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塑造人格论文

时间:2023-01-05 09:59:05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塑造人格论文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塑造人格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塑造人格论文15篇

塑造人格论文1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每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就像是长在树上的一个个苹果,摘下一个尝一口,让我回味无穷。

  那是发生在几年前的事情了,可它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太阳在湛蓝的天空中放射出灿烂的阳光,我走在车水马龙的路边,这时,一股诱人的香气从远处的小摊上飘来,那香味宛如一只手在不知不觉中把我拉到了小摊前,一块块金黄的煎饼使冬天温暖了许多。我看着在摊前等得不耐烦的人们,有的时不时抬起手上的表,有的不停地催促摊主快点。不管客人怎么催促,摊主只是憨厚地笑笑,接着用浓厚的嗓音说:“快了快了!”等了许久,我终于发现人群中有一个空隙,我立刻钻了进去,把早已准备好的5元钱递给摊主,摊主匆匆把几块煎饼和零钱给我就去忙别的事情了。拿到零钱后,我才发现,这位粗心的摊主在忙乱中竟给了我8元钱!我刚刚准备还给摊主,可转念一想:反正也没人看见,不要白不要!

  洁白的云朵遮住了太阳红扑扑的脸蛋,太阳似乎也在为我感到羞愧。刚走了几步,我的心就像一只发了疯的小鹿一样,在胸口乱撞。无意中,一只崭新的钱包闯入了我的眼帘。“叔叔,你的钱包掉了!”一个女孩一边用稚嫩的声音叫着,一边拾起钱包向前面的男子跑去。看到这里,我心一颤,比我小的孩子都这么讲诚信,可我……这时,我的脚不听使唤直奔刚才的小摊,这一刻,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对不起,叔叔,您刚才多给了我5元钱。”我红着脸说道。这摊主先是一楞,接着用粗糙的大手从我手中接过了5个硬币,对我笑着说:“你真是个诚实的出孩子”。那时我觉得这朴实的笑是那么的美。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天空是那么湛蓝,空气是那么清新。我浑身像松了绑似的,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抛弃了诚信,就像鸟儿抛弃了翅膀;抛弃了诚信,就像金鱼抛弃了尾巴。这次,我懂得了什么叫诚信,其实,诚信比金钱更重要,诚信将塑造你的人格。

塑造人格论文2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 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验。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4]。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5]。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2).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xx,(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xx,(3):321-327.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xx, 56(3):216-217.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44(4):120-126.

塑造人格论文3

  〔论文关键词〕 诚信 主体人格 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 主体价值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 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 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8.

  〔6〕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8.

  〔7〕鲁洁,王建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65.

塑造人格论文4

  摘要:准幼儿教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建立与职业需求相适宜的职业人格,学前教育史课程的历史分析、古今中外纵横比较、尊重事实史实、多元比较等特质恰好能促进学生养成理性、批判质疑、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兼容接纳、开放等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格特征,是培养其职业人格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格教育、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职业人格

  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和独立的行为模式。它与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为了适应当今社会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现状,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下,面对各种意识形态传入中国其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今天,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以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我们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从学前教育史教学这一个侧面,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对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中职业人格教育认识

  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培养符合国家和民族需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进行职业人格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前教育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人格发展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受教育者在教育史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情感得到了洗礼和升华,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動、震撼、宽容、痛恨等心境,通过对学前教育史的学习,他们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增强其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拥有博爱宽容的心灵、成为国家需要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人格教育除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外,还包括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显现出来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感知到的内在特殊性的教育引导,教师在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感受思想家、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塑造崇高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那么如何在进行学前教育史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人格教育功能呢?这是我们每一位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

  二、把握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的特点,因势利导

  1、学前教育史课程教育具有依附性,应依史实进行人格教育,以史为鉴

  在教育史课程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离不开史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教育史实和思想教育观念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因此对一起历史中教育事件、政策的学习,对中外教育名家思想的深刻剖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进行深刻的思考,认知。例如在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时,学生们对蒙台梭利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感受到蒙氏教育思想对现代学前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维,对任何人事物勇于理性评判质疑的科研态度。同时他们也被蒙台梭利的研究精神所折服,从而对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榜样,为形成健全的职业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前教育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具有蕴含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知、行、意

  在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内隐性,它是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不能只靠说教灌输、牵强附会,应该像春雨润物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职业人格教育,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这才是一种“无为而为,无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在这里值得注意三点:一是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相互启发的关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人格比较脆弱,对人性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比较低,我们更应该循循善诱;二是在学习教育史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自悟,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三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不同的观点,从而发散学生思维,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3、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要循序渐进,不断升华,不可操之过急

  人格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的教育过程,教师要依据教学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点拨,滴水穿石,逐渐促进学生健全职业人格的形成。例如:学习《颜氏家训》时,对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剖析理解,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如学习陈鹤琴的教育教育思想理论,引导学生对其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学习教育家的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促进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职业人格。

  三、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历史,深刻理解思想,切忌主观臆测

  在学前教育史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史实,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测,特别是在教育事件、教育思想的学习中,要充分了解事件发生、思想产生的背景,站在历史唯物论的历史观下正确的全面的深刻的的剖析、评价历史史实、教育名家的思想,从中吸取它们的经验教训,树立自己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价值观、人生观,从而逐渐形成健全的职业人格,为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外学前教育史》王莉亚麦少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6

  [2]《人格心理学》傅文清,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7

塑造人格论文5

  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学生发展思维和意识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学业的压力,学生会感到焦虑、紧张等情绪存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欢乐和谐的气氛,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学生分组协作,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学习和生活的岔路上,学生可能会出现选择错误的情况,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

  一、汉语言文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的作用

  (一)直接作用

  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来说,汉语言文学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汉语言文学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历史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在课堂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汉语言文学所讲述的都是传世之作,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以及传递正能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发挥教学作用,正确对待教学任务,就能直接的带动学生的审美和观念,用文学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

  (二)间接作用

  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融合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建设于一体,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添砖加瓦,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间接作用,主要就是指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能间接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这里所指的间接,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条件。比如教师用得体的语言和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丰富的知识构造,独特的判断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教师责任心和公平心态,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师的讲课方式和讲课节奏,以及讲课的语速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会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转化学习情绪,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如果一节汉语言文学课都是沉闷的,教师也是板着脸,那么课堂的收效是不存在的。教师大方的仪表,积极的工作态度,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待人平等的印象,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在学生当中会产生未来的思想家,教育家,企业家,只有在学生时期拥有健康的人格,饱满的激情,对事情具有上进心和责任心,才会在未来大展拳脚,闯出一片蓝天。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少。教师广闻博览,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或有感情朗读的方式,生动的将学生带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感情得到升华,从而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极大的好感。

  (二)通过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课堂是对学生语言训练,文化训练和思想道德训练的结合,在学习中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对学习有浓厚的感情,教师具有原则性和教育性,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教学的思想启迪功能,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传统的历史文化在文学课中向学生一点一滴的渗透着,通过学习能够树立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此外,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探讨,有益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自古以来,汉语言文学课都受到学校的重视。汉语言文学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学生通过学习,会更加有理想,有信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例如,在研究探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岳阳楼记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还要通过讲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国家民族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结合日常生活,在实际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因为一切知识都是生活的结晶。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指引现实的方法和动力,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尝到知识乐趣。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开展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让学生在玩中磨练意志,提高人格魅力。教师通过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一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而且还对弘扬尊师重道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结合日常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有助于塑造耐心、沉稳的性格。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人格的塑造,绝不能忽略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舍弃。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锻炼求真务实的好性格。

  汉语言文学教学只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和传播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就为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与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达到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我深知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总之,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挖掘汉语言文学中的宝贵资源,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愉快的环境下成长,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塑造人格论文6

  摘要:“后宫甄嬛传”的小说和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其女主角甄嬛更是当代女性热议的话题人物,获得了大量女性读者和观众的认同。本文采用中国本土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分析了“后宫甄嬛传”的女性主角甄嬛的人格特征,并籍此发现甄嬛受到读者和观众认同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在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中隐含的对女性形象的认知解读线索。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大七人格理论;甄嬛

  20xx年年末,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在全国热播,时至今日,对于这部剧的讨论仍然长盛不衰,原著小说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究其原因,观众都可发现,《后宫甄嬛传》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因素,且带着中国古典巨著《红楼梦》的血液传承,无论是叙事手法、人物表现、创作语言还是人物刻画、生活细节亦或是话语机锋,都有着“红楼烙印”,而作者流潋紫也说“因为其自小深爱‘红楼梦,在潜移默化中都带着‘红楼体的感觉去写作,希望用这部作品去致敬‘红楼梦。”也由此可见,这种带着“红楼血液”的文学作品,带着强大的力量唤醒了观众和读者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引起了深深的共鸣与认同,归根到底,这即是文化的力量。

  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后宫众多的女子形象,且每个人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女主角甄嬛,更是引得大众热议,受到了许多女性观众的认同和喜爱,甚至以甄嬛的人生起伏、境遇经历为借鉴,写出当代女性职场生存途径等热门话题。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广泛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甄嬛角色的人格塑造,可以说是符合了当代女性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文化心理设想,摸到了当代女性的文化心理原型。故此,本文采用了中国文化视域下人格研究中的“大七人格理论”来分析这位虚拟的女主角,以此来观测在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女性人格特征的心理认知,以及文化对女性人格特征的影响力量。

  “大七人格理论”由中国学者王登峰、崔红等研发,他们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开发了针对中国人的人格特点的“大七”人格结构模型,用七个维度来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烙印。“大七”人格结构模型包括了七个维度,这七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这个特点包含直率好动、开朗大方、热情亲和等意义;善良,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好人”的内涵和特点,包括对人真诚、宽容、关心他人以及诚信、正直和重视感情等品质;行事风格,指个人的行事方式和态度,理想的高分者做事认真谨慎,思虑周密,行事目标明确,切合实际,自我克制等;才干,反映了个体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包含了决断、坚韧、机敏的关键因素;情绪性,反映的是个人在做事和人际交往中表现急躁和直爽的程度,理想高分者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问题稳重;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主要包括宽和和热情两个因素;处世态度,反映的是个人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成就动机或追求人生发展的动机,包括了淡泊和自信两个小因素[1]。

  一、甄嬛的人格分析

  《甄嬛传》中,甄嬛的人物设定具有绝美姿容,又琴棋诗画样样皆通,性情温婉和善,顺从封建礼教,是一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女性特征的角色,但随着小说事态的发展变化和环境的改变,甄嬛走上了和古代传统女性决然不同的命运道路,其人格特征便是这种人生选择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外向性方面,甄嬛的得分是比较高的,她虽不似小说中淳儿那样开朗直率好动,但她却是热情亲和的,对于她信任的朋友,她都主动给予关注和示好,会赠与安陵容许多礼物,也会为淳儿做好点心;遇到种种波澜挫折的时候,并不绝望灰心,更不至于放弃生命,符合高分者合群、乐观的基本特征。

  在善良的维度上,甄嬛在初期比较符合高分者的特征,她重视感情,相信朋友,相信爱情,甚至对于后来恨之入骨的皇帝,在她刚入宫没多久时,也是真诚相待的,在皇帝遭遇可能的政治政变时,她随时准备好匕首,“你若有事,我也不独活”。对待自己的下人,也予以尊重和关怀。随着环境变化,甄嬛遭遇了宫廷的种种阴谋,随之变得谨慎,步步小心,也开始设计心计,与皇后开始斗争。但总体来讲,她并不做没有理由以及不符合道德的算计与陷害,所以并未落到低分者的区域当中。

  在行事风格维度上,甄嬛也是受到封建贵族家庭的严格教育,所以严谨、自制、温婉含蓄,知书达理等特征都是比较明显的,除此之外,她从一开始进宫时備受欺侮的低阶宫妃,一步一步往前行进,让皇后感觉到她的“危险性”而不断采取措施打压,其他的妃嫔也渐渐认识到她做事的思虑周密。她行事也很有目标性,例如甄嬛为保全腹中骨肉,设计与皇帝相遇,重回宫中。因此,她是一个符合高分特征的人,行事目标明确,做事认真踏实,心思细腻谨慎。

  在才干维度方面,甄嬛仍然偏向于高分者的类型,她在大多数环境下是冷静理智的,做事能力较强,态度明确。当他认清皇帝对自己的感情仅仅是把她当做上一位皇后的替身时,虽然伤痛,但决绝转身,内心并无丝毫纠缠留恋,反映了她爱恨分明,坚决果断的一面,在应对后宫中种种波诡云谲的阴谋诡计时,她总能敏锐的察觉到事情的关键点,例如从安陵容的遗言“皇后,杀了皇后”中悟到一个关键证据而扳倒皇后。反映了她非常机敏,锐于常人的一面。在恋人死去,独自面对更加危险的困境和前途时,她也始终能顽强的活下去并为生存奋斗,反映了她坚韧的一面。

  在情绪性维度方面,甄嬛也是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柔婉女子,入宫时间不长的时候,她尚不能特别掩饰情绪,例如华妃害她失去孩子的时候,她终日以泪洗面卧床不起,对皇帝不理不睬,随着经历的增多,渐渐变得喜怒不形于色,面对许多事情波澜不惊,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到后来,即使是在和皇帝感情决裂时也没有歇斯底里,到了甘露寺后,虽有心灰意冷之感,但也不放任自己的内心情绪,让自己沉溺于忧伤,而是很快的调整状态,尽力去适应环境,努力生存。因此,甄嬛在情绪性方面稳重可控,属于较高分类型。

  在人际关系维度方面,甄嬛也算高分的类型。首先她待人较为宽和,如果不是非常深重的陷害,她是可以原谅的,例如敬妃因为不想把胧月帝姬还给回宫的甄嬛,所以对皇后告密,导致瑾汐的事情败露被捕,她也因此受到连累,在孕中也劳心费力。但她后来在端妃的点悟下明白了敬妃的做事动机,并从心底同情和怜悯她,因此不仅没有对敬妃打击报复,反而将胧月帝姬送给敬妃养育,虽说有着她明白厉害的原因,但总体上她是宽和待人,以诚待人的,而且对待“自己人”,她是竭尽全力的去热情帮助的,由此也收获了坚实可靠的后宫盟友。

  在处世态度维度方面,甄嬛在尚未进宫时,她的理想是嫁给这世间最好的男儿,做他的唯一,过平常生活。进宫之后,也并没有主动追求后宫荣宠,甚至一度想埋没自己,直到环境逼迫,才一步步走上刀光血影之路,所以淡泊因素方面,可以认为她的得分比较高。甄嬛在自信方面,也是得分较高的,她一直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她在自己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也能接受果郡王的爱情,并为之投入身心,对果郡王也是予以信任,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潜意识中,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也在不断悄然的前进和改变。“后宫甄嬛传”这部小说虽然是描述古代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但其中的人物塑造却隐藏着现代化的人格特征,因此才让观众和读者们有了关于职场和人事处理等的联想空间。观众和读者认同甄嬛这个角色,是因为她符合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状态,她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带着当代女性独立而坚韧,不屈从于环境的奋斗意识,不依赖于男性的强烈生存意识和女性主义文化心理,带着当代女性的爱情价值观和人事价值观。我们可以从这些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文学形象之中,触摸到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与动态。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20xx,36(1):26-33.

塑造人格论文7

  现如今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求具备健康的人格。而现在的大学生却出现了如否定型、享乐型、懦弱型、蒙昧型、非道德型和自恋型等几种消极的人格类型,这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贝多芬音乐中蕴含着他悲惨的生活经历和对命运的抗争,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积极意义

  1大学生的消极人格

  (1)否定型人格。否定性人格是以全而否定为特征的一种个性表现,其表现大致是五方而:对他人的否定,对他人的存在表示极为不满,认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障碍;对集体的否定,表现为对集体表示不满,反对或不服从集体活动,持否定态度;对自己的否定,对自身的能力、行为和存在价值意义持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惰性或者无所谓的心态;对社会的否定,对社会充满了否定与不满,是一种反社会心理。可以看出,否定型人格是一种危险人格

  (2)享乐型人格。享乐型人格的人本质上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只追求现代化的表现,把现代化简单地当成是追求现代化享乐。其主要表现就是明显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我国,享乐型的人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迷恋于吃喝玩乐、旅游和购买奢侈品,大搞超前消费,不思进取,对于勤奋、节俭这些的优良传统都弃之一旁。例如前几年在一档电视节口中说出“宁可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宝马女”,就是典型的享乐型人格的体现

  (3)懦弱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在而对外界刺激时,不能正常进行抗争,表现出胆小软弱的一种个性。少数大学生在性格上的胆小懦弱,对一些问题没有自主解决能力,从而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懦弱型人格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不敢而对困难,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经常半途而废,经不起打击

  (4)蒙昧型人格。表现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事物的认识迂腐、不开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求总是背道而驰。抵触学习,没有进取心,创造创新能力差。他们缺乏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不懂得与人沟通。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人在大学生中数量不小,令人堪忧。

  (5)非道德型人格。有些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尔虞我诈,是没有道德可言的,这种人就具有典型非道德人格。他们否定道德价值,认为道德束缚个性和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便显得惟利是图,疯狂追名逐利,主张为实现口标可以不择手段这种人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进步构成了威肋、。现实生活中,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往往都是非道德人格导致的。可以说,非道德主义不仅害人,而且害己

  (6)自恋型人格。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影响下,把意识封闭在一个狭隘的自我体验之中的消极心理形态。自恋型人格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人格。自恋型人格表现为:对情感的自恋,即“不合群”现象;习惯的自恋,习惯对过去经验无意识的重复,习惯自恋的人沉浸在过去的习惯之中,对自己习惯持自我欣赏、肯定和维护的态度,这使得他们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极差的适应能力;对仪表的自恋,一些人过度重视自己的装束、打扮、容貌等外在表现,不惜为此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些人希望他人能够认同希望自己的仪表,并给予夸奖和赞扬,情绪异常敏感。

  2贝多芬的自励人格及启示

  贝多芬被世人誉为“乐圣”,他坎坷的一生和他自励的性格,都在其伟大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对现代大学生塑造自励性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2.1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及音乐创作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思市一个音乐家庭。他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音乐天赋,父亲为了而子想要把他培养成“莫扎特样的神童”,经常打骂他贝多芬的父亲嗜酒成性,年龄不大的贝多芬就开始在乐团工作,挑起生活的重担

  在贝多芬19岁那年,受到法国大革命的鼓舞,贝多芬写下了合唱曲《谁是自由人》,以此来表达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此作品使得贝多芬在德国一举成名。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琪查尔迪小姐,她是一位公爵的女儿,但作为公爵的父亲嫌弃贝多芬身份低贱,没有把女儿嫁给他,这给当时的贝多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在这种刺激下,他创作了名曲《致爱丽丝》,用音乐来述说他的悲伤和对关好爱情的向往。在失恋的悲伤还没有过去时,更大的打击就接踵而至了,贝多芬的听力开始一天天下降。但是,面对困境他并没有绝望,对音乐强大的热爱支撑着他继续创作。

  32岁时贝多芬开始了音乐创作,在近两年之后,他创作出著名的作品一一《第三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音调跌宕起伏,有沉静的凝思,也有愤慨咆哮,令听众随着音乐情绪激愤。随后,贝多芬创作了另一部名作《英雄交响曲》,它的本意是献给拿破仑的一首合唱曲,但当他听到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愤而去掉了原来的献词,改成一首交响曲,命名为《英雄交响曲》,下而还加了注解“为了纪念某位伟大的人物”。

  之后,贝多芬用了前后六年,不断地修改,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也是他在音乐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作品了,当时54岁的贝多芬已经失去了全部听力。1824年,《第九交响曲》首次演奏时,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当时的他既看不见的乐谱,也听不见声音,他全凭自己对音乐的记忆和感觉来完成演奏的指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时,观众兴奋若狂,全场爆发了多达五次的掌声和喝彩声。

  贝多芬艰难坎坷的一生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热情,这是他强大的自励人格推动的。

  2.2贝多芬自励人格分析及对大学生的启示

  贝多芬一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每当生活失意时,都会用音乐创作来找寻内心的平衡。比如,因失恋创作出的《致爱丽丝》,因对自由向往而创作出的《第三交响曲》,因失聪而创作出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音乐作品里,饱含着他对人生的感受和对命运不屈的抗争。他一生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话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显示了他顽强的性格和坚定意志,向世人证明他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坎坷一生,是内心不断同命运抗争、同疾病抗争、同恶劣环境抗争的过程他的音乐,实质上就是这一历程的写照,正是不断同命运抗争的记录。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贝多芬能够在这样困苦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辉煌的作品,正是因为其强大的自励人格。自励人格就是可以很快将压力和痛苦转化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不断奋斗一,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具有自励人格的人善于把自己的精神痛苦进行升华,他们把挫折都看做成长的契机,在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这种自励的精神正是大学生所欠缺的。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从小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家人的溺爱,使他们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这使得他们不具备而对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他们会表现出不敢而对、仿徨无助、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而在大学时期,引导他们养成自励的人格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大学生具备了自励的人格,在今后走向社会时,而对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困难,他们都可以坦然而对,并且可以把这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自己的动力,不断地在克服困难中得到成长

  3结语

  现在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最终要求是以下三种期望: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质量,高尚的道德水平和个体与社会的协调,这是一种对高质量人生的追求。健康人格为大学生之后的人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切合实际的愿望。但是,当代大学生还有很多的人格塑造问题。贝多芬艰难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是其自励人格所决定的,自励的人格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

塑造人格论文8

  一、发挥语文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前面提到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属于“晓之以理”,那么,什么是“动之以情”呢?本人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这就是“动之以情”。所谓美的陶冶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人的情感状态、意志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几个方面。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内容将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审美教育条件。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灵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教授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要想把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能够带有表情地给学生范读课文,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述故事,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和复述课文。对于课本剧的学习,教师要做到艺术性的指导,培养学生深入剧本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会文章美的境界。比如,在学生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感人事迹,很多学生都被感动地热泪盈眶,班里充满了浓浓的情感氛围,学生怀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不用过多的说教,便达到了教育目的。再比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的美,很多文章都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中的人力车夫,虽然身份低微,靠卖苦力挣钱,可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散步》中的“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挑起家里重担的责任就落在他的肩上,他扶老携幼,表现了勇于承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章《魂》中的小姑娘,为了阻止一场冲突,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值得称赞……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人性美的学习,心灵得到了净化,健康的人格得到了塑造。

  二、通过生活实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锻炼空间,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得以更好的塑造。比如,教师节到了,我要求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老师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生活中的情况,对老师多一些关爱,并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做一个汇总,写一篇采访笔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了解到了教师更多课堂以外的故事。另外,我还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去户外游玩,让学生感受祖国壮美山河,增强民族荣誉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对塑造健康人格都十分有帮助。

  三、总结

  总之,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将不懈地努力。

塑造人格论文9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具备品格高尚、性格豁达、知识丰富和能力全面的人格,这也是其职业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客观要求。因此,在21世纪终身教育的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人格塑造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格;塑造

  1 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人格内涵的界定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人格体现,是其在从事学生管理活动中通过连续和持久的道德行为选择所表现出来的自我道德特性,是学生管理人员道德意义上的整体性存在形态。也就是说,当学生管理人员开展学生管理活动的时候,能够通过对自身与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认识,形成自我的角色意识,并根据自我角色意识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做出行为选择,由于这种选择不断地重复出现而形成了其独有的道德特征。这种道德特征是学生管理人员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表现,他并不需要刻意地追求这种表现,但他的行为却总会表现出连续一致性。

  2 传统观念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人格的影响

  (1)道德为上。

  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理想强调道德的主体精神和自觉精神,“仁”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而“仁”就是“爱人”,孟子后来概括为“仁者爱人”,“爱人”是君子所应具备的首要品格。在儒家看来“仁”、“仁人”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标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同时也是传统行政人格的内在追求。

  (2)身正为基。

  中国传统人格的合理内核是强调内在的道德品格提升,学生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用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来管理学生,自己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就能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内驱力,构筑一道无形的道德防线,有效影响和管理学生,始终保持崇高的道德情操,自觉履行各种职责,以身作则,维护教师的崇高形象,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并为良好的管理道德风气的形成做出贡献。

  3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人格塑造的途径

  3.1 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品格

  学生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是学生管理人员自觉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而达到的人格境界。其实质是将外在强制变为内在自觉的过程。参照古代哲人的“修身之道”,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践经验,应着重把握以下几条:

  (1)坚持学习。对我国当前的学生管理人员来说,就是要通过刻苦学习,弄清高校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为学生服务的信念和决心,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道德知识不只是见诸书本,而且见之于社会实践和他人的示范式行为之中,因此要更加注重学习道德典范和他人的经验。

  (2)反躬内省。人格修养需要一种自省力。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学生管理人员要勤于自觉反省,勇于自我批评。

  (3)慎独不怠。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儒家也主张“君子慎其独”,强调的是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以及由此达到的一种自觉、自愿、自主的崇高境界。能否“慎独”,是检验学生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成熟的道德人格的试金石。

  (4)实践锤炼。道德修养离开了社会实践,只能是虚妄的海市蜃楼。因此,学生管理人员要能够经受复杂环境的考验,在本职岗位和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在长期的实践磨练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进而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养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3.2 认真学习道德理论,养成道德习惯

  道德理论包括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评价标准和内容。向学生管理人员传授灌输这些理论,能提高其识别善恶和选择行为的能力。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求人们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渐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需要结合管理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反复不断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管理人员的独立分析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等自我教育能力,来督促道德习惯的形成。

  3.3 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开拓创新

  理想的学生管理是一种以服务作为出发点和目的的管理行为。这种以服务为宗旨的管理实践是高校的需求、学生的需要。因此,强化服务意识是学生管理人员人格的灵魂和核心。它要求学生管理人员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钻研业务,甘于奉献。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改进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这同时也要求学生管理人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集中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做好本职工作。为学生,要求有高度的责任感。一是要真心诚意。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排忧解难。二是要深入学生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开拓创新是人格的重要品格。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只有在开拓创新中,学生管理人员自身的内部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3.4 诚实守信,塑造崇高人格

  自古以来,诚信被视为一切德行的基础,是职业活动中人们相互联系的道义凭证。对学生管理人员而言,它更是“立人之道”,“进德修业之本”。诚信的核心是诚实,它要求学生管理人员谨守诺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遵守职业纪律,不虚伪欺诈,不言而无信,不弄虚作假。

塑造人格论文10

  现如今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求具备健康的人格。而现在的大学生却出现了如否定型、享乐型、懦弱型、蒙昧型、非道德型和自恋型等几种消极的人格类型,这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贝多芬音乐中蕴含着他悲惨的生活经历和对命运的抗争,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积极意义。

  1 大学生的消极人格

  (1)否定型人格。否定性人格是以全面否定为特征的一种个性表现,其表现大致是五方面:对他人的否定,对他人的存在表示极为不满,认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障碍;对集体的否定,表现为对集体表示不满,反对或不服从集体活动,持否定态度;对自己的否定,对自身的能力、行为和存在价值意义持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惰性或者无所谓的心态;对社会的否定,对社会充满了否定与不满,是一种反社会心理。可以看出,否定型人格是一种危险人格。

  (2)享乐型人格。享乐型人格的人本质上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只追求现代化的表现,把现代化简单地当成是追求现代化享乐。其主要表现就是明显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我国,享乐型的人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迷恋于吃喝玩乐、旅游和购买奢侈品,大搞超前消费,不思进取,对于勤奋、节俭这些的优良传统都弃之一旁。例如前几年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出“宁可坐在宝马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宝马女”,就是典型的享乐型人格的体现。

  (3)懦弱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不能正常进行抗争,表现出胆小软弱的一种个性。少数大学生在性格上的胆小懦弱,对一些问题没有自主解决能力,从而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懦弱型人格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敢面对困难,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经常半途而废,经不起打击。

  (4)蒙昧型人格。表现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事物的认识迂腐、不开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求总是背道而驰。抵触学习,没有进取心,创造创新能力差。他们缺乏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不懂得与人沟通。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人在大学生中数量不小,令人堪忧。

  (5)非道德型人格。有些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关系就是尔虞我诈,是没有道德可言的,这种人就具有典型非道德人格。他们否定道德价值,认为道德束缚个性和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便显得惟利是图,疯狂追名逐利,主张为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这种人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进步构成了威胁。现实生活中,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往往都是非道德人格导致的。可以说,非道德主义不仅害人,而且害己。

  (6)自恋型人格。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个体在自我意识影响下, 把意识封闭在一个狭隘的自我体验之中的消极心理形态。自恋型人格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人格。自恋型人格表现为:对情感的自恋,即“不合群”现象;习惯的自恋,习惯对过去经验无意识的重复,习惯自恋的人沉浸在过去的习惯之中,对自己习惯持自我欣赏、肯定和维护的态度,这使得他们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极差的适应能力;对仪表的自恋,一些人过度重视自己的装束、打扮、容貌等外在表现,不惜为此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些人希望他人能够认同希望自己的仪表,并给予夸奖和赞扬,情绪异常敏感。

  2 贝多芬的自励人格及启示

  贝多芬被世人誉为“乐圣”,他坎坷的一生和他自励的性格,都在其伟大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对现代大学生塑造自励性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及音乐创作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市一个音乐家庭。他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音乐天赋,父亲为了面子想要把他培养成“莫扎特样的神童”,经常打骂他。贝多芬的父亲嗜酒成性,年龄不大的贝多芬就开始在乐团工作,挑起生活的重担。

  在贝多芬 19 岁那年,受到法国大革命的鼓舞,贝多芬写下了合唱曲《谁是自由人》,以此来表达对自由、民主的渴望,此作品使得贝多芬在德国一举成名。30 岁时,贝多芬爱上了琪查尔迪小姐,她是一位公爵的女儿,但作为公爵的父亲嫌弃贝多芬身份低贱,没有把女儿嫁给他,这给当时的贝多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在这种刺激下,他创作了名曲《致爱丽丝》,用音乐来述说他的'悲伤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失恋的悲伤还没有过去时,更大的打击就接踵而至了,贝多芬的听力开始一天天下降。但是,面对困境他并没有绝望,对音乐强大的热爱支撑着他继续创作

  32 岁时贝多芬开始了音乐创作,在近两年之后,他创作出著名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音调跌宕起伏,有沉静的凝思,也有愤慨咆哮,令听众随着音乐情绪激愤。随后,贝多芬创作了另一部名作《英雄交响曲》,它的本意是献给拿破仑的一首合唱曲,但当他听到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愤而去掉了原来的献词,改成一首交响曲,命名为《英雄交响曲》,下面还加了注解“为了纪念某位伟大的人物”。

  之后,贝多芬用了前后六年,不断地修改,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也是他在音乐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作品了,当时 54岁的贝多芬已经失去了全部听力。1824 年,《第九交响曲》首次演奏时,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当时的他既看不见的乐谱,也听不见声音,他全凭自己对音乐的记忆和感觉来完成演奏的指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时,观众兴奋若狂,全场爆发了多达五次的掌声和喝彩声。贝多芬艰难坎坷的一生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的热爱,反而激发了他对音乐创作的热情,这是他强大的自励人格推动的。

  2.2 贝多芬自励人格分析及对大学生的启示

  贝多芬一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每当生活失意时,都会用音乐创作来找寻内心的平衡。比如,因失恋创作出的《致爱丽丝》,因对自由向往而创作出的《第三交响曲》,因失聪而创作出的《第九交响曲》。在他的音乐作品里,饱含着他对人生的感受和对命运不屈的抗争。他一生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话是“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显示了他顽强的性格和坚定意志,向世人证明他做到了这一点。贝多芬坎坷一生,是内心不断同命运抗争、同疾病抗争、同恶劣环境抗争的过程。他的音乐,实质上就是这一历程的写照,正是不断同命运抗争的记录。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贝多芬能够在这样困苦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辉煌的作品,正是因为其强大的自励人格。自励人格就是可以很快将压力和痛苦转化成为自我前进的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不断奋斗,从而得到精神的满足。具有自励人格的人善于把自己的精神痛苦进行升华,他们把挫折都看做成长的契机,在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大学这一阶段,是学生逐步迈入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人格发展的状况对今后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青年时期是心理的成熟与不成熟交替的时期,其可塑性及大。虽然不能说这一时期是培养人格的最后阶段,但这一时期却是人格培养的最佳时期。为了适应之后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而健康的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励人格。

  3 结语

  现在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最终要求是以下三种期望: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质量,高尚的道德水平和个体与社会的协调,这是一种对高质量人生的追求。健康人格为大学生之后的人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切合实际的愿望。但是,当代大学生还有很多的人格塑造问题。贝多芬艰难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是其自励人格所决定的,自励的人格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

塑造人格论文11

  1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概念

  寝室留给了大学生最美好的回忆,他们在宿舍里学习、生活、聚会、沙龙等,这些重要活动和经历就形成了寝室文化。

  1.1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概念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大学生日常管理系统中最为基层的组织单位。所谓寝室文化,就是蕴藏于这一特定场所与特定形式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是寝室空间中由大学生个体与群体及其所属物品和环境所构成的物质与精神存在方式的总和。简言之,寝室文化就是大学生在寝室中的活法。

  1.2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外延

  如果把大学生寝室文化进行扩大化研究,这种文化的外延就可分为寝室物态文化、寝室制度文化、寝室行为文化和寝室心态文化。大学生的寝室物态文化主要是通过家具、服装、洗浴用品、书刊文具、室内装饰等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寝室制度文化是由寝室管理制度、寝室文明条例、寝室卫生公约等组成的制度文化。大学生寝室行为文化,就是大学生在寝室中各种内在心理活动在外在的表现的总和。寝室心态文化是由一个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间的群体,其不同的主体因素经过长期磨合交融而形成的文化。

  2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学也是青年学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他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质量、校园环境、寝室文化状况息息相关。

  2.1人格的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种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是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2.2大学时光与人格塑造

  从人格的概念可以看出,人格一旦形成,很难再进行改变,人格也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情感等个人要素,也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是青年学子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一旦在校园里塑造了健康人格,他们以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就会受益终身,相反,在大学里人格因素没能塑造健康人格的毕业生,他们步入社会后慢慢就会走向社会的对立面。青年学生刚刚步入成年,处于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慢慢形成的关键时期,加之他们第一次远离家庭,离开了父母的言传身教,自身人格的塑造除老师的教导外,还受校园环境、身边同学、和寝室文化的影响。

  2.3寝室文化与大学生人格塑造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会产生重要影响。优秀寝室文化熏陶出来的学生,往往身心都很健康,相反,充满矛盾、生活不协调的寝室文化,一般都会给生活在这间宿舍的学生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心理阴影。

  3构建优秀寝室文化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根据相关研究,个体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形成,离不开适合自己成长、积极高尚的环境,因此,相关管理阶层应重视构建优秀寝室文化,最终帮助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塑造。

  3.1构建相互包容的寝室文化

  大学生的人格成长离不开环境与他人的影响,寝室是他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室友则是学习和生活中最为密切的他人。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不同的地域所带来不同生活习惯,他们在一个寝室生活和学习时,难免会出现摩擦、会产生一些小矛盾。解决这种小矛盾,除了相关管理部门的调节之外,大学生自己也应学会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最终实现与室友和谐相处。

  3.2加强制度建设,弘扬优秀制度文化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弘扬健康文化的内在保证,在高校内,建设优秀寝室文化,首先得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在学生寝室内弘扬优秀制度文化,因此大学生寝室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寝室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建设、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建立规范完善的寝室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逐渐消除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举止。在具体管理措施上,相关管理人员应严格督促大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的表现进行量化评比,把奖惩结合的激励手段运用与日常管理之中,促使大学生自觉遵守各种制度,用制度文化熏陶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最终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3.3美化宿舍环境,建设高雅的寝室物态文化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只有动手美化寝室环境、经常打扫卫生、保持宿舍干净整洁,才能在寝室内保持心情愉快,乱糟糟的环境走不出阳光、开朗的青年人。因此,每个寝室都应重视美化环境、建设高雅的寝室物态文化。除进行正常的日常打扫、保持整洁之外,大学生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营造更加优美温馨的寝室环境,比如可以养些花草,净化寝室空气的同时还能给寝室增添一抹鲜活的色彩;动手制作精美的窗帘、设计寝室标志,充分体现出不同寝室的特点等。优越、高雅的寝室物态文化对青年学子健康的人格的塑造和形成有重要作用。

  4结语

  总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形成离不开优秀的寝室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帮助他们受到好的文化熏陶、增长才干、陶冶性情。建设优秀的寝室文化,需要相关阶层高度重视,更需要每为学生的亲身参与,只要大伙齐心协力,我国高校每个宿舍都会出现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

塑造人格论文12

  【摘要】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力、创新力、艺术修养以及高尚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美术教育要提倡民族艺术、改革美术教育体制以及摆脱艺术功利性等方面来为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关键词】人格塑造;美术教育;艺术素质

  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健全人格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同时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者孜孜以求的作品,实质上正是他自己人格的体现,美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而长期以来高校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制约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具有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中技能学习与基本素质、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同步发展,担当其人格塑造的责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和根本目的。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人格教育,是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品德、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高校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即通过美术教育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得他们能从感觉和体验创作中获取实现自我生命的潜能和乐趣,获得真善美等人格素质的熏陶和洗礼,因此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品。美术教育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且也是学生人品的教育。目前由于学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修养教育,使得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见利忘义、只注重经济利益多少的短期行为,在学习上忽视美术理论和素养,在实践中往往个人主义而缺乏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甚至是损人利己。这样的学生即使美术技巧再高,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自信、谦虚、敬业、责任感以及真善美的追求,这些人品特点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

  2.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感。审美认知能力是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判断能力,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是对事物深刻、正确的认识,这些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完成。一件好的美术作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思想,它以直观的形式和特有的复杂性激发人的审美认知能力,这种审美认知能力不受制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是美术教育中人类所形成的特有的认知方式,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通过对作品的构成、形式和蕴涵意义的介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情感与想象的互动中,使得艺术欣赏成为一种超脱普通情感、摆脱功利性的审美情趣,这种带有价值定向的审美情趣是对人们普通情感的综合、选择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情趣培养,是通过审美活动为媒介,使得人们的情感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个体心理的成熟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3.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康人格的塑造包括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人和人格精神的培养。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它要求主体具有创造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得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创造艺术中的属性,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刺激潜藏在学生心灵中天生的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为创造力的产生营造宽松的氛围。

  4. 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人格构成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心理支撑力量,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从影响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熏陶、感受、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能有助于学生摒弃消极不良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因此美术教育通过为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和平衡性发展,同时美术教育从精神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人变得更加坚强。

  5.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提倡真善美,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美术教育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崇高道德行为,通过寓教于意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这会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美术教学中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因此高校美术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出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

  1. 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美术教育要充分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切忌(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47页)盲目全盘西化的趋势,要采用中西结合,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塑造完善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术教育中可以大力提倡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升华、陶冶学生的人格塑造。

  2. 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淡化美术的功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对艺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急功近利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仅歪曲了美术艺术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方向引向歧途,因此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术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美术教育要明确美术艺术的游戏本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乐趣,才可以淡化艺术的功利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3. 推进美术教育体制创新和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质修养。美术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评价学生时要美育与德育并重,着重考核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创新力以及艺术领悟能力,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道德素质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学生的人格修养;其次美术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大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成败,因此社会要加大对美术事业的投入,重视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形成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总之美术教育若能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对我国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达生.美术教育应造就中国式的理想人格[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xx,(8).

  [2]周曙华.论美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美术观察,20xx,(12).

  [3]夏志勇.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三明学院学报,20xx,(1).

  [4]王春阳,曾群浪.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格[J].中国成人教育,20xx,(6).

  [5]韩国民.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甘肃教育,20xx,(11).

塑造人格论文13

  时代的变革冲刷着历史的尘埃,一步步的将人们引领到了更高的路上。但是在这路途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急功近利而忘乎了本真。我们应该守住内心的恬静,找寻真实的自我。

  从古至今,总会出现着那么一批人,他们并不独特,却愿意站在很多人的身前。暴雨冲刷后,青松便更显了巍峨,大浪淘沙时,真金才能流露出本来的模样。而他们正是这样一群人。

  远观古往,曾有人这样讲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对抗过西方入侵,推翻过西方的报道和书籍。却又主张“学其优而用之”的思想,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文明的进程。当时的他,大概是为英雄,一心为国。而现在的他依旧是位英雄,流传千古,跟着他曾讲过的话一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现今,也有着不少拥有这样高尚人格的人。他被敌人软禁时,曾讲过“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他被敌人软禁时,曾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工程控制论》,开创了工程控制这门新的技术科学,标志着这一新兴科学的建立!

  命运女神大概也不准许这样一个人被世俗的枷锁所桎梏。在1955年,8月5日,他终于找到了机会,回归自己的祖国。

  他姓钱。

  而我们,也应该向前人学习。所学习的内容服务于人民,所忠诚的对象,永远是我们的祖国。就像余光中离开大陆时的情感一般,那个离别的夏日,即使相隔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依然在他的记忆里鲜活生动的闪烁着。因为这里有他眷恋的生他养他的土地,这里有他相知的好朋友,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点点滴滴都有他投入的感情和成长的印迹。

  这里充满了美好的人和故事,这里给予我们平和而又安稳的岁月时光。在不断消逝的时光中,我们不断地成长,学会了知识的力量,汲取了历史的经验,不断的前行,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在通往光明的殿堂前始终心中拥抱太阳,享受一抹旧时光。岁月是不曾停留的,不过我们也是不曾停留的,它始终无法抵挡我们的脚步,无法阻止我们起舞。

  在起舞之前,我们恪守自己心中的本真而坚持人生的道路。脑海中浮现出了熟悉的言语“岁月不曾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塑造人格论文14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题记

  曾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以他独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为人所敬仰。

  季羡林先生身为“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可他从不摆什么架子,穿着打扮普通得近似农民,光从外表你根本无法判断出他竟然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老式的人造革书包是季羡林先生的一贯装束;他言语平常,总是和善地微笑着。虽是知名学者,却同他谈话,如沐春风。

  季羡林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追名逐利,他们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花费代价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季先生却恰恰相反,他把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公开辞掉。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种不计名利,洒脱博大的胸怀,的确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据说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自己的行李。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一个北大副校长,竟然在刚开学的最忙的时候,给一位新同学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行李,面对这种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你将作何感想呢?

  还有一事,季先生家的保姆从四川农村来,不会发面,做的包子放进锅里时多大,蒸出来还是那么大,吃起来像石头一样硬,季先生却安慰她说:“没关系,慢慢来。”得知保姆的儿子独自在老家没人照顾,身体又不好。季先生叫她把儿子接来北京,在季家免费吃住,还亲自为孩子联系到北大二附中上学。

  季先生不仅乐于助人,而且相当尊重人。他每次邀约别人吃饭都会换件新衣。这实在不算什么大事,但正是在这些小事上,表现出季先生心里装着别人,对别人极端尊重,极端负责任的高尚品质。

  季先生坚持的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知识分子精神。这是从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树上开出的灿烂花朵,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宝贵思想资源。

  季先生总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时时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塑造人格论文15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健全人格(Perfect Personality)理想标准是人格四要素与外界社会的完美结合、平衡和协调,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顺境与逆境,成为幸福的进取者。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健全人格培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潮流。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在20世纪末兴起,主要围绕对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品质及积极社会关系开展研究,从而培养人自身的发展潜力、美德品质和内在的积极力量。美国哈佛大学于1999年最早开设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授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也称为“幸福课”,选课学生超过哈佛经典课程《经济学导论》。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积极意义。

  1 医学生健全人格特点

  不同职业或角色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是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对医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和学医过程中,为适应未来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满足医学伦理道德和医疗职业行为需求,所表现出来的尊严、责任、思维、价值及素质品格,称为医学生人格。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将左右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并有效地为社会、患者服务。

  鉴于医学科学兼具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医学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规范对医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既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又应具有科学严谨、奋发进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身心素质,基本特征表现为热爱医学事业,公正与公平地对待患者,廉洁奉公、文明行医;善于学习、思维敏捷、积极进取、努力钻研发展医学科技;意志坚强、乐观开朗、耐心细心,能够带给患者积极情绪等。

  当前,大学生在面临激烈社会竞争、医学繁重学业以及复杂人际关系时,人格现状不容乐观,心理冲突和焦虑程度增加,表现为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自信心,有知难而退的倾向,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相对减弱,自我中心倾向,自我关注过度,果断、独立的自主精神不够等状况,对医学生培养质量和医疗卫生事业有着不利影响。

  2 对医学生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设计

  2.1 课程目标

  人格的形成是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而改变和培养的。从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以及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特别是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是研究重点。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关注点落在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培养,特别是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三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包括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等,激发引导其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心理品质,开发潜能。

  2.2 教学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大学一、二年级的医学生处于公共基础、基础医学课程阶段,与中学学习比较,需要记忆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且课程间相互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学习压力较重,加之刚进入医学院校,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都未适应,这个时期的学生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降低,非常渴望有人能理解他们,能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予指导,能在心理上适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适应医学院校的生活和环境,因而,积极心理学主要针对大一、二年级医学生开设。

  2.3 教学内容

  本课程总计20学时,按照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人格特质三个方面为重点内容,以实用性为主,针对低年级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选择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习乐观,构筑希望;学会感恩,制造幸福;播下积极情绪的种子,塑造阳光的心态;营造积极的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培养心理弹性,积极应对生活挫折六个专题,既涵盖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积极认知、积极情感、积极行为改变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又关注了与医学生健全人格密切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积极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4 教学方法

  六个专题内容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课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阅读材料和参考网站,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在每个专题结束前,都要安排行为训练活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比如,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章节,采用测验法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引导真实认识自己,坦然接纳并勇敢改变自己。在“营造积极关系”章节,理论讲授积极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受欢迎的人的特质,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现场讨论和体验营造积极人际关系和让自己受欢迎的方法。

  总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深化理解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引导体验式教学,内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在不同的场景中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相应的问题;通过行为训练和角色体验,激发积极潜能,提升主观幸福感。

  2.5 考核评价

  积极心理学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不同,不以笔试或口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以及转变。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上,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行为养成,学习成绩由幸福笔记、案例分析、心理问卷和体会论文四部分组成。

  3 结语及讨论

  医学生人格培养渠道多样,利用积极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设计开设专业指导课程,开展人格教育和训练,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探索,对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积极的促进功能。但是,受教学课时和医学生培养方案限制,积极心理学目前多为选修课程,引导和教育作用发挥还不完全,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积极心理学等人格教育实践。从长远来看,尤其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将不断变化和更新,医学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将逐渐成为趋势和潮流。同时,需要从事基础教学、临床教学等专业教师,吸收积极心理学研究内涵,引入专业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产实践,将对医学生从业质量和医疗服务行业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塑造人格论文】相关文章:

塑造人格论文01-04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班主任工作培训心得体会)02-13

《祝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论文12-02

关于人物塑造下传统戏曲的论文11-17

驾驶员人格对危险感知的影响探究论文02-20

驾驶员人格特征对驾驶风格的影响分析论文04-02

不要让金钱凌驾于人格之上议论文05-23

人格的提升06-19

如何塑造企业信仰?01-09

选择塑造人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