制,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三)实验过程
本实验在XX学年的春季学期实行,为期一个学期。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XX年X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订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1) XX年X月进行统一的数学摸底考试,即前测。(满分100分)
(2) XX年X月——XX年X月,对两个班级分别进行实验。在期中时进行测试,满分依旧是100分。
(3) 20xx年7月中旬,学校进行统一的期末数学考试,即后测。(满分100分)
(4) 20xx年8月,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和反思。
(二)研究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起点基本相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课时、练习题及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由于采用的
教学模式不同而导致最终教学效果的显著差异,且采用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
因此,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采用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改善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且是与提高教学成绩相辅相成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所操作的只是知识,教师教给学生知识,追求的是高分数,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往往被教师忽视,这种“头痛医头”的机械主义做法,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有害的。
在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及其进程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宗旨而进行的,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力体系的核心,自然能促进学生高效掌握复杂的数学知识。
七、研究思考
本实验的实施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教师对教材进行纵深的逆加工是实施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之后才可以适应学生的特点,这对笔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材是按公理化体系完美地展开的,如果严格遵循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很难跳出其框框而创设有实质意义的问题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完全脱离教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对教材内容的深加工,必须清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更要深入分析课堂每节课、每个单元所教内容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甚至要分析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学生时间链接,寻找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起点。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是远离纯粹的教材的知识体系,越是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学生的所发挥的想象空间就越宽,学生的探索活动就越活跃。
八、参考文献
[1]韩佩韦.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亚太教育,20xx(11):106.
[2]施伟兵.基于学习兴趣的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xx(32):22-23.
[3]秦静.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xx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xx:2.
[4]惠导毅.探析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06):29.
[5]郭东菊,牛晶.简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中华少年,20xx(13):235.
[6]冯文波.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学苑教育,20xx(08):52.
[7]王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新课程(中),20xx(12):244.
[8]石婷.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二——教育在线[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xx:2.
[9]徐玉亮.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xx(17):12-13.
[10]蒋雪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xx(39):95.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2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为主,但是只有知识的人才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展是事物不断更新的过程,能够推动事物正向的变化,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二是“探索”思维能力,三是“创新”思维能力,四是“疑问”思维能力。
一、“举一反三”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高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首要的目的就是将“理”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若想让学生“明理”,教师就应在课堂学习中提出更多的实例,供学生参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明白道理。同时在举例论证道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一个生活实例展开更多的探讨和思考,从而得出更多结论。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政治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将侧重点放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上,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化对人影响的真正含义,如果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融入教学之中,从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论证,比如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孝道文化,孝道文化一直影响着民族的发展,这就是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针对课堂学习内容举例之后,还应让学生根据例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想想在生活之中看到过哪些文化影响活动的现象,这样既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实例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探索”思维能力
探索是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的一生都在无穷的探索之中,课堂学习也不例外。高中学生面临着未来严峻的选择,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几乎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主科知识上。但事实上,这样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着,基本失去了探索的能力,而失去探索的能力,就是失去了善于发现的眼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把探索知识、探索真理、探索世界作为主要的目标。而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探索,并鼓励学生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
三、“创新”思维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不可多得的优点,这种优点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学生也应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政治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从精神层面来改善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自身思维的支撑。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思想等一系列政治体系时,应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思考的目标,让学生去自主、独立地思考,在先进的理论体系之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从而实现思维的创新。
四、“疑问”思维能力
政治理念要求我们辨证地看待事物和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许多问题都不仅只有一个答案,因此,在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时,学生应提出更多的疑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答案,同时还要有人提出疑问,推翻答案。例如,美国北部地区的一处草原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当地的野生驯鹿,驱逐了草原上的狼,在将狼驱逐之后,鹿群没有了忧患意识,变得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当地的动物保护协会没办法,只好将狼又重新“请”回来。这个案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动物保护协会为了保护鹿群,将其天敌驱逐;而另一方面,驱赶了狼,破坏了当地的食物链,严重影响了鹿群的长远发展。可见,事物都有两面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事物的两面性,并善于提出疑问,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结语
当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应更多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发散思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才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3
摘要: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所有思维模式中,直觉思维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加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答题前就能用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直觉思维 教学导向 培养学生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一、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基本定理。这些无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从思维活动的规律上来看,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开发智力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
二、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在数学解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学的重点已从简单的解决数学问题改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对数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数学的实际使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数学。而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学术领域和人文学术领域也越来越看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塑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额问题。本文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3、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多种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教师表扬和同学认可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处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教学导向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等多种学习手段,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全面展开,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不再只看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的目的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要找到思路,紧扣已知条件,找到条件之间的共同桥梁,激发直觉思维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善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观念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碧卿。 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 宁德师专学报,20xx(5)。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4
摘 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维;迫切性;方法;培养
一、反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迫切性介绍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二、反思维培养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三、反思维的课堂教学培养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xx(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0xx.2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5
摘要: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科学探讨各种措施,以促进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策
1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针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机构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但是,在推进创新教育实践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真正实施创新教育的高校为数不多。因此,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推广实施,坚持创新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强烈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更成为了人们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目前,衡量人们文化教育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本文在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以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依托,探索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2计算机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问题
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下,一切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本位”成为了唯一的教学目标,“灌输式讲授”成为了惯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轻探究、轻实践、轻过程,重记忆、重成绩、重结果;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学生长期缺少自主思维的.空间,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开发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潜力。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计算机教育中长期以来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远远不如发达国家高校学生。
3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建议
3.1改变创新思维培养理念
高校在实施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同时,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体现个人价值,尊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向传统知识进行挑战,积极探索、敢于创新。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形成创新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涉及了不同领域学科知识和不同层次的机制影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要采用创新教育理念,采取不同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突出个人的个性特征。
3.2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思维意识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以促进社会IT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实践操作教学和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主动探究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内容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创新能力的特征和优势后,积极主动参加创新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热情,在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主动运用知识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使学生掌握灵活变通的解题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高校计算机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没有统一定式,其本质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此以往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某些特定问题展开,利用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提前设计问题,在课堂讲授时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进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分组合作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观点,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缩短现实生活与教学情境的距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分析典型案例,真正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问题,进而给出客观合理的解决方法。
3.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不高,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更新理论知识,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问题,发掘可以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内容。根据创新教学理念的需求来看,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教师,要具有接受学生质疑和挑战的勇气,能够利用自身用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本身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3.5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
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向课本知识提出挑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项需要探索和发现的问题,使学生逐渐树立一种批判精神,同时又不会过于偏激质疑。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使学生真正了解现代计算机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学科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组织讨论辩论活动,使师生、生生之间获得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由此可见,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唯一强者,在计算机学科的某方面,也许学生的创新想法比教师的更加超前,因此,教师更要主动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以获得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相互质疑和探讨,是高校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
4结论
综上所述,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实施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切实需求,更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水平人才的根本需要。目前,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热切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计算机教育要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本文提出高校计算机教育要从改变创新思维培养理念、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翠,陈敏,叶晓舟.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xx(08).
[2]左鹏.浅析我国计算机教育开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电子制作,20xx(04).
[3]王云鹏,罗学义.浅谈部队计算机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1).
[4]包殿华,徐景春.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xx(01).
[5]马金素,何保荣.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1).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6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打破定势思维的限制,从各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发散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以及创造力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人能否事业有成的关键因素。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学阶段是人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科特点,物理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有着许多自身优势;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下面,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更新传统观念,创建科学氛围
1.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应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可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2.克服从众思想。教育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锐意求新。但应提醒学生发表思想、观点时应有理有据,切勿草率行事。
3.克服盲目崇拜权威的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与物理课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教育学生以物理学家为榜样,无论是从物理课本和教师那里,还是从报刊杂志学到的知识,都不能只是一味接受,要采取批判性接受的方式,即:通过一定的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后才能接受。决不能仅仅因为这种观点是出自某个权威人物之口,就不加思索地盲目接受,甚至顶礼膜拜。此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大量的`物理史实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以及献身科学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知识点都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对每一章节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的地位及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清醒的认识,并要求对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较深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本中的物理知识同化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能为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各类物理问题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离开学生的知识储备,空谈发散思维能力,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的几种发散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打破人们思考问题的常规顺序,反其道而行之,将顺着想的思路加以颠倒用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是可使我们得到常规眼光看不到的事物的另一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
2.“独辟蹊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面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棘手问题,重新审视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打破常规思路的限制,从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建立、完善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当我们利用常规思路解决问题一筹莫展时,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在学生处理复杂问题或特殊问题时,教师应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思维方法。 3.辐射思维方式与辐辏思维方式:“辐射发散”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朝四面八方各个角度做立体式的发散思考,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新思想、新观点。要使这种思维方式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下充分调动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新奇独特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或者一些较为复杂而又有一定研究、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带领、引导学生利用辐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
与前者相反,辐辏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分别从四面八方各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一开始就使用辐辏方式来思考;也可以先利用辐射思维方式获得一些有用的思路和观点,再利用辐辏思维方式进行筛选。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相辅相成。
4.直觉思维方式:所谓直觉,就是洞察事物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是人们对事物和问题不经反复思考的一种直觉洞察,这是一种自古就有且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常发挥重要作用。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研究物理问题,认识和发现规律,就需要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走向生活、走向生产、走向自然,进而使学生掌握大量感性材料,从中受到启迪,激发直觉,产生灵感。利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具有整体性和猜测性,因此,它需要与逻辑思维和实验验证相结合,才能保证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发散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还是对中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值得全体物理教师乃至所有教师为之共同努力奋斗!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7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创造性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我们很多老师,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极为重要的。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切不可只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而忽略了聚合思维的培养。
并且,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创造思维的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灵感"产生期间,右脑的功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左脑的利用和训练,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增加一些左侧肢体的活动,挖掘右脑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四、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8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长期以来,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对人类思维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将思维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常常将思维过程的敏捷和思维结果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的符合程度作为判断思维能力强弱的指征,这种判读必定是一种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但人与人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异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于是,人们将思维形式进行了分类,以概念作为思维基本元素、以判断、推理、演绎等逻辑方法作为思维的的基本运动形式,提出了不少思维的分类方法,如逻辑恵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等……尽管思维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但对它的认识到今天还并不深刻,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个体中思维能力是有差别的、比如女性与男性之间就存在着思维形式的强弱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对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化学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思维形式是可以改变的,思维能力也是完全可以提髙的。
我们在长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发现,这门课程从内容到结构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得当则特别对训练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医学和遗传学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其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不同于普通遗传学,也不是普通遗传学与医学的简单的结合。该课程课时较少(36学时),一般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课,学生的相关基本知识支撑不足,且实验手段贫乏,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本门课程内容逻辑性较强,因果关系明晰,如何在这种“课程条件”下“因课施教”,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效果的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护理专业医学遗传学的课程特点
遗传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医学遗传学则是应用遗传学原理对遗传性疾病进行认识、研究和防治的新兴学科,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髙,医学遗传学也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大量的遗传性疾病被发现和认识,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主动防治遗传性疾病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护理专业的专业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从大纲到教材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多元性
医学遗传学涉及的基础知识很广,其所需的基础知识涉及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解剖、生理、病理、临床以及人文学科的众多学科,其知识结构呈多元性的特点,某一方面知识的欠缺,对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难度。同时遗传性疾病涵盖了人体十大系统,医学遗传学自身建立在普通遗传学的基础之上,从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到遗传的基本规律来诠释复杂的遗传性疾病的规律,医学遗传学本身是一门医学与遗传学有机结合的边缘学科,大量的遗传性疾病被发现,遗传性疾病的.规律也不断地被揭示,遗传性疾病的表现与遗传的基本规律密切联系,因此医学遗传学需要很多基础学科知识作为基础支撑,基础知识的多元性决定了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知识的复杂。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一些遗传学概念也进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优生优育、基因、转基因、克隆、DNA检测等,这些概念与医学遗传学有直接关系,这种在应用层面的多元性使医学遗传学的内容更加广泛,教学难度也随之加大。
(2)逻辑性
尽管遗传工程突飞猛进,但目前为止遗传疾病在绝大部分没有的治疗方法,严格地讲,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应用还不得不停留在“知识性诠释”的层面,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益处启发大于实用、思维强于操作,学生毕业后更多地应用于应对咨询,这个特点提示我们在实际教中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思维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医学遗传学从遗传四大规律入手推论遗传现象、从基因型来判断表现型、从碱基配对分析蛋白质的多样性,大部分内容呈现遗传物质与遗传现象的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形式对于学习这门课程尤为重要,我们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正是根据其教学特点所设计的
(3)差异性
差异性突出表现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护理专业的学生女生占了98%,以上,且年龄偏小,在思维形式上,与男性不同,女性擅长的感性思维,逻辑认知的能力相对弱势;而且社会经历不深,知识整合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强,对于医学遗传学这样的知识性课程,不针对学生思维差别和生龄特点,只能学成一门为取学分的学科,是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其次,医学遗传学的差异性还体现在护理专业与医学遗传专业之间的课程结构差异。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应用专业学科,对于护理专业而言,是介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内容的编排方法一般也按大学医学遗传学的体系进行,学时较少,很多内容不能讲深讲透,但又不得不涉及,于是内容髙度缩简,知识的明晰度就差了很多,即使知其然,也很难知其所以然,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奏效。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种相对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差异性所带来的教学困惑。
(4)抽象性
普通遗传学及医学遗传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的,如最基本的遗传规律就是从八年的豌豆种植的实验中得出并逐步得到完善的,如细胞染色体的制备、谱系调查分析、掌指纹分析等,DNA基因指纹检査等经典的医学遗传学实验也不容置否地推动了医学遗传学的发展,但这些实验条件要求较髙,实验控制难度大,谱系调査表面容易,但涉及的样本广泛而散在,也不容易出理想结果,因此在护理专业开设医学遗传学的课程,其实验内容大多属于复证性的性质,也就是说用实验的结果来重复说明理论的正确性,所以就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而言,这门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比起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小得多。
通过分析医学遗传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至少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不小;二是作力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重点不应放在教学内容的临床应用而是基础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框架的构建
我们在分析了医学遗传学的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系互连、三层互渗、三段实施”的教学框架,这个框架的基本思路是:突出思维能力发展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精简,教学方法以围绕案例分段实施,由于大胆地进行了课程结构的调整,通过舍弃、补充、重组的手段进行了优化,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首先将整个课程结构进行结构调整,将其分为三个基本知识体系,一是遗传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医学基础知识,三是遗传性疾病知识,而这三个知识体系独立则可作为自身学科,互连则化生为护理专业的基础学科,对于遗传学知识,重点抓住遗传的基本规律,医学基础知识则利用其它医学基础的知识,我们则作一些具体应用中的重点集中讲习,来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支撑不足的问题;对于遗传性疾病部分,只针对常见的、遗传规律显著的案例展开教学,并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适当删减或充实,将缩简的内容优化为精简的内容,这种“三系互渗”的教学思路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达成明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针对遗传性疾病的表现在遗传层面月微观(如DNA水平),其表型与正常的差别越小的现象,在构建“三系互渗”来承载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从三个遗传层面进行了归并,即:染色体层面、基因层面、和分子层面,并在教学中引导按各种表型异常层面来分析遗传层面,从遗传层面来推断表型异常层面同,同时将原来的课程分类进行了明确的遗传层面分类,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知识扩充、引导推论、模拟分析”的三段教学方法,“知识扩充”一方面指利用已经有的医学遗传学知识来扩充新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另一方面指按照教学内容,扩充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引导推论”则将每一案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孥前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相关素材,教师在课堂进行素材的引导整合,让学生积极发言、老师适时引导,展开因果关系的推论,从遗传原理、遗传层面、遗传表现分层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再以教师准备的相似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分析,有意识地留出一些疑点和破绽让学生发现并解决,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案例为单元的系统知识体系,整个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基因,而是充满逻辑的探究,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益处。
3、讨论与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表现是人的聪慧,而思维能力除了受先天遗传影响外,更多地是后天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一门专业看成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而课程构成了这个系统中的各子要素,显然,各要素的功能不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系统性,也包涵着教育目标中的方方面面,但要求一门课程都从知识、技能、做人、做事面面俱到,相反会弱化整个系统的教育合力,因此需要教育者对具体的课程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明确课程在专业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根据课程在特[下的专业中的作用及其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和创新实践,是现代教育中应予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从课程结构人手,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进行了初步的尝拭,将护理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定位于护理专业普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的拓展型基础课,其主要功能是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并结合课程特点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是符合课程规律的一种新的尝试。当然认识还不够深刻和全面,实践也是初步的,其目的是能够引起更多的对特定专业的系统化研究,不断地提髙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9
摘 要:新世纪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掌握者的层面,而更多的需要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理;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改提到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物理这门偏重于理性思维的学科,与其不厌其烦地讲解题目,不如着重锻炼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思维能力的角度来探讨。
一、运用模型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一般指认识主体通过联想、想象等多种途径对于所见到的事物的表象以及事物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从外部形象上对事物进行理解把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到物理科目学习中,学生以物理表象为材料对其进行形象上的加工,使其转化为自己更易理解和掌握的形象。形象思维的培养对于物理教学有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科的相关概念和定律。就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很多概念和物理定律都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经验,这些规律通过深度的解析之后应用于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多年以来,物理教学一直偏重于逻辑思维的发展,如,记忆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公式、定量计算、理性思考等等,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首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物理模型进行直观展示。例如,在讲解扩散作用时,教师可以直接拿两个分别装有不同颜色气体的瓶子,将瓶口对接后,让学生观察瓶内气体的混合过程。其次,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投影片、挂图、课件等手段,引导学生仔细、广泛、全面地观察,形成感知,强化对物理问题的记忆表象。此外,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实验,不仅让学生在动手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积极引导不断设疑,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物理科目学习中,学生通过初步的形象思维对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解决真正的问题,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判断。逻辑思维是以抽象的概念为基础,用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
教师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思维推理的引导。比如,一道光的折射题目,在学生尚未接触过此类题目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目前的数学水平分步骤进行讲解,通过作图,利用数学公式计算角度、折射点位置,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推理过程。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步骤后,教师就要大胆地培养他们独立的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适时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教师手握矿泉水瓶,问学生“瓶子为什么不会落下?”“此时摩擦力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为什么?”通过设疑,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判断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独立讲解题目,将对题目的分析过程从头到尾讲给其他同学听,而其他同学没听懂的还可以发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更理清了分析的思路,逻辑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新课标中,由过去偏重于教学结果即考试成绩转为偏重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这个转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它将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给学生较为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改变过去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大脑处于较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转化,其次要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为他们补充相关的知识,再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在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时,通过肯定鼓励他们沿着思路继续探索。在学生对自己有疑问时,引导他们通过知识积累、查找资料等方式分析自己思路是否行得通。
初中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立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以后的学习会大有裨益。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时时刻刻以此为己任,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我们相信经过长期的努力,定能为国家发展培育出全面的人才。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即人们在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颖而独特的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按照专家的观点,创造性人才从小就可培养。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做法,就可称之为创造。已知的东西在客观上是非创造性的,但为获得成果而进行探索的“重新发现”过程,却是创造性的。人类除低能与病患者外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那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勤奋、恒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外,着重谈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结构的积累
即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种内部联系积累的量越大,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越广,从而产生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机会也就越多,探索能力越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学生认知结构个人积累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数学教学大体可分为认识的发生和整理两个阶段。而认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极适宜于成为组织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它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的有效教育措施。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课堂教学不少老师仍然不重视认识的发生阶段,特别是高初中毕业班,为了赢得几轮复习时间,新课一掠而过,不适当地扩大认识的整理阶段,往往表现为“类型加方法”的模式,让学生在题海中寻找应付考试的“验方”。使得学生只有机械记忆力和被动模仿力,堵塞了学生探索能力形成和创造才能发挥的通路。所以,教育者先改变观念和做法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归纳法、类比法已经广泛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要用好它并让学生切实掌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创造力大小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积累都成正比。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收敛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更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使之相互沟通,互相促进,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
发散性问题有多种类型,限于篇幅只谈开放、探究性问题,一般指结论不固定、条件不完备、方法不唯一等形式的题目。例如,在学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给学生提出问题:
关于正整数数列3,9,…,2187,…,问:218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分析:由于问题没有指明是什么数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假定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亦可构造成其他数列。
(1)设数列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2187是数列的第365项。
(2)可设数列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2187是数列的第7项。(这是对刚学过知识的直接运用)。
(3)有些学生很机灵,干脆说2187是数列的第3项或第4项等。
(4)有些同学通过增设数列的第3项,构造数列而得。如设第3项为15,公差为2,则2187是该数列的第1087项,即原数列的第1089项。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水平提出了不同思路和解法。平时适当多做这类题目,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三、直觉思维的发展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象。它基于人们对该领域知识及其结构的长期积累,常常靠猜想与联想(包括直观想象)等心智活动形式将归纳或类比或探索性演绎法串联起来,作出新的判断或预见。而探索性演绎法不同于形式逻辑范围内的演绎法,它条件不充分或模糊;前提或假设常常是可更改的猜测。所以直觉思维本质上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实践证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步骤。可重点采用如下训练方式:
(一)整体把握,揭示本质
数学直觉思维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倾向于首先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人们获得答案(这个答案或对或错)而意识不到求解过程,从而导致思维创新。
(二)展开想象,作出预见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直接把握对象,可迅速猜想、探索问题结论。
(三)触发灵感,形成顿悟
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劳动。它一经触发就会被催化,使感性材料突然升华为理性认识;它能够冲破人的常规思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突然开启新的境界。
总之,以认知结构积累为基础,以发散思维训练为中心,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科学发展,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跃、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是影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勇气向教师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轻松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突破自己常规的思路,另辟蹊径.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的体现.要让学生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就必须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结果教给学生,而是作为过程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另外,向学生提问时,要提具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内容与概念、公式、推理演算、论证等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生若是连概念这个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的话,只能导致思维混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概念类的知识做出严密的表述,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的前提.只有前提得到保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定理公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教师的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要从教材出发,将学生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拓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进行散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总指挥,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和重点,让学生易于消化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进一步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消化所学知识.换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并且结合过去所学知识将新知识归纳整理,构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保证自己的主导地位,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培养集中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与教师的引导、启发、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集中和发散思维训练.在进行集中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弄清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五、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起好奇心,诱使他们去思考.当学生有了想去解决问题的欲望时,他们的思维就开始发散,就开始诱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解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引发学生的猜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的答案,而探讨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充分体现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教学任务,我们常说,知识的探究和获取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数字知识的获取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是同步进行的。可以说,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学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时,可以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知识虽然没有多么的复杂,没有涉及到多么高深的推理论证,但是涉及到了一些判断推理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为小学生今后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好的条件。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这段日子里,我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一个由形象具体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到了小学的中、高年级,也就是三到六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所以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数学学科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与学生的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并不影响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始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这并不能表明他们的形象思维不再发展了,或者消失了。而我们的数学学科尤其是概念方面的教学,本身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占的比重较多,而学生的年龄又比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比较吃力一些。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的学习,需要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下,在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飞跃。
也就是说,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数学抽象思维的基本途径和主要信息来源就是直观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人们一直对数学教学存在着偏见,都认为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实则不然。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各种数学知识,教给学生各种技能,还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其实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各种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时候要不断运用到逻辑思维,比如,分析、判断、抽象、综合、概括、推理等。同时,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时,又要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内容为依据。所以说,数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计算和练习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算方法以后,就要勤加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解题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让他们通过解题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是否能够设计好的练习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对数量的练习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基础水平,教材中的练习题很难做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对于那些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练习题来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练习题,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为了能够贯穿新课程改革的思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通过有效的锻炼,使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中锻炼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良好数学品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3
论文摘要:本文以一节实验课为例,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在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论文关键词:生物探究性实验,思维能力,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探究实验课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内容。学生学习实验知识、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伴随着人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都伴随大脑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课。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尝试对学生在思维的问题性、思维的全面性、思维的实践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素养。与同仁们共勉。
一、提出问题
探究什么?首先要提出问题,怎样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先要做的是观察,观察鼠妇的生活,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状态,注意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鼠妇作比较,用可能影响鼠妇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鼠妇刺激,观察鼠妇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观察的.,渗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段去观察鼠妇更容易找到?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几种?鼠妇的大小、饥饱等不同状态对相同刺激的反应相同吗?等等。在观察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课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现实(或类似)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问题应在学生质疑之处提出,有启发性,这样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情感,学生较快投入到探究情景中。在经历多次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养成了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性、全面性也得到逐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二个环节。假设就是预测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了假设,就为下一步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也就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一座桥梁。
当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他们就很想知道“会怎么样?”,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在观察到的现象,脑海中就会猜测:光线对鼠妇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或者光线对鼠妇的生活不会有影响的,这就假设。学生不管是选择肯定的还是选择否定的假设,都会进行全面的考虑,这过程会激发起学生全面性的思考。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活动中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这样氛围对培养学生思维极为有利。
三、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该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用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实验程序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学生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学生要对课本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结合教师的重点讲解,尝试亲自动手去实践。最后确定:“光”是变量,要设置“阴暗”、“明亮”两个环境作为对照实验,这是制定计划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是以此为依据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具体的对照装置、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随着实验的进行,还要仔细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实验的数据,这便是实施实验计划。
“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学生做探究实验还是第一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因为怕出错而缩手缩脚,一定要主动参与,大胆尝试,用心体验,积极思考,教师也要及时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描述也要实事求是。
我们应该知道: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科学上早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熟悉学习的规律,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过程重于结果,思想方法重于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过程和成功的乐趣,知道鼠妇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学生体验到了研究者的艰辛,思维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锻炼,当然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
四、得出结论
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本实验顺利,实验结果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暗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多,明亮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少。证明了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无论结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应以实验的客观结果为准,不能人为地改变实验结果,按主观愿望弄虚作假或伪造结论,科学实践必须有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性思维方法。
实验结果若符合预期推测,则说明预期的结论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推测,则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主动反思,找出原因,鼓励大胆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望。
探究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表达交流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前的假设比较,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汇报,反思和修正,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些都是“表达交流”的内容。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再作出新的假设、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形成新的体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样的交流更具有实际意义。这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创新思维的机会。
墙报、展板、制作网页等都是“表达交流”较好的展示方式,是探究活动的继续。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14
在当前全面倡导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启发学生思维的三种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变定势思维,启发逆向思维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思考问题往往沿着合乎习惯的传统方向正向“顺推”,逆向思维是一种常规思维的“背离”,即反其道而行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选择地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对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必修二《殖民扩张与掠夺》这课时,在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美进行殖民侵略所造成的影响时,学生对殖民侵略深恶痛绝。我提醒学生:深恶痛绝不能代表对殖民主义的完全评价,侵略的罪恶只能算一个方面。及时启发:如果殖民主义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他能轻易征服其他地区吗?当学生作否定性回答后,再提问:那么,殖民者强大的实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又逆向设问:这种以先进进攻落后,以强击弱,是否也有可取之处呢?学生此时恍然大悟:殖民主义可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先进的制度、生产方式等,也破坏了当地落后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具有建设性作用。原来殖民主义具备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再如在讲选修一《戊戌变法》这课时,我假设了一个观点:“假如袁世凯不向荣禄告密,那么慈禧太后就不会发动政变,去囚禁光绪帝和逮捕、杀害维新派,即变法不致失败。”观点提出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最后,在他们争论的基础上,再及时诱导、总结: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注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命运,袁世凯告密只是加速了变法失败的进程而已。恰当地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不失为教与学的好方法。
二、训练类比联想,促进活化思维
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发,得出新的结论。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类比联想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中求规律的处理,有助于活化知识、活化思维。如: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时代政治特征,请学生依此类比联想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改革,归纳出它们在时代背景上的共同特征,形成对改革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再如:英、法、美、俄四国同为19世纪中期的侵华国家,但它们在侵华的方式、目的和地位上却不尽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结果学生思考得出:是因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再比如在对必修四“克伦威尔、拿破仑、华盛顿”进行比较评价时,我训练学生进行类比联想,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三条标准:①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③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要求。这样进行类比联想处理,既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动态组合的能力。
三、培养超前意识,挖掘潜在思维
超前意识,大多数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超前意识方面加大力度,充分挖掘。例如复习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通过两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斗争目标和斗争结果的对比得出结论:①两次革命都是为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进行的;②独立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第一个障碍——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的独立;内战扫除了第二个障碍——黑人奴隶制,使资产阶级单独掌握了全国统治权。学生对于美国内战后“资产阶级单独掌握了全国统治权”这种观点比较熟知,于是再深挖一步:实际上当时先进的人物已意识到一场大的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工业资本家认为现状不利于大工业的发展,必须迅速废除黑人奴隶制,而农业资本家却满足现状,死守奴隶制。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接着回顾美国的历史:1860年以前,还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状态,1860—1890年美国通过工业革命,使产值上升9倍,到1880年,它已经是西方第二经济大国了,1890年跃居世界第一。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美国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的飞跃都跟黑人奴隶制的废除分不开。又如在讲“中国近代国防意识近代化”是中国实现国家近代化的一个要素时,可以启发学生:近代中国国防意识的产生,与主要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一系列的侵华战争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战争,由局部到全面,即有陆路,又有海路以海路,进攻为主,使得一些中国人产生了国防危机感,从而也就产生了近代国防意识。如此经常训练,对学生潜在思维的挖掘定有帮助。
历史教学是生动的,在当前减负增效背景下,我们在教学时最基本的一点应该是将课文讲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智慧,找准启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既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激活学生学习的潜力,又使教材的生动形象在课堂中得以展现。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1-11
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心得(精选12篇)12-08
外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的论文07-23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论文12-11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论文07-25
培养小学写作的能力论文07-23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07-02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论文05-27
浅谈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