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网络传播论文

时间:2022-11-21 08:37:41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网络传播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网络传播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网络传播论文

网络传播论文1

  摘 要:本文分析了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表现和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新闻自组织为一个结构化资源,促进了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重塑了传统新闻体系中的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促进了网络把关人角色的领域分化;帮助更好地完成了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关键词: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网络新闻传播 反馈信息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也由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媒体主导的时代走向了多元化,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出现和崛起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而且也同时创造了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其中,网络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于重大事件的关注,对于民间声音的表达及对高层决策的影响等等,使得网络媒体成为普通民众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关于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涉及到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研究、网络传播监管研究以及面向网络新闻传播的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

  本文拟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二、人类语言与网络新闻的表达形态

  从表达形态上看,网络新闻表现为多媒体形态和文本形态。多媒体形态的新闻可以进一步分为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和语音新闻,其中视频新闻包含了视觉形态和语音形态。文本形态的新闻是指以编码文字形式(如ASCII,BIG5,GB2312-80,GBK,UNICODE等)组织起来的新闻文本。多媒体形态的新闻元素和文本形态的新闻元素常常结合在一起,形成组合式的新闻形态。其中,我们把纯粹由文本形态构成的网络新闻称之为文本网络新闻,而把文本形态能独立构成新闻主体的网络新闻称之为综合文本网络新闻。

  文本网络新闻以及综合文本网络新闻的文本形态部分可以看作是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特定的人类语言产品,按照新闻的定义,当这种特定语言产品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组织,并反映了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时候,便形成了文本网络新闻。

  从网络新闻的形式构成可以看出,人类语言包含语音形式及其文本形式,是语音新闻,视频新闻的语音形态,文本网络新闻以及综合文本网络新闻的文本形态的实现形式,构成了网络新闻的主体形式。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的主要载体,它具有特定的信息结构,因此更有利于减少信息的歧义和节省编码空间。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上,一般说来,新闻的实现诉诸于语言比诉诸于视频、图片形式更为经济、有效;而视频和图片则表达了信息的形象性、细节性以及艺术感。事实上,文本和图片、视频在网络新闻中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在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中,语言常常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整合问题

  雷跃捷,辛欣(20xx)总结了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七大特点,其中包括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多媒体化、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传播环境的全球化等。新的传播方式提高了物理传播效率,增加了信息传递量和传递的可能性,也提升了受众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信息整合问题:

  (1)由于网络创造了传递网络上所有新闻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找到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我们所感兴趣的内容?

  (2)由于我们创造了网络新闻传受关系的交互性,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反馈信息中分辨不同的反馈信息和相同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的比例如何?

  (3)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全球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如何在网络中过滤我们所不需要的内容,比如虚假信息、意识形态入侵以及色情信息等?

  这些问题表明,网络所造成的信息爆炸的问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也同样存在,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网络新闻传播从无序的状态变为有序的状态,从而使网络新闻整合成为可利用的结构性资源。更进一步说,使网络新闻传媒成为一个真正的交互式分众传媒,即每一对传播者——受众的信息都得到相互的理解。

  网络新闻传播中有两种重要的力量:人和机器。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所有的传播过程,比如,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的发现、选择、编辑、发布等都由人来操控,因此,传统的新闻媒体存在一个严格的把关人角色,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的爆炸效应的存在,造成了把关人角色的相对缺失,这是形成问题(3)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3个问题的关键是塑造网络把关人的角色。问题(1)和问题(2)是由于信息爆炸和网络连通效应带来的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问题(1)~(3)都可以通过人工干涉得到部分解决。比如,通过建立专门的新闻网站,雇用专门的新闻人解决问题(1),通过人工审查用户的评论干预问题(3),通过大量的查阅掌握某个话题信息的反馈情况来应对问题(2)。然而,这种解决只是局部的,对于问题(1),某受众不能发现隐藏于某个论坛或者个人网页上的或者已被众多人群关注的重要新闻信息,而问题(2)、(3)的人工解决方案则更显得应对不暇。解决问题(1)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解决问题(2)的关键在于建立关于某个新闻话题的评价机制,并寻找一种评价信息的抽取技术。而这些问题都是属于人类语言技术的研究范畴。

  四、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信息整合中的作用

  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是以人类语言为对象的信息处理技术,它的目的是让计算机对语言的处理更加智能化,进而实现自然语言的理解。上文提到,网络新闻以人类语言为主要载体,可以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特定内容的语言产品。因此,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使计算机获得一定的智能的基础上,网络中的计算机对于网络上新闻内容的一定程度的理解必然会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一定程度上实现网络新闻的自组织和网络新闻传播的智能化,使网络上的新闻自组织为一个具有较高整合性的系统。

  (一)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与网络新闻分类技术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找到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对网络上的新闻进行内容分类,然后按照各类数量的降序进行排序。但是,由于网络新闻数量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时间,这与新闻的实时性及人们的需求难以相符,使得计算的可行性降低。Google采用了一个简便而著名的方法PageRank,其基本思想是某个网页被链接(引用)的次数越多,这个网页就越为重要,其排名就越靠前。这样网络新闻便完成了第一遍自组织,成为了具有一定结构的资源,为进一步传播做好了准备。

  然而,网络上大家最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仍然是数量巨大,丰富多样的,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进一步找到我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呢?一般的做法是通过关键词相关的查询来实现。既然新闻主要是人类语言组织而成的文本,而在网络上,文本是经过统一编码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技术,让计算机在一定程度理解文本,实现查询与文本的相关性度量,从而找出最为相关的网页。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要查询“原子能的应用”,如何计算查询串与文本的相关性,找到相关的网页呢?我们首先对查询串进行分词分为“生物能的应用”,然后计算某个关键词Wi在各个网页中的出现频率TFi和含有Wi的逆向文本频率IDFi,即“所有网页数/含有Wi的网页数”,我们把TFi和IDFi相乘作为网页与Wi相关性的度量。也就是说,关键词Wi在某个网页中越常见,该网页与Wi越相关,如某网页中如果“生物能”出现很多,该网页与“生物能”就很相关;Wi在各个网页中分布得越均匀,越不能代表查询的特征,如“的”可能在各个网页中分布都很多,所以它不能作为相关性的度量特征,因此IDF可以用作对TF的修正。我们把某网页中所有关键词的TFi*IDFi的和作为它与查询相关性的度量。这样每个网页便获得了一个度量值,按照该值与PageRank值的乘积对网页进行排序,便可获得我们较为关心的内容的网页。事实上,TF/IDF的方法可以用来选取网络新闻的主题特征,从而用于网络新闻的自动聚类。比如说,对于两篇网络新闻,我们可以抽取出TF*IDF值较高的主题词向量,并把它们的值映射到同一个词表中,组成两个具有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值的向量V1和V2,应用夹角余弦定理,我们就可以根据向量空间模型计算出两篇新闻的相似度。将这样的方法应用于所有的网络新闻,Google实现了网络新闻的自动分类,这极大地辅助了网络新闻的人工编辑工作。

  查询检索技术和新闻分类技术大大提高了网络新闻的查询、组织和传播的效率。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查询扩展也大大方便了新闻信息的检索。查询扩展有多种技术思路,有基于概念扩展的,有基于同现扩展的,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二)反馈信息采集和评价技术

  互动性的大大增强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网络上,对于一篇新闻报道,常常有成千上万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表明了网民对于该新闻的观点。那么,如何接收和理解这些海量的反馈信息呢?对于网民来说,可以通过逐一阅读完成信息接收过程,这种接收和理解过程只是局部的,面对海量信息,很少有人能够读完所有的信息,对于大家的反馈意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事实上,反馈越多的新闻是大家越为关注的新闻。在某些关键的领域,如商业新闻领域,这种反馈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如一家汽车企业将要研制或发布一款新的汽车,或者某客户(个人或单位)需要购置汽车的时候,需要搜集关于汽车指标的相关评论。一般的做法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相关的汽车指标,由网民投票来获得相关信息。但这种做法是有局限的:第一,相关的指标不可能设置太多,否则网民可能完不成全部指标的投票;第二,投票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影响商业决策;第三,网民必须浏览到投票网页才能完成投票,大大限制了投票的人流量。

  网络新闻搜集评论信息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上文提到,Google使用余弦定理实现了网络新闻的自动分类。在此技术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某一个主题类别的反馈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首先,根据商家或者客户的需要,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设置挖掘点,比如对于汽车,需要了解外观、耗油、舒适度、速度、安全性等不同的指标;其次,对每一个指标设置评价向量,比如外观的积极评价向量可以是{好,酷,漂亮,好看,时髦,……},中等评价向量可以是{一般,中等,……},消极评价向量可以是{丑,难看,差,……},消极评价还可以是积极评价的否定;再次,在局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这种结构化的评价指标在网络新闻的反馈信息中进行挖掘,并统计相关数据,由此可以获得网络新闻评论的结构化数据,如{外观(好:80;中:15;差:5),耗油(低:10;一般:10;高:80),舒适度(好:70;中:15;差:5),速度(快:85;中等:15:慢:0);安全性(高:90;中:8;低:2)}。这些数据是基于真实用户反馈信息而来,对于企业或者客户的决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反馈信息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的体现。对于一篇网络新闻,互动不是无限的。我们认为,互动至少终止于第一次的相互理解,包括网络新闻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网络新闻接受者和接受者之间基于反馈信息的相互理解。如果反馈信息无法得到理解,价值无法体现,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便无法体现。

  图1 一次完整的互动示意图

  很明显,反馈信息的采集和评价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三)非法网络新闻及反馈信息过滤技术

  在传统的传播体系中,新闻的传播和反馈过程都要经过层层的严格把关,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内容往往被提前过滤掉,不能出现在受众的面前。比如,色情内容的传播、不同意识形态内容的国际传播等往往受到比较严格的审查。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模式打开了新的局面,造成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全球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这一方面打破了专业新闻机构和新闻人垄断新闻发布的特权,使得草根阶级也能制作和发布新闻信息,出现了民间新闻;另一方面,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的自主性也使得传播内容更为全面和繁杂。在这种全面和繁杂之中,也掺杂了一些不符合群体规范的新闻内容,如虚假新闻、非法新闻,包括非法的反馈信息。这种局面与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走上了两个极端,即由严格的把关人制度到把关人几乎完全缺失。在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之前,一些新闻机构和监管部门只能通过人工审查的办法在庞大的新闻网络中寻找和过滤非法新闻,显然效率是极为低下的。

  将语言信息过滤技术应用于新闻审查最成功的案例是基于HNC的邪教信息过滤技术和色情信息过滤技术。HNC是概念层次网络的简称,它是关于自然语言理解处理的一个理论体系,其目标是建立自然语言的知识表述和处理模式,使计算机能够模拟人脑的语言感知功能。HNC应用于邪教信息过滤和色情信息过滤是在实现文本局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语境分析和立场判定,其技术细节仍然是机密。

  可以看出,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事实上充当了网络新闻传播体系的把关人角色。尽管目前这种技术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功,但在更多的领域中还没有得到推广。由于网络新闻主要是由人类语言组织而成,因此,重塑把关人角色的重任也必然会由人类语言技术来承担。随着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把关人角色必然会进一步地完成领域分化,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诸如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与网络新闻分类技术、反馈信息采集和评价技术、非法网络新闻及反馈信息过滤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担负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技术将无序状态的网络新闻自动地重组为结构化可理解的资源,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体系,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得以高效地运作。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表现和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着重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本身的特性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而很少从语言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正是由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网络新闻才得以自组织为一个结构化资源,散落于网格中的潜在热点网络新闻才得以浮现在人们的眼前,网络新闻才得以以更高效的模式传播;人类语言技术重塑了传统新闻体系中的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促进了网络把关人角色的领域分化;人类语言技术还帮助更好地完成了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昌慧东.“忽悠”事件与网络新闻过滤系统缺失[J].传媒观察,20xx,(3).

  [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xx.

  [3]晋耀红.HNC(概念层次网络)语言理解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4]徐波,孙茂松,靳光瑾.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5]张甜.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J].新闻实践,20xx,(11).

  [6]郑婧,孙卫.国内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状态[J].数字图书馆论坛,20xx,(7).

网络传播论文2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1.时效性。网络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网络新闻24小时全天发稿。任何时间段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新闻报道。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实现了第一时间报道的可能性。新闻快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一步得到完整的体现。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可以说是趋于完美。为了凸显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每一条网络新闻都有相应的发布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秒钟,准确无误。

  2.多向性。网络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是一种多向性的传播。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可以是专业的新闻记者、新闻媒体,也可以是日常老百姓。可以说,只要手头有工具,随手一按,就可以有一条新闻。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无论身份地位、学历才识如何,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发布消息。另外,网络上的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博客、微博、论坛等,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新闻传播途径。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界限,让更多的人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

  3.海量性。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网络的信息也变得丰富起来。网络新闻的传播范围是全球性的,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信息。由于网上的搜索引擎,人们在网上搜取信息已不再是一个难题,查找新闻也变得十分容易。使用搜索引擎,人们可以准确而迅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网络新闻的传播,打破了时区的限制。许多的传统的新闻媒体也抓住了网络传播的优势,纷纷加入了网络新闻传播的行列中来,如中国新闻网。据悉,中国搜索已覆盖了国内新闻源近4500家。[1]

  4.交互性。在互联网中,新闻的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同步互动。大量网民参与信息传播、新闻评论、新闻发布的活动,大大增大了网络新闻的影响力。网络新闻的传播已实现了“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的互动,新闻接受者之间的互动等。在互联网上,信息和思想的交流平等、自由。人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将最真实的感受传递给他人。

  二、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界限,在听觉、视觉等方面给人们全新的感受。人们利用网络新闻的特点,让人们及时了解新闻,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媒体扮演着新闻发布平台的角色,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以下,就几个网络新闻应用实例进行讨论。

  1.“郭美美事件”。20xx年6月20日,郭美玲,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郭美美在网上公然宣布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同时炫耀自己的名包、名车和别墅。郭美玲的这一举措,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网民的热议。事后,红十字会也陷进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卷进了一场信任危机、慈善危机。在郭美玲发布新闻信息之后的一个多月,深圳红十字会收到的捐款只有100元,而佛山红十字会更是未收到任何捐款。另外,在郭美美事件出现之后,与之相关的官员信息、车辆信息、房产信息都一一暴露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新闻的影响之大。在信息传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新闻尽管真假不一,但是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网络给了人们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让人们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2]

  2.“天价切糕事件”。20xx年12月3日,一湖南村民想新疆人购买切糕,但是因为语言不通而导致群殴事件。岳阳公安警事当日就此发布了一条微博,而且声称在这一过程中,损坏的核桃仁糖果价值16万,加上损坏的摩托车、受伤人员共计有20万。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人们的讨论。什么样的切糕价值高达16万?有些网民也就此纷纷进行评论。有人说:“一块切糕一平方,一个切糕换套房”。还有人说:“现在看一个国家的财力,不是看黄金储备,而是看切糕储备”。面对这样的“天价切糕”,各种评论报道可谓是铺天盖地。然而“天价切糕”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相似事件的发生,不得不说是网络新闻的一大胜利。

  3.“宁波QQ群爱心传递”。20xx年12月,根据《央广新闻》的报道,在宁波,有由十几个QQ群组成的爱心团体,登记在册人员达1000多人,他们利用网络传递爱心、进行慈善活动。就在这样的网络媒介中,他们总共开展了公益活动200多次,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人。通过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他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信任度,通过改善内部的运作制度,实行透明、公开的监督方式,让网络公益慈善走向新的高度。而像宁波这些QQ群一样借助网络的力量,团结人心,传递爱心的事件数不胜数。许多人通过论坛、微博、博客、SNS等方式,发布新闻信息,以网络为爱心的载体,给需要的人送去及时的温暖。网络新闻发布的及时,传播范围的广泛,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不足。[3]

  三、结语

  网络新闻的便捷和直接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时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容易造成新闻垃圾泛滥,。为此,我们应该正视网络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提升网络新闻的品质。我们要充分意识到网络的价值,过滤信息,既报道正面新闻,又不隐瞒负面新闻,公正、可观地对新闻进行评价,提高网络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应用价值。

网络传播论文3

  体育舞蹈兼具体育与舞蹈的双重特性。体育舞蹈源于西方,近年来在我国得以流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喜爱。虽然如此,虽有很多人听说过体育舞蹈,但对体育舞蹈并不是非常了解。网络媒体是一种典型的传播媒介,很多新兴事物的传播均依赖于网络媒体。为了让体育舞蹈在我国得以更好的传播与推广,在未来网络媒体必须扮演重要作用。

  1体育舞蹈在我国传播的重要意义

  体育舞蹈将体育与舞蹈有效融于一体,让体育舞蹈不仅具有竞技性,更具艺术性。体育舞蹈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1)体育舞蹈传播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对于现代人而言,工作与学习压力均较大,同时也给他们的身心造成巨大压力。于此同时,很多人的业余生活也极为枯燥,除了看电视、玩电脑之外,似乎已无它事可做。为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体育舞蹈的传播无疑具有一定意义。体育舞蹈是一种典型的休闲生活方式,通过体育舞蹈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体育舞蹈。体育舞蹈可放松身心,让一天的劳累均烟消云散。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均爱上了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也日益成为他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体育舞蹈传播利于促进全民健身发展。在我国人民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意在引导全体国民有条不紊地参与体育运动。对于部分民众而言,他们对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并无兴趣,但体育舞蹈的传播却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如今,体育舞蹈俨然已经成为广场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男男女女均会相伴而行,去跳体育舞蹈。体育舞蹈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拥有重要意义。3)体育舞蹈传播利于提升人们审美水平。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长期从事体育舞蹈运动或经常欣赏体育舞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审美能力是现代人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更可以放松身心,让人们忘记一天的烦恼。体育舞蹈无论从伴奏音乐的选择亦或是肢体动作的设计均极具美感,体育舞蹈是音乐、舞蹈与体育的有效结合体,可以给人们带来极强的审美感受。

  2网络媒体对体育舞蹈传播的积极作用

  步入21世纪后,网络媒体在我国逐步兴盛,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网络媒体上存在大量与体育舞蹈相关的信息资源,且通过相关搜索引擎很快便能搜索到与体育舞蹈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源定然会为体育舞蹈的传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1)网络媒体可以汇集多种体育舞蹈资源。通过网络媒体可以更好展现体育舞蹈的无穷魅力,网络媒体为体育舞蹈传播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很多民众在日常上班和学习之余均会通过互联网留恋相关媒体信息。这种情况的存在为体育舞蹈在我国的迅速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网络媒体中蕴含的体育舞蹈信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涉及到与体育舞蹈相关的方方面面信息。这种综合信息的呈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体育舞蹈资源获取及体育舞蹈学习的需求。通过网络媒体人们不仅可获取更多体育舞蹈资源,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体育舞蹈名家进行零距离接触,从而进一步有效传播体育舞蹈。2)网络媒体的体育舞蹈传播更具自由性。传统媒体(如电视、杂志及报纸等)所呈现的信息内容均是事先被安排好的,广大人民群众只能通过这种固定安排获取与体育舞蹈相关的信息。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样的安排方式是缺乏自由性的。面对传统媒体呈现的体育舞蹈信息,人民群众只能被动接受。以电视节目为例,电视上的体育舞蹈节目呈现都是有固定时间的,观众只能在固定时间收看固定电视节目。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这样的做法无疑具有强迫性。而网络媒体则存在很大不同,它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体存在的弊端,网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媒体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舞蹈作品观看,获取丰富的体育舞蹈资源。所以说,网络媒体的体育舞蹈传播更具自由性。3)网络媒体的体育舞蹈传播更具沟通性。除了上述两点之外,网络媒体的体育舞蹈传播还更具沟通性。诸如,目前很多体育舞蹈协会或体育舞蹈爱好者,均建立了QQ群或微信群。通过QQ群或微信群,大家可以广泛发表自己对体育舞蹈的看法、见解。例如,对近期相关体育舞蹈大赛的见解,对具体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见解等。另外,很多网络媒体在呈现与体育舞蹈相关信息及视频时,下面均附有评论功能,有了这一强大功能之后,体育舞蹈爱好者可自由发表自身的各种见解与评论,表达自身对相关体育舞蹈信息及视频内容的看法。这样的做法无疑更具沟通性,这也是网络媒体传播体育舞蹈的巨大优势所在。

  3网络媒体传播体育舞蹈的具体途径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体育舞蹈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媒体对于体育舞蹈的传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利用网络媒体有效实现体育舞蹈传播呢?下面,总结几点论述如下。1)通过体育舞蹈大赛的网络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体育舞蹈。目前,随着体育舞蹈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很多地方政府或单位、组织均不约而同加入举办体育舞蹈大赛的队伍。除此之外,我国也经常会举办一些国际级体育舞蹈大赛。为了让更多民众了解体育舞蹈大赛及体育舞蹈,相关组织机构应积极通过网络媒体的力量对体育舞蹈大赛进行宣传,引导更多体育舞蹈专业人士及体育舞蹈爱好者报名参加体育舞蹈大赛。除此之外,网络媒体也应对体育舞蹈大赛的具体比赛情况进行介绍,从而让更多民众了解体育舞蹈大赛,了解体育舞蹈,从而逐步加入体育舞蹈运动中来,最终成为众多体育舞蹈爱好者中的一员。2)精心搜集制作体育舞蹈视频实现体育舞蹈的更好传播。网络媒体进行体育舞蹈传播的主要媒介便是体育舞蹈视频。目前,网络媒体中的体育舞蹈视频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部分:体育舞蹈教学视频与体育舞蹈表演视频。网络媒体对体育舞蹈传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关网络媒体工作人员应精心搜集、制作一些与体育舞蹈教学、表演相关的视频,并将其进行加工,从而更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有了这些体育舞蹈视频后,人们便可通过网络观看体育舞蹈教学或表演视频,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欣赏体育舞蹈,让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更好的传播。3)整理归纳和创作与体育舞蹈相关文字资料传播体育舞蹈。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而这种公益性质也应不同程度上体现在体育舞蹈的传播上。体育舞蹈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文字资料传播的,文字资料是传播体育舞蹈的重要形式。因此,各大网络媒体应积极整理归纳和创作与体育舞蹈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文字资料对体育舞蹈的起源、形式、配乐、技术动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介绍,从而让更多人了解体育舞蹈,更好的学习体育舞蹈。与体育舞蹈相关的文字资料可以从期刊、杂志上获取,也可以从期刊数据库中获取,更可以由网络媒体的编辑人员自主创作。无论采用何种手段获取与体育舞蹈相关的文字资料,均应对相关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对,确保准确无误,进而通过文字资料更好地实现体育舞蹈传播。

  4结束语

  网络媒体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舞蹈传播,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网络媒体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未积极投入到体育舞蹈传播的队伍中去。在未来,希望有更多网络媒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这份职责,积极投入到体育舞蹈的传播中去。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应积极组建体育舞蹈专业门户,通过体育舞蹈专业门户呈现更多的体育舞蹈信息资源。建议这些体育舞蹈专业门户应以公益性为主,呈现的体育舞蹈网络资源应是免费的,从而给体育舞蹈爱好者提供更为充足的体育舞蹈网络资源,促进体育舞蹈在我国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

  作者:田昕 单位: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

网络传播论文4

  谣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来,谣言开始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厘清了网络谣言的内涵与传播机制,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治理网络谣言的四种应对策略。

  谣言这一特定事物在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它几乎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播的形式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尤其是,近年来,人人、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的兴起,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因其便捷易用、实时、动感和话语权普及等特点,成为网络谣言疯狂“生长”的沃土。网民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大V被刑拘,以及“转发500次判刑”的司法解释出台,网络谣言的危害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网络谣言的出现不只是监管不力,制度不全的问题,更多的是网民在面对谣言时特定心理机制所造成的。为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从而为我国的互联网治理提供点建议。

  1.网络谣言的定义及传播机制

  1.1谣言及网络谣言的定义

  就目前来看,不少国内外学者对谣言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建设性、开创性的成果。但对于谣言的具体定义以及谣言这个词的褒贬性,学者们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思考。

  美国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Peterson&Gist,1951)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

  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之父,给谣言下的定义是:是借由人际间口语传播的一种陈述或信念,且是没有公开证据支持的。[2]

  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3]在此基础上,学者巢乃鹏、黄娴将环境因素加入其中,因而将谣言定义为,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一种以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4]

  网络谣言究其本质,仍然是谣言的一种,是在特定的互联网的环境中,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技术平台传播的谣言。笔者较为赞同学者何雨、陈丽君对网络谣言所下定义:以现代网络媒介形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的未经证实的有关某些人、群体、事件和机构的叙事。[5]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要快的多,识别真假的难度很大,“有图无真相”的谣言尤其混淆视听。尽管“未经证实”没有明确说明谣言是真是假,但笔者倾向于认为:网络谣言是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虚假不实信息。

  1.2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1.2.1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力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Allport & Postman)提出了一个关于谣言产生的基本公式:R=I×A。式中:R代表谣言,I代表重要性,A代表模糊性。依据这个公式,谣言与这两个因素成正比例关系。[3]

  克罗斯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了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力。他认为,公众的判断力与谣言的传播是正相关关系。[3]

  学者巢乃鹏、黄娴认为,谣言的传播同样离不开环境。一个传播过程,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中介,环境因素便可理解为中介。互联网充当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介。[4]

  笔者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与谣言内容的价值含量、明确程度,网络环境的开放程度,网民的心理状态与辨别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6]信息的价值含金量是影响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从众多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谣言的产生与扩散往往与重大事件和重量级人物有着密切联系,二者是正相关的。信息的模糊性与谣言的传播呈倒U型关系,人们恰恰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证明谣言的错误性,才被动地接受相信这些谣言。当人们对该事件既有一定的了解,但又并不是十分确定的情况下,谣言才容易传播。大量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欺骗术,借“专家”之口来提高谣言的权威性,利用“据说”、“据了解”等字眼使网民在无形中降低对谣言的警惕性。网络环境的开放程度也会影响到谣言的传播,通常情况下,网络环境越开放,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多,了解的信息越充分,谣言就会越少,反之谣言就会越多。

  1.2.2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

  通常来说,网络谣言总是从一个群体传向另一个群体,由于每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同,思维方式各异,谣言在每一次的传播中都会被重新建构,添加一些新的东西。一次传播要经历形成期、高潮期、衰退期,在互联网中,由于信息传播迅速,扩散面广,谣言从形成到高潮往往只需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例如,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秦火火”迅速编造“政府对外籍旅客的赔偿款达两亿元”的虚假微博,几十分钟内,转发上万,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具体说来,传播主要有四个步骤:1.谣言被编纂并发表。该阶段,造谣者将不实信息介绍给特定或非特定群体。2.讨论阶段,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对特定话题发表看法,相互交流。3.讨论进入高潮阶段,最终该信息的主流观点形成。4.衰退阶段,网民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新的信息上。[7]

  1.2.3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1)扩散迅速

  信息共享是网络的本质特征。网络资源丰富多元,信息开放程度极高,即使远隔大洋两岸,一根网线便将两者连在一起。近年来,我国的网民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手机成为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相比台式电脑,手机具有方便快捷,不受时间与客观环境的限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网络,接触信息,这也为谣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指,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不约而同地倾向于寻求高度一致,将所有意见进行汇总之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认识,结果其他不同意见就会受到压制。[8]现如今,网上论坛有很多,例如,天涯、豆瓣等。论坛的使用者多具有相同的兴趣,彼此在聊天中交换彼此间的意见和看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群体。观念一致的群体在交换意见后,得出的结论会高度一致,更加极端片面,这在无形中就会强化谣言。

  3)匿名性

  利用网络这张“面具”,网民可以变换现实中的社会身份,在网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谣言发布者和谣言的现实联系就被虚拟的网络所覆盖。 [7]现实中,担心受到责任追究的造谣者便可以网络的掩盖下,将自己的责任淡化,对散布谣言可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忧虑大大减少。在现实中,人们碍于自己的社会身份,对某些敏感话题会避而不谈。但有了网络匿名的有效掩护,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便会尽情发挥,散布和传播谣言的概率便会大大增加。

  2.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通过剖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原因,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谣言背后所存在的心理机制。因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一些意见,希望能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一些帮助。

  2.1用好首因效应,抢占舆论先机

  当人们在接触陌生人和新鲜事物时,最初获得的信息往往要比后来的信息更加重要,更具有影响力。对后续的信息人们也常按先前的信息轨道加以解释。因而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当发现网络上有散布的谣言时,要及时澄清,说明真实情况,以此来抢占舆论先机,让正确的消息进入网民认知中,来占据主动,进一步从认知上引导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在2003年饿伊拉克战争中,新华社以领先美联社10秒的优势,率先发布“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时效让新华社名声大噪。

  2.2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的良性从众

  在谣言传播中,意见领袖对传播大众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通过一些专业团队培养大量辟谣“粉丝”,使辟谣的观念,追求真理的信念成为网络的主流观点,使更多个体加入辟谣的行列。只有让网民用实际行动来辟谣,才能加快转变先前的错误观点。例如,“谣言粉碎机”就是辟谣的领军人物,在2011年日本地震引发“超级月亮”的谣言中,该博主通过引用大量科学数据来论证“超级月亮”的荒谬性,结果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微博粉丝已有几万之多。充满正能量的“辟谣风”有效阻击了谣言的肆意横行。

  2.3善用观察学习效应,加强行为矫正力度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了抑制效应的概念,即观察者由于看到榜样收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17]因而在网络谣言的治理中,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让那些引发社会恐慌,危害国家安全的不法分子收到应有处罚,利用惩罚来弱化并消除此类行为,起到教育民众的目的。例如,在“秦火火”、薛蛮子等人被捕后,网络大V们都默不作声,明哲保身了。相关数据显示,粉丝超过百万的大V日平均微博数量在此之前为2495.57,之后(截至2013年9月15日)为2315.6,差异显著。[18]

  2.4改变认知偏差,增强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认知偏差往往是由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晕轮效应等因素造成的,为了避免因认知偏差而不慎坠入信谣传谣的陷阱,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辩证地看待。某些谣言的猖狂流传正是利用了人们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抓住了人们的认识误区,人们接受到一些未知的不良的信息时,往往因未知产生的都会盲目相信。因此,我们今后接受到类似信息时,就要仔细考虑之后再做判断,事实证明,有些谣言是经不起推敲的。譬如,秦火火发微博造谣称“雷锋6月工资穿 90元行头”、“雷锋穿皮鞋和皮夹克”等,以此来丑化雷锋形象,误导网民对雷锋的认识。这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认为英雄就是“高大全”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却忘了英雄也有凡人的一面,他也要吃穿。因而当人们看到此类谣言时,不是先思考消息的真伪,而是先一味地愤慨英模的虚伪,结果落入谣言的圈套。

网络传播论文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的稳定性,例如SIS模型、SIR模型、SEIR模型等,随后文章有提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有效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电子邮件控制法、局域网中的病毒控制措施、互联网中的病毒控制方法等,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有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网络进入他人的计算机,并偷取一些机密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一些违法活动,从而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因此在计算机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网络的安全问题,做好计算机的防御工作。

  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的稳定性

  (一)SIS模型

  这种网络中的病毒模型将其中的节点划分成不同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容易受到感染的状态用符号S来进行表示,另一种是已经受到感染的状态,用符号I来表示,在具体情况下节点在这两种状态中可以进行转化。比如节点在S状态下被病毒所感染,就会从S状态转变成I的状态。当节点处于I状态中并且经过相关的杀毒处理后同样可以转化为S的状态。

  (二)SIR模型

  这种模型是对SIS模型的一种改进,它在网络中将其中的节点划分成三种状态,除了在SIS模型中涉及到的感染状态I和易感染S的状态,还新添了一种处于免疫状态的R,这个新出现的状态R具有一定的抗病毒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SIS模型解决了一些不足,在帮助计算机防止感染病毒的同时,还有效阻隔了病毒的传播扩散。

  (三)SEIR模型

  这种模式是对SIR模型的一种改进,除了涉及到免疫的状态R、已经被感染的状态I、易感染的状态S外,还增加了一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E状态。E状态就是指其中的某个节点已经受到病毒的感染,但显示出来的却是没有受到感染的状态,这一特点也体现了感染病毒的延后性,这种节点在感染病毒的初期会处于潜伏状态表现一切正常,但一旦爆发就会将感染特点暴露出来,并迅速扩散开来。

  二、如何有效控制计算机的网络病毒传播

  (一)电子邮件控制法

  随着我国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使用邮件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但同时邮件病毒也开始在网络中传播开来,逐渐威胁到网络的安全,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现在我国的大型企业中都普及了自动化办公系统,其中邮件服务器是这个办公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会受到较大的威胁[1]。面对这种问题,企业可以将监控系统和病毒防御系统安装在邮件服务器里。比如可以在被病毒感染的电子邮件进入企业计算机系统后就会进行自动的查杀和拦截,从而保证邮件的安全后在将其转发给相关用户。而一般的普通用户可以在接收带有疑问的软件时将计算机中的病毒防御软件同时开启,并实时处理电脑病毒。

  (二)局域网中的病毒控制措施

  一般情况下,在局域网络中进行传播的病毒往往是危害最大,传播速度也是最快的,当计算机在局域网内被感染病毒后,就会使计算机内的文件出现损坏或是丢失的问题。甚至要想将其中的部分病毒完全清除需要将硬盘格式化才可以,从而造成文件的丢失,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在局域网中进行传播的病毒相对来说解决难度较大,传播范围较广,并且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为此要想对局域网中的病毒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做好计算机的保护工作,及时安装有效的杀毒软件,并定时维护计算机,做好杀毒处理工作,从而为计算机的正常运转提供基础的保障,比如一些较为常用的杀毒软件腾讯杀毒、360杀毒等软件。此外,计算机用户还要保证文明上网、绿色上网,防止浏览一些不好的网站,正常情况下,那些不正规的网站一般都会带有各种病毒。在插入U盘时,也要先查杀病毒,在确认没有威胁后在进行使用。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中也要对杀毒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修补计算机的漏洞。加强管理局域网,构建科学的管理系统,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局域网中要组建病毒检测中心,以此来对计算机进行严格的管控,一旦发现病毒就要立即切断感染源,避免病毒的传播扩散。

  (三)互联网中的病毒控制方法

  互联网的诞生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受病毒感染的几率较大,互联网中的病毒具有较深的隐蔽性,人们很难发觉。因此许多网络中的不法分子都喜欢将病毒文件放置在用户处于正常使用的程序中,当用户不将软件启动时,病毒就会一直隐藏起来,即便用户启动杀毒软件,也难以发现病毒。但当用户浏览病毒网站时,隐藏在软件中的病毒就会立即显示出来,这时在用软件查杀病毒就已经晚了,只能对病毒进行一定的控制,随后在处理病毒。因此在登入互联网时,一定要做好计算机的病毒防御手段,做好防火墙工作,及时拦截一些有问题的信息,用户在观看网页时,要一直启动病毒查杀软件[2]。

  结语:

  总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特性,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并非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区域,因此我国应该继续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控研究,维护好我国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闫岩.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初探[J].电子制作,20xx(10):40+29.

  [2]杨洋.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稳定性与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20xx(14):146+98.

网络传播论文6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变革,近些年博客、微博、播客、SNS等“自媒体”日益风靡,传统新闻传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在整个自媒体大环境下,新旧媒体均在寻求自我改变与未来发展方向。

  1自媒体及其新闻传播特点分析

  自媒体,也称为公民媒体,其指的是具有传统媒体功能但不具备其运行机构的一种个人网络行为。当前,我国自媒体的主要表达渠道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兴的视频网站等等,其传播渠道广泛、速度快、形式丰富,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可成为自媒体新闻的内容[1]。自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及时捕捉突发事件,例如“:512汶川地震”,“715乌鲁木齐事件”,最早都是由自媒体发布,形成公民新闻。

  2)具有开放性特点,在自媒体平台中,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任何话题都可以成为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

  3)直接表达民意。自媒体新闻传播内容多数是人们身边发生的事,直接反应民众的意愿。我国自媒体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如下:

  1)技术因素: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如:2002年博客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自媒体传播工具获得容易、操作简单,传播主体也逐渐向平民化发展。

  2)理论因素:新闻自由理论的不断发展,促使更多的公民开始维护自己自由表达意愿的权力,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新闻自由理论发展,激励着公民通过自媒体进行泛化的新闻传播。

  3)社会因素:当前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得以发展,为公民自由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促使其不断利用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

  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当前,基于行政与市场的压力,传统媒体在进行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往往顾虑众多、畏首畏尾,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力的实现。但是,自媒体新闻传播挣脱了传统媒体所受到的各种束缚,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传播者,直接从传播者、传播路径、议程设置三方面,实现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2.1从传播者的角度解构传统新闻传播过程

  传统的新闻传播的主体就是专业的新闻机构,一个新闻事件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采集、编辑、发布流程后,方能够传送至受众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权。而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每一名会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公众都成为了新闻的发布者,其通过自主的选择、判断,发布自认为价值的新闻,直接打破了专业新闻机构垄断新闻的局面,实现了不同声音的表述。

  2.2从传播路径的角度解构传统新闻传播过程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路径是单向的、一对多的,信源对获得的新闻进行加工处理,然后通过媒介传输至信宿,由信宿对其进行解读。而对于自媒体新闻而言,其实现了信息的多对多网状传播,这就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涉及范围也有所扩大,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甚至可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形成网络舆论的漩涡。

  3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自媒体新闻传播是当前网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也充分向人们展示诸多优势。但是网络信息的驳杂,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例如,在自媒体传播中,无意义信息、广告、自我推销、对话等信息所占比例十分大,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成为自媒体新闻传播重塑的一大重点。

  3.1利用传统媒体提取新媒体中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性质,决定了每一名公众都有成为新闻发布者的可能,如此之低的`门卡必然会导致用户群体过于庞大,信息驳杂。以微博为例,每一名用户都能够在微博的平台上发布身边正在发生事件,或是自己的某个观点,甚至是与他人进行对话,因此,大量的非新闻类信息存在于自媒体平台上。对于真正想要获取新闻信息的用户而言,其往往会被海量的、冗杂的信息所淹没,为了真正获取精确的新闻信息,必须求助于传统媒体。通过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汇、互补,能够实现众多信息的有效整合,向受众提供完整的、精确的新闻事实。

  3.2利用传统媒体把关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自媒体准入门槛低,还会导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无法保证个人道德和新闻素质。尤其是近些年,网络水军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其是自媒体传播中的一个庞大队伍,通过发布一些虚假信息,获得利益,不仅影响到人们真实信息的获取,更是大大破坏了网络秩序,影响极为恶劣。总的来说,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应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自媒体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传统媒体公信力强、真实性有保证的优势,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借助于自媒体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实现传统新闻与自媒体新闻的良好融合与互补,通过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解构,重塑出更符合新时代下公众需求的新闻传播方法,实现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

网络传播论文7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媒体的类型很丰富,比如自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传统媒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电视依旧是人们生活中获得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也应该要与网络媒体实现融合,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拓展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和范围。

  1.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通过报纸、电视来实现传播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并不能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也不喜欢随时随地读报纸,因此使得人们对各种消息的了解程度不够。网络媒体的发展,承载的是快餐文化,网络媒体的应用加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电视观看各种新闻,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能够对电视新闻有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外向性以及立体性,而且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开放性也正好切合市场的开放性。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的媒体而言,其地域条件不断拓宽,可以说是一种没有界限的媒体形式,这也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环境得到拓展,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不到的地方可以接受相关信息。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利用,使得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

  2.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鼬合策略

  广义上讲,新闻的范围很广泛,只要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都可以被当做新闻内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促进电视新闻实现网络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促进电视新闻内容简洁化、精品化

  在新的时代,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新闻报道作为传递行业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价值也越来越大,对新闻的定位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本身的质量和宣传效果。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上的新闻数量越来越多,很多新闻也都出现了重复的现象,电视台要想在信息爆炸时代脱颖而出,一方面,要对电视新闻的内容进行精简,提炼出更多有趣的信息,要树立精品理念,将打造精品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发展趋势,提高新闻的内涵与质量,并且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将一些高质量的新闻广泛传播出去,拓展其传播范围,让更多人接受到这些新闻。另外,要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准确地定位,在新时代,复杂繁冗的语言并不会受到青睐,简洁的新闻语言反而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新闻语言是新闻的主要内容,语言指的是新闻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素材,比如文字语言、图片语言、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都可以叫做新闻语言。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简单的表述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符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当前很多电视采用视频图片来播报新闻,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2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电视新闻宣传

  网络媒体平台对电视新闻传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速度和范围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提高传播的速度,卫星信号的传播速度相对于互联网的传播,其速度稍逊一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传播的范围,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实现各种新闻内容的传递,因此使得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泛,接受人群更庞大。电视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研究,对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利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快速、便捷的特点,同时加强对各种新闻的内容的精细化处理,及时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受众。比如在网络电视上,可以对新闻的内容进行集锦,将同类的新闻组合在一起,便于观众点播观看。同时,由于数宇电视新闻报道往往可以进行直播,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给人带来很好的观看感受和体会。在应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的传播时,应该要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结合各种其他的媒体平台,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传播,比如手机媒体就可以作为传播电视新闻的重要途径,而且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应用,还可以实现实时评论,从而提高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

  2.3利用网络媒体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在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行业从业人员的水平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闻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要掌握各种基本的新闻知识,同时要有先进的思想,要具备先进的传播理念,明确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应该要改变的方向,从而提髙新闻的质量。从而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平台的使用技巧,能够借助数字媒体平台加强对各种新闻内容的传播,比如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对各种电视新闻内容的及时传递。比如一些电视台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公众平台,需要加强这些公众平台对电视新闻的转播,必须要有专人对这些媒体账号进行管理,从而促进传统的电视新闻与数字化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可以实现同步传播。并且要加强对这些媒体平台的应用,借助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实现与大众的交流与沟通,对大众提出的各种意见要认真采纳,不断改变电视新闻的视角,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形式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发展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人,一方面有助于提髙电视新闻的传播速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电视新闻的传播范围,使得电视新闻的受众更广,而且也能借助网络媒体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新闻消息的共享。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电视新闻内容的处理,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能够为电视新闻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网络传播论文8

  一、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的意义

  (一)网络新闻常规评估的意义

  在网络新闻常规传播效果上,可以了解到网络新闻对于受众群体所产生的影响,也能够对网络新闻的受关注度进行相应的了解。而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就能够较好的分析出网络新闻在日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受众群体的兴趣等。通过受众群体的兴趣,网络新闻的媒体就能够按照受众群体的兴趣来选择新闻进行传播,不仅能够迎合受众心理,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新闻,同时也能够班子广沪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更加广泛,从而为网络新闻媒体带来更多的利益。

  (二)网络新闻典型评估的意义

  新闻的传播不仅是需要让我国人民群众了解时事,得到娱乐,在日常的消遣过程中有着可谈论的资料,同时也是宣传我国我党政策的主阵地。在这一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社会影响的分析,就能够了解到我国人民的思想情况以及舆论导向,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指明方向。同时由于网络新闻在社会上也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网络新闻也可以成为掌握民意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二、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

  (一)使用新闻消费行为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在评估网络新闻传播效果方面,可以通过新闻消费行为来进行相应的评估,同时这种方法的效果也比较好。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可以将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所播放的广告以及相关的推广等信息进行相应的记录,并且进行收集,通过这些新闻的消费行为高低就能够分析出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且也可以具体得出网络新闻的传播范围以及传播效果等情况。

  (二)通过网络新闻点击量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的另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网络新闻的点击量来将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估。这种方法在进行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网络新闻在每日的发布条数进行统计,同时将每一条网络新闻的点击量进行统计。点击量高的网络新闻即为传播效果较好的网络新闻,并且也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将网络新闻进行分类,并且将每一种类型的网络新闻点击量进行统计,得到网络新闻在种类上的传播效果。

  (三)通过网站流量对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进行评价

  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网站流量进行统计也是一种较好的统计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方法。在我国境内,传播网络新闻的网站有搜狐、网易、中华网等。通过对这一类网站的流量进行统计,并且在统计后进行相应的分析,就能够得出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同时这种评估方式能够对网站中所有的新闻传播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估以及统计,效果较好,统计范围也比较全面。

  三、结语

  目前在我国,网络新闻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新闻传播方式,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新闻,同时让网络新闻传播的更加广泛,就需要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估。本文讨论了三种评估网络新闻的方法,并且讨论了网络新闻评估的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网络新闻传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网络传播论文9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网络新闻编辑作为媒介信息的“把关人”,要想在媒介融合时代改变网络传播现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和创造性传播的能力,表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实现网络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职业素养;媒介融合;网络传播现状

  一、网络传播现状

  有的网站为了迅速发新闻、争“独家”报道,仅仅靠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来写作新闻,所以大量未经认真采访和核实的新闻稿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结果稿件中错误百出,逻辑混乱、连篇错别字出现、虚假新闻等现象随处可见。当今虽然进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但是很多网络媒介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用,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导致网络新闻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如何改进

  (一)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现在很多网络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只是将纸质版的文字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加上一个显目的标题,这样就完成了日常的工作。网络信息的庞大冗杂,受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而且由于各种社交软件的涌现,网络编辑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甚至有的信息是从普通网民的发布中获取的,所以消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编辑就需要具有收集、分析、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1]网络新闻编辑要在接触社会的信息后,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发布,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也能让新闻正确引导受众,正确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二)对网络媒体自身及受众的清晰定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媒体网站建设的需求增加,然而很多站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后却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示作用。很多网络媒介之所以得不到大众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不清晰,一味地大面积、大领域发布信息,又怎么能获得自己的忠实受众呢?网络媒体在受众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但由于媒体对受众调查不够,一些媒体不顾自身优劣,也不管自身发布内容的取向,就随意发布信息,所以其受众定位存在高度重叠和盲目性。而现代社会,人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兴趣取向、收入水平、生活享受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媒体的受众也出现了群体分化,需求也由过去的较为同一转为分化,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差别,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因此,只有在较长时期内向受众传达差异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三)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闻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事新闻的工作思维,让我们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要观察现实,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中吸取养料。网络的普及,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给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信息的发布具有不可控性,网络新闻编辑如何正确识别并独立地作出判断呢?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与世界联通,所以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全球视野。现在的网络新闻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时,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所需要的信息,面对这样的受众,网络新闻编辑就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网络新闻编辑不能只学习新闻学科,还应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网络新闻编辑才能对新闻线索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运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特色报道

  网络新闻传播运用高科技进行消息传播,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信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大量相关信息链接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络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频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络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用高科技,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现在的媒介工具,只有不断络知识,加强网络传播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件设备,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这个网络媒体云集的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新闻内容的竞争、消息可信度的竞争,也是网络新闻编辑自身素质的竞争。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互通性,不能只求自己的发展,要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体相互配合,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有更大的提高,才能改善网络传播现状。

  (五)记者应具备更强的道德意识

  网络新闻工作者在信息传播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对发出的每条消息负责。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信息传播现象,以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度,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记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稿件中差错的发生。总之,网络记者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以顺利完成信息时代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换。

  三、结语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网络新闻编辑作为这个拥有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海洋里的瞭望者,在这个有害信息滋生并可迅速传播的温床里,不仅要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传达新闻信息,还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让虚假、有害信息止于网络之外,还受众一个干净的网络新闻传播环境,改善现在纷乱繁杂的网络传播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振杰.浅论网络编辑的文化修养[J].出版发行研究,20xx(5):26-27.

  [2]王宏.网络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爱好者,20xx(11):45.

网络传播论文10

  【摘 要】网络新闻近年来以迅猛之势登上了新闻传播学的主阵地,掀开新闻传播史崭新的一章。笔者就网络新闻何以出现如此强劲的传播态势以及它与传统新闻传播工具相比所呈现的优势或特色进行探析。

  【关键词】网络新闻 多媒体化 传播

  一、便捷性

  我们看到,在因特网上,无论是繁简各异的文字,还是色彩缤纷的图像,抑或美妙悦耳的声音,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得到方便快捷的传输。这样就为新闻信息传播时各个程序的处理提供了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更多的便利。与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相比,网络新闻克服了转瞬即逝的缺点,突出了可长期储存的优点。另外一些网络媒体开办有新闻专栏,对同一事件积累了大量的新闻信息,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终结都有详尽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有的是新近的,有的是以前的,但对于一个从未接触到该新闻信息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新闻。对于一个已经接触了该方面所有新闻的人来说,他也可以通过回顾以前的新闻来认识事件发展的历程。另外,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新闻,需要它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检索等其它手段,将其从网络数据库中调出,需要时还可通过打印机将其打印成静态文字来阅读。

  二、多媒体化

  网络新闻的传播手段能够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实现图画、文字、音响、影像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网络媒体一方面兼备了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优势,一方面突破了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子媒体的局限,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长、覆盖面广、易于保存、接受主动、具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性、刺激多种感官、具有声音和动态画面等种种优势。这就是说,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用声像,而因特网则是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为一身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多媒体。

  三、多元化

  1、新闻传播者身份多元化。网络媒体是一个人人均可创办的媒体。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申请,创办自己的网站或个人主页,从而得到自己发布信息的平台。新闻传播者的多元化在造就大量个性化网站,为网络世界的人们提供更多的获得新闻的窗口的同时,也导致了网上假新闻流传和色情的泛滥。但归根结底这种多元化带给人们还是利大于弊的。

  2、传播模式多元化。从传播学的范畴来看,网络新闻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全球传播等多元化传播模式,因而使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空前地拓展。

  人际传播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双向交互性,信息可以反馈,这一优势可使它的传播能够达到十分深入的程度。新闻通过因特网进行大众传播,能够通过网络媒体把众多信息传播给数不清的、地域分散的广大受众,显示出人际传播所缺乏的巨大优势,而且克服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没有相对明确的传播对象、难于信息反馈和缺乏交互性的缺点。同时只要联接上网,就可以访问全球任何地方的网上信息,而不用支付“远距离”的费用。因此,不仅受众多,而且信息源也空前丰富,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这两大优势,正好又突破了人际传播接受者数量极少和传播者信息源匮乏的两大局限。

  与此同时,因特网不仅在组织传播、国内传播,而且在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方面,也充当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的角色。今日的因特网几乎“网”尽了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趋势。

  四、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网络新闻传播能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交流。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且也是信息的创造者。这样,建立了传受平等的新型传播模式。传统媒体虽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受众来信来电等方式与受众沟通,但总体上还是以新闻机构对受众的单向传播为主流。而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改变并将继续大幅度地改变这一局面。

  1、受众可以对内容进行控制。以往的三大传媒都是将准备好的信息灌输推送给受众,受众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而极少有自主选择的可能。而因特网则是把一大堆信息放在网上、由受众自己上网选择,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由“要我看”到“我要看”,因特网帮助受众迈出了新闻传播史上划时代的一步。

  2、作为反馈的“交互性”。网络新闻传播通过开设电子论坛、留言板、互寄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信息和发表意见的场所,进一步加强了信息资源的直接传递和反馈。然而面对每周数千封的观众来信,能够得到“反馈”意见的却屈指可数。而网络新闻媒体,将每一个受众的意见都毫无遗漏地呈现在网上。这样,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大众共同发言的媒体,不仅做到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

  五、实时性

  随着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纸质媒体因为受到编辑、印刷、邮递等的限制,要想实现实时传播,绝对是束手无策的。而广播电视也同样受到栏目和时间安排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对新闻进行实时报道。即使可进行现场直播,也有一定的难度。而网络媒体对此则是举手之劳。网络媒体可以在事实发生的当时发布新闻。它可以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只需要一台电脑和因特网连接,就可以进行网上传播;记者也可以在第一现场,几乎和事实同步地在网上传播新闻。

  六、广容性

  广容性即网络媒体发布和储存新闻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对于受众来说,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容量是一个取之不竭的“信息宝藏”。事实上,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少网络媒体常常以容量大、资料齐全而取胜。众多新闻网站丰富的信息,使受众在更广泛的程度上获得了无限量的共享资源。

  七、易检性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对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检索,才能谈得上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而网络新闻媒体具有较高的智能性,能够根据网民的需要,方便快捷地提供新闻搜索引擎功能。

  八、自由性

  自由性是指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空前的自由度。过去的传播媒体,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体,其内容都要受到一定的审查和监控。然而,因特网传播由于其特殊性,使这种审查和监控不易实施。一言以蔽之,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缺乏传播学理论所说的“把关人”,因而具有超越以往任何媒体的空前的自由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重性。网络新闻的这种新型的自由传播方式,一旦面对社会实际,也会捉襟见肘,出现一些漏洞。网络带来的新闻自由存在的某些弊端,也是在所难免的。

网络传播论文11

  【摘要】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但在网络时代到来的同时,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己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主要的威胁。本文基于此,首先分析了病毒基于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原因,然后概述了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的新特性,最后探讨研究了这类计算机病毒的防御策略,望对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原因分析;防御策略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Internet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无形中已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多个方面,无论是日常生活交流还是出门旅游,人们对信息网络的依赖程度也不断上升。利用网络全球互联的特性和网络系统自身的漏洞进行广泛传播的计算机病毒,也逐渐成为了现阶段计算机系统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基于此,了解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机理,同时研究相关的防御策略,对保障计算机系统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1 病毒基于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原因分析

  1.1网络本身具有的安全问题

  地球上数亿的网络用户和上亿台计算机,组建了全球错综复杂的互连网络,但也正是由于Internet技术这种大众化的开放性,使得整个网络面临着更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Internet一直使用的TCP/IP协议本身具有各种安全漏洞,在Internet网络使用该协议的网络系统时,会面临着病毒恶意侵入计算机、阻止计算机访问互联网、盗取用户信息和非法破坏用户计算机数据等潜在威胁和破坏行为的影响。

  1.2用户缺乏安全意识

  用户对自己在互联网上注册的一些的账号缺乏安全意识同样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中央原因。有的用户在注册账户时设置的用户口令过于简单、有的用户随意将帐号密码透露给陌生网站等情况,这都会给计算机网络带来安全问题,为病毒的传播奠定重要基础。

  1.3恶意的人为攻击

  有些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人会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漏洞来攻击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恶意的破坏,恶意攻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类。主动攻击指的是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者利用网络漏洞有选择性的破坏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而达到自身的目的。而被动攻击指互联网用户在正常上网的情况下,重要的网络机密信息被窃取或破译。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计算机网络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使得一些重要的网络信息被泄露,导致用户和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1.4软件本身的漏洞

  骇客是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个因素,骇客经常利用网络软件的漏洞和缺陷对其进行攻击。在编写软件是软件设计编程人员为了方便自己在软件中设置了“后门”,这些后门虽然大多难以被发现,但一旦这些“后门”被发现泄露,骇客将会很容易的利用这些“后门”侵入用户计算机进行破坏和一些非法操作。

  2 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的新特性概述

  2.1传播介质与攻击对象更加多元化

  与传统的网络病毒传播模式相比,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更多的是通过各类通信端口、网络端口甚至电子邮件迅速进行传播,所攻击的对象也由个人电脑转变为了为所有具备网络协议的各类工作站甚至于大型服务器,进而引起网络拥塞和瘫痪、机密信息失窃等严重后果,具有更强的破坏性。

  2.2具有更多样化的编写方式和变种传统的病毒多利用

  C语言等汇编语言编写而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JavasSriPt和VBScriPt为代表的各类脚本语言开始广泛应用于病毒的编写,这就使得病毒的变种越来越多,利用反病毒软件对其进行搜索和清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2.3智能化和隐蔽化成为病毒的重要发展趋势

  现阶段,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常常用到隐形技术、反跟踪技术、加密技术、自变异(MutationEngine)技术、自我保护技术等等,整个病毒向着智能化和隐蔽化不断发展,这就使得针对某一种病毒技术开发的反病毒措施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 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研究

  3.1校验和法技术

  大部分病毒寄生于其它的文档程序,无法所单独存在的。因此,病毒感染文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档案大小增加或档案日期被修改,因此,对病毒的防御措施可考虑从此处着手。在使用文件之前,可将硬盘中的所有档案资料进行汇总和记录,得出文件的校验和,然后将所得出的校验和写入到别的文件中进行保存,这样在使用文件之后,可将文件的校验和与原来保存的校验和进行比对,进而发现文件是否感染。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考虑将校验和检查程序常驻于内存中,每当应用程序运行时自动与预先内置的校验和相比对。

  3.2行为监测技术

  大多引导型病毒都会以硬盘的Boot扇区和主引导扇区作为主要的攻击对象,其原因在于当系统启动后会执行INT13H功能,来完成系统的各种初始化设置,此时引导型病毒将会启动,并在扇区内放置病毒所需的代码,这样会导致系统加载病毒代码,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又如木马类病毒为了完成信息的窃取,会将自身的代码复制于.exe等常见的可执行文件中,导致用户在执行这类文件时会同时进行病毒的写入或是进行病毒的二次传播。基于此,利用病毒的特有行为特征性来对病毒进行检测,进而防御和消灭病毒的方法称之为行为检测技术。

  3.3特征代码技术

  特征代码技术最早出现于SCAN,CPAV等著名的早期病毒检测工具中,现已发展成为了用来检测已知病毒的最具有可行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方法。其实现过程包括四个步骤,首先是采集计算机病毒样本并抽取病毒的共有特征代码,然后是将特征代码纳入建立好的病毒数据库中,最后是检验待检测文件中是否具有病毒特征代码。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做到将病毒的特征代码与数据库中的代码一一对应,从而判断文件感染的病毒类型,最后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消灭病毒。

  4 结语

  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基于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使得计算机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为了营造一个一个安全绿色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维护人员应投以更多的热情,以认真的态度去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理和防御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保障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坤.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20xx,4(20):190-191.

  [2]宋强松.计算机网络病毒机理及防御策略研究[J].网络技术,20xx,5(17):67-68.

  [3]董迪.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及检测研究[J].计算机系统工程,20xx,2(45):147-148.

网络传播论文12

  一、宗祠与族谱:宗族象征符号的数字化

  宗祠作为宗族传统的活动空间,“乃祖先凭依之所,又为至公执法之处”。过去的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了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而现在宗祠主要用来纪念先祖,展示宗族文化特色。祠堂是宗族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重要方面。例如,百姓宗祠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了全国各地很多宗祠的建筑风格、历史传承、供奉祖先等内容。

  虽然宗祠是宗族文化的核心,但由于土地、资金、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等因素,祠堂的保存和建设受到很多的限制。所以,网络成为保留宗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个人或宗族可以创建网上宗祠,在网上设计祠堂样式,进行祭祀,捐赠,保留了祠堂一定的传统意义。例如严氏网上祠堂兴旺度很高,有41座墓园,祭祀次数197次,得票474票,功德箱11950福币。族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祭祀祖先,供奉鲜花、视频,点歌、礼拜等。族谱是宗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其生息、繁衍的全过程。如果说祠堂是宗族文化的硬件设施,那族谱就是记载了一个宗族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族谱主要内容包括:姓氏起源、世系表、族规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及家谱图像。与祠堂一样,网上也可以建立数字家谱,包括管理家谱,了解族人足迹,还设有通讯录、照片、家事、遗嘱等内容,还能够在网上建立宗族社交圈。

  此外,虽然族谱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但是在近代的战争、运动中遭受了大量破坏,很多宗族的族谱信息大量遗失,而中国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情结,使得寻根祭祖的活动也不断掀起热潮。而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很多族谱网和宗亲会推动了“全民齐修谱”的活动,以“众包”的方式,修订各宗族的族谱。除了宗族传统的文化内容和传播形式,宗族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丰富,有关宗族文化的音乐创作、视频分享大量出现,比如族歌、宗族文化专题片,成为了宗族文化新的组成部分。

  二、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模式

  1、众包模式:实现话语表达宗族文化在网络上传播之前,几乎是没有话语权的。关于宗族,常见的观点是: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必须取缔。家族活动已成为阻碍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因而在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非法家族活动应予以打击和取缔。由此可见,宗族文化的传播是备受阻挠和歧视的,而互联网的出现给宗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大量反映宗族文化的内容传递了宗族文化中的正能量。同时,网络时代诞生的“众包”行为,让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们自发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宗族文化传播的任务,就像前文提到的修谱一样,还有很多宗族文化的传播都是众人力量集合后实现的。

  2、互动模式:网络照进现实传播的本质是“交流”,传者与受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受众既是文化信息的接收者,又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宗族文化的传播中,加深文化传播的深度,使宗族文化的传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网络照进现实,通过在网络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到现实生活,推动宗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比如,打造以祠堂为核心,以民居、民俗与民风为托体,包括参观、旅游、观光、休闲、购物等的产业链。同时,将各地举办的大型有影响力的“寻根访祖”、“祭祀拜祖”的活动规范化、一体化。

  3、组合模式:地域文化数字化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网络上宗族文化的信息也大多是多媒体的,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在传统的族谱、绘画、文字和评书基础上,宗族文化出现了新的传播形式,比如族歌、专题片等,还有像《大祠堂》这样的电视剧都通过多种传播形式,丰富了宗族文化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同时,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和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传播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宗族文化。

  三、个人认同:宗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内在力量

  传统社会中,宗族组织是在血缘基础上,以宗族资产和宗族制度严格约束的组织。宗族的领导者是族房长,对外代表宗族,由他出面处理和官员、外族打交道的事务,并负责召集各房商议宗族事务,对族人行使教令权和惩戒权,并和宗子一起主持祭祀活动。宗族制度瓦解后,族房长这一宗族管理结构消失。后来在海外华侨中出现了宗亲会,主要以联谊为宗旨。以姓氏为主的宗亲网在网上蓬勃发展,不仅有世界性的宗亲网,也有地方性的宗亲网。比如兰州魏氏宗亲会建立了“金城魏氏网”,成为族人联谊信息分享和魏氏文化传播的平台。

  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得严格的宗族组织更加松散,大多数网站、QQ、社区的会员改变了宗族以族人家庭为成员的构成原则,变得更加宽泛,只要是同一性别或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加入。这一变化将以血缘为纽带的一个严格组织变成了和俱乐部一样比较松散的团体,少了使命感的组织形式,加上互联网的互动和自由空间,使得宗族文化的传播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让人加入进去。当然,这种组织的负责人还是有着一定理想和责任感的,比如金城魏氏宗亲网的负责人魏列明就希望“通过这种宗族文化的组织和传播,加强宗族各房之间的联系,把好的那种东西传承下去,毕竟这也是他们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的今天,在无数走进城市围城的人心中仍然怀念着“乡土中国”的文化空间。

  就像梁洪生所说,“今天农民的修谱是他们的一种活法,是他们的一种文化。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就像城里人不必修谱。住在城里的人,历来喜欢‘教育’和‘指导’乡民们怎样生活,动机未必不好。但恐怕应更多地想想,没有离乡离土的几亿人,是否应该有些自己的文化氛围,以及他们现在为什么还需要营造这种氛围。”因此,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个人对文化的一种需求。远离家乡的人们,脱离了宗族文化的环境,但是人们却有崇敬祖先,寻求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在春节、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祖先依旧是一种外化的力量,加上几千年“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的文化,强化着人们对宗族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的集体认同,就是让自己归属于一个群体,好有依托,来平衡个人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另一方面是自我认同,很多人从小就受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教育,把个人与一个群体结合在一起,宗族成为自我认同的一种标杆。

网络传播论文13

  摘要:目前,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及,让网络传播变成了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同时也使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正负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而新闻媒体的采编工作也同样如此。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的时代性入手,对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工作受到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采编;影响

  对于新闻采编工作来讲,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存在消极的一面,更存在积极的一面。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它惠及的层面广泛而深刻,曾经作为传媒主流的广电和报刊媒体,也不得不在网络浪潮中寻求突破和变化,以应对广大受众在信息互通和便捷传播方式上的强烈需求,这样一来也为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方面的开拓创新创造了新的契机。而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敢于面对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自身的转变促进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因此,全面了解网络传播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1网络传播的时代性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网络传播是把计算机通信网络作为前提条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交流,以达到社会文化最大化传播目的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是当前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它的产生必将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网络传播也是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的关键标志。对于新闻采编来说,网络传播方式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比较,不管是在特征还是在具体的方法方面,网络传播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现有的缺陷。由于网络传播自身具有技术、渠道、终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所以也逐渐被较多媒体接受,被当今社会选择。网络传媒属于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突破了以往单点传播或是发射式传播的限制,以网络技术平台为基础,有效结合新型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构成了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传播结构。在这样的传播结构中遍布着数不清的网结,每一个网结都可以对信息进行生产或发布,对于全部网结生产或发布的信息,都可以通过非线性形式流入网络当中。并且,网络传播具备人际传播基本的交互性,受众能够直接、快速地作出反馈,并发表自身的看法,从而将受众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而网络除了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外,也是一种存储信息的主要载体,可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以往,新闻媒体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强调或重复传播,但在现今的网络传播中,受众能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搜索出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不再受单向传播的限制,这都是网络技术的海量存储特点所决定的。网络传播关键是通过数字传播的方式完成的,其包含了电视与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同时在时效性上更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因此,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更为便利,让传播媒体的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

  2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积极影响

  2.1新闻采编的时效性得到增强

  由于传输载体的不同,网络传播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这不仅体现在新闻信息的采编过程中,也体现在传播方式上,很多时候,广电、报刊媒体的新闻播发受制于栏目播出时间和报刊送达营销点的时间,但网络传播基本上不受这些限制,有时直接做到现拍现发,在时效性上两者区别较大。在新闻素材的收集方面,传统新闻媒体的时效性也相对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事件的出现至完成新闻采编工作,通常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进行后期制作和编审。而网络传播却不同,其通过先进的科技方法,信息的生产、录入、储存和传播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实现,同时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互联网能够拓展到的不同地点。所以,通过网络传播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可以不用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约束,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缩短工作周期、提升效率、增强时效性。

  2.2新闻采编呈现多元化与立体化

  因为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一般只是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语言表达也比较正统严肃。而网络传播不但能利用较多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比较直观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同时还可以把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目前很多新形式相融合,比如,通过文字、图像和动画的结合,能全方位地体现丰富的信息内涵,同时在语言表达上形式多样化,可以调侃、自嘲,可以说方言,甚至可以运用影视作品当中的经典段落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这些创新方法的影响下,如今新闻采编也逐渐顺应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向。因为各种采录设备的面世,新闻素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再加上众多实用的视频、图片制作软件,在整合加工的过程中,创作人员也会有更多思路可以选择,总体更加倾向于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2.3传统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

  被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比如电视与广播等,通常会由于栏目篇幅和频道时长等各种因素,出现相对的容量限制。因此,只能够选取新闻事件的重要内容进行剪接编辑,有些时候,很难通过比较详细的报道,把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向受众展示出来。而网络却通过自身较大的容量优势,将信息传播载体的这一限制成功打破,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能够传递的信息量,使新闻采编在素材收集和加工方面,都获得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网络传播的这一途径,新闻采编能够离完整的事实真相更近,进而打造自己的风格,满足受众对更多信息量的需求。

  3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消极影响

  3.1使新闻的严谨性遭受动摇

  新闻有别于其他信息形式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严谨性,这是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网络传播快速方便、信息量大,在很大程度上使新闻产业趋向商业化发展,从而不可避免地让新闻报道受到了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新闻采编方面的快餐化形式,让新闻的严谨性遭受动摇,这在目前很多新闻的行文结构与用字措辞中,就能够观察出来。新闻采编部门担任着新闻事件从取材到整合制作成报道的主要职责,如今的网络时代让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新闻真实、新闻质量的重要性却慢慢被忽略,以至于让新闻的严谨性受到影响。因而,新闻传媒行业的每一名成员都要对此加以重视。

  3.2媒体见解的肤浅化倾向

  在网络信息传播兴起之前,传统新闻媒体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新闻评价体系。采编部门不但需要对新闻素材的收集、核实、加工负责,将新闻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传递,有时还会邀约有关专家学者来担当新闻评论员。如今,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之前相比,表现得略为浮躁,尽管通过网络传播得到了较高效率和收益,但是在新闻选材和新闻评论方面,却出现了肤浅化的倒退趋向。虽然网络对于广大受众的互动性有所提高,不过受到知识和经验水平的限制,整体来讲还不能够和传统的新闻传媒相比较。

  3.3使新闻素材的可信度下降

  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对媒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真实是传媒的生命所在。不管在什么领域,诚信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业准则,同时这也是一个行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素材的审核相对较为严格,因此,新闻的可信度也得到了充分保障,进而避免产生虚假新闻。而网络传播在将新闻媒体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新闻采编部门的素材审核难度,再加上受到首家传播和独家传播的功利思想影响,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就难以得到保障。部分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发布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可能会呈现一种片面的视角和特定的立场,以至于使素材本该具有的客观性受到损害。不仅如此,甚至部分发布者可能还会恶意编造不真实的信息,有些是为了制造热点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有些仅仅只是为了炒作以提高点击率和阅读量等。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已经受到威胁,社会诚信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4结语

  从目前网络传播的趋势来说,网络信息传播的确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无限契机和动力,各地也开始尝试把网络传媒和传统新闻媒体相融合,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一定威胁,让新闻采编面对着新时代的巨大挑战。媒体必须坚守行业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才能使新闻传媒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珊伊.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分析[J].中国地市报人,20xx(7).

  [2]苏微微.浅谈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xx(24).

  [3]姜晓.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xx(13).

网络传播论文14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学科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其传播方式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还有其未来的发展传播将会沿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下更好的传播汉语言文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继而优化汉语言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

  现如今网络已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冲击,其自身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会极大程度冲击人们已有的汉语言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则是本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之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借助网络开放信息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普通话的学习逐渐引起重视,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目前形势分析,网络环境下对现代汉语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这必须要在教学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例如:学生在学习汉语言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口语,练习普通话,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必然能够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资源,还能够通过视听及模拟练习,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学习汉语言相关知识,这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构建存在极大的作用性,未来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搭建网络平台,锻炼口语能力

  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网络课程,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随机筛选教学内容,并且按照设定好语言情景组织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能力,与此同时,还能使其具备应变能力,这样还能克服实际教学课堂中遇到的困境,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必然能够提升他们汉语言学习的效能,由此能够推动汉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搭建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所以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必然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3组织合作教育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单方面知识的传输无法增强课堂效果,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显现出教学的弊端,特别是针对其应用性极强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个性化及多样化的并且是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网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网络中汲取更多的资源,借以弥补当前学习上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并且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教师,在教师的有效辅导下,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尽善尽美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以下活动类型:辩论、评论等话题性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并且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相对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4编制网络教材

  网络环境下汉语文学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传统教材资源,其显现出极大的落后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正是因为以往汉语言文学教材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容量及传播形式备受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教材与网络资源融为一体,有效吸收彼此的优点,形成全新的网络化教材,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从某种层面来说,编制网络教材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能够彰显出其自身的优势性。例如:大容量、超链接、数字化、互动性等等,针对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他们可以筛选适合他们的层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都能够提升。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材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逐步向网络教材方面过渡,这样才能将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有效发挥,这使得网络教材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学逐渐累积教学经验,并且越来越成熟,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把握机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从而有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本文中将重点阐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需要完善的方面,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鞠松男.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OL].北方文学(下旬),20xx(01):130.

  [2]李小丽.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1(06):77~80.

  [3]郭华坚.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电子测试,20xx(12):80,72.

  [4]李永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07):352~353.

  [5]多杰东主.关于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分析[J].中国报业,20xx(16):115~116.

网络传播论文15

  [摘要]在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侵权行为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新闻界的正常秩序,对其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借助法律手段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所以,对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法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侵权法律措施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新闻行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新闻媒体行业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许多新闻媒体单位为了提高新闻的阅读量、增加影响力以及提高经济效益,不惜报道一些不实的新闻,而这就是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闻侵权行为。这种行为的存在,不仅对新闻媒体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给公众生活以及社会风气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将就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基本概述、具体体现、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基本概述

  新闻侵权是指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如杂志、报纸、通讯社、电视台以及商用网站等,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报道了不真实的、伪造的或者过于夸张的内容,从而导致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一种现象。在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声,也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所以,新闻侵权现象更为严重。新闻侵权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不尊重,是破坏公平和正义的行为。这些新闻侵权行为不仅降低了人们对新闻媒体单位的信任度,也破坏了新闻行业的风气。我们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减少新闻侵权现象的发生。

  二、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具体体现

  1.对公民肖像权的侵犯

  肖像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如果他人非法使用公民的肖像或者对它进行破坏,公民有权禁止。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的传播渠道更加便利,由于新闻传播中,鲜艳的图片和动态的图像更具吸引力,新闻媒体就利用一些夸张或显眼的图片来吸引大众关注,结果造成了少数公民的肖像权被侵犯,这是网络新闻传播侵权的一个重要表现。

  2.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

  名誉权也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重要的人格权利,网络新闻传播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因主动提供新闻信息或材料而使得公民的名誉受到不利影响的;第二,公民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信息,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公开相关信息,从而造成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一些新闻就常有侮辱他人的字眼出现,这是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表现。

  3.对公民著作权的侵犯

  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公民在网上发表了原创作品,除了本人外,其他个人或单位进行转载或用作其他用途都须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并且支付一定的报酬。但是在网络传播背景下,部分新闻媒体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不经过他人同意就私自转载、复制他人作品,对公民著作权进行侵犯。

  三、网络传播背景下产生新闻侵权的主要原因

  1.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从整体上看,我国与新闻侵权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因为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对我国新闻界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很多新闻媒体开始自负盈亏,一些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如果他们对公民造成了侵权行为,公民很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尽管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已经逐渐提高,但由于相关法律体制还不够完善,他们就算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就算有维权意识,也往往找不到相关的法律途径去实现。所以,个别新闻媒体就更加为所欲为,大肆侵犯公民权利。可以说,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是导致当前新闻侵权行为出现的一大重要原因。

  2.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播者一不小心的操作失误或者主观意识的稍微变化,都可能导致新闻传播结果的改变。所以,一些新闻媒体往往会因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众多不可控因素,而导致最终播报出来的新闻与原本的新闻预期大相径庭,从而导致了侵权行为的出现。

  3.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责任心

  新闻工作者是决定新闻传播内容的重要因素。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工作怠慢,甚至连最基本的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的工作都省略掉,他们会为了方便,直接在网络上搜索,然后进行抄袭,结果在新闻报道中往往就会出现失实的报道,最终可能构成侵权。

  四、网络传播背景下新闻侵权的预防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

  法律是减少和杜绝新闻侵权现象的有力武器,针对我国当前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既要对新闻侵权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又要对侵权行为予以严格的惩罚,确保公民维权时能找到法律依据,同时也给侵权媒体敲响警钟。

  2.新闻工作者应当明确新闻传播的具体流程

  由于新闻传播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导致新闻侵权现象的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出现,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首先,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新闻传播的具体流程,了解每个流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可能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具体环节,要严格反复地检查,确保无误后方可继续传播;其次,新闻工作者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工作,严谨地对待每个工作细节,确保新闻传播的质量,减少侵权现象的出现。

  3.新闻工作者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新闻传播中是否会出现侵权现象,同时也直接影响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因此,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其次,新闻工作者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关注时代的发展,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为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闻工作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4.新闻媒体应当对已有的侵权行为进行补救

  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新闻媒体应及时补救。比如,可以用真实的材料重新报道失实的新闻,并将侵犯他人权利的信息删除。如果有更多的新闻媒体对已有的侵权行为进行补救,将能感染更多同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多加注意,减少侵权现象的出现。总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新闻侵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也为了促进新闻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应当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侵权行为予以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以最科学的精神、最严谨的态度以及最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出减少新闻侵权行为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孙玉.互联网新闻聚合传播对版权的影响及其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蔡琳.网络新闻侵权刍议[D].南宁:广西大学,20xx.杨杉.新闻侵权责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栗茜.网络新闻侵犯隐私权成因探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xx.

【网络传播论文】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负效应探究论文02-28

网络传播的认知引导框架探究论文02-27

综述网络技术的传播及影响因素论文04-14

形象传播论文的开题报告01-07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02-28

网络论文提纲12-24

网络直播论文11-20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法规06-19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文)06-21

传播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1-06